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辽金三彩束腰吧式枕去哪交易比较好

图书新闻正文
北京出土的辽金元时期的陶瓷佛像 Ceramic Buddha Statues of Liao, Jin and Yuan Dynasties Excavated from Beijing
Accordingtotheunearthedobjectivematerials,thepaperresearchedontheceramicBuddhastatuesunearthedfromBeijing,andexplainedtheirshapes,kilnsandfunction,e…
    According to the unearthed objective materials, the paper researched on the ceramic Buddha statues unearthed from Beijing, and explained their shapes, kilns and function, etc.  辽、金、元三朝是北京发展史上的重要转承期,其政治地位由隋唐时期统一政权下的一级地方行政区划依次上升为封建割据政权下的陪都&&辽南京、独立政权中的正式都城&&金中都,最终成为整个封建帝国的中心&&元大都。这种政治形势的转变同时也推动、促进了北京地区社会文化的大发展,开始逐步上升为全国性的文化中心。辽、金、元三朝,均为我国北方少数民族统治者建立的封建政权,出于统治需要和宗教需求,他们对佛教采取了积极扶植的政策,从而使佛教信仰广泛地深入到社会各个阶层之中,可以说上到皇室贵戚,下至士庶百姓,信徒遍布,奠定了深厚的社会基础。佛教信仰的深入和势力的壮大,伴随而来的是佛教文化的全面兴盛。&城邑繁富之地,山林爽垲之所,鲜不建于塔庙,兴于佛像&①,可见,兴造佛像是当时颇为重要的一项佛教事业,在社会中具有相当的普遍意义,并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  陶瓷类佛像最早可以追溯到东汉、吴晋时期墓葬中出土的钱树底座和魂瓶(谷仓罐)上的贴塑,而这种佛像尚未独立发展,严格地讲只能算作明器上的附属装饰品,在很大程度上还只是局限于丧葬习俗的范畴之中。宋、辽时期,铜资源严重匮乏,随着与官方统治者和僧侣集团主导的各类大型佛教造像渐趋衰落,陶瓷类佛像凭借着体积小型化、材料适宜于制作各种形态、成品所特有的质地、色泽等方面的艺术美感以及便于大量生产等优势,开始作为单独的佛教造像艺术门类,开辟出一个自身独立发展的空间。全国各地的很多窑场都可以烧造出类型丰富、釉色各异的陶瓷类佛像,并流通南北。这一时期陶瓷类佛像的兴起,已超出了单纯的宗教领域,而是更多地与民间的信仰、艺术、商品流通等联系在一起。它可以根据人们的不同要求,及时、便捷地进入到家庭、寺庙、墓葬等不同的空间之中,从而产生了更为充分地精神慰籍和愉悦,进而增强对佛教的神圣感和神秘感。  根据考古发现的实物资料情况,北京地区从辽代开始出现陶瓷类佛像,之后历经金、元两朝,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为后来明清时期的繁荣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些陶瓷类佛像是了解、考察北京地区佛教信仰传播和佛教文化存在状况的重要的实物资料,具有很高的宗教、文物和历史价值。目前,学术界对北京地区的佛像研究主要集中在摩崖造像、寺庙内现存的各种佛像以及金属造像等方面,而关于陶瓷类的佛像则缺乏应有的重视和关注。因此,本文拟以北京地区考古发现的辽、金、元时期的陶瓷类佛像为主要研究对象,加以综述和探讨。  一.辽代陶瓷佛像  位于门头沟区的龙泉务窑是辽境内仅次于缸瓦窑的第二大窑场,也是目前北京地区考古发掘最为充分、文化面貌最为清楚的窑址。龙泉务窑以烧制辽代白瓷、三彩器为主,其产品至少在辽南京范围内广泛流通。在遗址中发现了几尊陶瓷造像。琉璃釉三彩菩萨像(图1)一尊,通高32厘米,菩萨头戴花蔓冠,大耳下垂,面容慈祥,双目微张平视前方,眉间有毫,隆鼻,宝缯飘曳,颈饰璎珞,袒露胸腹,下身着大裙,结跏趺坐,左小臂侧前平伸,右小臂上举,两手均从腕部残断。该菩萨像以施绿釉、黄釉为主。另一尊也为三彩菩萨像,通高51厘米,菩萨头梳发髻,面部残缺,外穿双肩式袈裟,内着僧支,胸前佩戴璎珞,下着大裙,结跏趺坐,右小臂上举,手微握,左小臂侧平伸,手微曲。这两尊菩萨像胎质白细而坚实,釉色明亮光润,造型生动,是辽代三彩器物中的精品。还发现彩绘佛像(图2)一尊,通高79厘米,卷发螺髻,双耳下垂,面部丰满,神态庄严,双目微启下视,身着偏衫式袈裟,上面涂朱红色。前胸袒露,左手施说法印,略有残缺,右臂残断。结跏趺坐,下面为莲花宝座。莲花座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为四重莲瓣,下部为八角形,分三层呈台阶状向上内收,最低层边缘饰一周覆莲纹,其余两层边缘饰连珠纹。此外,还有白瓷佛像一尊,下半部残缺,坐姿,面容不清,双耳下垂,身穿袈裟,衣纹褶皱流畅自然,素背光。白胎致密,釉色白中闪青,残高4.5厘米。②  以上的几件辽代佛像的造型特点为,肉髻较平缓,在螺发与肉髻之间嵌有一髻珠,符合于唐末五代以来佛像的发展趋势。面相肥瘦适中,方中带圆,坐像的上半身偏长,胸部宽厚,给人以庄严雄壮之感,则表现出一定的北方游牧民族的气质。莲座为束腰大仰莲式,莲瓣饱满舒展,莲座的下部为三层台阶式,是宋辽时期最为流行和常见的样式。③  二.金代陶瓷佛像  在丰台区瓦窑村的一座金代砖塔塔基中,出土了大量随葬器物,包括影青加彩荷叶盖罐、龙泉窑菊瓣钵、龟鹤铜灯台、铜壶、铜鼎等。此外,还有一件青白釉观音像(图3),为跏趺端坐式,头顶罩有连衣风帽,覆盖全身,衣裳边缘施影青色釉。高发髻,上戴宝珠冠,正中有一尊小化佛。观音面部方中带圆,双目微张,眉间刺白毫,直鼻小口,面容丰腴,神态慈祥。前胸袒露,佩戴有璎珞,璎珞上饰朱彩、贴金。造型庄重,制作精细。④这件青白釉观音像的制作技艺和形象与上海博物馆藏的南宋青白瓷观音像⑤、浙江衢州市南宋史绳祖夫妇合葬墓中出土的瓷塑观音像⑥风格颇为相近,表现出景德镇窑青白釉瓷器的特点。  三.元代陶瓷佛像  在昌平区发现了两件龙泉窑青釉佛教造像。一件为释迦牟尼佛坐像(图4),其头顶为螺形高肉髻,双耳硕大下垂,面部为近似圆形,神态祥和宁静。上身披双领下垂式袈裟,前胸袒露,上有&卍&字纹装饰,下身着僧裙,双手结禅定印。佛结跏趺端坐于莲花宝座之上,宝座的边缘为卷曲的莲瓣。莲花座下承以束腰六边形基座,上层印各种花卉纹,束腰部分为卷草纹,下层饰垂云纹。胎体坚实,施釉厚重。佛像的面部、前胸和双手未施釉,即用瓷胎的赭褐色表现出肌肤的颜色。通高25.4厘米。另一件是骑观音菩萨像(图5),头戴高耸的花冠,两侧下垂至双肩。双目微闭,口略张开,面容宁静严肃,身披袈裟,前胸袒露,佩戴璎珞。下身穿着纱裙,纱裙的上缘为花边形,下面有三条珠连璎珞垂带。双手结禅定印。观音菩萨像结跏趺端坐于莲花宝座之上,莲瓣卷曲。莲花座之下为一站立的,头向上仰起,双耳耷垂,二目圆睁,方口大张,露出齿舌,四足外撇,粗壮有力。胎体坚实,施釉浓厚,菩萨的面部、前胸、双手和的双目、舌齿、足底部未施釉,呈赭褐色。⑦  景德镇窑青白釉观音菩萨像(图6)一件,出土于西城区的定阜大街。菩萨头戴宝冠,正中为一盛开的莲花,前额露出细密整齐的发丝,双耳下垂。面部丰满,似带笑容,双目微睁,眉间有毫,高直鼻。上身穿袈裟,前胸袒露,下身着长裙,胸前和衣裙上饰连珠璎珞。左臂下垂放于身侧,左手半掩于衣袖内。左腿弯曲下垂,脚踏地面,右腿支起,右臂放于右膝上,右手腕上戴钏。造型整体端庄大方,并通过繁缛的装饰衬托出菩萨的雍容华贵。胎质洁白细腻,通体施釉,釉色白中泛青,制作精细,体现出景德镇窑高超的瓷塑水平。⑧这件佛像的造型、装饰与江西高安宋代墓葬⑨、山东茌平元代窖藏⑩中出土的瓷塑观音像非常接近,在北京毛家湾瓷片坑中也有相似的残片出土,应是宋、元时期观音像的流行样式。  