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狙击武器大全常识中滑击指的是什么

求武器基本常识_百度知道
求武器基本常识
就是了解什么是缺口,觇孔。几倍口径等的常识!有网址发网址,要不复制来
我有更好的答案
几倍口径指的通常是炮管长度,比如30倍120,也就是3.6米。孔都是指的枪后部的瞄具,主要是缺口式的
缺口,觇孔是枪的机械瞄准具。口径主要有5.56毫米5.8毫米7.62毫米12.7毫米。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基本常识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轻武器基本常识汇总1
我的图书馆
轻武器基本常识汇总1
越战期间美军使用的M60通用机枪,采用弹链供弹方式,目的是提供更加持续的火力。
供弹具(或称供弹装置)是枪械供弹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整个武器系统的可靠性,因为约有30—70%的常见故障是在供弹过程中发生的。对供弹具而言,合理的设计不仅能使供弹流畅而稳定,还能有效地简化供弹机构、减轻全枪质量。历史上曾出现过的供弹具种类繁多,但到二战期间现代供弹具的基本种类已经确定,主要包括弹仓、弹匣、弹链和弹鼓(盘),早期的一些供弹方式如供弹漏斗(日本大正11年式机枪)和弹板(法国哈其开斯M1914式机枪)业已淘汰。到20世纪80年代末,又出现了螺旋弹鼓和其它一些新型供弹具。每种供弹具都有其长处和缺陷,武器最终采用哪一种形式的供弹具,主要还是取决于这种武器的用途和使用环境。
弹仓是历史最悠久的一种供弹装置,主要优点是体积小、结构简单,并且便于枪械设计时的总体布局,缺点是容弹量小、重新装填速度慢,有的还需要专用装弹工具等。因此,弹仓在轻型自动武器广泛应用以后就很少有使用了,不过在其基础之上,却产生了最经典的供弹具——弹匣。早期的弹仓广泛用于各种枪械,如手枪、手动步枪、杠杆步枪、霰弹枪等,有些半自动步枪如美国M1伽兰德、前苏联SKS等也使用固定弹仓。尽管弹仓有容弹量小的缺点,但直至今天这种供弹方式仍未被完全淘汰,仍广泛运用于各种军/警/民用手动步枪,特别是狙击步枪中应用较多,而在各种霰弹枪里,管状弹仓一直是标准的供弹方式。
&目前所使用的各种军/警用霰弹枪,仍以管状弹仓为主要供弹具形式。
对于手持的单兵武器来说,便携性与能否迅速更换供弹具要比持久射击性能更为重要。特别是在近战中,步兵最好不必放下武器就能补充弹药,这种情况一般使用弹匣,因为单手就能将空弹匣从枪上卸下,取出新弹匣并装回武器上,同时另一只手无需放下武器。因此此类单兵武器,如手枪、冲锋枪、突击步枪和某些轻机枪,一般都采用弹匣供弹。
为缩小武器的体积,手枪和部分冲锋枪采用安置在握把内的直形弹匣。图为秘鲁军队使用的“乌齐”冲锋枪。
弹匣由匣体、弹簧和托弹板构成,结构非常简单,但其形状、尺寸和结构均要经过精心设计。通常弹匣容量都在5到50发之间,自动步枪和冲锋枪弹匣一般在20发至50发之间,其中以30发最为普遍。按形状分,有直形、弧形及直弯结合形弹匣等。直形弹匣一般容量不大,或只能配用弹壳锥度较小的低威力弹药,枪弹运动的一致性较差,所以现代自动步枪很少采用这种弹匣;而弧形弹匣供弹时枪弹之间无相对移动,容弹量大,枪弹运动一致性好,供弹平稳,因而应用广泛,缺点是尺寸较大,携带和取用不方便,而且其前挂后卡的连接方式需经训练才能熟练掌握;有些弹匣如M16的则采用直弯结合形,弹匣中部保持弧形,上、下两段则为直形,其优点是宽度较小。弹匣中还有一个特例,那就是比利时P90单兵自卫武器所用的弹匣,普通弹匣中枪弹轴线都是与枪管轴线平行的,但是P90弹匣中枪弹轴线与枪管轴线却是垂直的,当枪弹被推到弹匣口附近时先由双排变为单排,再通过一个螺旋面使枪弹旋转90度,便与枪管轴线平行了。其优点是可以平行放置在枪身上,没有突出部位,容量也较大,缺点是在弹匣受到污染,或在某些特种环境下使用时,可靠性不是很高。
柯尔特 XM733突击步枪,使用M16系列的30发直弯结合形弹匣。早期的M16则使用20发直形弹匣。
AKM改进型使用的弧形弹匣,它是AK系列明显的外部标志之一。该系列的弹匣除钢制的外,还有玻璃钢/金属以及其它复合材料制成的。但弧形弹匣的缺点之一是侧面宽度较大。图中的射手为了快速补充弹药,将其使用的前南斯拉夫M70AB2步枪的两个弹匣反向绑在一起,但较大的侧面宽度几乎妨碍到了正常操作。
通常弹匣都是钢制的。不过为了减轻自重,20世纪70年代出现了复合材料弹匣,它的成本更低,而且可以制成透明的以便显示剩余弹数,所以AK74、AUG以及我国95式等许多武器都采用了这种弹匣。为保证强度,这种弹匣一般较厚,重量也较大,而且复合材料不耐高温,容易老化,尚不能完全替代金属弹匣。因此以色列TAR21等步枪采用了性能折衷的铝合金弹匣。
比利时P90单兵武器,其弹匣平行安置在于枪身后上方,弹匣头部带有圆形的枪弹转向装置。
