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vm虚拟机下载的话i7 8700和r7 1700选哪个,不超频,一般开四五个虚拟

51被浏览49,776分享邀请回答3添加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33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巨炮评测室! 篇二:农企 AMD的翻身仗?Ryzen R7 1700处理器测试_使用评测_什么值得买
巨炮评测室! 篇二:农企 AMD的翻身仗?Ryzen R7 1700处理器测试
前言本人已经有很多年没有关注过AMD的产品了,主要原因是:其CPU方面,自进入酷睿时代以来AMD一直就被Intel i3、i5吊打全家;而在显卡方面,也在同时期G92核心的8800GT诞生之后被NVIDIA各种压制,无奈采取“田忌赛马”的策略——错位竞争。因此也被网友列入了科技界三大错觉之一:AMD翻身,倒闭,下一代iPhone有革命性突破。不过近期AMD Ryzen系列CPU似乎让坚守的A饭们看到了一丝翻身的希望。按照AMD的说法Ryzen 7系列拥有和Intel 7代i7平起平坐的性能水平。这些产品让养尊处优多年的Intel也察觉出一丝威胁,仓促间发布了很多然并卵的产品,显得有些自乱阵脚。(例如:去掉核显、性能没升但功耗反升、支持X299却只能双通道的i7 7740K)作为曾经令“核弹狂魔黄仁勋”都震了一惊的最强N饭,最近又从好基友那里搞来一套采用AMD Ryzen 7 1700 CPU的配置,和正在使用中的i7 7700配置相当接近,具备一定的可对比性。下面就要通过一系列的测试,来看看Ryzen系列CPU能否让AMD打赢翻身仗!彩蛋1:农企的奇闻逸事AMD之所以称为农企,并不是说产品有多糟糕,而是这家公司的行事颇有农村企业的风格——不严谨。外加AMD的全称Advanced Micro Devices(高级微型设备)和Agriculture Machine Devices(农业机器设备)容易混淆。久而久之被玩家们笑称为“农企”,下面就简单列举几个典型的事件,博大家一笑。手工限量版HD6970当年Cayman核心的旗舰HD6970和HD6950公版显卡首发时曾经有过一个小危机,很多玩家在拆开显卡的之后,发现供电接口被磨掉了一个角,怀疑是翻新货。后来AMD正式回应此事,说缺少的这个角属正常现象,但并没有解释过多。在当时本人恰恰是显卡评测编辑,询问内部人士得知,原因是公版散热器与供电接口存在物理上的不兼容——那个角会卡住风扇。最终AMD的解决方案让人哭笑不得,动用了人海战术将每片卡的供电接口都磨掉了冲突的角,一时间AMD由高科技企业变成了劳动密集型企业。旗舰CPU包装盒的秘密AMD FX-8000系列旗舰级处理器都采用了高大上的金属盒包装,一个玩家出于好奇将包装盒内部填充物取出竟然发现了一个新天地——里面竟有“毛尖”的字样,引发玩家纷纷效仿开始晒盒,铁盒内侧真是印啥的都有,不难看出这是使用了二次回收的金属盒。不过此举倒是无伤大雅,反倒可以为如此环保的做法点个赞。农用工具全家福貌似AMD也挺喜欢“农企”这一昵称,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将数代CPU的型号都命名为了农用工具:推土机、打桩机、压路机、挖掘机......CPU参数对比&测试平台从参数上来看,Ryzen R7 1700最大的优势在于核心数量多,比i7-7700多出一倍为8核心16线程,频率则略低为3.0GHz—3.7GHz,想必单核心效率是不如i7-7700的。本次对比的机型为机械革命的NX7-400和NX5-A766,两者价格完全一致——同为6799元,除CPU、主板之外配置完全相同。两款机型分属于发烧级和性价比级两个系列,最大的区别在外观方面:NX7前面板设计有可自定义的RGB三角形LED、信仰投影灯、开关按钮灯;而NX5则出于成本考虑取消了RGB灯。在内部结构方面,则并无差别。采用了电源上置的标准结构,最大可放入MATX尺寸的主板,两个硬盘一个光驱位置。标配电源为长城代工的额定350W电源,不算大但基本够用。