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价值论及其意义如何纳入效用因素

概述/边际效用价值论
边际效用价值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庞巴维克。边际效用价值论是理论的核心和基础。边际效用价值论者认为,商品价值由该商品的边际效用决定。效用是指物品能满足人们欲望的能力。边际效用则指每增加购买一单位的某种商品给消费者带来的总效用的变化量。边际效用论者认为商品的价值并非实体,也不是商品的内在客观属性。价值无非是表示人的欲望同物品满足这种欲望的能力之间的关系,即人对物品效用的“感觉与评价”。他们认为效用是价值的源泉,是形成价值的一个必要而非充分条件,价值的形成还要以物品的稀缺性为前提。稀缺性与效用相结合才是价值形式的充分必要条件。这里稀缺性是指物品供给的有限性。效用论者是这样阐述他们的观点的:物品只有在对满足人的欲望来说是稀少的时候,才可能成为人们福利所不可缺少的条件,从而引起人的评价,表现为价值,而衡量价值量的尺度就是“边际效用”。效用论者认为人对物品的欲望会随其不断被满足而递减。如果供给无限则欲望可能减至零甚至产生负效用,即达到饱和甚至厌恶的状态。于是,的边际效用,从而它的价值会随供给增加会随之减少甚至消失。边际效用论者还提出了以主观价值论为基础的市场价格论,并称之为“客观价值论”,并将主观价值论与供求均衡论结合起来。认为市场价格是在竞争条件下买卖双方对物品的主观评价彼此均衡的结果。边际效用价值论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价值论,它割裂了商品的价值与劳动过程之间的联系,将价值这一客观历史范畴说成一种自然永恒的心理范畴,妄图以主观评价做为衡量价值的尺度,他们声称劳动无法衡量,却不知主观评价更无法衡量。显然,效用论者歪曲了市场价格理论和的客观规律,从而陷入了唯心主义的深渊。
关系/边际效用价值论
边际效用价值论劳动价值论、均衡价值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与均衡价值论,边际效用价值论的根本对立在于价值本质和价值决定问题上的对立。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价值的实质是处于凝结状态的人类抽象劳动,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或者说是由供求所决定的商品的均衡价格所决定的。主要是通过分析供给与需求的相互作用下的均衡价格来分析商品价值的。马克思则是从生产领域入手,对价值的形成、决定,表现作了全面系统的考察。马克思并没有否认供求关系对价格的影响,这一点不仅在第一卷第一章《商品》中有过论述,而且在第三卷第六章《价格变动的影响》中在关于第二种含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部分也有过论述。可为何马克思没有反对的供求关系作用会成为马歇尔批驳劳动价值论的根据呢?对均衡价值论者的观点做进一步的分析:首先,均衡价值论者以价格的概念替换了价值,而他们所谓的价值是没有价值实体的。他们认为“价值”是由供求决定的,而供求作用直接决定的又是市场价格。他们通过对供求作用的分析得出了市场供求均衡时的价格,发现该“价格”是最完美的,是价值最充分的表现,从而提出市场价格决定商品价值的观点。显然这里均衡论者只在对价格进行分析而不是对价值的分析,因此其结论必然是错误的。其次,均衡分析是一种停留在事物表面的分析。价格受供求影响是一个非常明显的道理。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如果一切事物的现象与本质直接合而为一,那么科学的存在就会成为多余。价值与价格是两个既有联系又相互区别的概念,均衡论者显然混淆了这两个概念。只是对市场价格做的一种现象形态的分析。 分配价值论
商品的效用或使用价值是客观的,不随人们的主观意志而转移,商品的效用也是难以计量的。对某一商品,消费者的主观感受应该是差不多的,只是购买力不同。例如白米饭可以充饥,并且味道肯定比米糠好,尽管依各人的饭量不同,会影响消费者的主观感受,但对于大部分人而言,大家的主观感受应该是差不多的,对于经济学,其差异可不考虑。之所以一些人吃白米饭,另一些人吃米糠,是因为他们的购买力不同。因此,影响商品价格的,是消费者的购买力——社会产品分配能力,经济学的发展史已证明了这一点。
由于消费者的购买力有限,其不同的爱好,也会影响价格,但是暂时的,因为供给的变化决定了价格的运动。即消费者的不同爱好,最终影响的,是商品供给量。
边际效用价值论的发展史,实质上是逐渐脱离效用,成为单纯研究商品价格——社会产品分配能力的过程。经济学设定“一个单价货币所代表的边际效用,为一个单位效用,就是把商品的效用与商品价格相联系的。认为边际效用是消费者的主观感受,还不如认为边际效用是消费者对商品价格的边际承受能力——边际需求价格;或者边际效用是生产者对商品价格的边际承受能力——边际供给价格。现代西方经济学理论,本质上就是这样。边际效用——商品价值量或价格,是指消费者对商品价格的边际承受能力——边际需求价格;边际生产力——商品价值量或价格,是指生产者对商品价格的边际承受能力——边际供给价格。
边际效用价值论本身,并没有回答边际效用(价值量)如何决定商品价格。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只是一个运动形式,边际效用(价值量)本身,需要市场商品供给来决定。而市场商品供给,该理论又认为应由边际效用来决定,产生循环论证。实际上,市场商品供给是社会生产关系的产物,从而商品供给决定了边际效用——商品价值量或价格(边际供给或需求价格),是生产关系运动的结果。
区别/边际效用价值论
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区别
边际效用价值论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区别在于其价值观的根本对立。
效用论者认为价值不是商品的内在属性,而是人对商品的感觉与评价,效用是价值的源泉。由于效用论者将效用衡量的标准主观化从而使边际效用价值实际上成为主观的产物,将价值的形成与决定同劳动生产完全割裂,使商品价值成为纯粹意义上的一个心理范畴。马克思劳动价值则是客观的价值论,它从生产商品的劳动的客观性出发,系统阐述了劳动创造价值的过程以及劳动的凝结。二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价值的衡量标准不同
马克思认为价值是人类抽象劳动的凝结,价值量有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而效用论者认为价值是人对商品满足欲望程度的感觉和评价。由于主观评价常因主题不同而迥异,必然使价值的衡量缺乏统一的标准。
第二:对价值来源认识上的不同
马克思认为价值的源泉是唯一的,即人类的劳动,而且是活劳动。而效用论者认为价值由于商品效用与人的欲望之间的满足关系而引起的感觉和评价,即价值来源于主观评价。
第三;对价值实质认识的差异
马克思认为价值在实质上是抽象劳动的凝结,也体现了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而效用论者认为价值就是商品带来的满足程度,与生产者的劳动、社会关系毫无联系,只是效用的主观体现。
均衡价格论与边际效用价值论的区别
均衡价格论与边际效用价值论是经济学中较为重要的两大学派。他们的区别在于均衡论主要从市场供求关系入手分析了供求对价格的影响和价格如何在供求作用下达成均衡价格,从而提出均衡价格决定商品价值。均衡论者主要是对市场供求与价格之间关系的分析。边际效用论者则从商品的稀缺性和商品效用入手,分析效用对消费者的作用,从而得出效用决定价值的结论。这一观点单纯考虑了效用与价值的关系。此外,均衡论与效用论的区别还明显表现为客观和主观的区别。如果说均衡论只是一种未深入实质的现象分析,那么效用论者的价值观则纯粹是一种心理分析。
