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宏观经济学中m是什么的OLI

邓宁的OLI理论扩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_中华文本库
第1页/共5页
第拍卷总第112期2008年第3期科学?经济?社会SCⅡNCE?ECoNoM[Y?SoCⅡeTYV01.26.SumNo.112No.3.2008?经济论坛?
邓宁的OLI理论扩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曾小龙1,吴昌南2
(1.天津财经大学国际经济贸易系,天津300222;2.江西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江西南昌330013)
摘要: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0LI)经历了三次显著的完善:一是针对学术界对OH批评的完善,主要反映在
0L1分析范式中动态化方面;二是针对近二十年来经济全球化对OH进行扩展;三是最近几年邓宁将制度作为重要
的因素纳入0L1分析范式。三次完善增强了OLl分析范式对跨国公司对处直接投资的解释力。
关键词:折衷范式;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
中图分类号:FIl—O文献标识胥:A、..文章编号:1006二2815(2008)03—0043—05
OnExtendingDunning’STheoryofOLIandEnlightenmenttoChina
ZENGXiao—long.WEChang—n蚰\
(1.SchoolofInternationalTradeandEconor妇of
彻,咖眵‰毋ofF/nan钟andEcono砌,死蛐曙300222,Ch/na;
2.Business洲of五angxiUniversityo/FinanceandEconom/cs,Lanchang330013,吼妇)
Abstract:ThisarticlesummarizesremarkableimprovementsofOHbyDunning:oneisDunning’sreplyon80nlecriticisms
ofeclecticparadigm,mainlyaboutstaticordynamicparadigm;otheris80meextendsunderglobalization;anotherisincor-
porateinstitutionintoeclecticparadigm.ThepaperconceivesthattheseimprovementscanhelptoexplainFDIrecently.
Keywords:eclecticparadigm;transnationalcorporations;foreigndirectinvestment、\
在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中,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OLI)是近三十年来解释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最有影响的理论之一。自从邓宁在20世纪70年代明确提出运用OH分析框架分析国际直接投资活动来,至今OLI理论仍然处于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中的主流地位。原因有两个:一方面是OLI本身的确是一种实用分析方法,国际直接投资中的所有权、区位和内部化优势标准成为划分跨国公司通过贸易以及直接投资形式进行交易的经典准则;另一方面是Oil本身不断的发展、完善给予这种分析范式持久、强大的生命力。
总结起来,自20世纪80年代来邓宁对其OLI理论或者分析范式进行了三次非常有意义的完善或者改进以维持其解释力:一是针对学术界对OLI批评的完善,主要反映在OLl分析范式中动态化方面¨1;二是针对近二十年来经济全球化和技术进步所带来的经济活动的显著变化,进一步提出了关于联盟资本主义时代0u分析范式问题,并对OH进行扩展旧’;三是最近几年邓宁将制度作为最重要的因素纳入OH分析危式之中oi"3.41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对于OH的发展和演变国内对其研究和跟踪甚少。目前我们所运用的OH理论依然停留在70年代中期的认识上.这未免显得与当前全球化趋势格格不入。本文在回顾0L[理论的演进和内涵变化的基础上,指出了0U扩展对跨国公司国际投资的重要意
一、0U形成及其缺陷
根据邓宁(2001)回忆,OLI理论最早是在1976年斯德哥尔摩颁奖会议上提出,但是其基本思想却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邓宁的博士论文。邓宁博士论文所考虑的问题有二:一是美国和英国的本土或不动资源究竟是如何影响企收稿日期:2008一Ol—15
作者简介:曾小龙(1972一)。男。江西永丰人,经济学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跨国公司、FD!和公司治理。43万方数据
第1页/共5页
寻找更多 ""(window.slotbydup=window.slotbydup || []).push({
id: '2014386',
container: s,
size: '234,60',
display: 'inlay-fix'
&&|&&5次下载&&|&&总242页&&|
世界经济,即全球意义上的经济体系。主要研究的是世界经济的现状,并从中找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
您的计算机尚未安装Flash,点击安装&
阅读已结束,如需下载到电脑,请使用积分()
下载:60积分
0人评价50页
0人评价77页
0人评价13页
0人评价29页
0人评价58页
所需积分:(友情提示:大部分文档均可免费预览!下载之前请务必先预览阅读,以免误下载造成积分浪费!)
(多个标签用逗号分隔)
文不对题,内容与标题介绍不符
广告内容或内容过于简单
文档乱码或无法正常显示
文档内容侵权
已存在相同文档
不属于经济管理类文档
源文档损坏或加密
若此文档涉嫌侵害了您的权利,请参照说明。
我要评价:
价格:60积分VIP价:48积分http://oli.web.cmu.edu/openlearning/ 中的CMU,OLI是什么意思?_百度知道
http://oli.web.cmu.edu/openlearning/ 中的CMU,OLI是什么意思?
它好像跟卡内基·梅隆大学有点关系,它是什么呢?
我有更好的答案
CMU:卡内基梅隆大学(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OLI:开放性自主学习(Open Learning Initiative )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cmu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如何开始分析价格//房地产经济学复习Ⅰ
请你谈谈地产、房地产、不动产之间的关系和区别?
经济学中会使用不同的词汇使“产权”的定义更加明确。
在此我们谈论的对象将有:土地和土地上的设施或建筑物。它们都拥有各自的产权。
土地财产统称“地产”;设施或建筑物财产统称为“房产”。
在中国,“房地产”是房产与地产的统称。因为在中国没有私人土地,只有集体土地与国家土地,因此“地产”的概念不太流行。另一方面,如基础设施或公共设施的投资不常出现在群众视野中,更多的建筑物投资属于住房或店面,因此“不动产”的概念较少使用。
“不动产”是相对于“动产”的概念。顾名思义,在土地上不可被移动的财产都可称为不动产,如住房、公共设施等。在国外更常用“不动产”的概念描述房产的投资。
简单分析你对房地产价格变化的认识?
