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起在。幸好你还在这里小说说!一样,一定的影响!一样,在我家附近海域的海水淡化技术改造投资环境不断优化升级!

您的位置: &
膜过滤在乳品行业应用形势及该技术的特性分析
优质期刊推荐面向21世纪的海洋科技--《科学中国人》2004年02期
面向21世纪的海洋科技
【摘要】:正 目前,就21世纪科技的发展而言,海洋科技是本世纪人类最有可能取得重大突破的领域之一,海洋科技也是一个衡量近代国家国力的重要指标,它密切关系到国家的国民经济、人民生活和国防建设,因而许多国家特别是一些滨海大国正以极大的热情,根据不同的国情制定相应的规划,投入巨大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在以往工作的基础上进行广泛的研究。中国的海洋科技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迅速发展起来的,与新中国成立前非常薄弱的基础相比,可以说是进步巨大。但如果冷静地从当前的全球角度来比较.与发达国家的海洋科技还是有不小的差距。尽管全面赶上和超过先进国家还需要经过相当长时间的努力,
【作者单位】:
【分类号】:F326.4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J];水族世界;2006年04期
徐鹏飞;;[J];科学种养;2010年08期
蔡海雁;;[J];科学之友(上旬);2011年07期
;[J];黄金时代;2011年08期
于讯;;[J];现代渔业信息;2011年06期
刘少才;;[J];水族世界;2006年05期
缪圣赐;;[J];现代渔业信息;2011年07期
;[J];中国水产;2011年09期
;[J];;年期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刘光兴;陈珂;朱丽岩;林坚;;[A];中国动物学会甲壳动物学分会、中国海洋与湖沼学会甲壳动物学分会2004年甲壳动物学分会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刘光兴;;[A];甲壳动物学分会成立20周年暨刘瑞玉院士从事海洋科教工作55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刘光兴;陈珂;徐东晖;黄瑛;;[A];中国动物学会甲壳动物学分会、中国海洋与湖沼学会甲壳动物学分会2004年甲壳动物学分会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方建光;唐启升;;[A];全国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8年
赵淑江;吴常文;梁冰;张树义;;[A];科技、工程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国科协第五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张建国;;[A];中国渔业改革开放三十年[C];2008年
许伟文;李佳才;;[A];海洋油气、能源装备制造业发展与国产化合作——第一届全国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化论坛文集[C];2004年
吴仁协;洪万树;张其永;陈仕玺;;[A];中国海洋湖沼动物学会鱼类学分会第七届会员代表大会暨朱元鼎教授诞辰110周年庆学术研讨会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6年
王俊;陈瑞盛;;[A];2007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暨水产微生态调控技术论坛论文摘要汇编[C];2007年
艾春香;李少菁;王桂忠;林琼武;谭树华;孔祥会;;[A];中国动物学会甲壳动物学分会、中国海洋与湖沼学会甲壳动物学分会2004年甲壳动物学分会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王伟;[N];农民日报;2004年
刘庆连;[N];大连日报;2007年
;[N];中国渔业报;2005年
王海东 记者 修伟;[N];大连日报;2006年
陈忠权;[N];天津日报;2007年
王英华;[N];中国渔业报;2007年
陆阳;[N];大众科技报;2004年
王景波 张文斌
盖乃华;[N];东营日报;2007年
朱兆民;[N];中国渔业报;2008年
张新;[N];西部时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刘志鸿;[D];中国海洋大学;2004年
孙吉亭;[D];中国海洋大学;2003年
季民;[D];山东科技大学;2004年
李云岭;[D];山东科技大学;2003年
季道德;[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吕艳;[D];中国海洋大学;2003年
张洪温;[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1年
苏蕾;[D];山东师范大学;2000年
于海涛;[D];中国海洋大学;2004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电去离子新技术及其制备注射用水的可行性分析--《水处理技术》2012年10期
电去离子新技术及其制备注射用水的可行性分析
【摘要】:采用国产化材料组建电去离子(EDI)膜堆,并对EDI膜堆结构进行改造,在其浓水室填充离子交换树脂。试验研究表明,二级EDI膜堆与一级EDI膜堆比较,适应性强、产水水质好且在较短的时间内就基本达到稳定。二级EDI膜堆运行电流控制在2~3 A条件下,产水电阻率可在40 min以后基本稳定在17 MΩ.cm以上。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型的非蒸馏法注射用水制备工艺即反渗透-二级电去离子-超滤(RO-2EDI-UF)工艺。研究表明,RO-2EDI-UF制备注射用水,在理论上是可行的;工程实例也证明,产水电导率、细菌内毒素等各项指标均达到中国药典对于注射用水的标准。此工艺可显著降低系统设备投资、降低能耗,减少污水排放和噪声污染,水利用率较高,所制的注射用水具适宜的温度。完全可以替代离子交换法和蒸馏法用于注射用水的制备。
