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和wwW如何解除任务栏固定杀软64kxw的栏截啊,每次64kxw登的时候com都不管

&p&&b&从本质上讲:&/b&&/p&&p&佛教(主要指密教)中的手印是一种&b&修行方式,&/b&佛教的手印来源于各个佛菩萨,不同佛菩萨及本尊的手印,象征着不同的愿力与因缘。&/p&&p&如禅定印,便来自于释迦佛在菩提树下禅思的一种手势。&/p&&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v2-9968dfbbc4a8_b.jpg& data-rawwidth=&477& data-rawheight=&28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77&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v2-9968dfbbc4a8_r.jpg&&&/figure&&p&又如降魔印,释迦曾以此印降服邪魔。&/p&&p&(注意,不要被各种印的名字误导,结降魔印不代表能够降魔,印契是一种感应而非是某种法术,它仅仅表明你在同佛菩萨感应,从而获得加持。)&/p&&p&即“入我我入”:“本尊入我身,加持施护念;我入本尊身,恭敬勤供养;如是证悉地,尊我同一体。”&/p&&br&&p&而道教里的手诀则是指一种&b&施法方式&/b&。是促成符咒、法术应验的一部分。&/p&&p&比如“丁甲诀”就是用来召唤六丁六甲十二神将的,“天罗地网”诀就是布下天罗地网来抓鬼的。&/p&&p&各种手决都有着明确的指向。&/p&&p&而且,手诀往往不是单独作用的,一般须得配合罡步、念咒等仪式一同进行。&/p&&p&比如林正英电影里的许多场景:&/p&&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v2-ca0c65eea0dc42a07f52e5a_b.jpg& data-rawwidth=&391& data-rawheight=&22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91&&&/figure&&p&截图看不太清,应该是琉璃清火诀(降服厉鬼)或者是准提诀(消灾祈福)。&/p&&br&&p&&b&从形式上讲:&/b&&/p&&p&手印是用来“结”的,而手诀是用来“掐”的。&/p&&p&佛教中的手印主要以“掌”和“拳”两种形态构成的。极少出现手掌、手指各个部位交缠在一起,从结因难度上来说,比较简单,人人都做得来。&/p&&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v2-c473cb0c52ecc578ac7db1d16b614995_b.jpg& data-rawwidth=&580& data-rawheight=&33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80&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v2-c473cb0c52ecc578ac7db1d16b614995_r.jpg&&&/figure&&br&&p&而道教中的手诀则不然,手诀又叫指决,顾名思义,即手诀的各种形态主要是以“指”部的变化来区分的。&/p&&p&手诀的基本部分是“决文”(又叫诀目),即手掌或手指中的某个部位,这些部位往往都对应四相、八卦、九宫等等玄学概念,通过捏、握、掐这些部位,便能够与周天宇宙相连通。&/p&&p&《阴符经》有云:“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p&&p&因为造型各种反人类,所以对于普通人来说,许多手诀还是挺难掐的。&/p&&p&比如这个双白鹤诀,就挺难捏的:&/p&&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v2-e1cb3a72bed726b0f63e_b.jpg& data-rawwidth=&670& data-rawheight=&50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7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v2-e1cb3a72bed726b0f63e_r.jpg&&&/figure&&br&&p&再有,手印的动作较为简单,所以结印过程往往是一气呵成的,但是掐手诀却需要按照步骤一步步来。(可以自行脑补《火影》中各种忍术的施法动作)&/p&&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v2-29a2a41dbdc600_b.jpg& data-rawwidth=&468& data-rawheight=&71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68&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v2-29a2a41dbdc600_r.jpg&&&/figure&&p&差异还有很多,暂时就先更到这里,之后再慢慢补充。&/p&&p&想知道各种鬼怪、灵异、神魔及佛道相关,可以关注我的专栏:&a href=&https://zhuanlan.zhihu.com/xunyaoji?group_id=150272& class=&internal&&寻妖记 - 知乎专栏&/a& &/p&&p&里面有小说也有干货,欢迎大家阅读。&/p&
从本质上讲:佛教(主要指密教)中的手印是一种修行方式,佛教的手印来源于各个佛菩萨,不同佛菩萨及本尊的手印,象征着不同的愿力与因缘。如禅定印,便来自于释迦佛在菩提树下禅思的一种手势。又如降魔印,释迦曾以此印降服邪魔。(注意,不要被各种印的名…
很多人分不清大乘小乘的根本区别,更遑论方便法或究竟法。&br&《法华经》:&strong&唯有一佛乘,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strong&。除了一乘其余皆是方便。&br&不想与人争论,就只引用经典好了,要争的跟经典作者争去。&br&不引佛经,引几篇论疏吧,引自三论宗开创者、三论巨匠吉藏大师论著:&br&--------------------------------------------------------------------------------------------------------------&br&【二乘所以偏悟者。由厌生死而欣涅槃。如法华云。先取其价然后除粪。二乘之人畏老病死。故断贪嗔痴以求涅槃永灭。故云厌智。&br&......&br&智度论云。阿罗汉人于佛道迂回稽留。又复虚言得道。皆是乖道之义。又道实无生灭。二乘之人谓有烦恼生而灭之得有余(涅槃)。谓有身智生灭之得无余。故法华云。分别说诸法五众生灭。则乖无生大道之义。然二乘既尔。有所得大乘亦然。终言有惑灭解生。犹是小也。】《中观论疏》&br&--------------------------------------------------------------------------------------------------------------&br&二乘所学所修即是方便法门,所以佛教大乘经典种种呵斥小乘,因为二乘,有所畏(畏生死)有所得(得涅槃),其心下劣。&br&那什么是大乘究竟法门呢?&br&---------------------------------------------------------------------------------------------------------------&br&&br&【今明。菩萨知惑本不生今不灭。何所断。斯即生在佛家。种姓尊贵。如转轮圣王皇太子也。唯见客作贱人除粪。何曾闻长者之儿担屎。故今明。菩萨不断惑。何者?菩萨知惑本不生今不灭故。无所断也。所以净名经云。法本不生。今则无灭。法华云。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二谛义》&br&-----------------------------------------------------------------------------------------------------------------&br&既然大乘究竟法是无所得无所断,那怎么修行得果位呢?&br&------------------------------------------------------------------------------------------------------------------&br&【问他断二惑得小圣。断五住惑得大果。汝今不断。云何得言小圣大果耶。&br&解云。汝断惑得有圣。我本无惑。岂无圣耶。又反之。汝见惑生今断不得圣。若知惑本不生不灭乃得圣。何者?不生不灭是本。知本可得成圣。汝不知本。岂得成圣。故法华云。世尊我今得道得果。于无漏法。得清净眼。今日得道当知。前来未得道。】《二谛义》
很多人分不清大乘小乘的根本区别,更遑论方便法或究竟法。 《法华经》:唯有一佛乘,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除了一乘其余皆是方便。 不想与人争论,就只引用经典好了,要争的跟经典作者争去。 不引佛经,引几篇论疏吧,引自三论宗开创者、三论巨匠吉藏大…
啊,这个问题提的还真不错,正好去讲地藏经的时候讲过。&br&
更新完毕。&br&11日白天时候,突然看到这个答案的赞同数猛增,本来没有什么人看的,这次也不知道是为什么,不过怎样也是好事。很多朋友们在评论区给了我鼓励和支持,我都一一看到了,在此一并致谢。没有别的本事,只有慢慢再写一些有质量的回答与文章,以报答大家的好意吧。&br&&br&
古代中国人认为人死后成鬼,鬼者归也,就是归宿的意思。关于这一点,我有一个回答在这里,有空可以看一看:&a href=&https://www.zhihu.com/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民间认为人死了到底是成佛呢还是成仙呢?非宗教信徒的? - 黄角的回答&/a&&br&
我觉得我的答案写的质量还是可以的,但是粉丝少吃亏了,大伙还是赏光看看吧。&br&&br&
下面我们来讨论古代神话中的死后世界演变,在文中有零星的粗体字,这是有用的,请读者们一定留心,随着行文,这些粗体字会有其发挥作用的时候。&br&&br&一、泰山与泰山府君&br&
