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t间期延长和右束支传导阻滞滞一样吗

QRS波群增宽时心室复极时间的判断及JT间期的正确校正--《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第八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汇编》2004年
QRS波群增宽时心室复极时间的判断及JT间期的正确校正
【摘要】:目的笔者研究发现,目前国内外文献普遍应用的JTc=JT/RR~(1/2)作为JT间期的校正公式是不恰当的(中华心血管病杂志,),本文通过观察QRS波群延长时对QT间期的影响,进一步探讨JT间期的正确校正方法。方法观察病例中26例为预激综合征,50例为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37例为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对照组50例,QRS波群均无增宽。QT间期和QRS的测量分别在I、aVF和V1导联进行,模拟正交导联体系的X、Y、Z轴。在每一导联测量3个心动周期,计算在不同心动周期和不同导联轴上的平均值作为实测QT间期和QRS时间,RR间距取上述各心动周期的均值。QT间期的校正采用Ba-zett公式(QTc=QT/RR~(1/2)。JT间期的校正除使用文献上应用的JTc=JT/RR~(1/2)外,我们应用了自己推导的公式JTc=JT/RR~(1/2)+QRS/RR~(1/2)-QRS,比较两公式的计算结果。结果预激综合征、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组的校正QT间期较对照组明显延长,而校正JT间期则无显著差异。除预激综合征组外(样本较小),应用两种校正公式计算的JTc在其他各组间均有显著性差异。曲线JTc=JT/RR~(1/2)+QRS/RR~(1/2)-QRS与Bazett曲线相平行,而JTc=JT/RR~(1/2)与Bazett曲线却不相平行。结论虽然束支传导阻滞和预激综合征患者的QT和QTc间期均较对照组延长,但不包括QRS时间的JT和JTc间期与对照组却无显著性差异,说明患者的QT和QTc间期延长是由于QRS波群增宽所至,JTc间期才是一个可以用于不同宽度QRS波群、不同心率条件下,正确反映心室复极时间的可比指标。由于JTc=JT/RR~(1/2)与Bazett曲线不相平行,故作为JT间期的校正公式是错误的。JTc=JT/RR~(1/2)+QRS/RR~(1/2)-QRS才是唯一正确的对应于Bazett公式的IT间期校正公式。
【作者单位】:
【分类号】:R541.7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韦美勤;;[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1年14期
徐欣怡;黄美蓉;汤静燕;邢海华;张玉奇;武育蓉;周敏;;[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1年13期
冯海新;;[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2009年12期
范鹏;任文君;;[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1年07期
谭贺怡;;[J];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1年03期
孙超;刘书旺;郭静萱;;[J];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11年03期
郑曼;刘仁光;蔡九英;;[J];辽宁医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谭贺怡;;[J];中国医疗前沿;2011年13期
冯建章;;[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2006年05期
吕凤珍;;[J];实用心电学杂志;2011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延斌;李东野;陈清枝;;[A];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第八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汇编[C];2004年
梁延春;韩雅玲;王祖禄;Shiwen YOleKongstad Bertil O;[A];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第八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汇编[C];2004年
杨宁;王克强;李川勇;;[A];天津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2008年年会暨首届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论坛论文集[C];2008年
梁延春;韩雅玲;王祖禄;Shiwen YOleKongstad Bertil O;[A];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第八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汇编[C];2004年
丁芳;鲁端;;[A];2005年浙江省内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5年
田宝杰;孙玉芬;张志俭;金绮;;[A];第三届心脏学会、第六届心功能学会及心功能杂志创刊10周年学术会议论文摘要[C];1996年
王韶屏;鲁端;;[A];2005年浙江省内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5年
宋术亮;屈福荣;王林;相有章;王秀红;管淑芬;;[A];山东预防医学会第二届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龚妙昆;万福永;袁震东;;[A];2004中国控制与决策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胡晓敏;王海学;彭健;王庆利;张若明;;[A];2006年全国药物毒理学会议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翟世伟 王鹏志;[N];健康报;2002年
刘永连;[N];医药经济报;2001年
陈金伟;[N];健康报;2004年
指导专家 重庆市第三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 谭建聪 记者 夏冰冰;[N];医药导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世军;[D];大连医科大学;2011年
朱凌云;[D];重庆大学;2003年
马宁;[D];河北医科大学;2002年
罗小刚;[D];重庆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徐铖;[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10年
苟许雁;[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丁芳;[D];浙江大学;2004年
李剑;[D];浙江大学;2001年
白涛;[D];吉林大学;2009年
曲绍波;[D];吉林大学;2007年
王钊;[D];天津医科大学;2012年
张文琼;[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4年
任淑珍;[D];辽宁医学院;2012年
唐庆余;[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7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心电图:完全右束支传导阻滞,轻度qt间期延长,左心电...
