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代人才竞涌英雄辈出出,为什么却如此轻松的让司马氏得了

晋朝的短暂在于非三国?靠篡位的建立的皇朝必然不稳定?【三国演义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可签7级以上的吧50个
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236,462贴子:
晋朝的短暂在于非三国?靠篡位的建立的皇朝必然不稳定?
不不不!你不见?
有哪一朝不是靠篡位?
赵匡胤不同 他是得人心 当时后周皇帝年幼而已 而司马氏不同 他们要面对三国甚至汉室余党 所以一旦政局危机立马衰落
回复:4楼并非如此,晋亡时三国后人并没有什么作为.司马炎封王泛滥,又遇上了个白痴皇帝,八王之乱和五胡乱华毁了晋朝.
晋朝的统一也是必然的。
回复:5楼五胡乱华的根因在于内乱
内乱的根因在于诸侯之乱
诸侯之乱的根因在于封王体制
封王体制的根因在于各地各国前朝余党众多 必须由封王体制分而治之
设想晋朝前的汉朝就没有这个体制 封王体制本身就是历史的倒退 但是晋朝完全是迫于无奈 毕竟司马氏得江山在于天时而非人和
百度小说人气榜
贴吧热议榜
使用签名档&&
保存至快速回贴【三国】曹魏时期那些人和事儿_中华良子_新浪博客
【三国】曹魏时期那些人和事儿
【三国】曹魏时期那些人和事儿
(中华良子)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东汉与西晋之间的一段历史时期,主要有曹魏、蜀汉及东吴三个政权。赤壁之战中曹操被孙刘联军击败,形成了三国鼎立的雏型。220年曹操之子曹丕篡汉称帝,国号“魏”,史称曹魏,三国历史正式开始。次年刘备在成都重建汉朝,史称蜀汉。222年刘备在夷陵之战失败,孙权获得荆州大部。223年刘备驾崩,诸葛亮辅佐刘备之子刘禅与孙权重新联盟、恢复国内生产。229年孙权称帝,国号“吴”,史称东吴,至此三国正式鼎立。此后的数十年内,蜀汉诸葛亮、姜维多次率军北伐曹魏,但始终未能改变三足鼎立的格局。后期曹魏的实权渐渐被司马氏掌控。263年,曹魏的司马昭发动魏灭蜀之战,蜀汉亡。两年后司马昭病死,其子司马炎废魏元帝自立,国号“晋”,史称西晋。280年,西晋灭亡东吴,统一中国。至此三国时期结束,进入晋朝。
曹魏时期(220年——266年)
魏朝(220年12月10日—266年2月4日)是三国时期割据政权之一,后世史家多称曹魏,由于之后的北魏被称作“后魏”,故曹魏也称为“前魏”或者“先魏”,是三国之中最强大的国家。东汉末年,天下扰乱,群雄逐鹿,曹操在军阀混战中,势力逐渐增强,并且控制了东汉朝廷,为曹魏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延康元年(220年),曹操逝于洛阳后,曹操之子曹丕逼汉献帝退位、篡夺汉室政权,在许昌称帝,旋迁都洛阳,曹魏始建。至咸熙二年(265年),司马炎篡魏,改国号为晋,曹魏灭亡。由于曹魏在三国之中占据长江以北的广大中原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实力远胜蜀汉和东吴。曹魏一朝,最重要的改革有陈群的九品中正制,对魏晋时代之政治产生深远影响。曹魏政权始于魏文帝曹丕,灭亡于魏元帝曹奂,曹丕之父曹操虽未称帝,但曹丕称帝后追封他为魏武帝。共5帝,立国46年。
&一、魏武帝曹操创建时期(184年——220年,创建16年)
&(一)重要人物
魏武帝曹操
1.魏武帝曹操。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汉族。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缔造者,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曹操在世时,担任东汉丞相,后为魏王,去世后谥号为武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曹操精兵法,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史称建安风骨,鲁迅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同时曹操也擅长书法,尤工章草,唐朝张怀瓘在《书断》中评其为“妙品”。
&2.魏武帝曹操后妃。曹操后妃15人。原配丁夫人、魏武宣皇后卞氏、操之妾刘夫人等。
(1)原配丁夫人。曹操的结发之妻,由于刘夫人早逝,曹操便让没有生育儿子的正室丁夫人抚育其子曹昂,丁夫人将曹昂视为己出。后来曹昂在宛城战死,丁夫人悲痛欲绝,常常数落曹操,曹操一怒之下,将她打发回了娘家。不久,曹操心生悔意,亲自到丁夫人娘家去接她,然而丁夫人却不理睬,曹操没有办法,只好和她离异。曹操新的嫡妻卞夫人很尊重她,常常在曹操出行之时,将她请来府上款待,和过去一样,令丁夫人既感动又惭愧。丁夫人去世后,葬在许都城南。
(2)魏武宣皇后卞氏。卞氏(161年-230年),卞夫人,琅邪开阳(今临沂市兰山区人,曹魏奠基人曹操的正室,曹丕、曹彰、曹植、曹熊之母。卞氏延熹三年(161年)十二月出生于齐郡白亭,家里是地位很低的倡家。二十岁的时候被曹操纳为妾。贤明慈爱,作风节俭。建安初年曹操正妻丁夫人被黜之后被立为正妻。建安二十四年(219年)被拜为魏王后,建安二十五年曹丕称帝后被尊为皇太后。曹丕即位之后,曾尽力保护曹洪、曹植免遭毒手。曹睿继位后尊为太皇太后,太和四年(230年)五月逝世,七月合葬至曹操的高陵。
(3)曹操之妾刘夫人。刘氏(刘夫人),丁夫人的侍女,陪嫁曹操,为曹操之爱妾,不久病亡,子女由丁夫人抚养,生有曹昂、曹铄和清河长公主。
3.魏武帝曹操子女。据《魏志·文帝纪》《任城陈萧王传》《武文世王公传》记载,曹操的儿子有25位。曹操的女儿,可考证者6位。清河长公主(夏侯楙之妻)、曹宪(汉献帝贵人)、曹节(汉献帝皇后)、曹华(汉献帝贵人)、安阳公主(荀恽之妻)、金乡公主(何晏之妻);曹操的养子,可考证者3位。何晏、秦朗、曹真。
(1)长子曹昂。曹昂(?-197年),字子脩,沛国谯县人。曹操的长子,刘氏所生,但生母早亡是以由正室丁氏抚养大。聪明且性情刚胆谦和,为曹操所喜爱,20岁时即举孝廉。建安二年(197年)随曹操出征张绣,因张绣突然袭击,曹昂为救曹操负责断後,与大将典韦一同战死於宛城。魏文帝黄初二年(221年),追封谥号丰悼公,黄初五年(224年)又进一步追封为丰悼王。太和三年(229年)年改谥号丰愍王。
(2)魏文帝曹丕。曹丕(187年冬-226年6月29日),曹魏的开国皇帝,魏武帝曹操与卞夫人的长子。(略)
(3)任城威王曹彰。曹彰(?-223年),魏武帝曹操与武宣卞皇后所生第二子,魏文帝曹丕之弟,曹植之兄,曹魏任城王。(略)
(4)陈思王曹植。曹植(192年-232年),曹操第五子,卞氏嫡出之第三子。曹植是三国时期曹魏著名文学家。(略)
(5)邓哀王曹冲(神童)。曹冲(196年-208年5月甲戌),字仓舒,东汉末年人物,曹操和环夫人之子。从小聪明仁爱,与众不同,深受曹操喜爱。留有“曹冲称象”的典故。曹操几次对群臣夸耀他,有让他继嗣之意。曹冲还未成年就病逝,年仅13岁。
(6)燕王曹宇。曹宇(?—278年),字彭祖,沛国谯人(今安徽亳州)中国三国时期魏国宗室,曹操与环夫人之子,与曹冲为同父同母的兄弟。被封为燕王。他的儿子常道乡公曹璜(后改名曹奂)是魏国的最后一代皇帝,即魏元帝。晋朝建立后,曹宇被降封为燕公。咸宁四年(278年),曹宇去世。
魏武帝曹操旁系宗亲。《三国志·魏书·诸夏侯曹传》中记载曹氏和夏侯氏之曹操宗亲、姻亲,这些人均为曹操所重用。①曹仁,字子孝,曹操从弟,祖父曹褒,父曹炽;②曹洪,字子廉,曹操从弟;③曹纯,字子和,曹仁之弟;④曹休,字文烈,曹操族子,祖父曹鼎曾为吴郡太守。曹操赞其为“吾家千里驹”;⑤夏侯惇,字元让;⑥夏侯渊,字妙才,夏侯惇从弟,曹操连襟,娶丁夫人之妹;⑦夏侯尚,字伯仁,夏侯渊从子。八虎骑占七人。
5.魏武帝曹操时期文臣武将。①八虎骑(夏侯惇·夏侯渊·曹仁·曹纯·曹休·曹真·夏侯尚·曹洪);②文臣谋士(荀彧·荀攸·贾诩·程昱·郭嘉·董昭·刘晔·蒋济·钟繇·陈登·王朗·许攸·华歆·崔琰·毛玠·满宠·蒋干·陈群·陈琳·司马昭·徐庶·甄宓);③五子良将(张辽·乐进·于禁·张郃·徐晃);④其他武将(李典·典韦·许褚·高览·臧霸·吕虔·庞德·文聘·郝昭·王双·郭淮·诸葛诞·文鸯·陈泰·段煨·司马师·张允·蔡瑁·曹彰。
(1)曹魏名将夏侯惇。夏侯惇(?-220年),字元让,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曹魏开国元勋,西汉开国元勋夏侯婴的后代。少年时以勇气闻名于乡里。曹操起兵,夏侯惇是其最早的将领之一。多次为曹操镇守后方,曾率军民阻断太寿河水,筑陂塘灌溉农田,使百姓受益,功勋卓著。历任折冲校尉、济阴太守、建武将军,官至大将军,封高安乡侯,追谥忠侯。夏侯惇一生虽多在军旅,但仍不忘治学。他常亲自迎师,虚心求教。他为人俭朴,所得赏赐全部分给将士。一生不置产业,至死家无余财。
(2)曹魏名将夏侯渊。夏侯渊(?-219年),字妙才,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名将,擅长千里奔袭作战,官至征西将军,封博昌亭侯。初期随曹操征伐,官渡之战为曹操督运粮草,又督诸将先后平定昌豨、徐和、雷绪、商曜等叛乱。后率军驻凉州,逐马超、破韩遂、灭宋建、横扫羌、氐,虎步关右。张鲁降曹操后夏侯渊留守汉中,与刘备相拒逾年,于定军山被刘备部将黄忠所袭,战死,谥曰愍侯。
(3)曹魏名将曹真。曹真(?-231年),字子丹,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曹操族子。三国时期曹魏名将,官至大将军、大司马。其父为曹操招募人马时被州郡所杀,曹操因怜悯曹真少年丧父而待其如亲子一般,因赞赏曹真的勇猛而让他率领虎豹骑。曹真在镇守曹魏西北边境时表现突出,魏文帝时期督众将大破羌胡联军,平定河西;魏明帝时期屡次对抗诸葛亮的北伐。231年病逝,谥曰元侯。
(4)曹魏名将典韦。典韦(?-197年),陈留己吾(今河南商丘市宁陵县己吾城村)人。东汉末年曹操部将,相貌魁梧,膂力过人。本属张邈,后归曹操。曹操征讨吕布时被募为陷陈,表现英勇,被拜为校尉,宿卫曹操。建安二年(公元197年),张绣背叛曹操,典韦为保护曹操而独挡叛军,击杀多人,但最终因寡不敌众而战死。
6.魏武帝曹操时期皇帝大臣。汉献帝刘协、汉末权臣董卓。
