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帷幄文化创意匠心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待遇如何,过几天要去上班了,来问问

高考语文考纲解读及热点难点试题演练专题3
我的图书馆
高考语文考纲解读及热点难点试题演练专题3
高考语文考纲解读及热点难点试题演练专题3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2015年高考考纲解读】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是2015年高考语文《考试说明》中规定的一个必考点。能力层级为E(表达应用)。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主要是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里正确使用实词、虚词和熟语(主要是成语)的能力。所谓“词语”,一是指常用词语,包括实词中的近义词、虚词和熟语;二是规范的词语,即现代汉语中的规范用词。所谓“正确使用”,一是考查“使用”是否正确,二是在“使用”中考查。本专题只涉及辨析近义实词,弄清易混虚词。
1.考查重点是近义实词的辨析和使用,多是在动态的语境中考查词语的使用。常见的命题形式包括判断词语使用正误、选出使用恰当的一组词语的选择题,直接根据语境填空的主观题。
2.既有对实词或虚词的单独考查,也有将二者合并(或与成语三者合并)考查的形式,后者更趋成为主流。
3.特别注重考查考生在社会生活情境中运用词语的能力,设题时,常故意把词语的意义曲解得似是而非,试题的迷惑性很大。
4.考查形式稳定,主要是单项选择题,要求选出使用恰当或不恰当的一项。
5.考查重点明确:一是熟语中的成语是考查重点,二是考查的误用类型一般集中在望文生义、褒贬误用、用错对象、不合语境等方面。
6.语料均选自报刊中的时事热点材料,贴近现实生活,时代感强。
7.要注意熟语和实词、虚词的综合考查。
【重点、难点剖析】
一、正确使用实词
实词的考查以近义词辨析为主。要掌握和运用好近义词,关键在于能辨析近义词的意义和用法。辨析近义词是为了使思想感情表达得更精确、更细腻,语言表达效果更加鲜明生动。辨析近义词,辨异是重点,但要辨异首先要求同。所谓求同就是要找到一组近义词共同的基本义。然后在这个共同的基本义之内,辨析其差异。辨析的角度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词语的意义方面辨析
1.弄清词义的侧重点
近义词有一个特点:基本上有相同的语素,同时也有不同的语素。分析不同语素的意义,找出它们的细微差别,把握各自的词义侧重点,才不会用错。如“景点”与“景色”,“景点”侧重指景物的地点,“景色”侧重指景象、情景。
①名词近义词的侧重点区别往往在所指的事物现象的特点方面。如“场面”与“局面”都指“在一定环境中呈现出来的情况”;但“场面”重在指“一定场合下的情况”,而“局面”重在指“一个时期内事情发展变化所呈现出的形势”。
②动词近义词的侧重点区别往往在所指动作的方式、方法或动作的结果方面。如“沉思”“深思”“寻思”这一组词,都有“注意力集中,仔细思考”的意思,但“沉思”重在思考的“全神贯注”,“深思”重在思考的“深入”,“寻思”重在思考的“反复”。再如“扩大”与“扩充”都有“向外发展”的意思,但“扩大”重在“由小到大”,“扩充”重在“增长充实”。
③形容词近义词的侧重点区别往往在所指状态和性质方面。如“陡峭”与“峻峭”,前者重在“陡直”,后者重在“高峻”;“冷僻”和“冷落”,前者重在“偏僻,不熟悉”,后者重在“不热闹,不热情”。
2.把握词义轻重
词义的轻重不同,它的用法也就不一样。一组词的意义基本相同,但是有的适用于重要的、较大的事物,有的适用于一般的事物;有的表示程度深、性质重,有的表示程度浅、性质轻。如“敬佩”与“敬仰”都表示敬重之意,但“敬仰”有仰慕意,程度更重。
“诬蔑”和“诬陷”这两个词都有“硬说别人做了坏事”之意,但“诬蔑”指捏造事实,破坏别人的名誉,词义较轻;“诬陷”指妄加罪名,进行人身陷害,词义较重。再如:“妨碍”指对人或事造成一定的障碍,词义较轻,如“这么晚了还放录音机,会妨碍别人休息的。”“妨害”指使人或事物受到损害,词义较重,如“瓜果蔬菜上喷洒农药,会直接妨害人们的健康。”
3.辨明词义范围
有很多近义词词义范围的大小是不相同的,我们可以通过留同析异,确定词语的适用范围,来推断正确的选项。如“时代”与“时期”、“边疆”与“边境”、“局面”与“场面”、“年龄”与“年纪”等。例如:“年龄”指人或动物、植物已生存的年数,词义范围大,如“寺院里的两棵银杏树,看上去它们的年龄足有上千岁。”“年纪”专指人的年龄,词义范围小,如“您这把年纪了还带头干活,我们这帮小青年哪敢怠慢?”再如“天气”和“气候”,前者指“大气在不太长的一段时间内的变化现象”,后者则指“在较长时期内概括出来的气象特点”。词义范围的大小不同,还表现在有的词是指事物的集合体,有的则是指事物的个体,前者如“河流”“书籍”“树木”,后者如“河”“书”“树”。
(二)从色彩方面辨析
词的色彩意义主要是指词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有些词在指称客观事物或现象时表明了人们对该事物或该现象的爱憎、褒贬等感情,这就是词的感情色彩。例如:“果断”、“决断”、“武断”都有毫不犹豫地作出决定的意思,但“果断”是褒义词,“武断”是贬义词,“决断”是中性词。有些词语由于经常在特定的语体中使用,便带上了某种语体所特有的色彩,这就是词的语体色彩。例如:“诞辰”与“生日”,“商榷”与“商量”,前者用于书面语,后者用于口语。不过,词语的感情色彩、语体色彩,有时为了追求某种特定的表达效果也是可以活用的,比如褒词贬用、大词小用、庄词谐用、谐词庄用等等。这些都属修辞方面的问题,兹不详论。
1.把握感情色彩
词语的感情色彩分为褒义、贬义、中性三种。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有利于正确使用词语。例如:“成果、结果、后果”都有结局之意,但“成果”指取得的成绩、成就,为褒义词(带有肯定、赞许、喜悦的感情);“后果”往往指不好的结果、坏的结局,为贬义词(带有否定、贬斥、憎恶的感情);“结果”无什么褒贬的意义,为中性词。再如:鼓动(褒义词)、发动(中性词)、煽动(贬义词);称赞(褒义)、奉承(贬义)。
2.区分语体风格
语体指为适应不同交际需要而形成的语言体式,一般分为口语(通俗)和书面语(较庄重文雅)两大类,书面语又可分为公文语体、科技语体、文艺语体、政论语体等。
例如:“见面”用于口语,“会见”用于书面语;普通话叫“玉米”的,不同地方分别叫“棒子、包米、包谷”等;生活中说“土豆”,在植物学中称为“马铃薯”;在公文中常用的词语,如“教正、奉托、笑纳、承蒙、兹、拟”等在其他文件中就不常用。这样的近义词,或庄或谐,或文或白,或雅或俗,在不同场合有着不同的作用。
(三)从用法方面辨析
1.词语的搭配习惯不同
在语言运用中,词和词组的搭配有一定的限度,不能任意组合。例如:
①发扬——优点、作风、传统;发挥——创造性、积极性、作用、干劲。
②改进——工作、方法、技术;改善——生活、关系、条件。
③交流——思想、经验、物资;交换——意见、礼物、资料。
2.词性和语法功能不同
例如:①阻碍——障碍:“阻碍”是动词,如“阻碍生产”;而“障碍”是名词,如“排除障碍”。
②壮大——强大:前者为动词,如“壮大声势”;后者为形容词,如“强大的动力”。
③精华——精彩:“精华”是名词,如“全书的精华”;“精彩”是形容词,如“精彩的故事”。
④公然——公开:两个词语都含有不加掩饰地采取行动之意,但“公然”是副词,在句中只能作状语,如“公然侵入”。“公开”是动词兼形容词,在句中可当谓语,如“真相早已公开了”;可当状语,如“公开表明态度”;可当定语,如“公开的秘密”。
⑤不齿——不耻:“齿”本为名词,指牙齿,在这里“齿”是动词,有“说到、提及、并列”之意。“不齿”指不与同列,表示鄙视。
“不齿”前边可以加“所”,构成“××所不齿”。如“人所不齿”。后边一般不接其他词语,如果要接就必须在所接词语前加“于”,构成“不齿于……”。如“不齿于人”等。而“耻”是个形容词,有耻辱、羞愧的意思。在词中“耻”具有意动用法,有“以……为耻”的意思。“不耻”前边不能加“所”,后边可直接接其他词语,构成“不耻××”,表示“不以××为耻”的意思。
3.适用的对象不同
例如:①爱护——爱戴:前者用于上级对下级、长辈对晚辈或同级同辈之间;而后者用于下级对上级、晚辈对长辈。
②抚养——奉养:前者用于长辈对晚辈,而后者用于晚辈对长辈。
【方法技巧】
1.辨别语境含义法
正确使用词语的基础是能够根据语境辨析词语的意义。语境就是词语所处的语言环境,也就是上下文。要确定词语的意思,必须把它放在语境中考虑。汉语词语有许多是多义的,但是到了一个语境中,每个词都只能有一个固定的意义(特定的双关修辞例外),比如“深”在“夜深人静”中是“时间晚”的意思,在“情意深长”中是“厚”的意思,在“内容深奥”中是“不易懂,难度大”的意思。可见语境对词义的确定是至关重要的。
词语使用的正确与否,主要是看其适合语境与否。选择恰当词语,先把握语境的特点是十分必要的。
例如:某市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经济建设要注重环境保护;(坦承、坦陈)该市的环境保护仍然严重滞后。
坦承,坦白地承认;坦陈,坦率地陈述。从语境看,作为该市负责人是在说明和交代本市存在的问题,有承认事实的意思,因而用“坦承”较为恰当。
2.留同析异比较法
近义实词辨析主要是弄清近义实词之间的细微差别。近义实词的特点是“同中有异”或“大同小异”。留同析异,仔细辨别,注意辨别同义词或近义词在意义、色彩、运用等方面的细微差别。
例如:为了躲避敌人的搜捕,她(化装、化妆)成一个阔太太,打扮得珠光宝气。
语境意义是明显的,是指她把自己打扮成一个阔太太。“化装”与“化妆”,相异语素是“装”与“妆”。都有装饰、打扮的意思,但“装”有服装义,“化装”就是改变自己的服饰而装扮成某种身份的人;“化妆”就是打扮,使自己容颜美丽,因而应选“化装”。
3.习惯用语联系法
有些近义词没有相同或相异的语素,不能通过语素比较鉴别,从词语本身的意义、功用又辨析不清,那就把所辨析的词语放入日常习惯用语中,由此而区分出其异同,再选合适的一个。
例如:他(迟疑、犹豫)不决地伫立着,缓缓环顾四周的房屋和院中的景物。
“迟疑”“犹豫”都有“一下不能判定”的意思。迟疑不决、犹豫不决,这些词语都正确。只有放到日常习惯语境中去体味其差异,才能判定应选哪一个。“我请他帮忙,他迟疑了一下,还是跟我走了。”“我请他帮忙,他犹豫了一下,同意了。”“迟疑”常指行动而言,“犹豫”常指态度而言,因而根据语境应选“犹豫”。