下面主要说说,机械革命NX5-A766所用的配件。主板使用的是华硕出品的PRIME A320M-K,由于是OEM特别版因此型号又加了个“/TF”后缀,仔细与市售版对比了一下并没看出有缩水痕迹。SSD使用了G2系列128GB M.2接口产品,主控为群联四核心设计的PS3110,缓存为南亚256MB&DDR3,闪存颗粒被标签挡住。AMD Ryzen系列CPU采用14nm工艺打造,上市第一批三个型号分别是Ryzen 7 X和1800X。其中1700的TDP 65W,两个高端的型号1700X和1800X都是95W。入门级的Ryzen 7 1700采用SMT多线程,每个核心拥有两个线程也就是8C16T,3.0~3&本次的主角——Ryzen R7 1700 CPU,8核16线程,频率3.2—3.7GHz,针脚数高达1331竟然仍然采用PGA封装,Intel在775时代就已经LGA触点式封装的说。内存方面为单条威刚DDR4-2400 8GB,之所以没有组成双通道,估计是因为主板仅有两个内存槽,槽如果占满了会对用户日后升级造成一定的麻烦。&硬盘则采用了西数1TB 7200,缓存为64MB。显卡为出品的GTX1060 6GB,虽没有市售版那样显得高大威猛,但拆开之后感觉做工还在可接受范围之内,采用了5相供电,镁光显存,DVI还加入了屏蔽罩。此外粗略的算了一下,如果不算机箱电源的话,所用配件单独在JD购买需要6597元,不难看出6799元的整机价格还算厚道,懒得折腾的人可以考虑。性能对决:Ryzen R7 1700 PK i7 7700(为保证测试公平性,Ryzen R7 1700和i7 7700平台统一为双通道4GB x 2 2400MHz)CPU-Z测试↑&Ryzen R7 1700,单核得分384,多核得分3962↑ i7 7700,单核得分432,多核得分2300正如最开始预料的那样i7 7700凭借高频的优势单核性能明显超越Ryzen R7 1700,但毕竟双拳难敌四手,在多核心测试中面对8核16线程的Ryzen R7 1700自然就败下阵来。此外有一个有趣的小细节,Ryzen R7 1700的三级缓存是两个独立的8MB,莫非是两个4核CPU粘在一起的胶水8核?想当年AMD就是以非共享的二级缓存为切入点来抨击Intel D系列的。3DMark测试↑&Ryzen R7 1700,总分4314,CPU得分7018↑&i7 7700,总分4108,CPU得分4404这番景象在近几年可真是太少见了,分数竟然反超了i7 7700,并且在CPU得分方面差距达到了70%左右,这主要归功于Ryzen R7 1700的多核心优势。国际象棋测试↑&Ryzen R7 1700,多核每秒20208千步,单核每秒2540千步↑&i7 7700,多核每秒16116千步,单核每秒3237千步测试结果同CPU-Z,i7 7700凭借较强的单核性能,在核心数少一半的情况下,多核性能仅落后20%左右。Cinebench r15测试↑&Ryzen R7 1700,图形113.97,多核1402 cb,单核147 cb↑&i7 7700,图形122.87,多核879 cb,单核182 cb同样是GTX1060 6GB在Cinebench r15的图形测试中相差接近10%,估计是AMD CPU拖了后腿。之前就有一个梗,AMD在给媒体的评测指南中,CPU对比测试推荐使用NVIDIA显卡,而显卡测试则推荐使用Intel的平台,估计是害怕AMD CPU和显卡互相拖后腿吧^_^。双通道对比测试由于机械革命NX5-A766标配的是单通道8GB内存,从原理上讲未免多少会影响性能发挥,下面就来测试一下Ryzen R7 1700搭配单通道8GB内存和双通道4GBx2的性能差距到底有多大。CPU-Z测试↑ 单通道,单核得分359,多核得分3910↑ 双通道,单核得分384,多核得分3962多核的性能差异并不大,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而单核心性能则很明显10%左右。3DMark测试↑ 单通道,总分4193,CPU得分6201↑ 双通道,总分4314,CPU得分7018由于单通道内存带宽减少一半,所以造成分数略有下降,CPU得分下降10%左右,总分下降5%左右。