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游戏里不认识的人加微信有风险吗一男的加了微信然后不认识的人加微信有风险吗没几天就管你要私密照的这样的人靠谱不?

院领导集体
中国科学院大学
上海科技大学
《中国科学院院刊》(中文版)是中国科学院主办的以战略与决策研究为主的科技综...
《科学通报》是自然科学综合性学术刊物,力求及时报道自然科学各领域具有创新性...
覆盖数学、物理、化学、生命科学、地球科学、信息科学、技术科学与天文学等学科...
近几年,电信诈骗层出不穷,日益猖獗,不仅造成了人民群众钱...
中国自古就有“民以食为天”的说法,“吃”可谓是头等大事,...
作为“天宫一号”的“继承者”,天宫二号即将进行的各类实验...
我国首颗微重力科学实验卫星――“实践十号”已于...
乐天堂娱乐网站:英国伦敦现可疑包裹?警方:虚惊一场
我要分享 &
文章来源:中国科学报&&&&发布时间:日 11:56&&【字号:&&&&&&】
 乐天堂娱乐网站?新加坡文艺复兴城市规划(RenaissanceCityPlan)是新加坡进入21世纪以来,借助文化建设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的战略性规划。通过这一计划的前两个阶段的努力,新加坡极大提升了自身在艺术活动、文艺欣赏、博物馆建设等文化建设方面的水平及能级,并成功地借助文化建设,有力…
新加坡文艺复兴城市规划(Renaissance City Plan)是新加坡进入21世纪以来,借助文化建设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的战略性规划。通过这一计划的前两个阶段的努力,新加坡极大提升了自身在艺术活动、文艺欣赏、博物馆建设等文化建设方面的水平及能级,并成功地借助文化建设,有力地吸引了人才、资金,提高了国际关注度。目前,新加坡正努力通过这一计划,推动文化艺术全球城市(Global City forCulture and the Arts)的建设。一、文艺复兴城市计划的缘起与发展阶段1999年,在对21世纪城市发展战略的研判过程中,新加坡政府意识到,艺术与文化在推进城市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跨越中具有重要作用。新加坡政府认为,为了在21世纪与其他全球城市及区域竞争,应当加大对城市文化的投资,以提升城市的创新能力,从而在与对手城市的竞争中取得先机。为此,新加坡内阁于当年批准了文艺复兴城市计划,以完成上述城市文化发展目标。到目前为止,这一计划已进行了三个阶段。以下分别介绍前两个阶段的主要特点。(1)艺术的全球城市文艺复兴城市计划第一阶段()1999年,新加坡政府制订了第一个文艺复兴城市的五年计划:每年向国家艺术委员会及国家文化遗产部拨付1000万美元的专项资金,以强化新加坡的文化软件即文化的能力、受众与活跃度等。该计划的目标是将新加坡建成为具备艺术特长的全球城市,即通过艺术与文化,使新加坡成为一座具有就业、生活、娱乐吸引力的魅力之城,惠及每个新加坡公民的知识与学习水平,为文化的基础性发展提供国家支撑。该战略力图通过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充分利用,达到以下几个目标:1)提升新加坡文化艺术的整体活跃度2)建立受众群体3)建设专业化的本土艺术人才库以及发展艺术型企业4)提升新加坡作为艺术枢纽城市的形象为达成上述目标,具体措施如下:1)为主要艺术型企业提供1-2年的重点资助;以培训资助、奖学金、助学金等方式,为艺术家及艺术团体提供资助2)进行艺术与传统文化建设,培育教育项目3)增加重要艺术节的举办,如榴莲剧场组织举办的亚洲艺术市场项目等(2)文化产业塑造文艺复兴城市计划第二阶段()2005年,文艺复兴城市计划进入2.0阶段。这一阶段中,该项目被整合作为新加坡创意产业发展战略的重要部分,以之为契机发展艺术与文化。年,该计划年均得到1200万美元的资助,2007年资助资金提高到1550万美元。在第一阶段计划的基础上,文艺复兴城市2.0的目标增加了如下几个方面:1)发展新艺术,提升文化产业能力2)建立更为广泛的艺术文化与商业的伙伴关系3)使新加坡的艺术国际化第二阶段计划的措施包括:1)从附加值与就业角度关注艺术与文化对经济的贡献度2)提供商业艺术计划的激励措施3)新加坡对艺术市场与相关国际活动的参与度,如威尼斯双年展、法兰克福书展等4)通过核心艺术活动向世界进行新加坡历史的推介,主要通过2006年IMF和世界银行会议的举办,结合伦敦新加坡节以及新加坡双年展等活动进行推广二、2015:新加坡文艺复兴城市计划3.02008年,新加坡在文艺复兴城市计划第一和第二阶段实施效果的基础上,总结了该城文化建设在未来面临的主要机遇和挑战,包括:世界城市间的竞争加剧;社会与文化差异的压力;亚洲艺术与娱乐产业的蓬勃发展趋势;新加坡社会的成熟度增加等。面对新的环境、机遇与挑战,新加坡在2008年制订了文艺复兴城市计划第三版。计划到2015年,着力将新加坡建设成为:(1)国际人才的活力集聚地,将新加坡全球第一流的基础设施与其优越的多文化与前瞻性认同有机结合,成为全球居住排名前列城市;(2)包容性与凝聚性人口的最佳居住地,市民对多样性有普遍的认同感与欣赏度,形成积极的国家认同。为实施该计划,新加坡在未来5年中,将投资1.16亿美元,年均2325万美元。文艺复兴城市第三阶段计划的主要内容可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1)卓越的文化内容内容是艺术、文化与创意产业的核心。快速发展的新技术为创新型的内容提供了最新的平台,但核心的工作仍是将故事讲好。国家的独特文化内涵与国外人才都能为新加坡提供良好的文化内容。为了提升新加坡文化内容的层次,主要在如下几个方面加强建设:1)打造世界级的、具备强大艺术与文化提供给能力的文化与娱乐核心区。全球城市需要一个具有先进文化设施与机构的具有高度活力的中心区。新加坡将继续提高既有文化设施资源的水平,使其既具备世界级的亚洲文化展览与演出能力,也能够提供更丰富的亚洲原创文化内容。2)使新加坡成为亚洲与本土原创文化内容的最佳选择地。新加坡国家艺术委员会等机构将制定全新的委托与居住计划,支持本土艺术家及组织进行艺术内容的原创活动,从而建立本土的创意工作群体。同时,相关机构还将资助东盟及其他亚洲艺术家充分利用新加坡的艺术设施,在该城创造及首演文化产品。3)进行新加坡制造文化产品的全球推介。通过政府间、机构间协议,使新加坡更多地参与国际会议、活动以及展示,展示其独特的文化内容。同时,还将着力通过地方文化产品巡展、博物馆藏巡展等活动,进行文化多样化的推介。(2)动态的文化生态艺术文化生态体系是所有文化群体向受众提供内容服务的综合体系,其中不仅包括艺术内容的创造者,也包括艺术商业及专业服务机构。为了提高新加坡制造文化内容的本土与国际影响力,新加坡需要营造一个完整且健康的文化生态体系。1)建设文化人才与文化产业集群。对于新加坡而言,吸引文化人才及发展文化产业集群的瓶颈在于产业链的形成与空间的提供。为此,相关机构首先将与经济发展部合作,将画廊、艺术商业与艺术仓储、艺术物流等专业化服务产业联系起来,发展艺术产业。同时,协调公共-私人力量,建设布拉斯-巴萨区域,作为融合创意、发展教育产业的集群城区。2)增强艺术文化的专业化发展能力,培育艺术商业及艺术专业服务业。充满活力的生态系统更需要高等级的人才群体及多领域的专业服务业态支撑,为此,信息通信艺术部、国家艺术协会等部门合作制订了能力发展路线图,以提升艺术文化领域的人力资源和培训水平。同时,新加坡劳动力发展局制订了创意产业劳动力技能素质提升计划,以提升创意产业领域的整体技能水平及专业化能力。3)增强文化产业与艺术高等教育和中级教育培训之间的联系。2008年,信息通信艺术部建立了新加坡艺术学院,为年龄在13-18岁之间的艺术人才提供进行深造的机会。为了提高学生与文化艺术产业间的关系,大部分该校的教职员工不仅是职业教育工作者,而且是艺术产业的从业人员。(3)参与性的社区新加坡政府认为,文化艺术最重要的利益相关方是学生与社区,这些人群在今后将成为文化现实和潜在的受众、顾客、参与者以及创造者。同时,文化和艺术对于新加坡建立多元性的繁荣社会,形成国家认同意义重大,二者间的相互作用使得建立参与文化建设的社区显得尤为重要。1)提高人文艺术的普及教育。全球化背景下,在强调商业与技术职业等硬知识教育的同时,同样需要关注人文艺术等软知识的教育。因此,应使艺术、历史等教育的重点超越传统的正式教育范畴,将其扩展到非正式教育的领域。应为艺术人文教育工作者提供充分的接触本土与国际教育经验的机会,以提升其教育技能。2)通过艺术与文化增强社区纽带作用及自豪感。具体包括:推动社区民众成为文化的参与者与创造者;增进文化对多样社区的辐射力;社区艺术人才的专业化发展;制定卓越与创新艺术区域计划;推进艺术文化团体及设施进入社区空间;通过艺术文化重塑新加坡居住环境。3)推动更多的私人慈善与资助投入艺术文化领域。新加坡政府认为,尽管政府的财政资助将持续,但政府资金对于全球城市的长期发展依然作用有限。因此,在文化艺术领域,其成熟的资金运作模式应当是私人与民间领域共同进行资助,形成多样化的资本结构,从而推动文化的长期可持续发展。4)通过研究与沟通提升艺术文化倡导力。政府机构通过对文化艺术发展状况、相关收益、发展潜力的研究,公开上述相关信息,从而加强对文化艺术的倡导。从长期来看,这一倡导不仅应由政府进行,更应吸引私人及民间部门投入到相关的工作中。三、文艺复兴城市计划的成效新加坡国立美术馆经过十余年的实施,文艺复兴城市计划对于新加坡的文化艺术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进作用。具体而言,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提高了新加坡文化艺术的国际认知度由于蓬勃发展的文化景观,新加坡在众多国际排名中被认定为最宜居的城市之一。榴莲剧场、亚洲文明博物馆、新加坡艺术博物馆、国家博物馆等文化艺术机构、展览与演出被《国际先驱论坛》、《时代周刊》等国际著名媒体广为报道。