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大大,阿里年会手环拿了个华为B2手环,没电后用自己的华为原装充电器5V2A的充电没反应,又用别人华为的

关于斐讯W1运动手环,这里有你想知道的一切_值友评测_什么值得买
当前位置:
关于斐讯W1运动手环,这里有你想知道的一切
距离上次参与大妈家的测评已经过去将近1/3年了!在这段时间里,发生了很多事,一度因为长时间连轴出差,没时间写文章准备放弃大妈了,只是心心念念看着大妈五六年的发展了,还是舍不得(只剩下爱了)。。&&只是以后的文章会少一些,原创就靠在座的各位顶起来了!&&谢谢那位放弃的同学,让我得以有机会参加这款手环的测评!测完之后,我只能说,你很有先见之明,干的漂亮!大年将至,提前给大家拜个早年吧!恭祝各位值友新年快乐!剁手快乐!目录丨壹·品牌丨丨贰·晒物丨丨叁·实测丨丨肆·点评丨丨伍·总结丨丨壹·品牌丨说到斐讯,相信各位值(老)友(司机)都不会陌生,这家于2008年在上海成立的通信设备行业公司,凭借“快速响应、高性价比”的核心竞争力已成为通信设备行业备受瞩目的新锐品牌。▲斐讯官方介绍PPT。这个设计者要是在我们公司,一定会被我骂惨了。其旗下终端产品主要包括三大模块:企业网络终端、家庭宽带终端和个人移动终端。企业网络终端:一直是斐讯的重点研发方向,目前“市场份额保持行业领先”。家庭宽带终端:各位老司机们最熟悉的节奏了啊!这也是斐讯最近两年开始发力的产品线。托销售策略(K码)的福,产品不咋样,售价还虚高,销售却非常旺,经常需要秒杀才能抢到,大量黄牛把它家的当“产品”进行交易,一时间也是风头无二。个人移动终端:暂时出了两款产品,单就目前在公开网络上看到的测评报告,最大的质疑均来自性价比太低的问题。大概是老司机们都睡醒了!&&▲斐讯官网在个人移动终端的产品设计。目前只出了两款产品,据悉第三款产品为GPS运动手表。丨贰·晒物丨收到这款运动手环,是在一个寒冷的下午,最近几天被媒体称为是“六十年不遇”的寒冷冬天,连拍照都会被冻的手疼。这还是我认识的那个广州吗??▲一如既往极简设计风格。▲侧面图。“知己·懂你”下面介绍了产品的主要功能。看着也是手环基本配置功能。▲底面信息和相关协议。▲取出盒子,全家福在此。▲所有的零配件一览:手环、充电线、K码(传说中0元购的秘密所在)、说明书和一份麦田印象体验卡。▲手环本身。讲真,第一次拿到原装贴膜充满气泡的电子产品!这才多大的个屏啊?!&▲手环正面照片。除了显示屏之外,还有一个主按钮,但是这个按钮,键程较长也比较硬比较难按,而且亮屏的时间间隔太短。▲手环表带的扣子采用哑光设计,看着还比较上档次,只是比较难扣起来。▲手环侧面照。整体感觉是比较宽,厚度也稍微有点大,男生戴还可以,女生戴的话可能会显得比较笨重一点点。▲撕掉薄膜才显得是一款科技产品。▲底部是光电心率传感器和充电接触片(四个金属圆点)。楼主有点担心是,这几个充电接触点就这样直接和皮肤接触,随着汗水的侵蚀,不会上锈吗?▲蓝色字体,搭配看着还是不错的。丨叁·实测丨这款手环,想要完整的使用其功能,首先要绑定手机APP,全部的数据分析和较多的手环设置和都是从APP端来进行的。▲说明书上有二维码,可以直接扫码到APP下载链接,分为安卓和苹果两种版本,笔者测试的是苹果版APP。安装完毕,首次使用需要注册,多种方式自由选择。▲注册完需要输入个人信息。笔者建议数据输入准确值,在后续使用过程中方便APP进行指导和测算燃烧热量值。▲绑定好之后,打开APP即可看到主要的三个操作界面。首页:最近的运动情况,包括步数、心率和睡眠,以及训练计划;设备:该APP绑定的智能硬件情况,点进入之后可以对手环进行详细设置(图中的手表形象应该就是斐讯个人移动终端的第三款产品——GPS运动手表);我的:身体数据、操作指南、运动情况等。▲绑定APP操作流程,非常简单。手环的识别度也较高。首次绑定完可能还需要升级固件,按照指示说明操作即可。▲绑定完毕,即可点击进入该手环界面,进行设置。