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省区域经济发展形成了有海南特色的什么型经济

赵立民:国学之旅中思考海南发展 - 百博百文 - 中国南宗道教网——云端道场
赵立民:国学之旅中思考海南发展
文/中国人民大学 赵立民
中国南宗道教网&&& 海南是个特殊的省份,这种特殊不仅体现在它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气候环境、植被物产、风土人情,更体现在它在国际战略地缘关系中的重要位置。基于此国际战略地缘关系,我谈谈我对海南发展的看法。
从历史来看,海南作为一个独立的省份从广东脱离出来也是近代以来才有的事情。这与历史上我们是一个农耕为主的国家不无关系,忽略海疆发展使得近代以来颇受其害。海南从广东的分出独立,台湾隶属于福建省而独立成立台湾省与此一个道理。作为我国第一第二的两大岛屿,台湾和海南有诸多相似之处与共同性,使得二者的发展模式也应该有相互借鉴的重要意义,有识君子不可不察。台湾的发展自蒋家王朝经营台湾之后,他实际上是一直以一个独立的国家发展和建设的,故此,台湾的经济发展模式对于海南的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台湾经济是一个典型的出口导向型经济体系。50多年来,通过进口替代、出口扩张、结构调整与自由化改革的发展轨迹,台湾经济获得了较快发展。而80年代,海南作为国家首个全省的经济特区,其实也正是希望海南可以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特色发展道路。
而就目前海南的发展定位来看,似乎战略定位不甚合理。分析如下:全省搞旅游发展。旅游业是第三产业服务业,其发展不污染环境,海南有得天独厚的发展条件,本无可厚非,但问题是如果海南仅仅把自己定位为旅游省份,把旅游业发展作为重中之重,这无疑是小家子气的。首先,海南的旅游所谓特色是相对而言,并非绝对而言,这里的旅游风光与自然景观因地理位置与气候原因与台湾、东南亚、新加坡、泰国等地有趋同性。就海南省内部而言,海口与三亚的发展存在竞争性。因此旅游业不应该成为海南发展的支柱产业,何况就人文景观而言,海南相较大陆内地的些许省份,一直是文化沙漠。这种飞来转转看看的旅游发展模式留不住人,也不会使海南经济得到长足可持续发展。
从国际、国内的大环境下来看,海南应该认真研究深圳、新加坡、台湾、香港的发展模式。将自己提升到国家层面上规划发展。愚以为应该从以下两个产业入手:教育、文化。先说教育,海南的发展应该参照青岛、深圳的发展模式,大量与世界级国内的顶尖高校合作,建设分校区或研究院所。比如可以成立中国海洋大学海南校区,甚至可以建立一所海洋大学。一方面依托广阔的海域开展生态水体研究,一面面做好海疆历史的整理,与东南亚国家海权之争的智力支撑,建设智库,形成研究院,在国家的战略层面上为国家出谋划策。如果海南有20所重点大学分校,那么海南将成为教育大省,对于提高海南的知名度,吸引人才落地形成长效发展机制。海南也将成为东南亚国家留学生首选地,对于宣传我国政策,成为文化输出的窗口发挥积极作用。而教育的发展必将带动文化的发展。文化的发展以来立足于本土地域文化的建设。比如道教南宗玉蟾宫的发展模式就值得认真研究。另外就是移植。所谓没有的让它有的概念。比如国学的传承和传播,正因为是文化的沙漠,所以所种的都是最新的。海南也可以像台湾一样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传播的重要阵地。台湾不应该发展工业,尤其污染比较重的工业,农业也应该走景观农业、生态农业的发展路径。因此,教育和文化的产业就应该成为努力的方向,一旦形成人口聚集效应,那么海南的发展将呈现几何式增长。大量的外来人口(国内与国际)将使得这片土地呈现不同文化的相互交融与碰撞形式,必将成为中国文化新的衍生点。到这个时候,海南的旅游业将不需要过多的宣传,成为一个水到渠成的的产业。
打好&海&品牌。海南有条件,也有优势做好与&海&的各种文章。第一,利用好海南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支点的先天条件;第二,做好南海资源开发。&做好海洋文章是海南发展的最大潜力所在。&长期以来,海南对海洋的利用基本上都局限于耕海牧渔,还没有真正利用好、开发好这片蓝色国土。都说21世纪是海洋世纪,海洋是国际竞争的主要内容,海南四面环海,拥有这么大一片海域,发展潜力十分巨大,这是别的地方眼馋都馋不来的资源,要是不能好好利用起来,就是对资源的最大浪费。从长远看,海南要赶上发达地区,甚至超越发达地区,海洋就是最大的机会、最大的潜力所在,不容错过。我相信,一旦海南做好了海洋文章,海南的发展前景将不可估量。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为海南参与南海区域经济合作提供了重要平台,海南可抓住这个机遇,建成立足华南、面向东南亚的航运枢纽、物流中心和出口加工基地。
做好生态发展,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海南未来要强化国家战略意识,守好祖国的南大门,保护好蓝色海洋、绿色生态;强化生态保护意识,生态环境是海南的核心竞争力。海南应该有开放的视野和意识,站在国际的眼光谋划发展,而不应该是仅仅基于海南是中国的一个省。应强化开放发展意识,相对封闭的岛屿环境更要求海南开放,&海南不开放将会死路一条&;强化开放创新意识,海南因改革开放而生,因改革开放而兴,未来的发展还应该依靠改革;强化可持续发展意识,将开发开放任务一棒棒传递下去。
更多南宗咨询敬请关注公众号&南宗道教&(zgnzdjw)  【引子】先提一个小问题:中国最大的岛是哪个?这么的问题还用问,当然是台湾岛了。但是在那些台独人士眼里,台湾是台湾,中国是中国,一边一国,中国最大的岛应该是海南岛。实际上,我们改变不了台独者的观念,就像台独者也改变不了台湾岛属于中国一样,这就是事实。
  第二个问题:中国在南海最大的岛屿是哪个?有人说是西沙群岛中的永兴岛(陆地面积2.6平方公里),也是三沙市市政府的驻地;也有人说是“大自然的搬运工”搬运出来的美济礁(目前约5.6平方公里)。实际上这两个都不是,最大的应该是海南岛。其实这个问题有点儿玩小心思,问的不是南海诸岛中最大的岛,而是问中国在南海最大的岛。这两者之间其实是有区别的:我们常说的南海诸岛是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和南沙群岛的统称,而海南岛由于是大陆岛,因此并不包括在内。
  好了,回归今天要说的话题。