国际象棋测试↑ 单通道,多核每秒19939千步,单核每秒2488千步↑ 双通道,多核每秒20208千步,单核每秒2540千步在国际象棋的测试中,多核和单核的性能差异均在5%左右。Cinebench r15测试↑ 单通道,图形103.25,多核1390 cb,单核145 cb↑ 双通道,图形113.97,多核1402 cb,单核147 cb在这个测试中,CPU的两项分数并没有明显差异,但显卡相关的OpenGL分数却相差了10%,也印证了CPU对显卡的性能发挥是有一定的影响。烤机发热量测试最后使用OCCT进行烤机测试,8核满载下CPU稳定在3.2GHz,此时温度为35度,很凉爽。并没出现当年AMD一味追求性能而舍弃功耗和发热量的情况发生。总结通过本人的测试可以很欣慰的看到,AMD凭借Ryzen系列CPU终于能够打破近几年“只怪AMD不给力”的魔咒,让Intel终于感受到了压力。虽然在策略上还是奉行了田忌赛马的做法——用8核对标Intel的4核,但良好的功耗、发热量控制以及低廉的价格,让玩家终于可以有了一个新选择。最后再来说说本次参与测试的两款产品机械革命NX7-400和NX5-A766,两款产品在价格方面性价比较高,且配置无明显硬伤。NX5-A766的综合性能高一些,NX7-400带有RGB灯效好看一点,同样的价位具体选哪个大家就自行判断吧。彩蛋2:理论技术的先行者成功学中有一句老生常谈的话:如果没有执行力的话,再先进的理念都是扯淡。这句话放在AMD身上一点都不为过,AMD曾经发布过很多先进的技术理念,没有执行到位,最终反而给竞争对手打开了思路。此种例子比比皆是,文章的最后就给大家举几个典型的。CPU核心效率2000年AMD凭借K7雷鸟CPU领先Intel率先迈进1GHz主频门槛,在随后与Intel&Pentium&4的厮杀中,强调核心执行效率而非主频,并将产品以PR值标称。之后的K8时代,主频仅有1.8GHz的Athlon 64 3000+就能轻松秒杀Pentium&4 3.0GHz,如今来看那是AMD最为巅峰的时刻,也是最后的巅峰。Intel在AMD的打击下总结教训,也放弃了追求高主频祭出了全新的酷睿构架,主频仅有1.86GHz酷睿2 EGHz的Athlon 64 X2 4400+(此时PR值已无意义)形成了成功反杀,终结了的AMD鼎盛时代。后续的酷睿产品在改进工艺、提升频率之后,即使是低端的i3都能对AMD进行全系秒杀,独孤求败的Intel也开启了挤牙膏之路。而AMD方面似乎被完全打乱了阵脚,开始病急乱投医,以开核、超频等为差异化竞争为卖点,甚至曾经还尝试过Intel曾经失败的老路,推出了主频高达5GHz、热设计功耗高达220W、没有几个散热器能压得住的超级火炉——FX-9590,结果然并卵。可见AMD是最早看出核心效率是CPU性能提升的关键,但Intel领悟之后执行的更为出色。胶水多核之争2005年是桌面级双核心CPU的元年,Intel和AMD各自推出的双核产品Pentium D和Athlon 64 X2系列,这两款产品在设计理念上截然不同。AMD一步到位的将两颗核心完美的融合到了一起——共享的二级缓存可以让CPU之间更为高效的沟通。而Intel则较为落后,仅仅只是将两个Pentium 4&Die放到了一个PCB上,两个核心彼此独立,仅能通过主板北桥,以最高1066MHz的前端总线进行沟通,效率低下。因此被AMD抨击为假双核。经过AMD的启发,Pentium D的后继产品酷睿2直接升级为原生双核并共享二级缓存。而AMD最新推出的Ryzen ThreadRipper的处理器,都不用打开电脑看参数,光从CPU针脚就可以看出这一定不是原生多核,两个独立区域的金属触点和电容,针脚数高达4094,猜测怎么也是两个8核Die粘在一起变成的16核心吧。(Ryzen之前有没有胶水多核,本人没太关注)有好事者还真给它开盖一探究竟了,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粗略一看Ryzen ThreadRipper的PCB上一共有四个长方形的Die,但仔细一看每个长方形的Die是由两个小正方形的Die组成,也就是说Ryzen ThreadRipper是由八个双核的Die组成!