二、正确使用虚词&&
常考的虚词有连词、介词和副词,在使用时的错误类型具体如下:
连词连接词、短语或句子。高考主要考查关联词的用法。关联词语是复句的有机组成部分,由连词、副词充当。一个复句,用不用关联词语、用哪个关联词语,是单用还是成对地配合着用,用在什么位置,都有一定的规则。关联词语的正确使用是靠语境推断出来的。关联词语在使用上常存在如下错误:
1.错用关联词语
例:①宋朝皇帝只知道吃喝玩乐。为了喜欢斗鸡,就把一个流氓抬举为殿师太尉。(应把“为了”改为“因为”)
②尽管学习怎么紧张,他还坚持天天锻炼身体。(“尽管”和“不管”是不完全相同的。“尽管”是用于让步转折句,“不管”是用于无条件式的条件复句。应把“尽管……还”改为“不管……都”。)
2.关联词语搭配不当
例:你只有意识到这一点,就能深刻地了解我们的幸福生活来得不易。(“只有”与“才”搭配,所以应把“就”改为“才”)
3.关联词语位置不当
规律:各分句的主语相同时,关联词语放在主语的后面;各分句的主语不同时,关联词语放在主语的前面。
例:由于国棉一厂长期以来不抓革新,总落在国棉二厂后面。产量不是比国棉二厂低,就是质量比国棉二厂差。(分句主语不同,“产量”应放在“不是”之后)
介词用于名词、代词或短语前,组成“介词结构”,作动词、形容词的附加成分,表示时间、处所、方式等。介词使用中的常见错误有:
1.滥用介词
介词在语言组合过程中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但是要做到当用则用,不当用的时候不可滥用。滥用介词不但会使表达啰嗦,而且有时还会使表达混乱,造成语病。
例:①他们试制了十九个心脏瓣,从而填补了我国在生物瓣替换领域的空白。(“在”是多余的,应删去)
②从这个故事里告诉我们一个真理: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从……里”使句子缺少主语,应删去)
2.误用介词
(1)该用这个介词而误用了那个介词
例:①一月三十日夜,本市普降大雪,对城市交通带来不便。(“对”应改为“给”)
②对于金沙江,我曾听人讲过不少优美的故事。(“对于”应改为“关于”)
(2)介词同后面的介词宾语不搭配
例:①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多次指示我们将占用的校舍里搬出来。(错用“将”,使前后文不搭配。“将”应改为“从”)
②动物园根据大熊猫安排了大熊猫所需要的生活环境。(“根据”不能同“大熊猫”搭配,应改为“根据大熊猫的习性”)
副词用来修饰动词或形容词,表示时间、范围、程度、语气等。它可作状语,有些能起关联作用。副词使用的常见错误:
1.不明词义,该用甲(副)词而用了乙(副)词。
例:①新来的经理同老经理一样,更会体贴员工。(“更”表示程度进一步增加,两个经理既然“一样”,就不能用“更”,可改为“很”)
②刚刚厂里开会,你参加了吗?(混用了时间副词和时间名词,应改为“刚才”)
2.错把副词当形容词用。
例:①行军途中,碰到了一件很猛然的事情,首长及时调整了作战方略。(“猛然”是副词,应改为形容词“突然”)
②元朝政府曾一度把一些秘密结社改变为公然的组织,使他们的活动符合统治阶级的利益。(“公然”改为“公开”)
3.多重否定运用错误
运用多重否定时,如果不小心,就会把话说反。
例:①谁也不会否认,地球不是绕着太阳转的。(就是“大家都承认”,应去掉后一个“不”)
②难道能否认雷锋精神在现代社会过时吗?(三重否定:“否认”是一次否定,“过时”也是一次否定,反问语气又是一次否定,想强调“雷锋精神在现代不过时”,但说反了,应在“过时”前加一个“不”,或把“否认”改为“承认”)
4.注意时态,正确选用表示已然、未然的副词。
例:他拿起望远镜看了一阵,想了一会儿,接着在地图上飞快地画了一些符号,然后用望远镜仔细地再看了一阵。(“再”改为“又”,因为“了”表示已然语气)
【特别提醒】
1.把握词性,区分用法
不同的词性意味着具有不同的语法特点和功能,在选择使用时可根据词语在句中的位置,结合近义词语的词性进行辨析。如“固然/诚然”,前者只能作转折连词,后者除作连词外,还可作副词。例如:
①这样办固然稳当,但是太费事。②他很爱那只小狗,小狗也诚然可爱。
2.照应对象,分清场合
正确使用虚词,还应从适用对象、场合、范围等角度辨析。例如表谦敬的副词、易混介词“对”“对于”即可由此区分。
介词“对”和“对于”的区别,前者适用范围广。一般而言,用“对于”的地方都可用“对”,但用“对”的句子,有些不能用“对于”。“对于”不能用在助动词、副词之后,而“对”可用在助动词前、副词前或后。如“我们会对这件事作出安排的”。
3.摆正位置,对应搭配
虚词的摆放位置必须根据句子的语法需要和虚词自身的表意特点来确定,而不能错位。有些虚词需要与实词或者其他虚词搭配使用,在搭配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搭配的对应。(1)关联词语的位置由分句主语确定。(2)关联词语多成对出现,如句中只出现一个,应仔细判断是否有遗漏。
4.看清句式,辨明关系
虚词的使用与句式有密切的关系,有的虚词只能用于肯定句,而不能用于否定句;有的虚词只能用于陈述句,而不能用于疑问句;有的虚词只能用于常式句,而不能用于变式句。所以在使用时,一定要先看清句式的特点。为了表明或强化词语之间、短语之间和句子之间的关系,常常需要使用虚词,在使用之前,我们首先必须辨明关系,否则,就会发生关系混淆、关系颠倒或强加关系等错误。例如:“尽管”表示让步关系,所引分句内容真实,“不管”表示条件关系,所引分句内容虚构;“从而”表示因果关系,“进而”表示递进关系。
三、望文生义
成语的意蕴是约定俗成的,而且大多都有一定的典故,加之有些成语中的语素还含有生僻的古义,这就造成了成语理解上的难度。如果不仔细辨析,一瞥而过,就容易造成望文生义的错误。
成语的意义具有整体性,往往不是它的组成部分意义的简单相加,因此不能从字面上理解其意义。如“文不加点”用来形容文思敏捷,下笔成章,是一个褒义词,而不能理解为“写文章不加标点”;“挖墙脚”是指从竞争对手那里弄走人才或抢走生意,并不是真的去挖人家的墙。又例如:冬天老年人要增加营养,也要适当运动,在户外锻炼时一定要量入为出,以步行为宜,时间最好选在傍晚,还要注意保暖,防止着凉。
“量入为出”指依据收入的多少来决定支出的限度,而不指“在家”和“出门”。
【特别提醒】
抓关键词,抓比喻义。避免望文生义的方法首先是抓关键词。例如:屡试不爽,爽,差错。多次试验都不错。再例如:间不容发:间jiān,中间。中间容不下一根头发。比喻情势危急到了极点。其次要在理解原意的基础上,把握比喻义。例如:方枘圆凿záo,方榫头,圆卯眼,两下里合不起来。比喻两者格格不入。再例如:和盘托出,原意是端东西时连盘子都托出来。原来比喻毫不保留地全都拿出来。后来比喻毫不保留地说出实情。
四、褒贬误用
成语的感情色彩可谓褒贬分明,如“无微不至”与“无所不至”,仅一字之差,感情色彩却截然不同。因此,我们在运用时,要因目的、场合、对象的不同而异,用于赞扬、夸奖的使用褒义成语;用于贬斥、批评的使用贬义成语。否则,成语运用就不恰当了。命题者却故意贬词褒用,或褒词贬用,要注意辨析。
【特别提醒】结合语境,体会褒贬。有些成语的感情色彩并不是唯一的、固定的,可能因语境的变化而存在差异。
有些成语或贬义或中性,要结合具体语境进行辨析。
如“标新立异”——(中)独创新意,立论与人不同;(贬)为了显示自己,故意另搞一套。“闭门造车”——(中)原指只要按照统一规格,即使关起门来造的车,也符合标准;现多作贬义,比喻凭主观想象处理问题。“登峰造极”——(中)比喻成就达到最高境地;(贬)比喻达到极点,多用于坏人。
有些成语根据对象、场合不同,或褒或贬,两义共存。
如“咄咄逼人”——(褒)形势发展很快,促使人努力向上;(贬)盛气凌人,气势汹汹。“呼风唤雨”——(褒)比喻群众具有支配自然的伟大力量;(贬)反动势力的煽动。
五、用错对象
有些成语有特定的使用对象,如果把握不准,就容易扩大使用范围或误作他用,出现张冠李戴的错误。如“巧夺天工”是指精巧的人工胜过天然,只能用于人工制作的东西,不能用于本来就是自然的东西;“豆蔻年华”只能指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而不能用于男子。又例如:
微笑像和煦的春风,微笑像温暖的阳光,它蕴含着一种神奇的力量,可以使人世间所有的烦恼都涣然冰释。
“涣然冰释”比喻疑虑、误会等完全消除。句中用于比喻“烦恼”,属于用错对象。
【特别提醒】弄清对象,注意搭配。有些成语有特定的使用对象,比如“青梅竹马”“两小无猜”“比翼双飞”“相敬如宾”只能用于男女或是夫妻之间,“一挥而就”“倚马可待”“洛阳纸贵”“江郎才尽”等只能用于写文章或是文学艺术之中。
六、不合语境
有些成语使用时有着特定的语言环境,如果使用不当,就会与其所在的语境不协调,甚至出现逻辑错误。例如:
当时暴雨如注,满路泥泞,汽车已无法行驶,抢险队员们只好安步当车,跋涉一个多小时赶到了大坝。
“安步当车”意思是慢慢地步行,就当是坐车。使用时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行走速度缓慢;二是行走者不慌不忙地步行,表现出的是一种闲适平和的心情。而句中描述的是抗洪抢险时的情景,情况紧急又遇上暴雨如注,该成语与所在的语境很不协调,是不恰当的。又例如:
领导者应该在问题出现之时就未雨绸缪,而不应在问题出现之后惊慌失措。
例句中“未雨绸缪”比喻事先做好准备工作,“事先”显然与“出现之时”矛盾。
类似的还有“受贿之初就心有余悸”“曾几何时将大展宏图”“问题未发现前就应防微杜渐”“长此以往就出现了成绩下滑”等。
【特别提醒】紧扣语境,寻找矛盾。辨别成语运用的正误要注意从具体的语境出发,这里强调的语境主要是从修饰与被修饰的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语境不合的现象。例如:
入夜,月色溶溶,水天寥廓,我们或坐在树下谈笑自若,或坐在船上叩舷高歌,或立于小石桥上对月凝思。
“谈笑自若”指有说有笑,同平常一样(多指在紧张或危急的情况下)。很明显,坐在月夜的树下,属于比较平常的情况、平常的环境。这就犯了不合语境的错误。
七、自相矛盾
有些成语从意义上看似乎符合句意,没有错误,但从逻辑事理的角度推敲则存在问题,主要表现为前后矛盾。例如:“拖拉机司机急于赶路,不走公路,另辟蹊径,沿着江边小道行驶,不料驾驶失控,出了车祸。”“另辟蹊径”原意是另外开辟一条路,即比喻另创一种风格或方法。这里如用原意,则与“沿着江边小道”相矛盾。如果不注意成语的意义和整个句子语意的比照,也极有可能使成语的意义和句子的语意矛盾。
【特别提醒】
1.在运用中,有些成语的意义与句子其他部分表达的语意不是一回事,前后矛盾。
