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公司免税险种这险种能赚钱吗

我的位置:
靠理财圈钱?赚翻了的保险公司,别忘自己姓什么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周俊生
摘要:通过将保险作为理财产品推向社会,一批人寿保险公司迅速扩张,资金规模也空前膨胀,但人寿保险事业却并未随之变强。
中国保监会日前下发5份监管函,对珠江人寿、上海人寿、阳光人寿、渤海人寿、君康人寿等5家公司提出公开批评,要求其在规定时间内针对各自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今年以来,保监会加大了对保险公司的监管力度,到目前为止已发出19份监管函,加上同一时期发出的25份行政处罚书,数量大大超过往年。
最新这5份监管函,主要针对六方面问题,包括公司治理有效性待提高、内部管控机制待完善、关联交易管理待加强、个别公司股东股权方面存在问题、集团管控待规范、公司自我评价不客观不合规等。它们是在上半年保监会组织的公司治理现场评估中发现的,而其在我国保险行业几乎是普遍问题。这是近几年我国保险业在粗放式的快速发展中普遍忽视公司治理的结果。
此次保监会的监管函集中于人寿保险公司,更与近几年我国人寿保险业偏离了“保险公司姓保”的方向有很大关系。
过往几年,各路资本大举进入保险业,而其中人寿保险业在很多资本看来是一块待开垦的“金矿”,特别是人寿保险公司开发的“万能险”等险种,已经被视为一种理财产品,它与近几年出现的全民理财热互为推动力,使人寿保险飞速发展。在这种“你追我赶”的氛围中,人寿保险业无论是新公司还是老公司,为了争抢市场规模,都迅速扩大公司规模,导致公司治理明显跟不上要求。
人寿保险本来是为民众的生命健康作保障的。在我国老龄化问题日趋突出,养老基金入不敷出,社会保障压力沉重的情况下,大力发展人寿保险事业,是重要的缓解之策。但是,目前一些人寿保险公司开发的很多产品,完全偏离了这个目标。通过将保险作为理财产品推向社会,让这些公司迅速扩张,资金规模也空前膨胀,但人寿保险事业却并未随之变强。
当人寿保险“理财化”的倾向蔓延全国,它对实体经济也就间接产生了威胁。近几年,在货币政策总体趋紧的情况下,国家仍对小微企业通过定向降准等方式进行金融输血,但效果始终不佳。其中原因固然复杂,但一个不可否认的因素,就是人寿保险公司发行的一系列理财产品致使社会资金流向偏离。几年间,人寿保险公司“盆满缽满”,小微企业却“饥渴难耐”,这种“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的局面,对于经济转型升级显然是不利的。
出现这种情况,板子也不能完全打在保险公司身上。近几年,我国对保险行业的政策导向总体上是“重发展轻规范”,导致很多保险公司不再“姓保”,而是以投资理财公司的形象出现在市场上,甚至利用现成渠道,成为一支最为强劲的理财队伍。同时,保险业也开始通过在资本市场上举牌收购等途径觊觎、冲击实体经济。
去年发生的宝能系收购万科股份事件,典型地说明了这个问题。当时对险企举牌并无明确的法律规定,导致市场上对此争议激烈,而结果至今悬而难决。这几年保险业以放松监管换取其疯狂发展所产生的一系列问题,教训十分深刻。
现在,保监会已经明确了“保监会姓监,保险公司姓保”的市场定位,今年以来保监会加大了对保险业的监管力度,市场正在回归正常的轨道。而从此次保监会对5家人寿保险公司的监管函所披露内容来看,人寿保险公司加强公司治理仍然是当务之急。保险公司在经历了前几年的大发展以后,现在要回归到“姓保”的轨道上来,需要通过加强公司治理来明确自己的市场定位,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在市场上“左冲右突”。人寿保险公司亟需收心,要回到发挥保障功能这个主业上来,通过对市场的培育来实现自身的发展。
而这一块市场前景也不可谓不广阔——特别是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需要发达的人寿保险业来弥补国家兜底的养老保障的不足,这正是人寿保险公司大有作为的天地。在这片新的“蓝海”面前,人寿保险公司理当心无旁鹜,潜心耕作,收获合理应得的市场回报。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文编辑:朱珉迕 编辑邮箱:)
周俊生,江苏常熟人,现居上海。种过地、做过工、教过书、编过戏。海内外多家报刊、网站特约评论员、专栏作家。著有《金钱的运动》、《资本的沉沦》、《中国股市批判》等书。一个在梦中行走的人,一个追求真善美摒弃假恶丑的人,一个总是要说皇帝没有穿衣服的人。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第三届绿色账户微电影大赛
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整合推广平台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客户端下载
Copyright (C) 上观(沪ICP备号-31 国新网许可证编号:)站长统计
沪公网安备 61号
解放日报新媒体研发中心技术支持扫描或点击关注中金在线客服
下次自动登录
其它账号登录:
>>&&>> &正文
热点题材基金榜
保险公司赔了她1.18亿 为啥你获赔就很难?暗藏猫腻?
