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德军突袭闪电战3德军真的是无懈可击吗,有没有破解方法

德军离莫斯科已经是咫尺之遥,新兵领到武器比自己岁数还要大德军离莫斯科已经是咫尺之遥,新兵领到武器比自己岁数还要大雷神之锤百家号当时被打丢盔卸甲日苏德战争爆发后,面对德军的凌厉攻势,苏军措不及防,仅仅18天,损失就高达3000门火炮,2000架飞机1500坦克,被俘人员超过30万。而此后的基辅战役,对苏军来说更是灾难性的,仅仅技术兵器损失就有坦克884辆,火炮3718门,各种车辆3500辆。德军前锋距离莫斯科已经是咫尺之遥。可以这么说,当时苏军无论是在人员上还是技术装备上都已经消耗殆尽,急需补充。刚刚动员起来的苏军士兵在领取步枪刚刚动员起来的苏军士兵在领取步枪,由于前线损失惨重,有些步枪年纪比这些士兵年纪都大面对这种情况,苏军最高统帅部一边在莫斯科附近构筑新的防线,一边在后方组建新部队。但是人还好办,通过动员预备役和组建民兵部队,苏军的二线部队很快组织起来,不过兵器,尤其是技术兵器则感到十分不足,尤其是濒临前线的莫扎伊斯克筑垒地域刚刚成立的的机炮营和炮兵部队,几乎就是赤手空拳。根本无法投入战斗。情急之下,苏军总参谋部下令四处搜罗武器。不久,总军械局意外发现它的仓库里有大量外国火炮,主要是各式法国施耐德火炮,也有一部分英国4.5英寸榴弹炮,只是炮弹不多,每门炮能平均到200-500发。法国施耐德公司的式107mm加农炮法国施耐德公司的式107mm加农炮,属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援俄物资说到这,苏军的这批外国火炮是咋来的呢?原来,这要追溯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当时,沙俄军工产能严重不足,前线已经到了几个人合用一支步枪的地步。所以沙俄的盟友英,法两国先后向它援助了包括3000门火炮在内的大量武器。而这些武器后来又落入苏军手中,在30年代苏军完成制式化后被送进了后备仓库。产能上来了 就解决很大问题言归正传,话说莫扎伊斯克筑垒地域的苏军炮兵拿到了这些老爷炮之后,略加整理,很快就投入了实战之中。但是由于弹药实在有限,它们很快随着弹药的耗尽被自然淘汰。好在这时候苏军新的部队源源不断赶了上来稳住局势。此后,随着前线的逐步往前推,这些在最危急时刻挺身而出的外国火炮慢慢的被人们遗忘了!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雷神之锤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专注于全球军事装备最新动态解读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闪电战》重拳打击:一战之后德国装甲部队的崛起及其坦克战核心思想的形成
我的图书馆
《闪电战》重拳打击:一战之后德国装甲部队的崛起及其坦克战核心思想的形成
好莱坞西部片中时常有这么一幕,一群匪徒策马冲入了一个小镇。在正午的小镇街头,胆小的居民见此情形,纷纷择路而逃,惊恐的母亲则迅速抱起的孩子,而绝望的警长则试图笼络几名勇士,与这帮匪徒斗争。第二次世界大战头两年的形势跟这种电影情节惊人地类似,一伙装备精良的匪徒确实冲进了村子——他们渴望复仇,横扫眼前的一切,劫掠财产,羞辱当地的官员,杀死了挡住他们去路的所有人。这伙匪徒便是德国的装甲师,他们以快速推进的坦克为核心,还装备有大量侦察和运输车辆,诠释了持续机动性的现代战争新理念,平均每天可以行军80公里或更远的距离,然后可以在第二天以同样的速度继续前进,直至超出后勤补给网络的覆盖范围。持续机动性是二十世纪战争游戏的改变者。在之前长久的历史中,根据军事教义和训练准则,军队进军速度取决于步兵的步伐,而骑兵在军行动中更多的是执行侦察行动并夺取一些有利的地形,但其并不是一支军队的决定性进军节奏。然而,即使训练有素的步兵单位每天也只能行军25至30公里,而且必须在繁重的进军行动中频繁休整。