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电脑如何删除用户用户进来!

苹果新动向:全面监控用户来源!渠道哭惨CP乐坏
稿源:溪姐的网站
近期 iTunes Connect 中,苹果发布重要更新功能,增加了新的数据源和指标。CP可以进一步了解用户从哪里发现他的应用,包括在App Store浏览或搜索、其他应用、浏览器。说白了,苹果开始加强它的数据归因跟踪了(此前,苹果数据统计仅限于整体的购买数、付费情况等)。
对数据来源的跟踪,其实也是苹果反作弊在不断升级,对于渠道而言当然是很糟糕的,业内机刷、肉刷、积分墙掺量行为,会受到极大冲击,刷量作弊原形毕露。不过反作弊的事儿,苹果一直在做,自从上线苹果竞价广告以来一直在强化升级。可想,此次归因动作会再次让渠道哭惨,算了溪姐今天不写反作弊了(不能天天得罪人),今天写写为啥归因对CP这么重要,以及关于(移动互联网)归因的延伸知识吧。 苹果更新的归因跟踪,可以监控到哪些数据?
苹果在iTunes Connect App
Analytics信息中心添加了几个数据埋点: App Store
Browse:用户在 App Store 中浏览“精选”、“类别”或“排行榜”板块时首次查看了您的 App 或首次轻点了您的 App 以下载。 App Store
Search:用户在 App Store 上通过“搜索”首次查看了您的 App 或首次轻点了您的 App 以下载。其中包括 App Store 搜索中的 Search Ads。 App Referrer:用户通过轻点了 App 中的链接,客户被带到您的 App Store 产品页面。其中包括使用 StoreKit API 来加载您的产品页面的 App。 Web Referrer:用户通过轻点了网站中的链接,客户被带到您的 App
Store 产品页面。
总的说来,苹果归因目前主要可以监控三个方面数据:1、引导App来源;2、引导网页来源;3、营销活动来源。当然,还有它自身App Store 中用户浏览和搜索行为数据。 & & &苹果新的iTunes Connect数据归因分析,对CP而言是重大利好。App推广运营可以更轻松地分析流量来源数据,以此来优化推广行为和筛选优质渠道。归因数据可以帮CP识别渠道质量,从而进行广告效果评估和结算。归因跟踪到底是个什么鬼?
归因,就是说CP需要知道通过多个渠道推广来的广告质量、获取的用户数量、来源等,基于这些数据,可以更好的优化广告投放。比如剔除效果不好的渠道,对质量高的渠道进行加量,或引进新渠道,再不断调整优化。
也就是说,归因跟踪越精准精细,渠道作假越难。另一方面,CP的用户质量会更高(因为不好的渠道被剔除了),更利于精细化运营以及在流量红利殆尽的今天实现用户增长。
客户在投放时,数据跟踪归因分析是绕不开的话题。目前市场上国外做第三方归因跟踪有Appsflyer和Adjust,国内做移动互联网归因分析有量江湖,这几家归因公司可以覆盖大部分的投放渠道。 归因市场:媒体渠道或独立第三方各有各的归因策略Facebook:点击后28天内的安装和看过广告24小时内安装也会归因为Facebook安装。 Twitter:点击后14天内的安装都会归因成Twitter数据。 Google:点击后30天内的数据将归因为Google安装。
(看完上面的对比,你就知道,媒体渠道做归因嘛,当然希望把数据多多归给自己啦。不过也能理解,不然怎么好跟你谈钱) 第三方数据归因公司(Appsflyer,
Adjust),采用Last Click跟踪模式,他们将安装分配给用户最后点击安装的渠道。量江湖归因采取多触点归因模型。(下文会有详细解释)数据归因跟踪对CP来说意味着什么?
对于CP而言最郁闷的是:广告投出去效果不好,这时会去反推APP产品是不是哪里优化不够好?广告文案不够勾引?渠道策略出了问题?等等,当然以上都对。但是却没人能回答这个问题:我的50%广告花费到底浪费在哪?
