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年去世的潮菜大师林自然去世级人物有哪些?

又一位社会学大师级人物陨落!彼得伯格(Peter Berger)去世,享年88岁又一位社会学大师级人物陨落!彼得伯格(Peter Berger)去世,享年88岁大嘴巴的历史百家号又一位社会学大师级的人物陨落!日,当代美国著名社会学家、神学家,被誉为继韦伯之后最重要的宗教社会学家,波士顿大学文化、宗教与世界事务研究所所长,波士顿大学社会学、宗教学和神学荣誉退体教授彼得.伯格(Peter Berger)因病在波士顿Brookline的家中去世,享年88岁。彼得.伯格日出生在奥地利维也纳,二战后1946年随家人移居美国,当时只有17岁,1952年获得美国国籍。伯格在Wagner大学获得本科学位,后在纽约社会研究新学院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彼得.伯格一生著述颇丰,独著、合著、编著的著作有几十本,其中不少书籍都被翻译成中文。比如《宗教美国,世俗欧洲?——主题与变奏》(2015)、《与社会学同游:人文主义的视角》(2014)、《疑之颂:如何信而不狂》(2013)、《世界的非世俗化:复兴的宗教及全球政治》(2005)、《全球化的文化动力:当今世界的文化多样性》(2004)、《天使的传言:现代社会与超自然再发现》(2003)、《资本主义革命》(1993)、《神圣的帷幕:宗教社会学理论之要素》(1991)、《知识社会学:社会实体的建构》(1991)、《人生各阶段分析》(1990)、《现代化与家庭制度》(1990)、《飘泊的心灵;现代化过程的意识变迁》(1985)。彼得.伯格早期对知识社会学贡献卓著。他的《知识社会学:社会实体的建构》这本书在1998年国际社会学协会票选20世纪最著名的100本社会学著作中排名第五位。他是舒茨的学生,其社会学思想具有人本主义和现象学的特征。他认为社会学的任务是发现人类的价值,研究人类自身的状况,视知识社会学为社会学理论的根本,认为其使命是对现实的社会建构进行分析,即对社会的双重属性进行分析。一方面,社会是涂尔千所说的客观事实,另一方面它也是韦伯论证的理解的主观意义,所以知识社会学要对客观的建构和主观的建构作出理论说明,以揭示在日常生活中“人是他们自己积极主动创造的社会的产物”这一常识性道理。当然伯格最重的贡献还在于其对宗教社会学的研究。他曾经是一位宗教世俗化理论的旗手,曾经宣称21世纪将是全球世俗化的世纪。但是到了1999年,彼得.伯格又承认世俗化的理论是错误的,并掉转枪口开始批判世俗化理论,而开始成为宗教神圣化的鼓吹者。这种转变一度成为宗教学界的研究话题。根据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副教授魏德东博客的消息,日,彼得.伯格教授曾经到访中国人民大学,并发表了题为“宗教社会学:方法与问题”的演讲。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大嘴巴的历史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喜欢写小人物和细节。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专家谈毛泽东的阅读史:去世当天仍阅读近3小时-中新网
专家谈毛泽东的阅读史:去世当天仍阅读近3小时
  三联书店近日出版《毛泽东阅读史》一书,作者陈晋是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员。他多年来从事毛泽东和中共党史文献研究以及电影、电视文献片撰稿,著述和影视作品多次获奖。
  陈晋认为:“毛泽东的阅读史,从一个方面反映了他的精神成长史、认识发展史、思想升华史、知识愉悦和情感表达史。”
  去世当天仍阅读近3小时