通过比较,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强调了价值的社会经济关系含义;均衡价格论侧重于将价值分析看作商品价格的分析;效用价值论则主张将价值列为消费者的感觉评价。
联系/边际效用价值论
劳动价值论,均衡价值论,边际效用价值论在根本观点上的对立之外还存在着联系。 首先,劳动价值论与均衡价值论在供求作用与的关系上有共同的观点。马克思认为决定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有两种含义:一是指在现有的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生产某种商品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它是就价值量的决定从商品单个量的角度来分析的。而第二种意义则指由社会需求决定的该行业生产社会所需该商品总量所需的劳动时间。这一含义的劳动时间是总量的分析,它对价值的实现起决定作用。而第二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分析,实质上讲就是要与总需求相一致,只有这样,商品价值才能真正实现。这一点与均衡论者的观点并不矛盾。 其次,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与边际效用价值论在关于商品使用价值(效用)作用的问题上有共同之处。二者都承认对价值有重要作用,但二者区别在于“如何作用”。马克思认为价值与使用价值是统一与商品体内的两因素,二者互相依赖,不可分割。使用价值是价值存在的前提,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则失去了价值存在的基础。可见马克思和边际效用论者几乎同样重视使用价值。但遗憾的是边际效用论者在这一问题走上了歧途。他们过于强调商品效用带给人的主观上的满足,而忽略了交换和交换背后的社会经济关系,并倒向了唯心主义价值观,过分夸大了效用的作用,认为效用决定价值,效用是价值的源泉,只讲效用而抛弃了生产效用的劳动。 此外,均衡价值论与边际效用价值论之间也有着许多共同之处,主要表现在分析方法上的互相引入。马歇尔经济学方法论的主要特点之一便是引入了“边际增量”和“效用分析”。他认为考察经济现象时边际增量比总量更重要。因此,他运用边际增量分析来说明需求和供给,并将这一方法运用于他的整个理论。同样,边际效用论者也将引入了他们的经济学。并以此作为其理论的一个重要基石,提出市场价格是在竞争条件下买卖双方对物品的主观评价彼此均衡的结果。
比较意义/边际效用价值论
本身是一个开放的体系,从来就不惧怕任何批评和挑战,也随时准备吸纳新的科学思想以充实发展自己。均衡论和效用论的传入给马克思主义带来了冲击和挑战,使一些人产生了怀疑和动摇,但我认为这是就西方经济思想认识不清造成的。通过比较分析不难发现均衡价值论和边际效用价值论有其合理之处,但却在本质上有较大缺陷,很多地方自相矛盾,不但难以令人信服,也使他们自己陷入了忙于自圆其说的尴尬。而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则以其严密的逻辑性和强有力的思辩性证明了自身的科学性。人们不应对任何一种理论采取简单的肯定或否定,而应通过学习去透彻地认识。以往人们对西方的东西是一棒打死,而现在改革开放了,一些人又认为的东西都是好的,这种态度是极不科学的,人们应以客观的态度对待西方的价值论,从本质上加以分析,剔除其不合理的成分,如均衡论中关于均衡价格形成的动态过程分析对人们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行企业制度改革都有很大的借鉴作用。此外对西方经济学中关于微观部分的理论成果应给予必要的肯定。这些理论的引入对人们转变,提高有重要意义。均衡价格分析和边际效用理论对企业如何在市场竞争中具有较强竞争力有着极大的启示和指导作用。在引导企业以为导向,一切市场出发进行生产,合理调整生产计划、经营规模、产品结构,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方面正是人们欠缺的,就此应大胆借鉴,但应考虑、地区实际和企业现状而不能盲目照搬。要在借鉴、引入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特色予以创新,加快创立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具有指导作用的现代经济学,而不应停留在崇尚西方经济思想或固执教条地维护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
显示方式: |
共有6个词条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中国土地科学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万方数据学位论文
&|&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www.baike.com。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14次
参与编辑人数:5位
最近更新时间: 08:51:28
贡献光荣榜
扫码下载APP(window.slotbydup=window.slotbydup || []).push({
id: '2014386',
container: s,
size: '234,60',
display: 'inlay-fix'
&&|&&0次下载&&|&&总2页&&|
您的计算机尚未安装Flash,点击安装&
阅读已结束,如需下载到电脑,请使用积分()
下载:1积分
0人评价5页
0人评价4页
0人评价7页
0人评价6页
0人评价4页
所需积分:(友情提示:大部分文档均可免费预览!下载之前请务必先预览阅读,以免误下载造成积分浪费!)
(多个标签用逗号分隔)
文不对题,内容与标题介绍不符
广告内容或内容过于简单
文档乱码或无法正常显示
文档内容侵权
已存在相同文档
不属于经济管理类文档
源文档损坏或加密
若此文档涉嫌侵害了您的权利,请参照说明。
我要评价:
价格:1积分VIP价:0积分2017年资产评估师资格考试辅导课件《资产评估基础》基础学习班第二章资产评估的基础理论-资格考试网
资格考试网
第二章 资产评估的基础理论  【考情分析】  本章考客观题和综合题,估计分值一般在15分左右。在考试中应重点关注劳动价值理论(商品的两要素、劳动的二重性原理、商品价值量的决定以及价值规律)、效用价值论(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商品价值的来源、价值量的确定、价格形成的基本规律)、供求理论(需求、供给理论、供求均衡)、市场结构(完全竞争、垄断竞争、寡头垄断、完全垄断的特点、条件以及供需曲线等)、有效市场理论(含义、条件、分类、检验、作用与局限性)。  【主要考点】  1.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  2.效用价值论主要内容;  3.需求、供给影响因素、函数、曲线,需求的特殊情形,供求均衡;  4.完全竞争、垄断竞争、寡头垄断、完全垄断市场;  5.有效市场理论含义、作用及局限性。  本章内容  第一节 劳动价值论  第二节 效用价值论  第三节 供求理论  第四节 市场结构  第五节 有效市场理论  第一节 劳动价值论  一、理论发展过程威廉·配第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马克思1662年,《赋税论》1776年,《国富论》1.劳动决定价值,劳动既包括活劳动和物化劳动。