突然,一起都改变了,二战初期,德国装甲师在推进途中无情地碾压敌军的防御阵地。他们将以往只有骑兵才具有的机动性带回到了现代战场上,并以此证明并相比以往血腥的大规模步兵正面突袭,还有其他能够改变战争的形式。拿破仑式的决定性胜利依然存在,但决定性的角色已经是装甲部队。这些新时代的骑士在二战中震惊了整个世界,超越了大多数军事专家的判断,也改变了战场的面貌。1背 景与许多二十世纪的关键历史性发明一样,装甲师的诞生可以追溯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战爆发后,同盟国和协约国都希望能够获得一场迅速的决定性胜利,但是战局很快便陷入了僵持。这场战争的中期三年(1915至1917年),战事一直焦着,步兵们坚守在堑壕体系中,时不时依靠大量机枪和火炮的火力支援,跃出战壕向敌方堑壕发起冲击。在这种战争形式下,防守方一直占据优势,因为即使是最猛烈的炮火准备,亦无法有效地破坏防守方精心构筑的堑壕体系,进攻方在跃出战壕的一瞬间,防守方的反击炮火和机枪拦阻射击也顷刻而至,进攻方基本上在来到双方堑壕中央地带的无人区时就几乎耗尽了此次冲锋的全部有生力量。交战双方都曾有类似的体验,并遭到惨重损失。为了打破这一僵局,英军和法军率先在拖拉机装上火炮和机枪,改造出了一种可以冲破铁丝网和堑壕防线的新型装甲车辆,英国人给其取名为“水柜”——后音译为“坦克”。1917年的康布雷战役中,坦克显示出了其巨大的潜能。协约国在这场战役中投入了大量坦克,在德军战线中打开了一道很宽的突破口,将大量惊慌失措的德军步兵抛在了身后。然而,此时的坦克尚还没有成为战争的决定性兵器,它们过于笨重,速度十分缓慢,最高时速只有几公里,而且时常出现故障,因此被缓过神来的德军用各种手段予以摧毁。为打破无聊的堑壕战,德军则走向了另外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他们没有致力于研究新的武器装备,而找到了新的交战规则和战术——突击队战术。德军利用经过严格训练的突击队在敌军堑壕体系的薄弱地点上获得突破,然后在不顾侧翼危险的情况下继续向前推进。德军突击队战术在一战中获得了一些成功,证明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粉碎敌军的堑壕防御体系。在1918年3月的春季攻势中,德军正是以突击队战术突破了英国第5集团军的战线。然而,德军突击队在一战中也承受了高昂的损失,倘若后续部队跟不上,突击队也无法完全依靠自身能力赢得战斗胜利。■ 1916年,一些德军士兵在法国阿拉斯附近围观一辆被击毁的英军坦克。■ 日,凡尔登战役期间,一支德军突击队在火焰喷射器部队的伴随下,向一座代号为“死人”(Toten Mann)的高地发起突袭。2不同的道路两次世界大战的和平时期里,世界各国军队都在寻找解决“堑壕+机枪+炮火封锁”防御体系的办法。此时,相关领域的辩论主要集中在军事机械化问题上,即在一战中表现出色的新式武器能否在日后的战争扮演同样的角色。遗憾的是,当时的答案依旧五花八门。最终,飞机和坦克将继续留在各国军队中,而这也只是这场争论所达成的唯一的一致,并没有涉及到这两种一战新式武器的确切战术和战略运用。包括世界的一些主要国家的总参谋部门在内的保守派认为,坦克只是战场的配角,主宰依旧是“人和马匹”。而以英国的查尔斯·富勒(J. F. C. Fuller)和李德·哈特(B. H. Liddell Hart)为代表的一些年轻军官则是激进派,他们认为飞机和坦克的空地联合行动将成为日后战争获得胜利的关键。富勒的观点更加激进,他甚至要求废除步兵,将陆军全部转型为坦克部队,他曾这样写到:“步兵除了像‘好奇的围观群众’之外,在战斗中将一无是处!”双方的争论逐渐尖锐化,通常演变为个人偏好的非理性的争论和谩骂,甚至称如果对方获得了争论的胜利,将成为军队的末日。■ 查尔斯·富勒()英国著名军事理论家和历史学家,机械化战争论的创始人之一。