心电图:完全右束支传导阻滞,轻度qt间期...
心电图:完全右束支传导阻滞,轻度qt间期延长,左心电轴偏转,我应该如何治疗?
医院出诊医生
擅长:小儿内科
擅长:外科
提问者采纳
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及药品推荐仅供参考
职称:医生会员
专长:内外妇儿的一般疾病
&&已帮助用户:13905
病情分析: 你好。这些都是心电图特征,没有特异性对应的疾病。右束支传导阻滞也可见于正常人,心电轴左偏最常见于高血压,需要你测血压鉴别。
职称:医师
专长:内科疾病肾病、各种肾炎,高血压、胃炎、胃溃疡、
&&已帮助用户:162191
病情分析: 你好,完全右束支传导阻滞是由于右心室的右束支病变,生物电信号不能直接传到右心室引起的疾病。右束支传导阻滞常见于风湿性心脏病、肺源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和冠心病等,有时也可见于正常人。 所以你的这种情况看,先不需要治疗。如果经常反复的发作,那需做心脏射频消融手术治疗。
问右束支传导阻滞轻度qt间期延长左心电轴偏转-8?右束支...
职称:医师
专长:小儿肠胃炎,小儿惊吓,小儿感冒
&&已帮助用户:91666
病情分析: 你好,您的这种心电图时很常见的,其中右束支传导阻滞往往是生理性的,长期存在的,没有意义的,需要结合临床分析。意见建议:你好,心电图检查是需要看临床的,目前您的这种情况下,右束支传导阻滞不要紧,结合既往心电图情况,同时这种心电轴的偏转反应心脏在胸腔中位置,进一步的检查下心脏彩超情况,同时注意结合有无基础性心血管病变临床分析。
问右束支传导阻滞轻度qt间期延长左心电轴偏转-86是什么病
专长:小儿脑瘫、水痘、小儿眼科
&&已帮助用户:222187
病情分析:你好您的这种心电图时很常见的其中右束支传导阻滞往往是生理性的长期存在的没有意义的需要结合临床分析意见建议:你好心电图检查是需要看临床的目前您的这种情况下右束支传导阻滞不要紧结合既往心电图情况同时这种心电轴的偏转反应心脏在胸腔中位置进一步的检查下心脏彩超情况同时注意结合有无基础性心血管病变临床分析
问心电图显示不完全右束支传导阻滞、轻度左心电轴偏转、...
职称:医师
专长:肾病综合征
&&已帮助用户:23058
指导意见:您好,您说的情况可能是冠心病,吃点冠心苏合丸观察看看。
问窦性心动过缓 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 左心电轴偏转
职称:医生会员
专长: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
&&已帮助用户:212250
病情分析: 你好:你这种情况是由于窦性心动过缓引起的心肌供血不足,建议你去医院检查,排除器质性心脏疾病,对症治疗效果比较好.
问心电图显示1.不完全右束支传导阻滞2.左心电图轴偏转...