商品价值量和耗费劳动量成正比,和劳动生产率成反比2.商品价值决定于社会必要劳动量3.不适当地把适用于农业产品价值决定的法则,即由最不利条件的土地产品耗费劳动决定价值的法则视为普遍法则1.商品的价值是由直接导致该商品生产的工人的活劳动和间接凝结在商品中的物化劳动构成2.商品的价值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衡量的,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人类劳动决定的商品价值的源于劳动,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劳动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决定的概念体系自然价格(价值),决定于生产商品所需人手的数量,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成反比例。使用价值交换价值购买或支配的劳动作为价值尺度,适用于任何社会阶段真实价格初期野蛮社会决定于生产所需劳动具体劳动构成商品的使用价值土地私有和资本积累社会则决定于工资、利润和地租等三种收入政治价格(市场价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二、劳动价值论主要内容  (一)商品的两要素原理(使用价值与价值)种类含义表现关系使用价值物品和服务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物品和服务的有用性,由自然属性决定自然属性不同,它的使用价值也会不同,同一种商品还可以兼有各种自然属性,具有多种使用价值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交换价值商品能够通过买卖同其他商品相交换的属性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比例关系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商品价值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商品包含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要素,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体。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是商品的内在矛盾,只有通过交换,才能使商品的内在矛盾得到解决。  一方面,二者是统一的,是互相依存、互为条件的。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另一方面,二者又是对立的,是相互排斥、互相矛盾的。商品生产者生产商品是为了取得价值,而商品购买者则是为了取得商品的使用价值。卖者必须让渡商品的使用价值,买者必须支付商品的价值。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两者不能兼得,要得到一方,必须以放弃另一方为前提。  (二)劳动的二重性原理(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  商品是由劳动创造的。商品的两要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即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由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决定的。商品两要素劳动两属性含义意义使用价值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不同的使用价值体现轻重不同的劳动,称为具体劳动,是劳动的具体形态不同商品之所以具有不同的使用价值,除了其构成的物质要素各有其特殊的自然属性外,还因为生产它们的劳动力各有其特殊的具体形式价值抽象劳动,创造了商品的价值抽象掉生产商品劳动的具体形式,则所有劳动都是人们的体力和脑力的支出,这是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抽象劳动是同质的、无差别地形成商品价值的劳动,是价值的实体或价值的唯一源泉,反映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商品中所凝结的都是没有质的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使各种不同使用价值的商品在价值上可以比较,并能按一定比例相互交换。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过程从不同角度去观察的两个方面。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在时间上、空间上都是不可分割的。  (三)商品价值量的决定  1.商品的价值量只能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所谓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不管生产力发生了什么变化,同一劳动在同样的时间内提供的价值量总是相同的。价值量只与劳动时间相关。  2.商品的价值量不可能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也不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  3.确定商品价值量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的。  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在一定时间内生产某种使用价值的效率。劳动生产率的高低是由众多因素决定的。其中主要有: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形式,劳动对象的状况以及自然条件等。  在同样的劳动时间内具有较高生产率的活劳动,可以创造较多的使用价值。但由于所形成的总价值量不变,因而包含在单位产品中的价值量相应减少。但是,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价值的经济中,劳动生产率高的个别价值在还原为社会价值时,会还原为更高的价值。  (四)价值规律  1.价值规律的基本要求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以此为基础进行商品等价交换。  价值规律对市场经济中的个别劳动耗费和社会劳动的使用都具有制约作用:单个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一种商品总量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该商品总量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2.价值规律发挥作用的形式是价格围绕价值波动。  现实的市场上出现价格偏离价值的现象,一方面是因为价格对价值的偏离受到货币价值变化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因为价格受市场供求关系变动的影响。市场价格决定供求,但供求又反过来会影响商品的市场价格。  3.