也印证了本次测试的Ryzen R7 1700为何是两个独立的三级缓存——两个四核的Die拼在一起的。论胶水多核,只服AMD!过时的北桥芯片组在很早很早之前,主板上是有两个重要芯片的:一个是北桥,主要集成内存控制器、PCI-E控制器,起到内存、显卡与CPU高速沟通的桥梁;另一个是南桥,主要集成PCI控制器、USB控制器、磁盘控制器等,起到与外围设备沟通的桥梁。早在K8时代,AMD就发现了内存控制器如果在主板上CPU和内存之间的延迟会特别高,于是将北桥芯片中的内存控制器直接集成到了CPU当中,内存和CPU通过HT总线直连,带宽大为提升,也一定程度上成就了K8时代的辉煌。没有内存控制器的北桥压力瞬间释放,再加上当时PCI-E才刚刚普及,也不需要那么多通道。因此以NVIDIA Nforce为代表的芯片组均为单芯片设计,此举也大大降低了主板设计难度和故障率。这么棒的技术思路Intel自然要学过去,到了P55时代Intel也终于将内存控制器也集成到了CPU之中,同时还集成了16个PCI-E 2.0通道,彻底的抛弃了北桥。不仅CPU实现了与内存直连,还可以与显卡直连,平台整体性能大幅提升。如果说P45时代,Intel的性能算是优势明显的话,P55时代就叫辗压级优势了。而反观这期间,AMD关闭了芯片组第三方授权,NVIDIA、VIA、SIS等芯片组厂商全部退出。经过这么多年,AMD并无太大革新,由于单芯片无法承载更多的PCI-E通道,南北桥双芯片组设计又回归了,即便是上一代旗舰级990FX时代,PCI-E控制器仍然无法集成在CPU中。好在Ryzen系列,终于将PCI-E集成到了CPU,也顺带终于支持NVME,不仅如此连SATA、USB 3.0控制器全都集成进去了。Ryzen是AMD近几年少有的技术革新,不过要想翻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由于时间的原因就不一一介绍了。PS:大家的鼓励是本人写作的动力,如果大家喜欢本人的文章,还请多多“收藏”、“点赞”、“评论”哦^_^历史热门系列赏析《》《》
推荐关注:
鼠标移到标签上方,
尝试关注标签~
相关热门原创
作者其他原创(46)
文中提到的商品
uvex优维斯 偏光复古/超轻金属框太阳镜
uvex优维斯 sportstyle 217大视野隔绝紫外线 运动太阳镜
【轻众测】飞智 Wee2 拉伸手柄
Elecom 宜丽客 LBT-TWS01AV 入耳式蓝牙耳机
暴风AI电视7 55英寸 AI全面屏
浦科特 PLEXTOR M9PeG 512GB M.2 NVMe固态硬盘
ISKN Slate2+ 手绘板
喜地商城 甄选进口好物套装
HIPLAY智能篮球运动套装(篮球手环+便携式得分器)
锤子科技 坚果3 智能手机
【轻众测】iWALK爱沃可 SBS100C秘书长 移动电源
JumpPower蹦堡 儿童秋千护网室内外蹦蹦床
任天堂 Nintendo Labo
赞132评论125
赞184评论116
赞92评论63
赞959评论453
赞965评论448
赞477评论375
赞618评论214
赞385评论224
扫一下,分享更方便,购买更轻松
用户名/邮箱
两周内免登录<div id="click_content_aid_
<div id="favrite_content_aid_
Core i7-8700K处理器首发测试:简单粗暴的方法让性能暴涨40%
Core i7-8700K处理器首发测试:简单粗暴的方法让性能暴涨40%
18:23&&|&&作者:
&&|&&关键字:,,,
第八代酷睿处理器Intel并没有对内核架构做任何调整,只是很暴力的堆多了两个核心进去,然而就是这么简单粗暴的办法让Coffee Lake处理器的多线程性能暴涨40%以上。
本文约2376字,需4分钟阅读
上周的就说过这次的第八代酷睿处理器可能是Intel有史以来最杂乱的一代,结果就连NDA时间也是这么的混乱,说好的10月5日发结果今天突然就把CPU先发布了,看来Intel这次被AMD吓得不轻。桌面版第八代酷睿的代号是Coffee Lake,它最大的亮点就是多了两个物理核心,Intel首次把六核处理器推广到主流的LGA
