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尼降噪耳机1000WI-1000X的驱动是什么样子的?

713被浏览483,330分享邀请回答923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索尼WI-1000X评测:无线降噪耳机第一次不妥协音质
15:23:40来源: 极客公园 关键字:&&&&
在继续拉高耳机主动降噪能力的同时,还拥有不逊色于千元有线入耳式耳机的音质。  在 9 月初的德国 IFA 电子展上,索尼发布了三款 1000X 系列主动降噪耳机,包括上一代 MDR-1000X 的升级版、头戴式的 WH-1000XM2,类似 AirPods 的真无线入耳式耳机 WF-1000X 以及同为入耳但采用了颈挂式设计的 WI-1000X。  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我们会相继为大家带来这三款主动降噪耳机的评测体验,今天的主角是 WI-1000X。  佩戴舒适的颈挂式耳机  WI-1000X 采用了颈挂式设计,外观上最明显的特征就是这条被戏称为‘狗圈’的颈带了,左右耳塞通过有线的方式连接到颈带的两侧。  相比起近期很火的‘真无线’耳机(比如 AirPods、索尼 WF-1000X)以及两个耳塞之间用一根线连接的无线运动耳机(比如 Jaybird X3、Beats Powerbeats3 Wireless),WI-1000X 这种颈挂式设计乍一看可能会有些‘累赘’,不过从使用和佩戴的角度,这其实是一种非常巧妙的设计。Jaybird X3,图片来自CNET  无线耳机除了耳机本身,还需要集成电池、蓝牙模块、电池、麦克风、线控等众多元器件,受限于体积,大部分的无线耳机只能选择将大量的元器件集成在耳塞内部,这就可能会导致出现耳塞本体过重、续航不佳、音质糟糕等问题,这也是为什么市面上的无线耳机那么多,真正能做到在各方面都足够均衡的产品却很少的原因。  不过在 WI-1000X 的这种颈挂式设计耳机中,可以将原本这些非得往耳塞里‘硬塞’的元器件放到颈圈中,这样一方面可以让耳塞本体的重量做到很轻,使佩戴更舒适,方便调出更好的声音,另一方面,颈圈内部相对充裕的空间也给耳机厂商留下了更大的发挥空间。至于颈圈自身的重量,由于分散到佩戴者的颈部,基本不会对佩戴的舒适度造成影响。  在使用 WI-1000X 的过程中,我甚至尝试过将耳机一整天都戴在身上(用 FIIL 的话说叫‘全天佩戴耳机’),听歌时开机戴上耳机,不用的时候直接把耳机挂脖子上。几天下来,除了运动时耳机晃来晃去有点烦人(WI-1000X 在颈圈上设计了收纳耳机线的凹槽,但用起来稍显繁琐),绝大多数时候,WI-1000X 几乎不会给我带来额外的干扰。  当然了,WI-1000X 并不是第一款采用这种颈挂式设计的耳机,在这之前,LG 已经推出过多款类似颈挂式设计的无线耳机,另外,大家熟知的、也是 WI-1000X 最直接的竞争对手 Bose QC30 也采用了颈挂式设计。采用颈挂式设计的 LG HBS-910  和 Bose QC30 对比的话,WI-1000X 的颈带要稍长一点,机身略重(WI-1000X 为 71 克,QC30 为 64 克)。  在颈带的材质上,二者也不太一样。QC30 整个颈圈都是橡胶材质,而 WI-1000X 在颈圈后部(也就是和脖子直接接触的位置)的内侧采用了柔软的仿皮革,外侧是金属,这种处理很像是不少头戴式耳机的头梁。  在颈圈的前部,WI-1000X 则采用了皮革触感的塑料,耳机的所有按键也都集中在这一区域的内侧,其中左侧有开机键、音量加减、播放/暂停(也可以用来接电话)。  右侧是降噪模式切换开关,按一下可以在主动降噪、关闭降噪、环境声(耳机麦克风拾取外界的声音并传到耳机内),长按时降噪优化(降噪部分会详细说这个功能)。  和 WI-1000X 不同的是,QC30 只在右侧颈带内侧佩戴了一个开机键,音量加减、播放控制按键都位于右侧的耳机线上,更加接近传统的耳机线控。  