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金刚吹水机果糖机有半年没有用了,现在又准备用就把里面果糖放完(放到最低限)。就加入凉水,结果放不出来了

(西瓜囍大茜)
(Easy喵饭)
(单眼皮|豆瓣的名字能起到这么长)
第三方登录:我们真的可以不使用农药种植农作物吗?
&一种新的完全不用农药就能栽培蔬菜的农业生产模式今月将推出,一旦推出将是世界农业的一次技术革命。
此图展示的是完全不用农药就能栽培蔬菜的农业生产模式的鼻祖
参考文献:
植物所需的元素及缺素的症状
作用:参与植物体内一切大分子物质的代谢过程。
缺乏症状:在碳元素供应不足的情况下,植物的光合作用受阻,植株生长缓慢,组织不充实。
元素来源:有机碳源:落叶、马粪等。无机碳源:二氧化碳、碳酸氢铵等。
作用:促进植株生长,增加产量,延缓衰老等作用。
缺乏症状:植株矮小,叶片黄瘦,严重者停止生长,老叶枯萎死亡。
元素来源:有机氮源:大粪、豆饼、马蹄片、羽毛等。无机氮源:尿素、氨水、磷酸铵、磷酸二氢铵等
作用:主要促进植株根系生长,迅速开花、增加抗性等生理功能。
缺乏症状:生长缓慢、发育迟缓、嫩叶变小,老叶先成暗绿色,后转变为紫红色。
元素来源:有机:骨粉、麻渣、鸟粪、鱼内脏。无机:钙镁磷肥、过磷酸钙、磷矿粉、磷酸二氢钾及一些合成水溶性磷肥(翠康促根液、生力液)等。
作用:合成糖与转运糖的重要元素。可以调节植物气孔开关,也是一些酶的活化剂,可以增加细胞壁的厚度,促进茎干内纤维素的形成,在光合作用中它是氢离子的对应离子。
缺乏症状:生长缓慢,茎干细,易倒伏,植株叶片易干尖,老叶易黄化,表面出现褐斑,成熟期延后,对病害抵抗力减弱等 。
元素来源:有机:草木灰等。无机:磷酸二氢钾、氧化钾、氯化钾、硫酸钾、硝酸钾等。
作用:构建细胞壁的主要原料之一。
缺乏症状:新叶失绿,老叶发脆,茎干细弱,根系褐变,根尖枯死,花朵易脱落,易受害虫侵袭
元素来源:有机:草木灰、鸡蛋壳,骨粉等。无机:过磷酸钙、硫酸钙、碳酸钙等
作用:构成叶绿素的元素之一,促进光合磷酸化的过程。
缺乏症状:在老叶上表现较为突出,叶缘发黄,叶肉发黄而叶脉仍绿。
元素来源:有机:草木灰、绿肥等。无机: 硫酸镁等。
作用:是某些氨基酸的必要组成成分。
缺乏症状:植株瘦弱细长,叶片泛黄。
元素来源:有机:毛发等。无机:硫酸铵、硫酸钾、硫酸钙等。
二、微量元素
作用:构成叶绿素的元素之一,在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代谢过程都有其参与,也是固氮酶的成&&&
缺乏症状:嫩叶黄化,新梢死亡。
元素来源:无机:乙二胺四乙酸铁盐络合物等。无机:硫酸亚铁
作用:对苗端与根端的发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核糖核酸的组成部分,也是花粉萌发,花粉管生长所必须的元素。
缺乏症状:植株生长缓慢,叶片发卷,分枝增加,茎干开裂,受精不良。
元素来源:有机:草木灰,绿肥等&&
无机:硼酸,四硼酸钠。
作用:参与光合作用,是吲哚乙酸氧化酶辅基的组成部分之一。
缺乏症状:嫩叶叶脉退绿
元素来源:有机:草木灰,绿肥等&&
无机:硫酸锰
作用:是合成色氨酸的必须元素,而色氨酸是吲哚乙酸的前体。
缺乏症状:嫩叶脉内退绿,叶片变小成簇生长,就是所说的小叶病。
元素来源:有机:草木灰,绿肥等,无机:硫酸锌等。
作用:是合成叶绿体蛋白质的原料之一。
缺乏症状:植株生长受阻,叶片退绿,容易枯萎,茎干畸形等。
元素来源:有机:草木灰,绿肥等&&
无机:硫酸铜
&& 作用:略
缺乏症状:植株缺少长势,叶色暗淡,叶面凹凸不平,有坏死斑点。
元素来源:有机:草木灰,绿肥等&&
无机:钼酸铵,钼酸钠等
参与光合作用水的光解释放氧的过程,另外,对根的生长也有影响。
缺乏症状:叶片退绿,植株萎蔫
元素来源:有机:草木灰等&&
无机:氯化铵,氯化钾等大量元素
泥炭,是沼泽中死亡植物残体不断积累转化形成的天然有机矿产资源。富含有机质合腐植酸纤维状结构,具有疏松多孔、通气、透水性好储存养分喝水分能力强、无菌、五杂草种子,性能稳定等优良特性。
一,泥炭根据植物组成喝分解度决定分类
&1,藓类泥炭:以泥炭藓为主,生长在沼泽地势较高处,地下水难以到达,由大气降水补给,高等生物不能生长,主要为靠大气营养的藓类植物。同时由于矿物质缺乏,泥炭化作用形成的腐殖酸类物质不易形成盐类,致使酸类物质积累,沼泽水介质的酸度增加,从而使微生物的活动受到很大抑制,植物残体分解缓慢。按分解度的不同分:
&&1&,白泥炭
&&2&,黑泥炭
&2,草本泥炭:莎草和芦苇都是较高等的维管束植物,生长地势较低,靠地下水提供养分。由于莎草和芦苇都是较高等的维管束植物,一旦死亡,维管束便失去吸水能力,通气量便明显降低,加上原生环境下草炭的pH值在5.5左右,微生物活动强烈,泥炭分解度大,灰分含量高,而且病菌易生长。
&3,真藓目泥炭:真藓目植物、莎草
&4,木质泥炭:木本植物
二,根据形成的地理条件和分解度的不同分类
&1,低位泥炭
&2,中位泥炭
&3,高位泥炭
三,泥炭的理化性质
&1,物理性质
&&&颜色、结构、容重、含水量
&2,化学性质
&&&分解度、灰分含量、有机质含量、PH值和EC、营养元素含量
四,判断优质泥炭的方法
&1,感官判断
&&&纯度和一致性、颜色、结构、分解度、灰分含量
&2,实验室测定
&&&容重、总空隙度和大小空隙化、PH值、EC值、阳离子代换量(ECE)
五,使用泥炭应注意的问题
&1,使用压缩包泥炭要先预湿后在使用
&2,泥炭要尽量保持湿润,一旦干了,即使浇水也很难被吸收,要令其均匀湿润就费事了。
&3,注意泥炭身体的PH值指数。PH值高于6.5会提高微量元素缺乏的机率。PH值低于5.3会造成缺钙或者缺镁,甚至猛中毒。
&4,EC值:随泥炭的分解度的增加儿升高。
&5,ECE值:泥炭本身应具有合适的阳离子代换量,若太高将会影响营养液的平衡,是人们难以按需控制营养液的组分,而过低的阳离子代换量则会影响泥炭的缓冲性,也会使PH值受影响,同时一不利于保存养分。
六,目前那种泥炭好。
&&现在市场上的泥炭分:&进口泥炭、国内的东北泥炭。
&&常见的进口泥炭有:德国维特泥炭、加拿大发发得泥炭、德国品氏泥炭、德国klasmann
&&常见的国内泥炭:东北泥炭
记者探访航天员食品特供基地:奶牛须隔离休养一月
来源:新京报
作者:崔木杨 杨华军
水库天然养鱼不喂食饲料
连队的鱼生活在草场旁边的东风水库,这是一片天然的水域。为了确保没有污染,燃油船被严禁航行。
昨日下午,两位渔民正划着舢板捕鱼。不过,鱼要真正端到航天员的餐桌上还要经数道检验,有没有寄生虫,有无农药残留这些都是检查的重点。
小徐告诉记者,这里的鲤鱼、草鱼、鲢鱼等鱼种完全是自然生长,不投放任何饲料。捕捞出水后,经检疫没有问题,就直接送往航天员公寓,确保鲜活。“哦,除此之外,我们都要经过严格的养殖培训。”
专供奶牛须隔离休养一月
在奶牛场,一位负责人员介绍了航天员餐桌上牛奶产出的程序。在航天员到达发射基地的头三个月,他们会从几十头奶牛中,选出几头精神十足、皮毛光亮的奶牛,隔离饲养。奶牛被隔离后会有一个月的休药期,目的是让奶牛把体内的药物成分充分分解排掉。
经过这些程序后,所产的奶还要经养殖基地卫生人员、发射中心防疫部门、航天员中心医监医保部门的三级把关,确保牛奶的比重、酸碱度、蛋白含量都符合标准,才能供应给航天员。
航天员的食品是怎样炼成的?记者昨日探访了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大漠深处一片滨水的绿洲,这些问题都找到了答案。新兵小徐的任务是饲养牛、羊以及驴和在水里打着转的鲈鱼。小徐所在的养殖场位于戈壁滩深处,是一片上万平方米的野生草场。这里有一个个天然的养殖场,经专门人员细致分工,饲养散落在草丛里的牛、羊,还有一些人专门负责提供天然的新鲜鱼类。用他们的话说,航天员餐桌上的每一道菜都要经过“千挑万选”。这些散养的牲畜多半吃的都是天然野草。与肉类等食品不同的是,这里的鸭蛋则更是纯天然——来自野生鸭子。
“这里禁止任何陌生人进入,别说汽车就连自行车也不可以骑进来。”这一切都为确保零污染。
确保精选食材只是第一步。送到航天员公寓的所有食材,都必须再次经过航天员医监医保人员的检验后,才能由专门的厨师烹制,最终端上航天员的餐桌。
精选仔猪只喂玉米和麸皮
昨日,在戈壁滩深处的生猪养殖场,几十头肉猪正躺在铺满锯末的猪圈里晒着太阳。锯末是战士人为铺垫到猪圈里的,据说这样卫生的环境能让猪健康地生长。
“为了做好航天员副食品供应工作,基地从五六个月前就开始专门养殖专供猪。仔猪是基地仔猪繁殖中心自己繁殖的,主要有约克夏、杜洛克、长白三个品种。”养殖场的一位负责人说,为了确保猪种优良,挑猪时必须有防检部门的官员在场。
他说,择优“录取”出来的猪崽,会被安排在专门圈舍进行特别饲养。养殖采取自然养猪法,全程无公害、无污染,只喂食玉米和麸皮,不喂食任何饲料。他强调,玉米和麸皮也是生产基地自己种植生产的,确保从源头上就不接受农药等任何污染。
这些猪并不是都能上航天员的餐桌。“卫生防疫部门和航天员医监医保部门都要来选待宰的生猪。”这名负责人说,挑选的第一关就是观察活猪的精神状态,还要从吃食、四肢力度、皮肤色泽等方面进行综合考量。此外,航天员对猪肉肥膘有特殊的要求,猪肉既不能过肥,也不能过瘦,必须是肥瘦合适,这样才能兼顾营养和口感。出于这个因素,养殖场特别饲养的十几头猪,体重基本都在90公斤左右。
据了解,这次被挑中宰杀的是一头长白猪,产肉量可满足发射前6名航天员的食用需求。
宰杀完毕后,检疫人员还要对猪肉从头到尾进行全身检查检疫,包括下颚、内脏、腹股沟淋巴、肌肉纤维密度等项目。
农业部谈农药残留:不用农药中国肯定出现饥荒
据农业部网站消息,农业部日前就农产品中的农药残留及安全问题进行解读。文章指出,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耕地紧张的国家,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始终是农业生产的主要目标,而使用农药控制病虫草害从而减少粮食减产是必要的技术措施,如果不用农药,中国肯定会出现饥荒。
答问指出,近年来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时有发生,有些老百姓会有“能不能不使用农药”的疑问?其实世界使用农药也就200多年的历史,但在这期间农药的使用量不断增加,这是因为人口增长需要大力发展农业生产,以保障粮食的安全供给;同时现代农业的发展也越来越依赖农药的使用。
有研究指出,农作物病虫草害引起的损失最多可达70%,通过正确使用农药可以挽回40%左右的损失。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耕地紧张的国家,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始终是农业生产的主要目标,而使用农药控制病虫草害从而减少粮食减产是必要的技术措施,如果不用农药,我国肯定会出现饥荒!
