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圣我无修无圣光是什么意思思

归耶和华为圣是什么意思_百度知道
归耶和华为圣是什么意思
我有更好的答案
  利未记20:26你们要归我为圣,因为我耶和华是圣的,并叫你们与万民有分别,使你们作我的民。  “非圣洁没有人能见主”,(来12:14)而要达到圣洁,就必须先要使自己靠着主做到“归耶和华为圣”。  一、归耶和华为圣的记号  如果一个基督徒在他信了主之后与不信主的世人是没有分别的,这个人就不能算是归耶和华为圣的。  1、身份上的分别  彼得前书2:9-10“惟有你们是被拣选的族类,是有君尊的祭司,是圣洁的国度,是属上帝的子民,要叫你们宣扬那召你们出黑暗、入奇妙光明者的美德。你们从前算不得子民,现在却作了上帝的子民;从前未曾蒙怜恤,现在却蒙了怜恤。”  第一、是有君尊的祭司。  出埃及记28:36-38说到,“要用精金作一面牌,在上面按刻图书之法,刻着:归耶和华为圣。要用一条蓝细带子将牌系在冠冕的前面。这牌必在亚伦的额上,亚伦要担当干犯圣物条例的罪孽。这圣物是以色列人在一切的圣礼物上所分别为圣的。这牌要常在他的额上,使他们可以在耶和华面前蒙悦纳。”  第二、被主拣选的人是圣洁的国度。  “你们要追求与众人和睦,并要追求圣洁,非圣洁没有人能见主。”(来12:14)  第三、被主拣选的人是属上帝的子民。  第四点又讲到被主拣选的人都要去做的一件事,就是要宣扬那召你们出黑暗,入奇妙光明者的美德。  “所以,你们或吃或喝,无论作什么,都要为荣耀上帝而行。”(林前10:31)  因此,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首先想到的就不该是合不合我的心意,而是荣不荣耀上帝。因为我们是上帝用重价买来的,所以要在我们的身子上荣耀上帝。  第五、被上帝拣选的人蒙了上帝的怜恤。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就是上帝在基督里赦免了我们过去所犯的罪。  我们这些罪人的心里面,只有让耶稣住在其中,才会显得有价值。否则,没有耶稣住在我们心里,没有圣灵充满在我们心里,我们其实是一个毫无价值的人。  约翰一书1:9所说的:“我们若认自己的罪,上帝是信实的,是公义的,必要赦免我们的罪,洗净我们一切的不义。”  我们蒙上帝怜恤的另一点就是上帝用他的话教导了我们,使我们因着得到上帝的真理亮光而行走在光明的道路上。  腓立比书3:7:“只是我先前以为与我有益的,我现在因基督都当作有损的。”  耶稣的救赎,圣经的教导,正是显明了上帝对蒙他拣选之人的无限慈爱,这种好处是世上千万金银都买不到的,完全是上帝白白赐给我们的,只要我们因着对主的信心就可白白领受得来。  2、心志上的分别  以弗所书4:21-24“如果你们听过他的道,领了他的教,学了他的真理,就要脱去你们从前行为上的旧人,这旧人是因私欲的迷惑渐渐变坏的。又要将你们的心志改换一新,并且穿上新人,这新人是照着上帝的形像造的,有真理的仁义和圣洁。”  第一、脱去从前行为上的旧人。  这就说明,来到主面前的人,不但是要有坚强的信心,也要有美好的行为。而要脱去从前行为上的旧人就说明了我们在信主以后在行为上应该要有所改变。这种改变就是要从旧人变为新人,而要从旧人变为新人,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靠着主除去自己的私欲,因为正是私欲让我们渐渐变坏的。正如哥林多后书5:17所说,“若有人在基督里,他就是新造的人,旧事已过,都变成新的了。”  第二、将心志改换一新。简单的说,这就是要求我们将心里所想的要有所改变。因为一个人心里想什么,往往他就会做出来。在我们未信主之前,可能我们心里想的是如何去赚取世界,得到更多的金钱、名利、地位。但是在我们信了主以后,我们就懂得了不应该再像世人一样去贪爱这个世界了,而是应该要追求天国,学习基督的榜样。因此,这就是一种改换,把贪爱世界改换成了追求天国,把专顾自我改换成了侍奉基督。  第三、穿上新人。什么样的新人呢?就是照着上帝的形像造的,有真理的仁义和圣洁。也就是说,只有新人,才是照着上帝的形像造的。