  作为沿海国家,中国有数千个海岛,但是这些岛屿却呈现出三大特征“小岛多、大岛少,无人岛多、有人岛少,缺水岛多、有水岛少”。我们今天的话题就从这第1条特征“小岛多、大岛少”说起。
  在中国这些海岛中,台湾岛和海南岛的个头有点儿“另类”:台湾岛约3.59万平方公里,人口约2300万,海南岛略小,约3.54万平方公里,人口900多万。而接下来最大的也不超过500平方公里,如浙江舟山岛、香港大屿山、福建金门岛等,与台湾岛和海南岛相比根本不是一个量级的,更小的就不用多说了。
  台海两岸分治、海南岛安静地做中国的一个省的现状,使得海南岛的存在感比较低,而且实事求是地说,海南岛的开发和发展目前是比不上台湾岛的。但同样是海岛,而且面积较大且相近、人口众多、自成省一级的行政区划,不妨将两者放在一起比对一番。(这里只是比对两个本岛,不涉及下辖的岛屿,如澎湖、金、马之于台湾,三沙诸岛之于海南。)
  闲来无事,便搜罗整理了一些对比资料,内容如有错讹、观点如有偏颇,还望诸位版友多多海涵和斧正。
  【与大陆最早的联系】
  台湾岛:有文字记载的可追溯到公元230年的三国时期,孙权派卫温、诸葛直率船队到达台湾岛(时称夷洲),作为台湾自古属于中国的证据,这是我们在历史课本上常看到的,而此行的目的在历史课本里并没有好意思讲,其实去台湾就是去征服和掳掠人口的。三国东吴丹阳太守沈莹的《临海水土志》详细记载了当时台湾的生产和生活形态,是世界上对台湾最早的记述(现已流失,主要内容载于宋代的《太平御览》中)。从那以后,台湾岛和大陆的交流逐渐多了起来,带动了台湾的发展。
  海南岛:在秦代是帝国辖区荒远的边界,是四大流放地之一,主要是在最南端的崖州。
  【正式成为中国的一部分】
  台湾岛:有人说是从元朝设立澎湖巡检司开始,其实澎湖巡检司只管理澎湖列屿,不包括台湾本岛。严格说来,应该是1662年郑成功从荷兰人手中收回台湾,建立明郑政权,才标志着台湾岛第一次出现汉人建立政权,成为中国的一部分。1883年,康熙派施琅平定割据在台湾的明郑政权,台湾岛正式纳入中央政府的管辖之下。翌年,清朝设置台厦道,台湾与厦门共署,设一府三县,置台湾为一府,称台湾府,府治设在今台南,下辖台湾县(今台南)、凤山县(今高雄左营)、诸罗县(今嘉义),隶属于福建省,道署设于厦门。
  海南岛:秦始皇灭六国,大一统之后在岭南设立桂林郡、南海郡和象郡,其时,海南岛为象郡之外徼(边界),把那时候的海南岛称为中国领土有点牵强。海南岛正式成为中国的一部分应该是从汉武帝平定割据岭南的南越国后,于公元前110年在海南岛设置珠崖郡(治今琼山)、儋耳郡(治今儋州)开始,这是海南岛归入中国版图最早的两个行政地名,标志着中央政权对海南岛直接统治的开端。
  海南岛被正式纳入中国版图的时间,比台湾岛早了近一千八百年。主要原因在于台湾海峡比琼州海峡宽太多。琼州海峡最窄处仅有18公里,很容易渡海而过,而台湾海峡北部宽约200公里,南部约410公里,这对于古代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来说,虽然不是难以逾越的天堑,但难度、风险毕竟大了很多,这是台海两岸交流联系的天然不利因素。
楼主发言:57次 发图: | 更多
  【正式建省】  台湾岛:从康熙收复台湾后,台湾就作为台厦道下面的一府,直到1727年分设台湾道,依然属于福建省管辖。到了近代,由于西方列强相继入侵,清政府被迫在台湾开放了数个通商口岸。中法战争期间,清政府派刘铭传前往守卫台湾,战争结束后,清政府处于加强海防的考虑,在1885年将台湾从福建省中拎出来,升格为省,成为中国第20个行省,1887年建省完成,刘铭传任首任巡抚。不过因为布政、监察、军事、纳税等体系仍与福建有相当密切的行政体系关系,也同受闽浙总督管辖,因此在各式文件中,台湾行省的正式名称为福建台湾省。  海南岛:海南岛也长期隶属于广东省,直到1988年才成立海南省,建省时间比台湾岛晚了100年。海南在建省的同时也成立了海南经济特区(海南经济特区仅限于海南本岛)。
  【被侵略历史】  台湾岛:15、16世纪的地理大发现,让世界进入海权时代,欧洲新兴的海权国家纷纷往亚洲拓展势力,台湾岛就成为被侵占的目标之一。首先来的是荷兰人,随后又来了西班牙人,但很快被荷兰人赶走,后来荷兰人也被郑成功赶走。  到了近代,列强的入侵让中国的边疆危机四伏,台湾也是西方列强垂涎的目标,所以有了后来的开放通商口岸。一旁的日本在明治维新后,也开始蠢蠢欲动,将琉球群岛、台湾岛和半岛作为对外扩张的第一批目标。1874年5月,日本以琉球漂流民在台湾被杀为借口入侵台湾,虽然最终没有得逞,但也探了一下大清帝国的虚实。与此同时,清政府也意识到海疆安全的重要性,再加上后来的中法战争,于是把台湾府升格为台湾省。  甲午战败,马关割台,终于疼醒了浑浑噩噩的中国人。以前败给西方列强,还有借口说人家强大、武器先进,这次却被一直都不拿正眼瞧的东洋岛国骑在脖子上拉屎撒尿,琉球丢了,台湾丢了,半岛也丢了,如果不是列强之间有矛盾,甚至连辽东半岛也要割让给日本人,东亚传统的朝贡体系彻底被颠覆,所以才有梁启超的惊呼:“吾国四千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争败割台湾,偿二百兆始。”  日本在殖民统治期间,为攫取更多利益及证明治理殖民地的能力,因而在台湾引进许多近代化设施与制度,包括环境卫生的改善,殖民主义色彩浓厚的国民教育的推展,以及交通、水利、农业、金融等各方面的基础建设。加上国民政府在战后接收台湾期间有诸多负面之举,以及未能彻底清除日本在台湾的影响力,导致后来的台湾人多有媚日。  海南岛:在侵华战争期间,日本也侵占了海南岛。日,日军悍然在海南岛北部登陆,开始了对海南岛长达6年的统治和掠夺,给海南造成了极大的创伤。侵占海南岛后,日本人将其视为其南进的前哨基地,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日本几次大规模的军事行动,都以海南岛作为出发基地,如日军进攻昆仑关战役、日军强行进占法属印度支那北部战役,都曾在海南岛集结。  由于日本侵占海南岛的时间较台湾短很多,而且更主要的是征服和掠夺资源,基础建设和殖民化教育着力不多,所以海南岛没有出现和台湾岛类似的媚日情况。
  【地理位置】  台湾岛:位于中国大陆东南沿海的大陆架上,东临太平洋,东北邻琉球群岛,南界巴士海峡与菲律宾群岛相对,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省相望。  海南岛:位于中国南端,南临广袤的南海,北与与雷州半岛一水之隔,西面隔北部湾与越南相望。
  帖子有误,第三大岛崇明岛很大的,地理白学了。  崇明岛面积过千了。