他猛烈抨击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守旧的军事思想及传统展开了猛烈的抨击,创造性的提出了以装甲部队纵深突破造成敌人战略瘫痪为核心的一整套在机械工业时代准备和进行战争的理论,并深刻地影响和作用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李德·哈特()英国著名军事理论家。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获上尉军衔。战后因伤病从军中退役,从事军事研究及写作,曾与富勒等人一起提出了战车、机械化步兵和飞机联合作战的现代战争原理。他一生著述颇丰,共写下了30多部军事著作和大量论文,主要著作有《战略论:间接路线》、《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和《隆美尔战时文件》。在德国,对于一战中出现的新式武器的争论却是另外一副样子。与常规性思维所不同的是,德军普遍认为,复杂形势、坏运气和低下的领导让德军在一战初期的战役中功亏一篑,剥夺了他们在1914年9月在马恩河战役中原本唾手可得的胜利。这场失利让德军在西线从高度机动性的“运动战”转向以堑壕战为主的静态“阵地战”。一战后,德军开始寻找提高部队机动性的途径,以期在日后的战争中在初期更快更狠地对敌军施以重创,并以此在与马恩河战役类似的战役中赢得胜利。坦克从这个时候开始,就被德军认定为确保部队保持机动力,并打破战场僵局的一种有效兵器。正当德军在二十年代努力寻找并演练一种以往从未使用过的机动性战术时,大多数西方国家正处在一个危险的军事自大时期,称颂包括坦克、战略轰炸和空降部队新式武器和军事教条,并坚定地认为技术已经永远改变了战争。然而,德军并没有这种乐观的思想,德国战争哲学家克劳塞维茨曾说过:“战争是一种迫使敌人以我们的意志行事的暴力行为”。此时,魏玛国防军中没有人会说要取缔所有步兵,也没人相信大规模轰炸可以在10分钟内赢得战争。实际上,德国军官们向来自豪于他们能够避免出现片面性思想,而“片面”(einseitigkeit)在德国军事词条中一直都是一个最为严厉批评性词条。对于“片面性”的鄙视强化了德国人对坦克的渴望。但是,德国人既看到了坦克的所有优势,也看到了坦克的弱点。坦克在进攻中的表现要优于防守,它们无法凭借自身的力量守住阵地,并且如果它们遭遇敌军火炮和反坦克炮火力,它们将很容易成为敌军打击的目标。坦克只有与其他武器系统进行密切联合部署,其战术方能获得胜利:坦克夺取目标,由步兵固守所获目标,炮兵则负责打击可能威胁到坦克行动的敌军目标。3德国之路在这种准则下,德军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二十多年和平时期,实施了一系列旨在测试联合多兵种机械化战争可能性的演练、演习和战争推演。时任德军摩托化部队总监的奥斯瓦尔德·鲁茨(Oswald Lutz)及其参谋长海因茨·古德里安于1931年至1932年期间在于特博格和格拉芬沃尔训练场,监督了一系列这类核心演习。由于德军此时仍受到《凡尔赛和约》的严格限制,这些演习都被迫使用假坦克进行。尽管存在许多限制,但德军仍在演习中发现了实质性问题——坦克与其他兵种之间的配合非常难以实现。鲁茨和古德里安很快发现了坦克战的“第一准则”:为了支援坦克,其他兵种必须想方设法跟上坦克部队的行军速度,试图让步兵单位跟上而放慢坦克部队的行军速度是一个本质上的错误。■ 1932年,德军摩托化总监奥斯瓦尔德·鲁茨(前排中)与其幕僚的合影。其左侧为当时还是中校的海因茨·古德里安,右侧为当时还是少校的瓦尔特·内林。鲁茨后于日成为德国首位装甲兵上将,日在慕尼黑因病去世。古德里安后来晋升至陆军大将,而内林后来也晋升为装甲兵上将。&另外,坦克战还存在着如何协调指挥与控制的问题。尽管电报技术在那个年代已经获得了巨大突破,但其仍难以管控分散在数百公里战线上的大军。战斗中,也难以辨别并确定敌军的的位置,事实上部队甚至难以搞清楚自己相关单位的确切位置,而这一难题在部队进入敌国领土或与敌军交战中更加明显。同样,部队也难以根据具体形势向友邻单位传达精确的命令。