中国文化,大抵是从周公定礼乐而有了骨架的,我们的讨论,也就从两周先秦开始。在先秦时期,死后的人们要去的地方是“黄泉”。古代地下水丰富,不管是打井还是挖坟,挖到一定地步就有泥水出来;又因为遗体也掩埋在地下,所以古代中国人自然地认为,&b&地下&/b&“黄色泉水”的地方是死人的世界。在《左传·隐公元年·郑伯克段于鄢》里有著名的典故“不及黄泉,无相见也。”但这个时候,并没有专门管理死后世界的神灵,直到汉代,才由泰山府君以天神的身份兼任。&br&
在秦代之前,中国文化的重心是在齐鲁的,特别是齐国,是从春秋到战国一直国力雄厚的超级大国。而齐鲁地方对于泰山是有特殊信仰的,齐鲁文化的输出,把&b&泰山(太山)&/b&信仰推广到了全国。古人一直认为泰山是全天下最高的山,是能直接和上天沟通的地方,直到秦统一天下,还是要去泰山封禅。而对泰山之神的祭祀与祈祷,一开始是对于“王权”恳请“天授”与“永恒”,慢慢地这个永恒除了希望王权永恒,也包含上了希望生命的永恒,乃至帝王有病,就要向去泰山向天神祭祀。&br&
泰山神叫做泰山府君,他既然能管理生、老、病,自然也就管理到了死。在东汉时期,这一思想成熟了。在东汉墓葬中出土的镇墓文中有了“生人属西长安,死人属东太山”的文字。需要注意的是,东汉的首都并不是长安而是洛阳,所以这种生属长安死属太山的说法,很有可能是从西汉就流传下来的。&br&
泰山府君,又俗称东岳大帝。后世有零星的东岳庙在,却再也没人认为泰山神是地府之主,其原因是在他开始作为死神之后不久就埋下了。在东汉时期,有一股文化的洪流从中国的南边绕了个大圈圈,自西域而进入,和中华文化相结合,开出了瑰丽繁华的花朵,从此与中国人再也分离不开。这股伟大的洪流,就是佛教的输入。&br&&br&二、佛教的传入与地狱的出现&br&
东汉佛教开始传入中国,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输入规模已经非常大,涌现了以鸠摩罗什法师为代表的一大批译经家。和汉朝人粗糙的死后观念不同的是,佛教的世界观、生死观是完整而系统的。四天下说、天界地狱、轮回思想,印度的婆罗门教也有相同说法,可以说是古印度人的一种“常识”。佛教认可这些观念,认为人死后是有部分可能生到地狱去的,地狱观念,也就随着佛教的输入而流传到了中国。&br&
地狱,梵语是niraya,音译是“泥犁”或“泥犁耶”,本意是“无有”,是指没有喜乐的地方。其实佛教认为人死后不一定要去地狱,也有可能升天、或做动物、或又成人等等。但地狱这一道比较特殊,佛经中记载有很大部分的地狱是在铁围&b&山下&/b&的。&br&&br&
这里要说一点题外话。佛教有一个习惯,就是在传播过程中和当地文化相结合。释尊创教,本意是解决生死的苦迫,智慧与道德是佛教的核心内容。而为了传播佛教的智慧与道德,是不妨用当时当地人们的世界观与常识来说明问题的。所以佛教在印度传播时亦说印度当时的“一四天下”世界观,在中国传播,就借用关羽来做自己的护法神。甚至“寺”这一称谓,都是中国的特色。&br&
而“地狱”这个词,就更是和中华文化结合的产物了。东汉时期支娄迦谶译师在公元179年翻译小品般若经的时候还在直接用泥犁这个音译词,因为当时中国是没有“地狱”这个词的。当时的死后世界被称为“幽都”——屈原《楚辞·招魂》:“魂兮归来,君无下此幽都”;也可以叫做“幽冥”——曹植的《王仲宣诔》:“嗟乎夫子,永安幽冥”。&br&
“幽冥”本来是指黑暗没有光明的意思,代指死后世界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地下世界必然是黑暗无光。而首先造出“地狱”一词的,很可能是东汉的康巨译师,他在187年译出的《问地狱事经》,是现在为止可信的“地狱”一词的最早出处(有说安世高法师的译经中有“地狱”一词,但其实该译本并不可信)。&br&
“地狱”这个词,是极为形象传神的。前文说过,地狱道本来叫做“泥犁”,有“泥犁”在铁围&b&山下&/b&,很多死者投生在那里受苦。铁围山极高,不可翻越逃出,落在这里就像是&b&狱&/b&中的刑徒;死后的世界,又自然是在&b&地下&/b&的,这就有了“地狱”这个翻译。&br&
亡者落入极高的铁围山下的地狱,不得不让人联想到极高的&b&泰山&/b&之下。三国吴时的康僧会法师翻译的《六度集经》就直接写到“菩萨报曰:‘岂有施德而入&b&太山地狱&/b&者乎?’”泰山与地狱,就这样地结合到了一起。这不只是泰山和地狱两个词语的结合,而是佛教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合流。&br&&br&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乱世,长年的战乱动荡,让世人一面放荡形骸,一面重视度亡。在前期,泰山府君管理亡者的观念还存在于普通中国人的心中——西晋张华《博物志》:“泰山一曰天孙,言为天帝孙也。主召人魂魄。”而渐渐地,佛教成熟的生死流转观念,更符合此时民众的需要,地狱观念与佛教世界观也就在这时普及开来。到了南北朝时期,南朝宋刘义庆的《幽明录》中,已经直接采用了“地狱”一词,并且对地狱的里铁床铜柱、针刺沸汤等等刑罚进行了很详细的描述。&br&
刘义庆是南朝人,于440年去世。他去世一百零七年后,一本《洛阳伽蓝记》成书了,一位神灵从此走入了中国人的世界,他就是“阎罗王”。&br&&br&三、阎罗王&br&
细究阎罗王的神学起源是个没完没了的问题,要追到古雅利安人的神话上去,现在只用古印度的传说来说明这一问题。古印度有四部圣典,叫做四吠陀,被认为是上天直接授予人类的。在其中的一部《梨俱吠陀》中,提到了太阳神的一对双胞胎子女,叫做阎摩(Yama)和阎蜜(Yami),阎蜜喜欢哥哥阎摩,想做他的妻子而未果。阎摩是第一个在传说中死去的人,也是必死的人类之始祖。既然他是第一死者,也就成了死后世界的管辖者,阎罗其实就是阎摩的异译。&br&
和泰山府君以天神的身份管辖死者类似,其实阎摩死后也没有生在地狱中,而是生在天上。他所在的天层,就直接被称作“阎摩天”,后来翻译成“夜摩天”,是佛教所说的欲界第三层天,佛经中还给夜摩天的天王另外起了名字(实际就应该是阎摩),这都属于神话的继续发展变化了。&br&
说回印度神话。阎摩升天之后,就和妹妹阎蜜分别管辖男女死者。在佛教的发展和传播过程中,大量地吸收了印度婆罗门教的神话与世界观,当然其中更有扬弃,阎蜜被渐渐忽视了,阎摩(阎罗)作为死神管理死者的说法被继承了下来。&br&&br&
前文提到,公元547年,《洛阳伽蓝记》成书。让我们花一点篇幅来说一下这本书:伽蓝,是僧众所住园林的意思,也就是佛教寺院,这本书是在记载洛阳寺庙的种种事情。此书作者叫杨衒之(或说姓阳、羊),是五斗米道的信徒。就因为其道教徒身份,历来有人认为这位作者反佛,而实则不然,书中行文,实在是对佛教有着极大信心与好感的。这本书的创作起因是作者看到了洛阳的衰败与残破,怀念其旧日繁华——当时北魏王朝分裂成了东魏与西魏,两国互相攻杀,原来的都城洛阳在战争中被摧毁,东魏孝静帝被权臣高欢裹挟迁都到了河北邺城。北魏王朝和佛教的渊源甚深,灭佛与崇佛都发生在这同一个王朝里。古都洛阳有以白马寺为首的众多寺庙,伊阙峡谷中的龙门石窟更是盛极一时,迁都邺城,实际是盛世不再的一个标识。杨衒之作为东魏官员,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怀念洛阳佛寺之盛,感慨时代的变迁而著书的。&br&
在《伽蓝记》卷二,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崇真寺比丘慧嶷,死经七日还活,经阎罗王检阅,以错召放免。”这位慧嶷法师是名字弄错了,不该他死,所以放他回来继续活着。而他在冥界这么呆了一会,见到了阎罗王同时审理了其他五个确实已死的僧人,有的让其升天了,有的则给予责罚。这是中国人第一次记录下来阎罗的名字。&br&
死后经历冥界而复生叫做游冥,这种故事中国是早有的。曹丕就喜欢这种灵异故事,他所作的《列异传》是最早的志怪小说集,其中就有“临淄蔡支”、“蒋济亡儿”两则游冥故事。而《伽蓝记》开了一个先河,源于印度的神灵审理了中国人的问题,参与到了中国人的游冥故事里。这已经是南北朝三百余年乱世的末期,离中华文明最辉煌的隋唐盛世,还有四十二年。&br&&br&
隋唐是文明大发展的时期,也是佛教最辉煌的时候。除了佛教经论的翻译与刊行之外,辅助教化的故事与书籍也大量地出现了,成书于盛唐的《冥报记》就是这样一本书。&br&
《冥报记》中的地狱简直幽默到家,完全就是人间的衙门重现。死人在里面有的去告状,有的在贿赂阎王,还有的来讲情。比如里面有一则故事记载,有个叫张法义的,砍柴时结交了一位隐居的圣僧。后来张法义死了,被“使者”带走审理,使者其实就是鬼卒。鬼卒把他带到一个衙门审理,还没审他,判官先骂鬼卒,给你们三天去带人,怎么七天才回来?鬼卒很委屈,说张家的狗太凶了,还有“咒师神(可能就是门神)”打了我们一顿,说完脱衣服给判官看,背上真的都给打得青肿了。判官也不原谅他们,又责打了鬼卒二十棍子,打得血流遍地。之后审问张法义,张曾经在父亲要他收割庄稼的时候闹气,瞪眼睛,还偷偷骂父亲,算是不孝顺,要打八十棍。这时那位僧人突然出现来讲情,对判官说这么点事,也不至于就让他死,还用重刑拷打。判官不敢做主,就去到了阎罗王那里。阎罗王认识这位僧人,对他非常客气,听说张法义是圣僧的弟子,特别地给了面子,放张活了回来。&br&
这故事看的时候,让人不得不发笑,鬼卒的可怜兮兮与圣僧的威望形成鲜明的对比。天国与地狱,其实都是人间的映射,在中国人的故事里,一直也和人间一样,有着社会性与阶级存在。而这位僧人的出现是特殊情况,中国人死后的世界中,从此有了这样的救世主。后来的地狱中,就有一位僧人常驻了下来。&br&
这位僧人的事情,容待后文再表。让人不得不注意的是,这时的冥界中“阴曹”的概念已经非常成熟,各种的衙门和各级官吏都是齐全的,分工明晰。这离地狱最终的形态“十殿阎君”就差一步了。&br&&br&四、十殿阎君&br&
