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学者练习太极的招式繁琐,怎样有更简单的记忆方法

太极拳的5种练法,为何不可以直接练气和意。_太极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可签7级以上的吧50个
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35,748贴子:
太极拳的5种练法,为何不可以直接练气和意。
现在学习,尤其在城市里,不可能象过去一样,朝夕不离师父,从基本功练起,一学就是五、六年,甚至上十年。现在大多数人只能通过学习班或者大伙集中在一起来学习,顶多老师给你个别指导一下要领。也有个别人缘份好的,遇上一个好老师,单独给你传授。据我的了解目前北京大致有五种的教法。
第一种教授拳架。学习的人主要是上了岁数的老人和一些女**好者。主要以锻炼身体为目的,其中也有些人架子练得很不错,看上去舒展优美。这种教法目前占大多数,有种称呼叫“太极操”,大概是指这种教法和练法,只是外在肢体的活动。
第二种教授。这样教法除了拳架外,还教授推手,但主要以各种用力技巧为主。老师会教你如何松下来,如何松肩、松腰、松胯,如何沉肩坠肘,如何手上不用劲而以腰为轴带动用上周身的劲,如何引进落空,以及如何巧用杠杆原理等等,这些是与外家拳不同的用力技巧。进一步老师还会讲解如何气沉丹田,如何用棚履挤按发人摔人等。一般来说,能在外面教授这些东西的老师都是练得很不错的,对太极的这些基本东西掌握和运用的都很好。
第三种教授。老师在教拳架的过程中仔细讲解每个动作的技击格斗含义,也就是说直接教授太极。这种教授方法目前我知道的只有马来旺老师一人。但这种教法对初学者来说难了点,种种实战方法若没有较深的功夫根本就用不上,因此这种教法惟有相当武功底子的人学来才事半功倍。这种教法披露了招式中实战技击的秘密,这些东西过去拳师只是私下教授给功夫已经不错的弟子们,俗称家里练,不轻易传给外人。这种教法我的感觉是教的人很辛苦,学的人也很累,因此就算有真功夫的老师也不大愿这样教。
第四种教授神意气的练法。神意气的练法在杨式里面讲的最多,的书里就披露了炼神、炼意、炼气的方法,还有以钟喻人的内气运行线路,拳架中也强调意念的配合。魏先生曾在社科院教授杨式老六路拳,不知是否讲授这些东西。形意拳云得意而忘形,太极亦如此,但真正得其意者,罕见也。
第五种教授先天的练法。这种教授方法公开场合肯定是见不到的,因为只有极少数人能够理解。这种教法走的是道家太极修炼的路子,神意气的修炼毕竟还是后天的东西。道家所谓“心死则神活”,不著任何后天意念,先天的东西自然就能出来,从拳术的角度来说,应当是极高明的境界了,正如形意拳所说的: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不过真正能练出先天真意者如凤毛麟角。一般人终日俗事太多,实难静下心来进行这方面的修炼。
拳架谓之之毛,谓之太极拳之皮,技击谓之太极拳之肉,神意气谓之太极拳之骨,先天真意谓之之髓。练习者先天禀赋不一,性情相异,因而喜好不同。一般来说,普通人易得其毛,性情温和者易得其皮,骨架粗厚、豪迈之人易得其肉,文人墨客多嗜好其骨,慧根深者可得其髓。寻常太极高手,多得其一二。象杨露禅这样毛皮肉骨髓具得且皆练至极高境界者,世所罕见。
太极打造国产武侠新体验,37新款武侠ARPG页游太极以渲染技术勾勒如画江湖太极零职业模式,构建多维武侠世界,多样副本,轻功对决,来太极崛起学成一代英雄
张以前当过兵,身体架子特别好,都说他打拳架子特别正。他不但自己打还教会了他的女儿,他们父女每天早晨和晚上都穿着练功服,在我们这的广场上打拳,每天都会吸引很多带着孩子的家长驻足观看,他们父女是我们这里的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后来教我内功的葛老师也曾经给我说过,说张的是他的老师的徒弟里面打的最好的一个,是唯一超过他老师的一个人。