新加坡艺术节成为亚洲最具影响力的艺术节之一,吸引参观者达60万人。(2)极大增强了文化艺术领域的活力该计划实施最为重要的成果就是塑造了新加坡的艺术人才群体,特别是表演艺术群体。年,新加坡的艺术公司及群体从400家增长到800家,翻了一番。同时,艺术活动数量大幅提升,年,新加坡艺术表演与展览活动数从6000场增加到27000场。在经济方面,同期文化增加值从5.57亿美元增加到9.78亿美元,从业人数从1.6万人增加到2.1万人。(3)提高了艺术与文化的需求与欣赏水平从受众角度看,民众对文化活动的参与度极大提高,1996年,仅有1/10的民众至少参加1次艺术活动。新加坡传统关注指数从2004年的20%上升到2007年的90%,即90%的新加坡民众认为保护传统文化是重要的。同时,87%的民众认为新加坡的历史与传统有助于其增强自身的归属感。从需求角度来看,民众对艺术文化产品的消费迅速提升,年,新加坡年均艺术表演票销售量均超过100万,2007年更达到150万张,仅榴莲艺术中心一家的销售额就达3900万美元。(4)国家自豪感与自主性得以确立新加坡的文化艺术成为国家自豪感的重要来源,以榴莲艺术中心为代表的艺术中心及博物馆体系成为国家形象宣传与旅游宣传的重要标志。仅榴莲文化中心年均吸引参观者就达到600万人,其中30%是旅游者。在社区层面,文化艺术的参与度也得到了提升。2007年,超过13万学生参与艺术相关的活动,新加坡青年节成为所有学校积极参与的战略性活动。同时,私人及民间部门不断提高对艺术事业的支持。年,来自民间的文化资助达到4000万美元。同时,贷款、捐献等财政渠道对于艺术的支持屡创新高,2007年,金融部门对于艺术事业的贷款达到1.81亿美元。。
 消费、收藏和投资是当前艺术品市场的三架马车。在现阶段艺术品收藏和艺术品投资总体处于相对低迷的状态下,艺术品消费的力量在逐渐显现。中产阶级的崛起推动了艺术品消费市场的确立。当一个社会,人均收入超过8000美元的时候,也就意味一个真正艺术品消费时代的来临。艺术品作为商品的第一属性是消费,购买艺术品本身…
消费、收藏和投资是当前艺术品市场的三架马车。在现阶段艺术品收藏和艺术品投资总体处于相对低迷的状态下,艺术品消费的力量在逐渐显现。中产阶级的崛起推动了艺术品消费市场的确立。当一个社会,人均收入超过8000美元的时候,也就意味一个真正艺术品消费时代的来临。艺术品作为商品的第一属性是消费,购买艺术品本身是一种消费行为,只是这种商品比较特殊,消费了以后还有普通消费品不具备的特性,如保值、增值的功能。谁来承担未来的增长美国高盛公司论坛最先提出金砖四国的高盛公司认为新兴经济体整体进入一个低迷状态,投资收益日渐缩窄,前景暗淡。与这样一个论调相一致是新兴艺术品市场陷入萎靡状态,与之前十五年大相径庭,俄罗斯、巴西和老欧洲的关联性较大,从2008年以来金融危机以后一蹶不振,唯有印度艺术品市场相对具有一定的活力,尤其是画廊市场和博览会市场方向上还有一定的潜力的发展。中国的经济的转型,促成了发展文化经济的需求,大众消费升级和对高品质文化生活都有旺盛的需求。艺术品消费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或许会成为支撑中国艺术品市场的未来的转型和未来的结构的力量。市场会改变过去以收藏或投资为主要属性的状况。中国艺术品市场或将进入到一个具有广泛参与度的大众性的市场。经过新世纪以来2000年以来十多年的高速增长,中国艺术品市场也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像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一样转型的特点是非常明确的。在市场受到大众消费、共享经济的当代潮流影响之下,传统的艺术博览会的交易、画廊的交易或许在未来市场中无法承担起主要增长力量的责任,互联网交易与金融的结合,将会改变艺术品消费市场未来的结构和格局。创新消费模式才是出路消费时代的来临,意味着艺术品市场走出了传统,走向了当代。艺术品市场的当代化不是狭义上的产品当代化,而是交易模式的当代化,从小众的、信息不对称的传统圈子式的交易模式,走向借助于交易技术更新、消费观念革新、产业模式创新的当代化。传统上具有消费属性的画廊或者是艺术博览会市场,会被一系列新生的业务模式所倒逼改革。由于长期针对收藏或者是投资性的市场环境,以及局限于个体小规模经营的艺术策略,画廊和艺术博览会亟待行为和观念的彻底改变,甚至是模式性的改变和多样性的实现。如果没有种改变,画廊市场和艺术品博览会市场发展的余地非常小、非常缓慢。甚至可以说,如果没有改变和创新,没有借助互联网、金融化思维,传统的艺术品消费市场最终也是死路一条。这几年的艺术品博览会,艺术品画廊的发展在放缓甚至是微缩。这会逼迫很多艺术品经营机构进行重组、整合、创新。时下,很多商业体、Shoppingmall都要展现艺术和商业结合的项目,这种以项目的方式是艺术品大众化消费的一个的方向。但是艺术作品与大众市场都有更多形式的结合,要从各个产业角度寻找思路,这种结合才有效。有效的结合才能推动真正意义上的整个市场的发展。在国家鼓励互联网创新、金融创新的大形势下,艺术产业在未来或许会形成多产业结合的新力量和新趋势。。
 乐天堂娱乐网站。
(责任编辑:童嘉胜)无“微”不至:微信这样改变世界_起点中文网_小说下载
扫描下载起点读书客户端
  作为一种全新的社交工具,“微信”早已凭借自身强悍的功能占据了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微信的创始人张小龙曾说:“在PC 时代,由于中国互联网的用户使用率及市场成熟度等均低于发达国家,在产品创新上难有引领之举。而移动互联网是一个重新开始的机会。”微信虽然不是最先进的应用软件,却抓住了移动互联网这个机会,成为如今最具影响力的科技产品。
移动互联网时代能给我们带来这样的好处:人们的地域感基本消失,没有生活空间与工作空间的限制,世界各地的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交流,获得相同的信息。当然,它带来的坏处是:沟通的便捷导致工作时间被无限延长,生活与工作的界限越来越不清晰。手机已经成为你的世界、你的器官和你的思维方式,借助手机你才能有效地生活,而微信更加强了这种趋势。
拿起手机,开玩“微信”。你能以最快的速度、多样的方式使朋友看到你生活中的每个精彩瞬间。微信不但为你节省了话费,而且它的强大功能使你无论走到哪里都能群聊或者对讲。不仅如此,它更受到了广大商家的普遍欢迎。由于微信在网络营销方面的应用价值正被商家们发现和运用,他们从中挖到了宝藏、尝到了甜头,所以他们对微信的发展前景充满了信心。这个平台不受距离的限制,用户可以订阅自己需要的信息,商家通过给用户提供信息,以点对点的方式推广自己的商品,这就是微信营销。
说到这里,相信有很多创业者跃跃欲试了,他们更是把自己的梦想寄托在了这个全新的微信平台上,然而“微信”并非是一件天下无敌的“赚钱神器”。如今,在网络、报端,研究微信应用的文章随处可见,但真正有实用价值的内容、你能学到的有效赚钱方法并不多,有些甚至是靠忽悠你去参加微信营销培训牟取暴利……所以,千万不要被它们引入歧途。面对微信,你需要保持冷静的头脑并心怀淡定,更理性地认识和使用这种全新的沟通工具。
本书以“微信”为主要研究对象,详细介绍微信的诞生与成长、基本功能、使用方法、成功案例以及发展趋势,深度剖析“微信力”,即微信创造财富的能力;还从微信营销的角度,详细介绍了微信的营销模式、营销方法和营销误区,并从企业和个人两个不同的角度出发,提出了打造“微信力”的不同方法和禁忌,使所有人都能在这个飞速发展的微信时代创造属于自己的价值。作为一本介绍和研究微信的书,相信每个人都能从中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当电脑替代书写时,现代人已经常常提笔忘字;当“生活的手机化”潮流席卷而来时,我们能否拥抱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微信生活,或许还是个挑战。但无论怎样,目前可以肯定的是,微信的发展正如马化腾的激情演说所讲:“移动互联网已经是大势所趋,所有的产业上下游、所有的从业者都应该勇敢地去拥抱这个变化。”
  微信是一种全新的沟通方式,出现在智能手机上的以微信为代表的新型通信软件正风靡世界,成为年轻人的通信新宠。现在,如果在大街小巷有人拿着手机不停地摇晃,或者有人把手机当作对讲机来使用,你却全然不知道他们在干什么,那你就真的有点儿out 了。
移动互联网,掌控未来世界
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和智能化手机的普及,传统的交友方式已被微信彻底颠覆。2012年,腾讯CEO(首席执行官)马化腾透露了这样一个信息:“腾讯正在将开放战略推向移动互联网。”
在我们正式跨入微信时代之前,人们只能通过朋友的引荐、聚会联谊扩大朋友圈,既耗时又耗力。随着互联网的普及,QQ、飞信、微博、博客等逐渐兴起,拓宽了人们的交际范围,但微信一对一、私密沟通的特征,起源于熟人社交,随后又恰到好处地引入陌生人社交,完整地保留了用户对微信工具的信任,再搭配以丰富多彩的沟通方式(音频、视频、文字),通过最快最便捷的方式使陌生变得亲近。
如今的“微信”,既是腾讯最成功的移动互联网应用,又是互联网历史上增长最快的一种新软件。如果说QQ 和QQ 空间是腾讯PC (personal computer,简称个人计算机)端的大数据开放平台,那么“微信”就是腾讯移动端的一个大数据开放平台。
2012年8月,微信团队宣布说:“微信用户数已经突破了2亿。”
此时中国智能机的用户达2.9亿,这意味着微信已经覆盖了近70%的用户。微信的迅速风靡引来了很多业内人士的羡慕,但他们更关注微信的未来——是打造成一个精准营销的媒体平台,还是成为一个闭环的电商平台,抑或是二者兼有呢?
微信虽然能提供一个开放的平台,但是那些接口都仅仅是浅层的开放,不能真正满足第三方开发者的需要,价值不高。但马化腾明确表示:将逐步测试开放QQ 的关系链,有可能是微信的关系链。对于这样的举措,很多人还是充满期待的。
我们在PC 互联网上可以获得很多大数据,但在移动互联网上能获得哪些大数据呢?
