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PSrtk静态测量步骤最后时段为什么会少一个

GPS测量与数据处理实习报告
刚刚学过GPS原理与应用,对于GPS的还只有一个理论上的认识,并没有真正体会GPS测量的技术过程,也不知道学的各种差分实际上到底该怎么用。通过这门实习可以掌握GPS接收机的使用方法,掌握利用GPS技术进行控制测量,地形测量和施工放样等测绘工作方法。从而加深对课堂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对GPS测量技术有一个感性认识,整个过程都差不多是我们自己安排和实施的,从而可以培养和提高我们利用所学理论知识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将来的工作中可能碰到的项目积累经验。
我们实习的内容包括在整个武大校区内做控制点的静态测量,还有友谊广场的动态测量和施工放样练习,控制和碎步测量数据的内业处理。
实习时间安排:如下表。
实习内容介绍,实习物品发放,软件熟悉
仪器操作练习、软件介绍
踏勘选点,方案设计,任务安排
外业观测及数据传输
RTK 碎部测量
RTK施工放样
实习人员组成:一个班分成两个大队,我所在是第七队,队里又分五个组,每个组4个组员,其中包括一个组长,一个队一个组长。另外我们班还
控制网外业观测设计
2.1.1 项目概况
控制网外业观测整个队测区是三个校区外加国软。总共架设10个点,在各个校区均匀分布,共5个组同步观测,采用扩张推进,每个点都测两次。
具体实习内容包括:技术设计、选点、外业观测计划、外业观测、数据传输及格式转换、基线解算、网平差、成果质量控制、技术总结。
2.1.2 技术设计依据
(1) 等级:国家E级;
(2) 控制网覆盖范围:武汉大学1~3校区和国际软件学院;
(3) 点间距:每个控制点间距大于500m;
(4) 两队之间保持通视
(5)&&&&&&&&&&&&
控制点周围高度截止角&15°处尽量无遮挡物,便于接收卫星信号
2.1.3 现有测绘资料
《武汉大学控制点成果表》,《武大校园测绘实习分布图》,《校园网控制点成果》
选点情况(含点位分布图)
我们组被分配到珞珈山上,树木太茂盛,选点不是很容易,珞珈山路的路口比较开阔,所以在这里选了一个点,然后为了不与其他组的点太近,我们又绕过珞珈山在法学院后面的一个比较大的羽毛球场上选了一个点,那里视角比较开阔,而且这些天天气燥热,基本上没人在那里打球,所以这个点还是不错的。
但是这两个点,一个旁边有外院,算是比较高的建筑物,另外一个旁边树,房子也都有,不仅会挡住视角,而且多路径效应会比较严重,所以卫星信号都不是很好,实习结果出来可以看到信号有缺失的,而且周跳也比较多。
我们组选的两个点见图2。
观测方案及质量控制方法
我们每次都是5台接收机一同观测,扩展方式是边连式,推进方式是扩展式,因为每个组要测两个点,一队总共是10个点,每个点要测两次,每次5个站同步观测,总共是4个观测时段。原计划安排如表1。但是由于临行前有个组电池没充好电,所以改变了计划,实际观测方案如表2。
时间&&&&&&
8:30-9:30
10:30-11:30
时间&&&&&&
9:30-10:30
11:30-12:30
质量控制:5个站同步观测,同时每个站可以观测到4颗以上卫星,可以做因为有已知点,因此可以做差分来消除各种误差,利用GPS网中点与点,基线向量和基线向量以及基线向量间的各种几何关系,通过参数估计的方法,可以消除观测值和起算数据误差所引起的网在几何上的不一致,从而得出更为精确可靠的测量成果。
提交成果资料的内容
& (1)所有静态观测的GPS网点图;
(2)GPS静态测量控制点点之记(每人提交1个点的点之记,同一点不超过2份);
(3)GPS静态测量外业观测手簿(每人提交1份,同1点不超过2份);
(4) 采集的数据及处理成果。
控制网技术总结
2.2.1测区概况