尤其是通知设置和闹钟设置即可开始使用了;至于设备详情和固件升级较少用到。▲很久不跑步了,胖的不能自已了。。▲好不容易天气晴了,出门溜达一下。▲珠江边不知名的花儿开的正艳。搭配着手环,也还是不错的。▲按下手环上唯一的按钮,即可进入二级菜单。上图从上到下,从左到右6个图标依次为:运动模式、历史数据、系统设计、蓝牙连接、闹钟和软件版本,后面五个几乎是很少会用到的,或者首次使用设置一回即可的项目。▲操作非常简单,直接点击二级菜单的第一个按钮即可开始运动。▲运动完之后即可查看数据,在普通亮屏模式下,上下滑动即可查看对应数据,依次为:步数、燃烧卡路里、距离、心率。▲多次运动的数据都会在APP上同步呈现,在数据统计栏可以看到所有的运动记录。点击历史记录即可看到当次运动的所有数据分析和轨迹。▲APP端的数据分析,在实际使用过程中,APP的运动轨迹地图不便,下方数据栏左右滑动即可看到不同数据。▲此外,还可以通过历史数据查看过去以天为单位的全天候数据统计。这一点还是比较方便的。丨肆·点评丨这款手环上手到现在一周时间,特意多种环境下去体验了这款手环的功能,对其性能也算是比较熟悉了,现在根据其功能加以点评,给跑者一个最客观的认识。&1、重量:7分(满分10分)对于一款运动手环来讲,35克的重量是完全可以接受的,只是这个重量其实还可以再控制的更好的,只能算是中规中矩。&2、款式:6分(满分10分)就整体的暗光和磨砂风格,在届也算是不错的了。只是屏幕上蓝色的字体显示显得稍微有点LOW。而就手环整体而言,体积比较大,显得稍微有些笨拙。难说佩戴还好,女士佩戴的话,可能会有些不适。&3、佩戴:6分(满分10分)手环整体也算是符合人工学设计,腕带的实际感受也比较亲肤,感觉还可以。最大的问题在于手扣比较难扣上,太松了会在手腕上上下滑动,紧了的话比较难把扣环扣上。4、功能:7分(满分10分)就整体功能设计而言,算是手环中的中规中矩的作品,人家有的它也有,人家没有的它也没有。没有啥出彩的地方。功能部分还可以再分细致一些:搜星速度:8分,速度还是比较快的,第一次使用后就能超过Garmin Fenix 5X,后续再使用的时候,基本都能在10秒之内;待机时间:7分,充电一次之后,一直到第五天,现在电量还有40%,中间跑步两次,累计开启GPS超过3小时;表现还是不错的。心率读取:8分,这里尤其值得说的就是数据很连续,这一点笔者用过的别的手环偶尔会出现中断的情况。充电效率:8分,大概2小时可以从关机状态充满,效率还是不错的;与此同时,就待机时间而言,大概前后一周的时间,从效率的角度出发,还是可以的。防水性能:8分,IP67,比较基本的防尘防水设计,应对生活中的防水问题基本没压力。操控性能:6分,屏幕电量持续的时间太短了,好几次拍照,还没对准焦,数据就没了,又得重新电亮;手环上的按键比较难用,需要比较用力才成。&5、价格:4分(满分10分)本款产品的价格定位一如斐讯其他产品,虚高成分过多。大概厂家的意思还是会按照“理财型产品”去进行售卖。6、性价比:5分(满分10分)在这个功能基础之上的其他品牌产品,大概售价300左右是比较公道的;而在这个价位之上,可以买到质量很好功能要完整的多的GPS手表类产品了。偏偏这还只是一个手环的价格。丨伍·总结丨如果按照既定的“投资理财产品”定位出发的话,基于某些老司机的做法,其实是可以接受的,毕竟相当于不花钱拿到的硬件。但是,但是,但是!!!本人已经测试过,这款产品的K码是无效的!K码是无效的!我不相信这仅仅只是这几个测试产品的K码是无效的,应该是整个系列的产品都是无效的(小编注:本期众测体验为手环本身,与理财无关,故产品发出前已将所有K码作废,正常购买产品的K码均可以正常激活,而非作者所说全部无效)。所以它作为“理财型产品”的功能已经失去,加上产品本身具有的一些问题,比如说“翻腕亮屏”的功能经常没反应;按键不够灵敏,操控性存在一定问题……我只能说:如果你真是想买个GPS手环来敦促指导你运动的话,你有很多更好的选择。以上!