农业部指出,农药对植物来说,犹如医药对人类一样重要,且必不可少。但也可以通过一些措施减少农药残留,一是全面开展病虫害综合防治,减少农药使用量;二是正确规范使用农药,减少农药残留量;三是大力推广生物农药,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不断降低农药残留水平。农业部门一直在致力于开展这些工作。
农业部:发达国家农药使用普遍高于发展中国家
农业部日前在其官方网站发布题为《农产品中的农药残留及安全问题》答问文章。答问指出,几乎所有农产品都可能含有农药残留,中国农产品是,国外农产品也是。农业现代化程度越高,农药的使用量越大,因此,发达国家农药使用普遍高于发展中国家。
答问称,农业生产过程中常常发生病虫草害危害,因此,需要用农药进行防治,只不过有的有机农业使用天然的生物农药,所以,几乎所有农产品都可能含有农药残留。
答问提到,发达国家农药使用普遍高于发展中国家,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2000年的统计,发达国家单位面积农药使用量是发展中国家的1.5-2.5倍。
据介绍,在生产实际中,由于农药使用技术等限制,农药实际使用率只有30%,大部分农药流失到环境中,植物上的农药残留主要保留在作物表面,具有内吸性的农药部分会吸收到植物体内。植物上的农药经过风吹雨打、自然降解和生物降解,在收获时,农药残留量是很少的。但为了确保农产品的安全,要制定农药残留标准,将农产品中农药残留量控制在安全的范围。
答问强调,没有残留是理想主义,没有一个国家能做到,但减少农药残留,确保农产品安全是各国农业和农药管理的工作目标。
中国“有机食品”大骗局揭秘
“有机食品”成为一些追求“天然”者的至爱;然而,当记者走进所谓的有机食品生产基地、与业内相关人士对话之后,看到和听到的却是这样的结果:
超市里那些标价比同类普通食品高出数倍、数十倍的贴着“有机产品”标签的蔬菜、水果以及肉类和鸡蛋,或许跟普通同类产品以同样的流程、在类似的环境中产出,差别仅仅在于一个标签。
那些标明有特殊健康功效的所谓“有机”“绿色”“无公害”食品,从营养学和健康角度上看,或许与普通同类食品没有任何差别。
京郊有机蔬菜生产基地调查
在食品安全问题突出的当下,所谓的“有机食品”让惶惶不安的消费者抓到了一根救命稻草;但这根稻草并不那么可靠
《科学新闻》(中科院主管杂志)记者徐治国李树峰北京报道
“臭,就是个臭。”
1月19日,走进位于北京大兴区的留民营村,空气中弥漫着奇臭无比的鸡粪味道,很浓很浓。一年四季都是这个味儿,村子里的居民说,他们已经习惯了这里的环境。
但奇臭的留民营村却被赋予了众多美誉:“全球环保五百佳”“中国生态农业第一村”“中国绿色村庄”,等等。
一眼看去,留民营村与京郊其他的村子并没有多大区别。但道路两旁每隔几百米便出现的各种企业和气势恢宏的村委会大楼却向外来人显示闻名京城的留民营村子的富庶:800多人的村子,2008年全村工农业产值却达2.05亿,人均收入15000元。
如今的留民营生态农场,形成了以沼气为中心,串联农、林、牧、富、鱼的生态系统,以及种、养、加、产、供、销一条龙的生产体系,可谓独霸一方。农场成立的北京青圃园菜蔬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青圃园)发展有机蔬菜基地500亩,产品销往京津两地24家大型超市及机关团体。据其介绍,几十个大棚每年能生产4000吨左右的有机蔬菜,占据着整个北京有机蔬菜市场50%左右的市场份额。每天都会有3吨左右的蔬菜从这里运往家乐福、沃尔玛等市区超市。
然而,记者调查发现,这个号称北京最大的有机蔬菜生产基地为了最大程度地“满足”市场的需求,很可能并未严格按照有机食品的生产体系进行种植加工。
随处可见的农药与化肥
厂房外整齐分布的大棚便是青圃园的有机蔬菜生产基地。每个大棚门内墙上都贴有生产活动记录:蔬菜品种、生长期、施肥、灌溉、灭虫状况、负责人、采收等详细信息。根据记录,大棚主要是以村里养鸡场发酵后的鸡粪作为有机肥料,而除虫则使用天然药物苦参碱和灭虫灯、人工灭虫等方式。
进入冬季,温度的限制使普通菜地只能处于“农闲”状态,工作的只能是一些钢架大棚。尽管鸡粪的漫天弥散为蔬菜的种植增添了些许“有机理念”,但看似严格管理的过程并非滴水不漏。在青圃园大约40多栋大棚内,随处可见的是多菌灵、吡虫啉、啶虫脒等各种农药,有的包装袋还没有开封。
而有机食品在生产和加工过程中要严格遵循有机食品生产、采集、加工、包装、贮藏、运输标准,绝对禁止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激素、抗生素、食品添加剂等。
在被问及这里是否会有菜农使用农药或者化肥时,青圃园总经理助理刘梦贤对公司管理十分自信:“从公司来说,如果农民要买化学农药,他就得自己掏钱。基地所有的投入品都由公司统一购买,统一管理,可以保证生产过程中不使用化学农药,并且公司会定期检查大棚生产情况,以确保蔬菜的安全性。”
在基地工作的一位菜农介绍,公司以承包的方式将大棚交给他们管理,蔬菜的种植都由自己负责,种出的蔬菜由公司统一收购,收购价格由蔬菜公司制定,经过包装后供应市区超市。
但是青圃园一办公人员却透露,虫子多的时候,他们会用一些农药。同时,留民营村一位农民说:“只要看不见,他们一样用化肥,都是价格不菲的好复合肥,200多元一袋。在植物生长的关键期还用尿素。”
对此刘梦贤感到很愤怒:“这简直无中生有,你不要拿这个来敲诈我们,我们公司做事很放心,是严格按照有机标准来做的。”
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发现农药,并非只有留民营村这一处。
在位于北京昌平小汤山百年绿源有机种植园(以下简称百年绿源)和金六环农业园(以简称下金六环)基地大棚内,也发现了一些农药和化肥。
百年绿源市场部经理王鹏飞就此问题3次拒绝回答。然而,百年绿源一种植工人却给出了答案:“蔬菜起虫子很普遍,夏天长了虫子,有时就用手拿,但也会用低毒农药。”
金六环虽然曾作为2008北京奥运会农产品供应基地,但在其蔬菜大棚中也发现了尿素和硫酸钾复合肥。
“这些农药和化肥基本都不能使用。这是严重违背有机规则的。”农业部绿色食品管理办公室一负责人告诉《科学新闻》,“不能持续符合标准、技术规范要求的企业,按照《有机产品认证管理办法》第二十七条规定,认证机构应当对这样的企业及时作出暂停、撤销认证证书的决定。”
附录:农产品中的农药残留及安全问题
日期: 16:09 来源:农业部新闻办公室
一、什么是农药残留?
农药残留是指农药使用后残存于生物体、农产品(或食品)及环境中的微量农药,除农药本身外,也包括农药的有毒代谢物和杂质,是农药及其他相关物质的总称。残存的农药残留数量称为残留量,以每千克样本中有多少毫克(mg/kg)表示。农药残留是施药后的必然现象,但如果超过最大残留限量标准,会产生对人畜不良影响或通过食物链对生态系中的生物造成毒害的风险。
二、是否所有农产品都有农药残留?
农业生产过程中常常发生病虫草害危害,因此,需要用农药进行防治,只不过有的有机农业使用天然的生物农药,所以,几乎所有农产品都可能含有农药残留。中国农产品是,国外农产品也是。其实农业现代化程度越高,农药的使用量越大,因此,发达国家农药使用普遍高于发展中国家,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2000年的统计,发达国家单位面积农药使用量是发展中国家的1.5-2.5倍。在生产实际中,由于农药使用技术等限制,农药实际使用率只有30%,大部分农药流失到环境中,植物上的农药残留主要保留在作物表面,具有内吸性的农药部分会吸收到植物体内。植物上的农药经过风吹雨打、自然降解和生物降解,在收获时,农药残留量是很少的。但为了确保农产品的安全,要制定农药残留标准,将农产品中农药残留量控制在安全的范围。没有残留是理想主义,没有一个国家能做到,但减少农药残留,确保农产品安全是各国农业和农药管理的工作目标。
三、能不能不用农药?
近年来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时有发生,有些老百姓会有“能不能不使用农药”的疑问?其实世界使用农药也就200多年的历史,但在这期间农药的使用量不断增加,这是因为人口增长需要大力发展农业生产,以保障粮食的安全供给;同时现代农业的发展也越来越依赖农药的使用。有研究指出,农作物病虫草害引起的损失最多可达70%,通过正确使用农药可以挽回40%左右的损失。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耕地紧张的国家,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始终是农业生产的主要目标,而使用农药控制病虫草害从而减少粮食减产是必要的技术措施,如果不用农药,我国肯定会出现饥荒!农业机械化等现代农业技术需要使用农药进行除草、控高、脱叶、座果等措施,以利于机械化操作。农药对植物来说,犹如医药对人类一样重要,且必不可少。但也可以通过一些措施减少农药残留,一是全面开展病虫害综合防治,减少农药使用量;二是正确规范使用农药,减少农药残留量;三是大力推广生物农药,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不断降低农药残留水平。农业部门一直在致力于开展这些工作。
四、含有农药残留的农产品能不能吃?
食用含有农药残留的农产品是否安全取决于农药的残留量、毒性和食用的量。为确保农产品的安全,各国根据农药的毒理学数据(主要是每日允许摄入量和急性参考剂量)和居民食物结构等制定农药残留限量标准,残留量低于标准是安全的,可以放心食用,而超标农产品则存在安全风险,不应食用。需要补充的是,在制定残留标准时增加了至少100倍的安全系数,因此残留标准具有很大的保险系数,理论上讲,即使误食残留超标农产品也可能不会发生安全事故。
为确保农产品安全,我国对农药安全性进行严格管理,农药登记需要进行二年18项急性、亚慢性和慢性等安全试验,绝不批准存在致癌致畸等安全隐患的产品登记。我国还对高毒农药采取了最严格的管理,先后禁止淘汰了33种高毒农药,其中包括甲胺磷等在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仍在广泛使用的产品,同时大力发展生物农药。目前我国高毒农药的比例已由原来的30%减少到了不足2%,而72%以上的农药是低毒产品,农药安全性已大幅提高,农村生产中毒发生减少,喝药自杀死亡率也明显下降。这并不是说我国的农产品是绝对安全的,可以肯定的是,现在的农药比以前的更加安全。如果担心农药残留,大家在吃鲜食蔬菜和水果时也可以采取水泡和削皮等措施去除可能的残留。
五、哪些农产品的残留风险更大一些?