根据马克思经济学原理,价格是价值的表现(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因此,我们首先确定分析对象是价格的变化而不是价格的量。
在市场经济中,价格变化的本质是买卖力量的对抗。供需原理和收益最大化原理是最常用于分析市场行为的工具。
从微观的视角看,由于供给在本质上具有刚性,且中国房地产市场的是不完全开发的市场:土地由政府垄断、房地产市场的政策方向为“限制
刺激”。因此,中短期的供给最大影响因子是政府行为;关于需求,房地产已不只是简单商品,更多作为一种投资品。因此可将需求分为刚性需求和投资需求。当房地产作为投资品时,研究视角就应转到金融领域——寻求资本增值——原则是收益最大化。
当视角转向金融领域,凯恩斯定义下的供给与需求,以及一般均衡模型就成为新的研究工具——货币与政府进入分析框架。此外,宏观视角下的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也进入分析视野中,成为影响价格的因子。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国际经济学末复习
您的位置: →
国际经济学末复习
国际经济学(双语)期末复习
考试题型:
1、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
2、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3、判断分析(每题2分,共20分)
4、分析题(共20分)
复习要点:
第一部分:国际贸易
【国际贸易纯理论】
一、概述:
1.贸易纯理论:只考察产品交易,不考虑货币关系,即不涉及国际金融
(国际贸易属于微观经济学中,产品交易理论的国际延伸)
2.国际贸易理论的问题:
(1)为什么贸易
(2)怎么进行贸易
A.与哪些国家交换
B.以什么样的比率交换
3.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实际上是一种商品套利行为,由价格差异导致。这种套利行为是有限制的,一是运输成本,二是市场。最终消除两地价差,套利停止,消除贸易。
4.贸易利益:
(1)静态贸易利益:从事贸易的国家比不从事贸易的国家,享有更多的商品数量消费
(2)动态贸易利益:通过贸易,一国可获得更多稀缺要素,提高生产效率,促进经济发展
(3)政治贸易利益:增进两国友谊
二、重商主义:
1.基本观点:贸易就是为了赢取利益(trade for gold),实现贸易盈余
2.政策主张:
(1)垄断对外贸易:奖出罚入,实现贸易顺差
(2)积极干预经济:
A.若劳动力成本高,不利于出口,就要管制
B.实行低工资,鼓励人口增长
C.如禁止技术设备,技术工人出口
(3)政治上:殖民主义思潮
国与国之间贸易的利益是冲突,解决冲突要壮大武力
三、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
1.攻击重商主义
2.区分财富和货币:财富不是金银,而是能满足人们需求的货物与服务
增加财富的方式:A.生产要素增加
B.生产效率提高
C.充分就业
3.劳动分工理论:要增加财富,就要扩大生产,就要提高劳动生产率,就要进行分工
(1)分工和专业化是市场存在的前提与基础,解释了国际贸易是由于国家分工的存在而产生的
(2)通过分工和专业化,生产率得以提高
(3)分工的前提:一国的资源优势
A.自然资源
B.后天优势
(4)绝对优势理论:
A.理论内容:一国如果在某种产品上具有比别国高的劳动生产率,该国在这一产品上就具有绝对优势;相反,劳动生产率低的产品,就不具有绝对优势,即具有绝对劣势。 各国间的贸易基于绝对优势,各国应该将其资源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 “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绝对劣势”的产品;国际贸易的利益是“非零和”
B.政策主张:主张实行自由贸易政策,反对国家对外贸的干预
C.基本构架:一国自然优势、后天优势→一国在生产某种产品上具有成本优势→国际分工→国际贸易→世界财富增加→两国通过贸易而更加富有
D.评价:从绝对成本角度比较两国的生产优势,但不能如果一国在生产所有产品上都没有绝对成本优势,就不能进行国际贸易的问题
四、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
1.比较优势的概念:即使一国在所有商品上的劳动生产率都要低于另一国,即所有商品的生产均处于绝对劣势,但是相对劣势较小的商品较之那些相对劣势较大的商品而言,则具有比较优势。每个国家应该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通过自由交换,参与交换的各个国家可以节约社会劳动,增加产品的消费,世界也因为自由交换而增加产量,提高劳动生产率。“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
2.比较优势的前提假设:
(1)两个国家、两种商品、一种生产要素
(2)易货贸易
(3)贸易均衡,只考虑产品贸易,不考虑货币关系
(4)完全竞争市场(即成本=价格)
(5)要素在国内自由流动,不能在国际间流动
(6)不存在自然、人为的贸易壁垒(运输成本)
3.比较优势的应用
(1)不能以动态的方法应用比较优势原理:按照国际贸易理论的基本,每个国家都应当专业化生产自身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这样,作为一个整体的世界产量会增加。各国通过相互贸易能从中获益。但是,现实是从现有的资源禀赋状况和技术水平看,发展中国家享有比较优势的部门往往是初级部门,按比较优势理论进行分工,虽然短期内增加福利,但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结构长期内处于滞后状态,在世界经济中一直从属于发达国家。因此,对于后进国家来说,固守传统的比较优势是非常不利的,参与国际贸易不应当放弃工业化和现代化方面的努力。但是,如果由此而采用脱离国际贸易的封闭方式发展,也是不可能成功的。
(2)比较优势理论的局限:
A.比较优势理论本身只能是静态的分析而不是动态的分析
它告诉了当不同国家的边际机会成本一定时,怎样决定贸易方式。但它未能解答怎样有效地改变一国参与国际贸易的模式,即如何改变成本比率。【尤其是发展中国家】
B.比较优势理论是一种极度抽象的单一因素分析【劳动】
即用劳动价值论来解释不同国家的商品比较成本不同。进而解释国际贸易内在原因。但未能以下两个问题:
A)影响劳动生产率差别的具体因素有哪些?
B)除了劳动生产率差异,还有无其他因素也构成国际贸易的基础?
