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是东部三杰的刷分全名飞机大战刷分 ios

字号:大 中 小
汉代班门三杰--班固.班超.班婕妤及楼烦国0 && image.height>0){if(image.width>=700){this.width=700;this.height=image.height*700/image.}}" src="http://www.xbsedu.net/JXDS/yuwen/grade7/shang/7%B6%CC%CE%C4%C1%BD%C6%AA/yiji6/images/right41.jpg" width="310" height="310">班固& & & & & & &&班婕妤班超*.班固&班固(32年―92年),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班固出身儒学世家,其父班彪、伯父班嗣,皆为当时著名学者。在父祖的熏陶下,班固九岁即能属文,诵诗赋,十六岁入太学,博览群书,于儒家经典及历史无不精通。建武三十年(54年),班彪过世,班固从京城迁回老家居住,开始在班彪《史记后传》的基础上,撰写《汉书》,前后历时二十余年,于建初中基本修成。汉和帝永元元年(89年),大将军窦宪率军北伐匈奴,班固随军出征,任中护军,行中郎将,参议军机大事,大败北单于后撰下著名的《封燕然山铭》。后窦宪因擅权被杀,班固受株连,死于狱中,时年六十一岁。班固一生著述颇丰。作为史学家,《汉书》是继《史记》之后中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前四史”之一;作为辞赋家,班固是“汉赋四大家”之一,《两都赋》开创了京都赋的范例,列入《文选》第一篇;同时,班固还是经学理论家,他编辑撰成的《白虎通义》,集当时经学之大成,使谶纬神学理论化、法典化。&&&班固出身儒学世家,自幼接受父伯教育和熏陶,九岁便能文诵赋。班固的父亲班彪当时已是远近闻名的学者,好多人都前来拜他为师或与他探讨学问,受父亲朋友辈学者的影响,班固开阔了眼界,学业大有长进。班彪晚年潜心续写《史记》,受父亲影响,班固也开始留意汉事。建武二十年(公元44年),王充到东都洛阳游学,拜访班彪,对班固的才能和志向欣赏备至,认为班固将来必定能完成撰著汉代历史的重任。&随着年龄的增长,班固开始不满足于儒学世家的家庭教育。为了进一步深造,班固于十六岁时进入洛阳太学学习,在这里,他用功苦学,贯通各种经书典籍,不论儒家或其他百家学说,都能深入钻研,同时注重见识,并不拘守一师之说,不停留在字音字义、枝枝节节的注解上,而是要求贯通经籍的大义。这是他日后能够成长为一代良史的极重要条件。在这里,班固结识了崔胭、李育、傅毅等一批同学。由于班固性格宽容随和,平易近人,不因为自己才能出众而骄傲,所以得到了同学及士林的交口称赞。到班彪死时,班固虽然年仅二十三岁,但已具备颇高的文化修养和著述能力。&&举贤求仕建武三十年(公元54年),班彪逝世,由于父亲去世后生计困难,班固只好从京城迁回扶风安陵老家居住。从京城官宦之家一下子降到乡里平民的地位,这对上进心很强的班固是一沉重打击。但他毫不气馁,立志继承父亲未尽之业的决心并没有改变。班固认为,父亲已经撰成《史记后传》的部分,内容还不够详备,布局也尚待改进;没有撰成的部分,需要重新续写。于是他在父亲已成《史记后传》的基础上,利用家藏的丰富图书,正式开始了撰写《汉书》的生涯,同时积极寻求出仕的机会。永平元年(公元58年),汉明帝任命东平王刘苍为骠骑将军,准许他选用辅助官员四十人,班固认为这是一个出仕的好机会,为了积极举荐人才,也为了显示自己的见识和才能,上了一篇奏记(《奏记东平王苍》&)。班固的自荐没有获得成功,但他举荐人才的建议,却大部分被刘苍所采纳。&私修国史永平五年(公元62年),正当班固全力以赴地撰写《汉书》的时候,有人向朝廷上书告发班固“私修国史”,汉明帝下诏扶风郡收捕,班固被关进京兆监狱,书稿也被官府查抄。“私修国史”罪名很大,同郡人苏朗曾被人告发伪造图谶,被捕入狱后,很快就被处死。面对这种严峻形势,班家上下十分紧张,害怕班固凶多吉少。班固的弟弟班超担心班固被郡署考逼,无法表白,便骑上快马赶赴洛阳,打算上书汉明帝,替班固申冤。班超策马穿华阴、过潼关,赶到洛阳上疏为班固申冤,引起汉明帝对这一案件的重视,特旨召见班超核实情况。班超将父兄两代人几十年修史的辛劳以及宣扬“汉德”的意向全部告诉了汉明帝,扶风郡守也将查抄的书稿送至京师。明帝读了书稿,对班固的才华感到惊异,称赞他所写的书稿确是一部奇作,下令立即释放,并召进京都皇家校书部,拜为兰台令史,掌管和校定皇家图书。&受诏修史班固被拜为“兰台令史”,受任与前睢阳县令陈宗、长陵县令尹敏、司隶从事孟异等人,共同编撰东汉光武帝的事迹《世祖本纪》。班固与陈宗等同心协力,很快就完成了《世祖本纪》的修撰,得到了明帝的赞扬。由于班固在编撰《世祖本纪》过程中的出色努力,又被晋升为“郎”官(校书郎),负责整理校雠皇家图书。班固继续修撰光武帝一朝的史事,又撰成东汉功臣、平林、新市起义军和公孙述的事迹,共成列传、载记二十八篇,这样,光武帝一朝的记载大体齐备(即后世《东观汉记》的光武帝部分。《东观汉纪》是东汉皇朝的当代史,自明帝以后,章帝、安帝、桓帝、灵帝、献帝历朝都有续修,班固则是在它的创始时期作出了重要贡献,开了一个好头。)班固到京师后,弟班超与母亲也随至洛阳,因家境贫寒,班超靠替官府抄写文书来维持生计。班固被汉明帝任命为郎官之后,官阶虽低,但与明帝见面的机会增多了,加以班固文才显露,逐渐得到汉明帝的宠爱。后来,明帝问及为救班固冒险上疏的班超,班固据实以告,明帝非常欣赏班超的勇气和辩才,觉得他未得任用实在可惜,便授班超为“兰台令史”。[20]&这期间,班固的职务虽低,却使班固得到较为安定的生活,更为重要的是,使他有条件接触并利用皇家丰富的藏书,这就为他日后完成《汉书》提供了重要条件。班固在撰写光武一朝君臣事迹期问,显露出卓越的才华,得到汉明帝的赏识。汉明帝鉴于班固具有独力修撰汉史的宏愿,也希望通过班固进一步宣扬“汉德”,特下诏,让他继续完成所著史书。班固从私撰《汉书》到受诏修史,是一个重大转折,对于《汉书》的完成是一个有力的推动。从此,班固不仅有了比较稳定的生活,有皇家图书可资利用,而且有了明帝的这一旨意,使他著史的合法性得到确认,再也不用担惊受怕了。由于具备了这些条件,班固开始全身一地投撰史的事业之中,撰史进度大大加快。&文史大家.赋颂东都东汉政权建立后,定都洛阳,至明帝时,疏浚护城河、修缮城墙,以重整皇宫。可是,关中上了年纪的士绅们仍怀恋西汉建都长安的热闹场面,认为东汉建都洛阳是错误的,希望朝廷迁回长安。班固认为洛阳更加适宜,不想迁都议论扰乱人心,于是作《两都赋》,盛赞东都洛阳规模建制之美,并从礼法的角度,歌颂光武帝迁都洛阳、中兴汉室的功绩,宣扬洛阳建都的适宜性,以驳斥关中人士不切时宜的议论,澄清人们的模糊认识。&&&史论秦亡永平十七年(74年),汉明帝召集班固、贾逵、郗萌等人到皇宫云龙门,讨论《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司马迁赞语有无不当之处,班固当庭指出一处错误,出宫后,班固为进一步说明自己对秦亡的认识,作史论《秦纪论》,揭示秦朝历史走向灭亡的必然性。&坚定志向永平十八年(75年),汉明帝驾崩,其子刘丶次唬俏赫碌邸:赫碌鄱跃恼峦秤泻艽笮巳ぃ虼税喙谈邮艿狡髦兀31徽战使牖实垡黄鸲潦椤U碌勖看瓮獬鲅彩兀苋冒喙趟嫘校咨鲜矢韪持恕3⒂写笫拢踩冒喙塘邢斡牍浯蟪嫉奶致邸班固虽然以知识渊博得到章帝重视,但念及父子两代才华横溢,却不能名显于世,自己年届四十,仍不得升迁,他想起东方朔、扬雄曾在文章中抱怨没能赶上苏秦、张仪的时代,便提笔写成《答宾戏》一文。文章以问答的形式,抒发了自己的苦闷和感慨,又从从正面反驳自己不该有的想法和抑郁,鼓励自己坚定志向,按照既定目标奋斗不息。全文构思巧妙,格调高雅,说理深刻诚恳。&&章帝读到后,更加赞赏班固的才华,也醒悟到班固长久居下位不太合理,便提拔他为玄武司马。班固又在司马相如《封禅》、扬雄《美新》的基础上,作《典引》,述叙汉德。在文中,班固系统性地评价了“两司马”(司马相如、司马迁),该文主要以四句为主,形成后来四六句的雏形。&&&白虎通义建初四年(79年)十一月,议郎杨终指出,当时由于经学流派的繁衍,解经歧异很大,影响经学的传播和发展,建议应该像西汉宣帝召集石渠阁会议那样,召集有权威的学者来讲论五经,裁定经义。章帝采纳了这个建议,下诏诸儒大会白虎观,讲论五经异同,以促进儒家思想与谶纬神学紧密结合,会议历时一个多月才结束。[34]&班固以史官身份出席会议,并兼记录。会后他按章帝的旨意,将会议记录整理成《白虎通德论》(《白虎通义》)[35-36]&&&集当时经学之大成,使谶纬神学理论化、法典化。&终成汉书汉章帝建初七年(82年),班固基本上完成了《汉书》的撰著,自永平元年(58年)开始,共计历时二十五年,实现了父子两代人的心愿。[38-39]&&&全书记述从汉高祖开始,到孝平王莽被杀,十二代帝王,二百三十年间的事迹,包括《春秋》考纪、表、志、传共一百篇。《汉书》颁出后,受到当朝重视,学者们争相诵读。&北征匈奴班固修《汉书》,旷日持久,虽然得到了皇帝和部分士人的赏识,然而也不过是做了个兰台令史、校书郎、玄武司马之类的小官。因此,班固也在等待时机,以求建功立业。