【作者单位】:
【分类号】:TQ460.8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闻瑞梅,邓守权,张亚峰,葛伟伟;[J];电子学报;2005年02期
李福勤,张先,唐跃刚,何绪文;[J];中国给水排水;2005年07期
李福勤;陈靖;赵美英;王锦;;[J];中国给水排水;2009年11期
龚承元,刘红斌,王永烈,苏建勇,朱孟府,马军,肖镇;[J];工业水处理;2003年10期
龚承元,刘红斌,苏建勇,朱孟府;[J];膜科学与技术;2000年05期
刘红斌,龚承元,马军,苏建勇,朱孟府;[J];膜科学与技术;2003年04期
王斌斌;周志军;江增;;[J];水处理技术;2010年09期
张长银;[J];医药工程设计;2004年01期
吴宏卫;[J];药学实践杂志;2001年05期
汪玲,王桂平;[J];医药导报;2004年1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仲剑锋;于天明;;[J];化学工程与装备;2010年03期
武立辉;姚亮;;[J];给水排水动态;2009年06期
陈光森,马津伟;[J];甘肃科技;2004年10期
田甜;李福勤;姚利军;杨久坡;何绪文;;[J];中国给水排水;2008年19期
李福勤;陈靖;赵美英;王锦;;[J];中国给水排水;2009年11期
黄东月;罗建中;邹锦元;马丽娜;;[J];广东化工;2012年07期
毛行钟,欧棋华,江赛华,余深德;[J];海峡药学;2000年03期
严炎中,徐雯宇;[J];海峡药学;2004年06期
赵毅;王娜;孙小军;马双忱;王彤音;;[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2007年03期
杨靖,张浩,张建民;[J];工业用水与废水;2005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马军;刘红斌;龚承元;赵红斌;苏建勇;朱孟府;;[A];第4届全国医药行业膜分离技术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董翠玲;刘红斌;靖大为;;[A];第三届中国膜科学与技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7年
温培源;刘红斌;马军;王济虎;;[A];第四届中国膜科学与技术报告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管山;[D];天津大学;2004年
鲍怀谦;[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6年
冯霄;[D];浙江大学;2008年
陆君;[D];天津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孙宪;[D];南华大学;2011年
毕晶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梁涛;[D];浙江大学;2011年
王斌斌;[D];浙江大学;2010年
王燕红;[D];复旦大学;2011年
赵英;[D];华北电力大学(河北);2003年
杨进;[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6年
杜志尧;[D];天津大学;2006年
田甜;[D];河北工程大学;2007年
董翠玲;[D];天津城市建设学院;2008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闻瑞梅,徐志彪,孟广祯,吴坚;[J];电子学报;2003年05期
王建友;卢会霞;闫博;付林;傅学起;;[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9年06期
李清雪,李福勤,王冬云;[J];中国给水排水;2002年11期
李福勤,张先,唐跃刚,何绪文;[J];中国给水排水;2005年07期
刘红斌,龚承元,苏建勇,朱孟府;[J];工业水处理;2000年09期
王方;[J];工业水处理;2002年10期
闻瑞梅,张亚峰,邓守权,范伟;[J];工业水处理;2004年10期
李福勤,李清雪,王冬云;[J];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1999年04期
沈健;[J];给水排水;1995年05期
王建友,刘红斌,龚承元,王世昌;[J];膜科学与技术;2000年05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王方;[J];膜科学与技术;2001年02期
闻瑞梅,范伟,邓守权,张亚峰;[J];净水技术;2003年01期
吕宏德;张新欣;张晓明;;[J];电站系统工程;2006年04期
张强;[J];设备管理与维修;2005年07期
李一清;管山;汤恩旗;;[J];天津工业大学学报;2009年06期
黄琳;刘世同;;[J];襄樊学院学报;2009年11期
刘惠然;魏俊富;管山;张环;赵孔银;;[J];天津工业大学学报;2011年02期
邵锡宸;;[J];医药工程设计;1993年02期
,郑忆;[J];洁净煤技术;1996年01期
邹锦元;关天丽;于科若;;[J];水处理技术;2008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董翠玲;刘红斌;靖大为;;[A];第三届中国膜科学与技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郭增田;[D];天津大学;2007年
黄东月;[D];广东工业大学;2012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下载费用:80 积分 &