每个人都可能有不同的终端,比如智能手机、Pad(掌上电脑),以及各种移动终端。如果将这些终端接入互联网,终端上的信息就会变得多样化,有文本、图片,有语音、视频,或者是结构、非结构……各种信息的使用频率都会大大提高。虽然在PC 互联网上的数据量远远大于移动互联网,但移动互联网的数据会更完整、更生动,能动态地描绘一个互联网用户的生活轨迹。也就是说,通过移动互联网,我们能知道:你生活的每个细节,是在看书,还是去哪里玩过,因为你一直是online(在线)状态。
微信作为腾讯在移动领域的杀手锏,它的用户无时无刻不在产生新的文本、图片、视频和地理位置等各种非结构信息。回想一下,微信诞生之后我们的生活发生的很多变化:当工作繁忙时,你可能整整一天都不会打开“微博”、“飞信”,却会将一个小时的工作间隙花在微信上,或者用微信和朋友语聊一会儿,联络联络感情,或者刷刷“朋友圈”看看分享的好东东,或者跑到微信群里看大家正在热聊的新话题……不能否认的是,现在的每个微信用户都会做这些事情,只是因为兴趣爱好不同看到了不同的内容罢了。
日,腾讯微信团队在微博上宣布微信用户数突破3亿。日,微信5.0For ios 上线,添加了表情商店和游戏中心,扫一扫功能全新升级,可以扫街景、扫条码、扫二维码、扫单词翻译、扫封面,同年8月9日,微信5.0Android 上线。日,微信海外版(We Chat)注册用户突破1亿,一个月内新增3000万名用户。日,腾讯微信的用户数量已经超过了6亿,每日活跃用户1亿。
有资料显示,截至2012年6月,腾讯开放平台的分成已经超过了10亿元。按照最高的分成比例35%进行估算,至少有30多亿元的利润,而且这仅仅是线上的收入。当微信数据加入后,必然会直接开启O2O(Online To Offline,即将互联网与线下商务机会结合起来)通道,营业收入可能会迅速翻十几番。
如何开采这个巨大的金矿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做好关系链管理
不能否认,微信通讯录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我们的手机通讯录。里面不仅有家人、朋友、同事、客户等各种社会关系,还有微信群和公众账号等,聪明的开发者一定会做好它们的管理、搜索和分享。
2.做好客户关系管理
虽说微信公众平台推出后,业界对其褒贬不一,用户的接受程度也不高,但并不影响微信作为小商家的初级CRM(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即客户关系管理)来使用。比如,淘宝时装网店的老板,可以用微信加一些老客户,如果有新款服装到货,他就可以在“朋友圈”里进行发布,甚至可以在微信上进行售前售后的服务。如果开发者能提供一些延伸服务,打通线上支付通道,就可以形成一个完整的圆环了。
3.做好线下数据分析和商业决策指导
如今为品牌商家做数据分析的企业绝大多数是通过微博等社会化媒体来进行的。有了微信用户数据后,不仅能满足这种功能,而且可以影响商家的经营决策。比如,A 店主要销售煎饼,B 店主要销售豆浆,而且两家店互不来往、各自经营。有了微信数据以后,A 店就会知道来买煎饼的人通常也会去B 店买豆浆,而且人数很多,频率很高。这样A 店就可以也搭配卖豆浆,或者直接收购B 店。
4.以用户行为分析的精准推荐为基础
垃圾短信每天都会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其实,那些信息本来是有价值的,只是收到短信的人并不需要这些信息,所以就成了所谓的“垃圾”。现在,只要对微信用户行为数据进行分析后,就可以实现给需要信息的人发送需要的信息,这样就不会产生垃圾短信了。
马化腾的“微信梦”
在移动互联领域奋战的任何一位企业家,都希望自己能够发现那些用户没有得到满足的需求,因为产品是为需求服务的,有需求才能满足用户。
用户的需求有的是现实中已经存在的,有的是创造出来的。风靡中国的“微信”就源于对用户需求的把握。
2013年5月,在全球移动互联网大会上腾讯董事会主席兼CEO 马化腾谈到了微信、手机QQ 等主要产品的产品逻辑和相互关系,并详细阐述了腾讯在移动互联网问题上的态度。
腾讯拿到的是“站台票”
人们一直认为微信是腾讯的“移动互联网船票”,但是马化腾本人并不完全认同这个说法。他表示,腾讯现在拿到的只是移动互联网的“站台票”,腾讯能否顺利上船还是个未知数,最后公司是部分上船还是整体上船都不能确定。此外,许多互联网公司都希望登上移动互联网这艘船,竞争是这个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
马化腾认为,移动互联网使国内的互联网公司第一次与国外的科技公司站在了同一条起跑线上,但这个行业大潮的风险在于,任何一家企业可能仅仅因为一个月的松懈,就面临翻船的风险。
关于腾讯应对移动互联网的具体反应,马化腾如此描述道:“移动互联网这个浪潮已经不是一个部门做一个产品那么简单,必须是所有部门的所有产品都要有PC 版和移动版,要全面拥抱移动互联网。”
微信的开放平台逻辑
毫无疑问,微信是腾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最有可能实现公司平台目标的一个应用。目前,微信的公众平台可以为一般组织机构和个人用户提供信息的推送服务,而开放平台也给应用开发者提供了接入微信的最好接口。马化腾表示,微信的平台策略是希望搭建起一个简单的规则体系,使第三方参与进来并在这个规则下产生服务内容。
在微信上的游戏业务方面,关于微信游戏平台的传闻引起了游戏开发商们的特殊关注。此前在接受采访时,马化腾明确表示,腾讯正在研发微信平台上的游戏。因为腾讯掌握了国内互联网庞大的用户资源,所以这种表态不免令其他游戏开发商非常担忧。触控科技CEO 陈昊芝曾公开表示,腾讯未来在手机游戏市场至少会占据三分之一的用户。
马化腾对此表态说,第三方游戏开发商不必担心微信在游戏业务上的举动,因为微信会将游戏做成开放平台,接着会引入很多合作伙伴。而根据QQ 空间在游戏平台上的经验,开放平台中最热门的游戏往往来自第三方而非腾讯自身。
在微信的商业化问题上,马化腾表示移动社交游戏可能是微信商业化的最大突破点。此外,与O2O 企业、商家和个人用户的合作也是未来微信商业化的重点。
用户跑不出的闭环
相对于现存的包括QQ 在内的众多沟通方式来说,微信实际上是一种补充。马化腾强调了移动互联网的新机会:“基于手机QQ 和微信,我们做了大量的跟LBS(Location Based Service,基于位置的服务)有关的服务,目前我们的接口数字已经增长到每天对LBS 的调用高达7亿次,这是非常惊人的数字。其次,二维码将是腾讯整合线上和线下业务的关键入口。”微信团队这样形容自己和QQ 的关系:“创新和极致的用户体验是微信的核心竞争力,比如语音对讲功能,LBS、摇一摇、漂流瓶等功能,充分发挥了移动设备的特点,带来了全新的‘弹性社交’概念,使社交变得更自由、更简单。”腾讯先用QQ 建立社交关系,再用微信盘活隐藏在线下的消费,但进入线下领域就意味着腾讯今后需要在商户—用户—产品三者之间权衡博弈。
马化腾在互联网大会上阐释了微信今后在O2O 的方向。腾讯电商生活服务电商部总经理戴志康紧接在财付通沟通会上发表演讲,阐述了“二维码+账号体系+LBS+支付+关系链”将给线下商家带来的变化。互联网观察人士程苓峰也公开表示“大众点评终于有了颤抖的理由”,但是腾讯提到微信目前还没有盈利模式。
微信正在大手笔地推进公众平台却是事实,从社交化网络到社交化媒体的加速前进,以及接下来携财付通信心十足地进军线下打通闭环,这样的规划不可说不是长远的。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戴志康曾透露,腾讯目前正在大力发展“微信会员卡”,在SNS(全称Social Network Site,即社交网站)服务中实现O2O 模式。在线上商户花钱打广告推出优惠券,优惠券的使用条件是到店用微信扫描二维码成为微信会员卡的会员。
腾讯希望达到第三方开发者在平台上的共赢点的诉求,微信是提供给所有人的高速公路,第三方是高速公路上的货车,微信不会提供所有内容,这些都必须由第三方来提供。腾讯的内部人士认为,尽管微信与手机QQ 脱胎于不同的腾讯部门,存在一定程度的QQ 用户叠加覆盖,但腾讯真正具有威胁的原因是其社交矩阵,“无论用户怎么跑,都在腾讯的生态链之内”。
“微信”的诞生与成长
微信被冠以迄今为止增速最快的即时通信类产品,这一称号当之无愧。日凌晨零点34分,马化腾在微博中转发了微信团队发布的消息:“终于,2亿!”而就在之前的3月份,微信刚刚实现了用户数突破1亿的目标。如果按时间计算,微信还只是一个刚满20个月大的“婴儿”。
事件回溯至2010年10月,微信团队负责人张小龙看到了Kik(一款可以与手机中同样安装了Kik 的好友免费发消息的跨平台的应用软件)这类应用呈现崛起之势,立刻给腾讯高层寄出一封邮件,主要内容是建议公司启动一个关于手机通讯工具类的项目,同时提及这类工具将来有可能会对QQ 造成冲击。马化腾很快回复了那封邮件,认同了张小龙的看法,并表示公司很早就有类似的想法,移动互联网是公司未来的重点关注领域。就在当时,马化腾甚至直接在邮件中明确指出腾讯准备做的这款产品就取名为“微信”。
最初的微信功能比
较单一,但随着LBS、摇微信标志
一摇、朋友圈等功能的推出,凭借着创新的功能以及对用户体验的精准把握和深刻理解,微信获得了用户和行业的良好评价。互联网观察人士程苓峰则认为,微信意味着腾讯社交帝国的另一个底座正在成形。
因创作恶搞《西游记》、《红楼梦》等桥段而走红网络的新浪知名微博“琢磨先生”也加入了微信粉丝团。与微博上的搞怪、讽刺风格不同,他在微信上走的却是温情路线,给粉丝们讲段子、推荐书籍。在微信上,你能看到“琢磨先生”的读书心得、生活感悟和电影推荐等。“琢磨先生”表示,微博有媒体属性,而微信则有社交属性,“微博像个广告位,你来不来反正我就在这里;微信传播则更像个稳定的邮递员,你来不来反正我一定要去你家。”微信由于是点对点的传播,双向互动,再加上微信公众平台的智能自动回复,用户关系能更平等,不会像微博那样产生地位的落差感。
微信平台的发展方向是“开放平台+产业链闭环”。微信已向第三方开放了数据接口,第三方本地生活服务应用为微信在商务领域的发展提供了可能,而企业、媒体、明星公众账号的引入丰富了微信的资讯服务。这些第三方的应用大大增加了微信用户的黏性,也使微信成为用户手机平台级的产品。
  正如马化腾所说,在今天的移动互联网时代,将进一步推广开放平台战略。“我们希望其他的App(英文Application 的简称,由于iPhone 智能手机的流行,现在的App 多指智能手机的第三方应用程序),包括竞争对手的App 也好,都可以和微信做整合,我们开放深层的接口。也包括最近推出的微信沟通账号平台,让更多的中小企业,甚至个人用户,能够享受微信整个通信的技术架构和社交能力。”
