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ber,小米:小米的破坏性创新新能走多远

摘要:Uber模式是一种典型的混合式破坏性创新,而破坏性创新的特点就是高风险高收益,被政府禁止本身也是风险的一种,Uber理应做好准备。
最近,Uber广州总部被查一事在网上炒的沸沸扬扬,政府强硬的声明与广大网友的力挺形成了鲜明的对立。不管讨论有多么激烈,绝大多数讨论的参与者都基本同意这样三点共识:
1、Uber的出现损害了出租车行业的整体利益。
2、Uber的经营模式确实违反了我国的现行法律。
3、对于乘客而言,Uber确实是一种方便高效的通勤方式。
这样看来,争论似乎没有进行的必要,即便背后确有利益集团的黑手,广州市政府的行为也无可厚非。然而,争论的核心并不在于明晰法理上的对错或者平息利益的冲突,而在于政府是否应该包容Uber式的创新。这造成了一种尴尬,政府的行动与企业创新被人为地对立了起来。我认为这样是不妥的,Uber模式是一种典型的混合式破坏性创新,而破坏性创新的特点就是高风险高收益,被政府禁止本身也是风险的一种,Uber理应做好准备。
从柏林到新德里,Uber已经在多国被封杀。在不久前的3月5日,Uber在日本推出的类“人民优步”的拼车服务,在上线仅一个月后,就被日本国土交通省紧急叫停。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很难指责广州市政府的对策是在扼杀创新或者只是基于既得利益集团的诉求。Uber作为跨时代的交通服务提供商,其所开创的模式无疑是具有创新性与开拓性的。但问题在于,这种创新很多时候是伴随着巨大破坏的,这种开拓也往往意味着将自家的推土机开到了别人家的耕种好的土地上。
实际上,中国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批出租车司机的事业同样是也建立在“法无禁止”的灰色地带上的。北京当年遍街的黄面的虽然不如Uber舒适,但在推动社会进步、搞活经济的意义上,并不比今天的Uber差。即便现在出租车产业被少数既得利益集团掌握,Uber的反抗有着打破腐朽现状的正义,但谁又能保证打败了传统出租车的Uber不会被利益集团寻租,变成这新时代中的腐朽之物呢。试图以一套未经证明的系统取代一个运行多年并且被证明行之有效地系统,这是Uber的原罪,也是破坏性创新的精髓。
类似的还有小米,小米模式也是一种典型的破坏性创新。许多人将小米的“1999”视为击穿国产手机暴利假面的一记重拳。小米巧妙的销售与定价模式也确实起到了四两拨千斤效果,迫使其他国产厂商,甚至国际厂商,不得不仓促跟牌,提前将智能手机市场推向了价格战的的深渊。然而,即便没有小米,或早或晚,国产手机厂商也必定会展开残酷的价格战,小米的不宣而战,除了使其本身成为这场战役的最大的受益者外,对整个手机产业并没有什么好处。
哈佛商学院教授克里斯坦森(Clayton Christensen)认为,破坏性创新分为新市场破坏和低端破坏两种基本模式。新市场破坏并不会正面侵犯主流市场,而是与非消费者竞争,这些非消费者有对某类产品的需求,但是市场上的这类产品的价格往往超出了他们的承受能力。低端破坏是指在现有的市场和价值网络内,以低成本的商业模式,通过吸引主流企业不看重的低端顾客的消费而发展壮大,这些顾客之前也购买主流产品,但是由于价格对他们来说较贵,购买的量可能很小或者完全不买,而一旦有了价格可以接受的类似产品,他们将非常乐意购买。
这里我们不难看出,小米的模式创新属于典型的低端破坏模式,而Uber则是介于新市场模式与低端模式之间的复杂结合体。对于初创企业而言,破坏性创新可以为他们带来10倍于维持性创新的发展,为企业带来指数级的增长。但问题在于,指数级增长是是不可能永远持续下去的,企业想在完成破坏性创新之后,如果想实现持续增长也只能采取维持性创新的模式,“可以马上得天下,不可马上治天下”,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此外,破坏性创新在遭遇竞争者时往往就变成了一个悲剧。他们除了需要面对来自传统势力的反扑,互相之间的斗争也分外残酷。不管是Uber与Gett间的刷单纷争,还是滴滴、快的合并前的烧钱大战,都证明了破坏性创新企业不能容忍来自同行业的竞争者的存在,“赢家通吃,输家全亏”往往成为破坏性创新企业间竞争的唯一结果。