请打开百度
搜索 太极妙
这几个字,可以看到内功的最新的信息。
以前练健美的时候就认识张了,但是没有密切的接触过。通过和他学习太极拳后,才慢慢的了解他,并且有了深厚的感情,虽然我们两个人年龄差不多大,没有以师徒相称,但是在我的心目中我已经把它当作了老师。张教拳特别细心,因为我没有接触过太极拳,学的时候特别慢,张总是很耐心的一个动作一个动作的教我,有时候一天也就学习两个动作,他教我的每一个动作都很到位。脚的位置多少度,手放在哪里,勾手的时候应该有一种手里捏着一个很小的米粒,想掉掉不了,还不要捏太紧的那种感觉,他都说的那么详细。甚至说不好听了,为了帮我纠正动作,他在我的身后,搬正我的身体脚的位置的时候,放个屁他都可以闻到。他就是这样耐心细致,有时候看他教别人的时候也是这样,我问他你教每一个人都是这么认真仔细,为什么呢。他说第一为了交朋友,第二通过教人也是锻炼了自己,第三自己通过打了这么多年的太极拳,性格好像就这样变得开阔耐心了。有时候我自己都觉得,如果是我教其他人的时候,肯定不如张这么有耐心,因为新手很难教的,看来通过打太极拳还可以让人变得心胸开阔。
以前练健美的时候就认识张了,但是没有密切的接触过。通过和他学习太极拳后,才慢慢的了解他,并且有了深厚的感情,虽然我们两个人年龄差不多大,没有以师徒相称,但是在我的心目中我已经把它当作了老师。张教拳特别细心,因为我没有接触过太极拳,学的时候特别慢,张总是很耐心的一个动作一个动作的教我,有时候一天也就学习两个动作,他教我的每一个动作都很到位。脚的位置多少度,手放在哪里,勾手的时候应该有一种手里捏着一个很小的米粒,想掉掉不了,还不要捏太紧的那种感觉,他都说的那么详细。甚至说不好听了,为了帮我纠正动作,他在我的身后,搬正我的身体脚的位置的时候,放个屁他都可以闻到。他就是这样耐心细致,有时候看他教别人的时候也是这样,我问他你教每一个人都是这么认真仔细,为什么呢。他说第一为了交朋友,第二通过教人也是锻炼了自己,第三自己通过打了这么多年的太极拳,性格好像就这样变得开阔耐心了。有时候我自己都觉得,如果是我教其他人的时候,肯定不如张这么有耐心,因为新手很难教的,看来通过打太极拳还可以让人变得心胸开阔。
张教我们这些外人的时候,总是那么的耐心和蔼,不烦不躁,可是他教他女儿的时候却是格外的严厉无情,让人感觉特别的严肃和不近人情。他的女儿年龄不大但已经是我们省的少年组太极拳连续3年的冠军了,他们父女基本每年都参加省里的太极拳比赛,每年都拿到好的名次,有一年他们父女分别拿到了太极拳表演冠军,报纸上还专门报道了他们,是唯一个父女一起参赛的家庭,我们这的体委还专门发给他们了奖励。有时候张对我说他现在最大的希望就是把女儿培养出来,听他说过几天他们还要到韩国比赛。
经过了漫长的2个月的时间,我才算把陈式老架一路学完,这期间如果没有张的耐心细致的指导,我想中间也可能就半途而废了,如果这套老架一路学不完,也就不会有以后的内功太极的习练,我在这里衷心的谢谢张,是他让我认识了太极拳,也是他让我慢慢的了解了太极拳。
在和张一起学拳的时候,基本上都是晚上去广场学。早上我还是和我的无极拳老师学习无极拳,当然旁边就是张和他的女儿以及其他的人打太极拳。在和我一起练无极拳的里面有一个刘大哥,我们都称他为老刘。张晚上第一次带我去认识他的老师的时候,我就看到了老刘。没想到他早上练习无极拳,晚上来练太极拳。他是和张的老师学太极的,没想到他什么都练,我说练习无极拳和他拆招的时候,它可以化解我。后来我和老刘交流后才知道,他通过练习太极拳和无极拳的结合,感觉到更加实用,太极拳守,无极拳攻。这也是后来的太极内功葛老师对我说的一句话。