弹匣在武器上的位置也很有讲究。对于手枪和某些冲锋枪,弹匣可以装入握把内,但其它武器就必须另外放置。如果象ZB26轻机枪那样装在枪身上方,枪弹可以借助重力下降,装卸动作比较自然,但瞄准具却因为弹匣挡住了瞄准线而必须偏置在一侧,同时枪身轮廓变高,隐蔽更为困难;“司登”冲锋枪的弹匣装在枪身侧面,更换迅速而且方便,但这样会破坏枪身平衡,只适用于冲锋枪等近战武器;若弹匣位于枪身下方,虽然卧姿射击时弹匣可能触地,更换也不太方便,但仍可以避免上述的大多数弊病,所以大多数武器都采取这种方式。另一方面,弹匣供弹的武器可以方便地实现空仓挂机功能,当枪弹打完,托弹板上抬便可挂住枪机,而弹链供弹式武器则恰好相反,所以用于近战用途的突击步枪、冲锋枪等更多地选用弹匣供弹方式。
&弹匣的通病是装弹时必须克服托弹簧的阻力,在压装最后几发枪弹时,这种阻力特别明显,装弹速度较慢。因此,很多国家都曾开发过弹匣辅助装弹装置,如图中以色列士兵使用的就是其中一种,以便将10发桥夹上的枪弹一次性压入弹匣。
若需要持续的掩护火力,尽量减少因装弹而中断射击的情况,弹链供弹是比较好的选择。同时弹链是最早实用化的一种自动武器供弹具,1883年设计的马克沁机枪就采用了帆布制弹带,是现代弹链的前身。由于帆布制品容易受潮霉烂和变形,二战期间弹链开始改为全金属结构。金属弹链更重、成本更高,但它结实可靠,在恶劣环境中仍能正常工作,并且可以在野外重新装填。对于相同数量的枪弹来说,使用弹链要比弹匣更轻。按链节间的连接方式,弹链可分为不散弹链、可散弹链和组合弹链三种。具体使用哪种弹链形式,要根据武器的战术技术要求、枪弹外形、进弹方式及输弹与进弹的协调性确定。
&北约组织的大多数机枪,包括班用轻机枪和大口径机枪,都采用可散弹链。其优点是打过的空弹链不会拖在机枪上妨碍行动,缺点是散落在车辆内的链节如果未及时清理的话,会带来安全隐患。图为伊拉克战争中勃朗宁M2大口径机枪射击后留下的空弹壳和可散弹链链节。
MG34机枪机匣盖打开时的状态,可以看到其供弹机构的细节。该枪使用不散弹链。
不散弹链由不可拆卸的若干链节构成,相互间以螺旋钢丝、销轴等联结,具有便于携带和回收的特点,缺点是加工复杂,无法在射击过程中加长弹链,在转移阵地或冲锋时,射击后的空弹链会扯挂一些物体,在丛林地区尤其明显。这种弹链一般用于射速较低的地面机枪,如我国54式12.7mm高射机枪采用搭扣式联接的不散弹链,而57式7.62mm重机枪采用的是螺旋钢丝联接的不散弹链。可散弹链则靠枪弹将若干链节插接或搭接组合在一起,当枪弹取出后,链节便自行散开,优点是加工简单,方便及时排除空链节,并且任意增减容弹量,多用于供弹空间受限制的航空机枪和车载机枪上,缺点是不易回收、成本高,且自行手工装弹很困难,德国MG 131航空机枪、美国勃朗宁M2机枪都使用这种可散弹链。组合弹链则综合了以上两者的优点,由几段不散弹链首尾以可散弹链的联接方式联接而成,射击后各段不散弹链自行脱落,国产56-1式轻机枪、67-2式通用机枪和88式5.8mm通用机枪的弹链都采用了这种结构,既利于回收弹链,又避免了不散弹链不便携行的缺点,并且可以根据需要增减弹链长度。
前苏联RPD轻机枪采用组合弹链供弹方式,每个弹鼓内可容纳2条各50发的(或4条各25发)不散弹链,两条弹链的末端靠一发枪弹插接在一起。德国MG34机枪的弹鼓也是这样的弹鼓(或称弹链盒),只起到容纳和保护弹链、防止弹链扭结的作用,盒内没有弹簧或其它机构,靠供弹机构的运动来带动弹链。
弹链供弹虽然火力持续性好,但其供弹机构的设计较其它供弹具要复杂得多,因为武器必须依次移动各个链节,使枪弹移至进弹口的位置,然后由进弹机构推弹(或先取弹再推弹)进膛。如德国MG34通用机枪,就采用凸轮杠杆组合式输弹机构,输弹机置于机匣盖中,由拨弹杠杆带动拨弹滑板拨动弹链,拨弹杠杆上面装在机匣盖上,下面装在枪机凸轮顶杆位置的两个凸起之间,当枪机复进、后坐时带动拨弹杠杆,使拨弹滑板作横向摆动,以使拨弹齿抓住一发枪弹,并将该弹拨至阻弹齿处,等待枪机推入弹膛。进弹机构按其工作方式分为单程进弹和双程进弹两类。单程进弹是在枪机复进时,直接将处于进弹位置的枪弹推入弹膛,如MG34机枪;双程进弹是在枪机后坐时,先将处在取弹位置的枪弹从弹链中抽出并向下压,使枪弹移近枪膛轴线,枪机复进时,再推弹入膛,其结构虽然复杂,但机构运动更平稳,避免以弹头作导引入膛时损坏弹尖,典型的例子是前苏联PKM通用机枪。此外,进弹方式不同,所使用的弹链也有区别,单程进弹的枪械使用的是开式弹链,双程进弹则使用闭式弹链。
外能源驱动的三联装M134型转管机枪,枪弹装在可散弹链上,然后通过闭式弹链槽供弹。
弹鼓(盘)
弹鼓(盘)可分为利用枪的活动机件驱动和利用弹簧驱动两类。前者的结构比较简单,但它要求配套的枪械上有复杂的拔弹机构,典型的应用是英国路易斯轻机枪。后者的原理类似于弹匣,由卷簧带动某种机构以推出枪弹,美国汤姆逊M1928和前苏联PPSH 41式两种冲锋枪都采用此类弹鼓,不过两者结构并不完全相同。弹鼓(盘)同样可以安放于武器的不同位置上,在枪身下方或侧面的一般称为弹鼓,而在枪身上方的通常称为弹盘。弹盘在二战后的武器上已经很少见到,但它具有体积小的优点,所以在部分航空和坦克并列机枪上至今仍有采用。弹鼓(盘)供弹的最大优点是容弹量大,象德普轻机枪的弹盘可容弹47发,PPSH的弹鼓可容纳71发,它们的共同缺点是构造复杂、重量大。需要特别指出的一点是,有些种类的供弹具虽然称为“弹鼓”,但结构和原理与前述的弹鼓大相径庭,如德国MG34和国产56-1轻机枪的弹鼓,其中并无卷簧和托弹机构,只有一个壳体,实际上是一种容纳弹链的弹链盒。另一种比较特殊的弹鼓就是德国卢格炮兵型手枪使用的“蜗牛”形弹鼓,其结构相当于普通弹鼓上外接了一个直形手枪弹匣,目的是在不明显增加长度的同时增大容弹量。