(1)汉献帝刘协。刘协(公元181年4月2日---234年4月21日),字伯和。汉族,祖籍沛县(今江苏沛县),生于雒阳(今河南洛阳)。汉灵帝次子,汉朝最后一任皇帝,公元189-220年在位。初封渤海王,后改封陈留王;公元189年,董卓废汉少帝刘辩,立刘协为皇帝。董卓被王允和吕布诛杀后,董卓部将李傕等攻入长安,再次挟持了他,后来逃出长安。公元196年,曹操控制了刘协,并迁都许县,“挟天子以令诸侯”。公元220年,曹操病死,刘协被曹丕控制,随后被迫禅让于曹丕。公元234年,刘协寿终正寝,享年54岁。葬于禅陵(今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北小风村),谥号孝献皇帝。
(2)汉末权臣董卓。董卓(?-192年5月22日),字仲颖,陇西临洮(今甘肃省岷县)人。东汉末年少帝、献帝时权臣,凉州军阀。官至太师,封郿侯。原本屯兵凉州,于灵帝末年的十常侍之乱时受大将军何进之召率军进京,旋即掌控朝中大权。其为人残忍嗜杀,倒行逆施,招致群雄联合讨伐,但联合军在董卓迁都长安不久后瓦解。后被其亲信吕布所杀,余部由李傕等人率领。
7.魏武帝曹操时期主要军阀。袁绍、袁术、公孙瓒、公孙度、刘表、刘璋、孙策、张鲁、马腾、陶谦。
(1)汉末著名军阀袁绍。袁绍(?-202年),字本初,汝南汝阳(今河南省周口市商水县袁老乡袁老村)人。司空袁逢之子,汉末著名军阀。出身名门望族,自曾祖父起四代有五人位居三公,自己也居三公之上,其家族也因此有“四世三公”之称。袁绍初为司隶校尉,于初平元年(190年)被推举为反董卓联合军的盟主,与董卓交战;但不久联合军即瓦解。此后,在汉末群雄割据的过程中,袁绍先占据冀州,又先后夺青、并二州,并于建安四年(199年)击败了割据幽州的军阀公孙瓒,势力达到顶点;但在建安五年(200年)的官渡之战中大败于曹操。在平定冀州叛乱之后,于建安七年(202年)病死。
(2)汉末割据群雄袁术。袁术(?-199年),字公路,汝南汝阳(今河南商水西南)人,袁绍之弟。初为虎贲中郎将。董卓进京后以袁术为后将军,袁术因畏祸而出奔南阳。初平元年(190年)与袁绍、曹操等同时起兵,共讨董卓。后与袁绍对立,被袁绍、曹操击败,率馀众奔九江,割据扬州。建安二年(197年)称帝,建号仲氏
,但未受人承认。此后袁术奢侈荒淫,横征暴敛,使江淮地区残破不堪,民多饥死,部众离心,先后为吕布、曹操所破,元气大伤,后于建安四年(199年)呕血而死。
(3)汉末军阀公孙瓒。 东汉末年占据幽州一带的军阀。
公孙瓒(?—199年),字伯珪,辽西令支(今河北迁安)人,出身贵族。因母地位卑贱,只当了郡中小吏。他貌美,声音洪亮,机智善辩。涿郡刘太守很赏识,将女儿许配给他。后逐步做到中郎将,以强硬的态度对抗北方游牧民族,作战勇猛,威震边疆。公孙瓒好战,与主张以怀柔政策对待胡人的上司刘虞不和,二人矛盾逐渐激化,发展到互相攻打,公孙瓒靠自己的军事才能以少胜多,杀死了刘虞,并挟持朝廷使者得到了总督北方四州的授权,分派刺史,成为北方最强大的诸侯之一。公孙瓒与袁绍相争,初期占据优势,但在龙凑之战后,公孙瓒锐气顿减,采取自保的自私战略,逐渐失去了部下的信任,被袁绍击败,最终被困于自己修建的高楼之中,引火自焚,势力被袁绍吞并。死后,袁绍斩下他的首级,送到许都彰功。
(4)汉末军阀公孙度。东汉末年辽东地区割据军阀。公孙度(150年-204年),字升济,辽东襄平(今辽宁辽阳)人,少随父迁居玄菟郡。初为玄菟小吏,继升尚书郎、冀州刺史,后被免官。中平六年(189年),经同乡徐荣推荐,被董卓任命为辽东太守。公孙度到任后,厉行严刑峻法,打击豪强势力,使令行政通,羽翼渐丰。初平元年(190年),中原地区董卓乱起,各地军阀无暇东顾。公孙度趁机自立为辽东侯、平州牧。继则东伐高句丽,西击乌桓,南取辽东半岛,越海取胶东半岛北部东莱诸县,开疆扩土;又招贤纳士,设馆开学,广招流民,威行海外,俨然以辽东王自居。建安九年(204年)病逝,子公孙康继承其位。由于公孙度的锐意进取和苦心经营,使辽东地区在汉末三国的战乱年代,获得了暂时的安宁,推动了当地生产技术和封建文化的发展。
(5)汉末军阀刘表。刘表(142年-208年),字景升,山阳郡高平(今山东微山)人。汉鲁恭王刘余之后,东汉末年名士,汉末群雄之一。他身长八尺余,姿貌温厚伟壮,少时知名于世,与七位贤士同号为“八俊”。为大将军何进辟为掾,出任北军中候。后代王睿为荆州刺史,用蒯氏兄弟、蔡瑁等人为辅。李傕等入长安,刘表遣使奉贡。李傕任命刘表为镇南将军、荆州牧,封成武侯,假节,以为己援。在荆州期间,刘表恩威并著,招诱有方,使得万里肃清、群民悦服。又开经立学,爱民养士,从容自保。远交袁绍,近结张绣,内纳刘备,据地数千里,带甲十余万,称雄荆江,先杀孙坚,后又常抗曹操。然而刘表为人性多疑忌,好于坐谈,立意自守,而无四方之志,后更宠溺后妻蔡氏,使妻族蔡瑁等得权。刘表死后,蔡瑁等人废长立幼,奉表次子刘琮为主;曹操南征,刘琮举州投降,荆州遂没。
(6)汉末军阀刘璋。东汉末年益州牧。刘璋(?-220年),字季玉,江夏竟陵(今湖北天门)人。东汉末年割据军阀之一。继父亲刘焉担任益州牧,刘璋为人懦弱多疑,汉中张鲁骄纵,不听刘璋号令,于是刘璋杀张鲁母弟,双方成为仇敌,刘璋派庞羲攻击张鲁,战败。后益州内乱,平定后,又有曹操将前来袭击的消息。在内外交逼之下,刘璋听信手下张松、法正之言,迎接刘备入益州,想借刘备之力,抵抗曹操。不料此举乃引狼入室,刘备反手攻击刘璋,法正又为刘备内应,刘璋不得已于214年投降,被迁往荆州公安(今湖北公安),于220年病逝于荆州。
(7)汉末军阀孙策。东汉末年割据江东一带的诸侯。孙策(175年-200年),字伯符,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孙坚长子,孙权长兄。东汉末年割据江东一带的军阀,汉末群雄之一,三国时期孙吴的奠基者之一。《三国演义》中绰号“小霸王”。为继承父亲孙坚的遗业而屈事袁术,后脱离袁术,统一江东。在一次狩猎中为刺客所伤,不久后身亡,年仅二十六岁。其弟孙权接掌孙策势力,并于称帝后,追谥孙策为长沙桓王。
(8)汉末军阀张鲁。东汉末年割据汉中一带的军阀。张鲁(?—216年、245年或259年),字公祺(《后汉书》作公旗)。祖籍沛国丰县(今江苏丰县)。据传是西汉留侯张良的十世孙、天师道(五斗米道)教祖张陵之孙。张鲁为五斗米道的第三代天师(称系师),在杀张修后继续在汉中一带传播五斗米道,并自称“师君”。雄据汉中近三十年,后投降曹操,官拜镇南将军,封阆中侯,食邑万户。张鲁去世后谥号为“原”,葬于邺城东。元武宗至大元年(1308年),追封张鲁为“正一系师太清昭化广德真君”。有观点认为张鲁是《老子想尔注》的作者。
(9)汉末军阀马腾。东汉末年割据凉州一带的军阀。马腾(?-212年),字寿成。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人,伏波将军马援的后代,马超、马休、马铁之父。马腾身长八尺馀,身体洪大,面鼻雄异,性格贤良忠厚,受到众人的尊敬。灵帝末年,被州郡署为军从事,掌领部众。因讨贼功,拜军司马,后迁偏将军。刺史耿鄙为叛军所杀,马腾与边章、韩遂等在凉州共同起事。初平三年(192年),与韩遂共同率众前往长安,朝廷以马腾为征西将军,屯驻郿。后拜征东将军,与韩遂结为异姓兄弟,共同率军连结种邵等想要诛杀李傕、郭汜,但为其所败,只得还凉州。不久被赦免,拜安狄将军。又与韩遂不和,互相攻击,马腾妻子都为其所杀。后被徵前将军,假节,封槐里侯,屯槐里。后听从张既建议入朝为卫尉。建安十六年(211年),其子马超起兵抗拒欲攻关右的曹操。次年,马腾与其二子皆为曹操所杀,夷灭三族。
(10)汉末军阀陶谦。徐州军阀,陶谦病亡后将徐州让与刘备。陶谦(132年-194年),字恭祖。丹阳郡(治今安徽宣城)人。汉末群雄之一。最初为诸生,在州郡任职,被举茂才,历任舒、卢二县令、幽州剌史、议郎,性格刚直,有大志。后随左车骑将军皇甫嵩对抗北宫伯玉,任扬武校尉,之后又随张温征韩遂、边章。188年,徐州黄巾起,陶谦被朝廷任为徐州刺史,击破徐州黄巾,并推行屯田,恢复生产。尔后听从王朗、赵昱建议遣使进京朝贡,获拜安东将军、徐州牧,封溧阳侯。晚年因战事上为曹操大败,徐州大半几乎遭兵祸所害,以致过度忧劳而逝,享年63岁。
8.魏武帝曹操时期托孤辅政重臣司马懿。西晋王朝的奠基人。司马懿(179-251年),字仲达,汉族,河内郡温县孝敬里(今河南焦作市温县)人。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西晋王朝的奠基人。曾任职过曹魏的大都督,大将军,太尉,太傅。是辅佐了魏国三代的托孤辅政之重臣,后期成为掌控魏国朝政的权臣。善谋奇策,多次征伐有功,其中最显著的功绩是两次率大军成功对抗诸葛亮北伐和远征平定辽东。对屯田、水利等农耕经济发展有重要贡献。73岁去世,辞郡公和殊礼,葬于首阳山。谥号“宣文”;次子司马昭封晋王后,追封司马懿为宣王;司马炎称帝后,追尊司马懿为宣皇帝。(父亲:司马防,妻子:张春华;兄弟:8人,排行老二,大弟司马孚;儿子:9人,长子司马师,次子司马昭;孙子26人,司马炎为司马昭长子)
大弟司马孚。司马孚,司马懿之弟,自曹操时代起,就任文学掾,而后历仕魏国五代皇帝,累迁至太傅。司马孚在“高平陵事变”之际,协助司马懿控制京师,诛杀曹爽一党,后又督军成功防御吴、蜀的进攻,为司马氏政权的稳固多有功劳,但他性格十分谨慎,自司马懿执掌大权起,便逐渐引退,未参与司马氏几次废立魏帝之事。西晋代魏后,司马孚进封为太宰,晋帝司马炎对他十分尊宠,但他不以此为荣,至死仍以魏臣自称。
9.魏武帝曹操时期历史名人。三曹、建安七子、古代四大才女蔡文姬。
(1)三曹。指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曹操与其子曹丕、曹植三人。因他们政治上的地位和文学上的成就,对当时的文坛很有影响,是建安文学的代表,所以后人合称之为“三曹”。
曹操。建安时期杰出的文学家和建安文学新局面的开创者,开创了建安文学的新风气,风格清俊通脱。今存其乐府诗20余首,代表作《蒿里行》描写了军阀混战时期的惨景,《短歌行》更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曹丕。曹丕擅长诗文及辞赋,其名作有《燕歌行》、《与吴质书》等,其中《燕歌行》全诗均用七言,句句押韵,在中国七言诗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曹植。第一个大力创作五言诗的作家,他把文人五言诗的发展推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标志着文人五言诗的完全成熟,他的散文和辞赋也表现出了很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有《洛神赋》美不胜收、《与吴季重书》和《与杨德祖书》是两篇有名的散文诗札。