如果我们不穿上新人,就是旧人,旧人是不可能有真理的仁义和圣洁的。  在这个世界上,“千万的人相信福音,并相信耶稣基督为世人的救赎主,但这样的信心并不能救他们。……他们并不悔罪,也不认定基督为他们个人赦罪的救主,他们的信心并没有使他们悔改。那使人称义的信心,必先产生真实的悔改,随而产生善行,因为善行乃是信心所结的果子,没有不结善果而能使人得救的信心。”(《崇高的恩召》2月15日)  3、结局上的分别  马太福音13:36-43当下耶稣离开众人,进了房子。他的门徒进前来,说:“请把田间稗子的比喻讲给我们听。”他回答说:“那撒好种的就是人子,田地就是世界,好种就是天国之子,稗子就是那恶者之子,撒稗子的仇敌就是魔鬼,收割的时候就是世界的末了,收割的人就是天使。将稗子薅出来用火焚烧,世界的末了也要如此。人子要差遣使者,把一切叫人跌倒的和作恶的,从他国里挑出来,丢在火炉里,在那里必要哀哭切齿了。那时,义人在他们父的国里,要发出光来,像太阳一样。有耳可听的,就应当听。”  马太福音13:47-50天国又好像网撒在海里,聚拢各样水族。网既满了,人就拉上岸来;坐下,拣好的收在器具里,将不好的丢弃了。世界的末了也要这样。天使要出来,从义人中把恶人分别出来,丢在火炉里,在那里必要哀哭切齿了。  玛拉基书4:1-3万军之耶和华说:“那日临近,势如烧着的火炉,凡狂傲的和行恶的必如碎秸,在那日必被烧尽,根本枝条一无存留。但向你们敬畏我名的人必有公义的日头出现,其光线有医治之能。你们必出来跳跃如圈里的肥犊。你们必践踏恶人,在我所定的日子,他们必如灰尘在你们脚掌之下。这是万军之耶和华说的。”  二、不归耶和华为圣的表现  “圣”这个字的反义字是什么。请看民数记6:8“在他一切离俗的日子,是归耶和华为圣。”这节经文其实就指出了什么是圣的反面,就是俗。  以西结书44:23说:“他们要使我的民知道圣俗的分别,又使他们分辨洁净和不洁净的。”  1、俗事缠身  很多时候,只要我们认真省察一下,就会发现,很多时间,我们都花在了俗事上,让时间白白地浪费掉了。表面上是忙得不得了,其实都是在忙一些俗事,结果该做的事却没有时间去做了。  提摩太后书4:2针对这种现象教导我们说:“凡在军中当兵的,不将世务缠身,好叫那招他当兵的人喜悦。”  2、俗念挠心  希伯来书12:15-17“又要谨慎,恐怕有人失了上帝的恩,恐怕有毒根生出来挠乱你们,因此叫众人沾染污秽。恐怕有淫乱的,有贪恋世俗如以扫的,他因一点食物把自己长子的名分卖了。后来想要承受父所祝的福,竟被弃绝,虽然号哭切求,却得不着门路使他父亲的心意回转。这是你们知道的。”  雅各书1:14-15说:“但各人被试探,乃是被自己的私欲牵引、诱惑的。私欲既怀了胎,就生出罪来;罪既长成,就生出死来。”  为什么圣经教导我们“要保守己心,胜过保守一切”呢?(箴4:23)不正是为了防止私欲在我们的心里搅挠我们吗?  “要思念上面的事,不要思念地上的事”,(西3:2)这才是我们正确的选择。  三、归耶和华为圣,从何做起?  1、 将心归主  撒母耳记上16:7耶和华却对撒母耳说:“不要看他的外貌和他身材高大,我不拣选他,因为耶和华不像人看人,人是看外貌,耶和华是看内心。”  箴言23:26“我儿,要将你的心归我,你的眼目也要喜悦我的道路。”  在这节经文中,上帝是叫我们要将心归他,为什么用到“归”这个字呢?“归”这个字的意思是“返回,回到本处”,从属灵的意义说就是我们从前因为犯罪而远离了主,但是上帝爱我们,希望我们能离弃罪恶,回到他的身边。因为我们本身就是上帝创造的,所以本应该回到上帝的身边。  另外,我们也要明白,因为只有上帝是圣洁的,所以,只有将心归主,才可能使我们的心被主圣化。俗话说,跟着什么人就会学什么样。我们如果想要成为完全圣洁的人,就必须要来到上帝面前,学习耶稣的美德。跟着人去学,往往容易学到人的坏习惯,因为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不是有这个缺点,就是有那个毛病,唯独只有我们的救主是全然圣洁的。因此,上帝对我们说:“我儿,要将你的心归我。”这句话再将教导了我们要将心思意念放在上帝一边,不但要用心思想上帝的话语,更要用心效学基督的榜样。只有如此,我们才有可能归耶和华为圣。  