在特博格和格拉芬沃尔训练场进行的一系列演练中,德军意识到坦克战的高速性只会让战斗更加糟糕。在机械化部队高速驰骋,空军战机也同时介入战斗的新型战争模式下,将让作战指挥工作陷入混乱。幸运的是,德军掌握了一种新的技术解决方案——无线电。尽管坦克是最为热门的军事话语,但无线电却是那个年代真真切切的突破性军事技术。原始的摩尔斯电码时代已经终结,指挥官可以向下级单位直接发布语音命令,下级单位也可以通过语音向指挥官报告战场态势。另外一方面,德军比其他国家军队更清晰地认识到无线电技术在军事领域的重要性。1932年,德军在一系列军事演习中加入了“无线电演练”(funkübung)。在一次假定捷克斯洛伐克军队从东南方向入侵德国的军旗推演中,德军匆忙从德国各地集结部队应战,并需要在一天之内建立起一个军级无线电网络。这次军旗推演表明,无线电员不能仅将自己定位为单纯的技术人员,他必须全身心地投入到任务和全局作战形势中,从而可以凭借自己的判断优先处理关键信息。德军还在一系列无线电演练中也掌握了另一个经验。无线电不仅仅是一个全新的事物、一种理想的通讯技术,其在新型机动部队的指挥和管控领域亦是必不可缺的。从一开始,德军便计划为机械化单位的每台车辆(从最小的摩托车到最重型的坦克)上安装一部电台,而指挥车辆上将同时搭载无线电发送机和收发机。■&一战后,由于受到《凡尔赛和约》的严格限制,魏玛国防军不能拥有坦克。因此德军最初只能用各种汽车或人力自行车进行改造,装上一些模拟成坦克外形的木板,以进行坦克战术演习。上图即为一辆用汽车改造的假坦克分解照片。■&魏玛国防军的假坦克正在与步兵进行步坦协同演练。&到三十年代初期,德国人已经根据自己的标准和设想走上了一条新型军队的良性发展道路,而横在其道路上最后一道障碍只剩下了政策问题。希特勒在1933年1月上台后,没过多久就摆平了一切。1935年5月,希特勒宣布德国不再受《凡尔赛和约》的约束,重新武装,魏玛国防军(Reichswehr)同时转变为第三帝国国防军(Wehrmacht):一支由36个师组成的陆军,一支规模可观的空军,以及一支小规模但现代化的海军。希特勒不能算是一名军事指挥官和战略家,但他确实拥有惊人的直觉。作为一名经历过堑壕战的一战老兵,他自然对坦克非常感兴趣。他上台后不久,古德里安曾给他举办过一次新式兵器介绍会。在大约半个小时里,希特勒检阅了一个摩托车排、一个37毫米反坦克炮排、一个轻型装甲车排、一个重型装甲车排和一个轻型坦克排。当天希特勒看到的坦克是小巧的一号坦克,武器只有2挺机枪,乘员也只有2名,薄弱的8至15毫米装甲只能防御轻武器火力。但是据古德里安回忆,希特勒见到这种坦克从他前面驶过时大声说道:“这就是我想要的兵器!”,并且重复了好几次。■ 一号A型坦克,其重量只有5.4吨,装备两挺7.92毫米机枪,最大公路时速为50公里每小时,最大越野时速为37公里每小时。■ 头戴耳机的德军坦克车长从炮塔中探出头来。无线电在坦克装甲车辆上的广泛应用使得德军的装甲部队在指挥和协调上具备了世界领先的水平。4装甲师的崛起1935年10月15日,德国国防军组建了第一批3个装甲师:马克西米利安·冯·魏克斯少将的第1装甲师,古德里安上校的第2装甲师和恩斯特·费斯曼中将的第3装甲师。根据德军的多兵种联合作战思想,每个装甲师麾下的一个装甲旅都配对一个摩托化步兵旅。每个装甲旅下辖2个装甲团,每个装甲团有2个装甲营,每个营有5个装甲连,全师共装备560辆坦克,从而足以满足德军中最狂热的坦克粉丝。装甲师的摩托化步兵旅兵力也十分强大,其下辖一个各由2个摩托化步兵营组成的步兵团和一个摩托车营。此外,装甲师麾下还包括其他单位:一个摩托化炮兵团、一个摩托化反坦克营、一个摩托化工兵连(后扩编为营)、一个摩托化侦察营(装备装甲车和摩托车)。与其说是强力进攻部队,此时的德军装甲师更像是一种体现灵活性与技巧性的部队。根据德军的设想,装甲师的坦克部队将在大规模的炮击和空袭支援下,突入一处精心选择的敌军防御薄弱点,随后摩托化步兵将跟进并守住坦克所夺取的地点;同时,用于初期突袭行动而集中起来的摩托化炮兵单位迅速转移阵地,以免遭到敌军的防反炮火打击,然后向前推进跟上进攻部队的进军节奏。