回顾过去展望未来——中国海洋科技发展50年.doc 回顾过去展望未来中国海洋科技发展50年国家海洋局局长孙志辉我国是海洋大国,发展海洋事业,对于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和长治久安,对于实现国家“三步走”的宏伟目标,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海洋科技是国家海洋事业发展的强大支撑和不竭动力,开发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环境、发展海洋经济、维护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必须依靠海洋科学技术。如果从1956年国家制定海洋科学远景规划算起,我国海洋科技事业已经整整走过了50年的光辉历程,显著缩短了与先进海洋国家的差距,并在某些方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为推动或引领海洋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这50年是备尝艰辛的50年,是奋发进取的50年,也是成果辉煌的50年。在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全国海洋科学技术大会即将召开之际,重温半个世纪不平凡的征程,对于我们在新世纪新阶段,深入贯彻党和国家的科技方针,全面落实中央领导同志对海洋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继承和发扬几代海洋科技工作者不懈奋斗、艰苦求索的优良传统,同心同德,开拓进取,推动海洋科技实现跨越式发展,把我国建设成为海洋强国,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我国海洋科技的发展,大致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开始起步阶段、十年动乱中的曲折发展阶段、改革开放中焕发生机阶段和党的十五大之后的展翅腾飞阶段。一、海洋科技事业从制订规划开始起步建国初期,海洋科技力量十分薄弱,专业从事海洋科学研究的人员只有20多人;海洋调查手段也相当落后,直到1957年才有一条用旧拖轮改装的千吨级调查船。随着渔业、交通和海水制盐等传统海洋产业逐步得到恢复,国家调整或组建了几个与水产、海运、制盐相关的院校和研究机构。1956年,我国政府提出“向科学进军”的口号。在竺可祯等科学家的倡议下,由赵九章、曾呈奎等海洋专家组成的科学规划委员会海洋组,起草了1956年~1967年海洋科学发展远景规划,并被列为国家1956年~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的第七项,即“海洋学”,主要任务是进行中国近海综合调查;并由军、地双方联合组成国家科委海洋组,主持全国的海洋科技工作。该远景规划的编制与实施对我国海洋科技事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1959年1月,在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竺可桢主持下,召开了全国海洋工作会议。遵照国家领导人“建设一支强大海军,发展我国的海洋事业”的指示,我国逐步调整或新建了一批海洋教育和科研机构,并从全国调集了一批年轻科技力量,专门从事海洋科学技术研究。这期间我国先后组织实施了“全国海洋综合调查”、“渤海海洋地球物理调查”以及“渤海和黄海海洋断面调查”等调查活动,揭开了中国大规模海洋综合调查的序幕。“全国海洋综合调查”从1958年开始,经历了两年多的时间,有60多个单位600多名人员参加,动用各种船舶50多艘,完成了91条断面、624个大面站、327个连续站的调查,出版了海洋调查暂行规范、10册全国海洋综合调查资料和14册全国海洋综合调查图集。这次调查奠定了现代中国海洋科学发展的基础,初步掌握了我国近海海洋要素的基本特征和变化规律,改变了我国缺乏基础海洋资料的局面;培养了一支海洋科技队伍,成为海洋科技战线的一支骨干力量,他们对海洋事业的敬业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一直影响了几代海洋科技工作者。这期间,海洋科学研究硕果累累,海洋生物方面先后出版了有关浮游生物、软骨鱼类、经济海藻等方面10余种专著;在物理海洋学方面提出了“文氏普遍风浪谱”理论,发现了“南海暖流”和“台湾暖流”,出版了潮汐、海浪、海流等方面的专著,创立了我国的物理海洋学体系;在海洋声学研究方面,解决了非均匀浅海中简正波声场的计算等一系列问题,多项成果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二、海洋科技事业在十年动乱中曲折发展1961年在青岛召开了第一次全国海洋科学学术会议,有近200名科技人员参加。1963年5月,遵照国家“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国家科委海洋组主持制订了第二个海洋科学远景规划,即1963年~1972年海洋发展规划。日国家海洋局成立,我国从此有了主管全国海洋工作的行政机构。国家海洋局成立后,首先抓了几件大事一是调整和新建一批海洋科技研究机构;二是落实1963年~1972年海洋发展规划任务;三是组建海洋调查船队及相应的海区管理机构;四是组织全国海岸带和滩涂调查;五是组织海洋仪器研制以及海浪预报方法、海水淡化技术研究。在这长达10年的“文革”中,广大海洋科技工作者克服困难,坚持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并在70年代末有较好的发展。为推动海水淡化技术的发展,1974年12月在北京召开了全国海水淡化科技工作会议,并制订了1975年~1985年全国海水淡化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为改变调查装备的落后局面,主管部门积极采取措施,建造或改装海洋调查船,组织海洋仪器会战,引进或研制海洋调查观测仪器设备。到20世纪70年代末,海洋调查船总数已达到70余艘,吨位从百吨级到万吨级;研制和生产的海洋仪器设备已达到130多项,其中在产的海洋仪器设备就有85种。