1151平台上,Core i7是6核12线程,Core i5是6核6线程,Core i3是4核4线程,多年不变的规格现在终于有了质的改变。Coffee
Lake的另一个变化就是所用工艺从原来的14nm+升级到14nm++,自从2015年14nm工艺投产以来Intel一直在改进工艺,在不提升功耗的情况不断提升性能,14nm++工艺比初代14nm工艺性能提升26%,或者功耗降低52%。六核Coffee Lake的核心第八代桌面版酷睿处理器有6+2和4+2两种核心,前面的数字代表CPU核心数,后面的2则代表GT2,其实核显没太大的变化,依然是24个EU,名字从HD
Graphics 630变成了UHD Graphics 630,支持HDMI 2.0/HDCP 2.2标准,除此之外就是频率上的变化了,基本没差别。在旗舰平台上的-X里Intel其实是做了不少变化的,L2/L3缓存设计变化、网状总线、
MAX 3.0、整合电压调节器、-512这些东西其实是Intel CPU这两年来难能一见的变化,然而这些东西都没有出现在Coffee
Lake上,只是在Kaby Lake的基础上堆多了两个核心,然而讽刺的是这个不改内核只堆核心的Coffee Lake造就了Intel LGA
115X平台上这几年来最明显的代差。首批上市的第八代酷睿处理器共六款,具体规格如下:Core i7-线程/默频3.7GHz/Boost频率4.7GHz/95W /12MB缓存 无锁
售价359美元Core i7-线程/默频3.2GHz/Boost频率4.6GHz/65W TDP/12MB缓存 售价303美元Core i5-线程/默频3.6GHz/Boost频率4.3GHz/95W TDP/9MB缓存 无锁 售价257美元Core i5-线程/默2.8GHz/Boost频率4GHz/65W TDP/9MB缓存 售价182美元Core i3-线程/默频4GHz/不支持Boost/91W TDP/8MB缓存 无锁 售价168美元Core i3-线程/默频3.6GHz/不支持Boost/65W TDP/6MB缓存 售价117美元Core i7-8700K与Core i7-7700K正面对比Core i7-8700K与Core i7-7700K背面对比大家可以从照片上看到Core i7-8700K的外形与Core
i7-7700K是完全一样的,针脚位置也一样,然而它是无法在200/100系列主板上使用的,只能搭配300系列主板使用,Intel给出的官方解析是要支持6核处理器必须重新设计主板,特别是供电部分,虽然说这说辞确实很可疑,但这手法在当年的LGA
775主板上也出现过,915主板用不了奔腾D,早期945主板用不了Core 2,给出的答复都是说供电改了所以不能用。由于主板的NDA还是10月5日,所以涉及到主板的测试结果就不能放了,今天我们先放出大家最关心的Core
i7-8700K的性能测试,对比对象是Core i7-7700K和Core i-7800X,分别默认频率和4.5GHz同频两组测试,使用4根8GB
DDR4-2400内存,Core i7-7800X的平台会开启四通道,显卡用EVGA GTX 1080 Ti FTW3 GAMING。
默频性能测试Core
i7-8700K在默认设置下6核的睿频频率是4.3GHz,4到5核的睿频4.4GHz,3核睿频4.5GHz,双核睿频4.6GHz,单核睿频4.7GHz,Core
i7-7700K的4到双核的睿频频率都是4.4GHz,单核睿频4.5GHz,Core i7-7800X什么状况下都是睿频到4.0GHz。基准性能测试虽然说Core i7-8700K的单核睿频能达到4.7GHz比Core
i7-7700K的4.5GHz看上去高出不少,然而测试结果显示两者的单线程性能其实差距只有1.67%,其实别以为200MHz有很多,因为起点太高了,两者的单核睿频频率差距只有4%,至于频率只有4GHz的Core
i7-7800X单线程性能落后10%这也很正常。多线程方面,Core i7-8700K的整体性能比Core
i7-7700K领先42%,毕竟核心数量多了50%,然而频率低了一点点,再加上软件的多线程优化各有不同所有出了这样的结果,而Core
i7-7800X在Sandra 2017的处理器多媒体测试中使用了-512,结果那项测试它大幅超越了只有AVX2的Core