前苏联PPSH 41型冲锋枪所用的弹鼓,中间为涡形卷簧,枪弹呈螺旋形依次排列在导槽内,靠卷簧力量推动。
&英国路易斯轻机枪采用弹盘供弹,弹盘本身靠机枪的活动机件来驱动。
1989年,美国卡利科公司推出一系列基于螺旋弹鼓供弹原理的武器。这种结构新颖的供弹具结构上类似于弹鼓和管状弹仓的混合物,其主体是设有螺旋形送弹槽的输弹体,枪弹依次排列在这些槽中,输弹体由卷簧带动,推动枪弹沿螺旋槽向供弹口移动,并由弹鼓内的凸轮机构控制,将枪弹推向弹匣口。其最大特点是在尽可能小的体积内容纳了尽可能多的枪弹,如卡利科M-100P的螺旋弹鼓中就可容下100发.22LR枪弹,相当于2个普通弹鼓和5个弹匣的容量。随后,俄罗斯也推出了使用同类供弹具的冲锋枪,国内新近推出的新型警用冲锋枪也采用类似的螺旋弹鼓。
卡利科公司M950 9mm手枪。螺旋弹鼓设置在枪身后上方,带来的弊端是枪身重心偏后。
螺旋弹鼓的优点是装填迅速而且省力,这是因为装填时不需要像传统弹匣那样克服托弹簧的阻力,但由于多了一个上紧卷簧的过程,装填步骤要繁琐一些。从实战角度而言,螺旋弹鼓的拆装和普通弹匣一样快捷简单,而且弹容量要大出很多,只要事先带上几个已装填好的弹鼓,对战斗射速并没有太大影响。不过,采用此种供弹方式的武器虽然尺寸比较紧凑,但却较同类武器更重(一方面是因为更多的枪弹,另一方面是因为螺旋弹鼓本身即较重,以卡利科M-100P为例,实弹鼓重860克,其中空弹鼓重约500克),而且弹鼓位于枪身上方,影响到枪身平衡,使用者要有较大的臂力才能保持枪身稳定,因此一般不适合用作自卫武器。另外,螺旋弹鼓的结构比传统弹匣复杂得多,必须经常保养,否则更容易出故障,特别是一旦卷簧失灵,就会造成整个弹鼓的报废。因此,这种供弹具并不普遍适用于军用武器,只能用于警用等少数特种用途。
此外,近年来国外还出现了一些其它类型的新型供弹具,其典型代表是美国BETA公司研制的C-MAG双鼓形大容量供弹具,或称“马鞍”形弹鼓。其实它并非完全是“新鲜事物”,德国MG13轻机枪也曾使用过类似的弹鼓。这种供弹具除容弹量大外,还充分利用了枪身两侧的空间,安装到枪械上后不会明显增枪械高度,缺点是体积重量较大,所以除德国为MG36配置过这种供弹具外,一般只是个别单位自行购买,应用面不太广泛。
&伊拉克战争中美军使用的M4A1步枪,配用了自行购置的C-MAG供弹具。该供弹具最早为M16系列步枪而设计,容弹量为100发。
&虽然供弹具种类繁多且各有长短,但经过100余年来的战争实践检验,各类自动武器与供弹具已形成基本固定的组合:如手枪、步枪使用弹匣供弹,冲锋枪采用弹匣或弹鼓,轻机枪为弹链、弹匣供弹,重机枪和大口径机枪为弹链供弹,而超高射速的航空自动武器和近程防空武器,多采用外能源式的闭式弹链槽供弹。
&伊拉克战争中美军使用的后期型M249机枪,使用帆布制造的软式弹链箱。它的原型是比利时FN“米尼米”5.56mm轻机枪,可以采用包括弹链供弹的三种供弹方式,于1982年被美军选为班用自动武器。
当然实践应用中还需要考虑其它一些因素。如步兵在战场上可能需要越障、匍匐甚至涉水,携带的弹药必须能够承受粗猛的操作和恶劣的环境,当需要时仍能正常使用,比起弹链来装在弹匣中的枪弹能更好地经受这种考验,这就是为什么很多轻机枪仍保留了弹匣供弹方式的原因。现代军队中各种不同供弹方式的武器一般会同时装备,但分级使用,如班排步兵携带弹匣供弹武器,而连排支援火力则使用弹链供弹。同时,从班用武器通用化考虑,同一种武器也可以使用不同种类的供弹具。其中最典型的是比利时FN 5.56mm“米尼米”轻机枪,供弹机构设计以弹链为主,即可以采用悬挂式弹链,也可以采用200发弹链盒,但机匣左侧的输弹导板下方还设有弹匣槽,因此也可以直接采用M16或FNC步枪的30发弹匣供弹,而且在这3种供弹方式间转换不需要改变任何零件,进而提高了武器的适应性。与此类似的还有国产81式自动步枪,除使用弹匣外,尚可使用81式轻机枪的75发弹鼓,在实战中2支装有这种弹鼓的自动步枪的火力甚至比1挺轻机枪更有效。国产新型警用冲锋枪较早期的型号也是如此,即可以使用安放在枪身上方的螺旋弹鼓,也可以使用插在握把内的弹匣。
国产新型05警用冲锋枪的后期型号,只能使用半透明的螺旋弹鼓,而不能用插在握把内的弹匣供弹,以简化结构。
自动枪械上零件运动所需的能量必须通过某种形式的转化获得,这种形式决定了武器的自动原理。通常单兵自动武器都属于内能源武器,其能量都直接或间接地来自火药气体。根据利用的具体方式,自动原理可以分为管退式、导气式和枪机后坐式三大类。
管退式又称为枪管后坐式。其枪管相对于机匣是“浮动”的,底火击发瞬间枪管和枪机扣合在一起,弹头飞出枪口后,两者受火药气体向后冲力作用,一同向机匣后方运动。按枪管后坐距离的长短,分为枪管长后坐和枪管短后坐式两种。若此距离大于枪弹全长,就称为长后坐,反之则为短后坐。
管退式自动原理示意图(马克沁M1908型重机枪)
枪管长后坐式武器枪管运动距离长,而且枪管必须复进到位后枪机才能复进,故射速较低。另外,枪管运动时需要支撑,加上武器重心变化大,故应用并不广泛,特别是不适合用在步枪、轻机枪上。