一般有机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因为对所用的农药以及使用方法都有严格的规定,农药残留相对较小,超标的情况少,相对比较安全。小麦、水稻和玉米等粮食作物,由于生长期长,储存期也长,大部分农药残留会降解掉,而且又要经过加工和烹调,残留会进一步去除和降解,相对比较安全。蔬菜和水果由于大部分是鲜食的,农药残留降解少,因此国家对蔬菜和水果使用的农药管理较严,除禁止使用高毒农药外,对允许使用的农药严格规定使用技术和安全间隔期,正常的生产不会出现安全问题。对于一些连续采收的鲜食蔬菜和水果,残留风险可能相对大一些。农产品都有农药残留,由于各国对农药及其残留进行严格的管理,符合农药残留标准的农产品是安全的,因此,对于农产品的残留和安全性应当正确认识。要增强安全意识,但也不必谈药色变。农药残留的量是非常少的,其危害远小于一些环境和空气中的污染物和病原微生物。
六、农药残留的标准如何确定的?
农药残留标准包括农药残留限量标准(即最大残留限量)、农药残留检测方法标准等,与消费者直接关系最大的是食品或食用农产品中的农药残留限量标准。我国与欧美、日本、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一样,采用国际上通用的风险评估技术和方法,以考虑最大可能的风险为原则,制定农药残留限量国家标准。具体方法和步骤如下:首先是根据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消费、进出口各环节需要及农药使用实际情况,确定需要制定残留限量标准的农产品(或食品)和农药组合;然后开展农药残留降解模拟动态试验、国民膳食结构调查和农药毒理学研究,分别获得农药在正常使用情况下残存于农产品(或食品)中的残留值(包括中间值、最大残留值等)、我国消费者膳食数据(不同地区、不同年龄、不同性别对每种食用农产品或食品的每天消费数量)和农药的毒性(包括每日允许摄入量、急性参考剂量等),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农药残留膳食摄入风险评估,结果得到农药残留限量标准推荐值;最后经食品安全农药残留国家标准审评委员会审议通过后,由卫生部和农业部联合颁布实施。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制定残留标准时,以最大可能的风险为基础,也就是执行最严格的安全要求;在此基础上,还要增加至少100倍的安全系数,举例来说,如果食品中某农药残留量为50mg/kg时,可能会出现安全风险,那么将标准定为0.5mg/kg。
七、我国农药残留标准是否比欧美低?
人们往往喜欢比较我国与欧美发达国家的标准。在农药残留标准数量方面,由于欧美农药管理历史长,残留制定的数量比我国多。但在标准的水平方面,很难比较各国残留标准的高低。从技术层面讲,各国的农业生产、农药使用情况和食物结构等不同,因此,残留标准会存在一定差异。从管理层面讲,尽管制定残留标准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确保食品安全,但现在各国越来越将农药残留作为农产品国际贸易的技术壁垒,必要时进而用作政治筹码。
各国农药残留标准差异还受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一是对于本国不生产不使用的农药,往往制定最严格的标准,而本国使用的农药特别是在出口农产品上使用的农药,残留标准在安全范围内尽可能松。如美国、欧盟和日本对本国没有登记使用的农药按照一律限量标准(即0.01~0.05mg/kg)执行,而这个浓度许多发展中国家的仪器都难以检测;但是在本国登记使用的农药,即使农药毒性高,其标准却松。如美国规定高毒农药甲胺磷在芹菜上的标准为1mg/kg,花椰菜上为0.5mg/kg,日本规定芹菜上为5mg/kg,花椰菜上为1mg/kg。二是本国没有或主要依靠进口的作物上的标准严。如氯虫苯甲酰胺是个新杀虫剂,欧盟在葡萄上的标准为1mg/kg,而在大米等粮谷上却为0.01mg/kg,茶叶上为0.02mg/kg,按理葡萄可鲜食,标准应该更高,但葡萄是欧洲的优势作物,因此制定的标准松;再如常用的杀菌剂百菌清,欧盟在直接食用的苹果、梨上标准为1mg/kg,而在大米等粮谷上却为0.01mg/kg,在茶叶上为0.1mg/kg。三是同一作物,各国标准也不同,如安全性不很高的杀菌剂克菌丹在稻谷中的残留标准,日本是5mg/kg,欧盟为0.02mg/kg,相差100倍;又如高毒农药甲基对硫磷,日本为1mg/kg,欧盟为0.02mg/kg,相差50倍。
为了协调和统一残留标准,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负责制定农药残留国际标准,但即使有国际残留标准,大部分发达国家都执行自己的本国标准,而绝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因为制定残留标准能力弱,往往只能执行国际标准。我国是国际食品法典农药残留标准委员会的主席国,因此,我国的农药残留标准尽可能与国际食品法典标准(而不是欧美日标准)接轨,有的标准比发达国家低,但有的标准比发达国家高。如新农药甲氧虫酰肼我国在甘蓝中的标准为2mg/kg,而美国和日本的为7mg/kg;马拉硫磷是老农药,我国在柑橘、苹果、菜豆中的标准为2mg/kg,在糙米中为1mg/kg,在萝卜中为0.5mg/kg,均严于美国8mg/kg的标准;嗪草酮在大豆中标准为0.05mg/kg,而美国的为0.3mg/kg、欧盟和日本为0.1mg/kg的标准;常用杀菌剂噻菌灵我国在蘑菇中的标准为5mg/kg,美国为40mg/kg、欧盟10mg/kg、日本60mg/kg,分别比他们严格8、2、和12倍。我国制定农药残留标准主要考虑安全,很少涉及贸易保护问题。由此可知,不管各国残留标准水平是否存在差异,残留标准都是根据安全风险评价而制定的,只要符合残留标准,农产品是安全的,不能用别国的标准来判断是否存在安全,不能用一国标准否定别国的标准,这缺乏科学性。因为农药残留标准是不仅仅根据安全风险评估结果来制定,也综合考虑产业发展、国际贸易等各方面因素。
八、目前我国农产品农药残留的状况如何?
目前我国农产品农药残留现状,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即近年不断好转,总体现状较好,但仍存在隐患。具体来说,一是全国每年3-5次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显示逐年好转和大为改善的结果,不仅表现于农药残留超标率逐年持续下降,已从十年前的超过50%到目前的10%以下;而且表现在残留检出值也是明显降低,十年前检出超过1
mg/kg农药残留量的蔬菜数量较多,但现已很少见,仅偶有检出超过1
mg/kg的。二是目前农产品农药残留监测合格率总体较高,如稻米和水果高达98%以上,蔬菜和茶叶也达95%以上。三是目前农药残留状况尚不稳定,仍然存在着一些风险隐患,如南方地区或其他地区的夏季由于病虫害发生重、农药使用量大、易造成农产品农药残留超标,又如在设施反季节栽培情况下由于农药用量大并且不易降解、也易引起农药残留超标,还有随着国内外残留限量标准的提高或监测农药种类的增加、原来不超标的农产品变成了超标;特别是由于我国农业生产的产业规模太小,有众多千家万户的农民分散生产和经营,加上生产技术较为落后,基地准出和市场准入难以真正做到,造成监管更加困难。同时,我国农药残留的标准数量相对发达国家还比较少,因此,加快制定和完善农药残留标准是十分重要的工作。
九、如何去除农药残留?
农产品中的农药残留可以通过一些方法加以去除或者减少,常用的简单方法包括放置、洗涤、烹调和去皮等。一是放置,因为农药残留会随着时间的延续不断地降解,一些耐储藏的土豆、白菜、黄瓜、西红柿等,购买后可以放几天,一方面可以使农产品可继续熟化,另一方面农药会降解残留减少。二是洗涤,残存于农产品表面或外部的农药残留也较易被水或洗洁精冲洗掉,因此,在烹调前将蔬菜用水泡半个小时,再适当加洗洁精冲洗,基本可去除表面的农药残留。三是烹调,高温一般可以使农药残留更快地降解。四是去皮,苹果、梨、柑橘等农产品表皮上的农药残留一般都要高于内部组织,因此,削皮、剥皮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然而需要说明的是,无论采用什么方法,要完全清除农产品中的农药残留,特别是对已经进入农产品内部组织的少量农药残留是难以做到的;而且如果在去除农药残留过程中使用了其他物质,如洗洁精、菌剂、酶剂等,也需要考虑这些物质使用后的残留对人身体的安全性问题,因为洗洁精等虽然能去除农药残留,但其本身作为化学或生物污染物也有可能对农产品(或食品)造成二次污染,有些洗涤剂的毒性可能比许多农药还大。适当有意识地对农产品进行处理是可以的,但过分担忧和处理是没有必要的,只要残留不超标,不会出现安全问题,就像我们每天呼吸可能会吸进病菌,但不会发病。
《科学美国人》:有机农业或能养活90亿地球人
饥饿人口的粮食、喂养待送往屠宰场的动物的饲料、布料的纤维、甚至机动车的燃料,都依赖于全球农业。结果就是,全球温带气候地区,农业挤占了70%的草地,50%的大草原以及45%的温带森林。农业是导致热带森林被肆意砍伐的主要原因,及温室气体的最大来源之一,也是被称为“第六次物种灭绝”的物种杀戮的罪魁祸首。农业还常年开采不可再生的地下水资源,并造成水污染。
为抑制农业对环境的影响,同时生产出更多的健康食品,有些农民转向所谓的“有机农业技术”。有机农业通过避免使用合成化肥、化学杀虫剂和激素,或对牲畜少用抗生素等等,旨在减少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的不良影响。工业技术的应用,特别是合成氮肥,从上世纪起养活了急剧膨胀的人口。
那么有机农业能养活全球90亿的人口吗?