  毛泽东一生究竟读了多少书,读过哪些书,无法做完备统计。但有据可查的是,毛泽东去世后,在中南海住处留存的藏书,即达1万余种,近10万册。一些书中留下了他的批注和圈画。他读而未藏,以及读过藏过但后来丢失的书籍,更不知几何。
  毛泽东的阅读似乎一刻也不能停下来。从1960年代起,毛泽东年事已高,他不断让人把一些经典书籍印成大字本来读。1972年,会见日本首相田中角荣时,毛泽东指着堆积在书房里的书说:“我有读不完的书。每天不读书就无法生活。”1975年,他眼睛不好,还专门请一位大学老师给他念书。
  逝世前,毛泽东已经说不出话来,但脑子清醒,仍然坚持看书。他当时看的是《容斋随笔》和刚刚编译出版的日本《三木武夫及其政见》。《容斋随笔》是毛泽东一生爱不释手的一本书;三木武夫当时正在竞选日本自民党总裁,看来毛泽东临终前很关注此事。
  毛泽东于日零时10分逝世。根据病历记录,9月8日那天,他全身都插了管子,时而昏迷,时而清醒,清醒过来就看书、看文件,共11次,用时2小时50分钟。最后一次看文件是下午4时37分,7个多小时后便辞世了。
  读过多国版本的《拿破仑传》
  很多人都知道毛泽东喜欢读中国历史,事实上,他对西方历史也相当关注。他最喜欢读的是法国近代史,最感兴趣的历史人物是拿破仑。
  根据身边工作人员回忆,毛泽东曾阅读过法国、英国、俄国等多国出版的《拿破仑传》。萧乾夫人文洁若也谈到,“文革”中,为了进一步研究拿破仑,毛泽东想看法国福尔写的《拿破仑论》。此书无中译本,有关部门便找到了萧乾,把他从“五七”干校调回北京,约了几个人夜以继日地赶译。大致一周的时间就出了大字本,送给毛泽东阅读。此外,毛泽东当时还嘱印过一种两函十七册的线装大字本《拿破仑传》,供领导干部参阅。
  据粗略统计,从1910年到1973年,毛泽东读谈拿破仑不下40次。毛泽东对拿破仑的熟悉程度,让一些法国人也感到惊讶,担任过法国驻华大使的马纳克曾回忆:“他对波拿巴特别了解,甚至了解那些细节问题。”
  在不同时期,毛泽东对拿破仑的研究有所侧重。早年,他把拿破仑视为“有大功大名”的“豪杰”,认为与“德业俱全”的“圣贤”,尚有差距。延安时期,他从书中参透的是,拿破仑指挥的多数战役都是以少击众、以弱胜强,战略战术运用得当,而拿破仑最后的失败,西班牙、俄罗斯的游击队发挥了很大作用。
  毛泽东晚年再读拿破仑,关注的重点则是拿破仑打破欧洲各国包围后,反过来称霸欧洲造成战略失误,从中他又看出失道寡助的历史规律。
  读“反面的东西”
  毛泽东的阅读方法与常人不同――相同题材的书,他习惯把叙述不同甚至观点相反的著述,对照起来读。
  例如,他读美国历史,就让人到北京图书馆、北大图书馆去借,并专门写条子说,不光是马克思主义学者写的,也要有资产阶级学者写的。
  为读《楚辞》,1957年12月,毛泽东一次就要了50余种古今对《楚辞》有价值的注释和研究书籍。为研究《老子》,日他外出时带走的书籍中,就有“关于《老子》的书十几种”。
  毛泽东一直强调,要阅读一些和自己的观点不同,甚至观点相反的书。1957年,他对领导干部讲:要读蒋介石的书这样反面的东西。我们有些共产党员、共产党的知识分子的缺点,恰恰是对于反面的东西知道得太少。读了几本马克思的书,就那么照着讲,比较单调。讲话,写文章,缺乏说服力。由此,他提出要编辑蒋介石全集,此外还要出孙中山全集、康有为全集,自己还熟读梁启超的《饮冰室文集》。
  1965年,中宣部根据毛泽东的意见,让有关部门编辑了《蒋介石言论集》系列,准备每本印五千册。他批示:“五千册太少,应出一万册。”1960年代,他多次讲,不读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书,就不能真正懂得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并说“这是我的经验,也是列宁的经验,也是马克思的经验”。记者欧阳春艳
【编辑:宋宇晟】
>文化新闻精选:
