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回私营经济所有权会给扶贫领域改革创新新带来那些开放领域。为什么?

浙江促进民营经济大发展大提升的对策研究
来源:省发改委研究室
浏览次数:
视力保护色:
&&& 民营经济在浙江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是全省经济的重要支柱,是改革开放的重要参与者和推动者,是工业化、城市化的生力军,是就业和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的最大来源,是繁荣城乡市场的主体力量。没有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就不可能有浙江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辉煌成就,不可能有今天浙江经济的勃勃生机和强劲活力。但是随着发展阶段和宏观环境的变化,民营企业规模小、层次低、管理模式落后、创新能力不强、抗风险能力弱等问题逐步凸显出来,特别是近年来浙江民营企业外流,民间资本盲目发展,民营经济先发优势正在弱化,迫切需要加快转型升级。本课题对在民营经济发展的相关理论基础上,重点对近年来浙江民营经济发展的现状、特点及问题进行了研究分析,在产品和产业链升级,管理机制创新,人才、融资、土地等要素保障,投资方向及准入,&走出去&与&引进来&等方面提出了今后一段时期浙江民营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工作重点及政策建议。
  一、浙江促进民营经济大发展大提升的基础条件
  (一)民营经济的基本内涵
  &民营经济&是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中应运而生的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概念和经济范畴。我国第一个使用&民营&概念的是王春圃,其在1931年出版的《经济救国论》一书中首先使用&民营&一词,把民间经营的企业称为&民营&,与官营相对。1942年,毛泽东在《抗日时期的经济问题和财政问题》一文中使用了&民营的经济&一词,这里是把&民营&与&公营&相对使用的。改革开放后,在党和政府正式文件中比较早出现&民营&概念的是1995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决定》指出:民营科技企业是发展我国高技术产业的一支有生力量,要继续鼓励和引导其健康发展。新世纪以来,一些省市开始采用民营经济的提法,并在有关会议或文件中使用。2004年2月,浙江召开全省民营经济工作会议,科学界定了民营经济概念的内涵,即国民经济中指除国有经济、外资经济以外的部分,主要是个体私营经济、集体经济及股份合作制经济中的非国有部分。
  (二)浙江民营经济的发展历程
  浙江民营经济的发展起步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改革开放以来,浙江民营经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成为改革开放的重要参与者和推动着,成为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和国际化的生力军,成为就业和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的最大来源,成为浙江由资源小省发展为经济大省的主体力量,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浙江民营经济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一是改革开放初期的初始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浙江各地认真贯彻改革、开放、搞活的方针,农村普遍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镇逐步突破禁区,放宽政策,个体经济开始发展。全省城乡个体工商户从1979年的8091户、8690人发展到1982年的7.9万户、8.8万人。
  二是八十年代中期开始的快速发展阶段。1983年至1985年,中央连续下发三个1号文件,要求放宽政策,扶持个体经济发展,乡镇企业、家庭工业从此蓬勃兴起。1988年6月,国务院发布了《私营企业暂行条例》,使一批个体工商大户向私营企业发展。到了1992年底,全省个体工商户发展到100.26万户、155.83万人,分别比1982年增长11.63倍和16.7倍;私营企业从无到有,发展到10907户、16.94万人。
  三是党的十四大后的全面发展阶段。在1992年召开的中共十四大上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成为中国经济改革的目标。1993年,浙江省委、省政府都专门下发了促进个私经济发展的文件&&《关于促进个体、私营经济健康发展的通知》,鼓励浙江个私经济的发展。对个体私营经济实行&五个不&&四个不限&。&五个不&即:不动摇,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不攀比,与特区、上海等享受国家特殊政策的省市不攀比;不争论,就是不在&姓资姓社&上纠缠;不张扬,不提口号,不写文章,只做不说,扎扎实实埋头干;不气馁,千方百计克服困难。&四个不限&即:不限发展比例,不限发展速度,不限经营方式,不限经营规模,尊重群众的创业权利和自主选择,支持千百万群众大胆进行创业实践,突破单一所有制形式,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到1997年底,浙江全省个体工商户发展到153.23万户、256.41万人,分别比1992年增长了36.3%和47.3%;私营企业发展到9.18万户、135.52万人,增长6.98倍和6.63倍。成为全国个体私营经济发展较快、影响较大的省份。
