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经保存的610hu地方,如今私效wwW610huCom究静出现了什么问题

层经保存的wwW42XFW地方,如今42XFWCom私效究静出现了什么问题_百度知道
层经保存的wwW42XFW地方,如今42XFWCom私效究静出现了什么问题
我有更好的答案
现在已班去,n9fv.biz了都
采纳率:100%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清静经》白话译文
我的图书馆
《清静经》白话译文
& & & & & & & & & & & & &作者:[新法家]& & & & & & &&& & & & & & &&&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妙经》简称《清静经》或《常清静经》,今《道藏》中有白文本及各家注本共七种。本经文字共三百九十一字,经后有仙人葛仙翁、左玄真人、正一真人三篇赞语。关于此经的成立时代,根据考证应为唐代,因:&&& (一)《清静经》七种注本中,属杜光庭注本为最早,杜光庭是唐末五代人,因此《清静经》应系晚唐以前的作品。&&& (二)「洞神部 玉诀类 是字号」的无名氏注本,载有太极真人向唐 同昌公主传授五戒、十善、六斋、三会、五腊、五忌之法,并诫其当奉持《清静经》之事。注中亦记唐时灵验故事,以宣扬此经的神应。可见此经在唐时已普遍流传。&&& 由以上两点可知此经成于唐代殆无疑义。另从此经文字用例来看,如三毒、六欲等词汇并不常见于六朝以前的古籍。故应为六朝后的作品而非葛洪所作。疑为后世道流所依托,作者不详。&&& 本经文词用法糅合儒释道三家词语,故作者应是容摄三教思想者。其经文的意义,包含道教的道,佛教的三业、三界说法以及儒家的道德说,但其基本思想仍为老子道的本体论与人生论。&&& 至于此经的成立背景,可大体以唐时的宗教情况概观。唐初李氏崇拜老子,故崇道抑佛;至武后朝,反崇佛弃道。这种反复的情况和六朝时期非常相似,所以佛道并存在唐代,只是一方显明,另一方则灰黯,并非消失。到晚唐时,因政治更加混乱,人民浮奢,遂需要一些教化人心的教材加以规范,宗教于此便发生了净化作用。亦因为佛道并存,所以彼此作品当中皆有对方的思想存在,藉以吸收社会民众的认同,故划分并不很清楚。加以这部经典旨在讲清静、无欲、阴阳等观念,其演变符合唐代社会状况所需,更加深此经为唐朝作品的可信度。原文: 老君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天清地浊,天动地静。男清女浊,男动女静。降本流末,而生万物。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悟,唯见於空;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清静矣。如此清静,渐入真道;既入真道,名为得道,虽名得道,实无所得;为化众生,名为得道;能悟之者,可传圣道。  老君曰:上士无争,下士好争;上德不德,下德执德。执著之者,不名道德。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惊其神;既惊其神,即著万物;既著万物,即生贪求;即生贪求,即是烦恼。烦恼妄想,忧苦身心。但遭浊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静矣。参考译文:& 天与地之间,看起来,好像就是空的,本来就没什么形体可言;可是天与地间,虽然是没有形体,却能生出天地之间的一切有生命的动物及植物,与无生命的沙土、石头,及许许多多的物体。天与地的运转,本来就没有什么感情存在可言;虽然没有什么感情的存在,但是天与地之间,却好像是有感情的存在,才使它们不断的运转。天与地的空间,它都不知道自己的名字,所以,本来就没什么名字可以去称呼它;可是虽然没有名字,但是它却能养育万物,滋润万物,使它们的生命能够继续成长。这的确是一个很玄妙的问题,连我(老子)也不知道它的原因,所以也不知道要怎样去称呼它,那么干脆勉强给它取一个名字,叫做「道」吧!这个「道」的确太玄妙了,包涵也太广阔了,为什么呢?因为这个「道」;有时候,有些地方是清清净净的;有时候,有些地方就显得非常污浊。有时候,有些地方就活动着;有时候,有些地方就静悄悄的。像天空是一片清净的,大地就显得一片混浊。像天体的运转是属于流动之形,大地的本体是属于静止之物。男人是属于清阳之体,女人是属于浊阴之身。男人是表现外在的、活动的;女人就表现内在的、静止的。因此,清阳之气是上升的,阴浊之气是下降的。如果万物清阳之气不能保守,那么万物的本来灵性便容易下降;万物本来的灵性如果下降,便失去了本性的主宰;万物如果失去了本性的主宰,便容易起了情欲之念,思想与行为便自然而然流于下体之末端;万物的思想与行为如果流于下体之末端,便有阴阳之交合;万物如果有了阴阳之交合,便自然而然生长出种种轮回之万物来。清净是污浊的源头,如水源在上游是清净的,在下游就显得污浊。活动的事物只是清静的基础,如一切的建筑物,都是由活动而来的,这就表示出——活动的力量只是静止的基础,只有清静才是万物的根本之道。所以,人如果能够经常保持清清静静,一切天地万物,就全部归纳在人的本性之中了,这就是学道的根本,可是学道的根本,每个人都忽视了。比如说,人的元神本来是喜好清静的,可是都被后天的识神给扰乱了。人的心性也是一样,本来也喜欢清静的,但是都被贪念的欲望牵引去了。因此,一个人如果能够遣除这些贪念的欲望,人的心性,自然就能够清静。澄滤这个心性之后,我们的元神,自然能够清醒。这样的话,六种「眼、耳、鼻、舌、身、意」这些所接触的欲望,自然不会带来干扰,三种「贪妄心,愚痴心,嗔怨心」之毒素也自然而然消灭。但是有些人就是做不到,这就是这个人的心性,还没有澄清的关系,所以尚有一些欲望还没遣除。如果人能够遣除这些欲望,达到清净的话,你去观察你自己的心,连你自己的心,都会感觉没有了。你再往外看一切形体,这些形体也不是形体了。就是了望远处的物体,远处的物体,也不是什么物体了。这三种「心、形、物」都能了悟一切都是虚幻的话,心地就唯有一片空旷,毫无一物了。能够这样的话,看到虚无的天空也是虚幻的,连这个虚幻,都能看破以及看空的话;就是一切都没有了;既然知道一切都没有了,心性之中还有什么可以存在呢?本来都是一切假相而已。既然知道一切都是假相的,我们就要连这些假相都不要执着,连假相都不执着了,就是一片静止的状态。心性的静止达到连想要静止的心,都没有的时候,欲望怎么能够生出来呢?能够达到贪念的欲望,完全不生出来的时候,就是达到真静的工夫了。心性达到真静的状态,然后去应用实行一切事物,自然就是自在自如了。