专长:内科疾病,心脏病
&&已帮助用户:214095
单纯不完全右束支传导阻滞和左心电图轴偏转是无需特殊药物治疗的心率偏快可根据动态心电图决定是否要用控制心率的药物治疗
问完全右束支传导阻滞右心电轴偏转
职称:医生会员
专长:内科,尤其擅长上呼吸道感染等疾病
&&已帮助用户:42781
问题分析:根据你的描述可以知道你的心电图属于大致正常心电图意见建议:不完全性右束枝传导阻滞可见于无心脏病证据的健康人完全性右束枝传导阻滞者也不一定有广泛的心肌损害如不伴有其它器质性心脏常无重要意义电轴右偏是心电轴在0-30&属“电轴轻度右偏见于正常垂位心、右室肥厚及左束支后分支阻滞等
关注此问题的人还看了
大家都在搜:
关注健康生活!
社会发展节奏快,生存压力大,很多人不能良好调节自我心理,导致.
长期持续这种不良的作息习惯,会给身体造成很大负担,通常晚睡会使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也是男性高发病症,一般分为假性和真性两
百度联盟推广
心电图相关标签
免费向百万名医生提问
填写症状 描述信息,如:小孩头不发烧,手脚冰凉,是怎么回事?
无需注册,10分钟内回答
搜狗联盟推广
百度联盟推广
评价成功!您所在位置:
&& 文章详情
肺心病急性加重期QT离散度的探讨
作者:高永斌&胡江彦&黄秀芬&何滨
【关键词】&
【摘要】 目的 探讨肺心病急性加重期QTd、QTcd的变化情况。方法 测量计算了84例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患者和56例正常成人的QTd、QTcd。结果 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患者的QTd和QTcd分别为70.00±18.13和95.00±25.52,对照组分别为36.40±14.00和41.03±18.26,两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并且发现肺心病QTd及QTcd值越大,病情越重。结论 肺心病急性加重期QTd和QTcd值的变化,可作为判断肺心病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一个有效参考指标。
关键词 肺心病 QT离散度
QT离散度(QTd)和校正的QT离散度(QTcd)是指心电图各导联间QT间期变异的程度,近年来研究表明,QTd和QTcd在室性心律失常、急性心肌梗死、QT间期延长综合征、心力衰竭以及抗心律失常疗效评价等方面已被公认 [1] 。但肺心病急性加重期QTd和QTcd的变化如何?尚鲜有报道。为了解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患者的QTd和QTcd的变化,分析了84例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患者和56例正常成人的QTd和QTcd,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患者84例(观察组),男52例,女32例,平均年龄(66.20±7.88)岁,均为我院呼吸科住院病人,经X线胸&片、胸部CT、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肺功能及血气分析等检查并结合临床表现综合作出诊断,全部病例均符合1977年全国肺心病专业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并进一步分为肺心功能代偿期和肺心功能失代偿期两组 [2] ,前者30例,男12例,女18例,平均年龄(62.40±3.50)岁;后者54例,男40例,女14例,平均年龄(68.00±5.60)岁,弃除冠心病、心肌病、高心病、电解质紊乱、束支传导阻滞、心房颤动及QT间期延长综合征。对照组56例,男40例,女16例,平均年龄为(45.94±11.64)岁,经各种检查排除器质性心脏病。
1.2 方法 选用入院首次12导联心电图,专人手测法测量QT间期、R-R间期,QT间期的测量,选用T波清楚的导联,每例心电图测量导联不少于9个,每导联至少测3个QT间期,取其均值。T波终点的确定以T波降支与等电位线(T-P线)的交点,若有U波则取T波与U波之间的转折点 [3] 。应用Bazett公式:QTd=Q-T R-R ,计算出QTdˉmax、QTQTcd=QTdmax-QTdmin。