  南海大岛,通常大家说的是离岛,距离较远的。而且通常也不包括东沙岛  特指西沙南沙和中沙。 最大自然岛是永兴岛。南沙最大自然岛是太平岛
  @五月风_freshui
12:22:00  帖子有误,第三大岛崇明岛很大的,地理白学了。  崇明岛面积过千了。  -----------------------------  崇明岛确实超过1000平方公里了,不过它是内河冲积岛,而不是海岛
  【战略地位】  台湾岛:地处东北亚与东南亚的分界点,扼守台湾海峡、巴士海峡两大海运要道。如果与大陆统一,则可以成为东部沿海地区的战略屏障,扩大东南方向的防御纵深,卡住日韩的海上经济咽喉,成为中国海军挺进太平洋的理想基地。如果媚日亲美,则是第一岛链上重要的一环,成为美日遏制中国、恶心中国的一条看门狗。  而现实情况是后一种:台湾曾长期作为“反攻大陆”的基地,“反攻”无望后想偏安一隅,幻想着独立建国,守着自己的“小确幸”过日子,自绝于国家统一、民族复兴的历史大势,甚至是拖后腿。  海南岛:与大陆靠得太近,远离国际海运的主航道,作为南海诸岛的后方基地显得稍远。虽是南海舰队的主要基地,但是南海周围有菲、越、印尼等国,进出大洋还是有点儿不方便,尤其是对战略核潜艇而言,因此战略地位不及台湾岛。  虽然在海洋的战略地位不及台湾岛,但海南岛在中国的航天领域却占有重要地位。岛上最新建成的文昌航天发射中心是中国第4个航天发射中心,比其他三个的纬度更低(在世界范围内也属于维度很低的发射场),能借助接近赤道的较大线速度,以及惯性带来的离心现象,使火箭燃料消耗大大减少,提高运载能力。直径更大的火箭可以通过海运运输,发射后的火箭残骸落在海面上,也不会对陆上居民的安全产生隐患。文昌首次发射长征七号运载火箭成功后,接下来会逐渐成为中国最主要的航天发射中心。
    日,长征七号运载火箭首次发射成功,这也是文昌航天发射中心建成后首次执行发射任务。
  【经济发展】  台湾岛:现代化始于建省后的洋务运动,到马关割台前夕已是中国现代化最进步的省份之一。  日本殖民统治时代,最开始实行“工业日本,农业台湾”的政策,榨取台湾廉价的粮食与原料,推销日本的工业产品,以甘蔗、稻米为中心的商业性农业飞速发展,但利益多被日本财阀所垄断。二战期间,台湾成为日本南进政策的跳板,故推动以军需产业为重点的工业化,把台湾当作日军的补给地,台湾进入半工半农的社会,1939年台湾工业产值首次超过农业产值。  抗战胜利,台湾光复回归祖国,很快国共内战开始,民国政府溃败退守台湾。国民党迁台后吸取了在大陆的教训,建立起蒋氏父子对国民党的绝对控制权,经济上进行财政整顿,改革币制,稳定物价,实行土地制度改革,恢复与发展农业生产。从大陆带去的资金和人才,再加上美日的扶持,使得台湾经济在1960年代开始进入飞速发展时期,代表性的就是蒋经国在这一时期主导进行的“十大建设”。1979年台湾被经合组织列入新兴工业化社会,与韩国、香港、新加坡合称“亚洲四小龙”。  这种出口导向型经济可谓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它既能让起台湾经济起飞,也带给台湾后来“失去的二十年”。现在也只有依靠中国大陆每年的输血,台湾经济困境才不至于更难看。就是这种情况下,岛上还是出现了“反服贸”事件,再加上民进党在大选中获胜,可谓是给大陆对台让利政策浇了一盆冷水。现在好了,反服贸的效果达到了,岛民高兴,其实大陆民众也高兴。因为大陆民众不爽对台让利已经很久,如果让利能拉拢人心也就罢了,可现实演绎的却是“东郭先生与狼”的情节。  海南岛:海南岛建省的时间比台湾岛要晚很多,现代化起步晚,再加上地理位置不太好,所以和台湾之间的经济差距还是很大的。所以在1988年建省的同时,整个岛成立了经济特区,目的就是加快经济发展。不过与深圳、珠海、厦门、汕头这些城市经济特区相比,海南岛面太大,少数民族多,基础设施相对落后,招商引资比不上有侨乡背景的广东、福建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其实在5大个经济特区里面,只有深圳的发展是最成功的,其他4个都有着各自的问题)
  【民族族群】  台湾岛:主要民族为汉族(在不同历史时期从大陆迁入,闽南人、客家人都是汉族分支)和高山族(即台湾原住民),还有部分战后滞留台湾的日本人后裔(大家都懂)和其他国家的移民(如外籍配偶和劳工)。  海南岛:汉族、黎族(岛上最早的居民)、苗族、回族。  【语言文字】  台湾岛:台湾国语(台湾腔汉语)、闽南语、客家话、台湾南岛语群;繁体汉字。  海南岛:以汉语为主,黎族、苗族有各自的语言,但没有系统的文字;简化汉字。
  【管理现状】  台湾岛:前朝(民国)残存政权(“流亡政权”一般指在他国建立,所以此处不能用流亡政权形容)的退守安身之地,是仅能控制的两省(台湾省、福建省)中台湾省的主体。本岛下辖6个“直辖市”(台北、新北、桃园、台中、台南、高雄)、3个市(基隆、新竹、嘉义)和10个县(新竹、苗栗、彰化、南投、云林、嘉义、屏东、宜兰、花莲、台东)。  海南岛:中华人民共和国下辖海南省的主体,与世无争,安心发展经济搞建设。本岛下辖3个地级市(海口、三亚、儋州)、5个县级市(五指山、文昌、琼海、万宁、东方)、4个县(定安、屯昌、澄迈、临高)、6个自治县(白沙黎族自治县、昌江黎族自治县、乐东黎族自治县、陵水黎族自治县、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和1个经济开发区(洋浦经济开发区)。
  为什么前3大岛那么出名 第4、5就没多少人知道呢?
  中国最大的岛是库页岛  
  民进党的再次执政说明支持台独的台湾民众占了绝大多数,事实证明台独支持率在逐年增加,对于这样的发展趋势,台湾和平回归的政策已不可行或者说已失败,最终还得要武力解决统一。只想说解决台湾问题宜早不宜迟。
  @窦兴顺
12:48:00  民进党的再次执政说明支持台独的台湾民众占了绝大多数,事实证明台独支持率在逐年增加,对于这样的发展趋势,台湾和平回归的政策已不可行或者说已失败,最终还得要武力解决统一。只想说解决台湾问题宜早不宜迟。  -----------------------------  那些支持“维持现状”的人,本质就是支持台独的,只是担心大陆的打击报复,不敢明说罢了。一旦大陆没有武力威慑的能力,这些人必然会把台独建国从嘴里喊出来,用实际行动做出来。所谓的“现状”,也无须掩盖,台湾(挂着“中华民国”的旗子)事实上的确是独立的,虽然没有改宪法、没有得到更广泛国际社会的承认。现在的“中华民国”招牌,已经不是那个因为政治理念不同、与大陆争夺中国代表权的政权,而是逐渐沦落成为盘踞在岛上的割据政权,无时无处不在想着与大陆保持距离。
  楼主写得不错,为什么不继续?  