直隶巴人的原贴: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66833 34708 30649 18963 18348 16939 12753 12482 12188 12157
 |  |  |  |  |  |  |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 [京公网安备:-1] [] 总机:86-10-
Copyright &1999-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逝世400周年 中英两国共同纪念两位戏剧大师_凤凰卫视
逝世400周年 中英两国共同纪念两位戏剧大师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核心提示:公元1616年,莎士比亚,汤显祖,塞万提斯,三位文学巨匠同在这一年仙逝。2016年,莎士比亚的故乡斯特拉特福和汤显祖的故乡抚州都为两位戏剧大师举办了盛大的逝世400周年纪念仪式。一位是西方文化圈最具影响力的文学巨匠,一位是倾倒中国几百年的戏剧大师,莎士比亚和汤显祖的魅力何在,两位伟人之间又有着什么样的相同或不同之处。
核心提示:公元1616年,莎士比亚,汤显祖,塞万提斯,三位文学巨匠同在这一年仙逝。2016年,莎士比亚的故乡斯特拉特福和汤显祖的故乡抚州都为两位戏剧大师举办了盛大的逝世400周年纪念仪式。一位是西方文化圈最具影响力的文学巨匠,一位是倾倒中国几百年的戏剧大师,莎士比亚和汤显祖的魅力何在,两位伟人之间又有着什么样的相同或不同之处。凤凰卫视2月6日《凤凰大视野》,以下为文字实录:姜楠:各位好,这里是《凤凰大视野》。刚刚过去的2016年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戏剧大师莎士比亚与中国明朝戏剧大师汤显祖去世400周年,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到莎士比亚和汤显祖的故乡都举办了各种活动来纪念这两位世界级的文学巨匠。1616年莎士比亚和汤显祖这两位东西方的戏剧&双子星&在为人类留下了无比宝贵的戏剧财富之后同在这一年陨落了。虽然身处完全不同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但他们骨子里却都深深地镌刻着人文主义,作品里洋溢着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两位大师不朽的才华与人性的光辉始终照耀着人类文化前进的脚步,几百年来从不曾暗淡。相距遥远的东西方,为什么同时诞生了这两位戏剧家,一切都是偶然吗?解说:号英国中部城市斯特拉特福,对于斯特拉特福来说今天是个特殊的日子。这一天,上万名莎士比亚的戏迷从世界各地来到这里,与这个城市的市民一起纪念莎士比亚。2016年的4月23号是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的日子。而斯特拉特福正是莎士比亚的故乡。当小镇教堂的钟声响起,4名青年推着四轮车从小镇市政厅缓缓出发,车上是象征性的莎士比亚棺木,棺木上插满了鲜花,路上则撒满了迷迭香的枝条,这是英国当地的习俗。等候在路边的人们穿着莎士比亚时期的服饰,手持莎士比亚的画像,有的脱下帽子庄重安静地目视这位伟人的&灵车&离去。当地的中小学生也手持鲜花参加到纪念游行队伍当中。在纪念活动的人群中,有一个代表团特别引人注目,这个代表团专门由礼仪官手举铭牌进行引导,这个代表团来自中国江西抚州,中国明朝伟大的戏剧家汤显祖的家乡。汤显祖与莎士比亚是同时期的戏剧大家,更为巧合的是两人同在1616年这一年去世。肖特(英国斯特拉特福市市长):莎士比亚生活在都铎时期的英国,在同一时期汤显祖生活在中国江西,在汤显祖的明朝,两位巨匠是同时代人。解说:中国抚州,英国斯特拉特福,两个东西方戏剧大师去世400周年之后,他们的故乡也相互伸出了友谊之手。威廉&莎士比亚是英国最杰出的戏剧家和诗人,也是全世界最卓越的文学家之一,被喻为&人类文学奥林匹克山上的宙斯&。