1.3 统计学处理 资料用ˉx±s表示,作t检验。
2.1 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患者与正常成人QT、QTcd比较 见表1。
2.2 肺心病急性加重期肺心功能代偿与失代偿患者QT、QTd、QTcd比较 见表2。表1 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患者与正常成人QT、QTcd比较 (略)表2 肺心病急性加重期肺心功能代偿与失代偿患者QT、QTd、QTcd比较 (略) 观察组QT与对照组QT比较差异无显著性,但观察组与对照组QTd和QTcd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肺心功能代偿期与肺心功能失代偿期患者QTd和QTcd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体表心电图的QT间期代表心室除极和复极所需要的时间,是判断心室复极状态的重要指标。QTd是最大QT间期减去最小QT间期所得的差值,主要反映心室复极的不同步性和电不稳定程度 [4] 。QTcd是经过心率校正的QTd。本文分析结果表明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患者的QTd、QTcd明显延长,且失代偿期患者的QTd、QTcd较代偿患者延长,推测其原因可能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1)长期肺动脉高压引起右心室肌肥厚,在冠状动脉数恒定的情况下,肥厚的心肌细胞相对缺血缺氧,长期缺血缺氧引起心肌细胞变性,灶状坏死,因此使心肌细胞电活动受影响。(2)肺通气和换气功能障碍,心肌细胞处于缺氧状态,无氧酵解通路激活,乳酸堆积,高能磷酸腺苷复合物合成降低,细胞膜Na + -K + 泵能源不足,钙离子流的改变,导致复极过程延迟 [5] 。(3)肺心病常继发红细胞增多,血容量增加,血液粘滞度增高,致冠状动脉血流量减少及伴有心功能障碍,造成心室复极的延长。(4)肺部感染,细菌毒素对心肌细胞的损害,使心肌膜稳定性下降,局部心肌细胞电兴奋活动障碍。(5)肺心病 急性加重期患者常伴有自主神经功能失调,交感神经功能亢进而迷走神经功能减弱,使心室复极延缓及复极不一致 [6] ,导致QTd、QTcd的延长。
综上分析,肺心病QTd、QTcd的延长是诸多因素所致,但我们认为缺氧致心肌能量代谢障碍及心功能障碍是引起QTd、QTcd延长的重要原因,观察QTd、QTcd简便易行,可作为判断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一个有效参考指标。
1 方全,吴宁.QT离散度及其临床应用.中华心血管病杂志,):315-316.
2 罗慰慈.现代呼吸病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3 庄亚纯.QT离散度.心电图学杂志,):56.
4 Day cp.MC,comb JM.Cumpbedl RWF.QT dispersion.An indicafioa of arrhYthmia risk in pationts With Long QT interrals.Br Heart J,.
5 HighamPD,Stevenson R,Furniss SS.Coronary occlusion and QT disperˉsion:the importance of severe ischaemia and muti-Vessel disease.Br Heart J,):35.
6 曲秀芬,纪树彦,黄永麟,等.冠心病心肌缺血发作时自主神经能的变化.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59.
(收稿日期:)
&作者单位:665000云南省思茅地区医院呼吸内科
(编 辑 李年令)
&&订阅登记:
请您在下面输入常用的Email地址、职业以便我们定期通过邮箱发送给您最新的相关医学信息,感谢您浏览首席医学网!