2、 将身献主  罗马书12:1“所以弟兄们,我以上帝的慈悲劝你们,将身体献上,当作活祭,是圣洁的,是上帝所喜悦的,你们如此侍奉,乃是理所当然的。”  在这节经文中,我们看到保罗是以上帝的慈悲劝我们的。“慈悲”一词暗示享受慈悲之对象的不完全。虽然世人是不完全的,“但上帝对人类的爱却以一种独特的方式——是由慈悲而产生的爱,因为人类是完全不配接受的。”(《使我认识他》2月9日)  “献”这个字的意思是“恭敬,庄严地送给”。今天有很多人在侍奉主的时候显得还不太恭敬,没有意识到为主做工乃是一件很神圣的事。结果圣工是做了,但是做的是马马虎虎。或是在做圣工的过程中,我们是有保留的在做,且在圣工中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的时间、精力、金钱,我们就不愿意去做了。这样的侍奉就不能证明我们是将身献主,当然更谈不上归耶和华为圣了。“人必须尽心、尽性、尽意、尽力事奉上帝,这样主就必在他圣德的身上,就是在与他们有关的平凡属世的事物上得到荣耀。“归耶和华为圣”的字样要铭刻他们的身上。”(《使我认识他》11月21日)因此,上帝说:“他子民的货财和利息,要归耶和华为圣,必不积攒存留。”(赛23:18)  3、 将己服主  一个人要归耶和华为圣,不但要将心归主,也要将身献主。而这一切所作都是为了将己服主。也就是说,我们通过将自己的心归向主,将自己的身献于主,正是为了使自己能完全地顺服主。  我们只有完全顺服上帝而行,才能抵挡魔鬼;(参见雅4:7)也只有完全顺服上帝去做,我们才能得到上帝最后的拯救。如果我们单单是表面上祷告、读经、聚会了,但是心里却不服上帝,那么,一切所作的等于是白做。  正如耶稣来到世上,如果他只要有一件事不顺服天父上帝的旨意而行,那么,他就不可能完成上帝救赎人类的计划了。就算他再怎么受苦、牺牲,对我们人类也是无济于事了。正是因为耶稣在世上凡事对天父上帝都是存心顺服,以至死,且死在十字架上,因此,他所流的宝血才是大有功效。同样,我们也只有先在心里真的愿意顺服上帝而行,我们所尽的本分才是蒙上帝悦纳的。  今天我们如果是真的顺服上帝,不是单单在口头上说的有多好听,而是要有实际行动的。如果是能说不能行的,这样的人,不是真正顺服上帝的人。特别是在如今的末后时代,如果我们想成为忠于上帝的圣徒,就必须要遵守上帝的诫命,不可去找种种理由来说自己守不了这些诫命。因为我们遵守上帝的诫命,正是为了要表明自己是顺服上帝的。  经上说:“人若说我认识上帝,却不遵守上帝的诫命,便是说谎话的,真理也不在他心里了。”(约一2:4)因此,在末后时代,我们这些人若是实在想归耶和华为圣,就一定要遵守上帝的诫命。因为“圣徒的忍耐就在此,他们是守上帝诫命和耶稣真道的。”(启14:12)  结束劝勉的经文:彼得前书1:13-16所以要约束你们的心,谨慎自守,专心盼望耶稣基督显现的时候所带来给你们的恩。你们既作顺命的儿女,就不要效法从前蒙昧无知的时候那放纵私欲的样子。那召你们的既是圣洁,你们在一切所行的事上也要圣洁。因为经上记着说:“你们要圣洁,因为我是圣洁的。”
采纳率:38%
当自己觉出我即是万物 便是归圣了这叫合理还归一
就是他是佬大的意思。。
属于神的意思
其他1条回答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耶和华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十四圣_百度百科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圣”在国人心目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当用圣指代一个人之时,便是指此人不仅在某一领域拥有超凡本领,更在道德方面有所建树。如中华武人无数,唯关羽称之为武圣,不仅其武艺更因其忠义,又如吕布,虽武艺精强,但却是反复小人,不配称“圣”。
十四圣简介
“十四圣”就是我国古代十四位杰出的圣人,分别是”酒圣“杜康、”文圣“孔丘、“兵圣”孙武、“谋圣”张良、”史圣“司马迁、“木圣”张衡、“医圣”张仲景、“武圣”关羽、“书圣”王羲之、“草圣”张旭、“画圣”吴道子、”诗圣“杜甫、“茶圣”陆羽、“药圣”李时珍(排名按历史时代排名)。
十四圣酒圣杜康
