请问两人合伙分红出钱不出力,一方出钱一方出车该如何分账

您好, []|
揭秘好莱坞分账模式:放啥片放多久决定怎么分
公映在即法制晚报12月1日报道
的新片《金陵十三钗》公映在即,日前,该片投资人要求将制片方获得的分成比例从43%提高至45%,并提高最低票价,遭到国内八大主流院线联合反对,引起轩然大波。在局的调解下,院线方基本满足了张伟平的条件,不过事件目前尚未彻底平息,部分院线至今没有与制片方签订放映合同。
记者调查发现,其实对比好莱坞,张伟平45%的分成要求并不算过分。制片方在某些大片上映的头几天里,甚至可以拿到高达90%的票房分成。而对于上亿美元的投资来讲,这无疑最大程度地保证了制片方的利益。
换句话说,在美国,一部电影的首周票房如果是1亿美元,制片方(即投资方和发行方)最高可以拿到9000万美元。而在中国,一部电影的首周票房如果是1亿元人民币,制片方最高只能拿到4500万元人民币,这还得从张艺谋的《金陵十三钗》开始。
好莱坞揭秘
合作步骤:排片被立法
华纳兄弟影业北美发行公司总裁丹尼尔·弗里曼曾撰文披露过电影院线发行的主要流程,其中对于制片方与电影院之间的合作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据弗里曼介绍,美国制片方一般在影片上映前一至三周内为影院试映影片,有的大片甚至会在上映前几个月就举行试映。大多数观影的都是影院的影片登记人员(负责排片、评估等),也有一些广告商和运营商。
在影片试映之后,制片方就会与院线联系,并且制定这一时期的必要固定开支、分成比例,以及上映的银幕数和时间。
在好莱坞,环球影业、索尼影业、华纳影业以及福克斯等都是在此时与影院进行沟通协商,而正式上映后不会再次进行协商。
事实上,这种一次性沟通的方式对影院来说极具风险。“如果影片上映效果未达到预期,影院将会面临极大损失。”美国布里斯坦恩·格雷娱乐公司财务总监史蒂夫·E·布莱姆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如今米高梅、迪士尼以及派拉蒙都会在影片放映完成之后再次与影院沟通。”
双方通过协商达成共识之后,影院经理会将院线纳入管理系统,对电影的观影人数、影院的票房收入进行监控。发行公司则会雇用调查公司,公开或不公开地到电影院检查。不仅如此,影院还会在每周对电影的票房收入进行预估,会分析上一周电影的表现,并且制定下周电影的宣传计划。
据了解,美国各州早已制定了关于电影院如何放映电影的法律,一些州规定,电影在试映前不得被登记排片。
合作方式:片方院线对半分账
根据弗里曼的经验,在美国,制片方与电影院的合作方式一般有三种:议定保底价、一口价以及分成。(见下表)
“当电影开始在院线上映(一般是28天后),影院会支付给发行商一定的票房收入分成,这一分成主要是根据影院与制片方在上映前所协商的合同内容,而协商的依据则是对影片票房吸引力的评估以及制片方的大小。”弗里曼在文中写道。
也就是说,在好莱坞,像派拉蒙、华纳这样的大公司肯定要比一般的制片方更具优势。而这一部分通常被称为“片租”(film rental)。
一般而言,“片租”通常会根据制片方的情况,先从票房收入中减去双方认定的必要固定开支,而这项开支的主要依据是电影院的条件,如设施、座位数等。或是采用保底的分成方式,制片方直接拿走票房收入的一定比例。
一般来说,制片方的平均收入将占到上映时期整个票房收入的50%,影院则将获得剩下的一半。
中国电影问诊
投资方风险大
听天由命一亏再亏
据记者从业内获悉,目前每部中国电影的票房,5%要上交给国家作为电影专项资金(电影基金),3.3%用来缴税,制片方拿走43%,剩下的48.7%归院线所有。
制片方所得的43%,除了要用来回收投资,还得用来支付拷贝费用、宣传费用和发行费用。其中发行费用是很大的一笔钱,一般为票房的5%。
也就是说,如果制片方只拿43%的票房分成,除去发行费用,最终拿到手里的钱连四成都不到。而按照张伟平的要求将制片方的分成比例提至45%以后,除去发行费用,制片方刚好可以拿到40%。制片方每投资一元钱,票房必须达到2.5元才能刚刚回本。
照此计算,如果只算票房,《金陵十三钗》投资6亿,票房要达到15亿才能回本,张伟平的压力之大可想而知。对比美国的情况,他要求将分成比例从43%提升至45%,其实并不过分。
而目前国内这种票房分成的方式中,投资人的钱一旦投出去了,经常只能听天由命。如果一而再,再而三地亏,势必打击投资人的积极性,对整个电影业的发展有害无益。