为了给这场激烈的争论寻求到明晰的答案,加拿大蒙特利尔市的麦吉尔大学和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环境科学家们对34种农作物进行了传统种植和有机种植共66组对比分析研究。
“我们发现,总体上有机种植的产量明显比传统种植要低,”麦吉尔大学的维蕾娜·西尔费特如是说。维蕾娜·西尔费特是将在4月26日的《自然》杂志上发表的这份研究报告的主要作者(《科学美国人》隶属于自然出版集团)。“但是产量差异也会因条件的改变而不同。例如当农民使用最好的管理技术时,有机农业体系的产量相对会高一些。”
有机农作物产量增减不一:果树苜蓿等减产,谷物西兰花等增产25%
具体来说,有机种植的作物,如苜蓿和菜豆等豆科作物在雨水充足的情况下,产量仅比传统种植的低5%;果树等多年生植物也是如此。但是主要的谷类作物,如玉米和小麦,还有西兰花等蔬菜,传统种植产量要高25%以上。
有机种植增加产量最关键的限制因素似乎是氮肥——大剂量的合成化肥能满足农作物生长时期的对氮元素的大量需求,优于有机种植使用的释放氮元素缓慢的混合肥、粪肥或者固氮作物。当然,使用1.71亿吨合成氮肥的代价是全球许多河口出现死水区域。这些缺氧的死水区域的产生,是由于合成氮肥的大量使用,使得径流也富含氮元素,藻类大量生长,藻类死亡分解时候,消耗了周围水域的所有氧气。“要解决氮肥这个限制性的因素,同时增加产量,有机种植的农民应该使用最好的管理技术,为作物提供更多有机肥料,或者选种豆类作物或多年生作物,”
西尔费特说道。
不管通过什么方式促进有机农业发展,增加产量,关键都要掌握更多的知识
传统农业要求农民平衡好向田地中投入的东西——即农民所说的合成化肥,化学杀虫剂,诸如此类——和田地(面积)的关系。而田地的面积农民用全球定位系统就能精确算出来了。有机种植不一样,农民必须学习管理整个生态系统,使其有利于生产出作物——用生物技术来控制害虫,用动物粪便给土地供肥,甚至嵌套种植农作物。“有机农业是一种知识密集型的种植体系,”
西尔费特特别提到。选择有机种植的农民“需要适时地创造肥沃的土壤环境以满足作物生长。对于控制害虫也是一样的。”
有机农业收成较少 需更多耕地
最新研究显示,有机农业可能造成部分农作物產量较传统耕种法减少1/3。该研究建议以有机搭配传统农业的混合式耕种法,才是在不摧毁地球下,餵饱全世界人口的最佳方法。
有机农业力求限制使用化学杀虫剂和肥料。不过评论人士认為,因為收成较少,有机农作必须有更大的耕地,来达到和传统农业一样的產量。
研究指出,这代表部分树林和自然地区会转為耕地。有机农业原本对环境產生的好处也因此被反转。
这项研究今天刊登在「自然」杂誌(Nature),由加拿大和美国学者共同执行。研究发现,部分农作物以有机法耕种,產量减少最多34%。整体而言,农作物收成减少25%。
研究人员发现,水果和油籽类作物表现最佳。在理想耕种环境下,產量只比传统农耕法减少3%。传统耕种法以化学杀虫剂和肥料帮助作物生长。
不过穀类作物和蔬菜若透过有机耕种法,產量最多会减少1/3。
这项研究和文献结果相反。过去研究指出,有机耕种在產量上和传统耕种法相当,甚至还会超过。
随著全球人口成长,粮食需求增加,高生產力农业扮演前所未有的重要角色,且越来越重要。
盘点有关食品营养与安全的误区
如何吃得安全、健康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问题,特别是在食品安全事件频发的时期。最近,李开复老师在微博上分享了他是“如何降低食物中毒概率”的一些做法。不过,从食品营养和安全的角度看,其中有些说法还是值得商榷的。
说法:李开复老师此前在微博上说,【我如何降低食物中毒概率】1)自己种菜,买有机农场菜,2)台湾、东南亚水果,3)多吃牛羊(因为它们吃草),少吃猪鸡鸭,4)欧洲三文鱼、鳕鱼,5)水过滤后,再用美国锅煮沸,6)新西兰奶粉、合资“万得妙”牛奶酸奶,6)乡下柴鸡蛋、柴鸡,7)台湾皮蛋、酱油,8)港台面条、罐头、零食,9)泰国米。[1]
真相:如何在食品安全事件频发的当下做到饮食的健康和安全呢?李开复老师分享了他的食品安全方案。不过,从食品营养和安全的角度看,这些方案也存在着一些误区。
误区一:有机食品一定更安全更健康
在一般人的理解里,有机食品代表纯天然的健康食品。但是,英国标准局(UK Food Standards
Agency)日前对55项相关研究进行总结后发现,从营养质量角度比较,有机食品和常规食品间没有差异[2]。法国食品安全局(French
Agency for Food
Safety)对食品中的干物质、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矿物质、维生素及一些植物营养素等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发现,目前的研究也无法判定有机食品更营养[3]。
而在安全方面,有机食品也未必更优。有机食品在生产和加工中不使用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如化肥、化学农药、化学生长调节剂和添加剂及转基因技术,是依靠纯天然物质生产的食品。而根据我国国家标准规定,有机农业允许使用植物源农药[4]。已有研究发现植物农药对环境和动物也存在一定的危害[5][6]。如果有机农业的植物源农药没有控制好使用量,依然可能存在较大安全风险。因此,不管是使用合成农药还是植物源性农药,是不是安全关键还在于合理使用和监控安全的残留量。
法国食品安全局(French Agency for Food
Safety)对有机食品和常规食品中的对比分析发现,有机食品中的杀虫剂残留通常会更低,但对重金属、二噁英、真菌毒素、微生物等危害物残留分析也发现无法判定哪一种体系的食品更安全[3][7]。
总之,目前对有机食品和常规食品的营养质量与安全的对比还停留在常规的化学分析和动物实验上,尚未有足够的证据证明二者有何差异,所以,有机食品也未必更营养更安全。
误区二:港台和国外的食品一定是安全的
就说最近2年的新闻吧。2010年6月,国家质检总局共检出14批次的乳制品不合格,其中包括25.25吨新西兰公司出品的全脂奶粉,约150吨新加坡全脂奶粉检出阪崎肠杆菌,1吨来自美国的牛初乳检出亚硝酸盐超标。有2批次来自澳大利亚的有机婴幼儿奶粉共53吨检出磷含量不符合国家标准要求;另有约172吨来自澳大利亚的婴幼儿配方奶粉也检出锌超标[8]。2011年,出血性大肠杆菌污染事件致使德国50人丧命[9]。2010年,沙门氏菌食物中毒事件迫使美国畜牧业召回了5亿枚鸡蛋[10]。根据美国疾控中心公布的数据,美国每年有4800万人次因为食物得病,相当于美国人口的1/6,其中12.8万人次严重到入院治疗,3000人死亡。还有去年的台湾塑化剂事件,相信大家都有所耳闻。从这些案例来看,港台及国外的食物也存在安全隐患。
误区三:水果还是热带的好
开复老师之所以推崇东南亚和台湾的水果,可能是认为亚热带的水果受阳光照射的时间更长,光合作用更彻底,所以营养素就更多吧。有研究对10种亚热带水果和4种北方水果进行测定发现,亚热带水果中的钙、碳水化合物及蛋白质的含量高于北方水果,而北方水果中个别品种的维生素C含量很高,总体而言,亚热带水果和北方水果中整体营养素的含量基本上没有什么差别[11]。其实,不同地域的水果都有自己独特的营养所在,并不能以偏概全地认为某地的水果就一定更好。
误区四:柴鸡和柴鸡蛋更营养安全
消费者往往也认为柴鸡和柴鸡蛋的营养价值更高、也更安全,这还是源于对“纯天然”的迷信。
事实上,从营养价值来说,柴鸡蛋的脂肪含量较鸡场蛋高约1%左右,胆固醇含量也较高,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无显著差异[12]。相反,有分析结果表明,鸡场饲养鸡的鸡蛋的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素含量略高于柴鸡蛋[13],这可能是由于复配饲料当中所提供的维生素和矿物质更为充足。对柴鸡和鸡笼养鸡进行研究发现,这两种鸡肉的营养价值也没有差异[14]。可见,从营养价值来看,柴鸡蛋和鸡场蛋、柴鸡和鸡笼养鸡整体上大同小异,很难说孰优孰劣。
从安全性来说,柴鸡和柴鸡蛋更可能存在安全隐患。农户饲养柴鸡基本都是放养、没人管,而现在农村种地使用农药越来越普遍,有些农户为了防止黄鼠狼、老鼠偷吃还会在地里撒一些老鼠药。另外,台湾成功大学一份研究发现,“柴鸡蛋”含有的污染物二噁英要比普通鸡蛋高出5.7倍[15],这与此前欧洲的研究一致[16]。研究者认为,可能是因为放养鸡在野外走的时候啄食了野地里的东西,而这些东西存在二噁英的污染。
因此,散养的柴鸡因为自由跑动,食物较杂,更容易感染病毒,或者吃到各种被农药污染的食物,反而更不安全。
误区五:牛羊肉更好
开复老师认为牛羊都是食草的,所以更安全更好。不过,我们可不能忘记了疯牛病啊。1986年后蔓延不绝的疯牛病的主要原因就是饲料供应商把动物的内脏、骨、头等废弃部位粉碎之后,又配合到动物饲料当中去,最终导致了疯牛病的传播。目前欧洲、美国、日本都出现过疯牛病,因此,我国禁止从这些疫区进口牛羊肉等畜产品。疯牛病事件提醒我们,现在很多牛羊不一定都是吃草长大的;退一步说,就算是吃草或者某些植物性材料的牛羊,也可能受重金属、黄曲霉等污染,得到的牛羊肉也可能会有有害物的残留。如果仅凭牛羊吃草长大就认为一定安全,过于盲目。
根据中国食物成分表,鸡鸭牛羊猪肉的营养价值整体差异不大,只是脂肪和蛋白质含量略有不同,平时都是可以吃的。不过,任何肉类都不宜多吃,中国营养学会推荐每日畜产品肉类50-75克,鱼虾类水产品50-100克。
误区六:煮水得用美国锅
最近几年水污染事件频发,龙年伊始,接连发生的水污染事件就占据了各大新闻媒体的头版——从1月15日广西龙江河镉污染,到2月3日江苏镇江苯酚污染。不少研究调查也显示,居民日常生活饮用纯净水、矿泉水的卫生状况也不容乐观,细菌总数和大肠菌群数超标现象越来越多[17][18],公众对饮用水安全越来越重视。
开复老师推荐水过滤后,再用锅煮沸。这确是很好的避免水污染危害的方法,只是,这个美国锅就完全没有必要了。之所以不用中国锅,可能是受到苏泊尔锅的锰超标事件的影响,但事实上,这个事情的风险并不大。锰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缺乏和过多对人体都是不利的。中国居民锰摄入量大致为每天6.8毫克,这个摄入量在合理范围内。苏泊尔方面提供的检测数据显示,所用的钢材析出量为每公斤0.05毫克/公斤[19]。实际上,因为锰的营养与毒性特征,国际上一般不对餐具中的锰析出量设定标准。餐具对于煮水并没有多大影响,想安全饮水,建议家里可以装一个净水器,然后普通锅煮沸喝就行。
误区七:鱼要吃欧洲的
鱼肉蛋白质丰富,而且含有较丰富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尤其是EPA和DHA,也有研究表明DHA和EPA对于软化心脑血管、促进大脑发育和预防老年性痴呆症等有一定的作用[20],因此世界各国都推荐每天要适量吃点水产品。中国营养学会推荐成年人平均每天吃鱼虾类约50-100克[21]。
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如今,很多国人开始向往欧洲的鱼了。欧洲的三文鱼和鳕鱼有较好的营养价值,但是国内的一些鱼也有其独特的营养价值(这个和热带水果与北方水果类似)。鱼类种类繁多,但其所含的营养成分大致是相同的,所不同的只不过是各种营养成分的多少。因此,对于消费水平一般的人,没必要花太大成本去购买欧洲的鱼。另外,欧洲的鱼也存在重金属、寄生虫污染等问题。
总而言之,有机食品并不一定更安全、柴鸡和柴鸡蛋不会更营养更安全、国外的食品也不一定更好……其实,这个方案除了并不完全正确外,关键还在于成本过高,只适合少数人。而且,即便有条件的人可以花钱买外国货,但这种做法并不能促进我国的食品安全,反而会让我们更依赖外国。因此这样的“食品安全方案”可行性不高。
方舟子:有机食品就一定是健康食品吗?