已有12人赞过
的其他测评
本文评测的商品
斐讯智能运动手环W1
作者其他评测
热门众测活动
群晖 DS218+ NAS & SkyNAS + 西数4TB红盘*2
申领:20积分
【美国同步】Apple 苹果 HomePod 智能音箱
申领:20积分
Lynk & Co 领克 01(三天使用权)
申领:20积分
小鱼在家 智能视频音箱
申领:20积分
SteelSeries
赛睿 Sensei 310/Rival 310
游戏鼠标(随机发货)
申领:20积分
优必选Alpha Ebot 机器人
申领:20积分
森然播吧二代电音版
申领:20积分
用户名/邮箱
两周内免登录An error occurred on the server when processing the URL. Please contact the system administrator.
If you are the system administrator please click
to find out more about this error.87被浏览32,381分享邀请回答17771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134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华为员工离职:入职13年,工作远不如买房赚的多!#X604
华为员工离职:入职13年,工作远不如买房赚的多!
前注:本文作者入职华为13年,刚刚离职,前几天在华为内网发帖引发关注,帖子讲述了他在华为任职13年的经历,而让我感兴趣的是他“不务正业”的投资理财意识,善于利用杠杆最大化买房,2012年花10万本金低买高卖赚了五百多万,并且成功抓住2014年房地产调控放松后的机遇,弯道超车入住深圳最高端的富人区——香蜜湖。
提离职已经过去十几天了,马上就到入职13周年纪念日了,最好的青春年华都贡献给这里了,这两天也不忙了,还是记录下这段时光:一来娱乐下大家,二来是给将来的自己一个回忆。
提前声明:楼主在华为算是混得不好的,仅到17A,工资不到3万,股票+TUP只有十几万。经历及思考未必有有很多参考价值,慎入…
如果说只能留下一句话给兄弟们,那就是 :不管是出于生计、理想、情怀等等任何原因,如果能逼自己在华为全力以赴、全情投入地工作,那就可以继续留下来;如果不能做到竭尽全力,一直三心二意,那就赶紧换工作吧,不然真的是在浪费自己的生命,将来很大概率会后悔。 不幸的是,楼主就属于后者,如果不是在其他投资上狗屎运好,那就是一个悲剧。
先介绍下楼主家庭背景
(这个背景影响了楼主后面很多决定,也注定了楼主在华为的最终宿命):出生于闽南农村,成长于小县城,家庭物质环境不好不坏,没有吃过苦也没有奢华过,大家庭,两亲哥两亲姐一妹妹。
重点是:身边的七大姑八大姨及他们的孩子们大都读书不好,上不了大学(我算是学历最好的了),基本无正式工作,大都是做各种乱七八糟生意,很大比例混得也还不错。
1、第一份工作(厦门夏新):
如果你知道这家公司,那说明你可能年纪不小了:),03年毕业,那会的想法很简单,回到南方搞科研,深圳、广州、厦门都在范围之内。
那年华为是不招人(刚经过泡沫还没有缓过来),最牛B的是UT斯达康和上海迪比特手机,可以开到六七K的月薪,以我没过四级的英语估计也不要我,又在杭州、上海。深圳是被康佳拒绝了,广州是被南方高科拒绝了,其他的不记得了,最后去了厦门夏新电子,月薪2.5K,在厦门这个地方每个月是亏钱。
慢慢的精神上开始受各种折磨,不是来自工作上的,是来自家乡那些没有上学的部分小伙伴,很多做生意、倒买倒卖、坑蒙拐骗已经混得很好了。
一年后,我很想加入他们的大军,家里人委婉的表示不赞同,觉得好不容易读书出来,再回去做那些事太不应该了,我记得那是第一次为自己钱途迷茫哭了。
好吧,那就换工作吧,等将来再出来做生意(这个想法严重影响了我在华为的奋斗动力和成果),夏新绝对是离死不远了,那会深圳已经表现出比厦门好很多的潜力了,可选择的好公司也多了好多,自然是首选。
投了三家公司的研发岗位,中兴+腾讯+华为,中兴说只招社招毕业三年的,被拒了。华为很快就来厦门面试了,是核心网固定软交换研发,同批面试的8个人,几轮面试之后有我一个人入职这个部门。
