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中小型制造企业有哪些?

当前位置&&&&&& &
我国中小制造企业普遍面临“三难”问题 亟待解决
来源:中国商报 &&时间:
  在国际需求仍然不振和国内发展动能转换的大背景下,中小企业健康快速发展对提振整个制造业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重要性正日益突显。
(资料图片 来源于网络)
  日前,赛迪智库产业政策研究所对部分省市中小制造企业进行了实地调研,结果发现,中小企业发展目前仍面临不少难题,与&专精特新&和&单项冠军&标杆企业的差距呈逐步扩大之势,增速也有所放缓,其生存现状虽因区域、行业、规模及环境氛围的不同而存在一定差异,但也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共性问题。为此,必须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对策,保障并助力中小制造企业健康发展。
  赛迪智库产业政策研究所所长尹训飞表示,目前我国中小制造企业普遍面临&三难&问题,即转型难、创新难、融资难。
  转型难主要表现在产品输出过于&单一&,这背后有两个原因,一是中小制造企业过于重视产品,忽视了产业链和价值链的作用。调研中发现,受&加工制造-产品销售&传统思维的影响,绝大部分中小企业仍处于价值链的底端和产业链的特定环节,赢利点或主营业务收入长期集中在单一的产品销售上。调研结果显示,近5年来约30%的中小制造企业仍在从事原属行业业务,从原属行业转出或实现多元化发展的占比较小。而单一的产品结构很容易受到经济周期影响,企业的订单数量和产品价格受供给行业景气度影响较大。一般而言,这些企业往往寄希望于通过价格战来抢占市场份额,缺乏通过提高产品附加值来提升竞争力和赢得市场地位的意识。
  二是产品的区域同质化现象严重,缺乏核心竞争力。从调研地区的产业布局来看,同一细分行业某一产业链环节往往集中了多家中小制造企业,普遍存在主营业务重合、产品同质化现象;并且有近1/3的中小企业仍属于劳动或资本密集型,科技型及技术密集型企业并未占据主流。
  中小企业普遍面临的第二个问题是人才存在结构性&断层&,导致创新难。调研发现,中小制造企业的研发人才往往呈现出以下特征:高级研发人员由于高薪及管理层职位的吸引力,基本处于稳定状态;低端研发人才由于自身掌握的技能不足、创新能力差且需要长周期培养,也趋于稳定;而处于中层的研发人才已经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由于对薪资及上升路径的期望,倾向于到邻近的一二线城市或省会城市发展。换言之,企业的研发人才分布呈现出&分散两端中间断档&的特点。&比如,由于位置较偏,广东省某市开发区高新企业人才流失现象严重,企业研发人才中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占比过低,严重影响了企业研发。同时,其中坚力量和具备工匠式人才的流失,也使得创新难度进一步加大。&尹训飞表示。
  另外,研发人员创新积极性普遍不高。一方面,中小企业科研人员的创新抓手及着力点匮乏,比如创新平台、科研仪器、专业知识培训,以及对外合作交流等各方面的制度不够完善。在过去三年中,约20%-30%的中小企业没有新增创新中心或研发机构,约45%的企业研发机构成果产出未达到预期。另一方面,激励机制不成熟。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带来的收益并未能真正让研发人员得到实惠,也成为中小企业不能留住人才的重要因素。同时,部分中小企业对依靠创新投入来实现企业转型还持有怀疑或观望态度,对前期投资和后续不确定的产出效益心存疑虑。凡此种种,大大限制了企业研发人员的积极性和价值实现。而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最关键问题,仍然是融资难。
  从目前的现实来看,信贷机构对产能过剩行业的企业频亮红灯。产能过剩行业其实是结构性过剩,过剩产能不一定全部是落后产能,产能过剩行业中的企业也并非全部都是落后企业。另外,由于中小制造企业自身的信贷资产不具有优势,也缺乏有效的直接融资渠道,基本依赖于高成本的间接融资。这就使得包括部分&专精特新&及&单项冠军&在内的科技型制造企业,也无法及时通过外部融资实现规模扩张、产品迭代、经营模式创新,以及增加基础科研投入,以此来进一步提高市场竞争力。
  另外,部分产业基金、贷款周转金、中小企业专款保证金等应用效果未达到预期。比如,某市中小制造企业获得的贷款利率为9%-10%,远远高于5%-10%的行业利润率,并且制造业贷款占全市总额的比重仅为20%左右。为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地方主管部门曾试图通过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来改善中小企业的融资条件与融资成本,但受制于种种因素制约,实际上并未达到预期效果。比如,信贷审批程序仍较复杂,可获得财政资金支持的企业仍以规上企业为主,一些中小制造企业把信贷资金作为一种化解当期财务危机的手段。此外,还有部分中小企业融资后陷入了盲目增产扩建的怪圈,低端重复建设现象严重,非常不利于激发财政资金及金融机构的积极性。
  针对以上问题,尹训飞认为,有关部门应深入分析制约中小制造企业发展的深层原因,做好以下工作:完善支持中小制造企业创新的政策,积极培育&专精特新&和&单项冠军&企业;切实加强人才及公共服务平台对中小企业的支撑作用,解决信息不对称及技术&卡脖子&问题;运用精准、可操作的金融财税政策,进一步打通中小制造企业融资通道。(贾雯)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
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情报研究所课题组负责人、副研究员鲁欣在近日举办的百万庄论坛:机工智库春季发布会2017上称,中国装备制造业受贸易保护措施侵扰,平均每两天就有一起影响中国装备制造业的贸易保护措施。
中国企业“走出去”已被认为是实现产业升级和产能转移的有效途径。近年来,在政策和市场的双重驱动下,中国制造企业“走出去”势头渐猛,对外投资占比迅速增长。
近年来,人才的培养出现了严格的结构性失衡,一方面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屡创新高;另一方面,制造业所需要的高级技工严重短缺。
近年来,我国装备制造业取得了很大发展,随着新技术逐步在装备领域的应用和推广、发达国家推行先进制造业回流,我国装备制造业面临新的隐患,若不能及时弥补短板,恐将产生新的产业安全问题。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微信公众号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号-2京公网安备83专家:制造业解困根本在于发展中小企业|制造业_新浪财经_新浪网
  赵晓专栏:制造业解困的根本在于发展中小企业
  作者:赵晓
  国家统计局10月份发布的数据显示,9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49.8%,较上月微升0.1个百分点。这是该指数最近4个月以来首次出现小幅回升,但仍处于50%的荣枯分界线以下。此外,新业务总量、用工量、采购库存等指标也均不乐观。中国制造业会不会像人们所说的那样,熬过了2008年,却熬不过2015年呢?