1969年2月发生的渤海特大冰情造成了重大经济损失,引起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为加速渤海冰的研究,组织了大范围的渤海冰立体调查观测,通过资料分析和研究,基本掌握了渤海严重冰封的发生和变化规律。同时,对渤海海底石油地质和地球物理的调查研究发现,渤海是一个巨大的含油沉积盆地。随后,在渤海相继钻成了中国第一口海上工业油井,建成了中国第一个海上开发油田。为维护国家海洋权益,中国科学院和国家海洋局先后分别组织了“南海中部调查”(1974年~1978年)和“东海大陆架调查”。“实验”号调查船多次穿越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海区,为我国对该海域的管理积累了基本资料。“东海大陆架调查”基本模清了东海大陆架的延伸状态。1976年~1978年,国家海洋局先后5次派出远洋调查船,执行远程运载火箭试验远洋靶场任务。这期间,我国海洋学家们比较系统地研究了中国近海流系,发现了东海和南海的若干上升流区和“东海冷涡”,论证了黄海冷水团及其环流的时空特征与形成机制,提出了长江冲淡水转向的多种模式与机制,揭示了东海黑潮及其分支的时空特征;系统地研究了中国近海海洋生物,基本查清了中国近海海洋动植物的种类、资源分布、生态习性和区系特点,以及海洋初级生产力情况,奠定了中国现代海洋生物学的基础,有力地推动和支持了中国海洋水产业的发展。曾呈奎教授提出的“浅海农业”、“海洋水产生产农牧化”等思想,对中国海水增养殖业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三、海洋科技事业在改革开放中焕发生机1977年12月,国家海洋局在全国科学技术规划会议上,明确提出了“查清中国海、进军三大洋、登上南极洲,为在本世纪内实现海洋科学技术现代化而奋斗”的战略目标,由此,拉开了我国海洋科技工作向着新的高度攀登的大幕。1978年3月,邓小平同志在全国科技大会开幕式上作了重要讲话,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伟大论断。随着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国家对全国科技工作进行了新的部署,形成了中国科技工作面向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新格局。在这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和国家科技大发展的大环境下,我国海洋科技事业重新焕发生机,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开始走出中国近海,面向深海大洋和极地,以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环境为中心,发展海洋科技事业,并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骄人的业绩。为适应海洋科技事业发展的需要,1981年~1991年国家先后建立了南极和大洋研究考察与管理机构,各涉海部门也都对本系统的科研机构进行了必要的调整。新建大型海洋综合调查船和专业调查船,联合国内海洋科技力量,组织实施科技专项,成为这一时期海洋科技工作的主要特点。1978年~1984年间,四艘“向阳红”号远洋综合调查船、“科学1”号海洋地球物理专业船先后建成并投入使用。到1984年,我国已经建立起一支拥有165艘不同类型和不同用途的调查船队,总吨位约15万吨,居世界第四位。从1980年开始,开展了历时7年多的“全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专项,先后有15个部、委、局和沿海10个省、市和自治区的502个单位、19000人参加,完成调查面积35万平方千米、观测断面9600条、观测站9万余个;编写了中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报告和各种专业、专题报告,共计500多份、700多册、6000多万字。随后又于1988年组织了“全国海岛资源综合调查”。专项调查结果,基本摸清了我国海岸带、海涂和海岛的自然条件、资源数量以及社会经济状况,为开发利用海岸带和海岛资源提供了科学依据。1984年~1995年,我国先后三次组织了大规模的南沙群岛及其邻近海区综合科学考察,较全面地查明了在北纬12°以南、断续线以内南沙群岛72个主要礁体的状况,为南沙海区资源开发和保护,维护国家海洋权益,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期,先后对台湾海峡及邻近海域进行了三次较大规模的海洋环境综合调查。从1983年起我国组织了多次太平洋海域多金属结核资源的系统调查,制订了太平洋锰结核资源调查开发研究规划纲要(1986年~1990年)。经过前后10多个航次的综合调查,1991年我国获得了15万平方千米的太平洋海底多金属结核开辟区,并于1994年最终完成了东太平洋海盆西部两块共75万平方千米海域海底多金属结核的勘探任务。大洋调查推动了我国深海技术和海底科学的发展。随后,我国又相继开展了深海钴结壳和热液硫化物的勘察。在1984年10月邓小平同志为国家南极考察题字“为人类和平利用南极做出贡献”后,11月20日我国海洋科学调查船“向阳红10”号和海军“J121”号从上海起航,拉开了我国南极和南大洋科学考察的序幕,随后相继于1985年和1989年建立了永久科学考察站中国南极长城站和中山站。这期间,“一网三系统”专项的实施,初步建设了海洋环境监测监视网络、海洋执法管理系统、海洋环境预报服务系统、海洋资料服务系统,提高我国近海环境实时数据获取能力和数据产品处理能力,提高海洋环境要素预报水平和时效。“海洋环境数值预报研究”开创了我国海洋环境短期数值预报的先河,取得了一批有重要价值的成果,初步建立了我国海洋环境短期数值预报体系。课题研制的海洋资料浮标和深海潜标系统,支持了国家“一网三系统”建设。“八五”期间又开展的“灾害性海洋环境数值预报研究”,其成果在9711号特大风暴潮灾害预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还于1988年8月在南沙群岛永暑礁用国产仪器设备建成了“全球海平面联测”第74号站,并向“全球海平面观测系统”发送月平均水位资料。