腾讯只搞了两轮电话面试,在我到百草园报到之后的第二天给发了Offer:手机游戏开发,月薪6.2K。华为给的是3.8+1K,没有转身去腾讯,是觉得华为有技术、有核心竞争力,不在乎这1.4K的差距,这又是一个傻的想法。
看到这里,各位看官觉得我的选择错误还是选择正确呢?手机、游戏、腾讯、华为这四个词随便组合在此后的十年直到今天,都是炙手可热,反观我最终入行的电信行业则江河日下。
一时的得失真的不知道是不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么多年来,我基本可以做到从不为打翻的牛奶哭泣,包括后面说的投资上的失误,是会偶尔有后悔,但是痛苦时间绝对是短暂的,很快就可以用阿Q精神安慰自己放下那些事。
04年底面试上华为,为了等夏新年终奖,拖到了05年3月才入职,这又是一个鼠目寸光的决定,那七千块跟华为的三个月资历比起来实在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离开厦门的时候,整整工作了一年半,是负资产状态离开的。
2、在华为研发,痛并快乐着(四年多,2005-09):
前面半年的工作实在是枯燥无味, 入职半年后开始有一些国内出差的机会,应该是期间表现不错,05年底被领导派去拉美守局半年。
这个是在华为最爽、最重要的一次出差, 因为那6万块钱出差补助,加上05年不到2万的年终奖及家里赞助的一点钱,凑了12万块钱在06年10月买了人生第一套房(龙华民治春华四季园75平+赠送30多平,三房一厅一卫,总价57万,首付两成)。
那会真心不知道房产投资是这么重要,只是对居住环境有点挑剔,觉得买房会生活得更好,也觉得房子跟其他东西一样肯定也不会降价。
说到这里, 有个建议: 任何时候都尽量不要委屈自己,过好点生活,保证自己将来不后悔。
如果居住对你很重要就住好点,如果吃好东西能提升幸福感就使劲吃,如果一两件奢侈品能让你开心很久,也不是不能买。
当然,如果对你无关紧要的东西,就不要浪费, 比如吃好东西对我就没有什么吸引力,我可以连续一个月吃相同的面包牛奶早餐。
刚来深圳,住了三个月岗头,实在是受不了,试用期满了就搬去上梅林,虽然也是农民房,但是有电梯、新房啊,而且周边干净方便啊,含水电网每月1400,那会我的工资税后是4100,买了房子月供2700,两项直接月光,开始靠年终奖、出差补助吃饭。关于工资,05年入职4800,很长时间处于倒挂状态,好像到了06年低才开始加薪,具体不记得了。
2007年中,开始在研发带小团队,那会叫PL,职级好像也调到14级,工资涨到了七千出头。
做了这个小PL之后,项目组只要有人加班,你就要陪着。
天天加班,加上在研发的晋升路线太过于清晰了,实在不是我想要的,加上我自己设置的岗位路线是做销售、是出国去。
坚持了两年后实在是扛不住了,09年初跟领导提出要换部门去MKT,那会的PDT经理应该是有些惊讶、失望,因为那会我算是几个PL里做的不错的,他估计觉得待我不薄。
09年4月份安排我去美国出差三个月支持Comcast项目,美国出差回来后被安排去了市场技术组,很快,同年十月公司要求研发市场技术相关人员全部切换到MKT MO,我自然而然的就过去了,有时候我觉得上天对我很好,基本是想去哪里,机会就来了,后面还有几次这种事。
这段时间的财务状况是:持续月光。08年中工资到了8500,09年底来到了9000。年终奖好像是06年3万,07年5.5万左右,08年好像是保持不变(因为09年初我就提出来换部门要求了)。
股票好像是只有两三万股,真心不太记得了,反正全是最大值贷款。
08年初花了近二十多万装修,还买了十二三万的小车,也全部是分期贷款。 (那会并不是说很有理财头脑,只是不想降低自己的生活质量,老家里也没有啥大负担,就死命贷款。)
08年还结了婚,老婆是慧通的,收入不高,牛B的是超级支持我后面的各种借钱、贷款、折腾,欠债比我还没压力,没有任何扯后腿行为,有时比我还激进。
说到贷款值得提下在华为的另外一段经历:09年(or10年),惊奇地发现招商银行可以提供信用贷款,利息也很低。
这对于我来说简直就是送钱啊,身边做生意的亲人、同学在社会上借钱的利息都在18%以上,还不容易拿到。
我开始挨家挨家银行问,搞下来不少贷款,转手18%借给亲人和同学,赚利息差。
后来想华为这么多有钱人,好多人都不投资,把钱存银行,为什么不用起来呢。
开始给认识的熟人群发邮件,开10%年息借钱,一年一签,要求提前赎回就扣除一个月利息,我主动提前还钱多给一个月利息。