来源:大猫财富
关注中金在线:
扫描二维码
中金在线微信
在线咨询:
扫描或点击关注中金在线客服
  在今年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发布的“2017年度中国最具代表性十大风险管理案例”中,猫妹发现了几个有代表性的案例,拿出来跟大家聊一聊。
  1.18亿!单笔获赔纪录又被刷新
  猫妹还记得2009年“法航空难”,一位遇难者获赔960万。当时,这笔刷新了中国个人保险理赔纪录的赔案反响特别强烈,很多人对这样的“天价”赔偿表示难以置信。没想到仅仅8年多的时间,个人理赔纪录就已经破亿元,除了保额越来越高,这背后的变化还是很大的。
  先简单介绍一下这件1.18亿的赔案。
  被保险人刘女士,2017年3月赴境外旅游遭遇意外事故,当场身故。保险公司成立了专案小组(惊动了总公司,因为涉及金额巨大,另外是境外案件),最后核定赔付1.18亿。
  从保额看,除了经济收入水平的提升,真的是大家的保险意识也有了长足的进步。不光是“穷人”、有经济负担的人需要保险,就连“富人”也需要保险。保险是给自己、给家人的未来一份确定性的保障。
  “法航空难”960万赔案涉及的产品是一款年金保险,其中一项保险责任是航空意外死亡可获40倍保额赔付。可以说,这种产品的保障功能并不高,因为不管是普通意外还是航空意外,概率都有限,所以这种年交40万的保险,更接近一份养老理财产品。
  而这笔1.18亿的理赔则不同,刘女士2014年到2015年间,投保了智胜人生、平安福、长期意外、尊越人生、尊御人生等多重险种,其中既有终身寿险、两全保险、重疾险又有长期意外险,可见刘女士具有很强的保险意识,从意外、疾病、养老到财富传承都有所考虑,并为自己购买了充足的保险保障。
  关于这个1.18亿保额,还要多说几句,猫妹得到的消息是刘女士是一位商人,她一定是有足够的资产才能撑得起如此高的保额。“天价保单”背后,都是要经过保险公司、再保险公司谨慎的财务核保才可以做到的,不是说你想买多高保险公司就能给你多少保额,也是要看被保险人的身价。
  不能赔的确实赔不了!能赔的保险公司主动告诉你
  一说保险理赔,很多人都觉得保险公司妥妥的站在投保人对立面,甚至还有保险代理人公开说,我们是国有大公司赔得起,其他小公司赔不起之类的话,真的是让猫妹很无奈啊。
  其实对保险公司来说,非常清楚,做保险就一定有理赔,所以并不是不理赔才赚钱。而且保险公司的好口碑都是在理赔中获得的,不止一个人跟猫妹说过“保险就是赔出来的”。下面这个理赔案例一波三折,但是挺能代表保险公司的理赔思路的,那就是“不惜赔、不滥赔、不错赔”。
  黄先生2016年6月购买了一份重疾险,保额30万元。2017年3月中,黄先生身体不适,医院检查显示先天性主动脉瓣二叶瓣畸形、主动脉(瓣)狭窄伴关闭不全、白细胞增多等。6月,黄先生以心脏病向保险公司提交重疾申请。保险公司核实,黄先生是先天性心脏病,先天性疾病不属于重大疾病保险保障范围。所以,保险公司不能以心脏病为由来赔付。
  但是!保险公司的核赔人员在黄先生提交的资料中发现有白细胞增多症并作了骨髓涂片活检。于是理赔人就到医院病理科找到客户的检查结果,核实到客户已被确诊为慢性髓系白血病。白血病属于癌症的范畴,符合重疾约定,随即保险公司赔付30万元。
  不能赔的不赔,能赔的主动赔,猫妹接触过的“保险公司给客户找理赔理由”这不是第一例。
  无纸化了?重疾险微信都能自助理赔
  大数据、AI、区块链……技术在日新月异,人脸识别、声纹识别、OCR应用……很多技术也开始在保险领域使用,不少保险公司已经将线下服务搬到线上,希望用互联网的便捷、高效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体验。下面这个案例就是保险公司通过微信为客户提供自助理赔。