枪管短后坐是指枪管只与枪机共同后坐很短距离(勃朗宁M1917机枪为6mm)后就停止运动,枪机因惯性继续向后完成开锁、抛壳等动作。为了获得较大的枪机后坐速度,往往额外装有“加速子”(勃朗宁M1917机枪)和枪口助退器(德国MG42通用机枪)等装置。1883年,美国人马克沁在其马克沁机枪上率先采用了该原理,因此该原理也是世界上最早实用化的自动方式。其具有结构简单、可靠的优点,缺点是“浮动”式枪管对精度有影响,使用磨损后更加明显,故一般用在对精度要求不高的机枪上。大多数发射大威力手枪弹的手枪也采用这种原理,如美国M1911、俄国TT-33和德国P08自动手枪等。
导气式武器依靠从枪管上开设的小孔中导出的部分火药燃气来完成自动循环。其优点是能量充足并可以调节,系统质量小、可靠性高,固定式枪管精度好。缺点是结构复杂、零件多、烧蚀大,逸出的废气对射手有一定影响,擦拭和保养困难。
导气式自动原理示意图
导气式又分为直接导气式和活塞式。前者的代表是美国M16 5.56mm自动步枪,它没有活塞,导出的火药燃气直接通过导气管作用在枪机上,迫使枪机后坐并开锁,所以又称做“气吹式”。其结构简单,省去了活塞及配合面等的加工,对提高精度和减小枪口跳动也有好处,缺点是烧蚀和积碳严重,在未及时擦拭时会出现枪机复进不到位的情况,故后继改进型专门增加了一个枪机助推装置。
活塞式根据行程长短又分为短行程活塞和长行程活塞两种。前者的活塞与枪机是独立的两个零件,在燃气推动下,两者共同运动一个短距离后,活塞停止运动而枪机继续后坐到位。这种自动原理优点是对活塞轴线与枪机导轨平行度要求不高,装配容易,对精度影响小,但分解擦拭比较麻烦。该原理在对精度要求较高的步枪上使用比较广泛,如奥地利AUG枪族,德国G43半自动步枪和G36枪族,中国56式半自动、81式自动步枪都采用这种原理。少数大威力手枪、冲锋枪为了减小武器质量也采用该原理,如以色列“沙漠之鹰”手枪和中国79式冲锋枪。长行程活塞原理中活塞与枪机是一个整体,共同运动。这种结构可靠性好、分解擦拭容易,缺点是装配精度要求高,加上枪机受力点离弹膛轴线远,后坐力对精度的影响比前述两种导气式结构要大些,一般在突击步枪和通用机枪上使用比较多。典型的应用如俄国AK47、德国FG42自动步枪和美国M60、中国67式通用机枪等。
国产67式通用机枪。它采用长行程活塞导气原理,以保证在各种条件下自动机构都具有高度可靠性。
枪机后坐式原理中枪机能量来源于火药气体作用在弹壳底部的压力。此类武器一般具有结构简单、易加工、射速高等特点,缺点是相对笨重、精度差。按具体结构不同又可分为自由枪机、前冲击发式和半自由枪机方式。
顾名思意,自由枪机式的枪机是“自由”的,发射瞬间仅靠枪机本身质量和复进簧簧力来闭锁弹膛,故只适合发射低威力枪弹。这类武器多半是开膛待击,发射前枪机停在后方,射击时枪机复进推弹入膛并击发。但该原理也可以是闭膛待击,特别是应用在手枪上时。不管哪种方式,其枪机运动时冲击都比较大,而且射速很高,所以连发时精度较差。该原理在冲锋枪和手枪上使用很广泛,如英国“司登”、美国M1/M3、俄国PPSH/PPS、以色列“乌齐”、捷克“蝎”和中国85式等冲锋枪,以及比利时M,中国64、77式等手枪。
前冲击发式实际上是自由枪机式的一种改型,其特点是枪机未完全闭锁到位时就已击发底火,火药燃气除将弹头射出外,同时还使枪机运动减缓、停止直至换向,所以采用该原理的武器可以在枪机质量不太重的前提下,发射威力更大的枪弹。其典型代表便是英国L2A3“斯特令”冲锋枪,当膛压达到最大值时,枪机还有0.45mm向前挤压弹壳的行程。该原理缺点是必须开膛待击,单发精度不高。
英国L2A3“斯特令”9mm冲锋枪采用了前冲击发式原理,从而使全重保持在3公斤左右。
半自由枪机式原理是通过特定装置,使枪机后坐得以延迟,待到膛压较低时再行开锁。该类武器都是闭膛待击的,可以获得较高的单发精度,而且可以发射大威力枪弹。其中机械延迟方式由特定机械结构来完成,烧蚀和污染较少,同时枪机和武器全重也较小,缺点是对延迟部件的材料和工艺要求较高,增加了成本。该自动方式理论上可在各种枪械上使用,但总的来说以步、机枪居多,典型应用有德国G3步枪的滚柱延迟、美国M1928冲锋枪的摩擦斜面延迟、奥地利“斯瓦兹洛”重机枪的曲肘结构延迟等。
&滚柱式半自由枪机自动原理示意图(G3型步枪)
上述原理中以导气式应用最为广泛、枪械种类最多,但这并不代表该原理就是最完美的。同样我们也不能简单地评价某一种自动原理的好坏与高下,这是因为枪械采用何种原理,与其种类和战术使命紧密相关,只有根据枪械使用环境和具体战术要求来选择相应的自动原理,才有可能设计出性能优良的武器来。这种选择一般受制于以下几方面因素:
一是武器的使用平台和环境。如车载机关炮对武器体积和重量限制较小,而且一般不需要很高射速,因此英国“雷登”30mm机关炮就采用了枪管长后坐式原理,该原理的另一个好处就是对枪架耳轴的冲量较小。但“密集阵”等需要极高射速的武器,普通自动原理就不能胜任,一般都属于电力驱动的外能源武器。而单兵使用的轻武器,就要受到体积和重量的限制,一般只能在余下的几种原理中进行选择。另一方面,武器的使用环境也决定了其自动原理,如以色列地处沙漠地区,风沙较大,所以其研制的“伽利尔”步枪就采用了受沙尘影响较小的导气式原理,而德国G3步枪精密的滚柱延迟机构在这种环境下就不太适应。