  四是党的十五大后的提高发展阶段。中共十五大报告把非公有制经济确定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把非公有制经济纳入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党的十五大以前,各地在个私企业注册登记、税收、贷款、用地等方面大胆突破,改革传统禁锢,为个私经济发展主动&松绑放权&,放手发展,放宽政策,放心经营,放出了一片新天地。党的十五大以后,1998年1月浙江省委、省政府及时下发了《关于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的通知》。省委、省政府提出要让个私经营者经济上有实惠、社会上有地位、政治上有荣誉、事业上有作为,使个私经济在社会主义的土壤里成长壮大给足空间和发展的底气。1998年初,省委、省政府专门召开全省个体私营经济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全省个体私营经济呈现出大提高大发展的态势。1998年以来,工业产值和销售额年均分别增长34.47%和24.8%。私营企业集团增多了,出口明显增加了,重科技、创名牌的意识增强了,企业管理开始注重素质的提高。特别是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提出&国有经济必须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发展战略后,浙江民营经济和民间资本成了参与国有企业改组改造的主要力量。年,各类非公有制企业以多种方式参与了2000多家国有企业的改制,实现了国有企业职工的身份置换和部分国有企业的产权置换。十五大以来,全省个私经济呈现出发展速度加快、规模实力走强、外向拓展强劲的良好态势。个私经济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25.7%,注册资本金年均增长30.6%,出口交货值年均增长72%,引进外资年均增长75.7%。
  五是党的十六大以来的全面新飞跃阶段。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两个毫不动摇:既要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又要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这为浙江民营经济的新飞跃指明了方向。2004年2月,习近平主持召开全省民营经济工作会议,作了&推动浙江民营经济实现新飞跃&的重要讲话,充分肯定了民营经济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认真分析了民营经济发展面临的形势,提出了实现民营经济新飞跃的主要任务,为浙江民营经济的发展和提升指明了方向。会后,省委、省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推动民营经济新飞跃的若干意见》,进一步优化政策环境。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和职能部门都出台了内容更加具体、措施更加实在、操作更加方便的政策措施,在法律、法规范围内为个私民营经济配送&政策套餐&,对各种不平等政策进行清理,让个私经济充分享受国民待遇。所有这些,都极大地促进了民营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三)浙江促进民营经济大发展大提升的良好基础
  近年来,浙江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和&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非公36条&和&新36条&的政策意见。2006年1月,浙江省政府研究制定了《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举措,加大扶持力度,破除体制障碍,营造良好环境,有力地推动了民营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2010年,全省民营经济总量达到17210亿元,占生产总值的62.1%;限额以上投资8563亿元,占59.9%;外贸出口1041亿美元,占57.7%;税收收入2637亿元,占46.8%。民营经济发展呈现出地位稳步提升、结构逐渐优化、活力不断增强、开放持续扩大、贡献进一步提高,以及党建工作全面加强的良好局面。
  1、民营经济地位稳步提升。近年来,浙江民营企业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积极克服资源要素环境制约,积极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变化,继续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增长。2004&2010年,全省生产总值从11649亿元增加到27722亿元,增量的59.6%来自于民营企业;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从4114.7亿元增加到10397.2亿元,增量的46%来自于民营企业;限额以上投资从5384亿元增加到11542亿元,增量的61.1%来自于民间投资;外贸出口从581.5亿美元增加到1804.6亿美元,增量的65.6%来自于民营企业。可以说,在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下,民营企业继续成为拉动浙江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成为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
  2、民营经济结构逐渐优化。近年来,浙江民营经济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决策和部署,顺应市场需求的变化,不断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进军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产业结构、企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不断优化,产品的附加值、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不断提升。2010年,民营经济第一、二、三产业分别实现增加值1361亿元、9592亿元和6258亿元,占全部民营经济的比重为7.9%、55.7%和36.4%。2007&2010年,民营经济三次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1%、13.8%和17.7%,2010年第一、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分别比2006年下降1.4和2.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比2006年提高3.5个百分点,经济结构不断调整优化(详见表1)。在第二产业中,民营工业特别是制造业的稳定增长仍是民营经济整体发展的主要动力。2010年民营工业实现增加值8067亿元,比2006年增长66.8%,年均增长13.7%。目前,在规模以上工业中,民营高技术企业7500多家,实现增加值占民营工业增加值的19%;民营装备制造企业19000多家,实现增加值占民营工业增加值的41.5%;在新增服务业企业中民营企业比重超过60%。在所有的竞争性产业和许多公共领域,民营经济都有所涉足并发挥了主体作用。
