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名抗美援朝的英雄人物物,但都是以失败告终,除了关羽,还有谁

0,0&br&&br&谢邀。&br&&br&这问题其实可讨论的并不多,因为法正&b&很凶残&/b&是事实,可说的也仅仅是他到底&b&有多凶残&/b&。&br&咱们先来看一下法正的背景。&br&&br&法正生于熹平六年,是右扶风郿县人,他老家最出名的恐怕就是董卓修的那个堡垒郿坞。&br&大概也能猜出来,在被军人政权把持的司隶,法少爷的少年时代应该挺&b&长见识&/b&的。&br&董卓死的时候他都十六岁了,之后又见识了几年李傕的暴乱。&br&&figure&&img data-rawheight=&245& data-rawwidth=&427& src=&https://pic4.zhimg.com/f9bcff5b8ff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27&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f9bcff5b8ff_r.jpg&&&/figure&蓝圈圈是法少爷家,红圈圈是长安城。&br&两边相去不过一百二十公里左右,骑马打一个来回也就大概其十个钟头的事儿。&br&郿坞就在法少爷鼻子底下,如果他是个军宅,可能会很过瘾。&br&我记得2012年好像还发现了疑似郿坞的遗迹。&br&&br&话说我特别好奇,法正是不是从&b&褒斜道&/b&经汉中流窜入蜀的……&br&他要是能活久一点,带着汉军再沿这条路摸回家,就太有意思了。&br&经过多年战乱,关中户籍百不存十,除了被祸害死的,就是像法正这样有条件的躲了。&br&&br&他是&b&建安初&/b&年投奔刘璋的,具体时间难以考证。&br&不过可以推测一下,法正与同郡的孟达入蜀躲避战乱时,刘璋已经上位了。&br&鉴于他们入蜀的目的是找太平,其时三辅之地恐怕已经打成血葫芦了。&br&我猜是凉州人内讧,互相攻杀,段煨讨伐李傕的阶段,当在&b&建安三年之前&/b&。&br&&br&法正与孟达入蜀后,法正被任为新都令。&br&差不多到十年后,法正的职位只是军议校尉,十年时间升了这么一点,确实是不被重用。&br&学者世家出身,自小又见识了不少战乱的法少爷,几乎&b&在益州憋了十年&/b&,肯定会有怨气吧。&br&&br&和刘璋手下其他来自三辅与南阳的东州人不同,那些东州人大多自刘焉时代跟随入蜀。&br&换言之,他们错过了中原混战与司隶大乱。法正则没赶上刘焉入蜀后东州人与本地人的几次攻杀。&br&法少爷虽然与东州人士有乡土上的情谊,却缺乏相似的经历与仕途上人际关系的巩固。&br&自幼至青年时代,拜凉州军所赐,&b&士族出身&/b&的法少爷估计有幸围观了不少军旅事务。&br&这也许是他日后长于军谋的启蒙?&br&&br&法正的家世非常厉害,是战国时齐国贵族后裔。&br&一直也有经学传家,他家定居右扶风后,经常出郡守等级的高官。&br&法正的爷爷法真作为大学者,相当有名,前来求学的人由关西至兖州皆有。&br&有趣的是他父亲法衍的履历。&br&&br&从史料里最后能找到的法衍任职记录是廷尉左监,以法正的年龄与时间推算,应当是在灵帝朝。&br&极有可能,法衍曾经担任过崔烈的属官。注意,这只是一个推论。&br&崔烈有两个儿子,长子崔钧字元平,次子以字行,&b&崔州平&/b&便是。&br&众所周知,崔州平有个好朋友叫诸葛亮……&br&我经常脑补,法正与荆州士人的一拍即合,是否和这层人际关系有关。当然,仅仅是脑补。&br&&br&上面这些啰嗦,只是要说三条。&br&其一,法正出身比较上流,属于有美名的&b&三辅士族&/b&,而且是大知识分子家庭,名声很好。&br&其二,刘璋给法正的待遇与他的才学出身并&b&不相称&/b&,以法正的性格来看,他肯定很不满意。&br&其三,虽然在投靠刘备之前没有军事经验,但法正比避居荆州益州的士人当&b&对战乱有更多体会&/b&。&br&&br&我们先不考虑刘璋阵营内东州人与益州人的纠葛,只说法正。&br&来看看法正具体的所谓出谋划策吧。&br&在此之前,要先说清楚,谋士与谋士之间是不同的。&br&有的谋士&b&谋一城&/b&,有的谋士&b&谋一国&/b&。前者名曰&b&战术家&/b&,后者名曰&b&战略家&/b&。&br&这两者皆是军事家,两种属性也&b&可以重叠&/b&,但必然有&b&专精的一项&/b&。&br&&br&陈寿将法正比作曹营两个人,程昱和郭嘉,这两个人正好偏向的专精很明确。&br&虽然我猜陈寿把他们仨比较的原因是这三个家伙人缘都太次……&br&程昱偏于战术,郭嘉偏于战略。荀攸也是更专精战术,荀彧则多着眼于战略的布置。&br&最大的区别就是,战术家必须亲冒矢石,督军前线。战略家则要陪伴主君左右,剖析利弊取舍。&br&法正也具备一定的战略眼光,但他点的应该是&b&战术天赋专精&/b&。&br&&br&法少爷最出名的战绩,就是定军山夏侯授首。&br&除此之外,对他能力的判断,大多只能通过别人的嘴巴来推测。&br&那法正是不是就没有参与其他军事行动了?&br&&b&不是&/b&。&br&&br&建安十六年,刘璋遣法正将四千人迎先主,这之后他就没走,一直留在刘备身边。&br&理所当然,法正参与了刘备自建安十六年之后的&b&所有军事行动&/b&。&br&这必然也包括刘备夺取益州的全程。&br&&br&益州之战,刘备初期的条件绝对不够好。&br&郑度说璋曰:“左将军县军袭我,兵不满万,士众未附,野谷是资,军无辎重。”&br&这个兵不满万的时候,法正已经在刘备营中了。&br&&br&刘璋在发觉张松谋叛后,及时杀了他,并且翻脸,“敕关戍诸将文书勿复关通先主。”&br&于是兵不满万的刘备干掉了杨怀和高沛,兼并白水军,并占据涪城。&br&按照三国志记载的事迹顺利来推断,郑度的进言应当在刘备占据涪城南下进军时。&br&因为“左将军县军袭我”,这必然已经是自葭萌关发兵了。&br&&br&建安十六年,刘备为刘璋防张鲁时的场面是:“先主并军&b&三万馀人&/b&,车甲器械&b&资货甚盛&/b&。”&br&何以到了建安十七年就兵不满万了?郑度其实给了答案,就是“&b&士众未附&/b&”。&br&之前那三万人里肯定有很多都是益州的家底,刘备夺了葭萌关,占了涪城,必须有人留着守后路。&br&于是他能带着南下攻打刘璋的嫡系部队只不足一万,而且还没辎重,人家万一清野,就全完蛋了。&br&&br&诸葛亮带着张飞和赵云是从益州东面入蜀的,一路西进,&b&到成都&/b&才和刘备会和。&br&也就是,刘备从葭萌关到成都这一路,能依靠的&b&只有&/b&身边的&b&庞统与法正&/b&。&br&说起老刘的指挥能力,我们基本可以向他投去一个同情的目光。&br&刘备游侠出身,其个人的勇武其实很不凡,但临阵指挥的学问,并不算高明。&br&充其量也就是比做地方官胜于当将军的夏侯惇强点。&br&&br&所以刘备夺益州,打到成都这一路的功劳,基本都可以算是庞统与法正的。&br&&figure&&img data-rawheight=&417& data-rawwidth=&456& src=&https://pic3.zhimg.com/d571be432e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56&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d571be432e_r.jpg&&&/figure&这是从古葭萌关遗址到广汉市内旧雒城遗址的&b&现代路线&/b&。&br&这个地理环境,东汉末年只会比现在更难走。&br&&br&&b&益州军以逸待劳&/b&,这不是一场轻松的战斗,更不是一场占优势的战斗。&br&老大是个闪避很高,经常开嗜血,但大多数时候都在添乱的家伙。&br&这时的法少爷可以依靠的只有一位惺惺相惜,反应很快很机智的同僚庞统,而庞统比他还&b&小三岁&/b&。&br&可怜庞统死在了胜利来临的黎明,于雒城墙下香消玉坠。&br&&br&想象一下,带着不足一万人,从北往南这么一路打下来,与敌军周旋,并且把对手都搞定了。&br&法少爷作为两大高参之一,这场仗打的有多艰难,多孤独。&br&他的对手包括刘璋直属的益州军和东州人构成的东州军。&br&&br&刘璋方的举措是这样的:&br&“璋遣其将刘璝、冷苞、张任、邓贤、吴懿等拒备,皆败,退保绵竹;懿诣军降。璋复遣护军南阳李严、江夏费观督绵竹诸军,严、观亦率其众降于备。备军益强,分遣诸将平下属县。刘璝、张任与璋子循退守雒城,备进军围之。任勒兵出战于雁桥,军败,任死。”&br&&br&第一步,派刘璝、冷苞、张任、邓贤、吴懿,五部一起攻击刘备。&br&然后打输了,东州军&b&吴懿更率部投降&/b&。&br&第二步,派李严和费观驰援绵竹,这两个家伙居然直接反水。&br&此时招降纳叛的刘备开始有余裕,可以派部将分头收割各县城了。&br&于是第三步,刘璝和张任会同刘璋长子刘循死守雒城。&br&&br&这里很明显,李严和费观两个荆州人很有可能是庞统这个荆州士族代表策反的。&br&庞统在荆州士人之中非常有名,属于意见领袖那一类人物。&br&费观虽然是刘璋的亲戚,但也是荆州士人出身。