张的老师内功很深,听张说不在葛老师之下。张还说葛老师以前也看中他了,想让张和他学习内功,收张为徒弟。但是张没有跟葛老师学,因为他已经拜师了就不好在拜其他师傅了。张的老师每天带领我们打拳,有时候一晚上打3遍老架一路,很少讲解内功和推手方面的事情。有时候在打拳休息的时候,张和老刘就故意问他不懂的问题,让他给我们讲解内功。有一次老师高兴了,坐在台阶上让张和老刘把他抬起来,张的老师也就130斤,可是两个人就是抬不起来他,后来又换了2个更有劲的人,还是抬不起来他。还有一次他蹲下来,让2个人按住他的2个肩膀,他轻轻的就站了起来,我们自己试验的时候一个人按住肩膀都起不来,从我亲身看到的情况可以看出来,张的老师的内功不比我的内功老师葛老师差,但是他不会装太极妙,内功只可以自己有,其他徒弟很难得到。
张的老师虽然内功很高,但是他却不教内功。有一次我问张,你练了这么多年了,你的老师为何也不教你内功呢,张说他们主要是打拳,内功方面讲得很少,有时候说说但也不系统讲解。后来听张说要参加我们的这春节晚会,要在电视台排练,后来就好几个月没有和张见面。后来天气冷了,张也没有再到广场上练拳,过年的时候,我给他打电话请他出来一起吃了顿饭,本来想约上他的老师的,可是后来考虑到我也没怎么和他老师接触,就没有给他的老师打电话,后来找了老刘,我们3个在一起吃了顿饭。吃饭的时候我们谈到了无极拳、太极拳还有后来我练的太极内功。因为每个人追求的不一样,每个人在练功和道路上遇到的老师不同,或者说有的人有缘有的人无缘,所以我们3个人以后练习的路子都不一样。
欲求阴阳理,入我太极门--37武侠佳作「太极崛起」邀您体验侠士豪情!魔教妖孽,重现江湖,「太极崛起」广发英雄帖,号召有志之士匡扶正义.
在后来冬天这几个月里,我几乎都在内功太极葛老师这里进行练习,气的运行,太极妙的运用。他们都各自在不同的地方练着自己不同的东西,等天气渐暖了,我们又会在一起。
写到这里就有一种感恩,我把这个感恩写出来
感恩的心如果有人问我,太极让我最感动的是什么? 我会说:太极给了我一颗感恩的心。 每每与人谈及太极,我都会怀着100份的感恩。 首先感谢他让我远离每年冬天周期性的感冒和不可治愈的糖尿病,给我健康; 感谢她赋予我宁静的心灵,让人生更加从容淡定; 感谢他的大智慧,让模糊变得清晰,让繁杂回归天真。 感谢她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她点燃了我对国学的兴趣,从此展翔高飞,遨游于远古与现代之间,见识先祖早已存在的智慧; 他还有多少的大智慧?无从知晓。我只知道,我一颗感恩的心。 感激恩师带我步入理想的殿堂; 感谢师兄弟们的太极真情; 感谢网友那些语言犀利,不留情面的指正 感谢许多、许多... 因为太极
太极拳的五种练习方法
太极拳的五种练习方法
太极拳的一般锻练要先练简单的动作,待有一定基础再学传统老架。单练、定式练、连续练,或成趟(套)练均可。练好太极拳,首先是练好拳架,要听从老师的指导,学会一式再练一式,模拟揣摩,参悟其理,不可贪多,"欲速则不达","循序渐进",而且要不断地请老师纠正动作。俗话说"练拳容易改拳难",等到"定型"了再予纠正就困难了。有人说"活动就比不动强",这诚然有道理,但活动的姿势正确,运动的合理,效果就会更好。关於太极拳的医疗价值,报导很多,如果经常的操练太极拳,坚持运动,可以增加呼吸能量,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功能
从中医学来看,它能调和阴阳,疏导气血,通畅经络,充实内脏,从而使"阴平阳秘","精神内守","正气存内",加强身心的抗体,提高自身的免疫能力,起到却病延年,养生长寿。至於上述有关练太极拳的西医生理病理的论述,仅供参考。中医学与保健的关系这样的密切,说明它有充份的活力,保健运动的锻练不是为了持强好斗,而是为了健康长寿。孟子提倡"持志""养气"即是养生大旨,所谓"持志","养气",是始终保持高尚的道德,精神及健康饱满的感情,中国人练武术一向注重武德、武风,也应当在锻练太极拳的运动中体现出来。   现在练习太极拳,不可能象过去一样,朝夕不离师父.大多数人只能通过学习班或者大伙集中在一起来学习太极拳,顶多老师给你个别指导一下要领。也有个别人缘份好的,遇上一个好老师,单独教练。目前大致有五种太极拳的练法供朋友们参考。