至于佩戴,无论是采用了鲨鱼鳍的 Bose QC30,还是索尼 WI-1000X,佩戴起来都非常舒服,二者并没有明显的优劣之分。  同类产品最好的主动降噪,没有之一  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里,Bose 的 QC 系列一直代表了耳机主动降噪能力的最高水准,去年索尼推出的 MDR-1000X 头戴式耳机打破了这一局面,在主动降噪这一点上,索尼终于是追上甚至部分超过了 Bose 同期的 QC35,今年的 WI-1000X 也是如此。  一耳朵听上去,就可以感觉到 WI-1000X 的降噪起码是‘Bose 级别’的。打开降噪后,走在路边,会感觉路上汽车的胎噪变得非常轻柔,在飞机上戴上耳机后,原本巨大的引擎声变成了不再刺耳,仿佛坐进了一辆在平坦路面上匀速行驶并且隔音优秀的高档汽车。如果你之前体验过 Bose 的 QC 系列或者索尼 MDR-1000X 的话,应该对这种感觉不会感到陌生。  此外,相比起 Bose QC35、索尼 MDR-1000X 这样的头戴式耳机,QC30、WI-1000X 这样的入耳式耳机本身具备更好的被动降噪能力,特别是在主动降噪耳机通常处理地不太好的中高频人声,入耳式设计带来的被动降噪效果可以进行更好地进行隔离。  不过话到这里,才算是说了一半。&  除了开机后默认的降噪模式,WI-1000X 还可以针对根据外界的声音和气压(不清楚是耳机内置气压计,还是调用手机气压计的数据),对降噪进行特殊的优化。&  使用方法也很简单,只需要按住 WI-1000X 右侧项圈边缘的按钮,耳机会播放几秒钟的音乐,耳机在这个过程中就完成了优化。此外,我们也可以在手机上的索尼 Headphones Connect app 中选择这个功能。&  如果这时候你所处的环境比较吵的话,比如在飞机上,待 WI-1000X 完成优化后,你会感觉到进入了比之前还要‘纯净’的世界,这时候,WI-1000X 的降噪表现已经超越了曾经的标杆 Bose QC30。  当然了,由于要增加一个花时间优化的步骤,这种降噪模式用起来还是稍微麻烦了一点,更适合用在周围环境非常嘈杂或者坐在高铁、飞机上进行长时间旅行等场景使用。在更加日常的使用中,WI-1000X 开机后默认的主动降噪能力已经足够优秀了。&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WI-1000X 在连接上手机之后,如果手机不播放音乐,WI-1000X 过一会就会自动关机。  这个功能虽然贴心,可以防止忘记关掉耳机导致不必要的耗电,但在某些时候,我会希望耳机降噪一直处于打开状态但不播放任何音乐,此时 WI-1000X 的自动关机功能反倒是有些麻烦了。  降噪耳机里最好的音质,没有之一  由于蓝牙音频传输中的损耗、主动降噪对声音的干扰等原因,无线主动降噪耳机想要在保证降噪效果的前提下做出好音质是极其困难的,即便是之前 Bose QC30 这样优秀的产品,单纯看音质,也很难超过不少五百元左右的有线入耳式耳机。  不过在使用之前,我对 WI-1000X 的音质有很高的预期,原因是这款耳机采用同类产品中难得一见的圈铁设计,并且支持 LDAC 和 aptX HD 两种高品质的无线传输标准,还有索尼自家的 S-Master HX 和 DSEE HX 两项技术的加持,有了这些之后,WI-1000X 的音质似乎很难做得太差。不过真听的时候,WI-1000X 的音质还是好得让我有些吃惊。  无论是解析力、声场、动态,还是低频的下潜、高频的延展性,WI-1000X 的表现都明显优于我之前听过的任何一款无线入耳式耳机。即使是把 WI-1000X 放到传统的有线入耳式耳机中,WI-1000X 的声音水准也起码是千元级别的,注意是‘起码’,WI-1000X 的音质比我听过的一些声音调得比较糟糕的千元入耳还要好。  至于 WI-1000X 的内部单元,有人猜测它比较接近索尼自家的同为‘一圈一铁’的有线耳机 XBA-N1AP(官方价 1299 元)甚至是 XBA-N3AP(官方价 2199 元)。