能够自在自如的人,就是能够守住真正——常清常静的人,能够守住真正常清常静的人,也就是已经得到——明自本心,识自本性的人。能够达到明自本心,识自本性的人,无论在纷扰的场所或是在清静的场所,他都能时时保持清静的心。能够经常保持清静心的人,才是真正清静之人。达到真正清静之人,就是已经渐渐迈入真正的大道了;既然迈入真正的大道,就是修道人所称的「得道」这个名词。〕虽名得道。实无所得。〔可是虽然称为「得道」,实在是没有得到什么。但是为了度化天下迷昧的苍生,所以才举个「得道」的名称,作为他人修道已成的名词。现在我(老子)讲到这里,如果你们能够领悟的人,就可以普传这个至真至贵的圣贤大道了。〕& &所以,吾(太上道祖)说:最上等有智慧的人,是没有争夺之心的,只有最下等没有智慧的人,才一天到晚产生贪妄的争夺心。最上等有道德的人,是不说自己有德行的,只有最下等有道德的人,才说自己有德行,因为他是一位顽固执迷的人呀!所以,一个顽固执迷的人,会常常说自己有德行,但是依我看来反而是一位不知道什么叫做道德的人。为什么众生不能迈入真正的大道呢?就是因为他常常有一颗虚幻的妄想心;既然有一颗虚幻的妄想心,就已经惊扰了他本身的元神了;既然已经惊扰到他本身的元神,他的元神就贪着一切有形的万物了;既然贪着一切有形的万物,就会产生一些不必要的贪求;既然心性中产生不必要的贪求,心灵中就有了邪思妄想的烦恼;既然心灵中有了邪思妄想的烦恼,就会带来忧愁的痛苦,既然带来了忧愁的痛苦,就会扰乱到自己的身心;扰乱自己的身心,自然就会犯下错误的行为;既然犯下错误的行为,就会污辱自己的灵性,既然污辱了自己的灵性;就要流浪在生死的轮回中,既然流浪在生死的轮回中,便要沉沦于茫茫苦海;既然沉沦于茫茫苦海,就要永远失去真正的大道了。而真正长久的大道,是领悟的人,才能得到的呀!不是别人能够送给你的;所以,能够真正领悟大道的人,简单一句话来说,就是经常身心保持清静的人了!&& &版本二& &[注释] & & & 作者:闵智亭 &&文章来源:道教之音整理 && & &(1)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全称《太上老君说常清静妙经》,或《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真经》,又称《太上混元上德皇帝说常清静经》,简称《清静经》、《常清静经》。作者不详。此经主要阐述“如何清静,渐入真道”。“太上老君”,道教徒对“老子”的尊称。“太”为大之意,“上”为尊之意;高真莫先众圣共尊,“太上”系道门最高之辞,用以称呼其神仙体系中品位极高之神。老即寿,君是尊号,道清德极,所以称为君。说明老君为众圣之祖,真神之宗。一切万物,莫不皆因老君所制,故为宗祖也。常为恒也。清为元,静为炁,经为法。一则为圣人之径路,二则为神仙的梯凳。凡学道的人,都因经戒而成真圣。圣人没有不借经而成为圣人,不凭借元炁而成道的。《清静经》在道教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历来为此作注者众多。《玄门日诵早晚功课经》把《清静经》放在众经之首,每日持诵,可知该经是道教徒修持的一部非常重要的上乘经典。每每朗诵此经“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而然就能“清静”、“渐入真道”。
(2)老君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老君,太上老君的简称。曰,称、说。大道,道是至高无上的,是在没有天地之前,有一个没有形状的最高能源,中说她“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世间万物都是由她所生。中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因天地万物皆为“道”的化生,故注称“大道”。她是不可名状之物,而又大而无外,小而无内,杳杳冥冥,其中有精,混混沌沌,分为阴阳。无形,视之不见。生育,育,养育,长养阴阳,所以叫生育,阳为清,上升为天,阴为浊,下降为地,此言大道是永恒不灭的,天地万物,都是从她而生,由她所养,最后由她化解,她是万有之源,万化之本。所以说她生育天地。
(3)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至高无上,极尊至贵的道。无情,没有偏爱及私情。运行,旋转运行,此处指化生万物。日月,指日月星辰及世间万物。此句言人有喜、怒、哀、乐等表现,都是从一个“情”字中而来,然而不可名状的大道,虽然万物都在她的包容之中,但她则是一视同仁,没有半点偏爱和私护,在大宇宙中旋转运行,没有止息,也没有偏差,试想这种充沛的能力及行为,是谁给她的呢?那就是没有一分一毫私情的大道。
(4)大道无名,长养万物:无名,是指无形无象的混元大道,因无形无象,所以叫无名。《道德经》云:“道常无名。”无名指有功而不为名的意思。《道德经》又云:“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不有指不为已有,也是指无名之意。长养,生长养育。万物,指世间万事万物。此句言大道自生万事万物而不为已有的博大胸怀和无私。
(5)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吾,即我。不知其名,不知道她的名称,如何称谓她。强名,勉强称名。此句言大道是万事万物产生、发展、灭亡的根源,就连太上老君都不知道怎么称呼她,给她定称,就勉强称之为“道”。《道德经》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此段总的是讲,太上老君教人知道什么是万事万物的根源,她是没有形状、没有情欲、没有名字的大道之体,她是天地万物的运作长养的惟一操作者。没有她,世界将毫无生机可言,凡是有智慧的人士,应当观察她的永恒常存,向她学习。一要学习她的无形。“外其身而身修,忘其形而形存”。“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又何患”。二要做到无情,无情就是无念,就是没有七情六欲,心地才能清静,本性才能永住。第三要做到无名。万事万物都是从无名中生出,修行的人,如果能做到舍去有形之身,忘掉肉体之我,即是大道无形之功;能做到一念不动,心地圆满无缺,即是大道无情之功。能做到这些,在你的性海中无一物可思,无一事可言。达到不可名状的元始先天境界,即有无名的大道之体了,到此则万福并致,圆满无缺,常此先天大道必然有成了。