&br&李严更曾经是刘表治下的郡吏,曹操占荆州时才逃入益州。&br&庞统这场策反,把益州兵器府库人马众寡及诸要害道里远近,全都具言之的法正很有牵线的嫌疑。&br&&br&对其余军事的筹措,很难说庞统与法正谁所占的比重更大。&br&其时庞统任军师中郎将,法正还算是益州的军议校尉。&br&整场战事,最凶险的是第一步,要靠不满一万人干掉对方五部人马。&br&而且刘备军并没有辎重,要靠打野谷充饥,以战养战似乎是他们的唯一选择。&br&那就不能轻易烧人家东西了……&br&可惜具体的细节,皆无法考证了,不然我们当可从只字片语中遐想昔日庞统与法正军谋的风采。&br&&br&在吴懿部投降后,刘备军开始滚雪球一样壮大。&br&将敌军憋在一个小小雒城中围攻,但这是整场益州争夺最吃力的战斗。&br&因为在任何时代,&b&攻坚永远比野战要困难&/b&。&br&&br&在围城后,刘璋军进行了一次殊死的抵抗。&br&寒门出身的大将张任于雒城北的雁桥力战被俘,拒降,于是斩首。&br&这是建安十八年的事情,之后雒城下恶战再开,要等到转年。&br&这期间刘备军在干两件事儿,第一件就是围城,消耗对方给养。&br&第二件就是收割胜利果实,所谓“分遣诸将平下属县”。&br&&br&在李严率部投降后,刘备终于有了充足的兵力,可以用来安定占领区。&br&这是个细发活儿,至少你得不招占领区人民腻歪。&br&攻坚战相对来说对参谋的要求没那么高,因为&b&战场是固定的&/b&,就是个耗。&br&等到战火再开的建安十九年,非常不幸,庞统战殁。&br&之后刘备可以依靠的参谋只剩下法正了。&br&而法正不负众望,在他的参谋下,刘备与建安十九年五月攻克雒城,进逼成都。&br&&br&回到题主的问题,法正出谋划策的水平到底如何?&b&&br&就是可以帮着一万人从北到南占领整个四川而且人还越打越多的水平。&/b&&br&&br&除此之外,法少爷是个好恶分明的性情中人。&br&既所谓“一餐之德,睚眦之怨,无不报复,擅杀毁伤己者数人。”&br&对他的一顿饭的恩德也要报答,而诋毁轻蔑则要追究到弄死对方的地步。&br&&br&有人对此不满,去诸葛亮那里告状,诸葛亮的回答很有意思。&br&“法孝直为之&b&辅翼&/b&,令翻然翱翔,不可复制,如何禁止法正使不得行其意邪!”&br&普通话:法正是刘备的小翅膀,让老刘愉快的灰呀灰,怎么能不让这小翅膀可劲儿嘚瑟呢?&br&因为法正的缘故,刘备可是从来没有过的得意。&br&&br&法正和刘备的关系,有个很有意思的事情。&br&汉中之战时,刘备军战况不利,理应撤退。但老革刘备的游侠脾气发作,亲冒矢石,硬扛不退。&br&法少爷冲到老刘身前去挡箭,吓坏了老刘,要他快退下。&br&但法正固执地说连老大你还在前线,我怎么能撤?于是老刘心软,拉着法正一起退下火线。&br&对喜欢的人,他是不顾自己安危的。&br&话说刘备这形象还真符合今时今日戏剧中的硬汉,自己不顾生死,关心的人一遇险就倔不起来。&br&&br&有没有觉出来法正像什么人?&br&我觉得这是对他和刘备竟如此投缘的一个解释。&br&“今游侠,&b&其行虽不轨于正义&/b&,然其&b&言必信&/b&,其&b&行必果&/b&,已诺必诚,&b&不爱其躯&/b&。”&br&法正骨子里和刘备一样,都是游侠秉性。爱憎分明,意气任性。&br&&br&法正的早逝,可说是刘备一生的沉痛。&br&这是一个重情义有才华,外统都畿,内为谋主,充满豪杰意气的热血男儿。&br&不同于文艺中的形象,历史中的曹操常哭,刘备常怒。&br&刘备的性格如烈火如黑土,暴怒时岩浆崩流走石裂地,喜悦时火焰升腾绿草长青。&br&他有数的眼泪,洒给了有数的几个人。&br&&br&建安二十五年,法正卒。&br&先主为之流涕者累日。谥曰&b&翼&/b&侯。
0,0 谢邀。 这问题其实可讨论的并不多,因为法正很凶残是事实,可说的也仅仅是他到底有多凶残。 咱们先来看一下法正的背景。 法正生于熹平六年,是右扶风郿县人,他老家最出名的恐怕就是董卓修的那个堡垒郿坞。 大概也能猜出来,在被军人政权把持的司隶,法…
啊,新春愉快。&br&&br&&br&一,青梅煮酒&br&&br&&br&青梅煮酒是《三国演义》里的精彩章节,也是三国史中的著名公案。&br&&br&当然,这个桥段现在多半是被先主的粉丝用来证明先主和曹操不相上下的。&br&&br&所以。。。我们当然不打算讨论这个问题,先主和曹操的能力对比,这不是个问题。&br&&br&我们打算讨论一点其他的东西——例如曹操和刘备早年的交往。因为如果没有早年的交往作为铺垫,曹操的那句“天下英雄,使君与操”的断言,放在前后文中是非常突兀的。说实话,我并不相信如果二人之前仅仅是神交,曹操会对被吕布逼的抛弃妻子的刘备,说出这样一番话来。&br&&br&甚至,不仅仅这句话唐突,整个对话的环境,和整个对话的背景及其前因后果,都充满了疑点。&br&&br&现在,让我们回到陈寿的语境里,再一次感受一下当时的情境吧:&br&&br&先主败走归曹公。曹公厚遇之,以为豫州牧。——先主传&br&&br&当时的豫州有多位刺史,这个先按下不表。&br&&br&曹公自出东征,助先主围布于下邳,生擒布。先主复得妻子,从曹公还许。表先主为左将军,礼之愈重,出则同舆,坐则同席。袁术欲经徐州北就袁绍,曹公遣先主督朱灵、路招要击术。未至,术病死。先主未出时,献帝舅车骑将军董承辞受帝衣带中密诏,当诛曹公。先主未发。是时曹公从容谓先主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先主方食,失匕箸,遂与承及长水校尉种辑、将军吴子兰、王子服等同谋。会见使,未发。事觉,承皆伏诛。&br&&br&——先主传&br&&br&面对多次被吕布打爆的先主,曹操的做法是“礼之愈重”。&br&&br&&br&怎么个礼重法呢?&br&&br&&br&原文是出则同舆,坐则同席。&br&&br&&br&由于汉朝时的风俗距离我们很遥远,所以对于其中的某些特殊动作,就要翻查典籍,于是有:&br&&br&&br&《风俗通·愆礼·南阳张伯大》:“凡兄弟相爱,尚同舆而出,同床而寝。”&br&&br&&br&&br&《风俗通》的作者和曹刘同时,是一位著名的礼法家,汉献帝迁都于许,典籍淹没,多亏了他重新建立礼法,修复朝廷的颜面。&br&&br&&br&这位作者和曹刘也大有缘分,估计要为曹操之父的横死负点责任,后来在袁绍处担任军职,这一条线看以后需要展开。&br&&br&&br&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出则同舆并不是一个随便拍脑袋就会出现的动作,而是当时汉人表示兄弟情义的一个社交礼仪,日后,钟会为了表示和姜维亲近,也采取了类似的做法:&br&&br&&br&会与维出则同舆,坐则同席。&br&&br&&br&&br&这样一看,曹操对刘备的示好,就跃然纸上。&br&&br&&br&值得稍微八卦一下的是刘备对关张的处理方式:&br&&br&&br&先主与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br&&br&&br&这里为什么不写出则同舆呢?呵呵,因为他们比较穷啊。&br&&br&寝则同床,是下层社会好汉们之间表示亲密无间的方式——你看,睡觉我都不防着你,这个颇有黑社会的色彩。&br&&br&八卦到此打住,说到这里,就有了一个疑问:曹操究竟看上了刘备哪一点?抛妻弃子?勇救陶谦?前者不大光彩,后者是和曹操作对,关键的是,当时天下,做得比刘备这两件事漂亮几倍的人遍地都是,所以,为什么是刘备?&br&&br&如果说,青梅煮酒是刘备和曹操的第一次会面,这个做法是不可理解的。&br&&br&进一步讲,这段记载里还有其他可以挖掘的东西:&br&&br&袁术欲经徐州北就袁绍,曹公遣先主督朱灵、路招要击术。未至,术病死。先主未出时,献帝舅车骑将军董承辞受帝衣带中密诏,当诛曹公。&br&&br&&br&这一段话很有意思,首先是当时袁术的情况:&br&&br&术前为吕布所破,后为太祖所败,奔其部曲雷薄、陈兰于灊山,复为所拒,忧惧不知所出。将归帝号于绍,欲至青州从袁谭,发病道死。&br&&br&可以看出袁术当时穷途破路,曹操把这件事交给刘备,令其立功,又配备二将。&br&&br&而在刘备拿到军权离许之前(先主未出时),董承开始拉拢刘备加入密谋,推翻曹操。&br&&br&刘备最初没有表态,也没有告发。但是这之后,最著名的那一幕终于到来,在那次名垂青史的同席共食上,曹操表示:&br&&br&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br&&br&这句话吓的刘备掉了筷子,为什么呢?表面上看,是他心里有鬼,董承刚刚拉拢了他,这边曹操就表示,你才是我看得上的人,袁绍不算什么。&br&&br&但是仔细一想,不对。&br&&br&如果刘备是怀疑曹操知道自己和董承勾结而说这句话,就太傻了。如果曹操知道有这一出,还跟你同席吃饭?那简直就是开玩笑。&br&&br&所以曹操并不是试探刘备,关键在于后一句话:本初之徒,不足数也。&br&&br&当时是建安四年,三月,袁绍消灭公孙瓒,统一四州,四月,曹操攻陷河内,消除后患。曹操和袁绍的正面对决已经是箭在弦上的事情,这个时候拼命拉拢刘备,曹操的目的是很明确的,就是要为对抗袁绍增加力量。