我们手上没有这两款产品可以做 AB 对比,无法准确验证,不过印象中,相比起 N3AP,WI-1000X 的声音风格要更加均衡一些,低频没 N3AP 那么‘重口’。  至于大家关注的和 Bose QC30 的音质对比,坦白地讲,已经没什么可比性了。即使你是一个耳机‘小白’,即使你是个‘木耳’,应该也可以一耳朵就听出来哪个音质好。  LDAC、aptX HD 无损传输  我们知道,无线蓝牙耳机的音质瓶颈之一就是蓝牙传输过程中带来的损耗。这个损耗和蓝牙版本区别不大,事实上,在蓝牙 3.0 之后,数据带宽已经不是问题,而真正影响的因素是在蓝牙无线标准下传输音频的协议。  目前常见的蓝牙音频传输协议有 SBC、AAC、aptX,音质依次变好。除此之外,还有两种比较特别的协议:LDAC 和 aptX HD,这两种协议传输的数据量要远大于 SBC、AAC、aptX,理论上能实现接近无损音源的音乐品质(特别是 LDAC)。  值得一提的是,WI-1000X 居然可以支持上述所有的传输协议,也就是包括 SBC、AAC、aptX、aptX HD 和 LDAC。  当然了,如果想体验到高品质的无线音频传输,光有耳机支持是不够的,还需要手机等发射设备的支持,好在 Google 已经在 Android 8.0 中原生增加了对 LDAC 和 aptX HD 的支持,未来应该不缺前端。  在我的实际体验中,升级安卓 8.0 的 Google Pixel XL 可以正常打开 LDAC,音质自然均衡,细节也最丰富,不过大家手上暂时没有 LDAC 设备的话也不用太纠结,即使把 WI-1000X 连在 iPhone 上(这时候耳机会选择 AAC 协议),依然可以保证非常不错的音质。  另外,可能是因为我测试的这个 WI-1000X 不是最终的量产版本,蓝牙连接有些小 bug。在将 WI-1000X 和 vivo X20、小米 MIX 2、小米 Note3 配对后,索尼的 Headphones Connect app 都会显示采用了 aptX HD 连接,不过除了 vivo X20 可以正常工作,两台小米手机的声
关键字:&&&&
编辑:北极风
引用地址:
本网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联系确认版权者。如果本网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公开自由传播,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通过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关注eeworld公众号快捷获取更多信息
关注eeworld服务号享受更多官方福利
热门关键词
大学堂最新课程
汇总了TI汽车信息娱乐系统方案、优质音频解决方案、汽车娱乐系统和仪表盘参考设计相关的文档、视频等资源
热门资源推荐
频道白皮书阅读正文 :
索尼 WF-1000X 体验,怎么看一对标价 1599 的降噪豆
降噪,是借无线耳机风潮冒起的一个新热词,也是现在普罗大众选购耳机的一个新标准。
数据统计机构 Futuresource 的最新报告显示,用户在耳机上花费比去年与前年同期有所上升,而无线降噪耳机的增长最为显眼。
索尼在这两年加大了对无线降噪耳机的投入。
首先,他们在主打年轻人的新潮系列 h.ear 中投入了主动降噪技术,推出了 h.ear on Wireless NC。从 h.ear 的定位和投入来看,这款产品也可能只是试试水。
直到去年 9 月,索尼在 IFA2016 上发布了他们的旗舰级无线降噪耳机 MDR-1000X,才正式加入了和 BOSE 一起引爆的无线降噪大战。
一年后,索尼将&1000X&这个名号扩大成一个主打无线降噪的新系列。除去年热卖的头戴式无线降噪耳机,这次还增加了全无线式耳塞&降噪豆& WF-1000X 和挂脖结构的无线耳塞 WI-1000X,从方式上满足三种不同的需求。