价值规律具有三个重要作用  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部门之间的分配。这种调节作用是通过价格围绕价值的上下波动和市场竞争实现的。  第二,刺激生产者的积极性(技术创新,加强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  第三,优胜劣汰,导致生产者两极分化。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生产率水平高的商品生产者就会获利多、发展快,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三、对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1.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马克思认为抽象劳动决定了商品的价值,其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活劳动和物化的劳动均能创造价值。  依据劳动价值论,商品生产者要想获得生存与发展,必须使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这就要求生产者努力去改进技术,逐渐缩短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在增加产品数量的同时提高产品质量。  2.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价值能够存在的前提条件是必须具有使用价值,没有使用价值的商品也就没有价值。  3.由于价值是内在固化的值,价值通过交换价值表现,交换价值只能近似地反映出价值并围绕价值上下浮动。  4.商品的价值要转化为价格就必须依靠市场。  一个有序的市场环境至少应当具备两个必要条件:一是在商品交换中充分体现价值规律,严格实行等价交换的原则;二是要拥有比较完善的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并建立比较完备的市场体系。  5.认清价值的本质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不能简单以市场价格代替价值。第二节 效用价值论  一、理论产生过程时代代表学者代表作及观点17-18世纪巴尔本商品的价值由效用决定,没有用的东西是没有价值的加里安尼《货币论》《商业与管理》物品的价值取决于物品的效用和稀缺性孔狄亚克《商业与政府的相互关系》物品的价值取决于需要的强度和物品的稀缺性19世纪上半叶萨伊《政治经济学概论》效用是价值的基础,没有用的东西,谁也不会给予价值戈森《人类交换法则及由此而生的人类行为准则的发展》第一第二定律所决定的人们对某一物品的评价形成商品的价值第一定律是:人类的享受虽然有赖于增加享受的次数,但同一享受,如果持续地进行下去,效用就会不断递减,直至最后出现饱和状态。第二定律是:不论各种享受的绝对值大小如何不同,为了使他所享受的总量达到最高限度,他就必须在把最大的享受充分利用之前,先把所有的享受一部分一部分地加以利用,而且是以这样一种比例来享受。19世纪70~80年代边际效用分析法的价值理论体系杰文斯《政治经济学数学理论通论》随着一个人所消费的任一商品数量的增加,各自所用的最后一部分商品的效用或福利在程度上是减少的,而价值是人们对物品最后效用程度的估价门格尔《国民经济学原理》商品的价值取决于人们对它的效用评价。瓦尔拉斯价值的起源应归之于稀少性,即数量有限的物品对人们的有用性庞巴维克1.价值来源于物品的效用,即来源于物品满足人们欲望的能力。2.一切物品都有效用,但并非都具有价值。当物品只具有为人类利益服务的一般能力时,它只具有效用,没有价值3.物品要有价值,必须既有效用,又有稀缺性    二、效用价值论主要内容  (一)边际效用和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1.效用含义(满足欲望)及特点(非客观性,心理范畴)  效用是指商品或劳务满足人的欲望的能力,或者说,效用是指消费者在消费商品后所感受到的满足程度。  一种商品或劳务对消费者是否有效用,取决于消费者是否有消费的欲望以及这种商品或劳务是否具有满足消费者的欲望的能力。  效用不具有客观性,不是商品或劳务固有的性质,而是只有在与人的需要发生关系时才会产生。  2.边际效用  边际效用是指在一定时间内消费者增加一个单位商品或者劳务的消费所得到的增加的效用量或增加的满足,也就是每增加一个单位商品或劳务的消费所得到的总效用增量。  人们希望得到生活享受,其生活目标是把自己的生活享受提到尽可能高的水平,即追求生活享受总量的最大化。  所有的享受中都有两个共同特征:  其一,如果我们连续不断地满足同一种享受,那么同一种享受的量就会不断递减,直至最终得到饱和。  其二,随着商品和劳务消费量的增加,总效用递减的速度不断增加。也就是说,随着消费量的增加,边际效用递减。  (二)商品价值的来源  一切价值只不过是表明了某种关系,价值应分为主观价值和客观价值。  1.主观价值(物主对财货的主观心理评价)  一种财货或一类财货对于物主福利所具有的重要性。在此意义上,如果我认为我的福利同某一特定财货有关,占有它就能满足某种需要,能够给予我一种没有它就得不到的喜悦或愉快感,或者它能使我免除一种没有它就必须忍受的痛苦,那么这一特定财货对我是有价值的。  2.主观价值的根源在于物品的有用性和稀缺性  一种物品要具有价值,必须满足两种条件:其一,具有有用性;其二,具有相对于需求的稀缺性。  所有能够满足人们某种独特的欲望的商品都具有效用,但是这并不代表这种商品具有价值。  (三)价值量的确定  1.物品的价值量必须是由决定这一商品的福利的量决定的,决定于最后单位物品能满足人的最不重要的欲望(边际欲望)的大小。  物品的价值量并不是决定于任何单位物品提供的主观效用,也不是决定于人对任何单位物品的主观评价,而是决定于人们对最后单位物品的主观评价,决定于最后单位物品能满足人的最不重要的欲望即边际欲望的大小。  一件物品的价值,是由现有的同样的一些物品所能满足的一切需要中、最不迫切的那一具体需要的重要性来衡量的。这个最不迫切的需要的重要性就是这个物品的边际效用。  因为每一单位的物品都是同质的,它的用途是可以相互交换的,如果物品损失了一个单位,放弃的必然是边际欲望的满足,所以损失了其中任何一单位物品,对物主的损失完全是一样的,都等于边际欲望的满足,即边际效用的损失。所以,决定物品价值大小的不是它的最大效用,也不是它的平均效用,而是它的最小效用(边际效用)。  2.边际效用的大小是由需求和供给的关系决定的(有用性和稀缺性是决定物品价值的最终因素)。  需要越广泛和越强烈,边际效用就越高;需要越少越不迫切,边际效用就越低。一方面,要求满足的需要越多和越强烈,另一方面,能满足该需要的物品量越少,即得不到满足的需要阶层就越重要,因而边际效用也越高。  (四)价格形成的基本规律  在个体经济中,人们对物品进行单独的主观估价。当孤立的经济人在市场上相遇时,他们之间就发生了竞争,而竞争的结果就是制定出市场平均价格。  在同一市场中,在信息对称的假定下,买卖双方对同质商品的竞价形成边际对偶,其主观评价决定均衡价格。  边际对偶价格实际上接近于马歇尔的均衡价格论,表明了价格是由市场中无数的买者和卖者的竞争形成的。    三、对效用价值论的认识  1.价值产生于人们对物品效用的主观评价,在劳动价值无法衡量价值量大小时,可以用效用的大小来衡量其价值量。  2.由于效用价值是主观的评价,运用效用价值对资产进行评估往往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导致评估出的价值与客观价值存在一定的差异。  3.边际效用价值论过于强调商品效用带给人的主观上的满足,忽略了交换和交换背后的社会经济关系,过分夸大了效用的作用。