4.比较优势的图示:
五、劳动价值论(H-O模型):
1.H-O模型:产生边际机会成本贸易的条件(即产生国际贸易的原因)
A.不同国家的要素禀赋不同
B.不同商品使用的要素密集度不同
2.H-O模型的前提假设:
(1)2国、2商品、2要素(劳动力,资本);属于一般均衡分析,考虑要素
【而李嘉图只有一种要素,只一种局部均衡分析】
(2)要素在国内自由流动,但在国际间不流动【要素供给→要素价格】
(3)完全竞争市场(产品、要素市场):“成本=价格”(MC=MR)
(4)两国生产技术相同。
决定了要素价格决定商品生产成本,决定市场上对商品的需求会直接影响对生产要素的需求
(5)两国具有相同的偏好
3.H-O理论命题:一国出口密集使用本国丰裕的要素,进口密集使用本国稀缺的要素
(1)要素、产品的价格,由其供求决定(市场价值理论)
(2)需求一定,供给越多,价格越低
A.劳动力丰富→劳动便宜
B.资本丰富→资本便宜
但要素在国际间不流动,只有将要素优势转换为产品优势
(3)相同生产技术下
A.劳力便宜→产品生产力相对密集
B.资本便宜→产品资本相对密集
(4)李嘉图与H-O模型的比较:
劳动生产率不同→比较成本优势
→ 国际分工 → 国际贸易
两国的要素禀赋不同→比较成本优势
(5)中国在不同阶段的贸易【H-O模型】
A.改革开放前:农副土特产品(初级产品)
B.改革开放以来,80年代:劳动密集型产品(如防治、服装、皮革等工业制成品)
C.90年代:进一步开放,吸引外资,机电产品
D.加入WTO以来:进一步发展,档次提高,高科技产品占20%
(1)基本市场价值理论
(2)分析方法:一般均衡分析
(3)应用:
A.在解释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比较有用(利用当地优势)
B.但无法解释产业内贸易
5.H-O模型的引申问题:
(1)要素价格均等化命题:国际贸易→两国生产要素最终趋于一致
促使新贸易保护主义: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贸易→发达国家劳动力价格下降→工会不满
(2)萨缪尔森-斯托帕命题:从贸易政策对国家贸易和收入分配的影响入手分析
密集使用某种要素的产品价格上升→该要素价格增长→该要素所有者有利
A. 国际贸易
密集使用某种要素的产品价格下降→该要素价格下降→该要素所有者不利
一国丰裕要素的所有者的收入会因国际贸易而增加,而稀缺要素所有者的收入则会因为国际贸易而减少
B.贸易政策具有集团性:
相对丰裕要素的所有者:自由贸易政策
相对稀缺要素的所有者:贸易保护主义
C. 萨缪尔森-斯托帕命题分析中国改革开放:
(i)出口劳动力密集产品→劳动力价格上升→工资水平上升
(ii)引进外资→进口资本密集产品→资本价格下降→但政府作为资本所有者,收入并未下降,实际却上升了
【经济发展了,剔除了经济发展因素的政府收入增加,政府实际收入下降】
(3)雷布津斯基命题:
A.定理:当一国相对丰裕的要素进一步增加时,会进一步挤压密集使用较稀缺要素的产业发展:
B.荷兰病:自然资源增多→传统出口产业业绩下滑→deindustrilization
(4)里昂惕夫之迷
A.美国经济学家里昂惕夫运用“投入-产出”法考察美国对外贸易的商品结构时,发现美国出口的商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的则是“资本密集型产品”。这与按要素禀赋论推断的美国应有的贸易结构相悖,被学术界称为“里昂惕夫之迷”
B.对里昂里昂惕夫之迷的解释:
a)劳动生产率、熟练程度:美国劳动生产率是其它国家的3倍,美国实际上是劳动丰富的国家
b)人力资本说:资本分为physical capital和 human capital两种,其中human capital是指提高劳动者技能的各种支出。而里昂惕夫只计算了physical capital,而美国的出口产业相对于进口替代产业,劳动力接受更多教育、培训投资;因而包含了更多的人力资本
c)产品生命周期:
? 在产品创新阶段,美国具有优势(大量熟练劳动力)→出口
? 在产品成熟阶段,其他发达国家模仿→美国优势下降→美国优势下降→出口+进口
? 在产品标准化生产阶段,发展中国家模仿→美国不具竞争优势→进口
d)自然资源说:美国对本国资源进行保护→进口自然资源密集型商品→而自然资源和资本要素投入之间存在相互补充关系→消耗大量自然资源的商品,一般也需要投入大量资本→进口的是资源密集型商品,也是资本密集型商品
e)战略贸易政策:不完全市场为前提。由于国际市场上,不完全性和规模经济的存在,一国政府可通过转移政策和扶植政策(补贴等)保护国内市场,扶植本国战略性产业的成长。增强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夺取市场份额,获取规模效益。
六、补充的几个问题:
1.对资源禀赋论的评价:
(1)指出了有关比较优势的现实决定因素:对影响商品成本的实际经济因素进行研究,指出了生产要素的相对丰裕程度影响要素价格,从而决定不同国家商品生产成本的高低
【李嘉图将影响比较优势的因素归纳为劳动成产率不同,但未深入研究影响劳动生产率的因素】
(2)通过对要素均等化的分析,揭示出国际贸易对资源配置的重要影响。
国家贸易改变一国生产要素的相对价格,影响生产要素所有者之间的收入分配格局
(3)存在的问题:生产要素仅仅局限于土地、资本、劳动。没有把技术作为生产要素来看待。【假定不存在规模经济】
2、产业内贸易理论
(1)产业内贸易:一国同时进口和出口同类商品。
A.同类产品:消费上互相替代而生产上又投入相近生产要素的产品。包括同质商品和异质商品。异质产品贸易分析是产业内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
B.生产要素禀赋相同或相似的国家之间同样可以进行贸易活动,这是H-O模型不能解释的
(2)产业内贸易的原因:规模经济与产品差异化的相互作用
A.当一国的某产业发展到了获得规模经济效益之后,能以有竞争力的价格对外出口。如果两个以上的国家在同种产业上都发展到了获得规模经济的阶段。他们就相互出口产品,从而形成产业内贸易。另一方面,出口又会推动生产规模的扩大,进而促使生产成本降低。
B.产品差异化造成了垄断竞争格局。尽管两国出口和进口同一种产品,但还是存在细微差别。人民收入水平的增加,追求产品差异化
C.规模经济与产品差异化之间的密切联系:由于规模经济的要求,一国的大型出口企业只能生产出系列有限的同类产品,而不能满足消费者的全部选择,为生产者的相互竞争提供市场
3.评价:不一定要牺牲某些产业为代价来获得国际贸易利益,关键在于促使一国内部的产业发展到能获得规模经济的程度。这样可以避免经济结构的畸形化。