可能是在同事中信用还行,还真的有不少人把十万二十万的借给我。第一次体会到用钱生钱的妙不可言。
这个生意一直持续到12年底我去海外常驻,开始慢慢减少,原因有二:一是需要用钱的亲人朋友也少了一些,二是人在海外跟同事签署借贷合同不那么方便了 。
这个过程对我十分珍贵,算是我用银行钱空手套白狼的启蒙尝试。
过去二十年存钱的人是吃亏的,相信未来一百年也依然是如此,珍惜在华为这个身份能给大家带来的无数信用贷款的隐形福利,不要浪费了,至于是投房产、股票、P2P还是其他,只能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了 。
另外一个建议是:当时借给我钱的人,大多是一些比较大胆、开放、有极强赚钱欲望的人,这几年观察下来,这些人在后面的炒房、投资中平均收益比平均值高很多。
这个世界坐等是不会有钱来的,社会资讯也很多,开放点,多了解、接触这个社会,只有不断折腾、不断尝试才会有惊喜,还有就是永远不要歧视赚小钱的机会,小钱都赚不到,赚大钱不是更难,任何赚钱的行为都是在培养人的思维和习惯!供参考 。
3、在华为Marketing,堕落的开始(三年, 2009-12 ):
“Marketing/市场营销”,像运营商这种一个国家用指头都能数出来的客户是真心不需要营销,华为研发、MKT、行销里,MKT是最没有存在感,有时候连背锅都不够格。
这个就是为什么我说换部门时想来MKT是一个很SB的选择。
唯一值得回忆的是,在MKT我发现了另外一条赚外快之路,09/10年左右,团购概念风生水起,各路卖水果、买衣服的都开始以团购之名促销了。
耶,我们家是铁观音之乡啊,开始试水在同事间组织铁观音茶叶团购,试水几次发现需求还挺旺盛的,就例行持续做了起来。
那会经常中午不睡觉开着车在坂田各大区域停车场定点送茶叶,每斤赚的钱其实不多,但是做的很开心的,这应该算是第一次验证我更喜欢倒买倒卖的本性。
这个生意一直持续到出国后一年,后来公司改notes到Outlook,不能做便捷的傻瓜式点击订购按钮了,产品也没有怎么推陈出新,在国外远程运作也不方便,慢慢的就没搞了。
到了12年初的时候,已经在MKT待的很烦了,女儿11年底也出生了,觉得是时候整点变化,比如出国去,想带老婆孩子出去体验几年,也符合自己当初的规划。
因为要带家属,必须是发达国家,首选是英语国家。正好有个西欧的MKT同事要回来,MO外籍领导很开明,就同意我去置换了。
这段时间的财务状况 :保持月光直到12年初,因为08/09年底贷款都是2-3年期的还款,加上少量公司配股侵蚀部分资金。
10年中工资到近1万,11年初到1万1千多。已经不记得那几年的年终奖了,应该都是5-8万之间徘徊,好像没有拿到过更多。股票好像也就只有六七万股,不太记得了,职级也仅仅到15级。
到了12年初,除了三十年期的房贷、公司股票贷款没有提前还,装修贷、车贷刚刚还完。
想着外派每个月会带来每月近1万的离家补助、据说奖金也会多些,怎么也得在出去前把这些钱安排出去,不能存在银行浪费,开始找投资渠道。
同期,惊奇地发现信用贷款开始泛滥,贷款中介开始出现(或者早就有了,只是那会才大量联系我),加上中介说假离婚证就可以三成首付,连同假收入证明、工资流水200块就可以买到,隐约感觉国家又在搞经济刺激了,房价是不是要涨?加上研究了半天也没有想出什么其他投资渠道来,觉得还是房地产靠谱。
兼顾投资和将来自住需求,最终锁定了龙华红山那片,基本理由是:
1) 龙华新区刚成立,总要找个地方出政绩,空地比老旧城区好折腾多了;
2)北站周边至少有人流量保证吧;
3)从在深圳地图看,这个地方真的是中心啊,去那里都是可以的,表示福田、南山、罗湖的屌丝都可以是接盘侠啊(这个选址逻辑我认为至今仍然可用,故高亮)。
至于后面高级中学北校区学位加身,那纯粹是狗屎运好。
12年6月用自己仅有的10万存款+45万信用贷款三成首付(假离婚证、老婆名义)买入水榭春天五期88平+赠送25平总价157万。
这应该是我最狗屎运的一笔投资,10万自有资金+后面两年半还信贷50多万+两年持续按揭(一年半后收房花了10万装修出租五千多每月,快要抵“30年期/85折利率”的月供)换来17年底690万卖出。
一点思考:房产投资非常粗暴地证明一个人所处环境和眼界是多么的重要。
稍微了解深圳房地产的人应该清楚过去十年,屌丝逆序最成功的片区是宝安中心区,其次才是龙华红山之类的。
为什么这么多牛B的华为人选择在坂田、布吉甚至龙岗置业呢?