  表1&&&2006&2010年民营经济三次产业构成(%)
  3、民营经济发展活力不断增强。近年来,浙江民营企业努力克服家族制的局限,积极推进产权制度改革,大力加强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按照规范化的股份制要求改组改造企业,加快企业上市步伐,促进了私人资本社会化,使一大批私营企业转化为社会化企业。截止2011年底,浙江283家上市公司中有232家民营企业,占全省上市公司的82%,累计通过证券市场首发募集资金1482.7亿元,占全省上市公司首发金额的80%,在全国遥遥领先。这不仅为民营企业发展募集了资金,更重要的是推进了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和提高了企业的管理水平。同时,民营企业加强与中央企业、省属国有企业以及外资企业互动合作,形成多种所有制经济相得益彰、共同发展的局面。
  4、民营经济对内对外开放持续扩大。近年来,浙江民营企业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立足浙江发展浙江、跳出浙江发展浙江&的号召,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不断拓展国内外市场,努力在境外建立生产基地、研发中心和营销网络,不断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和水平。2004&2011年,民营企业进出口年均增长27.5%,高于同期全省外贸年均增速7.3个百分点,占全省外贸进出口的比重超过外商投资企业,成为全省外贸进出口的第一大经营主体。2011年,全省民营企业出口总额1299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60%。截至2011年底,境外投资企业有5132家,1000万美元以上的境外投资项目有147个,居各省市第一。目前,浙商遍布世界各地,在外浙商有750多万人,其中有600多万在全国各地,投资近3万亿元;有150多万人分布在13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长出一大批实力雄厚的企业,涌现出如万向集团、吉利集团等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跨国公司。这些年,我们积极实施&省外浙商回归工程&,鼓励浙商回归创业反哺家乡。2011年10月,浙江召开首届世界浙商大会,提出要&创业创新闯天下,合心合力强浙江&,得到广大浙商的积极响应。目前,共吸引省外浙商回浙投资创办企业2630家,为浙江带回了990多亿元的实际投资和宝贵的智力资源。
  5、民营经济社会贡献进一步提高。近年来,浙江民营经济积极参与社会各项事业建设,充分发挥增加就业和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的主渠道作用,不断加大对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事业的投入,积极参与抗震救灾、对口支援、光彩事业和推动贫困地区发展等活动,努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为浙江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作出了新的贡献。2004&2010年,全省新增民营经济就业人员474.1万人,占全部新增总量的66.1%。2010年末全省非公有制经济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为75.2%,比2006年末提高6.2个百分点。&十一五&以来,浙江各类慈善组织筹募善款超过100多亿元,其中80%来自于民营企业。2011年2月,浙江率先制定下发了《关于深入发展和谐劳动关系的意见》,在全国产生了广泛影响。
  6、民营经济党建工作全面加强。近年来,浙江高度重视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特别是2011年省委专门成立两新工委,全面开展&双强争先&活动和&活力和谐先锋&行动,大力推进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建设工作,切实推动党组织和党员围绕中心发挥带头作用。截至2011年底,全省已组建党组织的非公有制企业突破19万家,党组织组建率达到56.4%,极大提高了党组织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二、浙江促进民营经济大发展大提升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当前,国际国内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浙江进入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阶段,民营经济发展面临着新的形势和新的要求。
  (一)浙江促进民营经济大发展大提升的有利条件和发展机遇。
  第一,世界经济深度调整带来的机遇。主要是,持续多年的国际金融危机,造成国外一些知名企业经营困难甚至破产倒闭,这为浙江民营企业&走出去&并购企业、收购品牌、建立营销网络提供了很好的机会。发达国家为防止经济萧条会在一定程度上放宽高技术出口限制,一些一流人才也会寻求新的发展空间,这为浙江民营企业承接新兴产业转移,引进高端技术、高端装备和高层次人才提供了很好的机会。新兴市场国家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态势,而且与浙江经济存在较大的互补性,这为浙江民营企业进一步拓展新兴市场,加强对新兴市场国家的投资与合作交流创造了很好的机会。