在英国莎士比亚就如同民族英雄一样得到尊敬。莎士比亚戏剧《哈姆雷特》片断:上天下地,定要我记住吗,当日啊,她依他傍他,仿佛是越尝了滋味,越开了胃口。然而还不出一个月,我简直不敢想象。脆弱啊,你的名字就叫女人,短短一个月,她像泪人一样。解说:时至今日莎士比亚创作的《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仲夏夜之梦》、《麦克白》、《威尼斯商人》等戏剧,一直以舞台剧、电影、舞剧、歌剧等多种艺术形式在世界各地上演,其表演次数远远超过世界上其他的戏剧家。在纪念活动中,来自抚州的文化代表团还应邀在莎士比亚的故居表演了抚州的南丰傩舞,以及汤显祖的戏剧代表作《牡丹亭》和《紫钗记》。对于莎士比亚这位西方戏剧大师来说,用一位同时期的东方戏剧大师的戏剧作品在他的故居上演,这是最好的纪念方式。马昌(英国文化教育协会中国区艺术总监):说来真是怪异,1616年三个伟大的作家竟在同一年去世,汤显祖、莎士比亚和塞万提斯,三位文学巨匠在同一年仙逝。三位巨匠同时仙逝 抚州举办国际化纪念活动解说:从英国往东,相距万里之遥的中国,在汤显祖的故乡江西抚州也在举行一场盛大的纪念活动,纪念三位世界级的戏剧大家。1616年是世界戏剧大师的巨星陨落之年,中国的汤显祖,英国的莎士比亚和西班牙的塞万提斯同在这一年去世,因此抚州的这次纪念活动除了汤显祖之外,还共同纪念莎士比亚和塞万提斯,纪念这三位世界级的戏剧大师逝世400周年,这也是全球第一次共同纪念这三位文学巨匠。汤显祖创作的《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和《紫钗记》四部传奇剧作合称&临川四梦&,代表了中国古典戏曲创作的高峰。他的戏剧自问世以来以独特的艺术魅力历演不衰。这是一场富有国际化的纪念活动,英国莎士比亚时期的生活场景,中国明朝时期的民族风情,文艺复兴时期西班牙的民族特色,在抚州交相辉映。英国驻广州总领事馆和抚州市政府共同举办了&当莎士比亚遇见汤显祖&文化交流活动,英国方面还为新开馆的汤显祖纪念馆捐赠了珍贵的莎士比亚手稿,莎士比亚和汤显祖的一些珍贵展品在这里得到集中展示。女表演者:大家好,我们是来自于英国利兹大学利兹舞台的剧团,大家好。解说:英国利兹大学舞台学院的学生专程来到抚州,在现代化的汤显祖大剧院排演了汤显祖的戏剧《南柯记》,而抚州的中小学生则演出了莎士比亚的《仲夏夜之梦》。莎士比亚故乡斯特拉特福也专门派出了代表来到抚州,为汤显祖和莎士比亚同台交流的塑像揭幕剪彩。除了汤显祖的家乡抚州,在浙江南部一个山清水秀的县城遂昌也在举行一个别开生面的纪念仪式,汤显祖曾经在浙江遂昌为官五年。在遂昌,汤显祖发展农业,兴办教育,管理治安,惩治豪强。周育德(中国戏剧学会副会长):他在遂昌呆了五年,这个五年,干了五年县令,做了很多好事,到现在遂昌的老百姓还记得当年有一个清官叫汤公。谢文君(浙江遂昌汤显祖纪念馆馆长):历史上记载有三百多个县令,唯有他在我们遂昌是有遗爱祠的,清代给他建的遗爱祠。明代的时候,他还生的时候给他建生祠,这在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姜楠:其实不只在中国的抚州、遂昌,不只在英国的斯特拉特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在汤显祖和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之际与中英两国一起举办了两位大师的戏剧演出、电影放映等一系列的纪念活动,让两位戏剧大师在世界的多个角落邂逅。在中国,人们把具有非凡文学才能和文学成就的人称作&文曲星&,莎士比亚和汤显祖无疑是16世纪东西方最耀眼的文学巨星。400多年前,他们一个在英国,一个在中国,彼此相距万里,并不知道对方的存在,但是近现代以来两人跨越时空的相遇在世界文学学者的眼中其实早就已经开始了。