不是我们比别人笨,是繁忙的工作、有限的交际圈子、生活所在地限制了眼界。
如果你不是住在南山的有钱老员工,如果你没有女朋友在南山上班而了解那边,你首次置业还能有眼光去宝中,那真的是天纵奇才。
老板讲话说深圳市中心必然北移,大家现在还信吗?
不客气地说,二十年前,华为基地地址如果选在宝安那边,华为屌丝们的平均身家至少增加30%。
当然,对公司来说,远离南山是好的,少了很多诱惑,锁住无数人跳槽!
一个抢房Tip共享(对实名登记的就无效了):
水榭房子开盘的时候,还是要抢的。
我提前列一个标的优先级就去现场,每人领一个组号,抽签一组一组进,希望其实挺渺茫的。
开场后,主持人说:每个中签人员最多两人同行进去选房。听到这句话,肾上腺激素立刻飙升,直接去了入口处。
第一组进去的人保安看得很紧,没行动。第二组的时候,我远远看到一个中签且是单人行的哥们,迎了上去,甩出五张百元大钞:“哥,带我一起进去,这钱归你了”(换做是我,我也会带进去,多一个人抢房根本影响不了啥)。
我就这样第二组进去选到了目标清单中的房子。
4、在华为西欧,5年幸福时光。。。(2012-17)
12 年底顺利到了德国常驻,隶属地区部核心网 MKT ,接替的同事是做品牌,顺理成章继续做品牌为主的工作,这个压力小、边沿化的岗位让我在西欧过了五年轻松日子,但相应的也葬送了我在华为往核心岗位(行销及客户线)转身的意志力和可能性。
五年间,因为英语不好加上在品牌部工作毫无压力,我没有提出转行销的要求,而 MKT 部门有多鸡肋前面已经说过了,在地区部更是如此。
不过也有悲催的一面,有句鸡汤其实很有道理: “ 人无近虑,必有远忧(改编版),你每天过得很轻松,说明你在走下坡路,你每天都在拼命,说明你在走上坡路 ” 。这句话确实很大概率会应验。
因为在 MKT 品牌部的如鱼得水,让自己放弃了当初做一个 “ 销售 ” 的理想,远离了华为的主航道,不只是上升空间有限,自己的能力积累也是有限的。
德国作为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在这里生活久了,是真的觉得这个国家的软能力超强、社会运作效率其实很高、运作成本很低。
举个例子:淘宝支付宝建立起来的买、卖双方信任体系提升了中国人民在购物这个事上多少效率、便利性,而德国整个社会在各个行业、领域都有非常强的信任体系:商业、教育、金融、房地产、零售等等。
这些都是社会高效率运转、人均 GDP 高的基石,而不是靠人工、加班带来的高效率。
当然也有很多问题,比如 Vodafone 的客服电话要听一个小时音乐才有人接、快递上门不打电话、不死人的急诊要等几个小时、医生经验奇差 …… 。
移民之心不死,也想给自己和孩子将来多一个选择, 12 年到了德国就四处了解长居政策,也让老婆早早学了德语做了储备。
到了 16 年中,在德国居住了四个年头了,不知道是自己老了,还是什么原因,发现居然挺喜欢这种超级简单、单调的生活。对小朋友来说,学业不是一般的轻松,生活压力也小一些,就开始办绿卡,好在准备充分,很快就搞定了。
这段时间的考评及财务状况:考评与年终奖, 12 年换部门,自然而然地迎来了在华为的第二个年度 B 考评(预计第三个 B 或者 C 在路上了: 17 年离职),年终奖好像只有不到六万,之后就是三个 B+ 和一个 A ,赶上公司发钱多,年终奖六万一路涨到六十多(含项目奖);工资呢,不到 12K 来到一线,一年后加 1K , 14 年加了 2.5K, 15 年工作确实忙些,成绩也突出,拿到了 A 考评及地区部优秀个人,遇到了好领导,公司也突击发钱,种种因素综合在一起,两年加了 13K 最终定格在 28K 。。。股票和 TUP 很少,只加了七八万。
由于 12 年高杠杆买房,还啊还啊,好像是直到 14 年中才缓过来。
那两年由于在国外,茶叶生意没做了、借钱买卖也没有了,银行信用贷款也没有了,心理一直不太舒服,感觉又陷入了单纯死工资收入的不安(虽然这些外快其实也没有赚很多钱)。