饮食健康和安全的小建议
绝对安全的食物是不存在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只能将食品安全风险控制到最小。如何做到饮食的营养和安全,建议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
保证食物多样性。营养均衡是机体正常的基本保障,摄取足够均衡的营养素,可以提高人体的免疫力,保证机体健康。因此,建议日常饮食保证食物多样性,多吃水果蔬菜及粗粮,肉奶适量,均衡饮食。不要迷信任何单一的食物会有神奇功效,也别信药品、膳食补充剂能代替食物。
少吃生食,尽量吃熟食(包括喝水)。烹调加热是很好的杀菌消毒方式,既可分解一部分农药残留,还可杀灭一些致病菌。
减少在外就餐的次数,尽量自己在家里做着吃,吃少油少盐食物。餐馆里的饭菜,不仅卫生质量难以保证,并且大都多油多盐,对健康实在是有害无益。
修订说明:根据部分意见,对原文中有机食品营养成分和危害物残留的分析、柴鸡蛋的有害物残留做了进一步的补充说明。
在食品安全问题频发,人心惶惶之际,标榜“纯天然,健康,无污染”的有机食品虽然价格要比常规食品昂贵得多,却似乎更让人放心,市场越来越大。
假如有机农产品是严格按照有机农业的生产方式生产出来的,就一定比常规农产品安全吗?由于有机农产品不使用化学农药,化学农药的残留要比常规农产品低得多,在这方面可以说较为安全。但是有机农业并非就完全不使用农药,只不过用的是源于细菌、植物的所谓天然农药。既然是天然的,人们就想当然地以为它们就一定是安全的。其实未必。有些天然农药已被发现具有一定的毒性。例如有机农业使用的天然杀虫剂鱼藤酮具有肝毒性,还能诱发帕金森病。另一类天然杀虫剂除虫菊酯有的具有神经毒性,它们的毒性有时比人工合成的拟除虫菊酯要高得多。有机农业通常使用铜盐作为杀真菌剂,导致有机农产品中铜的含量要比常规农产品高。如果人体摄入过量的铜,对健康有害。
植物自身会分泌一些天然毒素,抵御病菌的感染和害虫、鸟的食用。这些天然植物毒素有的对人体也有毒性。在常规农业中,由于使用化学农药能有效地消灭害虫,农作物没有自己制造毒素的压力,产生的植物毒素比较少。相反地,有机农业中使用的天然农药不像化学农药那么有效,植物就不得不多分泌一些毒素来保护自己。有机农作物中的天然毒素含量通常要比常规农作物高10%—50%。
害虫和其他动物对农作物的伤害还会导致另一个更严重的后果,在伤口处容易滋生霉菌,而霉菌会分泌毒性更强的毒素。例如,一种叫镰刀霉的霉菌会分泌一种致命的毒素叫伏马毒素。伏马毒素是一种致癌物质,而且能够干扰人体细胞对叶酸的吸收,而孕妇如果体内缺乏叶酸,会显著地增加胎儿神经管缺陷的发生率。有机农产品由于难以控制病虫害,其伏马毒素的含量可能高于常规农产品。2003年9月,英国食品安全局抽查了市场上6种有机玉米粉产品和20种普通玉米粉产品,发现6种有机玉米粉产品的伏马毒素含量都高得离谱,是允许量的9—40倍!
有机农业不使用化肥,但是要使用有机肥。相当一部分的有机肥来自家禽、家畜和人的粪便。如果粪便中含有病菌、寄生虫虫卵,它们就会污染农产品,生吃农产品或没有煮熟的话,就有让食用者食物中毒或被寄生虫感染的危险。施用粪便肥料还隐藏着抗生素滥用的问题。饲养场大量地使用抗生素来预防家禽、家畜生病并刺激它们的生长,这些抗生素大部分会随着粪便排泄出体外,粪便又作为肥料施到有机农田中。粪便中的抗生素就有可能被农作物吸收。
可见有机农产品的健康风险未必就比常规农产品低,其中涉及的因素甚至比常规农产品复杂,监控更麻烦,绝非就一定是“纯天然,健康,无污染”的食品。
云无心:“有机食品”更有营养吗?
云无心美国普度大学农业与生物系食品工程专业博士
在现在生物技术、化学肥料技术和农药技术使得农产品产量大大提高的今天,对于“安全”、“营养”的追求使得“有机产品”获得了极大关注。在过去的若干年中,“有机产品”的世界产销量一直稳步增加。人们愿意付出更高的价格,很大程度上是相信它“更营养”、“更安全”。
有机、非有机几乎没差异
自“有机农业”出现以来,其产品是否“更营养”的问题就一直争论激烈。许多关于有机农业的研究也致力于比较有机产品和常规产品的差异,不过一直也没有令人信服的证据。美国农业部一直公开申明,不对有机产品是否更有营养和更安全发表评论,也不允许宣传有机产品对常规产品的优势。他们的逻辑是:没有靠谱的证据,不允许想当然地乱说;如果消费者“相信”它更好,那是他们的自由。
尽管如此,广大消费者还是希望有一个“是”或者“不是”的结论。前段时间,英国食品标准局(FSA)委托伦敦卫生与热带医药学院(LSHTM)对这个问题的研究进行系统整理。该机构的几位研究者广泛地搜索了国际学术界最常用的学术文献数据库,并与该领域的主要研究人员联系,请他们提供补充的研究论文,最后获得了过去50年间发表的162篇比较有机产品和常规产品营养成分差异的论文。然而,这些论文中有许多存在着研究缺陷,研究者认为这样有缺陷的研究不能说明问题,就把它们剔除了。最后,剩下了55项高质量的研究。“高质量”意味着满足这些条件:清楚地说明了所采用的“有机”生产方式;提供了确定的物种名称;清楚地说明了对什么营养成分进行分析;描述了所使用的分析方法;说明了所采用的数据统计方法。
他们把这些研究中检测过的几百种营养成分分为11类,对所有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现,有8类营养成分的含量在有机产品和常规产品中没有差异,而其他的三类营养成分中,常规产品的氮元素含量高一些,而磷和可滴定酸的含量低一些。三种成分的差异都在百分之几的范围内。但是,这三种成分上的差异并不带来营养意义上的差异———比如说,我们并不能说含氮量高或者含磷量低表示营养好还是不好。所以,他们的结论是
“有机产品和常规产品在营养方面没有差异”。这项研究发表在了2009年9月的《美国临床营养杂志》上。
研究无关消费心理
实际上,类似的综述以前也有,只是这一次的更加全面系统。英国食品标准局采纳了这项研究的结论,并且进行了公开发布。他们同时也明确指出,发布这项研究结论并不是要大家别吃有机产品,而是“保证公众获得正确的信息”。
因为这次的结论得到了英国政府主管部门的认可,所以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反响。反对这一结论的人也不少。在当年12月的同一杂志上,就刊登了两封读者来信。一封说营养成分不是人们购买有机产品的主要原因,所以反对这项结论。而在其后的“答复”中,原综述作者没有在这个问题上纠缠,而是指出该研究只讨论“有机食品是否比常规食品更有营养”,结论是严谨可靠的;至于消费者为什么购买则不在讨论范围之类。另一封读者来信认为这篇综述剔除那些“质量不高”的研究的做法不合理,而他们自己做的分析则支持有机产品更有营养的结论。值得注意的是,这位读者从事的研究是由有机食品行业资助的。或许正是因为这样,所以杂志只刊登了他的观点,而未邀请原综述作者进行回复。
有机产品没有什么不好。不过至少在目前,它的生产成本和产量都无法和常规产品竞争。在对它的好处“宁可信其有”的逻辑之下,作为个人选择自然也无可厚非。但至少从现有的情况来看,“有机更营养”的说法并不成立。
果壳网:膨大增甜剂能让西瓜变炸弹吗?
西瓜皮开裂并不是什么新鲜事。2006年、2008年和2010年都有西瓜开裂的报道[2-5]。大家可能也都有这样的经历,切西瓜时,刀刚碰到西瓜,瓜皮就应刀而裂了。在很多地方,这种现象还被认为是西瓜又好又甜的标志。虽说可以成为一个好的促销标志,但是在大田中随意裂开可不是什么好事。所以针对这方面的研究并不少。
西瓜开裂原因多
影响西瓜开裂的因素很多,这牵扯到西瓜的品种、天气情况、肥料情况等诸多因素:
首先,西瓜的品种会影响到开裂。研究表明,与晚熟品种相比,早熟的西瓜品种的瓜皮较薄,并且瓜皮中的细胞比较大,排列也较为疏松,因而使得瓜皮缺乏韧性。此次新闻中的西瓜爆炸很可能与早熟品种有关。[6]
其次,连续阴雨天之后的暴晒也容易促使西瓜开裂。这是因为,在阴雨天时,低光照和低温容易使瓜皮木栓化,从而降低瓜皮的韧性。在随后到来的晴天,西瓜生长速度加快,就很容易撑破瓜皮,造成裂瓜。所以,天气情况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原因。[7]
此外,肥料的使用情况,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实验以及种植经验告诉我们,使用过多的氮肥会使西瓜皮容易开裂。这是因为,施用氮肥可以大大提高西瓜的生长速度,但瓜瓤的生长速度要大大快于瓜皮。这样一来,西瓜就很容易开裂了。[7,8]
虽然报道中并没有提及膨大剂的具体成分,但目前常用的“膨大剂”的主要成分是氯吡脲。这是一种通过影响植物体内的细胞分裂素、生长素、乙烯等内源性激素起作用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研究报道,这种膨大剂跟西瓜的水分代谢有关系,也不可能直接促进西瓜吸水,增加西瓜内的压力。如果没有天气、水分以及肥料等条件的综合影响,膨大剂是很难发挥作用的,不用说让西瓜爆炸,就是让西瓜快速长大都是问题。将爆炸元凶的大帽子扣在膨大剂头上有失公允。[9]
至于膨大剂的毒性,在先前的《草莓畸形膨大会致癌?》一文中已经介绍过。对于西瓜而言,用30毫克/千克浓度的膨大剂溶液浸泡幼果,40天后瓜皮上的残留量低于0.005毫克/千克,低于我国规定浓度(0.01毫克/千克)。正常使用是不会带来健康危害的。[10]
甜不甜,这是个问题
西瓜容易开裂跟甜不甜没有必然联系。如果是在氮肥施用过多的情况下,导致西瓜容易开裂,反而可能使西瓜没那么甜。因为氮肥过多会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在光合作用产物一定的情况下,不可避免地影响糖和酸的含量,使得西瓜淡而无味。大家可能会立马联想到,是不是因为这个原因,西瓜需要增甜剂呢?
