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本小说,魔法的。欧亨利式结尾的微小说好像是带着女神坐船离开去寻找一个地方还是塔。在海上与不知名BOSS大战胜利

极品全能学生花都大少无弹窗_极品全能学生最新章节-笔趣阁
简介:一场车祸让夏天获得了透视功能,从此他踏上了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
打篮球?一个挑五个。
围棋国手?让你三颗子。
鉴宝,我有能看穿一切的透视眼。
极品学姐,温柔学妹,还有冷冷的美女班长,制服小护士,商界女强人,一个都跑不掉。
本书新群,私人微信
新浪微博//
本书已签约,259万字完本保证,绝不太监,请放心收藏。
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极品全能学生》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
推荐阅读:
12345678910 11121314151617181920
极品全能学生最新6章节
《极品全能学生》正文卷
《》是作者:花都大少倾才力献的一部情节荡气回肠,扣人心弦的佳作
笔趣阁免费提供极品全能学生无弹窗广告的文字最新章节在线全文阅读-www.sbiquge.com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极品全能学生最新章节_极品全能学生全文阅读 - 顶点小说网
-&极品全能学生最新章节
作者:花都大少
推荐阅读:
顶点小说网提示: &&① 阅读小说时,可使用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回车键返回列表。 &&② 顶点小说网没有弹窗广告,没有会员限制,所有小说极品全能学生VIP章节都能免费阅读。 &&③ 作者花都大少所写的顶点小说网免费全文阅读为转载作品,章节由网友发布。 &&④ 如果您发现小说极品全能学生最新章节,而顶点小说网又没有更新,请通知我们,我们会立即处理,您的热心是对顶点小说网最大的支持!世界著名遗址背后的故事-
- 天下书盟全本阅读,小说阅读,玄幻小说,网游小说,武侠小说,言情小说,小说下载
世界著名遗址背后的故事
小说全文阅读
作者: 盛文林&&&&&&&&小说全文阅读字体大小:&&
小提示:点击小说章节列表,可以快速跳转到需要阅读的小说章节 / 按ENTER键(键盘上的回车键)可以回到小说目录 / 再次按backspace键(删除键)可以倒退回刚才阅读的小说章节;
小说全文阅读字体大小:&&
第一章更新时间: 17:40:34&字数:756字
前言随着人类文明的脚印,由探险逐渐发展起来的考古学在神奇的地球上,找到数不胜数的古迹和古文化遗址。面对众多的古迹和古遗址,考古学家们根据遗址产生年代的生产水平和已掌握的科学历史知识,向我们展示出一幅幅祖先生活的画面,绘制出人类文明进化的历史轨迹。常言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音乐是流动的建筑。”从这个意义来说,前人留下的遗址就如同一首首撼人心魄、恢弘壮阔的交响乐,把历史定格在了砖瓦墙垣中。为了保护这些绝美的“音乐”,世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以6个标准对众多遗址进行遴选,把那些独一无二的人类遗址作为全世界共同遗产加以特殊保护。这6个标准如下:1.能代表一种独特的成就,一种创造性天才的杰作。2.能在一定时期内或世界某一文化区域内,对建筑艺术、纪念物艺术、城镇规划或景观设计方面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作品。3.能为一种已经消失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一种独特的或至少是特殊的见证。4.能作为一种类型建筑群或景观的杰作范例,展示出人类历史上一个(或几个)重要阶段的作品。5.能作为传统的人类居住地或使用地的范例,代表一种(或几种)文化,尤其是处在不可挽回的变化之下,容易损毁的地址。6.与现行传统思想、信仰或文化艺术作品有直接或实质关联,具有特殊普遍意义的实物。本书参考世界文化遗产的评选标准,从国内外的古文化遗址中选出最能代表人类文化历史进程的60个遗址,以独特的视觉挖掘其背后的故事,力图用鲜活、生动的画面展现出那些遗址上遥远的生活。全书在顺序编排上,按遗址所属地域分为亚洲、欧洲、非洲、美洲四个篇,每篇按起源年代从古至今讲述遗址背后的故事,旨在给读者呈现一个较为连贯的文化序列。
第一章更新时间: 17:40:34&字数:1849字
最丰富完整的古人类遗址——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档案扫描中文名称周口店“北京人”遗址英文名称Peking Man Site at Zhoukoudian所属国家中国起源年代距今约70万年到20万年前地理位置北京市西南房山区周口店镇龙骨山北部走近遗址周口店处于山区和平原接壤部位,附近山地大多是很厚的石灰岩,在水力的作用下,形成大小不等的天然洞穴和裂隙,是古人类生活的理想场所。出土文物证明,此处在大约距今70~20万年前的时期内居住着北京猿人。根据对文化沉积物的研究和推算,“北京人”头部特征比较原始,但已经有明显的现代蒙古人种的特征,男性身高约156厘米,女性身高约144厘米,平均脑容量为1088毫升(现代人脑容量为1400毫升),食物主要来源于采集和狩猎。“北京人”的寿命较短,据统计,68.2死于14岁前,超过50岁的不足4.5。“北京人”属于旧石器时代,石器是这一文化的主要代表。“北京人”创造了三种不同的石器制作方法,主要用砸击法,生产出长2030毫米的小石片。石器分为两大类,一类包括锤击石锤、砸击石锤和石钻,另一类包括刮削器、尖状器、砍砸器、雕刻器、石锥和球形器。位于周口店西面的龙骨山北部的周口店遗址第一地点,有迄今最早的人类用火遗迹。这是一个东西长约140米的天然大山洞,中部最宽处约20米,俗称猿人洞,1929年后,叫第一地点。这里包括5个灰烬层,两处保存完好的灰堆遗迹,烧骨则见于有人类活动的各层。此外,还发现烧过的朴树子、烧石和烧土块,甚至个别石器有烤灼的痕迹。这里的用火遗迹,把人类用火的历史提前了几十万年,并且表明“北京人”不仅懂得用火,而且有控制火和保存火种的能力,以草本植物、树枝和鲜骨作为主要燃料。作为最早使用火的古人类,“北京人”能利用火捕猎大型动物。“北京人”是属于从古猿进化到智人的中间环节的原始人类,这一发现在生物学、历史学和人类发展史研究上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遗址纵深1918年2月的一天,在我国担任矿政顾问的瑞典著名地质学家安特生听说周口店附近一个叫龙骨山的地方有“龙骨”和石灰岩洞穴,作为一名爱好广泛的业余探险家,他只身前往龙骨山,对一小块遭到破坏的含化石的堆积物进行了小规模发掘,找到两个种的啮齿类和一个种的食肉类化石。1921年,安特生、美国古生物学家葛利普和奥地利古生物学家师丹斯基对另一地点做了小规模的调查和试掘,找到一批化石标本。1926年,他们整理标本时,识别出一颗明确的人牙,引起中外学者对周口店的关注。1927年,中国地质调查研究所代表中方,北京协和医院代表外方,共同签署了系统发掘周口店的协议,经费由洛克菲勒基金会提供,系统而大规模的发掘在周口店很快就展开了。日下午4点多钟,考古工作正在一个洞穴中紧张地进行着。天色越来越暗,大家点起蜡烛继续干。忽然有人惊叫:“人头!”话音刚落,大家就欣喜地围拢过去,看着他们一直要找的东西。主持发掘的裴文中先生考虑良久,决定当天晚上亲手把它取出来。这是发现“北京人”的第一个头盖骨,在世界上引起了轰动。此后,发掘工作成果丰硕,先后发现了用火证据、大量的石器和动物及相当完整的5个北京人头盖骨。“七七事变”后,日军占领周口店,发掘工作被迫终止,已发掘出的6个头盖骨保存在北京协和医学院底层的保险柜内。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夕,中美双方计划将其转运美国,以防落入日本手中。途中头盖骨失踪,至今下落不明。新中国建立后,于1953年在周口店“北京人”遗址附近建成了对公众开放的周口店遗址博物馆,并对周口店遗址进行了发掘。20世纪60年代末,在这里又发现了距今10万年的“新洞人”遗址,为研究人类的起源问题提供了新的重要依据。横向关联——旧石器时代旧石器时代,是距今约250万年~1万年前,以使用打制石器为标志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一般采用三分法将旧石器时代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大体上对应人类进化的能人和直立人阶段、早期智人阶段、晚期智人阶段。这一时期的石器主要用石叶击打而成,有端刮器、雕刻器等;骨角器也很发达,出现了鱼叉、骨针、标枪等新工具;还出现了装饰品和绘画、雕塑等艺术品。这一时期的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分布广泛,但由于地域和时代不同,发展很不平衡,各地区的差异较大。
第二章更新时间: 17:40:34&字数:2147字
棕榈之城——耶利哥古城档案扫描中文名称耶利哥古城英文名称Ancient City of