杜康,字仲宁,为县之康家卫人,善造酒,又名少康,夏朝人。有文字为证:“他邑酒,足滋酒;白之酒独医病。故饮之终日,而无沉湎之患;服之终身而得气血之和。邻里百里许,多沽酒于白。先泽之遗,本地独得其身,至今遗址槽沿存,此其明验也。”杜康作为酒的始造者,开辟了源远流长的华夏酒文化的源头。三国时,曹操吟咏出了“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的千古绝唱。故而后人称之为“酒圣”。
十四圣文圣孔丘
孔丘被后世尊称为“文圣”,这个“文圣”的意思是文化的圣人。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鲁国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提出了“仁”的思想。
他发愤为学,博学多能。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广收门徒,收的学生不管贫富贵贱,据说有3000弟子,其中优秀的有72人。他成为文化传播的使者。他曾周游列国,晚年专心从事古代文献整理与传播工作,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典籍,删修《春秋》。其学生将其思想言行记载在《论语》中。
孔子经其终生倡导和历代儒家的发展,使中国儒家学说成为中华文化的主流,作为中国人的指导思想逾两千余年。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德治主义,他执著地倡导德化社会与德化人生。德化社会的最高标准是“礼”,德化人生的最高价值是“仁”。孔子教导人们积极奉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放人”的’忠恕之道”,以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孔子倡明“天人合一”之教,以善处人与自然的关系,他还阐述和弘扬了人不仅要“仁民”,也要“爱物”的道理。孔子坚决主张国家要实行“富之教之”的德政,使社会与文化得到发展。孔子认为文明的最高成就在于造就理想人格以创立理想社会,通过潜志躬行“内圣外王之道”,以达到“天下为公”、“大同世界”之境界。由于孔子的卓越贡献和思想影响深远,他才被中国人尊为文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等。
十四圣兵圣孙武
孙武(约前551—?),春秋时期吴国名将和伟大的军事理论家,字长卿,齐国乐安(今山东惠民)人。其曾祖父、祖父都是齐国名将,在对内对外战争中立过赫赫战功。家学的熏陶使孙武从小就喜爱兵法,渴望探求战争制胜之道,以备将来登坛拜将,沙场点兵,在战争舞台上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
孙武被后人尊崇为“兵圣”、“兵家之祖”和“兵家之师”,除了他战功显赫外,更主要的是他留给后世一部不朽的军事名著——《孙子兵法》。该书有13篇,共5000余字。但这短短的几千字里包却含着一个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和十分丰富的思想内容。对中国军事学术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历代兵学家、军事家无不从中汲取养料,用于指导战争实践和发展军事理论。现今已翻译成29种文字,在世界上广为流传。英国著名军事理论家利德尔·哈特向人透露:他的军事著作中所阐述的观点,其实在2500年前的《孙子兵法》中就可以找到。他也确实对孙武及其著作深感兴趣,不仅为《孙子兵法》英译本作序,还在自己的得意之作《战略论》前面大段引述孙武的格言。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美国海军陆战队军官都奉命携带一本《孙子兵法》,以便在战场上阅读。
注:孙武亦被称为“东方兵圣”,西方兵圣为卡尔·菲利普·戈特弗里德·冯·克劳塞维茨(年),德国军事家。
十四圣谋圣张良