实际上,影响西瓜甜不甜的因素非常复杂,它们主要在两个阶段施加影响。一是光合作用产出阶段。只有足够的叶片,吸收了足够的太阳光能量,才能制造产生足够的能源基础——葡萄糖。二是,叶片中产出的葡萄糖被运送到果实里,再转化成蔗糖和果糖(这两种都要比葡萄糖甜得多)的阶段。这时,甜不甜就要取决于西瓜体内与合成这些糖的蛋白质(蔗糖运输蛋白、果糖激酶等)的多少,以及是否有与合成这些糖竞争资源的过程(比如因为氮肥太多,影响糖类合成)。可以说,一个甜西瓜是天时(光照、雨水、温度),地利(西瓜品种,土壤),人和(施肥等)多重利好因素的集合体。[11-14]
不过,在这个机械化的年代,人们总是想要短平快地解决西瓜的甜味问题。这立马就让我们联想到了在上面加点东西吧(唉,都是让那些在食品中非法添加化学物的人和事闹得)。方法有两种,一是直接添加甜味物质;另一种方法是通过施用植物激素来促使西瓜变甜。
如果要直接注射甜味物质,最简单的想法就是加点糖,相关新闻报道以后,也有人在讨论这方面的情况[15]。实际上,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有多篇文章报道在西瓜根部施用蔗糖和豆饼的混合物,可以有效提高西瓜的甜度。不过,很遗憾,西瓜的根系对蔗糖并不感兴趣,它们只会被动地少量吸收蔗糖。就像你隔着包装纸往蛋糕上抹砂糖,效果可想而知。到了2003年,相关作者将上述方法进行了改进,把蔗糖换成了糖精,并且将方法的发源地换成了日本(《河北农业科技》2003年第4期13页,但都没有日文技术的原始出处)。实际上,植物的根系除了对部分氨基酸感兴趣,对有机物都不屑一顾,糖精当然也不例外。[13]至于作者辩解说,糖精可以跟黄豆结合成为小分子物质更利于吸收,更是异想天开的事情了,别忘了糖精的结构和甜味稳定是出了名的,简单的蒸煮都不可能改变它们的结构。即便是能够吸收,如何扩散到果实当中也是个问题,除非把整个西瓜藤都变成糖精腌制的“蜜饯”。
至于,直接向西瓜里注射糖精,且不论糖精在西瓜里是否能扩散均匀,单单是这些扎了眼的西瓜是否能保存就值得商榷。因为这项“实验”不涉及到西瓜爆炸,我们也就不在这里详细讨论了。
那么,变甜的途径就只剩下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了。实验表明,适当地调节植物激素确实会促进果实中蔗糖的积累。比如适当喷施脱落酸(ABA)可以促进桃子果实对果糖和葡萄糖的吸收。不过,目前还没有见到在西瓜中的相关报道。不管怎样,这些植物激素都不会引起西瓜爆炸。另外,氯吡脲虽然可以促进西瓜果实增大,产量增加,但是对增加果实含糖量作用甚微。[9,11]
这样看来,西瓜甜不甜的关键因素还在于品种。那些光合作用能力强,蔗糖和果糖转化积累多的品种自然就甜了,这也是西瓜育种的方向。同时,我们可以通过适当施肥(比如在成熟期,减少氮肥的施用),或者去掉一些小西瓜(在西瓜蔓光合产出一定的条件下,减少了小西瓜数量,平均到每个瓜上自然糖就多了)等方法来提高西瓜的甜度。在不危害人体健康的情况下,施用植物激素作为备选方案也是无可厚非的。
结论:流言破解。
西瓜“爆炸”以及甜度都是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膨大增甜剂并不是炸药,也不是毒药,把所有问题都推在它身上是不公正的。并且膨大剂的剂量在允许范围内时,并不会伤害人体健康。
参考资料:[1] 江苏镇江百余亩西瓜爆炸 疑与膨大增甜剂有关[2] 2006:两千只西瓜为何开裂[3]
2008:琼海古调村:西瓜受冻开裂 瓜农损失惨重[4] 亩西瓜开裂损失百万瓜农希望专家来指导[5]
2010:西瓜减产价反跌原因探究一:旱情致瓜小开裂卖相差[6]
满艳萍等,2006.不同贮运性西瓜果皮显微结构的差异。河北农业大学学报。第41卷,第4期,64-67.[7]
杜志强等。西瓜裂瓜的原因及解决途径。北方园艺。2009年第9期,221-222[8] 唐粉玲等。2007.
西瓜施肥研究进展。安徽农业科学。第35卷第26期,.[9]
孙竹波等。0.1%氯吡脲可溶性液剂对西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北方园艺。2006年第1期,25-26.[10]
陈长龙等,2006.氯吡脲在土壤和西瓜中的残留分析。环境化学,第25卷,第6期,789-792.[11] 罗霄等。2008.
果实糖代谢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农业科学研究。第29卷第2期,69-74.[12] 郭尚等。2010.
西瓜果实糖分积累研究综述。中国农学通报。第26卷20期,271-274[13] Lincoln Taiz
& Eduardo Zeiger. 1998. Plant Physiology. Sinauer
Associates,Inc., Publishers. Sunderland, Massacheusetts.[14]
吴桂林等。2008. 不同水分供应对西瓜营养和果实生长及果实品质的影响。河北农业大学学报。第31卷第2期,37-41.[15]
神奇的“西瓜炸弹” 食品安全令人忧!
四川宜宾:养一条泥鳅利润胜过一头牛
“今年,在县科技局的支持下,突破了泥鳅人工繁殖关键技术,1 条母泥鳅年纯收入达到800元左右,胜过养1
头母牛。”日前,四川省宜宾县王场乡渔业养殖协会会长肖昌友告诉笔者,1 条优质母泥鳅一年能繁殖4 次,1 次产卵和孵化泥鳅苗1
万尾,市场价每万尾200 元,卖泥鳅苗收入800 元,减去1 条母泥鳅养殖费用10 元,每条泥鳅纯收入790
元。据畜牧相关专业人员介绍,而规模化养殖母牛繁育小牛,平均养殖1 头牛,除去人工、饲料等养殖费用,每年纯收入也不超过700
据了解,泥鳅人工繁殖项目是今年宜宾县实施的特色经济鱼类养殖工程重点支持项目。宜宾县科技局瞄准向家坝灌溉工程为县域水产发展创造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先行试验养殖附加值高、市场前景看好的特色经济鱼类养殖产业,主动服务县域产业发展。通过论证,县科技局为该项目选派2
名科特派员给予技术支撑,并与宜宾种鱼场以及市、县专家建立产学研合作平台,给予科技项目立项支持,突破了泥鳅人工繁殖关键技术。
目前,王场乡渔业协会会长、县科技特派员肖昌友现已建泥鳅种繁场1 个,标准化养殖示范40 亩,现已经销售泥鳅苗收入6.4
万元,预计全年收入达10 万元以上。同时,肖昌友还在该县高场、孔滩、泥南等周边乡镇带动农户发展标准化示范点
&媒体曝山东烟台红富士苹果套农药袋长大
招远市S304省道边的一处苹果园,红富士幼果包裹在药袋里,直接接触药末直至成熟。栖霞、招远等地苹果产地,果农大量使用药袋套苹果。摄影/记者大路
招远、栖霞等地的作坊内,使用无标志农药调制药袋。
制药袋需将农药兑水,作坊主称药量浓度“全凭感觉”。
兑水的农药被放到机器槽内,滚轴一转农药就粘在了纸袋上。
作坊内的工人正在整理制好的药袋,每台机器每天约生产15万个药袋。
当地果农购买药袋后,戴着口罩给幼果套药袋。
摘要:烟台苹果主产区栖霞、招远等地,果农大量使用加药果袋,药物直接与幼果接触直至成熟
山东烟台红富士苹果,以个大皮润、甘甜酥脆畅销全国各地。仅北京新发地批发市场,每年吞吐至少数十万吨。
作为烟台红富士的主产区的栖霞和招远,年产苹果十几亿公斤。记者调查,一种小作坊生产,无任何标志的药袋被当地果农大量使用。这种药袋将包裹幼果直到成熟,白色药末直接与苹果接触。对于所用药物,药袋生产商和销售商都讳莫如深,当地果农和农业合作社人员坦言,“人人都知道是退菌特和福美胂,是禁止使用的”。
今年3月,当地政府部门曾查处药袋200多万只,要求禁止使用药袋。但记者调查发现,目前这种药袋仍在大量生产和使用,“并不断呈扩大之势”。
据悉,去年年底,全国农药登记评审委员会达成一致意见:鉴于福美胂等化学结构中含胂的产品存在安全风险,建议按有关程序撤销此类产品的登记。
脖子上挂着正方形布口袋,里面装着上百个纸袋。
60岁的果农刘国强,穿梭在密密匝匝的苹果树间。
他眯起眼睛,将纸袋套在幼果上,一捏封口,纸袋就挂在树上。
一些白色粉末从纸袋飘出,粘在刘国强手指上,散发出一股刺鼻气味。
“纸袋里有药,也叫药袋,是禁止使用的。”刘国强有些腼腆地说,当地不少果农套袋时戴口罩和手套,有的甚至将头包裹严实,“像戴上防毒面具”。
初夏时节,红富士苹果已有杏般大小,满树青色幼果将被药袋包裹5个多月,直至成熟上市。
山东烟台招远市大秦家镇,刘国强的果地西侧,立着“苹果非疫区”的大牌子,下卧一尊石碑,上刻“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绿色果品示范基地”。
“苹果套上药袋卖相好”
刘国强手中的药袋,长宽约十五六厘米,外面是黄色的复合纸,里面的深色纸沾满白色药末,直接与幼果接触。