影院挣钱“不容易”
从表面上看,要保证投资人的利益,影院似乎应该“让利”,少赚一点,以保证整个产业的良性循环。而实际上,国内影院过得并不容易,因为高房租直接削减了它们的利润空间。
以《金陵十三钗》为例,每100元钱的票房,制片方拿走45元,剩下的55元中,有5元要上交给国家作为电影基金、3.3元用来缴税、7元付给院线,影院最终能拿到手的只剩39.7元。
而目前国内一线城市影院的房租居高不下,大约占票房的20%—&#年时才5%,加上约占票房10%的人员工资,也就是说,影院剩下的39.7元票房中,大约还有30元要被抽走,只剩下不足10元。而这10元钱还要用来支付设备、维修和水电费用,到最后能剩下的利润已经微乎其微。
相比之下,美国影院的房租约占票房的5%,同时不用交5%的电影基金,单是这两项,美国影院的利润就高出国内约20个百分点。
谈及最近和张伟平之间的斗智斗勇,中影星美、万达、上海联合等不少院线的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都表示,这不是因为影院太贪,而是因为目前影院的日子也不容易。“我们要让出这两个百分点,差不多就只能指着饮料和爆米花去挣钱了。”一名院线经理说。
知名投资人、北京盛世华锐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高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直言,好莱坞灵活的票房分成方式最大程度地保证了投资人的利益,让他们“心里有底”;而只要影片上映的时间长,影院也能获得相当多的利益,这才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保护片方:
分成各有算法
“分成比例是制片方与影院最经常争论的问题。”美国全国电影业主协会成员、国家娱乐公司(National Amusements)总裁莎莉·E·瑞德斯通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美国,最常见的初始分成比例是90%比10%。
据瑞德斯通介绍,这个算法需要制片方与影院先行沟通好影院的必要固定开支,在计算时将其扣除。但是也有使用条件,如果这种分成算法的所得比同样票房下的保底算法(即无需扣除任何开支)——分到60%的所得要多,方可采取。
“这么做的主要目的是保证如果影片是一部票房强片,则制片方可以获利更多;而保底算法则是为了在影片很糟糕时保护制片方。”瑞德斯通说。
保护影院:上映越久分得越多
在分成的合作方式中,制片方与影院的分成比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根据电影的上映情况随时调整。
瑞德斯通坦言,90%比10%的分成比例只用于影片刚刚上映的前三周,除非碰上了或是这样的超高额票房影片,才有可能延续得更久。
“一般观众会选择在首映周或是第二周观看影片,这通常会有一个较大的票房滑落。如刚上映的《暮光之城4(上)》,第二周它的票房滑落高达70%。如果接下来票房仍然滑落得厉害,还持续使用90%比10%的比例,影院肯定会损失惨重。”他说。
瑞德斯通介绍,票房快速滑落时,90%比10%的分成比例就不再被使用,而以60%比40%取代,到了第七、八周,这个比例将变为65%比35%,“这也是影院偏爱大制作的原因,因为放映时间长,所能获得的利益也多,而且对制片方而言也是有益的。”
好莱坞合作方式一览
合作方式 制片方收入与票房关系
议定保底价 双方会先行议定电影院应向制片方支付的费用,
为固定收入,与票房无关
一口价 整个上映期间票房的固定比例
分成 减去固定开支之后,在上映不同时期根据不同比例分成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搜索热词:
搜索华尔兹:
[责任编辑:chenzhu]
(请登录发言,并遵守)
如果你对娱乐频道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到交流平台反馈。【】
娱乐视频高清大片
新闻排行评论视频博客星闻
Copyright & 1998 - 2018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战狼2》票房破11亿 影视投资方如何分账?