  【气候与地形】    台湾岛:台湾岛的纬度位置比海南岛稍高,北回归线从岛上穿过,所以岛上的气候分为两种:中部及北部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南部属于热带季风气候。总的来说,岛上冬季较短而且温暖,夏季长而且湿润。平均年降雨量超过2500毫米,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  说到台湾岛的气候,就不得不说一下台风。我们夏秋季节在新闻上经常能听到某某号台风登陆台湾岛或广东、福建、浙江等东南沿海地区的报道,造成重大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因为台湾和菲律宾东面,是广阔的西北太平洋,在北半球的夏季,副热带高气压带就会北移到这里,在广阔的海面上产生大大小小的热带气旋。规模变大的热带气旋就成为台风,向西北方向移动,首当其冲的就是台湾和菲律宾,也有少数北上到达江苏、山东等地。从某种意义上说,台湾岛是中国东南沿海(尤其是福建、广东)抵御台风的天然屏障,台风经过台湾岛的期间,其势头会被明显减弱,就算跨过台湾海峡在福建等地登陆,破坏力也会大大减小。(其实如果太平洋出现大海啸,台湾岛也是东南沿海地区抵御大海啸的天然屏障,呵呵)  从上面这张图中可以明显看出,台湾岛的地形是东高西低。东部是“东北——西南”走向的台湾山脉,由中央山脉、玉山、阿里山、台东山组成,是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挤压抬升形成的,最高海拔3997米,接近4000米,所以山顶在冬季也是有积雪的。台湾岛东侧以断崖悬壁临太平洋,岛上的河流大多是从东部的山脉向西流(如浊水溪),西部是由这些河流形成的冲积平原,也是岛上人口主要集聚区,经济、交通比东部明显发达。  海南岛:海南岛的维度比台湾岛低,全部位于北回归线以南,所以是典型的热带季风气候,这里长夏无冬,整年的平均气温22~27℃,在最冷的一月份温度也有17~24℃,与冰天雪地的北国风光形成明显的对比,所以这里也是冬季人们旅游度假的好去处。海南岛虽然偶尔也会遇到台风,但和台湾岛相比就少了许多。  海南岛本身就呈椭圆状,就像中国版图“雄鸡”脚下的一个鸡蛋。地形则是中部偏南高、四周低,中间主要是鹦鹉岭、五指山(五指山主峰是海南岛海拔最高点,为1867米,比台湾岛最高峰低了一半左右),然后向四周逐渐下降,形成“山地——丘陵——台地——平原”构成环形阶梯地貌,河流也是呈由中心向外发散状。  
  海南的台风也不少,基本上所有吹向广东广西越南北部的台风都会经过海南岛。前年就有两场17级的特大台风正面登陆海南岛  
  @Mr_Wang_先生
12:35:00  【民族族群】   台湾岛:主要民族为汉族(在不同历史时期从大陆迁入,闽南人、客家人都是汉族分支)和高山族(即台湾原住民),还有部分战后滞留台湾的日本人后裔(大家都懂)和其他国家的移民(如外籍配偶和劳工)。   海南岛:汉族、黎族(岛上最早的居民)、苗族、回族。   【语言文字】   台湾岛:台湾国语(台湾腔汉语)、闽南语、客家话、台湾南岛语群;繁体汉字。   海南岛:以汉语为主,黎族、苗族有各自的...  —————————————————  海南西线几个市县讲的话大多数都不同,儋州话,临高话,军话,黎话,粤语。中线大多数讲海南话黎话苗语。东线几乎都说海南话!一些小语种可以忽略不计,毕竟使用的人数少的可怜!而国语讲得倒是很少,只有跟内地人交流才会说国语!  
  好帖,鼓励。
  海南岛很少发生地震,台湾岛每年都有大大小小地震。。。
  【跨海交通】  在今年3月的两会期间,“十三五计划”的规划纲要草案中,“京台高铁”方案赫然在列,引发了对岸官方、媒体、专家、民众等的热议。  其实我们查看资料就能发现,北京至福州的高铁,已经在去年6月就全线通车了,所谓的“京台高铁”,其实只剩下跨越台湾海峡这最后一段了,而这最后一段也是最困难的。抛开资金、安全性、技术可行性等客观因素不谈,单是考虑对岸是否意愿,如果“落花有意,流水无情”“郎有情,妾无意”,这就是一件很麻烦的事,一厢情愿是做不成的。  针对大陆的构想,台湾“交通部”回应称,应先由陆委会和对岸沟通,再由双方做可行性研究,“工程面研究都可做,但不一定可行”,且技术难度高、经费恐破万亿,“付款、营运都是问题,没那么容易”。台湾陆委会则称,跨海高铁除涉及兴建工程技术、营运安全和营运成本等事项外,更涉及“国安”、民意反应及两岸互动等复杂问题,并非大陆一说即可规划。  对岸这两个部门的表态,我们完全不意外。因为我们大陆就是把这个工程当作在自己家施工来做的,至于对岸说这是中共的又一个统战工具,那就让他们说呗,因为我们一直都没掩饰这么做就是为了实现统一大业。而基于两岸分治的现状和台湾岛上的政治生态,所以京台高铁的“福州——台北”段现在还处于规划阶段,目前也只能处于规划阶段。如果国家真的下决心要实施,那也是统一之后的事了。
  现在再回过头看看技术层面的可行性。其实大陆在近些年来兴建了许多跨海大桥,技术和经验不成问题,比如青岛的胶州湾跨海大桥(世界第一长跨海大桥,全长36.48公里)、杭州湾跨海大桥(世界第二长跨海大桥,全长36公里)、珠港澳跨海大桥(在建)等。2014年去舟山游玩的时候,就经过杭州湾跨海大桥,旅游大巴整整用了二十几分钟才通过。记得当时的雾很大,桥上的路灯开着,那感觉就像行驶在云端,很兴奋,就像没见过世面的土一样,呵呵,那是我第一次通过那么长的跨海大桥。后来才知道大桥也会提供给游人观光,在车上的匆匆一瞥毕竟是有遗憾的,就想着有机会能去体验一把,感受这一超级工程带给心中的震撼和自豪感。  而对于台湾海峡来说,如果想在上面建一架大桥或者挖海底隧道连通两岸,那可就难多了,因为台湾海峡的宽度不是几公里、十几公里或几十公里,就是相对较窄的海峡北部,也有约200公里(最窄处在福建海坛平潭岛与台湾岛白沙岬之间,约130公里),而且海峡深度要比近岸海湾大很多,面临的台风、地震、通航等问题也大了很多。所以合理的方案应该是中间桥隧及局部路堤相结合,至于那一段采用隧道,或桥梁或人工岛与局部的路堤,就需要根据海洋动力环境和海底工程地质条件等因素综合考虑。    因此,目前规划的路线为:福清——平潭岛——桃园,全长约122公里。福清与平潭岛之间用跨海大桥连接,在平潭岛与台湾的桃园之间兴建台湾海峡隧道,经桃园抵达台北。这一方案的线路最短,地质稳定,可行性也最高。  平潭岛已有跨海大桥与大陆相连,2010年建成,但只是公路桥,设计时好像没有预留铁路层。将来的京台高铁在这一段,另架桥的可能性应该会更大些。
  与台湾海峡相比,琼州海峡虽然很窄,但目前还没有跨海大桥或海底隧道,火车只能采用轮渡的方式登上海南岛,也就是把整节车厢开上巨型渡轮运过去。不过解决起来却比台湾海峡简单许多,海峡本身就不宽,而且没有政治因素,因此只要工程方案一旦通过,政策、资金、技术到位,就能开工。目前好像是海底隧道的方案胜出了,相信过不了多久,火车、汽车就能从大陆直接开上海南岛。    火车轮渡
  台湾省和海南省比,建省早很多年。  
  海南有什么生意比较好做的,我想去海南
  等更新。M