最重要的是,这种战术模式下的德军装甲师体现了它的灵活性,可攻可守,在突破和追击行动中可以进行无缝对接,内部的无线电指挥体系可以让其灵活应对作战形势,这是当时其他类型同级别部队所不具备的。英国在同时期也组建了装甲师,但其装甲师编制更偏重于坦克兵力:其配备6个装甲营,却只有1个步兵营。英军装甲师在战斗中除了冲销敌军火力之外,其战场作用十分微弱,日后在北非战场初期的痛苦遭遇便是明证。而法国人方面,尽管他们研制了一些不错的坦克,而且也洞察到了多兵种联合作战的作用,但他们在本质上只是将坦克当作步兵的助手,用于满足步兵在进攻时的各种支援需求,希望能在有条不紊的战斗中以庄重的节奏运动,谨慎且按部就班地展开部署。因此,法军装甲师(division cuirassée)主要装备速度缓慢的重型坦克。相比之下,德国装甲师的作用处在英国和法国装甲师任务理念的中间地带。与法国人不同的是,德国装甲师奉行了古德里安的经典格言——“形成重锤,不要分散!”,装甲部队并非步兵部队的从属,装甲部队可以自由驰骋。而相比英国人,德国装甲师中的步兵力量又不弱,如果是步兵对战也丝毫不处于下风。1936年9月,第三帝国国防军实施了第一次秋季大演习。但此时三个装甲师都没有做好参加这次演习的准备。由于生产瓶颈,这三个师的坦克和其他车辆都尚未满编。于是,只有一个装甲团参加了这次演习。虽然该团在第一天成功袭击了一座重兵把守的山头,但因被判“损失惨重”而退出了次日的演习。在演习第三天和最后一天,这个装甲团被转到演习的对手方,以全团的140辆坦克向一条步兵堑壕战线发动了集体进攻。在次年的国防军秋季大演习中,德军第一次投入了一个完整的装甲师。这次演习是一战以来德国举行的最大规模军演,同时也是德军第一次对机械化部队进行野战测试。希特勒带着他的新朋友墨索里尼亲临演习会场观摩。与以往的演习一样,这次演习的红蓝双方将在一处假定的战场上展开“厮杀”。演习场位于德国北部的梅克伦堡地区,汇聚了起伏的山丘、宽阔的湖面和众多溪流地形。蓝军的第12步兵师被部署在东面,负责防守位于马尔辛湖(Malchin)附近蜿蜒的皮讷河(Peene)的一处桥头堡。部署在东面的红军第3装甲师奉命参与对这处桥头堡的进攻行动。演习一开始,第3装甲师便抢尽风头。9月19日,该师仅用一天时间便行军近100公里赶到了进攻出发地,9月20日发起进攻。刚开始,该师派遣摩托化步兵旅前进支援第30步兵师对桥头堡的正面,同时让装甲旅迂回到南面的蓝军最左翼进行包抄。在与空军战机的密切协同中,装甲旅的坦克顺利突破了蓝军阵地,接下来,尽管没有具体的指令,但装甲旅继续进抵小镇斯塔芬哈根(Stavenhagen),从而一举俘获了蓝军的整个指挥部,并切断了蓝军增援部队进入马尔辛防线的路线。于是,红军包围了整个桥头堡,并立即发动向心突击行动,蓝军根本没来得及增援,红军装甲部队便已迅速解决掉了包围圈内的守军。最终,在预定7天的演习第4天,红军便横扫了蓝军。如此一边倒的结果随即引来裁判是否公正的争论,一些军官认为裁判低估了蓝军反坦克火力在红军坦克进攻中的效果。为了缓和一些指挥官的的异议,导演部下令第3装甲师退出这次演习,接下来3天的演习成为了纯粹的步兵对步兵常规演习。这次演习除了证明了德国装甲师的能力之外,也确定了德国将来的战争方式,其特征为“高速行动”、“指挥官的独立当机立断”和“勇于冒险”。日,希特勒将国防部长勃洛姆堡元帅、空军总司令戈林大将、陆军总司令弗里契大将和海军总司令雷德尔大将等军队高级将领召集到帝国总理府,向他们阐述自己的未来军事计划。此次会议的书记员为希特勒的军事副官弗里德里希·霍斯巴赫中尉,因此在历史上也被称为“霍斯巴赫会议”。希特勒在这次会议上宣称,“德国的问题只能通过武力解决,那么问题不是是否要发动战争,而是战争应在什么时候打响,战争应以什么样的形式进行?”为了确保德国永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德国必须最晚在1943年至1945年间发动一场谋取“生存空间”的战争,如果需要提前行动,则要有一个有利的机会。