  80后的公司职员张女士,于2016年12月初反复出现胃痛,2017年1月最终被确诊为“溃疡型低分化腺癌”,在专家的建议下,进行了手术, 2017年2月,保险公司接到报案后,考虑到客户在成渝两地治疗,时间无法固定的特殊情况,为了第一时间把理赔款送到客户的手上,理赔人员建议客户通过微信自助提交理赔申请材料,开通理赔绿色通道。赔案当天受理,第二天结案并支付15.99万元重大疾病保险金。
  将花呗额度提升至5万的最全攻略,关注微信公众号:融360财秘,回复“花呗”获取。
网友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同学在保险公司,一次聚会时说起某一寿险险种,其概要如下.  投保人每年交纳5000元,共需要交纳20年。每年可分红利,第一年为800,第二年为1160(具体数字忘记)...所有红利的金额和为9w6.  小弟我想的很简单:  投保人吃亏点把什么利息所得,通货膨胀风险都承担了,一次性交纳那10W保费,同样红利也在最后一年一次性拿吧,同样舍弃自己利益,只拿10W吧.那简单的来说就是我一次性支付10W,20年后拿到20W.  那保险公司如何呢?按照同学说法,他们卖的单子50%是层层职员分掉了,业务员,主管经理等人.真正交给公司的就只有50%了。那按照上面最简单的算法,保险公司拿到一次性拿到5W,20年后需要支付20W.这帐怎么算?保险公司如何能在20年内让资金增加3倍?还是我算的有问题?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更多
  那肯定是你算的有问题了  首先如果你是趸交(一次性交清)业务员的提成只有2-3%  绝对不能超过5%(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规定)  另外公司按复利计算,但是有一点就是分红是不能保证的  如果业务员说保证分红是违法公司规定的,只能通过公司的发展来看这家公司未来的分红!!!  不过10年翻番在保险公司来说还是有这个能力的~
  估计是你算错了,这个方案你是不是说详细一点,我算了一下平安公司的人寿保险、基本上投入的保费总额总计是略高于保额的,但加上分红与利息后与在银行存款本利和数额相当.  当然就是是投入保费与保额相当也会有楼猪上面的这些问题,那些开动与花费是庞大的,还有疾病、事故出现后的豁免以及前提前给付都是庞大的数目。但我国的保费只有首年度是有50%左右是给公司的,寿险是年交费用,第二年度就80%左右是由公司收的,以后每年有90%以上。所以长期型的保险,管理成本开支相对于总额的开支并不很多。但如果并报开的公司由于客户太少,那就成问题了,因为管理费特别是保险公司奢侈的办公大楼分摊下去可不是小数目。  同时保费不是固定存在银行,在缴存了一部分保证金后,余钱当然是拿来投资了,投资的收益当然是远远超过用掉的那一部分。全世界的保险公司都是赚钱机器,当然,国家对保险公司的监控如果不科学的话,保费资金进行太高风险的投资可能会出现致命的亏损,这在中国随时可能发生。目前中国保险公司投资赚钱的要数平安了,前日南方都市报说平安今年赢利22亿多元,占整个国内保险行业的七成以上,其他公司,唉估计心烦早要出现并购。  不过楼猪也不用担心,保险合同是受国家法律保护的。就算一家公司破产,接手的公司一定要保证原合同的执行,最主要是合同的条款你要看个清楚明白,我要强调的是绝对不可能靠投保赚钱,只能是图个保障或者是防范风险,买自己最合适最需要的的保险就OK。
  先不跟LZ讲什么精算,讲了你也不明白。  一般的保险书籍中都会讲到保险公司的利润是靠“三差”,即“时差”,“死差”,“利差”。这六个字什么意思,LZ仔细想一下就明白了。
  楼上的师兄好象对平安很了解啊!!我是即将成为平安的一员,感觉这个公司对员工的待遇真的很低啊,我现在正在矛盾中!!望指点  
  楼上的还没有进公司就抱怨待遇低,那就换一家公司咯。能进平安这样的公司就应该觉得幸运了。
  是吗?那我就安心在那学点东西,虽然开始的工资不够支撑!哎!