2.每个成语在句中都有自己不同的语法功能,如果对此把握不准,就容易造成功能混乱的错误。
八、重复赘余
在辨析句中熟语使用正误时,要注意分析整句的意思,查看词义是否与句子重复,或者赘余。如“某些大学生的语文水平实在低劣,被人贻笑大方,影响了学校的声誉”一句中的“贻笑大方”本身就含有被动义,即让内行人见笑,因此,“被人”属多余。
【特别提醒】
在句子上下文已有与成语相同意思的表述,导致成语语意和上下文语意重复。容易重复赘余的成语(括号内的词赘余,应删除)有:
(正)方兴未艾      难言之隐(的苦衷)
(对自己)妄自菲薄& (人民)生灵涂炭
(人民的生活)安居乐业& (显得)相形见绌
(感到)习以为常& 忍俊不禁(地笑起来)
(故意说得)闪烁其词& (目前的)当务之急
(难得的)空谷足音
九、谦敬错位
成语是从古代沿用下来的,有些已经深刻打上古代礼仪文化的烙印。它们有的只用于向对方表敬,有的只用于自我示谦。如果辨别不准,就会导致谦敬失当。例如:
同学们经常向老师请教,这种不耻下问的精神值得提倡。
“不耻下问”指的是向学问比自己差的或职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
【归纳总结】有些成语是谦辞,只能对己;有些成语是敬辞,只能对人。如果辨别不准,就会导致谦敬错位。这点涉及语言得体问题,往日常生活中尤显重要。
常见的谦辞有:抛砖引玉、狗尾续貂、班门弄斧、姑妄言之、信笔涂鸦、一孔之见、不情之请等。
常见的敬辞有:高抬贵手、卓尔不群、高朋满座、大材小用等。
十、搭配不当
有些成语由于词性的限制,要注意它与前后词语的搭配得当与否问题。例如:
(1)同心同德、深思熟虑只能作谓语,不能带宾语;津津乐道、耳濡目染、司空见惯、漠不关心等不及物动词不能带宾语;不约而同只能作状语。
(2)望其项背、同日而语、等闲视之、相提并论、一概而论、等量齐观、善罢甘休等成语不能用在肯定句中,只能用在否定句或疑问句中。
【特别提醒】一个词语依据某种语法关系,往往有较固定的搭配方式,如果脱离这种搭配方式,则容易出错。有些成语的使用也有其特定规则,比如说修饰语与中心词不搭配,动词与宾语不搭配,有的本身就不能带宾语等等。
【高频考点突破】
考点一 实词
考查角度1& 从语意语境角度辨析词语
从意义方面进行辨析,词义的准确理解是前提,在此基础上,分析不同词语的轻重和侧重点,运用于恰当的语言环境,以达到正确使用的目的。
【例1】(2013·高考山东卷)阳春三月,一位老人在杭州西湖岸边展示他高超的拳脚功夫,引来许多行人侧目观赏。
【例2】 8月24日上午9点左右,美国纽约帝国大厦外发生一起枪击案,造成2人死亡,至少9人受伤。警方快速澄清此次枪击案与恐怖袭击无关,是因53岁的枪手失业后对未来感到________(失望/绝望)导致的。
【例3】 千百年来,历代中国文人对宋词的品鉴、仿作,已成为他们的________(情趣/雅趣),凝聚着独特的美学追求。
考查角度2 从范围对象角度辨析词语
不同实词的使用对象和适用范围是不同的,只有准确把握这些,才能正确地辨别实词。
【例4】 美国首名登月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认为,火星应该是美国________(太空/天空)探索计划下一个长远目标。他因此希望美国重返月球、为前往火星做训练。
【例5】 月光极其________(温和/柔和),溪面浮着一层薄薄的白雾,这时节对溪若有人唱歌,对歌者隔溪应和,实在太美丽了。
考查角度3& 从色彩意味角度辨析词语
汉语的词语除了本身的意义外,还有附加的意味,这种意味是在使用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即词语的色彩。词语的色彩一般包括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从词的感情色彩看,有褒义词、中性词和贬义词三类。从词的语体色彩看,有庄重和诙谐、谦敬和讽刺、委婉和直露以及文、白,雅、俗之别。
【例6】 (2013·高考江西卷)家庭的________(熏陶/熏染)使他从小对美就有敏锐的感悟,乡村丰富的色彩和生动的线条使他陶醉不已。
【例7】 有关部门在制定与完善一些牵涉群众切身利益的公共政策前,通过网络、报刊等渠道________(听取/聆听)群众呼声,吸收民间智慧,反映出公共决策的进步。
考查角度4  从语法功能角度辨析词语
不同实词的搭配对象和语法功能是不同的,在选择使用近义实词时,可根据实词的意义,并结合其语法功能进行辨析。
【例8】 新加坡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大的国家之一,然而令人________(赞扬/赞叹)的是,新加坡的快速路及市中心道路上基本实现了无堵车现象。
【例9】 (2014·高考北京卷)春联是仅在春节这一特定时节张贴的对联,而对联还有其他种类,如婚联、寿联、挽联,以及为园林建筑________(题写/题签)的楹联等。
考点二 虚词
一些常用近义虚词在意义、用法上的差别比较细微,而高考的试题往往关注这些细微差别,以求准确使用。虚词的辨析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考查角度1  从意义理解角度考查
明确虚词的意义,了解细微区别,这是辨析虚词的第一步。不同虚词的意义是不同的,如“曾经”表示从前有过某种行为或情况;“已经”强调动作的完成或还在延续。“而且”表同方向的递进;“反而”表示反方向的递进,前边常有“不但不”“不仅没有”等呼应。平时掌握了这些词语的含义,就可以在解题时有备无患。
【例10】 4月以来的多轮强降水使鄱阳湖水体面积由668平方公里扩至2370平方公里,以致极大地改善了江豚等珍稀水生动物的生存环境。
【例题11】 (2014·高考浙江卷)社会需要个体的行动,每个人都应该从身边做起,从实事做起,不需要太多的空话,赞同这种观点的,远不只一个人。
考查角度2  从位置摆放角度考查
虚词的使用必须知晓其用法,摆正其在句中的位置。虚词的摆放位置必须根据句子的语法需要和虚词自身的词性和表意特点来确定,而不能错位。虚词位置恰当,句意就准确、鲜明,否则,就会句意不明,甚至会改变句子原意。
【例题12】 根据公司战略发展规划,需要引进大批优秀人才,包括服装量体师、团购业务员、技术总监、高级设计经理等。
【例题13】 国棉一厂由于长期以来不抓革新,总落在国棉二厂后面。产量不是比国棉二厂低,就是质量比国棉二厂差。
考查角度3& 从句式关系角度考查
虚词的使用还必须了解其所在句式,辨明语意关系。为了表明或强化词语之间、短语之间和句子之间的关系,使用虚词之前必须辨明关系,从而使用与之相对应的词语。否则,就会发生语意不明、关系混淆、强加关系等错误。虚词的使用与句式也有很大关系,有的虚词只能用于肯定句,而不能用于否定句;有的虚词只能用于陈述句,而不能用于疑问句;有的虚词只能用于常式句,而不能用于变式句。所以在使用时,还必须看清句式的特点。
【例题14】 台北驻华盛顿经济文化办事处新闻组长王亿表示,台湾当局不接受菲律宾道歉,而且菲律宾道歉缺乏诚意,把这起不幸事件定义为“非蓄意杀人”。
【例题15】 干旱即使在汛期也存在,水资源分布不均匀是世界难题,况且现在是风干物燥降雨少的枯水季节呢?
考查角度4 从词语缺滥角度考查
虚词的功能是帮助表意,不能随便省略,但也不能滥用。从近年高考题来看,虚词的滥用和缺失主要体现在介词和关联词上。
1.介词的滥用和缺失
介词在语言组合过程中能够发挥重要作用,但是要做到当用则用,不当用的时候不可滥用。滥用和缺失介词比较难以发现,往往造成句子的语病。
【例题16】 吸烟的危害性还在于对吸烟扰乱人体的皮肤更新机制,从而导致皮肤过早老化的观点,尚未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例题17】 《民法通则》规定,公民、法人可以通过代理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因此,劳动者本人授权而代签的劳动合同,对劳动者本人具有约束力。
2.关联词的滥用和缺失
关联词语对词语和句子起到关联作用,不可缺失,但也不能滥用。
【例题18】 中报显示,雷士照明净利润大幅下滑的原因,是因为雷士照明将对吴长江关连人士的应收和预付款,悉数计提为坏账。
【例题19】 新加坡的竹节虫不仅体色几乎和竹子一样,体形在安静时完全像一根树枝。
【能力突破】
虽然熟语大致分为五种类型。但高考卷中很少涉及谚语和格言,因此下面从三个板块对熟语的考查角度进行讲述。
难点一 成语
成语是长期以来人们习用的、简练精辟的定型短语。成语大多由四个字组成,具有结构定型、整齐匀称、言简意赅等特点。成语的考查角度主要有四个方面。
考查角度1  从 成语的意义理解角度考查
要掌握成语的正确含义,切忌望文生义。很多成语来源于古代寓言故事、神话传说、历史典籍、文学作品等,其实际含义往往与成语的表面意思不一致,望文生义是不行的。
【例题1】 (2013·高考课标一)张经理语重心长的一席话,如电光石火,让小余心头郁积的阴霾顿时消散,再次燃起争创销售佳绩的激情。
【例题2】 在范仲淹笔下,洞庭湖风光无限,有时波平浪静,天水一色,令人心旷神怡;有时则风生水起,浊浪排空,让人顿生萧然之悲。
考查角度2 从成语的语意侧重角度考查
要明辨成语语意的侧重和程度,忌侧重角度和语意轻重失衡。
1.语意侧重
有些成语表面看起来也许恰当,但仔细分析就会发现成语的侧重点与具体的语境不合。
【例题3】 (2014·高考山东卷)严冬的夜晚,凛冽的北风从后窗缝里灌进来,常常把人们从睡梦中冻醒,让人不寒而栗。
2.语意程度
有些成语词义较轻,有些成语词义较重,这就要求成语与上下文描述的情景相一致,以免轻重失衡。
【例题4】 每个考生都要注意休息,否则有个三长两短,就会影响考试。
考查角度3  从成语的使用范围角度考查
要明确成语的使用范围和搭配对象,忌张冠李戴。成语在用法上具有很强的单一性,若使用不当便会出现陈述对象和陈述内容之间的张冠李戴现象。
【例题5】 步入昆明的石林,眼见那一块块矗立的巨石,千态万状,有的像卧虎,有的似奔马,有的如游龙,形态逼真,无不惟妙惟肖。
【例题6】 从喝饮料也可以看出人的身份:喝可口可乐、特仑苏的,多为成功人士或白领;喝大碗茶甚至自来水的,多属下里巴人。
考查角度4 从成语的前后语境角度考查
要分析成语所在句子的语言环境,忌重复累赘和前后矛盾。
1.语意重复
有些成语本身已包含了某个意思,如果为其提供的语境中又出现该成语已有的含义,则会造成语意的重复。
【例题7】 河南卫视《汉字英雄》节目的字幕错字连篇,如将“不假思索”打成“不加思索”,一个以讲汉字、写汉字来吸引眼球的节目却出现这样的错误,未免让人贻笑大方。
2.语意矛盾
【例题8】 随着金融危机的到来,北京、上海两地的中高档住宅销售皆出现不同程度的萎靡态势,房地产交易异常冷清,地产商们感慨:今非昔比啦!