该站的建设结束了我国在该海域海洋连续观测的盲区,为世界海洋科学研究作出了贡献,并维护了我国的海洋权益。在海洋技术研究方面,国家高技术发展计划(863计划)设立了海洋领域,包括海洋监测技术、海洋资源开发技术、海洋生物技术三个主题,研制成功了6000米自容式温盐深自记仪等一批监测技术以及中国第一艘200米无人遥控潜水器“海人一号”、第一艘1000米无缆水下机器人“探索者”号等一批资源开发技术。海洋生物技术成果推动了我国海水养殖业和生物产业的快速发展。我国还建成第一个电渗析海水淡化站。海洋科学研究也取得了重要进展。在物理海洋学研究方面,国内先后开发了风、浪、流联合作用模式和风、浪、流、潮汐、风暴潮耦合作用数值计算模型,使海洋综合动力过程的计算和预测提高到新水平,先后出版了有关海浪、潮汐、潮流方面的一批专著。在海洋物理学方面,进一步发展了浅海声学和深海声学,加强了水声应用技术研究,支持了海军能力建设,出版了水声学专著;受水色遥感和水下激光应用的推动,在水色遥感的光学基础理论、海洋辐射传播理论及海洋光学参数测量和水下激光探测技术等方面,都取得了大的进展。海洋地质与地球物理学研究一直是最活跃的领域,先后出版了一批有关中国海区地质、沉积、地质地球物理方面的专著。海洋生物学研究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先后出版了一批有关海洋动物、海藻、浮游硅藻、浮游生物学、磷虾类生物学、生态学和生物资源、污染生物学、污损生物及其防除等方面的专著。海洋药物科学在药用海洋生物研究和开发、生物活性物质提取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应用成果,先后出版了一批药用海洋生物、有毒鱼类和药用鱼类、海洋药物等方面的专著,开发了预防心脑血管病和抗肿瘤的海洋新药。在海洋化学研究方面,对中国近海海水化学进行了系统的调查和研究,取得了大的进展,先后出版了有关区域海洋化学、海洋地球化学、沉积物海水界面化学等方面的专著。改革开放为海洋科技的国际合作带来了契机。1978年,以著名海洋学家沃尔特蒙克为团长的美国海洋科学代表团应邀来我国访问;1979年,中美签订了海洋和渔业科学技术合作议定书;同年11月在华盛顿,中美代表团就两国海洋资料交换、海洋沉积过程研究、水产养殖等合作项目举行第一次工作会议,开启了我国国际海洋科技合作与交流之门。1978年,我国首次参加国际全球大气试验,中国的海洋学研究开始介入国际前沿科学。1977年,经国务院批准,我国正式加入联合国政府间海委会。多年来,我国一直以高票数当选海委会执行理事会成员国,在参与重大计划以及游戏规则制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还积极参与了海委会发起的一系列重大全球性海洋科学计划,如全球海洋与大气相互作用计划、世界大洋环流计划、全球海洋观测计划等,代表着世界海洋科学发展的最前沿,促进了我国海洋科学的发展,提高了我国在海洋资料交换、防灾减灾、海洋制图和海洋观测与预报等方面的能力,扩大了我国在世界海洋界的影响。特别是通过参与全球海平面计划,促成了我国南沙永暑礁观测站的建立,维护了我国的海洋权益。通过参加资料交换工作,使我国成为世界海洋资料中心D,全面提升了我国在海洋资料管理方面的水平。1980年开展了“中美长江口联合调查”。1985年~1990年,中美在赤道和热带西太平洋开展的海洋大气相互作用合作科学考察(TOGA),这在中国海洋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同期还开展了“世界大洋环流实验”(WOCE)和“海洋大气耦合响应实验”(TOGACOARE)。从1986年开始,中日之间开展了著名的“中日黑潮合作调查研究”和“中日副热带环流合作调查研究”。中德、中法之间也开展了许多有重要影响的大型海洋科学调查研究项目。中国科学家在国际合作研究中,根据观测资料发现了“棉兰老潜流”“吕宋潜流”以及赤道潜流在厄尔尼诺期间的消失或逆转。这期间有一批科技成果分别获得国家或部委的成果奖励,其中中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调查研究报告首次南大洋考察对虾大规模育苗研究国产反渗透组件及工程技术研究等项目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海区及邻域地质地球物理系列图等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向阳红10”号大型远洋调查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该船排水量132万吨,可以在极区以外的所有洋区进行多学科综合考察。改革开放也为海洋科技人才的成长提供了沃土,从1986年以来,有一批海洋科技工作者先后获得“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有一批海洋科学技术专家,先后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随着我国海洋科技事业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我国在国际海洋事务中的影响力日益增强。1979年,中国首次当选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UNESCOIOC)执行理事会成员国,并连任至今;1985年,曾呈奎院士当选国际藻类学会主席。四、海洋科技事业在贯彻科教兴国方针中展翅腾飞1996年~2005年,是我国海洋科技事业全面快速发展的10年。1995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召开了“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动员全党全社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国家海洋局又组织制定了国际海底区域研究开发、中国极地考察能力建设及海洋科技发展等方面的“九五”“十五”计划。