  第二,发展阶段变化带来的机遇。目前,我国人均GDP已超过5000美元,浙江已超过9000美元,达到或超过中等收入国家的水平,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快速推进的时期。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投资结构、产业结构、城乡结构、地区结构等,都将发生重大调整和变化,这蕴藏着巨大的市场需求和发展潜力,也为民营经济加快发展创造了新的商机。
  第三,实施&四大国家战略举措&和&四大建设&带来的机遇。2011年,浙江谋划和争取国家战略取得突破性进展,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义乌国际贸易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和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先后得到国务院批复。2012年3月28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设立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以期在地方金融组织体系、金融服务体系、民间资本市场体系、金融风险防范体系等方面先行试验。这些是中央基于全国区域发展总体布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十二五&时期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举措。同时,浙江还在2009年作出扎实推进&大平台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重点推动9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11个重点产业转型升级、42个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扶持146家工业龙头企业、建设14个产业集聚区和40个服务业集聚区,推进青山湖科技城、未来科技城等重大平台建设。这些战略举措的深入实施,将为民营经济提供新的发展空间。
  第四,贯彻落实鼓励民营经济发展政策的机遇。这几年,国务院先后出台了&非公36条&和&新36条&的政策意见,在&十二五&规划纲要中,专门用一个章节阐述如何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并明确提出要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明文禁止准入的行业和领域。2011年,国务院针对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型微型企业发展出台了9项金融财税措施;制定出台了《关于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施意见》。2012年上半年,国家各部委根据上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纷纷出台了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新36条&意见的实施细则,鼓励民间投资进入铁路、市政、金融、能源等领域。同时,浙江也先后制定出台了扶持中小微企业、支持浙商发展等一系列政策意见和实施办法。这些导向明确、含金量高、针对性强的政策举措,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二)浙江促进民营经济大发展大提升的困难和挑战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浙江民营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主要是国内外宏观环境的深刻变化以及自身不断积累的结构性、素质性矛盾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
  1、国内外宏观形势依然严峻复杂。从国外看,国际市场低迷、贸易摩擦加剧,欧美国家主权债务危机加深,世界经济复苏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上升。如,国际市场需求不足特别是欧盟市场低迷,将导致浙江民营企业开拓市场困难。欧盟作为浙江最大的出口市场,占比超过总量的四分之一。2012年上半年,浙江对欧盟出口同比下降6.9%,直接影响全省出口增速约7个百分点。另据对阿里巴巴B2B平台的3万多家浙江出口企业数据分析显示,2012年下半年浙江出口形势仍十分严峻。从国内看,经济增长存在下行压力,物价上涨压力仍然较大,节能减排形势更趋严峻,特别是传统行业产能过剩和新兴产业发展不确定性将长期并存。这使浙江民营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更趋严峻。
  2、资源要素约束加大和成本快速上升。近年来,随着发展阶段的变化和节能减排硬约束的强化,浙江民营经济发展越来越多地遇到了用地难、用电难、用工难、融资难,以及原材料价格居高不下等问题,使那些靠&拼资源、拼环境、拼价格&的民营企业面临生存的考验,迫切要求民营企业在转型升级中求生存、求发展。根据调查,融资成本、劳动力成本、电力成本、税费负担、反倾销带来的出口产品成本正成为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突出问题(详见案例一)。一些民营工业企业资金链断裂和民间借贷风险依然存在。
案例一:企业成本和负担情况的解剖分析