十殿阎君,即地狱十王说,是混合了佛教和道教的产物。阎罗之名自然是从佛教传来,而亡魂游历十殿,每日经历不同审判,是道教的思想。道教上清派有一本《真诰》,为南梁时期陶弘景所著,其中卷十五《阐幽徼第一》记载了人死后要依次进入六个天宫,这被认为是地狱十王说的雏形。&br&这六个天宫,在《真诰》中记载是在罗丰山上,这座山也被道教称为丰都罗山,是现代“酆都鬼城”信仰的来源。&br&&br&宗教是文化,文化的健康发展,需要盛世作为基础。隋唐盛世在安史之乱后戛然终结,佛教也慢慢地衰落了下去,到了晚唐藩镇割据、五代十国,又是一波乱世。这时有南唐这种勉强可算是佛教国家的政权还存在着,说明民间是有着信仰的需求的,但佛教的伪经与信仰的庸俗化也在这时泛滥开来。五代宋初,有一部著名的伪经《佛说十王经》开始广泛传播。&br&《十王经》有两种,全名很长,不值得赘述。只说一种简称《佛说十王经》,另一种叫做《地藏十王经》,后一种应该是依据前一种改编的。《佛说十王经》已经是伪经,《地藏十王经》只好是伪经中的伪经,好在这两种伪经都已经散佚了,没有让这个大笑话流传下来。两种《十王经》都题“成都府大圣慈恩寺沙门藏川述”,这应该是可信的,起码《佛说十王经》就应该是四川慈恩寺的这位藏川所作,这就是十王说的出处了。近代以来,有敦煌的古卷出土,其中就有《佛说十王经》的写本,就是五代宋初的(上面我引用的另一个问题我的答案中就有贴出的图像)。这部经,应该是晚唐时期面世流传的,经中详细说了地狱十个殿宇主管冥王的称号,被大家所熟知,列在下面:&br&&ol&&li&秦广王;&br&&/li&&li&初江王 同楚江王;&br&&/li&&li&宋帝王;&br&&/li&&li&五官王;&br&&/li&&li&阎罗王;&br&&/li&&li&变城王 后世有改为卞城王的;&br&&/li&&li&太山王 同泰山王;&br&&/li&&li&平正王 后世改字为平等王;&br&&/li&&li&都市王;&br&&/li&&li&五道转轮王 后世简称转轮王。&br&&/li&&/ol&&br&考究这十位冥王的名号,除阎罗王和泰山王上文已经说过后,有另外几个也算有出处。五官王出自《佛说灌顶经》,五官是帮助阎罗王审查生死的,但没有细说是哪五个官员;平等王可能与佛教平等不二思想有关;五道转轮王明显出自佛教“五道轮回(或算上修罗道就称六道轮回)”和“转轮圣王”的结合。初江王也称楚江王,疑与屈原投江相关。秦广王为第一位冥王,疑与秦始皇有关。其他宋帝王、变城王、都市王则不知出处。&br&这样,十殿阎罗成型了,亡魂在死后的第几日过哪一关,受什么样的审判,都从此定下,再无更改。&br&值得注意的是,敦煌遗书中,在阎罗王的身边总有一位僧人的形象,大家可以看图:&br&&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fef60edf817b5bd_b.jpg& data-rawwidth=&1600& data-rawheight=&131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600&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fef60edf817b5bd_r.jpg&&&/figure&正对犯人着汉服者便是阎罗王,左边持杖坐于莲花之上的,便是上文说到的僧人。想必大家也猜得出来,这位就是佛教认为的幽冥教主地藏菩萨。&br&地藏菩萨在佛教中,一开始也和观音菩萨一样,普渡世上的一切众生。后来因为“地藏”这两字与地府地狱的关联,加上民间对于佛家地狱救渡的信任,慢慢变成了地狱救拔的幽冥教主,这是佛教慈悲救渡要普及一切这一思想的体现。地狱有阶级、有帝王官员、鬼卒平民,也有受苦的众生,更需要有地藏菩萨这样从苦难中救助众生的圣人。地藏菩萨怎么从普及一切的菩萨成为了专门的幽冥教主,那是另外一个问题了,但地狱中有了地藏,就有了希望,有了希望,才成为一个完整的世界。中国人的阴曹地府,就在这个时刻,完整地形成了。&br&&br&最后谈三个附属的问题;&br&1.《玉历宝钞》的问题&br&后世有一部《玉历宝钞》刊行出来,书中讲了一个人在地狱的游记,也宣传了佛教。现代人的十殿阎罗观念,基本都是从其中而来,但这本书其实算是一本道教的书籍。&br&《玉历宝钞》的成书年代,有人根据书中出现的“太平年间”认为是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而实际成书时间其实不会早于雍正年(考其行文,可能更晚)。书中所说的事情,是民间对于地狱的一些传说,并非是真正的因果思想。真正的因果也不会像书里那样轻重不分,轻易地诅咒他人。有时这种书在佛教寺院和道教宫观会赠送给信众看,只作一般的劝善,不是当做重要的事情。&br&&br&2.十殿阎君的姓名&br&后世有好事者,把十殿阎君都给派上了姓氏,说秦广王姓蒋、初江王姓历等等。其中阎罗王多说姓包,用铡刀惩罚有罪的亡魂,这很显然是在影射包拯。其实包拯之前阎罗王有说姓韩的,这和隋朝的开国大将韩擒虎有关。中国有“四大阎王”的说法,分别是韩擒虎、包拯、范仲淹和寇准,这都是名臣和受到中国人喜欢的历史名人。中国的神明,少有天降的,都是从人而成,生时秉公执法,有利人民,死后就会受到人民的信任乃至信仰,这种信仰,是负责任的。&br&&br&3.十八层地狱&br&世人常说,下十八层地狱。这一说法来自于佛教,但并不准确。佛教对于地狱的分类有很多种方法,其中有一种分法是十八类(并不是层):八寒地狱、八热地狱、近边地狱、孤独地狱。&br&八寒地狱是八个,分别叫做“疱,疱裂,喝哳吒、郝郝凡、虎虎凡(这三处,依寒冷的呼号声得名),青莲、红莲、大红莲(这三处,依肤色及破裂情形得名)”;&br&八热地狱也是八个,也称八大地狱,是有烈火的,分别叫做“等活,黑绳,众合,号叫,大号叫,炎热,极热,无间”;&br&近边地狱也叫做游增地狱,是在八热地狱的边缘,算是八热地狱的附属;&br&孤独地狱就是人间地狱,有个别一二的人落在孤岛、旷野或深山之中,孤独地受着地狱一样的苦报,称作孤独地狱。&br&这样八寒八热是十六个,加上近边和孤独,算是十八种。&br&&br&这个答案写到此处就完结了。本以为这就像是孤独地狱一样,是我独自一人冰雪中的耕耘,根本不知道有没有人来这个偏僻的问题看这么长的文字。但突然收到两位朋友的鼓励,让我有动力细细写完。看来愿意细究书本并不是那么寂寞的事情,也希望这一点破除迷信的文字能起到应有的作用吧。&br&麻烦阅读至此,谢谢大家。
啊,这个问题提的还真不错,正好去讲地藏经的时候讲过。 更新完毕。 11日白天时候,突然看到这个答案的赞同数猛增,本来没有什么人看的,这次也不知道是为什么,不过怎样也是好事。很多朋友们在评论区给了我鼓励和支持,我都一一看到了,在此一并…
我摘录了《西藏生死书》里第五章里关于呼吸和禅坐的一小部分,我觉得很有帮助。&br&===============================================================&br&最重要的是要轻松,尽可能保持自然和旷达。静静地从你习惯性的焦虑自我中溜出,放下一切执著,放松地进入你的真性里。把你平常的、情绪的、被思想驾驭的自我,想象成太阳底下的冰块或牛油。如果你正感到僵硬寒冷,就让这种侵扰在禅定的阳光下溶掉。让安详对你产生作用,以便将你的散乱心集中到安住的正念中,并在你的内心唤醒&b&&i&明见&/i&&/b&( clear seeing )的觉醒和观慧。你将发现你的一切负面心态全缴械了,你的侵扰溶解了,你的混乱慢慢蒸发了,如浓雾溶进你那广大无瑕、绝对自性的天空中一般。&br&&b&静静坐着,躯干挺直不动,禁语,心情平静,让一切思想和情绪来了又走,什么都不要执著。&/b&&br&这种境界感觉起来像什么呢?敦珠仁波切经常说,&u&就像一个人在野外做了一整天的苦工回到家,一骨碌坐到火炉前心爱的椅子里。他已经工作一整天,知道自己已经做完了想做的事;没有什么还要担忧的,也没有什么还未完成的,他可以完全放下一切牵挂,满足,自在。&/u&&br&因此,当你禅坐时,重要的是创造正确的内心环境。一切挣扎和奋斗都来自狭隘的心境,所以创造那种正确的环境,有助于你达到真正的禅定。当幽默和旷达呈现时,禅定不费吹灰之力就生起了。&br&有时候当我禅坐时,我并不使用任何特定的方法。我只是让心安定下来,尤其在受到启示时,我发现很快就能够把心带回家和放松。我静静坐着,歇息在心性中;我不去怀疑是否处在「正确的」境界中。一点也不用力,只有充分的了解、清醒和不可动摇的笃定。当我在心性之中时,凡夫心就消失了。没有必要去维系或肯定自己的存在;我只是当下的我。一种基本的信赖就呈现了,不必特别去做什么。&br&&i&&u&禅坐的方法&/u&&/i&&br&如果你的心可以自然地安定下来,你也发现可以安住在纯净的觉醒中,那么你就不需要采用任何禅修的方法。事实上,如果你已经在这种觉醒的境界中,却还采用这些禅修的方法,反而是弄巧成拙了。话虽然这么说,我们大多数人都无法当下就进入那种境界。我们不知道如何把心唤醒,我们的心又是如此狂野散乱,因此我们需要一种善巧方便,一种唤醒心的方法。&br&我所谓的「善巧」,是要让你能够明了自己的心性及千变万化的情绪,并且透过修行产生智慧,知道在分分秒秒中,如何面对自己。有了这些功夫之后,你就学会了随机应变的艺术,能随时转化你的心境。&br&但请记住:方法只是方法,绝不是禅定本身。当你娴熟地练习禅修之后,才能达到那种完全圆满的境界,那才是真正的禅定。&br&西藏有一句很有启示性的话:「&b&&i&禅定什么都不是,禅定只是熟习而已&/i&&/b&。」换句话说,禅定只不过学习去&b&&i&熟习禅定的修行&/i&&/b&而已。有句话说得好:「禅定不是苦求,而是自然融入。」当你持续练习某一种方法之后,禅定就慢慢生起。禅定不是「做」出来的,而是当我们练习到完美无缺时自发产生的。&br&不过,为了让禅定发生,还是要创造宁静而祥和的环境。在我们的心能够得自在之前,首先要把心的环境安静下来。平常,心就像蜡烛的火焰般,受到思想和情绪的强风所动,摇曳闪烁,经常改变。只有当我们把蜡烛四周的空气安定下来之后,火焰才能烧得稳定;同理,只有当我们把思想和情绪的纷乱状态安定下来之后,我们才能瞥见心性和安住于心性。另一方面,一旦我们在禅坐之中获得稳定,任何喧闹和骚扰将大为减少它的影响力。&br&西方人似乎很着迷我所谓的「禅坐技巧」。现代世界毕竟沉迷在机械作用和机器之中,对纯实用的事物容易上瘾。但是,禅坐最重要的特色不在技巧,而在精神:我们或许可以称「姿势」,是一种纯熟、有灵感、创造性的禅修方式。&br&&i&&u&姿势&/u&&/i&&br&上师们说:「如果你能在身体和环境之中创造祥和的条件,禅定和体悟将自然生起。」有关姿势的讨论,并不是一种神秘的迂腐之谈。采取正确姿势的重点是在创造更有启发性的环境,以便进入禅定,唤醒本觉。身体的姿势会影响到心的态度,心和身是互相关联的,一旦姿势和态度受到启发,禅定自然会生起。&br&如果你坐着的时候,心与身没有完全相应--例如,你在担心或想着某件事--你的身体就会感到不舒服,问题也比较容易产生。反之,如果你的心是宁静的,有启发性的状态,就会影响全身的姿势,你可以轻松自在地坐着。因此,重要的是,要让身体的姿势和体证心性所产生的信心结合在一起。&br&接下来要谈的姿势,可能与你习惯采用的姿势稍有不同。这来自古代大圆满( Dzogchen )传统的教法,也是上师教我的,我觉得它非常有用。&br&大圆满教法认为,&b&&i&你的见( vision )和你的姿势&/i&&/b&应该像座山一般。你的见,就是你对心性的了解。因此,你的见可以转换成姿势,并加以启发,从坐姿中表达出你整个存在的核心。&br&因此,你要坐如山,像山那么稳固、坚定与雄伟。不管狂风如何吹袭,不管乌云如何翻滚,山还是泰然自若。像山一般地坐下来,让你的心升起、飞跃、翱翔。&br&这个姿势要特别注意的是保持背部挺直,挺如箭,稳若山。如此,&b&&i&气&/i&&/b&( prana )才可以轻易流过身上的脉,心也才能找到它真正的休息处所。什么都不要勉强。脊椎的下半部有一个自然的曲线,必须保持轻松,但不要歪曲。头必须舒服地平衡在颈上。两肩和上半身带出姿势的力量和美感,它们维持着姿态的平衡,但不要用力。&br&双腿交叉坐着。