Jericho所属国家巴勒斯坦起源年代公元前8000年地理位置巴勒斯坦埃里哈城郊(约旦河口西北约50千米处)走近遗址耶利哥古城地处亚热带,气候干燥,雨水稀少,由于附近的“苏丹泉”和“厄利夏泉”的滋润,形成了一片富饶的绿洲,从而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先民到此安家落户,繁衍生息。据考古学家研究,至少从公元前10000年起,耶利哥城所在地就已经有人类定居。公元前8000年,耶利哥形成城市。在此后的几千年的时间里,耶利哥城几度兴废。耶利哥城掩埋在南北长350米,东西宽150米,高21.5米的巨大人工土丘之下。遗址分17层,其中新石器时代居住址占据了第9至17层,第9层出土有陶器,第10至17层不见陶器,俗称“前陶新石器文化层”。在“前陶新石器A层”中,发现有直径5米左右的圆形竖穴居室,系由半圆锥体形状的土坯垒砌而成。考古学家还发现了寺庙建筑遗址。专家们推测,寺庙是以狩猎和采集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先民们,用来祭祀泉水的建筑。“前陶新石器B层”中,考古学家发现了晒干的扁平状土坯建筑成的方形住宅,其地面与墙壁抹上一层灰泥,屋内设神龛。城内新建了用于祭祀的建筑物。在这一层中发现了一具用灰泥按死者生前面貌复原的头骨,眼睛用贝壳镶嵌,耳鼻酷肖,无疑与时人有祖先崇拜有关。进入陶器时代和青铜时代之后,耶利哥城的规模逐渐扩大。据考古学家推测,现存遗址的上层应为青铜时代的建筑。城市废墟周围有厚2米、高4米的石砌城墙,城墙最高处超过6米,用雕凿规整的石块垒成。城墙外还发现了一条宽6.44米、深2.43米的护城壕。城中建有直径10米、高8.5米以上的巨大塔楼,塔楼内设有阶梯直通顶端。考古学家们推测,当时耶利哥城常住居民有2000人,他们从事农业生产,饲养牛、绵羊和猪,掌握了燧石制作工具的技术。遗址纵深历史上,耶利哥城棕榈茂密,故有“棕榈之城”的美称,是迦南地(今巴勒斯坦)的名城。耶利哥城的富裕,引起了许多东方民族的觊觎。但是在它的铜墙铁壁面前,这些东方民族纷纷碰得头破血流,铩羽而归! 约公元前1400~前1250年之间,以色列人在约书亚的带领下攻破了耶利哥城,并使其从此在历史上灰飞烟灭了。据圣经记载,约书亚接替摩西成为以色列人的领袖之后,率领以色列人到达约旦河东岸,在什亭安营扎寨。举目望去,他们只见河对岸广阔的棕榈林中,矗立着城墙坚固的耶利哥城。约书亚不敢贸然进犯,派遣了两名探子,乔装成迦南人,混进城中侦察敌情。当探子完成任务准备回营时,发现城门已经关闭,只好借宿在一个名叫喇合的妓女家中。聪明的喇合认出这两个人是以色列探子,但是她知道上帝眷顾以色列人,所以还是热情地接待了俩人。两名探子的行踪被一个耶利哥人看见了,他立即报告了耶利哥王。耶利哥王立即派守备队前去捉人。喇合帮助两名以色列探子躲过了搜捕。为了感谢喇合的救命之恩,两名探子起誓,待攻陷耶利哥城后,一定会保证喇合及其家人的性命。随后,探子又在喇合的帮助下顺着绳子溜下城墙,逃出了耶利哥城。探子回营后,向约书亚汇报了城中的情况。约书亚决定率领全体以色列军民越过约旦河,攻打耶利哥城。但是波浪汹涌而又浑浊的约旦河挡住了他们的去路。约书亚让人抬着上帝的金约柜走在前面,上帝便帮助以色列人,使约旦河河水停留在了上游,下游都干涸了。以色列人顺利地渡过了约旦河,并将耶利哥城包围了起来。约书亚又令以色列人抬着金约柜绕耶利哥城游行,直到第七天才下令发动进攻。在以色列人进攻之时,耶利哥的城墙瞬间坍塌了,以色列人一拥而上,攻入城中,除了妓女喇合一家外,不分男女老幼,包括牲畜在内,全被斩尽杀绝。最后,以色列人抢掠了城里的金银财物,又纵火焚烧了房屋和其他建筑物,显赫一时的耶利哥城化为一片灰烬。1930年,英国考古学家约翰?贾思旦在耶利哥古城遗址发现了约书亚时代巨大的古城墙遗迹,包括房屋、陶罐等遗物,还发现迦南人的遗骨等等。但据现代科学研究,考古学家发现耶利哥城墙的倒塌和约旦河断流很可能是地震造成的,因为约旦河谷处在一个非常活跃的地震带上。1927年,约旦河谷发生地震之时,约旦河也断流了两天。因此,考古学家们推断,很可能在约书亚攻城时,耶利哥城发生了地震,极为坚固的城墙和防御工事全部倒塌。约书亚才能带领以色列人轻而易举地攻入耶利哥城,使其顷刻间化为了乌有。横向关联——圣经圣经并不是一人一地一时完成的。旧约大致在公元前1500年到公元前400年的1000多年之间完成,是犹太教和基督教最早的著作,至今已经有3500多年的历史。新约大致在公元30年到公元96年之间完成,至今也已经有1900多年的历史。圣经是世界上最受欢迎、印刷量和销售量最多、影响力最大的书。据世界联合圣经公会的统计,圣经自从出版直到今天,发行量累积已超过40亿本。目前,各种版本的圣经,每年的销售数量依然超过3000万本。
第三章更新时间: 17:40:34&字数:1603字
古墓中“诞生”的一代名城——乌加里特档案扫描中文名称乌加里特英文名称Ugarit所属国家叙利亚起源年代公元前60~前50世纪地理位置叙利亚拉塔基亚城北11千米的沙姆拉角走近遗址乌加里特是古代腓尼基沿海城市,遗址位于沙姆拉角一座略呈梯形的山丘上,城区主要分为北边的卫城区和工商业者居住区、西边的宫殿区和居住区以及郊外的港口区三部分。卫城区有两座神庙:一个是献给代表国王的巴尔,另一个是献给代表丰饶和谷麦的神达贡。神庙的墙壁有5米之厚,采用前堂后室的基本格局,后室还设有圣殿及其他辅助设施。在卫城区祭司的宅邸中,放着供奉祭祀神灵的青铜武器等贡品。宫殿区主要是国王的皇宫,有8座中庭和坐落于四周的90多个房间。此区还有许多偌大的私宅,也可能是官府或衙署之类的城市机构。港口区位于距乌加里特约800米的郊区,俗称“白港”,如今仍是一个船舶停泊的小港湾。在这个遗址上还有几个图书馆,里面保存着楔形文字泥板。这些泥板以苏美尔文、胡立安文、阿卡德文跟乌加里特文撰写,可见当时乌加里特通行的书写文字种类之多,从侧面反映出它的国际中心的地位。泥板的内容可追溯到公元前1200年,涉及到腓尼斯统治下的城市状况、兵役赋税制度以及有关内政外交等方面。遗址纵深说起乌加里特的发现,实在是个偶然事件。1928年3月的一天,阳光普照的沙姆拉角上,一名农夫正在翻耕农田,没想到竟然意外地掘开了一座古墓。这个消息传开后,很快就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重视。当时的叙利亚尚处于法国殖民统治之下,法国政府于1929年从国内派遣考古学家谢费尔前往叙利亚主持该地区的发掘工作。谢费尔来到叙利亚后,立刻组织起一支骆驼队千里迢迢赶赴沙姆拉角,正式组织系统的调查发掘。在持续发掘10年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发掘工作一度中断,1948年才得以恢复。直至20世纪80年代,发掘次数已达40多次,乌加里特在人们眼前展现得越来越完整。这里完整地呈现了从新石器时代到罗马时代的文化,尤其是公元前14世纪公元前13世纪青铜时代晚期的情况表现得十分清楚。大约在公元前60~前50世纪的新石器时代,沙姆拉角就已经有人类居住。到公元前40~前20世纪,腓尼基人成为这里的主要居民,他们发展手工业和商业,并逐渐形成奴隶制城邦。公元前18世纪城邦被称为乌加里特。作为腓尼基的重要海港,乌加里特居民的航海和贸易活动曾远达塞浦路斯、爱琴诸岛、埃及、巴比伦等地。公元前1450~前1200年,乌加里特达到鼎盛期,成为国际化港口。当时商旅云集,出售的货物有当地从海贝中提炼的名贵紫红色染料、葡萄酒、橄榄油、玻璃制品,还有来自塞浦路斯的铜器、象牙和木材等。两河流域的马里古城出土的马里文书,对乌加里特贸易往来的情况有大量描述,从中不难看出当年乌加里特商业活动范围相当广泛。据埃及史料记载,公元前13世纪,一支以好战著称的“海上民族”腓力斯丁人,摧毁了地中海沿岸的一座座城市,乌加里特城也难逃厄运。此后,乌加里特相继沦为其他王国的属地,日趋萧条和衰落,最终销声匿迹,退出了历史舞台。横向关联——腓尼基在黎巴嫩山和地中海之间的有一个狭长地带,叫做沙姆拉角。这里东南西北依次与叙利亚、巴勒斯坦、地中海、小亚细亚相接,是西亚海陆交通的枢纽。公元前3000多年,一支说塞姆语的民族从阿拉伯半岛迁徙至此地,自称迦南人,他们穿紫红色衣服,擅长造船和航海。“迦南”与希腊文的“腓尼基”意思相同,都是指“紫红色”,所以希腊人把迦南人叫做腓尼基人。腓尼基人曾先后建有乌加里特、比布鲁(今黎巴嫩的朱拜勒)、西顿(今黎巴嫩的赛达)、推罗(今黎巴嫩的苏尔)等若干奴隶制城邦,其中以沙姆拉角的乌加里特最负盛名。
第四章更新时间: 17:40:34&字数:1853字
月神之城——乌尔古城遗址档案扫描中文名称乌尔古城遗址英文名称Ancient City of
Ur所属国家伊拉克起源年代公元前年地理位置伊拉克穆盖伊尔(幼发拉底河东20千米处)走近遗址乌尔城是西亚著名的古城之一。约于前4000年起,苏美尔人开始在乌尔定居,到公元前4000~前3000年这里形成城市。公元前25世纪前后,这里发展为一个强盛的城邦国家。乌尔城还一度成为乌尔第三王朝的国都,后来附属于巴比伦诸王朝和波斯帝国。公元前4世纪,因幼发拉底河改道,乌尔城逐渐废弃。乌尔城平面呈叶形,南北最长处为1000米,东西最宽处为600米。城内中央偏西北为塔庙区,该区东南是行宫,附近为王陵。城西和城北各有一个码头。城西码头附近和城中央偏东南处各有两处居民区。普通居民的房舍使用软泥晒干而成的砖块建成,而每个房舍都没有窗户,取而代之的是让阳光照入的天井。城址内尚保存若干座塔庙建筑。塔庙一般建在沥青基础上,外形如分层金字塔。最著名的是月神欣的塔庙。它是一座坚实的砖体建筑,下层的砖是用沥青结合起来的,以上是用灰胶结合的。第一层基底长65米,宽45米,高9.75米,有三条大坡道登上第一层。第二层的基底长37米,宽33米,高2.50米。层层向上收缩,共计7层,总高约21米。在这宫殿庙宇山岳三位一体的城市中还布置了各种税收和法律等衙署、商业设施、作坊、仓库等,形成了一个城市公共中心。宫殿是四合院的,有若干院落组成,为月神欣的寝宫,亦是塔庙的中心。塔庙四周为广场,设有附属神庙及祭司的住房。现已发掘乌尔王陵16座。王陵规模庞大,用石或砖砌造,各座墓顶均为穹隆状,附设有侧室。这些王陵出土物丰富,贵金属制品有镂空金杯、牛头竖琴、带青金石剑柄和黄金剑鞘的短剑等,又有贝壳、黑曜石、红石镶嵌、粘合成的各种饰物。出土文物中以第一王朝时期的“牛头竖琴”最为著名。竖琴是用天青石、金箔制成的,琴胎则用黄杨木雕刻而成。琴身上还用贝壳、红宝石和天青石镶嵌出苏美尔神话中的英雄吉尔伽美什降服野牛和一些动物奏乐的故事形象。在竖琴的琴把上,是带假胡须的金饰牛头,它的眼睛、胡须、牛角尖都是用蓝宝石镶嵌的,目光炯炯,很有生气。如此细巧的手工艺品,在同时代的工艺美术中实属罕见。牛胡须的编织样式体现了苏美尔人的一种艺术风格,这在其他人物雕像上也可以看到。遗址纵深乌尔城虽然在公元前4世纪就被废弃了,但是却在历史上留下了响亮的名声。圣经?创世纪中就曾提到乌尔城。圣经将乌尔城称为“吾珥”,是以色列人的始祖亚伯拉罕的故乡。苏美尔人的诗歌中也有许多关于乌尔城的故事和传说,其中一个传说形象地说明了乌尔城的起源。传说,风神恩利尔爱上了年轻的女神宁利尔,并与之结合。他们的结合引起了众神的愤怒,众神联合起来,将他们放逐到了人间。他们来到人间以后,过着艰辛而又幸福的生活,并生下了月神欣。月神在人间做了很多好事,帮助人类过上了定居的生活。人们因此而爱戴和尊敬他,并为他修建了一座庞大的塔庙。国王和祭司在塔庙向月神献上农作物与财宝,就这样以塔庙为中心,乌尔城吸引了来自各地的人口与物资,并因此而达到繁荣强盛。众神嫉妒月神,更加恼怒崇敬月神的乌尔人,于是降下洪水来惩罚乌尔城。风咆哮了六天六夜,狂风暴雨和滚滚洪水席卷大地。第七天,风暴沉寂了,海洋平息了,洪水也退去了,只留下月神塔庙。据考古学家分析,乌尔城灭亡的真正原因是农作物的变异,使得农业水平急剧下跌。底格里斯河的改道更是雪上加霜,使得乌尔城失去了水源。乌尔人不得不离开这座曾经辉煌的城市。横向关联——苏美尔人苏美尔人是两河流域的早期居民。据考古发现,最迟在公元前6000年,苏美尔人就开始在两河流域定居下来,并于公元前4000年左右创造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文明——苏美尔文明。苏美尔文明是典型的早期农业文明,很多农作物的培植都是由苏美尔人完成的。不但如此,他们还创造了世界上最早的象形文字——楔形文字,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星象天文学,建造了世界上最早的水利灌溉系统,学会了青铜冶炼技术……苏美尔人曾经在两河流域建立了许多城市国家,一度非常兴盛。公元前2000年左右,闪米特人逐渐兴起,在两河流域建立了巴比伦帝国,苏美尔人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第五章更新时间: 17:40:34&字数:2429字