  小弟是什么都不懂..精算课都趴在睡觉.没什么兴趣学,数学也不好.
“时差“是考虑货币的利润和通货膨胀?“利差“是保险公司和银行的协议利率?“死差“没概念。.  我说的是新华人寿的一个险种,好象是什么投资型的,是残废或死亡才赔钱的.  无声的黑夜讲的真详细,谢谢了。如您说的第二年公司收取80%的话那还可以理解,不然怎么都不无法相信20年内翻4番,虽然毛毛虫西瓜说10年翻一番没问题,但...还是不敢相信。保险法也不了解,保险公司有什么赢利点能保证10年翻一番?  我倒没想过买寿险,才20多岁,只是怀疑其如何赢利才有此一问.
  其实很简单,我们不需要讨论精算这些理论。单从“死差”来看,“死差”顾名思义就是“死亡差”。举个例子:100人同时投保,保险期间为30年,但是这30年内死亡的发生率就是不一样的,基本不会100个人全部都死掉了(即使有这样的情况,概率也是极低的),那么大部分的保险金将是在30年后支付。30年内,每天都有100人投保,每天都在有人交保费,30年后,保险公司无非是把后面这些人的保费拿过来给前面投保的人,这样周而复始下去。其实保险公司自己没有掏钱出来,那么支付2、3倍的保费很成问题吗?只要保险公司不停的有保费收入就能够支持。  所以发明保险的人实在是太聪明了,难怪英国首相丘杰尔会说保险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
  纠正一下楼上的  是费差,不是时差
     作者:金领Esales
回复日期: 11:26:00
      楼上的还没有进公司就抱怨待遇低,那就换一家公司咯。能进平安这样的公司就应该觉得幸运了。    能进平安的确是很幸运.楼上的那位朋友,你应该感到高兴才对.  
  能理解拿后来者的钱付给以前投保人,可保险公司没有自己的盈利方式,如果接到的保单每年递增甚至减少的话公司现金流岂非是负的?长期下去公司会亏损吧,那这亏损由谁买单呢?