&br&&br&而这个意图为什么让刘备掉了筷子呢?&br&&br&答案是:刘备当时已经决心对曹操动手,并且,袁绍是他可能的最大同盟。&br&&br&所以当曹操提到袁绍的时候,刘备心中一凛。&br&&br&这个答案看起来非常不可思议和反常识,因为下一句话是,这句话之后,刘备就下定决心,和董承同谋,对付曹操。&br&&br&但是,和董承同谋只是结果,最初,刘备是看不上董承的,也没有同意他的计划,但是曹操把事情挑明之后,刘备明白了自己必须快速在袁曹之间选边站,而他选择的,居然是袁绍。&br&&br&这个结论是反常识的,然而,常识往往是错的。&br&&br&为了进一步巩固这个反常识的结论,在第一篇的最后,我需要强调一个奇怪的句子。&br&&br&沿着这个奇怪的结论,让我们把时间往回再拨几年。&br&&br&很多年前。&br&&br&二,南漂洛阳&br&&br&&b&灵帝末年,备尝在京师,复与曹公俱还沛国,募召合众。会灵帝崩,天下大乱,备亦起军,从讨董卓。——汉末英雄记&/b&&br&&br&&br&这个记载正是对上一篇的最大疑问,也就是曹刘之间的深厚情谊的构建的回应。建安七子之冠冕的记录里,出现了另一个先主。&br&&br&按照王粲的记载,刘备在汉灵帝尚未驾崩的时候,曾经出现在洛阳,并且和曹操有所往来。&br&&br&查陈寿的先主传,汉灵帝时,刘备的主要行迹是:&br&&br&175年,刘备十五岁,受母命游学,和公孙瓒成为卢植的弟子,马融的徒孙。&br&&br&那么刘备在那里游学呢?查后汉书有:&br&&br&公孙瓒字伯珪,辽西令支人也。家世二千石。瓒以母贱,遂为郡小吏。为人美姿貌,大音声,言事辩慧。太守奇其才,以女妻之。&b&后从涿郡卢植学于缑氏山中,略见书传&/b&。&br&&br&缑氏山在洛阳东南四十公里处,十五岁的刘备到了洛阳郊外的高等学府,按照陈寿的记载:&br&&br&&b&瓚深与先主相友。瓚年长,先主以兄事之。先主不甚乐读书,喜狗马、音乐、美衣服。&/b&&br&&br&&br&显然,刘备拿着宗族的钱,打猎,听音乐会,玩高级定制,这些事情都不可能在洛阳郊外干,所以一个很明显的隐含事实是:&br&&br&刘备在卢植处学习的这两年,基本是在洛阳见世面。&br&&br&那么其实我们就确认了,刘备第一次来到洛阳的时间,比想象中要更早,这一年是175年。&br&&br&这一年,曹操二十一岁。当时曹操的情况如何呢?查三国志:&br&&br&&b&年二十,举孝廉为郎,除洛阳北部尉——武帝纪&br&&/b&&br&&br&&br&&b&吾昔为顿丘令,年二十三,思此时所行,无悔于今。今汝年亦二十三矣,可不勉欤!——戒子植&br&&/b&&br&&br&&br&&b&太祖从妹夫强侯宋奇被诛,从坐免官。后以能明古学,复徵拜议郎——魏书&br&&/b&&br&&br&&br&&b&徵拜议郎——武帝纪。&/b&&br&&br&&br&刘备在洛阳郊外求学时间不长,可查卢植传:&br&&br&&b&熹平四年(175年),九江蛮反,四府选植才兼文武,拜九江太守,蛮寇宾服。以疾去官。&/b&&br&&br&&br&会南夷反叛,以植尝在九江有恩信,拜为庐江太守。&br&&br&&br&所以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刘备第一次来到洛阳的时候,曹操已经担任洛阳北部尉,并在一年前棒打蹇硕的叔叔,和宦官们划清界限。这个时候刘备作为卢植的弟子,的确有和曹操交往的时机。&br&&br&如果假设王粲本人可信,那么曹刘最早认识在175年的可能性就论证完了,那么王粲本人的言论是否有采信的价值呢?&br&&br&有。&br&&br&查三国志 王粲传:&br&&br&&b&(王粲)父谦,为大将军何进长史。进以谦名公之胄,欲与为婚,见其二子,使择焉。谦弗许。以疾免,卒于家。&/b&&br&&br&&br&王粲出生于177年,其父为何进长史,何进曾试图以王粲为婿,证明何进死前王粲应长期在洛阳,则王粲所述早期洛阳事迹,确有采信价值。&br&&br&当然,这只是第一种可能,让我们回到王粲的记录:&br&&br&&b&灵帝末年,备尝在京师,复与曹公俱还沛国,募召合众。会灵帝崩,天下大乱,备亦起军,从讨董卓。&/b&&br&&br&&br&从这里可以得出,刘备在洛阳求学之后,曾二次进入洛阳。&br&&br&这句话之后有一个重要的字:&br&&br&复。&br&&br&就是又的意思。这个字证明,在这条保留下来的记载之前,同样记载了一条和曹操刘备有关系的事情。&br&&br&这就彻底证明了,刘备和曹操的交谊,要追溯到他们的青年时代,175年入洛求学是他们友谊开始的下限,即我们可以确实这样结论:&br&&br&最早在刘备15岁时,他结识了曹操。&br&&br&那么其他的可能性呢?还有很多。&br&&br&查先主传,刘备在结束了短暂的游学生活之后,回到河北地区,开始建立自己的势力:&br&&br&先主不甚乐读书,喜狗马、音乐、美衣服。身长七尺五寸,垂手下膝,顾自见其耳。少语言,善下人,喜怒不形於色。好交结豪侠,年少争附之。中山大商张世平、苏双等赀累千金,贩马周旋於涿郡,见而异之,乃多与之金财。先主由是得用合徒众。&br&&br&又有关羽传:&br&&br&关羽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人也。亡命奔涿郡。先主於乡里合徒众,而羽与张飞为之御侮。&br&&br&可以推断:刘备好结交豪侠的活动,可能在洛阳游学时就已经开始,他和曹操,袁绍的交往(和袁绍是重点,马上会说到),是通过游侠活动开展的。&br&&br&在刘备离开洛阳回到涿郡之后,关羽杀人,从河东进入涿郡,碰到在这里组织游侠社团的刘备,并和张飞一起,成为刘备的左右手。&br&&br&鉴于卢植很快前往庐江任职,刘备离开洛阳的事件不会晚于177年,这里其实我们顺便也摸出了刘备和关羽张飞结识的日期。&br&&br&接下来是第一帝国在数学意义上终结的年份,184年,这一年改变了所有人的生活。&br&&br&刘备在这一年从军立功,查先主传:&br&&br&&b&先主率其属从校尉邹靖讨黄巾贼有功,除安喜尉。&/b&&br&&br&这一句话里的几个重点是这样的:首先,刘备在家乡数年的游侠活动导致他有了一支自己的军队。其次,这支军队挂靠在校尉&b&邹靖&/b&之下,查三国志:&br&&br&&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baike.baidu.com/view/624846.htm&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中平&/a&二年,&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baike.baidu.com/view/130215.htm&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汉阳&/a&贼&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baike.baidu.com/view/239423.htm&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边章&/a&、&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baike.baidu.com/view/64894.htm&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韩遂&/a&与&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baike.baidu.com/subview/2494.htm&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羌胡&/a&为寇,东侵三辅,时遣车骑将军&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baike.baidu.com/subview/0729.htm&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皇甫嵩&/a&西讨之。嵩请发&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baike.baidu.com/subview/.htm&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乌桓&/a&三千人。&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baike.baidu.com/subview/438.htm&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北军&/a&中侯&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baike.baidu.com/view/115771.htm&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邹靖&/a&上言:“乌桓众弱,宜开募鲜卑。”