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出事的是中兴,不是华为和中兴的5g谁领先

美国高举制裁大棒,为什么首先对准的是中兴,而不是华为?美国高举制裁大棒,为什么首先对准的是中兴,而不是华为?无线科技007百家号最近,美国制裁中兴通讯的事件持续在发酵。4月20日下午,中兴通讯在其深圳总部举行新闻发布会。中兴通讯董事长殷一民称,美国的禁令可能导致中兴通讯进入休克状态,对公司全体员工、遍布全球的运营商客户、终端消费者和股东的利益造成直接损害,我们坚决反对。面对美国的制裁,中兴的表态除了一种坚决,隐隐也透出一种任人宰割的无奈。那么美国这次制裁的为什么偏偏是中兴?同为通信巨头的华为为什么没事?中兴的规模和实力不如华为,柿子先捡软的捏华为和中兴虽然都是中国通信业的巨头,但是随着多年的发展,两者的实力已经不再一个层面上。2017年华为全年整体销售达到历史性的925.49亿美元(折合人民币6036.21亿元),同比增幅15.7%,经营活动现金流高达963亿元。全年净利润72.75亿美元(人民币474.55亿元)。而中兴呢?日,中兴通信发布2017年年报,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088.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7.5%。2017年,归属于上市公司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为45.7亿元人民币。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华为和中兴相比,华为的营业收入差不多的是中兴的六倍,而净利润是十倍多。所以,作为美国来说,发动贸易战先制裁中兴,试试水,影响比制裁华为要小的多,中国的反应相对不会那么大。如果一上来就制裁华为这样的龙头企业,那么招致的中国的报复和反弹会大得多。华为对美国市场和技术的依赖没有中兴大比如两大巨头非常重要的业务——手机业务来说,中兴对美国市场的依赖度就远远大于华为。数据显示,中兴是美国市场出货排名第四的智能手机厂商,市场份额超过10%,仅次于苹果、三星和LG,年出货量超过千万部。在中兴手机其他市场急剧下滑的情况下(去年全球出货量仅为4300万部,同比下滑17.3%),强劲增长的美国市场被认为是中兴手机最大的希望。而华为手机,由于一直受美国政府打压等原因,华为手机在美国市场占有率非常低,甚至可以忽略不计。比如今年1月,美国移动运营商AT&T迫于国会和联邦监管机构的压力而放弃了它与华为达成的手机销售合作协议。所以,中兴对美国市场的依赖度远大于华为,美国也是看准了这一点,导致中兴面对制裁很被动。毕竟吃人的嘴软。而在技术方面,华为有自主研发的海思芯片,基本能够满足自己手机的芯片需求。而中兴手机的高端机型基本都是用的美国高通的芯片,技术制裁导致的伤害更大。美国制裁中兴有借口和理由这次中兴被制裁,深层次的原因是美国对中国发动贸易战,进行技术封锁。但是中兴也确实有违反美国的法律,给了美国借口。据路透社报道,2012年,中兴通讯通过签订合同的方式,将一批搭载了美国科技公司软硬件的产品出售给伊朗最大的电信运营商伊朗电信(TCI)。根据美国的出口限制法规,美国政府禁止美国制造的科技产品出口到伊朗。经过几年时间的调查,2017年处理的结果是中兴通讯认罪,被美国三个机构共处以8.92亿美元的罚款,另有3亿美元缓期执行。既然当时已经达成了和解,但是美国为啥这次再次制裁中兴呢?美国商务部官员给出的理由是,根据当时的协议,中兴通讯承诺解雇4名高级雇员,并通过减少奖金或处罚等方式处罚35名员工。但中兴通讯在今年3月承认,该公司只解雇了4名高级雇员,未处罚或减少35名员工的奖金。所以,在整个事件过程中,中兴给了美国一个师出有名的理由,这也是很重要的原因。至于华为,美国现在没有抓到什么把柄,贸然制裁,在道义上是肯定站不住脚的。美国这次虽然制裁针对的只是中兴,但是其实对准的是整个中国的高科技产业。唇亡齿寒,华为虽然没有受到制裁,但也感受到了来自美国的寒意。据预测,华为可能在今年退出美国市场。华为和中兴,这对中国的通信双雄,在这次制裁事件之后将走出什么样的道路,我们拭目以待。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无线科技007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分享最新最好玩最有意思的科技产品和资讯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中兴何以与华为渐行渐远?_产经要闻_新闻频道_全景网
<meta name="description" content="  近12年来,中兴与昔日旗鼓相当的华为差距不断增大。帅印易主的中兴并未扭转与华为的差距,在营业收入、总资产规模、利润水平、经营性现金流等指标上,二者的差距反倒达到了历史最大。&  作为成立于同时代,分" />
中兴何以与华为渐行渐远?