第一种、练习拳架。主要以锻炼身体为目的,看上去要舒展优美。确切点叫“太极操”。
第三种、练习散手。练习拳架的过程中仔细体会每个动作的技击格斗含义,也就是说直接练习太极散手。要有相当武功底子的人练习才事半功倍。
第四种、神意气的练法。以内气运行线路为主要的练习途径,强调意念的配合。是在拳架练习到纯熟后,进入相忘境界,在意势导引下,阴阳相随的,练习方法。练习太极拳练到头脑里什么都不需要记忆,手脚的活动好象是自己在动。这种感觉既为"相忘"境界,这是天人合一的境界,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人自身的和谐.有诗云:"行拳如在白云中,人自无心拳亦同,月透白云云影白,白云明月任西东".这是第五种练习方法的开始。
第五种、先天的练法。神意气的修炼毕竟还是后天的东西。道家所谓“心死则神活”,不著任何后天意念,先天的东西自然就能出来,所谓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一定要能静下心来,才能进行这方面的修炼。
拳架谓之太极拳之毛,推手谓之太极拳之皮,技击谓之太极拳之肉,神意气谓之太极拳之骨,先天真意谓之太极拳之髓。一般来说,普通人易得其毛,性情温和者易得其皮,豪迈之人易得其肉,文人墨客多嗜好其骨,慧根深者可得其髓。
第四个故事 明师与名师 -----我的太极拳内功老师
在气功界或者说太极拳界:名师不等于明师。   名师虽有名而未必达理,明师则懂理法而未必出名。   名师中不乏明师,而明师中却少有名师。   所谓名师,即有名气的师傅。   名气有大有小,出名各有渠道,世人好急功近利,只要运筹得当,投其所好,虽不明理法,依然可出大名。
很多人问我老师是什么门派,我无言以答。因为我的老师不是名师,只是一个明师而已,只不过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老头。   每次习练老师都是用自己的身体来喂劲,那种喂劲的方式都是生活中的事情,小到在井里提水、案板上和面、房顶上扔砖、抱孩子等特别生活化,完全没有大家名师的那种冠冕堂皇的语言,   都是让我们用最好理解的生活中的例子来体会气机的涌动和推手时的状态。   让我们每一个人都不但心里明白,更加的会身体明白,不是名师而是明师也。
出大名者路人皆知,有小名者一方人晓,无名气者无人知晓。   无名的明师,随遇而安,可遇而遇,遇与不遇只在一个“缘”字上。   明师可遇而不可求,名师既可遇也易求。   明师讲缘分而轻名利;而名师既重名又重利。   内功修炼必有明师指点,否则纵然千辛万苦,也将一事无成。   然当今气功界或太极拳界名师好寻、明师难觅。   所谓“真人不露相、露相非真人”。   不露相者何以出名?而无名的明师何处寻觅?!   圣训曰:修道者“达则以济天下,贫则独善其身”。   达者以济天下不求名而扬美名,故名师中不乏明师。   然有名的明师隐于名师中,无名的明师隐于大市中,如何寻找、如何甄别?!   古训曰:“为人师者可分三品:上士以道示人、中士以德示人、下士以术示人”。   上士之师,崇尚大道,遵循规律,理法分明、引人向道,此乃真正的明师!   中士之师,崇尚德行,遵循理法,苦口婆心、引人向善,不失为启蒙之师!   下士之师,崇尚小术,哗众取宠,理法不明、引人向恶,误人害己不能为师!   然而,世人寻师多好急功近利,近小术而远大道,重名气而轻实质,以使气界小人以虚名、小术大售其奸,屡屡得手,实在可叹!   人以群分、物以类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寻明师只能是随缘而遇。   一个“缘”字,好生奇妙,冥冥之中自有分晓。   真可谓“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当面不聚头”!