但就产品而言,新款头戴式的 WH-1000XM2 和带挂脖结构的 WI-1000X,给人的感觉像是老产品的延伸。WH-1000XM2 就是之前 MDR-1000X 的更新,而 WI-1000X 更像是蓝牙模块 MUC-M2BT1 与 XBA-N1AP 融合后,再加降噪后诞生的产品。
有 LDAC 和 aptX 的支持,搭配跟 XBA-N1AP 定位相近的单元,声音还真挺有 &索尼味&。从用料投放以及开发的诚意看,这款产品无疑是值得推荐的一款。但它还是一款采用传统形式的产品,要谈创新爆点的话还少了些。
相反,降噪豆 WF-1000X 的出现就给了人不少新鲜感,作为第一款带降噪功能的全无线耳机,可以算是索大的又一大创举。
2016 上推出的 Xperia Ear 上,才首次尝试了&Earbuds&全无线式耳机这类设计。不过,Xperia Ear 只用上了单边的设计,虽然体积减少了,但技术突破还不算大。
这次,索尼将降噪也塞进了一副小体积 Earbuds 中,在技术上再来进一步的突破。比起 WI 和 WH 这两款&理应做好也必须做好&的产品,这款娇小的&降噪豆&更有探讨的价值。
吞下线材和降噪,小体积下的精致
说实话,如果要把造型作为卖点的话,体积绝对是第一个要说的事情。
抛开那些在众筹平台中未量产的方案,目前已经出货的完全无线耳塞,基本都不会搭载降噪模块。而按照之前推出的产品来看,有线降噪耳塞基本上都要挂着个&降噪模块&在线上。
要把降噪模块和无线模块整合到一个这么小的机身上,确实是一件不容易的事。索尼在&体积压缩&这一点上,还真的是做得不错。6.8g 的机身能够容纳这些东西,这一点还是值得称赞的。
另外,大部分完全无线的小型耳塞都会采用完全贴耳的设计,通过耳朵的造型提供的压迫力和摩擦力来固定的耳机。这样的做法能够牢牢固定耳机,降低丢失几率的同时也能够减少&听诊器效应&对听感的影响。
但索尼并没有走这条路,WF-1000X 还是用着传统的入耳耳机的佩戴方式,机身会外露在耳朵外面。为了让机身看起身更加小巧,索尼没有在 WF-1000X 上加入耳挂结构,而是靠一个拱形橡胶结构来固定耳机。
对比那种压迫来固定耳机的佩戴方式,索尼这种会舒服很多。对于大部分可佩戴入耳式耳塞的用户来说,这个方式引发的胀痛感会比单靠压迫力维持佩戴的方式低,舒适度会更高。
毕竟,通过相反声波实现的&主动降噪&技术,本来就是增添疲劳度的东西。如果耳机再从佩戴上增加压力,那显然是自讨没趣的做法。索尼一开始就明白自己要做的是降噪,所以才会有这样处理,从方法上还算是聪明的。
实际佩戴方面,WF-1000X 的稳定性也还是可以接受的。
但它这个造型会让耳机多出不少悬空的位置,这样的话会有被外力打落的危险,这点用户佩戴出行时是需要注意的。
要谈其他佩戴感受的话,WF-1000X 的还是不错的。耳机的紧配度能够满足步行需求,听诊器效应也得到有效抑制。再加上仅有 6.8g 的重量,带着走路还是感觉还是可以的。
外观方面,WF-1000X 的造型风格是走&耐看&的路线。除了体积控制得不错的机身,机身表面的处理效果也是它吸引人的地方。
它只有黑色和香槟金两种选择,两种颜色的机身都采用镜面处理,平时也会泛出相应的色彩。但这个亮面比较容易沾指纹,纠结的用户还是最好经常擦拭下会好些。
这次爱范儿(微信号:ifanr)手上的是香槟金配色的 WF-1000X,机身的金色会比充电盒的再淡一些,仍然保留着索系设计的优雅。
充电盒用的是长条形设计,索尼在盒子内部的固定结构上加入了二段式卡扣。耳机装上去的时候会有&啪&一声的触感反馈。用户知道了就不会因盲目用力损坏耳机。
收纳难度也会比之前测评的 Jabra Elite Sport 要低。Jabra Elite Sport 那种弹性结构,有时候真的让心急的人无所适从。
另外,充电盒与 WF-1000X 还有另一种操控联动。当 WF-1000X 完全嵌入二段卡扣的时候,耳机会自动关机进入充电状态。这个设置是为了防止误操作而做的,用户只是简单放在上面的话,并不会关机。只有真正让卡扣锁死了,才会进入充电状态。