【贸易政策】
贸易政策:
(1)自由贸易:政府不采取任何措施限制外国产品的进入
(2)保护贸易:政府采取一系列政策限制外国产品的进入
(3)Nature trade barrier:运输成本、交易成本
(4)贸易政策具有很强的利益集团性,导致收入再分配
自由贸易→经济利益更多→但不能保证每个人因自由贸易的利益都上升→会导致一部分人利益受损→受损的人将寻求政治代表人制定政策维护自身利益
(5)帕累托最优:不能使一部人利益增加,而不使另一部分人受损
关税与非关税的比较:
一、关税:
1.关税的分类
(1)按商品流转渠道:进口关税、出口关税、过境税【适用于转口贸易】
A.进口税:进口税是进口国家的海关在外国商品输入时,根据海关税则对本国进口商所征收的关税。
B.出口税:出口税是出口国家的海关对本国产品输往国外时,对出口商所征收的关税。
【俄罗斯对石油、天然气出口征收出口征收关税】
C.过境税:过境税又称通过税,它是一国对于通过其关境的国外货物所征收的关税。
【香港过去转口贸易中心,但由于大陆开放,贸易中心地位下降,定位于人民币离岸中心】
(2)按征税目的:财政性收入关税、保护性关税
A.财政性收入关税:政府征税的目的是增加财政收入
B.保护性关税:对原料征税,保证国内生产;保障国内市场供应,对一些必需品征税,防治价格上升;或者保持出口品在国际市场上的有利价格,防治盲目出口
【税率应较低,拉弗曲线】
(3)按征税方式:
A.从量税:按计量单位的标准征税
=商品数量×单位商品从量税额
(税率固定,无弹性,税额不随物价涨落而变化)
物价上涨,保护作用下降
物价下降,保护作用上升
B.从价税:按商品的价格标准征税
C.复合关税:有效保护国内市场,但税赋过重
D.选择性关税:既订有有从价税,又订有从量税【根据情况选择不同征税标准】
E.差额税:对进口品实行最低限价,如果进口品价格低于该最低限价,对其征收该差额的关税
(4)按有无关税协定:
A.国定关税
B.条约关税
(5)按优惠程度划分:
A.普通关税
B.MFNT(最惠国关税):一国(A国)给予任何第三国的贸易优惠,另一国(B国)能自动享受。
B国是A国的最惠国,B国享受的关税待遇,称为最惠国关税
C.特惠税(特别优惠的关税):一国给予特定国家或地区的进口品,特别优惠的低关税或免税
D.普惠制(GSP):发达国家给发展中国家提供的单边的、普遍的、非歧视的关税优惠,以促进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解决如引起技术、设备所缺乏的外汇。
【但是却将发达国家所敏感产品排除在GSP外,如夕阳产业(纺织业)】
发展中国家最具竞争力的是纺织业→MFA(multi-fiber agreement,多纤维协定)→VERs【GATT中的 9
灰色区域】→发达国家要求发展中国家自动限制出口到发达国家的纺织品
MFA在WTO框架下于日废除
(6)按进口附加税:
目的:抵消外国厂家,商品由于收到本国政府补贴而具有的不公平的竞争优势
A.反补贴税
B.反倾销税:
倾销:低于正常价格的价格出口
国内市场价格:以出口国是市场经济国家为条件
替代国市场价格:按产业本身发展程度寻找替代国,而不是按该国的综合发展程度
产品的生产成本+运费+利润:对胜诉有利,但却要将企业的内部机密公开
反倾销税:按正常价格和实际出口价的差额征收
C.报复性关税
2.关税效应分析:【供给-需求分析】
征税前,D与S(d+f)在E点均衡,此时世界市场价格为PW,国内需求Q0(包括对国内产品和进口的需求)。征收关税→进口价格上升→进口需求下降→国内需求下降(Q0→Q1)
在Q1的需求下,边际成本下降→国外出口商愿意以PW’的价格出口,世界价格(PW→PW’)→价格下降,出口供给下降→Sf左移,Sd不变,S(d+f)→S(d+f+t),S(d+f+t)与D在E’处均衡;此时国内价格P1,国内需求Q1;价格PW →
生产者剩余:
消费者剩余:-(a+b+c+d)
政府收入:-(c+e)
社会总福利:e-(b+d)
3.关税结构:
P'―P(1)名义保护率:n= (商品征税后的价格变化幅度)
即进口品的从价税率,只考虑对最终品征税
V'―V(2)有效保护率:e=
商品征税后的附加值的变化程度
若考虑了关税对该商品密集使用的要素的保护程度,考虑对最终产品和中间品征税
(其中:N为最终产品名义保护率,n为中间品、原材料的名义保护率,α为中间品所占的比重) 结论:
A.N上升,e上升
N-αnN-αNB.N&n:e&N
(e = 1-α& 1-α= N)
如果最终产品的名义关税&中间产品或原材料的名义关税,那么最终产品的有效保护率&最终产品的名义税率
有效保护率:是指由进口的最终产品的关税和进口的中间产品的关税所共同决定的一种保护率,有效保护率反映了关税对国内进口竞争产业生产者的实际保护水平。
发达国家常采用逐步升级的关税结构,即对原材料进口几乎免税,对半制成品征收适度关税,但对最终产品征收较高关税。这对发展中国家不利,它吸引发展中国家扩大原材料出口,阻碍制成品出口,从而影响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进程。
4.贸易保护的依据:
自由贸易给一国带来广泛的利益,但它分配不公平,要么集中在少数消费者或少数生产者身上,要么集中在某些一国相对丰裕的要素所有者身上。因此,按照帕累托最优准则,实行贸易保护也认为是合理:
(1)国家安全说:
自由贸易→对外经济依赖性增强→战争、贸易停止,供应中断→危机
对有关国家安全的重要战略物资限制进口,主张自己生产【如粮、石油等】
(2)政府收入说:关税是间接税,会扭曲市场,减少财富,减少总产出
(3)收入再分配:贸易政策有很强的集团利益性,保护了一部分人利益,损害了另一部分人,会扭曲市场,保护竞争行业(落后产业),对出口产业不利(先进产业)。没有理由为保护落后产业而损害有效 11
率的产业。
可直接进行补贴:
(4)改善国际收支:贸易保护,限制出口,可能遭到别国报复,导致本国进口下降
BOP暂时改善,不能从根本上缓解
(5)扩大就业说(凯恩斯)
贸易保护→提升外国产品在本国的价格,将对外国产品的需求转移到对本国产品的需求,国内有效需求上升→产出增加→就业增加
基本做法:
A.征收进口关税:改善TOT【导致进口价格下降】
B.本币贬值(外汇倾销):恶化TOT【导致进口价格上升】
(6)幼稚产业保护论:
A.保护市场份额,产业规模效应,成本下降,提高竞争力
B.产业发展有阶段性,免遭外国成熟产业的竞争
问题:(A.哪些确定为幼稚产业,B.保护期限)
(7)改善贸易条件:
A.关税→进口需求下降→世界市场进出口价格下降→该国TOT改善→出口数量不变,可进口更多商品→GDP上升
B.关税→一国商品的进口量下降→一国商品的贸易量下降→该国从贸易中获得的利益下降→GDP下降 我们应寻求最优关税