景德镇窑青白釉观音龛像一件,出土于元大都城内的后英房居住遗址中。菩萨头戴宝冠,整体为近似长方形。龛楣贴塑朵云与山峰,龛两侧贴塑缠枝花卉,龛座下部塑出两层波浪,龛内塑观音一尊。胎质坚密,为灰白色,釉色白中闪青。宽11、通高19厘米。  上述考古发现的辽金元时期的陶瓷佛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时北京地区的佛教信仰以及陶瓷器的发展、流通等状况。1.关于这些陶瓷佛像的用途,其自身并没有文字可考,但是根据其他相关器物和记载,我们还是可以作出相应的推断。1922年广东省潮州驻军在城西南羊皮岗挖掘出四件青花瓷佛像,佛像上有铭文:&潮州水东中窑甲弟子刘扶同妻陈氏十五娘发心塑释迦牟尼佛,永充供养,为父刘用、母李二十年阖家男女乞保平安。治平四年丁未岁九月卅日题。匠人周明。&另据辽耶律弘基所造银佛的背面铭刻记载:&白银千两,铸二佛像。威武庄严,慈心法相。保我辽国,万世永享。开泰寺寿银佛,愿后世生中国。耶律弘基虔心银铸。&据此,我们认为这些陶瓷类佛像为信徒们对佛教三宝之一&&佛供养行为的产物,属于佛事功德活动。这些佛教信徒自己出资舍财,慷慨解囊,实施供养,将其安放于寺庙或者家庭佛堂中,主要是冀希通过这种行为,表达对佛祖的虔诚和敬仰,以求得佛的保护和福佑,从而达到灭罪、禳灾的目的。  2.这些佛像之中,均为释迦牟尼佛和观音菩萨像,并且后者的数量要超过了前者,反映出观音信仰在民间的地位逐渐上升。观音又叫观世音,是佛国第一菩萨,为阿弥陀佛的右胁侍。观音是自我觉悟并使众生觉悟的统一体,是指导僧俗修行所追求的最高人格理想的化身。她能适应信徒们的不同需求,以种种形象显灵,教化救助众生,因此有三十二应身或三十三应身之说,不同的形象、姿势等则有不同的涵义。通常,将作出一腿翘起,一腿下垂姿态的观音像称为水月观音或南海观音、自在观音等,表现出的是观音在南海普陀山紫竹林道场休憩的样子。观音坐于莲座之上,骑在上,表现的则是观音渡海的场景,喻示着普渡无量众生。这两种观音造型均是宋元时期的较为流行样式。  3.这几件陶瓷佛教造像分别属于辽南京龙泉务窑、金元时期南方龙泉窑和景德镇诸窑的产品,均烧造于当时北方和南方重要的窑场之中。龙泉务窑在辽代晚期已发展成为官窑,是辽境内的重要窑场之一,其生产的三彩器物更是冠绝当时,三彩佛像就是其中的代表。金元时期,北方的一些名窑逐渐开始衰落,而南方的景德镇诸窑、龙泉窑等兴盛起来,在规模、工艺等方面逐渐超过了北方,产品行销于各地。北京发现的青白釉和青釉佛像,都属于代表当时窑场制瓷工艺最高水平的杰作,显示了北京政治、经济和文化地位的特殊性。在这些北京发现的陶瓷类佛像中,陶质佛像只出现于辽代,金元时期已不见;而瓷质佛像从辽到元一直都有发现,数量也是最多,这与制瓷业及瓷器的历史发展状况是相一致的。  4.从陶瓷佛像的产地来看,辽代的几件佛像均属于北京的本土产品,而尚未发现其它窑址的产品;金元时期均为南方窑址生产的器物,这与北京地区出土的辽、金、元时期瓷器所属窑口的整体状况以及陶瓷器烧造、生产状况是基本一致的。  5.北京出土的陶瓷佛像的数量,以辽、元时期最多,金代最少,这大体可以反映出当时政权对佛教的态度、政策以及北京地区佛教信仰的传播程度。辽南京作为辽朝的陪都之一,是辽境内佛教文化传播、交流的中心,&僧居佛寺,冠于北方&。辽朝僧官的设置,仅在南京设左、右僧录司,其余四京则只各设一僧录司,可见契丹政权对南京地区佛教的重视。金朝鉴于&辽以释废&的消极影响,对佛教加以限制,金世宗就曾宣称&至于佛法,尤未所信&,因此金中都的佛教发展趋于稳定、合理。元朝统治者对佛教采取了大力扶持的政策,使元大都成为全国佛教发展的中心,广建寺庙,延揽名僧,刊刻藏经,大行佛事,其中元英宗至治元年(1321年)用铜50万斤铸造的寿安山寺卧佛,在佛教造像史上创造了一个空前绝后的纪录,可见当时元大都佛教文化的兴盛。  注释:  ①[辽]行鲜:《涿州云居寺供塔灯邑记》,阎凤梧主编《全辽金文》,第632页,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年。  ②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编:《北京龙泉务窑发掘报告》,第303&307页,文物出版社,2002年。  ③金申:《历代佛像真伪鉴定》,第167&173页,紫禁城出版社,2008年。  ④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编:《北京考古四十年》,第172页,北京燕山出版社,1990年。  ⑤周晋军:《南宋青白瓷观音像》,《收藏界》2002年2期。  ⑥衢州市文管会:《浙江衢州市南宋墓出土器物》,《考古》1983年11期。  ⑦《北京文物精粹大系》编委会、北京市文物局编:《北京文物精粹大系&陶瓷卷》(下),第70、71页,北京出版社,2004年。  ⑧张宁:《记元大都出土文物》,《考古》1972年6期。  ⑨高安县博物馆刘裕黑、熊琳:《江西高安出土的宋代瓷塑观音》,《文物》1987年9期。  ⑩聊城地区博物馆:《山东茌平县发现一处元代窖藏》,《考古》1985年9期。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市文物管理处元大都考古队:《北京后英房元代居住遗址》,《考古》1972年6期。  陈万里:《从几件瓷造像谈到广东潮州窑》,《文物参考资料》1957年3期。  [辽]耶律弘基:《银佛背铭》,阎凤梧主编《全辽金文》,第457页,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年。  陈华莎:《北京龙泉务辽晚期官窑瓷器辨析》,《收藏家》1995年1期。  [宋]叶隆礼撰:《契丹国志&四京本末》卷22,第217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元]脱脱等撰:《金史&世宗本纪上》卷6,第141页,中华书局,2005年。
(责任编辑:黄金)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推荐关键字
说说我的看法...
注:网友评论只供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网站同意其看法或者证实其描述
已有位网友发表评论
预展时间:日 14:预展地点:杭州、北京、成都预展时间:日-22日预展地点:上海延安饭店预展时间:日-22日预展地点:吴东魁艺术馆
[] [] [] [] []
12345678910
论坛/博客热点
业务合作: 010-
责任编辑: 程立雪010-||||网络114走向全面创新,引领下一代互联网模式,所有创新均拥有国家知识产权,请勿模仿!
>>>闻名识陶瓷之拍卖成交记录闻名识陶瓷之拍卖成交记录闻名识之拍卖成交记录
  盛行于汉、晋,因炉盖高耸,象征海上蓬莱三山,故名。使用时,燃香料于炉中,香烟从盖上镂孔冒出,有如云雾缭绕。&
  汉绿釉高足博山炉,2004年6月在中国嘉德以7480元人民币成交。&
  鬲式炉&
  圆口、三空心足,宋代龙泉窑开始烧制,明器多作虎耳,体较扁,足呈垂乳状。&
  宋龙泉窑鬲式炉,2003年7月在华辰拍卖以7.7万元人民币成交。&
  又名“香熏”,功用与博山炉相同。六朝前多有托盘,唐以后摒弃托盘,炉底被改为三足或五足,也有花瓣喇叭座。&
  清乾隆仿石釉开光花卉香熏,2004年11月在北京翰海以27.5万元人民币成交。&
  马蹄尊&
  肇始于清代康熙朝,似马蹄,唇口、溜肩、斜腹渐放、浅圈足,足背窄细,有的敛口溜肩、器腹略高、浅圈足。多用于文房,故又称“马蹄水盂”。&
  清康熙加彩月季玫瑰纹马蹄尊,2000年4月在佳士得(香港)以169.5万港元成交。&
  石榴尊&