(2)建安七子。建安年间(196—220)七位文学家的合称,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这七人大体上代表了建安时期除曹氏父子(即曹操,曹丕,曹植)外的优秀作者,所以"七子"之说,得到后世的普遍承认。他们对于诗、赋、散文的发展,都曾作出过贡献。
孔融(153年-208年9月26日),字文举。鲁国(今山东曲阜)人。东汉末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家学渊源,是孔子的第19世孙,太山都尉孔宙之子。少有异才,勤奋好学,与平原陶丘洪、陈留边让并称俊秀。汉献帝即位后任北军中侯、虎贲中郎将、北海相,时称孔北海。在任六年,修城邑,立学校,举贤才,表儒术,经刘备表荐兼领青州刺史。建安元年(196年),袁谭攻北海,孔融与其激战数月,最终败逃山东。不久,被朝廷征为将作大匠,迁少府,又任太中大夫。性好宾客,喜抨议时政,言辞激烈,后因触怒曹操而为其所杀。孔融能诗善文,曹丕称其文“扬(扬雄)、班(班固)俦也。”散文锋利简洁,代表作是《荐祢衡表》,其六言诗反映了汉末动乱的现实。原有文集已散佚,明人张溥辑有《孔北海集》。典故:孔融让梨。
(3)古代四大才女蔡文姬。蔡文姬名琰,字昭姬,为避司马昭的讳,改为文姬,陈留国人,生于公元178年,卒年不详。蔡琰生活的时代约在公元162至239年之间)是东汉末年大文学家蔡邕的女儿,蔡琰,字文姬,又字昭姬[1]
&。生卒年不详。东汉陈留郡圉县人,东汉大文学家蔡邕的女儿。初嫁于卫仲道,丈夫死去而回到自己家里,后值因匈奴入侵,蔡琰被匈奴左贤王掳走,嫁给匈奴人,并生育了两个儿子。十二年后,曹操统一北方,用重金将蔡琰赎回,并将其嫁给董祀。蔡琰三国时期著名女诗人、琴家。与李清照、上官婉儿、卓文君(有争议为班昭)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才女。史书说她“博学而有才辨,又妙于音律。”蔡琰同时擅长文学、音乐、书法。《隋书·经籍志》著录有《蔡文姬集》一卷,但已经失传。现在能看到的蔡文姬作品只有《悲愤诗》二首和《胡笳十八拍》。历史上记载蔡琰的事迹并不多,但“文姬归汉”的故事却在历朝历代被广为流传。
  (二)历史事件
1.黄巾起义(三国开始)。黄巾起义,又称黄巾之乱,是东汉晚期的农民战争,也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宗教形式组织的暴动之一,开始于汉灵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当时朝廷腐败、宦官外戚争斗不止、边疆战事不断,国势日趋疲弱,又因全国大旱,颗粒不收而赋税不减,走投无路的贫苦农民在巨鹿人张角的号令下,纷纷揭竿而起,他们头扎黄巾,高喊“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向官僚地主发动了猛烈攻击,并对东汉朝廷的统治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为平息叛乱,各地拥兵自重,虽最终起义以失败而告终,但军阀割据、东汉名存实亡的局面也不可挽回,最终导致三国局面的形成。所以,黄巾之乱是促使东汉灭亡的导火线,也是三国时代的序幕。
黄巾起义和在它影响下的各族人民起义,持续了二十多年。由于起义农民本身的弱点,起义被残酷镇压,但在农民起义的打击下,腐朽的东汉王朝已名存实亡。黄巾起义,是我国历史上第三次全国规模的农民革命战争。比起秦末、西汉末两次起义,这是一次有周密计划、有长期准备、有明确目标的农民起义。同时,这次起义不再利用某些统治者的旗号,而是公开提出“黄天当立”的口号,表明了农民起义有了新的发展。
2.董卓乱政(献帝即位)。经历了黄巾之乱,汉室威信受挫,权力下放,各地方诸侯自组势力,而宦官十常侍与外戚何进的争斗也日益加剧。公元189年(中平六年),汉灵帝驾崩,太子刘辩登基,何太后临朝听政。大将军何进想趁灵帝逝世、宦官失势之机诛灭阉党,但没有取得太后的支持。于是何进便召时任并州牧的董卓进京,胁迫何太后同意。然而此举打草惊蛇,董卓尚未抵达京城,何进已被宦官下手谋杀。同年九月,董卓入京,执掌朝政,把汉少帝废为弘农王,而改立其弟陈留王为汉献帝,又派人把弘农王母子毒死,自称太师,专擅朝政。在京都的袁术因畏惧董卓而逃到南阳。曹操见董卓倒行逆施,不愿与其合作,遂改易姓名也逃出京师洛阳(今河南洛阳东)。
3.讨伐董卓。(群雄割据)。董卓讨伐战是东汉末年,各地群雄组织地方军对抗董卓的战役。中平六年(189年),掌政的董卓废少帝刘辩,拥立其弟陈留王刘协为帝,实行恐怖统治。关东各地方群雄见此,以讨董为名起兵,推举袁绍为盟主。虽然曹操出兵,及后到的孙坚夺战,但其他军队只驻军不加援助,而董卓又放弃洛阳,挟天子迁都长安,关东军起了内讧,盟军决裂,形成群雄割据的局面。
4.陈留起兵(拥戴献帝)。
曹操到陈留后,散尽家财征募义勇,率先揭竿起义,讨伐董卓。次年(190年)正月,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伷、河内太守王匡、兖州刺史刘岱、勃海太守袁绍、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等地方势力,一齐举兵反董。群雄推举袁绍为盟主。曹操则行使奋武将军之职。但董卓军势力强盛,袁绍等都不敢先出兵。曹操认为董卓焚烧皇宫,劫持皇帝迁都长安,大失人心,正是与之作战的好时机。于是独自引兵西进,结果于汴水遭董卓部将徐荣击败。曹操身中流箭,坐骑也伤重不起,后得曹洪出让自己的坐骑,才死里逃生。此时曹操自己所带领的兵士不过五千人,而其他诸军兵士十余万,却每天只知饮酒作乐,不思进取。曹操为联军出谋划策,但未被采用。曹操只好与夏侯惇一起前往扬州招募兵勇,但也并不顺利。
局面僵持之时,联军内部却发生了变故。先是刘岱杀死桥瑁,让王肱当了东郡太守。接着袁绍和韩馥又考虑拥立幽州牧刘虞为帝,但曹操表示他还是拥戴长安的献帝,“诸君北面,我自西向”。从此,曹操就更加认为袁绍行事不正,为后来的官渡之战埋下伏笔。而刘虞最后也不敢接受,此事遂不了了之。册立新帝未成,袁绍却趁机胁迫韩馥,夺取了冀州。191年曹操讨伐入侵东郡的黑山军,袁绍上表朝廷推举曹操为东郡太守。公元192年(初平三年)四月丁巳日,王允、吕布等人以皇帝诏书的名义,在未央殿掖门外杀死董卓,结束董卓的统治。但是董卓属下李傕、郭汜等人以为其报仇为名,很快率兵攻破长安,杀死王允,击退吕布,延续董卓的暴政。最后献帝被迫逃出长安,流离失所,最终投靠曹操,汉室名存实亡。
5.逐鹿中原(形成势力)。①第一次兖州之战,曹操和黄巾军的作战。兖州之战发生在东汉献帝初平三年(192年),在曹操统一北方的战争中,东郡太守曹操在寿张(今山东东平西南)地区击败黄巾军的作战。此战,曹操以少胜多,不仅取得了兖州根据地,而且收编降卒三十余万,又从中选出精锐,号称“青州兵”,成为曹操的基干部队,为曹操尔后的发展奠定基础。②
后来袁绍与荆州的刘表联手,袁术则与幽州的公孙瓒、徐州的陶谦相结以抗。这时的曹操是袁绍麾下的将领,刘备、孙坚也分别屈身于公孙瓒与袁术之下,是受其差遣调度的客将。正当曹操协助刘表,大破袁术于各地之际,陶谦却趁机攻打兖州东部的泰山郡,导致曹操的父亲曹嵩被杀。针对这个事件,曹操于193年至194年间,二度讨伐陶谦,并在徐州当地展开格杀勿论的大屠杀。③第二次兖州之战,曹操和吕布的作战。194年至195年,曹操在兖州与吕布、张邈等交战,双方互有胜负,兖州之地也反复易主。曹操命荀彧、程昱坚守鄄城,并以此为根据地,终于击破吕布,平定兖州。朝廷也于此时正式承认曹操的兖州牧地位。196年,时任兖州刺史的曹操迎接刘协入驻洛阳,刘协赐曹操节钺,标志着曹操“奉天子以令诸侯”的时代开始,进而利用刘协来试图实现他统一中国的目的。
6.宛城之战(张绣取胜)。宛城之战是197年汉末三国之前军阀曹操和张绣之间的一场战斗。战斗使曹操损失爱子曹昂与爱将典韦。张绣取胜,曹操败逃。
7.易京之战(袁绍获胜)。中国东汉末年,割据冀州等地的袁绍率军于汉献帝建安二年至四年(197—199)攻灭易京(今河北雄县西北)公孙瓒军的作战。汉献帝建安三年(198年),袁绍率兵攻公孙瓒。公孙瓒只守不攻,袁绍遂设下伏兵。公孙瓒中伏后,心知必败,逃回城中自杀。
8.官渡之战。(击败袁绍)。官渡之战,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夷陵之战)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东汉末年,军阀混战,袁绍击败了孔融公孙瓒等人,逐渐成为雄居北方、实力最强的诸侯。于建安四年(公元199年)亲率步兵十万,骑兵两万南下,欲攻许昌。曹操兵少粮缺,被迫以两万兵力的绝对劣势在中牟官渡与之相拒。曹操利用袁军轻敌、内部不和等有利因素,采取机动灵活的战术,于次年(公元200年)和袁军展开激战。曹军声东击西,两次偷袭袁军后方,截其粮车,焚其粮。袁绍所部军心动摇,纷纷溃散投降。曹操乘势全线出击,一举歼灭了袁军主力。袁绍仅率八百余骑逃回河北。此役曹操大获全胜,为日后统一北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9.远征乌桓(解决残余)。公元207年(建安十二年),曹操为了肃清袁氏残余势力,也为了彻底解决三郡乌桓入塞为害问题,决定远征乌桓。汉末,辽西、辽东、右北平三郡乌桓结合,是为三郡乌桓,其首领为辽西部的蹋顿。三郡乌桓与袁氏关系一直很好,并屡次侵扰边境,掳掠人口财物。这年五月,为了彻底解除关外的威胁,曹操率领大军到达无终,准备出塞作战。但是,当地夏秋季节常见的阴雨天气导致进辽西的滨海道不通。八月,曹军进至距离柳城还有“二百里”时,乌桓单于蹋顿等人才察觉,仓促集结数万骑兵抵挡,两军在“白狼山”遭遇,曹操大破乌桓,占据柳城,袁尚袁熙投奔辽东公孙康。不久,公孙康杀二袁,归顺曹操。于是,曹操攻破三郡乌桓,也彻底肃清了袁氏势力。至此,曹操北征之战大获全胜。远征乌桓成就了曹操两大功绩,一是成功平定乌桓,完成北方统一大业;二是在班师途经碣石时,曹操有感而发,留下了千古名篇《观沧海》。
赤壁之战