同样才华不同经历:莎翁独立潮头 汤公厚积薄发解说:这就是莎士比亚的家,位于英国中部瓦维克郡埃文河畔的斯特拉特福,为了探寻这位人类戏剧史上最伟大的艺术家,摄制组专程赶到这里。号莎士比亚就出生在这里。陈国华(北京外国语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他的父亲是做手套的,做羊皮手套的,还算一个比较殷实的家庭吧,好像据说还做过村长之类的,那个到底是一个村子还是镇,关系不大。解说:良好的家庭条件让莎士比亚能够享受的较好的教育,从七岁开始他就在这家文法学校念书,不幸的是莎士比亚十三岁的时候他的父亲破产了,这让少年时期的莎士比亚还没能中学毕业就不得不独自谋生。16世纪的英国是大英&日不落&帝国冉冉升起的重要时期,国家统一资本主义开始萌芽,商业和贸易得到了大力扶植,英国经济逐渐强盛。经济的发展加上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为英国文化的繁荣创造了条件,莎士比亚在读书时就显现出了卓尔不凡的文学素养,从小对戏剧表演的耳濡目染让他对戏剧产生了浓厚兴趣。24岁的时候,莎士比亚告别家乡小镇,来到车水马龙的伦敦,开始成为戏剧大潮的&弄潮儿&。很快这位&弄潮儿&在戏剧界如鱼得水,风生水起。从此,以戏剧为生的莎士比亚也开始了他的戏剧人生。戏剧是莎士比亚的&幸运星&,莎士比亚因戏剧而名利双收。马昌:我认为这个问题非常有趣,今年探讨这个问题格外引人关注。我想或许在英国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我们知道如果一个人在受教育过程中从未接触过莎士比亚,那简直是不可思议的。无论是学校参观还是纪念活动,它是你学生生活,在英国成长的一部分,当然还包括那些历史遗迹,例如斯特拉特福小镇,伦敦环球剧院。解说:宽阔的抚河在抚州穿城而过,川流不息,静静流淌,文昌桥熙熙攘攘,自古繁华。算起来汤显祖要比莎士比亚大14岁,明朝嘉靖二十九年,也就是1550年的9月24号,汤显祖出生在这文昌桥以东的文昌里。汤显祖出生于书香世家,自小家庭条件优渥,特别是家庭文化教育环境比起莎士比亚来说应该更为优越。汤显祖的祖上四代都是满腹经纶的学者大家,他的父亲是个知识渊博的儒士,是明朝嘉靖年间著名老庄学者,养生学家和藏书家。母亲也是自幼熟读诗书,祖辈认真求学的态度深深影响了汤显祖,加上天资聪慧,又勤奋好学,汤显祖在如此优渥的家庭教育环境中迅速成长,他5岁进家塾,12岁能诗,14岁补了县诸生,21岁就中了举人。临川青年才俊汤显祖名扬天下。周育德:这时候他的名气就很大了,因为他当时就出版了很多的诗集、文集了。文章作得好,而且八股文作得也非常的精采,按说他很顺利地就可以考中进士。解说:汤显祖的租上已经连续六代没有在科举上金榜题名,因此在汤显祖身上寄托了家族的厚望。在大家看来,以汤显祖如此的才学进一步在殿试中高中进士,然后纡青拖紫步入仕途,应当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但是历史却与满腹才学的汤显祖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明代中后期科举制度已经腐败堕落,成了上层统治集团营私舞弊的幕后交易,科举考试已经离着正大光明越来越远。号中国的学者于丹应邀来到英国专门讲授汤显祖和莎士比亚。于丹(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大家都了解莎士比亚是一个一直生活在伦敦的伟大的戏剧家,但是他没有出去做过官员。汤显祖不同,他的一生可以分成三个时期,在34岁之前他一直都在考科举,也就是在考试,大家会讲为什么一个人考到34岁才能够中进士,为什么会考了这么多年,是因为他没有才华吗,不是,是因为当时国家的宰相,相当于现在的总理,是一个非常著名的政治人物,叫做张居正,这个人提携过很多书生,但是呢,他要提携汤显祖的时候,汤显祖跟他政见不合。解说:除了政见不合,张居正还要求才学满名的汤显祖在两次科举考试中为他的三个儿子作陪衬。