希特勒知道,即将到来的战争存在着巨大的风险,德国势必将面对两个“可恶的对手”——英国和法国,但他认为这两个国家也存在着许多弱点。他称,“尽管我们的武器装备更加先进,但再推迟下去,我们的武器装备就会有过时的危险。尤其是秘密武器的秘密也将无法继续保持。”这次会议通常被认为是希特勒决定发动战争的开端,也反应了希特勒当时的自信心理。鉴于他刚刚在国防军秋季大演习中见证了他的“秘密武器”——装甲师——迅速迂回包围了装备传统武器的“敌军”,这也很容易理解他当时或许感觉国防军已经发展到无懈可击的程度。最终,不到两年后,希特勒就挑起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战争,而德国装甲师在这场战争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二战初期的战事确实证明了希特勒的自信。在波兰、法国、低地国家、巴尔干以及侵苏战争的初始阶段,德国装甲师摧枯拉朽般地横扫了一切。对手们花费了数年的时间才从中恢复,努力研究并赶上德国的军事思想,对自身的部队编制进行改进,发动反击。■ 在三十年中期的一次演习中,德国装甲部队的一号坦克群穿过一个为演习而修建的模拟村庄。■ 1936年帝国党代会期间,希特勒在纽伦堡齐柏林会场上检阅一支装备一号坦克的装甲部队。■ 1937年的纽伦堡帝国党代会上,德军正在齐柏林会场上演示装甲部队与步兵的联合进攻。照片中可以看到一辆一号指挥坦克。德军从一号坦克开始就非常注重指挥型坦克的发展,从一号到六号坦克都有相应的指挥型,它们安装了大功率无线电设备,能够在坦克部队中有效起到指挥和协调作用,并且拥有足够的装甲防护。■ 1940年法国战役中在索姆河地区集结的德国装甲部队,满山遍野的坦克和装甲车辆在当时任何一个国家看来似乎都是无法想象的。而德军也凭借这样的编制和战术在二战初期的战事中取得了压倒性的胜利。
馆藏&62815
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不可一世的纳粹德军最窝囊的一仗,90W大军前往迎敌尽数被俘不可一世的纳粹德军最窝囊的一仗,90W大军前往迎敌尽数被俘有闲者说历史百家号在二战时期,纳粹德国在希特勒的领导下掀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凭借德国强大的军备让其一度陷入战争优势之中。而在这场大战中,苏德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也是规模最为庞大、战况最为激烈、伤亡最惨重的战场,在这场战争中,苏联一度处于劣势之中,后来苏联凭借强大的后勤支持与军员补充慢慢挽回了败势,在这期间,有一场战役成为了纳粹德国最窝囊的一战,那就是布拉格战役。在布拉格战役发生伊始,被号称近代历史上最令人感到可怕的大魔王希特勒在1945年的4月29日在私人城堡中,和他的情人布劳恩举行了“最后的婚礼”之后,举枪自杀了,自此结束了这位大魔王辉煌的一生。希特勒的自杀也在一定意义上面宣告了纳粹德国即将面临终结,在当时的捷克斯洛伐克尚还驻防着90W的纳粹德军,人数虽多,但是军心已经被希特勒的自杀冲撒,陷入了人人自危的境地。随着柏林战争的介绍,苏联人开始腾出手来收拾着在捷克斯洛伐克驻扎的残余部队,准备乘胜追击一举取得这场苏德战争的最终胜利,而当时苏联领军统帅是科涅夫。德军当时的配备火力十分强大,光火炮和迫击炮就多达9700们、坦克和自行火炮1900余辆,飞机1000架,可以说不仅拥有强大的阵地火力支援,在制空权中也掌握着一定的主动权。当时的苏联为了速战速决,拿出了近200W的军员以及远胜于德军的火力配置,本以为这一定会是一场载入史册的血战,苏联也会因此大伤元气。在苏联大军压境的同时,捷克斯洛伐克的内部也陷入了危机,反纳粹组织在布拉克揭竿而起,宣布起义,并占领了当时布拉格的重要设施电力中心、火车站等。在纳粹德军经历了希特勒自杀危机之后,他们心中那份最美好的向往纳粹帝国轰然倒塌,但是出于人类与生俱来的求生本能,他们选择战斗,用他们的强大的意志和战斗力打出气势,打的苏军害怕,为他们战后争取更多的利益。