作者:蒋洁琼
  那么发行收入怎么算呢?
  某影视公司高管唐心(化名)表示,发行方在发行电影时有固定收入,如果有垫付宣发费用还要回收这部分内容。“只要有票房,发行方就有收入。” 唐心介绍,发行方的收入比例有低至8%的,也有高达18%的,12%左右为正常值。
  所以,以12%的发行收入比例代入,不考虑8亿元以内的票房,计算发行方收入的具体公式为:发行方收入=票房×43%×12%。
  按照上述公式计算,发行方收入=3.7亿元票房收入×43%×12%=1909万元。按照北京文化与聚合影联55:45的出分成比例,北京文化目前的发行收入为1050万元。
  在上述数据基础上计算,北京文化的票房分成收入与发行收入约为3056万元(不包括500万元投资所享受的分成比例,以及上述3.7亿元票房的宣发成本)。
  还能继续赚多少钱?
  保底合同约定,《战狼2》总票房收入高于8亿元后,影片总票房收入在人民币 8亿元至15亿元之间的部分,北京文化票房分成比例为13.75%;影片总票房收入在人民币 15亿元以上的部分,北京文化作为发行方票房分成比例为8.25%。
  这里需要计算两个档位,15亿元为分水岭。
  业内人士提供的出品方票房收入公式为:
  出品方票房收入=票房×(1-5%电影专项税-3.3%营业税)×43%
  假设《战狼2》收获20亿元票房。
  票房收入部分
  票房收入在8亿元-15亿元之间的7亿元,北京文化的票房分成收入为:7亿元×(1-5%电影专项税-3.3%营业税)×43%×13.75%=3795万元
  15亿元-20亿元之间的5亿元,北京文化的票房分成收入为:
  5亿元×(1-5%电影专项税-3.3%营业税)×43%×8.25%=1626万元
  发行收入部分
  发行方收入=12亿元票房收入*43%*12%=6192万元。
  按照北京文化与聚合影联55:45的出分成比例,北京文化的发行收入为3406万元。
  在上述数据基础上计算,如果《战狼2》票房达到20亿元,北京文化的票房分成收入与发行收入约为8827万元(不包括500万元投资所享受的分成比例以及上述票房的宣发成本)。
  提示:上述计算没考虑北京文化500万元投资的分成收益和税什么的。票房收入部分包含发行代理费和发行方垫付宣发费。
  别的投资方怎么赚钱?
  同样参与《战狼2》投资的还包括(300182,)旗下的捷成世纪文化产业集团有限公司、星纪元影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万达影视、博纳影业等,参与发行的公司有影业旗下淘票票、(002739,)等。7月31日收盘,捷成股份报收9.38元/股,涨幅1.85%;阿里影业报收1.32元/股,涨幅0.00%;万达电影正在停牌中。
  目前,豆瓣电影对于《战狼2》的评分为7.5分,有超过8万人参与评价。有业内人士认为,在影片的口碑效应下,《战狼2》票房还将持续增长。
  从《战狼2》播放时对于捷成的贴片宣传来看,一位业内人士认为捷成股份的投资比例较大。就此,捷成股份相关人士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关于《战狼2》的具体投资比例不方便透露,但公司旗下的星纪元影视确实参与了投资。而关于捷成文化,“目前公司旗下影视公司都统归捷成世纪文化产业集团有限公司管理,所以在推广的时候有可能顺便推广。”上述捷成股份人士表示。
  唐心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保底是块大肥肉,为什么这么多人抢着保底,不赚钱会干吗?”
关键词阅读:
责任编辑:申雪娇&RF13056
已有&0&条评论
最近访问股
以下为您的最近访问股
24小时新闻榜
理财产品推荐主办:南充市嘉陵江经济文化协会
协办:南充市电影微电影协会&&&&&& &网名题字:李永平
主编:何朝礼&& 投稿邮箱:
当前位置: > 影视资讯
“版权费+拉新分账模式”、用电影商业模式做网剧,未来内容制作公司要抓住这些机会!人气:2110&&&&发布时间:&
导读:未来三到五年,支撑中国娱乐产业高速增长的原动力只有一个,就是付费视频用户的高速增长。最大最主流最成气候的商业机会也只有一个,那就是用电影的商业模式做精品网剧。哪些内容制作公司最有机会抓住这一波网剧浪潮成为下一代的光线华谊?