10.赤壁之战(三国鼎立)。赤壁之战,是指三国形成时期,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长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带大破曹操大军,奠定三国鼎立格局的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曹操率领水陆大军,号称百万,发起荆州战役,然后讨伐孙权。孙权和刘备组成联军,由周瑜指挥,在长江赤壁(今湖北赤壁市西北,一说今嘉鱼东北)一带,以火攻方式大破曹军,从此奠定了三国鼎立格局。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也是孙、曹、刘各家都派出主力参加的唯一的战事。这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争之一,也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为著名的一场。
11.合肥之战(守城成功)。合肥之战是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孙军与曹军以合肥为目标的争夺战。合肥是曹操命刘馥建设的一座东南方重要、繁荣的城市(后再增筑,命为合肥新城),而其主要作用是抵抗敌人的寨垒,所以守备能力对曹军极为重要;而东吴若要北伐,合肥是其中一个障碍点及补给点,所以双方于208年至253年在此地爆发过五次较大型的冲突,不过数次也未有胜负。特别是第一次合肥之战,曹操在赤壁之战失败后,在合肥守城成功,保住了江淮一带极其重要的战略要地。
12.潼关之战(稳定时局)。
211年三月九月,曹操与马超、韩遂等西凉军阀发生的战争。当时曹操在南方战线失利,所以决定向西方拓展。马超、韩遂等受消息影响,起兵抵抗,在关中潼关附近与曹军发生大战,最后曹操用计取胜,压制关中。应该说,潼关之战是曹操彻底统一中国北方的最后一次大规模战争。曹操经过这次战争后,彻底的统一了中国北方。并形成了真正的三国之势。如果没有这次战争,中国的历史走向都会发生变化。这次战争可以说是关西军事集团与关东士大夫集团的军事斗争。
13.册封魏王(奠定基础)。213年,汉献帝册封曹操为魏公,于邺城建立魏王宫铜雀台,享有天子之制,获得“参拜不名、剑履上殿”的至高权力。公元216年(建安二十一年)夏四月,汉献帝册封曹操为魏王,邑三万户,位在诸侯王上,奏事不称臣,受诏不拜,以天子旒冕、车服、旌旗、礼乐郊祀天地,出入得称警跸,宗庙、祖、腊皆如汉制,国都邺城。王子皆为列侯。他名义上还为汉臣,实际上已是皇帝。七月,南匈奴单于呼厨泉来朝贺,被扣留在邺城,曹操借机将南匈奴分为五部,选汉人为司马加以监督。冬十月,汉献帝又赐予曹操王冕十有二旒,乘金根车,驾六马,设五时副车,曹操以五官中郎将曹丕为魏太子。
14.汉中之战(刘备获胜)。东汉献帝建安二十三年至二十四年(218—219年),刘备夺取汉中(治南郑,今陕西汉中)的作战。汉中之战是东汉末年群雄刘备与曹操争夺汉中的战争。由于汉中是益州北方的一个郡,接近三辅地区,而且易守难攻,因此刘备在214年平定益州后,于217年北上攻打曹操的汉中,战事维持了两年。黄忠力斩夏侯渊,取得汉中。最终,刘备占据汉中,在秋天自立为汉中王。
15.襄樊会战(重要转折)。东汉末年的襄樊之战,亦称为关羽北伐、襄樊战役或荆州争夺战,指的是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部将关羽率军从荆州南郡出兵,进攻曹魏占据的襄阳、樊城的一次重要战役。此战中,关羽先是围困襄阳、樊城、水淹七军,重创曹魏,威震华夏。接着,孙权联结曹操,以大将吕蒙偷袭荆州,关羽败走麦城,最后关羽父子被东吴俘杀。襄樊之战,使得曹魏、蜀汉的实力受损,尤其是蜀汉,不但损兵折将、还丢失荆州,成为三国形势的重要转折点。此战还导致蜀汉与东吴十余年的同盟关系被打破、反目成仇,最后发生夷陵之战。
16.壮士暮年(曹操病逝)。曹操在孙权擒杀关羽、取得荆州后,表孙权为骠骑将军、荆州牧。孙权遣使入贡,向曹操称臣,并劝曹操取代汉朝自称大魏皇帝。曹操将孙权来书遍示内外群臣,说:“是儿欲踞吾著炉火上耶!”曹操手下群臣乘机向曹操劝进。曹操自己还不想废献帝自立,他说:“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公元220年(建安二十五年)正月,曹操还军洛阳。当月,病逝在洛阳,终年66岁,谥曰武王。他临死前留下《遗令》。
根据曹操的遗嘱,他于二月廿一丁卯日(4月11日)被安葬于邺城西郊的高陵。这年十月,魏王曹丕取代汉朝,自立为皇帝,国号魏,追尊曹操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三)人物评价
魏武帝曹操。毛泽东评价曹操
尽管在传统戏剧和小说中曹操一直是个“反派人物”,但毛泽东对曹操却有着相当高的评价,毛泽东曾说过,曹操改革了东汉的许多恶政,抑制豪强,发展生产,实行屯田制,还督促开荒,推行法制,提倡节俭,使遭受大破坏的社会开始稳定、恢复、发展。这些难道还不是了不起?
毛泽东曾和他身边的工作人员议论曹操时说:“曹操结束汉末豪族混战的局面,恢复了黄河两岸的广大平原,为后来西晋的统一铺平了道路。”
有一次,毛泽东听到自己的随行医生说曹操是“白脸奸臣”,他马上反驳说:“屁话!说曹操是白脸奸臣,书上这么写,剧里这么演,老百姓也这么说,那是封建正统观念制造的冤案。笔杆子杀人哪,那些反动文人垄断了文化,写出东西又愚弄毒害了老百姓,这个案我们要翻过来!”
毛泽东非常喜欢曹操的诗,他认为曹操的诗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是真男子,大手笔。在和他的子女们谈话时,他也说过:“曹操的文章诗词,极为本色,直抒胸臆,豁达通脱,应当学习。”
易中天对曹操的评价是“可爱的奸雄”。许子将评价曹操是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四)历史文化
1.建安文学。建安九年(204年),曹操占据邺城(今邯郸临漳)后,在中国北部创造了一个以邺城为中心的相对稳定的政治局面。曹操倡导“尚刑名”,“尚通脱”,又善属文,爱文士。许多文士在饱经战乱之苦后,如百川赴海,相继奔往邺城,归附到曹氏周围。在这里形成了以“三曹”为领袖,以“七子”为代表,还有蔡琰(蔡文姬)等庞大的邺下文人集团。他们战时大多随军,归来习文作诗,探讨文学,歌功颂德,抒发情怀,写征战之苦,述社会之乱,相互批评、磋商,共同提高写作水平,发展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建安风骨”这一宝贵的精神财富。建安文学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2.文姬归汉。历史典故。文姬,指蔡文姬。据《后汉书·董祀妻传》,蔡文姬为陈留郡国人.是东汉著名学者蔡邕的女儿。“名琰,字文姬。博学有才辩,又妙于音律。”初嫁河东人卫仲道,夫亡后归居家中。时值天下动乱,四处交兵。董卓在长安被诛后,其父蔡邕曾因为董卓所迫,受官中郎将而获罪,为司徒王允所囚,并被处死狱中。蔡文姬则于兵荒马乱中为董卓旧部羌胡兵所掳,流落至南匈奴左贤王部,在胡中十二年,生有二子。建安中,随着曹操军事力量的不断强大,吕布、袁绍等割据势力的被逐步削平,中国北方遂趋于统一。在这一历史条件下,曹操出于对故人蔡邕的怜惜与怀念,“痛其无嗣”,乃遣使者以金璧将蔡文姬从匈奴赎回国中,重嫁给陈留人董祀,便让她整理蔡邕所遗书籍四百余篇,为中国文化的传播作出了贡献。这就是历史上所谓“文姬归汉”的故事。后来,这个故事又被编入小说、戏剧,被之管弦,得以广泛流传。诸如:元金志南的《蔡琰还汉》杂剧,明陈与郊的《文姬入塞》杂剧,清尤侗的《吊琵琶》杂剧,小说《三国演义》的有关章节,程砚秋的《文姬归汉》京剧,以及郭沫若的《蔡文姬》五幕历史剧等,均曾取材于此。
(三)成语典故
1.孔融让梨。孔融让梨的故事最早应见《世说新语笺疏》注引《续汉书》。说的是孔融四岁时候,与兄弟一起吃梨,但他一直拿最小的梨吃,父亲奇怪地询问他,他回答说:“我是小孩子,按理应该拿小的。”孔融的宗族因而对他感到惊奇。《三字经》中就有“融四岁,能让梨”之语。
2.曹冲称象。曹冲(曹操的三儿子,由曹操的小妾环夫人所生。)生五六岁,智意所及,有若成人。时孙权曾致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访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冲曰:“置象于船上,刻其水痕所至。称物以载之,则校可知矣。”复称他物,则象重可知也。太祖大悦,即施行焉。
3.其它成语。心怀叵测(曹操、荀攸、马腾)、月明星稀(曹操《短歌行》)、枝附叶从、望梅止渴、老骥伏枥、割发代首(曹操)、火烧赤壁、长驱直入、慨当以慷、对酒当歌、击其不意、魏鹊无枝。
&二、魏文帝曹丕时期(
220年——226年,在位6年)
(一)重要人物
&魏文帝曹丕
1.魏文帝曹丕。曹丕(187年冬-226年6月29日),字子桓,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曹魏的开国皇帝,在位6年(公元220-226年)。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魏武帝曹操与卞夫人的长子。曹丕文武双全,八岁能提笔为文,善骑射,好击剑,博览古今经传,通晓诸子百家学说。220年正月,曹操逝世,曹丕继任丞相、魏王。之后曹丕受禅登基,以魏代汉,结束了汉朝四百多年统治。他在位期间,平定边患。击退鲜卑,和匈奴、氐、羌等外夷修好,恢复汉朝在西域的设置。除军政以外,曹丕自幼好文学,于诗、赋、文学皆有成就,尤擅长于五言诗,与其父曹操和弟曹植,并称三曹,今存《魏文帝集》二卷。另外,曹丕著有《典论》,当中的《论文》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有系统的文学批评专论作品。公元226年,曹丕回到洛阳后一病不起,临终前托付曹叡于陈群、曹真、司马懿等人,终年40岁,按其生前的文告,不树不坟。去世后庙号高祖(《资治通鉴》作世祖),谥为文皇帝。葬于首阳陵。
2.魏文帝曹丕后妃。皇后郭女王、嫔妃甄氏、嫔妃献帝二女、其它嫔妃。
(1)皇后郭女王。郭女王,南郡太守郭永女,29岁嫁与曹丕。之前,曹丕嫡妻为任氏,出身乡党名族,曹丕原配,性格狷急不婉顺,多与曹丕不和,建安中被废黜。曹丕即位立为魏王夫人,魏受禅册封贵嫔,222年晋升皇后。死后与曹丕合葬,谥号“德皇后”。
(2)嫔妃甄氏。甄氏,上蔡县令甄逸女,初为袁熙妇,后被曹丕所纳,生曹叡、东乡公主。黄初二年被赐死。其子曹叡继位追谥文昭皇后。