北单于派遣使者来朝纳贡,意欲和亲,章帝讯问众官。班固分析两汉时局,建议通使匈奴,以宣扬汉德(即《匈奴和亲议》)。章和二年&(88年),章帝卒,汉和帝即位,年仅十岁,窦太后临朝,起用窦宪为侍中,掌控大权。窦宪专横跋扈,无视朝廷法律。[42]&后因刺杀齐殇王的儿子刘畅,事发被捕入狱,窦宪请求率军北征匈奴以赎死罪。当时匈奴分南北两部,南匈奴亲汉,北匈奴反汉。正好南匈奴请求汉朝出兵讨伐北匈奴。朝廷便任命窦宪为车骑将军,以执金吾耿秉为副,发北军五校p黎阳p雍营p缘边十二郡骑士,及羌胡兵出塞。永元元年(89年),班固年届五十八岁,因遭母丧,辞官守孝在家。班氏家族向来有与边疆事务打交道的经验,于是,班固也想通过边境立功,获取功名,以便施展才能。班固得知窦宪被任命为将军,率大军攻伐匈奴的消息,便决定投附窦宪,随大军北攻匈奴,被窦宪任为中护军,参与军中谋议。&&燕然勒石窦宪与耿秉各率四千骑、南匈奴左谷蠡王师子率万骑从朔方鸡鹿塞(今内蒙古磴口县西北哈萨格峡谷口)出兵;南单于屯屠河率领万余骑从满夷谷(今内蒙古固阳县)出兵;度辽将军邓鸿和边境地区归附朝廷的羌胡八千骑、左贤王安国万骑从翩阳塞(固阳县境)出兵。三路大军在涿邪山(阿尔泰山东脉)会师。窦宪命副校尉阎盘、司马耿夔等率精兵一万多,与北单于在稽落山作战,大破敌军。敌众溃散,单于逃走。窦宪整军追击,直到私渠比L海(乌布苏诺尔湖)。此役,共斩杀名王以下将士一万三千多人,俘获马、牛、羊、驼百余万头,来降者八十一部,前后二十多万人。窦宪、耿秉遂登燕然山(今蒙古境内杭爱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纪汉威德,令中护军班固作铭。班固作《封燕然山铭》,其辞曰:“铄王师兮征荒裔,剿凶虐兮截海外,槠溴阗庳ǖ亟纾馍袂鹳饨海醯墼刭庹裢蚴馈保缓蟀嗍Α0囫剂郊冶居惺澜恢辏喙倘腭枷苣桓螅鞒直誓拢腭枷芄叵蹈酌埽阕础恶冀闭魉獭罚择枷鼙闭餍倥蠹痈杷獭&永元二年(公元90年),北匈奴单于派亲王向窦宪通报,请求向汉称臣,并想入京朝见。窦宪上表请示后,派班固、梁讽带领数百人出居延塞(今甘肃额齐纳旗)迎接。这时,南单于上书汉廷,建议乘机消灭北单于,然后南北匈奴合并归汉。汉廷同意,于是,南单于大败北单于,北单于受重伤逃走。班固等人走到私渠海,转头返回。[48]&窦宪认为北单于势力微弱,想乘机将其彻底消灭,次年,窦宪率军精兵出击,出塞五千里,进攻金微山,大破北匈奴主力,斩首五千余级,俘虏北单于皇太后,北单于遁逃,不知去向,其国遂亡。&含冤被害班固从窦宪北征匈奴以后,进入窦宪幕府。此时的窦宪,因为平定匈奴有功,威名大盛,心腹众多,官员进退都由他一人决定,朝臣震慑,望风希旨。尚书仆射郑寿、乐恢由于招致他的不满,被迫相继自杀。&永元四年(公元92年),窦宪密谋叛乱,事发被革职,回到封地后被迫自杀。&班固与窦宪关系密切,因而受到株连,也被免职。&洛阳令种兢对班固积有宿怨,窦宪案发后,种兢借机罗织罪名,大加陷害。班固被捕入狱,同年死于狱中,年六十一岁。&和帝得知班固已死,下诏谴责种兢公报私仇的恶劣做法,并将害死班固的狱吏处死抵罪。&主要成就.汉书&《汉书》是继《史记》之后中国古代又一部重要的史书,开创了纪传体断代史的新体例,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全书记述了上起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汉书》在构书体系上取得了重大突破,规矩法度清晰、体例整齐合理,更易使人效法,开启了官方修史的端绪。《汉书》也是一部重要的文学作品,它是继《史记》以后出现的又一部史传文学典范之作,通过叙述西汉盛世各类人物的事迹,全面地展现了西汉盛世的繁荣景象和时代精神风貌,在叙事写人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艺术特色上,《汉书》重视规矩绳墨,行文谨严有法,在平铺直叙过程中寓含褒贬、预示吉凶,分寸掌握得非常准确,形成了和《史记》迥然有别的风格。&&地理学在正史中专列《地理志》是从班固的《汉书?地理志》开始的,班固的地理观及其《汉书?地理志》模式被后世的正史地理志、全国总志、地方志仿效,对中国古代地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班固也完成了首例沿革地理著作,对后世沿革地理学的蓬勃发展起了促进作用。此外,《汉书》还记载了当时大量的自然和人文地理资料,尤其集中在其中的《地理志》以及《沟洫志》和《西域列传》等篇目中,是研究汉代地理的珍贵材料。&&目录学《汉书?艺文志》考证了各学术别派的源流,著录了西汉时国家所收藏的各类书籍,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图书目录,在中国学术史上有极高的价值。它继承了《七略》六分法的分类体系,开创了史志目录这一体列,后世修史,必设“艺文”、“经籍”类,对我国古典目录学的发展有重要贡献。&&&文学.赋作除《汉书》外,班固还是一个出色的赋作家,他的创作活动主要表现在身体力行地提倡散体大赋上,其代表作《两都赋》,&是以都洛、都雍(即长安)为题材的作品中规模宏大、别具特色、成就突出、&影响最大的一篇,开创了京都赋的范例,直接影响了张衡《二京赋》以及左思《三都赋》的创作,被萧统《文选》列为第一篇。在表现手法上,以往的散体大赋,都遵从“劝百讽一”的表现原则,《两都赋》一改传统表现方法中劝与讽篇幅相差悬殊的结构模式,其下篇《东都赋》通篇是讽喻、诱导,表现出较为进步的京都观。这是对赋的艺术表现和篇&章结构关系的重大突破,也推动了汉代文学思想的发展。此外,班固为窦宪出征匈奴纪功而作的《封燕然山铭》,典重华美,历来传诵,并成为常用的典故。&诗歌班固是东汉较早创作五、七言诗的文人,他对这两种新兴诗体持认同态度,&并进行了有益的尝试。班固很大程度上是以史学家的笔法写五、七言诗,都以叙事为主,写得质实朴素。其五言诗《咏史》,虽“质木无文”,却是现存最早完整的文人五言诗,也是诗歌史上第一首真正意义上的咏史诗,开启“咏史”这一诗题。&论小说班固在《汉书?艺文志》,把小说家列于诸子略十家的最后,诸子略共4324篇,小说就占了1380篇,是篇数最多的一家,这是小说见于史家著录的开始。班固认为“小说本是街谈巷语,由小说家采集记录,成为一家之言”,明确地指出小说起自民间传说,这是史家和目录学家对小说所作的具有权威性的解释和评价,规范和影响着后世对小说的认知和写作,两千年来发挥着难以估量的功能价值。&主要作品班固著作颇丰,除《汉书》和《白虎通义》外,还有《典引》、《应讥》及诗、赋、铭、诔、颂、书、文、记、论、议、六言等四十多篇,《隋书?经籍志》有《班固集》17卷,已散佚。明?张溥辑有《班兰台集》,今人丁福保辑有《班孟坚集》。&人物评价张辅:世人论司马迁班固才之优劣,多以固为胜,余以为失,迁之著述,辞约而事举,叙三千年事唯五十万言;班固叙二百年事乃八十万言,烦省不同,不如迁一也。良史述事,善足以奖劝,恶足以监戒,人道之常。中流小事,亦无取焉,而班皆书之,不如二也。毁贬晁错,伤忠臣之道,不如三也。迁既造创,固又因循,难易益不同矣。又迁为苏秦、张仪、范雎、蔡泽作传,逞辞流离,亦足以明其大才。故述辩士则辞藻华靡,叙实录则隐核名检,此所以迁称良史也。范晔:①司马迁、班固父子,其言史官载籍之作,大义粲然著矣。议者咸称二子有良史之才。迁文直而事核,固文赡而事详。”②“固伤迁博物洽闻,不能以智免极刑;然亦身陷大戮,智及之而不能守之。③二班怀文,裁成帝坟。比良迁、董,兼丽卿、云。彪识皇命,固迷世纷。钟嵘:孟坚才流,而老於掌故。观其《咏史》,有感叹之词。刘勰:班固、傅毅,文在伯仲。傅玄:观孟坚《汉书》,实命世之奇作。刘知几:究西都之首末,穷刘氏之废兴,包举一代,撰成一书。言皆精炼,事甚该密。&黄庭坚:每相聚辄读前汉书数页,甚佳人胸中。久不用古人浇灌之,则尘俗生其间。照镜,则面目可憎;对人,则语言无味。罗璧:班固西汉书,典雅详整,无愧马迁,后世有作,莫能及矣,固其良史之才乎。凌约言:班孟坚才瞻而有体,程不识之部伍也。&王维桢:古今文章擅奇响者六家,孟坚之文以整而奇。&程颐:孟坚之文,情旨尽露于文字蹊径之中。班氏文章,亦称博雅,但一览之余,情词俱尽。章学诚:①史之良,首推迁、固;②整齐一代之书,文赡事详,要非后世史官所能及。曾国藩:古人称立德、立功、立言为三不朽。立德最难,自周汉以后,罕见德传者。立功如萧、曹、房、杜、郭、李、韩、岳,立言如马、班、韩、欧、李、杜、苏、黄,古今曾有几人?蔡东藩:班固文人,党附窦氏,始至杀身;独班超能立功异域,终得封侯。大丈夫原应自奋,安能久事笔砚间?观于超之有志竟成,而固之无志可知,一荣一辱,优劣判焉乃知人生处世,立志为先,慎毋媚世谐俗为也!&轶闻典故相关典故:文人相轻;不相伯仲、不分伯仲;下笔不休&傅毅与班固都是东汉有名的文史学家,均为扶风郡人,经历也极为相似,班固16岁时到洛阳太学求学,与傅毅成为同学,一起在太学中崭露头角。永平五年(62年),班固迁为郎,典校秘书,二人又在洛阳相遇。汉明帝时期,神雀群集,明帝要求百官作《神爵颂》,班固、傅毅献赋,均得到了汉明帝的称赞,平分秋色。&在反对迁都长安问题上,班固作《两都赋》,傅毅也作了《洛都赋》、《反都赋》。汉章帝即位后,召傅毅为兰台令史,二人又成了同事。