周育德:当时最有权威的内阁首辅张居正做首相,那个权力无限,铁腕宰相说一不二,很多人巴结都巴结不上他,那么汤显祖赶考的时候,到北京赶考,第三次赶考,万历五年,那么这个张居正他的儿子也是在这一次考试,两人碰到一块了。解说:张居正给汤显祖许诺的回报是高中三甲进士,这一在别人看来是无法拒绝的诱惑却遭到了汤显祖的断然回绝。于丹:汤显祖一直被张居正打压,所以他每次考试都不中,一直考到34岁才中了进士。解说:汤显祖以极低的名次考中进士后,便开始了他布满荆棘的仕途,他先是在南京做了十年的七品闲官,随后他因一次上书惹怒了神宗皇帝,被贬官放逐到广东徐闻。姜楠:徐闻县处于雷州半岛,当时属于偏远地区,汤显祖在徐闻做一个不入品不入流的小官,一年之后他内迁到浙江遂昌任县令,在遂昌汤显祖为民谋福,甚得民心,却因维护百姓的利益而得罪权贵,心灰意冷的汤显祖告假辞官,回到家乡江西临川,真正开始了他的戏剧创作。十六世纪八十年代末,当中国的汤显祖开始步入坎坷仕途的时候,远在英国的莎士比亚也在伦敦开始了他的戏剧之路。1598年当汤显祖辞官回家开始戏剧创作的时候,此时的莎士比亚已经是著作等身,蜚声大英帝国。巨星光芒相互辉映 共同影响东西方世界解说:莎士比亚的戏剧突破了悲剧、戏剧的界限,努力反映生活的本来面目,深入探索人物内心奥秘,从而能够塑造出众多真实生动的人物典型,描述了广阔的五光十色的的社会生活图景。陈国华:莎士比亚他的观点他不明说的,他都隐藏在每个人物的台词后面,每个人物都是非常鲜活的,立体的,从来没有像我们传统戏剧的那种角色概念,而且给人的思想上的启发非常深刻。哪怕非常坏的人,他有他坏的道理,你看完之后,你觉得他这个人物是这样子。解说:莎士比亚的戏剧从16世纪以来就被奉为世界文学的一面旗帜,莎士比亚以其富有哲理和诗意、生动活泼的戏剧语言为现代英语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在现代英语中有1700多个词汇是莎士比亚创造的。陈国华:他的语言,我把它跟钦定本《圣经》来进行媲美,钦定本《圣经》因为是汇集了好几十位翻译家集体来翻译的,而且是国王亲自来下谕旨让翻译的,因此它的语言是非常的经典,由于影响大,那么直到今天这个《圣经》还在使用,而由于用的人多,《圣经》里头的语言沉淀到了日常的英语当中。这个比比皆是。解说:当莎士比亚在文学上的盛名如日中天的时候,在仕途上历尽坎坷的汤显祖辞官回乡开始了他的戏剧文学之路。相比莎士比亚24岁左右就开始戏剧创作,汤显祖的戏剧创作之路晚了将近25年,他回乡并创作完《牡丹亭》时已经49岁。在辞官归乡的五年中,汤显祖的满腹才情终于得到了充分发挥,他就像一支满含着文学营养的春蚕,绵绵不绝,吐露着精美绝伦的文学之丝,然后织就了《牡丹亭》、《邯郸记》、《紫钗记》和《南柯记》等戏剧著作,其中这四部戏剧就是享誉天下的&临川四梦&。周育德:《牡丹亭》一出版啊,家传互诵,即令《西厢》减价,说你家的也买,我家的也买,你家的演出,我家的演出,差不多几乎要把那个《西厢记》都要比下去了,本来写这个男女爱情的故事最辉煌的一部作品就是《西厢记》,那价值非常高,《牡丹亭》一出几令西厢减价,几乎都叫《西厢记》减价了,打折扣了。解说:2001年中国被称为&百戏之师&&百戏之祖&的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自从四百年前《牡丹亭》诞生后它就一直是昆曲畅演不衰的最经典剧目,一定意义上可以说《牡丹亭》就是昆曲,昆曲就是《牡丹亭》。王奉梅(浙江昆剧团艺术顾问昆曲表演艺术家):这个《牡丹亭》就是为昆曲量身订做的,最典型的,任何的剧种说实话也都搬演过《牡丹亭》,唯有昆曲是最恰当的,最能体现汤显祖的原貌的东西。解说:现在莎士比亚和汤显祖的作品在中国和英国在世界畅演不衰,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的戏剧艺术家就应邀到世界各地演出《牡丹亭》。