总的来说,索尼 WF-1000X 的佩戴和外观都是走稳定为先的路线。它不需要用夸张的外观去吸引眼球,佩戴的稳定性、舒适度,机身上镜面处理以及吸纳完全无线设计与降噪功能后的小机身,才是它最大的武器。
索尼选的是一条很均衡的路,有一种让你舒服的细腻。
生于豪门,但稍未圆满
索尼还是跟着自己的高品质传统,来打造这款 WF-1000X。
从配件到配置,你会觉得这降噪豆虽小,但还是装满了索系良心。但如果听惯了索尼无线耳机而且还有接触 WALKMAN 的用户,会觉得 WF-1000X 的配置其实还不够。
配件方面,WF-1000X 还是跟着索尼的传统,附带两组长度不同的耳胶塞,佩戴时用来固定机身的耳翼配件也有两个大小尺寸供用户选择。鉴于 WF-1000X 原本已经有充电盒的设计,所以索尼并没有为其加上收纳包。
既然是是出自 1000X 系列,那 WF-1000X 自然也配置这个索尼旗舰系列的相应降噪技术。
WF-1000X 搭载 SENSE ENGINE 技术,可以通过传感器来检测环境,并通过内置算法提供相应的降噪方案。此外,索尼还提供了 Sony | Headphones Connect 这个应用,用户可以通过来调整降噪和声音风格,将它控制在合适的阶段。
而且,WF-1000X 还保留&环境声&这个设计。
我最初接触这个设计,是在 WS410 推出的时候。在引入 1000X 系列前,这项技术是用在 WALKMAN 的 WS 系列中,主要是因为这类耳机的紧配度非常高,隔音性很强。要是用户带着它在户外跑步,会有一定的危险。引入环境声模式可以让用户听到环境声,从而确保安全性。
而 WS 那个隔绝外界声音的设计,跟今天搭载降噪的入耳&降噪豆&很相似,所以&降噪豆&WF-1000X 也搭载了这项技术。用户只需要按右侧的按键,就能够呼出环境音模式。
在默认状态下,WF-1000X 的降噪效果应该用&自然&来形容。在无播放的状态下,WF-1000X 的底噪有点明显,这是需要改进的地方。但还好的是,这个主动降噪的&压迫感&不算很强,不会有那种被降噪声波完全封在一个空间的窒息感。
当然,WF-1000X 的降噪强度也不高,你不可能和大体积的头戴式降噪耳机去比较。它只不过是能够让身边的环境稍稍清净一些而已。就降噪强度而言,这个能算是够用吧。毕竟,这样受制于机身体积和电池等因素。
对于 WF-1000X 来说,能够结合手机传感器来识别环境是一种非常聪明的解决方案,这样的处理也能够看出索尼的产品思维。在他们的计划中,WF-1000X 就是一款专门针对手机日常使用的产品。所以你能看到,WF-1000X 的连接技术也是跟着手机的方向走。
充电盒子配备了 NFC 模块,这个能让 WF-1000X 与手机和 WALKMAN 家族配对时方便些,这也可以算是针对手机群体做的优化。如果用的是 iOS 设备,那就只能够跟着传统方式来连接了。
但可能也只是为了应对手机群体,WF-1000X 并没有配备 aptX 和 LDAC,接上 WALKMAN 时也是只有 SBC 模式。虽然作为一款针对日常出行的耳机,没有 LDAC 也可以接受,能吃上 LDAC 的手机也不多,但从索尼整个 1000X 系列去考虑,我依然希望 WF-1000X 能够支持 LDAC 的。
从配置而言,WF-1000X 还是带着满满的索系风格。从配件到新加入的 SENSE ENGINE,都能够看到索尼的用心。可能基于定价策略和差异化部署,WF-1000X 没有吃上 LDAC 和 aptX 是一个遗憾。
但从实际体验上看,没有 LDAC 的影响并不大,毕竟 WF-1000X 对接的是手机群体,用 WALKMAN 来应付它的并不多。这里索尼的考虑,还算有它的合理性吧。
平稳饱满的声线,不太&索尼&
索尼只强调 WF-1000X 用的是 6mm 发声单元,主要风格还是纯净清晰的声音,并没有再提到些什么。
它跟 WI-1000X 和 WH-1000XM2 不同,被称为&降噪豆&的 WF-1000X 主推是小体积与降噪,基于产品差异化等原则,索尼没有把最主要的着墨点放在声音上也能理解。