  【海南经济特区的曲折发展之路】  海南建省和成立经济特区的目的,就是希望借助改革开放的东风,促进经济发展。因为当时的海南岛作为面积最大的经济特区,经济总量还不及全国的1%,在中国的沿海地区属于那种比较落后的板块。  由于和其他4个城市型经济特区不同,海南拥有广大的农村区域,少数民族众多,经济基础薄弱,基础设施落后。因此想要在这样一个地区实现经济快速增长,发挥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和排头兵的作用,其面临的挑战和困难确实很大。所以在前面提到,海南岛成立经济特区后,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在当时,围绕海南的发展方向,有过很多争论。有人主张从对外贸易寻求突破,有人坚持发展工业致富,也有人认为搞旅游是个好办法。甚至还有一些人在相当长时间里认为,应当给海南“开小灶”,只要网开一面,放开“黄、赌”,海南岛很快就可以赶上台湾岛和一些东南亚国家。  海南经济特区就是在这种争论和憧憬中“摸着石头过河”,迈上曲折的发展之路。这里简单介绍几个影响比较大的事件:1989年的“洋浦风波”、90年代初的房地产泡沫,还有一个是在建省和成立经济特区之前发生的,那就是1985年的“汽车事件”。(这两天比较忙,具体内容稍后补充)
  【1985年“汽车事件”】  1984年初,邓小平南下视察深圳等经济特区期间,他针对海南说过一句话,“如果用20年的时间把海南的经济发展到台湾的水平,就是很大的胜利。”此言被当成中央精神传达。当时的海南行政区党委书记、公署主任雷宇“激动得夜不能寐”。而海南岛,几乎一夜之间从沉寂变得骚动起来。  当时,国务院批转过一个文件——《加快海南岛开发建设问题讨论纪要》,其中指出:“海南行政区可以根据需要,批准进口工农业生产资料,用于生产建设;可以使用地方留成外汇,进口若干海南市场短缺的消费品。”不过,这个《纪要》又明文规定“上列进出口物资和商品,只限于海南行政区内使用和销售,不得向行政区外转销。”  为了又快又多地利用政策,完成原始积累,雷宇和他的部属们很自然地想到了汽车。当时雷宇的算盘是:“进口1.3万辆转卖到内地,赚两个亿就行了。”而且我们也知道,在改革开放初期,百废待兴,这种胆子大、“敢为天下先”的地方官员往往是更容易出政绩的。于是这种想法就开始被付诸实践了。  出乎他预料的是,这个闸门一开,就变得一发不可收拾。只要弄到一张批文,倒卖一辆汽车就可以赚个上万元。一时间,全岛陷入疯狂,人人争跑批文,个个倒卖汽车。在1984年上半年,海南的进口汽车才两千多辆,而到7月份,区政府一下子批准了1.3万辆汽车进口,比上半年的月平均数高出36倍。仅半年,全岛便出现了872家公司,个个直奔汽车而去。甚至部队也参与了运车出岛的大行动,海军动用军舰,以调防名义,把汽车全部换上军用车牌,到湛江卸船后,把军用车牌拆下,拿回海南继续运第二批。  在那个酷热难当的夏天,汽车像潮水般涌进海南岛,全部停在海口市内外,密密层层,一望无际。工商局积极为来自全国各地的买家办理“罚款放行”手续,只消罚款四五千元,盖上一枚公章,这辆汽车就可以堂而皇之地装船出岛了。在这中间,贪污、行贿、受贿、套汇,所有作奸犯科的活动均在阳光下公然进行。事后清查,在短短半年里,海南一共签了8.9万辆汽车进口的放行批文,对外订货7万多辆。  到了9月,海南大量进口汽车引起中央的关注,国务院派人前来调查。而雷宇的上报材料与实际情况大有出入:“一、海南进口的所有汽车,都是在岛内销售的。二、目前已经到货的车,不足1.5万辆。三、海南对进口物资的管理,十分严格,一律不准出岛,违者要受处分。”就在雷宇上报这份材料的同时,成千上万的日本汽车,正在海口市的港口源源卸下。  到了年底,国务院特区办已经不再相信海南的报告。12月,雷宇被召到广州,省政府明确命令他停止汽车进口。至此,狂潮才戛然消歇。1985年初,由中纪委、中央军委、国家审计署等机构102人组成的庞大调查组,进驻海南。不久后公布的调查数据显示,在一年时间里,海南非法高价从全国21个省市、及中央15个单位炒买外汇5.7亿美元,各公司用于进口的贷款累计42.1亿元,比1984年海南工农业总产值还多 10亿元。  雷宇被撤职,后转任广东一个农业县的副书记。从被降职的那一天起,他就成了很多人心中改革的“英雄”,甚至常常被拿来与明朝清官海瑞相提并论。1996年,当他61岁的时候,从广西自治区副主席的职位上主动退下来,并声称回家侍奉九旬老母亲,一时再成新闻人物,颇受社会舆论的同情。  其实从个人品德而言,雷宇是共和国难得的能吏和清官,他为人刚正不阿,敢于抗上直言,行事霹雳,思路清晰,官声之佳,有悠悠众口为证。他在任职期间,努力于肃清文革后遗症,将岛上的所有“右派”都平反了,让海南成了一个“无右岛”。他有亲自处理人民来信的习惯,三年里,亲手批复了5000多封写给他的人民来信。在“汽车事件”的事后清查中发现,雷宇个人在热潮中从未倒过一辆汽车,没有受贿一分钱。也正因此,他一直受人敬重和同情,在民间流传为一个侠客式的清官。  然而,从法律制度的角度看,海南的汽车事件无疑是开了一个很恶劣的先例。它使得中国的经济变革逐渐滑向对制度的肆意钻空子。任何行为以改革之名,都可以对现有的制度进行创造性破坏,这种做法一直得到默许和宽容,其后果则是整个社会环境日渐灰色化,制度和道德底线常常被轻易击穿。  (资料来源:《雷宇和1984年海南汽车走私事件》,见于《文史月刊》-20)
  汽车走私案后不久,海南就建省了,同时也成立了经济特区。于是十几万人怀揣着一夜暴富的梦想来到了海南,本来海南工商业基础就差,这么多人又得找地方住,怎么办呢?搞房地产吧,这一搞,又出事了。
  【海南房地产泡沫】  这个事情说起来有点复杂,先简单梳理一下当时的背景:  (一)1988年,海南建省,成立经济特区。  (二)1990年5月,国家出台《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为土地使用权有偿出让提供了具体依据,为建立可流转的房地产和房地产市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三)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推进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意见》,对房改的深化进行起到了重要的依据作用。  (四)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南巡讲话,随后,中央向全国传达了《学习邓小平同志重要讲话的通知》,提出加快住房制度改革步伐。  于是,全国各地数千亿资金蜂拥扑向海口、广西北海等南方沿海城市。一时间,这些地区房地产价格一路飙升。这是中国改革开放之后有记录的第一次房地产热,也为此后海南泡沫破灭埋下伏笔。  在1992年,海南全省房地产投资达87亿元,占固定资产总投资的一半,仅海口一地的房地产开发面积就达800万平方米,地价由1991年的十几万元/亩飙升至600多万元/亩。