(6)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天清地浊,天动地静。男清女浊,男动女静。降本流末,而生万物:夫,发语词。清为天,正阳之炁,上升为天。浊为地,正阴之炁,下结为地。有清有浊,指能清能浊,如宇宙中有清水就有浊水一样。动,指动态。静,指静态。有动有静,指能动能静。天清,指天动而清。地浊,指地凝而浊。天动地静,指天地有动有静。男清,男了有神炁之清。女浊,女有有败血之浊。男动,男子好动。女静,女子好静。降本,归于根本。流末,返于末端。此句说:道分清浊动静之喻,男女动静之机,清浊动静之理,男女清浊之用,动静之机,万物本末之由。
(7)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源,源头。基,基础、根本。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指清、浊、动、静乃相对之态,有晴天就有阴天,有生就有死,两者相互转化的运动,才有生生不息的大道运行。
(8)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此句言学仙之人,能坚守于至道,一切万物自然归之。经云:“江河淮海,非欲于鱼鳖蛟龙,鱼鳖蛟龙自来归之。人能清虚寡欲,无为非于至道,至道自来归之于人。但能守太和元炁,体道合真,万物悉归耳。”
此段总述了,所谓大道的造化,乃是大道中自然而然大道无形的运作,丝毫没有一点自私的作为,这样才能做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境界。清、浊、动、静、天、地、男、女,万事万物的生生化化,由本到末的运行,永不停止,人在其境,如果迷于其中,随波逐流,便是生死轮回!如果放下身心,合于大道的清静无为,便是道德崇高的人了。
(9)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神,此处指人的元神本性,来自无极中的真阳之灵。心,元炁结成的东西,圣人云:“声色不止神不清,思虑不止心不宁,心不宁兮神不灵,神不宁兮道不成。”七情六欲,是识神著了外境而生之贪念,元炁所结成之心,本来也是好静,但贪欲之念一起,牵动一心,就不再平静了。此句言人的心神本来清静,都是因世欲之事干扰,而使之不清静。
(10)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遣,去除。澄,澄清。此句言人能去除七情六欲,内守元和自然之炁,内心自然而然就会安静,七情六欲就不能存在。古仙云:“欲从心起,息从心定,心息相依,息调心静。”
(11)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六欲,指六根,六根指眼、耳、口、鼻、心、意。欲,染著之貌,情爱之喻。观境而染,谓之欲。所以眼见耳闻,意知心觉。世上之人如果能断其情,去其欲,澄其心,忘其虑,而安其神,那么六欲自然而然就会消灭不能存在。三毒,指身、心、口。人有身时,身有妄动之业。心有妄思之业,口有妄语之业,又说三毒为三尸,上尸彭琚、中尸彭瓒、下尸彭矫。上尸好华饰,中尸好滋味,下尸好淫欲。人若能断其华饰,远离滋味,绝其淫欲,去此三事,就能使毒消灭,三毒既灭,就能神如炁畅,自然清静。
(12)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所以不能者,所以不能够做到的,指人心被名利、声色、滋味等所动,性乱情惑。为心未澄,指心不能澄清。欲未遣也,指欲不能去除。此句言人心迷惑未断,心有所染,不能穷尽妙理。
(13)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人能断情、绝贪、去欲,即无三业之罪,使心处于形内,不能够从外形上看到心内世界,心无其心。即无心可观,无心可观则无所用,无所修。就达到清静之道了。
(14)外观其形,形无其形:形由心主宰,心由形表现出来。形无主就不能安静,心没有形表现出来就不存在,心处于内,形见于外,内外相承,不可相离。心离开形体,叫做无心。无心,也就无形,所以叫做形无其形,形无其形就合于道。老君曰:“吾有大患,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15)远观其物,物无其物:物,道之妙用,非世间的一般物体,五行造化谓之物,块需然有凝谓之形。凡是有形质的,都是后天之物,物无其物,谓之真,真空也。《道德经》云:“道之为物,惟恍惟惚。”又曰:“恍兮惚兮,其中有物。”此句言修道之士,应当认取先天恍惚中的真物,而放下后天有形的假物,如此才能修道成真。
(16)三者既悟,惟见于空:三者,指心、形、物。空,道之用。此句言凡夫俗子,都执著身、心、外物三种东西,而学道的人,又常常执著外面的法界,内里的元神,远处的神通,以至“凡”能证“圣”,“圣”不能成“神”。如果能摒弃这些,使大道赋予了神性,即可超凡入圣了。再进一步修炼到“圣而不可知之谓神”的高上境界,即是真空的境界了。
(17)观空亦空,空无所空:空,真空。空有两种形式,有大空,有小空。此二空惧无即自然不染正性,以成真道。观空也空,大道无象,空也有空象,应把此空象也加以忘去,则真空之境更加真实。空无所空,凡居有质,都凭借大道而成形,一切物类,都是从道而产生。大道坦然常存于物,非为断灭也。
(18)所空既无,无无亦无:大道没有穷尽,修道到了空也没有处所之后,空也没有了。如果仍然有空,就不能达到无的境界,再进一步做到无之又无,就无也不存在了。
(19)无无既无,湛然常寂:无无,无执。世间万事万物,都归于无,功夫到了无也没有的地步,就万法都空了,达到湛然而又圆满的真本,即成真道了。
(20)寂无所寂,欲岂能生:寂到了尽头,连寂都不存在了,就到了无为、无事、无欲的境界,自然成道了。
(21)欲既不生,即是真静:真静,自然无欲。求静必须先遣欲,有欲则患生,无欲则无忧,无忧则可进入真静。
(22)真常应物:真,体无增减谓之真。常者,法也。常能法则叫真常之法。法则真常应物,随机而化导众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感而遂通”依旧“寂然不动”。才能真常应物。
(23)真常得性:凡欲得成真性,须修常性而为道性。得者动也。动其本性,谓其得性。
(24)常应常静,常清静矣:“事来则应”,常应则无所不应。常者道体也,应者灵机也。言道体可以随机而应万变。“事去则忘”如浮云过空,云过则天又清又静。可知,不管天之有云无云,而天体本净,不管心之有事无事,皆可常若无心,无心之心,是为道心,是为真心,真心乃清静无染之心,也即可应万境万变而永恒不变之心。
(25)如此清静,渐入真道:真道,指清静之性。真,即为道。此句言经中不言,令人须假性修,渐进而成真。
(26)既入真道,名为得道:此句接上句,言既入真道,名悟修真。炼凡成真,炼真成神。