(8)次优:征收关税,反而可以减少市场扭曲,增加社会福利,是一种次优选择
二、非关税壁垒:
1.进口配额:进口国限制进口量
(1)绝对配额:超过就不准进口
A.全球配额:对于来自任何国家的商品一律适用(对生产效率高的国家有利)
B.国别配额:将配额分给各国(对生产效率高的国家不利)
(2)关税配额:超过征收关税
2.VERs:出口国“自愿”限制出口数量;GATT下的灰色区域→WTO下废除
3.当地成分要求
4.政府采购政策:政府采购量很大,采购本国商品
5.复杂、苛刻的技术标准、环保标准、商品包装标准
6.最低限价
EU:进口农产不得低于某价格,否则征收差额税
US:Trigger price,低于该价,触发美国法律,诉诸反倾销措施,从而征收反倾销税
7.社会责任标准【保护工人阶级利益→提高老公标准】
三、出口管制措施:
从经济学角度看,出口管制不利于国际分工,使各国不能从国际贸易中获利。因此是不经济的,而出于政治、军事、环保等方面的原因:
出口管制的对象:
1.自然资源(不可再生且破坏环境的、战略资源等)
2.国内紧缺物资:对国内生产所原材料,以及国内供应不足的产品,限制出口。否则,会造成国内市场失衡,物价上涨
3.本国在国际市场上占主导地位的重要出口商品
四、出口鼓励措施:
1.出口补贴:一国政府降低出口产品价格,增强出口在国际市场竞争力、给予出口商的财政补贴或优惠待遇
直接出口补贴会扭曲国际市场上的价格,会对进口国的同类商品的生产者造成损害,因此不合法
2.出口信贷补贴(属于间接补贴)
是合法补贴,这是因为国际贸易中信贷风险很大,因此需要风险溢价的补贴。如果贸易政府、银行的信贷支持,贸易很难发生。(如信用证),出口信贷可减少信贷风险。
3.出口信贷担保机制:对本国出口商和银行,向外国进口商或银行提供的出口信贷进行保险
4.外汇倾销(本币贬值):属于汇率政策,会恶化TOT。产生一系列宏观经济效应,理智政府通常不会采用
5.出口Cartel
6.战略性贸易政策:扶持性的产业政策,鼓励战略性产业的发展。增强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贸易保护政策
【贸易政策与经济发展】
一、工业化和贸易政策:
1.进口替代战略:通过严格保护,发展本国工业,以本国的工业制成品替代原来依赖进口品
(1)利:为本国提供市场份额,促进其发展,尽快实现工业化,经济上的独立自主和国家安全
A.本国工业发展是以牺牲经济效率为代价的,本国工业成本高,效率低
B.贸易保护形成经济上的歧视(生产者获利,消费者受损)
但是,当到了一定程度后,应该用新的战略来替代
2.出口导向战略:(以出口国本国的工业制成品为主推动经济发展)
在自由贸易背景下,扩大开放,充分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扶持本国优势产品,以出口本国工业制成品替代出口原来的初级产品
(1)利:出口工业制成品,可以加速工业化,产业机构迅速转换,外汇收支良好
(2)弊:严重依赖稳定的外部市场(出口、进口)
二、新兴工业化国家:
1.重视人力资本投资:
实务资本投资,即厂房、设备等固定资产越大,产能越多(过剩)→经济危机
加快人力资本投资:教育、培训
2.建立市场经济体制,鼓励竞争→提高经济效率;对中国而言:
对内:市场经济体系
对外:加入WTO,开放
3.出口导向性经济
外部需求减少→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扩大内需
20074.稳定的宏观经济
(1)增加农民可支配收入
(2)降低储蓄
(3)完善消费市场,消费者维权
【从GATT到WTO】
一、GATT:
1.背景:三十年代经济危机,全球贸易保护主义盛行,以转嫁危机,出口失业→维持贸易发展
(1)约束各国贸易行径和多边协定(只涉及工业制成品,不包括农产品)
(2)多边贸易谈判和争端解决的平台(不设常设机构,GATT的裁决力有限)
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利益
(3)与IMF、World bank共同构成了战后国际经济发展的三大支柱
(4)减少了双边协定的溢出效应:双边达成的协定,会对第三国产生溢出效用,即搭便车,而在GATT的背景下第三种自动享受
(1)国民待遇原则:消除一成员国对外国产品和本国产品的差别待遇
(2)非歧视原则:在实施免责条款和紧急保障措施方面,不能对其他国家实行差别对待
(3)互换、补偿原则:关税谈判在相互基础上,相互减免
二、WTO(覆盖范围更广):
1.纺织品(GATT的灰色地带)
4.TRIPs(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
5.TREPs(与贸易有关的外商直接投资)
6.TREPs(环保)
7.TRLS(劳工标准)
三、中国与WTO:
1.2001年入世,世界第三大贸易国(继美国、欧盟后)
2.中国开放许多市场,但作为发展中国家,允许有5年的过渡期:
(1)汽车行业
(4)金融服务行业
四、区域贸易集团:
1.WTO原则,但是局部的,非成员国不能享受集团内部优惠待遇,代表
(1)最早欧共体EEC→欧盟
(2)NAFTA
2、四个阶段:
(1)自由贸易区
自由贸易区真正实现了商品的自由流通
成员经济体之间没有共同对外关税
(2)关税同盟:
成员国在相互取消进口关税的同时,设立共同对外关税。
关税同盟规定成员国之间的共同对外关税
(3)共同市场:
成员国之间不仅实现了商品的自由流动,还实现了生产要素和服务的自由流动。
共同市场的建立需要成员国让渡多方面的权利:主要包括进口关税的制定权,非关税壁垒特别是技术标准的制定权,国内间接税率的调整权,干预资本流动权等
(4)完全经济一体化
经济一体化组织一般有共同的组织管理机构
经济同盟相比,完全的经济一体化已经从经济联盟扩展到了政治联盟
四个阶段的比较
第二部分:国际金融
【国际收支以及国际收支理论】
一、国际收支――从宏观角度把握国际贸易
1.BOP的两个含义:
(1)收支平衡
(2)收支盈余
2.国际收支的定义:一国与外国所有经济交易的系统的记录
(1)记录方法:复式【借贷】记账法
每笔交易都须同时借记和贷记两个帐户。借贷须相当
Cr(+):交易导致外国居民支付给本国居民款项
【包括:出口商品、服务、资产】
Dr(-):交易致使本国居民支付给外国居民款项
【包括:进口商品、服务、资产】
(2)借贷相等,国际收支平衡;如果不能平衡,则出现国际收支问题
3.BOP项目:
(1)经常帐户:
A.商品进出口贸易(余额trade balance)
B.服务贸易(旅游、通信、运输、金融等)