  近12年来,中兴与昔日旗鼓相当的华为差距不断增大。帅印易主的中兴并未扭转与华为的差距,在营业收入、总资产规模、利润水平、经营性现金流等指标上,二者的差距反倒达到了历史最大。
  作为成立于同时代,分别起步于体制内外的两家高科技企业,中兴、华为成长环境迥然相异,两家企业被植入天冠地屦的“牛”与“狼”的企业文化基因,核心竞争力早已霄壤之别。面对华为的强势竞争,中兴逐渐避开与其正面较量,向政企网领域转型,并进行了非相关多元化尝试,二者在通讯市场上渐行渐远。
  中兴通讯(000063.SZ/00763.HK,下文简称“中兴”)2015年中报显示,公司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458.99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1.76%;营业利润为7634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36.35%;归属于上市公司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为16.16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43.20%,净利润金额达到历史同期最高。
  而早在日,中兴股价一度高达29.28元/股,总市值达到1007亿元。中兴总裁史立荣在给全体员工的内部邮件中称:“今天,按公司A股收盘价,公司市值历史上首次突破千亿。”
  而立之年的中兴看似呈现如日方升之势,董事长侯为贵却未必心甘。
  上世纪80年代,时任航天691厂车间干部的侯为贵带队南下深圳,创立了深圳中兴半导体有限公司。随后,该公司经过多次改制、重组,成为如今闻名遐迩的中兴通讯。1997年和2004年,中兴先后在A股、H股上市,一度成为资本市场最大的通讯公司。
  在以侯为贵为总裁的10余年间,中兴抓住CDMA、小灵通等数次通讯市场机遇,从一个原始投资仅有300万元的原料加工企业,迅速成长为营业收入160多亿元的国家重点高科技企业,与华为在全球市场上一度齐驱并进。&
  2004年开始,步入花甲之年的侯为贵退居幕后,仅任中兴董事长,总裁职位交棒于“技术控”殷一民。当年,中兴营收达226.98亿元,与同期营收313亿元的华为规模比值尚不足1.38倍。然而,在殷一民主政的六载里,这家以“牛”文化著称的企业,被互不相让的华为远抛在后。二者营收规模相差超过1100亿元,利润悬殊更是惊人。
  2010年,长期负责全球销售的史立荣取代殷一民,继任中兴总裁,中兴董事会寄希望其带领中兴赶超华为。史立荣上任后,中兴采取“大国大T(Telecom)”市场战略和相对激进的市场策略,力求在短期内实现弯道超车。
  2012年,侯为贵给中兴管理层下达了明确目标:到2015年,中兴要成为“世界级卓越企业”,即中兴必须在2015年进入全球通讯业前三甲。然而,中兴同年却创造创业史上的亏损纪录,亏损额高达28.4亿元。
  2014年,中兴营收814.7亿元,不及华为同期营收2881.97亿元的零头。根据当年数据,旧日与中兴势均力敌的华为已超越爱立信,营收规模在全球通信厂商中蟾宫折桂,中兴却依然在全球第五的行业排名上原地踏步(图1)。这与侯为贵的期望相距甚远。
  侯为贵2003年卸任中兴总裁至今的一个年轮间,曾经不相上下的中兴与华为的差距今非昔比,中兴被甩出了几条街远。
  差距有多远?