文|易凯资本CEO王冉
先把结论抛出来,再慢慢解释。
笔者认为,未来三到五年,拉动和支撑中国娱乐产业高速增长的引擎只有一个,就是付费视频用户的高速增长。这个时期中国娱乐产业虽然会有很多商业机会,但最大最主流最成气候的商业机会也只有一个,那就是用电影的商业模式做精品网剧。
说得再具体一点,是借鉴美剧的模式,做可以帮助视频网站获取更多付费用户的季播精品网剧,并借鉴电影票房分账的商业模式,主要通过视频网站付费用户的观看分成和拉新收入分成(而非一次性播放权售卖的模式)获得商业回报。
未来三到五年,谁把握住了这个机会,谁的价值就会快速膨胀。虽然靠这个机会想成为BAT量级的公司可能性还是不大,但跻身华谊、光线这样的娱乐业产业第一梯队、坐拥三五百亿的市值还是完全有可能的。
能与这一波机会在规模、速率、持续性和影响力方面相媲美的只有过去10年的中国电影市场。十年前的2006年,中国电影票房收入仅为26亿元。这一数字到2016年增长到457亿,年复合增长率达到33.2%。
中国电影绚烂的黄金十年也成就了中影、上影、万达、华谊兄弟、光线传媒、博纳影业等一批中国娱乐产业的领军企业,上述几家公司的总市场价值也已超过2000亿元。
然而到了2016年,黄金十年戛然而止,中国电影票房增速一下子从2015年的48.7%掉到了3.7%。刚刚过去的2017年春节档,中国电影票房虽然表面上大幅回暖,但我并不认为它预示着一个新的爆发期的开始,很有可能是票补作用下昙花一现的虚假繁荣。如果剔除了票补的因素,今年春节档的总票房与去年春节档很可能基本持平甚至稳中有降。
长期来看,一个国家电影票房的增长在电影产业相对成熟之后应该与该国的长期的GDP增长大致同步。以电影产业高度发达的美国市场为例,过去十年美国电影票房市场的年复合增长率为2.3%,这个增长率甚至低于同期美国GDP 3.9%的复合增长率。
如果未来十年中国GDP的年复合增长率可以维持在4-6%之间,那么考虑到中国电影产业距离成熟期还有一段距离,银屏渗透比例和人均观影次数还有提升空间等因素,我们预计未来十年中国电影票房的年复合增长率应该不会低于GDP的增长率,但也很难超过10%,大致会在5-10%之间。
这样一个长期增长率显然不足以带动和支撑中国娱乐产业的高速发展。因此,未来十年,中国娱乐产业要想有超过5-10%的大盘增长,势必需要一个新的引擎。
这里再次强调,未来三到五年,支撑中国娱乐产业高速增长的原动力只有一个,就是付费视频用户的高速增长。我在这里进一步明确,可以在规模、速率、持续性和影响力方面与黄金十年的中国电影产业相媲美的浪潮型的商业机会也只有一个,就是&“用电影的商业模式,做可以拉动付费用户的精品网剧”。
接下来文章将回答四个问题:
1.&&& 什么叫“用电影的商业模式”做精品网剧?
2.&&& 为什么“版权费+拉新分账”的模式有机会被视频网站接受?
3.&&& 新模式对影视制作公司来说意味着什么?
4.&&& 彩蛋部分,哪些公司最有机会抓住这一波网剧浪潮成为下一代的光线华谊?
1、什么叫“用电影的商业模式”做精品网剧?