C.要素收入(劳动力收入即利息、红利、利润、技术收入即专利使用费等)
D.单边转移(侨汇、NGO转移等)
Current account balance
Surplus 盈余
Deficit 赤字
(2)资本帐户:
A.证券投资(没有控制管理权)
B.直接投资(有控制权)
【CA+直接投资余额=basic balance】
国际收支余额
盈余:外汇储备增加
赤字:外汇储备下降
(3)官方储备账户【官方储备交易】
为平衡该时期经济交易余额而进行的官方储备交易:
A.外汇储备上升→Dr(资产增加)
B.外汇储备下降→Cr(资产减少)
B(官方结算余额)+OR(官方储备账户余额)=0
当官方储备账户余额难以平衡国际收支时,则出现BOP问题
BOP问题→改变经济政策→BOP理论
二、BOP理论:
3种不同的BOP理论:
1.传统BOP理论:关注商品贸易、贸易平衡
(1)理论内容:
贸易权量是商品的实际权量表示出来的,不是金额
IM→IM*q:外国商品权量表示为进口的本国商品权量
TB = EX(本国出口商品权量)―IM×q(本国进口商品权量)
用金额表示:TB=EX×Pd―IM×Pf×e
(但弹性分析法必须用权量表示,因为弹性是权量对价格变法的反映程度)
(2)理论含义:
贬值能否改善国际收支,
取决于马歇尔-穆勒条件(即本国出口商品弹性+本国进口商品弹性&1) (隐含条件:汇率政策改变前,本国国际收支是平衡的)
弹性分析法是局部分析法,只考虑商品市场,未考虑服务市场和资本市场
弹性分析法是静态分析法,未考虑汇率改变作用于价格,国际收支是静态过程
(3)J曲线效应:
时滞:履行合约,交货的时间
A.汇率贬值,进口价格上升,但要履行过去几个月签的合同,进口支付更多,BOP恶化
B.随着时间的推移,进口商根据价格调整购买权量,BOP改善
总之,汇率贬值并不一定改善BOP
(1)需要满足马歇尔-穆勒条件
(2)是动态过程
2.凯恩斯主义――吸收分析法
(1)强调产品、服务市场和真实GDP
AD: Y=C+I+G+CA(该公式不考虑折旧、间接税)
注意:CA是经常账户余额,注意不是NX(贸易余额),还包括服务贸易、要素收入和单边转移
【国内吸收】
【替代国际收支余额(BOP),没有考虑货币市场】
A.解释了中国等东亚国家为什么CA盈余:产出多(Y),但国内消费少(A),储蓄多
B.解释西方发达国家为什么CA赤字
C.解释了:
CA盈余,KA赤字,资本流出(进口资产)
CA赤字,KA盈余,资本流入(出口资产)
Y=C+S+TA―TR
→S+TA―TR =I+G+CA
→S= I + (G+TR―TA)+ CA
→私人部门的储蓄用作三部分:
私人投资【I】
政府赤字支出(借给政府用)【C+TR―TA】
借给外国用【CA】
(注意:S-I=NX,是上式的一个特殊情况,政府预算平衡时,且CA=NX)
3.货币主义的BOP理论:
(1)货币分析法的假设条件
A.该经济体处于长期的资源充分就业状态,货币需求是实际收入的函数
B.国际市场中存在着同一价格律,即经济体的价格与利率接近于世界市场的价格与利率
C.货币供给的变化不影响实物生产
(2)货币法的模型:
Ms =L(R,Y)
Ms=mm×(D+F)【D = 基础货币中的本国部分(可视为国内的信贷规模); F = 基础货币中的国外部分】
P*L(R,Y)BOP = △F = △-△D
(3)通过调整国内货币供给调控国内需求,进而调整国际收支的变化
(4)结论:
A.国际收支是一种货币现象
B.国际收支逆差是一国名义货币供应量超过名义货币需求量
C.国际收支问题反映实际货币余额对名义货币供应量的调整
(5)评论:从理论的角度看,货币法将国际收支调整从过去的注重经常项目转移到整个国际收支,这具有很好的意义。但是,货币法的基础货币数量论自身存在不足,在实质经济与货币现象之间的关系上与其他经济学派有非常不同的看法。而且,货币法的假设前提中一些提法较为苛刻,与经济现实有一定的差距。
【国际货币体系与外汇市场】
一、国际货币体系:
(1)外汇交易机制
(2)国际公司
(3)信贷机构
2.金本位制:
(1)特点:
A.黄金充当了国际货币;
B.各国货币汇率由他们的含金量比例所决定;
C.国际收支的自动调节。当一国发生对外收支逆差时,黄金外流,国内货币供应量减少,物价下降,成本降低,继而扩大出口,减少进口,对外收支转为顺差,黄金就会流入;反之亦然。
(2)作用:
A.保持汇率稳定
B.自动调节国际收支
C.促进国际资本的流动
D.协调各国经济政策
(3)缺陷:
A.国际间流通的货币量受到黄金的限制;
B.国际收支的自动调节存在着严重的缺陷;
C.国际收支逆差因金币的大量外流,对国内经济影响巨大,甚至造成经济衰退。
三、布雷顿森林体系:
1.背景:金本位制崩溃以后,三十年代的国际货币关系一片混乱:各国国际收支危机严重,各国外汇汇率极端不稳,外汇管制普遍加强,各货币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也日趋激烈。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创建新的国际货币制度已迫在眉睫。这个新的国际货币制度就是布雷顿森林体系
2.主要内容:
(1)建立一个永久性国际金融机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2)规定了以美元作为最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实行美元―黄金本位制
(3)IMF规定了各国货币汇价的波动幅度,各国货币兑美元的比价一般只能在平价上下各1%的幅度内波动
(4)IMF向国际收支逆差国提供短期资金融通
(5)IMF协定第8条规定会员国不得限制经常项目的支付,不得采取歧视性货币措施,要在兑换性的基础上实行多边支付
(1)布雷顿森林体系是历史的产物,促进世界经济稳定和发展:
A.固定汇率制,便于进出口和对外投资 利于国际贸易和国资金流动
B.国际收支调节机制,利于各国经济增长和稳定
C.储备资产为黄金,美元与黄金挂钩,有益于国际货币关系的调整
D.调整了二战无序的国际货币关系,是国际金本位的替代关系
(2)布雷顿森林体系以一国货币(美元)为中心,必然也只能是一种过渡体制
4.特里芬两难:即任何一国货币单独承担国际储备资产都回避不了“顺差”-无清偿力解释,逆差-货币信心动摇的困境。
四、IMF与SDR
1.特别提款权(Special Drawing Rights,简称SDRs)定义:是一种依靠国际纪律而创造出来的储备资产。
2.四种加权货币:
3.SDR的特征:
(1)价值稳定
(2)能持有特别提款权的机构必须是政府或基金组织、国际清算银行等政府间的机构,特别提款权的使用仅限于政府之间