考查角度5 从成语的语法功能角度考查
每一个成语都有特定的语法功能,如有的不能做谓语,有的不能带宾语,有的与某些成分不能搭配,有的只用于否定句、疑问句。
1. 词性不合
【例题9】 内蒙古一名盗贼本想是借酒壮胆行窃,却因不胜酒力在行窃时睡着了,结果成了瓮中之鳖。
2. 搭配不合
【例题10】 今年恰逢诗圣杜甫诞辰1300周年,关于他的涂鸦图片在微博上疯转,被网友戏称为“杜甫很忙”。大家关注杜甫是好事,但此事也折射出国人漠不关心传统文化的心态。
3.句式不合
【例题11】 黄先生将此前在郑州市域开饭店时购买的碘盐带到新郑市域使用竟被盐业检查人员认定为“跨区域用盐”,没收部分食盐并处罚款,如此青红皂白,强行执法的目的何在?
考查角度6 从成语的色彩意味角度考查
要弄清成语的褒贬谦敬,忌不辨色彩。
1.褒贬色彩
相当一部分成语具有明显的感情色彩,如“捕风捉影”比喻说话办事没有丝毫根据,多用于贬义;“雨后春笋”的意思是春天下雨后竹笋长得很多很快,比喻新事物大量出现,一般用于褒义。
【例题12】 (2013·高考课标一)他性格比较内向,平时沉默寡言,但是一到课堂上就变得振振有词,滔滔不绝,所以他的课很受学生欢迎。
2.谦敬色彩
有些成语还有谦敬的区别,如“抛砖引玉”是谦辞,指用粗浅不成熟的意见、文章引出别人高明、成熟的意见、作品。
“鼎力相助”是敬辞,指别人对自己的大力帮助,一般用于请人帮助时的客气话。
【例题13】 您刚刚乔迁新居,房间宽敞明亮,只是摆设略嫌单调,建议你挂幅油画,一定会蓬荜生辉。
考查角度7 从成语的形体差异角度考查
看清成语的形体差异,忌形近致误。
有些成语乍看意思差不多,事实上其含义大相径庭,高考命题者往往会利用成语的这一假象来设置考题迷惑考生,如“无微不至”,待人细致周到,体贴入微,褒义;“无所不至”,做事无法无天,到处干坏事,贬义。“无所不为”,什么坏事都干得出,贬义;“无所不能”,什么事情都会做,褒义。
【例题14】 另一位成员成南炎也回忆说,赵先生总是不胜其烦地帮班里的每一位同学亲手修改作品,学员们称之为“开刀”,而接受“开刀”是学员最乐意不过的事儿。
【例题15】 至此,因继承引发纷争并绵延5年之久的历史积案圆满地执行终结,当事人之间10余年的恩怨纷争也一笔抹杀,确保了清江水布垭水利枢纽工程的正常建设。
考查角度8 从成语的灵活多义角度考查
要了解成语的灵活特性,忌不明多义。运用成语也要注意成语的多义性和在具体语境中的灵活运用。如“想入非非”既是中性词,有思想进入虚幻境界之意;又是贬义词,有胡思乱想之意。再比如“咬文嚼字”,在“有些人只会咬文嚼字却忽略了真正的问题”中,使用的是它的本义;在“人大代表‘咬文嚼字’审读政府预算”中,则是具体语境中的灵活运用。
【例题16】 为纪念中国话剧百年诞辰,话剧界一些前辈粉墨登场,重新排演了《雷雨》等经典剧目。
【例题17】 目前,西方各色政客粉墨登场,对中国进行了一轮经济、政治以及军事上的唱空,指责中国操纵汇率。
板块二 惯用语
惯用语就是人们的习惯用语,它口语性强,形式短小,具有特定的含义。
惯用语往往具有比较固定的结构及构成成分。但有时惯用语中间有时插入一些词语,或者颠倒其中的某些成分次序,这样惯用语就成了一般的语句,但它所表达的习惯意义则不受影响。如“碰钉子”和“碰了一个大钉子”意思是一样的。
惯用语一般是三字格,大多为动宾结构,如“出洋相”、“吃老本”、“泼冷水”、“门外汉”等。也有一些惯用语属多字格,如“光杆司令”、“花钱买气受”、“大白天说梦话”等。
考查角度1 从惯用语的意义与语境考查
【例题1】 就业问题时常困扰着大家。没工作的人找工作,有工作的人又存在着随时被炒鱿鱼的危险。
【例题2】 他清楚地知道,三年的高中是爹妈东挪西借才供下来的;如今考上大学,这四年全家人不知要过怎样挤牙膏的日子呢!
考查角度2 从惯用语的色彩与意味考查
【例题3】 眼下,官员拍(拍)脑袋上项目,拍(拍)胸脯下保证,拍(拍)屁股走人的“三拍”现象,远未绝迹。
【例题4】 黛玉一面接了抱在怀中笑道:“也亏你倒听他的话。我平日和你说的全当眼中钉,怎么他说了你就依,比圣旨还快些……”
板块三 歇后语
歇后语是广大民众喜闻乐道、诙谐有趣、生动形象的口头短语。它一般由“语”和“义”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是譬喻或隐语句,像谜语里的谜面;后一部分揭示其内在涵义,像谜底。例如“猫哭老鼠——假慈悲”,“孔夫子游列国——尽是理(礼)”,“骑驴看唱本——走着瞧”等。
歇后语的结构和用词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具体运用时相当灵活。如:“狗长犄角——弄点洋(羊)事儿”“狗长犄角,整这些洋(羊)事”
“真够洋味,狗长犄角!”都有着同样的效果。
歇后语包括两种类型:
(1)会意型。这类歇后语后一部分从意义上对前一部分进行解释说明。比如:“老鼠进风箱——两头受气”,“寿星佬上吊——活得不耐烦了”,“王八吃西瓜——滚的滚,爬的爬”。
(2)谐音型。这类歇后语后一部分利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表达语义。比如:“老虎驾车——谁赶(敢)”“荷花塘里着火——藕燃(偶然)”。
歇后语的考查主要有两个角度。
考查角度1 从歇后语的语义和语境考查。
【例题1】 昨天早晨,我和多年失去联系的小刘在街上不期而遇,开始都觉得面熟,都不敢相认。“这可真是大水冲了龙王庙,一家人不认一家人啊!”当彼此叫出名字后,他笑着说。
【例题2】 如今很多人不仅理解了东北方言“忽悠”的意思,而且还在大力地演绎着它的内涵。不是么,有的人一谈到自己的办事能力,就总是吹牛皮说大话,一吹起来简直就是七仙女走娘家——云里来雾里去的。
考查角度2 从歇后语的意味和效果考查
【例题3】 等我赶到赛场,乒乓球赛已经结束,遇见小李,我忙打听战绩,他说:“我们几个本来就是‘马尾串豆腐’,碰到强手,当然是‘孔夫子搬家’了!”
【例题4】 制买齐全,天赐上了装。白洋服象莲蓬篓,不抱着腰,而专管和袖子磨擦。领子大着一号,帽子后边空着一指,无风自转。裤腿短点,露着细腿腕,一挺胸就揪上一大块来。皮鞋可是很响,花领带也精神。虎爷说:“真够洋味,狗长犄角!”