这时归因就派上用场了,广告投放是直面用户的最后一环,也是最重要一环,如果你没法归因出投放效果,那么很难做好下一步优化。
在红利殆尽的今天,渠道转化差,用户增长难,广告投放出去结果怎样?想必这些问题CP更想知道:
& & & l& 用户点了这家渠道的广告,但是点了后安装没安装?
& & & l& 这次的下载量到底是哪家渠道带来的?下次又该买哪家?
& & &&l& 除了用户引流之外,这个后期转化应该算谁的?怎么算更合理?& & & 大部分广告主在投放APP时都会采用多渠道组合推广,比如海外APP,会采用Facebook、Google、苹果竞价广告或其他媒体渠道等多种渠道投放。对于广告主而言,需要知道用户是从哪个渠道来的?用户质量怎么样?广告购买和用户获取以及用户在APP内行为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在实际应用中,归因需求更复杂,比如说,某用户看了信息流广告、点击了社交广告、然后在搜索引擎广告中完成下载行为,那么这个转化应该怎么算?
通过第三方工具的归因数据服务,可以明确广告投放效果数据。比如告诉广告主,Google渠道带来的APP用户,内部付费率是多少,付费单价是多少,根据数据你就知道下次该怎样投放。如果说Google量很好,可以加大投放预算。此外,如果某渠道带来的新增量级很大,但内部转化行为非常差,则可以降低这部分预算。 什么样的归因分析模型更科学?
严格意义上讲,归因模型分类大体分为单触点和多触点两类。为了方便理解,溪姐给大家介绍四种常见的归因模型。 1、最终互动模型:100%分配给转化前用户最后一次接触的媒体,这样也容易测量,但属于单触点模式,不完善,适合转化型广告主。 2、首次互动模型:100%分配给第一次接触的渠道,只考虑最初的品牌认知、不考虑转化,适合全新。3、时间衰减互动模型:配比按时间递减,适合临时促销广告。4、自定义互动模型:自定义个阶段配比,适合销售和品牌同样重视的广告。
在实际用户转化路径中,用户在今日头条看见并点击了苹果手机广告,又在朋友圈点击了推送广告,回去之后在PC端用百度搜索了苹果新机型,然后点击百度上京东商城广告,在京东商城完成购买行为,这是比较常见的从广告展现到用户转化的流程,如果采用最终互动归因模型,只会对百度出现的京东商城广告做效果考核,而那些前置广告因素所产生的广告行为则不计算,等于说100%给最终接触的渠道。
如果按首次互动模型,则将效果归因给今日头条广告,无论是首次互动还是最终互动,这两种都属于单触点归因模式,在多渠道组合投放中这种归因方式比较片面。用户接触的各个渠道,它体现了展示率,而且可能对用户来说产生了隐形转化,采用单触点归因,对于其他广告形式来说是非常不公平的,因为它在用户整个购买过程中也起了作用。
更科学的归因方法需要考虑用户的综合行为,即多触点归因,它通过一套算法或者模型去做分配,举个例子,用户在百度看见广告,但是没有完成购买行为,第二天再通过今日头条完成了购买行为我会分出70%的效果给今日头条,而30%的效果则给百度。多触点归因会通过跨设备,跨屏,跨渠道去综合评估,给出一个更合理的效果分配比例。上图中提到的时间衰减互动和自定义互动模型就属于多触点归因。 在归因逐渐走向成熟的情况下,第三方归因平台会更有优势
拿苹果自身的搜索广告归因举例说吧,CP可以通过苹果归因API信息为不同关键词、广告组和受众群体优化你的CPT和CPA目标。它可以追溯每一个下载来自于哪一个关键词,但再往下就提供不了了。而广告主不仅想知道每一个下载来自哪个关键词,可能还想看注册数,看付费比率,甚至关于用户的更多画像信息,这时就需要更专业更灵活的第三方归因工具。
第三方归因工具一般通过SDK采集App内部数据,然后通过App数据进行归因,最终归到哪个关键词带来这个用户,他有没有注册,有没有付费,以及有没有其他深度行为,得到这些数据,就可以优化下一次的投放。从渠道管理来讲可以用来判断渠道质量,合理优化渠道投放策略,节省推广成本,并提升渠道转化。从用户增长来讲,可以用于判断某个词的质量和效果,从而优化关键词,提升用户增长。