4.IMF:政府间的国际金融组织,其宗旨是为促进国际货币合作;促进、稳定成员国经济政策;稳定国 22
际汇率;消除妨碍世界贸易的外汇管制;可临时提供成员国资金,使其改善国际收支失调。
五、外汇市场:
1.参与者:
(1)外汇经纪人:
A. 受委托在银行和客户之间“跑街”。通过技术和关系网,收取佣金,没有风险
B. Dealer, 以自有资金进行买卖,有风险
(2)外汇银行:代客买卖,进出口业务相关、以自己账户直接买卖
(3)交易者:
(4)央行:买进卖出不同外汇来干预汇
(1)即期市场:即期外汇交易又称为现汇交易、现货交易、现期交易,是指外汇买卖成交后在两个营业日内办理有关货币收付交割的外汇业务。
A.汇率:是以一国货币表示的另一国货币的价格,或把一国货币折算成另一国货币的比率,又称汇价(即期汇率)
B.交叉汇率:两种外国货币(通常都不是美元)之间的汇率。
(2)远期市场:指买卖双方签定外汇买卖合同后,规定用双方商定的价格在将来某一确定日期进行实际交割的外汇交易活动。
A.远期汇率
B.保值与投机
C.掉期交易:是指在买入或卖出即期外汇的同时,卖出或买进同一货币的远期外汇,以防止汇率风险的一种外汇交易。这种金融衍生工具,是当前用来规避由于所借外债的汇率发生变化而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的一种主要手段。
D.期货:一般指期货合约,就是指由期货交易所统一制定的、规定在将来某一特定的时间和地点交割一定数量标的物的标准化合约。
3.有关利率的两种理论:
(1)利率平价理论:
F-SA.S= Rd ― Rf
B.实现条件:
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资产完全同质
有大量的套汇资金
C.60年代,英格兰银行损失惨重
(2)购买力平价理论(PPP):在长期来看,大规模的套汇会消除价差。对于货币持有者而言,货币的价值在于其所具有的购买力,因此各国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应取决于它们各自具有的购买力。
PdA.绝对购买力平价:e= (e为汇率)
B.相对购买力平价:两国货币的汇率水平将根据两国通胀率的差异而进行相应地调整。它表明两国间的相对通货膨胀决定两种货币间的均衡汇率。
4.影响汇率的因素:
(2)通货膨胀率
(3)政府购买(财政政策)→恶化TOT
(4)扩张信贷(货币政策)→改善TOT
(5)TB、CA、BOP
【欧洲货币市场与跨国公司】
一、欧洲货币市场:
1.欧洲美元:美国银行体系以外借贷的美元
欧洲银行:经营欧洲美元的银行
2.欧洲美元的产生背景:美苏冷战→东方国家脱离国际经济体系→美元不易获取→一旦爆发战争,苏联的美元外汇被冻结,苏联需要避风港→西欧一些国家允许其商业银行吸纳苏联的美元存款
3.欧洲货币体系只增加货币的流动,但不创造货币
(1)创造了美国的金融霸权,即在美国国外流动的美元多过国内流动的美元,流动性监管弱
(2)借款是短期的,贷款是长期的,国家负债较高
二、跨国公司:
1.定义:在两个或以上国家从事生产、营销活动并有全球化战略的公司
2.意义:推动了生产要素在国际间的流动,同时也贡献了国家贸易
3.邓宁的折中理论:
(1)企业在国际经济中可以有至少三种方式活动,即出口、直接投资和技术转移,而一个企业的所有权特定优势、内部化、区位特定优势三者结合决定了该企业与其它企业比较是否具有对外投资的优势,或者可以通过出口、技术转移来开拓该优势。
A.所有权特定优势是指企业具有的特殊的组织管理能力、金融融资方面的优势、技术方面的特点和优势、企业的规模经济与其垄断地位及其它能力和获得产品异质差异的优势。
B.内部化是指在企业内部建立市场,以内部市场代替外部市场,从而解决由于市场不完整而不能保证供需正常交换的行为过程。
C.区位特定优势是指东道国的劳动成本状况、市场条件与需求状况、关税与非关税壁垒、东道国政府的各种政策,即国际投资的软硬条件。
(2)所有权特定优势和市场内部化优势是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的必要条件,它们并不能决定一个公司一定要通过直接投资参与国际经济活动,而区位特定优势则是跨国企业进行对外投资的充分条件,二者的结合决定了直接投资的发生。
第三部分:绪论中的知识点
一、全球化:商品、服务、劳动力、资本、技术、理念在国际上更自由的流动
1.快速的贸易增长
2.技术进步
3.市场的驱动【促进了资本的国际流动】
(1)在岸金融市场(Onshore Financial Market):是指一国的居民和非居民从事市场所在国货币的国 25
际借贷,并受市场所在国政府法律和金融条例管制的金融市场。
(2)离岸金融市场(Offshore Financial Market):是指一国的非居民和非居民从事的非市场所在国货币(即境外货币)的存贷,并不受任何国家的政府法律和金融条例管制的金融市场
4.贸易自由化
5.跨国公司
跨国公司的主要方式:商品贸易、直接投资、技术转让
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实物投资、货币投资、并购
二、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
1.两缺口模型
I-S= Im―Ex
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两缺口,即S&I Ex&Im【储蓄缺口与外汇缺口】,为平衡缺口,发展中国家须吸引外资
2.小岛清的比较优势理论:从本国已处于趋于比较劣势的产业进行投资,对象国为在这些边际产业中最具有比较优势的国家
3.垄断优势理论:市场不完善(关税壁垒、厂商技术、产品优势等)→某些厂商具有垄断优势;这些垄断优势的获得足以让厂商克服由于跨国经营带来的额外成本。如汇率、文化经营风险等,厂商就有了FDI的可能
4.生产内部化理论:市场失效、某些产品的特殊本性、垄断优势存在→企业交易成本增加→对外部市场实行内部化,即FDI
建立公司内部的资源配置系统(条件:收益&成本)
5.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6.国际生产这种理论
三、相关概念【补充】
1.国际贸易的统计
(1)统计货币:发达国家使用本国货币、发展中国家使用外币
(2)统计价格:出口使用FOB价,进口使用CIF价
2.贸易量与贸易额:
贸易额=进口额+出口额
世界贸易额不是各国贸易额简单加总,因为会造成重复计算
因为一国进口额一定等于另一国进口额,所以国家贸易额等于各国出口额之和。
3.我们用Current price 计算贸易额;而用constant price 计算贸易量