我们知道,一部电影的商业成败主要依赖于票房分账,尤其在中国更是如此。所谓“用电影的商业模式”做精品网剧,指的就是像电影那样从C端内容消费者获得收入,而不是依赖于B端广告客户或者视频网站掏钱买单。
这也就要求网剧的制作方要有能力用内容吸引用户为内容本身付费,或者因为你的内容使得用户成为内容播出平台的付费会员。
传统的头部电视剧或者台网联动剧制作流程是这样的:独立制作方先自己投资把一个项目开发出来(譬如说几十万到几百万买版权再几十万到几百万做剧本),然后把导演和主要演员码好(这往往是最难最费精力的一个环节),主创人员一旦确定就可以开始向播出平台预售,预售完成后开始拍摄。
在这种情况下,对可以预售的头部大戏来说,虽然一部剧的最终利润有可能被乐观预估(成本有可能超支),利润实现的时间也有可能被乐观预估(由于片审和播出平台排片等原因导致延期播放),但项目总体的利润率开机前是能大致看出轮廓的。
台网联动剧如此,纯网剧过去基本也是大同小异,只是由于少了电视台的买单,投资规模比台网联动剧会略有不同。
?&&&&&&&& 在制作成本上:
对于台网联动剧而言,一般来说,制作成本超过500万一集才算大剧,而纯网剧超过300万一集就算绝对大剧了,大多数网剧的制作成本都在50-200万一集。
?&&&&&&&& 在版权销售上:
对台网联动剧来说,播放权销售以前一直是以电视台为主、视频网站为辅,网站的购片收入只是卫视的一个零头,后来发展成为卫视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再后来又变为各占一半,直到去年开始一些头部大剧彻底把关系颠倒过来,形成视频网站购片收入(600-1000万一集)为主、卫视购片收入(300-500万一集)为辅的新格局。
譬如《孤芳不自赏》的互联网单集售价超过700万元,卫视单集售价近400万元;《择天记》的互联网单集售价约600万元,卫视单集售价约400万元;而《凉生,我们可不可以不忧伤》的互联网独播权单集售价更是高达1,000万元,卫视首轮独播单集价格却还不到500万元。
从上面的数字不难看出,今天对头部内容来说,视频网站已经反客为主,取代卫视成为它们最主要的收入来源。
作为购片方,电视台考虑到广告收入,对播出的剧往往有收视率要求,所以大规模的收视率造假才愈演愈烈。而视频网站对一部剧的点击率虽然也有追踪和考核,但购片完成之后视频网站的利益与制作方基本是割裂的:
?&&&&&&&& 一方面,视频网站在不知道一部剧可能带来的观看量和付费用户规模的情况下就需要付出一大笔版权费;
?&&&&&&&& 另一方面,一部剧给视频网站带来再多的新增付费用户,制片方除了已经获得的版权收入和少量的观看分成之外并不会因此而多挣一分钱。
我相信今年年内,这种过度依靠版权售卖、利益割裂的利益分配模式一定会发生改变,取而代之的将是“版权费保底+拉新分账+观看分账”这种三位一体的利益共享模式。(当然,这种新模式也只是在一个时期内会成为主流,并不是永久适用,后面再讲为什么。)
在新的模式下,一家制作公司可以独立投资、也可以组剧投资一部网剧。根据制作方对这部剧在播出平台上“拉新能力”的预判,这部剧将收取一个大幅缩减的版权费(在真实制作成本的0%到100%之间)就交给视频网站播出,播出期间除了常规的“观看分账”(含广告和原有用户付费分成)之外,每拉动一个新的付费用户(评判标准很简单,用户充值后观看的第一个内容),根据该用户购买的会员期限,制作方获得不同比例的“拉新分账”。
长期来看,单片付费的模式未来在一些大电影和超级网剧上有可能成立,对大多数网剧来说还是会以期限付费(会员费)为主。理论上被拉新的用户购买期限越短,拉新内容方获得的分成比例应该越高;购买期限越长,比例应该越低。
不妨先看下天花板和地板这两个极端情形:
如果是单片付费,我认为内容方和平台方比较可持续的分账比例应该大致为片方50-60%(假设单片收费为5-10元,对应分成金额为2.5-6元),平台方40-50%。这一比例参考了苹果应用商店30%的分成比例,但是考虑到带宽成本等因素让视频网站比应用商店多拿一些。
如果是拉新用户的年费分成,片方的分成比例应该降到10-15%左右(假设年费为200元,对应金额为20-30元)。
因此,在这两个极端之间,如果拉新付费用户选择的付费期限是月费、季度或者半年,则对应的内容方分成比例应该在10%和60%之间,譬如月费分成比例为40%(假设月费20元,对应分成金额为8元),季度分成比例30%(假设季度会员费60元,对应分成金额为18元),半年分成比例为20%(假设半年会员费为110元,则分成金额为22元)。