【高考预测】
&1.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1)奥巴马即将展开的亚洲之行绕过中国,在很大程度上也是要________突出美国对盟友的重视,强调盟友关系仍是美“亚太再平衡”的重要支柱。
(2)为应对区域范围内的重污染天气,今年将________搭建起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空气质量预报预警平台,建立区域空气重污染预警会商机制,共同应对区域大范围空气重污染。
(3)专案组成员经过仔细观察发现,一名________可疑的男子拎着不明物品,在街边蹲着休息,行为相当鬼祟。
A.刻意 逐步 行迹   &&&&&&&&&&&
B.蓄意 逐渐 形迹
C.蓄意 逐渐 行迹 &&&&&&&&&&&&&&&&&&
D.刻意 逐步 形迹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某市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经济建设要注重环境保护,________该市的环境保护仍然严重滞后。
(2)建立国家荣典制度表彰雕刻艺术家,设立雕刻文化艺术基金鼓励创造精品,________解决雕刻文化改革中的社会保障问题。
(3)有人认为天才之作总是合天地之灵气,________,据说《蓝色多瑙河》就是作者在用餐时灵感一来随手写在袖口上的。
A.坦陈    从而    灵心慧性
B.坦陈    进而    灵心慧性
C.坦承    从而    妙手偶得
D.坦承    进而    妙手偶得
3.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1)虽大半年时间久疏赛场,但在2013年广州世锦赛上,林丹依然拼劲________,轻松战胜李宗伟,赢得又一个世界冠军。
(2)今年1月份以来,沪、深股市大盘一直处于整理阶段,中间出现的几次大幅________,使广大股民心惊肉跳,犹豫不定。
(3)笔者最大的希望是,用严格的制度约束那些执法不严和执法不公者,________从根本上减少上访事件的发生。
A.实足 振荡 从而 &&&&&&&&&&&&&&&&&&
B.十足 震荡 从而
C.十足 振荡 进而 &&&&&&&&&&&&&&&&&&
D.实足 震荡 进而
4.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1)新加坡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大的国家之一,然而令人________的是,新加坡的快速路及市中心道路上基本实现了无堵车现象。
(2)12月26日,安倍逆历史潮流而动,悍然参拜供奉有二战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这是对国际正义的公然________,也是对人类良知的肆意践踏。
(3)有关部门在制定与完善一些牵涉群众切身利益的公共政策前,通过网络、报刊等渠道________群众呼声,吸收民间智慧,反映出公共决策的进步。
A.赞扬 挑衅 聆听 &&&&&&&&&&&&&&&&&&
B.赞叹 挑战 听取
C.赞叹 挑衅 听取 &&&&&&&&&&&&&&&&&&
D.赞扬 挑战 聆听
5.依次填入下列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1)市房管局加大了对乱喷涂、乱书写小广告行为的打击力度,有效________了违法小广告蔓延反弹趋势,为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做出了贡献。
(2)对于景区假期“井喷”式客流,各地假日办________游客高峰应急预案,交警、辅警、志愿者全力以赴保障旅游平稳运行。
(3)今年以来,市文化局以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和规范文化市场秩序为主要目标,加大了对文化市场重点领域的________力度。
A.遏制 启用 监督 &&&&&&&&&&&&&&&&&&
B.遏制 启动 监管
C.遏止 启用 监督 &&&&&&&&&&&&&&&&&&
D.遏止 启动 监管
6.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微雨过,________出碧罗天。跨过錾金的荆州护城河五孔桥,行经一________幽清翠丽的柳坞,置身于冠盖如穹庐的浓阴之下,我方能________这座历经沧桑的千年老殿。它坐落在外环的中轴线上,是西施眉心上的一颗痣,是唐寅手中的一把折扇,说不完的遐思,道不尽的________。
A.浇 片 打量 风华 &&&&&&&&&&&&&&
B.洗 派 端详 风韵
C.洒 丛 凝视 风采 &&&&&&&&&&&&&&
D.润 座 眺望 风光
7.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针对部分地方政府违背农民意愿搞大拆大建、盲目建高楼、急于推进城市化建设等现象,社会各界的批评声不绝于耳。专家指出,权利主体的树立,________需要权力者转变观念,但________开发商野蛮拆迁之风,最根本的还是要通过健全法律法规等为权利主体撑腰,____
____其合法权益。
A.诚然 纠正 捍卫 &&&&&&&&&&&&&&&&&&
B.固然 匡正 保障
C.纵然 校正 维护 &&&&&&&&&&&&&&&&&&
D.虽然 改正 保护
8.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本报这次开展的讨论,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稿件之多,范围之广,________之强烈,出乎意料。
(2)有关领导在会议上强调,要重视秋冬季森林防火工作,一旦发现火情,就要及时处置,严防火势________。
(3)这几年虽然很艰难,但我的付出________没有白费,经过刻苦的学习和长期的实践我练就了比较过硬的本领。
A.①反映  ②曼延  ③总算
B.①反应  ②蔓延  ③总算
C.①反映  ②蔓延  ③终于
D.①反应  ②曼延  ③终于
9.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湖北的国画创作受浪漫瑰丽的荆楚文化的________,源远流长,底蕴丰厚。当今的湖北画家既尊崇传统,又勇于创新,风格________,为中国美术事业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2)无论脚步走多远,在人的脑海中,只有故乡的味道,熟悉而又________,它就像一个味觉定位的系统,一头________了千里之外的异地,另一头则永远牵系着记忆深处的故乡。
A.滋润  绚丽多彩  顽固  框定
B.滋养  绚丽多彩  稳固  锁定
C.滋润  多姿多彩  稳固  框定
D.滋养  多姿多彩  顽固  锁定
10.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再全面的维生素补充剂对健康的弥补作用也不能________膳食结构不合理带来的损害。想要保持健康,更重要的是维持饮食的平衡以及适度运动。
(2)在自然环境中怎样才能________病虫害的侵袭呢?与松树共生,就是杨树通过长期自然演化选择的一种自我保护方式。
(3)有些人严重缺乏安全感,他们把说谎作为一种自我________手段,总是下意识地保护自己,不愿自己的任何行为和心思被人知道。
(4)现实生活中没有法外之地,互联网同样没有。查处淫秽网站,________网络暴力,是净化网络环境的需要,更是建立法治社会的需要。
A.抵制  抵消  防御  抵御
B.抵消  抵御  防御  抵制
C.抵制  防御  抵御  抵消
D.抵消  抵制  抵御  防御
1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最使我艳羡的还是园林艺术家化平淡为神奇的________。某些树木当植当伐;某些花卉当疏当密;何处须巧借地形,顺势筑坡;何处又宜少见轩敞,________:所有这一切都煞费心血,但又不露惨淡经营的痕迹,正像一帧名作脱稿前画师那奇绝而________的点睛之笔。
A.用心    别树一帜    浑成
B.匠心    别树一帜    饱满
C.匠心    别有洞天    浑成
D.用心    别有洞天    饱满
12.依次填入下面文字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威尼斯是一座摇曳多姿的城市。泻湖里梦幻般流动的水波________着它,将它浸泡在________的光影里。清晨的雾气,阳光下的浮尘,任何一点点色调的变换都会让美丽的景致增添另一番风情,恰如一位绝美的佳人随性更换着________的霓裳。
A.荡漾  变幻莫测  出人意料
B.簇拥  变幻莫测  风格迥异
C.簇拥  千变万化  出人意料
D.荡漾  千变万化  风格迥异
1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1)宋人画雪常不用铅粉,________把背景用墨衬黑,一层层________,留出山头的白,树梢的白,甚至花蕾上的白,虚实映衬,意境悠远。
(2)因为睡不着,打开窗帘,遥望夜空,________满天,斜月晶莹,薄雾似轻纱漫卷,________。我思念那个小山村,那个让我魂牵梦绕的地方!
A.而是  点染  星汉  如梦如幻
B.总是  浸染  星云  如诗如画
C.却是  绘染  星光  诗意盎然
D.只是  渲染  星斗  诗意朦胧
1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1)曾经存在过的所有生命都源于同一种原始生命形式的________在DNA中得到了证实。
(2)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打破中国最高领导人不出席境外体育赛事的________,专程到索契为俄罗斯冬奥会助威。
(3)陆常有是一名小警察,不料被历史洪流卷入其中,________为了救国救民一步步地成为“翻戏党”的高手,黑白无间,险中求生。
A.设想 惯例 因而 &&&&&&&&&&&&&&&&&&
B.推想 先例 因而
C.设想 先例 从而 &&&&&&&&&&&&&&&&&&
D.推想 惯例 从而
1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中国愿意与包括日本在内的所有国家建立友好关系,但“树欲静而风不止”,安倍自上台以来,肆意歪曲历史,使中日关系降至冰点。
B.唐末后徽州地区人地矛盾开始凸现,人们被迫将经商作为谋生的主要手段,民风民俗陈陈相因,久而久之,淡化了传统的农本意识。
C.巴基斯坦智囊病毒是第一只感染IBM个人计算机的病毒,这种病毒虽然只是出现在科幻故事中,但是在1988年却是名噪一时。
D.中国金花李娜对赛场观众的欢呼呐喊充耳不闻,始终保持平稳的心态,不急不躁,最终抢七逆转击败莎拉波娃,取得总决赛的首场胜利。
1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就如涉世未深的少年其面容往往显得纯净一样,岁月会改写一切。有没有一种情怀历经沧桑而不失赤子之心,岁月所带来的磨砺使之更加如精金美玉,熠熠发光?
B.佛教的精义之一 ,就是将大乘佛学悲喜舍之精神贯于所有芸芸众生,让佛法真正起到教化社会、提升众生精神品质的作用。
C.甲流除了传染性较强外,并不十分可怕,面对当前合肥市防控甲流的严峻形势,我们需要在市委市府的领导下沉着应付,等闲视之。
D.网络十年,网络舆论有它自己的发展规律。从早期的只谈风月,到现在的民怨沸腾,网络舆论找到了发力对象,也因而具备了某种神圣的使命。
1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针对美国独资企业上海福喜食品有限公司使用过期原料、随意修改生产保质期等情况,公司内部员工也直言不讳:“检查的时候,那一天才是真正的生产。”
B.今年3月15日开始施行的修订后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叫停经营者以各种方式设置的霸王条款。但目前不少商家对此置之度外,设最低消费等霸王条款的现象依然存在。
C.为了对抗不堪入耳的广场舞,温州市区有居民在松台广场对面四楼平台上架起六个大喇叭,对着广场不断喊话,以“还击”广场舞的噪音公害。
D.从3月初开始,每天有超过1万名各地群众自发来到兰考焦裕禄墓前纪念这位人民的好公仆。焦裕禄纪念园管理处的工作人员虽目不暇给,但接待工作做得有条不紊。
1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商海沉浮,胜败乃兵家常事。可在商业世界的惊涛骇浪中,迷失自己航线的企业不计其数,而奇迹般地穿越风暴起死回生的,却屈指可数。
B.虽然眼下还是一派春日严寒,但追逐潮流的时尚人士,纷纷身着奇装异服,追逐属于自己的那份独特美,酝酿出春季的风情。
C.改革换了经济的飞速发展,却让环境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如果有一天,人们司空见惯了绵延不散的雾霾,那我们还如何走出这令人窒息的污染围城?