  始见于明宣德时期,流行于清代,形似石榴果实,通体由纵向凹曲线分为六瓣形,口部外卷、短颈鼓腹、圈足台阶式外撇、台阶式底。清康熙、雍正、乾隆时期制品水平尤高。&
  清康熙釉里红加彩花卉纹石榴尊,2000年4月在佳士得(香港)以136.5万港元成交。&
  鱼篓尊&
  明初与清初均有烧制,前者作盛储器,后者作高档陈设品。明永乐器直口、溜肩、鼓腹、弧形圆底,宣德器敞口、斜肩、圆腹下收、圈足;清雍正、乾隆年间制品着意仿竹编鱼篓,盘口、束颈、扁鼓腹、平底。&
  清乾隆冬青釉描金鱼篓尊,2005年10月在无锡文物以258.5万元人民币成交。&
  筒式炉&
  宋代始烧,炉身作筒状,上下部各饰暗弦纹数道,小足呈三角形。明成化时炉身发展为鼓形并饰以鼓钉纹。&
  青花山水筒式炉,2004年11月在北京翰海以880元人民币成交。&
  鼎式炉&
  初见于宋,多仿商、周铜鼎样式:立耳、直腹、柱足;元代青花器造型新颖,纹饰华美,比例适度;至明嘉靖时,炉耳有小孔,腹部饰以火馅纹。&
  清乾隆珍珠地粉彩开光鼎式炉,2005年10月在无锡文物以3.3万元人民币成交。&
  专门用来盛放兽骨鱼刺等渣滓的日常用具,撇口、鼓腹、圈足外撇。&
  明正德矾红彩鱼藻波浪纹渣斗,2002年10月在佳士得(香港)以77.68万港元成交。&
  压手杯&
  明代永乐朝景德镇御窑厂创制,口平外撇、腹壁较直,自腹壁处内收,腹壁渐厚,圈足,手持时器口恰合于拇指指节,握于手中有凝重之感,稳妥合手。&
  后世仿品甚多,传世真品寥寥。&
  明万历青花云龙赶珠纹压手杯,2004年11月在上海嘉泰以16.5万元人民币成交。&
  椭圆形,浅腹、平底,口缘两侧对称置新月形板耳,为战国晚期创制的饮酒器。陶制品多见于汉、晋,有的彩绘陶与绿釉品种为冥器。常与托盘配套。&
  清雍正青花灵芝纹双耳杯,2003年11月在中国嘉德以18.7万元人民币成交。&
  鸽形杯&
  西晋青瓷杯,圆形,一侧贴塑昂首、展翅飞翔的鸽子,另一侧有宽而上翘的柄,形状酷似鸽尾。&
  三国青瓷鸽形杯。&
  双联杯&
  流行于唐代,敞口、收腹、圆底,双杯并联,腹下部有孔相通,联接处有羊首纹饰,一侧附柄。&
  战国时期凤鸟形双联杯。&
  公道杯&
  又称“平心杯”,始见于辽代,元青花中亦有,流行于明、清时代,多撇口、垂腹、圈足,杯中立一人形,体内空心瓷管通于杯底小孔,瓷管口端与杯沿等高;人足与杯衔接处有一暗孔。当杯中酒位高于管口,酒即随杯底的漏水孔一泄而出。&
  清乾隆豆青公道杯,2003年1月在北京翰海以900元人民币成交。&
  马蹄杯&
  明、清时期流行,敞口、斜削腹,内凹小平底,倒置似马蹄。明器有洒蓝、回青、孔雀蓝、白釉等品种,清器多斗彩。&
  清道光粉彩海水红鱼马蹄杯(两件),2000年1月在北京翰海以44万元人民币成交。&
  鸡缸杯&
  明代成化朝御窑厂创制的酒具,撇口、敛腹、卧足,外壁以斗彩绘雌、雄鸡相伴护雏觅食图,间以山石、兰草、牡丹,色泽鲜亮、柔和。明成化器十分名贵,清代各朝都有仿造,其中康熙、雍正时所仿几可乱真。&
  清雍正斗彩鸡缸杯,2005年5月在苏富比(香港)以303.2万港元成交。&
  海棠式盆&
  北宋钧窑产品,侈口、折沿、圈足,自口沿至腹部呈规律性的海棠式曲线,造型优美。&
  清嘉庆粉彩花卉纹海棠盆(一对),2003年7月在上海国拍以5万元人民币成交。&
  铃铛杯&
  亦称“仰钟杯”、“金钟杯”、“磬式杯”,流行于明、清时期,口外撇、深腹、圈足,倒置似铃铛。明成化、嘉靖、万历时有白釉、斗彩、青花等品种,清康熙、雍正时则有青花、五彩等。
  清康熙五彩流水游鱼纹铃铛杯,2000年5月在佳士得(香港)以35.25万港元成交。&
  方斗杯&
  流行于明代嘉靖时期,形似方斗。嘉靖时期器多不规整;清康熙时期,出现了提梁式器,杯内有一横梁,将两侧内壁连接起来,由此加强了器物在烧制过程中的强度,使器形十分规整。&
  清雍正粉彩纹方斗杯,2001年12月在上海国拍以8500元人民币成交。&
  卧足杯&
  明、清时期流行,杯底无圈足,呈内凹的卧足。&
  清雍正斗彩桃花彩蝶纹卧足杯,2001年10月在苏富比(香港)以96万港元成交。&
  平底碗&
  又称“实足碗”,东汉时器的平底微向内凹,碗形有半球形和口沿内敛两种,腹上部鼓、下部内收;三国时期器内有叠烧支钉痕;西晋器碗口较大、腹浅、小平底;东晋器碗底出现足台,平底宽大;南朝和唐器足台明显。&
  清乾隆斗彩团花纹撇口平底碗,1993年10月在佳士得(香港)拍卖,估价为6万-8万港元,流拍。&
  孔明碗&
  始见于北宋龙泉窑,敛口、弧腹、圈足,由两只碗粘合而成,两碗间中空,夹层内能灌保温,俗称“温碗”。因外碗底心有一孔而得名,亦称“诸葛碗”。&
  明万历青花孔明碗,2004年5月在云南仁恒以4.95万元人民币成交。&
  卧足碗&
  浅腹,碗底心内凹,以碗壁充当圈足。&
  明成化青花海石榴纹卧足碗,2004年11月在北京翰海以682万元人民币成交。&
  斗笠碗&
  五代、宋以后流行,广口、腹壁斜呈45度角、小圈足,倒置过来形似斗笠。清康熙时期器宽口沿外撇、圆腹、圈足较大。&
  明宣德青花缠枝花卉暗花斗笠碗,2005年5月在苏富比(香港)以572万港元成交。&
  鸡心碗&
  深腹、小圈足,碗底心有鸡心状突起。&
  明宣德梵红海水青花九龙鸡心碗,1999年7月在北京翰海以330万元人民币成交。&
  葵口碗&
  北宋以后较为常见,口沿有4、6或8瓣葵花。宋代葵口一般为6瓣,敞口,腹部略有弧度,小圈足;明永乐甜白釉印花碗口作六瓣式,敞口、小足;清乾隆仿官器为八瓣形。&
  清康熙青花饮中八仙葵口碗,2005年10月在江苏爱涛以30.8万元人民币成交。&
  亦称“合碗”,明宣德时景德镇窑已有烧制,撇口、直壁、折腹,下腹部有两道凸起的弦纹,上覆圆顶盖,盖内与碗心有青花对铭款,字体有楷书、篆书两种。清代器盖纽多为蹲兽。&
  清雍正蓝地白花鱼莲纹碗(一对),1995年10月在中国嘉德以209万元人民币成交。&
  带盖的小碗,是茶具,流行于清代。清康熙时期器形有撇口折沿式和敞口式两种,腹均下收、圈足,盖径多小于碗口径,少数盖大于碗口,俗称“天盖地式”。有瓷胎和宜兴紫砂陶胎两种。&
  清雍正斗彩花卉纹盖碗,2000年4月在佳士得(香港)以224.5万港元成交。&
  口沿外撇,腹部宽深丰圆,多为皇宫用器。明正德时所烧最为著名,有“正德碗”之称。&
  明成化青花隐居雅爱图宫碗,2004年11月在上海嘉泰拍卖,估价为40万-50万元人民币,流拍。&
  多见于清代雍正至道光时期,撇口、敛腹、浅足,器倒置如同马蹄,大小10个为一组,依次套叠一体。&
  清嘉庆墨彩描金人物套杯,1995年4月在北京翰海以6.05万元人民币成交。&
  八方碗&
  流行于清代,八方形,有敞口、敛口两式,碗腹多内收。雍正时期有直腹内收式。&
  清嘉庆粉彩人物八方碗,2005年9月在北京翰海以2万元人民币成交。&
  扎古扎雅木碗&
  仿西藏喇嘛教木质碗形制烧造,侈口、弧腹、器壁较浅、拱壁足底、内外施木釉,为清代乾隆朝的独特造型。&
  清乾隆仿木纹釉扎古扎雅碗(一对),2004年11月在华辰拍卖以3.08万元人民币成交。
  唐代已出现,主要用于盛装、香料和妇女化妆用品。&
  清乾隆青花云暗花龙纹大圆盒,2004年11月在佳士得(香港)以174.38万港元成交。&
  始于明代万历朝、延续至清末的成套餐具,以分割成数件的盘或碗组合为一个整体,用以盛装不同的小菜或果点,又名“攒碗”、“全盘”、“全碗”。按件数区别,称为“五子”、“七巧”、“八仙”、“九子”、“十成”,外部多以各种质地的套盒相盛。&
  清咸丰粉彩无双谱攒盘,2005年7月在北京翰海以9.02万元人民币成交。&
  浇花用具,明永乐、宣德时景德镇烧制的器物大口、粗颈、圆腹,一侧有曲柄;清雍正器口部作窄流,细颈、浅圈足。&
  清雍正青花花浇,2005年8月在景鸿堂以22万元人民币成交。&
  食具,造型丰富,除圆形、敞口、浅腹、平底外,也有撇口、敛口、弧腹、折腹、圈足深浅等不同形状。&