神之门——巴比伦古城遗址档案扫描中文名称巴比伦古城遗址英文名称Ancient Site of
Babylon所属国家伊拉克起源年代公元前3000年地理位置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以南约90千米(幼发拉底河右岸)走近遗址巴比伦古城是世界著名古城遗址和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早在公元前3000年,巴比伦古城所在地就形成了一个较为大的村落。经五六个世纪的发展,村落逐渐兴旺,形成一个大城市,后城为古巴比伦王国和新巴比伦王国首都。公元前4世纪末,巴比伦古城逐渐衰落,至公元2世纪时已沦为一片废墟。现存遗址是新巴比伦王国尼布甲尼撒二世在位时期修建的,规模极其宏伟壮观。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在其名著历史一书中,曾详细记录了巴比伦城的盛况。据对遗址的实测,全城占地41平方千米,由护城壕、外城墙、内城墙三重环绕。外墙长16千米,内墙长8千米,均以砖砌成。数十米高的城墙多设雄狮、雄牛、巴比伦式龙等浮雕,虽经几千年的磨蚀,仍栩栩如生。古城有9个城门,门高4米多,宽2米多,上有塔楼。最漂亮的阿什塔尔门以彩色玻璃砖饰面,雕有野兽图像和各种图案,1901年被德国人拆走,复建于柏林博物馆。每一个城门都有一条通向马尔杜克神庙的大街,街道十分宽广,均用砖铺设,并使用了沥青。马尔杜克神庙
供奉的是巴比伦的保护神马尔杜克。神庙附近是巴别塔及所属
的埃特梅兰基塔庙。其中,埃特梅兰基塔庙宏伟高大,为城内主要建筑。据史籍记载,巴别塔高达96米,基座每边长96米,上有7层,最顶层为蓝琉璃小庙。据说塔庙就是传说中的通天塔。城内的仪仗大街直通阿什塔尔门,街西是南宫,东为宁马克神庙,街北为主宫。南宫是尼布甲尼撒二世的王宫,占地面积5700平方米,由5个建筑群组成。据史籍记载,空中花园就在南宫旁边,是座110米高的假山,依附于两堵城墙之间,层层种植花草树木;以人力引河水上山,既浇灌了花木,又制作了人造溪流和瀑布奇景。北面主宫遗址中,现存一座雄狮足踏人的巨石雕刻。这是用巨大岩块雕琢而成的塑像,狮身长约3米,高约2米,宽近1.5米,巍然屹立在一块长方形的石垫上,强有力的狮爪下踩着一个石头人,它象征着古巴比伦人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英雄气概。如今,伊拉克政府在遗址上仿建了阿什塔尔门和部分建筑,并在城门内修建了博物馆,馆内陈列着出土的巴比伦文物。遗址纵深“巴比伦”在古代闪族语中的含义为“神之门”。约公元前19世纪,叙利亚沙漠地带的闪族人东迁定居两河流域中下游,建立了古巴比伦王国。第六世国王汉谟拉比(公元前1792~前1750年在位)在位时定都巴比伦,并统一了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创建了一个从波斯湾到地中海沿岸的中央集权奴隶制大国。志得意满的汉谟拉比王自称为“神所宠爱之人”、“强大之王”、“巴比伦之王”、“四方之王”。但是这个“四方之王”除了留下了一部汉谟拉比法典之外,并没有留下多少传奇故事,反倒是存在于史籍记载和传说中新巴比伦王国的空中花园和巴别塔被世人演绎得神乎其神。公元前6世纪,新巴比伦王国的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娶了一个宠妃,名叫塞米拉米斯。她是米底王齐亚库萨雷的女儿。米底即是今天伊朗高原的西部地区,那里山峦叠嶂,和两河流域的一马平川迥然不同。塞米拉米斯适应不了气候炎热、缺树少花的巴比伦。因此,她经常怀念绿水青山、草木繁茂的家乡。尼布甲尼撒二世不忍看着心爱的王妃郁郁寡欢,于是,下令仿照王妃故乡模样,在巴比伦古城南宫的西北角建了一座阶梯花园。这就是后世传说中的空中花园。至于巴别塔则更加富有传奇色彩。据圣经记载,大洪水之后,诺亚的子孙越来越多,遍布人世,于是向东迁移。在示拿地(即古巴比伦附近),他们遇到了一片平原,定居下来。当时,天下的人都讲一样的语言。人们商量在那里建造一座塔,以便所有的人都可以住在一起。人们便用泥烧砖,以石漆当灰泥,开始建塔。由于大家语言相通,同心协力,即将建成的巴比伦城繁华而美丽,高塔直插云霄。人类的这个举动惊动了上帝。上帝深为人类的虚荣和傲慢而震怒,他决定惩罚这些狂妄的人们。他变乱了人们的口音,人们无法沟通,那座塔便半途而废了。人们称这座未建成的塔为“巴别塔”,在希伯来语中,“巴别”就是“变乱”的意思。据说,后来巴比伦王国的历代国王都对巴别塔进行了重建和整修工作。尼布甲尼撒二世和他的父亲那波帕拉沙尔都重建了巴别塔,备受世人称赞的通天塔指的就是尼布甲尼撒父子修建的巴比塔。公元前460年,即塔建成150年后,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游览巴比伦城时,对这座已经受损的塔仍青睐有加。在其名作历史一书中,希罗多德对巴别塔作了较为详细的纪录。横向关联——汉谟拉比法典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奴隶社会的成文法典,是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颁布的法律。原文刻在石柱上,系黑色玄武岩圆柱,上端有汉谟拉比从太阳神沙马什手中接受权标的浮雕像,下面用楔形文字铭刻法典全文。全文包括导言、正文,结论三大部分,其中正文282条,基本内容是:第一,规定了法院的审判制度,财产的保护,契约债务和对侵犯财产行为的处罚。第二,婚姻家庭及其继承权。第三,对杀人和其它侵犯人身行为的处罚。第四,关于自由人和奴隶的不同地位等等。这是一部反映早期奴隶制特点的典型法典。它以极其丰富的内容反映了当时的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它不仅对婚姻家庭、财产继承作了规定,而且对产业贸易、工资物价及金融货币、仓库运输也有具体规定。此外,它还对司法程序、证据、裁判等也有详细规定,是研究古东方国家社会历史的珍贵资料。
第六章更新时间: 17:40:34&字数:2253字
被遗忘的都城——哈图沙古城遗址档案扫描中文名称哈图沙古城遗址英文名称Ancient City of
Hattusa所属国家土耳其起源年代约公元前3000年地理位置土耳其乔鲁姆省松古尔卢地区(安卡拉西北145千米)走近遗址哈图沙位于土耳其乔鲁姆省松古尔卢地区博哈兹柯伊东南部海拔1000米的丘陵上。古城遗址南北长2500米,周长6000米。哈图沙与许许多多古代都城一样,有高大的城墙,墙体由大理石石块垒砌而成,外部凹凸不平。在城南侧坚固的弧形城墙正中,辟有“斯芬克司门”,其右侧有“王之门”,左侧有“狮子门”,城南则建有4座神庙。哈图沙古城中央设有卫城,城内还有神庙和居民区。古城的地势由南向北倾斜,南部略高,北部略低。北部是统治中心所在,卫城就位于城北偏东的地方。卫城的城墙呈梯形,较长的一边长度为200米。城区内公用建筑林立,两层楼的“王室文书库”是卫城中最为著名的建筑之一。在文书库中出土了3000多件泥板文书,靠墙壁处还发现了书架遗迹,甚至还出土了标签。卫城内最大的建筑物是谒见国王用的大厅。大厅是由纵横各5列的四棱柱支撑的。不用圆形柱子而用四棱柱建筑房屋是赫梯式建筑的一大特征。卫城西北侧600米处有祭祀天气神的大神庙,俗称“第一神庙”。“第一神庙”由神庙和仓库两部分构成,其规模、神态与其他几座神庙相同。人们之所以称之为大神庙,是因为有许多用作仓库的狭长小屋围绕在其周围。在长达160米的巨大建筑物院落中,还有一个带有院落的建筑,有的房间显然是用来存放文书的。神庙外侧开有多扇大窗子,这是赫梯式建筑的又一大特征,在邻近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是很难看见的。赫梯人死后举行火葬,是世界上最早实行火葬的民族。在离城西北2000多米的山岩上,有一座神庙,雕刻着以天气神为首的千姿百态的众神像,火葬墓便处在都城哈图沙与这座神庙之间的半道上。哈图沙古城遗址出土了大量楔形文字的泥板和象形文字的石板。这些文字成了解开赫梯人秘密的一把钥匙。20世纪初期,捷克学者弗里德里希?罗兹尼成功释读了其中的楔形文字,其内容涉及年代纪、法典和外交文书等方面,现已成为研究古代赫梯帝国历史和东方早期历史的珍贵资料。遗址纵深和大多已经湮没的古城一样,哈图沙不但有着悠久的历史,也有着传奇的故事。哈图沙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都非常优越,城市的周围有大片的农田、山坡草地和森林。农田为城市提供了小麦、大麦和豆类粮食食品,山坡草地提供了良好的牧场,森林则提供了建筑材料。在这种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的吸引下,哈图沙所在的地区至少在公元前6000年就已经有人类居住。亚述人曾经于公元前19世纪至前18世纪在这里设立了贸易点和居民区,并把楔形文字引入到了哈图沙。公元前17世纪,赫梯人逐渐兴起,首领塔巴尔那建立了赫梯王国,统治着小亚细亚的广大地区。哈图沙在赫梯人的治理下,也逐渐富裕起来。哈图沙的富裕激起了众多民族的觊觎之心。大约公元前1700年,哈图沙被烧毁了。据考古学家推测,哈图沙很可能是被安尼塔国王攻陷的。据说,安尼塔国王攻陷哈图沙之后,立了一块石碑。石碑上刻着:“我在夜晚用武力攻陷这座城市,在这里撒播了杂草的种子,我以后如果有任何国王想重建哈图沙,必将会被天神所击垮。”他的诅咒并没有吓退赫梯人。仅仅过了一代人的时间,赫梯人不但重返哈图沙,而且将都城也迁到了此地。但是由于外族的入侵,哈图沙几度被攻破,赫梯王国也被迫几次迁都。