(27)虽名得道,实无所得:虽然从名目上说,似乎是得到了道,但其实道为天地之本源,宇宙之原动力,大自然之规律。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太上无极大道,本无得无失,无形无象,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故曰实无所得。
(28)为化众生,名为得道:化,返以守真谓之化。化,迁变之义。逐换应见之名,化别种种,应见容仪。有无莫测,透化时人。透化者,指事为喻。恒劝开悟教道之名。普令后学之人。舍恶从善,惜身保命。故要归于圣教。只有太上西化流沙,八十一国,亦法视相,或见大人,身千丈;或见小人,身长丈八。变见无方,易形改号。或曰金仙,或曰梵仙。随方设化,同体异名。教人修道,去妄成真。乃立清静之教,是为得道。
(29)能悟之者,可传圣道:悟,觉,犹通。此句言凡学仙之人,若悟真理,则不以西竺东土为名,分别六合之内,天上地下,道化一也。若悟解之者也不以至道为尊,也不以众教为异,也不以儒宗为别。能悟本性,非分别所得。但能体似虚无,常得至道。归身内修清静,则顺天从也,名合人事,可以救苦拔衰。以此修持,自然清静。人能清静,至道自来,不求自得,不学而成。清静自然,圣道归身,所以说可传圣道。展读:&老子和《清静经》 & 来自:& 原先实在是孤陋寡闻,只知道老子传下来的文字只有《道德经》五千字,似乎没有别的文字记载了。研读了南怀瑾南老的几篇著作时,看到他几次推荐学生读并背诵《清静经》,这才去网上找了一下,感谢现代科学的发达,竟然一找就找到了。一看之下,这竟然也是老子的话,估计是后人记载下来的。全文读下来,这才知道这篇简简单还不满五百字的《清静经》,竟包含了五千字《道德经》的相当一部份主要内容,特别是在修性养气、炼己修身方面,比《道德经》还叙述得详尽清楚。南老果不欺我!  现在我觉得,要对《道德经》里的某些内容,如第十六章的“致虚极,守静笃。”,“复命曰常,知常曰明。”;第二十八章的“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等内容作解释,如果不参合《清静经》的阐述,几乎是无法说得很清楚到位的。好在《清静经》原文不长,将其全文附在下面,再对它作些解释。(注:避免重复,原文删除。)&   在以上这六段中,老子说了五个内容的意思。  一、第一段比较简单。说的是什么是大道和大道的作用。这和《道德经》的第十五章、第五章的内容有相通之处,我在《老子的“道”》中也简单作了解释,这里就不再重复了。  二、第二段写了“道 ”(宇宙)中的清浊与动静,这是宇宙的两种重要的相对属性。注意,这说的是相对的属性,属性本身并不具备好坏之分,千万不要以为老子又在“轻视妇女”!给他加上一个“莫须有”的罪名!另外,据我的想法,那“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这两句是否应该是“清者浊之源,静者动之基。”之误?因为这才和老子“以静制动”的一贯思想吻合。老子是非常推崇“静”的,这从他第六十一章的“牝常以静胜牡”、第十六章的“致虚极,守静笃。”等多处论述就可以看出。  在这一段中,要特别注意的是最后两句:“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天地悉皆归是什么意思?我理解是到了天人合一,天人同化的境界。换句说,他已经“得道”了。所以要“得道”并不复杂(但很难!),只要“常清静”就行了。  三、但是怎样才算“清静”?怎样才能“清静”呢?这就是老子在第三、第四段中讲的内容了,这也是全文的最重要的地方。  老子说,人本来就是“好清”“好静”的,其所以不能,是因为“心扰之”、“欲牵之”。如何“遣欲”“澄心”呢?他告诉我们一个不二法门:“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无,唯见于空。”也就是说,你必须通过修养,把所有东西,包括自己身体和自己的思想都看作是空的,这才能达到“清静”的目的。说得更明白些,就是要摒弃一切的欲望和思虑,把自己处于一个完全“空”的境界中。  这我们能做到吗?然而还不够,必须把“观空”也看作是“空”的。到“空无所空”的地步了,就会明白“所空既无,无无亦无。”  接着是“无无既无,湛然常寂。”意识中什么都没有了,就会出现光明空澈的寂静,这是处于最高的寂静境界,这时哪还有欲望?这才是真静!  但是人活着总要吃饭穿衣,总有俗事牵身啊,哪该怎么办呢?老子(其他成佛成仙的也一样)教导我们:要“真常应物,真常得性。”也就是说,什么事你都照样做!只是在做时,内心要保持那种无欲虚空的状态,千万不要被日常的生活迷了“本性”!这也就是高僧讲的“在在皆在修炼”的真谛!只有这样,才能“常应常静,常清静矣。”  四、第五段讲了做到了“常清静”,就能“渐入真道”,“既入真道,名为得道。”但是他立即就告诉你:“名为得道,实无所得。”你要从个人名利出发,即使得了道,实际也是无所得的。只是为了“普化众生”,才“名为得道”。也就是说,你如果是从自己出发,放不下这个“我”,你就不要走这条路了。而理解懂得了这一点,这样的人就可以“可传圣道”了。我不知道“圣道”是指最高的道还是普化众生的道 ,似乎还是后一种更合乎老子的原意。  五、最后一段中,老子在指出了执著者是不能得道的同时,主要是指出了妄想贪求是不能清静的根本原因。只有去掉了这些,才能得到真正的清静,这是老子的总的也是一贯的思想。  所以,要得道其实并无特别的方法,更没有仙丹灵药,只要你能做到“清静”,就可以得道。  你做得到吗???  三 《心经清静经》文章来自百度文库&《太上清静经》与《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一样,都属于上乘经典,共性的特点就是直指宇宙本源的规律。大家知道现在处于万事万物的世界,这是站在形而下的层面讨论的,大家可以看到身体、树木花草、日月星辰,各种各样的差异。各种差异的本源在哪里?无论是身体,机械,都是有生灭,生灭由谁主宰?万事万物从哪里来?有网友问了这个问题。“我想问为什么会有男人女人的区别。”小孩子一来到世界,都会有个疑问,妈妈我从哪里来?为什么我是男孩或女孩?男孩与女孩为何会有差别?这几个看似最简单的问题其实也最深奥。现代生物学很发达,但没有解释人从哪里来,生命的本源在哪里?我们现在只了解到各种生物物种的差异源于DNA的不同,不同生物物种的根源从哪里来,涉及进化问题,从生物学到古生物学,再到天体物理学,到天文学,到整个宇宙学,整个西方科学脉络,从形而上到形而下寻找规律。这种答案,在西方科学界还没有最终答案,肉体由各个器官组成,器官又由各个细胞组成,基因的背后是什么?核糖、核苷酸,这又从哪里来?从最原始的元素氮氢氧来。氮氢氧的不同排列组合形成物种的差异。这就要追溯到物理学,而现在物理学和化学、生物学正在融合,但是融合还有一个本质问题没有回答,用最基本元素还无法合成生命。基因克隆还需要从动物身体找细胞来克隆。说明什么?按照西方的科学体系,用最简单元素无法合成一个有思想有情感的动物,人和物理世界还有难以跨越的鸿沟。