傅毅作《显宗颂》十篇,显于朝廷,&班固心中颇有不平,在给弟弟班超的信中讥讽傅毅“以能属文为兰台令史,下笔不能自休”,引出了“文人相轻,自古而然”的千古话题。&汉和帝时期,窦宪任车骑将军,请傅毅为主记室。不久,窦宪升大将军,又以傅毅为司马,班固为中护军。至此,二人又成为同僚,均作《北征颂》歌颂窦宪北伐的功绩。在幕府中,班固和傅毅受到了窦宪的重用,希望有朝一日成就功名。不久,傅毅去世,班固也在永元四年,因窦宪谋反案受株连,死在狱中。傅毅作为东汉的文史学家,为世人交口称誉,与班固不相上下。王充在《论衡》中记载了当时人们的评价:“是以兰台之史,班固、贾逵、杨终、傅毅之徒,名香文美。”三国时期,曹丕在《典论》中也说:“傅毅之于班固,伯仲之间耳。”[82-&家族成员辈分&姓名&简介先祖&子文&&春秋时期,楚国令尹七世祖班壹秦始皇末年,避难于楼烦,以畜牧起家。&六世祖&班孺&侠士,为郡歌颂五世祖&班长&官至上谷郡守高祖&班回&官至长子县令曾祖&班况&举孝廉为郎,汉成帝时为越骑校尉;迁家至昌陵&祖父辈&班稚(祖父)&汉哀帝时曾任广平相,被王莽排挤而为延陵园郎班伯&受儒学,曾以“沈湎于酒”谏成帝,官至官至奉车都尉班&博学,官至右曹中郎将,与刘向一同校阅皇家秘书班婕妤&汉成帝刘骜妃子,西汉著名才女父辈&班彪(父亲)&曾在光武帝时徐县令,晚年潜心修史,作《史记?后传》六十余篇班嗣&班逯樱叭逖В缟欣献平辈&班超&班固之弟,字仲升,官至长水校尉。班昭&班固之妹,一名姬,字惠班,号曹大家。继续修成《汉书》&&墓葬班固墓位于陕西省宝鸡市扶风县太白乡浪店村,据明清时期的《扶风县志》记载,班固墓周围有围墙,墓园内有石羊、华表、供案等。直到解放初期,该墓仍保有相当的规模。1956年,陕西省人民政府将其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因开荒种地和建设需要,墓园围墙被拆,园内的华表、石羊、供案也消失不见,墓冢缩为一个小小的黄土包。1982年省政府发文重新确定了班固墓的保护范围,墓冢外延30米。2007年,在班固墓左右发现盗洞并回填。现班固墓的面积只有20平方米左右。&&&&*.班超&班超(32年―102年),字仲升,扶风郡平陵县(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时期著名军事家、外交家。史学家班彪的幼子,其长兄班固、妹妹班昭也是著名史学家。班超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但内心孝敬恭谨,审察事理。他口齿辩给,博览群书。不甘于为官府抄写文书,投笔从戎,随窦固出击北匈奴,又奉命出使西域,在三十一年的时间里,平定了西域五十多个国家,为西域回归、促进民族融合,做出了巨大贡献。永元十二年(100年),因年迈请求回国。永元十四年(102年)八月,抵达洛阳,被拜为射声校尉。同年九月,班超因病去世,享年七十一岁。死后葬于洛阳邙山之上。&人物生平.少有大志班超字仲升,是扶风郡平陵县人,是班彪的小儿子。他虽然为人有大志,不拘小节,但却孝顺恭谨,居家操持很勤苦,但他不以此为耻。班超口才很好,广泛的阅读典籍,常拿着《公羊春秋》阅读。&&&公元62年(永平五年),班超的哥哥班固被召入京任校书郎,班超和他的母亲也一同迁居至洛阳。班超家境贫寒,靠替官府抄写文书来维持生计。后来,他去找相面的人看相,相面的人说:“你的先辈虽是平民百姓,但你日后定当在万里之外封侯。”班超问他原因,相面的人说:“你额头如燕,颈脖如虎,飞翔食肉,这是万里封侯的相貌啊!”&后来,汉明帝问班固说:“你弟弟现在哪里呢?”班固说:“在替官府写书,用挣来的钱奉养老母亲”。于是明帝就任命班超为兰台令史,掌管奏章和文书。但不久后,他就因为小过失被免职。&出使西域.震慑鄯善西域诸国当时因各种原因与中央王朝没有联系,被北匈奴所控制。北匈奴得到西域的人力、物力后,实力大增,屡次进犯河西诸郡,使得边地人民不堪其苦。公元73年(永平十六年),奉车都尉窦固等人出兵攻打北匈奴,班超随从北征,在军中任假司马(代理司马)之职。班超一到军旅中,就显示了与众不同的才能。他率兵进攻伊吾(今新疆哈密西四堡),在蒲类海(今新疆巴里昆湖)与北匈奴交战,斩获甚多。窦固很赏识他的才干,于是派他和从事郭恂一起出使西域。经过准备之后,班超和郭恂率领部下向西域进发,先到达了鄯善(今新疆罗布泊西南)国。鄯善王对班超等人先是嘘寒问暖,礼敬备致,后来突然改变态度,变得疏懈冷淡。班超估计其中一定有原因,于是对部下说:“你们难道没觉察鄯善王的态度变得淡漠了么?这一定是北匈奴有使者来到这里,让他犹豫不决,不知道该服从谁好的原因。头脑清醒的人能够预见到还未发生的事情,何况现在已明摆着呢!”&于是,班超便把接待他们的鄯善侍者找来,出其不意地问他:“我知道北匈奴的使者来了好些天了,他们现在住在哪里?”侍者感觉出乎意料,仓猝间难以回答,只好把情况照实说了。班超把侍者关押起来,以防泄露消息。接着,立即召集部下三十六人,饮酒高会。喝到酒醉的时候,班超故意激怒大家说:“你们诸位与我都身处边地异域,要想通过立功来求得富贵荣华。但现在北匈奴的使者来了才几天,鄯善王对我们就不以礼相待了。如果一旦鄯善王把我们绑送到北匈奴去,我们不都成了豺狼口中的食物了吗?你们看这怎么办呢?”大家都齐声说道:“我们现在处于危亡的境地,是生是死,就由司马你决定吧。”班超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现在的办法,只有乘夜用火进攻北匈奴使者了,他们不知道我们究竟有多少人,一定会感到很害怕,我们正好可以趁机消灭他们。只要消灭了他们,鄯善王就会吓破肝胆,我们大功就告成了。”有人说:“这件事应当和郭从事商量一下。”班超大怒说:“是凶是吉,就在于此事。郭从事是平庸的文官,他听到这事必定会因为害怕而暴露我们的计划,我们就会白白送死而落下不好的名声,这就称不上是壮士了。”部下都一致称是。这天天刚黑,班超就率领将士直奔北匈奴使者驻地。当时天上刮大风,班超命十个人拿着鼓藏在敌人驻地的后方,约好一见火起,就猛敲战鼓,大声呐喊。又命其他人拿着刀枪弓弩埋伏在门两边。安排完后,班超顺风纵火,一时间三十六人前后鼓噪,声势喧天。匈奴人乱作一团,逃遁无门。班超亲手击杀了三个匈奴人,他的部下也杀死了三十多人,其余匈奴人都葬身火海。&第二天,班超将此事报知郭恂,郭恂先是吃惊,接着脸上出现了感觉不公平的脸色。班超知道他心存嫉妒,便抬起手来对他说:“你尽管没有与我们一起行动,但我班超又怎么忍心独占这份功劳呢?”郭恂脸露喜色。班超于是请来了鄯善王,把匈奴使者的首级给他看,鄯善王大惊失色,举国震恐。班超好言抚慰,鄯善王表示愿意归附朝廷,并把自己的王子送到朝廷作为人质。&&再使西域班超完成使命后率众回师,并把情况向窦固作汇报。窦固非常高兴,上表奏明班超出使经过和所取得的成就,并请明帝再选派使者出使西域。明帝很欣赏班超的勇敢韬略,认为他是难得的人才,便下诏对给窦固说:“象班超这样的使臣,为什么不派遣他,而要另选别人呢?可以提拔班超担任军司马,让他继续完成出使的任务。”窦固认为班超手下的人太少,想给他再拨一些人马。班超却说:“我只要带领原来跟从我的三十多人就足够了,如果发生意外,人多了反而更增加累赘。”&班超等人向西域进发,不久,到了于阗(今新疆和田)国。当时,于阗王广德刚刚攻破莎车(今新疆莎车)国,在天山南道称雄,北匈奴派使者驻在于阗,对外说是监护它,实际上掌握着于阗的大权。班超到达于阗后,于阗王对他并不很礼貌,态度颇为冷淡。于阗的巫风兴盛,巫师对于阗王说:“天神发怒了,你们为什么想去归顺汉朝?汉使有一匹嘴黑毛黄的好马,你们赶快把它弄来给我祭祀天神!”于阗王派宰相私来比向班超讨要那匹马,班超早已清楚事情原委,痛快地答应了。但是提出要巫师自己来牵。等到巫师到来后,班超不由分说,将他杀死,并逮捕了私来比,痛打数百皮鞭。把巫师的首级送还于阗王,说明利害,以道义责备他。于阗王早就听说过班超在鄯善国诛杀匈奴使者的作为,因此颇为惶恐,当即下令杀死北匈奴使者,重新归附朝廷,班超重赏了于阗国王和他的臣子,成功镇抚于阗。西域各国因此全都派出王子到朝廷做人质,西域与中央中断了六十五年的关系,至此才恢复。&&当时匈奴人扶立的龟兹(今新疆库车县城东郊)国王倚仗匈奴的势力在天山道肆无忌惮,他派兵攻破疏勒(今新疆喀什市)国,杀死国王,另立龟兹人兜题为疏勒王,疏勒国实际掌握在龟兹人手中。&公元74年(永平十七年)春天,班超带手下人从小道向疏勒国进发。班超行至兜题居住的架橐城九十里的地方,派手下吏员田虑去招降兜题。班超指示说:“兜题并不是疏勒人,疏勒国民一定不会为他尽忠效命的,他如果不肯投降,就将他扣押起来。”田虑只身来见兜题。兜题见田虑势单力孤,根本没有投降的意思。田虑乘其不备,抢上去劫持了他。在这种突发事件下,兜提手下的人都惊惧奔走。田虑乘马疾驰,到班超处复命。班超当即来到架橐城,把疏勒文武官员全部集中起来,向他们陈说龟兹种种不合理的行径,宣布另立原来被杀掉的疏勒国君的侄儿忠当国王,疏勒人非常高兴。新王和一班官员要杀死兜题,但班超从大局出发,说:“杀他无益于大事,应该让龟兹知道大汉的恩威。”说服众人释放了兜题,疏勒也平定。&至此,班超两次出使,凭借智勇,已先后使鄯善、于阗、疏勒三个王国恢复了与汉朝的友好关系。&以夷制夷公元75年(永平十八年),汉明帝去世,焉耆(今新疆焉耆回族自治县)国乘汉朝大丧的机会,围攻西域都护陈睦,将其杀害。班超孤立无援,而龟兹、姑墨(今新疆温宿、阿克苏一带)等国也屡屡发兵,进攻疏勒。