  2006年开始,神秘莫测的华为撩开面纱,主动将公司年报呈现在世人面前;2009年,其开始进一步披露经营数据、公司治理等详细信息。根据中兴、华为历年公布财报数据,我们得以细数二者差距。
  营业收入比值从1.38倍扩大至3.5倍。2003年,刚搭上CDMA、小灵通两股“东风”的中兴营业收入达到160.36亿元,而疲于应对旧将李一男竞争的华为营业收入221亿元。彼时,中兴营业规模约为华为72.56%,二者的营收差额仅60.64亿元。不论是相对比例还是绝对差额,均是12年最低。
  2010年,&“销售达人”史立荣上任之后,中兴逐步放弃“以市场规模为中心”的经营策略。之后几年,中兴的营业收入在700亿-800亿元间徘徊不前。而早已降服“熊孩纸”李一男麾下港湾网络的华为在市场上高歌猛进。
  2014年,中兴营业收入814.71亿元,不及华为营业收入2881.97亿元的零头,二者差额高达2067.26亿元。从比例上看,中兴的营业收入仅为华为的28.27%,换言之,华为的营业收入约为中兴的3.5倍,二者的差距达到历史最大(图2)。
  总资产规模比值从2.13倍提高至2.92倍。华为官网发布的年报未披露其2004年前的总资产情况。就年间的比较来看,中兴与华为的总资产规模差距从246.54亿元扩大至2035.59亿元;二者总资产规模比例从2.13倍至2.92倍(图3)。
  净利润比值从4.44倍扩大至10.21倍。年间,中兴的营业利润最高值为2011年的42.95亿元,净利润最高值为2010年的34.76亿元。2012年,中兴的营业利润为-50.02亿元、净利润为-26.05亿元,为历史最差利润状况。从增速变化看,中兴的利润状况波动幅度较大。2012年,史立荣将中兴经营策略调整为“以利润为中心”,利润状况略有改善。
  相比之下,华为不仅保持年年盈利、平稳增长,并早在2009年净利润水平即突破了百亿元。中兴在年12年间的净利润总和(171.42亿元),不及华为2009年一年的净利润182.74亿元。2014年,中兴与华为营业利润差距超过340亿元、净利润差距超过250亿元(表1)。利润水平的比较,足见中兴、华为造血能力的差距。
  经营性现金流差距从55亿元扩大至392亿元。从现金流情况看,中兴的经营活动净现金流状况波动较大,最高值37.29亿元(2009年),最低时为2011年的-18.12亿元。华为同区间的经营现金流量则连年充裕且一路攀升,2009年即已突破百亿元。2014年,华为该项指标更高达417.55亿元,为中兴的16.7倍,二者的差距超过390亿元(表2)。
  人均产能差额从40万元扩大至63万元,人均利润差额从9万元扩大至20万元。从人均产能看,中兴的人均产能持续落后华为,差距最大时高达84.53万元。从近8年的数据看,华为的人均产能稳定在百万元以上。而人均利润也呈现同样的特点,中兴与华为的人均利润差距最大时高达23.35万元(表3)。人均产能、人均利润既是评价企业经营绩效的重要指标,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企业的员工薪资状况。
  经过一个年轮的比拼,华为与中兴显然已不属同一量级。中兴帅印易主后并未扭转与华为差距持续扩大的局面,与华为在营业规模、总资产规模、利润水平及资产质量的差距反倒达到了历史最大。
  差距从何处来?