当布拉格起义发生之时,他们并没有丝毫的慌乱,仿佛是早有防备,很快依靠强大的火力配置镇压这场起义,使得起义军在绝境之下只得频繁发电报请求苏军的支援。苏军统帅科涅夫也已经预料到战争时刻已经来临,做出了积极的回应之后,安排苏联的第1、2、4方面军往布拉格进行猛烈进攻。由于在军员上的绝对压制,苏军仅仅用了6天的时间便把纳粹德国准备坐地起价的美梦击碎。在这场战役可以称得上是纳粹德国最窝囊的一战,当时总共90W的纳粹德军进行迎敌,一场战役下来居然有多达86W的人当了俘虏,如此庞大的投降军员纵观历史也是闻所未闻。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有闲者说历史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真实有趣,此处见史。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二战中,德军擅长的闪电战真是无懈可击?破解它的方法又是什么?二战中,德军擅长的闪电战真是无懈可击?破解它的方法又是什么?史料新解百家号二战中德军把闪电战的威力发挥到了极致,一路横扫欧洲各国,就连当时强大的苏联一开始也不是对手,好在其国土辽阔不然结果还真不好说。那么这样的闪电战术,有没有破解的办法呢?首先,闪电战的核心在于突击的方向上,集中优势兵力尤其是装甲兵和航空兵,利用其快速性和突然性迅速突破,并向纵深发展。在不断的突进中让敌人难以集中兵力建立防线,最后达到分割歼灭敌人的目的。闪电战通常是以敌方的重兵集团作为包围目标,在找到其防御弱点的时候,集中机械化部队进行突破,快速撕开口子继续向敌纵深挺进。由此可见,一开始利用装甲部队突破,假如是在突破敌人防线时造成太大的消耗,那么进入纵深后的冲击力就会不足,难以进行合围。而且在装甲部队突破的时候两翼就会暴露在敌人火力下,容易受到敌人的反击,假如先头部队攻击受挫在撤退的过程中就会出现危险。所以,闪电战成功是建立在以快打慢的基础上,在对方还没准备好的时候就达成战果,而一旦速度降下来闪电战就毫无优势可言了,所以闪电战并不是无懈可击的战术。其次,可能有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当时的德军陆军并不是一支完全机械化部队,除了少数的装甲部队,大部分则是摩托化部队,并不是完全的“闪电”速度。对付闪电战,首先要具备坚韧的战斗意识,不论你怎样包围分割我,我都不坚持到底不投降;其次像苏联那样国土面积大、纵深大,在闪电战装甲部队开始突进中,如果在前期突破对方防御中消耗过大,那么在之后的纵深交战中肯定后劲不足,就达不到合围歼灭的目的。欧洲的小国家都很快败倒在德军的闪电战之下,法国虽然不算小国但纵深还是不够大。于是,大家也能看到,当时欧洲也就剩两个国家在支撑德军的进攻:一个是英国凭借海峡优势,德军发动不了闪电战;还有一个就是苏联,具有大纵深能够把德军的闪电战拖慢。此外,防守方一般很难知道德军究竟会从哪个方向实施闪电战的突击行动。于是首先要做的就是构建纵深的防御阵地,多构筑防线来消耗敌人、拖慢装甲部队的速度;其次,要在后方部署足够的预备队,一旦发现装甲部队的意图就要对它的侧翼进行攻击并切断它的后路实行反包围。好在当盟军对德军的闪电战熟悉之后就找到了应对的方法,以消耗德军为主,阻断德军的进攻势头同时对德军两翼进攻,把德军的速度拖慢使之陷入纵深防御的泥潭中,再逐个歼灭。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史料新解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一壶清水煮古今,半片闲暇谈天下!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德军闪电战灭亡丹麦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