(3)嫔妃献帝二女。献帝二女,汉献帝刘协两个女儿,黄初元年入宫为妃。&
(4)其它嫔妃。李贵人,生子曹协;阴贵人,东汉大族南阳阴氏女;柴贵人;潘淑媛,生子曹蕤;朱淑媛,生子曹鉴;仇昭仪,生子曹霖;徐姬,生子曹礼;苏姬,生子曹邕;张姬,生子曹贡;宋姬,生子曹俨。
3.魏文帝曹丕子女。儿子曹叡、曹霖等10个儿子。女儿东乡公主。
(1)儿子曹叡。曹叡(206年—239年),魏明帝,母甄氏。(略)
(2)儿子曹霖。曹霖(?—249),兖州沛国谯县人氏,曹丕之子,母仇昭仪。子女:曹髦(高贵乡公)、曹启。霖性粗暴,闺门之内,婢妾之间,多所残害。太和六年,改封东海定王,黄初三年立为河东王。六年,改封馆陶县。明帝即位,以先帝遗意,爱宠霖异于诸国。嘉平元年薨。
(3)其它儿子。曹喈,字仲雍,文帝次子,出生两月夭折(母不详);曹协,赞哀王(早逝),母李贵人),子:曹寻;曹蕤,北海悼王(?—?)母潘淑媛;曹鉴,东武阳怀王(?&#年),母朱淑媛;曹礼,元城哀王(208-229年),母徐姬;曹邕,邯郸怀王(?-229年),母苏姬;曹贡,清河悼王(?&#年),母张姬;曹俨,广平哀王(?&#年),母宋姬。
(4)女儿东乡公主。东乡公主(3世纪205年后-3世纪),魏文帝曹丕之女,母亲是甄夫人。史书中对东乡公主的记载甚少,生卒不详,是否婚配不详。仅推断出她是曹睿的妹妹,生年在205年后。建安二十一年(217年),祖父曹操东征。东乡公主离开母亲甄氏,与祖母卞夫人、父亲曹丕以及兄弟曹睿一起跟随。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其父曹丕称帝,她是否在这一年获得东乡公主的封号不详。
4.魏文帝曹丕兄弟(近亲)。弟弟曹彰、曹植,表叔名将曹仁、曹洪,表弟曹休、曹真,曹魏名将夏侯尚。
(1)弟弟曹彰。曹彰(?-223年),字子文,沛国谯县(安徽亳州)人是魏武帝曹操与武宣卞皇后所生第二子,魏文帝曹丕之弟,曹植之兄,曹魏任城王。曹彰武艺过人,曹操问诸子志向时自言“好为将”,因此得到曹操的赞赏。其胡须黄色,被曹操称为“黄须儿”。弱冠前喜搏猛虎,臂力过人、不善文章。216年,封鄢陵侯。218年,曹彰受封为北中郎将,行骁骑将军征讨乌桓,又降服辽东鲜卑大人轲比能。后来曹操去世,曹丕即位,曹彰与诸侯就国。221年进爵为公。次年被封为任城王。223年,到洛阳朝见,患病薨于府邸,死后谥号为威,故亦称为任城威王。
(2)弟弟曹植。曹植(192年-232年),字子建,因封陈王且谥号“思”,后世文章中常称“陈思王”、“陈王”。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曹操第五子,卞氏嫡出之第三子。曹植是三国时期曹魏著名文学家,作为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与集大成者,他在两晋南北朝时期,被推尊到文章典范的地位。其代表作有《洛神赋》、《白马篇》《七哀诗》等。其诗以笔力雄健和词采画眉见长,留有集三十卷,已佚,今存《曹子建集》为宋人所编。才高八斗(八斗之才)、七步成诗等词之语源。其诗歌对后世有很大影响,才华也颇受后世诗人推崇。与父亲曹操、兄长曹丕并称“三曹”,不过与其父兄不同的是曹植一生并未担任重要军政职务。曹丕称帝后,曹植的生活从此发生了变化。他从一个过着优游宴乐生活的贵族王子,变成处处受限制和打击的对象。公元226年,曹丕病逝,曹叡继位,即魏明帝。曹叡对他仍严加防范和限制,处境并没有根本好转。曹植在文、明二世的12年中,曾被迁封过多次,最后的封地在陈郡,232年12月27日曹植逝世,享年40岁。
(3)表叔名将曹仁。曹仁(168年-223年),字子孝,汉族,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曹操从弟(从祖弟)。三国曹魏名将。曹仁好弓马骑射,少时不修行检,及至长成为大将,则变得严整,奉法守令。从曹操多年,为魏朝立下汗马功劳。破袁术,曹仁所斩获颇多,大破陶谦军及陶谦部将吕由,攻克句阳,生擒吕布的部将刘何,官渡之战中,在隐强打败刘备军、鸡落山之战又战胜袁绍军。赤壁之战兵败后,曹仁镇守江陵与周瑜拖了一年之久,为曹操重整旗鼓赢得了宝贵的时间,渭南破马超,破反将苏伯、田银、侯音,襄樊之战中挡住了关羽的进攻,与徐晃共攻破陈邵,进军襄阳,魏国建立后曹仁拜车骑将军,统率荆州、扬州、益州军事,晋封陈侯,曹丕代汉建魏,封曹仁为大将军,又迁大司马,不久卒于军中,时年56岁,谥曰忠侯。按《史记·谥法解》云:“危身奉上曰忠。险不辞难。”故当魏一朝,“忠”实为大誉之谥,只有夏侯惇同焉。
(4)表叔名将曹洪。曹洪(?-232年),曹操从弟。曹操追袭董卓荥阳为徐荣所败失马,曹洪舍命献马并救护曹操,使曹操免于厄难。后多随军征伐,平兖州、征刘表、讨祝臂。官渡之战时曹操令其驻守本阵。汉中之战时,曹洪与曹休在下辩抵御刘备大军,破斩吴兰、任夔,逼退张飞与马超。曹丕即位时封曹洪为骠骑将军,后因私事寻衅欲处死曹洪,因卞太后求情免死,贬为庶民,曹叡即位,拜曹洪为后将军,更封乐城侯,后复拜为骠骑将军。曹洪逝世,追谥曰恭侯。
(5)表弟名将曹休。曹休(?-228年),字文烈,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三国曹魏将领,曹操族子。官至大司马,封长平侯。于曹操起兵讨伐董卓时前往投奔,曹操称赞其为“千里驹”,如同亲子般看待,并使他领虎豹骑宿卫。汉中之战中,识破张飞计谋,大败吴兰。曹魏建立后,镇守曹魏东线,多次击破吴军,诱降吴将。公元228年,曹休在魏吴石亭之战中大败,不久因背上毒疮发作而去世。
(6)表弟名将曹真。曹真(?-231年),字子丹,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曹操族子。三国时期曹魏名将,官至大将军、大司马。其父为曹操招募人马时被州郡所杀,曹操因怜悯曹真少年丧父而待其如亲子一般,因赞赏曹真的勇猛而让他率领虎豹骑。曹真在镇守曹魏西北边境时表现突出,魏文帝时期督众将大破羌胡联军,平定河西;魏明帝时期屡次对抗诸葛亮的北伐。231年病逝,谥曰元侯。
(7)曹魏名将夏侯尚。夏侯尚(?-226年),字伯仁,三国时期曹魏武将,夏侯渊之侄,与曹丕亲近友好,曹操时期历任军司马、五官将文学、黄门侍郎,曾随曹彰远征乌桓,得胜归来。魏文帝继位后,夏侯尚升为征南将军,领荆州刺史,假节都督南方诸军事,攻击蜀国上庸,平定三郡九县,升为征南大将军;又在江陵击败吴将诸葛瑾,升为荆州牧。夏侯尚宠爱一个爱妾超过了正妻,而正妻是曹氏之女,于是曹丕派人绞杀了这个爱妾。夏侯尚很是悲伤,生病至精神恍惚,一年后病逝。
4.魏文帝曹丕时期文臣武将。托孤辅政重臣司马懿,大臣华歆、王朗、贾诩、陈群、公孙恭。
(1)托孤辅政重臣司马懿。司马懿(179-251年)(略)
(2)大臣华歆。华歆(157年—232年1月30日),字子鱼。平原高唐人(今山东聊城高唐县)。汉末魏初时名士,曹魏重臣。华歆早年拜太尉陈球为师,与卢植、郑玄、管宁等为同门,又与管宁、邴原共称一龙,华歆为龙头。汉灵帝时华歆被举为孝廉,任郎中,因病去官。又被何进征召为尚书郎。后任豫章太守,甚得民心。孙策破刘繇后,华歆举豫章降,被奉为上宾。官渡之战时,被征为议郎,参司空军事。入为尚书,转侍中,又代荀彧为尚书令。曹操讨孙权,以华歆为军师。后为魏王国御史大夫。曹丕即王位,拜华歆相国,封安乐乡侯。曹丕代汉建魏,改御史大夫为司徒。魏明帝即位,代钟繇为太尉,晋封博平侯。232年1月30日去世,谥敬侯。华歆有文集三十卷,今佚失,其余见《全三国文》。
(3)大臣王朗
。王朗(?-228年11月),本名王严,字景兴。东海郯(今山东郯城西北)人。汉末三国经学家,曹魏初期重臣。王朗师从太尉杨赐,因通晓经籍而被拜为郎中。后因杨赐去世而弃官为其服丧,后来被举孝廉,但王朗不应命。徐州刺史陶谦又举其为茂才,拜治中从事。迁任会稽太守,任内获百姓爱戴。孙策攻会稽时,王朗举兵抵抗,为其所败,在无法逃亡时投降,孙策敬重王朗而未加害。后为曹操所征,辗转数年后才抵达,被拜为谏议大夫、参司空军事。后为魏国军祭酒,领魏郡太守,又任少府、奉常、大理等职。曹丕继王位时,迁御史大夫,封安陵亭侯。曹丕受禅建魏后,王朗改任司空,又进封乐平乡侯。曹叡继位后,迁司徒,进封兰陵侯。太和二年(228年),王朗去世,谥号成。其孙女王元姬,嫁于晋文帝司马昭,生晋武帝司马炎。王朗学识渊博,与其子王肃都为经学大家。著有《周易传》、《春秋传》、《孝经传》、《周官传》等,有文集三十四卷。
(4)大臣贾诩。贾诩(147年-223年8月11日),字文和,古凉州姑臧(今甘肃武威市凉州区)人。东汉末至三国曹魏初年著名谋士、军事战略家,也是曹魏的开国功臣。原为董卓部将,董卓死后,献计李傕、郭汜反攻长安。李傕等人失败后,辗转成为张绣的谋士。张绣曾用他的计策两次打败曹操,官渡之战前他劝张绣归降曹操。官渡之战时,力主与袁绍决战。赤壁之战前,认为应安抚百姓而不应劳师动众讨江东,曹操不听,结果受到严重的挫败。曹操与关中联军相持渭南时,贾诩献离间计瓦解马超、韩遂,使得曹操一举平定关中。在曹操继承人的确定上,贾诩以袁绍、刘表为例,暗示曹操不可废长立幼,从而暗助了曹丕成为世子。黄初元年,曹丕称帝,封其为太尉、魏寿乡侯。曹丕问应先灭蜀还是吴,贾诩建议应先治理好国家再动武,曹丕不听,果然征吴无功而返。黄初四年去世,享年77岁,谥曰肃侯,《唐会要》尊其为魏晋八君子之首。贾诩精通兵法,著有《钞孙子兵法》一卷,并为《吴起兵法》校注。
(5)大臣陈群。陈群(?-237年2月7日),字长文。颍川许昌(今河南许昌东)人。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曹魏重臣,魏晋南北朝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和曹魏律法《魏律》的主要创始人。陈群出身名门,为东汉太丘长陈寔之孙、大鸿胪陈纪之子,早年被刘备辟为豫州别驾。公元198年,曹操入主徐州,辟陈群为司空西曹掾属。后又转任参丞相军事。公元213年,曹操封魏公,陈群为魏国的御史中丞,后任吏部尚书,封昌武亭侯。曹丕代汉,陈群为尚书令,晋爵颍乡侯。公元225年,陈群为镇军大将军,领中护军,录尚书事。次年,曹丕驾崩,陈群受诏辅政。曹叡即位,任司空,录尚书事,晋封颍阴侯,增邑五百户。公元237年病逝,谥靖侯。陈群历仕曹操、曹丕、曹叡三代,以其突出的治世之才,竭忠尽职,为曹魏政权的礼制及其政治制度的建设,做出了突出的贡献。陈群撰有文集五卷,今已佚失。其余见于《全三国文》。