就是这一年,海口市经济增长率达到了惊人的83%,另一个热点城市三亚也达到了73.6%,海南全省财政收入的40%来源于房地产业。  在高峰时期,总人口不过600多万的海南岛上竟然出现了上万多家房地产公司。1988年房地产平均价格为1350元/平方米,1991年为1400元/平方米,而到了1992年则猛增至5000元/平方米,比1991年增长257%。1993年上半年房地产价格达到顶峰,为7500元/平方米。  在这场空前豪赌中,政府、银行、开发商结成了紧密的铁三角。其中银行不仅充当了游戏的鼓手和输血机,自己也忍不住客串了一把玩家的角色。在泡沫生成期间,以四大商业银行为首,银行资金、国企、乡镇企业和民营企业的资本,通过各种渠道源源不断涌入海南,总数不下千亿。几乎所有的开发商都成了银行的债务人。精明的开发商们纷纷把倒卖地皮或楼花赚到的钱装进自己的口袋,把还停留在图纸上的房子高价抵押给银行。  而在狂热之下,又有几个人能嗅出这其中的危险气息呢?  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朱镕基发表讲话,宣布终止房地产公司上市、全面控制银行资金进入房地产业。  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当前经济情况和加强宏观调控意见》,提出16条宏观调控措施,将调控的重点放在金融领域:整顿金融秩序,严肃金融纪律,治理乱拆借、乱集资、乱投资形成的“三乱”。这16条整顿措施并非针对海南,但对海南的房地产泡沫而言,招招致命,泡沫一下破灭。  开发商纷纷逃离或倒闭,银行顿时成为最大的发展商,不少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一度高达60%以上。据统计,仅建行一家,先后处置的不良房地产项目就达267个,报建面积760万平方米,其中现房面积近8万平方米,占海南房地产存量的20%,现金回收比例不足20%。一些老牌券商如华夏证券、南方证券因在海南进行了大量房地产直接投资,同样损失惨重。为此,证监会不得不在2001年4月全面叫停券商直接投资。  这场狂热“开发”最后的遗产,是给占全国0.6%总人口的海南省,留下了占全国10%的积压商品房。全省“烂尾楼”高达600多栋、1600多万平方米,闲置土地18834公顷,积压资金800亿元,仅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坏账就高达300亿元。  海南房地产泡沫的破灭事件成为中国局部泡沫经济的典型样本,在中国地产的发展史上占据着特殊的地位。为了解决省内众多信托投资公司由于大量投资房地产而出现的资金困难问题,海南省政府在这一年成立了海南发展银行。但是这一亡羊补牢之举并未奏效,仅仅过了不到三年,海南发展银行就出现了挤兑风波。日,央行宣布关闭海南发展银行,这也是新中国首家因支付危机关闭的省级商业银行。  从1999年开始,用了整整七年的时间,海南省才基本处置好这个泡沫的烂尾。直到2006年下半年,元气大伤的海南房地产才开始出现了缓慢的恢复性增长。
  库页岛;提这三个字,很纠结!
  库页岛
  【1989年“洋浦风波”】  这件事还得从1988年说起,这一年8月,新成立的海南省政府对外宣布将在洋浦成立开发区,由熊谷组(香港)有限公司经营。这种由外商成片承包、系统开发的模式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争论也很大。  那么,洋浦究竟是一个什么地方呢?洋浦位于海南岛西北部,在当时属于儋县(1993年改为县级市——儋州市,2015年改为地级市)。尽管这里土地贫瘠干旱,十种九不收,素有“三多三少”之说(即荒地多、石头多、仙人掌多,水少、林少、村庄少),不适宜农业开发,但发展转口贸易却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这里海岸线曲折,港湾深阔,是难得的天然良港,与港、台地区和东南亚国家的距离都很近,因此很有发展成为国际货物的重要集散地的潜力。  所以就有了成立洋浦开发区的提议。虽然理想很丰满,但现实比较骨感。经过估算,海南省领导层发现,仅洋浦开发区中的“七通一平”就需要100多亿元的投资,而海南1988年的财政收入才4.2亿元,就算加上国家一年给予海南2亿元的低息贷款额度,也是杯水车薪,这个提议根本就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这时候怎么办?出路就是吸引外资!于是产生了经济特区中的“洋浦开发模式”,即“引进外资成片承包,系统开发,综合补偿”的利用外资进行开发。1988年6月,海南省政府与熊谷组(香港)有限公司达成开发洋浦的初步协议,将洋浦港中心地区30平方公里的土地,以每亩2000元人民币的低价租给日本企业熊谷组,期限70年。在年底的12月31日,海南省政府向国务院上报请示这一议案。  翌年三月,全国政协七届二次会议。当时有五名政协委员在会议上联合发言,认为海南省政府的这一举措欠妥,随后又有二百多位政协委员也就这个问题联名递交了提案,一石激起千层浪,“洋浦风波”很快波及全国,并且在香港、澳门地区和日本、美国等国家引起强烈的反响。上海的《解放日报》率先对此作详尽报道,围绕着出租土地70年、由外商成片开发的“洋浦模式”是否属于“卖国行为”、是否吃亏等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国内一些不明真相的学生甚至上街游行,贴出了“声讨海南卖国”的标语口号。  问题到底出现在哪里呢?其实还是当时人们一个思想观念问题,还有就是海南省政府对公众的沟通说明工作做得不好。  其实,洋浦开发区是参照国际惯例来设计和运作的,但是在当时,这种做法却不能为国人所接受。这种模式遭到了有些人的公开指责,不少人将“土地大面积承包给外商”与殖民时代丧权辱国的“租界”联系起来,甚至将两者划上等号。再加上租借的对象——熊谷组(香港)有限公司,又是一个日本建筑公司在香港成立的合资子公司,所以这些反对声浪中充满了比较鲜明的民族情感色彩。  面对这些指责和“声讨”,海南省主要领导人一面立即就洋浦开发问题发表讲话,说明实情,澄清误解;一面上书党中央、国务院,请示解决方案。4月28日,邓小平就这一事件给海南省政府做出批示:“我最近了解情况后,认为海南省委的决策是正确的,机会难得,不宜拖延,但须向党外不同意者说清楚。手续要迅速周全。”  在随后的两年间,中央多次派人去洋浦视察,并一再声明党中央、国务院支持海南引进外资开发洋浦,并且明确指出:引进外资成片开发,纯属商业行为,不存在损害中国主权问题。日,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洋浦经济开发区”后,这场风波最终才得以平息。
  好贴  
  @Mr_Wang_先生
12:32    日,长征七号运载火箭首次发射成功,这也是文昌航天发射中心建成后首次执行发射任务。  -----------------------------  t
  @Mr_Wang_先生   1883年?施琅都入土多少年了?