二是战术要求及研制背景。这是决定武器自动原理的关键因素。对于自动步枪和轻机枪来说,要求武器可靠性高、威力大,故一般为导气式结构;冲锋枪使用威力较小的手枪弹,要求射速快、成本低、加工简单,多数采用枪机后坐式;通用机枪或大口径机枪往往着重于射速和可靠性,所以通常采用管退式或导气式原理。但也会有很多例外,如我国的79式冲锋枪,和PPSH冲锋枪使用同类枪弹,但前者为导气式,后者为自由枪机式,这主要是由于前者最初研制目的是装备空降兵等特种部队,要求武器重量轻,外型尽可能地紧凑精干,所以采用了导气式原理,弹匣容量也只有20发,虽然导气式带来了射速过高、连发散布大的弊病,但基本达到了设计初衷,同时该枪的单发射击精度相当好。
&国产79式冲锋枪。由于该枪采用的是冲锋枪上比较少见的导气式原理,从而带了一系列负面问题,加上其它方面的原因,最终导致部队换装了采用自由枪机式原理的85式轻型冲锋枪
三是使用习惯、成本及设计上的延续性。如德国在机械设计加工上具有传统优势,士兵素质较高,所以其自动武器种类丰富、加工精密,出现了一些很有创新性的大胆设计,各种原理都有应用。而俄国地域辽阔、自然环境复杂,工业水平不及西欧发达,同时军队数量庞大,所以在自动原理的采用上偏向于结构简单、适应性好、成本低廉的导气式结构,其它原理使用偏少。而在战时条件下,为节约成本及工时,各国都不约而同地转向大量生产简单的自由枪机式武器,如前南内战期间克罗地亚就曾仿制过大量“乌齐”冲锋枪。武器设计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为降低风险,在新产品上采用先前的成熟结构是比较明智的选择,因此很多国家在设计新武器时都会保持一定的延续性,如德国在G3步枪上使用滚柱延迟结构取得成功后,又将其继续应用到MP5系列冲锋枪上,使后者保持了精度高的优点,获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国产79式冲锋枪选择导气式原理也有这方面的原因。
最后要说明的一点是,在实践中可以通过一些细节设计来减少甚至消除某一种自动原理的不利影响。如PPSH冲锋枪就设计了具有制退和抑制枪口上跳双重作用的膛口装置,在机匣后端设有减轻枪机运动带来震动的缓冲器,同时使用较重的弹鼓,使得全枪射击精度和舒适性有大幅度的提高。国产64式手枪则在弹膛内开有螺旋沟槽,延迟弹壳后退速度,从而解决套筒(枪机)后坐速度高、射击时震手的问题。此外,为达到某种目的,有些枪械会同时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自动原理,即所谓“混合式原理”。如国产89式12.7mm大口径机枪,同时采用管退式和导气式两种原理,较好地解决了武器重量与可靠性之间的矛盾。当然,上述做法会增加枪械设计和制造的难度。综上所述,武器自动原理的选择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设计师在具体设计时,都会在若干种选择之间进行反复考虑和权衡,以求取得最佳的综合效果。
从浦老汉体内取出的子弹(图片来自网络)
&难得写篇即时的“应景”博文,实在是因为有话想说。早上看到今天的《扬子晚报》,靠,头版下方一个够抢眼够惊竦的标题跳入眼帘:“淮安85岁老人家门口突然中弹子弹来源成谜”……再看看内容,无辜老汉要害中枪,手术警察全程陪同……记者笔下这事不光神秘,而且诡异,是不是背后有什么大案或不为人知的大阴谋??都不是,其实就是非常简单的一个意外,虽然对主人公浦老汉和他的家人来说,摊上这种事确实够倒霉的,老汉本人也得动个大手术,这天气挺痛苦的,但这真的是一件简单的事,没记者和媒体渲染得这么邪乎……
这条新闻网上转载很多,随便一搜便有,但为了叙述清楚起见,还是把主要经过说一下:话说在江苏省淮安府淮阴县杨庄村,住着一位浦老汉,年纪八旬有五,身体还算硬朗,平日在家看看门,倒也自在。不过7月12日这一天,无端天降祸事,下午四点半,老汉正在家门口闲逛,儿媳抱在孙子就在三四米开外的对面,突然发现老公公一手扶树,一手叉自己的腰,然后开始慢慢往下倒。儿媳以为老公公突发脑血栓,赶紧扶进屋内,这时老汉已经不能讲话,脸色发白,身上发凉。送到医院一看,发现老汉后腰上方居然有一个小孔。当时医生就怀疑是子弹击中,但不能确诊,老汉自己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以为是哪个小孩顽皮不小心用砖头砸到了他,所以只好先回家再说。次日凌晨,老人伤口开始出血,再次送到医院,在X光下终于发现体内确有疑似子弹的异物,而且离腹部主动脉很近,最终老汉被送到地区医院,家人同时报了警。14日,在警方全程陪同下,老汉动了手术,取出了照片上这颗子弹,确认是枪击无疑,子弹随即被警方当成重要证物带走。老汉生命无碍,只是转入重症监护室,等待逐步康复。
&老汉背部的弹孔(同样来自网络)
事情就是这么个过程,但奇怪之处在于:一、老汉平日与人无怨无仇,谁会开枪打他?二、当时无人听到异响,没有枪响,这颗子弹从何而来?听起来似乎有些疑惑吧,但对于熟悉轻武器常识的人来说,这些问题并不难解释,答案很简单,就是一颗流弹。我们当然要以警方最后的调查结果为准,不过还是先可以试着来分析分析,还原一下整个事情的来龙去脉。