  调查企业,是浙江省传统优势行业的龙头企业,是以纺织为主的综合性企业。企业成立于1980年,现有员工800余人。企业主导产品是以化纤纤维、棉花等原料为主的纺纱,生产设备先进,产品定位为中高端,以内销为主。目前,已拥有国家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1家,省级著名商标2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省知名商号和省名牌产品各1个,同时拥有各类专利24项。2011年,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6亿元,利润3千万元。2012年1-2月销售同比持平,但利润几乎为零。分析其原因,主要是2011年下半年以来,综合成本持续攀升,企业负担较重,利润空间受到挤压。具体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融资成本上升。2011年企业综合贷款利率为9.35%,比2010年上升3个百分点;今年1-3月,综合贷款利率上升到10%,多支出利息300万元。今年预计全年利息支出比上年增加800万元。综合贷款利率上升主要由于:一是银行贷款基准利率为6.56%,企业贷款需要上浮10%-30%。二是企业贷款时银行要求企业把贷款反存回银行,称为&回报&,回报率在30%-100%不等,一般30%-50%是针对比较好的企业,中小企业则更高些。这种情况前几年是很少见。而且银行贷款给企业1000万元,要企业存款1000万元作为保证金,并开出承兑汇票1000万元,然后企业把这1000万元的承兑汇票去外地银行贴现。这样,又需要增加贴现利率。贴现利率则根据行情变化,最高时达到是10.8%,扣掉保证金存款利率3.3%,融资利率多增7.5%。加上贷款利率(按上浮10%算),企业实际融资成本达到14.72%(年利率)。三是银行以证明、盖章、顾问费等各种名义收取手续费,也增加了企业负担。
  2、劳动力成本上升。一是工资水平上涨。2011年企业发放工资总额为2730万元,人均工资3.5万元,分别比2010年增加570万元和0.9万元;今年1-3月工资总额为690万元,同比增加40万元;预计今年工资总额比去年增加200万元。二是所有员工的社会保险由公司全额承担,公司提供免费工作餐,提供各种设施齐全的住宿等,费用支出都有不同程度的上涨。2011年社会保险费支出为180万元,同比增加55万元;今年1-3月支出为46万元,同比增加4万元;预计今年社会保险费增加20万元。
  3、电力成本上升。一是从2011年12月份起,每度电价上调4分,企业每月耗电量600多万度,电费上调后每年要多支出280多万元。二是从2011年下半年开始,电力部门规定,从供电所到用户之间这段距离所产生的线路损耗必须由用户承担。为此,公司每月多支出25万元,全年多支出300万元。三是从今年开始,企业电费的支付方式由原来的每月结算一次调整为每10天结算一次。以上这三项使企业每月增加电费支出50多万元。
  4、税费负担依然较重。2011年销售收入15.82亿元,上缴税收2080万元,与2010年相比,在销售收入持平的情况下,上缴税收增加200万元。其中,增值税增加155万元。今年1-3月销售收入4.1亿元,上缴税收450万元;预计今年销售收入16亿元,同比略有增加;上缴税收2400万元,同比增加近400万元,税收增长幅度超过销售收入增长幅度。主要税费情况:一是对于劳动密集型企业而言,增值税的税负较重。主要是由于付出的工资、银行利息、折旧等费用都没有进项税额,无法抵扣。因此,往往造成企业就是亏损了,增值税仍上缴很多的局面。二是社保费用,按工资总额与个人参保比例就高原则缴纳社保费。现在人员稳定困难,工资上涨较快,使得缴纳的社保费用增多。三是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使用人除征用时的费用外,还要每年每平方缴4元,而房产税,又按房产原值(含土地原值)的70%的1.2%缴纳,企业认为是重复增税。四是其他税费还有很多,如教育费附加,根据增值税或免抵税额的2%缴纳地方教育费附加,3%缴纳教育费附加;水利金,以销售收入的1&缴纳水利金;印花税,以销售收入的0.3&缴纳印花税;城建税,根据增值税或免抵税额的7%缴纳城市维护建设税。
  5、反倾销带来的出口产品成本上升。目前有越来越多的国家对我国出口的产品实行反倾销。最近,有个土耳其外商订单要800吨的粘胶纱,要求每公斤3美元,而越南同样的品种该外商同意接受3.3美元的价格。因为我们企业的产品出口到土耳其要被征反倾销税,而越南不需要交这个税。这样直接导致了我们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失去了竞争力,有些出口订单无法接。
  综合上述方面,企业预计2012年比2011年仅前四项就增加成本2020万元,预计销售与2011年持平或略有增长,企业利润空间将进一步减小。
  3、民营经济先发优势区域弱化。近年来,兄弟省市都十分重视民营经济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力度很大的政策举措,在一些领域抢占民营经济发展先机,大有后来居上之势。尤其是这些年,江苏省民营经济蓬勃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2010年其民营经济总量、民间投资总额、民营经济上缴税收分别为21615.4亿元、14881.4亿元、3201亿元,这些指标均超过浙江。在2011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名单上,浙江虽说有144家民营企业入围,连续第13年居全国首位,但入围企业数量近年来却不断下降,已由2006年的203家下降到2010年的144家,而江苏从104家上升到118家,特别是江苏这118家企业的营业收入总额达到19082.5亿元,明显超过浙江的16316.6亿元。
  4、民营经济结构调整缓慢。从产业层次看,多数民营企业从事传统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长期处于产业链、价值链的低端。据调查,浙江小型工业企业中建立研发机构比率仅为6.0%,这些小型企业绝大多数是民营企业。从企业结构看,民营企业中大企业数量偏少、体量偏轻,对广大中小企业带动性不强。从治理结构看,不少民营企业的产权结构、管理模式、营销方式、激励机制等,与企业的快速发展不相适应。
  5、企业人才储备相对薄弱。浙江民营企业人才总量相对不足,尤其是缺乏高层次领军人才。目前,全省万人专业技术人员数居全国第11位,而且主要集中在高校院所,企业R&D科学家和工程师占全社会R&D比重仅列全国第17位,企业具有高级职称的人才比重不到事业单位的三分之一。另外,浙江民营企业正普遍面临企业家传代交接的问题,随着改革开放以来创业的部分民营企业家年龄增大、其后代逐渐完成学业开始走向社会,民营企业开始陆续进入&交接班&的高峰期。一些企业顺利完成交接问题,但也有不少企业&接班不畅&,如,二代兴趣爱好不在父辈事业中不想接班,二代想接班但由于学历、专业等原因接不了,二代尚未给自己明确的定位没有做好接班的准备等。