我们假设一部20集的网剧,制作成本为4,000万元,每集200万元。在传统的模式下,制片方会加价把独家播放权卖给某家视频网站,譬如350万一集,总共获得7000万元的回款,利润率为75%左右。
在新模式下,制片方只获得4,000万的版权费保底以及上述比例的拉新分账。假设该剧帮助视频网站拉动了300万的新增付费用户(目前头部网剧可以帮助视频网站拉新的规模大致在100-350万之间),并且这300万新增付费用户中有60%是月度会员,20%是季度会员,10%是半年度会员,10%是年度会员,则片方获得的拉新分成金额可以达到3,930万,加上之前收到的4,000万版权费保底,总共可以拿到7,930万,利润率从原来的75%提高到98%。
对播出平台来说,虽然最终付出了更多,但上来的版权采购成本降低了43%,而额外的拉新分账费用换来的是300万的新增付费用户。这个结果他们一定也非常欢迎。
当然,这只是一个十分粗略的算法,很多因素(诸如后续售卖电视版权的可能性、视频网站正常的点击分成或者点击奖励等)都没有考虑进去。但即便如此,我们还是可以看到,一部具有拉新能力的网剧在这种新的模式下可以获得更高的收益。
此外,前面假设的情形只是一个模板,这种“版权费+拉新分账+观看分帐”的模式具有很大的灵活组合空间,可以由内容方和播出平台通过谈判找到最能满足双方诉求的平衡点。
譬如,对于制作方来说,第一季出于安全考虑可以多要点版权费少要点分账,一旦第一季火了,到了第二季、第三季就可以更加激进地放弃版权收入调高拉新分账和观看分账的比例。
2、为什么“版权费保底+拉新分账+观看分账”的模式有机会被视频网站接受?
简单来说,这是大势使然。
从2005年中国第一家视频网站土豆网正式上线到现在已经过去了12年。12年后,中国视频广告市场已经从零长到了400-500亿元,把二三线电视台打得七零八落,但整个视频行业仍然处于亏损烧钱的状态。这一方面是由于中国BAT主导的互联网格局所致,另一方面也说明视频网站单一依靠广告的商业模式存在先天缺陷。
就在视频公司被不断攀升的版权费折腾得疲于奔命的时候,2016年中国付费视频用户已经悄然接近了6000万的规模。根据预测,这一规模有望在2017年底达到1亿并且在2020年达到2.2-2.5亿(详见《更换新引擎》)。
比这组数字更为重要的是,每家视频网站都有个别自制网剧在考虑到该剧直接产生的广告收入和付费会员后实现了单剧盈利。于是,一个12年没有能够证明自己商业模式的行业一夜之间忽然看到了一个真正的商业模式呼之欲出。
在这种情况下,任何视频网站在今天要想获得资本市场的认可,只有一个故事可讲,就是付费用户的崛起。爱奇艺香港IPO也罢,未来优土回A股也罢,腾讯视频分拆融资也罢,它们未来自身的商业价值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他们获取并留存付费用户以及持续不断地提升每个付费用户ARPU的能力。
也因此,所有的注意力和所有的资源都会砸向这几乎正在变得比DAU、MAU、用户观看时长等所有运营指标都更有含金量的指标:付费用户数、续费率和付费金额。
当下中国视频市场只有一个战役要打,就是付费用户。在中国付费视频用户从6000万增长到2.5亿的过程中,尽可能比竞争对手更快地获取他们并从他们身上攫取尽可能高的商业价值、继而形成健康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和规模盈利能力,成为所有视频行业玩家朝思暮想的唯一念想。
任何有助于视频网站获取和留存付费用户、提升ARPU值的事情都会受到它们的大力欢迎。在这个过程中如果还能降低他们上来需要支付的版权成本让他们的报表和现金流看起来更健康,它们几乎没有理由不去成为你最好的朋友。
2016年5月,爱奇艺公布了网剧合作的创新分账模式,对每一部网剧进行分级,根据制作质量、剧情、以及是否符合爱奇艺的内容价值观等把网剧分为ABCD四个级别。
每一级的分成定价不同,A级10元/季(部),B级8元/季(部),C级6元/季(部),D级4元/季(部)。总分账期分为会员付费期分账金额和广告分账期分账金额两部分,爱奇艺与合作方按照50%:50%进行分成。虽然这一做法让内容方和爱奇艺的利益共享更为紧密,但从本质上说还是属于“观看分帐”的范畴。
就在今年除夕前的最后一天,搜狐视频公布了全新的网大分账模式,在全行业首次针对网络大电影在常规的“观看分帐”之外增加了“会员开通分成”的概念,也就是我们前面说的“拉新分账”。虽然目前这一分账模式还仅限于网大,但它显然起着投石问路的试水作用。一旦数据反馈支持,未来把这种模式普及到网剧应该只是个时间问题。
3、新模式对影视公司来说意味着什么?