班超与疏勒王忠互为犄角,首尾呼应,在盘橐城据守。虽然势单力孤,但仍坚持了一年多。公元76年(建初元年),汉章帝刘丶次唬⑷衔履酪阉溃P陌喑来Ρ呲铮岩灾С郑谑窍纶喑毓0喑苊榈氖焙颍枥站俟强帧6嘉纠m说:“汉使如果离开我们,我们必定会再次被龟兹灭亡。我实在不忍心看到汉使离去。”说罢,便拔刀自刎而死。班超率部至于阗,于阗国王和百姓都放声大哭,他们说:“我们依靠汉使,就好比孩子依靠父母一样,你们千万不能回去。”不少人还抱住班超的马腿苦苦挽留。班超见状,自知于阗父老决不会让他东归,而他也想留在这里,完成他立功异域的宏愿,便毅然决定不回汉朝,重返疏勒。疏勒有两座城在班超走后,已经重新归降了龟兹,并且与尉头国(今新疆阿合奇)联合起来,意图造成大乱。班超将反叛首领逮捕,又击破尉头国,斩杀了六百多人,才使疏勒再次安定。公元78年(建初三年),班超率领疏勒等国的士兵一万多人攻破姑墨国,斩杀了七百人,将龟兹孤立。公元80年(建初五年),班超上书给章帝,分析西域各国形势及自己的处境,提出了要趁机平定西域各国的主张,他说:“臣曾经看到先帝想打通西域,因而往北进击匈奴,向西域派出使者,鄯善国和于阗国当即归附大汉。现在拘弥、莎车、疏勒、月氏、乌孙、康居等国又愿意归顺汉朝,共同出力,攻灭龟兹,开辟通往汉朝的道路。如果我们攻下了龟兹,那么西域尚未归服的国家就屈指可数了。臣心中独自思量,臣原来虽然只是个军中的小吏,但却很想象谷吉那样在远方为国效命,象张骞那样在旷野捐躯。从前魏绛只是一个小国的大夫,还能与诸戎订立和盟,何况臣今天仰承大汉的声威,难道不能竭尽铅刀一割的作用吗?前汉议论西域形势的人都说只有联合了三十六个国家,就称得上折断了匈奴的右臂。现在,西域的各个国家,那怕是极边远的小国,没有不愿意归附汉朝的,大小国家都十分高兴,自愿进贡的络绎不绝,只有焉耆、龟兹二国不服从我们。臣先前曾和三十六个部下奉命出使西域,历尽艰难危困,自从孤守疏勒以来,至今也已经五年了,对于西域的情况,臣较为熟悉。曾经问过大小城廓的人,他们都认为依靠大汉与依靠天一样可靠。由此看来,葱岭的道路是可以打通的;葱领一通,那么就可以征服龟兹了。现在我们应该封龟兹国的侍子白霸为龟兹国王,派几百名步骑兵护送他回来,与其它各国军队联合作战。要不了多久,就可以擒获现在的龟兹王。用夷狄来攻夷狄,这是最好的计策啊!臣看到莎车、疏勒两国田地肥广,草茂畜繁,不同于敦煌、鄯善两地。在那里驻军粮食可以自给自足,不须耗费国家的财力物力。而且,姑墨、温宿二国的国王又全是龟兹国所册立的,既不是那两国的人,就会进一步相互对立和厌弃,这种情况必定会导致反叛和出降,如果这两国归降我们,那么龟兹自然就可以攻破了。臣希望朝廷发下臣的奏章,看能否参照办理,如果万一获得成功,臣就是死了又何恨之有?臣下区区之身,承蒙上天的保佑,暗中希望不至于马上就死,能够亲眼看到西域平定、陛下举起预祝万寿无疆的酒杯,向祖庙报功、向天下宣布喜讯的日子。”&班超在上书中提出了“以夷制夷”的策略。章帝览表后,知道班超的功业可以成功,非常满意,准备增加班超的力量。平陵人徐干与班超志同道合,请求奋身异域,辅佐班超。朝廷当即任命他为代理司马,派他率一千人去增援班超。&&威震远域当初,莎车国认为汉兵不会来,于是投降龟兹,疏勒都尉番辰也在随后反叛。正好徐干到达疏勒,班超与徐干一起,杀掉了番辰,又斩杀一千多人,平息了叛乱。班超攻破番辰之后,想进军龟兹。当时,乌孙国兵力强盛,班超认为可以借助它的力量,于是上书说:“乌孙是个大国,有十万弓兵,所以武帝(刘彻)把细君公主嫁给乌孙王。到孝宣皇帝的时侯,终于得到了它的帮助,大破匈奴。现在可以派使者安抚乌孙,与它并力合作。”章帝采纳了他的建议。公元83年(建初八年),拜班超为将兵长史,借用鼓吹幢麾等旌旗乐器。升任徐干为军司马,另外派遣卫侯李邑护送乌孙使者,赐大小昆弥及以下的人锦帛。李邑走到于阗时,正赶上龟兹进攻疏勒,他吓得不敢再向前行。为了掩饰自己的怯懦,他上书给朝廷,说平定西域劳而无功,又说班超拥抱爱妻,怀抱幼子,在国外享受安乐,没有心思考虑国内的事情。班超听闻后叹息不已,说:“我比不上曾参却有三至之谗,恐怕现在会有人怀疑我了。”于是,毅然让妻子离开了自己。章帝深知班超公忠体国,于是下诏严厉的责备李邑说:“即使班超拥抱爱妻,怀抱幼子,那么思念家乡的士卒一千多人,怎么能够都跟班超同心同德呢?”还命李邑接受班超的调度,让班超根据情况决定是否让李邑留在西域。班超当即让李邑带着乌孙侍子回京。徐干劝班超:“李邑之前毁谤你,企图让你平定西域的功业失败,现在为什么不遵循陛下的旨意把他留下来,另派人护送侍子呢?”&班超说:“你怎么这样没见识呢?正因为李邑毁谤我,所以我现在才派遣他回国。我处心无愧,还怕别人讲什么呢?为了泄私愤而图快意把他留下来,这就不算忠臣。”公元84年(建初九年),朝廷又派和恭为代理司马,率兵八百增援班超。班超准备调集疏勒、于阗的兵马进攻莎车。莎车王派人跟疏勒王忠私下联系,用重礼贿赂他,忠于是背叛班超,发动叛乱,占据乌即城。班超改立府丞成大为疏勒王,调集兵力进攻忠,康居(今巴尔喀什湖和咸海之间)国派精兵帮助忠,班超久攻不下。当时,月氏刚和康居通婚,班超派人给月氏王送了厚礼,让他对康居王晓以利害,康居王罢兵,把忠也带了回去,乌即城被再次收复。&公元86年(元和三年),忠从康居王那里借了一些兵马,据守在损中,与龟兹勾结密谋,派人向班超诈降,班超看穿了他的诡计,于是将计就计,答应他投降。忠大喜,轻装简从来见班超。班超为他举办酒宴,在宴席中,班超命人斩杀忠,又乘机击败他的部众。西域南道从此畅通无阻。公元87年(元和四年),班超调发于阗等国士兵二万多人,再攻莎车。龟兹王发遣左将军发温宿、姑墨、尉头合兵五万救援莎车。敌强我弱,班超决定运用调虎离山之计。他召集将校和于阗国王,商议军情。他故意装出胆怯的样子说:“现在兵少不能克敌,最好的计策是各自散去。于阗从这里往东走,长史也从此西归。等听到夜里的鼓声便可出发。”班超偷偷嘱托人故意放松对龟兹俘虏的看管,让他们逃回去报信。龟兹王闻讯后大喜,自己率一万骑兵在西边截杀班超,派温宿王率领八千人在东边阻击于阗。班超侦知他们已经出兵,迅速命令诸部齐发,在鸡鸣时分,直扑莎车大本营。营中没有防备,军士奔逃,班超追斩五千多人,获得许多的马畜财物。莎车国只好投降,龟兹王等也散去,班超因此威震西域。&&当初,大月氏(贵霜帝国)曾经帮助汉朝进攻车师有功。就在班超击破莎车的同年,月氏王派遣使者来到班超的驻地,向汉朝进贡珍宝、狮子等,提出要娶汉朝公主为妻。班超拒绝了这个要求,月氏王因而怀恨在心。公元90年(永元二年)夏,大月氏的副王谢率兵七万,东越葱岭(今帕米尔高原和昆仑山脉西段、喀剌昆仑山脉东南段)攻打班超。班超的军队处于劣势,大家都很恐慌。班超却说:“月氏兵虽然多,但他们跋涉数千里,翻越葱岭来入侵,运输极为不便,有什么可忧虑的呢?只应收好粮食,坚守不出,敌人便会因饥饿而投降。不过几十天便会击败敌人的。”大月氏副王谢进攻班超,无法攻克,抢掠粮草,又无所得,果然疲惫不堪。班超估计他们粮草将尽,一定会派人到龟兹求救,预先命几百士兵在东边埋伏,谢果然派兵带金银珠宝去龟兹求援。班超的伏兵把使者杀死,并派人拿给谢看。谢大为惊恐,进退无据,只好遣使向班超请罪,希望能放他们一条生路,班超放他们回国,大月氏因而大为震惊,与汉朝和好如初。公元91年(永元三年),龟兹、姑墨、温宿等国都投降。朝廷任命班超为西域都护,徐干为长史,拜白霸为龟兹王,派司马姚光来护送他。班超和姚光命龟兹废掉原来的国王尤里多,扶立白霸。姚光把尤里多带回了京师。班超便驻扎在龟兹它乾城。此时,西域诸国,只剩焉耆、危须(今新疆焉耆东北)、尉犁(今新疆库尔勒东北)三国,因为曾经杀害西域都护陈睦,心怀恐惧,尚未归降。其余各国,都已平定。&&万里封侯公元94年(永元六年)秋天,班超调发龟兹、鄯善等八国的部队共七万人,进攻焉耆、危须、尉犁。大军行到尉犁地方,班超派使者通告三国国王:“都护这次到这里来,只想要安定、抚慰三国。你们如果想要改过从善,就应该派首领来迎接我们,那么你们王侯以下的人都会得到赏赐。抚慰完毕我们便会回军。现在赏赐你们国王彩色丝绸五百匹。”焉耆王广便派左将北K支送来牛酒,迎接班超。班超指责他说:“你虽然是匈奴侍子,可你掌握了国家大权,我都护亲自来到,你们国王不按时欢迎,都是你的罪过。”&班超手下的人劝他杀了北K支,班超不同意,他说:“这不是你们能考虑到的。这个人的权力比国王还要重。现在我们还没有进入他们的国境便杀了他,会让他们产生怀疑,如果他们加强防备,守住险要,我们怎么能够到得他们的城下呢?”于是班超送给北K支不少礼物,放他回国。焉耆王广见北K支安然无恙,就亲率高官在尉犁迎接班超,奉献礼物。&但他并非真想让班超进入他的国境。焉耆王一从班超那里返回,立即下令拆掉了国境山口的围桥,班超却从别的道路进入其国,在距王城二十里的地方驻扎部队。焉耆王见班超突然到来,大惊,想逃入山中顽抗。焉耆国左侯元孟,过去曾在京师作为人质,悄悄派使者向班超报信。班超为了稳定焉耆国贵族,斩杀了元孟的使者。班超定下时间宴请三国国王及大臣,声言届时将厚加赏赐。焉耆王广、尉犁王泛及北K支等三十多人信以为真,一起到会。焉耆国相腹久等十七人害怕被杀,逃跑了,危须王也没有来。宴会开始,大家坐定,班超突然变了脸色,责问焉耆王等:“危须王为什么不来?腹久一班人为什么逃跑?”喝令武士把广、泛等一举捉获,并在当年陈睦所驻的故城,把他们全部斩杀,传首京师。又纵兵抢掠,斩杀五千多人,俘获一万五千人,马畜牛羊三十多万头。班超另立元孟为焉耆国王,为稳定局势,班超在那里停留了半年。