我介绍一下我的老师,自幼练习螳螂拳、八卦掌,年轻的时侯还练过几年无极拳,后来一直练习气功和太极拳。他在一次云游的时候到了一个道家圣地,认识了一位道士,当时他们在做法事,人山人海,不知道怎么的他刚好站到了这个作法事的道士的身后,其他人都是站在此人的对面的。当做完法事以后大家都离开的时候,这个道士要站在那里等人都走完了他才可以最后离开。我的老师当时竟然也站在他的身后没有离开,不知道是听道士的做法入了静还是有意不走,我老师说到现在自己也没搞明白。当人们都走完的时候快1个小时了,这个道士转身看到了我的老师很谦恭的站在他的身后。不知道他们说了些什么,这个道士就没有让我老师走,在他那里住了几天,传给他一些道家的东西。
后来就是老师给我们说得这个妙,我老师说也叫太极魂,反正也说不清是什么。他回去后把得到了的这个东西拿去给一个比他大10几岁的师兄,是一个功力比他深的老人。这个人得到以后痛哭不已,他说自己练了这没多年太极拳就是要追求的这个东西。后来这个老人说他以前练功的时候也出现过这种境界,但是有时候有,有时候没有,现在终于自己得到了这种东西。
后来就是老师给我们说得这个妙,我老师说也叫太极魂,反正也说不清是什么。他回去后把得到了的这个东西拿去给一个比他大10几岁的师兄,是一个功力比他深的老人。这个人得到以后痛哭不已,他说自己练了这没多年太极拳就是要追求的这个东西。后来这个老人说他以前练功的时候也出现过这种境界,但是有时候有,有时候没有,现在终于自己得到了这种东西。
贴吧热议榜
使用签名档&&
保存至快速回贴仅此一次!太极常见问题答疑珍藏版
初学者会觉得招式繁琐,有没有更简单的记忆方法?
1.听明白。听老师讲解,听拳友谈论,要听得明明白白。
张志俊先生在《高手》一书中讲到“闻道有先后”,“ 闻道有真假”。在跟老师学拳的日子里,一定要认真听老师的讲解,每一式的掤、缠、转、沉如何做,要句句听得真切。为什么说金刚捣碓是整套拳的母拳?它是如何体现太极拳的掤、捋、挤、按,採、挒、肘、靠八门劲和进、退、顾、盼、定五种步法的。为什么说“前后是本能,左右是技巧,上下是奥妙”?
清顾炎武《与人书一》有云:“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意思是说,学习不进则退,还要善于与志同道合的人交流,切磋。在跟拳友交流心得体会的时候,不要人云亦云,一定要把听来的话和老师讲的比照一下,辨别真伪,明辨是非,择善而从。
2.看明白。看老师讲解演示,读书看文章。
太极拳是肢体语言的艺术,太极拳的传授不仅要言传,更重要的是身教。老师教授太极拳,不但在教,也在授,在示范。一定要认真看明白老师的动作演示,顺缠怎么做,逆缠怎么做,新架一路第一段三个金刚捣碓,它们有什么区别?各有哪些侧重点?整个一路六封四闭、单鞭组合出现了七次,它们各自是如何跟上一个动作衔接的?有什么不同?老师是如何通过金刚捣碓这一母拳展示太极拳的掤、捋、挤、按,採、挒、肘、靠八门劲和进、退、顾、盼、定五种步法的。老师讲一个单鞭七坠肘,是哪七次,各是怎么做的?等等都要看明白。
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没有正确理论指导的实践是徒劳的实践。练拳也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陈鑫在《学太极拳须知》中讲到:“学太极拳,先学读书。书理明白,学拳自然容易。”但当今好多文章是没有认真练拳的人写的,他没有(或没有完整)经过招熟、懂劲,一步一个脚印的扎实训练,更没有阶及神明的实修实证的体验。或一知半解,或人云亦云,或以经解经,常常是以偏概全,甚而不知所云。尤其是现在互联网时代,自媒体泛滥,信息过剩,更需要你细心过滤,以免误入歧途,南辕北辙,枉费时日。
3.练明白。理不明,延名师,路不清,访良友。理明、路清,勤学苦练出真功。
武艺精通从苦练,艺能考究醉心求。若要练得明白,须要细心揣摩,用心练习。陈鑫在《学太极拳须知》中讲到:“学太极拳,着着当细心揣摩。一着不揣摩,则此势机致、情理终于茫昧。即承上起下处,尤当留心。此处不留心,则来脉不真,转关亦不灵动,一着自为一着,不能自始至终一气贯通矣!不能一气贯通,则于太和元气终难问津。”
做到动作要领的连贯和同步。练拳时,要领的掌握要有连贯性,要在上一个要领掌握好、保持住的前提下,去做好下一个要领,久而久之,在动作要领的连贯,处处合规矩的基础上,实现动作要领的的同步性,时时处处合规矩,练得功夫早上身。
若要练得明白,初期必须专一。赵孟頫在《兰亭序》跋中说到“昔人得古刻数行,专心而学之,便可名世。” 学拳亦是如此,一旦选定师父学习,务必朝夕沉酣其中,无论所学为陈、杨、武、吴、孙、和哪一家,都要一竿子插到底,不仅要学得形似,更要神似。简单的事情重复做,你就是专家。重复的事情用心做,你就是赢家。扎扎实实,学精学透。不要朝秦暮楚,见异思迁,求快贪多。只有初期一门深入的坚持,才会有将来触类旁通的感悟。
如何开胯,如何把脚抬高?