先从取出的子弹说起。这颗子弹的外形非常完整,并非土造,型号也不难辨认,是国内最常见、使用最广泛的56式7.62毫米普通弹,配用的武器主要有56式半自动步枪、56式冲锋枪、56式班用轻机枪以及81式自动步枪、81式班用轻机枪,是部队和民兵训练时最常用的一种子弹。照片虽然小,但明显可以看出,子弹上的膛线痕迹规整而且清晰,这说明它是用上述的枪械之一发射的,换句话说,是从一支制式军用步机枪中打出的。如果说是犯罪分子持有军用枪械,故意或意外击中了浦老汉,这种可能性虽然有,但是微乎其微。淮安属于江苏,后者乃是全国首善之区,对枪支的管控力度可谓非常之大,从1996年开始,便是一波接一波的缉枪治爆,早把散落民间的各种枪支扫得精光,现在连个气枪都难缴到,特别是上海世博会还未结束,江苏省“环沪护城河”行动正在开展,对禁枪工作抓得特别紧,这个时候还有哪个歹人拿着军用枪到处乱放,真的叫不知死活了。如果不是犯罪分子打出的这颗子弹,那它又从哪里来呢?要知道,和平时期,就是可以配枪的单位,也不能随便开枪的,何况还是杀伤力巨大的军用步机枪呢?回答这个问题,还要从杨庄的地理位置说起,作为淮安本地人都清楚,杨庄的东边叫活动坝,有大闸,还有火葬场,全市最大的靶场就设在坝下,本地人称之为“西靶场”,它隶属于军分区还是驻淮部队本人并不清楚,但每年新兵和民兵集训,以及公检法、保卫系统的实弹打靶,甚至以前枪决犯人,都是在这里进行的。该靶场我去过多次,挡靶的土墙正是朝向西边杨庄的方向的,这颗打伤浦老汉的制式枪弹,我个人认为,有相当大相当大的可能性,就是从这个靶场飞出的。
再谈第二个问题,这颗子弹是有意打出的吗?我认为不是的,靶场里也没有人跟老汉有仇,再说即使是故意为之,谁有这般了得的本事,让这颗弹头如长了眼睛一般,沿抛物线飞出千米之遥,然后准确地击中在靶场内根本看不到,而且自身还在运动之中的浦老汉呢?这是导弹都难以完成的任务,就算是“盲狙”的鼻祖、大能的“顺溜”来了,也没这等本事啊。其实,这事根本就是凑巧,这种子弹根本就没有目标,俗称“流弹”,平时这种情况在靶场很常见,大部分是因为射击者技术不熟练,瞄准失误,枪口仰角过大,造成弹道偏高,弹头打到挡靶土墙后跳飞出去,也有的是意外走火等原因。凭心而论,这事与靶场的管理关系也不大,在所难免的事情,不过一旦出事就是大事。有时枪身抬得太高了,弹头就直接越过挡土墙了,这时因为能量没有损失,飞得更远,杀伤力也更大,从照片来看,这次打伤老汉估计是后面一种情况,因为弹头本身很完整,没有先行击中挡靶墙时造成的变形和擦伤。
第三个问题,既然是“流弹”,又飞行了很远距离,还能将老汉打成重伤吗?这要从枪弹的种类说起,这种56式普通弹是专门为步、机枪设计的,虽然弹壳较短、装药较少,属于中间威力枪弹,但枪口动能还是相当大的,有2100焦耳甚至更高,即使用枪管最短的56式冲锋枪发射,也能达到1900焦耳。虽然步、机枪的有效射程只有400米左右,但并不意味着这种枪弹在400米外就没有杀伤力了。恰恰相反,56式普通弹的最大飞行距离可达2500米以上,即使是“强弩之末”,但弹头仍有一定的势能和速度,同样可以“穿鲁缟”,有一定杀伤力(54式军用手枪的弹头同样可以飞行到500米之外)。注意浦老汉的伤情,弹头是从腰部进入的,此处肌肉最薄,而且弹头没有穿透,而是停留在了体内,基本未造成内部其它损伤,伤口小而且出血少,这正是弹头处于飞行末端、动能已大为减弱的典型特征,如果是近距离击中,至少是穿透伤,光是大出血就会让人性命难保了,根本不可能在弹头停留体内超过一天一夜的情况下还能活下来。
顺便说一下,靶场飞出流弹导致周边居民伤亡的情况已经不再是新闻,网上随便一搜便能找出很多例证,运气不好的还有防雹炮弹穿屋顶而下将人砸死(不是炸死,这枚弹头最后火化时才爆炸,央视曾做过专门节目)的例子。这与近年来城市化进程过快、人口密集有很大的关系,现在象江苏这样的人口和经济大省,要找出一块绝对安全的空地来做靶场,也确实不太容易了。
仓促之中匆匆写就,有些语无伦次,差错之处还望各位看官海涵。最后再次强调,以上内容均为个人分析和猜测,可以建议警方考虑这种可能性(当然更大的可能是已经考虑到了),但实际情况当以警方公布的结果为准,万一说错了,请不要怪我,哈哈。
俄国TT-33手枪缺口式照门和片状准星的瞄准状态,即缺口、准星、目标“三点成一线”
&练习过射击的人都知道这样一句话:据枪是基础,瞄准是前提,击发是关键。由此可见瞄准是射击中重要的一环。要想瞄得准,首先枪上必须要有设计合理的瞄准装置,后者的有效性会直接影响到射击精度。由于枪械性能、用途各不相同,其瞄准具也千差万别,但不外乎机械与光学两大类。
机械瞄准装置
机械瞄准装置是最早诞生的瞄准设备,冷兵器时代的弩上已有它的雏形。它具有结构简单、坚固耐用等优点,因此在枪械上得到了广泛应用。最早的枪用机械瞄准具诞生于15世纪,但真正实用化是从19世纪开始的。机械瞄准具一般由准星和照门组成,通常所说的“三点成一线”即是指这种瞄准具在使用时要保持照门、准星和目标三个点成一直线。照门一般有方形/V形缺口和觇孔两大类,准星也有刀形、三角形和珠状等式样。与缺口式相比,觇孔式由于直径小(一般在1毫米左右),射手能够比较精确地地将准星尖置于觇孔中央,射击精度比缺口式好,但观察范围受到限制,反应速度不如缺口式,对多目标、运动目标和弱光条件下射击时比较困难。缺口式还有制造简单,适用面广等优点。这两种照门各有所长,枪械究竟采用哪种一般依设计习惯而定,如俄国的AK系列步枪一般都采用缺口式照门,而西方同类武器多采用觇孔式。
&美国M1伽兰德半自动步枪所采用觇孔照门
&中国56式半自动步枪使用的弧形座式表尺、缺口式照门
&& 对空射击表尺呈打开状态的日本99式步枪