我们测区在珞珈山上,山上树很多,很大一块都找不到比较空旷的地方,而且也有很多建筑物,不过高的建筑物倒是比价少,另外一个,测区范围比较大,因为为了使闭合环不超限所以要尽量将点选远一点,所以在我们测区内的点还是比较好选的。但是珞珈山上道路比较复杂,所以迁站的时候比较麻烦。
2.2.2技术依据
GPS网平差有三个用处:
(1)消除由观测量和已知条件中所存在的误差而引起的GPS网在几何上的不一致。观测数据,数据处理和起算数据的误差将使得GPS网存在几何上的不一致。
(2)改善GPS网的质量,评定GPS网精度。通过网平差,可得出一系列精度指标,结合这些指标可以设法确定质量不佳的观测值,并对其进行相应的处理。
(3)确定GPS网中点在指定参照系下的坐标以及其他所需参数的估值。
选点要求:
(1)观测区四周视野开阔,对空通视好;
(2)15°以上不宜有成片障碍物,不宜有金属导体;
(3)便于仪器安置及观测作业;
(4)远离可能的干扰源;
(5)远离易引起多路径的环境;
(6)地质条件良好、点位稳定、易于保存,交通便利。
(7)充分利用符合要求的现有观测措施。
(8)尽量选择测站小环境和周围大环境一致。
(9)观测时保证同步观测时间大于1小时,并适时进行搬站联测,减少误差。
2.2.3点位分布
&&& 图表 2
全队的点位图见图1。因为开始测区划分就不是很合理,所以第4号点跟第3号点隔得远一些,而与别的组却近了一些,这是没有注意好的问题。
2.2.4外业观测情况
1.仪器型号:灵锐S86& 编号:6563
2.作业技术要求:
(1)等级:国家E级;
(2)控制网覆盖范围:武汉大学1~3校区和国际软件学院;
(3)& 点数:每队不少于10个,选点要求如上述;
(4)点间距:&500m;
(5)每个观测时段必须大于一小时
3.作业步骤:
(1)图上设计:确定点位的分布,数量和高等级的联测点。
(2)实地踏勘选点:按照图上设计,在实地做好标记,并绘制点之记。
(3)拟定作业计划:分区观测,选择观测时段,制定观测计划。
(4)观测:a.对中整平
e.开机,设置相关参数
f.记录数据,量仪器高。
g.关机,填写观测手簿
(5)实际观测总时段数:5小时36分钟。
(6)平均设站次数:每个测站两个时段。
(7)出现情况:第二组由于充电方法错误,临行前发现没有充好电,所以我们队只能临时改变计划。因为已知点都让别的队测了,所以实际上必要观测只要8个点,但是由于作业要求,所以我们队选了10个点。由于第二组充电可能会耽误比较久的时间,所以放弃了一个点,让他们下午开始测。这样,观测计划就改变了很多,但是只要符合要求的就可以解算出来。
2.2.5数据处理
(1)基线处理软件:南方测绘GPS数据处理
(2)基线解算:
A.导入数据:将接收机中数据导入电脑,并按照观测手簿将文件名改成“测站名+年积日+时段号”。
B.将数据导入软件:
C.输入天线高:
D.进行基线解算:基线解算-&全部解算。下为网点图。
E.调整基线计算条件使基线合格:
图中灰色部分为周跳数据,被禁用掉。
此外,还可以调整基线解算条件:
& F.平差:平差处理-&自动处理。成果输出。
结论与建议
可以看出来,我们的闭合环超限的又是很多,主要原因是作为队长的我开始没有把测区划分好,实际上我们拿的地图也是很不准确的了,按照地图上划分了测区,给各组选点很大限制,而测区的范围又没有控制好,所以有的点之间距离适中,有的点之间距离太近了。这样就导致闭合环的误差很容易超限。
导致超限的另一个原因可能还是选点问题,在珞珈山上选的两个点卫星信号都不好,而其他的地方就好很多。所以以后在这种树木茂盛的山上选点要非常小心谨慎,否则成果出来是很不好的。
动态测量总结
动态测量主要利用基准站与测站之间距离比较近,各种误差数值相近,从而可以做平差。走走停停法在迁站中需要保持对卫星的连续跟踪,目的并不是为了测定接收机在迁站过程中的运动轨迹,而只是为了将初始化中所确定的整周模糊度原封不动地传递到下一个点。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定位速度快,缺点是在迁站过程中必须保持对卫星的连续跟踪,所以这种方法只有在开阔的地方才适用,一般的测量中,信号总会被树木,桥梁等阻挡而导致失锁,就会需要重新初始化,作业效率会降低。