  清雍正珐琅彩题诗过墙梅竹纹盘,2002年10月在佳士得(香港)以3252.41万港元成交。&
  折沿盘&
  元代开始流行,折沿、圈足、砂底,多为景德镇青花器。&
  清乾隆黄地赭绿彩八吉祥《五蝠捧寿》图折沿盘,2005年10月在苏富比(香港)以460万港元成交。&
  文房用具,具有砚台外形,但无砚池、砚膛,又称“笔觇”、“笔舐”,用于验墨浓淡或理顺笔毫,常制成片状树叶形,大约出现于宋代,而“笔觇”一词最早出现于明代后期。到了清代,造型由花色浅碟状演变成不事雕琢、打磨细腻的几何形状,且以长方形居多,亦有花状与祥云形等,均为光滑素面。&
  清乾隆豆青釉叶形笔掭,1999年4月在佳士得(香港)以8.63万港元成交。&
  文房用具,是置于书案盛水洗刷毛笔的器皿,有敞口、撇口、折沿、浅腹、圆形、葵花形、莲花形、桃形、荷叶形等多种形状,宋代哥窑、汝窑、龙泉窑、官窑、钧窑等均有传世品;明代首创十棱洗;清代创烧竹节洗、八棱洗、腰圆洗、扇式洗等。&
  明永乐青花内外底龙戏珠纹棱口洗,2004年4月在佳士得(香港)以4094.38万港元成交。&
  骰子碗&
  俗称“骰盔子”,因与旧时赌博用具相似而得名。明宣德时期景德镇烧制,平沿敞口、浅弧腹、圈足、胎体厚重,器内素白,器外多为青花或洒蓝釉装饰,署款位置或于外口沿下,或于器内底。&
  明宣德青花折枝瑞果纹骰子碗,2002年12月在上海敬华拍卖,估价为120万-150万元人民币,流拍。&
  海棠式长盘&
  辽瓷典型器,若海棠花形,盘面扁长,折沿、浅腹、平底,多以三彩印花装饰。&
  辽三彩花卉海棠盘,2003年10月在中国嘉德以1760元人民币成交。&
  三国、两晋时期青瓷烛台已出现,且有各种不同造型:三国时有羊形烛台,两晋则盛行狮形烛台。&
  南朝器物造型渐趋复杂,其形制特殊的底座呈倒立的莲蓬状,外刻覆莲花饰,上置横条隔板,板上置4个大小相同的竹节状杯,可同时插入数根烛;隋、唐器物底座刻花精美;明正德流行八方烛台,上置蜡烛形插柱;嘉靖器用宽把豆托底;万历器采用镂空与雕塑的工艺手法,制作精美。&
  明永乐青花折枝花卉八方烛台,2005年6月在北京翰海以2035万元人民币成交。&
  文房用具,为书写绘画时垫臂肘的用器,也叫“搁臂”、“腕枕”、“秘阁”,其中的瓷制品是清康熙以后才烧造的。清代末年,景德镇烧造出了一种仿竹瓷制品,竹黄色釉,上刻品花纹,但传世不多。&
  清乾隆御制粉青釉竹节臂搁,2002年12月在北京翰海以65万元人民币成交。&
  东汉开始出现,为六朝时期的青瓷随葬品,其用途有两说:一是溺器,也就是便壶,另一是水器。东汉器口部饰张牙露齿的虎首,常成90度角折向左侧;背部有扁平式提梁,下有四足,腹部划出一条条虎纹。&
  三国时期器虎身仍是圆筒体,口部基本上不见虎头装饰,只是提梁作奔虎状,腹下有四肢;西晋时有一种圆球腹、平底、没有虎形装饰的器物;东晋、南朝时圆形器盛行,虎形少见。
  西晋青釉虎子,2001年11月在太平洋拍卖,估价为2万-3万元人民币,流拍。&
  大约出现于清代嘉庆、道光时期,为官员放官帽的器物,种类繁多,画面精美,色彩浓郁强烈,造型有圆形、四方形、六棱形,常见纹饰为人物、山水、动物、水果、花鸟鱼虫等。同治器画面浓艳、明快,口沿和底部有花草变形莲瓣等纹饰;光绪器纹饰施彩较薄,含粉质较少;民国器清秀淡雅。&
  清中期李裕成制绿釉雕瓷鹿鹤遐龄图帽筒,2003年11月在华辰拍卖以6.6万元人民币成交。&
  始于东汉,由承盘及盏两部分组成;唐器多呈筒状,灯柱多圆管形;明器在盆式座上立一带盖小壶以代盏,灯芯由壶嘴插入壶中。&
  清乾隆青花缠枝莲托梵文酥油灯,2005年11月在北京诚轩以24.2万元人民币成交。&
  净水碗&
  佛教供器,明末清初常见,口微侈、圆腹下收、假圈足,常配有瓷座,座呈洗口、长颈、溜肩、收腹、下部外撇、平砂底,侧置对称兽耳。
  配,俗称“海灯”。&
  散存器座多据器形称为“号筒尊”或“洗口兽耳瓶”。&
  上:清嘉庆金地粉彩仙山琼阁图净水碗,2003年8月在云南仁恒以17.6万元人民币成交。&
  下:清顺治青花云龙洗口兽耳瓶,2002年4月在中国嘉德拍卖,估价为2.5万-3.5万元人民币,流拍。&
  玉璧底碗&
  流行于唐代中、晚期,足部为璧形,中心内凹,足圈较宽。足中心内凹处有不施釉和施釉之分。&
  五代越窑玉璧底碗,2005年8月在景鸿堂以6600元人民币成交。&
  折腰碗&
  撇口、圈足,碗下腹部硬折。&
  清雍正青花云鹤折腰碗(两&
  件),2000年12月在北京翰海以19.8万元人民币成交。&
  (le i,音“雷”)&
  商、周至汉代的盛酒或盛水器,小口、短颈、丰肩、深腹、平底,肩部两侧有双鼻,西周后期器多无鼻。&
  商代原始青瓷器多敛口、深腹、圜底,至西周起演变为低领折肩,下附圈足。&
  战国印纹双耳活环陶,佳士得(香港)1999年11月拍卖,估价为2万-3万港元,流拍。&
  仿青铜觚的瓷质花瓶,流行于元、明、清时代,敞口细身,圈足。明代器身直下,清康熙以后腰部凸出。&
  另有一种器物器身较粗壮、长颈、高圈足,鼓出的小圆腹四周凸起4道棱戟。清乾隆、嘉庆年间还有一种细身器物,腰际堆塑一条蟠螭,施素三彩釉。&
  明万历五彩龙纹出戟花觚,2002年10月在佳士得(香港)以447.41万港元成交。&
  方口觚&
  流行于明万历、天启时期,口、腹、足均作方形。&
  清雍正描金矾红龙纹六方花觚,2004年11月在佳士得(香港)以174.38万港元成交。&
  长颈瓶&
  瓶口微撇、长颈、圆腹、圈足,因带有喇叭状长颈而得名。&
  清乾隆松绿地粉彩赶珠云龙纹长颈瓶,2005年5月在苏富比(香港)以1916万港元成交。
  (h e,音“何”)&
  酒器,一般为圆口、深腹,早期口部有流,后期流置于腹上,有的附柄,三足。&
  商代器为敛口、圆肩、管状短流、带□,有三袋足;原始青瓷器始于西周,有兽头形流和提梁,有的器腹不通,多为陪葬冥器。&
  清嘉庆青花折枝莲八吉祥纹,2005年5月在苏富比(香港)以86.4万港元成交。&
  酒器,流行于商代晚期,敛口、长颈、带鼻、深腹、圈足,也有的是直口、长颈、鼓腹、圈足,颈部有两竖耳附盖。&
  西晋青釉印花双鹿卣,2004年11月在浙江佳宝拍卖,估价为60万元人民币,流拍。&
  流行于隋、唐时期的单口、双腹并联双螭尊,目前仅发现2件,分别收藏于天津市艺术博物馆和中国历史博物馆。&
  1957年西安市李静训墓出土的隋代白瓷双腹龙柄传瓶。&
  高足盘&
  首见于隋代,盘心平坦且多团形小印花及阴刻圈文,留有3个、5个或7个支烧痕迹,圈足大而高,盘壁较直浅,均为青瓷;清代中晚期器盘壁弧,多花口,高足成喇叭状柱,足径较小,与隋器没有渊源。&
  清乾隆青花海水龙纹高足盘,2005年9月在辽宁国拍以38.5万元人民币成交。&
  高足杯&
  酒器,也称“马上杯”、“把杯”,同于高足碗,上为杯形、碗形,下有高柄,盛行于元代,景德镇现仍烧造。&
  上:清雍正斗彩如日方中寿字纹高足杯,1999年4月在佳士得(香港)以343万港元成交。&
  下:明成化青花夔龙纹高足碗,2005年8月在中拍国际以418万元人民币成交。&
  琮式瓶&
  圆口、短颈、方柱形长身、圈足,口、足大小相若,有的器身四面有凸起的横线装饰。入清以后,器身横线装饰演变为八卦纹,故又称“八卦瓶”。&
  宋官窑琮式瓶,2001年11月在云南仁恒以1100万元人民币成交。&
  贯耳瓶&
  流行于宋代,直径较长,腹部扁圆,圈足,颈部两侧对称贴竖直的管状贯耳,哥窑、官窑、龙泉窑等多有烧制,清代亦有仿制。&
  清雍正仿哥釉六方贯耳瓶,2003年7月在华辰拍卖以181.5万元人民币成交。&
  瓜棱瓶&
  流行于宋、辽时期,腹部均匀分布的纵贯凸凹弧线将瓶体分成瓜棱形,撇口、直颈、长圆瓜棱形腹,圈足作外撇花瓣式。&
  清锦地粉彩花卉诗文瓜棱瓶,2004年5月在云南仁恒以90.2万元人民币成交。&
  多角瓶&