新模式让网剧公司有机会重走中国电影公司过去十年走过的荣耀之路。根据我们的测算,中国付费视频用户将从2016年底的不到6,000万增长到2020年底的2.2-2.5亿,年复合增长率超过40%;视频付费市场将从2016年底的100亿元增长到2020年底的500-600亿元的市场规模。
要知道,100亿元相当于2010年的中国电影票房,而500-600亿元则比2016年的中国电影票房还要大不少。在此期间,我们预计中国电影票房的年复合增长率将只有5-10%。因此,网剧的机会是一波可以与过去十年中国电影比肩的机会,这种量级的机会可能5到10年才会出现一次。
要想抓住这个机会,内容制作公司有几点需要注意:
?&&&&&&&& 首先,在大的机会面前要敢于取舍。
就制作能力而言,虽然很多新创立的专注网剧的公司也有成功的机会,但最有基础捕捉到这波机会的除了视频网站自己衍生出来的制作公司,还是那些拥有精品电视剧制作经验的传统影视公司。但是,这些公司因为惯性已经在项目管道里码好了一批传统的台网联动剧,这个时候他们会因为身上的包袱而陷入两难的境地。
在剧目选择上,扔掉那些传统的电视剧吧,每部看起来都能赚钱,自然心有不舍;不扔吧,资源有限,又很难全情投入网剧,自然也无法快速形成网剧上的核心竞争力。
在商业模式上,不降低版权费吧,很难获得好的拉新分成条件;降低吧,又很可能会影响当期的利润。这时候他们最自然的倾向是第一季沿用老模式收版权费降低风险,万一项目火了第二季和第三季再尝试放弃部分版权费以博取高比例的拉新分账。
这当然也是一种策略,但问题是世上没有完美的赌博,被你放弃的第一季可能恰恰是拉新效果最好的那一季。对于中国一线影视公司来说,今天最大的挑战在于敢不敢放下包袱专心致志地赌一把这波大机会,有没有丢掉过去、破釜沉舟的决心。那些转型坚决的公司会脱颖而出,有机会打造出中国影视行业的二代巨舰;而那些不敢舍弃旧模式的公司,很可能会在表面平稳的运行中江河日下,逐渐沦落到“众多影视公司之一”的悲苦境地。
?&&&&&&&& 其次,要钻研美剧的成功经验,未来中国的网剧会以美剧模式为主。
相较于国产剧,美剧的工业化运作模式更为成熟,培育了大量优质的经典剧集。虽然在题材空间方面中美两国有很大的不同,但在其它方面中国网剧的制作者们完全可以充分借鉴美剧业已形成的成熟模式,在播出方式、剧集长度、故事结构和节奏、人设等方面从美剧中吸取经验和营养。
概括起来,美剧模式的核心主要是以下几点:
(1)工业化生产,依靠团队而非单一个人;
(2)题材和叙事角度新颖,往往有宏大主题和哲学思考在背后;
(3)人物个性鲜明,崇尚个人英雄主义,但好人坏人并不一定非黑即白;
(4)季播模式,每季13-22集;
(5)借鉴电影拍摄手法,必要时会有感官刺激;
(6)大胆启用不知名艺人。
?&&&&&&&& 第三,目标受众群要精准。
以前传统电视剧的要求是要老少咸宜,因为电视机和电视台都分不清谁是谁。现在慢慢能分清楚一点了,那就是电视机前基本都是老的,少的都不看电视。相比之下,网剧天生就是针对某个特定人群的,是宅男还是腐女,是鬼吹灯迷还是盗墓粉儿,上来就得一清二楚。虽然网剧的题材空间比电视剧还要大一些,但它不可能出现“老少咸宜”的情形。
在我们前面描述的拉新分账模式下,你瞄准1亿人只能让其中1%的人掏钱付费和你瞄准1000万人但能让其中10%的人掏钱付费商业效果是一样的,但把握1000万人的喜好要比把握1亿人的喜好容易得多。