耳鼻喉头颈外科
胸心血管外科
耳鼻喉头颈外科
胸心血管外科
副主任医师
副主任技师
副主任药师
副主任医师
副主任技师
副主任药师
论文写作技巧获得性长QT综合征与原发性高血压左室肥厚的相关性研究--《大连医科大学》2016年硕士论文
获得性长QT综合征与原发性高血压左室肥厚的相关性研究
【摘要】:背景及目的:心源性猝死约占心源性死亡的50%,严重危害人类健康。QT间期延长是心源性猝死及全因死亡率增加的独立危险因素。研究发现,左心室肥厚患者常常合并QT间期延长。原发性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可引起左心室肥厚的心血管疾病,但关于原发性高血压左室肥厚患者QT间期延长的研究尚少。本研究旨在探讨原发性高血压左心室肥厚与QT间期延长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2013年9月至2014年8月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并被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左心室肥厚的患者被纳入到本研究中。所有被纳入的研究对象均符合以Sokolow-Lyon Voltage,Cornell Voltage或Cornell Product为诊断标准定义的左心室肥厚。在全院MUSE系统中回顾性分析研究对象的心电图,临床资料在电子病历记录系统中获得。排除标准为:(1)心电图中存在影响QT间期测量及心率校正的QT间期(QTc)计算的情况,如房颤/房扑、房速、频发室性早博/房性早搏、QRS时限大于120ms(完全性左/右束支传导阻滞、起搏心律、室内差异性传导等)、心率大于100次/分等;(2)由心脏瓣膜病、继发性高血压、心肌病等导致的左心室肥厚患者;(3)QTc延长继发于任何其他已知的疾病或情况,如低钾、低钙、卒中、慢性肾脏病、应用可导致QT间期延长的药物等。详细记录研究对象的心率、PR间期、QRS时限、QRS波电压值、Bazett’s公式校正的QTc、是否合并ST-T改变等心电图指标;若研究对象有动态心电图(Holter)检查结果,则记录其SDNN、SDANN、r MSSD、PNN50、LF、HF评估其心率变异性。所有统计分析均应用统计软件SPSS17.0进行。结果:1.共有572名患者被纳入本研究,其中男性378例(66%),年龄中位数63(54,72)岁。QTc延长可见于25.5%(146例)的原发性高血压左心室肥厚患者,其中明显延长(≥500 ms)的占1.6%(9/572),中度延长(470-499ms)的占7.0%(40/572),轻度延长(450-469 ms)的占16.9%(97/572)。女性QTc延长的发生率显著高于男性(P=0.00),尤其是在QTc明显延长组。2.与QTc正常组相比,QTc延长组Cornell Product值更高[20)vs 54)mm*ms,P=0.008]、心率更快[72(65,80)vs 66(59,74)次/分,P=0.00],且ST-T改变患者所占比例更高(40%vs 26%,P0.01)。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女性、心率、ST-T改变均是QTc延长的独立预测因素。3.在194例接受24小时动态心电图的患者中,有77例(40%)合并QTc延长,与正常组相比,QTc延长组SDNN、r MSSD、PNN50、HF降低,LF升高,两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QTc延长组患者心率变异性降低。结论:1.在原发性高血压左心室肥厚患者中,QTc延长的发生率高,提示原发性高血压左心室肥厚是获得性长QT综合征的一个常见病因。2.QTc延长组QRS波电压更高,提示左室质量增加导致的心肌复极异常可能是原发性高血压左心室肥厚患者QTc延长的重要原因。3.QTc延长组心率快,心率变异性降低,提示QTc延长组交感神经系统亢进。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医科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16【分类号】:R544.11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王超;张萍;;[J];重庆医学;2015年22期
陈伟伟;高润霖;刘力生;朱曼璐;王文;王拥军;吴兆苏;李惠君;郑哲;蒋立新;胡盛寿;;[J];中国循环杂志;2015年07期
胡康新;姚文亮;万懿婷;益西巴珍;;[J];心血管病学进展;2015年03期
陈尔冬;周菁;;[J];心血管病学进展;2014年04期
葛庆;李翠兰;;[J];心血管病学进展;2013年01期
黄燕;顾宁;庞家华;;[J];实用老年医学;2012年05期
刘力生;;[J];中华高血压杂志;2011年08期
杨晓燕;曾繁典;;[J];中国药理学通报;2011年04期
;[J];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10年06期
浦介麟;冉玉琴;;[J];临床心电学杂志;2009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侯永志;德吉;李震宇;;[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17年12期
季英敏;;[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7年22期
郑易;史习宝;胡海雷;;[J];心脑血管病防治;2017年06期
何泉;刘启华;蒙家泉;邹玲;陈永斌;;[J];辽宁中医杂志;2017年12期
李春常;王细文;;[J];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年06期
周辉;刘迎新;朱小玲;向亚利;陈志恒;;[J];健康之路;2017年12期
翁晓华;;[J];中国乡村医药;2017年24期