(6)魏辽东太守公孙恭。公孙恭,汉末魏初人物,魏辽东太守、公孙度次子,公孙康之弟。度死,子康嗣位,把永宁乡侯的虚衔给了弟弟公孙恭。后来公孙康死去,其子公孙晃、公孙渊等皆年幼,于是众人推举公孙恭为辽东太守。魏文帝即位后,遣使即拜恭为车骑将军、假节,封平郭侯。从前,公孙恭因病丧失了生育能力,身体虚弱不能治理国家。太和二年(228年)被长大成人的公孙渊胁逼退位并囚禁。景初元年(公元238年),司马懿在襄平(今辽宁辽阳)平定公孙渊叛乱后,将还在被囚禁的公孙恭释放。
5.汉献帝刘协。刘协(公元181年4月2日---234年4月21日)。(略)
6.魏文帝曹丕时期历史名人。书中四贤之一钟繇。钟繇(y&o,一作y&u)(151年-230年),字元常。颍川长社(今河南许昌长葛东)人。三国时期曹魏著名书法家、政治家。早年相貌不凡,聪慧过人。历任尚书郎、黄门侍郎等职,助汉献帝东归有功,封东武亭侯。后被曹操委以重任,为司隶校尉,镇守关中,功勋卓著。以功迁前军师。魏国建立,任大理,又升为相国。曹丕称帝,为廷尉,进封崇高乡侯。后迁太尉,转封平阳乡侯。与华歆、王朗并为三公。与张芝、王羲之和王献之称为中国书法四贤。明帝继位,迁太傅,进封定陵侯。太和四年(230年)卒,谥曰成。钟繇在书法方面颇有造诣,是楷书(小楷)的创始人,被后世尊为“楷书鼻祖”。钟繇对后世书法影响深远,王羲之等后世书法家都曾经潜心钻研学习钟繇书法。与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并称为“钟王”。南朝庾肩吾将钟繇的书法列为“上品之上”,唐张怀瓘在《书断》中则评其书法为“神品”。
(二)历史事件
1.早年经历。汉中平四年(公元187年)冬,曹丕生于谯。少有逸才,广泛阅读古今经传、诸子百家之书。初平三年(公元192年),曹操认为时下兵荒马乱,教曹丕学射箭。曹丕六岁时学会,曹操又教曹丕骑马,曹丕八岁时学会。
2.世子之争。曹丕主要与其弟弟曹植之间相争。曹植自幼颖慧,10岁余便诵读诗、文、辞赋数十万言,出言为论,落笔成文,深得曹操的宠爱。曹操曾经认为曹植在诸子中“最可定大事”,几次想要立他为世子。然而曹植行为放任,不拘礼法,屡犯法禁,引起曹操的震怒,而他的兄长曹丕则颇能矫情自饰,终于在立储斗争中渐占上风。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曹丕运用各种计谋,在司马懿、吴质等大臣帮助下,在继承权的争夺中战胜了弟弟曹植,被立为魏王世子。
3.登基为帝。延康元年(公元220年(庚子年)),曹操去世,世子曹丕继位为魏王、丞相、冀州牧。二月任命华歆为相国,王朗为御史大夫。曹丕继位魏王后,逼早已徒具虚名的汉献帝“禅让”。曹丕的亲信华歆率领文武百官联名上书,劝汉献帝把帝位让给魏王曹丕。同年十月,汉献帝宣布退位并将皇位“禅让”给曹丕。曹丕故作推辞,在“三让”之后才“答允”接受。十月二十九日,丕登坛受禅,改国号为魏,改元黄初,是为魏文帝,并尊曹操为武皇帝,庙号太祖。十一月一日,曹丕封业已退位的献帝为山阳公。至此,历一百九十余年的东汉正式结束,三国时代的魏朝正式建立。
4.创建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是魏文帝曹丕为了拉拢士族而采纳陈群的意见。曹丕篡汉前夕即延康元年
(220年)由魏吏部尚书陈群制定。此制至西晋渐趋完备,南北朝时又有所变化。它上承两汉察举制,下启隋唐之科举,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乃中国封建社会三大选官制度之一,从曹魏始至隋唐科举的确立,这其间约存在了四百年之久。
5.军事战绩。①与诸胡:曹丕在担任魏王时,令苏则平定武威三种胡、酒泉和张掖的叛乱;称帝之后,命曹真督军大破羌胡联军,平定河西,遣使复通西域,恢复了中原王朝在西域的统治,并设置了西域长史府。因北狄强盛,侵扰边塞,于是曹丕任命田豫为持节护乌丸校尉,牵招、解俊同为护鲜卑校尉,田豫、牵招、梁习等将领在北疆表现出彩,多次击败鲜卑。②与蜀汉:曹丕在延康元年命夏侯尚、徐晃招降孟达,大破刘封,收复上庸三郡。③与孙吴:孙权曾向魏称臣,接受吴王封号。经过多次斡旋,魏吴最终走向敌对,曹丕三次亲征东吴,均没有取得太大的效果。④总体来说,在位6年,统治期间,曹魏国力进一步增加,版图得以扩大。
6.文学影响。曹丕是邺下文人集团的实际领袖,对建安文学的精神架构起到关键作用,由此形成的“建安风骨”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①曹丕命令刘劭、王象、缪袭等人编纂中国第一部类书《皇览》,开官方组织编纂类书的先河。
②《典论&论文》开创了文学批评的风气,为中国文学批评之祖。
③其《燕歌行》则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首完整的七言诗,此对后世七言诗的创作有很大影响。
7.名将之死。黄初四年(公元223年),曹仁、曹彰、贾诩先后去世。公元226年(黄初七年)四月,夏侯尚病逝。
8.因病去世。黄初七年(公元226年)正月壬子,曹丕回到洛阳的宫殿。五月丙辰(6月28日)曹丕病重,诏令陈群、曹真、曹休、司马懿受领遗诏,共同辅佐嗣主曹叡。让后宫淑媛、昭仪已下的都各自归其家。五月丁巳(十七)日(6月29日),曹丕去世,时年40岁,按其生前的文告,不树不坟,葬于首阳陵。
藏首阳陵。魏文帝曹丕葬首阳陵在今洛阳东偃师市首阳山。首阳陵构造极为简单,依山为体,不封不树,也不建陵寝园地,神道等,地表没有任何痕迹。陵中建筑豪不侈华,随葬品以瓦为主,以防后人掘盗。
(三)人物评价
魏文帝曹丕。曹丕开国后,设立中书省,其官员改由士人充任,原由尚书郎担任的诏令文书起草之责转由中书省官员担任,机要之权渐移于中书省。定令妇人不得预政,群臣不得奏事太后,后族之家不得当辅政之任。他又建立并推行九品中正制,把用人权交给士族地主获得支持。曹丕的一些措施体现了他在政治上的才能,然而在军事才华上他远不能和父亲曹操相比,几次率百万大军南下伐吴均无功而返。但曹丕在位期间开拓疆域,征服北方鲜卑、高句丽等部落,击退东吴入侵,使得魏朝疆域远达蒙古高原,这是曹丕军事上的重要建树。
&曹丕爱好文学,并有相当的成就,与其父曹操,其弟曹植并称“三曹”。其《燕歌行》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完整工整的文人七言诗;他的五言和乐府清绮动人;所著《典论·论文》,在中国文学批评理论的奠基;
组织编纂了中国古代第一部类书《皇览》。
(四)历史文化
曹丕是简殡薄葬的倡导者、实行者。他的父亲曹操就倡导薄葬,死后葬礼就很简单,墓内“无藏金玉珍宝”。曹丕34岁当皇帝,36岁即在首阳山东选寿陵。经过东汉末年的战乱,曹丕深知世事沧桑。在丧葬方面,他认为盗墓的“祸由乎厚葬”厚葬封树,把珠玉金银珍宝等贵重物品都随葬于墓,是引起后来被盗的主要原因。曹丕对他的后事的安排是明智的。他怕后人违背他的意愿,在他百年之后
,以他是开国之君为由故行厚葬,特意作了《终制》(即遗诏)放在宗庙里,还把副本各一份,分别存在尚书府、秘书府的档案里。曹丕死后的葬事活动,完全是按照他在《终制》里的要求实行了。致使后人无法知道他的墓的确切地点,成为历史上的千载悬案。曹丕提倡薄葬,反对厚葬,是合乎社会发展要求的,因而深得后人称道。魏嘉平三年(251),曹魏名将司马懿死于京师洛阳。他生前就效法曹丕预作《终制》的办法立下了遗嘱,死后在首阳山土葬,不坟不树,不设明器,妻妾后终者不得合葬。唐朝初年太上皇李渊病死,太宗李世民打算厚葬,大臣虞世南上书劝阻,陈述薄葬的例子说:“魏文帝此制,可谓达于事矣!”“薄葬达德”,“厚葬致祸”。1700多年的历史
证明,勿论贵贱,薄葬简殡是最聪明的办法。曹丕实行简殡薄葬的目的,在于防止后人盗他坟墓,不能等同于当今的丧葬改革。但是,我们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他的简殡薄葬还是有借鉴意义的。
2.曹丕是中国三国时代第一位杰出的伟大诗人。其《燕歌行》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文人七言诗,代表曹丕诗歌最高成就;他的五言和乐府清绮动人,现存诗约四十首。《燕歌行》是一个乐府题目,属于《相和歌》中的《平调曲》,这个曲调以前没有过记载,因此据说就是曹丕开创的。
曹丕的《燕歌行》有两首,是写妇女秋思,由他首创,所以后人多学他如此用燕歌行曲调做闺怨诗。据考写于建安十二年曹操北征三郡乌桓期间,采用乐府体裁,开创性地以句句用韵的七言诗形式写作,是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七言诗。《燕歌行》从“思妇”的角度,反映了东汉末年战乱流离的现状,表达出被迫分离的男女内心的怨愤和惆怅。全诗用词不加雕琢,音节婉约,情致流转,被王夫之盛赞“倾情,倾度,倾色,倾声,古今无两”。曹丕的一些为后人称道的作品都在担任五官中郎将至魏太子期间所作,他的诗歌细腻清越,缠绵悱恻。
3.《典论·论文》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部文学专论,作者曹丕即魏文帝。《典论》是他在建安后期为魏太子时所撰的一部政治、社会、道德、文化论集。全书由多篇专文组成。《论文》是其中的一篇《典论·论文》是魏文帝曹丕所写的二十篇文章之一,按照“子”书的形式写成,是曹丕关于国家大事一系列的问题的论文总集。但是很可惜,这二十篇文章到现在大多已经失散,只剩下残章断简。而幸运的是,《论文》由于被南朝的萧统选入了《昭明文选》而得以完整保留下来。
4.《皇览》。《皇览》是一部类书,由魏文帝曹丕组织儒生编撰而成,总负责人是桓范、王象、缪袭等。该书的宗旨是“撰集经传”,即收集图书文籍,这种“采掇遗忘”的工作其实早自曹操就已经开始了。《皇览》的编撰原则是“随类相从”,即凡是同一类的内容都编在一起。作为一部大型的类书,它内容广泛,收罗丰富,包括了五经群书,共分四十多部,每部数十篇,共一千多篇,总共八百多万字,非常便于查阅相关资料。《皇览》一书的编辑,有利于文化事业的发展和文化遗产的保存,开了我国编纂大型类书的先河。后世的各种类书,大都沿袭《皇览》的体例格局,如《艺文类聚》、《太平御览》等均是。可惜的是,《皇览》流传到唐代就失传了。但曹丕作为身居高位的统治者,能够组织文士编纂此书,充分说明他对于文化事业是格外重视的,这在历代帝王之中尤其难能可贵。我国古代类书之祖,当首推魏时之《皇览》。
5.书中四贤。《书谱》概总为“汉魏有钟、张之绝,晋末有二王之妙”。四人被称为古代书家“四贤”。中国书法四贤,是指张芝、钟繇、王羲之和王献之。东汉末年的“草圣”张芝,曹魏时期的隶、楷书家钟繇,东晋末年的王氏父子,可堪称“古之特绝”。书法大家王羲之对古人书法有这样的评述:“顷寻诸书,钟、张信为绝伦,其余不足观。”而王羲之则兼取钟、张之精华,将书法艺术推向新的境界。