至此,西域五十多个国家都归附了汉王朝,班超终于实现了立功异域的理想。&公元95年(永元七年),朝廷为了表彰班超的功勋,下诏封他为定远侯,食邑千户,后人称之为“班定远”。&班超的封地在今陕西汉中镇巴县,该县在清朝以前隶属于西乡县时曾设“定远厅”即源于此。&公元97年(永元九年),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罗马),甘英至西海(波斯湾)而还。&归国病逝班超感觉久居在偏远的异地,年老以后便逐渐开始思念故国。公元100年(永元十二年),班超上书朝廷请求能够回国,他的妹妹班昭也上书请求把班超召回国,奏章送达后,和帝被感动,于是召班超回朝。班超在西域共三十一年。公元102年(永元十四年)八月,班超回到洛阳后,被任命为射声校尉。班超的胸肋本来就有病,在回国后,病情加剧,和帝派遣中黄门慰问,并赐给他医药。同年九月,班超逝世,享年七十一岁。朝廷感到怜悯,派使者专门吊唁致祭,赏赐极为优厚。&人物评价.总评班超居家常亲事勤苦之役,不耻劳辱。他口齿辩给,博览群书,能够权衡轻重,审察事理。他为人有大志,不修小节,但内心孝敬恭谨。他以非凡的政治和军事才能,在西域的三十一年中,正确地执行了汉王朝“断匈奴右臂”的政策,自始至终立足于争取多数,分化、瓦解和驱逐匈奴势力,因而战必胜,攻必取。不仅维护了东汉的安全,而且加强了与西域各族的联系,为平定西域,促进民族融合,做出了卓越贡献。&&历代评价相者:“生燕颔虎颈,飞而食肉,此万里侯相也。”刘庄:“吏如班超,何故不遣而更选乎?”刘兀骸俺煊獯辛欤囟龋鋈攵辏槐龃印8牧⑵渫酰缙淙恕2欢泄环橙质浚迷兑闹停焖字模绿熘铮盟蕹埽员恐稹!&班昭:“超以一身转侧绝域,晓譬诸国,因其兵众,每有攻战,辄为先登,身被金夷,不避死亡。”&范晔《后汉书》:“①时政平则文德用,而武略之士无所奋其力能,故汉世有发愤张胆、争膏身于夷狄,以要功名,多矣。祭肜、耿秉启匈奴之权,班超、梁[奋西域之略,卒能成功立名,享受爵位,荐功祖庙,勒勋于后,亦一时之志土也。”“②定远慷慨,专功西遐。坦步葱、雪,咫尺龙沙。”&傅伯寿:“陈汤之斩单于,傅介子之刺楼兰,冯奉世之平莎车,班超之定西域,皆为有汉之隽功。”&陈普:“三十六人抚西域,六头火炬走匈奴。古今参合坡头骨,尽是离披见鹘乌。”&张预《十七史百将传》:“孙子曰:‘过则从。’超之吏士谓‘死生从司马’。又曰:‘火人。’超因风纵火而杀虏使。又曰:‘衢地合交。’超请招慰乌孙而攻龟兹。又曰:‘用而示之不用。’超欲击莎车而诡言散去。又曰:‘以饱待饥。’超收谷坚守而败月氏是也。”&徐钧:“人生适意在家山,万里封侯老未还。燕颔虎头成底事,但求生入玉门关。”&冯梦龙:“必如班定远,方是满腹皆兵,浑身是胆。赵子龙、姜伯约不足道也。”&黄道周:“班超壮士,燕颔虎头。困而投笔,远博封侯。鄯礼忽衰,知有敌谋。三十六人,危亡之秋。激众举火,夜烧尽遒。鄯善碎胆,纳子拜投。更使西域,斩巫若沤。疏勒辨种,立忠逐兜。一时威德,有恩有仇。恐汉弃我,抱马足留。威震西域,不许妄求。逆既诛斩,降则准收。五十余国,贡属不休。玉关生入,壮志大酬。”&王夫之:“①班超以简,而制三十六国之命,子勇用之而威亦立。”&“②班超之于西域,戏焉耳矣;以三十六人横行诸国,取其君,欲杀则杀,欲禽则禽,古今未有奇智神勇而能此者。盖此诸国者,地狭而兵弱,主愚而民散,不必智且勇而制之有余也。万里之外,孱弱之夷,苟且自王,实不能逾中国一亭长。其叛也,不足以益匈奴之势;其服也,不足以立中夏之威;而欺弱凌寡,挠乱其喙息,以诧奇功,超不复有人之心,而今古称之,不益动妄人以为妄乎?发穴而攻蝼蛄,入沼而捕鳅,曰:‘智之奇勇之神也。一有识者笑之久矣。’光武闭玉门,绝西域,班固赞其盛德。超,固之弟也。尝读固之遗文,其往来报超于西域之书,述窦宪殷勤之意,而羡其远略,则超与固非意异而不相谋也。其立言也如彼,其兄弟相奖、诬上徼幸以取功名也如此,弄文墨趋危险者之无定情,亦至此乎!班氏之倾危,自叔皮而已然,流及妇人而辩有余,其才也,不如其无才也。”&“③班超之告任尚曰:‘塞外吏士,本非孝子顺孙,皆以罪过徙补边屯,宜荡佚简易,宽小过,总大纲。’此后世将兵之善术也,然繇此而言兵者难矣。严之,则兵心离而无与效死;宽之,则恣其骄暴而以病民;故曰难也。”郑观应:“古之为将者,经文纬武,谋勇双全;能得人,能知人,能爱人,能制人;省天时之机,察地理之要,顺人和之情,详安危之势。凡古今之得失治乱,阵法之变化周密,兵家之虚实奇正,器械之精粗巧拙,无不洞识。如春秋时之孙武、李牧,汉之韩信、马援、班超、诸葛亮,唐之李靖、郭子仪、李光弼,宋之宗泽、岳飞,明之戚继光、俞大猷等诸名将,无不通书史,晓兵法,知地利,精器械,与今之泰西各国讲求将才者无异。”蔡东藩《后汉演义》:“①西汉有张骞,东汉有班超,皆一时人杰,不可多得。吾谓超之功尤出骞上,骞第以厚赂结外夷,虽足断匈奴右臂,而浪糜金帛,重耗中华,虽曰有功,过亦甚矣。超但挈吏士三十六人,探身虎穴,焚杀虏使,已见胆力;厥后执兜题,定疏勒,指挥任意,制敌如神,而于中夏材力,并不妄费,此非有大过人之才智,宁能及此?”&“②用夷攻夷,原攘夷之上策,但亦必才如班超,方足收功,否则平虏不足,启衅有余,几何而不丧师偾事耶!&“③疏勒王忠,为超所立,乃以莎车之厚赂,甘心背超,戎狄之贪利忘义,可见一斑。幸超能将计就计,不烦血刃,缚而诛之,南道复通。或谓超专以诈计御虏,故虏亦报以诈谋。讵知兵不厌诈,本诸古训,宋襄陈余,为千古笑,况施诸戎狄间乎?厥后拔莎车,却龟兹诸国,老成胜算,游刃有余,而西域乃为之胆落。盖御虏之道,智略为先,兵力次之,不如是不足以挫彼凶横也!超真一人杰矣哉!”&“④投笔从戎胆略豪,积功才得换征袍;漫言生相原应贵,要仗胸中贯六韬。”[66]&“⑤班超有抚定西域之大功,年老不得召归,幸有同产女弟之博学贞操,为后宫所师事,方得以一篇奏牍,上感九重。至超归而月余即殁,狐死首丘,吾犹为超幸矣!”&轶事典故.投笔从戎班超在为官府抄写文书时,每日伏案挥毫,常停下来扔下笔叹息说:“我身为大丈夫,尽管没有什么突出的计谋才略,总应该学学在国外建功立业的傅介子和张骞来封侯晋爵,怎么能够老是干这笔墨营生呢?”旁人都嘲笑他,班超却说:“凡夫俗子又怎能理解志士仁人的襟怀呢!”后以“投笔从戎”指文人从军。&质朴箴言班超被召还的时候,朝廷以戊己校尉任尚接任西域都护,交代工作的时候,任尚对班超说:“君侯您在外国三十多年,而我惭愧地在您之后,责任重大,智虑浅短,您应该可以教我一些事情吧。”班超说:“我年纪大了,变得愚笨了,您出任要职,我班超怎能比得上呢?逼不得已,愿意说几句甚大高明的话。塞外官吏士卒,本来就不是孝子顺孙,都是因为有罪才被迁徙去充边的屯兵。而蛮夷又怀着禽兽心肠,很难收养而容易坏事。现在您秉性严厉而又有些急躁。水清了就没有大鱼,严于监察就不得下面的欢心。您应该宽容冷静,简易行事,小过失从宽处理,紧紧抓住重要的环节就行了。”班超走后,任尚私下对他的亲信说:“我还以为班君有什么奇策,现在他所说的不过平常言论罢了。”任尚到任数年后,西域反叛作乱,任尚也因有罪被召还,就像班超所告诫的那样。&&不入虎穴出自《后汉书?班超传》&:“超曰:‘不入虎穴,不得虎子。’”&比喻不冒危险,就不能成事。今也用来比喻不经历最艰苦的实践,就不能取得真知。&&后世地位在北宋年间成书的《十七史百将传》中,班超位列其中。&&家族成员祖父班稚,汉哀帝时曾任广平太守。父亲班彪,字叔皮,官至徐县令。他专力史学,作《后传》六十余篇,为班固修《汉书》奠定了基础。兄妹兄长班固,字孟坚,官至中护军。奉诏修成《汉书》。妹妹班昭,一名姬,字惠班,号曹大家。继续修成《汉书》。后代儿子班超有三子,《后汉书》只记载二子:班雄,班超长子,世袭定远侯爵位,官至京兆尹。&班勇,班超幼子,字宜僚,官至西域长史。&孙子班始,班雄之子,娶阴城公主,后因怒杀公主被全家处斩。&史籍记载《后汉书?卷四十七?班梁列传第三十七》&《东观汉记》、《资治通鉴》、《后汉纪》等都有记载。&个人作品《全后汉文》有《请兵平定西域疏》、《上书求代》、《上言宜招慰乌孙》、《敕吏田虑》、《答任尚书》。&&&*.班婕妤班婕妤(公元前48年D公元2年),名不详,楼烦人,汉成帝刘骜妃子,西汉女作家,古代著名才女,是中国文学史上以辞赋见长的女作家之一。善诗赋,有美德。初为少使,立为婕妤。《汉书?外戚传》中有她的传记。她也是班固、班超和班昭的祖姑。她的作品很多,但大部分已佚失。现存作品仅三篇,即《自伤赋》、《捣素赋》和一首五言诗《怨歌行》(亦称《团扇歌》)人物生平.早年经历班婕妤是楚令尹子文的后人,左曹越骑校尉班况的女儿。班婕妤出身功勋之家,其父班况在汉武帝时抗击匈奴,驰骋疆场,立下汗马功劳。而她自幼聪明伶俐,秀色聪慧,工于诗赋,文才出众,读书甚多。选入后宫汉建始元年(公元前32年),汉成帝刘骜即位,班氏被选入皇宫,刚开始为少使(&下等女官&),不久得宠,赐封“婕妤”。成帝让班婕妤居于后宫第三区增成舍宫,婕妤也为皇帝生下一皇子,但是数月即夭折,之后班婕妤再也没有生育。班婕妤经常诵读《诗经》、《窃窕》、《德象》、《女师》等,而且每次觐见皇帝,都依照古代礼节。&皇帝专宠汉成帝为班婕妤的美貌及文才所吸引,很喜爱班婕妤&。为了能够时刻与班婕妤形影不离,他特别命人制作了一辆较大的辇车,以便同车出游,但却遭到班婕妤的拒绝,她说:“看古代留下的图画,圣贤之君,都有名臣在侧。夏、商、周三代的末主夏桀、商纣、周幽王,才有嬖幸的妃子在坐,最后竟然落到国亡毁身的境地,我如果和你同车出进,那就跟他们很相似了,能不令人凛然而惊吗?”