  唐代至五代时期流行,由三国、两晋时的古仓罐演变而来,造型上小下大,器身为弧形台阶的多重塔式,每级装饰多个垂直或斜直的圆锥角。吴地方言中“角”、“谷”音近,故“多角”寓意“多谷”,江浙一带民间取&
  其“五谷丰登”的吉祥之意。&
  1976年浙江省马仁西山出土的唐代贴花龟纹多角瓶。&
  花口瓶&
  瓶口似开放的花朵,流行于宋、金时期,唐代已有烧制,基本形式为花口、细颈微撇、圆腹、撇足。宋代产品撇足较矮,金代产品撇足高度几乎与瓶颈相等。&
  清乾隆青釉刻花缠枝莲纹花口瓶,2004年11月在北京翰海以198万元人民币成交。&
  皈依瓶&
  俗称“魂瓶”,冥器,瓶体修长,颈部堆塑日、月、云、龙、虎、龟、蛇、鸟、鸡、犬、鹿、马、人物等,盖钮为立鸟状。&
  宋影青龙虎人物皈依瓶(一对),2004年2月在中国嘉德拍卖,估价为元人民币,流拍。&
  盘口长颈瓶&
  辽代典型器,浅盘口、细长颈、溜肩、敛腹、底足外展,有的器底划有“官”字款。同样器身下,肩、腹饰贯耳者称为“盘口穿带耳背壶”,肩侧有注流者称为“盘口长颈注壶”。&
  清雍正五彩渔家乐盘口长颈瓶,2002年10月在上海崇源以13.2万元人民币成交。&
  如意尊&
  清雍正时流行,上部呈钵式,颈部较细,有凸起弦纹;下部丰满浑圆,两侧有对称的如意式双耳。&
  清雍正仿哥窑釉绶带耳如意尊,2004年4月在苏富比(香港)以230.24万港元成交。&
  葫芦瓶&
  形似葫芦,自唐代以来因谐音“福禄”而为民间所喜爱,至明嘉靖时尤为盛行。除传统器形外,还有上圆下方式。清康熙时成为外销瓷品种之一,器形比明代高大,并出现三节或四节式瓶。雍正以后创制一孔葫芦瓶,变化多端,其中口内敛、卧足、饰对称如意绶带耳者演化为“如意尊”。&
  清乾隆粉彩万花纹葫芦瓶(一对),2004年4月在苏富比(香港)以566.24万港元成交。&
  尖底瓶&
  新石器时代陶器,小直口、细颈、长圆腹、尖底,肩部或腹部有对称的双系用以穿绳。仰韶文化庙底沟遗存中发现的瓶为双唇、小口、器身瘦长,肩腹部无系。&
  内蒙古清水河县喇嘛湾乡白泥窑子村出土的红陶尖底瓶。&
  凤首瓶&
  辽代瓶式,是受中亚金银器影响而创制的独特形制,凤首张目,曲喙衔珠,首顶荷叶状花口为冠,细长颈多饰弦纹,丰肩、腹修长、平底或假圈足外展。器身光素、刻花或堆塑图案。
  北宋青白釉凤首瓶,2002年10月在佳士得(香港)以47.8万港元成交。&
  转心瓶&
  流行于清乾隆时期,由内瓶、外瓶、底座分别烧制组成:内瓶上部是外露的瓶口,瓶身似筒,有装饰绘画,瓶底有内凹的轴碗;外瓶一般镂空,状似灯笼;内、外瓶套合后放在瓶座上,座上的立轴嵌入轴碗,手持瓶口转动,内瓶可随之旋转,瓶体上的图案如走马灯般可通过外瓶镂空处看到。&
  清乾隆粉青釉描金镂空开光粉彩荷莲童子转心瓶,1997年12月在北京翰海以264万元人民币成交。&
  棒槌瓶&
  因似旧时洗衣用的木棒槌而得名,多为清康熙朝所烧,分圆、方、软棒槌。&
  圆棒槌又称“硬棒槌”,盘口、直颈较短、圆折肩、筒形长腹,底部多为平切式二层台,器形大者高达70厘米,小的不足10厘米;方棒槌瓶又称“方瓶”,撇口、短颈、平肩微折、方形长腹,腹部略为上宽下窄,方形宽足、凹底施釉;软棒槌瓶特指雍正初期烧制的器形,口外侈、束颈、溜肩、直筒形腹、腹下略收,造型不及硬棒槌挺拔。&
  清康熙青花山水人物纹棒槌瓶,2004年12月在上海信仁以94.6万元人民币成交。&
  始创于隋朝,流行于唐、宋、元各代。景德镇的宋影青各式瓷枕光洁无瑕,被宋代词人称为“玉枕”。&
  宋三彩银锭枕,2002年11月在华辰拍卖以85.8万元人民币成交。&
  侈口、短颈、溜肩、长腹、平底,形若直筒,始见于明万历朝,在清顺治、康熙两朝被赋予“大清天下一统”的寓意,从而成为民窑中最流行的器物。&
  明末清初青花人物故事尧访许由图筒瓶,2005年5月在佳士得(香港)以48万港元成交。
  柳叶瓶&
  清代康熙官窑独特器形,侈口、细颈、敛腹修长、足内凹,器形曲折多姿、隽秀典雅,若悬垂的柳叶,又似亭亭玉立的美人,故又有“美人肩”之称。&
  清康熙豇豆红柳叶瓶,2005年5月在佳士得(香港)以96万港元成交。&
  四方倭角瓶&
  明宣德时期景德镇御器厂创制的磨器形,唇式口微侈,直颈两侧贴塑兽耳,方形腹的每个直角均斜削45度使之变为八棱锤形,圈足外撇。清雍正御窑厂仿品瓶体较大,乾隆朝仿品底足较矮,兽耳小。&
  清乾隆仿汝倭角瓶,2001年6月在天津文物以7.7万元人民币成交。&
  扁腹绶带葫芦瓶&
  器形似扁葫芦,颈部有对称双系,腹圆若满月,又称“抱月瓶”或“宝月瓶”。始见于明洪武年间,盛行于永乐、宣德两朝,此后不复出现。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官窑有仿制品,改称“马挂瓶”,为皇亲国戚骑马出行时随身携带的用具。&
  明永乐青花轮花扁腹绶带葫芦瓶,1995年4月在北京翰海以1210万元人民币成交。&
  鸡腿瓶&
  又称“鸡腿坛”、“象腿瓶”,辽、金时期陶瓷典型器,侈口外卷、溜肩、腹部修长如鸡腿,多为游牧民族所用。&
  上:明代德化窑暗刻花卉双耳鸡腿瓶,1999年7月在北京翰海5.5万元人民币成交。&
  下:明崇祯青花山水人物象腿瓶,2003年4月在上海&
  崇源以39.6万元人民币成交。&
  冬瓜罐&
  敛口、丰肩、长圆腹、假圈足、宝珠纽平盖,形如冬瓜,晚清时极为流行。道光、咸丰时盖纽似宝珠,同治以后则似烛焰。&
  清康熙青花四美图冬瓜罐,1995年5月在中国嘉德以2.64万元成交。&
  蟋蟀罐&
  专门畜养、斗弄蟋蟀的罐。明宣德时期制品为鼓式,盖下凹,上有钱形气孔,盖内竖写六字单行青花款,器底有六字双圈年款;万历时期器有圆、方、梅花、瓜棱、扇面、八方等形式;清代仍有烧制。&
  明万历五彩群猫纹花瓣式蟋蟀罐,1998年11月在佳士得(香港)以73.5万港元成交。&
  茧形壶&
  亦称“鸭蛋壶”,唇口、短颈、圈足,腹呈横向长椭圆状,既似蚕茧,又若鸭蛋。初为战国时期秦国所产,后盛行于西汉,壶腹多彩绘流云、几何图案,也有光素者。&
  汉灰陶大茧形壶,2004年6月在中国嘉德以9900元人民币成交。&
  荷叶盖罐&
  多见于元代龙泉器,盖作荷叶形,腹多压印竖条状纹,盖沿的荷叶边曲线起伏平缓,钮较低;明宣德时,盖沿起伏较大,盖钮隆起。&
  元龙泉窑青釉刻花荷叶盖罐,2004年6月在中贸圣佳以28.6万元人民币成交。&
  鸟食罐&
  盛放鸟食的小罐,传&
  世品中偶有唐、宋时期遗物。明宣德时期景德镇烧制的种类有钵式、瓜式、横向竹节式、筒式、罐式、水盂式等,一侧均有固定用的环状系。&
  明宣德青花灵芝纹鸟食罐,2005年11月在北京诚轩以49.5万元人民币成交。&
  鸳鸯形壶&
  辽代三彩陶壶,壶体为浮水鸳鸯形,鸳鸯背负敞口花瓣形壶口,壶口与鸳鸯尾部连有弧形花梗作柄,鸳鸯嘴部为流,腹下有假圈足。&
  辽三彩鸳鸯壶,2005年6月在上海长城拍卖,估价为4万-5万元人民币,流拍。&
  西瓜罐&
  敛口、圆腹,形如西瓜,又似宝珠,又称为“西瓜坛”、“一颗珠罐”,创始于清代乾隆朝,平盖,盖纽早期若宝珠,晚期形如烛焰。&
  清道光豆青青花五子夺魁纹西瓜坛,2004年5月在上海国拍以2000元人民币成交。&
  鼓腹小罐&
  西周时流行,口较大,鼓腹平底,肩和腹壁无分界,颈敛,与口、腹相接成锐角;器体小,器身多饰曲折纹。&
  明永乐青花缠枝瓜瓞纹小罐,2005年10月在江苏爱涛以660万元人民币成交。&
  人首鱼龙壶&
  辽代壶式,人首鱼身,腹部两侧有翼,背上壶口为莲瓣形,鱼尾上翘,胸前有一龙首为流,人首脑后与鱼尾之间相连的曲柄作提梁。&
  出土于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的辽代定窑人首鱼龙壶。&
  流行于清代,康熙时始创,直口、圆肩、深腹、底微敛、圈足,肩部有对称双孔,可系绳索或配环以便提携。同治以后使用广泛,产量猛增。&
  清康熙五彩人物粥罐,2005年3月在中国嘉德以4.4万元人民币成交。&