为什么第三方归因平台更有优势?因为各家CP不一样,做电商的、做社交的,需要不同的定制化埋点方案。举例说,在App注册页埋一个点,可以得到用户注册信息,在会员服务处埋点,能知道哪些用户购买了相关服务,诸如服务种类、服务金额、用户账户。埋点策略与数据收集取决于App类型,每家需求各不相同。
而苹果归因,无法提供更灵活的定制化方案,它是粗放式的,其次,苹果只能提供它一家媒体的数据,CP想了解多个媒体渠道的对比分析,还需借助第三方工具。苹果的归因举措将促使中国的归因市场走向成熟,而第三方归因平台也会随之受到更多关注。 后记:
不做数据归因分析,就无法知道广告花费到底浪费在哪个环节,在大数据技术逐渐完善的今天,有了实现归因分析的土壤,归因可以发挥出更大价值。苹果归因的升级,将会推动国内归因分析的发展,对于CP而言,在红利尽失的今天,归因是运营新的突破口,通过归因分析得到的结果也许是成本节省30%,转化提升50%。说到底,归因就是要撕开一条新鲜的运营口子,抓住被忽视却大有价值的流量与新增。
本文来源:量江湖ASM,作者:溪姐,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文章:39篇人气:0
专注研究苹果竞价广告ASM投放与优化,参与ASM运营实战操作,定期分享ASM实操案例。
本网页浏览已超过3分钟,点击关闭或灰色背景,即可回到网页内容字号:
段落设置:
字体设置:
精准搜索请尝试:
来看看新旧苹果设备升级iOS 11后,用户的使用体验
来源:作者:vanfam责编:小侃
iOS 11正式版已经推送给兼容的设备,这一全新的操作系统带来了一系列的新功能,那么iOS 11的流畅度以及耗电情况又怎样呢?接下来,我们不妨看看一些用户的实测体验。使用&iPhone 7&的@3yxbfhl 表示:1、客观的说,流畅度确实不错,极其偶尔卡顿发生在Widget界面切换的时候。如果担心流畅度,可以放心升级。2、电力消耗,iOS 11高于10.3.3,同等情况待机iOS 10&消耗2-3%,iOS 11要7-8%。3、关于DFU和OTA两种方式升级,耗电情况及流畅度感觉不到明显差异。4、再说一下AR应用的使用情况,使用几分钟能感觉到手机明显发热。使用&iPhone 7 Plus&的@fyh535 表示:1、不卡,真的不卡。2、电量用的比较快,省电模式一直玩,大概3分钟减一位数(减少1%)。3、系统设置里面某些功能卡着的时候会突然闪退。使用&iPhone SE&的@ChiKwok 表示:我手机是用DFU方式升级的,刚升完下载App时,挺热的,这属于正常现象。使用感受嘛,直观的感觉是动画过渡快了不少,但是认真和边上10.3.3的iPhone 6s比较的话,个人感觉日常的电话、计算器这些应用在iOS 11中打开就是要快一些。其它第三方APP就懒得一一比较了,等App都适配好了iOS 11再比才有意义。至于杀后台,我从不拿手机玩游戏,就我用的这些个新闻端、小说、视频等应用,没问题。同样使用&iPhone SE&的@awuawu99324 则表示:升级iOS11后,最明显感觉是真的多了不少空间,16G的,升级前还剩4G多一点,升级完了现在可用6.5G,这个太明显了,小内存的福利啊,不用整天担心空间了,以前要经常清微信缓存、QQ缓存、优酷缓存,现在明显感觉好了。不好的是这个动画过渡太生硬、太快,流畅度跟10.3.3差别不大,拨号界面、短信界面确实难看,续航还没有感觉出来,我手机就是看看新闻聊聊天,很少看视频,不玩游戏,平常基本上是两天一冲,功能多了些,暂无毛病,其他待测。使用&iPhone 6s&的@panquanju 表示:1、系统流畅度对比10.3.3没有任何差异,有人反应部分App内卡顿,我可以负责任的告诉你,那是App与系统的匹配更新没跟上,比如微信会在你更新完iOS 11之后立刻提醒你更新,之后就如流水一般流畅了!所以担心流畅度的朋友可以安心升级。2、看到很多没有升级的朋友在那里忧心忡忡的对耗电充满怀疑,我负责任的告诉你,续航时间相差不会超过二十分钟,所以你说耗电增加了没?