暂时放下这条线索,放下西方的科学路线,回到传统文化去看。《清静经》直指宇宙生成变化的规律。《心经》也如此,直指宇宙人生本源的智慧。“老君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天地可以站在不同层面来定义,站在地球上,地球之外的宇宙太空是天;以太阳系为地去看,太阳系之外的是天;站在银河系,银河系之外是天。中国的文化是高度抽象的,同一概念可在不同层面去演绎。但无论哪个层次的演绎,都涉及到一个问题——天地从哪里来?谁生育了天地?《清静经》里讲“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天地是有形的,从无形来。无形是什么?这就涉及到道家说的——无极;在佛家语言里,无极就是“空”。“空”和“有”的关系就是形而上和形而下的关系。无极、太极、五行之间的关系,我之前在书院已经讲过,五行、八卦都是能量场的概念,还没有涉及到有形。
五行是宇宙生命的五种状态,是用能的概念演绎的,五行揭示了无形的能量状态转化为有形的物,这种演化就很有意思了。比如说,天上有五大行星(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地上也有各种物体,石头对应的是金,水对应的就是水,火就是火。五种东西的源头是什么?源头是气,太极之阴阳二气。土和金没有本质差异,土继续硬化就变石头,就是金,石头一风化就有成土了。金生水,水可以说是金的儿子,金的能量往中心聚敛,聚敛到极点就柔了,成水,物极必反。水至柔至刚,古语说“滴水穿石”,水最柔,反而把最硬的石头滴穿了,柔到极点又至刚了。
大家看看八卦里的坎卦,外阴内阳,内敛而不外泄。“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把天的德性给大家演绎了。天生万物,地养万物,天是生的功能,地养,生了万物却不与万物争,生的能量从哪里来?从坎里面的一点真阳来,这点真阳是生养万物的源头,平时涵盖在阴里面。从地面的五行讲到人体五脏的五行——肝心脾肺肾。刚才讲的水里面那点真阳,对应的是肾的元阳之气。生命的驱动力就靠这点元阳,中医里叫元精。元精,是指一种能量状态,整个身体的发育都是这个元精的衍生物,长成整个身体,驱动其发育成熟;等到男女成熟后,元精还负有生殖功能,繁衍后代,子女是元精的衍生物。
道家里面讲,道怎样生养万物,无极如何演变成太极再到五行,能量状态从无形的五行再到有形的五行,形而上到形而下转换,有无的转换,其实讲得很清楚了,但是现代科学还没有达到这个层面。《太上清静经》讲,天地都是由道生出来。“大道无情,运行日月”,早上日升起来,晚上月升起来,轮流值班,是谁在推动日月?谁在让他们值班?站在现代科学角度看,日月是没有情感的。但这只是假设而已,如果人跑到日月看呢?现在我们已经有登月飞船,上去后也是用肉眼看到的世界,那么肉眼看不到的世界呢?大道无情,日月背后是什么东西在运转?“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有了天地,有了日月,自然生出万物。那么万物是谁在养?我叫不出名字,姑且称为道,这一段是讲形而上的概念。形而上为体,形而下为用。一个功能,要是不发挥出来,人是无法捉摸的。例如电能,要是没有开发出来大家就感觉不到,但通过电灯、电脑、电视等这些电能的具体应用的器物,我们就知道电能的存在,通过机械的驱动使用出来才知道。我们看不见电能,不代表它不存在,用出来了大家就明白了。这个比方大致能让大家了解道的体和用是相互关联的。形而上为之道,形而下为之器。器,就是有形有质的东西。男人女人不一样,是肉眼看到的差异,其实都是人。人从哪里来?是阴阳二气的交合,相互作用而来。
“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清者上浮,重者下沉。人生出来是道作用的结果,而这种结果有两种表现形式,就是清和浊,动和静,清浊是相对的,动静也是相对的,于是就形成了男女的相对差异。在婴儿时,男婴和女婴,基本是很像的,向前追,在胚胎开始的阶段,几乎没有差别,胚胎慢慢成长,长出了男女生殖器官的不同。长出器之前已经有气存在。胚胎没有形成前是什么?现代科学讲是男女受精卵形成,形成前是什么?站在有形有质的层面,精子卵子都储存在男人女人体内,这是站在器的层面去观察。站在无形的层面看,就是两团气,男人凝聚了更多阳气,男人好动,动的能量谁提供?阴精。女人好静,浓缩更多的是下沉过程的气。男人女人的差异是暂时的,局部的,本源是连续变化的。在男女的相互关系中,各自从对方身上获得了平衡。男人好动,比较理性;女人好静,相对感性一些,两者的角色不能相互取代。比如,一个在外面打拼、表面刚强的男人回到家里,如果此时妻子用细心温柔照顾,这样一种温馨话语,有这种阴柔能量,可以让这个男人恢复精神。男人在外面发泄完的阳气需要阴气去平衡,妻子的温柔言语,充满关爱的行为,让他疲惫的心一下子缓解过来,迅速获得平衡。我们只看到这个妻子很体贴,很舒服,让丈夫感到很温馨,这是肉眼看的见的,说不出是什么原因来。但若跳出器的世界,站在气态身、光态身的角度看,男女其实是阴阳二气相互交融的结果。“天清地浊,天动地静;男清女浊,男动女静”将道的作用形式和结果表现非常提纲挈领地列出来。更本质的一句话“降本流末,而生万物”,因为有了男女,就有了后代,有了一个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以家庭为基础的各种人和事,形成了社会、国家。如果男女的阴阳二气属于割裂状态,不融合,这个家就支离破碎,万物就生养不出来,或者生出来后很易被毁害。降本流末,把末看清楚,明白其源头在哪里,自然看万事万物的规律也就清楚了。