汉成帝认为她言之成理,同辇出游的意念只好暂时作罢。当时王太后听到班婕妤以理制情,不与皇帝同车出游,非常欣赏,对左右亲近的人说:“古有樊姬,今有班婕妤。”在这里,王太后把班婕妤与春秋时代楚庄公的夫人樊姬相提并论,给了她很大的嘉勉与鼓励。樊姬很贤惠,曾辅佐楚庄王成为“春秋五霸”之一。王太后把班婕妤比作樊姬,使班婕妤的地位在后宫更加突出。班婕妤当时加强在妇德、妇容、妇才、妇工等各方面的修养,希望对汉成帝产生更大的影响,使他成为一个有道的明君。但是汉成帝不是楚庄王,自赵飞燕姐妹入宫后,声色犬马,班婕妤受到冷落。赵氏诬陷赵氏姐妹入宫后,飞扬跋扈,许皇后十分痛恨,无可奈何之余,想出一条下策,在寝宫中设置神坛,晨昏诵经礼拜,祈求皇帝多福多寿,也诅咒赵氏姐妹灾祸临门。事情败露以后,赵氏姐妹故意讲,许皇后不仅咒骂自己,也咒骂皇帝,汉成帝一怒之下,把许皇后废居昭台宫。赵氏姐妹还想利用这一机会对她们的主要情敌班婕妤加以打击,诬陷班婕妤参与“&巫盎”&案。汉成帝听信谗言。然而班婕妤却从容不迫地对称:“我知道人的寿命长短是命中注定的,人的贫富也是上天注定的,非人力所能改变。修正尚且未能得福,为邪还有什么希望?若是鬼神有知,岂肯听信没信念的祈祷?万一神明无知,诅咒有何益处!我非但不敢做,并且不屑做!”汉成帝觉得她说的有理,又念在不久之前的恩爱之情,特加怜惜,不予追究,并且厚加赏赐,以弥补心中的愧疚。班婕妤是一个有德操的贤淑妇女,经不起互相谗构、嫉妒、排挤、陷害的折腾,为免今后的是是非非,她认为不如急流勇退,明哲保身,因而缮就一篇奏章,自请前往长信宫侍奉王太后,把自己置于王太后的羽翼之下,就也不怕赵飞燕姐妹的陷害了,汉成帝允其所请。请居深宫班婕妤前往长信宫侍奉王太后,从此呆在深宫。班婕妤怜悯年华老去,借秋扇自伤,作《团扇诗》,又称《怨歌行》,班婕妤自知,自己如秋后的团扇,再也得不到汉成帝的怜爱了。不久,赵飞燕被册封为皇后,赵合德也成了昭仪,然而这些都与班婕妤无关了,她除了陪侍王太后烧香礼拜之外,长昼无俚,弄筝调笔之余,间以涂涂写写,以抒发心中的感慨,从而为文坛留下了许多诗篇。落寞晚年汉成帝在绥和二年三月,崩于未央宫。汉成帝崩逝后,班婕妤要求到成帝陵守墓以终其生。于是王太后让班婕妤担任守护陵园的职务,从此班婕妤每天陪着石人石马,冷冷清清地度过了她孤单落寞的晚年。大概一年后班婕妤就病逝了,时年约四十余岁。死后,葬于汉成帝陵中。主要作品班婕妤的作品很多,但大部分已佚失,流传到今世的只有《团扇歌》、《自悼赋》、《捣素赋》。人物评价.总评&班婕妤相貌秀美,文才颇高,尤其熟悉史事,常常引经据典、出口成章,她经常开导汉成帝;班婕妤还擅长音律,既写词又谱曲,她的词曲有感而发,使汉成帝在丝竹声中受益匪浅。对汉成帝而言,班婕妤不只是她的侍妾,也是他的良师益友。 班婕妤的贤德在后宫中也是有口皆碑。因她不干预朝政,谨守礼教,深受时人敬慕,有“古有樊姬,今有婕妤”之称。班婕妤算得上一个出类拔萃的才女,但宫廷女子的作用本来就是讨皇帝的欢心,是否有才倒不重要。会做诗的班婕妤,终是敌不过会飞舞的赵飞燕。班婕妤堪称古代妇德的楷模,但从某种意义上说,她又未尝不是为此所害。班婕妤的一生可以看作是古代后宫嫔妃生命历程的一个标本。她的人生从繁华到萧瑟,是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历代帝王后宫嫔妃们的普遍人生境遇。她们或许凭借才华美貌,能赢得帝王的一时喜爱或宠信,但终会因人老色衰或其它种种原因而被无情地抛在一边,渐渐被忘却。更言之,班婕妤的生命历程,也是男权社会中女性悲剧命运的缩影。&钟嵘《诗品》将班婕妤列入上品诗人十八位之列。西晋博玄诗赞她:“斌斌婕妤,履正修文。进辞同辇,以礼臣君。纳侍显得,谠对解份。退身避害,云邈浮云。”历史评价曹植:“有德有言,实惟班婕。盈冲其骄,穷悦其厌。在夷贞坚,在晋正接。临飒端干,冲霜振叶。”傅玄:“斌斌婕妤,履正修文,进辞同辇,以礼匡君,纳侍显德,谠对解纷,退身避害,志邈浮云。”左芬:“恂恂班女,恭让谦虚,辞辇进贤,辩祝理诬,形图丹青,名侔樊虞。”&轶事典故团扇出现在西汉时期,又称绢宫扇、合欢扇,是当时妃嫔仕女的饰品。班婕妤由于赵飞燕姐妹诬陷迫害,为自保请求居住深宫,作《团扇歌》。之后历代,团扇几乎成为红颜薄命、佳人失势的象征。而团扇与凄楚的人生境况的关联,就是源于汉代的班婕妤。班婕妤移居长信宫后,悄然隐退在深宫之中。每天长信宫门打开,她便开始一个台阶一个台阶扫地,生活刻板而单调。她感到自己仿佛秋天被弃的扇子,孤独寂寞。便作诗赋以自伤悼,借以度过光阴,常常触景伤情。她在《团扇歌》(亦名《怨歌行》)中自比秋扇,感叹道:“常恐秋节至,凉风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用洁白的细绢剪裁的团扇,天热时与主人形影相随。凉秋时节,则被弃置箱中。后世便以“秋凉团扇”作为女子失宠的典故,又称“班女扇”。家庭成员班婕妤兄弟有班伯、班游、班稚等,都以学行驰名。班稚的儿子为班彪,班彪又生子班固、班超,女班昭。班彪、班固、班昭均为东汉著名史学家,班超为东汉名将。陵寝墓地今陕西省咸阳市汉成帝延陵东北约600米处,有班婕妤墓,当地群众称为“愁女坟”或“愁娘娘墓”。班婕妤死后陪葬于延陵附近。班婕妤墓形如覆斗,底部周长320米,高14米,顶边30米。陵基周围曾出土云纹瓦当和其他汉代砖瓦残块。有7座陪葬墓布其东翼。史籍记载班固《汉书?卷九十七下?外戚传第六十七下》*.楼烦国&楼烦原为部族名称,后演化为地域名称和国家名称为:楼烦国。他们主要以畜牧为生,善骑射,剽悍勇猛。当时楼烦的疆域相当于今天北起内蒙古的呼和浩特市,南到山西省的朔州市。后来逐步强盛,成为与秦、晋、燕等中原国家相对抗的势力。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楼烦国乘虚南下,势力发展到现在的太原市西北娄烦县一带。此后100多年里,楼烦国更加强大。&史料据《史记?赵世家》记载,赵武灵王战胜楼烦国后并没有攻杀他们的人马,而是采用了“致其兵”的策略,把楼烦军将收容改编,继续为赵国所用。这样众多的楼烦强兵悍将加入赵军,使赵国的军事力量得到进一步加强。此后,楼烦人勇敢善战的传统一直延续到秦汉之际,在楚汉战争中,双方都以楼烦人别为一军,建立了当时的特种部队。据《史记》记载,“阳都侯丁复以赵将从起邺,至霸上,为楼烦将。”&《项羽本纪》:“汉有善骑者楼烦,楚挑战三合,楼烦辄射杀之”。周王绘图有楼烦国:唐初宪州辖楼烦、天池、玄池三处牧马监,为唐北边疆军马主要来源地,时有“娄烦骏马甲天下”之谓。(今山西忻州宁武县境内)【葛逻禄】&古族名。突厥族的一支。唐时居北庭西北,金山之阳(今新疆准噶尔盆地)。有谋落、&炽俟、踏实力三部落。唐显庆二年(657年),设阴山、大漠、玄池三都督府。&遗址楼烦国遗址位于马家庄乡新城东沟村,距县城15公里左右。大约在春秋至战国初期,我国北方居住着东胡、楼烦和林胡,史称三胡。&国家介绍.国家疆域“周王绘图有楼烦国”。楼烦原是一个古老民族或部落的名称,后来演变为地域概念,成为历史上郡、县、乡的名称。西周至春秋时的楼烦国相当于今天北起呼和浩特市,南至雁北朔州一带,后扩展壮大,其范围大致包括北至现在的内蒙清水河一带,西达阴山之南,南到山西灵石,东迄河北平乐县,东南边缘太原市区。战国时期,楼烦国为赵武灵王所破,归属赵国,楼烦这个地名就在这一带以郡、州、县、镇一直延续至今。&战争记事周显王四十三年(公元前326年),赵国肃侯去世,他的儿子即位,&用重金贿赂楼烦国(山西省娄烦县。由居住在北方的东胡、楼烦和林胡三个部落组成),让楼烦国去偷袭燕国与赵国有世仇的中山国(河北唐县西北粟山。中山国虽然不算强国,但在七国争雄中复兴。由于其领土切入赵国的版图,经常受齐国的指使从背后袭击赵国的首都邯郸,对赵国的威胁比外部的强敌更大)。这时,燕国在秦、魏、楚、齐中是比较弱的国家,燕易王在楼烦军的强大进攻下,十分担心赵国与楼烦国夹击,也无心参与进攻赵国。加上中山国在楼烦军队的攻击下,也无暇对赵国趁火打劫。如此一来,燕、楚两国主动退出,让魏、秦、齐三国想图谋赵国有了难度,因此就放弃了。《樊郦滕灌传》:“击破松石、王武军于燕西,所将卒斩楼烦将五人”;“卒斩龙且,生得楼烦将十人”;“从击项籍军于陈下,破之,所得卒斩楼烦将二人”;“功布别将于相,破之,斩亚将楼烦将三人”等等。以上所载“楼烦将”应是特种部队的将领。这一时期的楼烦部族受到北部匈奴和南部秦汉的夹击,被迫处于“河南地”,即今内蒙古河套以南、长城以北地区,仍以畜牧、骑射为生。&国家始末楼烦国约在春秋之际建国,&到战国时期,列国间战争频仍,兼并之势愈演愈烈,楼烦国以其兵将强悍,善于骑射,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并对相邻的赵国构成极大威胁。于是,赵武灵王萌生了向楼烦等部落学习,推行“胡服骑射”的构想。到前127年,汉将卫青“略河南地”,赶走楼烦王,在此置朔方郡。从此,楼烦国和楼烦人消失在茫茫的草原中。&=======================&“楼烦”的含义及演变&&本文来源:太原日报;本文作者:李国成&今山西省太原市的娄烦县地名,是在中国既古老悠久又很著名的一个名称。今日的“娄烦”是由古代的“楼烦”演变而来的。三千多年来,“楼烦”地名延绵不消,曾承担过国、郡、县、镇、市、村等各级行政区域的名称。