(五)成语典故
1.七步之才。【释义】:指的是曹植有七步成诗之才能。比喻人有才气,文思敏捷。【出处】:出自《世说新语》。【成语故事】:曹丕登位后,
命弟弟曹植在七步之内做出一首诗来。否则就杀了他。 曹植果真在七步之内做出后世闻名的《七步诗》,
并借诗暗喻兄弟相残的可悲性。诗:“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丕也受此诗所感,放了曹植。
2.才高八斗。【释义】:八斗,指量多;才,文才;形容人文才很高。【出处】:《南史·谢灵运传》“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用一斗。”
【成语故事】:南北朝时最著名的大诗人谢灵运曾言:“天下才共一石(d&n)(为我国古代容量单位,一石等于十斗),曹子建(曹植)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用一斗。”由此,后世便称才学出众者为“才高八斗”或“八斗之才”。然而谢灵运最终也正是因为恃才傲物、轻慢朝纲而惨遭杀害的。
&三、魏明帝曹叡时期(
226年——239年,在位13年)
(一)重要人物
&魏明帝曹叡
1.魏明帝曹叡。曹叡(204年-239年1月22日),字元仲,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魏文帝曹丕长子,母文昭皇后甄氏,三国时期曹魏第二位皇帝,公元226年-239年在位。曹叡能诗文,与曹操、曹丕并称魏氏“三祖”,文学成就不及曹操、曹丕。原有集,已散佚,后人辑有其散文二卷、乐府诗十余首。曹叡23岁即位,在位期间指挥曹真、司马懿等人成功防御了吴、蜀的多次攻伐,并且平定鲜卑,攻灭公孙渊,颇有建树。然而统治后期,大兴土木,耽于享乐。景初二年(238年),曹叡病逝于洛阳,时年36岁,庙号烈祖,谥号明皇帝,葬于高平陵。因其临终前托孤不当,导致后来朝政动荡。
2. 魏明帝曹叡后妃。明帝元配虞氏、明悼皇后毛氏、明元皇后郭氏(郭太后)。
(1)明帝元配虞氏。公元226年,魏文帝曹丕驾崩,其子曹睿即位,是年23岁,虞氏或不满20岁。按惯例,有了君临天下的皇帝,就得有母仪天下的皇后,身为原配,虞氏自信满满。但是次年公布的遴选结果却不是她,而是典虞车工(太仆下属作坊的工匠)毛嘉的女儿,这个打击,对虞氏来说是近乎崩溃的。当时虞氏的一句狠话,在其后十多年间一一得到了印证。毛皇后确乎不善于打理内事,简直一塌糊涂。自己生的皇子曹殷,次年夭折也就罢了,还可以视为意外;其他妃子所生的皇子曹冏、曹穆,亦都是未满岁而夭,恐怕就不是意外了,哪有这般巧合?曹睿一死,皇权很快旁落。公元249年,发生了高平陵事件,军政皆入司马氏之手,西晋一统河山的鼓点声,已然声声可闻,而虞氏的毒舌,亦一语成谶。
(2)明悼皇后毛氏。毛氏
(?&#年),河内郡人,魏明帝曹叡第一任皇后。黄初年间,,因才貌入选太子宫。当时魏明帝还是平原王,对毛氏非常宠爱,进出常同乘一副辇同车。黄初七年(226年),魏明帝即位,封为贵嫔。太和元年(227年),封为皇后。魏明帝后来又宠幸郭皇后(明元郭皇后),对毛皇后日益淡漠。景初元年(237年),魏明帝将毛皇后赐死,谥号“悼皇后”,因魏明帝谥号为“明”,故称“明悼皇后”,史书多作“明悼毛皇后”,葬于愍陵。
(3)明元皇后郭氏(郭太后)。郭氏(?-264年),西平人。祖上是河西大族。父郭蒲,母杜氏。237年被魏明帝曹叡立为皇后。景初三年(239年),明帝死,8岁的皇太子曹芳即位,尊郭皇后为皇太后并主持朝政,由司马懿和曹爽辅政。正始八年(247年),大将军曹爽听何晏、邓飏、丁谧之计,软禁郭太后于永宁宫,郭太后和曹芳告别时相对哭泣。曹爽自此专权。嘉平元年(249年),太傅司马懿以郭太后令发动高平陵之变,推翻曹爽。司马师主政期间借她的名义废黜了曹芳并提出立曹据,但郭太后认为曹据为明帝叔父,立曹据则明帝无人奉祀,自己一旦成为新帝的侄媳也会造成身份尴尬,力主立明帝弟东海王曹霖子曹髦为帝。后司马昭主政时,又借她的名义追废了遇弑的曹髦。景元四年(264年)正月,郭后病逝。同年三月,谥号明元皇后,与魏明帝合葬于高平陵。
魏明帝曹叡子女。亲子3位:曹冏、曹穆、曹殷。养子2位:曹询、曹芳。女儿2位:曹淑、齐长公主
(1)亲子曹冏。曹冏(? - 226年),226年立为清河王,同年早世。
(2)亲子曹穆。曹穆(? - 229年),228年立为繁阳王,229年早世。
(3)亲子曹殷。曹殷(231年 -
232年),231年出生,232年早世。&
(4)养子曹询。曹询(231年 -
244年),曹叡养子,231年出生,235年立为秦王,244年去世。
(5)养子曹芳。曹芳(232年 -
274年),字兰卿,任城王曹楷之子。曹叡义子,232年生,235年立为齐王,后即皇帝位。(略)&
(6)女儿曹淑。曹淑(? - 232年),232年去世,追谥平原懿公主。
(7)女儿齐长公主。齐长公主(? - ?),先后下嫁中书令李丰之子李韬、中书侍郎任恺。
4.魏明帝曹叡时期文臣武将。托孤辅政重臣司马懿、表弟名将曹真(八虎骑)、表弟名将曹休(八虎骑)、大臣陈群。
(1)托孤辅政重臣司马懿。司马懿(179-251年)(略)
(2)表弟名将曹真(八虎骑)。曹真(?-231年),曹操族子。魏明帝时期屡次对抗诸葛亮的北伐。231年病逝,谥曰元侯。(略)
(3)表弟名将曹休(八虎骑)。曹休(?-228年),曹操族子。(略)
(4)大臣陈群。陈群(?-237年2月7日),历仕曹操、曹丕、曹叡三代。(略)
5.魏明帝曹叡时期割据军阀。辽东地方割据军阀公孙渊。公孙渊(?—238年),字文懿。辽东襄平(今辽宁辽阳)人。三国时辽东地方割据军阀。辽东太守公孙度之孙、左将军公孙康之子。太和二年(228年),夺其叔公孙恭位,被魏明帝拜为扬烈将军、辽东太守。后遣使南通孙权,孙权立其为燕王,并遣甲士万人携珍宝前往辽东,公孙渊害怕魏国讨伐,于是斩送吴使首至洛阳,明帝拜其大司马,封乐浪公。景初元年(237年),在击败前来讨伐的毌丘俭等后叛魏,自立为燕王,建年号绍汉,并置百官有司。景初二年(238年),明帝遣太尉司马懿率军四万讨之。公孙渊大败,并其子为魏军所斩。
6.魏明帝曹叡时期历史名人。机械发明家马钧。马钧,字德衡,扶风(今陕西兴平)人,生活在汉朝末期,是中国古代科技史上最负盛名的机械发明家之一。马钧年幼时家境贫寒,自己又有口吃的毛病,所以不擅言谈却精于巧思,后来在魏国担任给事中的官职。指南车制成后,他又奉诏制木偶百戏,称“水转百戏”。接着马钧又改造了织绫机,提高工效四五倍。马钧还改良了用于农业灌溉的工具龙骨水车(翻车),此后,马钧还改制了诸葛连弩,对科学发展和技术进步做出了贡献。
(二)重要事件
1.早年经历。曹叡从小得到祖父曹操的喜爱。十五岁时,被封为武德侯。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丕继位魏王。黄初二年(221年),封齐公,由于生母甄夫人冒犯了曹丕被杀,曹叡被贬为平原侯。黄初三年(222年),封平原王。据《魏略》记载,因为郭皇后没有子息,曹丕下诏令曹叡奉养郭皇后。但曹叡因为母亲死非善终,意甚不平。曹丕因曹叡心怀不满,欲意让另一个嫔妃的儿子曹礼做继承人。曹叡不得已,开始勤谨侍奉郭皇后,每天早晚都去向郭皇后问候起居,郭皇后也因自己未生育子女,对他疼爱有加。但曹丕始终对曹叡不满意,因此一直不立曹叡为太子。野史《魏末传》记载,曹叡曾经跟从曹丕狩猎,见到母子两鹿。曹丕射杀了鹿母,命令曹叡射杀子鹿,曹叡不从,并且说:“您已经杀掉了母鹿,我实在不忍心再杀掉它的孩子。”说完哭泣不已。曹丕于是放下了弓箭,因为此事对曹叡的仁孝深感惊奇,于是立其为太子的心意已经确定。黄初七年(226年),曹丕病重,立曹叡为皇太子,托孤于曹真、司马懿、陈群、曹休等人,不久驾崩。
2.登基称帝。公元226年(黄初七年)五月,20岁的太子曹叡在洛阳即位,是为魏明帝。在曹真、曹休、陈群和司马懿等人的辅佐下,开始了他13年的执政生涯。
3.政由己出。曹叡处事沉着、刚毅,明识善断,即位不久就政由己出,使几个辅政大臣形同虚设。同时注重法理。他诏令设置律博士,改革汉法,制订新律。又下令删简死刑条款,减少死罪;除死刑外,可以用财赎罪;减鞭杖之刑,以免苦打成招。
4.魏吴:石亭之战。三国时期,魏、吴两国对江淮地区进行激烈的争夺,都伺机寻歼对方主力。公元228年,吴国鄱阳(今江西鄱阳)太守周鲂用诈降诱敌之计致书魏国曹休,表示愿意叛吴归魏,请求曹休派兵接应。曹休中计,率军10万向皖(故治今安徽潜山),与另外两路魏军同时深入吴地。孙权率军进驻皖口(今安徽怀宁皖水入江处),派陆逊、朱桓、全琮各率兵3万,迎击曹休于石亭(今安徽舒城境)。陆逊等三路吴军同时向曹休的军队冲杀、追击,斩俘魏军1万余人。影响:石亭之战魏国出动大军,然而损兵折将,曹休不久病死,魏国也一直到东兴之战,才再次发起来大规模的攻吴行动。蜀汉诸葛亮听说曹休战败,魏军东下,关中虚弱,再次北伐,但因曹魏陈仓郝昭的出色指挥,无功而返。石亭之战后一年,孙权称帝,威名大震。
5.魏蜀:蜀攻魏之战。公元220年曹丕称帝,建魏国;221年刘备称帝,建立蜀汉;222年孙权正式称帝,国号吴。蜀汉建兴四年夏五月,公元228年,诸葛亮一出祁山,正式出兵伐魏,此后诸葛亮总共发兵七次;诸葛亮死后,姜维亦数十次伐魏,直到蜀汉灭亡。应该说,公元228年诸葛亮出祁山,拉开了蜀魏之战的序幕。评价:说是蜀攻魏之战,其实更多的是蜀魏两国的对峙。诸葛亮北伐,一是为报答先帝知遇之恩,受托孤之重,预恢复中原,兴复汉室;二是诸葛亮高瞻远瞩,明白蜀国综合国力在三国中并不占优势,清楚蜀国生存之道,想要创造机会改变蜀国的弱势,然事与愿违,最终遗逝于五丈原。接下来姜维频繁伐蜀,并未取得决定性胜利;加之蜀汉内部昏暗,魏举倾国之力攻蜀,内忧外患之下,蜀国最终灭亡。
6.攘外安内。在他曹叡登基不久,就遇到内外敌人的攻击,公元226年八月孙权攻江夏、襄阳,227年孟达反,231年,鲜卑与蜀汉联手进犯,到234年为止诸葛亮五次进攻曹魏,234年孙权攻合肥。魏明帝成功地抵御了这些内外战争。他重用曹真、张郃、司马懿等名将与诸葛亮作战。235年诸葛亮死后,魏蜀边境上的情况有所减缓。同年,轲比能被曹魏派遣的刺客所杀,鲜卑“种落离散,互相侵伐,强者远遁,弱者请服”,北疆也得以安定。
7.辽东称燕。公孙渊是辽东太守公孙度之孙,左将军公孙康之子。公孙康死的时候,因其子公孙晃和公孙渊等年纪尚小,大家于是拥推其弟公孙恭为辽东太守。公孙恭则因病渐渐变成了阉人,不能治理辽东。公元228年(太和二年),公孙渊逼夺叔父公孙恭之位。魏明帝不听刘晔劝告,拜公孙渊为扬烈将军、辽东太守。景初元年(237年),辽东公孙渊反魏,自立为燕王。