1.如何开胯
为什么要开胯?开胯是为了在行拳走架和技击对抗中,保证重心转换的灵活自如。
开胯和松(沉)胯的感觉:人的自重在膝盖以下,在膝盖不前倾(膝定位)的情况下,胯部能上下起伏,人身上的自重由上自下松沉,胯部有一种释放能量的感觉。
松胯:开胯与松胯(沉胯)是相辅相成的,对太极拳是一样的重要,有开有松(沉)才能做好太极拳的每个动作。所以,松(沉)胯时,胯部相对不负重,上身自重能通过胯膝松沉到脚上,由脚来负担全身的重量。
张志俊先生教授拳法时,针对开胯的训练有两个基本功:雀地龙和摆脚跌叉。经过这两个基本功的专项训练,就能有效实现开胯。从而在行拳走架和技击对抗中,顺利实现重心转换的灵活自如。
有欲学习这两个基本功的可关注“陈式太极张志俊太极拳法研究会”微信公众号,了解相关培训信息。也可到鹿泉一中太极文化交流中心交流。
2.如何把脚抬高
压腿(正压、侧压、后压、前压、仆步压)和劈叉(竖叉、横叉),来练习和增强腿部及胯关节的柔韧性,充分拉长腿部、胯部肌肉、筋腱,增大胯的活动幅度。
运动重在提升能力,要努力避免运动伤害,要注意提前热身,要在掌握正确要领的前提下持之以恒。
含胸拔背的正确理解。
含胸拔背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做到身备五弓,尤其是身弓。前面提到身弓是五弓的中心和枢纽,是五弓齐备的关键。掌握了正确的要领,在练拳时就能真正体现出太极拳 “中正安舒”的神韵。
含胸拔背正确要领是:
1.目视前方,耳听背后
2.下颌内收,玉枕前顶,百会上领。脖项(颈椎)竖直,顶劲虚领。
3.肩微张,胸微含(有一种内撑外包的感觉)。
4.命门即腰要后撑。
5.尾闾微向前内收。
从人体解剖学上分析,人体脊柱有四个生理弯曲:
第一个弯曲,颈曲,向前凸,通过下颌内收、竖项、顶劲虚领而把它竖直。
第二个弯曲,胸曲,向后凹,通过张肩含胸而把它竖直。
第三个弯曲,腰曲,向前凸,通过腰后松而把它竖直。
第四个弯曲,骶曲,向后凹,通过尾闾内收而把它竖直。
所以,含胸拔背要领掌握得当,做到位,就实现了脊柱的对拉、伸展、拔长,就形成了五弓中重要的身弓。
我把它总结为:
头部:远眺前方景,耳听背后声,下颌微内收,玉枕向前顶
脊柱:虚领顶劲凤点头,尾闾内收惊龙游,命门后撑浑圆劲,百会海底天地轴。
掩手肱捶是胯带腰,还是腰带胯?