随势而动的微信
不断满足用户的需求是产业发展的原动力。目前微信已经覆盖三大主流移动终端的操作平台Ios、Android、Symbian 平台。腾讯期待通过微信给广大互联网用户搭建一个基于多媒体格式的互动平台。用户可以借助网络实现以手机为载体的畅通对讲,不仅能够与朋友分享好玩的图片、文字短信,还可以体验到类似“留声机”的对讲通话的新玩法,引领现代社交和沟通模式的新革命。
对原生的移动应用而言,产品辨识度的概念很重要。用户都是在碎片时间里使用移动应用,而且目的性非常明确,如果产品定位不清晰,就很容易错过用户的使用场景。不论是从商业逻辑还是线下扩张的可行性看,说必胜都还太早。但站在从业者的角度,巨头微信的介入无疑加速了行业整合和线下闭环的形成与发展,当然也提高了行业的进入壁垒。最终,微信能否像大众传说的一样打通线上线下、联通产业链闭环还是个未知数,但目前可以肯定的是,微信的发展正如马化腾在互联网大会上的激情演说:“移动互联网已经是大势所趋,所有的产业上下游、所有的从业者都应该勇敢地去拥抱这个变化。”
走近“微信之父”张小龙
日晚,由中国科学报社、中国科协科普部、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等主办的“2013中国科学年度新闻人物”推选活动正式揭晓。
作为10位获奖者之一的张小龙,评委会给出了这样的评语:
“17年前,Foxmail 在他手中诞生,造福了400万邮箱用户;6年前,他带领团队锐意创新,以七星级的产品追求重塑了QQ 邮箱,使这一产品起死回生;3年前,他成功开发微信这一划时代的产品,开创了中国移动互联网市场;2013年,他继续完善微信,微信支付风生水起,亿级用户遍布世界。崇尚技术的他是天生的完美主义,产品不断更新迭代,用户体验一次次接近极致。他把一款互联网产品打造得老少咸宜。他信奉简单就是美,他崇尚颠覆性思维。他,就是微信开发者、腾讯公司高级副总裁张小龙。”
张小龙,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电信系,分获学士、硕士学位,曾开发国产电子邮件客户端——Foxmail,加盟腾讯公司后开发腾讯微信,被誉为“微信之父”,被《华尔街日报》评为“2012中国创新人物”。他主要负责腾讯公司广州研发部的管理工作,同时参与腾讯公司重大创新项目的管理和评审工作。
张小龙说:“人是越来越懒的,懒会推动科技进步,这种懒会导致我们希望沟通更简单一点。”也许未来的微信没有他的希望那么“神”,但我们愿意相信对工作极度偏执的张小龙,会让微信沟通变得简单一点,再简单一点……与腾讯的发展经历一样,微信是在骂声中快速成长的——虽然既非原创,又不具备首发优势,但在不到3年的时间里,微信已经远远超越了对手,拥有超过6亿的微信用户。就在不久前,腾讯给出的国内外微信月活跃用户数已达到2.719亿。微信的风靡可以说是无“微”不至,除了有腾讯源源不断的后备支援外,还有一点绝不能少的就是“微信之父”对细节近乎偏执的追求。
肉眼就能看出像素级差别
在中国,互动科技最早于日推出“个信”;一个月后,小米科技推出了“米聊”。而腾讯的微信则姗姗来迟,正式立项是在日,次年1月才正式推出。熟悉张小龙的一位业内人士回忆说:“当时张小龙对微信并不满意。”
但微信的发展速度远超微信团队自己的预期,也超过了外人的想象。在11个月后,微信的用户数已达5000万,数倍于其他先行者和竞争对手。
在那段时间,为了给微信造势,腾讯QQ 所有的主打产品都在显眼的位置上对微信进行推送。一位业内人士评价说:“这些造势过程,张小龙起到的作用和做出的努力是不言而喻的,腾讯庞大的用户量给微信的支持不可小视,但更重要的是微信是一款好产品。”
张小龙说:“任何一个功能或产品都可以找到类似的祖先,这正是人类知识传递的方式,如何把以前的知识或前人的积累恰当地应用到当前的社会环境中,做出满足当前需要的产品,这才是一种创新的能力。那种仿造别人产品的简单拷贝,是很难做成功的。”
事实上,大到一个功能的按钮应该放在左边还是右边,小到图像的像素,都是令张小龙非常纠结的问题。他甚至能看出,微信3.1与3.0的会话列表每一行的高度少了两个像素。直到最后,很多工程师因为工作的辛苦,在广州研发部的办公大楼里贴满了漫画,上面画着一个泪流满面的人,下面写着一句话:“不要再改了。”
比别人考虑得更远、更具体
今天的张小龙被称为“中国的乔布斯”,但在成名前,他其实并没有乔布斯那样传奇的人生——1994年因为开发了Foxmail,他在IT 界颇有名气。各种版本在互联网上发布后,他每天都能收到上百封邮件,并一一进行回复,十足的“宅男”风度。
但实际上喜欢抽箭牌香烟的张小龙并不“宅”,他兴趣广泛,精通各种球类,而且考虑问题比别人更长远。就像下围棋一样,他会把问题考虑得非常具体,微信和其他产品的差异化,整个局都已经布起来了。只是,他一直很纠结这一点,就是他脑子里有100件事,不知道做哪一件好,于是和30多个产品经理聊天,一直聊到次日凌晨。起初只是要求他们不断修改图纸,到后来图纸已经不能满足他了,他要求工程师们直接做出成品,装在手机上面把玩,再提出具体的修改意见。
在2011年,微信一共发布了45个不同终端的版本,平均1.15周发布一个。对讲机、摇一摇、漂流瓶都是在那一年被打磨出来的。在8个月后,微信在和米聊的竞争中大获全胜。自2009年8月上线以来,微博成为新浪最具想象力的新业务平台。即使是有QQ 平台作为依托的腾讯微博,亦难与其比肩。2012年9月,微信的用户数量还不及新浪微博的一半。2013年1月微信用户刚突破3亿,但月活跃用户已经超过1.9亿,赶超新浪微博。
与此同时,微信5.0版本加入了支付功能,而每日不断攀升的用户活跃度使微信在短时间内变成一个巨大的移动支付入口,就连IT 界巨头阿里也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胁。
2013年4月底微信用户破4亿时,张小龙表现得非常平静,产品经理从他办公室出来,轻轻地说了一句,“用户破4亿了”。员工们欢呼了一阵就又低头工作了。
微信的名气越来越大,但张小龙表现得更低调了,有媒体甚至说今天的他已经“低到尘埃里”。各路记者找公关、托朋友,甚至蹲点其办公室仍不可见到他;有人想给他颁奖,只请他出现在现场,哪怕只有几分钟,也被婉拒了。张小龙的回答始终是:我不需要,我不需要华彩的生活。正如他的衣着打扮,灰黑色系永远是他的主打。
也许那个坐在电脑前一篇篇回复邮件的张小龙,那个在滨江东路上能随意“摇一摇”摇到的张小龙再也不会出现了,因为他还有更多的“硬仗”要去打。商业社会是动态的,没有谁说它垄断了就一直可以垄断下去,它大了就可以一直大下去,总会有新东西冒出来取代它。张小龙了解商业社会的残酷,更享受这种残酷所带来的挑战,“这种业态挺好”。
跨入免费国际沟通的微信时代
微信是一种全新的沟通方式,出现在智能手机上的以微信为代表的新型通信软件正风靡世界,成为年轻人的通信新宠。现在,如果在大街小巷有人拿着手机不停地摇晃,或者有人把手机当作对讲机来使用,你却全然不知道他们在干什么,那你就真的有点儿out 了。
微信是腾讯推出的类Kik 的免费即时通讯服务的应用程序,用户可以通过微信与好友进行文字或图片消息的传送。日,微信正式推出,微信具有零资费、跨平台、拍照发给好友、发手机图片、移动即时通信等功能,还可以显示对方的实时打字状态,以实时掌握对方的响应情况。
1.免费的国际沟通
微信已经成为王薇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她是一个在温哥华的中国留学生,经常使用微信与家人联络,因为不用花费高昂的通信费,微信就成为她的首选。每当想念远隔千山万水的丈夫和孩子时,她就拿起手机录几句最想对爱人和孩子说的话,或者拍下精彩的生活瞬间,或者录制一个学习生活片段,让他们随时随地能看到自己的生活状态。自从有了微信,王薇和丈夫、孩子之间架起了一部远程即时对讲机,他们可以像使用对讲机一样你一言我一语地进行沟通。微信能轻而易举地使人们进行免费的国际沟通,在亲人、朋友之间传递着各种浓情蜜意的信息。
或许有人会问:如此便捷的服务,是否需要花费高昂的国际漫游费呢?但实际上微信并不需要太高的花费,只要在有网络的地方就能使用微信。
2.人工导航
如今,这种具有语音传送功能的新型即时通信产品已经成为都市白领和大学生们的新宠。由于通信费是免费的,微信很快拥有了一批自己的用户。
赵先生是上海人,在一家IT 公司工作。他早早就加入了使用微信的行列,深深体会到微信带来的各种便利。五一劳动节期间,赵先生和几个朋友相约一起自驾游,在去杭州旅行的途中,他们组建了一个微信群进行“人工导航”。他们这样做的目的不只是为了省钱,而是一个人说应该怎么走,不同车上的人就都能听到了,省去了挨个打电话的麻烦。
3.同类型产品
微信有很多同类型产品,主要是飞聊、米聊、翼聊、沃友等。
(1)飞聊是中国移动的产品,不仅可以免除上网流量费,而且能提供快速文本、文件传输和名片扫描等功能。
(2)米聊是小米科技的产品,用户不仅可以进行手写、涂鸦,而且能够发送相关的图文。
(3)翼聊是由中国电信推出的,不仅能通过网络快速推送免费语音短信、手写涂鸦、视频、图片和文字,还支持多人群聊,同时还为用户提供短信、电话会议、语音通话等多种通信服务。
(4)沃友是由中国联通子公司联通宽带在线有限公司负责运营,是一款面向互联网和手机用户,跨运营商、跨平台的即时通信软件。
4.教你玩转微信
微信有很多种玩法,这里简单为大家介绍几种:
(1)语音祝福。逢年过节,人们都要互相问候,送去祝福。如果是群发的短信就显得没有诚意了,一一发送又非常麻烦。此时你可以使用语音发送功能,把自己的祝福语直接录下来发送给对方,这样省时省力。
(2)旅途解闷。当坐在长途列车上你觉得百无聊赖的时候,总想找人聊聊天。此时你可以打开微信,使用“查找附近的人”的功能,找到同一列车上正开着微信的人,用微信同对方打个招呼聊聊天。
(3)新生群聊。新报道的大学生可以建立一个微信群聊号,寻找同乡校友,从而帮助自己尽早了解熟悉大学生活的情况,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更好地融入校园生活。
(4)聚会群加。参加聚会结交了新朋友的时候,很多人都要交换彼此的名片,但这样既麻烦又容易丢失。现在,只要大家一起摇摇手机,当时只要微信在线的人就会立刻出现在每个人的好友列表里。
(5)寻找拼伞的人。如果你恰在下班时遇到了倾盆大雨,但自己借不到伞,你可以打开微信,通过“查找附近的人”撒开大网群发一条消息,就可以找到能送你到家的拼伞对象了。