&br&&br&在黄巾起义爆发的第二年,这个校尉已经成为北军中候,也就是中央近卫营一号人物,刘备和他的关系不可能是黄巾起义时才建立的,有这样的推断,查三国志:&br&&br&&b&大将军掾韩卓议,以为:“乌桓兵寡,而与鲜卑世为仇敌,若乌桓被发,则鲜卑必袭其家。乌桓闻之,当复弃军还救。&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baike.baidu.com/subview/5316.htm&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非唯&/a&无益于实,乃更沮三军之情。邹靖居近边塞,究其态诈。若令靖募鲜卑轻骑五千,必有破敌之效。”&/b&&br&&br&推断1,刘备的第一位上司和他是同乡,涿郡人。&br&&br&推断2,刘备和他最初的交往,应该发生在15岁入洛读书的时候,此时&b&邹靖&/b&已经是北军中的中级军官,鉴于刘备活动和日后上任的安喜在中山郡和冀州刺史部内,则可以进一步推断平定黄巾时校尉&b&邹靖&/b&负责冀州方向的卢植的下属,由于卢植也是河北人,这种概率非常大。&br&&br&好了,整理完了刘备在184年的活动,我们进入更加重要的内容:&br&&br&189年,发生十常侍之乱,第一帝国从政治意义上已经死亡,结合王粲的观点,刘备最迟应于189年初,汉灵帝死前,回到洛阳,恢复,或者建立了和曹操的友谊。&br&&br&那么问题来了,刘备回到洛阳,是为了什么? 查先主传:&br&&br&&b&督邮以公事到县,先主求谒,不通,直入缚督邮,杖二百,解绶系其颈着马枊。弃官亡命。&/b&&br&&br&&br&&b&顷之,大将军何进遣都尉毌丘毅诣丹杨募兵,先主与俱行,至下邳遇贼,力战有功,除为下密丞。复去官。&/b&&br&&br&根据上一条的记载,刘备在怒鞭督邮之后,追随都尉毋丘毅去丹杨募兵,这次刘备得到了县丞的职位,仍然不满意,于是弃官而去。&br&&br&何进派人出京招兵这件事非常著名:查后汉书:&br&&br&&b&绍等又为画策,多召四方猛将及诸豪杰,使并引兵向京城,以胁太后。进然之。&/b&&br&&br&&br&&b&以及张辽传:&/b&&br&&br&&br&&b&汉末,并州刺史丁原以辽武力过人,召为从事,使将兵诣京都。何进遣诣河北募兵,得千馀人&/b&。&br&&br&&br&&b&魏书:鲍信少有大节,宽厚爱人,沈毅有谋。大将军何进辟拜骑都尉,遣归募兵,得千馀人,还到成皋而进已遇害。&/b&&br&&br&&br&可以推断,刘备此次和母丘毅去丹杨招兵,是何进派出去的同一批人。这就确定了刘备在被吕布击破前,最后一次离开洛阳的时间上限:&br&&br&&b&大将军何进被诛杀前几个月。&/b&&br&&br&&br&而王粲居然告诉我们,曹操也在被派出招兵之列:&br&&br&&b&灵帝末年,备尝在京师,复与曹公俱还沛国,募召合众。会灵帝崩,天下大乱,备亦起军,从讨董卓。&/b&&br&&br&&br&而在灵帝驾崩,十常侍之乱之后,刘备和曹操短暂地分道扬镳,曹操回到了洛阳,去和董卓交谈,刘备则在投奔公孙瓒前,短暂地参与过讨伐董卓,当然,主要目的是扩大军队。&br&&br&那么,分析到这里,结论出现了。&br&&br&1,汉灵帝死前,刘备怒鞭督邮之后,并没有回到河北,而是回到了洛阳。&br&&br&2,他来到洛阳的目的,是结交人物,投递简历,或者延续自己15岁时就已经开始经营的关系网络。&br&&br&3,在这段时间,他主要在和曹操交往,这让人很难相信,刘备和曹操是此时才认识的。&br&&br&4,故事才刚刚开始。这一年,汉朝即将死去,第一帝国已经死去,风暴眼的洛阳,异常平静。&br&&br&这一年,青年刘备回到了首都,可能带着关羽张飞,也可能独自一人。&br&&br&三,惊风密语&br&&br&刘备二次来到洛阳,除了和曹操打交道,还干了什么,这是个有趣的问题。&br&&br&然后,王粲继续向我们讲述着另一个刘备:&br&&br&&b&曹操与刘备密言,备泄之於袁绍,绍知操有图已之意。操自咋其舌流血,以失言戒后世。&/b&&br&&br&&br&这是一句石破天惊的话。&br&&br&首先,刘备和曹操不但有着深厚的友谊,而且,他们曾经密谋过。&br&&br&这更让我相信,他们的相识,是在175年的时候。&br&&br&密谋并不是普通朋友能够做到的事情,他们必须自以为相互了解,共同做过不可告人的事情。&br&&br&我甚至怀疑,曹操早年在洛阳横扫不法的日子里,有没有借助过游侠刘备的力量。&br&&br&第二点,曹操信任刘备,和他密谋了如何除掉袁绍的事情。但是刘备并不信任曹操,而曹操并不知道这一点。&br&&br&这是另一个刘备,更加阴沉,更加暴烈,更加真实。&br&&br&这是另一个曹操,更加热血,更加无忌,更加。。天真。&br&&br&第三点,关于密谋的时间有这么几个可能。&br&&br&1,刘备二次入洛,袁绍鼓动何进诛灭宦官的时候。&br&&br&2,讨伐董卓,袁绍坐看成败,曹操惨败的时候。&br&&br&3,煮酒论英雄前后。&br&&br&很容易看出,最先要被否定掉的,是第三条,因为当时曹操和袁绍已经接近公开决裂,刘备泄露这种事毫无价值。&br&&br&那么是1,还是2呢?&br&&br&我更倾向于1.因为如果是2,那么我们就必须找到其他的记载,即讨伐董卓的时候,曹操和刘备交往密切,并且共同对袁绍不满。&br&&br&但事实上,刘备讨董这件事,从原文中来看,打酱油的味道相当大,大到先主传中根本没有这条记载,武帝纪中也没有。一个从字,已经说明了刘备借此扩大影响和军队力量的目的——既然刘备在讨董中不可能出力,那么曹操不可能一个同样坐观成败的人密谋图袁。&br&&br&所以,更可能是1.&br&&br&在灵帝死前,刘备回到了洛阳,和曹操密谋了图袁的大计。&br&&br&鉴于刘备在讨董之后,官渡之前,不可能有和袁绍接触的机会,那么刘备把这件事泄露给袁绍,应该发生在两个时间:&br&&br&或者,曹操和刘备密谋后,刘备就转而告知袁绍。&br&&br&或者,讨伐董卓时,面对曹操的浴血奋战,刘备和袁绍在后方交换眼色,并且微笑。&br&&br&这是令人毛骨悚然,但又热血沸腾的一幕,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吧。想象之后,再理性地想一下,如果刘备能够在四世三公的袁绍面前说得上话,那么刘备和袁绍的关系,又要向很久以前追溯。&br&&br&例如,175年。这一年和这一年之前的袁绍,已经看透了汉朝的命运,开始退隐洛阳,&b&招募游侠和死士:&/b&&br&&br&&br&服阕,徙居洛阳。绍有姿貌威容,&b&爱士养名&/b&。既累世台司,宾客所归,加倾心折节,莫不争赴其庭,士无贵贱,与之抗礼,辎軿柴毂,填接街陌。内官皆恶之。中常侍赵忠言于省内曰:“袁本初坐作声价,&b&好养死士&/b&,不知此儿终欲何作。”叔父太傅隗闻而呼绍,以忠言责之,绍终不改。&br&&br&&br&——后汉书 袁绍传&br&&br&在175年,在曹操和袁绍亲密无间的那个时侯,少年刘备分别结交了曹操和袁绍,两个人都把他看得很高,引为知音。&br&&br&由于少年刘备高超的人际手腕,袁绍和曹操并不知道,他在彼此之间试图种下一些什么有趣的东西。&br&&br&很难说,袁绍和曹操之间,谁对谁的敌意,出现的更早一些。&br&&br&我猜是袁绍,因为,他更阴鸷。&br&&br&比起后来在十常侍之乱中翻云覆雨的袁绍,同期的曹操,无非是公知,作秀狂,廉政狂等,但是,和阴鸷扯不上关系。&br&&br&那个时侯的曹操,笑起来一定很好看。&br&&br&然后,许多年后,经历了黄巾起义之后的刘备,回到洛阳,重新和袁绍和曹操交往。&br&&br&也许就是从那个时候起,他从袁绍那里接到了一个使命。&br&&br&刘备一直完成的很好。&br&&br&如果15岁起的刘备,就是这样的角色, 那么,他后来把曹操的图谋泄露给袁绍的目的,也并非是仅仅为了完成袁绍的任务。&br&&br&但是曹操和袁绍,却始终把他当做知己。曹操看不出讨董时刘备的真实动作,也许,还被刘备的行为所迷惑。&br&&br&那么,历史还原的话,这是一幕寒冷的场景:&br&&br&曹操从袁绍,何进,和陈琳的会议上踉跄归来,心情沉重。何进迟疑不断,袁绍好乱乐祸,陈琳大而无当,唯独没有一个公忠体国的人。&br&&br&刘备正在等他,他面无表情,听着曹操指天骂地,竖起耳朵,听着周围的动静,做出害怕曹操的话被听到的样子。&br&&br&曹操最终,提出了一个惊人的方案,在祸乱爆发之前,暗杀袁绍,掌握军队,在董卓到来之前,稳定局势,复兴汉朝。&br&&br&刘备不动声色地听着,用心记忆。&br&&br&曹操酒醉,趴在桌子上睡了过去。&br&&br&刘备看了他一眼,独自离开。&br&&br&马上就要宵禁了,刘备想,我得抓紧时间。&br&&br&很快,何进命令曹操出城招兵,对抗太后,刘备随行。&br&&br&路上,传来汉灵帝驾崩和何进死去的消息,曹操面色苍白。