因此,网剧对创作者和出品方在精准定义受众人群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开拍之前你必须清楚地知道你的受众群是谁,粉丝群在哪儿,形成粉丝经济和续季能力的点是什么。
?&&&&&&&& 第四,要有纪律地控制成本。
在今天全国几千万付费用户的基数上,不能过高地估计一部剧的拉新能力,小马暂时还拉不动大车。根据我们的初步测算,网剧成本控制在三四千万以内比较有机会通过拉新分账提高片方的收益,而超过五千万投资的大剧则需要对拉新分账的作用保持谨慎。
因此,对于制作方来说,每年做一两部五千万以上的头部网剧打品牌是可以的,但它们是招牌不是黄油面包。真正的黄油面包还是有纪律地批量生产成本在4000万以内的网剧并以拉新分账的模式提高自己的投资回报。
?&&&&&&&& 第五,要充分利用谈判”拉新分成“条件的最佳时间窗口。
这个窗口不会是无限期的。一旦中国付费用户走过了高速增长的阶段,市场格局基本确定,各家视频网站给予拉新网剧的激励都会收敛,并最终进入用“观看奖励”替代“拉新奖励”的阶段。因此,作为内容方,应该趁今天各家视频网站拉新欲望最为强烈的时候谈判出尽可能好的拉新分成比例,并用协议把这个比例锁定尽可能长的期限。
?&&&&&&&& 第六,未来两到三年不仅是网剧制造的黄金期,也是艺人经纪和偶像制造的黄金期。
同电视剧相比,网剧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不一定非用大咖,因此网剧会给新人更多的出头机会。
这一点和美剧很像,只不过美剧更多依靠年龄偏大、演技成熟的好演员,而中国的网剧会更多启动颜值高的小鲜肉和小花旦。2016年,中国的网剧在造星能力方面已经全面超越传统电影和电视剧,成为最重要的造星媒介。
前有《太子妃升职记》的张天爱盛一伦、《老九门》的张艺兴陈伟霆以及《余罪》的张一山凭借网剧快速崛起跻身一线或准一线艺人阵营,后有《无心法师》的韩东君、《匆匆那年》的白敬亭以及《我的奇妙男友》的吴倩依靠网剧让自己的片酬在一年之内从百万量级步入千万量级。
未来两三年,网剧会批量造就新人,把他们的片酬从一部戏一两百万元直接打到两三千万的量级,对经纪公司来说这也是最甜的一段增值曲线,因为在这个阶段经纪公司的提成比例可以非常高,甚至超过50%(而成熟一线艺人的提成比例通常只有10-15%)。因此,网剧公司的收入来源在保底和拉新分账之外还可以增加一个艺人经纪的选项。
4、哪些公司最有机会抓住这一波网剧浪潮成为下一代的光线华谊?
这个就不具体回答了,艺人都需要有自己的空间和秘密,更何况商人。
但还是列出几个基本方向,大家可以自己去对号入座:
(1)几大视频网站分拆出来的网剧公司(初期主要服务于自己的网站,未来逐步独立面向全市场);
(2)有数据优势的内容公司(如互联网电影票务平台衍生出的内容公司);
(3)有传统精品影视制作经验、能力和资源,同时又敢于在影视剧上做减法重注赌网剧的公司;
(4)专注网剧、拥有美剧制作经验的新生代网剧公司。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编辑:节目一线,来源:易凯资本、猎云网
&& 2311618}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合伙股份分配出钱出力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