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理材产品募集期内买理财的钱能提前取吗它用吗

当前位置:&|&&|&
市场观察 银行卖理财产品为何延长募集期?
作者:陈忠权&&
责任编辑:文迪
  买理财产品的投资者一般都知道,银行设定的募集期一般都在3至4天左右,但是最近一段时间,一些银行发售的理财产品却纷纷把募集期延长,有的延长到7天,有的竟然延长到10天左右。有一些细心的投资者对此表示了疑虑,银行为何要延长募集期?
  连日来,记者在一些城商行了解到,为了吸引投资者,他们纷纷推出了较高收益的非保本浮动收益型理财产品,但是募集期都较长。比如,一款98天的理财产品,年化收益率为4.1%,募集期为8天;另外一款162天的理财产品,年化收益率为4.5%,募集期竟然为10天。一位银行理财人员解释,上述理财产品的募集期延长主要是发行额度比较大,需要吸纳的投资客户比较多。如果募集期太短,恐怕会完不成所需募集的投资资金,对于银行和投资客户来说都不利。
  银行理财人员的上述解释似乎合情合理,但事实却并非完全如此。理财专业人士冯睿介绍,一些银行人为延长理财产品募集期其实有自己的如意算盘,就是表面上用高收益的理财产品吸引投资者购买,打败其他银行的理财产品,然后又通过延长募集期,把投资者的回报注水、摊薄。
  冯睿介绍,一般银行销售的理财产品都是募集期(从投资者开始申购到产品开始计算投资收益之间的时间)结束后的第二天开始起息。在产品募集期内,购买理财产品的资金只能算作活期存款。如果投资者把募集期也计算进投资时间的话,那么所获得的投资年化收益肯定要低于银行标注的年化收益率,实际上得到的投资回报会减少。
更多相关新闻:
记者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获悉,经过近一年的持续勘探
近日,“韵味南开”春节文化惠民季——市曲艺团南开扫描或点击关注中金在线客服
下次自动登录
其它账号登录:
>>&&>> &正文
热点题材基金榜
银行理财最常见的“坑”: 理财产品变保险产品
来源:半两铜钱
关注中金在线:
扫描二维码
中金在线微信
在线咨询:
扫描或点击关注中金在线客服
  银行在众多金融机构中,是最受老百姓信任的,认为最可靠的机构。
  银行理财产品也被认为风险系数较低的一类,非常适合保守型、稳健型的投资者购买,也是很多高净值人群或大财团,大公司存放闲置资金的好去处,而老一辈的大爷大妈们更是最爱。
  按理说,购买银行理财产品是比较放心的,但现在时不时发生的银行理财负面新闻却让不少人保持怀疑态度,感觉银行也不安全了,不靠谱了。特别是大爷大妈,银行是他们理财的最爱,而他们也是银行的最爱——最爱“坑”的对象。
  银行理财的“坑”还是不少的,不过注意点,细心辨别还是不难的。常见的银行理财的”坑“有以下几个:
  个人风险承受能力评估产品经理全程代做,随意修改评估结果
  个人风险承受能力评估是每个投资者第一次购买银行理财产品时都必须要做的一个测试,目的在于使得银行知道投资者的风险承受能力,从而推荐相同等级风险的理财产品。
  这是非常重要的一步,但现在很多银行都只是把风险评估走下过场,更有甚者,理财产品经理在不经过投资者的同意,或不问一下投资者答案就代替他们填了;还有的理财经理会在投资者自己填好后,认为最后的评估级别不高,而随意修改投资者的评估选项,这是违背了风险评估初衷的。经过理财经理修改后,评估一般都会比投资者本人填的要高,如果投资者按这个评估结果去购买理财产品,就会购买到超出自己风险承受能力的理财产品,从而带来本金的亏损。
  购买的理财产品不是银行自营的
  银行理财产品有两种,银行自己发行的和代销的。
  代销就是银行与基金、保险公司或第三方金融机构有合作,银行为他们提供渠道,帮他们销售理财产品。一些理财经理会打着银行理财的旗号向你推销银行代销的产品,一个是为了完成业绩,另一个是能拿到丰厚的佣金。在购买银行理财产品时,要选择银行自营的,那些代销的理财产品,盈亏都由管理公司负责,银行是不担负责任的,要购买代销的产品,可以到第三方机构去购买,手续费能少很多,比如基金。
  还有另一个情况,就是理财经理利用职位之便,利用投资者对银行的信任,私自向投资者出售既不是银行自营的,也不是代销的来路不明的理财产品,从而获得高额的佣金,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飞单”。比较著名的“飞单”事件,就是今年四月份民生银行爆出的30亿虚假理财案。
  “飞单”不仅有损银行的形象,也对投资者的利益造成巨大伤害。一旦出现“飞单”问题,银行往往认为这是员工的个人行为,与银行无关,拒不承担相关责任,大家要警惕。
  理财产品变成保险产品
  这个现象比“飞单”普遍得多了,已经成为了银行让人唾弃的重要原因之一。只要留意一下,会在周围发现很多的人都被银行“坑”在了这里,尤其以年老之人为多。