  6、企业非实体化趋势明显。实体经济是社会财富的根本源泉,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也是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保障。改革开放以来,浙江一大批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以发展实体经济为抓手,不断成长壮大,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但由于种种原因,一些企业在进一步发展中偏离了主营轨道,更多地依靠金融投资和房地产等非主营投资来获利,社会资源越来越多地流向虚拟经济领域,资产金融化和资产价格泡沫化现象显现。据调查,浙江百强民营企业中有六成涉足房地产。2008年以来,杭、甬、温3市制造业100强企业中,有三分之二涉足房地产。企业资产金融化和资产价格泡沫化,导致企业经营风险进一步加大。企业资产负债率是衡量企业风险控制能力的重要指标,一般应控制在55%左右,超过70%就是高风险区间。但我省许多企业资产负债率比较高,据分析2012年下半年浙江出险企业平均资产负债率58.28%,其中38.8%的出险企业资产负债率在55%-70%之间,30.02%的出险企业资产负债率在70%以上。
  三、促进浙江民营经济大发展大提升的思路与对策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动民营经济大发展大提升的总体思路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的方针,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和&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突出&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按照&调结构、抓转型,重投入、兴实体,强改革、优环境,惠民生、促和谐&的要求,着力推进民营经济转型发展、创新发展、开放发展、集约发展、和谐发展,全面增强民营经济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为浙江全面建成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1、加快民营经济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加快民营经济结构调整,是推进浙江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所在。对民营经济自身来说,解决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压力和挑战,根本在于加快结构调整,推进转型升级。要着力优化民营经济产业结构,更加注重运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现代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推进制造业高端化,进一步提升传统产业竞争力。鼓励民营经济进入高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融合互动、创新发展,大力培育产业竞争新优势。
  2、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实体经济是社会财富的根本源泉,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是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支撑,也是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保障。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习近平同志和张德江同志在2012年全国&两会&期间参加浙江代表团讨论时也都强调,浙江是靠实业富民、靠实业强省、靠实业发展起来的。民营经济是浙江经济的主体力量,不但不能偏离发展实体经济的路径,更应该优先发展、加快发展。要积极扩大有效投资,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围绕实施&四大国家战略举措&扩大有效投资,围绕&四大建设&扩大有效投资,围绕改善民生、文化、新型城市化等扩大有效投资。加快培育和发展民营骨干企业,引导其走高端化、品牌化和国际化之路,形成一批带动力大、辐射面广、国际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大力扶持和发展量大面广的中小企业,切实帮助企业解决突出困难和问题,支持中小企业做精做强,尽快形成大中小企业梯次发展、滚动成长的良好格局。同时,要切实强化要素保障,着力加强电源、电网建设,积极组织能源供应,优化能源结构;加强对企业的服务,进一步加强对企业的服务,深化&进村入企&大走访活动和&服务企业、服务基层&专项行动,认真解决企业发展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切实增强企业发展信心;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着力减少审批部门、审批事项、审批环节、审批时间,依法下放权限,不断提升政府服务的质量和效果,使发展环境得到切实改善;在全社会大力营造脚踏实地、勤劳创业、实业致富的良好氛围,使人才和资金等要素更多流向实体经济,政策措施更加有助于发展实体经济,推动实体经济发展实现新突破,再创新优势。