掩手肱捶是陈式太极拳中具有代表性的发劲动作。掩手肱捶的发劲最重要的是先蓄好劲,形成所谓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之势。
拳论说:“蓄劲如张弓,发劲如放箭”。怎样蓄力?在“梢节领劲,两头卷曲”理论的指导下,梢节领劲,中节定位,根节放松,通过顺逆缠丝和重心的转换做到身备五弓。
所谓身备五弓,是说四肢四张弓,躯干一张弓,合起来是五张弓。不但蓄劲之意似张弓,身体也真的要像弓一样。蓄劲的力量一触即发。完成蓄劲动作之后,已成箭在弦上之势。
怎样发劲?“掩手肱捶”的发劲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就是“缠丝劲”、“通背劲”。它在发劲时右拳逆缠向前击打,左手顺缠向后回挂肘部后击,两手一顺一逆劲力同步,左肘的劲点与右手的劲点同时到位,使左手的力量通过肩背完全输送到右手的劲点上。发劲时身体下沉,重心在右腿上,左脚五趾扒地,右脚五趾蹬地向上反弹,扣膝、松胯,拧腰左转,以手领劲,使劲力从脊背顺达于右拳。
做好“掩手肱捶”这个动作,应注意以下几点:
1.左手在上右拳在下交叉回挂、击出;如果双手不交叉,则身体中线门户敞开,对手可乘机反击。
2.右拳不是直线向前撞击,而是在身体节节贯通下发出的螺旋穿透力带动下击出;左手在右拳技出的同时,瞬间顺缠发力向后顶肘,使左手的力量通过肩背完全输送到右手的劲点上。
3.发劲后身体不能前倾,否则就会脚下无根,一旦对手闪避或引带,自己就会因站立不稳而向前栽倒。
4.发劲前全身处于五弓齐备的蓄劲状态,发劲的瞬间肌肉高度紧张,发劲后在掤劲不丢的状态下迅速放松。
总之,“掩手肱捶”的发劲要有“一动无有不动”的协调性,要通过左顺右逆的缠丝劲打出前钻后顶的通背劲,并保持好自身的平衡。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针对软件编程初学者阶段总结的简易点评,更像是对学习方法的一些建议 - zhaohua_wang - 博客园
废话不多说,主要点评如下几点:1.大家学习热情很好,是属于自我驱动型的,发自内心地希望投入学习及未来的工作,以此为基础,并予以坚持,在学习之路上,基本上就不会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了。
2.学习还需要合理的方式方法,每一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都需要在一个相对公平的环境中找到脱颖而出的方法,简单照搬别人的良好经验,并不见得适合自己。针对软件学习,常见的方法如下,大家可以基本对号入座,寻找自己合适的类型:
2.1.死啃书本型:适合记忆力较好,抽象思维较好,想象力较好的人员,但是容易变为纸上谈兵,一般学习软件入门之后使用此方法能够取得更好效果;
2.2.狂抄代码型:分为纸上狂抄与机器狂抄型,纸上狂抄可以很好地锻炼自己对代码的记忆与格式掌握能力,但是欠缺运行感官,机器狂抄可以很好的锻炼指法与代码的初级记忆(由于计算机开发工具提供了很多辅助手段,使用计算机狂抄代码的记忆效果其实不如纸上狂抄的记忆效果),通过计算机执行可以更好地体会及理解代码执行逻辑;---适合尚未入门的人员。注意狂抄代码的过程中,也需要狂抄范例中携带的注释!
2.3.计算机狂改范例型:针对已有的范例,保证其初步执行正常,然后就狂改,改得不能执行,出现大量错误,然后再把错误一一改回来,可以较好地锻炼对代码的想象力与综合逻辑分析能力。适合入门后的初级选手来进行。
2.4.挑战问题型:四处搜集自己尚未深入了解的问题,问题难度可以多样,问题范围可大可小,尝试自行来原创解决。适合入门后的初级选手向中级选手过渡时的状态。其缺陷在于,解决问题,还对计算机存在高度依赖,非常依赖计算机执行结果来验证自己的想法。
2.5.冥想型:可以不用计算机,也基本不翻书,将常见的无论语法或算法、数据结构都比较熟悉,针对各种问题,在内心中进行思考与冥想,进而构思得到完整的解决方案。比较牛的人员和最菜的人都喜欢冥想,不过牛人冥想有结果,菜鸟冥想无结果导致睡着了。。。。。嘿嘿。
3.学习的目标不仅仅是获取知识,在IT行业知识更新速度如此之高的大背景之下,学习软件开发,在获取知识之余,更需要学习和熟练的是获取知识的过程及手段,并培养起持续学习的良好习惯,例如:MSDN,书籍,官方网站及电子文档等。很多人很依赖搜索引擎(Search Engine),不过实话说,SE只能解决一些技巧性及浅层次的问题,真正工作中需要使用的深层次问题,依赖SE的可行度很不高,还得靠自己收集大量材料为基础之下的冥想。}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