倒不必双盘,那是阿高级瑜伽课才比较强调的姿势。双腿交叉表示生与死、善与恶、方便与智慧、阳与阴、轮回与&b&&i&涅槃&/i&&/b&的统一;这是不二的心境。你也可以选择坐在椅子上,两腿放松,但背脊一定要维持挺直。&br&在我的禅坐传统中,两眼必须睁开,这是很重要的一点。开始学打坐时,如果你容易受外来的干扰,可以把眼睛闭一会儿,静静地往内看,将帮助你专心。&br&一旦你觉得心安静了,就要逐渐打开眼睛,你会发现你的视线变得比较安详宁静。现在请往下看,沿着鼻端以四十五度看着前面。这里有一个要领:每当你心乱时,最好降低视线;每当你昏昏欲睡时,就要把视线拉高。&br&一旦心静下来,内观也开始清明了,你就可以随意把视线拉高,眼睛仰望你前面的虚空。这是大圆满修行所推荐的方法。&br&大圆满教法强调&b&&i&你的禅定和视线&/i&&/b&必须像大海一般的广阔:遍一切处、开放和无边无际。正如你的「见」和姿势不可分一般,禅定可以启发视线,两者合而为一。&br&不要特别凝视哪一样东西;相反的,轻轻往内看自己,让你的视线扩张,变得越来越宽广,越来越扩散。你将发现视线变得比较广阔了,也变得比较安详、慈悲、平静和轻安。&br&观世音菩萨的藏文音译是「千瑞吉」( Chenrezig )。Chen的意思是眼睛,re是眼角,zig是看。意思是说,观世音菩萨以他的慈眼看一切众生的需要。因此,你要轻轻地把禅定所散发出来的慈悲,透过你的眼睛放射出来,让你的视线变成慈悲的视线,遍一切处,如海辽阔。&br&睁开眼睛的理由有好几个。第一、比较不会昏沉。其次,禅坐不是逃避世间的方法,也不是要脱离世间,遁入一种恍惚的意识状态;相反的,禅坐直接帮助我们真正了解自己,并且与生命和外在世界产生关系。&br&因此,禅坐时,你要把眼睛睁开,不要闭上。你不是把生命排拒在外,而是维持开放的心态,随意而安。你让你的一切感官(听、看、感觉)自然开放,不做掩饰,不追逐它们的知觉。诚如敦珠仁波切所说的:「虽然你可以认知各式各样的现象,实际上它们却是空的;但在空中,你却可以认知各式各样的现象。虽然你可以听到各种声音,这些声音却是空的;但在空中,你却可以听到声音。你也有各种思想产生,这些思想都是空的;但在空中,你却可以知道你有思想。」不管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都不要去理会,不要去执著。让听去听,让看去看,而不要让你的执著进入知觉之中。&br&依据大圆满的特殊觉明( luminosity )法门,我们智慧能( wisdom-energy )的一切光都住在心轮,心轮则透过「智慧脉」( wisdom channels )与眼睛相连接。眼睛是觉明的「门」,所以你要睁开眼睛,才不会阻塞这些智慧脉。&br&静坐时,要微微张开嘴巴,好象要发出低沉、放松的「阿--」声。微微张开嘴巴,并用口来呼吸,可以使制造散乱思想的「业风」( karmic winds )不那么容易生起,进而障碍你的心和禅定。&br&将你的手舒服地盖在膝盖上。这种姿势称为「轻安自在心」式。&br&这种姿势让我们产生一线希望的火花,以及游戏的心情,因为我们隐隐知道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所以,当你采取这种姿势时,你是在愉快地模仿一尊佛,承认你具有佛性,真正鼓舞你的佛性显现。事实上,你开始尊敬你自己有可能成佛。另一方面,你认识到自己仍在相对世界之中。但因你已经愉快地信任你的佛性,你受了启发,所以你比较能够接受你的缺点,比较能够以仁慈而幽默的心情处理它们。因此,当你禅坐时,让你自己感受到你就是佛的那种自尊、尊严和强烈谦卑感。我常常说,你只要让自己受到这种愉快的信心启发就可以了:禅定将自然从这种了解和信心中产生。&br&&i&&u&三种禅坐方法&/u&&/i&&br&佛陀教了八万四千法门,以驯服和舒缓负面的情绪;在佛教里,就有无数的禅坐方法。我发现有三种禅坐方法在现代世界中特别有效,每一个人都可以使用和受益。这三种方法就是「观」呼吸、使用一种对象、念咒。&br&1.「观」呼吸&br&第一种方法很古老,在一切佛教宗派中都常用。那就是轻松而专注地把注意力放在呼吸上。&br&呼吸就是生命,它是我们生命最基本的表现。在犹太教中,呼吸称为ruah,意思是创造万物的上帝之灵;在基督教中,圣灵和呼吸之间,也有很深的关系。在佛陀的教法中,呼吸(梵文称为prana)是「心的车乘」,因为呼吸驱动我们的心。所以,当你把呼吸调得很顺而使心静下来时,你同时也驯服和训练你的心了。在我们遇到焦虑时,如果能够独处几分钟,只要静静地做深呼吸,不就能感觉到多么轻松自在?即使是这么简单的练习,都可以给我们很大的帮助。&br&因此,当你在禅坐时,要像平常一样,自然地呼吸。把你的注意力轻松地放在呼气上。每次呼气的时候,就是在放下和解除一切执著。想象你的气融入无所不在的真理里。每一次呼气之后,再吸气之前,你将发现由于执著消失了,就会有一个自然的间隙。&br&安住在那个间隙中,安住在那个开放的空间中。当你自然地吸气时,不要把注意力特别放在吸气上,而要继续把心安住在那个已经打开的间隙上。&br&当你在练习时,千万不要在心中做任何的说明、分析或自我闲话。不要把你心中持续不停的评论(「现在我正吸气,现在我正呼气」)误以为是正念分明;重要的是纯净的当下。&br&不要把注意力太放在呼吸上;只要把百分之廿五的注意力放在呼吸上就够了,其余的百分之七十五是宁静而开阔的放松。当你对呼吸越来越了了分明时,将发现你越来越清醒,你已经把散乱心收摄回自身,成为一个整体。&br&这时候,不要再「观」呼吸,让自己逐渐与呼吸结合为一,就好象你正在变成呼吸一般。慢慢的,呼吸本身,呼吸者,和呼吸的动作合而为一;对立和隔离都消失了。&br&你将发现,这个非常简单的正念过程,会过滤你的思想和情绪。然后,就好象你在脱皮一般,某种东西被剥掉而自由了。&br&不过,有些人不能放松或自在地观呼吸;甚至觉得观呼吸几乎是幽闭恐怖。对这些人来说,下一个方法也许比较有帮助。&br&2.使用一个对象&br&第二个方法是把心轻轻地放在一个对象上,许多人发现这个方法很管用。任何能够让你产生特别灵感的自然物,譬如一朵花或一颗水晶都可以。然而,具体表现真理的东西,诸如佛像、基督像,特别是你上师的像,会更有威力。上师活生生地把你和真理连结在一起;由于你和上师的师徒关系,只要看着他的脸,就将你的自性与灵感、真理连结在一起。&br&许多人对于莲花生大士塑像(称为「如我一般」)的照片特别有感应。这尊塑像造于第八世纪的西藏,也经过他的加持。莲花生大士藉着他的神通力,把佛法引进西藏。西藏人把他当作「第二佛」,恭敬地尊称他「根本仁波切」( Guru Rinpoche ),意思是「珍贵的上师」。顶果钦哲仁波切说:「在圣地印度和雪乡西藏,出现过许多不可思议和无以伦比的大师。在他们当中,对现在这个艰苦时代的众生,最有慈悲心和最多加持的是莲花生大士,他拥有一切诸佛的慈悲和智慧。他有一项德性就是任何人祈求他,他就能够立刻给予加持;而且不论向他祈求什么,他都有能力当下就满足我们的愿望。」&br&因此,你可以把这尊塑像的照片放在你的眼前,轻轻地把你的注意力放在莲花生大士的脸上,特别是他的眼神。他的眼神非常深邃宁静,几乎就要从照片迸出来,把你带进毫无执著的觉醒境界、禅定境界。然后,很安详地把你的心交给莲花生大士。&br&3.念咒&br&第三种方法是把心和&b&&i&咒&/i&&/b&声连结在一起,这在西藏佛教中很普遍(苏菲教、基督正教和印度教也常用)。&b&&i&咒&/i&&/b&的定义是「心的保护者」。凡是保护人心免于堕入负面心态,或不受凡夫心所控制的,都称为咒。&br&当你觉得紧张、无所适从或情感脆弱时,念咒可以完全改变你的心境,转化它的能量和气氛。这怎么可能呢?咒是声音的精华,以声音的形式来表现真理。每一个音都涵摄精神力,浓缩了真理,散发出诸佛的法语加持力。心乘坐在呼吸的微细能量上,经过全身,也净化了全身的脉轮。因此,当你在念咒时,你就是在以咒的能量加在你的呼吸和能量,等于是直接锻炼你的心和精密的身体。&br&我向学生推荐的咒是「OM AH HUM VAJRA GURU PADMA SIDDHI HUM」(西藏人念成Om Ah Hung Benza Guru Pema Siddhi Hung),这是莲花生大士的咒,是一切佛陀、大师和证悟者的咒。在这一个暴力、混乱的时代里,具有强大的安详、治疗、转化和保护的力量。安静而非常专注地念这个咒,让你的呼吸、咒和你的知觉慢慢合而为一。或者以特别的方式诵咒,然后把心安住在诵咒后的深度寂静中。&br&即使我已经熟练了这个法门一辈子,有时候我仍然会为咒的力量感到惊讶。几年前,我在法国里昂主持一个禅修营,共有三百人参加,大部分是家庭主妇和心理治疗师。我已经教了一整天,但他们似乎要把大部分时间都跟我在一起,毫不留情地问问题,一个接着一个。黄昏时,我整个人垮掉了,整个房间充满沉闷的气氛。因此,我就念了这个我刚刚提到的咒。我非常惊讶,念咒竟然有如此的力量;在几分钟之内,我感到精力充沛,周遭的气氛改变了,全体听众似乎又变得神采奕奕而迷人。这种经验一次又一次发生在我的身上,所以我知道它绝不是偶然的「奇迹」。&br&&i&&u&禅坐中的心&/u&&/i&&br&禅坐时我们该「抱持」怎么样的心呢?什么都不做,随其自然就行了。一位上师把禅坐形容为「把心悬挂在虚空中,毫无所着」。&br&有一句名言:「如果心不造作,就是自然喜悦,这就好象水如果不加搅动,本性是透明清澈的。」我常常把禅坐中的心比喻为一罐泥水:人们愈不理会或搅乱它,杂质就愈会沉淀到罐底,水的自然明净本性也就会呈显出来。心的本性也是如此。任其自然,不加改变,它就可以找到喜悦和清明的真性。&br&因此,千万不要让心有任何的挂碍或负担。当你禅坐时,千万不要刻意去控制它,也不要勉强让心宁静。不要过度严肃或觉得你正在做某种特殊的仪式;甚至不要有你正在禅坐的观念。让你的身体保持自然,也让你的呼吸保持自然。把你想象成虚空,接纳着整个宇宙。&br&&i&&u&微妙的平衡&/u&&/i&&br&禅坐如同其他艺术,在放松和警觉之间必须维持微妙的平衡。从前有一位比丘名叫亿耳,跟随佛陀的一位最亲密弟子学习禅坐。他无法体会应该抱持什么样的心态,很努力想专注,却感到头痛。因此,他就放松心情,结果睡着了。最后他请求佛陀帮助。佛陀知道他在出家之前是一位出名的音乐家,就问他:「你在家时不是擅长拉琴吗?」&br&亿耳点头。&br&「你如何把琴拉出最好的声音呢?是在弦很紧或很松的时候呢?」&br&「都不是。必须适度,既不可太紧,也不可太松。」&br&「那就对了。你的心既不可太紧,也不可太松。」&br&在西藏伟大的女性上师中,有一位名叫玛姬拉度( Ma Chik Lap Dron ),她说:「警觉,警觉;不过要放松,放松。这是禅坐时重要的『见』。」维持你的警觉心,但同时要放松,事实上,要放松到连放松的念头都不执著。&br&&i&&u&思想与情绪:波浪与海洋&/u&&/i&&br&人们开始禅坐时,常常说他们的思想很狂乱,变得比从前乱。但我一再向他们保证说,这是一个好征象。这绝不是表示你的思想比从前乱,反而是因为你比从前安静,你终于察觉你的思想一向是多么杂乱。