“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这句话如何理解?在山清水秀的地方,在大山里小溪的源头是从石头缝出来的,石头能生水,石头能聚敛水气,刚流出来的时候是清的,后来随着水流汇聚越来越多,从山上往下流,经过泥巴、落叶就参杂了浊的东西。这个比方是从看得见的层面理解“清者浊之源”。若从人体去看,我们有形的肉体属于浊,是看得见的。浊的源头在哪?中医讲是精气神。道家讲,精从气来,气从神来,神生气,气生精,精又涵盖气,气又涵盖精,精气神其实是一体三面,同一事物的不同表象。我们说话做事想问题,很多时候是在调用神光。当我们很投入听一门课,一边听一边思考,碰到有很多问题不容易理解,把过去很多问题翻出来,经过老师的讲解有点豁然开朗,听完后比较累。劳累是因为你的气减少,耗损一部分能量,而豁然开朗是虽然耗损一部分能力,但接通了神这种更高的能量。这其实就是一放一收,一阴一阳。可见,我们学习的过程是神在用,也包含了气和精这两个层面,也即固态身和气态身的动都源于光态身的动。跑步时运动的更多是有形的身体,固态身和气态身在耗损,但跑完步之后的累跟思考完后的累是两种不同层次的累。这就是劳力者和劳心者的差异。农民干完活,吃饭睡觉就可以恢复;但科研工作者、经理老总,研究复杂问题的那种累,不是吃饭睡觉就能迅速恢复的。所以说,神(光态身)的能量级更高,补充神的能量要比补充气态身、固态身的能量更难。如果接受到高能量的神的信息,例如把《道德经》的智慧消化掉,把很多死结打开,就有豁然开朗的感觉,就像吃了一个大补丸,这种补来自于神补。补了神,人生会快乐很多,抑郁和烦恼得到开解,这样肉体身心,无论气态身和固态身的状态都可以提到更高层次。这就是为何我们要读经书,不仅是精神和心灵的健康,也是关乎身体健康的。我在以前的课讲身心关系时已经详细讲过。
再回到讲什么是“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精气神三者,神属于清,精属于浊。神里面再分清浊。我们动了帮助他人的念头属于清,贪色贪钱的念头属于浊。在面相心相群,有些朋友要求看相,我们可以通过神的层面来分析,然后再看他脸上肌肉五官搭配,它们都是神的信息的衍生物,这些信息的不同排列组合就形成不同的脸型特点。心地善良、光明磊落之人,眼神清澈、专注、淡定;而痴迷贪色贪利者,则目光暗淡、呆滞,往里面陷。因此,从眼神、面相的差异我们可以看出心神的清浊之分。“清者浊之源”,一个正大光明身心清静的人,看私心杂念的人可以看得很清楚,就像天真单纯的小孩子说话很真很直接,经常说出大人难以为对的话,“那个叔叔阿姨很凶”,大人不自觉很尴尬,“那个人的脸怎么阴?是不是有什么东西不得光?”童言无忌。纯净的心就如镜子,可以照出千般污浊之相,看得一清二楚,看到浊之源。人越长大,越累,越违背自己生命本来面目,不像小孩快乐,源于我们远离了清而变得污浊不堪。我常在面相群讲谁贪色,心理有很多心结,更多从眼神中解码出来的,理论依据是《清静经》所讲的“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动,运动,与静相对。现在我们静静坐在房间里听课,可以感觉到我们的地好像是静的,但其实它正以每秒几百米的速度在自转,身体也在动,我们感到的静是相对的。再如平时一入静就感到思绪万千,肢体定了,但是大脑杂念纷飞。这些念头平时被我们的理智掩盖住了,念头动的速度更快。入静时一个一个杂念接着飞,原来都被掩盖在吃饭睡觉里,并非不存在,而是以高速度隐藏了。等到连杂念都非常少,进入到似有似无、空的状态,得了气感,感觉像蚂蚁在爬,再往深一点,身体若有若无,似乎与天地之气融在一起。也就如《金刚经》所讲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两句话是需要我们在禅定的状态去体会的,体会生命的本源,体会动与静的差异与交融。进入到这种状态才知道何为“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否则,若只停留在哲学概念层面来讨论,是体会不了《金刚经》、《清静经》这种智慧的。我们在入静的不同阶段,就能逐步从形而下有形有质的固态身进入到有形无质或有质无形的气态身,进而到无形无质的的光态身,甚至直达本源的道体。这四个层次的演变恰是佛家讲的色、受、想、行、识,大家可以打开《心经》,首先讲“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色、受、想、行、识这五种状态也就是生命的五种不同状态,源头在哪?就是空。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我们这个有形的器世界其实是空的运动表现形式,身体是道体的能量存在状态。人的身体又有三种状态中的固态身,肌肉器官神经系统,这些都是“色”。色不异空,这些器其实是空本源能量的源生物。空不异色,即空作为一种抽象存在是在“色”,在器世界得到的具体表象。“色”不是理解为男女之色的色,包括了有形有质的器世界。“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是空这种能量的具体衍生物,终归要回归到空的状态。肉体死了之后,会变成枯骨,还原成分子原子,再分解便成了空;空又生出有,精子卵子到受精卵再生人。这个过程其实是能量演变从有形到无形,再从无形到有形转换的过程,就如太极阴阳鱼,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再去看“受想行识”,“受”是感受,感知系统所发出来的信息。我们举个例子,我若用手指挠一下你的皮肤,你感到痒,首先是你的触觉,依赖于皮肤。若没有色这个层面,没有有形的固态身,就没有痒的感觉,但仅有固态身行不行?不行。还需要心念去分辨,这种感觉叫痒,那种感觉叫疼,这个过程是你的皮肤传感神经系统,把别人挠你的能量经过神经系统到大脑,再靠心念分别出来,分辨这种感觉叫痒。这个过程就是“受”,涵盖了“色”,以色为基础,但跟色又不一样。有痒这种感觉,其实是我先动了念头要挠你,想跟你开玩笑,这是我心念发出的一个信号,而你则通过皮肤接触再到大脑神经分析出我这个心念是什么意义,这个过程是在瞬间完成的。若我们修行到较高境界,对方只要动一个念头,我们就能感受到。会心一笑,心有灵犀一点通其实就是这个作用,这些能量的接通已经超越了肉体、知觉的障碍。心念动的能量本身是“空’能量的运用,与固态身的运用是不一样的。“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念头动的速度比身体的速度快。现在我们的身体表面是安静的,但五脏六腑的运行是一直在动的,当入静感受到有气,呼吸似乎不存在,念头似有似无的时候,就知道肉体是念头连续变化形成的一个感受。我曾经讲过一个案例,在心理学实验,把一个死刑犯的眼睛蒙上,在他的手轻轻划一刀,然后打开水龙头模仿血流往下滴的声音,告诉他“我们刚才在你动脉割了一刀,现在血正在一滴一滴地流”,两个小时后,他就真的死了。在这个过程中,通过触觉“受”,接受的信号是划了一刀,实际没有割到大动脉,但他心里在暗示自己在滴血,通过水龙头的水滴传到大脑形成一种幻觉,就变成真的,心念不断告诉自己,生命在走向死亡。整个过程只有心念在动,这样的心理暗示,涉及到“想”“行”,“行”是宇宙、身体运行的一种本能,这种快速运动很难被我们感知到。现在我们表面安静,身体的还在按一定程序在运动,这个就是“行”,其功能也是源于“空”,或者道家所讲的“道”。空,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涵盖了整个宇宙的万物不同的运动变化。刚才中医群一网友说,“要生存,就会有想法,既然有想法,那又怎么做到清心呢?四大皆空的人也会有想法?”,这是对“空”误解,空不是说什么都没有,佛家讲“真空生万有”。若了解物理学的知识就知道,微观粒子怎么冒出来的?分子里面有原子,有核,还有中子,再微观到夸克层面的各种子,佛家讲这些都是从都是“空”冒出来,不是讲啥都没有。