D.每次医改都会历经一个反复论证的过程。步子迈大了,要提防摔倒;步子迈小了,又体现不出改革的意义。这种患得患失的谨严态度也是为了更好地对患者负责。
19.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中国人的肺癌发病率近十年来迅速上升。专家指出,到2025年,中国将因肺癌病人达100万人而成为世界第一肺癌大国,这个消息让人噤若寒蝉。
B.将“谣言并非止于智者,而是止于下一个谣言”奉为圭臬的网络谣言制造者“秦火火”等人,因涉嫌犯罪被依法刑拘。
C.在行贿物品中最具“操作性”的就是玉器书画,这些东西对专家而言有可能是无价之宝,对外行人来说有可能不名一文。
D.要想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流程简化是关键。各职能部门办事效率低,如汤沃雪,已经引起了百姓的强烈不满。
20.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镇水神兽’被挖引发四川暴雨成灾”的言论在网上流传,记者就此事采访了相关专家,专家表示,这样的说法纯属不经之谈。
B.美国参众两院终于达成妥协,奥巴马政府可以靠发行国债过日子,而自10月1日关门的美国部分政府机构也得以改弦更张。
C.在AC米兰同拉齐奥的比赛中,卡卡在第54分钟,用一记美妙的弧线球直挂拉齐奥队球门左上死角,打破了场上僵局。看台上振聋发聩的欢呼声淹没了场外的雷声和雨声。
D.“和郭导pk身高吧,比郭导短的童鞋们可以半价观看《小时代》哦!”上海一家电影院推出的这一活动引发了广泛的争议。电影宣传人员称郭敬明大度地表示不以为然。
2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好的批评家的文字是________的,他们往往不在语言上________。就像金圣叹点评《西厢记》一样,评到佳处,直接来一“妙”字,并不用一大通理论说妙在何处,可是我们便感觉此是妙处了。无需多言,读者此时已经________。
A.平铺直叙  字斟句酌  心照不宣
B.平易近人  字斟句酌  心领神会
C.平铺直叙  咬文嚼字  心照不宣
D.平易近人  咬文嚼字  心领神会
22.下列句子的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延迟退休的政策信号一经释放,立刻在全社会引发巨大反响,一时之间,________,反对之声___
_____。虽然延迟退休有益于减缓养老金不足的压力,也符合国际潮流,但遭到如此多的质疑和反对却是________的,其背后的原因值得决策者深思。
A.群情激奋  甚嚣尘上  始料未及
B.群情鼎沸  甚嚣尘上  超乎想象
C.群情鼎沸   此起彼伏  始料未及
D.群情激奋  此起彼伏  超乎想象
23.在下列句子的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1)读者欣赏作品清新的故事,却忽略了蕴藏的热情,欣赏文字的朴实,却忽略了作品隐伏的悲痛,实际上近于________。
(2)中国古代文化是一座巍峨的高峰,不管我们在儒、释、道哪一条路上行走,________,最终都必然会在山顶上相逢。
(3)多年前,集团首席执行官就感觉自己________,在集团迅猛发展、国际市场不断拓展的今天,他的危机感丝毫未减。
A.南辕北辙 异曲同工 如临深渊
B.买椟还珠 殊途同归 如履薄冰
C.南辕北辙 殊途同归 如履薄冰
D.买椟还珠 异曲同工 如临深渊
2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1)作为新兴产品的空气能热水器,假冒产品充斥市场,可谓__________ ,消费者难以辨别真假。
(2)长期以来,因为缺乏有效的法律规范,以及科学的估价体系,收藏市场监管滞后,参与人员__________
,欺诈之事时有发生。
(3)本市各类培训机构中外籍教师的素质参差不齐,市场上正规的培训机构基本都能执行外教聘任规定,但庞大的外语培训市场还是有不少__________
A.鱼龙混杂  鱼目混珠  滥竽充数
B.鱼目混珠  滥竽充数  鱼龙混杂
C.鱼目混珠  鱼龙混杂  滥竽充数
D.滥竽充数  鱼龙混杂  鱼目混珠
25.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运河两边,曾经经历风雨的杨柳依然飘拂,而丢弃在如今荒废的码头边的碎瓦片________,只要你留心,总会有一些新的发现。
(2)清晨的牦牛屯就给人不一样的感受,来给朱爷拜寿的人________,全屯子里的人似乎都沉浸在这样一个盛典的欢乐之中。
(3)圆明园里的宝物________,可是经历了英法联军的洗劫,再加上后世军阀混战,战乱频仍,现在都荡然无存了。
A.应接不暇  俯拾即是  数不胜数
B.俯拾即是  应接不暇  数不胜数
C.数不胜数  俯拾即是  应接不暇
D.应接不暇  数不胜数  俯拾即是
2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从迷人的香格里拉到浪漫的丝绸之路,从彩云之南的大理到鱼米之乡的扬州……《神秘中国》用“世界的语言”惟妙惟肖地向全球讲述中国故事。
B.司法与执法迫切需要专业性、严谨性以及独立性,法治必须成为一种有形的、禁得住考验的信仰,能够钳制并警示所有人,歪门邪道才会委曲求全。
C.当前,不少卫生监管部门对医院因政府公共财政投入不足而乱收费的项目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因此违规收费在很多医院都是一种冠冕堂皇的行为。
D.在2014年欧洲高尔夫球挑战巡回赛——佛山公开赛首轮比赛中,中国小将何泽宇步步为营,完美地执行赛前制定的策略,最终交出了67杆的好成绩。
2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汉字听写大会”虽然没有明星和绚烂的舞台,但在中央十套播出仅数期便成功登堂入室,成为中央一套黄金档节目。
B.他自幼学习音乐,朝歌夜弦,反复揣摩,打下了坚实的音乐基础,可以说是“十八般乐器”样样精通,因而在演艺圈占有一席之地。
C.1994年,南非举行了首次不分种族的大选,非国大领衔的联盟获胜,为反对种族主义斗争了一辈子的曼德拉不孚众望,当选为南非首任黑人总统。
D.2013年钢铁行业利润率虽悄然反弹,但日渐式微,仍创近年次低点,预计在行业整合的背景下,2014年将会继续好转,且机遇与风险并存。
28.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首都的艺术工作者不远千里,来到这海拔5000米以上的哨所,为边防战士们做了一场美轮美奂的艺术表演。
B.全国的道德教育专家齐聚六朝古都南京,就当前的青少年道德教育问题各抒己见,见仁见智,进行充分讨论。
C.文学工作者应该深入社会,深入民间,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有了生活积淀,才能写出有声有色的优秀作品。
D.为了学生的心理健康,张老师可谓处心积虑,他深入每个学生的家庭了解情况,每天都抽出时间和学生谈心。
29.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多西是乔布斯精神的继承者,他看起来沉默寡言,但如果谈论到货币问题,他立刻就会口若悬河,甚至会给你上一节这方面的历史课。
B.有的村干部喜欢做承诺,结果却往往无法兑现,而老李却一言九鼎,信守几年前许下的诺言,成功地修建了一条通向山外的公路。
C.有人批评余华的《第七天》是缺乏艺术加工的“新闻串烧”,说他江郎才尽,但也有人认为其立足现实的创作态度还是值得肯定的。
D.李娜是一个细心谨慎、八面玲珑的人,每次比赛前,她都会把对手的资料收集齐全并深入分析,做好一切应战准备,从不打无准备之仗。
30.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 当的一项是(  )
A.美国政府关门意味着什么?许多国会和白宫职员休假之后,一些美国媒体开始一五一十地讨论这一看起来颇具现实意义的问题。
B.听到张旭东升任宁江市交通局长的消息,一帮老同学、老同事纷纷发来短信,祝贺他的乔迁之喜,并要他赶快请客。
C.因为有了充足的伏笔铺垫和出人意料的结尾,莫泊桑小说《项链》的情节显得波澜壮阔,悬念丛生,让读者回味无穷,赞叹不已。
D.在以“高中阶段要不要文理分科”为主题的辩论赛中,正反双方的表现可谓半斤八两,势均力敌,所以格外精彩。
【2015年高考考纲解读】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是2015年高考语文《考试说明》中规定的一个必考点。能力层级为E(表达应用)。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主要是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里正确使用实词、虚词和熟语(主要是成语)的能力。所谓“词语”,一是指常用词语,包括实词中的近义词、虚词和熟语;二是规范的词语,即现代汉语中的规范用词。所谓“正确使用”,一是考查“使用”是否正确,二是在“使用”中考查。本专题只涉及辨析近义实词,弄清易混虚词。
1.考查重点是近义实词的辨析和使用,多是在动态的语境中考查词语的使用。常见的命题形式包括判断词语使用正误、选出使用恰当的一组词语的选择题,直接根据语境填空的主观题。
2.既有对实词或虚词的单独考查,也有将二者合并(或与成语三者合并)考查的形式,后者更趋成为主流。
3.特别注重 考查考生在社会生活情境中运用词语的能力,设题时,常故意把词语的意义曲解得似是而非,试题的迷惑性很大。
4.考查形式稳定,主要是单项选择题,要求选出使用恰当或不恰当的一项。
5.考查重点明确:一是熟语中的成语是考查重点,二是考查的误用类型一般集中在望文生义、褒贬误用、用错对象、不合语境等方面。
6.语料均选自报刊中的时事热点材料,贴近现实生活,时代感强。
7.要注意熟语和实词、虚词的综合考查。
【重点、难点剖析】
一、正确使用实词
实词的考查以近义词辨析为主。要掌握和运用好近义词,关键在于能辨析近义词的意义和用法。辨析近义词是为了使思想感情表达得更精确、更细腻,语言表达效果更加鲜明生动。辨析近义词,辨异是重点,但要辨异首先要求同。所谓求同就是要找到一组近义词共同的基本义。然后在这个共同的基本义之内,辨析其差异。辨析的角度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词语的意义方面辨析
1.弄清词义的侧重点
近义词有一个特点:基本上有相同的语素,同时也有不同的语素。分析不同语素的意义,找出它们的细微差别,把握各自的词义侧重点,才不会用错。如“景点”与“景色”,“景点”侧重指景物的地点,“景色”侧重指景象、情景。
①名词近义词的侧重点区别往往在所指的事物现象的特点方面。如“场面”与“局面”都指“在一定环境中呈现出来的情况”;但“场面”重在指“一定场合下的情况”,而“局面”重在指“一个时期内事情发展变化所呈现出的形势”。