千万不要灰心或放弃。不管有什么念头出现,你所要做的只是保持清醒,即使是在一片混乱中,也要把注意力放到呼吸上。&br&古代的禅坐教授法中记载:&u&开始禅坐时,念头总是一个接一个出现,从未停止过,好象是峻峭的高山瀑布。渐渐地,禅坐功夫进步了,思想就像溪流穿过深而狭的峡谷,然后像一条大河缓缓地蜿蜒流向大海,最后,心变得像平静安详的海洋,只是偶然有涟漪或波浪出现。&/u&&br&&u&有时候,人们会认为禅坐时,绝不可以有任何思想和情绪;当思想和情绪出现时,他们变得懊恼不已,认为自己失败了。事实绝非如此,有一句西藏话说:「只要肉不要骨,只要茶不要茶叶,这是过分的要求。」只要你还有心,必然会有思想和情绪。&/u&&br&&u&就好象大海有波浪,或太阳有光线一样,心的光芒就是它的思想和情绪。大海有波浪,却不被波浪所干扰。波浪是大海的&b&&i&本性&/i&&/b&。波浪将生起,但它们会往&b&&i&哪里&/i&&/b&去?回到大海。波浪来自何方?大海。同理,思想和情绪是心性的光芒和表现,它们从心中生起,但消溶到哪里去?回到心。不论心中涌现的是什么,千万不要把它看成特别的问题。如果你不强烈反应,如果你能够安忍,它还是会再回归它的本性。&/u&&br&如果你有这种了解,那么心中生起的思想只会加强你的修行。如果你不了解它们的本质是心性的光芒,那么你的思想就会变成混乱的种子。因此请以旷达和慈悲的态度来对待你的思想和情绪,因为你的思想是你的家人,是你的心的家人。在它们的面前,诚如敦珠仁波切经常说的:「要像一个年老的智者,看着小孩子玩耍。」&br&我们常常怀疑,对于负面的心态或某些扰人的情绪应该怎么处理才好。在禅定的旷达境界中,你可以完全没有偏见地看待你的思想和情绪。当你的态度改变时,心的整个气氛就会改变,甚至连思想和情绪的性质都会改变。当你变得越可亲时,它们也会变得越可爱;如果你不觉得它们有什么问题,它们也不会找你麻烦。&br&因此,无论生起怎样的思想和情绪,就让它们生起和消退,像大海的波浪一般。不管你发现你在想些什么,就让那个思想生起和消退,不要加以限制。不要紧抓它,喂养它,或纵容它;不要执著,不要让它具体化。不要随着思想跑,也不要迎请它们;要像大海看着自己的波浪,或像天空俯视飘过的云彩一般。&br&很快的,你会发现,&b&思想就像风,来了又去。秘诀是不要去「想」思想,而是要让它们流过心,不在心中留下任何痕迹。&/b&&br&&u&在凡夫心中,我们看到思想之流连续不断;但事实却非如此。你自己将会发现,每两个思想之间都有间隙。当过去的思想过去了,而未来的思想尚未生起时,你将发现当中有间隙,本觉或「心性」就在其中显露出来。因此,禅修就是要让思想缓慢下来,让间隙越来越明显。&/u&&br&=
我摘录了《西藏生死书》里第五章里关于呼吸和禅坐的一小部分,我觉得很有帮助。 =============================================================== 最重要的是要轻松,尽可能保持自然和旷达。静静地从你习惯性的焦虑自我中溜出,放下一切执著,放松地进入…
冯道,五代十国的传奇人物,一生历经五朝十二帝,可谓真正的官场不倒翁。&br&&br&宋朝以前,人们对他的评价倾向于褒,宋朝以后,人们对他的评价倾向于贬,欧阳修骂他不知廉耻,司马光说他是无耻之尤,近代历史学家范文澜说他是奴才的奴才。至今,仍有很多人视他为缺乏廉耻观念的小人,也有很多人希望从他的经历中揣摩出权谋之类的成功秘诀。
那么,我们该如何看待冯道?从他的经历中又能得出什么秘诀呢? &br&&br&说到冯道,必须提到一个历史名词——河朔三镇。这是安史之乱过后位于河朔地区的三个藩镇势力的总称,即幽州、成德和魏博。大致来说,这三个地方在今天的山西、河北以及环渤海一带,远离以长安为首的政治中心。同时,这里也是安史之乱的策源地。 &br&&br&安史之乱过后,河朔三镇节度使拥兵自重,处于半独立状态,与长安方面的关系充满了火药味。冯道的出生地是瀛洲景城,隶属于幽州节度使管辖,而安史之乱的风暴,最早就是酝酿于幽州。所以,三镇当中,长安与幽州的关系最为紧张。比如824年,长安方面委任张弘靖出任幽州节度使,试图加强对幽州的控制,但是张弘靖上任不久,把持幽州实权的悍将就发动兵变,给了朝廷一个下马威。&br&&br& 三镇节度使固然跋扈自雄,文人士子却对长安心向往之,毕竟,长安才是名义上的正统,它的文化底蕴和文化氛围也不是地处边陲的藩镇所能比肩的。进入长安,最为便捷的通道就是参加科举,然而,一方面由于长安方面对藩镇的抵触情绪,一方面由于藩镇为了留住本地人才而设置的藩篱,事实上能够通过科举进入长安的人并没有多少。这就是冯道出场的历史文化背景,也就是说,他从一开始选择效力于割据政权,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大环境的限制。&br&&br&冯道出身于耕读之家,家境比一般人为好。进入仕途之后,他屡遭同僚轻视,由此来看,他的出身也并不算高,最多就是小地主家庭。&br&&br&纵观冯道一生,我们不难发现,在他身上始终体现着悲天悯人的气度。他的家乡景城处于幽州边陲,在唐末为战争多发地带,比如他10岁那一年,这里就发生过一次大规模叛乱。冯道虽为儒生,对佛道学说也有涉猎。从小见惯连城烽火、乱世流离与生死无常,又饱受佛道出世观念的熏陶,长大之后的他有悲天悯人的气度,二者之间多多少少也是有关系的。&br&&br&公元907年,朱温篡唐称帝,建立后梁,唐帝国落下帷幕,中国进入兵连祸结的五代十国。同年,原幽州节度使刘仁恭之子刘守光发动叛乱,囚禁刘仁恭,征召小有名气的冯道为掾属(相当于私人助理或者秘书之类的官职)。这一年,冯道25岁。 &br&&br&刘守光是个变态,嗜血成性,这会儿跟你谈笑风生唠家常,下一秒钟大砍刀就甩过来削你脑袋。如果换成我们,面对这样一个上司,恐怕给金山银山我们都躲避不及,但是冯道不怕,坦然前往。
史料有限,我们不知道冯道为刘守光效力期间有什么具体贡献,但可以肯定的是,初涉官场的他还不成熟,有些愣头青的理想主义,能在刘守光手里活下来实在侥幸。 &br&&br&公元911年,刘守光自立为帝,建立大燕政权&b&&u&——这是冯道经历的第一个皇帝。&/u&&/b&&br&&br&不久,刘守光与晋王李存勖发生冲突,“不知死活”的冯道建议刘守光停止战争,被怒不可遏的刘守光投入大牢,幸亏有人搭救,他才保命出狱。 &br&&br&李存勖,五代十国时期的英才,就连朱温也对他畏惧三分,失心疯的刘守光哪里他的对手。刘守光败亡之后,冯道前往太原,投奔晋王李存勖。按照道学家的说法,这叫屈身事敌,不知廉耻,冯道可不吃这一套。 &br&&br&在李存勖手下,冯道遇到了伯乐,即监军使张承业。张承业之于李存勖,等于萧何之于刘邦,李存勖对他颇为倚重。张承业虽是宦官,但为人正直,用人唯贤而不问出身,不遗余力地提拔冯道。日本学者砺波护在《冯道——乱世の宰相》当中称张承业是冯道的贵人,这个评价是很准确的。除了张承业,他的搭档卢质对冯道的拔擢也功不可没。&br&&br&卢质的职务是掌书记(掌管军政和民政的机要秘书),与出身低微的张承业不同,他出身显赫,门第高贵,但难能可贵的是,他并没有豪门子弟的浮夸习气,推荐人才时并没有像其他名家子弟那样相互援引,结党营私,而是和张承业一样任人唯贤。李存勖的两大臂膀都对冯道青睐有加,冯道的仕途顺风顺水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919年,37岁的冯道接替卢质,出任掌书记(相当于副宰相)。&br&&br&923年,李存勖消灭后梁,登基称帝,建立后唐&u&——这是冯道经历的第二个皇帝。&/u&&br&&br&后梁与后唐争霸期间,冯道随军出征,与士卒同甘苦,住在茅草屋里,睡在喂马的草料上,用自己的俸禄犒劳士卒,部下把掠夺来的美女献给他,他极力拒绝,实在拒绝不了的,他就先找个地方把她们安置下来,然后再派人寻找她们的父母,把她们送回家。 &br&&br&924年,42岁的冯道因父亲去世回家乡守孝,此时的他已经名满天下,地方官免不了要来巴结一番,对于地方官的“心意”,他一概拒绝,自己住在简陋的茅草棚里,还把剩余的俸禄拿出来分给遭遇饥馑的乡民。父老乡亲当中如有无力耕作的人,他就夜里悄悄去耕种,主人知道后登门拜谢,他却说不是自己做的。 &br&&br&926年,李嗣源发动叛乱,李存勖死于乱军之中,帝位被李嗣源取代,即唐明宗&u&——&b&这是冯道经历的第三个皇帝。 &/b&&/u&&br&&br&李嗣源的帝位“来路不正”,但他是个雄才大略的皇帝,即位初期即任命冯道为端明殿首席学士兼兵部侍郎。&br&&br&唐明宗时代是冯道奠定个人事业和声望的最重要的阶段。据《册府元龟》和《五代史》记载,在冯道经历的诸多帝王当中,对他表彰最多的就是唐明宗,这也是冯道一生中政治贡献最多的黄金年代。 &br&&br&有一次,唐明宗问冯道:“如今天下丰收,老百姓都很富足吧?”冯道说,“不是,谷贵饿农,谷贱伤农,这是常理。我记得聂夷中的《伤田家诗》,二月卖新丝,五月粜秋谷。医得眼下疮,剜却心头肉。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不照绮罗筵,遍照逃亡屋。”唐明宗甚为感动,命令侍臣把这首诗记下来,经常诵读。 &br&&br&927年,45岁的冯道出任宰相,位极人臣。6年后,唐明宗去世,唐愍宗继位&b&&u&——这是冯道经历的第四个皇帝。 &/u&&/b&&br&&br&潞王李从珂表示不服,于934年发动叛乱,登基称帝,是为&b&&u&唐末帝——这是冯道经历的第五个皇帝。&/u&&/b&&br&&br&唐愍宗仓促逃亡,途中被李嗣源的女婿石敬瑭杀死。 冯道这时候干了什么呢?率领文武百官开城投降。按照道学家的说法,冯道可真是软骨头。&br&&br&936年,石敬瑭联合契丹人消灭后唐,建立后晋,即后晋高祖&u&&b&——这是冯道经历的第六个皇帝。 &/b&&/u&&br&&br&作为后唐元老的冯道进入新朝,官职依然是宰相。这个石敬瑭,就是中国历史上出了名的“儿皇帝”。有一次,他打算派遣使臣出使契丹,在当时人看来,契丹是蛮夷、有死无生之地,谁都不愿前往,冯道主动请缨,连家也不回,只派人给家里送了个口信就出发了。