  楼主仔细看看合同,红利是不保证收益的吧:)也就是说,是预测的,可能是保险公司高估了。不知道您说的是哪个公司的什么险种?一生保障,在你左右
中英人寿诚挚为您服务
咨询QQ:& 服务专线: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回复(Ctrl+Enter)摘要:大家一提起保险公司,多是不好的话。觉得保险公司“叫你买这,买那个”但是到理赔的时候,“这也不赔、那也不赔”,一点都不洒脱。一部分保险从业人员的做法,让保险行业在国内的口碑并不怎么好。
大家一提起保险公司,多是不好的话。觉得保险公司“叫你买这,买那个”但是到理赔的时候,“这也不赔、那也不赔”,一点都不洒脱。一部分保险从业人员的做法,让保险行业在国内的口碑并不怎么好。
不过保险公司不是慈善机构,它也要赚钱的。
很多人觉得保险公司赚钱,主要是收很多保费然后减少赔款。其实保险公司最大的赚钱方式,是利用资金的杠杆。拿我们投保的钱去投收益更高风险也更高的理财产品。
那么要赚得我们的钱,也就是要深入了解保险产品的定价逻辑以及影响保险产品定价的因素。
影响保险产品定价的三个综合因素主要是:保险事故发生率,定价利率和定价费用率。
而归结到底,保险公司的利润也来自这三方面:死差、利差、费差。
今天重点就跟大家来说说这几个名词,让大家了解清楚保险公司赚钱的秘密。
所谓死差就是事故预期发生率和实际发生率之间的落差。
拿寿险来说,如果保险公司买某一款保险,预期一千个人中间会有十个人死亡,但是最后却只有六个人死亡。
这十个人和六个人之间的差距,帮保险公司省了4笔赔付费,这就叫做死差收益。
但是如果是预期十个人死亡,结果死了十四个,那就相当于说保险公司亏了四个人的钱,那就叫做死差损。
当然,这个预期死亡率不是随随便便制定的,它是根据保险行业的生命表精心算计的。
保险产品通常会设置一个定价利率。
加入它预期的利率是3.5%,但是保险公司把收来的保费进行投资,随便投个收益稍微高点的P2P或者炒房炒股之类的,通过这个资产杠杆实际获得了4%的收益。
那这个多出的0.5%就是利差益,同上所述,少了0.5%的话就是利差损我0.5%。
保险公司打造一款保险产品,需要一定的成本。比如产品设计、包装、技术开发、宣传、渠道推广之类的。
如果某款理财产品预期费用是100万,最后却只花了80万,省下来的20万的就是费差益。
反之就是费差损。
综合死差、利差、费差,这三差之和就是一款保险产品带来的利润。
这其中,死亡率或者重大疾病发生率,已经有很全面的数据支撑,保险公司的预期发生和实际发生率,相差不会太大。
而且,保险公司还会把发生率风险通过再保险,转移给再保险公司,进一步减少死差的波动。
所以,死差不是保险公司主要的利润来源。
很多人认为:保险是靠赖别人赔付的钱来赚钱的。条约在那里,至少正规的保险公司不会不赔,也不敢不赔。但是其实人家压根儿不冲这个赚钱,要知道,保险公司一年的净利润,动辄上百亿元,你的那点保额,完全是小钱。
这些巨额利润,主要来自于哪里?
利差!保险公司把保费拿去投资赚的钱,才是大头。
这也是为什么市面上那么多的年金险、两全险、分红险、投连险、万能险。
前两年万科的股权之争,闹得沸沸扬扬。
举牌万科的两家险企:安邦和前海人寿,哪里来的那么多钱?
靠的就是万能险。
保险公司的的赚钱能力,也不是每家都强。
特别是去年,在经济下行的大环境下,保监会又严打理财型保险。
各家公司的投资收益率,其实都在下降。
从最新数据看,2016年,几家大保险公司:
中国人保的总投资收益率最高,为5.8%。
中国平安5.3%,中国太保5.2%,新华保险5.1%,中国太平5.01%。
投资收益率最低的是中国人寿,为4.56%。
保监会严打下,还有一件有意思的事儿。
一年前,安邦压根儿不在线上卖和谐健康之享。
纯保障型产品,既不能做大安邦的保费规模,也不能提高利润收入。
但是最近两月,安邦开始强推和谐健康之享,也放开了互联网投保渠道。
中短期万能险上了保监会黑名单,安邦应该没什么产品可卖了,只能踏踏实实卖保障性产品。
这对消费者而言,不是一件坏事。
另外,提醒大家:
保险公司的投资收益都只有5%,就别相信什么分红险,年金险收益能达到6%了。
这不符合逻辑。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百家号作者平台APP
扫码下载安卓客户端
便捷管理文章信息
随时查看文章收益比如有些人平时买的商业大病医疗保险,一般一年也就交几千块钱,哪怕一年交5000,10年也就5万,但保额通常都在上百万,甚至几百万的都有。商业大病保险,买的人本身就不太多,这样万一有事,保险公司就要给你上百万的钱,这样算下来保险公司肯定不赚钱的啊。甚至赔钱
来自宽带山官方安卓客户端
michaelmym
商业大病保险?买保险的人有多少能得符合保险公司定义的大病?买保险的都是健康人。险种的设计、保费的计算,都有精算师根据各种数据计算的。
来自宽带山官方安卓客户端
比如有些人平时买的商业大病医疗保险,一般一年也就交几千块钱,哪怕一年交5000,10年也就5万,但保额通常都在上百万,甚至几百万的都有。商业大病保险,买的人本身就不太多,这样万一有事,保险公司就要给你上百万的钱,这样算下来保险公司肯定不赚钱的啊。甚至赔钱引用自#楼主:yanganle(yanganle)大数法则,精算师。怎么会赔钱!