②动词近义词的侧重点区别往往在所指动作的方式、方法或动作的结果方面。如“沉思”“深思”“寻思”这一组词,都有“注意力集中,仔细思考”的意思,但“沉思”重在思考的“全神贯注”,“深思”重在思考的“深入”,“寻思”重在思考的“反复”。再如“扩大”与“扩充”都有“向外发展”的意思,但“扩大”重在“由小到大”,“扩充”重在“增长充实”。
③形容词近义词的侧重点区别往往在所指状态和性质方面。如“陡峭”与“峻峭”,前者重在“陡直”,后者重在“高峻”;“冷僻”和“冷落”,前者重在“偏僻,不熟悉”,后者重在“不热闹,不热情”。
2.把握词义轻重
词义的轻重不同,它的用法也就不一样。一组词的意义基本相同,但是有的适用于重要的、较大的事物,有的适用于一般的事物;有的表示程度深、性质重,有的表示程度浅、性质轻。如“敬佩”与“敬仰”都表示敬重之意,但“敬仰”有仰慕意,程度更重。
“诬蔑”和“诬陷”这两个词都有“硬说别人做了坏事”之意,但“诬蔑”指捏造事实,破坏别人的名誉,词义较轻;“诬陷”指妄加罪名,进行人身陷害,词义较重。再如:“妨碍”指对人或事造成一定的障碍,词义较轻,如“这么晚了还放录音机,会妨碍别人休息的。”“妨害”指使人或事物受到损害,词义较重,如“瓜果蔬菜上喷洒农药,会直接妨害人们的健康。”
3.辨明词义范围
有很多近义词词义范围的大小是不相同的,我们可以通过留同析异,确定词语的适用范围,来推断正确的选项。如“时代”与“时期”、“边疆”与“边境”、“局面”与“场面”、“年龄”与“年纪”等。例如:“年龄”指人或动物、植物已生存的年数,词义范围大,如“寺院里的两棵银杏树,看上去它们的年龄足有上千岁。”“年纪”专指人的年龄,词义范围小,如“您这把年纪了还带头干活,我们这帮小青年哪敢怠慢?”再如“天气”和“气候”,前者指“大气在不太长的一段时间内的变化现象”,后者则指“在较长时期内概括出来的气象特点”。词义范围的大小不同,还表现在有的词是指事物的集合体,有的则是指事物的个体,前者如“河流”“书籍”“树木”,后者如“河”“书”“树”。
(二)从色彩方面辨析
词的色彩意义主要是指词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有些词在指称客观事物或现象时表明了人们对该事物或该现象的爱憎、褒贬等感情,这就是词的感情色彩。例如:“
果断”、“决断”、“武断”都有毫不犹豫地作出决定的意思,但“果断”是褒义词,“武断”是贬义词,“决断”是中性词。有些词语由于经常在特定的语体中使用,便带上了某种语体所特有的色彩,这就是词的语体色彩。例如:“诞辰”与“生日”,“商榷”与“商量”,前者用于书面语,后者用于口语。不过,词语的感情色彩、语体色彩,有时为了追求某种特定的表达效果也是可以活用的,比如褒词贬用、大词小用、庄词谐用、谐词庄用等等。这些都属修辞方面的问题,兹不详论。
1.把握感情色彩
词语的感情色彩分为褒义、贬义、中性三种。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有利于正确使用词语。例如:“成果、结果、后果”都有结局之意,但“成果”指取得的成绩、成就,为褒义词(带有肯定、赞许、喜悦的感情);“后果”往往指不好的结果、坏的结局,为贬义词(带有否定、贬斥、憎恶的感情);“结果”无什么褒贬的意义,为中性词。再如:鼓动(褒义词)、发动(中性词)、煽动(贬义词);称赞(褒义)、奉承(贬义)。
2.区分语体风格
语体指为适应不同交际需要而形成的语言体式,一般分为口语(通俗)和书面语(较庄重文雅)两大类,书面语又可分为公文语体、科技语体、文艺语体、政论语体等。
例如:“见面”用于口语,“会见”用于书面语;普通话叫“玉米”的,不同地方分别叫“棒子、包米、包谷”等;生活中说“土豆”,在植物学中称为“马铃薯”;在公文中常用的词语,如“教正、奉托、笑纳、承蒙、兹、拟”等在其他文件中就不常用。这样的近义词,或庄或谐,或文或白,或雅或俗,在不同场合有着不同的作用。
(三)从用法方面辨析
1.词语的搭配习惯不同
在语言运用中,词和词组的搭配有一定的限度,不能任意组合。例如:
①发扬——优点、作风、传统;发挥——创造性、积极性、作用、干劲。
②改进——工作、方法、技术;改善——生活、关系、条件。
③交流——思想、经验、物资;交换——意见、礼物、资料。
2.词性和语法功能不同
例如:①阻碍——障碍:“阻碍”是动词,如“阻碍生产”;而“障碍”是名词,如“排除障碍”。
②壮大——强大:前者为动词,如“壮大声势”;后者为形容词,如“强大的动力”。
③精华——精彩:“精华”是名词,如“全书的精华”;“精彩”是形容词,如“精彩的故事”。
④公然——公开:两个词语都含有不加掩饰地采取行动之意,但“公然”是副词,在句中只能作状语,如“公然侵入”。“公开”是动词兼形容词,在句中可当谓语,如“真相早已公开了”;可当状语,如“公开表明态度”;可当定语,如“公开的秘密”。
⑤不齿——不耻:“齿”本为名词,指牙齿,在这里“齿”是动词,有“说到、提及、并列”之意。“不齿”指不与同列,表示鄙视。
“不齿”前边可以加“所”,构成“××所不齿”。如“人所不齿”。后边一般不接其他词语,如果要接就必须在所接词语前加“于”,构成“不齿于……”。如“不齿于人”等。而“耻”是个形容词,有耻辱、羞愧的意思。在词中“耻”具有意动用法,有“以……为耻”的意思。“不耻”前边不能加“所”,后边可直接接其他词语,构成“不耻××”,表示“不以××为耻”的意思。
3.适用的对象不同
例如:①爱护——爱戴:前者用于上级对下级、长辈对晚辈或同级同辈之间;而后者用于下级对上级、晚辈对长辈。
②抚养——奉养:前者用于长辈对晚辈,而后者用于晚辈对长辈。
【方法技巧】
1.辨别语境含义法
正确使用词语的基础是能够根据语境辨析词语的意义。语境就是词语所处的语言环境,也就是上下文。要确定词语的意思,必须把它放在语境中考虑。汉语词语有许多是多义的,但是到了一个语境中,每个词都只能有一个固定的意义(特定的双关修辞例外),比如“深”在“夜深人静”中是“时间晚”的意思,在“情意深长”中是“厚”的意思,在“内容深奥”中是“不易懂,难度大”的意思。可见语境对词义的确定是至关重要的。
词语使用的正确与否,主要是看其适合语境与否。选择恰当词语,先把握语境的特点是十分必 要的。
例如:某市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经济建设要注重环境保护;(坦承、坦陈)该市的环境保护仍然严重滞后。
坦承,坦白地承认;坦陈,坦率地陈述。从语境看,作为该市负责人是在说明和交代本市存在的问题,有承认事实的意思,因而用“坦承”较为恰当。[来源:Zxxk.Com]
2.留同析异比较法
近义实词辨析主要是弄清近义实词之间的细微差别。近义实词的特点是“同中有异”或“大同小异”。留同析异,仔细辨别,注意辨别同义词或近义词在意义、色彩、运用等方面的细微差别。
例如:为了躲避敌人的搜捕,她(化装、化妆)成一个阔太太,打扮得珠光宝气。
语境意义是明显的,是指她把自己打扮成一个阔太太。“化装”与“化妆”,相异语素是“装”与“妆”。都有装饰、打扮的意思,但“装”有服装义,“化装”就是改变自己的服饰而装扮成某种身份的人;“化妆”就是打扮,使自己容颜美丽,因而应选“化装”。
3.习惯用语联系法
有些近义词没有相同或相异的语素,不能通过语素比较鉴别,从词语本身的意义、功用又辨析不清,那就把所辨析的词语放入日常习惯用语中,由此而区分出其异同,再选合适的一个。
例如:他(迟疑、犹豫)不决地伫立着,缓缓环顾四周的房屋和院中的景物。
“迟疑”“犹豫”都有“一下不能判定”的意思。迟疑不决、犹豫不决,这些词语都正确。只有放到日常习惯语境中去体味其差异,才能判定应选哪一个。“我请他帮忙,他迟疑了一下,还是跟我走了。”“我请他帮忙,他犹豫了一下,同意了。”“迟疑”常指行动而言,“犹豫”常指态度而言,因而根据语境应选“犹豫”。
二、正确使用虚词&&
常考的虚词有连词、介词和副词,在使用时的错误类型具体如下:
连词连接词、短语或句子。高考主要考查关联词的用法。关联词语是复句的有机组成部分,由连词、副词充当。一个复句,用不用关联词语、用哪个关联词语,是单用还是成对地配合着用,用在什么位置,都有一定的规则。关联词语的正确使用是靠语境推断出来的。关联词语在使用上常存在如下错误:
1.错用关联词语
例:①宋朝皇帝只知道吃喝玩乐。为了喜欢斗鸡,就把一个流氓抬举为殿师太尉。(应把“为了”改为“因为”)
②尽管学习怎么紧张,他还坚持天天锻炼身体。(“尽管”和“不管”是不完全相同的。“尽管”是用于让步转折句,“不管”是用于无条件式的条件复句。应把“尽管……还”改为“不管……都”。)
2.关联词语搭配不当
例:你只有意识到这一点,就能深刻地了解我们的幸福生活来得不易。(“只有”与“才”搭配,所以应把“就”改为“才”)
3.关联词语位置不当
规律:各分句的主语相同时,关联词语放在主语的后面;各分句的主语不同时,关联词语放在主语的前面。
例:由于国棉一厂长期以来不抓革新,总落在国棉二厂后面。产量不是比国棉二厂低,就是质量比国棉二厂差。(分句主语不同,“产量”应放在“不是”之后)
介词用于名词、代词或短语前,组成“介词结构”,作动词、形容词的附加成分,表示时间、处所、方式等。介词使用中的常见错误有:
1.滥用介词
介词在语言组合过程中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但是要做到当用则用,不当用的时候不可滥用。滥用介词不但会使表达啰嗦,而且有时还会使表达混乱,造成语病。
例:①他们试制了十九个心脏瓣,从而填补了我国在生物瓣替换领域的空白。(“在”是多余的,应删去)
②从这个故事里告诉我们一个真理: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从……里”使句子缺少主语,应删去)
2.误用介词
(1)该用这个介词而误用了那个介词
例:①一月三十日夜,本市普降大雪,对城市交通带来不便。(“对”应改为“给”)
②对于金沙江,我曾听人讲过不少优美的故事。(“对于”应改为“关于”)
(2)介词同后面的介词宾语不搭配
例:①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多次指示我们将占用的校舍里搬出来。(错用“将”,使前后文不搭配。“将”应改为“从”)
②动物园根据大熊猫安排了大熊猫所需要的生活环境。(“根据”不能同“大熊猫”搭配,应改为“根据大熊猫的习性”)
副词用来修饰动词或形容词,表示时间、范围、程度、语气等。它可作状语,有些能起关联作用。副词使用的常见错误:
1.不明词义,该用甲(副)词而用了乙(副)词。
例:①新来的经理同老经理一样,更会体贴员工。(“更”表示程度进一步增加,两个经理既然“一样”,就不能用“更”,可改为“很”)
②刚刚厂里开会,你参加了吗?(混用了时间副词和时间名词,应改为“刚才”)
2.错把副词当形容词用。
例:①行军途中,碰到了一件很猛然的事情,首长及时调整了作战方略。(“猛然”是副词,应改为形容词“突然”)
②元朝政府曾一度把一些秘密结社改变为公然的组织,使他们的活动符合统治阶级的利益。(“公然”改为“公开”)
3.多重否定运用错误
运用多重否定时,如果不小心,就会把话说反。
例:①谁也不会否认,地球不是绕着太阳转的。(就是“大家都承认”,应去掉后一个“不”)
②难道能否认雷锋精神在现代社会过时吗?(三重否定:“否认”是一次否定,“过时”也是一次否定,反问语气又是一次否定,想强调“雷锋精神在现代不过时”,但说反了,应在“过时”前加一个“不”,或把“否认”改为“承认”)
4.注意时态,正确选用表示已然、未然的副词。