测区:友谊广场。视野开阔,便于做动态测量。
地形测量总结
3.2.1 作业过程
(1)架设基准站。设置好通道,各种参数,开机。
(2) 打开接收机,将通道设置得跟基准站一样,测量方式设成CMR。
(3)打开手簿,开启蓝牙,与接收机接通信号。
(4)新建工程,设置平滑模式,测得两个已知点。
(5)输入已知点坐标,进行参数转换。
(6)设置一般存储,开始测量碎步点。画好草图。存储。
(7)观测完之后,关闭仪器。
(8)导入数据,用凯斯软件绘图。
3.2.2 绘制的地形图
3.3.1 作业过程
&(1)架设基准站,发送差分信号的,组装仪器,GPS接收机设置为动态模式,用电子手簿记录碎步点坐标。
(2)接收机通道设置跟基准站一样。手簿蓝牙连上测站。
(3)测得两个已知点,做参数转换。
(4)测得已知点,看其坐标是否与已知坐标差太大,以此来做校正。
(3)设置存储模式为平滑存储,先测得想根据它定位的点,然后根据手簿提示可以找到想要的点。
3.3.2 碎部点图 实习体会
实习情况总结
我们队的测区是三个校区加上国软校区,队里一共是5个组,在信息学部跟国软放了一个组,本部划分为四块,其他四个小组每个组负责一小块,按照队里的统一计划迁站,观测。
由于临时发生地意外情况,所以我们队的整个计划都被打乱了,总的来说临时改变计划并不是很好,虽然最后我们还是按时完成任务了,但是缺陷不可谓没有。实际上因为已知点让别的班测了,而我们又要完成10个点的任务计划就有点乱了,临时改了计划之后大家对自己做的项目更加混乱了。不过实际上我觉得GPS网应该还是比较随意的,只要达到基本要求,网的形状并没有固定是五边形或四边形,这都是可以灵活掌握的。
另外,由于观测当天天气不是很好,早上甚至有下雨,所以相对来说卫星信号又要差一些(这个可以从软件界面上看出来),再加上测站距离的限制,我们的同步环超限就很多了。鉴于我们是第一次做GPS项目,基本上完成到这个样子还是不错了吧。
作为队长,安排整个队的计划,我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比如说,测区的划分不是很合理,导致各个小组选点的时候比较尴尬。然后观测那天早上临时做的决定,有点慌张。
但是实际上自己表现得比自己想象中还要好一点吧,临出发前第二组组长给我打电话的时候我还是比较镇静的,先让他检查是不是仪器问题,通知各组长先停下来,然后做新的计划。实际上,被选为队长的那天开始我就有压力了,还怕自己没安排好,整个队的人都被拖累了,不过,很高兴,测量那天自己没有慌张,很冷静地去想解决问题的办法。
另外,我们自己小组的测量中,我对仪器的使用还不是很熟悉。其实像这种实习的机会是很难得的,我应该抓住机会才对。
体会与收获
首先,在图上选点跟实际选点差别挺大的。这时候想起平差老师上课时候说过的话来了,有时候并不是我们成果做得不好,而是别人提供给我们的资料太过时了。图上一片空旷的地方早就修了高楼大厦了,所以选点的时候碰到不少麻烦。那个时候才真正意识到,也许这就是真正的做项目,你会遇到很多困难,没有人会给你做担保,在学校里,我们一向被惯坏了,犯了错老师会给我们补偿的机会,碰到任何困难都可以找老师,如果有解决不了的问题老师肯定会让我们放弃这个东西,但是在将来我们的人生道路上,事情绝对不是这么简单的,别人恐怕只会跟我们要结果,不管我们会碰到什么问题,而且那时候恐怕牵扯进来的利益会更多了。
建议和意见
首先,我觉得咱们实习的时间还是短了一点,真正做测量的时间只有两天,在这两天里,无论如何,学到的东西是有限的。当然,这两天天气暴热,实在够我们受的了。所以如果要延长时间的话,建议学校能把实习时间放在下学期开始的时候,每个学期结束的时候往往是天气最恶劣的时候。
另外,希望老师能在实习的时候能再多讲一些理论上的东西。测量的时候同学戏言我们都是民工,但是我想我们与民工不一样的地方就是我们了解这些东西的原理,他们从不。所以如果我们也不了解了,我们真的就沦为民工了。上课的时候老师关于GPS网这块讲的东西很少,关于动态测量也没讲,所以,其实我们都不是很理解自己在做的东西。所以希望老师还是能再跟我们讲一讲。边做边理解的效果还是比较好的。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09-0609-1009-1509-14