张良,字子房,传城父(今安徽毫县东南)人,汉初三杰之一(另二人位萧何、韩信),祖与父相继韩昭侯宣惠王等五世之相。秦灭韩后,他图谋恢复韩国,结交刺客在博浪(今河南原阳东南)狙击秦始皇未中,传说他逃亡至下邳(今江苏)时,遇黄石公,后来刘邦、吕后合谋暗使丞相萧何巧设机关,并以密友身份亲自诱捕韩信入长乐宫内,以谋反罪名由吕后急令处死,韩信全家抄斩。一代开国元戎,千古军事奇才的韩信,却遭灭族之祸。从而张良遁隐深山,以仙侣为伴,不食凡间五谷,追随仙踪,与世隔离了。
张良堪称谋士的楷模,被后人尊为“谋圣”。
十四圣史圣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前90年):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中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公,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前108年)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皇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为“二十六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司马迁与同时期司马相如合称文章西汉两司马,与北宋司马光合称历史两司马。
十四圣木圣张衡
张衡(公元78—139年),字平子,河南南阳西鄂人,东汉时期地震学家,又称“科圣”(注:科圣非墨翟亦非公输班,科圣木圣均是一人均是张衡)。曾任尚书和河间相等职。他“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伙,而耻智之不博。”是我国东汉时期伟大的科学家、文学家、发明家和政治家。在地震学方面,他发明创造了“地动仪”(公元132年),是世界上第一架测定地震及方位的仪器,比欧洲早1700多年。在天文学方面,他发明创造了“浑天仪”(公元117年),是世界上第一台用水力推动的大型观察星象的天文仪器,著有《浑天仪图注》和《灵宪》等书,画出了完备的星象图,提出了“月光生于日之所照”的科学论断。
十四圣医圣张仲景
张仲景(约公元150~154年——约公元215~219年),名机,字仲景,汉族,东汉南阳涅阳(今河南邓州穰东镇)人。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医圣。
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它确立的辩证论治原则,是中国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在方剂学方面,《伤寒杂病论》也做出了巨大贡献,创造了很多剂型,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其所确立的六经辨证的治疗原则,受到历代医学家的推崇。
这是中国第一部从理论到实践、确立辨证论治法则的医学专著,是中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是后学者研习中医必备的经典著作,广泛受到医学生和临床大夫的重视。
十四圣武圣关羽
关羽(?-220年),字云长,河东解良(今山西运城)人,三国时蜀汉名将,早期跟随刘备辗转各地,曾被曹操生擒,于白马坡斩杀袁绍大将颜良,与张飞一同被称为万人敌。
赤壁之战后,刘备助东吴周瑜攻打南郡曹仁,别遣关羽绝北道,阻挡曹操援军,曹仁退走后,关羽被封为襄阳太守。刘备入益州,关羽留守荆州。
建安二十四年,关羽围襄樊,曹操派于禁前来增援,关羽擒获于禁,斩杀庞德,威震华夏,曹操曾想迁都以避其锐。后曹操派徐晃前来增援,东吴吕蒙又偷袭荆州,关羽腹背受敌,兵败被杀。
关羽去世后,逐渐被神化,被民间尊为“关公”,又称美髯公。历代朝廷多有褒封,清代奉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崇为“武圣”,与“文圣” 孔子齐名。《三国演义》尊其为蜀国“五虎上将”之首,毛宗刚称其为“《演义》三绝”之“义绝”。