  中兴又是如何被华为甩在后面的?下文选取四项指标进行比较,管窥其中奥妙。
  市场结构:国际市场差距扩大
  同时代成立的中兴、华为,大约在同时启动了“国际化”战略。1995年,中兴提出了国际化战略,并于1998年获得首个来自巴基斯坦的订单,“国际化”迈出实质性步伐。1996年,华为与中国香港的和记电信开展合作,积累了国际市场运作的经验。1997年,华为在俄罗斯、巴西建立了合资公司。此后,二者在国际市场的投入越来越大。
  从近6年的数据看,中兴的国内、国际收入占比较为均衡,约有一半来自国内市场,另外一半来自国际市场。华为营业收入的国内、国际收入占比较为稳定,源自国内市场的占比不高于40%,国际市场的收入不低于60%。相比之下,中兴的国际市场收入比例连年低于华为超过10个百分点(表4)。这意味着中兴在国际市场收入远逊华为。
  从收入数额看,中兴与华为在国内市场收入前期的差距仅200亿-300亿元,最小之时约为260亿元,到2014年二者差距约683亿元。而国际市场的比较则差距更为明显,中兴与华为6年前的国际市场收入差距已高达600亿元,到2014年的最大差距跃升至1384.26亿元。
  不难发现,中兴是在国际市场竞争中一步步被华为甩在后头。
  业务结构:运营商业务差距悬殊
  中兴年报根据产品类型统计了运营商网络、手机终端、电信软件三项产品的细分数据。华为年报自2009年起,将业务收入分为运营商、企业和消费者三项业务逐一披露。尽管存在统计标准的差异,不过根据两家公司年报对各分类项目的定义,其中亦有共通之处。
  比如,中兴将运营商网络和手机终端之外的产品称之为“电信软件系统、服务及其他产品”,该产品相关的业务在中兴内部则被称为“政企网业务”。这与华为年报的“企业业务”大致类同,即是针对运营商和终端客户以外的业务。华为所指的“消费者业务”主要指手机(包含在其中的家庭影院、车载终端等业务占比并不算大,手机业务是重心),与中兴的“手机终端产品”较接近。
  从占比数据看,运营商业务均是中兴、华为的收入重心所在。比较而言,中兴的运营商业务收入占比为50%左右,而华为则在60%以上,最高时占比达到73.54%。从收入数额看,中兴的运营商业务的收入规模稳定在400亿元左右,而在年的6年间,华为运营商板块收入却在大幅提升,从不足1000亿元提升至1920.73亿元,二者的差距从不足600亿元迅速拉开至1453.03亿元(表5)。
  显然,中兴与华为的运营商板块的业务收入判若天渊,是二者的主要差距所在。
  中兴、华为的终端业务近年都取得重大的发展。中兴的终端业务占比呈现上升趋势,年间增长超过100亿元,在营业收入中逐步扮演重要的角色。而华为同期的终端业务呈现同样的趋势,并且增长速度更快,从246.17亿元的业务规模迅速提升至751亿元。2011年,华为放弃贴牌、低端定制的业务模式,走上自主品牌中高端路线,先后推出年度旗舰P7、荣耀6、Mate7等产品,在终端市场大获成功。虽然中兴也先后推出了V880、V5&Xmax、Grand&S等手机,但似乎未见亮眼之作。6年时间里,中兴与华为在终端业务的差距迅速从115.46亿元扩大至519.8亿元。
  可见,终端业务的悬殊,也是华为持续领先中兴的重要原因。
  在政企网板块,中兴的政企网业务收入在持续增长,占比也在逐年提升;而华为该块业务收入则呈现出较大波动,业务规模也并未明显扩大。相比之下,中兴与华为在企业网业务板块的差距逐在缩小,或许政企网领域并非华为的战略重心所在。
  毛利率:差距有扩大的趋势
  从二者年间的整体毛利率看,中兴全面低于华为。二者的毛利率变化趋势大致相同,但华为是处于微升状态而中兴是微跌状态。从具体数额看,中兴的整体毛利率较华为最小差距为2008年的6.28个百分点,最大差距为2012年的15.9个百分点(图4)。