(6)手机防盗。当警察找到了被盗的手机后,可以通过微信上的存储账号加入机主的微信,就能很快与机主取得联系,从而快速地物归原主了。
(7)单位考勤。当经理需要考勤时,他可以打开“查看附近的人”,就能确定员工是否来公司上班了。
(8)亲人面聊。当你很久没见父母时,可以用微信里的视频传输功能,方便地把父母的画面传给自己,这样操作起来非常简单。
微信,米聊的劲敌
面对腾讯的步步紧逼,小米手机在市场上取得了初步的胜利后,小米科技CEO 雷军开始关注小米“铁人三项”之一——米聊。雷军在米聊上采取的行动很多,比如收购MSN Lite(一款聊天软件)团队、布局米聊PC 客户端、与腾讯微信开始直接竞争……他与马化腾之间的关系也变得更加微妙。
微信只是移动产品的一个补充
日,小米正式对外宣布收购MSN Lite 团队。小米联合创始人黄江吉表示,MSN Lite 团队加入米聊后,会将重点放在研发米聊PC 客户端上。到时,米聊将实现手机客户端与PC 客户端的信息交流,米聊用户之间的交流也会更方便。
  此前,市场对小米关注最多的是小米手机,而对米聊产品的介绍并不多。在小米内部,米聊产品与小米手机、MIUI 手机操作系统被称为小米的“铁人三项”,是雷军软件、硬件和移动互联网三合一战略的载体。如果没有米聊,小米也就不叫移动互联网公司了,直接叫手机公司就行了。米聊PC 客户端更多的是手机端的辅助,这就为客户提供了方便。
用户接触互联网服务的终端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只有不断完善服务内容才能拥有更多的客户。由于竞争对手具有明显的优势,小米不太可能在桌面另做一个即时通信软件。桌面产品的推出更多的是移动产品的补充,主要是用来完善用户体验的。事实证明,这种完善是必要的。
雷军与马化腾之间的纠葛
就在小米宣布收购MSN Lite 团队之前,为了用互联网的方式做产品,日,小米成立了小米IM(即时通讯)实验室。在市场上,很多人都认为,雷军想通过米聊在IM 市场实现自己的更大“野心”。小米联合创始人副总裁黄江吉明确表示,经过一年多的内功修炼,2012年将是米聊发力的一年。
然而想在IM 市场有所作为,雷军要面对的最强劲对手是:马化腾率领的腾讯军团。腾讯公司公布的截至日第一季度财报显示,QQ 服务活跃账户数已经达到7.519亿,环比增长4.3%,同比增长11.5%。其中,最高同时在线的账户数高达1.674亿,环比增长9.6%,同比增长22.0%。就连米聊面对的直接对手——腾讯微信,其用户数也已经过亿。市场观点预计,2012年微信的用户数将稳超2亿。
实际上,小米和这些竞争对手的差距主要是用户基础,特别是即时通信领域。刚性的沟通交流需求决定了用户对产业存在黏性,但在技术和产品体验持平的情况下,拥有用户基础的产品必然会存在明显的优势,这就意味着在厂商手中拥有能够降低用户沟通交流成本的现成的社交关系。
其实,雷军与马化腾之争不仅在米聊与微信为主的IM 方面,在移动互联的核心产品之一——手机浏览方面也存在竞争,这主要表现为雷军作为天使投资的UC 优视(中国领先的移动互联网软件技术及应用服务提供商)与QQ 浏览器之争。
有趣的是,在雷军对马化腾发起竞争的时候,与腾讯在金山软件上则是利益共同体,因此这一复杂的利益纠葛让雷军与马化腾既是敌人又是朋友。
习惯性地抢“场子”
很多投资人都认为,移动即时通信领域的战争已经接近尾声,就连小米的米聊都已经被腾讯的微信远远地落在了后面,更何况是白手起家的新项目。
素来不热衷于“早起”的腾讯,居然也出来“抢场子”。在2011年8月,微信添加了“查看附近的人”这一陌生人交友功能,用户数第一次出现爆发式增长。有资料显示,当时的微信用户达到了1500万,3倍于当时的米聊。腾讯从加入战局到战争结束,只花了半年的时间,而且这个差距还在不断扩大。据统计,2012年一季度,移动IM 注册用户的市场份额中,微信占了15.2%,米聊仅为1.8%,显而易见的是两者已经不在一个数量级上了。
其实,在这个领域里出现一家独大也是必然的,互联网的大多数产品都具有垄断性,用户并不需要两个微信。微信崛起之后,其他同类产品的生存空间将会受到挤压,除非是与微信完全差异化定位的产品。
比如:“陌陌”。虽然微信具有“查找附近的人”这个陌生人交友功能,但是“陌陌”只专注于这个功能。换句话说,用户登录“陌陌”的心态和登录微信是不同的,在“陌陌”上找到愿意交友的陌生人的概率要大得多。“陌陌”之所以能生存下来,主要是因为它和微信不构成竞争。微信的目标是成为所有智能手机的标配,甚至是移动互联网的入口;而“陌陌”只不过想满足一部分用户的细分需求罢了。
腾讯成为“第四大运营商”
腾讯在即时通信的战场上击败了所有来自互联网的对手,但是将微信当作对手的绝不只是马化腾的互联网同行们。
微信的4.2版本一亮相,就进行了大范围的功能宣传。在这个版本中,腾讯加入了视频通话的功能,这个举动令三大运营商感到了不小的压力。在此之前,微信能够实现的语音功能还不是同步的,与电话通话功能存在较大的区别。视频语音的功能在非Wi-Fi(Wireless-Fidelity 的缩写,无线宽带)的环境下,可能会受到网络环境和流量资费的影响,但用户体验一定会不断优化。实际上,腾讯已经成为中国名副其实的第四大电信运营商。
传统电信业务领地逐渐被移动互联网数据业务蚕食,这已经是大势所趋。然而这不只是中国运营商面临的问题,更是全世界运营商遇到的大问题。在2004年、2005年时,“话吧”曾经在国内有过短暂的流行,当时也是绕开运营商,通过互联网技术提供通话服务,但很快就遭到了运营商们的抵制。运营商对其作出限制是允许的,在技术上没有什么难度,但如今的形势和当年有所不同,运营商已经有些身不由己了。
由此可见,三大运营商联手限制微信的事情是不可能出现的,否则会出现很大的用户反弹。如今,全世界的电信运营商都面临着要不要“自己革自己的命”的难题。现在各大运营商之间的竞争还没有到紧要的关头,因为和10亿移动电话用户相比,微信还是很小的,况且微信是不能完全替代电话的,但不可否认的是,变革的趋势已经出现了。2012年,中国移动董事长在工作会议上正式拿出了成立“中国移动互联网公司”的草案。
微信与微博的竞争
微信引领了一场现代社交和沟通模式的新革命。在微信公众平台上出现了热议,因此引发了一场争论,争论的焦点就是“微信能取代微博吗?”或许,我们更应该问的是:“微信到底哪里动了微博的奶酪呢?”
我们先来看看微信与微博有哪些差异?
1.平台属性:社会化关系网络与社会化信息网络微信是社会化关系网络,用户关系是构建网络的纽带;微博是社会化信息网络,信息是构建网络的纽带。
2.信息内容:私密闭环交流与公开扩散传播
微信是私密空间里的闭环交流,而微博是开放的扩散传播。一个向内,一个向外;一个私密,一个公开;一个注重交流,一个注重传播。
3.用户关系:对等双向与非对等多向度错落
微信是对等的双向关系,微博是非对等的多向度错落关系。在微信上,用户之间是对话关系;在微博上,用户之间是关注关系。微信普通用户之间,需要互加好友,这构成了对等关系。微信群是多对多,仍然是对等的。而微博普通用户之间则不需要互加好友,双方的关系并非对等,而是多向度错落、一对多。而微博群做不起来的原因,与微博用户关系的属性有很大关系。
4.时间同步性:同时与差时
微信用户主要是双方同时在线聊天,从某种程度上说,可以把它理解为移动QQ 的增强变异版。而微博则是差时浏览信息,用户发布自己的微博,粉丝查看信息并非同步,而是刷新查看所关注对象此前发布的信息。这种同时与差时也决定了微信与微博的功能与内容的不同。
为什么微信公众平台无法做到的,微博却能做到呢?公众平台与微信用户需求不匹配。微信是私密空间,在移动端与短信类似。而我们经常听到身边的朋友抱怨垃圾短信太多,想想这个场景:突然,短信铃声响起,以为是好友发来的短信,结果是没用的广告。我们已经对这种令人沮丧的场景习以为常了。
微信平台也是一样,用户使用微信看重的是与朋友的交流,虽然公众平台的信息是用户主动选择的,但接收的信息仍然是被动推送。这不仅仅是打扰,更让人泄气。毕竟,人们玩微信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与朋友交流,微信是一个对等交流的平台,不是非对称错落平台。而微博本身是信息平台,人们上微博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关注各类公众微博信息,如媒体、名人、草根大号、企业、政府机构等,非对称的关注特性在这里是成立的。
如果微信的公众平台账户推送信息不进行提醒,能不能避免这种打扰呢?是的,这样可以免除打扰,当然也会免去用户的关注。起初可能因为好奇,用户会关注公众平台账号,但是他们会逐渐遗忘。正如你下载了很多手机应用,下载之后基本上都玩过,但后来它们是不是就躺在手机里睡大觉呢?你再也没去叫醒它,直到有一天,你感觉它占用了太多空间,于是卸载成了它最终的宿命。
微信的推送是“精选”的,但究竟是不是“精选”要由公众平台账号决定。对用户来说,这是他们想要的真正的“精选”吗?对某些人来说,也许是阉割版,而微信公众平台账号无法针对每个用户的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推送。对于企业或商户信息,他们需要鼓起多大的勇气才能相信用户会每天去专门查阅那些信息呢?公司到底是做用户关系还是做信息关系,总得做个决断。我们看看雅虎的例子吧。雅虎之所以从互联网先驱沦落到唱衰声四起,根本的原因就是基因选择决定的。雅虎开创了免费、开放且赚钱的互联网门户模式,使雅虎成为了硅谷的明星,但也正是这种模式决定了它的基因是媒体,而不是技术。当Google(谷歌)兴起后,雅虎也发现了搜索的巨大潜力,做了很多努力以占领这一市场,但最终因为缺少技术基因,雅虎虽然花了大力气试图战胜Google 却没有成功,反而使自己陷入险境,而Google 的技术基因使其在搜索领域迅速崛起并战胜了雅虎。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一个公司的基因是非常重要和致命的。
微信和微博的基因完全不同。微信根植于用户关系,微博则根植于信息关系,二者各有自己的空间。在外界看来,微博成功于twitter(译为“推特”,国外的一个社交网络及微博客服务的网站)模式,一直在向facebook(译为“脸谱网”,一个社交网络服务网站)模式靠近,但目前来看并不是很成功,主要原因就是新浪从门户模式以来一直在做信息,媒体属性更多一些。这个基因决定了微博是以信息为导向,具有很重的媒体性。而腾讯一直以QQ 这一用户关系产品为中心,这就决定了微信的用户关系属性,它很难成为一个信息平台。
为什么说微信动了微博的奶酪呢?虽然微信与微博是两类平台、两种空间,但微信对微博还是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1.用户时间:互联网所有的产品都是竞争者