  提梁壶&
  小口、细流鼓腹、平底、有盖,肩部两端连以半月形提梁。&
  明崇祯青花绘人物故事提梁&
  壶,2005年11月在华辰拍卖以68.2万元人民币成交。&
  莲花尊&
  南北朝时期的青瓷器,是顺应佛教盛行而产生的器形,侈口、长颈、溜肩、鼓腹、外撇高圈足,肩部均匀分布6个直系,器身布满堆塑的上覆下仰&
  层层莲花瓣,莲瓣丰硕而高凸,其间还贴塑与宝珠纹。&
  唐三彩四系莲花尊,2005年9月在上海大众拍卖,估价为3万-4万元人民币,流拍。&
  凤尾瓶&
  喇叭状口、长颈,鼓腹下敛,至底又广,形状略似凤尾。&
  清雍正粉彩蝶恋花凤尾瓶,2005年1月在云南仁恒以29.7万元人民币成交。&
  连座瓶&
  因瓶体与瓶座连为一体而得名,宋代始见,流行于元代,口沿平折、高束颈、鼓腹、喇叭足连接瓶座。&
  民国粉彩花卉纹双耳连座瓶,2002年11月在中国嘉德以6.6万元人民币成交。&
  六方瓶&
  又称“六棱瓶”,流行于明代中晚期,因瓶体作六棱柱形而得名。&
  清乾隆黄地青花跃龙捧寿纹六方瓶,1999年11月在佳士得(香港)以706万港元成交。&
  蒜头瓶&
  瓶口似蒜头,瓷质器宋代始烧,流行于明、清,基本形状为口部作蒜头形,长颈、圆腹、圈足。&
  清雍正青花缠枝花卉纹蒜头瓶,2005年10月在苏富比(香港)以460万港元成交。&
  洗口瓶&
  瓶口似浅洗,流行于宋代,一种为洗口、直颈、折肩、筒式腹、浅圈足,另一种是洗口、长颈、扁圆腹、圈足。&
  清雍正炉钧釉弦纹洗口瓶,2004年11月在佳士得(香港)以59.75万港元成交。&
  多管瓶&
  又称“牛角罐”,冥器,流行于宋代,因肩部各面分布着直立的多棱形或圆形管而得名。瓶直口,上有花纽盖,瓶身有圆管式和多级塔式,有五管、六管之分,管中空,多与瓶不通。&
  南宋龙泉窑翠青五管瓶。&
  弦纹瓶&
  又称“起弦瓶”,因瓶体环绕一道道凸弦纹作装饰而得名,宋代定窑、官窑、哥窑、龙泉窑等多有烧制。&
  清雍正仿汝釉弦纹瓶,2004年5月在中国嘉德以45.1万元人民币成交。&
  玉壶春瓶&
  北宋时创烧,撇口、细颈、垂腹、圈足,宋代主要由北方各窑口烧制,入元以后形制遍及南、北方诸窑,并且出现了八方形与器身镂雕装饰。明、清两代,器身普遍比宋、元器矮粗。
  清雍正青花竹石芭蕉玉壶春瓶,2005年5月在苏富比(香港)以460万港元成交。&
  胆式瓶&
  长颈、溜肩、垂腹,形若悬垂的动物胆囊,造型近似锥把瓶,不同之处在于颈部较为短粗。始见于明万历朝,流行于清代。&
  清康熙郎窑红釉胆瓶,2005年5月在苏富比(香港)以236万港元成交。&
  专为悬于壁上或挂于轿中而设计的瓶式,又称“挂瓶”或“轿瓶”,始见于明宣德朝,瓶体均为整体的半剖,背面平整有穿,可系绳悬挂。明万历朝大兴,有莲花、葫芦、瓜棱、胆式等多种形制;清代乾隆官窑多有生产,造型规整、工艺精巧、品种丰富。&
  清乾隆粉地粉彩开光群仙祝寿图壁瓶,2001年11月在中国嘉德以55万元人民币成交。&
  活环瓶&
  因双耳上套有可活动的环而得名。装饰活环是明嘉靖以来流行的造型,造型为唇沿外撇、束颈、长腹下垂、足部较高且外撇、平底、颈部贴塑双兽耳。&
  清乾隆斗彩描卉纹双耳活环瓶。&
  橄榄瓶&
  又称“橄榄尊”,北宋始烧,小撇口、束颈,腹部长圆微鼓似橄榄,底与口大小相近;清康熙、雍正时期流行另一种器,鼓腹、口足内敛、平底或圈足,形似橄榄,有素身与瓜棱式之分。&
  清雍正粉彩蝠桃福寿纹橄榄瓶,2002年5月在苏富比(香港)以4150万港元成交。&
  荸荠扁瓶&
  流行于清代,直颈较粗,有撇口与直口之分,器腹均扁圆如荸荠,圈足。清康熙朝首创,多为直颈;晚清同治、光绪朝器均为粗短锥颈、荸荠形扁圆腹、圈足。&
  清雍正粉青釉弦纹穿带荸荠扁瓶,2005年5月在苏富比(香港)以818.4万港元成交。&
  锥把瓶&
  形如锥把,小口、长颈上细下粗、溜肩、鼓腹、浅圈足,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颇为流行。&
  清乾隆霁蓝釉描金云蝠纹锥把瓶,2001年4月在中国嘉德以53.9万元人民币成交。&
  油锤瓶&
  小口、细长颈、鼓腹、平底,形似旧时油坊匏制之油锤,造形与锥把瓶或胆式瓶相近,不同之处为颈部更细长且上下粗细基本一致。仅流行于清康熙时期。&
  清豆青青花堆粉油锤瓶,2004年5月在北京翰海以9900元人民币成交。&
  双耳瓶&
  隋代创制,宋代大量烧造,颈部两侧附贴形式多样的双耳。明代器撇口、溜肩、扁腹,肩有对称戟耳或双活环;清代器多为扇形,有耳孔安在腹部。&
  清乾隆御制珐琅彩古月轩题诗花石锦鸡图双耳瓶,2005年10月在苏富比(香港)以1.15亿港元成交。&
  清雍正朝所创,撇口、长颈、圆腹、圈足,多以青花缠枝莲为饰,取“清廉”谐音,专用于皇帝赏赐臣下。同治朝以后增添粉彩与单色釉描金等品种,并改称“玉堂春瓶”。&
  清嘉庆青花粉彩灵仙祝寿赏瓶,2005年4月在上海信仁以225.5万元人民币成交。&
  灯笼瓶&
  形似长圆形灯笼,流行于清雍正、乾隆时期,直口、短颈、丰肩、筒腹、圈足。&
  清乾隆绿釉凸雕海水云龙灯笼瓶,2004年11月在佳士得(香港)以902.38万港元成交。&
  流行于清代康熙至道光年间,器形似鼓,一般无盖,罐身上下部各饰一周凸起的鼓钉,腹部塑一对铺首衔环。雍正朝的开蓝釉鼓罐器口配盖。&
  清乾隆粉青釉兽耳鼓钉罐,2005年9月在中国嘉德以22万元人民币成交。&
  日月罐&
  敛口、溜肩、长圆腹渐收、圈足,弧形圆盖若太阳,腹侧贴双耳若月牙,故称“日月罐”或“月牙耳罐”。始见于清康熙朝,为雍正至道光时期官窑独特器形。&
  清乾隆豆青釉日月罐,2005年7月在北京翰海以15.4万元人民币成交。&
  小口折肩罐&
  南方商代遗址中的一种典型器物,小口、肩广而溜折、凹底,通体施薄而匀润的青黄釉,釉下拍印方格纹。&
  出土于新干商墓的折肩罐。&
  瓜棱罐&
  明代较为流行,罐身呈瓜棱形。嘉靖、万历时烧制量较大。&
  明洪武釉里红串枝花卉纹瓜棱罐,1999年4月在佳士得(香港)以387万港元成交。&
  四灵塔式罐&
  带有宗教含义的罐式,出现于元代,平口、短颈、溜肩、腹部下收、平底,腹部贴塑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灵;帽形盖覆于罐口,盖顶呈喇嘛塔形,塔基为六棱形须弥座,塔龛内有一尊佛像,塔刹的根部有仰莲瓣纹。&
  1974年在江西景德镇元代墓出土的景德镇窑青花釉里红堆塑四灵塔式盖罐。&
  双联瓶&
  流行于清代,两瓶联成一体,通常是腹部粘连或自口至底通体相连。&
  清粉彩开光婴戏双联瓶,2005年8月在中拍国际以253万元人民币成交。&
  交泰瓶&
  清代流行,腹中段镂雕成如意头形,套钩回纹或倒、正T形,瓶体上下于纹饰间相互钩套、连为一体,可以活动却不能分开,寓意“天地交泰”,为清代乾隆早期御窑厂督陶官唐英刻意制作专供皇帝玩赏的佳器。&
  清乾隆粉青釉暗花夔纹交泰瓶。&
  天字罐&
  明成化景德镇窑创制的斗彩器,系宫廷用瓷,口大、短颈、圆肩、鼓腹略收、浅圈足、附盖,因底部有青花楷书“天”字得名。&
  清康熙朝仿品胎体厚重,雍正、乾隆朝胎薄质细,釉下可见明显的旋纹。&
  清康熙青花天字罐,2001年6月在上海敬华以2.86万元人民币成交。&
  撇口瓶&
  明宣德朝制品,撇口、长颈、溜肩、长腹、足部外撇,腹部绘有青花海水、松、竹、梅,颈部绘莲瓣,腹以下至底沿绘莲瓣和缠枝宝相花纹。&
  清嘉庆胭脂红地粉彩通景牡丹花卉撇口瓶,2004年4月在佳士得(香港)以196.78万港元成交。&
  观音瓶&
  又称“观音尊”,流行于清康熙至乾隆时期,侈口、颈部较短、丰肩,肩下弧线内收,至胫部以下外撇,浅圈足,瓶体修长,若观音菩萨亭亭玉立。&
  清嘉庆粉彩包袱纹观音瓶(一对),1995年4月在北京翰海以121万元人民币成交。&