  @Mr_Wang_先生
12:04:00  【被侵略
】  台湾岛:15、16世纪的地理大发现,让世界进入海权时代,欧洲新兴的海权国家纷纷往亚洲拓展势力,台湾岛就成为被侵占的目标之一。首先来的是荷兰人,随后又来了西班牙人,但很快被荷兰人赶走,后来荷兰人也被郑成功赶走。  到了近代,列强的入侵让中国的边疆危机四伏,台湾也是西方列强垂涎的目标,所以有了后来的开放通商口岸。一旁的日本在明治维新后,也开始蠢蠢欲动,将琉球群岛、台湾岛和......  -----------------------------  两坨焦礁好吧
  **纠错** 在帖子的【正式成为中国的一部分】这部分,把施琅收复台湾的时间1683年错打成1883年,多谢网友“linhui851”的指正。  
  【台湾的代工产业】  (一)先简单梳理一下台湾在1949年之后的经济发展历程。  国民政府退据到台湾后,吸取了败走大陆的教训,借鉴中共的做法,在台湾也实行了土地改革,废除租佃制度,使“耕者有其田”。可以说,台湾的土地改革是国民党实践孙中山“平均地权”思想的成功实践,把生产力从旧的生产关系和土地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瓦解了农村落后的封建土地制度,有效地缓和了社会矛盾,巩固了国民党政权在台湾的地位,也为台湾经济的起飞奠定了基础。  为进一步推进经济的发展,台湾当局于1953年开始实施第一期四年计划。为了节约外汇和保护发展岛内劳动密集型产业,台湾当局提出了进口替代发展战略,并规划了具体实施办法。  进口替代战略的实施,极大地促进了台湾经济的发展,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主要表现在:台湾经济发展进程加快,工业化程度大为提高,经济增长率稳步上升。台湾的制造业成为国民经济中增长最快的部门,其又以运输工具制造部门增长最为迅速,年均增长率49.3%,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自20世纪60年代起,随着岛内市场的饱和、失业率上升、国际收支失衡等现象,台湾当局从内向型进口替代转为新的外向型出口导向战略。这一转变也迎合了当时世界产业结构的大调整的需要:发达国家劳动力成本迅速上升,开始将劳动密集型的“夕阳工业”纷纷转移到发展中经济体。  这种模式后来就被称为“雁行理论”。 在东亚以日本为雁头,其次为亚洲四小龙(包含韩国、台湾、香港、新加坡),其后是中国大陆与东盟各国(包含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等)。即日本先发展某一产业,当技术成熟,生产要素也产生变化时,这些产品在日本的竞争力转弱。接着亚洲四小龙自日本移转技术或产业转移,开始发展此一产业。在此同时,日本产业结构升级到另一个新的层次。同样地,当亚洲四小龙在该一产业发展成熟后,这些产品的生产又转移到相对更落后的国家发展。亚洲四小龙的产业结构也相应升级,呈现出有先后秩序的发展。  在经历20世纪60年代经济的快速发展阶段后,进入70年代台湾经济经过长期积累、在有利的国际经济环境下,迅速进入起飞阶段,为台湾步入发达经济体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但是,20世纪70年代的台湾经济亦面临着新的发展环境以及石油危机的直接冲击。劳动力成本上升、台币升值、储蓄率下降等问题相继出现。在这种情况下,为巩固经济发展的基础,进一步摆脱对进口原材料以及半制成品、核心零部件的依赖,在蒋经国的主导下,台湾进行了著名的“十项建设”以及后续的“十二项建设”。  为进一步提升国际竞争力,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起,台湾当局以促进科技进步与产业升级为目标,将发展的重点从资本密集型转向技术密集型。  在一系列政策措施的推动下,台湾经济一直保持着较高增长率,产业升级绩效亦非常明显。到了八十年代末,台湾便迅速跻身于中等发达经济体的行列。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台湾逐步从以劳动密集型产品输出为主的经济形态,向以高科技产业为主的经济形态转型。  1991年,台湾在“六年建设计划”中确立通讯、资讯、消费性电子、半导体等十大新兴工业,作为未来台湾工业的发展方向。之后,岛内高科技产业已获得长足的进步。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资讯和半导体工业产值分居世界第三、五位,扫描仪、笔记本电脑等十一项产品产值居世界第一。以资讯工业和半导体工业为龙头的新兴科技产业体系已经形成,并逐步取代传统产业体系,成为台湾制造业的核心和出口的主力。不过,这些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是以为欧、美、日代工为主的生产模式。
  (二)成也代工,败也代工。  什么是代工呢?代工就是代为生产。也就是初始设备制造商(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er,即OEM)来生产,而再贴上其他公司的品牌来销售,自己没有产品的知识产权。  代工可以理解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大分工的一种体现,生产与销售分开的大潮流。代工方虽然避开了销售的诸多环节对注意力的分散,可以专注订单下的生产,但是不能分享到品牌的价值。从而在国际分工中,还是处于委托方的从属地位,利润率较低,实际上是牺牲了最底层的大多数工人的权益。  台湾代工企业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郭台铭在深圳设立的富士康。其实,像什么阿玛尼、路易威登以及许多奢侈品等,虽然贴上原产地的标签,但实际上在中国大陆都设有代工生产线,只不过几乎所有的授权生产企业都签有保密协议,禁止向外透露任何细节。  好了,回到我们的台湾代工产业上。由于自身制造技术较高、生产成本较低、中小企业众多的特点,台湾的高科技产业选择了一条为国际大企业代工生产的独特发展道路。  1997年,资讯和半导体工业的代工产值比重分别高达73%和55.2%,世界前五大电脑品牌企业在台湾均有相当高的采购量。今后,随着国际大企业采取全球运筹式管理体系(Global Logistic,即将制造、库存、销售等下游环节外移海外厂商,自己仅负责研发等上游环节)的加强,台湾厂商将进一步被纳入国际大企业的全球供应链体系,代工比例还会升高。  代工一方面推动了台湾高科技产业的出口导向,使资讯工业在短期内跃居台湾第一大出口产业;另一方面,也使台湾形成对欧美日市场与技术的高度依赖。此后台湾资讯、通讯工业出口欧美国家的比例在六成以上,半导体海外代工业务也主要来自美国。关键设备与零部件的进口更是高度集中于欧美与日本,占九成以上。因此,台湾每年需向欧美和日本付出巨额的专利费用。  当时台湾资讯等高科技产业已基本走过高速成长期,逐步进入成熟期。为了降低生产成本、追随国际大企业的全球行销策略、强化代工地位和利用海外人才资源,台湾高科技产业开始加强向外投资的步伐。  适逢中国大陆深化改革开放,“西进”成为很多台湾代工厂商的理想选择。借助大陆招商引资政策的扶持、丰富廉价的劳动力、稳定的社会环境,这些登陆的企业(包括一些绿营人士的企业)只要自己不作死,而只是闷声发大财,大多在大陆赚得满盆钵。  而被台湾当局忽悠,选择“南向”政策的企业,他们的结果说起来可谓是一把辛酸泪,和“西进”企业相比,简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事情都有两面性。在能力和意愿两方面,多数代工台企缺乏研发创新,拥有不了高科技产业的核心技术,打造不了长远的世界级品牌、人才流失严重。只依靠模仿和代工,因此离世界顶级尖端科技产业还有很远的距离,这也是台湾代工企业目前面临的最大困境。  比如一些台企最初来大陆投资设厂,随着大陆生产成本逐渐上升导致企业利润下降,于是又把生产线搬到越南、印尼等东南亚国家,等到这些国家的生产成本也上升,然后继续搬到非洲……
  求科普,为什么我的45楼看不见了?