蒋祎;刘亚兰;邓境;练婧曦;曹诚;王婷婷;汪曾子;严可;;[J];中国全科医学;2017年35期
刘汉锋;;[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7年23期
邹卓群;仲怀琴;李金鹆;关国跃;;[J];安徽医学;2017年11期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彭峰;张廷星;黄群英;柴大军;林金秀;;[J];中华高血压杂志;2012年06期
邓凯;;[J];河北医学;2011年06期
王一锦;徐彤彤;王晓珊;;[J];中国全科医学;2011年09期
;[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1年01期
孙宁玲;王鸿懿;廖玉华;朱鼎良;林曙光;张廷杰;陈晓平;潘长玉;诸俊仁;;[J];中华高血压杂志;2010年12期
王文;王继光;张宇清;;[J];中华高血压杂志;2010年10期
辛颖;宋晓东;王虎;孙凯;刘哲;惠汝太;;[J];中国分子心脏病学杂志;2010年03期
王文;张宇清;张学中;张善同;唐新华;陈涛;周景春;张亮清;张廷杰;孙明;王云献;乔德仁;王宪衍;刘力生;FEVER研究协作组;;[J];中华高血压杂志;2010年05期
米杰;王天有;孟玲慧;朱广谨;韩少梅;钟燕;刘功姝;万艳萍;熊丰;时景璞;严卫丽;周丕明;;[J];中国循证儿科杂志;2010年01期
郭艺芳;;[J];实用老年医学;2009年0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兰曦,朱为民;[J];中国循环杂志;2000年01期
单其俊,陈明龙,杨兵,邹建刚,陈椿,马文珠,曹克将;[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3年12期
张录兴,郑强荪,史俊忠,何勇;[J];天津医药;2004年11期
周爱琴;谢东明;田克钧;周云;;[J];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13年01期
王林;;[J];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1988年02期
侯静波;李海燕;高炜;张媛;;[J];心血管病学进展;2011年02期
石毓澍;[J];临床荟萃;1988年08期
吴弘;秦永文;郎希龙;郑兴;章同华;;[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5年11期
李忠诚;石毓澍;吴士彬;樊振旺;;[J];天津医药;1992年06期
单其俊,陈明龙,徐东杰,李闻奇,陈椿,邹建刚,李库林,杨兵,曹克将;[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5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吉利明;徐金鲤;宋之光;;[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12年度(第12届)学术论文汇编——离退休和其他部门[C];2013年
韩双彪;张金川;Brian H唐玄;Nicolaj M;[A];中国地质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S13石油天然气、非常规能源勘探开发理论与技术分会场[C];2013年
尚玉红;吴鹏;洪秀芳;马合木达;;[A];第六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血瘀证及活血化瘀研究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5年
罗静兰;刘小洪;张三;李博;林潼;白海强;;[A];鄂尔多斯盆地及邻区中新生代演化动力学和其资源环境效应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陈全红;李文厚;张道锋;郭艳琴;冯娟萍;高永祥;崔军平;梁积伟;;[A];第九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张磊锋;赵鹏;;[A];石化产业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宁夏第五届青年科学家论坛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本报记者 陈巍巍;[N];计算机世界;2012年
付绪凯 陈涛;[N];中国石化报;2011年
本报记者 李军;[N];中国化工报;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郑忠文;[D];长安大学;2016年
郭艳琴;[D];西北大学;2006年
高鹏鹏;[D];西北大学;2013年
马海勇;[D];西北大学;2013年
庞军刚;[D];西北大学;2010年
冯娟萍;[D];西北大学;2008年
李克永;[D];西北大学;2011年
谢渊;[D];成都理工大学;2002年
刘航军;[D];西北大学;2013年
倪军;[D];西北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熊强;[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杨晨;[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金林;[D];吉林大学;2016年
史家兴;[D];大连海事大学;2016年
陈莹颖;[D];浙江工业大学;2016年
张庆;[D];北方工业大学;2017年
霍姗;[D];郑州大学;2014年
陈媛;[D];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刘银萍;[D];郑州大学;2013年
张华;[D];青岛大学;2008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