契丹皇帝赏识冯道的才干,打算把他收为己用,冯道婉拒:“晋与契丹是父子之国,我在哪里都是一样的。”因为这句话,于是后世历史学家讽其为“奴才的奴才”。按照道学家的看法,这不但是无君,更是无父,地道的奴才。 &br&&br&石敬瑭对冯道颇为倚重,去世的时候更是给了冯道托孤大臣的待遇,将幼子托付给他,希望他能忠心辅佐。冯道在石敬瑭的病榻前答应了,等石敬瑭一死,他认为国家多难,立幼子容易引发动乱,于是率领朝臣拥立石重贵为帝&u&&b&——这是冯道经历的第七个皇帝。&/b&&/u&&br&&br&947年,契丹皇帝耶律德光消灭后晋,65岁的冯道再次更换门庭&b&&u&——这是冯道经历的第八个皇帝。&/u&&/b&&br&&br&作为一个汉人,却对契丹人卑躬屈膝,按照道学家的说法,这叫数典忘祖,不知廉耻。 &br&&br&志得意满的耶律德光在冯道面前傲慢地问道:“你看这天下百姓,如何可救?”这是一句反话,意思是,天下的百姓我想杀就杀,你能奈我何。冯道说:“就算是佛祖再世也救不了百姓,但是陛下您能耐比佛祖大,只有您才能救得了百姓。”马屁拍得耶律德光极为受用,于是打消了杀念。&br&&br&在中国历史上,但凡胡人南下,中原百姓总是免不了惨遭屠戮,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犬。在灭顶之灾面前,冯道用阿谀奉承的方式化解了这场灾难,保住了无数生灵的性命,但是这也为他招来了恶名。以一人之骂名挽救苍生,值乎? &br&&br&同年2月,刘知远在太原称帝,建立后汉,即后汉高祖&b&&u&——这是冯道经历的第九个皇帝。&/u&&/b&&br&&br&4月,耶律德光返回契丹,命令冯道等降臣随行。抵达栾城时,耶律德光病逝,耶律阮先行一步赶回契丹争夺皇位,冯道等人滞留镇州。8月,汉军收复镇州,冯道归附后汉。 &br&&br&刘知远病逝之后,刘承祐即位,即后汉隐帝&u&&b&——这是冯道经历的第十个皇帝。&/b&&/u&&br&&br&之后,后汉发生叛乱,刘承祐命令郭威率军出征,平叛之后,郭威于950年反戈一击,
被士卒拥立为帝,是为后周太祖&b&&u&——这是冯道经历的第十一个皇帝。 &/u&&/b&&br&&br&954年,周太祖病逝,他的养子柴荣继位,即后周世宗&u&&b&——这是冯道经历的第十二个皇帝。 &/b&&/u&&br&&br&同年4月,冯道病逝,终年73岁。周世宗废朝三日,追封冯道为瀛王,赐谥文懿。6年之后,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北宋,五代十国结束,一个新时代开始了。冯道看到了乱世的开始,却没有看到它的结束。 &br&&br& 关于冯道的故事,就这么多。那么,我们该如何看待他呢? &br&&br&五代十国前后不过50多年,如今看来,这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只是弹指一挥。对于当时的人来说,这却是一段度日如年的煎熬岁月。那时候战争频繁,叛乱成风,在这些走马灯似的更换不停的朝代里,哪个是正统?如今的我们可以勉强把某个政权作为正统,但是当时的人不知道,说让冯道忠君死节,让他为哪个君王忠,为哪个君王死?你看天下大乱了,想忠君、保名节,往深山老林一钻,梅妻鹤子,念几句歪诗,怀念一下前朝,吟诵一下风月,抒发一下兴亡。你自己倒好,独善其身了,老百姓咋办?你在前朝吃的俸禄不是从他们身上扒下来的吗?老百姓有难,你拍拍屁股走人,把老百姓扔到火坑里不闻不问……这样的人,离冯道真是差远了。 &br&&br&除了保护百姓,冯道在长达40多年的出仕时间里,还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大事,那就是坚持不懈地大规模刊印典籍,在武人当国的乱世里为文化的存亡断续做出了比较大的贡献。
君子如万年青草,可以傲霜雪而不可充栋梁。按照理学家的君子观,冯道绝不是傲霜雪的君子,但是他做栋梁是可以的。他有效忠对象,但不是帝王事,而是百姓事,不是一家一姓的帝王,而是解民于倒悬的信念。 &br&&br&那么,冯道在官场上是如何做到屹立不倒的呢?他依靠的不是两面三刀,或者溜须拍马,相反,抛开不忠君这个“污点”不谈,我们反而会发现他是一个很有操守的人。他不贪财、不好色、有才干、不结党、不树敌、有容人之量、知道进退、关心民生疾苦……作为一个官儿,甚至可以说他的德行是出类拔萃的。所以,以为冯道是靠卑鄙伎俩成功,希望在冯道的经历中咂摸出权谋、厚黑之类的东西是荒唐可笑的,那相当于缘木求鱼。事实上,对于如何在官场上屹立不倒,冯道自己说过心得,十四个字:&br&&b&
但教方寸无诸恶,狼虎丛中也立身。&/b&&br&&br&&br&&b&&u&微信公众号:阅过边界&/u&&/b&&br&&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961e693fe973fbae443d5dcc_b.jpg& data-rawwidth=&624& data-rawheight=&120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24&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961e693fe973fbae443d5dcc_r.jpg&&&/figure&
冯道,五代十国的传奇人物,一生历经五朝十二帝,可谓真正的官场不倒翁。 宋朝以前,人们对他的评价倾向于褒,宋朝以后,人们对他的评价倾向于贬,欧阳修骂他不知廉耻,司马光说他是无耻之尤,近代历史学家范文澜说他是奴才的奴才。至今,仍有很多人视他为…
恕我直言,知乎的神话、西游记话题之下,问答质量是我在知乎所见过最低的。&br&&br&&br&我从前几天就关注了这个问题,本来是想看看有什么高质量的回答,但现在看来……&br&真是连西游记贴吧都不如,大多都是《吴闲云解西游》的阴谋论衍生,什么“孙悟空攻低防高”的话都出来了。&br&可以说,连吴闲云那一套都没学全,至少吴闲云对于西游记研究的很深,只不过思想偏颇而已。&br&&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75630ed67afb75d03aa555_b.png& data-rawwidth=&374& data-rawheight=&60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74&&&/figure&既然没有什么高人出来回答,就由我这个只是单纯看过几十遍《西游记》原文、没有过于深入研究的小白来抛砖引玉吧。&br&&br&&br&首先,我要说一句“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死的时候,封神演义的作者许仲琳才是个十几岁的孩子!”&br&所以,西游记的世界观只是西游记的世界观、封神演义的世界观也只是封神演义的世界观、梦入神机的洪荒流虽然将两者整合的不错,但请务必分清楚区别!&br&而一切试图将西游记、封神演义的世界观混淆起来的言论,我都不以评论,讲清楚这一点之后,我们就可以好好讨论了。&br&&br&&br&其次,如果要谈《西游记》里,孙悟空的实力究竟如何,我们必须要明白一件事,那就是:“《西游记》的世界观里,究竟实力划分是什么样的?”&br&也就是说,猴子的战斗力,在《西游记》的世界观当中,究竟是属于什么档次的,最强的,究竟是哪些人?&br&&br&&br&&br&&br&答案:“西游记的世界观里,最强者属于三清、如来,玉帝存疑,除此之外,余者都不过尔尔。”&br&&br&道理很简单,《西游记》里就已经说的很明白了:&br&&b&&br&那魔不知是个见识,只道是句老实言语,就将根本从头说出道:&我这葫芦是混沌初分,天开地辟,有一位太上老祖,解化女娲之名,炼石补天,普救阎浮世界;补到乾宫夬地,见一座昆仑山脚下,有一缕仙藤,上结着这个紫金红葫芦,却便是老君留下到如今者。&大圣闻言,就绰了他口气道:&我的葫芦,也是那里来的。&魔头道:&怎见得?&大圣道:&自清浊初开,天不满西北,地不满东南,太上道祖解化女娲,补完天缺,行至昆仑山下,有根仙藤,藤结有两个葫芦。我得一个是雄的,你那个却是雌的。&&br&&br&行者骂道:&这个大胆的毛团!你能有多少的年纪,敢称南山二字?李老君乃开天辟地之祖,尚坐于太清之右;佛如来是治世之尊,还坐于大鹏之下;孔圣人是儒教之尊,亦仅呼为夫子。你这个孽畜,敢称甚么南山大王,数百年之放荡!不要走!吃你外公老爷一棒!&&/b&&br&&br&说的很明白,太上老君曾化身女娲之名,炼石补天,还曾经开天辟地,也就是说,女娲不过是太上老君的马甲之一而已。&br&事实上,太上老君其实或许还有一个马甲,但实在不确定真假:&br&&b&&br&菩萨道:&你有甚么兵器?&老君道:&有,有,有。&捋起衣袖,左膊上,取下一个圈子,说道:&这件兵器,乃锟钢抟炼的,被我将还丹点成,养就一身灵气,善能变化,水火不侵,又能套诸物;一名'金钢琢',又名'金钢套'。当年过函关,化胡为佛,甚是亏他。早晚最可防身。等我丢下去打他一下。&&/b&&br&化胡为佛,是道教当中的一个典故,认为太上老君化身释迦摩尼佛,点化众生,并且……观世音菩萨当时就在旁边听着,但她居然默认了……&br&从某种意义上,其实我个人怀疑,就连太上老君可能也只是一个马甲、化身,只不过是太清比较出名的一个马甲,真正的太清,说不定还在三十三天外的大罗天自在逍遥呢。&br&&br&&br&也就是说,太上老君(或者说太清),是毫无疑问的《西游记》世界最强者之一,但即使是曾经开天辟地过的太清,也远远不是最强,因为在他之上,尚有一位玉清元始天尊在……&br&道理很简单,因为《西游记》的世界,其实是曾经开天辟地过很多次的。&br&&br&&p&&b&诗曰:&br&混沌未分天地乱,茫茫渺渺无人见。&br&自从盘古破鸿蒙,开辟从兹清浊辨。&br&覆载群生仰至仁,发明万物皆成善。&br&欲知造化会元功,须看西游释厄传。&/b&&/p&&p&&b&  盖闻天地之数,有十二万九千六百岁为一元。将一元分为十二会,乃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之十二支也。每会该一万八百岁。且就一日而论:子时得阳气,而丑则鸡鸣;寅不通光,而卯则日出;辰时食后,而巳则挨排;日午天中,而未则西蹉;申时晡而日落酉;戌黄昏而人定亥。譬于大数,若到戌会之终,则天地昏蒙而万物否矣。再去五千四百岁,交亥会之初,则当黑暗,而两间人物俱无矣,故曰混沌。又五千四百岁,亥会将终,贞下起元,近子之会,而复逐渐开明。邵康节曰:&冬至子之半,天心无改移。一阳初动处,万物未生时。&到此,天始有根。再五千四百岁,正当子会,轻清上腾,有日,有月,有星,有辰。日、月、星、辰,谓之四象。故曰,天开于子。又经五千四百岁,子会将终,近丑之会,而逐渐坚实。易曰:&大哉乾元!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至此,地始凝结。再五千四百岁,正当丑会,重浊下凝,有水,有火,有山,有石,有土。水、火、山、石、土谓之五形。故曰,地辟于丑。又经五千四百岁,丑会终而寅会之初,发生万物。历曰:&天气下降,地气上升;天地交合,群物皆生。&至此,天清地爽,阴阳交合。再五千四百岁,正当寅会,生人,生兽,生禽,正谓天地人,三才定位。故曰,人生于寅。&/b&&/p&&br&&p&原文很长,但大致意思就是西游记的世界观当中,天地也是有寿命的,每十二万九千六百年便会重新开辟一次,太清是这一次天地的开辟者,但不是每一次天地的开辟者,事实上,玉清元始天尊便是诗文当中的盘古。&/p&&p&元始天尊,其元始的意思就是最初、最开始的,元始天尊,便是道教当中对于盘古的称呼。&/p&&p&所以,我特意没有说太清便是盘古,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我们必须要分清楚一件事,那就是西游记的世界当中,并不仅仅只有一位开天辟地之祖。