&br&&br&刘备怜悯地看着他,想象着袁绍此刻的样子。&br&&br&这之后的讨董作战时,面对曹操的慷慨陈词,袁绍总是冷笑,又总是面无表情。&br&&br&四,官渡之前&br&&br&许多年后,刘备先投公孙瓒,然后进入徐州,保卫陶谦,成功晋级一方刺史。&br&&br&曹操东征西讨,从血泊中建立了残酷的秩序,和刘备合兵,诛灭吕布。&br&&br&那一刻的相逢对于曹操来说,是喜不自胜的。对于刘备来说,是不胜唏嘘的。&br&&br&在这期间,一直消失在史书中的赵云,有很大概率,帮助刘备维持着和其他势力的联系。并且,在最终刘备投靠袁绍后,重新复出水面,带着一支精干的游侠骑兵,加入了刘备的军队。&br&&br&好了,这就是煮酒论英雄这个故事的全貌:惊悚,淡漠,但是持之以恒地刺伤着那个时代的心。&br&&br&天下英雄,使君与操,本初之徒,不足论也。——这是曹操真诚的赞叹,同席的是和自己经历了无数京风秘雨的伙伴,穿越了血泊,背叛和杀戮,他们终于相逢在这里,他们,还能相逢在这里。&br&&br&如果你知道那个时候的北方人口十不存一,那么,对曹操的这种感慨,也许会理解的更加深刻。&br&&br&曹操是孤独的,他是天才,他是诗人,他是郁郁不得志的狂徒,他是历史刀锋上的光芒。&br&&br&而对于刘备来说,袁绍二字打破了他所有的矜持,他筷子落地,表情尴尬,如果不是暴风雨来救场,刘备的这种反应,曹操不可能理解,也不可能接受。&br&&br&但是,刘备没有第二条选择,他是一个沉默寡言的,年少时发誓要成为皇帝的,留着刘氏血脉的草民,他不能后悔,他不能后退。&br&&br&董承的信已经来了,而前往徐州消灭袁术,这是刘备最后的机会。&br&&br&我不知道刘备对曹操的感情是怎样的,但应该很复杂。&br&&br&伙伴。&br&&br&对手。&br&&br&仰慕。&br&&br&忌惮。&br&&br&但,刘备比曹操更加知道这个时代的结局,他不会用征西将军去欺骗自己。&br&&br&结局就是:人生苦短,而他们这一代人,大概都是要死的。&br&&br&唯一的问题是,应该怎样去死。&br&&br&&br&&br&五,尾声&br&&br&曹操与刘备密言,备泄之於袁绍,绍知操有图已之意。操自咋其舌流血,以失言戒后世。&br&&br&大概就是在袁绍南下,刘备背叛曹操不久,曹操最终知道了这件事。什么途径,我不想猜。&br&&br&刘备并不准备对袁绍负责,在他看来,曹操和袁绍,无非都是命中注定的对手。他需要他们相互攻伐,为自己争取时间。&br&&br&送上门来的董承,其实也是一样。&br&&br&这是一代毫无指望的人,他们相逢在赤壁和汉中,为关羽泪洒江天,一个死于这之后的数日,一个跨马扬鞭,去迎接自己最后的一战。&br&&br&曹操这辈子经历了无数背叛,从一开始,到最后的终结,面对这个操蛋的世界,曹操只能前进,用更残酷对抗残酷,只能更加凶险,只能不断在血泊中前进。&br&&br&他的遗言婆婆妈妈,像一个家族的祖奶奶,家长里短,儿女情长。当然,公开的文告不是这样,但也极尽简洁,不愿多说:&br&&br&&b&天下尚未安定,未得遵古也。葬毕,皆除服。其将兵屯戍者,皆不得离屯部。有司各率乃职。敛以时服,无藏金玉珍宝。&/b&&br&&br&&br&朕初疾但下痢耳,后转杂他病,殆不自济。人五十不称夭,年已六十有馀,何所复恨,不复自伤,但以卿兄弟为念。射君到,说丞相叹卿智量,甚大增脩,过於所望,审能如此,吾复何忧!勉之,勉之!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於人。&b&汝父德薄,勿效之。&/b&可读汉书、礼记,间暇历观诸子及六韬、商君书,益人意智。闻丞相为写申、韩、管子、六韬一通已毕,未送,道亡,可自更求闻达。&br&&br&&br&这是曹操可能唯一的朋友,刘备的遗言,人之将死,其言也真。&br&&br&历史的真面目,其实,和我们想象的并不一样。&br&&br&真实的曹操,有着并不酷虐,和并不狡诈的机会和特质,但是那个时代断送了他。想要活下去,想要对这个操蛋的世界作出剑的回应,曹操能够选择的,就是成为最操蛋,最狡诈的那个人。&br&&br&但是这并没有拯救他,他梦中杀人,至死心存着莫大的恐惧,也许还有莫大的委屈,和莫大的”世事无可一言“。&br&&br&真正少有大志,并且打算赌上一切,去触碰王冠的那个人,是刘备,他为此无所不用其极,那个时代的人,包括他的老师卢植,却都没有资格去指责他。&br&&br&谈到刘备的死亡,史家共同用了一个词:&b&忿耻恨死&/b&。刘备在最后的战斗中,同样诅咒了这个时代,诅咒了所有人,他在伐吴的时候就已经知道天下事不可为,那一刻的汉昭烈帝,蜕变为十八岁在河北游侠的青年人,并突然听到了关羽横死的消息——&br&&br&于是,只有一边流泪,一边微笑。&br&&br&只是一边拍着张飞的肩膀,一边挺剑而起。&br&&br&你看,试图将帝国的荣耀和安定延续下去的,就是这么两个人。&br&&br&就是这么两个,我们评价不了的人。&br&&br&这是。。。我的,2016年的新年致辞。&br&&br&新年快乐,希望你们喜欢,喵喵。
啊,新春愉快。 一,青梅煮酒 青梅煮酒是《三国演义》里的精彩章节,也是三国史中的著名公案。 当然,这个桥段现在多半是被先主的粉丝用来证明先主和曹操不相上下的。 所以。。。我们当然不打算讨论这个问题,先主和曹操的能力对比,这不是个问题。 我们打…
评价最强,有横向和纵向两种方式,横向的比较时代地位和历史意义,这一点老家伙们多少占便宜。历史向来是旧人开拓,新人完善。像詹姆斯·布朗在黑人音乐里到处横插一脚,达·芬奇和牛顿们成为科学家共同供奉的祖师爷,后人也许能拥有与之匹敌的才智,但永远没法达到他们的成就。这是时代赋予的荣光。&br&&br&&b&鲍勃·库西&/b&眼花缭乱的运球引领后卫风气之先,黑珍珠&b&厄尔·门罗&/b&的转身技术引爆整个联盟,&b&J博士&/b&空中华丽的终结舞姿成了飞人的标准定义,&b&奈特·阿奇博尔德&/b&将小个快速控卫在球场上的作用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层次。横向比较的话这都是能说得上的人物。&br&&br&但纵向来讲,就又不一样。时代在进步,无论是比赛强度还是球员素质,如今的联盟已经走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当然现在的球员薪水更高,训练更科学,营养更好,篮球技术和意识也踩在了前人的肩膀上。虽然这样比较有些不公平,但评价最强,大概也只有纯粹意义上的“最强”才是唯一依据。&br&&br&再者,老式的篮球和现在的环境又有所不同,攻防战术不断扩充,技术已经不再只是技术那么简单。而且比赛环境也有所变化,裁判对二次运球(翻腕)的吹罚已经宽松很多。老头子们俯身护球的玩法大概已经没法跟上现在比赛的节奏,而现在的球员放到以前的赛场打球,一场比赛大概要被吹100次翻腕吧。&br&&br&所以,下面的评价只局限于这个时代的球员——是公平,也是尊重。&br&&br&另注:以下内容没有数据,视频,桥段和第三方言论,只有评价。&br&&br&一家之言,仅供参考。&br&&br&讨论当然要排除全知的米高·佐敦。的确,&b&乔丹&/b&的第一步爆发力,左右手娴熟程度,节奏和摆脱技巧的运用以及空中终结能力都无可指摘,但我并不认为乔丹是不应该被比较的,只是他强大的真正原因,在于进攻技巧的综合运用,简单举例:乔丹的突破能力给予了自身更大的投篮空间,而投篮水准又让自己在无球端变得更具威胁。仅以单项技术立身只占下乘,将进攻技巧无缝衔接才是真正的大师。&br&&br&虽然便士&b&安芬尼·哈达威&/b&和&b&蒂姆·哈达威&/b&已经不算是这个时代的球员,但我还是愿意以他们作为开始。如果说便士刷新了人们对突破的观感应该不算是过誉之辞,脚步动作全面,跳步灵动。会用胯下交叉步的球员不少,但蒂姆·哈达威这么快的动作和第一步爆发力则非常少见。他过人的过程很简单,单手做一个胯下再来回来,然后利用防守者的迟疑一步加速,闪身而过。这个动作几乎已经成了甲虫的标签。&br&&br&微笑刺客以赛亚·托马斯也喜欢单向胯下拉一下球再突破,但动作频率稍微慢上一点。连续交叉步托马斯也经常用,但他更愿意用这一手找节奏疾起跳投。托马斯最爱用的是手腕。他喜欢手腕虚晃做一个假变向然后走直线杀入内线,动作很小,但很有效。能叫刺客,切入水平多半是不差的。如今克里斯·保罗最喜欢这个动作,但保罗的动作更大更华丽——不过真的需要这么大的动作吗,也许只要被骗过的那个瞬间就已经够了吧。&br&&br&从速度来讲&b&格兰特·希尔&/b&可以和便士论个高下。虽然希尔被人评价“突破快到不需要中投”,但他的中投比例还是非常大的。而且,希尔的突破方式更近于小前锋,在侧翼依赖第一步的迅速启动,大幅度的脚步移动跨动外道超车,在三秒区外起飞完成空中作业。在人群中闪转腾挪走仙人步,他其实并不擅长。特雷西·麦格雷迪与之风格相似,并且越到后期越喜欢绕大弯超车,因为除非对手紧贴,传说中联盟最快的第一步已经并不名副其实了。&br&&br&&b&加里·佩顿&/b&很喜欢转身,但他最拿手的本事还是防守,突破在这个榜单里只能说还算凑合,真论转身这一项技术,大概还比不上蒙塔·埃利斯,提他的名字,也只是怀念他停不下来的垃圾话吧。