雷军曾经不止一次的表露出对《三体》的喜爱,他认为《三体》中的“黑暗森林”、“降维打击”很像中国互联网企业间无休止、跨领域的竞争状态。对于普通企业而言,这样的世界观未免有些阴暗,也与互利共赢的商业精神相悖;但对于破坏性创新企业而言,黑暗森林状态是确实存在的,不是颠覆就是被颠覆。
生存或灭亡,他人即地狱!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百家号作者平台APP
扫码下载安卓客户端
便捷管理文章信息
随时查看文章收益感谢赞赏!给好友秀一下吧
内容棒,扫码分享给好友
为何说破坏性创新的精髓,即是小米、Uber们的原罪?
最近,Uber广州总部被查一事在网上炒的沸沸扬扬,政府强硬的声明与广大网友的力挺形成了鲜明的对立。不管讨论有多么激烈,绝大多数讨论的参与者都基本同意这样三点共识:Uber的出现损害了出租车行业的整体利益;Uber的经营模式确实违反了我国的现行法律;对于乘客而言,Uber确实是一种方便高效的通勤方式。这样看来,争论似乎没有进行的必要,即便背后确有利益集团的黑手,广州市政府的行为也无可厚非。然而,争论的核心并不在于明晰法理上的对错,或者平息利益的冲突,而变成了政府是否应该包容Uber式的创新。这造成了一种尴尬,政府的行动与企业创新被人为地对立了起来。我认为这样是不妥的,Uber模式是一种典型的混合式破坏性创新,而破坏性创新的特点就是高风险高收益,被政府禁止本身也是风险的一种,Uber理应做好准备。从柏林到新德里,Uber已经在多国被封杀。在不久前的3月5日,Uber在日本推出的类“人民优步”的拼车服务,在上线仅一个月后,就被日本国土交通省紧急叫停。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很难指责广州市政府的对策是在扼杀创新或者只是基于既得利益集团的诉求。Uber作为跨时代的交通服务提供商,其所开创的模式无疑是具有创新性与开拓性的。但问题在于,这种创新很多时候是伴随着巨大破坏的,这种开拓也往往意味着将自家的推土机开到了别人家的耕种好的土地上。实际上,中国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批出租车司机的事业,同样是也建立在“法无禁止”的灰色地带上的。北京当年遍街的黄面的虽然不如Uber舒适,但在推动社会进步、搞活经济的意义上,并不比今天的Uber差。即便现在出租车产业被少数既得利益集团掌握,Uber的反抗有着打破腐朽现状的意味,但谁又能保证打败了传统出租车的Uber不会被利益集团寻租,变成这新时代中的腐朽之物呢。试图以一套未经证明的系统取代一个运行多年并且被证明行之有效地系统,这就是Uber的原罪,也是破坏性创新的精髓。类似的还有小米,小米模式也是一种典型的破坏性创新。许多人将小米的“1999”视为击穿国产手机暴利假面的一记重拳。小米巧妙的销售与定价模式也确实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效果,迫使其他国产厂商,甚至国际厂商,不得不仓促跟牌,提前将智能手机市场推向了价格战的的深渊。然而,即便没有小米,或早或晚,国产手机厂商也必定会展开残酷的价格战,小米的不宣而战,除了使其本身成为这场战役的最大的受益者外,对整个手机产业并没有什么好处。哈佛商学院教授克里斯坦森(Clayton Christensen)认为,破坏性创新分为新市场破坏和低端破坏两种基本模式:新市场破坏并不会正面侵犯主流市场,而是与非消费者竞争,这些非消费者有对某类产品的需求,但是市场上的这类产品的价格往往超出了他们的承受能力。低端破坏是指在现有的市场和价值网络内,以低成本的商业模式,通过吸引主流企业不看重的低端顾客的消费而发展壮大,这些顾客之前也购买主流产品,但是由于价格对他们来说较贵,购买的量可能很小或者完全不买,而一旦有了价格可以接受的类似产品,他们将非常乐意购买。这里我们不难看出,小米的模式创新属于典型的低端破坏模式,而Uber则是介于新市场模式与低端模式之间的复杂结合体。