  理财经理总会刻意的误导投资者,将保险理财说成银行理财,那些每年交多少,交多少年,多少年后返还多少金额的产品,大多数都是保险理财了;或者给出一些高的收益来诱骗投资者,其实,那个投资收益是在非常理想的情况下才有可能会产生,大多数的情况是,最后的收益连银行定期也比不上。
  投资者误买保险的情况已经多不胜数了,在购买理财产品时一定要看清楚条款,别最后签了个保险合同,那就够冤了。
  募集期过长,拉低理财实际收益
  银行理财产品一般都有募集期,时间少的两三天,长的半个月,如果中途再遇上节假日就更长了。在募集期内,资金投进去是没有收益的,最多只按活期利息算。银行理财产品募集期越长,实际收益率就会越低,在选理财产品的时候,不要只看收益率的高低,还要留意募集期的长短。
  比如,一款理财产品,投资金额为50000,投资期限为180天,年化收益率为5%,到期后利息所得为1233。
  而另一种情况是一款理财产品,投资金额为50000,投资期限为180天,募集期为15天,到期后利息所得同样为1233,那么它的实际年化收益率只有4.61%。因为这款产品从募集到最终结束,所用的时间为195天,那158天的募集期已经把收益率给拉低了很多。
  强化收益淡化风险
  为了完成业绩以及获得佣金,一些理财经理在推销产品的时候,往往会重点强调收益,把产品最理想情况下的收益说成平时实际收益,而理财产品中所包含的风险却被一带而过。这是有意的引导投资者片面的追求收益最大化,是很没有职业操守的一种行为。
  在投资中,任何的的投资都有风险,收益永远与风险成正比关系,在追求高收益的时候,就要看到高风险的存在,别被收益蒙了眼。
网友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拒绝访问 | www.guijinshu.com | 百度云加速
请打开cookies.
此网站 (www.guijinshu.com) 的管理员禁止了您的访问。原因是您的访问包含了非浏览器特征(3f3b94db648c3a9a-ua98).
重新安装浏览器,或使用别的浏览器选银行理财产品需注意五个大“坑” 预期收益不是实际收益
来源:嘉丰瑞德
银行在老百姓眼中算得上是最&可靠&的一个帮忙储蓄资产的机构,而且大部分有点理财意识的民众还会选择将资产投入银行理财产品之中。然而,银行理财产品就真的能做到万无一失吗?
据理财师了解到,事实上,很多朋友对于银行、从业人员以及从业人员推荐的理财产品并没有太清晰的认识,只是觉得银行可靠,就放心将钱投入理财产品中坐等收益。也正是因为这些不清晰的认识,导致购买的理财产品不够好,导致资产一去不回。
注意银行理财产品里的这五大&坑&
一、预期收益代替实际收益。
理财师了解到,多数朋友选择银行理财产品,是认为将钱直接放入银行等待&贬值&,还不如理财获取些收益。银行正是抓住了这样的心理,在宣传理财产品的时候,将高收益作为一个吸引民众投资的手法。而不少银行从业人员,会在口头上向投资人作出一个预期收益的计算,久而久之,投资人就将预期收益自我暗示成实际收益。
二、理财产品变身保险产品。
据理财师统计出,约有30%的朋友在购买理财产品时会被误导,从而买成保险。因近年来,银行代销保险业务也在兴起,所以很多朋友也会误以为自己是买的理财产品,但实际上却是买的保险。所以,在产品认购书上,还需要仔细分辨。
三、募集期延长导致收益缩水。
银行推出的理财产品往往会有一个资金募集期,时间在两三天到半个月不等,这段期间内,将钱投入产品中的朋友们是没有收益的,最多只是按照活期利率计息。理财师表示,银行理财产品的募集期越长,实际收益率就会越低。所以在选择理财产品的时候不要被高收益率所迷惑。
四、条款偏向银行赚取利率差。
嘉丰瑞德理财师表示,在一些银行理财产品中,有些条款明显偏向银行,如:&超过预期年化收益率的最高部分,将作为银行投资管理费用。&这就意味着,如果该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为8%,而实际收益率为10%,那么剩下的2%就归银行所有。
五、强化收益淡化风险。
据理财师了解到,某些银行从业人员在推销理财产品时,会着重强调收益,却将风险一笔带过。并且产品说明书中充斥大量专业术语,让人难以看懂。还有些理财产品的信息披露并不完整,比如资金去向、产品信息、收费项目等都不明确。
理财师认为,在选择银行理财产品的时候,需要擦亮眼睛,避开理财产品中的几大&坑&项。当然,也不一定非要选择银行里的理财产品,市面上也有很多基金等到期还本付息的理财产品,还有某宝上的基金理财产品,收益并不比银行的差。
原标题:银行理财也有“坑”?你的资产安全吗
编辑:王倩倩
[此文系转载,来源于嘉丰瑞德,版权归属原作者]
安徽资讯APP
扫一扫,安徽尽在您手中
万家热线今日合肥
微信扫一扫,使用小程序
每天10分钟,通晓合肥事
2457人关注
1443人关注
6948人关注
【2月28日-3月1日】狗年看狗狗们耍帅卖萌,大显身手(...