肯定增加了,但是一块电池满电续航差异不超过20分钟真的对你很重要吗?升不升级都是一天两充。同样使用 iPhone 6s&用户@chen4866 则表示:就使用感受和大家分享下,大家主要关注的两个问题:1、卡不卡;2、耗电如何。先说说第一个问题:卡不卡的前提是首先看看你的手机是否在降频运行,如果没有,体验上来说应该是比较流畅的,会有无规律的掉帧(和iOS10.3.3比较而言),如果是降频状态下使用感觉还是有些明显的卡顿。再来说说第二个问题:耗电的问题,就一天的使用观察来看,耗电应该是比iOS 10略高,根据使用习惯和设置里面的不同会有些差异,总体来说还是要比iOS 10.3.3要更加耗电些,不过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是iOS 11的第一个版本,和iOS 10的最终版比较肯定在优化上还是存在一些差距。使用&iPhone 6 Plus&的@Godlock 表示:不建议升级!升级那叫个卡啊!各种卡顿!不流畅,打开设置都卡,流畅度和iOS 10.3.3没得比,不在一个层次上,10.3.3真的流畅好多。感觉就是整体动画比较好看了,那些升级一个小时就说卡的,我猜测是刚升级,手机发烫,所以导致手机卡顿严重,等温度降下来了就不卡了,但是流畅度和iOS 10还是没得比。没打游戏,电量感觉还可以,毕竟我有事没事就充电,所以没有觉得电池不够用,手机正常使用没发烫的感觉。手机设置给了我很多亮点,我手机16G,现在iOS 11可以提供更多的储存空间,所以也比较舒服。目前是iOS 11的第一个正式版,期待后期可以更流畅。使用&iPhone 6系列&的@allenlee00 则表示:速度变快的有:1、发现解锁速度变快了,但不知道是不是动画加快了的缘故,2、双击Home切换到后台的速度非常快。速度变慢的有:1、大部分App打开速度变慢了,有明显的卡顿2、手机玩游戏比起以前有明显的发热现象3、上拉菜单第一次出来的时候有明显卡顿至于&iPhone 5s,网友@lenovo00728 表示:升级了之后,使用到现在准备降级。原因:1、升级后字体不是很喜欢,有些文字会错位(可能跟我改变了系统字体大小有关系);2、系统整体流畅度比iOS 10.3卡,主要体现在打开应用、应用运行、有时点击HOME或双击HOME反应慢,但总体来说操作还是挺顺畅的;3、下拉通知栏,如果想要左滑清除通知经常会滑出右屏打开相机;4、耗电真是很厉害;5、手机发烫很厉害。小编建议:持iPhone 6s或更新设备(包括iPhone SE)的用户可升级iOS 11,除了处理器较为强大能够应付iOS 11庞大且丰富的功能之外,这些设备还可以体验到App Store中一系列的AR应用。当然,持兼容iOS 11设备的朋友(例如iPhone 6、iPhone 5s)也可以先体验一把iOS 11,如果觉得体验不佳或不喜欢的话,大可趁着现在还可以降级到iOS 10.3.3的时候体验一下,不过要赶紧了,苹果可能很快就关闭iOS 10.3.3的验证通道了。
软媒旗下软件:
IT之家,软媒旗下科技门户网站 - 爱科技,爱这里。
Copyright (C) , All Rights Reserved.【哏儿都亲测】——竟然是真的!苹果手机用户太尴尬......这事严重吗?
#用苹果打车比安卓贵#
成了热门话题
目前,手机基本分为两个阵营,分别是苹果IOS系统和安卓系统。而移动端支付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订机票、酒店、电影、网约车...一个手机,统统搞定。但是,近期很多天津人表示不理解,为嘛介个苹果端付费比安卓端要贵,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为了验证这件事情的真假,哏儿都小编特意进行了一次深度测评,您了亲自来看看~
∨请看视频∨
小编由于太过紧张,把数算错了,大伙儿别太在意。
但我们可以得知,在视频会员方面,苹果确实比安卓贵!