8.魏灭燕之战。景初二年(238年),三国时期曹魏讨伐公孙渊的一场战役。东汉末年以来群雄割据,公孙氏一直占领着辽东地区。随着曹操统一北方的进程加快,一度依附于魏国,但始终离心离德,暗中与东南的吴国政权勾结。景初元年(237年)七月,公孙渊自立为王,是为燕国,并在魏国边境进行骚扰。景初二年(238年),魏明帝派时任太尉的司马懿讨伐公孙渊,双方在襄平展开激战,八月城破,公孙渊被俘。自此辽东地区直接归于魏国统治。
9.英年早逝。景初二年(238年)年底,曹叡病危,立燕王曹宇为大将军,欲属以后事,曹宇推辞,于是曹叡听中书刘放、孙资之言改立曹爽为大将军,同司马懿共同辅政。公元239年(景初三年)正月丁亥日,崩洛阳嘉福殿,《魏书》载他逝世于九龙前殿,年仅34岁,谥号明皇帝,庙号魏烈祖,癸丑日葬于高平陵。其养子曹芳继位。
10.藏高平陵。高平陵是三国时期魏明帝曹叡的陵寝。位于洛阳市汝阳县大安乡工茹店村东南部。在这个美丽的风景之下,古代的历史事件就曾经发生在这个的地方。在三国时期,曹爽兄弟在随魏帝出城之后,司马懿便假借皇太后的命令,发动了在历史上很重要的政变,就是高平陵事变。高平陵事变成为司马懿及其家族命运的转折点。正是通过这次政变,司马家族从曹魏集团手中夺过了权力桂冠,奠定了晋帝国甚至是晋王朝兴起的基础。魏正始十年(249)正月,司马懿乘曹爽兄弟随魏帝祭扫高平陵之机,发动政变。又迫郭太后(明帝后)下令废曹爽兄弟官职。派人送奏章给魏帝,要求罢免曹爽兄弟。曹爽犹豫不决,最终为求活命而同意交出大权,以侯还第。数日后,司马懿以谋反罪名族诛曹爽兄弟及亲信何晏、丁谧、毕轨等人。自此以后,曹魏政权实际落入司马氏集团手中。
&四、魏废帝曹芳时期(
239年——254年,在位15年)
(一)重要人物
1.魏废帝曹芳。曹芳(公元232年-公元274年),字兰卿,三国时期曹魏的第三位皇帝,公元239年-公元254年在位,为魏明帝曹叡的养子。曹芳于公元235年被封为齐王,公元239年曹叡病逝后继立为帝。嘉平六年(254年),司马师将曹芳废为齐王,改立高贵乡公曹髦为帝。司马炎代魏称帝后,改封曹芳为邵陵县公。274年,曹芳病逝,谥号为厉公,又称魏废帝。
2.郭太后。明元皇后郭氏。郭氏(?-264年),魏明帝曹叡皇后。(略)
3.魏废帝曹芳后妃。怀皇后甄氏、张皇后张氏、王皇后王氏、嫔妃张美人。
(1)怀皇后甄氏。甄氏(-251年),魏齐王曹芳的皇后,魏中山郡无极县(今河北定元县)人。文昭甄皇后的侄孙女。其祖父甄俨是文昭皇后的哥哥,被追赠为安城乡穆侯,后改魏昌穆侯,其父似不可考。正始四年(243)夏四月乙卯,她被立为皇后,嘉平三年(251)秋七月壬戌,甄皇后崩。乙未,葬于太清陵,谥曰怀皇后。甄皇后死后三年,也就是公元254年,曹芳被司马师以失德为由废去帝号,贬为齐王,另立曹髦为帝。公元266年,西晋代魏,改封齐王曹芳为邵陵县公。
(2)张皇后张氏。张氏(-?),曹魏废帝曹芳的第二任皇后,凉州刺史张既的孙女、东莞(今山东省沂水县东北)太守张缉的女儿。怀皇后去世后,曹芳想立自己所爱的贵人王氏为皇后,郭太后坚决要立张氏。养母子冷战了两年左右,最终曹芳让步,于曹魏嘉平四年(252年)二月立张氏当皇后,大赦。擢升张缉当光禄大夫。嘉平六年(254年),张缉与李丰、夏侯玄联合反对司马师失败,三月,张皇后被废黜。
(3)王皇后王氏。王氏,曹魏废帝曹芳的第三任皇后,奉车都尉王夔的女儿。嘉平六年(254年)三月,皇后张氏的家族因为反对司马师被诛,皇后受到牵连,被废黜。夏四月,曹芳立王氏为皇后。曹芳第一任皇后甄氏在251年逝世后,曾想立宠爱的王贵人为皇后,王贵人与王皇后是否为同一人,已不可考。九月,司马师废曹芳为齐王,王皇后也贬为齐王妃。
(4)嫔妃张美人。张美人,三国魏朝人,明德郭太后之养子,魏帝曹芳之美人。明德郭太后与养子曹芳的矛盾激烈,曹芳的元配皇后甄氏去世,想立王贵人为后,郭太后一定要立张氏。曹芳不悦,在郭太后母丧之时不去安慰。郭太后就到北宫把张美人、禺婉等人给杀了。曹芳伤心不已,时常前往北宫吊哭,说:“太后横杀我所宠爱,此无复母子恩。”私使暴室厚殡棺出丧,不肯让郭太后知道。自此,养母子间的感情彻底破裂。
4.魏废帝曹芳子女。无。
5.魏废帝曹芳时期文臣武将。托孤辅政重臣司马懿、曹魏权臣司马师,曹魏权臣曹爽、曹魏大臣何晏。
(1)托孤辅政重臣司马懿。司马懿(179-251年)(略)
(2)曹魏权臣司马师。司马师(208-255年3月23日),字子元,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人。三国时期曹魏权臣,官至大将军,西晋奠基人之一。他是司马懿与张春华的长子,太祖司马昭的兄长,西晋开国皇帝司马炎的伯父。司马师沉着坚强,雄才大略。与夏侯玄、何晏齐名。与其父司马懿谋划诛杀曹爽,以功封长平乡侯食邑千户,旋加卫将军。251年司马懿死后,以抚军大将军辅政,独揽朝廷大权。掌权后,制定选拔官吏的法规,命百官推荐贤才,整顿纲纪,任命文武大臣使各有职掌,朝野肃然。司马师也有卓越的军事才能,曾用计击灭吴国诸葛恪的大军。公元254年,魏帝曹芳与中书令李丰等密谋除司马师,事情泄露,司马师杀死参与者,迫太后废掉魏帝曹芳,从太后命以高贵乡公曹髦为帝。次年,司马师亲率兵平定毌丘俭、文钦之乱,途中病死。晋朝建立后,追尊为景皇帝,庙号世宗。
(3)曹魏权臣曹爽。曹爽(?-249年),字昭伯,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三国时期曹魏宗室、权臣,大司马曹真之子。自少以宗室身份出入宫中,谨慎持重。曹叡即位后,即任他为散骑侍郎,累迁城门校尉,加散骑常侍,转任武卫将军;曹叡卧病时,拜曹爽为大将军,假节钺;齐王曹芳即位后,曹爽又被加为侍中,改封武安侯。曹爽原本谦虚谨慎,后来任用私人,专权乱政,侵吞财产,一意孤行出兵伐蜀造成国内虚耗死伤惨重,起居自比皇帝。249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后,因谋反之罪,在朝议后被诛族。曹
(4)曹魏大臣何晏。何晏(?-249年),三国时期魏国玄学家、大臣。(略)
6.魏废帝曹芳时期反叛人物。曹魏后期,曹魏政权的支持者反对司马氏集团的军事活动。正始十年(249)高平陵事变后,司马氏集团篡政野心暴露无遗。随后进行淮南三叛(寿春三叛)。魏废帝曹芳时期经历一判。一叛人物有,淮南三叛之一王凌、将领令狐愚。
(1)淮南三叛之一王凌。王凌(172年—251年),字彦云,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三国时期曹魏将领,东汉司徒王允之侄。李傕、郭汜杀害王允后,他逃归乡里。后来举孝廉,为发干长,迁中山太守。后被曹操辟为丞相掾属。曹丕即位,拜散骑常侍,出为兖州刺史,与张辽等至广陵讨孙权,以功封宜城亭侯,加建武将军。正始初年,为征东将军,正始二年(241年)与孙礼于芍破力战,败吴将全琮,以功进封南乡侯。后迁车骑将军、仪同三司,正始九年(248年)代高柔为司空。嘉平元年(249年)代蒋济为太尉。公元251年(嘉平三年)与其甥令孤愚谋废曹芳,事泄,服毒自尽。时年79岁。
(2)将领令狐愚。令狐愚(?-249年),字公治,太原人。曹魏时期将领,
原名浚。太尉王凌的外甥,令狐邵族子。黄初年间出任和戎护军,后任曹爽府长史、兖州刺史。嘉平年间,与王凌一起密谋废除曹芳,共立楚王曹彪,事未行而病卒。嘉平三年,公元251年。事泄,王淩服毒自尽,与此事相连者,皆夷三族。王淩及令狐愚被开棺暴尸三日,
亲土埋之。
7.魏废帝曹芳时期政变主角。曹魏大臣李丰、曹芳岳父张缉、征西将军夏侯玄。
(1)曹魏大臣李丰。李丰(?-254年2月)字安国(一说字宣国),冯翊东县(今陕西大荔一带)人。三国时期曹魏官员,官至中书令。卫尉李义(字孝懿)之子。以品评人物明显海内,嘉平年间因与夏侯玄、张缉等谋诛司马师事败后遇害。
(2)曹芳岳父张缉。张缉(?—254年),字敬仲,凉州刺史张既之子,魏少帝曹芳的岳父。三国后期曹魏大臣,外戚。曾为温县县令,颇有才干。诸葛亮征魏时,张缉上筹略给中书令孙资,孙资使其参征蜀军。后入宫为尚书郎,因称职被曹叡所赏识,任东莞太守时,拥兵数千。张缉屡次上书陈述击蜀破吴的方略,又料得诸葛恪功高盖主,必死无疑,此事后果然应验。司马师为此对张缉青眼有加。张缉之女得为魏帝曹芳皇后,张缉以国丈的身份官拜光禄大夫。因司马师专权,张缉与夏侯玄、李丰谋诛司马师,未遂,被赐死狱中。
(3)征西将军夏侯玄。夏侯玄(209年-254年),三国时期曹魏玄学家、文学家、官员。(略)
8.魏废帝曹芳时期历史名人。玄学的创始人何晏、曹魏玄学家夏侯玄、曹魏玄学家王弼;竹林七贤(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
(1)玄学的创始人何晏。何晏(?-249年),字平叔。南阳宛(今河南南阳)人。三国时期魏国玄学家、大臣。东汉大将军何进之孙(《魏略》认为他可能是何进弟何苗之孙)。其父早逝,曹操纳其母尹氏为妾,何晏因而被收养,为曹操所宠爱。少年时以才秀知名,喜好老、庄之言,娶曹操女金乡公主。魏文帝曹丕在位时未被授官职。明帝曹叡认为他虚浮不实,也只授予他冗官之职。正始(240年-249年)年间,曹爽秉政,何晏党附曹爽,累官侍中、吏部尚书,典选举,封列侯。高平陵之变后与曹爽同为司马懿所杀,灭三族。有文集十一卷。曾与郑冲等共撰《论语集解》。钟嵘《诗品》称“平叔鸿鹄之篇,风规见矣。”将何晏诗列入中品。袁宏在《名士传》中将何晏等称为正始名士。他与夏侯玄、王弼等倡导玄学,竞事清谈,遂开一时风气,为魏晋玄学的创始者之一。
(2)曹魏玄学家夏侯玄。夏侯玄(209年-254年),字太初(一作泰初)。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三国时期曹魏玄学家、文学家、官员,夏侯尚之子、夏侯霸之侄、曹爽姑子。魏文帝时世袭其父爵位,明帝时任散骑黄门侍郎,因与外戚毛曾同座时面露不悦,而被魏明帝曹叡贬为羽林监。景初三年(239年),曹芳继位,拜夏侯玄为散骑常侍、中护军。后任征西将军,与曹爽策划了失败的骆谷之役,大失人心。正始十年(249年),曹爽被杀,夏侯玄被剥夺兵权,他拒绝夏侯霸逃往蜀汉的建议,受诏入朝任大鸿胪、太常等职。嘉平六年(254年)二月,中书令李丰与外戚张缉密谋杀司马师,以夏侯玄代替他为大将军,张缉为骠骑将军。但密谋泄露,夏侯玄被司马师杀害,夷灭三族。临死时,仍然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民国末年英雄辈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