03-0802-2804-1701-13
◇本站云标签【图文】GPS静态测量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GPS静态测量
&&GPS静态测量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GPS测量中,观测时段数怎么算。如1.6时段_百度知道
GPS测量中,观测时段数怎么算。如1.6时段
我有更好的答案
观测时段是指做控制时同步接受数据的持续时间是一个时段,每个等级规范规定的有一个时段的长度观测时段数=控制点数乘以每点设站次数除以工作的接收机数,取整即可算得。GPS是英文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全球定位系统)的简称。GPS起始于1958年美国军方的一个项目,1964年投入使用。20世纪70年代,美国陆海空三军联合研制了新一代卫星定位系统GPS 。主要目的是为陆海空三大领域提供实时、全天候和全球性的导航服务,并用于情报搜集、核爆监测和应急通讯等一些军事目的,经过20余年的研究实验,耗资300亿美元,到1994年,全球覆盖率高达98%的24颗GPS卫星星座己布设完成。在机械领域GPS则有另外一种含义: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eometrical Product Specifications, 简称GPS)。另外一种含义为G/s(GB per second)。GPS(Generalized Processor Sharing)广义为处理器分享,网络服务质量控制中的专用术语。
再举例:用4台GPS接收机去观测,采用边连式。
10个控制点(含已知点)第一时段4台同步开关机,第二时段位移2台,其余2台不动再同步开关机,第三时段位移2台,其余2台不动再同步开关机,第四时段位移2台,其余2台不动再同步开关机,结束静态测量。方法1:(2+2+2)/10=0.6
, 0.6+1=1.6=观测时段数方法2: 4台GPS接收机*4个观测段/10=1.6=观测时段数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根据布网精度 这个GPS控制测量规范上面有的 按照要求来就可以了
引用chy00800的回答:再举例:用4台GPS接收机去观测,采用边连式。
10个控制点(含已知点)第一时段4台同步开关机,第二时段位移2台,其余2台不动再同步开关机,第三时段位移2台,其余2台不动再同步开关机,第四时段位移2台,其余2台不动再同步开关机,结束静态测量。方法1:(2+2+2)/10=0.6
, 0.6+1=1.6=观测时段数方法2: 4台GPS接收机*4个观测段/10=1.6=观测时段数
1.6是每点的平均设站次数,别误导人
1条折叠回答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gps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GPS静态测量实习报告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GPS静态测量实习报告
阅读已结束,下载本文需要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同时保存到云知识,更方便管理
加入VIP
还剩17页未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gps静态测量原理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