i7-8700K和Core i7-7700K,然而AVX-512目前在大多数应用中都没有调用到,-X架构普通人用是有劲使不出来,把涉及AVX-512的测试项目剔除的话实际Core
i7-7800X的多线程性能只领先Core i7-7700K大概31.8%左右,落后于Core i7-8700K。办公应用测试Core i7-8700K的办公能力测试中表现最好,领先Core i7-7700K 8%,Core
i7-7800X的整体表现比Core i7-7700稍微好一点,实际上轻度办公应用比如Office套件的使用上三者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只有在Photoshop或者AE这种数位创作应用上6核的优势才能显露出来。游戏测试3DMark的物理测试倒是可以很好的显示出CPU的性能差距,然而实际游戏里的差距就要看具体游戏了,测试的五款游戏中《奇点灰烬》、《巫师3》和《杀手》是对Core
i7-8700K这个6核有明显提升的,不过幅度也不算大,《全境封锁》中三颗处理器的差别不大,《古墓丽影》则明显是Core i7-7700K用频率制胜,Core
i7-7800X由于频率关系游戏表现不太好。
4.5GHz同频测试对于三颗不锁频的CPU来说默频测试只能参考一下,同频测试更能提现出核心数量和内核架构导致的性能差异,接下来我们把这三颗CPU的频率都调到4.5GHz再跑一轮测试。基准性能测试三颗处理器单线程测试结果基本都一样的,也就是说它们的内核没啥本质的区别,都是的衍生物。多核性能Core
i7-8700K领先Core i7-7700K 46%,而Core i7-7800X的-512继续在Sandra
2017处理器多媒体测试大发神威,把这些测试剔除后它领先Core i7-7700K 42%,实际用起来还不如Core i7-8700K。办公应用测试把频率调成一致之后Core i7-8700K和Core i7-7800X在办公应用上都领先Core
i7-7700K大概10%左右,不过实际上只有在负载比较高的图片或者视频处理上六核会有明显的提升。游戏测试Core i7-7700K确实要在最佳游戏CPU的位置上退下来了,Core
i7-8700K的游戏性能全方位都比它要好,不过提升并不算很大,只有7%,毕竟游戏对四核八线程以上的优化真的不算太好,另外Core
i7-7800X的游戏表现并不算很好,同频下还不如Core
i7-7700K,原因现在我们已经弄清楚了,和内存延时有很大关系,这点可以通过提升处理器Ring频率与内存频率、时序来优化,这个日后有空会专门出一篇文章来讲解。
全文总结:核心数就是生产力这是一个六核Coffee Lake-S的晶圆第八代酷睿处理器Intel并没有对内核架构做任何调整,只是很暴力的堆多了两个核心进去,然而就是这么简单粗暴的办法让处理器的多线程性能暴涨40%以上,LGA
1151的Core i7/i5都变成了六核,Core
i3也变成四核,虽然我们也很想看Intel推出新的微架构,然而这种简单粗暴的堆核心其实我们也很乐意的看得到。更重要的是Intel这次并没有对CPU价格进行多大调整,基本维持与第七代的定价,只有Core i7-8700K以及Core
i5-8600K两块带K可超频的型号价格分别上涨了20、15美元,还算是很良心的,让六核在主流平台上普及这也是Intel反击AMD Ryzen处理器的重要手段,真要感谢AMD挑起的这场核战。今天我们只能向大家展示Core i7-8700K的性能,剩下的温度、功耗与超频测试会随Z370主板的评测一同奉上。另外我们之前就预告过要了,现在开盖工具都准备好了,就等CPU开卖。想第一时间收到直播开盖通知的请加小超哥(weixn:9501417)让他通知提醒你咯,同时如果需要看其他处理器的评测的话也可以直接问我们小超哥。
本文读者还喜欢
你连8700K散片都买不动,别瞎逼B
那A都买不起的你选什么?
那你多有钱,你以为AMD只有低端货吗,i9 7900x都是硅脂,i7 7820x跑不过5960x,1950x也是暴打i9 7900x价格差不多,你哪来的优越感,优尼玛 卖批?