来自宽带山官方安卓客户端
除了车险,其余都不可能赔
来自宽带山官方安卓客户端
lovezhihui
你应该没有买过保险
来自宽带山官方安卓客户端
laoluanlef
来自宽带山官方安卓客户端
财险跑赢概率,寿险跑赢利率。无他…
来自宽带山官方安卓客户端
来自宽带山官方安卓客户端
大数法则之下,还有各种盈利险种,然后还有各种保险条款,还有理赔时各种扯,最后还有群律师团。
来自宽带山官方安卓客户端
比如有些人平时买的商业大病医疗保险,一般一年也就交几千块钱,哪怕一年交5000,10年也就5万,但保额通常都在上百万,甚至几百万的都有。商业大病保险,买的人本身就不太多,这样万一有事,保险公司就要给你上百万的钱,这样算下来保险公司肯定不赚钱的啊。甚至赔钱引用自#楼主:yanganle(yanganle)保险公司和医院的关系兴许比你家庭关系都好就算赔你一个亿,钱也近不了你口袋但你每年的5000元人家是收定了~~
来自宽带山官方安卓客户端
1000个人里面一个生病
赚的睡着了
来自宽带山官方安卓客户端
kkskks6666
发财的都是做保险的
来自宽带山官方安卓客户端
除了车险,其余都不可能赔引用自#3楼:dtgcwl(dtgcwl)现在车险也赚了
来自宽带山官方安卓客户端
除了车险,其余都不可能赔引用自#3楼:dtgcwl(dtgcwl)车险会赔 根本原因就是机构臃肿、技术落后、内外勾结!
来自宽带山官方安卓客户端
比如有些人平时买的商业大病医疗保险,一般一年也就交几千块钱,哪怕一年交5000,10年也就5万,但保额通常都在上百万,甚至几百万的都有。商业大病保险,买的人本身就不太多,这样万一有事,保险公司就要给你上百万的钱,这样算下来保险公司肯定不赚钱的啊。甚至赔钱引用自#楼主:yanganle(yanganle)楼主图样了,我给你简单分析下,拿消费型大病来说常有的限制条件是1.只能是医保过后个人掏钱部分赔偿.上海医保最高可以解决46万上限2.通常有1万免赔额3.损失多少赔多少,不是出险就赔保额4.年龄限制,老年不给保,即使给也是巨额保费5.不签长期合同一年或者两年一签,你不事先声明身体问题到时候就会搞事情所以我觉得这种类型的保险就像是敷衍,还不如意外伤害险,作用仅仅是暂时没实力买更加高端的保险产品的时候,给你在奋斗创业阶段有一丝丝的保障。可以玩命加班。等你事业有成,高端大病保险以及寿险等等高端保险产品才是你要关注的,这些产品的目的主要是避税,比如遗产税,应为我们国家保险金属于赔偿金,属于免税范围,至少我上次做功课的时候是这样的,你可以把大量财产转化为保险产品,受益人指定给你儿子,财富可以稳定的几十年锁定在保险公司,所以保险公司真正赚钱的是赚这些人的钱
来自宽带山官方安卓客户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保险公司靠什么赚钱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