“这药袋有一点儿呛,年轻人、小媳妇套袋时,最好戴着手套和口罩。”刘国强说,大秦家镇的果农几乎家家都在用这种药袋,长出来的苹果品相好,表面光滑不长黑点。
6月6日,栖霞市亭口镇,果农孙绍迁也忙着给苹果套药袋。
他家三亩苹果树,需要7万多个药袋,还雇了一名劳力帮忙。
不加药的果袋每个3分钱左右,加药的果袋价格要高出2分钱,一亩苹果地约套袋两万个。
“药袋5分钱一个,成本3000多元,一名劳力要用10天多,成本也在2000多元。”种苹果20多年的孙绍迁说,收成好的时候,一年三亩地能赚4万多块钱。
孙绍迁回忆,套袋这道工序始于10多年前,当年县、乡技术员向果农推广,说是能够减少病虫害和农药残留。这一技术很快被果农采纳,“那时的纸袋里没有任何药”。近几年来,卖纸袋的经销商开始推销药袋,说苹果套药袋卖相好。
招远市一家农业合作社的技术员陈富宽称,苹果树每年喷洒十几次农药,苹果套上纸袋,可有效避免农药与果实直接接触,降低农药残留。但近几年药袋开始流行,他拿出去年当地出产的红富士苹果,其中一个表皮布满大小不一的黑色斑点,并有白点凹陷,“这是没有用过药袋的,用药袋的苹果表皮比较光滑”。
孙绍迁和刘国强也认为,套药袋的苹果的确比纸袋苹果表光好一点,但价格没有因此提高,“收苹果的不会管你用的是药袋还是纸袋,人家只在乎质量好不好。用药袋习惯了,担心不用药袋品相不好,卖不出好价钱”。
百公里果园都用药袋
5月下旬至6月上旬,记者多次驱车沿S304省道调查,从栖霞市到招远市百余公里沿线,几乎绵连的各村苹果园都在大量使用药袋。
6月2日,栖霞市桃村镇,S304省道南侧大片苹果地里,黄色的纸袋挂满枝梢,远看像是一棵棵硕满枝头的梨树。记者随机打开一个纸袋,里面黑色纸上顿时飘洒出白色粉末,有些已附着在果实上,散发出浓浓的药味。
公路北侧的果林里,苹果树同样挂满药袋。记者沿果林向纵深处行驶一两公里,几乎各家果园都在使用药袋。
沿S304省道向西,记者驱车每行驶5分钟左右,就停车到果园内查找药袋。途径栖霞市唐家泊镇后野村、上牛蹄夼村、尹家庄村等周边的苹果园内,也都使用药袋。
栖霞市寺口镇西南疃村附近,茂密的果林内,正为苹果套袋的果农时隐时现。
同一棵苹果树上,记者发现三种不同的药袋:一种药袋里面黑色纸上白色粉末呈点状密集;另一种药袋内白色粉末已将黑纸覆盖;还有一种药袋,少量药物隐藏在黑纸内侧。
一名套袋果农说,有一些药袋是去年剩下的,所以药量比较少,新套上去的药袋则药量足,“不同药袋厂的药袋,药量也不一样”。
记者在S304省道沿途的苹果园,收集数十个药袋,上面均无成分和厂家等任何信息。
药袋内的白色粉末究竟是何药物,孙绍迁和刘国强等果农透露,用了好多年了,“人人都知道是退菌特和福美胂。”对此,农业合作社的技术员陈富宽也表示认同。
苹果之都小镇“谈药色变”
栖霞市,享有“中国苹果之都“和“中国苹果第一市”之称。
S304省道横穿该市寺口镇,这个盛产红富士的小镇上,出售苹果纸袋的店铺沿街林立,数量远远超过镇上的餐馆。
5月13日下午,记者走进几家销售纸袋的店铺。
一听外地口音,商家们大多疑心重重,表示纸袋目前不卖给外地人。记者问及是否有药袋售卖时,商家直接将记者拒之门外。
只有寺口镇中心一家化肥店,女店主表示可以帮助联系药袋加工厂,“药袋5分钱一只,5万只以上起售,明天给确切答复”。
当日下午,“一辆京牌照车来到镇上”的消息,迅速传遍镇上所有纸袋店铺。记者再次联系女店主时,对方谨慎询问“那车是不是你们的”。女店主说,“现在跟你们不熟,以后熟悉了再卖给你们”。
寺口镇多名商家透露,去年11月份,山东一家电视台曾在该镇暗访,曝光果农使用的药袋,里面含有的农药可能属于违禁农药。随后,当地政府部门对药袋进行查处,“市工商局和果业局都不让用药袋了,所以不敢卖”。
据齐鲁网公开报道,栖霞工商局调查中发现,一些果袋厂生产一种药物袋,苹果套药袋后,幼果直接接触到高浓度的杀菌剂,果皮上的皮孔会受到伤害坏死,内层纸上的退菌特或多菌灵药剂遇到水溶解,且浓度很高,容易烧伤果皮发生药害,更大程度上对苹果产生影响。
报道中,栖霞市果业发展局副局长郝文强表示,苹果套药袋,增加了果实农残超标的风险。
从今年春天开始,栖霞市利用3月份生产资料使用的旺季,查处制售药物果袋案件3起,查处药物果袋200多万只,价值10万余元。
农合社理事长开药袋厂
事实上,严查未能阻挡药袋的生产。
紧邻栖霞市寺口镇的招远市阜山镇,就有一家药袋加工作坊。
5月30日上午,一场大雨过后,记者以考察设备为由进入作坊。
一排平房院落,不到40平米的平房内,摆着三台制作果袋的机器。
五六米长的机器上,一端是黄、黑两种卷纸,传送带传递过程中,被胶水粘合在一起。纸袋内侧的黑色纸面上,密布着一层白色粉末状物体,散发着农药的气味。在另一端,成品纸袋已摞成几摞,工人看着电子显示器,当数字跳到100时,会抄起一摞纸袋扎上皮筋,装入尼龙袋中。
作坊主梁玉刚介绍,每台机器只需两三人操作,每天每台能产约15万个纸袋,“如果不加药,每个纸袋售价3分钱左右,如果加药,每只5分左右”。
记者调查,梁玉刚是当地一家农业合作社的理事长,负责销售农药、种子和化肥等物资。
5月31日,记者再次来到梁玉刚的作坊,提出购买药袋上的农药。
思索良久,他谨慎地说,“你要买也行,不能开发票和收据,也别说从我这儿买的药”。
仓库里,梁玉刚从一堆杂乱的纸卷中,翻出旅行箱大小的纸箱子。除了“果袋专用”四个字外,纸箱子上没有任何标志。他从箱内掏出一个银白色的塑料包,上面同样没有任何标志,“这就是药,苹果袋专用的药,30元一袋”。
回到车间内,梁玉刚指着机器传送带下沾有白色粉末的滚轴说,“药兑上水,多少凭感觉”,放在滚轴下,机器一转,药就抹在纸袋上了,“一袋药能产2万个药袋”。
药量放多少“自己把握”
调查期间,记者暗访栖霞、招远的数家苹果药袋加工厂,大多隐匿在村落中,呈家庭作坊式经营,生产流程大致相同。买上三台制袋机,“一年下来,轻松收入10万到20万元。”多家药袋作坊的老板说,但对于所用药物究竟是什么,他们都讳莫如深。
此外,尽管一些纸袋厂老板声称不加工药袋,但车间往往储存该类药物。
栖霞市蛇窝泊镇一家纸袋作坊车间内,作坊主撕开一个封装好的尼龙袋,掏出银白色的药包,同样没有任何标志,只写着“果袋伴侣绿色环保”。
“这种药里面含的是什么,我也不知道,但肯定是不让用,药是从河北进来的。”作坊主称,自从栖霞有果农使用药袋被曝光后,政府部门严查过,“严禁药袋上树”。
6月1日,招远市张星镇小刘家村,一家纸袋加工作坊内,三台制袋机高速运转,6名工人忙个不停。这个位于村庄偏僻位置的作坊,围墙上贴着“化肥、农药、合作社”的广告。
轰鸣的车间内,一名工人提着铁壶,壶内装有灰白色的糊状物。“这是调好的药,就是兑些水,比例自己把握,想让药袋上的药少,就多放水,药多少放水。”他边说边将糊状物倒进传送带下方一个槽内。机器转动,带动滚轴,滚轴将槽内的药卷起,粘贴在黑色纸上。
药袋厂门口,一辆中型卡车发动,作坊主刘先生正将几十个装满药袋的麻袋搬上卡车。刘先生说,眼下正是果农套袋的旺季,药袋销量仍旧可观,“一麻袋装5000个药袋,送货的地方很远,说了你也不知道”。
招远市农业技术员陈富宽介绍,近年来,药袋开始在栖霞、招远等地流行,使用区域不断呈扩大之势,“整个烟台地区都很受欢迎”。
苹果药袋的风险和危害
药袋里的白色药末究竟是什么?
果农和技术员说是退菌特和福美胂,药袋销售商和生产商讳莫如深,当地政府部门禁止使用,但也未明确说明药物成分和危害。
记者把来自小作坊和苹果园的数十个药袋带回北京,试图联系检测机构,检测是否含有退菌特、福美胂。
农业部农药检定所、北京市农药检定所、北京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北京理化检测中心、普尼测试等多家检测机构,都表示难以检测。
北京市农药检定所负责人表示,北京的农药厂从不生产退菌特、福美胂两种药物,所以没有明确的检测标准和检测方法,即便能够检出具体成分,也不具备法律效力和认证资质。
农业专家表示,退菌特是福美双、福美锌、福美甲胂的复配制剂,主要用于防治果蔬病害。成分中的福美双对皮肤和黏膜有刺激作用,喷药时注意防护,误服会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福美锌与皮肤接触会引起皮炎。福美甲胂则对皮肤和黏膜有刺激作用。
而福美胂,一种防治植物病害的含胂农药,对苹果腐烂病有特效。
2011年底,第八届全国农药登记评审委员会第十次全体会议达成一致意见:鉴于福美胂等化学结构中含胂的产品存在安全风险,根据2002年农业部第199号公告精神,建议按有关程序撤销此类产品的登记。
虽然目前尚无农业部正式的通知或公告,但业内普遍认为,福美胂和福美甲胂将被撤销登记成为禁止使用的农药。
北京苹果园禁用药袋
“把福美胂和退菌特使用在果袋上是绝对不允许的。”6月9日安记德说。这名北京十三陵御馨园种植中心的技术指导,有着近30年苹果种植经验。
他说,福美胂在北京已明令禁止使用多年,“无论如何,这种做法都存在风险。苹果幼果直接跟福美胂、退菌特这样的药物接触,而且贯穿果实的整个生长期,很难想象这种果实的药物残留会不超标?”