2018新春元宵节,嫁接中国传统文化中“福禄寿喜财”五...
正月十五闹元宵,那么问题来了,2017年的元宵要介个闹...
对你我而言,过年是回家,是度假,是热闹、是团圆。但对有些人而言,过年是...
今日万家热线
扫描关注今日万家热线微信公共号
短信快捷登录
合作账号登录
验证即登录,未注册将自动创建万家账号
发送验证码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理财产品横跨国庆拉长募集期 实际收益严重缩水
那么这款34天期限预期收益为20万元×5.5%×34天/365天=1064.66元,实际资金占用47天,将预期收益率设为未知数,代入这个公式,可以反过来推算出实际收益率仅为3.9787%,这个收益率只能算是一般水平。
适逢三季末揽储大战,最近各家银行纷纷推出了高收益理财产品,不过,记者发现,部分所谓的高收益理财产品募集期横跨国庆长假,少则七八天,多则近两周,明显稀释了理财收益,投资者实际到手的收益其实大幅缩水。理财产品募集期被拉长投资者很无奈&我行推出34天期理财产品,预期年化收益5.5%,即日起开始募集,额度有限,欲购从速&&&前天,王小姐收到某银行发来的理财短信很是心动,立马跑到银行,当即购买了20万元理财产品。王小姐签约时没仔细看产品的募集期,回到家再看理财合同,发现这款产品募集期很长,9月26日开始销售,10月7日才结束募集,10月8日起算利息,&也就是说,我今天买这款产品,空档期是12天,这12天全算活期,利息可以忽略不计。&王小姐直指银行&耍滑头,不厚道。&季末又适遇国庆长假,多家银行推出高收益理财产品。为了将客户的资金&拢&在手里,部分银行理财产品募集期跨越国庆长假,少则七八天,多则10来天,硬是&摊薄&了市民的实际理财收益。比如,恒丰银行面向全国发行的一款名为&2013年第12期恒裕金理财-各得利系列理财产品&,产品期限91天,销售期从9月26 日至10月8日,收益起始日10月9日,募集期长达13天,5.5%的预期年化收益率还算诱人,在近七分之一的募集期摊薄之后,实际收益率无法让投资者心动。更有甚者,一家外地行募集的一款预期收益为5.6%的43天的理财产品,募集期长达21天,让人崩溃。&现在买吧,这笔钱得好长时间干躺在银行,活期利息太少,可以忽略不计;现在不买吧,又怕过几天买不到了,你说烦不烦!&另一位李先生也很纠结.。预期收益高实际收益严重缩水据悉,一般理财产品预期收益计算公式为:金额&预期收益率&投资天数/365天。募集期拉长,理财产品实际收益到底多少?让我们来计算一下上述王小姐购买的这款产品。王小姐购买的这款34天期产品,9月26日起售,收益起算日却是10月8日,募集期长达12天,加上最快1天到期清算日,实际上多占用了13天时间,资金冻结时间就是47天。通常,银行对募集期间的资金给予活期利息,而清算期则不计利息。那么这款34天期限预期收益为20万元&5.5%&34天/365天=1064.66元,实际资金占用47天,将预期收益率设为未知数,代入这个公式,可以反过来推算出实际收益率仅为3.9787%,这个收益率只能算是一般水平。按照上述公式,同样投资20万,另一款91天期产品,预期收益为2742.46元,如果9月26日购买,实际收益率为4.81%。同理,如果委托期限只有7天的滚动型理财产品,募集期却有2天,而预期年化收益率仅为3.4%左右,这样的产品就更&坑爹&了。募集期长短是否应给个说法由于客户自购买理财产品之日起,资金就会被锁定,募集期内自己的资金就等于&空运转&了。王小姐告诉记者,&作为一名投资者,若募集期较长,我当然希望选择在募集期的最后两天去银行购买产品,但是,一些收益率比较吸引人的产品往往刚一推出就被抢购一空,要是买晚了就会买不到。归根到底,投资者还是很弱势的。&另一位投资者表示,&理财产品存在募集期是合理的,但是各个银行各款产品的募集期不尽相同,有的只有二三天,有的10天甚至多达两周,这个长度是否应该有个规范对此进行指导。比如监管部门是不是能够出台一个理财产品募集期最长不能超过投资期限的上限比例。&(俞萍丽)
0102030405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Copyright & 1996-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银行理财产品募集期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