“楼烦”在中国历史上曾有过几度强盛、几度辉煌、几度繁荣、几度峥嵘。“楼烦”二字的含义,不能理解为“楼房”的“楼”与“麻烦”的“烦”,因汉字有很多是一字多意。据上海辞书出版社《辞海》载,“楼”字下有“楼罗”,该词解释为:“犹伶俐,谓干练能办事的人”;该《辞海》载,“烦”字也可解释为“多、繁据”。在商务印书馆《古汉语常用字字典》里,“烦”字也可解释为“繁多”。因此,笔者认为,古“楼烦”的含义应该是:“这里聪明伶俐、有能力、能办事的人很多”或者是“这里的人都很聪明伶俐有能力。”“楼烦”最早源于西周时华夏民族(即后来的汉民族)的“楼烦子”,而不是源于胡人少数民族。清代乾隆年间康基田编撰的山西通史《晋乘L略》卷二载:“周成王时楼烦子入朝于京师。”“子”是夏、商、周时期的一种爵位。夏时分公、侯、伯、子、男五等,子为第四等,商周时为第三等。早在周成王(约公元前11世纪)时,“楼烦子”就以仅次于公侯的爵位入朝于京师,成为周王朝的属下。《晋乘L略》卷三十二下又载:“周王绘图有楼烦国”。可见“楼烦子”后来壮大成为周王朝的属国“楼烦国”。《史记》卷一百十《匈奴列传五十》载:“而晋北有林胡、楼烦之戎,雁北有东胡、山戎。各分散居G,自有君长。”过去有人依据司马迁的这一论述,认为当时的楼烦与匈奴、林胡等部族一样为胡人少数民族。但《晋乘L略》卷二又载:“战国时,楼烦与林胡诸部,杂处代北。考之古牒,楼烦已入王会,不与林胡为类……楼烦渐染其习,传世既久,⒚缓渎シ巢蛔灾病J枪手芡趸嵊新シ扯蘖趾シ扯烙泄牛湓次纯赏病!币簿褪撬担焦逼冢シ秤诹趾炔孔骞餐卮Υ员薄?贾す糯氖椋シ吃缫咽糁芡醭挥肓趾谎艘焕唷5锹シ橙私ソサ厝旧狭撕说南捌蛴衫匆丫茫槐鹑艘宦晌蟪莆耍シ橙俗约喝床恢馈K灾芡踉诨嬷谱约旱陌嫱际庇新シ常挥辛趾Bシ扯雷猿晌还湓ㄔ从牒瞬荒芤谎!妒芳恰肪硪话偈缎倥写迨妨碓兀骸岸晕淞橥跻啾渌缀捌锷洌逼屏趾⒙シ场!本荨妒芳恰贰逗菏椤贰督松L略》和《中国历史大辞典》等文献的记载和《中国历史地图集》的标示,楼烦国在春秋时的区域相当于今天北起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南到山西雁北朔州一带,他们与北方胡人一样以畜牧为生,善骑射,彪悍勇猛,逐步强盛成为与秦、晋、燕等中原国家相对抗的势力。公元前四百多年韩、赵、魏三家分晋,进入战国时代期间,楼烦国乘虚南下,就发展到今天包括娄烦县在内的晋西北一带。此后一百多年里,楼烦国更加强盛,扩展壮大,它的范围大致包括北至现在的内蒙古清水河一带,西达阴山之南到陕北,南到山西灵石,东迄河北乐平县,东南边缘太原市城区。公元前406年楼烦国被胡服骑射的赵武灵王所灭,国土归属赵国。但楼烦王率领部分楼烦国人依然存在,继续与赵抗衡,秦末被匈奴所征服,移往“河南地”(今鄂尔多斯草原)臣服匈奴,汉武帝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为汉将卫青所破,归属汉朝,从此回归汉民族。春秋战国时期的“楼烦国”灭亡后,“古楼烦”文化和“楼烦”地名一直在今山西省太原市娄烦县沿用和传承至今。山西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楼烦古城遗址”位于今娄烦县马家庄乡城东沟口,考古界认为这里便是赵武灵王灭楼烦国时,楼烦国最后的都城。隋大业四年(公元608年)隋炀帝在今娄烦县置楼烦郡(故址在今汾河水库淹没区内,因娄烦县曾属静乐县,有些资料至今还将楼烦郡治误作静乐县),辖境相当于今山西忻州、静乐、岚县、兴县、保德、定襄等市、县地,唐太宗李世民的父亲李渊曾任楼烦郡郡守。唐初在今娄烦县置楼烦监(故址在今汾河水库淹没区)属岚州,唐贞元十五年(公元799年)直辖唐廷,不属州县。成为专为皇家饲养军马的“御马监”,史称:“楼烦骏马甲天下。”唐龙纪元年(公元889年)改楼烦监为楼烦县,并在楼烦县设宪州,领楼烦、玄池、天池三县。宋代楼烦改属岚州,金代沿之,元末废楼烦县归属静乐县,在原楼烦县治设巡检司(以上资料来源《隋书》、《旧唐书》、《新唐书》、《中国历史大辞典》、《山西历史地名》、《中国历史地图集》等文献),明、清沿之。民国时期设娄烦镇,领静乐县二区。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晋绥边区政府曾在今娄烦县设娄烦市,1946年撤销复归静乐县。1971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将唐、宋、金、元时期的楼烦县区域从静乐县划出,单独设县并命名为“娄烦县”,当时属山西省吕梁地区,1972年4月改属太原市至今。1958年建汾河水库时,古楼烦县城拆迁至西10公里的河家庄村附近。今娄烦县地名,去历史上“楼”字之“木”旁,误将“楼烦”写作“娄烦”始于明末清初,在清代“楼烦”与“娄烦”还一直混用。原因之一“楼”、“娄”二字在古汉语中可以通用,人们为省笔划所致。原因之二,据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重续静乐县志》载,有人认为古“楼烦”为胡人占据之地,后来在这里居住的汉人为了避讳自己成为胡人,而沿用了音名改变了“楼”字的字形。另外,在二十八宿中“娄”星为“吉星”,意为这里“吉星多”、“吉星高照”。&■&=======================&楼烦历史(百度)&1.楼烦是北狄的一支,约在春秋之际建国,其疆域大致在今山西省西北部的保德、岢岚、宁武一带。&2.另外有一种说法认为,古楼烦国不是戎狄之国,而是周天子所封诸侯,为子爵。到战国时期,列国间战争频仍,兼并之势愈演愈烈,楼烦国以其兵将强悍,善于骑射,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并对相邻的赵国构成极大威胁。于是,赵武灵王萌生了向楼烦、鲜虞等部落学习,推行“胡服骑射”的构想。他曾说:“吾国西有楼烦、秦、韩之边,而无骑射之备,吾欲变服骑射以备燕、参胡、楼烦。”赵武灵王的改革不仅使赵国一跃而成为北方军事强国,也为北方民族文化的融合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不久,赵国便先后击败了林胡、楼烦,攻灭了中山等国。据《史记?赵世家》记载,赵武灵王战胜楼烦国后并没有攻杀他们的人马,而是采用了“致其兵”的策略,把楼烦军将收容改编,继续为赵国所用。这样众多的楼烦强兵悍将加入赵军,使赵国的军事力量得到进一步加强。此后,楼烦人勇敢善战的传统一直延续到秦汉之际,在楚汉战争中,双方都以楼烦人别为一军,建立了当时的特种部队。据《史记》记载,“阳都侯丁复以赵将从起邺,至霸上,为楼烦将。”《项羽本纪》:“汉有善骑者楼烦,楚挑战三合,楼烦辄射杀之”。《樊郦滕灌传》:“击破松石、王武军于燕西,所将卒斩楼烦将五人”;“卒斩龙且,生得楼烦将十人”;“从击项籍军于陈下,破之,所得卒斩楼烦将二人”;“功布别将于相,破之,斩亚将楼烦将三人”等等。以上所载“楼烦将”应是特种部队的将领。这一时期的楼烦部族受到北部匈奴和南部秦汉的夹击,被迫处于“河南地”,即今内蒙古河套以南、长城以北地区,仍以畜牧、骑射为生。到前127年,汉将卫青“略河南地”,赶走楼烦王,在此置朔方郡。从此楼烦人消失在茫茫的草原中。&=============================&楼烦历史变迁(鲶鱼小小)&从“楼烦骏马甲天下”说起,在网络上关于楼烦的介绍中总要提到这个说法,但我始终对此抱有怀疑态度,这当然是有原因的,其一,从资料上来说,这种说法各处均为“史称”或“时有”等,不但语焉不详,更没有说明出自何处,可信度实在不高。其二,从历史上来说,中原王朝历来军马来源大多来自河套与陇右地区,其他地区虽有分布,但多量小质次。娄烦地区历史上虽曾作为牧监所在,却并没有在史书上留下多少痕迹,可以推测其军马质量并非是“甲天下”的。其三,从地理上说,地处于黄土高原东部的娄烦并不适合大规模养马,黄土高原自古多森林而少草场,在牧养军马方面存在先天劣势,马匹质量不高。&从楼烦的历史说起,史学界关于楼烦是胡是汉的争议从未停止过,。《史记》中记载:春秋时期晋北(今山西北边)有林胡、楼烦。又有《晋乘嵬略》记载“周王绘图有楼烦国”,在更早的《伊尹朝献商书》载:楼烦居商“正北”。关于楼烦的记载的楼烦在历史上很长时间是然而娄烦或楼烦是周天子的分封国还是北狄的一支并不重要,华夏民族从来都不是一个单一的民族,无论炎黄会盟铸就华夏雏形,还是后来在与周边各民族交往中逐渐壮大兴盛,华夏民族都是一个文化与血缘的混合体,号称正统的周朝也是西夷的一支,舜贵为天子却出身东夷,如此看来,追究楼烦的来源意义是不大的。关键是要看他给我们留下了什么。而本文关注的正是楼烦的变迁与更替。&楼烦这个民族或部落大约位于山西中北部内蒙古南部地区,最早可能以游牧为主,没有一个确定的疆域。自商朝出现后作为一股独立势力历经西周与春秋在残酷的春秋争霸中存活下来,没有被强邻五霸之一晋国所吞并,这其中,骑兵是重要因素。作为农耕民族,中原各国向来以步兵为主,在机动性与适应性上与骑兵相比存在劣势,无从发挥兵力上的优势。号称千乘之国的晋也不例外,始终无法消灭楼烦,而楼烦也很难动摇晋国根基。对于晋国来说,楼烦成为了一块食之无味的鸡肋,不但难以战胜,即使胜利,所得利益也有限。