科教兴国战略方针指引我国海洋科技事业展翅腾飞,规划和计划引导海洋科技事业有序发展。1998年,我国基本完成了第二次海洋污染基线调查,累计采集各类样品5万多份,获得各类分析测试数据20多万组,为掌握20世纪末我国近海海洋环境质量的状况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为适应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生效后海域管理和海域划界的需要,我国组织实施了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勘测专项,首次对该海域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调查和研究,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系统的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综合数据库,取得了若干新发现和新认识,并使我国多波束应用技术和海底勘测研究方面跨入世界先进行列。2000年,我国组织实施了西北太平洋海洋环境调查与研究,获得了一批宝贵的西北太平洋环境资料,提高了对该海区海洋环境的认知水平。2003年9月,国务院又正式批准“我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专项,目的是进一步查清中国海,为海洋资源开发和环境评价提供基础数据。这期间,我国先后发现了渤海辽东湾绥中361亿吨大油田、南海珠江口盆地流花111亿吨大油田及中国海上最大的渤海蓬莱193整装油田。2004年,在我国南海北部陆坡,首次发现面积为430平方千米的“冷泉”碳酸盐岩分布区,是天然气水合物存在的重要证据。我国于1999年7月和2003年7月先后两次开展北极科学考察,目的是评估北极变化对我国气候和环境的影响,并对这种影响进行可预测性研究,随后于2004年7月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北极科学考察站“黄河站”,这标志着我国北极科学考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日,在中国第21次南极考察中,内陆冰盖科考队登上南极内陆冰穹A最高点南纬80°22′00″,东经77°21′11″,海拔4093米。这是人类首次从地面到达该区域。至此,南极的4个要点全部被人类征服极点美国,冰点俄罗斯,磁点法国,高点中国。在今年刚刚结束的第22次南极考察中,我国科考人员去南极格罗夫山地区采集到了5000多块陨石,使我国的南极陨石拥有量接近10000块,位居世界第三位,这其中包括宝贵的火星陨石和月球陨石。我国于日首次开展了横跨三大洋的环球海洋科学考察。航次作业横跨了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三大洋,航程43230海里,历时297天。本次考察实现了单一的资源调查向资源与科学相结合的综合科学考察的实质性转移,初步圈出富钴结壳的富矿区,在多金属结核合同区开展了环境基线和多金属结核调查,获得了大量的硫化物、微生物、大型生物、沉积物和热液样品,考察中大量应用了我国自主研制的深海探测仪器设备。首次大洋环球考察在我国大洋科学考察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在海洋基础研究方面,1997年以来先后有9项海洋基础研究项目得到“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的支持。围绕资源开发、海洋安全、防灾减灾等国家重大需求,先后开展了近海环流、海洋生态系统、海水养殖病害、边缘海形成演化、赤潮、河口与近海陆海相互作用等方面的基础研究,获得到一批高水平成果,开创了海洋科学发展的新纪元。我国在世界率先破译了对虾白斑杆状病毒基因组全序列,被评为“2000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之一。1999年,为研究“东亚季风历史在南海的记录及其全球气候影响”,增进我们对季风气候变迁的理解,大洋钻探第184航次(ODP184)在南海执行,进一步缩短了我国海洋地质研究与世界先进国家的差距。在海洋监测技术方面,突破了一批国际先进水平的海洋动力环境监测、卫星遥感应用等关键技术,开发了200公里远程高频地波雷达、6000米海洋专用温盐深测量仪(CTDC)等一批海洋监测仪器设备,建立了长江口、台湾海峡海洋动力环境立体监测示范系统及渤海生态环境综合监测示范系统,从总体上提高了我国海洋环境监测能力。同时,实施了海洋监测技术标准化工程,显著提升了国产海洋仪器设备的产业化能力。在海洋生物技术方面,开展了海水养殖种质的优良化、海洋天然产物及海洋药物的研发和海洋生物功能基因等研究,已实现了一批名特优良海水养殖品种技术产业化,有十多种海洋一类新药顺利地进行临床前和各期临床研究,获得了一大批具有原创意义的海洋生物功能基因技术开发,奠定了我国在海洋生物功能基因研究方面的国际地位,建立了一批海洋生物技术成果转化、中试及产业化基地,促进了我国海洋水产养殖业、海洋生物高技术的快速发展。在海洋探查与资源开发技术方面,围绕深水海域油气与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勘查、大洋矿产资源探测以及海底立体探测和成像等方面的关键技术开展研究,开发了一批关键技术装备,为我国油气资源评价和大洋矿产资源勘查提供了技术支撑,并从整体上提高了我国海洋地质调查和大洋资源勘查的能力。在国家863计划支持下,研发的深海沉积物捕获器,在5200米水深下连续工作36天自动回收,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此技术的国家。1997年6月我国首台6000米自治水下机器人“CR01”号诞生,并在太平洋多金属结核调查海域完成了试验和调查任务,最大下潜深度达到5176米。目前我国正在研制7000米载人潜水器,按设计该潜水器可到达全球海洋99的海底工作。海水淡化技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目前已具备了万吨级海水和亚海水淡化的设计和工程能力,技术指标达到同等容量的世界先进水平。