  【名称的由来】  (一)台湾  “台湾”一名源于居于今台南安平的平埔族原住民西拉雅族“台窝湾”社的社名,意为滨海之地,并取全称中的“台”字作为简称。  春秋战国时期称台湾为“岛夷”。秦朝称“瀛州”。三国时期称“夷洲”。隋朝至元朝称“流求”。明朝中期以后民间对台湾的称呼很多,如“鸡笼”(指台湾北部)、“北港”(台湾西部沿海的通称)“大员”“台员”“台窝湾”(指今台南安平地区附近),官方称为“东番”。郑成功赶走荷兰人后改称“东都”,后郑经改为“东宁”。清朝更名为“台湾”,并设置台湾府,隶属于福建省,这是台湾的正式定名。  自1970年代后,在政治上出于“一中”原则的考量,台湾当局有时也将“中华台北”(Chinese Taipei)一词用于加入各种国际组织时所使用的名称。比如台湾地区参加奥运会以及其他国际运动赛事,就是以“中华台北”之名义。  台湾还有一个名称,那就是“福尔摩沙”(Formosa)。这个名称最早是葡萄牙人对台湾的称呼,源于葡萄牙语Ilha Formosa,意为“美丽之岛”,在1950年代前是欧美对台湾的主要称呼。后来部分台湾民族主义者和特殊政见者也倾向使用“福尔摩沙”来称呼台湾。  其实“福尔摩沙”并非特指台湾,这一名称遍布五大洲,有城市、村镇、公园、山脉、河流、湖泊等亦用“福尔摩沙”命名。  日本古代曾以“高砂”“高砂国”“高山国”等称呼台湾。
  (二)海南  西汉武帝平定南越之乱后,于公元前110年在海南岛设置珠崖郡(治今琼山)、儋耳郡(治今儋州)。西汉元帝初元三年(公元前46年)春又罢珠崖郡,下诏放弃珠崖郡,设置朱卢县,隶属交州合浦郡。东汉建武十九年(公元43年),复置珠崖县,属合浦郡。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前67年)又复置儋耳县,珠崖、儋耳两县均隶属于合浦郡,督于交州。  三国时期,孙权派兵平定交州,在雷州半岛设立珠崖郡,对海南岛实行“遥领”。但直到此时,海南岛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名称。  南北朝时,梁朝武帝在废儋耳郡的地方设置崖州,统于广州。《北史》和《隋书》均载“海南儋耳归附者千余峒”,是为“海南”一词的最早记载,但在当时并非指代整个海南岛。崖州设置,此事意义重大。从汉元帝罢撤珠崖郡之后,历代州郡治所均设在大陆,对海南地区只是“遥领”而已。至南朝梁武帝时,始在海南本土设置崖州,有效地管辖海南岛全境。  隋朝炀帝时,海南岛共设两郡(珠崖郡、临振郡),由扬州司隶刺史管辖。  唐代改郡为州,设崖州、儋州、振州、万安州、琼州5个州,统属岭南道管辖。海南现在的简称“琼”,就是从唐代的“琼州”来的。  在此后的宋、元、明、清各朝代,海南岛上的行政区划和名称也在不断变化,自不必多说。  中华民国初期,海南岛的建置仍袭清制,置琼崖道。民国10年废道制。民国21年,曾拟划海南岛为特别行政区,但未实行,当时行政区称为琼崖,直隶于广东省。民国38年(1949年)4月,海南特别行政区成立,隶属行政院,海南特区行政长官公署、海南建省筹备委员会设在海口。这是首次以“海南”之名统称这个中国第二大岛。  1950年海南解放后,海南的建置为行政区。次年4月,成立广东省人民政府海南行政公署,1955年3月,改称广东省海南行政公署。1980年1月,改称海南行政区公署。1984年10月撤销海南行政区公署,海南行政区人民政府正式宣告成立。1988年4月,海南省和海南经济特区成立。
  楼主写的很好。要写写景点吗?
  自古来讲,中国第一大岛是库页岛!
  【旅游】  (一)台湾岛  高山青,涧水蓝  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呀  阿里山的少年壮如山唉  高山长青,涧水长蓝  姑娘和那少年永不分呀  ……  自然风光:对我们大陆人而言,台湾最出名的算是阿里山、日月潭了吧,我们在小学课本上就学过,想必大家都有印象。此外还有玉山(其主峰海拔3952米,为中国东部最高峰),阳明山(台北近郊,蒋介石改名,温泉比较出名),垦丁(台岛最南端,沙滩、崩崖、热带稀有植物等),太鲁阁峡谷(峡谷、断崖)等。  人文景点:主要是台北故宫博物院、国父纪念馆、中正纪念堂,以及101大楼、台北夜市(如士林夜市)、各大购物商圈等。  随着两岸交流日益频繁,陆客成为台湾外来游客的主力军。台湾好看的、好玩的地方确实很多,但观光旅游业的一些基础工作存在很大问题。前两天就有24人的大陆团在游览巴士上活活被烧死,而近几年的统计显示,大陆游客赴台期间遇到的伤亡事故频频发生,频率远高于去其他国家地区。甚至还不时有车祸、火车车轨天热变形导致翻车、给陆客吃剩饭、反中台独人士的歧视和语言侮辱等负面新闻被曝光。  至于那句“台湾最美的风景是人”,我不知道这句话最早是谁说出来的,也懒得去考究。只是觉得,“最美的风景是人”这一说法,前缀加上任何地名都适用。热情好客、彬彬有礼,自然会让游客感到舒畅放松,觉得这是一个温情的、充满人文关怀的地方。但是啊,人都是复杂的集合体,人性有美好的一面,也有丑陋的一面,扩大到一个社会,就更是如此。“最美的风景是人”在某种情形下,也可能变成“最丑的风景也是人”。  (二)海南岛  以海口和三亚为两个端点,海南的旅游行程基本分为三条线,一条是东海岸的海滨旅游风景线,一条是中线的黎苗少数民族风景线,另一条是西海岸的原始丛林风景线。  自然风光:三亚海滩、天涯海角、大小洞天、五指山、红树林湿地公园、东郊椰林、亚龙湾热带森林以及各种热带野生动植物园。  人文景点:海瑞墓、琼台书院、东坡书院、博鳌论坛会址、文昌航天发射中心(及主题公园)、南海观音(南山佛教文化园)等。  生态立省、经济特区、国际旅游岛是海南发展的三大优势,海南岛作为中国唯一热带滨海旅游资源,因此规划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就是成为著名的国际旅游岛。国家给了政策和资金扶持,但是在操作中出现很多问题:征地、圈地、卖地、大兴土木,有人夸张点说,旅游岛快变成房地产岛了,似乎忘记了上世纪90年代的房地产泡沫教训。也许是缺乏对国际旅游岛理念的深刻认识,也许地方政府官员只会搞面子工程,甚至为了私利,总之,这个目标“路漫漫其修远兮”,仍需要科学规划和落实,少点折腾才好。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回复(Ctrl+Enter)}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台湾省的特产是什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