其实,互联网所有的产品都是竞争者。无论是门户、视频、游戏,还是微博、点评、LBS 等,它们时刻都在竞争,因为它们都在竞争着同一种东西:用户的时间。因为用户对互联网的使用时间是相对固定的,那么人们在各种互联网产品上花费的时间必定是此消彼长。毫无疑问,微信会抢走一部分用户的时间,尤其是微博在手机上如此火爆时,出现了另一颗耀眼的新星。
2.平台之战:移动互联网时代对PC 互联网时代的冲击大家知道,微信源于移动互联网,微博源于PC 互联网。它们诞生的环境是不同的,思维也是不一样的。微信是因移动互联网而生,而移动互联网是未来的大趋势。微博诞生于PC 互联网环境中,虽然微博这种产品本就属于移动互联网的一部分,而且目前微博的确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每天有近70%的微博用户通过移动端登录。但是,微博能否在移动互联网中获得更大的胜利、迎接微信的挑战,还要取决于微博背后的团队,毕竟微博需要兼顾PC 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这需要双重思维和执行力,而微信只需要把全部精力放在移动互联网上。微信或许也存在顾虑:那就是对QQ 的冲击。QQ 受到微信的冲击或许比微博更大。微信与微博的竞争引起热议,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移动互联网时代对PC 互联网时代的冲击。
微信,是移动互联网的一大亮点;微博,仍是一颗明星。微信与微博各有自己的空间;微信公众平台,可以说是微信的一个超出本身属性的大胆尝试,至于这个尝试是否成功,事实会给我们一个答案的。
微信终将成为王者
很多人都看好移动互联网,但至于移动互联网的“钱景”究竟如何,似乎谁都不是特别清楚。曾有一位业内人士在微博上疾呼:“依靠广告根本无法养活移动互联网,小心被移动互联网泡沫淹死。”
其实,这种担心并不是危言耸听。虽然数据显示,中国区App Store 应用下载量在2011年同比增长了298%,营收增长了187%,但从移动互联网爆发到现在,死在沙滩上的创业者已经不计其数,更多的人处于焦急地观望中。
2010年,朋友聚会时,有人会问:“你又做了什么好应用?”2011年,他可能会问:“你的应用还有几个活着?”现实是残酷的,美好的预期变得非常刺眼。谁能够真正抵挡得住移动互联网的诱惑呢?网络上曾经曝光了风险投资机构的一封内部邮件,主要的意思是:Web 时代已死,移动互联网的机会还剩3年。
巨头们当然不会放过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当其他巨头还忙着纺线织网、准备在移动互联网上捕鱼的时候,微信已经悄悄开始捕鱼了。显然,微信早已不是一款简单的社交工具了。
  腾讯新闻、微博阅读、QQ 邮箱助手等插件的引入,究竟能给用户带来什么样的体验呢?我们可以模拟一下。当你早上醒来之后,先打开邮箱查看邮件,然后登录门户网站浏览新闻,再登录微博刷微博。完成这一系列动作时,你需要登录三个不同的地方。但自从有了微信之后,你只要掏出手机,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实现上述需求。
现在虽然微信对新闻、微博、邮箱的打通仅限于探索阶段,但我们依然能够明显地感受到这个微小的变化带来的方便。这些便利给微信带来了用户黏性。
“朋友圈”、“摇一摇”、“二维码”等社交功能的引进,更进一步扩大了微信的社交版图。当微信脱离了原来社交工具的定位之后,渐渐展现给我们的是一个移动互联网的新场景。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微信提供的已经不是简单的社交生活,而是一种移动生活了。
现在,我们把QQ 和微信做一个简单的对比:
1.不同的历史环境
PC 互联网让位于移动互联网,并不是说前者的市场消失了,而是说后者的发展更有前途。虽然手机QQ 也增加了如语音等功能,但微信利剑先发,QQ 并没有用好已经积累的优势,而且错过了时机……因此,后者的竞争格局更大。
微信4.2版本可以支持视频、语音通话的功能。同时,微信推出的网页版会与手机版打通。微信4.2版本的特点有:跨平台,多终端;蓝牙车载支持;支持网页版,但需要依靠手机登录,没有洞穿移动的特性;支持视频、语音通话;兼顾网络环境及隐私保护;新特性介绍页文字及设计;兼顾网络环境及隐私保护。由此可以看出,微信拥有兼吃PC 等诸多平台立志成为超级跨平台的野心很大,比QQ 的发展舞台更广阔。
2.成为平台的基础和途径
二者都拥有海量的安装量,这是成为平台的基础。QQ 是PC 时代的客户端之王,它的地位没有谁能够取代;微信突破1亿用户的消息已经过时,已初现移动应用王者之相。
二者发展成为平台的途径一样。QQ 是社交工具,后来不断开发拓展,嫁接了很多其他服务;微信起初的定位也是社交工具,现在正逐步导入其他服务。腾讯内部现已达成了共识,微信已经拥有可与QQ 比肩的地位。
但微信取代QQ 跃居王者地位必定是迟早的事情,因为二者都是腾讯的产品,也注定了它们将在很长的时间里融合、共存。
微信也对自己的管理架构进行了调整,微信开发部门广州研发中心则被提到新的战略高度,组成了企业发展事业群。这说明,微信已经扫除了内部发展的障碍。
微信开启的新营销时代
我们已经步入了信息快速更替的时代——“微博”控、“微信”控,只要我们的反应稍微慢一点,就会觉得自己被远远地落在了时代的后面。微博才火爆了两三年时间,腾讯旗下的一款微信软件就扑面而来,侵入了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
微信强势出击
日,腾讯推出了一种即时通信应用软件微信,它不但支持发送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等功能,还支持群聊,堪称中国2011年度最火的移动互联网应用。
无论是在商场里、大街上,还是校园里、公交上,到处都能看到拿手机当对讲机的年轻人,他们可能就是其中一个比较活跃的用户。微信的蹿红速度甚至超过了新浪微博,它已经成为业内人士公认的中国移动互联网领域最成功的产品之一。
微信软件在功能上进行了独特的创新,沟通起来更轻松便捷,流量超低,沟通成本降至最低,因此一经推出就迅速传播开来。业内人士称,在微信如此迅猛的发展形势下,短信、彩信、飞信都将成为浮云。
作为基于智能手机的一款即时通信软件,微信以其独到的优势超越了传统的移动即时通信方式。近来,有互联网行业专家预言:不久的将来,58同城、赶集网之类的网站,也都会成为微信的手下败将。
微信帮你赚钱
在微信出现的两年多来,许多商家都尝试用微信来宣传推广自己的产品和品牌。从事化妆品区域开发工作的许颖就是一个成功运用微信的营销典范。
她在一家化妆品公司负责联系产品的地区代理商。有连续几个星期,她都没有找到合作伙伴了。爱用手机上网的她灵机一动,把微信的签名改成了公司的业务、地址和联系电话。原本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做这件事的她,竟没想到早上更改的签名,晚上就初见成效了,有4家公司通过微信跟她联系。由于这几家公司距离都不远,所以他们很快就见面了。短短的一个星期之后,双方有了一定的了解,许颖的公司与附近一家公司很快达成了合作意向。就连许颖自己都不会想到,手机里的微信竟然帮自己找到了合作伙伴。
在市区一家事业单位工作的李梅结婚4年,有一个2岁的儿子,每月除了要还房贷之外,还要承担抚养孩子的大笔费用。“我们卖的是外贸服装,通常是自己拍照上传到朋友圈,朋友看中了再去拿货,不会造成商品的积压。”李梅告诉记者,服装都是从在杭州做服装生意的朋友那里拿的,因为都是朋友,拿的成本价,转手卖一件衣服赚五六十元。虽然赚得不多,但是有了这份额外的收入,就有效地缓解了家庭的经济压力。
“拼”、“找”样样行
在微信上兴起了拼车族、拼伞族之后,越来越多的微信用户开始利用LBS 功能寻求方便,把“拼”和“找”发挥到了极致。
所谓“拼”就是几个人凑在一起,如:在某小区求合租,有空调、冰箱等。毋庸置疑,这种“拼”的方式能将有相同目的的人迅速聚集在一起,通过平分等方式满足共同的需求,比起在网站上发布和寻找信息来说,这种方式更方便、快捷和真实。
所谓“找”就是在1000米的范围内寻求帮助。有些微信用户的签名内容是:“某路附近哪里有好餐厅”、“请问某地哪里有洗手间”等。在范围内的用户一般看到这类签名时,都会热心地给予解答,这样求助者就能在短时间内获得帮助,比上网查找或者询问路人更省时省力。
微信支付彪悍来袭
说到网上支付,人们马上会想到支付宝。支付宝在PC 端的统治地位由来已久。然而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支付方式似乎又在悄悄地发生着改变。难道你不曾看见微信支付正彪悍来袭吗?
腾讯曾披露过两个数字:嘀嘀打车被微信植入后,凡使用微信支付打车费用的,司机补贴10块,乘客补贴10块。在短短7天的时间里就超过百万单,补贴出去2000万。腾讯正追加2亿,“请全国人民打车”。旅游网站去哪儿接入后,2周为微信支付带去了1000万的交易量。下面看看业内人士的一段对话,也许你会豁然开朗了。峰哥跟嘀嘀打车投资人、金沙江创投的朱啸虎在微信上的对话:
峰哥:微信支付确实掀开了一条口子。在PC 时代可一直没出现这样的超车机会。
朱啸虎:PC 时代,信任关系薄弱,所以需要第三方担保,这是支付宝起来的优势。但这么多年过去了,互联网上的信任关系已经建立了,用户放心了。再加上腾讯这样的大公司背景,第三方担保的必要性就弱了,没有必要了。
峰哥:为什么是微信支付而不是其他呢?朱啸虎:是因为“频次”。你以前写过的《微信对阵阿里,是三维打二维》。为什么是“三维打二维”呢?微信是以小时甚至是分钟的频次来打开的,而支付宝的频次是以周为单位的。高频次对低频次的业务入侵,一定是长驱直入。
峰哥:截流。高频应用加入了本来低频应用的功能,于是这个功能截下来了。还没等到想起来低频应用,需求已经满足了。朱啸虎:还有,支付只是手段,不是场景,只是完成交易的最后一步。所以,关键是把握住高黏度应用的场景。在这个场景下产生需求,支付只是顺水推舟。
峰哥:所以,微信具有最大最丰满的场景。微信已经不只是沟通,而是生活。下一个问题是,为什么是打车掀开了口子?
朱啸虎:打车对微信支付有极其巨大的帮助。因为打车是高频、刚需的应用,而符合这两个条件的需求不多。
峰哥:我打车确实经常遇到没零钱找的情况,大多数都是司机拉着我去附近的小店换零钱。相反,吃饭结账倒习惯用信用卡了,即使是找零钱也很容易。下一个问题是,20块发展一个微信支付的用户,贵吗?