那究竟又是为嘛呢?咱接着往下看。
苹果涨价的原因竟然是这个
首先我们通过一段视频了解一下
产生不同价格的原因
到底是什么呢?
有网友表示,“苹果开通一些服务充值一些东西需要apple id支付的会贵一点因为苹果公司抽成30%,至于打车,是通过软件支付的,这个应该和苹果没多少关系,可能和厂家,地图定位等有关。”
你知道吗?
除了我们几乎每天都在使用的第三方支付外,常见的 Apple 不参与收入分成的还有:
淘宝、京东、滴滴打车等购买商品或服务行为,本质也是第三方支付;
知乎、微信公众号和直播平台等的打赏行为;
支付宝、微信等之间的转账行为。
如果打车费用跟手机系统无关
那么为什么有人实测和日常感知
会看到差价呢?
不少网友提到了“大数据杀熟”
或许“大数据杀熟”有关
所谓“大数据杀熟”,有人将其定义为互联网厂商利用自己所拥有的用户数据,对老用户实行价格歧视的行为。
也就是说,同一件商品或者同一项服务,互联网厂商显示给老用户的价格要高于新用户。
微博网友@廖师傅廖师傅 在17年底曝光的两起“大数据杀熟”事件该网友表示,自己出差时常通过某旅行网站预定一家酒店(价格显示为380元),而在朋友的账号上价格仅为300元。此外,该网友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某网约车平台免费升级用车,升级后的收费也相应提高。
众多网友纷纷在网络上曝光自己被“大数据杀熟”的经历,一些价格波动较大的行业如网购机票、酒店线上预订、网购电影票、网约车等成为“杀熟”重灾区。
选好机票后取消,再选那个机票,
价格立马上涨,甚至翻倍
不同等级的账号
购买优惠券的价格大不相同
在某购票平台上
购买同一影院的同一场电影
其黑钻账号、青铜账号和小白账号
三者显示的价格依次下降(从左至右)
新账号比老账号少5.1元
深深感觉到套路层出不穷
包揽我们日常生活的众多方面
然而大家一直被蒙在鼓里
让我们看看网友
对大数据杀熟有什么看法
@姑娘脸婶子心:原来这叫“大数据杀熟”。
@如果说stronger:聪明反被聪明误系列,企业的声誉和信任一旦失去,可不是这点小钱能买回来的。
@酒九九九:还有外卖软件也是,天天用就不会给红包,充了会员的还不如小号
@默yuan:科技的时代,又有什么隐私而言了[摊手]
@韩韩韩韩韩兮:不说别的,某宝买电影票我就比办公室的同事都贵些,太坑了
@乌托帮尼玛:我去,真的是被伤心到了
@爱美的不喜欢下雨:怪不得电影票越来越贵了
关于收费差异,天津专家这么说
新老用户收费差异
天津财经大学经济学教授丛屹认为,互联网商家利用大数据杀熟这个现象,基本吻合一级价格歧视的特征。
一级价格歧视,指的是商家有能力对每一个消费者制定一个量身定做的价格。实质就是,商家在摸清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后,掌握了消费者愿意承受的价格,最终尽可能地侵占每个消费者的全部消费剩余。  
也有专家认为,这其实是给价格敏感的人提供了更多优惠。知名大数据专家、电子科技大学大数据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导周涛表示:
让不同的消费者看到不同的价格,大家往往一听到这个就觉得是价格歧视。其实可以反过来想,有些消费者看到的是原价,有的消费者可能会看到优惠券、返现券后的价格。在这种意义上讲,我们可以不把它理解为价格歧视,而是给价格更敏感的人更多优惠。这不是“杀熟”现象,而是“杀对价格不敏感的人”。
你有遭遇同样服务不同价格吗?
你怎么看?你会怎么做呢?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记忆的失去)
(大海与石头)
(夜听星语i)
(一路繁花)
第三方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如何注册苹果帐号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