  3、推动民营经济创新发展。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是破解资源要素和环境制约、推动经济转型发展的核心动力,是浙江必须长期坚持的核心战略,也是民营经济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要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全面提高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鼓励民营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参与组织实施重大科技计划项目和关键领域联合攻关,建立企业技术中心。鼓励各类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的实验室和检测中心向民营企业开放,推动民营企业、科研机构和大学间成立研究和技术开发机构,推进&产、学、研&一体化。扩大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规模,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加大对民营企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资金支持力度。加快构建公共创新平台,建设具有区域特色的民营企业技术创新数据库和公共科技服务系统。深入实施品牌战略、标准化战略和知识产权战略,强化民营企业质量、标准化和计量等基础管理工作,积极培育和发展区域品牌,推动企业由无牌、贴牌向有牌,由有牌向名牌转变。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探索创新商业模式,着力培育一批以区域特色产业集群、专业市场为依托的电子商务平台,加快推进国际电子商务中心建设。要大力推进民营企业制度创新,建立健全&决策科学、公开透明、产权清晰、自我约束&的内部治理结构。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民营企业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建立规范化、制度化的企业治理结构和决策管理机制。积极培育和规范发展企业产权交易市场,为中小企业产权和股权交易提供服务,推动民营企业产权结构多元化步伐。
  4、推动民营经济开放发展。当前世界经济治理机制面临重大变革,新的技术革命孕育着重大突破,国际竞争格局将发生重大变化。要引导和鼓励民营企业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在全球化背景下优化配置生产要素,不断拓宽民营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空间。进一步加快民营经济&走出去&步伐。加强新兴市场的拓展,调整外贸结构,转变外贸发展方式,保持浙江民营企业出口的稳定增长。要抓住当前国际产业分工调整的新机遇,鼓励优势民营企业开展海外并购,重点加强品牌收购、研发中心、营销网络和经贸合作区建设。加强对民营企业对外投资、经营的咨询、指导和信息等服务,帮助民营企业防范投资经营风险。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国内区域交流与合作,有序走出去到省外建设经贸合作区和产业园区,并努力把高端制造、总部经济和现代服务业留在省内。要进一步加强引进来工作,大力引进浙江亟需的新兴产业项目、高端技术和装备以及高层次人才。进一步营造尊商、亲商、兴商的浓厚氛围,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效率,优化投资环境,吸引和鼓励省外浙商回归创业、投资兴业,努力实现&浙江经济&和&浙江人经济&互动发展。
  5、加强民营经济的金融要素支撑。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也是民营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当前,浙江民营经济普遍存在&两多两难&问题,即民间资金多、投资难;中小企业多、融资难。要充分发挥大型金融机构的支撑和引领作用,积极争取信贷规模支持,保障浙江民营经济发展的资金需求。紧扣民营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努力解决存贷挂钩、搭售理财产品等企业反响强烈的问题,切实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加大对薄弱领域的金融支持。通过实现金融服务主体的差异化、金融产品创新的差异化、金融监管措施的差异化以及金融政策环境的差异化,使金融服务进一步向中小企业倾斜。加快推进城市商业银行改革发展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改革,鼓励民营企业和民间资金参与地方金融机构建设,努力形成浙江民营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地方金融体系。
  6、推动民营经济节约集约和绿色发展。推进民营经济集聚集约发展,是破解资源要素制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块状经济是浙江民营经济发展的主要形态,是集聚集约发展的重要方式。要加快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变,按照高水平开发、高强度投入、高密度产出的要求规划建设好各类园区,使之成为现代产业集群建设的核心区。要大力培育龙头骨干企业,加强专业化配套协作,构建公共服务平台,全面提升集群品牌竞争力。资源节约、生态环保是民营经济大发展大提升内在要求。要按照生态省建设的要求,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加快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和增长模式,不断增强民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要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和绿色制造,鼓励应用节能新技术新产品,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大力推进绿色企业创建行动,继续深化结构减排、科技减排等措施,有序推进重点行业污染整治,加快解决行业性、结构性的突出环境问题。坚持&停劣上优&、&腾笼换鸟&,鼓励民营企业发展&优、新、高、特&产业。坚持&以亩产论英雄&,鼓励民营企业强化土地节约,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7、推动民营经济不断提升质量诚信和强化社会责任。注重质量、诚实守信是企业的立身之本,也是企业最基本的社会责任。