因此,也可以说“受即是空,空即是受”。触觉的过程也是空的一种作用形式,想和行也是。只是这种行运动的速度太快了,以至于我们意识不到,我们现在感受不到五脏六腑的气血如何运动,但入静的话能感觉到。静到若有若无的时候(告诉大家我的一个经历),只要动一个念头,发出去之后可以百发百中的。有一次早晨入静到一定时间,我想看看几点了,我刚冒出一个念头6点55分,马上看表,果然是6点55分,这就是直觉,非常准确。长期修定入静到了比较高的层次就有这种本能。佛家讲“定中生慧”,就是在入定、静的时候不断逼近动,看清动的真相,当念头都不生起时,就无限接近空。空能生出万有,在空的状态发出的念头能量是很强的,很准确,相当于激光,它能使不同光子向同一方向形成高速运动,运行的速度和能量都很高。我们入静入定的过程,就是形成高能量的光的过程,但是这种光可以比一般激光更快,传播的速度更高。当修定到了直觉功能很强时,即使相隔几千公里,都可以相互感应彼此的想法。比如说有哪位朋友跟我的气场比较步调一致,我想告诉他在将来某个时间告诉他一件事,结果他就不知不觉地在那个时间点主动跟我联系。最近我也跟一个网友体验过这种步调一致,彼此的心念接通了。我们没有通过手机电话,但为何能够双方彼此接通?接通是由于内心相对处于静的高度敏感的状态,心灵就有所感应,有所感有所应,也是空的一种作用形式。所以,想即是空,空即是想;行即是空,空即是行;行不异空,空不异行。这个过程就是生命感应的过程。“人能长清静,天地悉皆归”,如果我们能长期处于入静,就能感到天地跟自己身体都是一团东西,一体的,这团东西,姑且叫道、空。关于“定”和“静”,我在上周讲《灵宝定观经》时讲过。
空能生万有,比如刚才说念头一动,对方有了感应,就行动同步了。心念的动是想、识。身体本能的无意识就是行。刚才死刑犯的例子,就是由“想”深入到“形”,不断暗示就成真了,影响到有形的躯体。所以我们长成不同模样,是心念不断强化的结果,念头的本源是识。控制一个人长成什么样子,比如出生就少了胳膊,长兔唇,佛家讲源于“识”。现代生物学讲是基因导致身体的缺损,但生物学没有解释为什么他的基因就突变了,别人的基因是正常的?科学将这叫概率。那为何这一概率偏偏发生在你身上呢?发生在你身上就是百分之百,现代科学解释不了,它对生命的认识停留在肤浅的有形有质的层面,没法看到无形的信息能量跟有形的器是如何转换的。为什么说佛学道学是大智慧?因为它们揭示了现代科学还未探析到的生命本源的内容。接触佛学,就知道三世因果是站在识的层面考虑问题的。识涉及到生命源程序和密码的问题,属于宇宙生命更深层次的概念。大家接触过电脑就知道,word程序背后都是基于windows平台,而windows本身是操作程序,基于源代码,储存在注册表,最后是0101这种基本的二进制代码,也即太极阴阳。正常运行的一台电脑,信息是正确的,若受病毒感染,文档打不开,windows平台出了问题,DOS系统可能管用,若DOS也不管用了,那就要更改源代码,需要重装了。重装都不管用的话,这病毒就太厉害了,阴阳颠倒了,整个源程序都要换掉了。病毒入侵的不同程度影响电脑不同程度的障碍。
有些人外表看起来很健康,但心里藏着很多见不得阳光的垃圾,形成阴性性格,长期作用于肉体,使得肉体出现这样那样的特征,在声音、面相、言行中表现出来。因此,通过面相可以知道你的心理,从意识心理再到无意识心理,从这一生的信息追溯到前一生的信息,这是一层层往下剥的过程,也即《心经》所讲的色受想行识这些不同层面。为什么高层次的看相能够看到一个人与生带来的信息?中医讲气质之性,深层就是过去那么多代形成的生命信息。佛家讲,这叫“阿赖耶识”,是根本识,不随生死而消失。这也是现代科学所讲的,信息和能量不可分,是没有生灭的,物质有生灭,信息能量只会在不同的储存形式中转变。身为男人,带着更多阳的信息,但阳中有阴,阴中有阳;女人表面是阴,里面是阳,容易在心里面波动。女人表面安静,但内心很多情感在波动。所以,女子修行最大的难处是情意缠绵。男性修行最大的关口是色,男属阳,yu望老在外面动。女子是静中带动,心里面情丝缠绕,那种幻想、情感的期待动得很快。修行中斩断情丝靠什么?靠定力和慧力。读了《清静经》、《心经》会豁然开朗,女性就不会那么缠绵,男性会把燥火化掉,恢复到澄明状态,不容易受燥火牵制。所以“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回到天地生成的源头,这样生命体验,难道不就是天地万物与你为一吗?孟子讲,“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则塞于天地之间”,生命的体验要由静到定,由浅层的定再到深层次的定。“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把生命不同层次及其联系讲清楚,语言非常精炼,需要我们在入静中一层层地逐步体验。《清静经》和《心经》二者是相互融合的,佛家的语言表达出来就是《心经》,用道家的语言表达出来就是《清静经》。这两部经是给上等根器的高智慧人去读的,中下等一点根器的可能读不懂。有些同学问我老师这部经怎么解?我说你要读懂这部经需要的知识面太广了,而且不仅是懂,还要实实在在地践行,站桩打坐,不到一定程度根本无法体会到色受想行识的变化,更不能体会到什么是“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也就是流行语说的一点feel都没有。你自己一团云雾,搞不懂经里说什么,又不去践行,怎么能解呢?若真正亲修实证会发现,这些经书的确字字珠玑,直指生命本源的规律。