朱啸虎:非常划算。现在一个电商用户差不多要200块,而且20块买来的是移动支付用户。尤其是对腾讯这样的公司、这样的时间点,太划算了。
峰哥:微信支付后面是购物,大量的O2O 支付、理财。20块钱拉进来,一年买几单货、付几次饭钱,就全回来了。
看来,腾讯股价已经开始向2000亿美金的市值爬坡了。腾讯第三方支付平台财付通的经理赖志明曾在一个新闻发布会上说,腾讯将在两个月内给微信增加支付服务,使卖家可以直接受理来自买家个人账户的网上支付。据介绍,用户只要在商店里扫描商品的条形码就可以购买商品了。随着智能手机的迅速普及,移动支付正成为一种时尚的购物结算方式,呈现一种井喷之态。
微信的社交圈可以在朋友之间以“病毒式”方式传播支付体验,不断为其带来业务增量。“虽然微信的支付功能本身具有一定的可替代性,利用二维码支付、摇一摇好友转账、商户优惠信息推介三大功能在同业中都可以相互覆盖,但微信的社交功能是非常具有竞争力的,另一方面我们将努力把使用微信包装成一种潮流。”赖智明称。
移动支付市场正在快速成熟,微信使人们摆脱了PC 的束缚,可以随时随地完成交易,而且将成为信用卡之外的另一种主要支付方式。移动支付的兴起更得益于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网银支付遇到的问题。
在赖智明看来,微信有社交、移动、娱乐、商务四大功能,为支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他认为,这种“病毒式”传播效应已在微信用户的积累上得以体现。微信上线433天,积累了1亿用户,速度是twitter、facebook 的4~5倍。微信相较QQ、短信更便捷、更具黏性的社交优势,是财付通与微信合作的关键。
相关数据显示,平均每年有2800万人次到香港旅游购物,其中多数都拥有装载了微信的智能手机。例如,第一时间与朋友圈分享购买的奢侈品,微信能一次性做到。微信的2亿多用户,分布于中国大陆、港澳台地区以及海外,这些活跃的消费群体已经为微信的支付业务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百优机商城的负责人表示,企业正在积极开发移动支付业务以适应市场的需求,争取尽快与微信的支付业务做好衔接。关于微信的支付业务,百优机的负责人表示非常看好,对消费群体来说,商城的地方特产、滋补礼品、高档生活用品,非常适合微信人群的需求,再加上百优机线下的有机产品加盟店,游客们只要在选中商品后通过微信支付就可以了。
“扫一扫”、“摇一摇”就可以实现轻松支付。微信支付能否引领移动支付的新潮流,最终还要取决于商家与消费者的配合。
微信走向海外,继续新的精彩
微信,虽然只是一个移动互联网的应用工具,在手机屏幕上只是一个图标,但是就在这个小小的图标背后,微信团队正凭借自己的创新和智慧,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巨大的变化。从其在人们生活中的表现,以及其不断爆发出来的能量来看,微信已经日渐成为新经济的引领者,并不断创造着新的可能。微信的成功只是开始,新的精彩仍将继续。
  微信走向世界
微信除了在中国市场上所向披靡,而且在国际上的表现也是引人瞩目的。据国外媒体报道,微信正在破除中国互联网产品无法走向世界的定论,在全球的App 市场占有了一席之地。
居住在北京的29岁职业媒体人凯特·万表示,“我使用微信发信息和群聊,不过我也开始用它进入社交网络。”凯特·万说的是微信的朋友圈功能,这种功能允许用户发布照片和更新网络状态。凯特·万说:“微信已经成为我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专门从事中国科技和互联网领域研究的咨询公司BDA China 董事长邓肯·克拉克表示,微信凭借强大的功能、简单的操作,具有战胜西方对“中国制造”存有的怀疑的潜力。据悉,目前微信已成功支持16种不同的语言,包括俄语、印尼语、葡萄牙语以及泰语,腾讯还计划开发不同语言的更多版本。微信的海外扩张已经初见成效。
海外用户过亿,积极营销初见效
日,据美国科技博客TNW 报道,移动消息应用微信宣布公司的海外用户总量突破1亿,是3个月前的两倍,这表明微信针对海外市场的积极营销策略已经初见成效。
微信在全球范围内的月活跃用户量已经达到历史新高的2.358亿,同比增长176.8%。这也进一步拉近了与竞争对手Whats App(一款跨平台应用程序,用于智能手机之间的通讯)之间的距离,后者的月活跃用户量为3亿。
微信在国际市场的扩张速度非常惊人。目前,微信已经登陆香港、印度、印尼和马来西亚等国家的移动应用商店,微信还成为阿根廷、巴西、意大利、墨西哥、菲律宾、新加坡、西班牙、南非、泰国和土耳其等国家App Store 中下载量最高的社交应用。
此外,为了拓展海外市场,微信还聘请足球明星梅西做形象代言人,而由梅西主演的电视广告在15个国家播出过。
微信与Linked In 合作
2014年3月,根据获得的消息知道,Linked In(全球最大的职业社交网站,是一家面向商业客户的社交网络,Linked In 中文名是“邻客音”)与微信之间的合作已扩展至全球,微信的海外市场拓展进一步展开。
微信账号已经出现在Linked In 部分美国本土用户的“个人资料设置”的“联系方式”默认选项中,用户可以添加和直接编辑自己的微信ID,对自己的Linked In 人脉连接者开放。至此,微信成为Linked In 在美国除了Twitter 和个人网站之外,第三个被默认出现的“联系方式”选项。
目前,这种功能只针对“个人资料设置”中现实常住地为美国本土、系统语言设置为英语的美国用户开放。也就是说,Linked In 与微信的这一步更“深度”的合作并非只是为了中国市场,而是意在全球的。
将微信接入Linked In 的整个过程都是“微信式”的——打开Linked In 并进入个人联系方式设置,你会看到Twitter、WeChat 和Website 并列其中。点击编辑按钮后,页面中会出现二维码,在利用微信“扫一扫”后,微信将跳转至确认页面,在点击“确认”完成后,Linked In 页面上的二维码会随即消失,并出现你的微信账号。在整个过程中,用户无需输入任何信息,完全通过二维码与“扫一扫”完成过渡。
对Linked In 的“主流”用户来说,这种完全“微信式”的添加方式显得突兀而有趣。它的背后,是微信与Linked In 的“等价交换”——将Linked In 账户接入到微信用户的个人设置中,微信可以更好地帮助Linked In 在中国的潜在用户中推广;而Linked In 首先在美国用户的个人设置中增添微信ID 作为联系方式的默认选项,则有助于微信在美国获得更多高质量的用户(Linked In 的用户74%拥有大学及以上学历,39%年收入超过10万美元)。
在中国,人们互相添加微信的使用场景与在美国人们添加Linked In 的联系方式越来越接近。在美国,微信也尝试过利用Google 联系人展开病毒式营销。在微信中绑定Google 账户并通过Google 账户添加5个联系人的用户,将可以获得礼品卡等礼品。这项活动早已结束,效果不得而知。
而据了解,接下来双方的合作将进一步深入。Linked In 的产品团队正在密集测试下一项功能:当用户在Linked In 上添加微信联系方式成功后,他/她的第一度Linked In 人脉(即直接在Linked In 上与其连接的用户)就能在其个人页面顶部的资料栏中看到该用户的微信二维码,然后再用“微信式”的扫一扫功能,就可以直接添加对方的微信联系方式了。
Linked In 也计划将微信添加至默认联系方式的功能推广至美国之外,包括在中国境内将系统设置为英语的Linked In 用户可能接下来会获得这项功能的接入权限,而中国本地的简体中文版用户并不在优先考虑范围内——这背后不仅仅是Linked In 的考虑,更是微信的算盘。2014年3月,腾讯仍将在海外市场继续发展微信业务,但此次将绕开那些竞争激烈的地区。腾讯在财报大会上表示,微信的发展势头仍很强劲,该应用四季度的月活跃用户量已达到3.55亿人,同比增长率高达121%。微信的多数用户来自本土市场的中国,不过从去年开始,腾讯开始发展微信的海外市场,并将该应用带到了包括巴西、印度和墨西哥等其他15个国家。
腾讯的首席战略官James Mitchell 表示,去年该公司已为微信的海外推广投入了2亿美金。“2014年,我们还会投入这么多钱,”Mitchell 说道,“但我们将瞄准更多具有发展空间的市场。”
试图吸引全球用户的移动应用并非只有微信这一款。2月份,Facebook 宣布将收购Whats App,试图将其用户量从4.5亿拉高至10亿。类似应用还有日本的Line(一款由韩国互联网集团NHN 的日本子公司NHN Japan 推出的起步较晚的通讯应用)和韩国的Kakao Talk(一款来自韩国的免费聊天软件),这两款应用目前都在亚洲市场不断扩张,而微信也希望在此市场获得更多的用户量。
不过,腾讯预计,微信并不会在短期内获得重大的突破。一款新型应用,无论有多好用,都很难在其竞争对手已经统治的市场中获得更大的发展。所以,微信将转向已经成熟的市场或者竞争比较小的市场。
移动互联时代,微信带来的巨变
日,“如果明天是世界末日,你会选择哪种科技产品来保留人类文明的痕迹?”新锐科技媒体爱范儿组织了一项社会调查,在千奇百怪的答案和吐槽中,微信一再被提及。
作为一种全新的社交工具,微信不仅改变了人们的沟通方式,而且见证了中国社会的巨大变迁,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折射出了国民生活的巨大变化。如今移动互联网时代最流行的,正是微信Style。微信——这个全民关注的主角不仅能帮助消防队员救人,而且能为市民提供打的服务,再没有哪一款科技产品能像微信一样上得厅堂下得厨房了。
2012年12月初是短信的20岁生日,有人预言短信的衰退已是必然,而此时的微信只有2岁,正开启着一种全新的沟通潮流。集文字通讯、图片分享、语音对讲、LBS 、摇一摇、漂流瓶、视频会话等诸多社交手段于一身的微信,把人们从打字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在满足用户本身对社交、沟通的强烈渴望同时,也拓展了关于沟通宽度与深度的无限可能性。在移动互联网中,微信正在建立新的社交形态和规则。
有了微信,公共服务机构不再只是一个冷若冰霜的名词。“您好,这里是×××市消防支队,如有相关的消防问题,请您留言或拨打96119,我们将随时为您解答。”市民们可以通过微信搜索“附近的人”这一功能,找到自己身边的消防员,从而实现向群众征求意见、解答疑难、接受举报火灾隐患、宣传消防知识、不断拓展消防宣传等网络服务。公共安全、个人财产安全因此将得到更有力的保障。
来自社会基层的声音通过微信也顺利被放大了。例如十八大期间,重庆团代表刘英每天和农民用微信聊天,接收来自基层百姓的一手信息,沟通和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心声,使自己的提案更接地气,而农民们在不知不觉中也与十八大产生了直接的联系。
日,微信开放了Api 接口(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应用程序编程接口)给第三方应用,使更多线下与线上的用户享受到移动互联网的便捷;公众账号信息帮助商家与企业建立泛用户体系,用户亦可通过公众账号获得生活服务信息;借助二维码推出扫一扫电子会员卡,使百姓获得生活的实惠和特权。
在微信上,每个个体都能为自己创造沟通带来的衍生价值。来自浙江省杭州市的的哥袁法宝就通过微信使自己的生意越来越兴隆。2012年2月,袁法宝与的哥们自发组成了“杭州出租车预约V 车队”,车队成员用微信聊天、查路况、预约业务。乘客可以通过微信软件第一时间联系到车队。这既方便了市民出行,又明显提高了袁法宝车队的收入。
重庆68岁的王忠通过微信和子女孙儿们聊天,沟通感情;年轻人建微信群直播好友的求婚过程;演员吴京吃饭时用微信聊天也成为狗仔队的头条……在便捷的沟通体验之外,微信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更大的社会价值。微信在不知不觉中已成为现代最强大的发声体,代表着当今时代人类发明阶段性的里程碑。
就在最近,一项基于微信的硬件创新颇受关注。通过关注微信公众账号并发送手机照片,便可在30秒内通过一台自助印终端机打印出LOMO 风格照(Lomography 是一个有关光学胶卷相机的社区,同时也是Lomographische AG 公司的商标,该公司提供与摄影相关的产品与服务)。微信正以一种炫酷风的姿态迅速融入我们的生活。可以想象,未来你可能在街角的超市里买完东西,拿出手机刷一下微信里的二维码结账,里面捆绑的会员卡会自动打折优惠,你在微信里把特惠商品推荐给好友,一次购物的体验也就完成了。
随着越来越多的合作伙伴加入微信阵营,微信上已经可以实现找出租、订酒店、找餐馆等各种服务,通过微信可以随时获得身边的生活服务,微信开始真正融入百姓的日常生活。
知名互联网评论人士管鹏认为,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微信阵营并从中获益,微信已经在移动互联网领域全面领先。腾讯高级副总裁张小龙期望微信“能够在平台性方面走得更远,它真的成为一个很好的移动互联网的一个基础设施,可以为整个业界提供一个很好的通讯开放平台,让所有的第三方都能够把他们的有价值的应用通过这个平台提供给更多的用户。让更多第三方应用能享受微信的整个通信基础架构和社交,在移动互联网平台上获得收益。”
微信的价值正在持续发酵。对百姓来说,更便捷的沟通方式和更愉悦的体验,是他们选择微信的关键。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微信将席卷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在诸多场景中被频繁使用。移动互联网时代,流行微信Style !