4.贸易格局:
(1)贸易方向
一国贸易方向:其他国家、地区在本国对外贸易中的地位
世界贸易方向:世界各国、地区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地位
(2)贸易结构:
A.一国对外贸易商品构成:各种商品在本国进出口中的地位、比重;反映了该国经济发展程度以及决定了它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B.国际贸易商品种类:初级产品+工业制成品
初级产品:不需加工、加工程度低
工业制成品:需经过机器完全加工的产品,包括纺织品
C.世界贸易商品结构:各种商品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比重,反映世界经济发展程度
60年代:科技革命→产业结构调整
(1)垂直分工:产业间
工业制成品
发展中国家
【剪刀差】
(2)水平分工:产业内
工业制成品 初级产品
→如果发展中国家不尽快工业化,就会被世界贸易淘汰
5.贸易条件(TOT):出口一个单位所能换来的进口商品的单位 工业制成品
TOT = 出口商品价格指数 × 100 进口商品价格指数
(1)大国、关税、进口需求减少、进口价格下降→TOT改善
(2)本币贬值、刺激出口、出口价格下降、进口价格上升→TOT恶化
一国通常用关税和非汇率手段来保护国内市场,因为关税改善TOT,汇率恶化TOT
6.开放指数(进口比率、出口比率)
进口额进口比率 = GDP ×100%
出口额出口比率 = GDP ×100%
(1)发达国家常用进口比率,表示其开放程度。虽然美国进口比率&中国进口比率
但美国开放程度更高,即绝对进口额更大,因为美国GDP更高
(2)发展中国家使用出口比率,表示其对外部市场的依赖
(3)中国使用,用对外贸易依存度 = 进口比率 + 出口比率 (超过50%) →
7.三来一补:
(1)来料加工:利用外商提供的外材料,进行加工,再出口,风险小,收益低
(2)进料加工:厂商从外商进口原材料,按外商的要求进行加工,再出口,厂商用自有资金进口,风险更大
(3)来件配装:厂商利用外商提供的零部件进行加工再出口
加工贸易仍占中国对外贸易的主流,中国就业增加,但不利于中国经济的长远发展→加工贸易需转型升级
(4)补偿贸易:进口国在信贷的基础上,从国外进口资本货物,然后用这批资本货物生产的产品,或从其他双方认可的产品来分期偿付这批贸易的贷款。
补偿贸易的好处:避免使用短缺的外汇,缓解外汇短缺的矛盾
7.贸易不是零和游戏,而是双赢的
四、中国的对外贸易:
1.中国是贸易大国,而非贸易强国
贸易顺差带来问题:人民币汇率授人以柄,中美贸易摩擦,巨大外汇储备
2.世界工厂
3.评价:加工贸易占中国对外贸易50%以上,说明中国缺乏创新,且中国经济脆弱性,极度依赖国际市场,所以需要刺激内需
五、国际业务中存在的问题:
1.文化差异(营销、跨国管理)
2.汇兑、贸易壁垒
3.生产要素的流动不充分
(1)劳动力不能自由流动【美国对移民的管制】
(2)资本不能自由流动【发展中国家不开放】
(3)技术不能自由流动
4.经营风险:信用风险、价格风险、运输风险、汇率风险、主权风险、政治风险
5.国际贸易融资:
(1)使用国际货币:国际贸易中任何被认可的货币
国际货币的好处:发行成本几乎为零,但却能在世界市场上购买实务,“铸币利差”
(2)汇率制度:中国,外汇双轨制→1994年,官价和调剂价并轨,人民币大幅度贬值,盯住美元→放弃盯住美元
(3)汇率灵活程度:汇率稳定能保障贸易,投资稳定增长
(4)Policy dilemma:资本自由流动前提下,央行只能控制一个变量,要么控制汇率,要么控制货币供应量
(5)Policy trilemma:政府的三个经济目标只能实现两个
【蒙代尔三角】
29 固定汇率 资本自由流动
六、中国的汇率制度:
1.1994年,人民币汇率并轨
双轨:官价与调剂价差别很大→单轨后,RMB稳步升值
2.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出口下降,通货紧缩→RMB贬值
3.2001年,加入WTO,巨大外贸顺差→RMB升值压力
4.2005年,第二次汇改,放弃盯住美元,参考一篮子货币,放宽了对非美元的波动幅度(千分之三到百分之三),但未放松对美元的波动幅度(0.3%―0.5%)
评价:RMB目标是扩大浮动范围;G20伦敦分会,中国提议再造SDRs,作为国际货币,中国在国际货币体系中权增大。中国认为,不能用主权国家的货币作为国家货币,否则会将国家利益置于国际利益之上。但应平稳过度,否则中国企业承受不了过大的波动。
(重点基本覆盖,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参考试题一份(2006级原题回忆版):
一、名词解释(每个5分,共30分)
terms of trade
export substitution
ad valorem duties
balance of trade
forward exchange rate
common market
二、简答、简述(每个10分,共30分)
1.employment expansion for trade Protection
2.government policy trilemma
3.OLI Model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三、判断正误(每个2分,共20分)
1.贸易是“零和”博弈,一方受益,另一方必然受损
2.本币贬值将恶化本国的贸易条件
3.GATT、IMF和世界银行是战后经济腾飞与贸易发展的三大支柱
4.WTO的内同包括和与贸易有关的环境保护与技术保护
5.现行的关税制度下,实际保护率大于名义保护率
6.李嘉图模式不要求完全的国际分工
7.离岸经营的美元业务创造了新的美元
8.美国承认了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
9.货币主义的国际收支认为,国民收入上升会改善一国的国际收支
10.中国还未与任何发达国家签订自由贸易的协定
四、分析应用(共20分)
2009年中国开始了通货紧缩,人民币逐渐升值,会遏制还是会恶化通货紧缩的趋势呢?请你根据所有知识,分析这一问题(要求:观点明确,分析清晰)
国际经济学末复习相关文章
《》由www.zaidian.com(在点网)整理提供,版权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经济学中的短期是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