第三节 供求理论  供求理论是在古典经济学供求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以效用价值为前提,把供求关系数量化,是微观经济学重要的分析工具。    一、需求理论  (一)需求及影响需求的因素  1.需求的定义  需求是指在一定时期和特定的地区,假定价格之外的其他因素是相对稳定不变的,消费者对应每一价格水平愿意且能够购买的某种商品的数量。它是购买欲望与购买能力的统一。  2.影响需求的因素影响因素对需求的影响商品的价格一般情况下商品价格与需求量呈负相关关系互补品的价格互补品是需要共同使用才能完整发挥其使用功能的商品;商品的需求量与其互补品价格呈现反方向变动替代品的价格替代品的使用价值接近,可以相互替代满足人们的同一需求;商品的需求量与其替代品价格呈现同方向变动对商品价格变动的预期消费者预期某种商品价格会下降,会降低当期购买的欲望,造成该商品需求量减少消费者的收入水平一般而言,如果其他条件不变,消费者收入提高,会增加对商品的需求量,该商品称为正常商品。但是收入水平增加并不会增加对所有商品的需求。劣等商品的需求量与消费者收入呈反方向变化。消费者的选择偏好需求量与偏好程度同方向变化,消费者喜好某种商品,就会增加对其需求的数量。  此外影响商品需求的因素还包括:人口的数量、结构和年龄,政府的消费政策、社会文化习俗等。  (二)需求函数  需求函数用来表示一种商品的需求数量与其各种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  数学表达式为:  D=f(a,b,c,d, … ,n)  公式中:a,b,c,d,…,n代表影响需求数量的各因素。  (三)需求表及需求曲线  1.需求表  用来表示某种商品的价格与需求量相互关系的数字序列表。  假定在一定时期和特定的地区,价格之外的其他因素相对稳定不变,需求就是消费者对应每一价格水平愿意且能够购买的某种商品数量。  2.需求曲线  根据需求表画出的反映商品价格与需求量关系的曲线。  3.需求函数  Qd=f(P)  公式中:P为商品的价格;Qd为商品的需求量。  【举例】(1)表2-1为某商品的需求表。  表2-1 某商品的需求表 ABCDEFG价格(P,元)1234567需求量(Qd,单位数)35030025020015010050  (2)根据表2-1中的数字绘制价格一需求量的关系图线,如图2-1所示。    【说明】①需求量与市场价格成反比  ②“需求曲线”是一条由左上向右下倾斜的曲线。  ③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是由于边际效应递减规律的作用。  某种商品,拥有的数量越多,消费者从新增一单位的相同商品中所增加的效用满足感就越低,愿意为每新增单位商品所支付的代价也就越低。  把整个消费者市场看做一个整体,随着商品购买数量的增加,市场愿意支付的价格自然就低,需求曲线就呈现向右下方倾斜的负斜率形式。  4.需求曲线变化分析  (1)仅商品价格出现变动时,商品的需求量会沿着需求曲线发生移动    (2)仅仅消费者收入变化,需求曲线的变化    ①随着消费者收入的减少,需求量相应减少,需求曲线向左移动;  ②反之,消费者的收入增加时,需求曲线将向右移动。  (四)需求关系的特殊情形  商品的需求量与其价格成反比,是商品需求的一般规律。但经济学家在研究中,也发现了需求关系存在特殊的情形。 需求量与价格的特征吉芬商品现象:发生饥荒土豆价格上升时,需求量反而出现增加原因:靠工资生活的低收入者在食物价格上涨时增加了对廉价主食的依赖和需求,在特定条件下,需求量与价格同方向变化的特殊低档物品凡勃伦效应具有显示财富效应的商品,消费者对其需求程度会因其标价提高而增加,商品定价价格越高越能畅销    二、供给理论  (一)供给及影响供给的因素  1.供给的含义  供给是指在一定时期和特定的地区,假定价格之外的其他因素是相对稳定不变的,生产者(企业)对应每一价格水平愿意且能够供应的某种商品的数量。它是供给欲望与供给能力的统一。  2.影响商品的供给数量的因素影响因素对供给的影响商品的价格一般情况下商品价格与供给量呈正相关关系与其相关的其他商品的价格某种商品价格未变,但与其相关的其他商品的价格发生变化,也会导致其供给量出现变化对商品价格变动的预期生产者预期某种商品价格会上涨,往往会扩大生产,增加供给生产商数量供应一定时期及区域市场的某种商品的生产商数量增加,一般会增加该商品的供给量生产的成本在其他条件不变时,生产成本降低会增加商品利润,从而刺激厂商增加商品的供给量生产的技术水平生产技术水平提高通常有利于提高效率或降低成本,从而增加生产者的利润空间,增加商品的供给量  (二)供给函数  供给函数用来表示一种商品的供给数量与其各种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  其数学表达式为:  S=f(a,b,c,d,…,n)  公式中:a,b,c,d ,…,n代表上述影响供给数量的各因素。  (三)供给表与供给曲线  1.供给表  用来表示某种商品的价格与供给量相互关系的数字序列表。  假定在一定时期和特定的地区,价格之外的其他因素相对稳定不变,供给就是生产者对应每一价格水平愿意且能够提供的某种商品数量。  2.供给曲线  根据供给表画出的反映商品价格与供给量关系的曲线。  3.供给函数  QS=f(P)  公式中,P为商品的价格;QS为商品的供给量。  【举例】(1)表2-2为某商品的供给表。  表2-2 某商品供给表 ABCDE价格(P,元)12345供给量(QS,单位数)0100200300400  (2)根据表2-2中的数字绘制价格-供给量的供给曲线    【说明】①供给量与市场价格成正比。  ②“供给曲线”是一条由左下向右上上扬的曲线  4.供给曲线变化分析  (1)仅商品的价格出现变动时,供给量沿着供给曲线发生变化    (2)仅仅生成成本变化,供给曲线的变化    随着生产成本提高,生产者因利润空间下降,减少供给数量,供给曲线向左移动。    三、供求均衡  (一)市场均衡的概念  1.市场均衡的含义  市场均衡指的是影响市场供求的力量达成平衡的状态。  2.微观经济中市场均衡的分类  在微观经济分析,市场均衡分为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  (1)局部均衡  指单个市场或部分市场的供求与价格之间的关系所处的相对静止状态,它不考虑市场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  (2)一般均衡  指经济社会中所有市场的供求与价格之间的关系所处的相对静止状态。  一般均衡理论寻求在整体经济的框架内解释生产、消费和价格问题,假定各种商品的供求和价格都是相互影响的。只有所有市场都达到均衡,个别市场才能处于均衡。  (二)均衡价格  1.商品的均衡价格是在市场供求两种力量博弈下形成的,是在供求双方竞争中通过市场机制自发形成的。    2.均衡价格P0、均衡数量Q0与均衡点E  商品的市场需求量与市场供给量相等时所对应的价格,也是该商品的需求曲线与供给曲线相交时对应的价格,这一交汇点被称为均衡点(E)。  与均衡点对应的价格和供求量分别称作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  商品在均衡点对应的供给数量和需求数量都等于其均衡数量(Q0)。  3.市场机制的作用下,供求不相等的非均衡状态会逐步消失,商品的市场价格会趋近均衡价格水平  (1)市场价格高于均衡价格  供大于求,市场出现商品过剩或超额供给。  在市场自发调节下,超额供给会导致商品价格下降,供给方也会减少供应量,使价格回落到均衡价格水平。  (2)市场价格低于均衡价格  商品供不应求,形成商品短缺,超额需求会引发商品价格上涨,供应方也会增加供应量,使价格提升至均衡价格水平。  (三)供求定理  1.供给的变动和均衡价格的变动    ①如果需求不变,供给量增加使供给曲线向右下方移动,导致均衡价格下降,均衡数量增加;  ②相反,供给量减少会使供给曲线向左上方移动,使得均衡价格上升,均衡数量减少  2.