从2001年起,先后在山东、浙江、广东等地分别建设了示范工程,这标志着我国海水和亚海水淡化技术已进入产业化开发阶段。以海洋卫星、飞机、台站、浮标、监测船为主体的海洋立体观测系统初具规模;“中国海洋环境监测系统海洋站和志愿船观测系统”项目的实施,实现了我国滨海、近海和邻近大洋海域海洋环境的有效监测,显著提升了我国海洋环境数据的获取能力。日,我国第一颗海洋卫星HY1发射升空,这是我国海洋科学技术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结束了我国没有海洋卫星的历史,也圆了老一代科学家的梦。我国已制订了海洋卫星发展规划,将逐步发射海洋水色、海洋动力环境、海洋监测监视系列海洋卫星。我国初步建立了较为完整的业务化海洋环境数值预报系统,在风暴潮、海浪、海冰、海温、海啸、海流、厄尔尼诺、赤潮数值预报技术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已与60多个国家130多个机构建立了正式资料交换关系,建立了世界数据中心的中国海洋数据中心。海洋标准计量已成为国家标准计量体系中的重要部分,并在海洋业务和能力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与时同时,海洋国际合作科学研究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在传统的中美、中日、中加、中德、中法合作得到不断加强的同时,中韩、中印及中国同南海周边国家的海洋科技合作也不断强化。至今我国已与4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双边海洋科技合作关系。我国积极参加了由联合国政府间海委会等国际组织发起的全球海洋观测系统(GOOS)、全球海洋生态动力学(GLOBEC)、海岸带陆海相互作用(LOICZ)、全球有害赤潮的生态和海洋学(GEOHAB)、大洋钻探(ODP)、国际ARGO合作计划等重大国际合作研究计划,1999年~2003年苏纪兰院士连续两次当选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委会(IOC/UNESCO)主席,我国海洋科技的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经过50年的艰苦努力,通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我国海洋科技工作已基本形成了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发展高新技术、加强基础研究三个层次的战略格局,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海洋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体系。海洋调查具备了从太空、高空、海面、海水层、海底到地壳的多学科综合观测能力,中国海洋科技工作者基本实现了“查清中国海,进军三大洋,登上南极洲”的宏伟夙愿。在缩短与国际海洋科技发展水平差距的同时,海洋经济正在成为国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目前,涉海科研机构和院校约130多个,科技人员13万余人,拥有一批以科学院院士和工程院院士为核心的海洋科技队伍;建设了一批国家与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海洋信息共享平台和数据库,海洋微生物及极地资源保藏中心;装备了一批设备先进的海洋综合调查船和专业调查船。这些将为我国海洋科技事业未来的创新发展和进一步腾飞创造条件,奠定重要基础。五、未来我国海洋科技事业重在创新中国的海洋科技事业已走过了50年的发展历程,经过几代人艰苦卓绝的持续奋斗,取得了令人鼓舞的巨大成就,极大地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振奋了我们的民族精神。海洋科技在海洋事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海洋科技对海洋经济的贡献率在逐步增长,海洋科技改造了传统的海洋产业,引领了新兴海洋产业的形成和发展,支撑了海洋强国建设。同时,我们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同发达海洋国家相比,我国的海洋科技总体水平还有较大差距。关键技术自给率低,发明专利数量少,主要的海洋仪器依赖进口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在一些领域特别是深海资源勘探和环境观测方面,技术装备仍然比较落后;科学研究水平有待提高,优秀拔尖人才比较匮乏;科技投入相对不足,体制机制还存在不少弊端。我国虽然是一个海洋大国,但还不是一个海洋强国,一个根本原因就在于科技创新能力较弱。未来15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机遇期。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年~2020年)对我国未来15年科学技术发展做出了全面规划与部署,把海洋科技发展提到了新的历史高度,海洋成为国家超前部署的五大战略领域之一。海水淡化、海洋生态与环境保护、海洋资源高效开发利用、大型海洋工程技术与装备等应用技术成为重点发展领域的优先主题;海洋技术被列为前沿技术,海洋科学成为基础研究中的重要内容。今后,我们海洋科技工作者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严峻挑战。