机械瞄准具一般分为固定式瞄准具和可调式瞄准具。固定式瞄准具由不能调整的固定式照门和准星组成,一般只用于有效射程较近的手枪上,如俄国TT-33和美国柯尔特M1911A1手枪就都采用方形缺口照门和片状准星。少数需要快速反应的枪械如猎枪等,往往采用固定准星加瞄准板组成的概略瞄准装置,而没有照门。
可调式瞄准具是枪械上最常见的一类瞄准具,是在固定瞄准具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一般可分为弧形座式、“L”形翻转式、立框式、折叠式等等。弧形座式一般由表尺板、调节游标、表尺轴和片簧等组成,它利用游标在表尺座弧形面上的不同位置来设定表尺位置,以此调节射程,调节风偏一般通过移动准星,少数通过左右移动表尺来调节。弧形座式瞄准具在步、机枪上使用非常广泛,如AK47、AK74、SKS、VZ58步枪以及RPK74、RPD、PKM机枪等。少数手枪也使用这种瞄具,典型的如M1896毛瑟手枪与勃朗宁M1935大威力手枪。“L”形翻转式在冲锋枪和某些突击步枪上使用较多,其对应射程一般只有两种,通过“L”形表尺的翻转来选择,典型应用有PPS-41、UZI、国产85式冲锋枪及美国M16A2突击步枪等。立框式由于射程调节范围比较大,体积相应地也较大,所以通常在机枪上使用,但有些老式步枪为突出远射能力也使用这种瞄准具。它一般由表尺框、转轴和游标组成,结构比较复杂,使用时立起,不用时放倒以防止损坏。典型应用有美国M1917、英国布仑MK3、德国MG34机枪以及日本38/99式步枪等。后者的瞄准具在放倒和立起两种状态下都可以使用,放倒时可以对近距离目标射击,立起后则用来射击远距离目标。其中99式步枪瞄具在立框两侧各增加了一个对空射击表尺杆,用于预估提前量射击空中目标,但实际使用效果不明显,到战争后期改为固定式觇孔照门。折叠式是由多个高低不等的表尺板靠在一起组成的,使用时立起相应射程的即可,具体表尺板的数量由射程决定,一般在民用非自动步枪上使用比较多,但德国MP38/40冲锋枪也使用这种瞄具。
英国“布仑”MK3型轻机枪使用的立框形表尺
&国产88式狙击步枪采用可折叠的转盘形表尺,由表尺盘上高度不同的横槽与表尺板上的竖槽构成矩形觇孔
以上介绍的只是机械瞄准装置中比较典型的几种形式。具体到各种现代枪械上,其结构可谓千差万别。如国产88式狙击步枪和95式自动步枪两者瞄具部分设计得就很不一样。88式狙击步枪采用可折叠的转盘形表尺,由表尺盘上高度不同的横槽与表尺板上的竖槽构成瞄准用的矩形觇孔;而95式为翻转式觇孔表尺,上面有100、300、500米三个分划,使用时调节到相应位置上即可。国产81和87式自动步枪的表尺设计得也很有特点,81式使用转轴调节式表尺,表尺板为方形缺口带护圈照门,后部用弹簧紧压在表尺轴上,表尺轴上铣有不同高度的平面,通过转动表尺轴来调节相应的射程。而87式改进为三角形旋转表尺,也是方形缺口照门,分划为100、300、400米,调节时只要旋转到相应的位置即可,其结构具有长度小、结构简单、调节方便等特点。比利时FAL步枪采用倾斜可调表尺,通过照门游标在倾斜的表尺座上移动来调节射程,类似结构美国M2卡宾枪也使用过。
机枪所用的高射瞄准具虽然也属于机械瞄准装置,但结构和原理与上述的有很大不同。它由前、后照准器组成,前照准器通常是柱状球型照门,靠近枪身后方射手一侧,后照准器一般为若干个同心圆环构成,靠近枪身前部。它可以通过提前量三角形和弹道三角形原理,大致估算空中目标的速度、方向,以便获取相应的提前量,其具体过程比较复杂,在此不再详述。
&德国MG34通用机枪在高射状态下使用的高射瞄准具,图中左方的同心圆环为后照准器,右方的柱状物为前照准器
机械瞄准具一般只能在可视度良好的环境中使用,为了解决在夜间或光照不佳条件下使用的问题,大多数现代机械瞄准具上都装有简易夜瞄装置,一般是在准星和照门上安装发光装置,有采用荧光点,也有用氚光管的。氚光管发光强度好,寿命长且耐用,但生产成本和技术要求较高,因此很多国家还是使用相对便宜的荧光点。
光学瞄准装置
由于机械瞄准具使用时主要依靠使用者的经验和技术,偶然误差较大,随着距离的增加瞄准精度会明显下降。为解决这个问题,简化射手瞄准过程,提高远距离的射击精度,各种光学瞄准具应运而生。到一战期间,望远式光学瞄准具已经接近成熟。光学瞄具的特点是结构比较复杂,体积也比机械瞄具大得多,造价昂贵。由于具体用途不同,光学瞄具的种类也多种多样,一般可以分为望远式、潜望式、反射式、准直式光学瞄准具以及夜视、激光瞄准具等。
装在民用AR-10半自动步枪上的望远式瞄准镜&
&俄国莫辛·纳干狙击步枪瞄准镜镜内的分划
望远式是最早诞生的光学瞄准具,其基本原理是加上转像系统的开普勒式望远镜。瞄准镜中设有分划板。早期的分划板比较简单,只有简单的十字线,而现代的分划板则有多个不同射程上的瞄准点,且有简单的测距功能。按放大倍率不同可分为低倍、高倍和不放大的瞄准镜,而按倍率是否可调又可分为可调与不可调两类。光学瞄准镜在光照不足的情况下可能会看不清瞄准分划,因此现代军用瞄准镜上大多装有二极管照明具,在黄昏和黎明时也能正常使用。
潜望式光学瞄准具是早期堑壕战时使用的特殊瞄准镜,以避免射手因暴露身体而遭敌方杀伤,日本在二战中使用的部分92式重机枪上为降低射手瞄准高度也装有这种瞄准镜。其原理与潜艇使用的潜望镜类似,缺点是体积大、造价高,实际使用效果也不明显,因此二战后这种光学瞄准具没有进一步发展。