2014 年 930 新政平地一声雷,给了房地产行业巨大的信心,深圳的房产开始抬头, 新闻看了一个月,也无法淡定了,经老婆同意把春华四季园挂牌出售(那会已经很明显红山片区的水榭春天潜力会更大些,值得保留,而且春华房子已经入伙 7 年了,再不卖恐怕不会再被当做新房买了。
个人标准:以深圳的建房质量,一般物业的一手房子,最好能在七八年内卖出,这会卖下家在心理上基本认为还是新房) ,开始留意关内学区房。兼顾自住需求,最终目标锁定在福田区香蜜湖高级中学片区(个人认为初中学位比小学重要得多)。
那会在国外,并没有想过先买后卖,人在国外不能经常回来,信用贷款根本搞不定,同时也只是觉得房价肯定会涨,但是也没看出来会是暴涨。
14 年底终于有人买了( 215 万实收), 15 年初迫不及待回来看房(感谢领导那会正好有个出差机会让我回来一段时间),预算 500 万,越看越高, 大约 2 月中旬签了香格丽苑 640 万( 114 平方)的买卖合同,付了三成,贷款 440 万, 93 折利率, 30 年期。
签完回家躺在床上有一种松了一口气的感觉,感觉完成了一件大事(不知道是是因为房地产业的欣欣向荣,还是自己的赌徒心理强,这么多年来,从来没有因为高负债不安、压力大、失眠之类的,只会因为没有把贷款杠杠用到极致而焦虑)。
同年 330 新政出来后,每天担心的事就是卖家反悔,幸运的是并没有发生,同期鼓动老婆回来办了离婚省了十几万的税,每一分钱都是钱啊。
关于这次买房,还有一点分享就是, 地段重要,附近的刚需也非常重要,这个 “ 刚需 ” 不是说每个人的第一套房,是说这个片区的居住需求。
15 年初回来看房时顺便看了南山前海和后海,前海还是一片空地,觉得概念早过了,等到兑现则要站岗太久,学位更是没有, pass ;后海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么多高档办公楼,基本快要是现货了,这得是多少高管要住附近啊,国内的交通成本这么高,时间对高管来说越来越珍贵,附近的房子是真刚需啊, 可惜就是学位不行,小孩 18 年要上学, pass 。
当时有想过把水榭春天卖掉换深圳湾小房子,但是觉得人在国外操作成本太高、太麻烦,确实也没有预料到 17 年后海深圳湾在限购高压下还能升值这么多(这些其实都是常驻国外的代价)。
这个 “ 地段 + 刚需接盘侠 ” 理论如果有人觉得有用,那就不枉我这个分享。如果还信地产会暴涨,那就看看前海、宝中以及被前后海双龙戏珠的蛇口片区吧,罗湖、福田、南山,核心产业一路向西是不可逆转的。
至于龙华,恩,用来睡觉挺好的;至于坂田、布吉改造,还是再等等吧,不改也不是政治错误,改了也出不了啥成绩,关内还大把地方等着改呢;龙岗中心城,恩,没有产业支撑啊,北站、西丽、前海大片总部、创新基地还嗷嗷待哺呢,产业去中心城,估计也是遥遥无期。
基于德国的超低利率和房价,租金基本可以抵月供( 40+ 年贷款, 10 年后重新批贷 & 谈利率), 17 年初也跟风去买了一个室内 114 平的新房子,就在公司附近,折合人民币 400 万 + 。
如果将来有在德国定居,那还好,如果没有,这应该是另外一个愚蠢的投资,德国房价跟中国比起来真是涨的不是一般的慢啊 。
同期老婆和小姨子各掏了三十万给老丈人在老家买了一个房子,再次进入零存款 + 月光的日子。
投资及财务部分到此就结束了,除了 06 年第一次首付,家里赞助的几万块(极其珍贵的几万啊), 整个过程靠的是全是银行杠杠和华为工作良好的现金流,可以说两者缺一不可,千言万语化作一句话:不要太高杠杆,也不要太低负债,在自己可控范围内尽量借钱投资, 一般人光靠华为的收入在这个社会要翻身几无可能(牛 B 的将星闪烁者除外)。
华为光环带来的高个人信用贷款额度不可浪费, 至于下一个十年投资哪里,我是真的不知道,不然也不需要在华为待这么久。
5、华为最后的时光及离开的原因:
在西欧那几年轻松的日子里,其实背后藏着的是对职业前景不明朗的不安,只是这种不安被自己一直认定的 “ 早晚是要离开华为 ” 思想给掩盖了,因此没有去寻求改变、没有去提升自己的技能。
本意是想如果能安安稳稳,就在西欧混够八年,也快四十岁了,也该滚了。