尚未大规模开发的黄土高原北部不适合农耕,又要直面更强大的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权衡利弊之下索性保留楼烦作为屏障,放开手脚南下涿鹿中原,春秋时期晋国历次征战与会盟无疑验证了这一点。在以实力为基础的均衡态势下,晋国得以南下成为中原霸主,娄烦也借此机会加强与中原交流,逐渐完成生产方式的转变。&到达战国年间,中原兼并战争进一步升级,昨日之王侯将相,今日之亡国之奴。八百诸侯中存活下来的七大战国将目光投向了身边的土地。三家分晋之后,战国时期的一位划时代人物登上了历史舞台,他叫赵雍,后人称其为赵武灵王。作为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更何况楼烦与林胡已成为雄踞北方草原的霸主,对赵国形成巨大威胁。同时加上赵国之前对外征战频繁,七国中除实力最弱的韩国外,其余诸国均对赵国虎视眈眈,在这种情况下,赵武灵王决定进行军事变革与,以期强军卫国。与战国各国进行的历次改革相同,这也是一次自上而下的改革,这次改革与楼烦息息相关。改革最主要的内容是胡服骑射,在于楼烦等游牧民族历次交锋中,赵武灵王逐渐认识到了骑兵的威力,决心仿效楼烦建立一支职业化的骑兵队伍。出身楼烦的大臣楼援在改革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是改革的谋划着与执行者与改革者之一。&充分吸收了北方少数民族骑兵的剽,悍,疾,忽的优点,同时摈弃其作战仅凭血勇,纪律性差的缺点,在军制,后勤,军功等体制上进行创新,铸就了一支强悍而又纪律严明的骑兵,其另一个成功在于通过土地,爵位吸纳了一批精锐的楼烦骑兵为己用,成功削弱了对手实力。改革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在之后的历次战争中,这支骑兵不辱使命,多次击败各国劲旅,灭亡了中山国,驱逐了匈奴和东胡,将河套纳入版图,收服了曾经的仿效对象楼烦,楼烦大部入赵,余部向北迁徙,与匈奴杂居,楼烦自此国灭,不再成为一个独立的政权存在。赵武灵王灭亡林胡和楼烦,把林胡、楼烦两国上千里的土地并入自己版图,设置云中、雁门、代三郡治之。三郡制度为秦所承袭拓土千里又有无双骑兵的赵国一跃成为战国后期的霸主,与秦,楚并列,是当时最有可能一统天下的三国之一。三国中,楚国虽带甲百万,但困于南方一隅,君王多昏聩,早已失去楚庄王问鼎的霸气。天下的归属在同姓的秦赵两强间展开。楼烦铁骑作为赵国一方参与了这场天下归属之战,并在长平之战中陨落。作为一场决定性的战役,长平之战总是引起上至史学泰斗下至乡野小民的议论,以骑兵为主的赵国败于以重步兵为主的秦国,因此引起有人骑兵的实力的质疑,但我们放眼历史,历代王朝在对阵游牧骑兵时多以骑制骑,譬如汉唐,而步兵为主的北宋对上辽军则一败再败,征服地中海的罗马帝国败在哥特人手上,说明骑兵在对阵步兵时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在长平之战中,赵国以河东一隅供养着宗室百姓与军队,超过四十万骑兵的军需耗尽了赵国国力,而秦军在占据川蜀后国力大增,军需压力远小于赵,赵括在国力支援将尽的情况下被迫主动出击,以骑兵攻坚,最终失败。长平之战失败在于将长于袭扰,突袭的骑兵用于攻城,是兵种运用的失误,归根结底是赵国国力不足造成的,非战之罪,而在战役中,赵军杀伤秦军过半,二十年不敢东向,更凸显了赵国骑兵的强大。在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后到长平之战数十年间,赵国骑兵战无不胜,而楼烦骑兵更是其中最优秀的组成部分,可以说“楼烦骑兵甲天下”&!&在战胜赵国统一中华的秦历经二世而亡,之后的楚汉相争中楼烦骑兵再次大放异彩。弓艺娴熟,擅长骑射的楼烦骑兵成为双方竞相招揽的对象,在楚汉双方中屡屡惊艳亮相,及至后来如同“飞将军:一般,成为擅骑射的代名词。《史记?项羽本纪》中有记载“项王令壮士出挑战。汉有善骑射者楼烦,楚挑战三合,楼烦辄射杀之。项王大怒,乃自被甲持戟挑战。楼烦欲射之,项王_目叱之,楼烦目不敢视,手不敢发,遂走还入壁,不敢复出。”可见楼烦将之善射。这一时期楼烦奇兵作为双方特种部队存在,人数少而精,并非之前的大兵团作战,这其中可能有部分楼烦人汉化以及战争造成的人数减少。战国末期去往北方的楼烦余部返回了故地河套地区,秦朝时期在秦将蒙恬压力下被迫向北移,但在这一时期匈奴开始强大并逐渐统一,楼烦被迫成为匈奴藩属,楼烦王成为单于手下诸王之一。在白登之围中,匈奴率各部以骑兵四十万围汉高祖于白登,楼烦骑兵也再其中,对汉王朝政权构成巨大威胁,新成立的汉王朝无力抗衡,被迫和亲求和。历经四世修养生息(三世四位皇帝),凭借前代留下的雄厚国力,汉武帝终于反击匈奴,在两位大将军卫青与霍去病联手打击下,匈奴远遁,休屠王,白羊王归降,楼烦部遭遇重创,再次离开河套地区,大部归降汉朝,余部已无力维系一个部落的存在,被其余部落吞并,楼烦灭亡。&历经两汉长达四百年的汉化,楼烦人已彻底融入华夏,不可辨认,加上五胡乱华中北方地区经历大规模的胡汉融合,无论楼烦,东胡还是氐等更无从分辨了,楼烦从一个部落政权名称转化为一个地域名称。&魏晋南北朝时期,楼烦成为牧苑,属于岚州,估计是出于战乱造成人口减少,加之临近北疆重镇晋阳,为了加强防卫而设。到隋朝,实行州县两级制,隋炀帝时改州为郡,在全国设立190个郡,1225个县,楼烦为北方诸郡之一,与太原平级。此时楼烦郡治所在今静乐地区。大业四年,为修建汾阳宫派遣张衡修筑楼烦城。隋炀帝初期的楼烦太守即是后来的唐高祖李渊,他同时兼任荥阳太守。李渊虽然出身高贵,母亲是隋文帝独孤皇后的亲姐妹,但文帝去世后,在朝中难有作为,所以出守地方,这时的李渊已将近四十不惑,但仍没有飞黄腾达的迹象,在楼烦与荥阳,李渊初步积累了一定政治基础。几年后李渊重新重回山西,任山西河东慰抚大使,后又任太原留守,同年在晋祠起兵,揭开了大唐盛世的序幕。开元四年神龙政变的元勋王毛仲大规模筑造楼烦城。唐初太原成为全国第三大城市,仅次于国都长安与陪都洛阳,毗邻太原的楼烦也迎来了自己的黄金时代,那个“骏马甲天下的时代”。&先从大唐骑兵说起,唐朝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对外战争屡战屡胜的王朝之一,她凭借的正是一只强悍的骑兵。李渊起兵借助的是突厥骑兵,在隋末的战争中逐渐认识到轻骑的优点,唐初由轻骑兵代替了隋朝的重骑兵。骑兵的建设首要的便是军马,唐朝初期军马缺口很大,不足以用于大规模战争,否则李靖也就不用只带三千轻骑突袭突厥了。这时的军马主要靠购买回鹘马,出于国防的考虑,唐设24牧马监为军队提供军马,这便有了文章开头“楼烦骏马甲天下”的传说。“楼烦骏马甲天下”与其说是大唐盛世的自豪不如说是历史的无奈,中原王朝军马质量一直都很差,恒罗斯之战,唐军战败的重要原因就是军马不如阿拉伯。据传24牧马监最多有马七十余万匹,但质量上很难于黑衣大食,突厥等相比。楼烦作为牧马监与天池,玄池后归属宪州管辖,而宪州是在龙纪元年即公元889年设立,正处于封建王朝晚期风雨飘摇,大厦将倾时期。这一时期唐朝显然无法从周边通过贸易得到足够军马,楼烦等地军马成为唐军军马主要来源,甲天下显然名不副实,更像是一种王朝将亡的自嘲。所以无论初唐末唐,甲天下之说都是站不住脚的。据传宋朝沿袭唐制,可能是因为宋朝外部环境更加恶劣,河西走廊的丧失与大理地区的独立,使国内滇马,河曲马来源在战争期间断绝,蒙古高原为辽所占据,军马的数量与质量均弱于辽,夏以及后来的蒙古,这是宋军在对外战争中屡次失败的重要原因,设立牧马监也未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但在宋朝行政区划图上未能找到楼烦监,可能是记载有误。总而言之,楼烦地区作为牧马监有据可查的只是唐朝及之前而已而已,&之后并未留下史料,甲天下之说仅存于唐代。我们应该认识到的是楼烦军马在历史上为大唐盛世的铸就做出了巨大贡献,但甲天下显然是与客观不相符合的。&宋朝没有了藩镇割据,但由于丢失燕云十六州及西夏独立,在外部环境上十分恶劣。&&北宋及金时期,楼烦归属于岚州,属于河东路治下。这一时期的楼烦地区失去了之前的地位,一方面由于处于与金,夏对峙的前线,局势动荡;更与当时经济中心南迁的历史趋势有关,“并刀如水”的时代已经过去。&元朝楼烦由岚州转属于毗邻的石州,属冀宁路管辖,明朝后期隆庆二年改名为永宁州。之后的楼烦地位一路直降,几乎沦为无名小镇,直至1971年升格为县。&&&&
function open_phone(e) {
var context = document.title.replace(/%/g, '%');
var url = document.location.
open("http://go.10086.cn/ishare.do?m=t&u=" + encodeURIComponent(url) + "&t=" + encodeURIComponent(context) + "&sid=70cd6ed4a0");
!觉得精彩就顶一下,顶的多了,文章将出现在更重要的位置上。
请根据下图中的字符输入验证码:
(您的评论将有可能审核后才能发表)
已成功添加“”到
请不要超过6个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跳一跳刷分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