&br&&br&1996年算得上是突破元年,那一年不只是黄金一代,更重要的是外线的黄金一代。那一年几个突破手都具有相当的造诣。第一个说的自然是&b&阿伦·艾弗森&/b&。艾弗森控球技巧非同一般,橄榄球都能拍的像模像样。但他真正能够屹立于联盟资本,是摆动幅度大到令人惊讶的Crossover,迅捷的启动速度和在高速运动中变向的本领。当然,快速启动是每一个突破手的标配,但启动速度能快过艾弗森的,联盟至今也屈指可数。&br&&br&有意思的是,艾弗森以突破著称,但他的突破不少都是在合理冲撞区附近或者以外通过跳投完成。大部分球员突破都是找个机会球,一般防守者出现失误或者对面站错了位置,顺道偷一个。专业的突破手也要大概齐找个战术,起码内线被拉空或者队友给挡个人也才敢真正杀进去。但艾弗森不这样,只要他拉开了架势,不管内线有几个人候着你,他都是要肉搏的,但是身高不够,没足够的能力在空中多开长人的围堵,所以近距离急停跳投也就成了他的无奈之选。当然,他有更好的方式处理篮球,不过那就不是艾弗森了。&br&&br&&b&斯蒂芬·马布里&/b&是另一个大师。他很快——但不是绝对的快,不过看起来防守者都跟不上他。他能做到这点,在于他有一种油滑但极难掌控的技巧。他似乎可以通过防守者瞬间的反应决定向左突破还是向右突破,以至于马布里会让人们觉得,他是先看到了防守者启动,再选择突破方向的。能够判断突破时机,需要相当好的节奏感。&br&&br&不同的突破手节奏不同,有节奏快的也有节奏慢的,有节奏清晰的也有节奏凌乱的,当然还有一些完全没有节奏的变化,很顺滑流畅的一条线。这其中没有必然性,断言一种比另外一种更好用,每种风格都有自己的大师。&br&&br&单说这种清晰的节奏感,马布里是一个,&b&德隆·威廉姆斯&/b&是另一个。说也奇怪,德隆这身遒劲的滚刀肉,本应该走另外一个路线的。他启动速度不算快,行进间运动频率也算不上一流,但错开空间之后的那一下对他就已经足够,只要给他一个缝隙他就可以架开防守者的肢体干扰突入内线,而不起速也给了他在行进间多次变向的可能性。保罗小动作细密,进攻者与他对位一般都会受到很大的压力,但只要遇到德隆,就一定被稳吃。这大概就是相生相克,相爱相杀吧。&br&&br&同样的身体条件,&b&拜伦·戴维斯&/b&走的是完全不同的风格。戴维斯未必是控卫中身体条件最好的,但他是把身体优势运用到最极致的那个。其实他早期没有那么胖,但肌肉密度相当大,肉多是后来的事。说他是控卫版本的勒布朗·詹姆斯一点也不夸张,常常倚着一两个人两步起飞,生扛防守者上篮毫不费力。早期戴维斯酷爱体前变向,体重上去之后速度变慢,转身的运用变多了,同样具有标志性,有些时候没有完全把防守者绕开,但身体还是能直接碾过去。&br&&br&增重后的&b&勒布朗·詹姆斯&/b&速度太慢,已经不像早年的突破威胁性那么高,如今的突破多以机会球为主,防守错了,轮转乱了,抓机会摸一个,不如以前那么霸道。骑士时期的詹姆斯(也许需要刨除最后一年)是真正的突破杀器,也是很特别的一个突破手。如果以顶级突破手来衡量,早年的詹姆斯控球技术算比较粗糙,脚步移动也不过关,自己算错了步数强起在空中找平衡完成上篮是常有的事(好在后来已经改的差不多了)。但他能成为顶级突破手里的一个,自然要有自己的看家本领。抛开速度与力量兼具的强大身体条件不谈,詹姆斯的空中感觉即使不是最强的,也是最强之一。空中的平衡感,左右手的Finish能力都可以说上很大篇幅,和他有的一拼的,也就是我们能看到的那几个具有史诗球感的摇摆人了。&br&&br&我说的当然是&b&特雷西·麦格雷迪&/b&。他在魔术时期的突破当然算不错,但投篮才是麦迪最主要的得分手段,比起“突破手”,“全面的攻击者”大概是更准确的称呼,当然麦迪还有过“机械投手”的称号,但相对来讲就比较小众了。&br&&br&&b&科比&/b&也是一样。81分时期的科比算得上将诸多进攻手段啮合的非常完善的球员。但他漫长的职业生涯中球风并不固定。早期摆动幅度更大,爆发力强,更接近街头风格,后期脚步更加细腻,节奏变化更多。这些和他的身体变化有关,也和技术变化有关。&br&&br&科比的技术变化其实可以说明些普遍性的问题。投手的投篮技巧和突破手的进攻姿态——无论是持球进攻者还是纯投手——都是有很大区别的。越依赖投篮的球员,在持球时重心就会保持的越高,以便随时起跳投篮,而突破手则会尽量压低重心,缩短运球空当期,提高启动爆发力;投手在运球时倾向于将球保持在身前,而突破手会提高摆动幅度,影响防守者站位。出于职业要求,投手在投篮出手时出手会尽量快,而从突破转换成的投篮因为要在空中调整姿态,出手普遍较慢。麦迪的干拔跳投之所以著名,原因之一就是低重心直接起跳这一下动作够极致,而防守者基本无法跟得上这种重心变化。&br&&br&投手突破未必少,突破手投篮未必多,但一个球员是因投篮而突破还是因突破而投篮,并不难分辨。斯蒂芬·库里有突破,凯文·马丁有突破,雷·阿伦的突破更是不胜枚举。但通过投篮寻找机会,多少要比直接拉开架势单挑要容易些。&br&&br&说回科比。&br&&br&科比早期转身变向控球技巧都算不错,但单飞时期才算大概齐找到了自己独特的风格。离我们比较近的科比脚步复杂多变,衔接自然不带丝毫粘滞,因势而动,完全看不出三流突破手们惯有的呆板的套路感。不过随着年龄的增长,科比的速度也越来越慢,即使脚步再花式,假动作再逼真,我们也无法回避速度变慢的事实。偏偏突破是对速度要求很高的技术。&br&&br&突破不成怎么办?科比会告诉你,安东尼会告诉你,弗朗西斯会告诉你:强行起跳投篮嘛。&br&&br&联盟外线脚步称得上顶级的,科比是一个,&b&保罗·皮尔斯&/b&是另一个。但作为慢速选手,皮尔斯的脚步并不纯为突破,更多是在突破和投篮之间转换。突破受阻,背身靠一下,感觉有机会了,再一个蝴蝶穿花拧回来。这项背打技术被皮尔斯玩的轻松写意。但他并不是首创者,&b&奥斯卡·罗伯特&/b&森算是把背打技术作为招牌的球员。大O背打的妙处在于他不只是靠出空间投篮或是传球,他可以轻松在面框和背筐之间转换,只要空间允许,立刻抹进去造成突破。把时间放近一点,&b&萨姆·卡塞尔&/b&这个动作玩的也是相当的柔顺。&br&&br&说到以单个动作立身于世,联盟里倒是有不少。但是只靠一个动作吃饭,都算不上是顶尖高手。&br&&b&贾马尔·汀斯利&/b&的穿裆过人无人能及。其他人玩这个动作,都急功近利的做几个虚晃然后强行插入,然而汀斯利的穿裆则充满着大量时机判断和情绪动作引导的复杂前戏,所以汀斯利能够自如运用,但其他人要么失误率太高,要么没法稳定控制人球分过的距离。能够穿裆过人戏耍对手是每一个后卫心中的至高梦想,但真能做得妙的,联盟独此一家,别无分号。&br&&br&很多人大概已经不熟悉&b&拉夫·阿尔斯通&/b&在街球场上的风采了。街球场上阿尔斯通可以依赖自己出众的身体条件挥洒自如,但到了NBA就只能局限于稳定性和实用性较高的几招。不过我们还是能够不时通过他的背转身寻找那些曾经的身影。单说背转身,凯瑞·欧文,克里斯·保罗都算不错,但能把这个动作做得迅捷美妙,毫不拖泥带水的,大概也只有阿尔斯通了。&br&&br&背后运球变向的代言人当然是&b&贾马尔·克劳福德&/b&。对于大部分球员来讲,背后运球是调节进攻节奏的手段,但对于克劳福德,背后运球则是过人的起手式。德文·韦德,凯瑞·欧文都能熟练的运用背后运球变向,甚至不需要任何减速,但能够在任意场合熟练运用背后变向再衔接一个大跨度的跳步,大概只有克劳福德。&br&&br&纯粹速度过人,&b&德文·哈里斯&/b&不错,但&b&TJ·福特&/b&更快(虽然他现在也算不上最快),比艾弗森还快,那一定是非常快的了。福特的速度也着实让他在伤前风光过一阵子,但后来也只能归于平庸了。纯粹依赖身体或者某一项技术,即使红火,又能红火多久呢?&br&&br&转身并不是难事,转身难的是连贯不失速度,后续动作的力量也必须跟得上。在这一点上,&b&蒙塔·埃利斯&/b&无疑是非常出色的,说他是联盟第二会转身的人不算过分——但他离第一还是要差上那么一点的。&br&&br&突破后急停反向上篮的最著名的人大概是哈基姆·奥拉朱旺了,突进-出球-回拉的技巧已经成为梦幻舞步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安德烈·基里连科很喜欢这个动作,但用成招牌的一定是&b&拉乔·隆多&/b&,以至于他在快攻中经常用这招躲开补帽的詹姆斯们,轻松回身上篮。&br&&br&&b&文斯·卡特&/b&的空中转体上篮华丽无比,虽然他从来不靠这个吃饭,但在他变老之后,空中华尔兹几乎绝迹了。&br&&br&如今欧洲步已经在NBA得到大规模应用,但不同球员的欧洲步法已经是龙生九子,各有不同了。欧洲步老话讲叫“慢三步”,最重要的是脚步节奏和运动方向的变化。拉乔·隆多会在一些带有欧洲步模式的突破脚步中加入假传(Fake Pass)动作,&b&史蒂夫·纳什&/b&也会有一些同向的欧洲步上篮。其实欧洲步,或者说三步变向突破技术早就在联盟中大规模铺开了。&br&&br&不同球员运用欧洲步各有特色,其中比较传统的是&b&泰瑞克·埃文斯&/b&。他是把欧洲步的慢节奏运用到极致的球员。无论是速度的快慢变化和行进间对球的保护都无可挑剔,只是很可惜,他是新秀赛季即是巅峰的球员,之后的几个赛季越来越少看到他的表演了。&br&&br&&b&詹姆斯·哈登&/b&的欧洲步则是另一番计较。