民营企业要把追求经济效益和实现社会效益结合起来,坚持质量立业、诚实经营、公平竞争,走敬业、诚信、守法的发展道路。要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加强质量基础工作,完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质量管理,严格执行重大质量事故报告及应急处理制度,切实履行质量担保责任等法定义务。完善企业质量档案和产品质量信用信息记录,建立质量失信&黑名单&并向社会公开。民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还要有更高的追求。胡锦涛总书记在2004年全国工商联的一次会议上,明确提出&希望广大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以强国富民为己任,坚持勤劳致富和依法经营,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要求,为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履行社会责任指明了方向。民营企业要积极开展和谐劳动关系创建活动,自觉维护劳动者权益,落实企业最低工资标准,健全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集体协商机制。切实承担对员工、消费者、对社区和环境的社会责任,积极投身慈善公益事业建设,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8、加强民营经济人才队伍建设。人才是第一竞争力,民营企业的发展关键在于企业家素质的提升和人才队伍的建设。加强对民营企业的人才保障,加快培养和造就一支适应发展需要的企业家队伍、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当前,浙江许多民营企业已进入&掌舵人&代际传承、新老更替的重要阶段。要加快培养新一代民营企业家,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企业经营者培训,鼓励新生代民企经营者加强学习、开阔视野、提高能力,并在实践中磨练和积累才能。从政治上关心、爱护民营企业家,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对广大业主和大股东的教育管理,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鼓励和支持新生代民营经济人士参政议政。
  9、不断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切实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系统梳理民营经济发展政策,集中清理政策障碍,严格按照&非禁即入、有序退让&的原则,拓展民营经济发展政策空间。充分发挥财税政策对民营经济发展的引导作用、培育作用,重点支持民营企业技术成果转化、技术改造、制定标准、创建品牌,以及面向民营企业的各种专业化服务平台与载体建设,优先支持在国内外上市的民营企业做强做精。统筹解决民营企业用地、用水、用能需求,支持企业通过盘活存量土地、改造利用闲置场地等方式,建设、使用多层标准厂房,提高用地效率;支持企业加强技术改造,不断提高单位能耗产出和循环用水功能。优化政务环境,继续深化&双服务&活动,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主动为民营企业搞好服务。优化市场环境,采取有效措施,坚决制止各种不正当竞争和侵犯消费者权益的行为,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偷税漏税等违法经营活动,规范企业经营行为和市场经营秩序。进一步优化舆论环境,加强宣传引导,形成各方共同推进民营经济大发展大提升的良好环境。( 课题组成员:郭占恒 朱卫江 林宏 杜锦锦 金晶瑜)
&&&&&&&&&&&&&&&&&&&&&&&&&&&&&&&&&&&&&&&&&&&&&&&&&&&&&&&&&&&&&&&&&&&&&&&&&&&&&&&&&&&&&&&&&&&&&&&&&&&&&&&&&&&&
&&&&&&&&&&&&&&&&&&&&&&&&&&&&&&&&&&&&&&&&&&&&&&&&&&&&&&&&&&&&&&&&&&&&&&&&&&&&&&&&&&&&&&&&&&&&&&&&&&&&&&&&&&&&&&&&&&&&&&&&&&&&&&
&&& 注:本报告为2011年省发改委招标课题研究成果,报告内容仅为课题组观点,不代表省发改委意见。
  [1]赵洪祝:在全省民营经济大会上的讲话,2012年1月。
  [2]杜珂、保育钧:《民营经济实质上是社会经济》,中国改革,2009年第6期。
  [3]覃艳华、黄燕:《消除地方政府管制性壁垒对民营经济发展的影响》,经营与管理,2009年第5期。
  [4]郭占恒:《以&重、大、国、高&优化提升&轻、小、民、加&&&浙江产业转型升级的思路和政策选择》,浙江社会科学,2009年第6期。
  [5]谢忠秋:《苏浙粤民营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08年第24期。
  [6]谢忠秋、陈晓雪、张忠寿:《企业结构竞争力:苏浙粤三省民营经济发展比较研究》,江苏社会科学,2008年第6期。
  [7]郭占恒:《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今日浙江,2007年第5期。
  [8]张长生:《粤浙苏三省民营经济发展比较》,岭南学刊,2007年第1期。
  [9]汪炜、彭勇:《金融渗透、民营经济发展与金融体系内生化&&民营经济发展模式与金融渗透差异的比较分析》,财经科学,2005年第5期。
  [10]陆明祥、张炳申:《广东和江浙民营经济发展的比较研究》,南方经济,2004年第3期。
  [11]章剑鸣、王水嫩:《解读浙江民营经济的文化基因》,台州学院学报,2004年第26期。
  [12]权丽平、张力美:《江苏民营经济投融资制约瓶颈及对策研究》,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13]马经:《加快金融创新突破融资瓶领&&关于广东民营经济发展融资问题的思考》,南方金融,2003年第3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