可惜变化总是来得比你想象的要快, 17 年运营商业绩下滑,地区部开始裁员。 我也将在 10 月份满五年必须换一个国家,也换了新领导。
我换个国家办工作签证、保留在原部门再待三年的计划不可执行了。
要继续留在西欧,就要换部门 / 国家,而品牌是在地区部德国才有的,就意味着换国家就要换岗位。经过五年的懈怠型工作及自己回顾过去五年错失的中国投资机会,有点想回国折腾下,要是干得爽就留下好好干,不爽就立刻走人,也找到了接收部门。
这个时候预备队政策到一线真正执行起来了,地区部也有送人近预备队的指标,新领导希望我能去。前面找的接收部门还是干品牌,要去还得近资源池(因为地区部肯定不会放我去,要我去顶预备队的名额),觉得有点鸡肋。
这多种因素加起来,就答应去预备队了,觉得去这个新的品牌部门,基本确定是不会有惊喜的,舒适度肯定不如西欧,去预备队还是未知的世界,会好玩些,反正离职都不怕了,还有什么好怕的呢。
回国后未经任何培训, 9 月份就去了一个国内炙手可热、组织膨胀超快速的部门作战,可惜还是做 Marketing 、做品牌。
这几个月作战经历加速了、也确定了我该离职,不是说混不下去,也不是这个作战部门有什么不好,而是到了这个部门一段时间后,发现自己的一个致命问题:看着身边不同经历、不同风格的 60 后、 70 后、 80 后、 90 后同事都在很努力地上演着加班、学习、抢功、甩锅、表现自己、给别人设套、拍领导马屁等等华为基本功力求上进时,我竟然是看在心里忘在脑后,完全不想去参与了,就是说我不止没办法逼自己全心全意投入华为工作,连虚假应付的自制力都没有了。
这个在华为是致命的,不可能会开心的,而且 36 岁了,不管是跳槽还是创业,再不出去尝试下,过几年真的还有力气出去吗,会不会变成现在身边大把担心被华为辞退的老员工之一呢?死就死了,出去试试吧!这个应该是我离开华为最真实的原因(有点类似电视剧里夫妻间的感情已经死了,有没有?)
离职节奏是作战一个月之后,我就确定不想留在中国区了, 两个月后,我基本确定要离开华为了:几个老领导、老同事知道我回来了在预备队非常 nice 的邀请我加入他们所在的各种新部门(也缺人),聊了一下清一色地告知机关的加班风气跟五年前相比是更甚了,不是改善了。
在未来经营困难的两年间可想而知会是什么状态了:在华为,销售业绩高增长时代,你好我好大家好,业绩不好了,各个领导都是必须要折腾团队到极限来显示我们已经尽力了已保住乌纱帽,这个是管理者生存基本法则。
综合种种因素,还是想走了,至于是长期待在德国,还是中国,慢慢想吧,还有半年女儿才上一年级。
要离开自然就要做些准备,最起码的就是要把银行信用贷款全搞下来,没有华为工作,估计 10 万都贷不下来。
要想贷到最大额的信用贷款,要有一定的计划性,在这里分享,现在信用贷款分两类(不保证百分百准确):
· 一类是人工审批,批时给你一个固定额度和期限,期间不会再看你的征信,只是在批时看,放款后上征信;
· 一类是在网银 / 手机银行上实时申请,系统自动根据你在人行的实时征信、社保、负债等信息批一个额度给你放款,同样是放款后上征信;
这样的话,如果你要同时在几家银行贷最大额贷款,一定要确保所有的银行在查你的人行征信的那个瞬间是尽量无信用贷款负债(房贷你藏不了)的。
尽量集中时间查询征信,集中时间放款,这样才能拿到每家银行最大值的额度,放款后就算被发现负债过高,他们也收不回去了。
华为工作几年的人这样操作一般都可以拿到 150 万 + 的信用贷款。
声明:本文来自新财富杂志,版权归作者所有。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独立观点。
区域:江北区 北滨路品质大盘
售价:159万
税费:大概2.5万
中介费2% 按揭服务费1.5%
物业:****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华为手环b3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