反射式光学瞄准具是近些年发展起来的比较新型的瞄准具,它通过精确的光学曲面反射透镜,将瞄准器内部光源产生的光线发射出去,使其形成与枪械瞄准基线平行的光束。使用者通过它,可以忽略瞄准过程中的视线偏移,以达到快速瞄准的目的,而且它没有放大倍率,瞄准起来比较直观。缺点是光学曲面反射透镜加工成本比较高,另外瞄准具的体积也偏大,且不适合远距离精确瞄准,所以多用于近战和实用性射击比赛等。
装在IPSC竞赛手枪上的准直式光学瞄准具
&装在“SIT”公司IPSC竞赛手枪上的反射式光学瞄准具
准直式光学瞄准具也是一种比较新型的瞄准具,同样也没有放大倍率,射手可以双眼同时瞄准目标。它最早诞生在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初开始发展起来,目前使用非常广泛。这种瞄具在前部有一条导光棒,由侧边的自然光或其它光源照明,导光棒的后端面紧贴一个光栏孔,光栏孔限制通光范围和形状,当射手用一只眼通过瞄具观察时,会看到无穷远处的光栏孔的成像——红色亮点,另一只眼同时瞄准目标,因为人的双眼会将各自看到的图像合而为一,因此会产生红色亮点与目标重合的感觉。因此只要瞄具的瞄准线与枪的瞄准基线一致,就达到双眼瞄准射击的功能。准直式瞄准镜性能虽然不及反射式光学瞄具,而且不适用于对付远距离目标,但在近战尤其是运动中射击时,在反应速度及准确度上明显优于其它瞄具,而且价格低廉,因此主要作为近战瞄具使用。
夜视瞄准装具是由于夜间战斗的需要而研制的,最早实用的军用夜视瞄准装置是美国在二战后期研制装在M3卡宾枪上的主动红外瞄准具。二战后夜视瞄准具得到了快速发展,原理也不断更新,目前已是提高军队夜战能力必不可少的一种重要装备。早期夜视瞄准具一般使用主动红外瞄准具,体积和质量都比较大,结构复杂,造价昂贵。后来改为被动红外瞄准具,但主要缺点仍未完全克服。直到后来诞生了微光夜视瞄准具,夜视瞄准具才有了比较大的进步,微光瞄具具有成像直观、清晰度好、体积小巧等优点,在各方面均得到广泛的应用,缺点是需要利用月光、星光,在完全黑暗的环境中不适用。目前最新的夜视瞄准具是红外热成像瞄准具,它是利用物体间温度的差异来显示物体的轮廓图象,虽然成像不如微光夜视瞄准具那么直观清晰,但干扰小,对于观察人员活动非常有效。夜视瞄准具的主要缺点是结构复杂精密,保养要求高,造价昂贵,体积质量也比一般瞄准具要大的多,而且电池一旦用完,整个瞄准具就会失去作用。
&& 装在国产92式5.8mm自动手枪上的激光瞄准具
激光瞄准具是利用激光二极管发射的高亮激光束来指示弹着点,以此来进行瞄准的一类特殊光学瞄准具,具有体积小、瞄准简单方便等特点,因此在警察和特种部队中应用非常普遍。早期激光瞄准具发射的激光都是可见的,有红色和绿色等,但易于暴露自己,因此后来又发展出红外激光,其激光束肉眼无法看见,必须使用特殊的目镜才能看到光束。激光瞄准具可以在手枪、冲锋枪和步枪上使用,对于在近距离内增强射击精度、简化瞄准过程、提高反应速度有很大的帮助,缺点就是在白天光线较强时不能使用,因为会看不清光斑。
瞄准装置的实际限制及未来发展
各种瞄准装置都有其长处与缺点,因此很难评断某一种具体瞄准具的优劣。除设计外,使用是否合理也是决定瞄准具是否有效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主要取决于使用者对武器的熟悉程度和使用经验。同时,瞄准具的实际使用效果还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如光学瞄具就要受到有否归零装置,其架座固定是否牢靠,与射手眼睛位置的距离是否合适等的限制。有些因素则是无法避免的,如大约有十分之一的人的眼睛因先天生理原因无法准确配合,因而不能使用准直式光学瞄具。
&现代枪用瞄准装置发展的一个趋势是和光纤、无线图像传导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相融合。图为装有可视瞄准装置、可以射击拐角另外一侧目标的防暴榴弹发射器。
&HK公司研制的试验型管退式自动霰弹枪,其瞄准镜和握把合二为一。这种瞄准装置兼做其它用途的设计在现代步枪上非常流行。
瞄准装置经过了上百年的发展,目前已经发展到相当高度,已经是枪械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未来瞄准装置的发展必定向多功能、多用途、高精度、高智能化发展,同时在运用新技术、新材料的前提下,尽量减小其体积和质量,提高其可靠性。如美国的未来单兵战斗武器(OICW),其瞄准具是作为武器的一个子系统开发的,功能相当完善,类似于单兵武器的火控系统,具有测距、指示瞄准点、对榴弹引信编程设定爆炸时间、战场观察等多种功能,而这一切都是在计算机处理之下瞬间完成的,可以极大地提高单兵的战斗能力。虽然该瞄准具目前尚不完善,但是它极具前瞻性的设计思想已经预示着未来瞄准具的发展方向,必定会给未来枪械瞄准具的设计带来巨大的影响。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用武器攻击真是滑稽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