直到穆尔西里三世将首都迁回哈图沙之后,它的都城地位才稳固起来。从公元前15世纪末至公元前13世纪中期,赫梯王国进入最强盛的时期。在此期间,赫梯王国摧毁了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的许多国家,甚至连古巴比伦王国也被其灭亡了。赫梯王国还与埃及发生了长达数百年的战争。埃及第十九王朝的法老们,都与赫梯交过手。至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二世时,赫梯与埃及的军队会战于卡迭石,结果两败俱伤。两国也不得不于公元前1283年签订和平条约,这个条约现在有一个复制品作为最早的国际和平条约范例放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公元前1246年,国王哈图西里三世采取和亲政策,将自己的一个女儿嫁给埃及的拉美西斯法老。后来发现于埃及卡纳克庙宇墙上的一幅雕刻,就描绘了当时埃及法老迎娶赫梯公主的情景。与埃及的争霸使赫梯王国元气大伤,之后王国发生了内乱,逐步走向衰亡。公元前13世纪末,“海上民族”腓力斯丁人席卷了东部地中海地区,赫梯被肢解。公元前8世纪,残存的赫梯王国被亚述所灭。横向关联——赫梯人赫梯人源自古印欧人的大迁徙,属于印欧语系。大约在公元前6000年,生存在北高加索大草原上的古印欧人在驯服马与发明轮子之后,开始了向南翻越高加索山脉的艰苦征程。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他们将自己的活动范围扩展到了今天土耳其的安纳托利亚半岛(也称做小亚细亚半岛),并在此缔造了古印欧人的最早文明——古安纳托利亚文明。公元前3000年后,这支进入小亚细亚的古印欧人被称为古赫梯人(哈梯人)。赫梯人最为著名的,就是他们精良的青铜和铁质武器,还有他们无坚不摧的战车。公元前3000年的安纳托利亚的丘陵上,拥有丰富的铜矿和锡矿资源,古赫梯人很快发明了降低铜熔点的铜锡合金冶炼术——青铜术,揭开了旧大陆的青铜时代帷幕。
第七章更新时间: 17:40:34&字数:1926字
青铜时代的“曼哈顿”——摩亨佐?达罗考古遗迹档案扫描中文名称摩亨佐?达罗考古遗迹英文名称Archaeological Site at Moenjodaro所属国家巴基斯坦起源年代公元前3000年地理位置巴基斯坦信德省拉尔卡纳县城南20千米处走近遗址摩亨佐?达罗是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1750年青铜时代的古城遗址,因为其城市总体规划非常先进且极为科学,又有“青铜时代的曼哈顿”之称,是哈拉巴文明代表地之一。城市有高大的城墙,市内的交通如一个棋盘,十分整齐。大部分街道是东西向和南北向的直路,平行排列,或直角相交,小部分是小巷组成的不规则的路网与街道相连。街道下面用拱形砖砌成排水道组成一个独特的排水系统。城里的建筑物都用砖砌成,考古学家称,“砌砖的精细程度几乎无法再提高了”。住宅井井有条地排列在街道两旁,大小不等。小的只有两间房,大的则有大厅和许多间房屋。凡是多房间的住宅,都有几间面向中央庭院,另有一扇侧门通向小巷。另外还有不少墙壁很厚的住宅,表明至少是两层楼房,一般下层是厨房、洗澡间,上层是卧室。有趣的是,大多数住宅的底楼正对马路的一面均为毛坯,没有窗户。城里的大多数住宅都有水井和整洁的浴室,而且有一条修得很好的排水沟,把废水引入公共排水渠中。大部分住宅的外墙里装有专用的垃圾滑道。居民们可以把废物倒进滑道,滑到屋外连接着下水道系统的小沟。城里还有一个长方形的大澡堂,可能是举行宗教仪式时,供信徒沐浴使用的。这个浴池设计合理,有阶梯,底部和四周是两层砖块夹一层沥青,可有效防止漏水,四周还有精巧的上下水道。摩亨佐?达罗遗迹表明,包括现在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古印度也是人类文明的摇篮之一。摩亨佐?达罗城中的很多设计,在古代都是无与伦比的,甚至当今的许多城市都望尘莫及,比如复杂的污物和污水处理系统。遗址纵深信德省拉尔卡纳县南部有一座无人知晓建年代的半圆形佛塔废墟,这里多年来都是一片荒芜,没有人烟,人们称为摩亨佐?达罗,在印度语里是“死亡之丘”的意思。1922年,印度考古学家班那齐带领几名印度勘察队员偶然来到这里,在佛塔的废墟里,意外地找到了几个刻着动物图形和令人费解的文字的石制印章。消息传出后,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来自各地的考古队相继来到这里进行发掘和整理。在完成艰苦卓绝地清理工作后,望着一大片的遗址坑,考古队员们意识到他们的脚下是一座规模宏大的古代城市废墟。经考证,公元前18世纪时,原本繁华的摩亨佐?达罗突然在短暂的时间里神秘地蒸发了。究竟当时发生了什么事让这个先进的文化瞬间灭亡呢?这个不解之谜一直困扰着考古学家们。关于摩亨佐?达罗的覆灭,在考古界有很多种说法,比较有影响的是外族入侵、环境恶化及原子弹袭击等。“原子弹袭击”是英国科学家杰文波尔提出的,他在城中找到了爆炸中心和多处爆炸痕迹。他还发现,爆炸中心的建筑物明显被夷为平地,而建筑物受损的程度随着远离爆炸中心渐渐减小,这和原子弹爆炸后的广岛、长崎十分相似。此外,他对遗址中的大量粘土和矿物碎片进行分析后,发现它们被熔烧时的温度高达,这在当时是不可能达到的高温。再加上史诗摩诃婆罗多中描述的“天雷”和“无烟的大火”、“惊天动地的爆炸”以及高温使河水沸腾、游鱼煮熟的悲惨景象,以及玛哈帕哈拉特中记录的远古“天火”做佐证,接受这种说法的人比较多。但是人们还是困惑究竟是谁掌握了这种核技术呢?如今,这个谜已经揭开了。科学家证实,这种巨大的爆炸力来源于大气中电磁场和宇宙射线的双重作用。在这种双重作用下,空气中非常活跃的化学微粒转变为气溶胶,并迅速积聚占据了广阔的空间,形成大小不等的球体。有的是一种未曾燃烧起来的色暗不透明的“冷球”,有的是一种燃烧起来的柠檬黄色或亮白色的“热球”。这种现象在历史文献中并不鲜见。这些气溶胶球体,能产生剧毒,使空气迅速毒化。摩亨佐?达罗的居民,可能是受到有毒空气和剧烈的爆炸,才很快毁灭的。横向关联——哈拉巴文明哈拉巴文明是南亚次大陆的青铜时代文明,以摩亨佐?达罗与巴基斯坦旁遮普省的哈拉巴古城为代表。哈拉巴人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棉花并用棉花织布的民族之一,主要从事农业、家畜饲养业、渔猎、金属加工及各种手工业。其制作青铜技艺精湛,用红铜、象牙、陶土制作的印章也别具特色。他们使用自创的结构独特的文字,还发明了相当精密的度量衡方法,对外贸易发达,通过陆路和海路与中亚、伊朗、两河流域和埃及等地进行交往。
第八章更新时间: 17:40:34&字数:2125字
灿烂的古蜀国——三星堆遗址档案扫描中文名称三星堆遗址英文名称The site of
Sanxingdui所属国家中国起源年代约公元前2800年地理位置四川省广汉市南兴镇北走近遗址三星堆遗址位于四川省广汉市南兴镇北,这里有一条古河道叫“马牧河”。河道两岸,有三座突兀在成都平原上的黄土堆,三星堆因此而得名。三星堆遗址是古蜀国的都城之一。自从20世纪20年代被发现以来,这里一直是考古工作者探索古蜀文化的重要目标。目前,在三星堆遗址中,人们已经发现城址一座。据考古学家推断,其建造年代至迟为商代早期。已知东城墙长1100米,南墙180米,西墙600米,为人工夯筑而成。房屋基址、灰坑、墓葬、祭祀坑等遗址也被清理了出来。房基有圆形、方形、长方形3种,多为地面木构建筑。在三星堆遗址中祭祀坑发现的文物最多。坑内大多埋放玉石器和青铜器。1986年发现的两座大型祭祀坑,出土有大量青铜器、玉石器、象牙、贝、陶器和金器等。金器中的金杖和金面罩制作精美。青铜器除罍、尊、盘、戈外,还有大小人头像、立人像、爬龙柱形器和铜鸟、铜鹿等。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青铜人头像形象夸张,极富地方特色;立人像连座高2.62米,大眼直鼻,方颐大耳,戴冠,穿左衽长袍,佩脚镯,是难得的研究蜀人体质与服饰的资料。据考古学家推断,青铜的人头像、人面像和人面具等很可能代表被祭祀的祖先神灵,青铜的立人像和跪坐人像则可能代表祭祀祈祷者和主持祭祀的人。祭祀坑出土的大型兽面具宽138厘米,重80多公斤,造型极度夸张,方形的脸看起来似人非人,似兽非兽,角尺形的大耳高耸,长长的眼球向外凸出,面容十分狰狞、怪诞。这可能是代表古蜀人崇拜的自然神祇。出土文物中较著名的还有青铜神树。神树高384厘米,树上九枝,枝上立鸟栖息,枝下硕果勾垂,树杆旁有一龙缘树而下,十分生动、神秘。这反映了蜀人植物崇拜的宗教意识。三星堆文明上承古蜀宝墩文化,下启金沙文化、古蜀国,前后历时约2000年,是我国长江流域早期文明的代表,是迄今为止我国历史中已知的最早的文明。遗址纵深据零星的史籍记载和传说,上古时期,古羌族的一支——蜀山氏就居住在大西南的高原山地之上。约在公元前3000年,蜀山氏中的一位女子嫁给了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为妃,并产下一子。此子便是古蜀王国的开山鼻祖,也是后来三星堆蜀人的嫡系祖先——蚕丛。据说,蚕丛是位养蚕专家,他是第一个将山上的野蚕变为家蚕的人,他的名字也由此而来。据说,蚕丛的长相很奇怪,眼睛特别突出。这在华阳国志中有记载,“蜀侯蚕丛,其目纵,始称王”。蚕丛“目纵”的特点和当地的自然条件非常吻合。蚕丛居住的岷山上游“有碱石,煎之得盐。土地刚卤,不宜五谷”。甚至到了近代,这一地区仍是严重缺碘、甲亢病流行的地区。考古学家据此推断,蚕丛很可能是一个甲亢病患者,所以才会“目纵”。当古蜀国由原始社会向奴隶制国家过渡之时,鱼凫成为了古蜀国的首领。从这个意义上说,鱼凫也是古蜀国的开国君主之一。唐代诗人李白在其名篇蜀道难说:“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鱼凫带领族人们东迁到了广汉平原之上。这个时候,古蜀国和中原的商王朝发生过几次战争。当时正值商王朝的没落时期,古蜀国取得了历次战争的胜利。商朝的甲骨文中也记载有很多商朝军队与蜀人作战的事件,但大多有始无终。在三星堆遗址中也出土了少量作为战利品的商朝贵族使用的兵器、权杖和刻有商朝文字的器物,古蜀国的强大可见一斑。此后,古蜀国延续了数千年的时间,一直和周边的民族为争夺食盐而纠缠,并时不时地和中原王朝发生战争。公元前316年,强大的秦国长驱直入,一举灭亡了古蜀国。古蜀王战死,古蜀国的王子带着家人往南逃去,此后,再也没有了消息。曾经延续了数千年的古蜀国如今只留下了几个零星的遗址,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三星堆遗址和金沙遗址。1929年春,当地农民燕道诚在住宅旁挖水沟时发现一坑精美的玉器,由此拉开三星堆文明的研究序幕。但对三星堆遗址进行科学的考古研究则是新中国成立之后的事情了。1986年,三星堆两个商代大型祭祀坑的发现,使上千件稀世之宝赫然显世,轰动了世界,被誉为世界“第九大奇迹”。随着对三星堆遗址的深入研究,存在于零星的史籍记载和传说中的古蜀国也就逐渐呈现在了世人的眼前。横向关联——金沙遗址金沙遗址是古蜀国的文化遗址之一,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城西苏坡乡金沙村。现已发掘的遗址面积超过5平方千米,发现各类遗迹3000余个,出土了金器、玉器、铜器、石器、象牙器等珍贵文物千余件。从文物时代看,绝大部分约为商代(约公元前17世纪初前11世纪)晚期和西周(约公元前11世纪前771年)早期,少部分为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前476年)。金沙遗址出土的金面具与三星堆遗址的青铜面具在造型风格上基本一致,其它均为金沙遗址所独有,如太阳鸟金饰。金沙遗址的发掘,对研究古蜀国历史文化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第九章更新时间: 17:40:34&字数:2290字