安记德所在的种植中心有数十亩富士苹果,使用的果袋内均无药物,由当地林业部门提供,每个六七分钱,政府承担一半,种植者承担一半,“整个生长期,林业部门会不定期抽检,包括果实、甚至土壤”。苹果成熟后,林业部门会抽检果实品质,之后才允许上市。
对于这种套药袋的苹果,安记德表示,“外地苹果进京时再想抽检恐怕不易,你看看新发地这些批发市场,每天拉来成百上千车果子,抽检也检不过来”。
此时,与北京相距六七百公里的栖霞和招远,孙绍迁和刘国强的苹果园已完成套袋。这两名种了一辈子苹果的农民坦言,“这药肯定有毒,跟苹果接触那么久,吃的时候最好削了皮”。
五个月后,被药袋包裹的青色幼果将长成红润的大红富士,销往北京等全国各地。
&东北黑土层半世纪流失50%
危及中国最大粮仓产能
编者按:大地涵藏万物,孕育生命,被誉为人类的母亲。但是,近年来,伴随我国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大地不断遭到各种污染的伤害。仅仅因土壤污染防治不足、环境监管乏力,导致的食品药品安全事件就频频发生,2008年以来,全国已发生百余起重大污染事故。目前我国大地污染现状严峻,成因十分复杂,形成令人扼腕的“大地之殇”。
大地之殇一·黑土地之悲
占全国粮食总产五分之一的东北黑土区是我国最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但一个并不为多数人了解的严峻事实是,支撑粮食产量的黑土层却在过去半个多世纪里减少了50%,并在继续变薄,几百年才形成一厘米的黑土层正以每年近一厘米的速度消失。照此速度,部分黑土层或将在几十年后消失殆尽,东北这一中国最大粮仓的产能也将遭受无法挽回的损失。
毒土:GDP至上的恶果
当前,我国土壤污染出现了有毒化工和重金属污染由工业向农业转移、由城区向农村转移、由地表向地下转移、由上游向下游转移、由水土污染向食品链转移的趋势,逐步积累的污染正在演变成污染事故的频繁爆发。
日益加剧的污染趋势可能还要持续30年
“目前,我国土壤污染呈日趋加剧的态势,防治形势十分严峻。”多年来,中国土壤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张维理教授一直关注我国土壤污染问题“我国土壤污染呈现一种十分复杂的特点,呈现新老污染物并存、无机有机污染混合的局面。”
“现在我国土壤污染比各国都要严重,日益加剧的污染趋势可能还要持续30年。”中国土壤学专家,南京农业大学教授潘根兴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这些污染包括随经济发展日益普遍的重金属污染、以点状为主的化工污染、塑料电子废弃物污染及农业污染等。
国土资源部统计表明,目前全国耕种土地面积的10%以上已受重金属污染。环保部南京环科所研究员单艳红说,华南部分城市约有一半的耕地遭受镉、砷、汞等有毒重金属和石油类有机物污染;长三角有的城市连片的农田受多种重金属污染,致使10%的土壤基本丧失生产力,成为“毒土”。
农药化肥污染同样严重。张维理说,我国农药使用量达130万吨,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5倍。黑龙江农业监测站杜桂德站长说:“目前,农药和化肥的实际利用率不到30%,其余70%以上都污染环境了。”云南农业大学测算,每年大量使用的农药仅有0.1%左右可以作用于目标病虫,99.9%的农药则进入生态系统,造成大量土壤重金属、激素的有机污染。
“不仅污染加重,而且还在转移扩散。”潘根兴说,当前,我国土壤污染还出现了有毒化工和重金属污染由工业向农业转移、由城区向农村转移、由地表向地下转移、由上游向下游转移、由水土污染向食品链转移的趋势,逐步积累的污染正在演变成污染事故的频繁爆发。
2008年以来,全国已发生百余起重大污染事故,包括砷、镉、铅等重金属污染事故达30多起。其中浏阳镉污染事件不仅污染了厂区周边的农田和林地,还造成2人死亡,500余人镉超标。
频繁爆发的污染事故损失惨重,不仅增加了环境保护治理成本,也使社会稳定成本大增,而土壤污染修复所需的费用更是天价。常州农药厂土壤修复需2亿元,无锡胡埭电镀厂重金属铬污染修复费用890万元,苏州化工厂需数亿至数十亿元。
每年因土壤污染致粮食减产100亿公斤
污染的加剧导致土壤中的有益菌大量减少,土壤质量下降,自净能力减弱,影响农作物的产量与品质,危害人体健康,甚至出现环境报复风险。
潘根兴教授说“许多土壤污染地区已超过土壤的自净能力,没有外来的治理干预,千百年后土壤也无法自净,有的地块永远都无法自净,甚至出现环境报复。”
一是生态关系失衡,引起生态环境恶化。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在长江三角洲等地调查的主要[0.00 0.00%
],农药残留超标率高达16%以上,致使稻田生物多样性不断减少,系统稳定性不断降低。
“吃土吐土,净化土壤,作为土壤的‘义工’,蚯蚓的存在是土壤重要的环境指标,对土壤具有重大意义。”令潘根兴教授忧心的是,现在,土壤中的蚯蚓、土鳖及各种有益菌等大量消失,农作物害虫的天敌青蛙的数量大减,自然生态面临危机。
云南农业大学副教授周江鸿等人在湖北、安徽等地的农田里发现,杀虫剂的使用对稻田节肢动物物种有损害作用,使得稻田天敌和害虫的平衡关系被打破。
二是土壤质量下降,使农作物减产降质。
的增加,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造成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土壤板结,导致农产品产量与品质下降。农业部全国农技推广中心高级农艺师陈志群认为,由于农药、化肥和工业导致的土壤污染,我国粮食每年因此减产100亿公斤。
环保部门估算,全国每年因重金属污染的粮食高达1200万吨,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00亿元。
三是重金属病开始出现,人们身体健康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构成严重威胁。
汞、镉、铅、铬、砷五种重金属被称为重金属的“五毒”,对人有致命的危害。苏州环境科学研究所所长杨积德说“这些污染严重影响儿童发育,使人致病、致癌,危及人体生命健康。”上世纪70年代,日本曾出现“痛痛病”,是镉对人类生活环境的污染而引起的,影响面很广,受害者众多,所以被公认为是“公害病”。
潘根兴教授在全国各地市场上进行的调查也显示,约有10%的大米存在重金属镉超标。他说:“这些镉米对自产自食的农民来说无疑是致命的风险。”令人担忧的是,一些“痛痛病”初期症状已开始在我国南方部分地区出现“土壤污染导致的疾病将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最终危害中华民族的子孙未来。”
“宁愿毒死也要”?产业模式亟待反思
土壤污染如隐形“杀手”,难以察觉却可能直接危害人体健康,特别是重金属在蔬菜、粮食中的累积,将处于食物链顶端的人类置于危险境地,甚至产生环境报复。“土壤污染的加剧原因有天灾,但更多是人祸,不科学的发展是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南京农业大学教授潘根兴认为,土壤污染主要一来自矿山采冶、工业“三废”、污灌、固废堆放等,基本上都属于人为因素,表明近年来的产业发展模式亟待反思。
当前,令人忧心的是各地以追求G D
P为核心的政绩观,不科学的产业发展模式和大量违法排污、超量排污。记者在调研中发现,一些地方发展心切,抱着“宁愿毒死也要G D
P”的心态,有意无意地忽视环境保护,导致“引进企业就是引进污染,发展经济就是破坏环境”的恶果。
面对企业违法排污,一些地方政府成为企业的保护伞,通过变通政策打擦边球,甚至开绿灯,最终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保护环境不被污染,是各级政府的法定职责。污染事件暴露了各地环保意识薄弱,政府监督缺失,是整个社会的耻辱。
“不断发生的污染事件告诉人们,缺乏对自然环境的敬畏与呵护,对公共利益和公众生命漠不关心,暴露出企业环境意识薄弱和地方政府责任缺失。”江苏省小康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江苏省委党校教授冯治指出,必须反思高歌猛进的产业发展模式,真正落实转变发展方式的政策,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黑土层流失 危及中国最大粮仓
黑土层变薄,是指黑土地的有效耕层变薄,直接导致支撑粮食产能的有机质含量降低,土壤肥力下降。然而,农业科技进步和高产作物增加作用下的粮食增产,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黑土层日渐变薄、耕地质量下降的严峻现实,导致农民和相关部门放松对耕地质量的保护。有关专家建议,应尽早完善耕地质量建设法规,扩大保护性耕作技术应用,用最小代价守住我国最大“粮仓”的产粮之本。
“一两黑土换二两油”的日子再不会有了
“以前挖两锹深还是黑土,现在一锹后就基本看不到了。”黑龙江省依兰县三道岗镇三道岗村农民程先粟从自己地里抓起一把黑土,“你瞅瞅,黑土都不太‘黑’了,‘一两黑土换二两油’的日子再也不会有了。”
作为世界三大黑土区之一,东北黑土区总面积约3523.3万公顷,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境内,粮食年产量约占全国五分之一,是我国重要的、粳稻等商品粮供应地,粮食商品量、调出量均居全国首位。
由中国科学院、东北农业大学、吉林省农业科学院等院所专家联合调研形成的“东北黑土资源利用现状及发展战略研究”指出,东北黑土地初垦时黑土厚度一般在60至80厘米,开垦20年的黑土层则减至60至70厘米,开垦70至80年的黑土层只剩下20至30厘米。
“建国初期,黑龙江省黑土层大都一米多厚,现在找半米深的都难了,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只剩下表皮薄薄一层,颜色也由黑变黄。”黑龙江省土肥管理站站长胡瑞轩有些感慨,形成1厘米的熟化黑土层大约需要50年,半米就得上千年,而现在东北黑土区平均每年流失0.3至1厘米的黑土层。有专家担心,“如果不及早治理,部分黑土层或将在几十年后消失殆尽。”
“黑土层变薄,就是指黑土地的有效耕层变薄,直接导致支撑粮食产能的有机质含量降低,土壤肥力下降。”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韩晓增断言,这势必影响我国粮食安全。
黑龙江省土肥管理站对肇东、讷河等县市区的耕地检测显示,从1982年第二次土壤普查到2007年的25年间,耕地土壤有机质已相对下降两成,严重地区下降六成。
地越来越没劲儿,想增产就得大量用化肥。最近几年,45岁的张艳峰感觉自家水稻田患上了“化肥依赖症”。老张是吉林省前郭县平凤乡黑岗子村农民,“10年前一亩水稻就用60多斤肥,如今已经翻番到120斤了,不施肥就得减产一半”。老张还有些担心,现在能靠化肥增产,这地要是越来越没劲儿,以后可能化肥也无能为力了。
据了解,吉林省位于东北黑土区中部“十一五”期间完成小流域综合治理840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600多平方公里,但黑土地水土流失还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全省仍有3.15万平方公里的水土流失面积亟须治理。
“几年后就不是自己的地了,谁还愿意投入保护?”
《经济参考报》记者在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粮食主产区了解到,当地一些土地已连续十几年种玉米、水稻等同一种作物,吸收养分单一,加上盲目施肥普遍,土壤养分失衡加剧。由于土地分散,不少农民常年使用小型农机具耕作,耕层越来越浅板结严重“晴天硬邦邦,雨天不渗汤”就是真实写照。
由于高产作物面积增加、农田水利设施不断完善,特别是化肥使用量大增等因素支撑,在黑土层日渐变薄的同时,东北黑土区粮食产量仍然稳中有升。但专家指出,恰恰是粮食增产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黑土层变薄、耕地质量下降的严峻现实,这反倒容易导致农民和有关部门放松对耕地质量的保护。东北部分黑土区在发展粮食生产过程中已透支耕地产出能力,黑土层变薄的风险性被粮食增产淡化,严重性正在人为和自然因素的“合谋”影响下加剧。
“最重要的是耕地质量保护法规不完善,作为耕地使用主体的农民缺乏保护耕地质量的主动性。”中国农科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土壤学会副理事长张维理一语道破黑土质量下降的玄机,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农村耕地转化为一家一户的经营方式,耕地管理单元变小,使用权变更频繁,农民保护耕地积极性不足“种几年后就不是自己的地了,谁还愿意投入保护?”
“技术层面上也落后,没有有效的监测体系就无法及时发现耕地质量变化的最新情况,不能制定准确的修复方案。”张维理认为,耕地质量测试指标和方法陈旧,比如我国对地力的评价通常采用土壤有机质含量,但实际测定的却是有机物质全量,而不是活性有机质,这样的测试结果根本无法准确反映耕地地力和土壤演变。
此外,地方在建设桥梁、道路时会占用优质的黑土农田,补回来的却多是相对贫瘠的土地,“这就不仅是黑土层流失问题,占一亩就少一亩。”即便新增土地具备改造成黑土地的条件,还需要大量人力、物力。黑龙江省国土资源厅土地开法整理处处长任百会说,耕地占补平衡中对新增土地的整理费用每亩在10万元左右。
学者称香烟重金属源自土地污染
10年前铅含量已是美国12倍
《中国经济周刊》实习记者 李妍|北京报道
针对国外“中国香烟重金属超标”的说法,国内烟草界极力“反驳”,控烟界却温和“力挺”。
一场关于国产香烟重金属含量是否超标的纷争正在上演,最后的结局仍未落锤定音,但是一张隐藏多年的遮羞布正在慢慢揭起,露出的是中国烟草业管控缺位的现实。
国产香烟遭遇“重金属门”
日前,第九届亚太烟草和健康大会在澳大利亚举行,这次看似平常的大会却以一项名为《中国销售的香烟:设计、烟度排放与重金属》的研究报告(下称《研究报告》)在中国引发了强烈反响。研究报告称:13个中国品牌国产香烟中铅、砷、镉等重金属成分含量严重超标,其含量与加拿大产香烟相比,最高超过3倍以上!
最让人吃惊的是这13个品牌是如此的耳熟能详:白沙、大前门、都宝、红双喜、黄金叶、Happiness(吉庆)、红河、红金龙、红梅、红旗渠、红塔山、石林和壹枝笔。
这个惊人的消息迅速传回中国,业内外一片震动。自此,中国烟草业的“自卫反击战”迅速拉开帷幕。
最先受到怀疑的是实验样本的可信度。发布报告的研究人员称,他们共检验了中国市场上87种常见香烟品牌的产品,并对其物理特性、重金属含量等进行了分析。而中国疾}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益芳果糖机使用说明书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