十四圣书圣王羲之
王羲之(303年—361年,一作321年—379年),字逸少,汉族,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祖籍琅琊(今属山东临沂),后迁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十四圣草圣张旭
张旭(生卒年不详),字伯高,一字季明,汉族,唐朝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开元、天宝时在世,曾任常熟县尉,金吾长史。
以草书著名,与李白诗歌,裴旻剑舞,称为【三绝】。诗亦别具一格,以七绝见长,与李白、贺知章等人共列饮中八仙之一。与贺知章、张若虚、包融号称“吴中四士”。书法与怀素齐名。
性好酒,据【旧唐诗】线装本的记载,每醉后号呼狂走,索笔挥洒,时称张颠。实也说明他对艺术爱好热狂度,如民间说的【入迷】。他从担夫争道、歌女舞剑上获得书法的变化意蕴;又在【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山行留客》)两句诗中,揭开了自然界的秘密,他确实能把生活和艺术打成一片。被后世尊称为“草圣”。
十四圣画圣吴道子
吴道子(约公元680年~公元759年),唐朝著名画家,汉族,阳翟(今河南禹州)人。画史尊称吴生,因其深信黄老道学,后改名为“道玄”。被后世尊称为“百代画圣”,被民间画工尊为祖师。早年孤贫喜欢作画,未及弱冠便能“穷丹青之妙”。
他是中国山水画的祖师,被后人尊称为“画圣”,人物绘画“冠绝于世”。后世将他的绘画风格概括为“吴带当风”。擅画佛道人物,远师南朝梁张僧繇,近学张孝师,笔迹磊落,势状雄峻,生动而有立体感。曾在长安、洛阳等地寺观作佛道宗教壁画三百馀间,情状各不相同。落笔或自臂起,或从足先,均能不失尺度;写佛像圆光、屋宇柱梁,或弯弓挺刃,不用圆规矩尺,一笔挥就。所绘人物,善用状如兰叶或蓴菜条之线条表现衣褶,使有飘举之势,人称“吴带当风,”又喜以焦墨勾线,略加淡彩设色,又称“吴装。”
名作有《地狱变相图》。他兼工山水,描绘蜀道怪石崩滩很有名气。张彦远认为“山水之变,始于吴,成于二李”。苏轼认为“画至吴道子,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吴生“画塑兼工”,善于掌握“守其神,专其一”的艺术法则。画作有《明皇受篆图》、《十指钟馗图》入《历代名画记》;《孔雀明王像》、《托塔天王图》、《大护法神像》等93件入《宣和画谱》,传世作品有《送子天王图》伪本。
十四圣诗圣杜甫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十四圣茶圣陆羽
陆羽(733年—804年),字鸿渐,汉族,复州竟陵(今湖北省天门市)人,唐代著名的茶学专家,被誉为“茶仙、茶圣”。一名疾,字季疵,号竟陵子、桑苎翁、东冈子,又号“茶山御史”。
陆羽一生嗜茶,精于茶道,以著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而闻名于世,对中国和世界茶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被誉为“茶仙”,尊为“茶圣”,祀为“茶神”。他也很善于写诗,但其诗作目前世上存留的并不多。[1]他对茶叶有浓厚的兴趣长期实施调查研究,熟悉茶树栽培、育种和加工技术,并擅长品茗。唐朝上元初年(公元760年),陆羽隐居江南各地,撰《茶经》三卷,成为世界上第一部茶叶著。《全唐文》中撰载有《陆羽自传》。曾编写过《谑谈》三卷。他开启了一个茶的时代。
十四圣药圣李时珍
李时珍()中国古代医药学家,明嘉靖时期人,字东璧,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湖北蕲春县蕲州镇东长街之瓦屑坝(今博士街)人。后为楚王府奉祠正、皇家太医院判,去世后明朝廷敕封为“文林郎”。