血腥的狮穴——尼尼微档案扫描中文名称尼尼微英文名称Nineveh所属国家伊拉克起源年代公元前2500年地理位置伊拉克摩苏尔市附近(底格里斯河上游东岸)走近遗址尼尼微是西亚著名的古城之一,曾长期作为新亚述帝国的首都。据考古发现,尼尼微古城所在的地区早在公元前 6000年就有人类居住。公元前2500年左右,尼尼微发展成一座真正的城市,并成为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文化中心之一。公元前18世纪的亚述泥板书中第一次提到尼尼微城。汉谟拉比时期,此地在巴比伦王国的统治之下。公元前14世纪,尼尼微城被米坦尼人占领,不久又重新落入亚述人之手。一个世纪以后,尼尼微成为亚述帝国的夏都。亚述王辛那赫里布(公元前704~前681)在位时,正式成为亚述的新都城。公元前612年,尼尼微城被米底和巴比伦联军毁灭,从此被漫漫黄沙所掩埋。尼尼微古城遗址主要由“库羊吉克”和“奈比尤奴斯”两座古丘组成,形状极不规则,占地面积约7.5平方千米。据史籍记载,古城的城墙长达12千米,有内外两重,外墙带雉堞,间有城塔,内墙为土坯高墙。古城共有15 个城门,东部城墙最长,约5千米,有6个城门;南墙长800米,只有1个城门;西墙长4千米,有5个城门;北墙长2千米,有3个城门。目前已经发掘并重建的有5个城门,分别为北墙的冥王之门、月亮女神之门、富饶神之门;西墙的运水人之门;东墙的太阳神之门等。在“库羊吉克”土丘发掘出的亚述王辛那赫里布的王宫宫门前有两尊带翼公牛石像,犹如两个威武的门卫。门殿门厅等地装饰有大理石浮雕,描绘了古亚述人征战、狩猎、宴饮以及建筑劳动等情景,造型生动、逼真。在“库羊吉克”还发掘出土了公元前7世纪巴尼拔国王时期的图书馆和宫殿。图书馆内保存有2万多片楔形文字泥版,包括宗教铭文、文学作品、科学文献、历史记载和法令文书等。宫殿宫墙浮雕中的受伤牡狮和猎狮的场面也是亚述艺术的杰出代表。两丘之间有阿苏尔纳西尔帕二世宫、文字神纳布庙及爱与战争女神伊丝塔尔庙。城中还有动、植物园,武器库及排水设施。在“奈比尤奴斯”古丘上,有先知约拿的清真寺(祀庙),传说这里是先知约拿的葬地,寺内还留存着约拿的卧室用具。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穆斯林来此朝拜。如今,伊拉克政府在古城冥王之门旁建立了亚述博物馆,陈列着许多出土文物和说明图表,反映了亚述帝国兴衰的历史。遗址纵深作为古代世界八大名都的尼尼微是座传奇的城市。据史籍记载,亚述国王对在战争中不肯投降的战败国极其残酷。破城之后,亚述士兵残酷地对待城里的人们,火烧他们的房屋,抢走他们的财产,还掳走他们的妻子和儿女……所以在犹太人和其他民族的书籍典故中,尼尼微被称为“血腥的狮穴”。圣经?约拿书记载:亚述帝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其首都尼尼微充满了残忍、暴力和偶像崇拜。因此,“耶和华必伸手攻击北方,毁灭亚述,使尼尼微荒芜,干旱如旷野”。后来,尼尼微城果然被战火毁坏,在干旱的大漠中被黄沙埋藏了几千年的时间。直到19世纪40年代,尼尼微古城才在考古学家们的努力寻找之下重见天日。1842年,法国考古学家保尔?伊迈尔?波塔在反复琢磨了圣经?约拿书以后,来到了伊拉克的摩苏尔市,开始寻找被上帝毁灭的尼尼微。波塔在底格里斯河左岸发现了一座叫“库羊吉克”的山丘。他认为这里就是尼尼微古城的遗址所在,对其进行了挖掘。可是干了好几周,他只找到几块砖头。随后,他听说往北几千米有一个叫“喀霍沙巴德”的地方,可以找到刻文砖,急忙带着几个工人到了那里,并挖掘出了大量的文物。波塔确信“喀霍沙巴德”就是圣经中记载的尼尼微城。波塔将在“喀霍沙巴德”发掘出的文物带回法国,引起了巨大的轰动。一时间,一股“亚述复兴”的时尚在法国流行起来。当时流行的家具、装饰品、珠宝以及妇女的服装都带有古亚述王宫图案。1845年,英国探险和考古学家奥斯丁?亨利?勒亚德也按照圣经?约拿书中的记载,前往摩苏尔市寻找尼尼微古城遗址。他在被波塔放弃的土丘——“库羊吉克”旁边另外一座被称为“奈比尤奴斯”的土丘上进行了挖掘工作。他在此找到了大量的文物,并将其运回了伦敦。1847年,勒亚德开始发掘“库羊吉克”土丘。他发现波塔当时找对了地址,只是挖掘得不够深。实际上,在“库羊吉克”土下6米处,有大量的文物。勒亚德确信是他第一个找到了尼尼微古城遗址,而不是波塔。事实上,“库羊吉克”就是人们长期寻找的尼尼微古城遗址。通过几年的发掘,勒亚德在尼尼微收获惊人。但由于大英博物馆提供的资金极其吝啬,恼怒的勒亚德于1851年离开发掘地,返回了英国。此后,来自阿拉伯、法国、德国、英国以及美国的考古队仍在进行着零星的发掘。直到20世纪,人们才真正开始了对尼尼微古城遗址的科学考察。横向关联——亚述亚述是闪米特人在西亚建立的一个奴隶制国家,位于底格里斯河中游。公元前3000年,闪米特人建立了亚述尔城,并逐渐形成贵族专制的奴隶制城邦。公元前19前18世纪,城邦发展成为庞大的奴隶制国家,并于公元前8世纪中期至公元前7世纪70年代达到鼎盛时期,成为横跨亚非两洲的庞大帝国。公元前612年,新崛起的新巴比伦王国与伊朗高原的米底人联合攻陷了亚述首都尼尼微。公元前605年,曾在美索不达米亚历史上称雄一时的亚述帝国灭亡,其遗产被新巴比伦王国和米底王国瓜分。
第一零章更新时间: 17:40:34&字数:2079字
阿拉伯古文物荟萃地——大马士革古城档案扫描中文名称大马士革古城英文名称Ancient City of
Damascus所属国家叙利亚起源年代公元前2000年地理位置叙利亚西南部的外黎巴嫩山东麓走近遗址大马士革是中东地区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公元前15世纪就已经有关于它的记载。这里历史上是宗教、政治、贸易中心,现在是叙利亚的首都。大马士革古城的布局是倭马亚王朝哈里发统治时期的风格,四周由具有8个城门的防卫城墙围护。街区的建设受罗马和拜占庭时期的影响,以四个方位基点对街道进行定向。主干道是一条自东向西贯穿古城的著名街道——直街,其附近一带几乎集中了大马士革半数以上的古迹。这条古老的街,现在是城内最大的集市,商铺林立,商品琳琅满目,以手工艺品为主,最吸引人的要数自中世纪就闻名于世的刀剑和饰带。在大马士革古城,随处可见不同时期的古迹。其中最壮观的是古城中央的倭马亚清真寺,又叫大马士革清真寺。该寺建于公元705年,由刚占领大马士革的倭马亚国王在基督教圣约翰教堂遗址上亲自主持改建。倭马亚清真寺整体建筑富丽堂皇,三个高耸的尖塔分别代表伊斯兰各个时期的建筑艺术风格,10多米高大门和近500平方米的礼拜大厅完全用巨大的石块建造。大门两侧是排列整齐的拱廊,装饰着精美的马赛克图案。大厅由若干大理石石柱支撑,四壁和圆柱上都雕刻着精致的花纹,厅顶悬挂着一盏美丽的水晶灯。寺外的广场四周建有走廊,走廊墙壁上的巨幅壁画以金砂、石块和贝壳镶嵌而成,描绘出倭马亚时代大马士革的繁荣景象。在大马士革古城内,大马士革城堡也颇负盛名。城堡由巨石垒建而成,城墙上有用来瞭望和防守的高塔以及众多射孔,城墙外围绕着护城河,河上架有吊桥。叙利亚历史上多位国王在这里指挥军队作战,抵御外族的侵略。大马士革古城中,历朝统治者留下的建筑古迹风格各异,主要以伊斯兰建筑风格为主,如篷市场、旅行车队圈地、宫殿、光塔和顶塔等,这里的建筑文化对中东、北非各地的建筑和装饰艺术有深远影响。遗址纵深几千年来,关于大马士革的故事不胜枚举,每个故事都在向后人传递着大马士革美丽古老的文明。在一本阿拉伯的古代典籍中,这样形容大马士革“人间若有天堂,大马士革必在其中,天空若有天堂,大马士革必与它齐名”。如此高的评价出自一个典故:有一天,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来到了大马士革郊外的一座山上。当他放眼眺望全城,立刻被大马士革绚丽多彩的美景所感动。正当他的随从庆幸以后可以在这样漂亮的城市中生活时,穆罕默德却动身往回走而不是进城。惊诧的随从赶忙追上去询问原因,先知回答说:“人只能进入天堂一次,如果我今天进入了这座人间天堂,将来就无法再进入天上的天堂了。”这虽然只是一个传说,但现实中的大马士革确是一座如仙境般美丽迷人的城市。古阿拉伯那些王公贵族、文武大臣和富商巨贾都希望能在大马士革居住,甚至死后也想安葬在这里,因为他们相信“真主宠爱谁,就把谁安顿在大马士革”!不仅关于大马士革古城的美景有很多故事,连城中的很多古迹也都充满了传奇色彩,八大城门之一的恺撒门就有一个动人的故事。相传当年耶稣的十二门徒之一圣保罗,遵照耶稣的旨意四处传教。有一天晚上,他收到了主的启示:“前面有个叫做大马士革的城市,那里的居民都是我的子民,他们正在苦海中沉浮挣扎上不了岸。需要你去这座城里去传播福音,拯救苦海中的生灵。但是,你要切记,只能通过恺撒门进入这座城市,否则,你就得不到保护。”圣保罗完全按主的启示照做了。他穿过恺撒门,走进大马士革。但是,很快就被城里的异教徒统治者发现了,要拘捕并当众处死他。就在走投无路的时候,他恳请别人将他放在一个大篮子里,把追捕他的人引到了恺撒门,那些人到了恺撒门都跌倒在城门里爬不起来了,于是,圣保罗在主的庇护下得救了。今天,在恺撒门旁边的圣保罗教堂,便是为纪念伟大的门徒圣保罗而修建的。横向关联——大马士革的王朝兴替大马士革古城始建于公元前2000年,几千年来历经无限沧桑。公元前15世纪,古代阿拉伯半岛的游牧民族阿拉米人在此建立沙马尔王国。此后,该城于公元前732年被亚述人摧毁,又于公元前538年,被波斯人占领。公元前333年,亚历山大大帝打败波斯,占领大马士革,这里开始希腊化并且日趋繁荣。公元前64年,庞培的罗马军队占领了大马士革,基督教从此进入这里。到4世纪末时,这里又成为拜占庭帝国的军事前哨。公元636年,穆斯林军队打败拜占庭帝国军队,设总督统治叙利亚,伊斯兰教开始传入此地。公元661年,叙利亚总督穆阿维叶建立倭马亚王朝,定都大马士革,该城逐渐发展成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进入了黄金时代。公元1516年,奥斯曼土耳其人攻占了叙利亚,开始其长达400年之久的统治。1946年,沦为法国殖民地30年的叙利亚宣布独立,大马士革成为叙利亚的首都。