例:他拿起望远镜看了一阵,想了一会儿,接着在地图上飞快地画了一些符号,然后用望远镜仔细地再看了一阵。(“再”改为“又”,因为“了”表示已然语气)
【特别提醒】
1.把握词性,区分用法
不同的词性意味着具有不同的语法特点和功能,在选择使用时可根据词语在句中的位置,结合近义词语的词性进行辨析。如“固然/诚然”,前者只能作转折连词,后者除作连词外,还可作副词。例如:
①这样办固然稳当,但是太费事。②他很爱那只小狗,小狗也诚然可爱。
2.照应对象,分清场合
正确使用虚词,还应从适用对象、场合、范围等角度辨析。例如表谦敬的副词、易混介词“对”“对于”即可由此区分。
介词“对”和“对于”的区别,前者适用范围广。一般而言,用“对于”的地方都可用“对”,但用“对”的句子,有些不能用“对于”。“对于”不能用在助动词、副词之后,而“对”可用在助动词前、副词前或后。如“我们会对这件事作出安排的”。
3.摆正位置,对应搭配
虚词的摆放位置必须根据句子的语法需要和虚词自身的表意特点来确定,而不能错位。有些虚词需要与实词或者其他虚词搭配使用,在搭配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搭配的对应。(1)关联词语的位置由分句主语确定。(2)关联词语多成对出现,如句中只出现一个,应仔细判断是否有遗漏。
4.看清句式,辨明关系
虚词的使用与句式有密切的关系,有的虚词只能用于肯定句,而不能用于否定句;有的虚词只能用于陈述句,而不能用于疑问句;有的虚词只能用于常式句,而不能用于变式句。所以在使用时,一定要先看清句式的特点。为了表明或强化词语之间、短语之间和句子之间的关系,常常需要使用虚词,在使用之前,我们首先必须辨明关系,否则,就会发生关系混淆、关系颠倒或强加关系等错误。例如:“尽管”表示让步关系,所引分句内容真实,“不管”表示条件关系,所引分句内容虚构;“从而”表示因果关系,“进而”表示递进关系。
三、望文生义
成语的意蕴是约定俗成的,而且大多都有一定的典故,加之有些成语中的语素还含有生僻的古义,这就造成了成语理解上的难度。如果不仔细辨析,一瞥而过,就容易造成望文生义的错误。
成语的意义具有整体性,往往不是它的组成部分意义的简单相加,因此不能从字面上理解其意义。如“文不加点”用来形容文思敏捷,下笔成章,是一个褒义词,而不能理解为“写文章不加标点”;“挖墙脚”是指从竞争对手那里弄走人才或抢走生意,并不是真的去挖人家的墙。又例如:冬天老年人要增加营养,也要适当运动,在户外锻炼时一定要量入为出,以步行为宜,时间最好选在傍晚,还要注意保暖,防止着凉。
“量入为出”指依据收入的多少来决定支出的限度,而不指“在家”和“出门”。[来源:学科网]
【特别提醒】
抓关键词,抓比喻义。避免望文生义的方法首先是抓关键词。例如:屡试不爽,爽,差错。多次试验都不错。再例如:间不容发:间jiān,中间。中间容不下一根头发。比喻情势危急到了极点。其次要在理解原意的基础上,把握比喻义。例如:方枘圆凿záo,方榫头,圆卯眼,两下里合不起来。比喻两者格格不入。再例如:和盘托出,原意是端东西时连盘子都托出来。原来比喻毫不保留地全都拿出来。后来比喻毫不保留地说出实情。
四、褒贬误用
成语的感情色彩可谓褒贬分明,如“无微不至”与“无所不至”,仅一字之差,感情色彩却截然不同。因此,我们在运用时,要因目的、场合、对象的不同而异,用于赞扬、夸奖的使用褒义成语;用于贬斥、批评的使用贬义成语。否则,成语运用就不恰当了。命题者却故意贬词褒用,或褒词贬用,要注意辨析。
【特别提醒】结合语境,体会褒贬。有些成语的感情色彩并不是唯一的、固定的,可能因语境的变化而存在差异。
有些成语或贬义或中性,要结合具体语境进行辨析。
如“标新立异”——(中)独创新意,立论与人不同;(贬)为了显示自己,故意另搞一套。“闭门造车”——(中)原指只要按照统一规格,即使关起门来造的车,也符合标准;现多作贬义,比喻凭主观想象处理问题。“登峰造极”——(中)比喻成就达到最高境地;(贬)比喻达到极点,多用于坏人。
有些成语根据对象、场合不同,或褒或贬,两义共存。
如“咄咄逼人”——(褒)形势发展很快,促使人努力向上;(贬)盛气凌人,气势汹汹。“呼风唤雨”——(褒)比喻群众具有支配自然的伟大力量;(贬)反动势力的煽动。
五、用错对象
有些成语有特定的使用对象,如果把握不准,就容易扩大使用范围或误作他用,出现张冠李戴的错误。如“巧夺天工”是指精巧的人工胜过天然,只能用于人工制作的东西,不能用于本来就是自然的东西;“豆蔻年华”只能指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而不能用于男子。又例如:
微笑像和煦的春风,微笑像温暖的阳光,它蕴含着一种神奇的力量,可以使人世间所有的烦恼都涣然冰释。
“涣然冰释”比喻疑虑、误会等完全消除。句中用于比喻“烦恼”,属于用错对象。
【特别提醒】弄清对象,注意搭配。有些成语有特定的使用对象,比如“青梅竹马”“两小无猜”“比翼双飞”“相敬如宾”只能用于男女或是夫妻之间,“一挥而就”“倚马可待”“洛阳纸贵”“江郎才尽”等只能用于写文章或是文学艺术之中。
六、不合语境
有些成语使用时有着特定的语言环境,如果使用不当,就会与其所在的语境不协调,甚至出现逻辑错误。例如:
当时暴雨如注,满路泥泞,汽车已无法行驶,抢险队员们只好安步当车,跋涉一个多小时赶到了大坝。
“安步当车”意思是慢慢地步行,就当是坐车。使用时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行走速度缓慢;二是行走者不慌不忙地步行,表现出的是一种闲适平和的心情。而句中描述的是抗洪抢险时的情景,情况紧急又遇上暴雨如注,该成语与所在的语境很不协调,是不恰当的。又例如:
领导者应该在问题出现之时就未雨绸缪,而不应在问题出现之后惊慌失措。
例句中“未雨绸缪”比喻事先做好准备工作,“事先”显然与“出现之时”矛盾。
类似的还有“受贿之初就心有余悸”“曾几何时将大展宏图”“问题未发现前就应防微杜渐”“长此以往就出现了成绩下滑”等。
【特别提醒】紧扣语境,寻找矛盾。辨别成语运用的正误要注意从具体的语境出发,这里强调的语境主要是从修饰与被修饰的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语境不合的现象。例如:
入夜,月色溶溶,水天寥廓,我们或坐在树下谈笑自若,或坐在船上叩舷高歌,或立于小石桥上对月凝思。
“谈笑自若”指有说有笑,同平常一样(多指在紧张或危急的情况下)。很明显,坐在月夜的树下,属于比较平常的情况、平常的环境。这就犯了不合语境的错误。
七、自相矛盾
有些成语从意义上看似乎符合句意,没有错误,但从逻辑事理的角度推敲则存在问题,主要表现为前后矛盾。例如:“拖拉机司机急于赶路,不走公路,另辟蹊径,沿着江边小道行驶,不料驾驶失控,出了车祸。”“另辟蹊径”原意是另外开辟一条路,即比喻另创一种风格或方法。这里如用原意,则与“沿着江边小道”相矛盾。如果不注意成语的意义和整个句子语意的比照,也极有可能使成语的意义和句子的语意矛盾。
【特别提醒】
1.在运用中,有些成语的意义与句子其他部分表达的语意不是一回事,前后矛盾。
2.每个成语在句中都有自己不同的语法功能,如果对此把握不准,就容易造成功能混乱的错误。
八、重复赘余
在辨析句中熟语使用正误时,要注意分析整句的意思,查看词义是否与句子重复,或者赘余。如“某些大学生的语文水平实在低劣,被人贻笑大方,影响了学校的声誉”一句中的“贻笑大方”本身就含有被动义,即让内行人见笑,因此,“被人”属多余。
【特别提醒】
在句子上下文已有与成语相同意思的表述,导致成语语意和上下文语意重复。容易重复赘余的成语(括号内的词赘余,应删除)有:
(正)方兴未艾      难言之隐(的苦衷)
(对自己)妄自菲薄& (人民)生灵涂炭
(人民的生活)安居乐业& (显得)相形见绌
(感到)习以为常& 忍俊不禁(地笑起来)
(故意说得)闪烁其词& (目前的)当务之急
(难得的)空谷足音
九、谦敬错位[来源:Zxxk.Com]
成语是从古代沿用下来的,有些已经深刻打上古代礼仪文化的烙印。它们有的只用于向对方表敬,有的只用于自我示谦。如果辨别不准,就会导致谦敬失当。例如:
同学们经常向老师请教,这种不耻下问的精神值得提倡。
“不耻下问”指的是向学问比自己差的或职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
【归纳总结】有些成语是谦辞,只能对己;有些成语是敬辞,只能对人。如果辨别不准,就会导致谦敬错位。这点涉及语言得体问题,往日常生活中尤显重要。
常见的谦辞有:抛砖引玉、狗尾续貂、班门弄斧、姑妄言之、信笔涂鸦、一孔之见、不情之请等。
常见的敬辞有:高抬贵手、卓尔不群、高朋满座、大材小用等。
十、搭配不当
有些成语由于词性的限制,要注意它与前后词语的搭配得当与否问题。例如:
(1)同心同德、深思熟虑只能作谓语,不能带宾语;津津乐道、耳濡目染、司空见惯、漠不关心等不及物动词不能带宾语;不约而同只能作状语。
(2)望其项背、同日而语、等闲视之、相提并论、一概而论、等量齐观、善罢甘休等成语不能用在肯定句中,只能用在否定句或疑问句中。
【特别提醒】一个词语依据某种语法关系,往往有较固定的搭配方式,如果脱离这种搭配方式,则容易出错。有些成语的使用也有其特定规则,比如说修饰语与中心词不搭配,动词与宾语不搭配,有的本身就不能带宾语等等。
【高频考点突破】
考点一 实词
考查角度1& 从语意语境角度辨析词语
从意义方面进行辨析,词义的准确理解是前提,在此基础上,分析不同词语的轻重和侧重点,运用于恰当的语言环境,以达到正确使用的目的。
【例1】(2013·高考山东卷)阳春三月,一位老人在杭州西湖岸边展示他高超的拳脚功夫,引来许多行人侧目观赏。
【例2】 8月24日上午9点左右,美国纽约帝国大厦外发生一起枪击案,造成2人死亡,至少9人受伤。警方快速澄清此次枪击案与恐怖袭击无关,是因53岁的枪手失业后对未来感到________(失望/绝望)导致的。
【例3】 千百年来,历代中国文人对宋词的品鉴、仿作,已成为他们的________(情趣/雅趣),凝聚着独特的美学追求。
[来源:Zxxk.Com]
【解析】“情趣”,性情志趣或情调趣味。“雅趣”,高雅的意趣。在“对宋词的品鉴、仿作”“独特的美学追求”等语境中,用“雅趣”更佳。
考查角度2 从范围对象角度辨析词语
不同实词的使用对象和适用范围是不同的,只有准确把握这些,才能正确地辨别实词。
【例4】 美国首名登月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认为,火星应该是美国________(太空/天空)探索计划下一个长远目标。他因此希望美国重返月球、为前往火星做训练。
【例5】 月光极其___
_____(温和/柔和),溪面浮着一层薄薄的白雾,这时节对溪若有人唱歌,对歌者隔溪应和,实在太美丽了。
考查角度3& 从色彩意味角度辨析词语
汉语的词语除了本身的意义外,还有附加的意味,这种意味是在使用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即词语的色彩。词语的色彩一般包括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从词的感情色彩看,有褒义词、中性词和贬义词三类。从词的语体色彩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杭州帷幄科技有限公司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