&/p&&br&&p&但是,如果理清楚了西游记的世界,每十二万年开辟一次,那么另一个始终存在争议的人物——玉帝就变得很可疑了。&/p&&br&&p&&b&佛祖听言,呵呵冷笑道:&你那厮乃是个猴子成精,焉敢欺心,要夺玉皇上帝尊位?他自幼修持,苦历过一千七百五十劫。每劫该十二万九千六百年。你算,他该多少年数,方能享受此无极大道?你那个初世为人的畜生,如何出此大言!不当人子!不当人子!折了你的寿算!趁早皈依,切莫胡说!但恐遭了毒手,性命顷刻而休,可惜了你的本来面目!&&/b&&br&&/p&&br&&p&可以发现,玉皇大帝其实是经历了上千次天地开辟的苦修,才得享这三界共主的尊位的,如此长的岁月,玉帝真的像看上去的那么弱吗?&/p&&p&说实话,我吃不准。&/p&&p&因为西游记的世界观,是吴承恩对于明代官场的模仿来写的,而没有经历过系统逻辑学习的古人,对于逻辑的严谨性其实是没有什么感觉的。&/p&&p&在他的想法当中,皇帝地位尊崇,但动起手来,自然不可能和武将相比,所以,玉帝的真实战斗力如何……&/p&&p&真的不好说,所以,只能说是存疑。&/p&&br&至于如来,无需多言,如来的强大毋庸置疑,是属于毫无争议的最强者之一,我就不必多说了。&br&&br&&br&&br&&br&&br&那么,西游记世界的最强者行列、战斗力天花板已经确定了,就是三清和如来等寥寥几人,那么,我们现在就可以开始估算猴子的战斗力究竟是个什么档次的了。&br&&br&首先,在我看来,猴子的战斗力其实是分为好几个阶段的,并不是完全一致,大闹天宫前是普通版本、大闹天宫时是狂化版本、大闹天宫后是加强版本。&br&大闹天宫前,自封齐天大圣的时候,猴子的对手都是谁呢?&br&&br&巨灵神&br&&b&&br&巨灵神抵敌他不住,被猴王劈头一棒,慌忙将斧架隔,呵嚓的一声,把个斧柄打做两截,急撤身败阵逃生。猴王笑道:&脓包!脓包!我已饶了你,你快去报信!快去报信!&/b&&br&&br&&br&&br&哪吒&br&&b&&br&三太子与悟空各骋神威,斗了个三十回合。那太子六般兵器,变做千千万万;孙悟空金箍棒,变作万万千千。半空中似雨点流星,不分胜负。原来悟空手疾眼快,正在那混乱之时,他拔下一根毫毛,叫声&变!&就变做他的本相,手挺着棒,演着哪吒;他的真身,却一纵,赶至哪吒脑后,着左膊上一棒打来。哪吒正使法间,听得棒头风响,急躲闪时,不能措手,被他着了一下,负痛逃走;收了法,把六件兵器,依旧归身,败阵而回。&/b&&br&&br&&br&之后玉帝听了太白金星的劝告,当真就封了猴子做了一个齐天大圣。&br&&b&&br&玉帝即命工干官--张、鲁二班--在蟠桃园右首,起一座齐天大圣府,府内设个二司:一名安静司,一名宁神司。&/b&&br&&br&&br&别小看这齐天大圣这个空头衔,因为它是有司的,属于标准的帝君级别待遇。&br&地府之主、东岳大帝也有司,它有七十二个司帮他管理整个阴间世界的诸多大小事宜,齐天大圣虽然没有实权,但毫无疑问,猴子在待遇上确实享受的就是类比天庭帝君的待遇,它在天庭的编制,就是袖珍版的帝君编制。&br&&br&而天庭当中的帝君级别神仙有几人呢?&br&少,非常少。&br&&br&统御包括日月星辰在内的诸天群星的中天紫薇北极大帝。&br&统御万灵的东方东极青华大帝。&br&统御阴间世界的五岳之首、东岳大帝。&br&统御大地的中央承天效法后土皇地袛……&br&反正大抵就是那么几位,就连玉皇大帝,真要说的话,其实他也是帝君级别,都是代替象征“自然无为”的三清,管理天上地下的诸天神灵、万事万物的“有为”帝君。&br&也正因为如此,即使大闹天宫之后,玉帝也没有取消猴子齐天大圣的官位,诸天神仙见到猴子,也依然是恭恭敬敬的口称“大圣”,无他,猴子,天庭帝君也。&br&&br&&br&&br&&br&第一次因为嫌弼马温太小而反天的时候,其实玉皇大帝没有玩真的,派下去的星君就那么三瓜两枣,不足以凸显什么,但第二次反天的时候,玉皇大帝那就是动了真格的了,编制豪奢到了极点,我们大可以从原文当中看出前后两次的待遇如何。&br&&br&&b&&br&玉帝大喜,即封托塔天王李靖为降魔大元帅,哪吒三太子为三坛海会大神,即刻兴师下界。&br&&br&&br&玉帝大恼。即差四大天王,协同李天王并哪吒太子,点二十八宿、九曜星官、十二元辰、五方揭谛、四值功曹、东西星斗、南北二神、五岳四渎、普天星相,共十万天兵,布一十八架天罗地网下界,去花果山围困,定捉获那厮处治。&br&&/b&&br&&br&&br&后者数量词太多,很多人估计都当做凑数的龙套了,但是,如果我们仔细研究一下的话,就足够惊出一身冷汗了。&br&&br&四大天王: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br&虽然四大天王看上去比较龙套,但不要忘了,他们其实是天庭镇守第一重天的东南西北四天门的镇关大将。&br&&br&二十八宿:角木蛟,亢金龙,氏土貉,房日兔,心月狐,尾火虎,箕水豹,斗木獬,牛金牛,女土蝠,虚日鼠,危月燕,室火猪,壁水貐,奎木狼,娄金狗,胃土雉,昴日鸡,毕月乌,觜火猴,参水猿,井木犴,鬼金羊,柳土獐,星日马,张月鹿,翼火蛇,轸水蚓。&br&我不说别的,我只说一个,后来西游路上的黄袍怪就是二十八宿当中的奎木狼。&br&&br&九曜星官:太阳星君、太阴星君、东方岁星木德真君,南方荧惑火德真君,西方太白金德真君,北方辰星水德真君,中央镇星土德真君,及计都和罗睺二隐星。&br&不用多解释,二十八宿+日月星辰在内的九曜星,天庭数得上的星辰星官都到了。&br&&br&十二元辰: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天空当中不同于二十八宿的另一种排列。&br&二十八宿、九曜星:“哟,兄弟,你们也来了。”&br&&br&五方揭谛:金头揭谛、银头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摩诃揭谛,佛教五方守护大力神。&br&佛教登场。&br&&br&四值功曹:值年神、值月神、值日神、值时神。&br&掌管四季轮回的也来凑个热闹。&br&&br&东西星斗、南北二神:东西星斗诸神、主宰生死的南斗、北斗。&br&二十八宿、九曜星、十二元辰:“大家都来了。”&br&&br&五岳:东岳泰山天齐仁圣大帝,南岳衡山司天昭圣大帝,中岳嵩山中天崇圣大帝,北岳恒山安天玄圣大帝,西岳华山金天愿圣大帝。&br&山神与阴间一体,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阴间势力尽出。&br&&br&四渎:黄河、长江、淮水、济水,泛指天下水系龙王。&br&天下水官全至。&br&&br&&br&&br&&br&&br&嫌长的就看总结。&br&总结:可以说,天上诸天星辰齐至、阴间势力携诸多山神纷纷到来,人间水系的各系龙王驾到,外带佛教护法神和轮值神。&br&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天庭接近半数神灵都已经到齐了,就为了剿灭一个猴子……&br&&br&但结果呢?&br&&br&那四大天王收兵罢战,众各报功:有拿住虎豹的,有拿住狮象的,有拿住狼虫狐骆的,更不曾捉着一个猴精。&br&&br&第一战,连一个猴子都没抓到……&br&&br&&br&&br&当然了,之后二郎神就来了,作为天庭最出名的战将,猴子第一次遇到了足以和自己斗的旗鼓相当的对手,甚至是隐隐处于下风。&br&原文我就不贴了,想必大家也都知道,之后太上老君一个金刚镯,直接打的猴子摔了一跤,随即哮天犬乘机咬住了猴子的腿,猴子一时挣脱不开,梅山七怪便转眼锁了猴子琵琶骨。&br&&br&可以说,从这一仗来看,猴子输的不怨,对手直接打出了几千人口优势,你怎么赢?&br&&br&&br&&br&&br&大闹天宫前的战绩便是如此,之后便是大闹天宫时的战绩。&br&&br&&br&&br&&p&&b&真个光阴迅速,不觉七七四十九日,老君的火候俱全。忽一日,开炉取丹,那大圣双手侮着眼,正自搓揉流涕,只听得炉头声响。猛睁眼看见光明,他就忍不住,将身一纵,跳出丹炉,忽喇的一声,蹬倒八卦炉,往外就走。慌得那架火、看炉,与丁甲一班人来扯,被他一个个都放倒,好似癫痫的白额虎,风狂的独角龙。老君赶上抓一把,被他一捽,捽了个倒栽葱,脱身走了。即去耳中掣出如意棒,迎风幌一幌,碗来粗细,依然拿在手中,不分好歹,却又大乱天宫,打得那九曜星闭门闭户,四天王无影无形。好猴精!有诗为证。诗曰:&/b&&/p&&p&&b&  混元体正合先天,万劫千番只自然。&br&渺渺无为浑太乙,如如不动号初玄。&br&炉中久炼非铅汞,物外长生是本仙。&br&变化无穷还变化,三皈五戒总休言。&/b&&/p&&p&&b&  又诗:&/b&&/p&&p&&b&  一点灵光彻太虚,那条拄杖亦如之:&br&或长或短随人用,横竖横排任卷舒。&/b&&/p&&p&&b&  又诗:&/b&&/p&&p&&b&  猿猴道体假人心,心即猿猴意思深。&br&大圣齐天非假论,官封弼马岂知音?&br&马猿合作心和意,紧缚拴牢莫外寻。&br&万相归真从一理,如来同契住双林。&/b&&/p&&br&&p&&b&这一番,猴王不分上下,使铁棒东打西敌,更无一神可挡。只打到通明殿里,灵霄殿外。幸有佑圣真君的佐使王灵官执殿。他见大圣纵横,掣金鞭近前挡住道:&泼猴何往!有吾在此切莫猖狂!&这大圣不由分说,举棒就打。那灵官鞭起相迎。两个在灵霄殿前厮浑一处。好杀:&/b&&/p&&p&&b&  赤胆忠良名誉大,欺天诳上声名坏。一低一好幸相持,豪杰英雄同赌赛。铁棒凶,金鞭快,正直无私怎忍耐?这个是太乙雷声应化尊,那个是齐天大圣猿猴怪。金鞭铁棒两家能,都是神宫仙器械。今日在灵霄宝殿弄威风,各展雄才真可爱。一个欺心要夺斗牛宫,一个竭力匡扶玄圣界。苦争不让显神通,鞭棒往来无胜败。&/b&&/p&&p&&b&  他两个斗在一处,胜败未分,早有佑圣真君,又差将佐发文到雷府,调三十六员雷将齐来,把大圣围在垓心,各骋凶恶鏖战。那大圣全无一毫惧色,使一条如意棒,左遮右挡,后架前迎。一时,见那众雷将的刀枪剑戟、鞭简挝锤、钺斧金瓜、旄镰月铲,来的甚紧,他即摇身一变,变做三头六臂;把如意棒幌一幌,变作三条;六只手使开三条棒,好便似纺车儿一般,滴流流,在那垓心里飞舞。众雷神莫能相近。真个是:&/b&&/p&&p&&b&  圆陀陀,光灼灼,亘古常存人怎学?入火不能焚,入水何曾溺?光明一颗摩尼珠,剑戟刀枪伤不着。也能善,也能恶,眼前善恶凭他作。善时成佛与成仙,恶处披毛并带角。无穷变化闹天宫,雷将神兵不可捉。&/b&&/p&&br&&br&&br&&br&&p&总结,太上老君的兜率宫在三十三重天,然而,猴子一路从三十三重天,发狂一般打到了一重天的凌霄殿外,几乎是直接打穿了整个天庭。&/p&&br&&p&至于王灵官,我也要特别提一下,不要以为这是个普通角色,他其实在道教当中极为出名。&/p&&p&《南游记》的主角华光,俗称的“马王爷三只眼”……当然,他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太乙雷神应化天尊,灵官部正神。