已有13次举报
游客:大概说的和买OPPO vivo的是正常人用小米是屌丝人一样把
15:32 已有7次举报
不是SB买蓝绿大厂么
已有2次举报
大概说的和买OPPO vivo的是正常人用小米是屌丝人一样把
已有7次举报
游客:自己看跑分啊,8700k最起码对标1700x。
23:27 已有1次举报
用X) 买3399(I7 8700K)一样的性能,貌似不亏吧?
已有1次举报
游客:据说1600X已经被反吊打,这还不到大半年
19:51 已有2次举报
据说 R7 的价钱买到i7 8700K 85%以上的性能
已有2次举报
appleache&教授&:游客:A犬就是喜欢给别人贴标签
17:01 已有6次举报
你恰好就是在,给别人贴标签!
主流平台,加入6核,对于多核负载的用户是好事,
但是对于我来说,4核8线程就可以
多核多线程,玩法就是虚拟机,安卓虚拟机
或者是软件支持多核运算的软件
的用户大可不着急升级
因为升级的成本大约是4k
当然卖旧平台的价格大约是1k5-2k
09:19 已有10次举报
appleache&教授&:不是说好的6核没用,怎么突然有用了
22:54 已有1次举报
游客:到目前为止,家用,6核意义不大
15:09 已有1次举报
游客:不知道你家用的概念是什么,如果你的家用是看看电影上上网,7年前的奔腾都可以满足你
11:11 已有3次举报
游客:嘴上说多核没有用,身体却很诚实
11:36 已有1次举报
游客:明年INTEL还出八核呢,出了八核你那六核还得卖了,不是有毛病么。所以说现在一般人用I7的乖乖等
17:02 已有2次举报
游客:INTEl做什么是INTEL的事情,但是有(要讲文明有礼貌)帮INTEL想广告词,掩饰它的不足,结果弄巧成蠢,好尴尬
09:48 已有2次举报
游客:A犬就是喜欢给别人贴标签
17:01 已有6次举报
你恰好就是在,给别人贴标签!
已有2次举报
可能人家是想:虽然我总是玩游戏,可是难保哪天不干点别的……
已有1次举报
appleache&教授&:不是说好的6核没用,怎么突然有用了
22:54 已有1次举报
游客:到目前为止,家用,6核意义不大
15:09 已有1次举报
谁说的!6核心意义很大!以后每年加2个核心就可以了,要不了10年,就有20多核可以用了,好高兴,就是可能到时快递费会贵点,因为越来越重了
已有2次举报
appleache&教授&:游客:INTEl做什么是INTEL的事情,但是有(要讲文明有礼貌)帮INTEL想广告词,掩饰它的不足,结果弄巧成蠢,好尴尬
09:48 已有2次举报
A犬就是喜欢给别人贴标签
主流平台,加入6核,对于多核负载的用户是好事,
但是对于我来说,4核8线程就可以
多核多线程,玩法就是虚拟机,安卓虚拟机
或者是软件支持多核运算的软件
的用户大可不着急升级
因为升级的成本大约是4k
当然卖旧平台的价格大约是1k5-2k
09:19 已有10次举报
appleache&教授&:不是说好的6核没用,怎么突然有用了
22:54 已有1次举报
游客:到目前为止,家用,6核意义不大
15:09 已有1次举报
游客:不知道你家用的概念是什么,如果你的家用是看看电影上上网,7年前的奔腾都可以满足你
11:11 已有3次举报
游客:嘴上说多核没有用,身体却很诚实
11:36 已有1次举报
游客:明年INTEL还出八核呢,出了八核你那六核还得卖了,不是有毛病么。所以说现在一般人用I7的乖乖等
17:02 已有2次举报
游客:INTEl做什么是INTEL的事情,但是有(要讲文明有礼貌)帮INTEL想广告词,掩饰它的不足,结果弄巧成蠢,好尴尬
09:48 已有2次举报
A犬就是喜欢给别人贴标签
已有6次举报
据说1600X已经被反吊打,这还不到大半年
已有2次举报
(你可匿名或登录后发表评论。没有帐号可,或使用和直接登录)
爱玩(坏)硬件,SSD专精,爱玩游戏,沉迷PSVita中,不作死就不舒服星人。
扫一扫右边的二维码
关注超能网微信账号
酷冷至尊天猫店开张~
2000元价位手机该如何选?
1000元买哪部手机?
现在市面上有哪些智能音箱可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vm虚拟机安装win7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