对于初创企业而言,破坏性创新可以为他们带来10倍于维持性创新的发展,为企业带来指数级的增长。但问题在于,指数级增长是是不可能永远持续下去的,企业想在完成破坏性创新之后,如果想实现持续增长也只能采取维持性创新的模式,“可以马上得天下,不可马上治天下”,说的也是这个道理。此外,破坏性创新在遭遇竞争者时往往就变成了一个悲剧。他们除了需要面对来自传统势力的反扑,互相之间的斗争也分外残酷。不管是,还是滴滴、快的合并前的烧钱大战,都证明了破坏性创新企业不能容忍来自同行业的竞争者的存在,“赢家通吃,输家全亏”往往成为破坏性创新企业间竞争的唯一结果。雷军曾经不止一次的表露出对《三体》的喜爱,他认为《三体》中的“黑暗森林”、“降维打击”很像中国互联网企业间无休止、跨领域的竞争状态。对于普通企业而言,这样的世界观未免有些阴暗,也与互利共赢的商业精神相悖;但对于破坏性创新企业而言,黑暗森林状态是确实存在的,不是颠覆就是被颠覆。生存或灭亡,他人即地狱!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网立场
发表,并经虎嗅网编辑。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https://www.huxiu.com/article/114322.html
未来面前,你我还都是孩子,还不去下载 猛嗅创新!
最多15字哦
后参与评论
创事记、虎嗅作者小米也玩高逼格 勾搭Uber卖手机_网易科技
小米也玩高逼格 勾搭Uber卖手机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IT之家讯 7月23日消息,你没看错,这两家最会玩互联网营销的公司勾搭在一起了,将联合Uber在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售卖小米Note。外媒VentureBeat报道称,日前中国手机制造商小米在新加坡宣布与Uber达成合作关系。双方将从7月27日起,在新加坡和马来西亚两国开始销售即将在当地上市的小米Note手机。届时用户只要在Uber客户端下单,司机就会带着小米Note送货上门。
据了解,按照上市计划,小米Note要到7月28日才会登陆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官网,所以这次Uber成了优先售卖渠道。目前小米Note在中国官网的售价已降至1999元,而在新加坡的裸机售价则为569新元(约合人民币2580元左右),比国内首发价2299元还要高一些。小米表示,此次合作只是将新加坡和吉隆坡作为新营销模式的试点城市,今后或许会扩大到中国和印度等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
本文来源:IT之家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window.slotbydup=window.slotbydup || []).push({
id: '2014386',
container: s,
size: '234,60',
display: 'inlay-fix'
&&|&&0次下载&&|&&总6页&&|
您的计算机尚未安装Flash,点击安装&
阅读已结束,如需下载到电脑,请使用积分()
下载:5积分
0人评价32页
0人评价3页
0人评价35页
0人评价6页
0人评价5页
所需积分:(友情提示:大部分文档均可免费预览!下载之前请务必先预览阅读,以免误下载造成积分浪费!)
(多个标签用逗号分隔)
文不对题,内容与标题介绍不符
广告内容或内容过于简单
文档乱码或无法正常显示
文档内容侵权
已存在相同文档
不属于经济管理类文档
源文档损坏或加密
若此文档涉嫌侵害了您的权利,请参照说明。
我要评价:
价格:5积分VIP价:4积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米的破坏性创新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