&/p&&p&在王灵官备受崇敬的年代里,后来的一大堆什么大帝、菩萨,都还连影都没有。&/p&&p&如果说二郎神是老百姓心目当中的天庭第一战神,那么,王灵官才是道教当中的头号打手、双花大红棍。&/p&&p&孙悟空与王灵官一战,在现代人看来平淡无奇,但对于古人而言,那就是不亚于“蝙蝠侠大战超人”的重头戏。&/p&&p&也就是说,当时的情况是,太乙雷神应化天尊联合雷部三十六正神,才勉强把当时狂性大发的猴子死死拦在凌霄殿外,而且还很明显落于下风……&/p&&br&&br&&br&&br&&p&但是,猴子的威风也就到这里了,因为整个西游记世界当中的最强者之一……&/p&&p&如来来了。&/p&&br&&br&&br&&p&&b&如来骂道:&我把你这个尿精猴子!你正好不曾离了我掌哩!&大圣道:&你是不知。我去到天尽头,见五根肉红柱,撑着一股青气,我留个记在那里,你敢和我同去看么?&如来道:&不消去,你只自低头看看。&那大圣睁圆火眼金睛,低头看时,原来佛祖右手中指写着&齐天大圣,到此一游。&大指丫里,还有些猴尿臊气。大圣大吃了一惊道:&有这等事!有这等事!我将此字写在撑天柱子上,如何却在他手指上?莫非有个未卜先知的法术?我决不信!不信!等我再去来!&&br&&/b&&/p&&p&&b&好大圣,急纵身又要跳出,被佛祖翻掌一扑,把这猴王推出西天门外,将五指化作金、木、水、火、土五座联山,唤名&五行山&,轻轻的把他压住。&br&&/b&&/p&&br&&br&&br&&br&&br&&br&&p&彻彻底底的碾压……&/p&&br&&br&&br&&br&&br&&p&之后,便是西游路上的战绩。&/p&&p&其实,对于猴子在西游路上的战绩,我基本就是当个笑话来看,放水的痕迹太明显了。&/p&&p&“万年平手帝”。&/p&&p&和谁打都是“大战几百回合不分胜负”,之后再看情况选择“一棒打死”,又或者是因为“被烟熏了眼睛”、“被风沙迷了眼睛”、“推脱自己不善水战”等等原因,跑去天庭、西天找救兵,有时虽然看似不敌,诸如九头元圣那次,但其实也从来都是自己毫发无损,之后便拍拍屁股去天庭找救兵了。&/p&&p&拔下毫毛、变出猴群的手段基本没有用过,和二郎神打斗时用过的法天象地不见了踪影,完全就是属于不用任何技能的单纯平砍过去。&/p&&br&&p&其实也很好理解,毕竟西游记在古代是作为评书出现的,很多老百姓压根看不懂字,但他们听评书,而评书讲究的就是个热闹,就喜欢说“大战几百回合”才算热闹,如果“三五回合斩于马下”,就没有意思了。&/p&&p&不过,吴承恩其实也侧面给出过解释,说猴子早知西游路上当有九九八十一难,事实上,九九八十一难也是早就计划好了的,在西天取真经的时候,佛祖的意思就很明白:“必须凑齐九九八十一难”。&/p&&p&也不是什么阴谋论,而是很明白透彻的道理,西游记原文里就说的很明白。&/p&&br&&br&&br&&p&&b&行者嚷道:&如来!我师徒们受了万蜇千魔,千辛万苦,自东土拜到此处,蒙如来吩咐传经,被阿傩、伽叶掯财不遂,通同作弊,故意将无字的白纸本儿教我们拿去,我们拿他去何用!望如来敕治!&佛祖笑道:&你且休嚷,他两个问你要人事之情,我已知矣。但只是经不可轻传,亦不可以空取,向时众比丘圣僧下山,曾将此经在舍卫国赵长者家与他诵了一遍,保他家生者安全,亡者超脱,只讨得他三斗三升米粒黄金回来,我还说他们忒卖贱了,教后代儿孙没钱使用。你如今空手来取,是以传了白本。白本者,乃无字真经,倒也是好的。因你那东土众生,愚迷不悟,只可以此传之耳。&&/b&&br&&/p&&br&&br&&br&&p&世人总是对于太过容易获得的东西过于轻视,反而是千辛万苦得来的东西,纵然价值不高,也会倍加爱惜,若是没有这九九八十一难,怕是真经无人看重,这也正是所谓“忒卖贱了,教后代儿孙没钱使用”的原因。&/p&&br&&p&只是猴子不说,因为这样一来,如果一路之上,他火力全开之下,除了一个大鹏鸟,还有一个可能的牛魔王以外,还有哪个妖王能跟他走三五个回合?九九八十一难又要怎么凑齐?&/p&&p&所以,在我看来,猴子在西游路上的一切战绩,几乎都当不得真,不过,仅有一次战绩,我认为很值得说道。&/p&&br&&br&&p&镇元子。&/p&&br&&br&&p&镇元子此人,其实算得上是仅此于三清如来这类最强者的人物,在他面前,猴子是在西行路上罕见的真正吃瘪了。&/p&&br&&p&那行者没高没低的,棍子乱打。大仙把玉塵左遮右挡,奈了他两三回合,使一个袖里乾坤的手段,在云端里把袍袖迎风轻轻的一展,刷地前来,把四僧连马一袖子笼住。&br&&/p&&br&&br&&br&&br&&br&&p&碾压,彻底的碾压,近乎如来降服猴子一样的那种碾压。&/p&&br&&br&&br&&br&&p&但是,如果仔细研究镇元子的身份,我们就只能叹息:“输的不冤”。&/p&&br&&br&&br&&p&&b&当日镇元大仙得元始天尊的筒帖,邀他到上清天上弥罗宫中听讲混元道果。大仙门下出的散仙,也不计其数,见如今还有四十八个徒弟,都是得道的全真。当日带领四十六个上界去听讲,留下两个绝小的看家:一个唤做清风,一个唤做明月。清风只有一千三百二十岁,明月才交一千二百岁。镇元子吩咐二童道:&不可违了大天尊的简帖,要往弥罗宫听讲,你两个在家仔细。”&/b&&br&&/p&&br&&p&我们之前已经说过了,元始天尊,也就是盘古,是隐隐的西游世界最强者,但镇元子在元始天尊面前是如何呢?&/p&&p&“邀他到上清天上弥罗宫中听讲混元道果。”&/p&&p&一个“邀”字,一个“听讲”,足以证明镇元子的身份和地位。&/p&&p&在元始天尊面前,镇元子是一个可以有资格在上清天弥罗宫作为坐邀讲师加入的人物,这是一种何等难得的资格呢?&/p&&p&非常非常难得!&/p&&p&我们可以通过猴子的话,来侧面说明去上清天弥罗宫听讲是一种何等难得的事情。&/p&&br&&br&&p&&b&三藏道:“令师何在?童子道:&家师元始天尊降简请到上清天弥罗宫听讲混元道果去了,不在家。&行者闻言,忍不住喝了一声道:&这个臊道童!人也不认得,你在那个面前捣鬼,扯甚么空心架子!那弥罗宫有谁是太乙天仙?请你这泼牛蹄子去讲甚么!&&/b&&br&&/p&&br&&br&&p&请注意猴子的话,猴子讥讽镇元子是“太乙天仙”,所以“请你这泼牛蹄子去讲甚么!”难道说是猴子看不起太乙天仙的身份吗?&/p&&p&显然不是,因为,即使是猴子自己,其实也是太乙天仙。&/p&&br&&p&&b&太子道:“原来是你不知!他还有一个大徒弟,是五百年前大闹天宫上方太乙金仙齐天大圣,如今保护唐僧往西天拜佛求经,是普陀岩大慈大悲观音菩萨劝善,与他改名,唤做孙悟空行者。你怎么没得做,撞出这件祸来?&br&&br&妖邪道:“你认得他是谁?”鳜婆道:“我当年在东洋海内,曾闻得老龙王说他的名誉,乃是五百年前大闹天宫、混元一气上方太乙金仙美猴王齐天大圣,如今归依佛教,保唐僧往西天取经,改名唤做孙悟空行者。他的神通广大,变化多端,大王,你怎么惹他!今后再莫与他战了。”&br&&br&镇元大仙对他的童子道:“莫哭!莫哭!你不知那姓孙的,也是个太乙散仙,也曾大闹天宫,神通广大。”&br&&br&福禄寿三星道:“你这猴儿,全不识人。那镇元子乃地仙之祖,我等乃神仙之宗;你虽得了天仙,还是太乙散数,未入真流,你怎么脱得他手?”&/b&&br&&br&在狮王、象王、大鹏一战中,就曾在正文中直接明言:&b&“那三藏肉眼凡胎,不知是计;孙大圣又是太乙金仙,忠正之性”。&/b&&br&&br&如果说孙悟空是鄙视太乙天仙,对其不屑的话,那么,自己也不过是个太乙仙的孙悟空,岂不是也把自己给骂进去了???&br&而且,里面还有一个古怪的地方,无论是神仙还是妖怪,虽然都认可孙悟空是个太乙仙,但对他的是,有时称其为太乙散仙,有时却有称其为太乙金仙、又或者混元一气上方太乙金山。&br&这是为什么呢?&br&&/p&&p&因为,这涉及到一个西游记所处的明代理所当然的认为是常识、我们却大多不知晓的一个东西。&/p&&br&&br&&p&“太乙非正门,三清称大罗。”&/p&&br&&br&&br&&p&太乙仙,其实就是对于一切并非传承自三清门下而成仙者的称呼,福禄寿三星鄙视猴子是“太乙散数”,其实就是在说:“你猴子是旁门左道出身,不是三清正统,不入真流”。&/p&&p&而大罗仙,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大罗神仙,其实就是学自三清门下、是道门正统的意思。&/p&&p&举个例子,猪八戒,其实就属于是三清门下的正统弟子出身,正儿八经的道门真传。&/p&&p&&b&&br&那怪道:你错认了!这钯岂是凡间之物?你且听我道来——&br&  此是锻炼神冰铁,磨琢成工光皎洁。老君自己动钤锤,荧惑亲身添炭屑。&br&  五方五帝用心机,六丁六甲费周折。造成九齿玉垂牙,铸就双环金坠叶。&br&  身妆六曜排五星,体按四时依八节。短长上下定乾坤,左右阴阳分日月。&br&  六爻神将按天条,八卦星辰依斗列。名为上宝沁金钯,进与玉皇镇丹阙。&br&  因我修成大罗仙,为吾养就长生客。敕封元帅号天蓬,钦赐钉钯为御节。&br&  举起烈焰并毫光,落下猛风飘瑞雪。天曹神将尽皆惊,地府阎罗心胆怯。&br&  人间那有这般兵,世上更无此等铁。随身变化可心怀,任意翻腾依口诀。&br&  相携数载未曾离,伴我几年无日别。日食三餐并不丢,夜眠一宿浑无撇。&br&  也曾佩去赴蟠桃,也曾带他朝帝阙。皆因仗酒却行凶,只为倚强便撒泼。&br&  上天贬我降凡尘,下世尽我作罪孽。石洞心邪曾吃人,高庄情喜婚姻结。&br&  这钯下海掀翻龙鼍窝,上山抓碎虎狼穴。诸般兵刃且休题,惟有吾当钯最切。&br&  相持取胜有何难,赌斗求功不用说。&br&  何怕你铜头铁脑一身钢,钯到魂消神气泄!”&/b&&br&&br&其中正有一句“因我修成大罗仙”,也就点明了猪八戒的身份,大罗仙,而从其他的诸多地方来看,猪八戒也确实是个三清门下的正统弟子。&br&&/p&&br&&p&返回话题,其实猴子的讥讽很简单,去上清天弥罗宫的都是他三清门下正儿八经的大罗神仙,是道门正统中最高级别的内部讲课,你一个旁门成仙的太乙仙,也敢在那吹牛皮说去弥罗宫听讲?笑死个人了。&/p&&p&但猴子又怎么会知道……&/p&&p&那镇元子真就有这么牛逼,牛逼到能够让元始天尊亲自发请帖,邀请去道门真传之间的内部讲课、还是以讲师身份听讲。&/p&&p&……&/p&&p&这脸打的真痛。&/p&&br&&br&&p&不过,从那句&不可违了大天尊的简帖,要往弥罗宫听讲”来看,很明显,镇元子的身份终究是不如元始天尊的,虽然是接近最强者的行列,但终究不是真正的最强者之一。&/p&&br&&br&&p&然而,若是因为上面的那些事例,你就觉得猴子其实没那么强的话,那你就错了,猴子其实真的很强,他的不强,仅仅是针对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如何解除任务栏锁定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