一般使用欧洲步的球员把防守者放在身前,哈登则更愿意紧贴着防守者突破,然后大幅度降速,把球在空中兜一个半圆,把防守者扔在弱侧。这种欧洲步成功后红利更大,但也需要频繁的身体接触,更容易把球暴露在外面。所以球员的力量是必须的,幸运的是,哈登的身体具有这种先天条件。&br&&br&如果对新时代的突破手们进行一番排名,&b&德里克·罗斯&/b&必须是在第一顺位的。他拥有艾弗森的Crossover和启动爆发力,也拥有艾弗森并不擅长的空中终结技术,左右手很平衡,也会控制节奏——最重要的是,他在关键时刻的决断力相当强大,甚至和业已载入史册的球员相比也毫不逊色。&br&&br&说了罗斯,就不能不提到&b&拉塞尔·威斯布鲁克&/b&,这是号称罗斯的MVP赛季唯一无法打爆的控球后卫。威斯布鲁克的技术虽然没罗斯那么好,突破节奏控制也略有差池,但他的直线加速是联盟绝大多数后卫都可望而不可及的,你给他一面墙,他就会还你一个机场。而坚持这种打法而没有伤病,就更为难得了。在威斯布鲁克战斧扣篮的那个瞬间,很容易让人回想起弗朗西斯当年的风采。&br&&br&&b&史蒂夫·弗朗西斯&/b&的身体未必如威少这般霸道,但技巧比之要更胜一筹。弗朗西斯的动作有美感,如果说NBA哪个突破手带着街球风格,马布里是一个,弗朗西斯是另一个(艾弗森?那是艾弗森风格),看弗朗西斯打球,不管他处理球是否精当,时机把握是否准确,浮华绚丽的炫技之气总会跃然球场。这种美感,是很难用强或弱这种功利化的词语一言蔽之的。&br&&br&如果要在这个时代选一个更像微笑刺客的人,你会选克里斯·保罗还是&b&凯瑞·欧文&/b&呢?我觉得保罗更加接近,欧文太具有攻击性了,即使以赛亚·托马斯已经算是很强的进攻型控卫,以这个时代的视角来看还算是传统的。论球场调度能力,保罗不遑多让。保罗和欧文是这个时代控球能力最强的两个球员,但风格又有所不同。&br&&br&如果单就突破而言,欧文更占上风。市面上流行的控球技巧大概没有欧文不会用的,能在高频运动中保持控球的稳定,这很不容易。他的控球频率更快,也更加主动,每一个动作都能找到方式衔接,造就下一步的突然启动。更为恐怖的是,具有相当控球能力的球员在三分线外也具有杀伤力。不过问题也有,得分手段过于丰富的控球后卫往往会滥用自己的能力,欧文是下一个斯蒂芬·马布里还是下一个史蒂夫·纳什,路就要看他自己怎么走了。&br&&br&欧文还需要时间锤炼,&b&克里斯·保罗&/b&则已经是这个时代的大师。保罗运球隐蔽,极少出现失误。他未必是足够纯粹的突破手,但保罗可以在内线的长人雨林中徐疾有度,且行且停,时刻寻找合适的出球机会,这就有点接近贾森·基德的风范了。&br&&br&NBA绝对速度最快的球员是谁,艾弗森吗,德文·韦德吗,TJ·福特吗。不不,需要翻篇了。他的名字叫&b&约翰·沃尔&/b&。沃尔有这另NFL跑锋都为之汗颜的速度和柔韧性。控球能力算不上精纯,但也大概齐够用。如果篮球空间拓展到全场,沃尔可能是最好的进攻发起者。速度让他的突破看起来相当简单,轻松的甩开第一个人之后发现自己直面篮筐,对手连补防都来不及。但目前沃尔也只是最强突破手中比较普通的一个,虽然背后绕球过人和转身都算很溜,但他动作与动作之间的空当稍微点大,如果他的控球技术有艾弗森那么强的话,打爆这个联盟丝毫不是问题。&br&&br&在人们厌倦了2005年圣安东尼奥马刺和底特律活塞枯燥的钢铁大战之后,联盟的正义天平开始有意识的向外线的进攻者们倾斜。也就是在那几年,几个划时代的突破大师崭露头角,改变了每一个热爱篮球的人的审美趣味。&br&&br&突破手们或快或慢,总能找到些节奏。当然,也有些奇特的,比如之前提过的汀斯利,他的节奏就很碎,碎到让你感觉不到他的步伐。但总体来说他在这么突破的时候速度总是很慢的——一个人在高速运动时依然能够保持节奏的随机性,就接近于醉八仙了。&b&马努·吉诺比利&/b&就会带给你这种感觉,他的每一步都是随心所欲,超越常规运动习性的。无论是脚步,处理球的方式还是最后把球放进篮筐的那一下子,他都和我们惯常见到的突破者们完全不同。也许我们应该意识到他来自一块神奇的大陆,他意念中的篮球本就和我们不同。&br&&br&&b&德文·韦德&/b&则是完全不同的风格。如果说我们找不到马努的节奏,韦德则是完全没有节奏。一旦启动,就会在突破的全程保持全速,无论变向,转身,甚至背后运球……他从不减速。以至于你看他在人群中闪转腾挪却完全不受影响。流畅,华丽,一气呵成。使用掩护是一项学问,韦德就很擅长这门学问。呼叫掩护然后骤然纵切的技巧不算新颖,乔丹使用过,保罗,罗斯也都很熟练,但频繁而高效的利用人墙穿行而过,唯有韦德而已。&br&&br&韦德和吉诺比利突破横行无阻,但他们运球习惯有极大的偏重。吉诺比利偏左手,韦德偏右手。事实很少有球员做到左右互搏,在双方向上具有同样的威胁非常难。但有这么一个人,无论是脚步移动还是手上功夫,左侧和右侧几无差异,启动快,直线加速更快,无论是胯下,Crossover还是背后运球都非常简练,转身技术足可以作为联盟教科书,脚步清楚不垫步,没有任何多余动作,没什么弹跳,但合理冲撞区附近的终结能力丝毫不逊于空中飞人们。&br&&br&并不是没有缺点——阵地进攻时,他很少在不借助队友的情况下一个人单挑整支球队。所以他的亮点不像其他顶级突破手那么匪夷所思,更多都是可以复制的片段。除了令人讶异的速度外,他身上大概没那么多不可思议。给予一个公平的环境,他未必强过其他人,但在某一种体系之内,毫无疑问他是无可匹敌的。&br&&br&我不喜欢打太极。&b&“谁是最强的突破手”的问题不需要有答案&/b&,但如果它真的需要一个答案……是的。&br&&br&&b&托尼·帕克&/b&。这就是我的答案。
评价最强,有横向和纵向两种方式,横向的比较时代地位和历史意义,这一点老家伙们多少占便宜。历史向来是旧人开拓,新人完善。像詹姆斯·布朗在黑人音乐里到处横插一脚,达·芬奇和牛顿们成为科学家共同供奉的祖师爷,后人也许能拥有与之匹敌的才智,但永远…
收到了一些赞同,分下行方便阅读,顺便说几句题外话。&br&&br&我读史其实不怎么带感情,但是对于周瑜这个悲剧人物是很早开始就寄予同情了的。很多年前,我读过一篇名为《建安十五年》的历史小说,这篇小说最迟在本世纪初那几年就可以在一些三国题材的BBS上见到了。那篇小说的作者也是个周瑜粉,里面就隐隐谈到了孙权对周瑜并没有那么信任,当然,情节没有向阴谋论方向走,但是对于当时只看过三国演义电视剧的我来说,也是个很大的震动了。&br&&br&之后读到正规史料时,一些细节则让我感到周瑜之死背后的疑云并非空穴来风,终于自己整理出了一篇文章,一开始发在人人上。在知乎上看到题主的问题时,感到有必要来回答它。&br&&br&我的回答是:即使周瑜不死于孙权的阴谋,按照下面对这一时期形势的论证,他绝无可能顺利进行二分天下的计划。&br&&br&最后还是需要严肃地声明一下,阴谋论绝不代表100%的历史事实,只是一种可能性,不过,它起码应该是逻辑自洽的。下面的论证其实都是为了这一点。看到 &a data-hash=&e37b94c765dcc& href=&//www.zhihu.com/people/e37b94c765dcc&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hovercard=&p$b$e37b94c765dcc&&@姬轩亦&/a&兄与我想法暗合的回答,我很欣喜,不过姬兄的答案好像过于笃定于阴谋论,略显得故弄玄虚了一些,这也算是美中不足吧。毕竟,中古史材料一共就那么多,前人也钻的差不多了,“搞个大新闻”既无可能,也无必要,能提出一种自洽的可能,就是幸运了。&br&&br&举个例子吧,妹子约会迟到,她说是路上堵车了,但是我根据她平时的性格,判断她是看韩剧看忘记了。这后一种看法可能是事实,也可能不是,但是史书只会记载妹子官方的说法。&br&&br&这就是阴谋论、记载和真相的关系。&br&&br&搞清楚了这个,就可以放心地看接下来的内容了。&br&&br&&br&&br&&p&建安十五年,周瑜去世于巴丘,时年三十六岁。&/p&&br&&p&曹操重要幕僚郭嘉于三十八岁去世后,曹操曾对荀攸说他的死是“中年夭折”,十分哀痛。(《三国志·郭嘉传》,以下出自此书者只注明传记篇目)可见虽然当时由于连年战乱,平均寿命颇低,但对有一定地位,可以享受最好医疗条件的政治军事人物来说,36岁远远不是一个正常的死亡年纪。&/p&&br&&p&事实上,在整个后汉—三国时代,达到了周瑜的地位(去世前为偏将军,南郡太守)而又在比周瑜年纪轻时自然死亡的,寥寥无几。其中最有名的恐怕便是35岁去世的魏明帝曹叡与30岁去世的吴景帝孙休,这两位自幼养在深宫,长于妇人之手的皇帝了。而周瑜短暂的一生中长期辗转于各地征战,去世时离赤壁之战相去不到两年,可谓恰好在自己事业的巅峰时期。&/p&&br&&p&若是故事到此结束,恐怕我们也只能感叹造化弄人,过早地让一代名将退出历史舞台。不过,如果仔细阅读了相关史料,我们对于周瑜的死还会有一些其他的疑问。&/p&&br&&p&“夭亡”和“暴亡”,在史册里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夭亡可以是长期卧床病重不治,一把年纪的人也可以突然暴亡。按照常识,从染病到发展,到最后死亡,一般需要一个过程。