  由于华为未有披露各明细业务的毛利率,无法与中兴进行分类比较。但基本可以判断,应该是各自业务比重最大的运营商业务的毛利率差距,决定了整体毛利率的差距。
  费用率:二者大体相当
  费用率是评估企业运营能力的有效指标。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之和,与营业收入对比,即为管理与销售费用率。将二者的管理与销售费用率进行对比,中兴总体低于华为,中兴介于15%-17%之间,华为介于16%-18%之间(图5)。由此可见,二者差距并不太大,最大差距不超过2个百分点,并且二者差距连年保持在稳定区间。
  进一步考察两家公司的财务费用率指标,尽管中兴比华为的规模更小,但中兴的财务费用率明显高于华为(表6)。这与前文所示的现金流量表反映情况是一致的。虽然华为规模庞大,但是连年保持充裕的现金流。如2009年,华为的财务费用为-12.55亿元,这意味着不仅无财务费用,还存在利息收益。
  另外,考察中兴、华为的研发情况,中兴近年的研发费用率约为10%,保持相对平稳。2011年以前,华为的研发费用率低于中兴,2011年开始华为高于中兴,且呈现逐步上升的趋势(表7)。
  从表7统计可知,中兴的研发人员数量较为稳定,即使是在投入最多的2011年也仅3.02万人。华为的研发人员数量却是连年增长,从3.76万人增长至目前7.6万人,已翻了1倍有余。短短7年间,二者的研发队伍规模差距从1.76万人增长至4.9万人,华为的研发人数约为中兴的2.8倍。华为还详细披露了其每年的累计技术申请专利数据。
  身为同行的中兴、华为的管理与销售费用率、财务费用率、研发费用率各有差异又大致相近,三项结合且又相互对冲,导致二者的费用率相差无几。这表明,中兴、华为二家公司的运营能力差距并不悬殊。
  中兴、华为渐行渐远
  作为成立于同时代,分别起步于体制内外的两家高科技企业,中兴、华为成长环境迥然相异,两家企业被植入天冠地屦的企业文化基因,核心竞争力早已霄壤之别。
  在国际市场上,二者近乎同期起步,之后却表现各异。1998年俄罗斯金融危机、大量银行破产的情况下,华为不仅不撤出俄罗斯,相反加大在俄罗斯的投入,展示出独特的“狼性”。同期的中兴与其他中国公司则撤出了俄罗斯市场。如今,中兴自然无法收获华为现在在俄罗斯每年超过10亿美元的巨额收益。
  进入2000年之后,华为领先中兴的优势被几何数量级地迅速拉大。根据年报披露,华为年在欧洲、中东及非洲区域的收入规模从729.56亿元扩大至1009.9亿元,加之美洲地区收入每年约300亿元,合计在欧美高端市场的收入规模约为亿元。中兴年报则以欧洲及大洋洲进行统计,该市场近4年的收入规模约为200亿-225亿元,另外非洲每年收入规模也不过100亿元。无论是欧洲、中东及非洲和美洲,还是欧洲及大洋洲,都包含了美国及欧洲等高端市场。作为发展中国家的通讯公司,进军欧美高端市场难度巨大,华为在欧美高端市场表现遥遥领先于中兴,足见华为的市场开拓能力明显胜过中兴一筹。根植于两家公司内的企业文化基因的差异,造就了中兴、华为如今在国际市场的规模差距。
  作为技术密集型企业,研发历来是二者投入重心。两家企业的技术战略都具有相当的超前思维特征,二者每年投入技术研发费用均约为收入的10%。1998年后,华为根据《华为基本法》中制定的“研究开发政策”、“研究开发系统”等规定,开始了从技术跟进、产品模仿,向创新和改进的转变。华为实施“领袖型战略”,不单纯注意市场需求,还注意竞争对手的攻防转换,强调高投入高壁垒形成的绝对技术领先。而中兴技术战略其实秉承了其“牛文化”温和宽容的企业文化特征,研发的核心要点在于适应成熟的市场,未必都是绝对市场领先的高新技术,明显是一种防守型的技术发展战略。因此,在同样技术研发费用率的水平下,华为的技术产品明显领先于中兴。在与运营商的合作中,华为体现出更强的议价能力,使之在趋于饱和的、成熟的电信市场中体现出明显优势,二者毛利率逐步拉大。技术研发及在运营商领域的差距,亦源自二者文化基因之差异。