我们要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全国科技大会精神,在国家“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方针指导下,深化近海研究,参与深海竞争,拓展大洋和极地研究,发展战略性前沿技术,攻克急需的关键技术,不断提高对海洋规律的认识水平,努力构建海洋科技创新体系,为维护国家权益和安全、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为建设海洋强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摘自中国海洋报第1536期当我被上帝造出来时,上帝问我想在人间当一个怎样的人,我不假思索的说,我要做一个伟大的世人皆知的人。于是,我降临在了人间。我出生在一个官僚知识分子之家,父亲在朝中做官,精读诗书,母亲知书答礼,温柔体贴,父母给我去了一个好听的名字李清照。小时侯,受父母影响的我饱读诗书,聪明伶俐,在朝中享有“神童”的称号。小时候的我天真活泼,才思敏捷,小河畔,花丛边撒满了我的诗我的笑,无可置疑,小时侯的我快乐无虑。“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青春的我如同一只小鸟,自由自在,没有约束,少女纯净的心灵常在朝阳小,流水也被自然洗礼,纤细的手指拈一束花,轻抛入水,随波荡漾,发髻上沾着晶莹的露水,双脚任水流轻抚。身影轻飘而过,留下一阵清风。可是晚年的我却生活在一片黑暗之中,家庭的衰败,社会的改变,消磨着我那柔弱的心。我几乎对生活绝望,每天在痛苦中消磨时光,一切都好象是灰暗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千古叠词句就是我当时心情的写照。最后,香消玉殒,我在痛苦和哀怨中凄凉的死去。在天堂里,我又见到了上帝。上帝问我过的怎么样,我摇摇头又点点头,我的一生有欢乐也有坎坷,有笑声也有泪水,有鼎盛也有衰落。我始终无法客观的评价我的一生。我原以为做一个着名的人,一生应该是被欢乐荣誉所包围,可我发现我错了。于是在下一轮回中,我选择做一个平凡的人。我来到人间,我是一个平凡的人,我既不着名也不出众,但我拥有一切的幸福我有温馨的家,我有可亲可爱的同学和老师,我每天平凡而快乐的活着,这就够了。天儿蓝蓝风儿轻轻,暖和的春风带着春的气息吹进明亮的教室,我坐在教室的窗前,望着我拥有的一切,我甜甜的笑了。我拿起手中的笔,不禁想起曾经作诗的李清照,我虽然没有横溢的才华,但我还是拿起手中的笔,用最朴实的语言,写下了一时的感受人生并不总是完美的,每个人都会有不如意的地方。这就需要我们静下心来阅读自己的人生,体会其中无尽的快乐和与众不同。“富不读书富不久,穷不读书终究穷。”为什么从古到今都那么看重有学识之人那是因为有学识之人可以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那时因为读书能给人带来快乐。自从看了丑小鸭这篇童话之后,我变了,变得开朗起来,变得乐意同别人交往,变得自信了因为我知道即使现在我是只“丑小鸭”,但只要有自信,总有一天我会变成“白天鹅”的,而且会是一只世界上最美丽的“白天鹅”我读完了这篇美丽的童话故事,深深被丑小鸭的自信和乐观所折服,并把故事讲给了外婆听,外婆也对童话带给我们的深刻道理而惊讶不已。还吵着闹着多看几本名着。于是我给外婆又买了几本名着故事,她起先自己读,读到不认识的字我就告诉她,如果这一面生字较多,我就读给她听整个一面。渐渐的,自己的语文阅读能力也提高了不少,与此同时我也发现一个人读书的乐趣远不及两个人读的乐趣大,而两个人读书的乐趣远不及全家一起读的乐趣大。于是,我便发展“业务”带动全家一起读书现在,每每遇到好书大家也不分男女老少都一拥而上,争先恐后“抢书”,当我说起我最小应该让我的时候,却没有人搭理我。最后还把书给撕坏了,我生气地哭了,妈妈一边安慰我一边对外婆说“孩子小,应该让着点。”外婆却不服气的说“我这一把年纪的了,怎么没人让我呀”大家人你一言我一语,谁也不肯相让读书让我明白了善恶美丑、悲欢离合,读一本好书,犹如同智者谈心、谈理想,教你辨别善恶,教你弘扬正义。读一本好书,如品一杯香茶,余香缭绕。读一本好书,能使人心灵得到净化。书是我的老师,把知识传递给了我;书是我的伙伴,跟我诉说心里话;书是一把钥匙,给我敞开了知识的大门;书更是一艘不会沉的船,引领我航行在人生的长河中。其实读书的真真乐趣也就在于此处,不是一个人闷头苦读书;也不是读到好处不与他人分享,独自品位;更不是一个人如痴如醉地沉浸在书的海洋中不能自拔。而是懂得与朋友,家人一起分享其中的乐趣。这才是读书真正之乐趣呢这所有的一切,不正是我从书中受到的教益吗我阅读,故我美丽;我思考,故我存在。我从内心深处真切地感到我从读书中受到了教益。当看见有些同学宁可买玩具亦不肯买书时,我便想到培根所说的话“世界上最庸俗的人是不读书的人,最吝啬的人是不买书的人,最可怜的人是与书无缘的人。”许许多多的作家、伟人都十分喜欢看书,例如毛泽东主席,他半边床上都是书,一读起书来便进入忘我的境界。书是我生活中的好朋友,是我人生道路上的航标,读书,读好书,是我无怨无悔的追求。
文档加载中……请稍候!
如果喜欢,您就下载吧!
需要 80 积分 &&(10积分=1元)
还剩& & 页未读,继续阅读
<a href="UserManage/CopyrightAppeal.aspx?bid=136953" title="版权申诉" class="fLeft works-manage-item works-manage-report" target="_blank"
关&键&词: 回顾过去 展望未来 中国海洋 科技 发展 50
& 在线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本文标题:回顾过去展望未来——中国海洋科技发展50年.doc 链接地址:
当前资源信息
类型: 共享资源
格式: DOC
大小: 58.50KB
上传时间:
&& 广告或垃圾信息
&& 色情、淫秽、低俗信息
&& 反政府、反人类、反社会等反动信息
&& 散布赌博、暴力、凶杀、恐怖或者教唆犯罪等信息
&& 侮辱、诽谤等人身攻击信息
&& 散布谣言、扰乱社会秩序,破坏社会稳定等信息
&所载文档、数据、图集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风险自负。文库用户交流群:(学习小组群号:)&&(项目前期交流群号:)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原来你也在这里 小说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