需求的变动和均衡价格的变动    ①如果供给不变,需求量增加使需求曲线向右上方移动,导致均衡价格上升,均衡数量增加;  ②相反,需求量减少使需求曲线向左下方移动,使得均衡价格下降,均衡数量减少。  【说明】图2-8与2-9后面的文字说明,教材说反了,我进行了调整。  3.需求和供给的同时变动    ①任何一种商品价格的调整都会使该商品的供给和需求达到平衡。  ②在其他条件不变时,需求变动分别引起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同方向变动;  ③供给变动将引起均衡价格的反方向变动和均衡数量的同方向变动。  ④价格和供需数量均由供求关系决定。第四节 市场结构  一、市场结构的划分  (一)市场的概念  1.市场的概念  狭义的市场是指买卖双方商品交换的场所;  广义的市场是指各种主体之间交换关系的总和。  市场是以交易为核心,帮助交易双方相互作用、决定交易价格及数量的组织形式或制度安排。  2.市场主体之间的关系主要包括  买卖双方关系以及由此引发的卖方之间、买方之间的关系。  (二)按市场结构特征划分的市场类型  1.市场结构的含义  市场结构是对某种行业竞争状态和价格机制产生重要影响的市场组织特征,综合反映了一个行业买方和卖方的数量、规模及分布,行业进出难易程度和产品差别程度等。  2.从市场结构特征看,决定市场类型划分的主要因素有  (1)厂商的数量;  (2)产品的差别程度;  (3)行业进出难易;  (4)厂商对市场价格的影响能力。  3.根据不同的市场结构特征划分市场  表2-3 不同类型的市场特征市场类型厂商数量产品差别程度厂商对价格的影响能力行业进出代表(或近似)行业完全竞争很多完全同质没有影响能力自由农产品不完全竞争市场垄断竞争很多同种、但有差别影响能力小比较容易   轻工业产品、零售业、服务业寡头垄断少数差别寡头行业有差别/纯粹寡头行业无差别有一定能力,但要考虑其他对手反映;厂商实力不对等时,领导型寡头有率先定价优势有明显进人障碍钢铁、汽车、石油完全垄断唯一没有相近的替代产品可以控制和操纵市场价格(除非受到政府的价格管制)极为困难或不可能自然垄断、特许专营行业  二、完全竞争市场  (一)完全竞争市场的概念  完全竞争市场(又称为纯粹竞争市场),是指不受任何阻碍和干扰、充分竞争的市场结构。  在完全竞争市场,市场以其内在的价格、供求和竞争机制自发地调节生产和消费,政府不作任何干预。  (二)完全竞争市场必备的条件  1.有大量的买者和卖者(单一买者或单独卖者不能决定市场价格)  2.每个厂商提供的都是完全同质的商品  消费者无特定产品偏好,厂商不能区别定价,商品之间具有完全替代性,厂商不会按照市场已经形成的价格维持属于他们自己的市场份额。  3.各种资源能够自由流动,不存在任何阻碍和干扰。  4.信息畅通、完全(不会因信息不对称相互欺诈)  具备以上条件的市场,所有参与者既不具有市场地位差距,也不存在生产、消费和价格等差别,是没有交易者个性的非个性化市场。  【说明】  ①现实经济社会真正符合完全竞争市场上述假设条件的“市场” 并不存在。  ②通常认为农产品市场的特点相对接近完全竞争市场。  ③完全竞争市场研究,可以获得自由市场机制及其资源配置的基本原理,为研究和评价其他类型市场的竞争和效率提供借鉴。  (三)完全竞争市场的需求与均衡  1.完全竞争市场对厂商产品的需求曲线是一条水平线,所对应的价格是整个行业的供求均衡价格,且厂商的平均收益曲线、边际收益曲线和需求曲线重合。  2.当消费者收入水平、生产技术、政府政策等因素影响,使众多消费者的需求量和众多生产者的供给量发生变化,并形成新的均衡价格时,在完全竞争市场又会形成一条与该均衡价格对应的新的水平线(厂商需求曲线)。  3.完全竞争市场的厂商可以遵循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的原则实现利润最大化或亏损最小化目标。  4.在短期,厂商在生产规模不变的情况下,可通过调整产量使边际收益等于短期边际成本,实现利润最大化;  如果处于亏损状态,厂商通过比较平均收益和平均可变成本决定是否继续生产(当平均收益小于平均可变成本时须停止生产)。  5.在长期,厂商可以通过调整全部生产要素使边际收入等于长期边际成本,达到利润最大化。完全竞争市场的厂商调整全部生产要素的决策,可以是选择最优的生产规模,也可以是决定进入或退出某行业。  有厂商进入或退出,整个行业产量的变化可能会影响生产要素市场的需求,使成本不变行业、成本递增行业和成本递减行业的生产要素价格分别保持不变、上升和下降。  三、垄断竞争市场  (一)垄断竞争市场的概念  1.垄断竞争市场的概念  是介于完全竞争和完全垄断之间的市场结构。它既有垄断,也有竞争,而不像完全竞争市场或完全垄断市场那样偏于一端。  2.垄断竞争市场的特点  在垄断竞争市场上,有许多厂商生产和销售有差别的同种产品。垄断竞争市场的研究,将为市场生产这些有差别同种产品的厂商整体称为生产集团,以区别基于完全竞争市场和完全垄断市场条件的“行业”概念。  与基于理论假设,垄断竞争市场相对更具经济现实性。垄断竞争市场的竞争特质高于其垄断属性,比较接近完全竞争市场结构。  (二)垄断竞争市场的条件  垄断竞争市场的主要条件包括:  1.一个生产集团存在数量众多的厂商,无法对市场形成控制。  由于厂商数量多,每个厂商都可对市场价格施加一定影响,但单个厂商对市场的影响能力又很小。生产集团的厂商独立决策、互不依赖,单独厂商的决策不足以引起竞争对手的注意,也不用考虑来自其他竞争对手的反应。  2.生产集团的厂商为市场提供大量有差别的同种产品,但产品之间具有替代性。  产品间存在差别,消费者可以形成选择偏好,厂商也能进行差别定价,市场由此出现厂商垄断因素,产品差别越大,垄断程度通常越高。  产品的可替代性,又使生产集团各厂商的产品存在竞争,市场又同时存在竞争因素。这使得垄断竞争市场始终存在垄断和竞争因素的相互作用。  3.厂商生产规模较小,进出生产集团较为自由。  (三)垄断竞争市场的需求与均衡  1.垄断竞争厂商的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向右下方倾斜的需求曲线较为平坦。  这是因为,垄断竞争厂商可以通过调整产品的销售量来影响其价格。但由于各垄断竞争厂商的产品具有替代性,市场又存在竞争因素,其向右下方倾斜的需求曲线较为平坦,相对接近完全竞争厂商呈水平形态的需求曲线。  2.垄断竞争厂商有两条需求曲线(主观需求曲线(d)和实际需求曲线(D)),都向右下方倾斜。    (1)d需求曲线(或预期的需求曲线)是厂商单独调整价格所对应的需求曲线;  (2)D需求曲线(或份额需求曲线)是所有厂商都以相同方式改变价格的条件下单个厂商所对应的需求曲线。  D需求曲线还用以表示生产集团内每个厂商对应一定市场价格水平的实际销售份额。  如果某生产集团有n个垄断竞争厂商,不论全体厂商如何调整市场价格,D需求曲线反映的每个厂商的实际销售份额总是市场总销售量的1/n。  (3)d需求曲线和D需求曲线的一般关系  ①生产集团内所有厂商都以相同方式改变产品价格,市场价格变化使d需求曲线,沿着D需求曲线发生平移。  ②d需求曲线表示厂商单独调整价格所预期的产品销售量;  D需求曲线表示每个厂商在一定市场价格水平所对应的实际市场需求量。  d需求曲线和D需求曲线的交汇点反映垄断竞争市场的供求相等状态。  ③d需求曲线较D需求曲线更为平坦,反映出两者所对应的需求弹性差异,即:d曲线大于D曲线。  3.包括垄断竞争市场在内的所有非完全竞争厂商都没有供给曲线,因为他们都不满足商品的价格与其供给量存在一一对应关系的条件。  4.在垄断竞争市场,厂商短期内仍然通过调整产量和价格使边际收益等于短期边际成本,实现利润的最大化;  如果处于亏损状态,厂商同样需要通过比较平均收益和平均可变成本来决定是否继续生产。  5.在长期,厂商可以通过调整生产规模使边际收入等于长期边际成本,追求利润的最大化。  6.由于厂商进出行业比较容易,长期均衡时垄断竞争厂商的利润一定为零。  7.