  将军罐&
  因宝珠顶钮盖似将军盔帽而得名,初见于明嘉靖、万历时期,至清顺治时基本定型,到康熙年间大量涌现。造型挺拔,古拙大方,圆口、短颈、丰肩、鼓腹下收、平底或浅圈足,具有雄壮、刚健的阳刚之美。&
  清雍正粉彩描金引福祝寿图将军罐(一对),2004年6月在广州艺拍以319万元人民币成交。&
  □(yan,音“眼”)&
  炊具,由甑与鬲(li,音“利”)合成,下半部为鬲,用以盛水和加热,上半部为甑,可蒸食物。&
  清雍正斗彩缠枝花卉□,2004年4月在中国嘉德拍卖,估价为2.5万-3.5万元人民币,流拍。&
  又称“唾盂”,为吐唾液的容器,洗口、短颈、鼓腹、平底,晋初越窑已大量烧造,宋代器上部洗口增大,为浅圈足。&
  清粉彩人物唾盂,2003年8月在温州以500元人民币成交。&
  流行于战国至汉代,小口、倒喇叭颈、大腹,形似匏瓜,是盛酒或水的容器,有的由上小下大的两个球体联接而成,有的颈部较长,或直或弯曲,腹部作椭圆形;壶盖多为凤首形状。
  弦纹硬陶匏壶&
  莲瓣壶&
  流行于明代宣德时期,直口、溜肩、圆腹,前有直流、后有曲柄,腹部有4层凸起的仰莲瓣纹,器表施有祭红釉,红色鲜丽匀润,造型宛如一朵怒放的莲花。&
  宋仿定窑莲瓣壶,2005年11月在北京翰海拍卖,估价为1000元人民币,流拍。&
  随葬冥器,始见于战国,汉武帝前后盛行。秦时器身较矮,呈圆身束腰式,与圆形仓顶相连,通体间隔绳纹装饰,正面开扁方形门洞;西汉早期器为圆口、折肩、筒腹、平底,口上置覆钵式平顶盖;西汉中期器的折肩渐变成圆弧形,并于平底下沿装三足,足形多为立熊或神兽;东汉时,下身渐收,去掉三足,复为上大下小的平底形。&
  东晋青釉谷仓罐,2005年1月在北京东正拍卖,估价为20万元人民币,流拍。&
  大扁壶&
  明永乐时期创烧,小直口,颈部凸起一棱并有一小系,有盖。壶身为立扁圆形,正面微鼓,中心有圆形凸脐;背面平坦,中有相应的圆形凹脐;底部为弧面,左右肩各有一活环系。均为青花制品,正面凸脐上多绘八角星纹,外围有的绘缠枝莲,边缘为海水纹,侧壁一周绘缠枝莲纹;背面无纹饰。&
  清乾隆青花春耕图双蝠耳大扁壶,2004年11月在佳士得(香港)以734.38万港元成交。&
  莲子罐&
  流行于明崇祯朝,直口、垂肩、长圆形鼓腹、圈足、附盖,盖面略鼓,整体造型似一颗莲子。&
  清顺治青花人物故事纹莲子罐,2004年8月在福建拍卖以28.6万元人民币成交。&
  流行于明、清时期,直口、折肩、筒腹、腹下内折、带盖,罐口、足直径基本相同。明宣德时制品釉面肥润,清代乾隆年间仿制品釉层较薄。&
  明成化青花锦纹壮罐,2003年11月在华辰拍卖以137.5万元人民币成交。&
  炊具,功能相当于现代的笼屉,似盆或罐,大口、腹壁斜直、平底,底部分布数目不等的小孔,有的近底部的器壁上就有孔洞。&
  1998年出土于昆山绰墩遗址的夹砂褐陶甑。&
  又名“土甲”,始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陶制容器,瓷制品最先流行于西晋,直口、溜肩、扁圆腹、外撇高圈足,器腹两侧有对称双系,便于系绳背挂。&
  清乾隆青花缠枝花卉龙凤争珠图双龙耳扁壶,2005年10月在苏富比(香港)以3428万港元成交。&
  唐、宋时期较为流行,壶式有扁圆等多种式样,有黄釉、黑釉、白釉、青釉、白釉绿彩等。&
  明宣德白釉暗花背壶瓶,2003年9月在北京翰海以150万元人民币成交。&
  字划壶&
  亦称“字形壶”,清代康熙时期出现,壶体为立体的汉字形,多做成福、禄、寿三字,笔划间雕镂透空。&
  民国松石绿釉寿字壶,1998年8月在北京翰海以1.76万元人民币成交。&
  多穆壶&
  元代创烧,器形为筒式,上收下敞,口部靠柄一侧有花冠形装饰,柄两端各有卷曲花饰,方式壶流,矮足,足脊宽平无釉,壶体上有仿金属箍和铆钉状装饰。完整器目前仅有1件。&
  清乾隆松石绿地粉彩花卉龙把多穆壶,2005年5月在佳士得(香港)以628万港元成交。&
  龙首壶&
  因壶流装饰成龙首形而得名,始于唐代。&
  唐代三彩贴花龙首壶。&
  羊首壶&
  流行于东晋时期,盘口、长颈、溜肩、椭圆形腹,口与肩部有一曲柄,羊首装饰在肩部与柄相对处,在历史上首开一侧有流、一侧安执手的型制,为壶这种器物最终定型。&
  晋青瓷羊首壶,2004年1月在北京传是以5500万元人民币成交。&
  象首盘口壶&
  盘口高而微撇,束颈、丰肩、椭圆形腹,腹部下收、足外撇,肩部有对称的4组条状系。壶流根部塑一象首,象耳向两侧展开附在壶体上,高昂的象鼻为壶流,对称的一侧是隋代流行的龙首形柄。&
  河南安阳出土的隋代白瓷象首壶。&
  茄式壶&
  清代康熙时期景德镇窑烧制,小口,颈部细长向一侧弯曲,腹呈长茄形,圆底施釉,放置不稳。&
  清中期犀皮漆茄壶,2005年6月在上海敬华拍卖,估价为2万-3万元人民币,流拍。&
  盘口壶&
  盘口、口沿上折、长颈、球腹、平底、四系或六系,东汉至唐盛行。&
  金代黑釉双系盘口壶,2004年11月在上海国拍以1.65万元人民币成交。&
  内管壶&
  始于宋、辽时期,流行于清代,壶底中心有一通心管。由于向壶内倒水需从底心管口倒入,故又称“倒灌壶”、“倒流壶”、“倒装壶”,虽然有流、柄、腹体及圈足,但无口、无盖。&
  1968年在陕西省彬县出土的耀州窑青釉提梁倒灌壶。&
  鸡冠壶&
  辽代典型壶式,是摹仿契丹族使用的各种皮囊容器烧造的,亦称“皮囊壶”、“马蹬壶”,因上部有鸡冠状的穿孔而得名。分为5种形式:扁身单孔及扁身双孔式、扁身环梁式、圆身环梁式、矮身横梁式。&
  辽白釉大鸡冠壶,2004年2月在中国嘉德以4.18万元人民币成交。&
  鼻烟壶&
  又称“烟壶”,为盛放鼻烟的器皿,始于清代康熙朝,口较小,腹部扁圆,盖带一小勺伸入壶内。&
  清乾隆古月轩烟壶,2000年5月在天津文物以242万元人民币成交。&
  鸡头壶&
  壶嘴似鸡首,始见于西晋,延续至唐代初期,浙江地区盛烧,品种为青釉和黑釉。&
  六朝青釉盘口鸡头壶,2004年11月在东方国际以4.95万元人民币成交。&
  隋代出现的酒器,又称“注子”、“注壶”。唐前期器有盘口,短颈、鼓腹,圆筒形或六角形短直流、曲柄,唐晚期器腹部多作瓜棱形,有短流、长流、曲柄、直柄等数种;五代至北宋器身渐高,通体多压4-6条瓜棱,流渐趋细长微曲,曲柄高于壶口,平底变为圈足并多有注碗相配;元器多为玉壶春瓶式,弯流与壶颈之间以S形饰件相连;明、清之后,造型增多,多作茶具。&
  明洪武/永乐甜白釉刻芙蓉灵芝纹执壶,2002年10月在佳士得(香港)以1162.41万港元成交。&
  双鱼壶&
  唐至五代时期流行,整体是并联的双鱼形,鱼嘴为壶口,鱼体为壶身,鱼尾为假圈足,鱼背脊间各有凹槽,槽上下两端贴有桥形系,可系绳,故又名“双鱼穿带壶”。&
  清中期青花双鱼瓶,2001年4月在太平洋拍卖,估价为元人民币,流拍。&
  贲巴壶&
  磨盘口、细颈、弯曲的长流,球腹下承下喇叭形足,为清乾隆时创制的宫廷供器。&
  清乾隆金地粉彩八吉祥纹贲巴壶,2003年10月在苏富比(香港)以116万港元成交。&
  大口尊&
  流行于西周以前,商代中期器有敞口、凸圆肩、口部略大于肩部、深腹和大敞口、肩微凸或无肩、深腹几种。东汉以后瓷质大口尊少见。&
  清中期粉彩诗文鸡缸大口尊,2005年10月在苏州东方拍卖,估价为3万-4万元人民币,流拍。&
  带盖的尊,附属于各种不同的尊式。&
  西晋越窑青釉猫头鹰形盖尊,1995年4月在佳士得(香港)拍卖,估价为30万-40万港元,流拍。&
  双牺尊&
  明弘治时期出现,敛口、短颈、溜肩、腹下部斜收、平底,肩部有对称兽耳。民国天蓝釉双牺尊,2003年12月在中国嘉德拍卖,估价为元人民币,流拍。&
  摇铃尊&
  清康熙时流行,小口、细长颈、丰肩、弧形或筒式腹、浅圈足,有似长柄的铜铃。&
  清康熙釉里红团花锯齿纹摇铃尊,2005年10月在苏富比(香港)以1244万港元成交。&