  微信的成功依靠的不是自己家大业大,而是顺应了移动互联网时的需要和其本身的强悍功能,正是因为微信丰富多样的功能使它比传的短信沟通方式更灵活和智能,因而更受到广大用户的青睐和追捧。
生活中,它成为一种便捷的交际和娱乐方式;在商场中,它逐步成为种流行的营销手段。在微信强大的特性和功能背后隐藏着巨大的商业值,需要我们用敏锐的观察力去挖掘并创造属于自己的财富。
附近没有陌生人
LBS(基于地理位置服务)的超精准广告正逐渐向手机渗透,悄悄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给我们带来太多的便利,同时也为移动广告市场带来了巨大商机。微信中基于LBS 的功能插件查找“附近的人”就可以使更多的陌生人看到这种广告。比如说,以前你和老朋友是在网上聊天,你知道他的具体位置吗?一群人在玩魔兽世界,你知道这些游戏伙伴在哪里吗?你登山迷路了,报警救援时却说不清楚自己的具体位置,你知道该怎么办吗?如今,微信具有的LBS 功能,这些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了。
LBS 能通过移动终端和移动网络确定用户的地理位置,并在确定使用者位置的同时,向用户推荐该位置附近所能提供的各种服务,例如:位置签到、位置游戏、周边搜索和信息推送等。查找“附近的人”是日由微信正式推出的LBS 社交功能,通过该功能用户可以找到自己所在地理位置附近同时开启本功能的人。
对于营销者来说,查找“附近的人”绝对是一个精准投放广告的好办法。那么商家如何借助它来投放广告呢?这就必须提到微信账号的签名栏了。每个微信账号都设有一个签名栏,用户可以随时更改自己的状态,商家可以把自己的基本信息或优惠信息等写在那里,然后通过查找“附近的人”来投放广告。只要有用户使用这一功能,商家就可以达到自我宣传的目的。
下面简单介绍一下这种功能的用法:
1.在“朋友们”界面中,找到“附近的人”入口。
2.点击“确定”后,查找附近1000米以内的微信用户。
3.点击“感兴趣的人”,就可以和他打招呼并成为好友了。
成功案例:
一家名叫“饿的神”的快餐店也在微信热潮中一试身手。它紧紧抓住了微信的LBS 功能,充分利用这种功能展开宣传促销活动。
中午休息时间一到,当饥肠辘辘的人们正为吃什么拿不定主意的时候,“饿的神”会非常及时地出现在“附近的人”中,向周围的人热情地打招呼,向大家推荐自家的快餐。经常在“饿的神”点餐的小刘这样说:“微信真是太高效了,我只要对着手机吼上一嗓子就有人送餐上门了,对我这种上班族来说确实太方便了!”微信用户不但可以了解这家餐馆的特色菜品,还可以足不出户地享受送餐服务。
这种营销方式突破了简单的交友范畴,向更广阔的宣传、营销领域发展。通过这种超越空间的“电子传单”,“饿的神”快餐店不但收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而且获得了丰厚的利润。
商家完全可以利用查找“附近的人”这一功能,在社区、学校、商圈附近针对商品对应的人群特点举行各种促销活动,即时推送各种促销信息,以引起“微友”们的关注。
摇一摇,朋友来
“摇一摇”功能是微信的一个随机交友应用,通过摇手机或点击按钮模拟摇一摇的动作,可以找到同一时段触发该功能的微信用户,从而增加用户间的互动和微信的黏度。
“摇一摇”是微信独有的最强大的交友方式,只要是在同一时间摇动手机的微信用户,无论你在世界的哪个角落,都可以通过这种功能彼此认识。轻轻摇动你的手机之后,微信会自动将用户的地理位置信息暴露给周围的人,如果在周围1000米范围内的人没有在微信的界面上清除他的地理位置信息,你就可以搜寻到对方。通过“摇一摇”功能,微信可以给你带来惊人的广告曝光度,因为如果你不停地摇手机,别人同时也在摇,这无疑会增加你的曝光度。
下面介绍一下“摇一摇”功能的用法:1.“摇一摇”的入口在找朋友界面。
2.进入“摇一摇”界面,轻摇手机,微信会帮你搜到同时摇晃手机的人。如果是在同学聚会上一起摇,会快速列出一起摇手机的朋友。
3.摇到朋友后,直接点击就可以开始聊天了。如果点击设置,你可以查到上一次摇到的人群,也可以更换背景图片;如果点击头像,你可以查看摇到的好友的一些基本信息和状态。
被你摇到的人基本是按照距离的远近来排列的。在微信的聚合效应下,同一时间段内摇到同一个人的可能性更大。除此之外,通过微信的“摇一摇”功能,你还可以将电脑网页上的图片转移到手机上。这一过程是如何实现的呢?
1.在手机里安装一个微信“摇一摇”插件,并在设置中绑定“摇一摇传图”插件。要实现微信与电脑间的传图功能,先必须把微信账号和浏览器绑定在一起。
2.在电脑上安装插件后,网址下面会出现“摇一摇传图”,然后点击浏览器上的“摇一摇传图”插件,弹出二维码绑定确认框,接着用手机微信扫描二维码,手机页面就会进入绑定阶段。绑定成功后,浏览器插件就会显示“摇一摇传图已启动”。
3.在绑定的浏览器上打开自己挑选的图片同时,打开手机上的“摇一摇”,接着轻摇手机,网页上的图片就能轻松地摇到你的手机里了。
需要提醒的是:目前微信“摇一摇传图”只支持搜狗、谷歌等浏览器,暂不支持360和IE 浏览器。用户可以在微信支持的浏览器中搜索微信的官方网站并下载“摇一摇”插件,但谷歌浏览器用户需要到谷歌应用商店里安装插件,而不能到官网上直接下载。
成功案例:
日情人节这天,国内知名品牌钻石小鸟发起了微信“摇一摇”活动,用户只需在指定城市指定的地点和时间打开微信“摇一摇”,就有机会获得钻石小鸟的北极光钻石和其他精美的赠品。
钻石小鸟还开通了官方微信号“钻石小鸟北极光”,只要在现场通过微信不停地轻摇手机,关注“钻石小鸟北极光”并成功打个招呼,就会获得赢取礼品的资格。这次活动的赠品是“北极光钻石”,是2012年4月钻石小鸟为纪念品牌成立10周年推出的纪念典藏裸钻臻品,它采用圆钻中的顶级切割工艺,多彩绚丽犹如极光一样迷人,因此得名。这次钻石小鸟的微信活动获得了成功。
有不少人发现,微信4.5版本的“摇一摇”功能不但可用于交友,而且能用于音乐识别。事实上,这种功能的发现来自张小龙的一次开车经历,他说:“有一天我在开车,听到收音机里的一首歌,我很想知道歌名。我就想,如果能通过微信识别音乐就好了。”
在张小龙看来,“摇一摇”是一种非常移动互联网的操作方式,它不需要用户动脑输入信息,用户能非常简单地将信息反馈给系统,这时“摇一摇”就变成一个信息入口。张小龙还说:“其实,我们一直想在‘摇一摇’上做一些尝试,因为它是一个入口。说不定我们也会跟电视台合作,比如在看某个节目时‘摇一摇’,就能摇到这个节目的公众号,或者你看一个广告,摇一下就可以打开这个广告的详情。”
“漂流瓶”里的烦心事
微信“漂流瓶”与QQ 邮箱里的“漂流瓶”的功能基本相同,但它比QQ 邮箱里的“漂流瓶”多了一个语音功能,可以用语音发送消息。“漂流瓶”是移植自QQ 邮箱的一款应用,该应用在PC 上深受好评,许多用户都喜欢这种与陌生人互动的简单方式。移植到微信后,“漂流瓶”的功能基本保留了原始、简单、容易上手的风格。
当有烦心事却苦闷于不知道向谁诉说的时候,你就可以到微信“漂流瓶”里倒倒苦水了。对营销者来说,“漂流瓶”绝对是一个非常高效的营销利器,可以借助漂流瓶推广活动,进行更真实有效的营销宣传。此外,官方微信有机会修改“漂流瓶”的参数,增加漂流瓶的数量,这样就增加了用户打捞到商家的漂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不认识的人加微信有风险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