  二者的终端业务也同期起步。2012年第二季度开始,立足低端品牌市场的中兴向高端手机市场转移,推出高端的手机子品牌“Nubia(努比亚)”。之后,中兴成立了独立的终端事业部,并迅速推出了大Q、红牛、青漾、星星1号、天机等多个子品牌产品。从近三年数据看,中兴终端销售业绩逐年持续下跌,表现疲软(表5)。相反,2011年开始走上高端路线的华为终端却大获成功。分析来看,中兴在终端市场的品牌影响力、软硬一体化布局、供应链议价能力等核心因素等都与华为相差一截。以Nubia为例,中兴主要面向运营商定制销售,电商渠道销售的供应链压力一直存在,虽然目前拓展了苏宁和京东等电商渠道,市场份额也有所上升,但远不能与华为的电商渠道相提并论。华为的供应链和产能一直作为其核心优势被业界称道。2013年底,华为12万台荣耀3C正式登陆华为商城、京东商城之时,60秒内宣告售罄。中兴、华为手机终端板块业绩差距,体现出二者在品牌、营销渠道等在内的核心竞争力悬殊。
  华为在2009年财报中首次披露股权结构,华为控股是100%由员工持有的私营企业,创始人任正非持股约1.4%。从近6年披露数据看,华为的员工持股人数逐年增多,从61457人(2009年)增至82471人(2014年)。任正非指出,“20多年来,我们基本是‘利出一空’的,形成了15万员工的团结奋斗”。华为独特的机制造就其“狼性”的企业文化基因及超群的竞争力。尽管近年来,中兴也实施了股票期权激励计划,但员工覆盖面不超过5%。在公司股权制度的影响下,二者的凝聚力、向心力、战斗力高下立分。
  面对华为的强势竞争,中兴似乎已避其锋芒。近年,中兴根据自身资源特点进行一系列战略调整,逐渐避开与华为在通讯市场进行正面较量。&
  回看表5可知,在政企网业务板块,中兴与华为势均力敌,中兴借势实施“差异化竞争战略”,向政企业网领域转型。
  2012年,中兴进一步提升了政企网业务的战略地位,并对其寄予厚望。中兴总裁史立荣当时表示,“国内市场,去年实现了政企网收入翻番,在海外,也在大国里开始进行中小企业分销,希望未来政企网成为公司的支柱业务之一”。2013年最后一天,中兴宣布进行战略、组织及人事调整:成立终端事业部独立运营,并将政企网提升为公司二级经营单位,新任命执行副总裁曾学忠和高级副总裁庞胜清,负责独立运营的终端和政企网市场。在2015年元旦致全体员工的邮件中,史立荣指出“在政企网市场,我们面临前所未有的机会,要有超常规发展的决心和方案”。目前,中兴围绕政府、能源、交通、金融等几大行业进行“6+1”市场布局,政企网正在成为中兴业绩新的增长动力。
  此外,随着近年“互联网+”大潮的到来以及系列政府产业政策的颁布,中兴依托在通讯市场的深厚资源积累,在通讯之外开辟新产业。2014年8月,中兴发布的“M-ICT战略”指出,必须把CT视野扩展到M-ICT视野,从一个3500亿美元容量的市场扩展到一个3.5万亿美元的市场。该战略指出,要聚焦“运营商市场、政企市场、消费者市场”的客户核心痛点,并围绕“新兴领域”进行蓝海布局,“再造一个中兴”。
  不仅如此,中兴还在通讯产业之外进行非相关多元化尝试。例如,基于科技园区的开发业务,中兴成立了中兴发展有限公司,并逐步发展科技园开发运营、房地产开发建设及管理、物业管理等业务,下辖中兴物业、中兴农谷、中兴绿色技术、扬帆生物等多个专业子公司。依托于中国旅游市场的高速增长、立足中兴的全球商务差旅服务,中兴成立了中兴和泰酒店集团,用于发展酒店旅游产业。目前该公司在深圳、上海、南京、西安、三亚、河源等地逐步建立中高端酒店,初步完成了全国性布局。