不过,这并不代表 WF-1000X 的声音不好听。在声音风格上,WF-1000X 确实是和其他索尼耳机有点差异,不是主打解析力和高频表现的它,用的是一种平稳万用的声音风格:
(歌手:C ALLSTAR | 专辑:《Loveholic Vol.01》| 文件:CD 转录 FLAC)
WF-1000X 给人的感觉就是很均衡,声音也很饱满。它的中高频表现不算突出,人声在环境做好包裹的状态下没有出现干涩的情况。面对这种组合表演时,它的人声分离度尚可,你能够听清几个人唱歌的声音。
敲击低频是我感觉最为惊喜的地方,WF-1000X 的鼓点饱满而且圆润,整个声音也会受到这种风格在里面。它虽然不会有某些表现很突出,但整体饱满的声线就已经满可以满足大部分流行乐了。
(歌手:林奕匡 | 专辑:《3》| 音乐格式:Hi-Res FLAC | SBC 音质优先模式连接)
在单人表现时的人声细节(如口水声等发声时产生的小细节),它处理起来就稍稍有些粗糙。这个跟传输有关,没有 LDAC 的 WF-1000X 信息量还不够。
定位感方面,它大概是在 MDR-EX750AP 的水平,不会像 XBA-A 和 XBA-N 系列那样咬得那么死,但也不会有松散感。
(歌手:AGA | 专辑:《GINADOLL》| 音乐文件:CD 转录 FLAC)
WF-1000X 的最大优势就是体积够小,这也限制了它的声场表现。你不会从它身上听出现场表现的那种空旷感,声音的延展其实也受到了限制。当然,你不会从这个声音上听出压迫感,但就会有种&在大一点的录音室唱 Live&的感觉。
掌声的话也回到上面提到的问题,WF-1000X 会把这个做得很饱满很平稳,但要听细节的话还是有点糙。这里还是有上升的空间的,通过传输把信息量提上去的话,WF-1000X 的细节处理还能上一个台阶。
不错的起步,仍需不断进步
WF-1000X 这个体验,确实给了我不少的惊喜。
首先,在这么小的机身里面做无线耳机还要兼顾降噪,这个对于大厂们来说也算是一个创新。毕竟要在这里考虑降噪和处理连接能力,要弄起来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索尼官网也针对 WF-1000X 的连接问题,在官网中提供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其实,只是需要通过 Headphones APP 将连接模式设置为&连接优先&,不稳定的问题就能够解决一大半了。当然,你也可以选择用 WALKMAN 来连接 WF-1000X,这样也省心很多。要怎么做,还是需要看用户的取舍。
至于另一个的惊喜,就是声音。
WF-1000X 最让我惊喜的地方就是它那饱满的声音输出,对于一个集中于粤语流行乐的 CD 用户,WF-1000X 已经能够满足你的需求了。我也承认,它的延展处理、细节还有进步的空间。
最后还是价格,抛开那些仍在众筹的方案,WF-1000X 那 1599 的售价属于一个很平衡的价位。
对比那些主打功能或超高续航的 2000 元档产品,它有着 500 元的差价空间;面对 AirPods 这种千元附近的产品,索尼在功能、声音上也有它的吸引力。
1599 虽然不算便宜,但它也有值得尝试的点。
---------------------------------------------------------
免责声明:
1.本文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
2.本文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精彩科技视频
科技产品报价
厂商投稿 产品评测/网站合作/010-84383 友情链接:029- 京公网安备55号
Copyright@
www.qudong.com
驱动中国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索尼降噪耳机推荐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