第一一章更新时间: 17:40:34&字数:1697字
太阳之城——巴勒贝克档案扫描中文名称巴勒贝克英文名称Baalbek所属国家黎巴嫩起源年代公元前2000年地理位置黎巴嫩贝卡谷地外山麓,首都贝鲁特东90千米走近遗址巴勒贝克是黎巴嫩著名的古迹。公元前2000多年,腓尼基人在这里为他们崇拜的太阳神巴勒修建这座神庙,使之成为祭祀中心。神庙以巨石垒成,周围是用巨石筑成的高耸的城墙,巨石长19米~20米,宽4.5米,厚3.6米。庙内有6边形的前院和宽阔的祭祀大庭,庭内有2个祭坛,大的祭坛高达18米,供奉牛羊祭品之用。祭坛旁有2个水池,供祭祀者洗手。大庭由128根玫瑰色的花岗石圆柱围成华美的石廊,这些花岗石是从埃及阿斯旺运来的。所有的石柱和石梁都镌刻了各种箭头和鸡蛋组成的图案,其中鸡蛋表示新生命出世,箭头代表生命终结。罗马帝国时期,奥古斯都将神庙增修成了一个庞大的宗教建筑群,里面供奉了万神之神朱庇特、酒神巴卡斯和爱神维纳斯。朱庇特神庙是巴勒贝克古罗马建筑群里历史最久、规模最大、气势最雄伟的一座。它是一座六边形的建筑,原有54根圆石柱,每根由3块圆石柱镶接而立,共22米高,直径2米多。柱顶和石柱之间用石榫相接,横梁上雕有许多狮子头,表示雄壮。现在只剩下6根,远远望去,就像6尊天神守卫在天际。庭院中间的祭台约5米高,是朱庇特神庙内保存最完好的建筑。酒神巴卡斯神庙位于朱庇特神庙左边。庙内除了供奉酒神像外,还有一个酒窖,四周墙上饰有葡萄和酒壶组成的图案。神殿大门两侧10米高的石柱上,刻满了各种谷物和蔬菜、水果,形象逼真。神殿四壁和石柱上刻有各种精细工整的花纹图案,神殿外沿是用直径2米、高15米的圆形石柱镶接而成的长廊,拱顶是巨石浮雕,刻有28个神像,掉落在神殿长廊里的一块浮雕,是一个巨蛇缠身的女神,漂荡在河水波浪里。这是埃及女神克莉奥巴特拉,巨蛇缠身说明她是被毒蛇咬死,河水波浪标志着尼罗河。维纳斯神庙虽已是一片废墟,但仍能辨认出它昔日小巧的庭院、亭亭玉立的石柱以及幽静的曲径,给人以美的联想和感受。巴勒贝克神庙不但是当时罗马神圣的祭祀中心之一,也是罗马帝国鼎盛时期的代表作之一和至今保存最完好的罗马时代的神庙。198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遗址纵深“巴勒贝克”意为“太阳之城”,最初是在公元前2000多年由崇拜太阳神巴勒的腓尼基人修建的。公元前333年,亚历山大大帝征服了叙利亚,巴勒贝克改用希腊名“希利奥波利”,意思也是太阳城。公元前64年,罗马人征服了巴勒贝克。在此后的200年时间里,罗马人在腓尼基神庙原址上继续扩建。最终,罗马人将这里建成了一个庞大的神庙群,并供奉罗马人自己的神——朱庇特、巴卡斯和维纳斯。不过,罗马人的神在巴勒贝克逐渐和腓尼基人的神融合了,具有典型的双重色彩。朱庇特(即希腊神话中的万神之神宙斯)在巴勒贝克与腓尼基人的太阳神巴勒融合,成为了当地的主神。酒神巴卡斯(即希腊神话中的酒神狄奥尼索斯)和爱神维纳斯(即希腊神话中的爱与美之神阿芙洛狄忒)虽然保持了罗马神体系中的特点,却更加世俗化了。据说,在神庙建成之后,巴勒贝克的年轻男女们每天晚上都到酒神巴卡斯的神庙里狂饮,直至烂醉如泥。然后,他们相约来到爱与美之神维纳斯的神庙里幽会,直至天亮。神祗们各自所代表的特点在这里被演绎得登峰造极了。或许是年轻人们狂欢般的爱情与艳遇引起了神庙里诸神的嫉妒,这片神庙群在此后的数千年里遭到4次地震的袭击,变成了一片废墟。横向关联——罗马神话与希腊神话希腊神话和罗马神话是两个不同的神话体系,但是由于罗马神话完整地将希腊神话继承了下来,只是神话人物的名称有所不同,如希腊神话中的宙斯、阿芙洛狄忒分别对应罗马神话中的朱庇特、维纳斯。罗马神话对欧洲文化,尤其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影响巨大。所以,人们一般将希腊神话和罗马神话并提,有时候甚至只用“希腊神话”一词来指称两者。
第一二章更新时间: 17:40:34&字数:2261字
沙漠中的“新娘”——帕尔米拉古城遗址档案扫描中文名称帕尔米拉古城遗址英文名称Ancient City of
Palmyra所属国家叙利亚起源年代公元前19世纪地理位置叙利亚大马士革东北约215千米走近遗址帕尔米拉在阿拉伯语中被称为“塔德莫尔”,因其神秘而又华丽的风格,也有人称其为“沙漠中的新娘”。帕尔米拉古城位于大马士革东北约215千米的一个绿洲之上。在两河流域出土的公元前19世纪的泥板书中,就有关于帕尔米拉城的记载,可见其历史之悠久。公元前1世纪,古城成为联系波斯湾和东西方各国的贸易中心,并将这种繁荣延续了300年之久。古城遗址现残存凯旋门、廊柱、贝勒神庙、王宫和各种雕像等。由于帕尔米拉古城地处几种文化的交汇处,其文化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艺术和建筑既有古希腊、古罗马的恢宏大气,又有叙利亚的传统、波斯文化的神秘与华丽。雄伟的凯旋门是帕尔米拉大街的起点。公元2世纪,罗马皇帝哈德良下令修建了这条全长1600米、方石铺面的街道。与石道并行的是横贯城池的天廊水道。这种水道建筑奇丽,气势宏大,一根根间隔10米的浮雕石柱,横托起沉重的青石水槽,槽下柱顶处嵌着华灯油座,石槽横悬在10米高空。现在青石水槽已经不复存在,只有750根石柱齐刷刷地站在废墟之上。古罗马时期最为著名的建筑——角斗场位于城中曲道圆廊处。角斗场虽然无法和罗马角斗场相提并论,但也非常恢弘。角斗场的边上有宫殿残墙,当年的雕梁画栋,已不复存在。雄伟的贝勒神庙耸立在古城南部。神庙建于公元32年,神庙的3个殿堂呈U状分布,中间围成一个广场,四周环绕着15米高的圆形石柱,正面有扶墙柱。U形底部的主殿是整个神庙的制高点,前面设有祭祀的神坛和施洗盆。主殿四周有柱廊环绕,是典型的希腊式风格。连接着神殿和柱廊的石灰石柱梁上装饰有大量浮雕。主殿内左右各有一个祈祷室,左边的一个饰有黄道十二宫的图案,右边则是明显的几何式花纹。和大多数遗址一样,帕尔米拉古城也有庞大的地下墓室。墓室的地面部分为塔形,走过分成几段的阶梯就可进入墓室内部。地下墓室可容纳200多人。这座地下墓室已在大马士革博物馆内重建,古代墓室内摆设的死者半身塑像目前陈列在世界几个博物馆内。遗址纵深古城在公元273年被毁之后,淹没了1000多年,直到18世纪才被世人重新发现。同古城一起被发现的,还有一个女人短暂而辉煌的人生故事。据史书记载,罗马皇帝瓦列里安于公元260年在与波斯人的交战中被俘。帕尔米拉的统治者奥登纳图斯趁机摆脱了罗马的统治,建立了帕尔米拉王国,并斥巨资修建了富丽堂皇的宫殿。但是好景不长,奥登纳图斯在无意中得罪了他的侄子麦尼奥,并因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奥登纳图斯死后,他美丽的妻子扎努比亚王后成为帕尔米拉第二任国王。传说,扎努比亚是埃及艳后克利奥帕特拉的后裔。她不但遗传了埃及艳后的美丽,也继承了埃及艳后的智慧。扎努比亚精通希腊文、埃及文和叙利亚文,对拉丁文字也知晓一二;她著书立说,自编了一套东方历史概况以方便使用;她还在博学之士郎吉努斯的指导下,自由地比较荷马和柏拉图彼此不同的美。据说,扎努比亚女王非常讨厌坐在带篷子的豪华车中,而愿意骑马代步,可见其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勇武的气魄。公元3世纪是罗马帝国的多事之秋,史称“三世纪危机”。 扎努比亚女王趁罗马帝国内外交困之际,趁机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扎努比亚挥戈西进,罗马帝国的一些行省纷纷倒戈。很快,整个叙利亚都在帕尔米拉王国的统治之下了。女王的势力甚至一度扩展到北至小亚细亚、南达埃及的广大地域。阿拉伯、亚美尼亚、波斯等邻近的国家都害怕与其为敌,表示希望与帕尔米拉结为盟国。其气势咄咄逼人,俨然是中东霸主。就在扎努比亚女王东征西讨之际,奥勒良登上了罗马帝国皇帝的宝座。农民出身的奥勒良无法容忍扎努比亚逐渐膨胀的野心,于272年开始大举征讨帕尔米拉王国。他率领军队只用了两次交锋,就把扎努比亚逼到了帕尔米拉的围城之中。奥勒良一面令军队围而不攻,一面派出部队去收复埃及境内诸省。扎努比亚女王在经历了一年之久的围城之后,不得不弃城逃走。她骑上驼队中跑得最快骆驼,逃到了幼发拉底河边上。奥勒良派出的轻骑兵很快追上了她。罗马士兵用黄金做成的锁链将女王带回了罗马,并将其关在狱中。奥勒良下令焚烧了奥登纳图斯建起来的宫殿。富丽堂皇的城市,随即化为沙漠上的一片废墟,而美丽的扎努比亚女王也屈辱地死在了罗马人的监狱之中。一个美丽的女人和一座美丽的城市就这样渐渐淡出了历史。横向关联——三世纪危机公元3世纪,罗马帝国危机四伏。一方面,皇帝的宫廷、官僚体系、军队都已扩展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为了维持这套膨胀中的机构,政府不得不想方设法征收各种赋税。另一方面,由于帝国无力继续进行大规模的对外扩张,奴隶来源相对减少,价格也不断提高。而家生奴隶的培养、教育耗费较大,比高价买来的奴隶更不合算。在这种情况下,使用奴隶劳动已经越来越无利可图,奴隶主对政府越来越不满。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奴隶制度走到了穷途末路。罗马帝国也因此爆发了全面危机。在经济方面,农业萎缩,手工业衰落,商业萧条,财源枯竭。在政治方面,内战连绵,帝国政府全面瘫痪。史学家将罗马帝国这一时期的全面危机称为“三世纪危机”。
第一三章更新时间: 17:40:34&字数:2203字