  2007年,中兴设立中兴能源有限公司,注册资本12.9亿元,经营太阳能光伏、生物能源、棕榈种植及油脂加工贸易、国际农业投资与开发等业务。借助中兴在国际市场开拓的经验及积累,中兴能源已在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西非、刚果、苏丹等亚非国家建立了多项综合性农业项目。
  2014年,中兴成立中兴健康科技有限公司,原中兴通讯董事、执行副总裁何士友出任该公司董事长兼总裁。该公司试图借力中兴的互联网技术优势,打造“智慧养老、智慧康复和智慧社区”,提供个人健康服务、企业健康服务和养老服务,致力于成为“中国养老产业领头羊”。
  2015年,中兴投资设立中兴新能源汽车有限责任公司,拓展中兴的强大研发实力与产学研体系价值,为中国汽车业提供无线充电综合解决方案及服务。传统老牌通讯商中兴,正在低调跨界,向房地产开发、棕榈农业、生物医药、酒店旅游、养老健康、新能源汽车、金融信贷、音乐文化等产业领域延伸。
  随着系列新战略举措的落地,原本同样主打通讯业务的中兴与华为更渐行渐远。
主办方欢迎投资者的广泛意见,但为了共同营造和谐的交流气氛,需提醒投资者的是,投资者提出的问题内容不得含有中伤他人的、辱骂性的、攻击性的、缺乏事实依据的和违反当前法律的语言信息,相关重复问题不再提交。
(请登录或输入用户名提问,并遵守相关规定)
正在努力加载...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是一家总部位于中国广东深圳市的生产销售电信设备的员工持股的民营科技公司。
中兴通讯全称"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其中"ZTE"是"Zhongxing Telecom Equipment"的缩写。
和讯科技小调查
1.您如何看待近期国内国外通信业频繁发生的专利诉讼案件?
对知识产权认识的提升所致
利用诉讼来影响市场竞争
反制对方的诉讼以求和解
原有抄袭模式不可继续深入发展
不发表意见
电信研究院
华为起诉中兴更让人感受到眼下已经到了知识产权爆发期,作为全球前九的通信设备公司,专利技术方面交叉越来越多,情况复杂,甚至已经将此作为谈判的一种武器…
电信业资深专家
他认为,此次起诉最引人关注的应该是华为指控中兴部分数据卡产品使用华为商标,不管是否属实,都已经从侧面反映了两家企业在部分领域已经存在恶性竞争了…
FrostSullivan首席顾问
“你做什么业务我做什么业务,你进军哪个国家我进军那个国家”,他认为这两家是通信设备商中最为相似的,因此当竞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必然会“打起来”…
华为出示的证据
一、在中国反诉华为侵犯LTE专利
&&&&4月29日,中兴通讯给和讯科技发来声明显示,中兴通讯已于日在中国针对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侵犯中兴通讯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LTE)若干重要专利递交了诉状。此前4月28日,华为在欧洲对中兴提起诉讼,指控其侵犯了华为的专利权和商标权…
二、提起华为RoHS商标撤销程序
&&&&中兴认为,RoHS标志不应被华为公司注册为商标,为此,中兴已在欧盟申请撤销。中兴认为,RoHS是欧盟环保认证通用标志,是由欧盟立法制定的一项强制性标准,它的全称是《关于限制在电子电器设备中使用某些有害成分的指令》。它既不是某家企业“专用”的环保标志,更不是企业自身某个“产品”的标志…
三、数据卡专利向法院提起无效诉讼