  中国制造业的现状可以用内忧外患来形容:内忧主要表现在成本优势渐失。近年来,随着劳动生产要素成本的上升、土地价格和土地使用税的提高,以及各种资源、原材料价格的上涨,中国已经不再是那个世界上生产成本最低的制造业基地。据统计,中国制造业成本不仅高于东南亚、东欧等地区,达到了美国制造业成本的90%,珠三角、长三角更是达到美国制造业成本的95%,甚至有个别企业家到美国办纺织厂,因为成本比在国内还低;外患主要表现在外部需求骤减。中国制造业对外依存度较高,如今在世界经济疲软、发达国家制造业战略实施以及落后国家成本冲击等多重不利因素叠加影响下,中国制造业面临新出口订单下滑,境外需求乏力等状况。最新调查显示,新接出口订单已创下2009年3月以来最大降幅。
  面临如此压力与困境,这或许是中国由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转变所必须经历的阵痛,这种阵痛西方发达国家也经历过,目前当务之急是如何尽快结束这种阵痛,帮助中国制造业走出困境。西方发达国家解决制造业发展困境思路或许值得借鉴,总结起来就是从基础做起,重点帮扶中小企业,进而带动整个制造业发展。
  2008年金融危机后,世界各国的制造业均遭受重创,美国和德国也未能幸免,为重振制造业,两国不谋而合地选择了以帮扶中小企业为突破口,美国2009年向中小企业贷款130亿美元、2010年给中小企业提供120亿美元减税、花费7亿美元经费培训50万名工人输送给中小企业,德国同样向中小企业贷款70亿欧元、对中小企业实行减税(企业税费起征点由25万欧元升至50万欧元)、对中小企业工人予以薪金补贴等等。在中小企业复苏之后,美国提出了“工业互联网”、德国提出了“工业4.0”等战略,实现了制造业转型发展,目前来看效果都十分理想。我国现在也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的概念,这与“工业互联网”、“工业4.0”殊途同归,都是瞄准了新一轮的制造业改革。我们在参考学习发达国家制造业顶层设计的同时,不能忽视它们基础路径选择,那就是以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为基础,带动信息技术与传统工业相结合,完成制造业转型。
  中小企业一直是支持制造业发展的主力军,中小企业目前占中国制造业企业总数的90%以上,创造了中国60%以上的GDP,65%以上的专利,75%以上的发明设计,80%以上的新产品,这有力地反驳了“中小企业无用论”、“拾遗补缺论”、“落后产业论”等观点,中小企业理应获得更好的生存环境。不仅如此,如果我们从生态论的视角审视中小企业,可以更加明晰地发现中小企业是制造业解困的关键所在。
  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更加适应制造业由工业时代“大鱼吃小鱼”向信息时代“快鱼吃慢鱼”的转变。信息时代,制造业想要生存发展,不再是看谁的规模更大,而是看谁的动作更快,规模成本的缩减效用已远远不及产品研发更迭的效用。特别是当经济出现不景气或结构性衰退时,中小企业的表现往往比“全能全面”的大型企业优异。
  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是促进整个制造业企业生态链健康、有序发展的推动力量。现代制造业是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动态系统,企业群体一方面相互依赖,联系更加紧密,另一方面遵从价值规律争夺资源、追求利益,优胜劣汰。在企业群体的演变过程中,新的企业、新的产品、新的产业、新的商业模式不断涌现,这种对立统一的企业关系更加适合中小企业,可以说市场体制下中小企业既是环境变化的原因,又是环境变化的主要承担者,中小企业持续的壮大成为了推动企业群体演变的主要力量。
  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是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的关键路径,更是打造中国经济活力,培育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内需战略的有效推进、创新型国家的建立、企业的大规模海外投资、企业由产品制造商向系统集成和服务商的转变等,都需要数以千万计的中小企业担当主体,中小企业的大发展才是中国战略转型和产业格局发生根本改变的关键所在。
  (作者系经济学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小型企业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