垄断竞争厂商在长期均衡时的产量会小于完全竞争厂商在长期均衡条件下的理想产量,单个垄断竞争厂商存在未被利用的多余生产能力。  由于生产集团内的厂商数量过多,且每个厂商的规模都过小,垄断竞争厂商在长期均衡时的产量会小于完全竞争厂商在长期均衡条件下的理想产量,这就使单个垄断竞争厂商存在未被利用的多余生产能力。  这种现象的存在是垄断竞争市场产品差异化所伴随的代价,也为要求缩减厂商数量、提高厂商生产规模和降低平均生产成本提供了理由。  四、寡头垄断市场  (一)寡头垄断市场的概念及特点  1.寡头垄断市场的概念  又称寡头市场,是包含了垄断和竞争因素、与完全垄断更接近的市场结构,是由少数卖方(寡头)起主导作用的市场状态。  2.主要特点  少数厂商垄断了某行业市场,控制了整个市场的产品生产和销售。  寡头垄断市场也被认为相对更具有经济现实性,汽车、钢铁等行业相对更具备寡头垄断的特点。  (二)寡头垄断市场的形成原因  寡头垄断市场形成的原因与完全垄断市场相似,主要有:  (1)追求规模经济效益促使行业生产向大规模厂商集中;  (2)少数厂商控制了行业基本生产资源的供给;  (3)缘于法律或政策的推动等等。  寡头垄断市场存在明显的行业进入壁垒。竞争和规模经济要求降低了行业的平均成本,使大规模生产具有明显优势,小厂商逐步丧失生存空间,形成了占据绝大部分市场份额的少数厂商共享或角逐市场的行业态势。  (三)寡头垄断市场的分类  1.按照产品特征分类  可分为纯粹寡头行业和差别寡头行业。  纯粹寡头行业厂商的产品没有差别,厂商的相互依存程度高;  差别寡头行业厂商的产品则是有差别的,厂商的相互依存度低。  2.根据寡头厂商数量  分为双头垄断、三头垄断和多头垄断。  3.依据厂商的行动方式  有勾结(合作)寡头和独立(不合作)寡头。  (四)寡头垄断市场的典型模型分类特点生产决策古诺模型(双头模型)两个实力相当厂商的寡头垄断每个厂商都以自己的产量去适应对方已确定的产量,在已知对方产量的情况下,各自确定能给自己带来最大利润的产量领导者-追随者模型(冯·斯塔克伯格)一个是实力相对雄厚、居于支配地位的“领导者”;另一个则成为前者的“追随者”领导型厂商在了解并考虑追随型厂商对其决策的反应方式基础上做出追求自身利润最大化的产量决策;追随者厂商则在领导型厂商所确定产量的前提下做出有利于自身利润最大化的产量决策价格领导模型   同“领导者-追随者模型”领导型厂商率先确定价格,其他厂商跟随定价价格领导模型分类支配型价格领先由行业中占支配地位的寡头按照利润最大化原则确定产品售价,其余寡头据此确定各自的产销量成本最低型价格领先由行业中成本最低的寡头按照利润最大化原则确定其产品产销数量和价格,其他寡头按同一价格销售各自的产品。晴雨表型价格领先由行业中获取信息、判断市场趋势等方面有公认特殊能力的寡头确定产品价格,其他寡头根据该价格相应调整自身的产品价格  【说明】在寡头垄断市场,各寡头厂商都拥有可以影响竞争对手决策的市场份额,每个寡头做出涉及产量、价格的决策前都需了解或判断其他竞争对手可能的反应。  五、完全垄断市场  (一)完全垄断市场的概念  完全垄断市场(又称为垄断市场)  与完全竞争市场对立的市场类型,行业中只有唯一的供给者。  完全垄断市场中,独家垄断厂商完全排除了竞争,控制了行业的生产、销售和价格,消费者没有其他选择。  (二)完全垄断市场的主要条件  垄断市场的条件主要有:  1.只有唯一的供给厂商和众多的需求者;  2.厂商生产和销售的商品没有替代品;  3.其他厂商无法进入该行业。  【说明】与完全竞争市场一样,完全垄断市场也只是一种极端的理论抽象,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几乎并不存在。为维护社会和消费者利益,大多数垄断企业的经营实际上会受到法律的规范和政府的管控。  完全垄断市场模型,作为完全竞争市场的对立物,为研究评价其他市场结构的经济效率提供了理论参照。研究完全垄断市场,还有助于分析垄断市场所形成的各种经济关系,把握政府、各市场参与主体的关系和行为。  (三)完全垄断市场形成的主要原因  形成垄断的原因主要有:  1.竞争和规模经济要求引起生产和资本的集中,使得单独厂商控制了行业生产所需的全部资源。  2.专利保护使得拥有生产专利的厂商可在规定的保护期内独家垄断产品生产。  3.国家基于财政、国家安全和社会管理需要,通过法律规定和行政措施授予厂商独家生产经营权,使其形成垄断。  4.厂商利用现行进入行业的条件或凭借所拥有的自然、地理优势,控制了行业生产资源,阻碍其他厂商进入行业,形成了对行业生产经营的自然垄断。  (四)完全垄断市场的需求与均衡  1.垄断市场的需求曲线  垄断市场只有一个厂商,市场的需求曲线也是垄断厂商的需求曲线,该曲线也是向右下方倾斜的。垄断厂商可通过减少销售量提高市场价格,也可借助增加销售量压低市场价格,通过改变销售量达到控制市场价格的目的。  2.垄断市场的销售量  垄断厂商的销售量与市场价格呈反向变动关系。  3.垄断市场的短期决策  垄断厂商在生产规模不变情况下,通过调整产量和价格,使边际收益等于短期边际成本,达到利润最大化。垄断厂商按照上述原则调整产量与价格后的盈利情况,还需分析其平均成本状况。  4.垄断市场的长期决策  垄断厂商可以通过调整生产规模,使边际收入等于长期边际成本,实现最大的利润。与完全竞争厂商不同,由于排除了其他厂商的加入,垄断厂商可以通过调整规模在长期内获得更大的利润,其长期均衡的利润总大于短期均衡的利润。第五节 有效市场理论  1970年,美国芝加哥大学金融学教授尤金·法玛(Eugene Faina)深化并系统提出了有效市场假说(Efficient Markets Hypothesis,简称EMH)。它一经提出就成为证券市场研究的热门课题,在现代金融市场理论框架占据重要地位,也是目前最具争议的投资理论之一。  一、有效市场理论的形成研究者 代表作 贡献 1889年乔治·吉布森 《伦敦、巴黎和纽约的股票市场 初步描述了类似有效市场的思想 1900年路易斯·巴切利尔 《投机理论》 市场收益是独立同分布的随机变量的结论,发现股票收益率波动的数学期望值总是为零,提出了股价遵循公平游戏模型 1953年莫里斯·乔治·肯德尔 《经济时间序列分析,第一篇:价格》 发现股票价格遵循随机游走规律 尤金·法玛2013年诺贝尔奖 1965年《股票市场价格行为》 首次提出“有效市场”的概念在有效市场中,存在着大量理性的、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投资者。他们积极参与竞争,每一个人都试图预测单个股票未来的市场价格,每一个人都能轻易获得当前的重要信息。在一个有效市场上,众多精明投资者之间的竞争导致这样一种状况:在任何时候,单个股票的市场价格都反映了已经发生的以及尚未发生、但市场预期会发生的事情 1970年《有效资本市场:理论与实证研究回顾》 提出了有效市场假说以及研究市场有效性的完整理论框架   二、有效市场理论  (一)有效市场假说的观点  有效市场假说认为,价格完全反映了全部所获得信息的证券市场是有效市场。  信息有效、投资者理性和市场理性的统一造就了有效的市场。  (二)有效市场假说的前提条件  1.市场上的投资者都是理性的经济人,都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行动目标,投资人都力图利用所获信息谋取最髙的利润。  2.与投资相关的信息都以随机方式进入市场,信息的发布各自独立。  3.市场对信息的反应迅速而准确,股票价格因而反映了市场的全部信息。  4.整个市场完全竞争,有大量投资者参与,大家都是价格的接受者。  (三)有效市场的形态  1.证券市场包含以下三个层级的信息:  (1)反映了证券历史价格的信息  如已发生的股票交易数量、价格、回报率等。  (2)已公开的所有信息  除上述反映证券历史价格的信息外,还包括上市公司公开披露的信息,已公开的行业信息和证券市场及公司分析信息,有关的经济、政治新闻等信息。  (3)所有的可知信息  除上述已公开信息外,还包括未公开的内部及私人信息。  2.根据证券价格对市场信息的反映程度对有效市场的分类  划分为弱式有效市场、半强式有效市场和强式有效市场三种形态。  (1)弱式有效市场(Weak-Form Market Efficiency)  在弱式有效市场,股票的市场价格已充分反映了股票所对应的历史价格信息;  历史资料无法影响股票的未来价格,也无法准确预测股票价格,投资者无法利用股票的历史交易信息获得超额收益。  技术分析手段不再有效,基本分析还可能对投资者有所帮助。  (2)半强式有效市场(Semi-Strong-Form Market Efficiency)  在半强式有效市场,股票的市场价格已充分反映了全部已公开信息,投资者无法利用已公开信息获得超额收益,技术分析和基本分析都不再有效,但掌握内幕信息可能获得超额利润。  (3)强式有效市场(Strong-Form Market Efficiency)  在强式有效市场,股票市场价格已充分反映了已知的全部信息,投资者无法利用已知的信息获得超额收益,不仅任何分析手段都失效,甚至连垄断、利用内幕信息也无法获取超出投资对象风险水平之上的收益。  (四)有效市场假说的检验  1.弱式有效市场检验  (1)检验原理  技术分析对股票价格(收益) 的预测是否有用,有用则意味着不支持弱式有效市场假说。  (2)检验方法:  ①股票价格的时间序列分析  如果不同时间序列的数据存在显著相关,就说明历史价格可以影响现在的价格  可以运用这种相关模式预测未来的价格,证明技术分析有效,弱式有效就不能成立。  美国学者的大量研究表明,从股票价格数据无法检验出具有统计显著相关性的系列相关性,支持了弱式有效市场假说。  ②股票价格变化的随机性分析  如果股票价格变化不存在随机性,可以利用该非随机特征谋求超额收益。  美国有学者,从股票价格变化无法检验出具有统计显著性的非随机特征,说明股票价格变化具有随机性,弱式有效市场假说成立。  ③检验股票交易策略的有效性  针对一些股票交易策略(比如“滤嘴法则”)的应用效果进行了统计检验。  滤嘴法则(又称“过滤规则”)是股票投资者利用股票的涨跌规律,设定愿意牺牲或放弃的利润比率,在涨势的次高点卖出、跌势的次高点买进股票,以追求预期利润的股票投资策略。  研究比较利用滤嘴法则投资和长期持有策略所获得的收益,如果前者所获利润高,说明股价的变动相互关联,利用技术分析手段可以获取超额利润,市场不符合弱式有效特点。  美国有学者研究结果证明,这类基于技术分析的股票交易策略不能为投资者带来交易成本和交易风险之上的超额收益,支持了弱式有效市场假说。  2.半强式有效市场检验  (1)检验原理  基本分析对股票价格(收益)的预测是否有用,有用则意味着不支持半强式有效市场假说。  (2)检验方法:事件检验法  事件指已公布的新信息,如新股上市、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公布、股票的分割及巨额交易等。事件检验法,就是检验反映公司基本面的事件发生时,能否引起股价的快速反应。  能则表明投资人不能利用新的基本面公开信息获得超额利润,基本分析失灵,半强式有效市场假说成立。  目前对半强式有效市场假说的检验结果还存在一定的分歧。  美国有学者通过股价对公司盈利信息公布的反应、银行利率调整对股价的影响、股票除权效应等实证研究,支持了半强式有效市场假说。  3.强式有效市场检验  (1)检验原理:内幕消息是否有用。  (2)检验方法  对专业投资机构(如共同基金)或可能知悉内幕信息人士的投资行为和绩效进行研究,研究他们是否具有对某类投资信息的垄断权,对投资信息的反应是否快于其他投资者,投资绩效表现是否优于市场平均水平。  如研究肯定上述现象,则意味他们有能力利用信息优势从股市赚取超额收益,说明强式有效市场假说不成立。  不少国外学者的实证研究支持了依靠内部信息能获得超额收益的观点,说明强式有效市场假说在实际市场尚未得到支持。  (四)对有效市场的另一种界定:外在效率和内在效率  威斯特和提尼克(West和Tinic)1975年在金融分析家杂志发表《论内外效率的差异》一文,在法玛研究基础上将资本市场的效率区分为外在效率和内在效率。资产市场分类含义衡量外在效率的方法资本市场的内在效率反映其运行效率,指市场的组织机构和服务设施,能否使交易者以最短时间和最低成本达成交易(1)了解证券价格能否伴随信息变化自由变动;(2)研究市场信息的披露状况,能否使与证券有关信息充分披露,让每个投资者能在相同时间获得等量等质的信息资本市场的外在效率(又称信息效率)反映其资金配置效率,指资本市场价格能否及时迅速对市场信息作出反应  【说明】证券市场外在效率的概念及要求,与法玛“有效市场假说”的要求是一致的。  三、有效市场理论的局限  (一)实证研究中发现的“特例”现象  对有效市场理论实证研究中所发现的“特例”现象主要有:  1.小公司效应(小规模组公司的股票具有相对高的收益率)  2.时间效应(股票收益率与时间有关,比如一月份、周末效应、季度波动收益较高)  3.账面市值比效应(账面市值比高的股票在次年的收益率髙于账面市值比低的股票)  【说明】按照有效市场理论,有效市场不会出现股票收益的规律性现象。因为一旦出现,理性的投资人就会利用这种规律性赢得超额回报,最终会使收益率之间的不平衡,只能补偿与投资对象相应的正常风险,从而消除这种获得超额收益的投资机会。  (二)对有效市场理论相关假设的不同看法  1.理性经济人假设的内容存在的问题研究改进股票价格波动是投资人基于完全信息集的理性预期结果现实市场的投资者并非都具有各项理性预期金融活动当事人行为方式及心理特质的新领域:金融行为学投资人的智力水平、分析能力和对信息的解释不存在差异具有不同预期的投资者使得市场价格,在不断的随机波动中趋向均衡  2.信息相关假设假设的内容(信息的获取成本为零)存在的问题(1)新信息完全随机出现,信息的获取、传输和运用是自由而高效的,信息在市场中充分且均匀分布。(2)市场参与者之间不存在信息占有不对称、信息加工不同步、信息解释差异;信息搜集、整理和发布过程实际存在成本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范围会因客观条件限制不能及时、全面地被投资者接受。这些条件可能包括传播的程序、途径、载体和技术等发布者出于利益考虑,会对信息公开的数量、规模和时间施加影响投资者实施交易的时间及交易决策的有效性,可能受其所在交易地点、交易手段、交易条件和交易技术等因素的影响受个人风险偏好、知识背景和信息掌控能力等差别影响,投资者对信息的判断存在个体差异  四、有效市场理论的主要作用  (一)证券市场方面  1.有效市场理论揭示了股票价格形成机制及股票投资期望收益率的变动模式。  有效市场理论的研究者认为,股票价格遵循随机游走规律,并无规律可循。  2.有效市场理论以信息为纽带,通过股票市场信息披露水平、股票价格对相关信息的反应效率等,研究不同信息作用形态下股票市场的特点。  3.利用有效市场假说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成果,研究分析不同证券市场之间在信息披露、交易规则、投资理念等方面的差异,可以为我国资本市场的规范和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二)金融理论方面  法玛将经济学的竞争均衡理论引入对资本市场研究,指明了收益和风险的均衡关系。  有效市场假说与资本结构理论(MM)、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相互紧密依赖,通过市场效率和均衡模型相互为用、彼此促进,推动了金融理论的发展。  有效市场假说及其实证研究,为资本结构理论、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和期权定价理论被普遍、迅速接受提供了有力支持。免费注册登录下载更多资产评估师资格考试资料:
上一篇: &
下一篇: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劳动价值论及其意义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