&&&&根据另一个起诉资料,中兴认为,华为旋转头数据卡专利不符合专利权授权条件,中兴已在法国提起无效诉讼。在起诉材料中,中兴称其数据卡旋转头专利申请早于华为约一年。另外,中兴还在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提起其同族专利(在多国申请的基于同一技术内容的专利)无效程序…
专利纠纷频发背后
   2010年“全球专利申请排行第二名、通讯行业排名第一名”的光环还没褪去,知识产权的国际诉讼就不期而至。4月1日,愚人节,爱立信宣布在英、德、意欧洲三国提请对中兴的诉讼,称其侵犯了爱立信基于GSM和WCDMA的专利权――爱立信没有开玩笑。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了中兴通讯的IPR(知识产权)总监王海波,他认为诉讼对于整个通讯产业来说是一个常态,通讯厂商之间的纠纷最多的就是诉讼,而诉讼中最多的就是知识产权诉讼,这并不是一个很奇怪或影响公司发展的事情,中兴会给予一个积极的态度进行回应…
  这是一场司空见惯的专利战争,但是,为什么在此时发起这场专利战争,为什么主要瞄准手机,却充满了玄机,“来的颇为巧合”。导火索来自瑞典,爱立信的母巢。不久前,中兴通讯对外宣布了一个合作项目,将与和黄旗下的Hi3G合作,在瑞典和丹麦建设全球第一个LTE FDD/LTE TDD双模网络,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双模4G网络,而瑞典恰恰是爱立信的大本营。问题是实质是新旧势力之战。在全球电信市场日趋饱和的情况下,“彼长”对应的就是“此消”,战争不可避免。
意图挑战旧势力,迟早会触及对方的防火墙和护城河…
   对中国通信行业来说,这无疑又是一桩大事。不过,在全球,尤其是在技术密集的信息通信技术领域,这样的关于知识产权的纠纷和诉讼几乎每天都在发生,而且牵扯其中的不乏行业巨擘。据不完全统计,2010年,在专利诉讼方面,苹果公司发起了46件,被诉38件;诺基亚发起了27件,被诉25件;摩托罗拉发起了44件,被诉36件;三星发起了32件。这些公司诉讼标的动辄几亿、十几亿美金,但企业的发展并未受到大的影响…
   随着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的做大做强,如何应对来自国际上的纠纷越来越重要,这也是中国企业走出去必然面对的纠结之一。好在我们的企业正在不断地发展壮大,无论是中兴还是华为,都将在世界的舞台上拥有更多的话语权和机会。律师张樊在他关于此次诉讼的博文中也谈到:“企业要懂得市场手段来解决知识产权纠纷,尊重市场规律把企业之间的知识产权纠纷完全交给市场来处理,尊重企业之间的正当竞争。”…
设备商近年营收数据
2089亿瑞典克朗(约合256亿美元)
2065亿瑞典克朗(约合286亿美元)
2033亿瑞典克朗(约合311亿美元)
183.3亿美元(根据英文版)
1491亿人民币(约合218亿美元)
1852亿人民币(约283亿美元)
169.84亿欧元 (合235.5亿美元)
151.57亿欧元(约合212亿美元)
159亿欧元(约229亿美元)
153亿欧元(约合199.5亿美元)
125.7亿欧元(约合折合176亿美元)
126亿欧元(约181亿美元)
人民币602.73亿元(约合88亿美元)
443亿人民币(约106亿美元)
华为与中兴的数据对比
近期专利诉讼回顾
&&美工:刘娜
&&编辑:赵刚 韩天宇
&&策划:韩天宇
&&联系方式:it@staff.hexun.com}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华为与中兴的对比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