石雕之城——塔克西拉古城遗址档案扫描中文名称塔克西拉古城遗址英文名称Ancient City Taxila所属国家巴基斯坦起源年代公元前7世纪地理位置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西北约30千米走近遗址“塔克西拉”原名“塔克西哈拉”,梵文意为“石雕之城”。从公元前7世纪开始,这里就已经是繁华的城市了。公元前6世纪,塔克西哈拉成为犍陀罗王国的首都。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亚历山大大帝领兵征战至此,古希腊文化在此扎根,并于当地逐渐融合,形成了独特的犍陀罗艺术。古城名字也是在此时由梵文“塔克西哈拉”改成了希腊文“塔克西拉”。公元前3世纪,印度孔雀王朝统治时期,塔克西拉发展成为当时世界上著名的佛教圣地。如今,在塔克西拉方圆12千米内,轮廓鲜明的古城遗址仍依稀可辨,宽达10米的主干道、街巷中纵横的排水沟和城脚深深的水井都十分清晰。坚固高大的城垣、精巧别致的佛塔、金碧辉煌的寺院庙宇和大量形象逼真的人物浮雕也分布得错落有致。在遗址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大大小小的犍陀罗王朝时期的石雕和泥塑佛像。这些雕像明显地带有希腊雕塑风格,却又自成体系,这就是著名的犍陀罗艺术风格。遗址中有很多伞形宝塔,和中国的宝塔同出于一个艺术源流。塔克西拉古城遗址还出土了大量古希腊风格和古印度风格的古钱币。印有希腊国王头像的古钱币表明,曾有39个希腊君王和2个希腊女王统治过这里。具有古印度风格的金银饰品则反映了孔雀王朝和贵霜王朝(即大月氏)鼎盛时期的繁荣。在塔克西拉古城遗址中有一个单独的院落,中国唐朝高僧玄奘法师西行取经时,曾经在这里住过两年。另一处山坡下,完整地保留着一个石砌的台子,这个台子就是当年玄奘法师讲经的地方,被人们称为讲经台。讲经台呈斜坡状,可同时容纳数千听众,居高临下,声乐顺风而下。在塔克西拉博物馆不远的姚连村旁有一座90多米高的小山,山顶有一个姚连寺遗址。寺中的佛塔遗迹上,雕刻着多姿多彩的人像、狮像及佛像。塔上刻有梵文等文字。寺内有几十个小房间,是参禅打坐的斗室,还有厨房、餐厅、浴室和仓库等,还保存着当年佛教徒使用的小石磨。遗址纵深作为佛教圣地之一,塔克西拉古城和中国之间有着说不尽的故事。据史料记载,早在公元405年,中国晋代的高僧法显就到过塔克西拉,并在这里居住了好几年。可惜由于年代久远,法显当年居住的故居已荡然无存。在法显到达塔克西拉200多年之后,另外中国另一位高僧也来到了这里。他就是玄奘法师。以玄奘法师游历西域为题材的神话小说西游记中就有塔克西拉的影子,唐僧师徒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最后抵达的“西天”就是以塔克西拉为原型的。在塔克西拉居住的两年时间里,玄奘法师讲经说法,深受当地人民的爱戴。据说,当年玄奘法师讲经时,南亚次大陆各地的佛教徒纷至沓来,最盛时这里的听讲大厅曾挤进过千人之众。在当地民间至今还流传着许多玄奘法师的传说。其中有一个传说是这样的:玄奘法师除了讲经和著述之外,很少到外面活动。当地的盗贼以为这个深居简出的大唐高僧肯定从东土带来了无数的珍宝,便动了贼心。一天夜里,盗贼趁着夜黑风高,偷偷地靠近了玄奘法师的寓所。正在这时,盗贼看见,玄奘法师寓所的屋顶被一片红彤彤的霞光笼罩着。盗贼以为是佛祖显灵,吓得匆匆逃走了。从此以后,这个盗贼改过自新,再也不偷东西了。这个传说和佛教劝人为善的教义是一脉相承的。另外一个传说也和这种教义紧密相连。有一次,玄奘法师向一个农夫化缘。这个农夫是当地出名的富户,却十分吝啬。他指着谷仓里装着满满登登粮食的袋子说:“您看见的这些粮食袋里装的都是石子。”玄奘法师知道农夫在欺骗自己,但是他一点也不生气,他点了点头说:“是石子。”说完,玄奘法师就转身而去了。农夫为自己的“聪明”而暗自窃喜。但是等他走近谷仓检视粮袋时,所有的粮食竟然真的变成石子了。农夫后悔不迭,连忙去追玄奘法师。他跪在玄奘法师的面前,痛哭流涕地道歉说:“粮袋里本来是粮食,我不该欺骗您。”玄奘法师看着悔过的农夫,笑了笑说:“是粮食。”农夫回去一看,石子又变回了粮食。他受了大师的教育后一改吝啬之风,成为一心向善、虔诚礼佛之人。当然,这些只是传说而已。玄奘法师在其所著的大唐西域记中对塔克西拉赞赏有加。他将塔克西拉译作“坦叉始罗”,并称赞此地“地称沃壤,稼穑殷盛,泉流多,花果茂。气序和畅,风俗轻勇,崇敬三宝”。可见当时塔克西拉的富庶。但这个富庶之地后来逐渐被战火毁坏,成为了一片废墟。直到1948年,一位阅读过大唐西域记的英国考古学家马西尔,寻踪觅迹,找到这里,塔克西拉古城才重见天日。横向关联——犍陀罗艺术犍陀罗是古印度王国之一,其统治区域位于今巴基斯坦沙瓦及毗连的阿富汗东部一带。在希腊文化和佛教文化的共同影响之下,形成了独特的犍陀罗艺术,并于公元16世纪到达鼎盛时期。独特的犍陀罗艺术风格主要表现在佛像雕塑方面。其佛像造型特点是:体格雄伟,近似欧洲人;面相额部宽广,鼻梁直通额部,近似希腊人;眼大唇薄,下腭宽大突出,头发作结,波状或螺旋;手掌足底刻有轮相,身着热带特点薄衣,线条强健,背光做圆盘形少有装饰,佛座一般不用莲花座。
第一四章更新时间: 17:40:34&字数:1844字
佛教圣地——释迦牟尼诞生地兰毗尼档案扫描中文名称佛祖诞生地兰毗尼英文名称Lumbini, the Birthplace of the Lord Buddha所属国家尼泊尔起源年代大约公元前624年地理位置尼泊尔兰毗尼专区的鲁潘德希县走近遗址在仅占地六七平方千米的兰毗尼上坐落着许多与佛祖释迦牟尼有关的历史遗迹,这里被人们称为“圣园”。在兰毗尼圣园最中央的是白色的摩耶夫人庙。庙里有摩耶夫人诞子的浮雕,浮雕面积不足1平方米,表面虽已残缺不全,但人物轮廓尚可辨认,上面刻有摩耶夫人手扶树枝,小太子朝六个方向各行七步,手指上天,口说“天上地下,惟我独尊”的情景。庙南有一个长方形水池,这就是摩耶夫人洗澡的圣池,至今仍保存完好,旁边竖着一个牌子写道:“摩耶夫人生佛之前,曾在此处沐浴。”池旁有一棵大菩提树。此树在我国晋代高僧法显游历此地的著作中曾有记载,在唐代高僧玄奘来访时已“枯悴”,现存此树系后人补种。庙的北面不远处,是著名的阿育王石柱。阿育王是公元前3世纪统一印度的著名君王,对弘扬佛教功勋卓著。此柱是他前来朝拜佛祖诞生地时所立。据玄奘记载,石柱“上作马像”,“后为恶龙霹雳,其柱中折扑地”。该柱现存高7.2米,柱头的马像已经丢失,柱体有一道类似雷击造成的裂缝。石柱离地面3米处有梵文的阿育王铭文:“无忧王(即阿育王)于灌顶之第二十年亲自来此朝拜,因此处乃是释迦牟尼佛诞生之地。兹在此造马像、立石柱以纪念佛祖在此诞生。并特谕兰毗尼村免除赋,仅缴收入的八分之一。”在兰毗尼圣园的周围,有尼泊尔、中国、日本、韩国、越南、泰国、缅甸等国援建的寺庙。圣园西面27千米处,是当年释迦牟尼的父亲净饭王和王后摩耶夫人的王宫位置,叫梯罗拉廓特。这里分布着王宫、佛塔、寺院的地基,最为著名的是佛祖身为太子出家时走出的东门。遗址纵深兰毗尼在梵文中是“可爱”之意。相传2500多年前,这里是古代天臂国善觉王为他的夫人兰毗尼建造的花园,并以她的名字命名。善觉王长女摩诃摩耶嫁给了邻国迦毗罗卫的国王。迦毗罗卫的国王姓乔达摩,名字叫首图驮那,意思是纯净的稻米,所以被称为净饭王,属于释迦族。二人间的感情非常好,但结婚多年都没有生育儿女,净饭王常常为没有王位继承人而苦恼。在净饭王50岁、摩耶王后45岁的一天,摩耶王后做了一个梦,梦到一头有六颗牙的白色大象腾空而来,从右肋钻入她的腹中,很快王后就怀孕了。净饭王的心情非常愉快,再没有忧虑与烦恼,每天陪王后到幽静的树林和水溪旁散步。按当时印度的风俗,妇女头胎分娩,必须回到娘家去。当产期临近,净饭王为王后准备了由两头大象载的轿子,并派了许多宫女、侍臣,护送摩耶王后回娘家天臂国去。当王后的马车途径兰毗尼花园时,正值尼历正月月圆之夜,她看到花园中奇花异草,池水香洁,便下车游园沐浴。当王后沐浴完扶着岸边一棵大菩提树上岸时,动了胎气,就在树下生下了乔达摩?悉达多太子。佛教壁画佛祖诞生描绘的就是这一场景,画中抱着婴儿的是天神,扶树的是摩耶王后。太子29岁时深感世事无常,为寻生命真谛出家,6年后悟道成佛,45年后涅槃。佛教徒们为了纪念这处佛祖诞生的花园,称之为圣园,修建起许多寺院、庙和佛塔。两千多年来,朝拜瞻仰的人从未中断。横向关联——佛祖的生卒年之谜关于佛祖的生卒年,古印度典籍里并没有明确记载。各国传法的佛教徒和学者一般都是从佛教本身的书籍中去考证推算的,因此说法不一,多达60种。印度、斯里兰卡、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等南传佛教国家,一般认为是公元前624年公元前544年,并以此为依据,在年举行纪念释迦牟尼涅槃2500周年的盛大活动。日本学者宇井伯寿根据北传史料,从阿育王即位年代公元前271年上溯116年,推定佛祖的生卒年为公元前466前386年。中村元又据阿育王公元前286年即位,推定佛祖的生卒年为公元前463~前383年。我国年代学者按照南齐僧人的善见律毗婆沙中“众圣点记”——佛祖逝世当年,优波离集结律藏,于每年七月十五在书后记下一点,到南齐永明七年(公元489年),共计得975点。由此上推,佛祖的生卒年为公元前565年前486年,此说法也被日本 、印度等国的佛教学者所采用。
第一五章更新时间: 17:40:34&字数:1820字
峭壁上的玫瑰红城市——佩特拉古城档案扫描中文名称佩特拉英文名称Petra所属国家约旦起源年代公元前6世纪地理位置约旦首都安曼以南260千米的山谷中走近遗址佩特拉古城是公元前6世纪前后游牧民族纳巴泰人在海拔1000米的峭壁上雕刻而成,一半向外突出,一半嵌入岩石中。由于这里的岩石带有珊瑚翡翠般的微红色调,尤其在朝阳和晚霞的照射下,整座古城就会变成玫瑰色,因此佩特拉又称“玫瑰红城市”。古城的入口是一条约1.5千米长的狭窄峡谷通道,叫做西克山峡。这个通道最宽处约7米,最窄处约2米,两侧雕有洞窟和水道。其核心是一个大广场,广场正面的卡兹尼宫是这里最负盛名的建筑。卡兹尼宫的意思是“金库”,传说里面曾收藏着历代国王的财富。宫室依山雕琢在陡峭而坚固的岩石上,分上下两层,底层由6根大圆柱支撑着前殿,上层有圣母、天使和带翅武士等神像,形象逼真。左右殿堂上是造型独特、左右对称、线条粗犷的壁画。卡兹尼宫有着独特的色彩,在阳光照耀下,粉色、红色、桔色以及深红色层次生动分明,衬着黄、白、紫三色条纹,岩壁闪闪烁烁,神奇无比。南面半山腰的欧翁宫也是城中颇具特色的建筑,几百平方米的大殿内没有一根支撑的柱子,巧夺天工。欧翁宫的两侧是如蜂巢般向东西两侧延伸的石窟群,石窟内有住宅、寺院、浴室和墓窟。佩特拉曾是古罗马帝国的城市,城市建筑受古罗马文化影响很大。城中不仅有寺庙、坟墓、广场、宫殿、公共浴室、住宅以及可容纳2000余人的罗马式露天大剧场,还有数条输送水源的水道,都雕在砂岩上,蔚为壮观。遗址纵深19世纪,佩特拉隶属伊斯兰国家奥斯曼帝国,长期与外界隔绝。为了争夺近东控制权,奥斯曼帝国与信仰基督教的欧洲各国战争不断,奥斯曼土耳其人把途经穆斯林地区的基督教徒都当做奸细驱逐出境或杀害。因此,除了阿拉伯沙漠中的游牧民族贝都因人外,几乎没有人进入过佩特拉。直到1812年,年轻的瑞士探险家约翰?路德维格?