  始于元代,流行于明代,形状似梨。伞形盖,盖顶有宝珠纽,短颈,其下渐丰成下垂的圆腹,矮圈足、弯流、曲柄。&
  元青花凤纹梨式壶,2005年11月在东方国际以19.8万元人民币成交。&
  琵琶尊&
  流行于清代,似琵琶,洗口、束颈、弧腹,腹下部较大,圈足为宽窄不同的二层台式。有的颈部饰对称的兽面双耳。&
  清乾隆粉彩山水如意万代琵琶尊,2002年12月在中贸圣佳以1122万元人民币成交。&
  僧帽壶&
  始于元代,壶口形似僧帽,口沿上翘,前低后高,鸭嘴形流,壶盖卧于口沿内,束颈、鼓腹、圈足、曲柄。明永乐、宣德红釉及甜白制品最为珍贵。元器形体敦实、壶颈较粗、壶流略短,明器壶流略长,清器颈略高,腹部略瘦,壶流略短于明器,不如明器优美,也不如元器敦实稳重。&
  清乾隆窑变釉小僧帽壶,2003年7月在中国嘉德以5.5万元人民币成交。&
  凤首壶&
  流行于唐代,又称“龙凤壶”,用龙凤纹作装饰,三彩壶凤冠作圆环状,有直口、撇口,中空,作为壶流的凤嘴有的张开,有的尖喙合并,两侧可向外流水;凤首后部恰似一束长羽披落在壶体肩部,巧妙地形成曲柄。&
  唐代蓝三彩凤首壶,2002年10月在佳士得(香港)以28.68万港元成交。&
  络子尊&
  又称“尊”,清雍正、乾隆时流行,撇口、短颈、圆腹、假圈足,腹部贴凸起的网络纹。&
  清浅绿料络子尊,2004年4月在佳士得(香港)拍卖,估价为15万-20万港元,流拍。&
  鹿头尊&
  始见于清康熙朝,至乾隆朝盛行,收口、腹上敛下垂、夔耳,倒置器身若鹿头。当时粉彩器多以青绿山林为景,绘十鹿或百鹿奔跑、穿行于山林之中,故亦称“百鹿尊”。&
  清乾隆粉彩百鹿尊,2004年1月在北京翰海以561万元人民币成交。&
  出戟尊&
  又称“扉棱尊”、“出戟觚”,北宋始烧,流行于明代,敞口、颈部内收、折肩、鼓腹,下接喇叭形圈足,颈、腹、足四面有扉棱。元代景德镇烧制的器物仅腹部四面饰有扉棱,明正德朝以后有些器颈、腹、足四面饰对称扉棱,万历朝则有六面饰扉棱的。&
  明万历青花龙凤兽耳出戟尊,2004年1月在北京翰海以385万元人民币成交。&
  无档尊&
  流行于明永乐、宣德时期,平沿、圆口、筒腹上下通透,底沿扁平与平沿呼应,器形有异域风格,亦有人称之为“器座”。&
  明万历哥釉万字纹器座,2005年1月在云南仁恒以17.6万元人民币成交。&
  食具,流行于新石器时代至汉代,多为浅盘或浅钵形,下附高圈足。足有喇叭形、镂孔喇叭形、竹节细把形、高柄把形等;质地有灰陶、黑陶、白陶、印纹硬陶及瓷。&
  清乾隆霁蓝釉仿铜器纹豆,2004年5月在华辰拍卖以30.8万元人民币成交。&
  牛头尊&
  大口,口以下渐放,垂腹、圈足,肩两侧有对称的蟠螭耳、戟耳或兽头耳,形似牛头。&
  清乾隆青花缠枝纹牛头尊(一对),2001年6月在上海敬华以187万元人民币成交。&
  饮酒用具,似敞口杯,口沿一侧有流、一侧有尖尾―――有的无尾。器身一侧有□、平底、三锥状足,也有的为粗腰、鼓腹、圜底,流两侧附加泥钉,还有敛口、折肩、细腰、袋状足或敞口、口沿有柱的式样。&
  清乾隆茄皮紫釉爵杯,2003年10月在上海崇源以52.8万元人民币成交。&
  (jia,音“甲”)&
  温酒器,似爵但无流,侈口、束颈、腹较深、圜底,下承三袋足,有的有双耳。&
  河南省郑州二里岗出土的商代饕餮纹陶。&
  苹果尊&
  侈口、底内凹、无颈、圆腹,器口颈若果蒂下凹于圆腹之中,形似苹果,为清代康熙朝独有器形。&
  清豇豆红苹果尊,2005年9月在中国嘉德以1100元人民币成交。&
  萝卜尊&
  又称“莱菔尊”,清康熙朝独特器形,侈口、细长颈下饰双弦纹、丰肩、长腹下敛、假圈足,足脊窄细若即萝卜。&
  清康熙豇豆红釉莱菔尊,2003年7月在佳士得(香港)以275.18万港元成交。&
  太白尊&
  又称“太白坛”,清康熙朝官窑典型器物,因摹仿诗人李太白的酒坛而名;又因形似圈鸡用的罩,还有“鸡罩尊”之称。造型为小口微侈、短颈、溜肩,腹部渐阔呈半球形,浅圈足旋削得窄小整齐,腹部多浅刻团螭图案。以豇豆红最著名。&
  清康熙豇豆红釉夔龙太白尊,2004年4月在苏富比(香港)以66万港元成交。&
  双螭尊&
  又称“双螭瓶”,创始于北朝,盛行于隋、唐,盘口、长颈、溜肩、长腹、平底,从口至肩置对称双螭柄。&
  清彩百花双螭瓶,2004年11月在北京翰海以15.4万元人民币成交。&
  盘口瓶&
  因瓶口似浅盘而得名,流行于唐、宋。&
  清乾隆豆青釉凸雕缠枝番莲纹盘口瓶,2004年4月在佳士得(香港)以174.38万港元成交。&
  又称“甘露瓶”,佛教僧侣“十八物”之一,游方时可随身携带以储水或净手。渊源于印度,在中国流行于唐、宋、辽时期,造型为管状细长瓶,颈中部突出如圆盘,长圆腹、圈足、肩部上翘的短流多作瑞兽首形;元、明以后多称“军持”,器身多扁圆,颈较短、流肥硕;入清以后演变为直颈、丰肩、敛腹,高圈足外撇如盖展开且无流,成为朝廷赐给西藏高级僧侣的插草供佛之物,故又改称“藏草壶”。&
  上:清乾隆红彩甘露瓶,2004年1月在北京翰海以24.2万元人民币成交。&
  下:南宋龙泉仿官净瓶,2005年8月在景鸿堂以9900元人民币成交。&
  天球瓶&
  受西亚文化影响的器形,口微侈、直颈、球腹、平底,始见于明永乐朝,宣德器较永乐器略显粗放,此后明代各朝未出现。清康熙朝多仿明初之器,雍正、乾隆时较为流行,多署本朝年款。&
  清雍正青花釉里红海水云龙纹天球瓶,2004年10月在苏富比(香港)以1518.24万港元成交。&
  菊瓣瓶&
  撇口、长颈、溜肩、敛腹、圈足,下腹部浮雕一周菊花瓣,为清康熙朝独特器形。&
  清康熙豆青釉菊瓣瓶,2004年4月在苏富比(香港)以431.84万港元成交。&
  □(gu i,音“归”)&
  炊具,商代以后演变为酒器,早期造型为圆腹、短颈、口部有扁流、带□、三实足;中期器腹渐扁,直颈前移,有鸟嘴形流口和三实足;晚期足部演变为袋足。&
  1960年出土于山东省潍坊市姚官庄遗址的黄陶□。&
  北宋时创烧,因口径之小仅能插梅枝而名。宋时以瓶体修长而称为“经瓶”,为盛酒用具。小口、短颈、丰肩、长腹、圈足。&
  磁州窑系白地黑花器腹部有“清沽美酒”与“醉乡酒海”字句;元以后各地窑场继续烧制,以景德镇窑青花器最为精美;明、清时期器体变肥矮,并由日用瓷转变为陈设瓷。&
  清乾隆胭脂红地轧道锦纹粉彩缠枝花卉纹梅瓶,2004年10月在苏富比(香港)以4150.24万港元成交。&
  □(y i,音“移”)&
  盥洗用具,陶器从新石器时代至汉代均有制作,瓷器以唐代越窑、宋代钧窑尤其是元代龙泉窑和景德镇窑制品为多,基本器形为浅圆钵形器身,平底或圈足,亦有装有三足的;口沿一侧有较宽的流,有的在流下部有一圆环形小系。&
  清乾隆仿哥釉□,2002年12月在北京翰海以3.8万元人民币成交。&
  四系罐&
  直口、丰肩、鼓腹、平底,肩部有四耳,耳由两根泥条捏成或削成桥形。汉代至唐代大量生产。&
  民国粉彩人物四系罐(两件),2001年12月在北京翰海以7.92万元人民币成交。&
  卷口瓶&
  宋代北方磁州窑系瓶式之一,侈口卷沿、细长颈微撇,口颈呈开放的喇叭花状,圆腹、腹下内收、喇叭形足。&
  清乾隆松石绿地粉彩缠枝花卉卷口瓶,2005年10月在江苏爱涛以68.2万元人民币成交。
  纸槌瓶&
  因形似纸槌而得名,多见于清康熙朝,小口、细长颈、丰肩、圆腹。&
同行企业新闻资讯上海鑫隆国际展览服务有限公司-征集部诚信:A&企业性质:服务商企业主营:瓷器鉴定拍卖&宋代瓷器鉴定拍卖&元青花瓷器…… 年收入:人民币 1亿元以上员工人数:201-300人成立时间:1998年办公面积:0.00平方米联系方式:鲍红胜企业地址:上海市上海北路2020号中星经贸大厦4楼}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束腰乳胶衣调教的故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