“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yu牵之”,这句话揭示了烦恼众生为何还流浪生死,做不到怡然自在,主宰不了自己的命运,就是因为我们的神由清变浊了,心由静变得躁动不安,变得昏沉污浊了,心便躁动了,从而生出了色受想行识,也就停留于最表层的器世界打转了。我经常跟大家开玩笑,你就是在肉团打转了,彻头彻尾的饮食男女,少了一顿或者少点男女之事就躁动不安,对生命的理解和体验的层次是很低很低的,像动物一样被无明的本能驱动,但这种本能并非源头能量,只是能量的具体表象,而这种表象是一种不是原本的、正道的,而是歪道。有正就有邪,有光明就有黑暗,正与邪,光明与黑暗,佛与众生,仙人与凡夫都是一体两面,都是空、道的不同存在形式。所以说,神仙本是凡人做,只怕凡人心不坚。我们能否突破凡人的燥火,跨越本能驱动,在于能否凭着你对生命智慧的追求,用慧力斩断情丝,控制好被燥火约束的冲动,把冲动转为参悟生命本源的能量。这就需要我们在修行中一层一层去探索。佛家讲修行先从修普提心、慈悲心开始。饮食男女的的本能首先是吃喝,若“闻其声,不能吃其肉”,当你想吃肉时,听到动物的声音,能想到它们都是活灵活现的生命,不能因为我暂时想吃,把它给宰割了,这样一种仁慈之心本身是对生理yu望的约束和反思。我以前讲过人为何应该吃素不吃肉。因为我们都是吃五谷的俗人,五谷杂粮就是大自然配给六道中人道的食物,谷物跟人的信息能量是匹配的,吃肉多了,生命能量就降级了。吃肉多的人容易躁动不安,容易被yu望牵着走,好争好斗,XingYu过分膨胀,为什么?动物的理性比较低,受较低级的能量信息操纵,为什么人能管住动物,而动物管不了人?其实就是不同生命级别的区别。吃肉多了容易变成动物一样血腥残暴,缺乏理性。大家不要简单从形而下的营养层面去看,天地有更高能量更高的营养,为何我们要吸收比人类还更低级的能量?植物吸收天地能量的机制其实是很奥妙的,把大自然中的阳光雨露转化为能量。修佛修道修得比较好的人吃的东西越来越少,从吃素开始慢慢减少食量,难道他们不饿吗?是因为身心清静了,身体的正气与天地正气交换渠道打通了,把一般吃肉的俗人不能吸收的能量都吸收进去了,整个身心与宇宙能量的交换系统与贪吃荤腥的人不一样。人家为什么对食yu越来越淡薄?吃素的人,内心清静的人,头脑会越来越清晰敏捷,吃肉多的人大脑容易昏沉,躁火多。这些也是大家在修佛修道时必须要搞清楚,要去问自己,这一生到底是要将生命往更高层次推进,还是往低层次、动物层次走?这个就是个人选择了,我们若缺乏智慧就看不到宇宙中不同生命层次的规律,也不明白它们之间的转换,只能受本能驱使了。人来到这个世界,其实已经带有杂质,佛家讲的六道里面有天道、阿修罗道、人道、畜牲道、饿鬼道、地狱道,不同层次的道反映不同的生命能量级别,天道比阿修罗道高,阿修罗道又比人道高。但高与低是相对的,只是能量信息的作用不一样,越高你的自控能力就越高,自由度越高;越低,自控能力就越差,到了地狱自己就没有自主权了。姑且不讲我们肉眼看不见的几道,大家对比一下人道和畜牲道,一只鸡、一只狗活动范围很有限,但比蚂蚁的活动范围要稍宽一点,就反映了鸡狗比蚂蚁的能量级和自由度要高。人比鸡狗活动范围要更大,自由度更高。假定做了一头猪或一只鸡,出生的一刹那决定了其自由度。公鸡姑且还能报晓打鸣,母鸡能下蛋;而猪生来只会吃,啥事不做,只能被人吃了,人给了它吃的,最后它被人吃了,也是一种因果,民间这些说法反映很多规律。猪光接纳人的食物而不贡献,啥都不贡献只能把自己一身肉贡献出来被人吃了。当然,我的意思不是叫大家要去吃猪肉,这不最近就出来猪流感了吗?举这个例子是为了让大家从人和动物能量的差异,参悟一些东西。再看人间,有些人特别贪色,晚上没事干就去酒吧或一些SeQing场所娱乐,因为他的生活很空虚无聊,上网就看美女看SeQing片,他的生命系统是非常狭窄的,主宰不了自己的命运。而有家庭责任感有事业心的人,晚上会陪陪家人,跟配偶交流,跟孩子们讨论时事政治,他的心灵世界要比那些一到晚上就纵情声色的人宽广。又如科学家和修行的人,跟我们一般俗人不一样,晚上有空继续研究课题,或者读道经佛经,了解茫茫宇宙的变化规律。科学家与修行人的生活在普通人看来是比较单调枯燥的,但心灵是非常丰富的。大家刚开始看经书,有太多专业术语想不通,但经过老师一讲解或许就通了,很有兴趣去了解心理学、天文学、生物学。这一系列学问,其实在其他经书里也是有所涵盖的。道家讲,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通人事,天文地理人事都是道的衍生物,光天文就你研究的了,那么多的星座它们跟人五脏六腑的对应关系是什么,这里面太多学问太有意思了。下了班之后,研究这些学问会很快乐,因为精神世界打开了,自由度比满脑子Yinyu的人要宽。问问自己这一生往哪里走?修道修佛的人真的是傻瓜?还是会享受生命、体验生命更高层次的人?大家把“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这些话参悟一下,马上会豁然开朗。俗人和有志向探索生命大智慧的人有何差别?一个是自控力差,一个是自控力高;一个是被约束在有限的世界里,一个可以体验更广博的世界。
“常能遣其yu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yu不生,三毒消灭”,这里六yu也就是《心经》所讲的眼耳鼻舌身意,都是由感觉器官和意念生发出来的yu望,把我们的本心真心扰乱了。眼睛贪色,喜欢看花花世界,耳朵喜欢听靡靡之音,但生命本源的色彩,我们看不到,所以我们得不到清静。《清静经》就告诉我们如何回归本源,看清生命真正的色彩,聆听宇宙真实的声音。这个过程怎么修?“常能遣其yu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清静经》里的神与心是不同层次的,神比心的层次要高,心的层次再降级就变情,情往下就变yu,再往下就是气态身和固态身。人的肉体是yu望产生出来的,但又夹杂三身,光态身又夹杂神和心。例如,一个人在专心思考时,认真做论文肯定不会情思缠绵,专心致志时,整个理性思维的活动范围比情yu层面要宽大。情里又分真情和矫情,专门诱惑别人动Yinyu之心的人,不断抛媚眼逗人笑就是矫情,诱惑女子的男人那些挑逗的语言也是矫情,是虚假的。为何叫矫情?这些话不真实,跟内心最深处的信息不匹配。热恋中的男人想跟女人发生性关系,然后说一大堆漂亮的话做承诺;女子明知道受骗,但还是爱听。爱听就是贪恋,其源头是情丝,产生的源头是明辨是非的理性之心降级了,理性告诉你他的话里有水分,不是真情是矫情,但你还相信,是情丝把理性给屏蔽了,情迷心窍,结果是“伤心总是难免的,你又何必一往情深”。你的心本来可以不受伤,但自己犯贱,追求虚幻的东西,这首歌以及其他情歌里面深层的道理还是值得我们咀嚼的,这是情歌的另外一面,所以说事物都有两面性。但痴男怨女一听,还是陷进去了,没有通过歌词来反省。我自己其实不喜好流行歌,但街边小巷时不时飘来一句,歌词就告诉你为何伤心,但唱歌者还是越唱越痛苦,但是越痛苦还得越唱。今天我们先讲到这里。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私人会所装修效果图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