贝克哈特才成功地揭开了佩特拉的面纱。贝克哈特,1784年生于瑞士,先后在德国和英国接受教育,同时学习了阿拉伯语,热衷于研究阿拉伯文明。1809年,他受雇于英非联合会,奉命前往非洲研究尼日尔河和尼罗河的源头。由于要穿越西亚的阿拉伯世界,贝克哈特对旅行做了精心的准备。他改名为西克?坎布拉罕?阿布道拉,用两年时间先后去叙利亚和约旦完善阿拉伯语,学习伊斯兰教知识,适应饮食习惯。他蓄了长须,穿着穆斯林长袍,裹上穆斯林头巾,俨然一个穆斯林人。做好这些准备,他前往埃及开罗,加入穿越撒哈拉沙漠去尼日尔地区的商队,向目的地进发。一路上,贝克哈特操着纯正、流利的阿拉伯语,对伊斯兰的宗教信仰、典礼仪式都了如指掌,渊博的学识使他在旅途中处处受人尊敬,穆斯林人都把他当做博学多才的伊斯兰法学家。 这个新身份为他做本职工作提供了很多便利。听说瓦迪穆萨群山有一个遭到了毁灭性破坏的城市残迹,他很想去看看。为了不招致当地贝都因人的怀疑,贝克哈特对他的向导说他想去先知亚伦的墓朝圣(按圣经记载,亚伦在瓦迪穆萨去世),并希望能在墓前敬献一头山羊以表达敬意。在向导的带领下,贝克哈特跋涉在约旦西南部高原上,穿过狭长、险峻的西克山峡谷,看到了惊人的玫瑰红城,但他压抑住自己的心情,匆匆看了“金库”和亚伦墓,做了他和向导所说的事之后就离开了。尽管接触短暂,他在心里已经断定那就是传闻中的佩特拉。贝克哈特是第一个证实传说中的佩特拉还存在的西方人,那一天是日。横向关联——纳巴泰人犹太历史学家弗拉维奥?约瑟夫斯把叙利亚和阿拉伯的边界、幼发拉底河至红海的地命名为“纳巴泰”。公元前6世纪,一支阿拉伯游牧民族进入该地区营商定居,被称为纳巴泰人,他们在大山深处建立国都佩特拉。公元前24世纪,佩特拉是通往希腊和地中海各地的门户,接近商道线的纳巴泰人得天独厚,广泛营利,纳巴泰王国也达到了全盛时期。成也贸易,败也贸易,随着海上交通的发展,经济贸易的中心转移到幼发拉底河,纳巴泰人便逐渐被人淡忘了。公元4世纪,地震毁坏了佩特拉,幸存的人相继逃离。到公元7世纪,佩特拉已经由生机勃勃的贸易中心变成一座死城。公元12世纪以后,纳巴泰人更是如同人间蒸发一样销声匿迹了。
第一六章更新时间: 17:40:34&字数:2064字
长安在西域的翻版——高昌古城遗址档案扫描中文名称高昌古城遗址英文名称Ancient City of Gaochang所属国家中国起源年代公元前1世纪地理位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市东约40千米的三堡乡走近遗址公元前1世纪,为了满足汉武帝得到“汗血宝马”的愿望,大将李广利率兵西进,并在今吐鲁番附近修建了高昌壁(即高昌),用以屯兵。此后,高昌历经高昌郡、高昌王国、西州、回鹘高昌、和州、火洲等不同历史时期,直到公元13世纪毁于蒙古铁蹄前,高昌城都非常富裕,甚至一度成为西域最大的国际商会和宗教中心。现存的故城遗址,是回鹘高昌时期在唐代高昌城的基础上建设而成的。全城呈不规则正方形,城市布局大致与唐长安城相仿,在历经多年建设后形成今天的规模。它主要由内城、外城、宫城三部分组成。由此,人们将其誉为“长安在西域的翻版”。曾经有一位考古学家这样说:“如果想知道盛唐时的长安城是什么样,就来吐鲁番的高昌古城吧,它就是唐时长安远在西域的翻版。”高昌古城外城墙,为夯土板筑,部分地段用土坯修补,外围有凸出的墩台。全城有9个城门,其中南面有3个城门,东、西、北面各有两个城门。西面北边的城门保存最好。宫城为长方形,居城北部,北宫墙即外城北墙。这一带尚存多座3米4米高的土台,当时为回鹘高昌宫廷之所在。内城中偏北有一高台,俗称“可汗堡”,意为王宫,稍西有一座地上地下双层建筑,可能为宫殿遗址。外城内西南有一大型寺院,大殿内尚残存壁画痕迹。唐代高僧玄奘西游取经途中曾在此处讲经一月有余。寺院附近,还残存手工作坊和集市遗址。外城的东南角也有一所寺院,保存有一座多边形的塔和一个礼拜窟,是城内唯一保存有较好壁画的地方。高昌城北面原是一片茫茫戈壁,居民死后大都葬在这里。整个墓群从城东北一直延伸到城西北,东西长约5千米,南北宽2千米。20世纪初以来,在这里发掘清理出墓葬500多座,出土文书、丝毛棉麻织物、墓志、钱币、泥塑木雕俑、陶木器皿、绘画、农作物等各种历史文物,数以万计。遗址纵深历史上,高昌王国的王冠一直在刀光剑影中更替,其中鞠氏统治高昌的时间最长,约140年。在此期间,高昌王国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尤以佛教为盛。公元638年,西去取经的大唐高僧玄奘法师身披袈裟,手执锡杖来到了高昌。当时高昌王国的国王是鞠文泰,他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鞠文泰听说玄奘法师精于佛法,特地拜他为国师,号召全国上下听他讲经说法。据说,玄奘法师讲经时,鞠文泰总是跪伏于地,供法师作台阶从他背上踩着登上讲坛。高昌城的百姓被国王的虔诚感动了,无不效法。鞠文泰想让玄奘法师常住高昌,弘扬佛法。但是,玄奘志在西行取经,于是,鞠文泰强留玄奘。玄奘绝食三日,以示西行取经决心。鞠文泰无奈,只好与玄奘结为兄弟,并赠财礼良马,发放牒文,亲送玄奘出城,让其继续西行之路。 鞠文泰请玄奘取经归来后,一定要在高昌留住三年,继续为他和他的子民讲经,还声称自己的江山有玄奘的一半。但是鞠文泰的这个愿望没有实现。玄奘法师离开高昌的第二年,唐太宗李世民派使者来到高昌,历数高昌须与唐王朝为臣的关系。鞠文泰满以为内地与高昌山遥水远,艰险多阻,唐王朝能量再大也威胁不了高昌,遂回答:“鹰飞于天,雉窜于蒿,猫游于堂,鼠安于穴,各得其所,岂不活哉。”太宗得知鞠文泰的回答后,勃然大怒,并于公元639年派大将侯君集率军讨伐高昌。鞠文泰被大唐军队的雄威活活吓死了,他的儿子鞠智盛继位,投降了唐朝。大唐帝国在高昌城大兴土木,将其建成了一个小长安,百姓无不拍手称快,还赞美太宗为“天可汗”。公元1275年,蒙古的几万骑兵将高昌城围得水泄不通。回鹘高昌王虽然将自己的女儿献给蒙古贵族都畦为妾,但是仍然没有逃脱城毁人亡的悲惨命运。蒙古骑兵于公元1290年攻破了高昌城,不但大肆抢掠,杀光了城内所有的居民,还在离开的时候放了一把无情的大火,将这座历时一千多年才建起来的城市焚为了一片废墟。横向关联——回鹘回鹘是生活在中国北方及西北的一个古代民族,原称回纥,唐德宗时改称回鹘。隋唐时期,回鹘受突厥政权统治。隋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回鹘摆脱了突厥政权的统治,逐渐强大起来。唐贞观二十年(公元646年),回鹘配合唐军攻灭了薛延陀政权,首领吐迷度自称可汗,接受唐朝的管辖,唐在其地分置六府、七州。唐天宝三年(公元744年),回鹘首领骨力裴罗自立为可汗,建立回鹘政权。这时回鹘控制的地区,东起今额尔古纳河,西至今阿尔泰山,势力日益强盛。唐开成五年(公元840年)回鹘政权被黠嘎斯推翻后,大部分回鹘人向西迁徙。一支迁到葱岭以西,一支迁到河西走廊,一支迁到西州(今新疆吐鲁番)。西州回鹘又向西发展,以高昌为中心,建立了高昌回鹘政权。西州回鹘后来改称为“畏兀儿”,也就是今天维吾尔族的祖先。
第一七章更新时间: 17:40:34&字数:2152字
东方“庞贝”——尼雅遗址档案扫描中文名称尼雅遗址英文名称Ancient City of Niya所属国家中国起源年代公元3世纪地理位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部的民丰县
卡巴阿斯卡村(大麻扎)以北走近遗址尼雅遗址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部的民丰县卡巴阿斯卡村(大麻扎)以北150千米的尼雅河尾闾。在东西宽约5千米、南北长约30千米的狭长的尼雅遗址区内,散布着残存程度不一、规模不等的各类型遗迹超过百处,其中房屋遗址72处、林阴树7处、城墙3处、佛塔1座、寺庙1座、墓地8处,还有众多废弃的果园、葡萄架、引水渠、古桥、冶炼窖址、工艺作坊以及古战场遗址等等。尼雅最著名的遗迹是佛塔和寺院遗址。佛塔位于整个遗址区中部,表明着佛教在尼雅的特殊地位。佛塔背依两高大红柳沙丘,沙丘北部、东部、西部残存篱笆墙,其中西部残存的部分木构件。佛塔高6米,下部为方形基座,二重,底部边长5.3米,土坯砌成,已遭严重风蚀和盗扰。佛塔西约100米处的台地上及其附近,散布较多木建筑构件和大量陶片、动物骨骼碎片。佛塔南约400米处则是几处房址。佛寺遗址地处整个遗址区北部。佛寺遗址地处一高台地上,平面呈“回”字形,边长5.3米,近28平方米,门西向开,中央基坛为木板围成的方形木框、内填土的土台,周为回廊,从已倾圮的立柱情况判断,寺庙的高度为2.8米左右。佛寺为木框架式,榫卯结构,木骨泥墙,工艺高巧。佛寺西部有一组南北向长方形建筑址,曾出土了四件二面雕有佛像的木雕像,可能是僧房、禅房及生活场所。在佛寺北部,考古学家发掘出了大量佉卢文木简、羊皮文书及包括写有“泰始五年”的纪年汉简等许多贵重文物。尼雅遗址内的建筑物纹样明显受中亚犍陀罗佛教艺术影响,这和遗址内发掘出的近千件佉卢文文书是一致的。由于尼雅遗址皆为沙丘覆盖,和被火山灰淹没的庞贝古城非常相似,因此被人们称为“东方庞贝”。遗址纵深1900年,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在西方流行的考古探险热潮的推动下,第一次深入亚洲腹地进行探险。1901年1月,斯坦因抵达了尼雅绿洲(即今民丰县城),他希望在这个对外毫无吸引力的平平常常的偏僻村落整理好自己的探险笔记。谁也没有想到的是,他在尼雅绿洲的短暂逗留竟然将他的中亚考古探险之旅推向了一个顶峰。有一天,斯坦因正在整理笔记时,探险队的驮夫哈桑带来了两块写着奇怪文字的木板。看到这两块木板后,斯坦因惊得目瞪口呆,那上面的字体与大月氏王朝时期使用的碑铭等文字十分相像。斯坦因拿着两块木板,到处寻找木板的主人。经过几番周折,斯坦因终于找到了那个丢弃木板的人——一个名叫伊布拉因的年轻的打馕人。伊布拉因居住在尼雅绿洲,很小的时候就知道在大麻扎北边不远处的沙海中,有一座古城。空闲的时候,伊布拉因经常去那里玩。听完伊布拉因的叙述,斯坦因立即决定雇他为向导,去寻找那沙海中的古城。其实,斯坦因早在和田就听说过这个古遗址,但他并未当真,因为这类沙漠古城的传说,是塔克拉玛干南北两缘居民当中流传最广泛的“民间文学”,根本无法判断真假。斯坦因怎么也没想到,在尼雅绿洲的短暂停留居然让他有幸成为目睹这个遗址风采的第一个考古学家。斯坦因于1901年发现古城遗址之后,又于1906年再度对其进行了调查发掘。斯坦因两次共}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求好看的魔法小说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