李时珍自1565年起,先后到武当山、庐山、茅山、牛首山及湖广、安徽、河南、河北等地收集药物标本和处方,并拜渔人、樵夫、农民、车夫、药工、捕蛇者为师,参考历代医药等方面书籍925种,考古证今、穷究物理”,记录上千万字札记,弄清许多疑难问题,历经27个寒暑,三易其稿,于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完成了192万字的巨著《本草纲目》,此外对脉学及奇经八脉也有研究。著述有《奇经八脉考》《频湖脉学》等多种。
注:唐朝孙思邈被后人尊为“药王”而非“药圣”。
十四圣其他圣人
商圣范蠡:(前536-前448年),字少伯,春秋末期的政治家、军事家和经济学家。楚国宛(今河南南阳)人。著作有《计然篇》、《陶朱公生意经》等。
亚圣孟轲:(约公元前372年—约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华夏族,鲁国邹(今山东省邹城市)人,相传他是鲁国姬姓贵族公子庆父的后裔,父名激,母仉(zhǎng)氏。
算圣刘洪:(约130—196年),字符卓,东汉泰山郡蒙阴(今山东蒙阴县)人,皇族后裔。《续汉书·律历志》中刘昭注引《袁山松书》曰:“刘洪字元卓,泰山蒙阴人也。鲁王之宗室也。”《续汉书·律历志》中说:洪善算,当世无偶。是中国著名的古代天文学家、数学家,被称为“算圣”。据说他是算盘的发明者。天文学专著有《七曜术》、《乾象历》等。
剑圣裴旻:间人。据《独异志》载,他“掷剑入云,高数十丈,若电光下射,漫引手执鞘承之,剑透空而入,观者千百人,无不凉”。又据《》,画家因见裴旻剑舞,“出没神怪既毕,乃“挥毫益进”。诗人曾从其学剑。文宗时,称的诗、的草书、裴旻的剑舞为“三绝”,世人称他们三人分别为“”“”“”。裴并以善射著名。任守时,多虎,他一日射虎三十一头。见《新唐书·传》。
乐圣李龟年:唐玄宗时乐工,当时李龟年、李彭年、李鹤年兄弟三人都有文艺天才,李龟年善歌、擅吹筚篥、擅奏羯鼓,也长于作曲等。后人称李龟年为“乐圣”。
词圣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曲圣关汉卿:(约公元1229年—1241年),卒于元成宗大德初年(约公元1300年前后),元代杂剧作家。号已斋(一作一斋)。《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拜月亭》、《鲁斋郎》、《单刀会》、《调风月》等,是他的代表作。
棋圣黄龙士:他生于清顺治八年(1651年)或十一年(1654年).名虬,又名霞,字月天,江苏泰县姜堰填人,幼小时棋名已闻达四乡邻里。著有《弈括》和《黄龙士全图》。
十四圣重复圣人
同样一个”圣“的名号,可能就有不同的人,以下就是重复圣人。
文圣:本指孔丘,亦指北宋文学家欧阳修。
木圣:本指张衡,亦指三国曹魏机械学家马钧。
剑圣:本指裴旻,亦指战国时期剑术家盖聂、战国时期刺客荆轲、唐时期舞人公孙大娘,此四人并称为四大剑圣。
棋圣:本指黄龙士,亦指清雍正、乾隆时期范西屏,清康熙、雍正、乾隆时期施襄夏,此三人并称为清代三大棋圣。
智圣:东方朔,是中国早期的道教信徒之一。他一生的行为和思想都反映了当时道教文化对知识分子的影响。据说他是当时最博学的人,经常给别人讲述一些奇闻逸事,很多人都对他非常佩服。
十四圣简介
聂卫平,日出生,河北深县(今河北省深州市)人。中国著名围棋职业运动员,杰出围棋教练,中国围棋协会副主席兼技术委员会主任,中国棋院技术顾问。1982年被中国围棋协会授予九段,1988年被授予围棋“棋圣”称号。1999年被评为“新中国棋坛十大杰出人物”。他在前四届中日围棋擂台赛中11连胜,为围棋在中国大陆的普及产生了深远影响。著有《我的围棋之路》、《聂卫平自战百局》等书。
十四圣称号由来
棋圣,指围棋手的最高荣誉称号之一,源于日本。
《体育报》:“中国有史以来的第一个‘棋圣’诞生了!我国著名围棋国手聂卫平26日在祝贺中国围棋队取得中日围棋擂台‘三连胜’的庆功会上,荣膺中国围棋‘棋圣’称号。“
也就是说,聂卫平的”棋圣“称号是官方授予,名正言顺的。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圣光是什么意思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