岳美缇(昆剧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1987年到英国去演《牡丹亭》,主要是去演《学手记》,那么英国来请的,请参加爱丁堡艺术节,我们就带了《牡丹亭》一块去的。我记得(英国)那个报上还有一篇这样,就说《牡丹亭》倾倒莎士比亚故乡人,都有标题是,翻译出来是这么一句话。解说:四百多年前,比莎士比亚的戏剧创作之路要晚25年的汤显祖,厚积而薄发,他在创作完长达55出的戏剧巨著《牡丹亭》之后,五年之内又出版了《邯郸记》、《紫钗记》和《南柯记》,汤显祖的一生除了戏剧之外还留下了两千多首诗,七百多篇文章。周育德:有意思的是汤显祖一辈子不糊涂,他到最后,临死前两三天他还能作诗,还能作文。解说:1612年在伦敦戏剧界功成名就的莎士比亚与汤显祖一样也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家乡,那年他48岁,已近天命之年。四年之后,1616年的春天,52岁的莎士比亚与世长辞,他去世的那一天4月23号,也正好是他的生日。三个月后中国的戏剧大师汤显祖也溘然长逝。姜楠:汤显祖和莎士比亚都是人类历史上天才的戏剧家,400年前他们在创造了人类戏剧文学的辉煌后双双在1616年陨落。16世纪的英国和同时期的中国,世界的东西方为什么同时出现了两位世界级的戏剧大家,莎士比亚和汤显祖他们身上又有着怎样的相同和不同呢?明天请继续收看《当莎士比亚遇到汤显祖》第二集。《凤凰大视野》凤凰卫视中文台播出主持人:陈晓楠首播时间:周一至周五&20:00-20:30重播时间:周二至周六 09: 00-09: 35& & & & &&周一至周五 16:15 & 16:50想看更多金牌时评、热点解读、主播风采、幕后猛料?嘘!悄悄加入凤凰私享会(ID:phtvifeng),让小凤君带您走一走凤凰卫视的小后门。&
[责任编辑:张惟乔 PV085]
责任编辑:张惟乔 PV085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凤凰卫视官方微信
播放数:5808920
播放数:129539
播放数:289755
播放数:5808920当前位置: &
法国时尚大师纪梵希去世
发布: 10:51:36&
来源:人民网-国际频道&
  人民网巴黎3月12日电(何蒨) 根据法国媒体消息,素以设计风格低调、简约与优雅的法国时尚设计大师纪梵希于10日在睡眠中安详逝世,享年91岁。纪梵希的伴侣于贝尔&塔凡发布了这一消息。
  纪梵希生于日,来自法国的贵族家庭,很早就对时尚充满兴趣。年仅25岁时,他就在巴黎建立自己的高级时装品牌,此后他的才华便源源不断的展露出来。根据法国时尚杂志《ELLE》报道,纪梵希本人个子很高,风度翩翩,堪称法国时尚界的绅士风度代表,他年轻时的设计灵感很大程度上来自巴黎世家。
  纪梵希在1952年推出首个高级女装系列。他的女装设计强调经典、优雅、矜持与独特,并在工艺与创新、现代与传统中不断寻找一条特别的线索。正是纪梵希开创了女性单件搭配服饰的基础,他在首个设计系列中就推出了半体裙装,可以与衬衫进行多样搭配,塑造女性灵动的身型。纪梵希的时尚缪斯奥黛丽&赫本可谓最完美的体现了他的风格与理念。在好莱坞的一系列电影中,赫本阐释的角色完美演绎了何为纪梵希式的低调幻想、舒适简约与朴素经典。1988年,纪梵希将品牌卖给路易威登集团,并担任设计师至1995年。
 责任编辑: 曹云鹏
您看到此篇文章时的感受是
上一篇: 没有了...
网站通行证: 密码:&验证码:
网站通行证:
版权所有 Copyrights
www.mzyfz.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民主与法制网
 京公网安备 本网律师顾问: 建议使用IE6以上分辨率浏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太极拳大师扎西去世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