在整部《三国志》的体例里,被记载“卒”或“病卒”的人物,一般可以认为是比较平缓地去世的。在这里我们以吴国官员骆统为例,他和周瑜一样,三十六岁就去世,毫无疑问属于“夭亡”,《骆统传》中记载道:“年三十六,黄武七年卒。”而以前对其政治军事活动的记载停止于黄武初年在濡须带兵抵抗魏将曹仁的事迹。对于骆统来说,他的死显然不在“暴亡”之列。&/p&&br&&p&对于周瑜的死,本传的记载是“……瑜还江陵为行装,而道于巴丘病卒,时年三十六。”虽然用的词是“病卒”,但毫无疑问,这是一次典型的暴亡。要证明这个结论,首先需要梳理一下周瑜去世时的背景。&/p&&br&&p&赤壁之战取得大胜后,周瑜并未就此班师,而是对曹操控制下的荆州展开了趁胜追击。经过一年多的相持,曹操指派防守江陵的曹仁撤退,东吴集团控制了整个长江北岸的南郡地区。而同一时期,赤壁之战时处于周瑜羽翼下的刘备集团趁机接收了抵抗薄弱的荆南地区,自曹操南征后再次拥有了自己的根据地。&/p&&br&&p&此时,对于东吴未来的长期发展战略,有两种不同的思想,第一种是周瑜等人坚持的“伐蜀”,第二种是鲁肃等人坚持的“借荆州”。周瑜从前线返回京口,向孙权阐述了自己的战略构想,他说道:&/p&&p&“乞与奋威俱进取蜀,得蜀而并张鲁,因留奋威固守其地,好与马超结援。瑜还与将军据襄阳以蹙操,北方可图也。”&/p&&br&&p&孙权的反应是什么呢?“权许之”,也就是得到了孙权的首肯。而就是在回到江陵的路上,周瑜突然去世。显然,从当时的背景来看,谁都没有想到周瑜在这样一个时间点离开人世,完全可以称他的死为“暴亡”。&/p&&br&&p&这不仅是我们的推断,也是周瑜自己的认知。他在去世前写给孙权的信中写道:“道遇暴疾,昨自医疗,日加无损。”说的很清楚,遇到的是一场“暴疾”,前一天开始治疗,第二天就到了已经知道自己必死,开始处理后事的地步,这场“病”的烈度实在令人咋舌。&/p&&br&&p&有人曾把周瑜的去世与一年前攻打南郡时受的箭伤联系起来,这种猜想是没有根据的。的确,本传记载道:“瑜亲跨马櫟阵,会流矢中右胁,疮甚,便还。”但是,这毕竟只是外伤,而且是一年前的一次外伤,没有任何外力影响的情况下,它是否能在短短几日内夺走一个健康成年人的生命?《三国演义》为解决这个问题,把那支箭渲染为毒箭,又敷衍了诸葛亮三气周瑜使金疮复发的情节,但这毕竟是小说家言,不属于我们考虑的范围。&/p&&br&&p&那么,这真的只是一个“急病带走名将”的故事吗?&/p&&br&&p&我长期以来一直这么认为,直到我注意到了一些很有意思的记载。&/p&&br&&p&上面说过,“伐蜀”和“借荆州”是江陵之战后东吴内部的两种不同的声音,在赤壁之战时与周瑜同为铁杆鹰派的鲁肃此时却坚决地提出“借荆州”的策略。在当时的情况下,这两种策略是无法共存的,如果东吴失去了南郡这个关键的后勤补给据点,独自进攻蜀地是不现实的。事实上,周瑜死后,孙权仍然向已借到荆州的刘备提出了一起取蜀的建议。刘备的幕僚当时就一针见血地指出,“吴终不能越荆有蜀”,打消了刘备的疑虑。(《先主传》)《鲁肃传》注引《汉晋春秋》里记载道:&/p&&br&&p&“吕范劝留备,肃曰:‘不可。将军虽神武命世,然曹公威力实重,初临荆州,恩信未洽,宜以借备,使抚安之。多操之敌,而自为树党,计之上也。’权即从之。”&/p&&br&&p&注意,扣留当面请求孙权借荆州的刘备于京口,然后收服其部众,西取蜀地,这里虽然只提了吕范,其实这正是周瑜伐蜀计划的一环。周瑜本传记载道:&/p&&br&&p&“备诣京见权,瑜上疏曰:‘刘备以枭雄之姿,而有关羽、张飞熊虎之将,必非久屈为人用者。愚谓大计宜徙备置吴,盛为筑宫室,多其美女玩好,以娱其耳目,分此二人,各置一方,使如瑜者得挟与攻战,大事可定也。今猥割土地以资业之,聚此三人,俱在疆埸,恐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物也。’”&/p&&br&&p&刘备去京口的目的很明确,就是借荆州。司马光在《资治通鉴》明确写道:“(备)乃自诣京见孙权,求都督荆州。”深入吴都,对已经跟赤壁之战时的老大周瑜翻脸的刘备来,说是一次大胆的冒险。果然,周瑜写了一封信,在信中提出了“软禁刘备”的计划。&/p&&br&&p&应该说,这是一个很有创造力的想法。软禁刘备,不仅可以一举去掉伐蜀道路上来自侧翼的威胁,更可以吸收刘备手下具有陆战能力的部众,作为对不擅陆战的吴兵的补充。不过,里面还是有一些想当然的部分,比如说以关羽、张飞和刘备的关系,要周瑜“挟与攻战”显然不太现实。但是总的来说,这应该是周瑜伐蜀计划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p&&br&&p&结果,运气一直很好的刘备这一次又赌赢了,孙权并没有采纳周瑜和吕范的意见。而对于鲁肃提出的借荆州计划,“权即从之”。刘备就这样把周瑜花费一年拼死拼活打下来的南郡攥在了手中。而这当然是不可能被周瑜接受的。&/p&&br&&p&从《周瑜传》的记载来看,孙权同意鲁肃借荆州计划和刘备在京口是同一时间段,此时周瑜仍在江陵,尚未启程去京口,所以才会“上疏”给孙权来阐述软禁刘备的计划。&/p&&br&&p&这就让事情变得很有趣了。&/p&&br&&p&对借荆州计划,“权即从之”,后来对周瑜当面提出的伐蜀计划,“权许之”。而上面已经论证过,这两个计划是相互抵触的。那么,难道孙权得了健忘症?或者是孙权心太软,不好意思拒绝别人?&/p&&br&&p&如果我们承认孙权不是白痴的话,那么就必须注意到这样一种可能:孙权在权衡两个计划的时候,事实上已经做好了斩断另一个计划的准备。我们知道,事实上中断的是伐蜀计划。那么,正如那位大侦探挂在嘴边的话一样,剩下的那个可能无论多么荒谬,都是真相。&/p&&br&&p&周瑜之死,孙权涉案。&/p&&br&&p&一下子抛出这个石破天惊的结论似乎显得过于草率,那么我们从其他的一些角度来进一步进行论证。&/p&&br&&p&赤壁一战之后,周瑜的名声急速膨胀,曹操欲盖弥彰地对孙权写信说道:“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烧船自退,横使周瑜虚获此名。”这从一个侧面亦可折射出当时周瑜声名鹊起的威势。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对于作为东吴实际统治者的孙权来说,这并不是乐于见到的局面。&/p&&br&&p&空发诛心之论自然不妥,还是让我们用白纸黑字的史料说话。周瑜与孙权之兄孙策的关系长期以来脍炙人口,两人升堂拜母,共定江东,按照孙策的说法,两人有“总角之好,骨肉之分”(《江表传》)。不过,这种关系的背后同样有阴影的存在。&/p&&br&&p&随孙策东渡之后,周瑜曾一度返回袁术控制下的寿春,“术欲以瑜为将”。但此时周瑜“观术终无所成”,于是再次东归,受到了孙策的亲自迎接。这里存在一个很少有人去思考的问题,在江东初定,百废俱兴时,周瑜为什么却北归袁术?虽然名义上是跟随从丹扬太守任上卸任的叔父周尚去寿春接受新职,但是此年周瑜已经二十四岁,完全具有自己的行为能力,那么他回到寿春的行为只能解释为,他还没有对江东的新政权忠诚到后来死心塌地的地步。他最后回到吴地的理由是因为认为袁术不会有什么成就,那么,后来曹操派蒋干去扬州说服他来投,曹操不能说是没有成就的君主,为什么他不北上投奔呢?换言之,如果袁术是个有成之君,周瑜就未必返回江东,那么那一段历史也要重新写就了。&/p&&br&&p&周瑜在孙策有生之年并未参与中枢要务,而是长期在外地征战与镇守。当时孙策政权的中枢头脑另有其人,是后来赤壁之战前主张投降北军导致威望大减的张昭,“文武之事,一以委昭”。(《张昭传》),在孙策被仇人袭击,伤重未死的时候,他托孤的对象也是张昭,而非在外驻守的周瑜。《张昭传》记载道:“策临亡,以弟权托昭。”&br&&br&&/p&&p&周瑜在这个时候的反应是什么呢?本传记载道:“五年,策薨,权统事。瑜将兵赴丧,遂留吴,以中护军与长史张昭共掌众事。”按照时间顺序来看,“昭率群僚立而辅之”(《张昭传》),孙权开始行使权力之后,周瑜带兵返回吴地,这显然是逾越了自己身份的举动。一面是年仅十九岁的孙权,一面是周瑜手中能征善战的兵将,虽然史书中轻描淡写地用“赴丧”来概括,但我们不难嗅出后面的凶气息险。结果就是,周瑜进入了中枢,分去了一部分张昭的权力。&/p&&br&&p&当时只有十九岁的孙权当然没有实力去改变这样一种权力格局,但是这段经历想必在他心中埋下了一颗火种。赤壁之战之后,周瑜的名气蹿升点燃了引线,终于在建安十五年引爆了火种。&/p&&p&那么,周瑜自己在建安十五年这样一个特殊的年份里是怎么认识扑朔迷离的局势的呢?让我们回头来看周瑜死前写给孙权的信,这封信非常重要,可以说是周瑜的政治遗言。因此我在这里不嫌烦琐,将这封信三个版本的原文照录于下。&/p&&br&&p&《周瑜传》本传版本:&/p&&p&当今天下,方有事役,是瑜乃心夙夜所忧,愿至尊先虑未然,然后康乐。今既与曹操为敌,刘备近在公安,边境密迩,百姓未附,宜得良将以镇抚之。鲁肃智略足任,乞以代瑜。瑜陨踣之日,所怀尽矣。&/p&&br&&p&《江表传》版本:&/p&&p&瑜以凡才,昔受讨逆殊特之遇,委以腹心,遂荷荣任,统御兵马,志执鞭弭,自效戎行。规定巴蜀,次取襄阳,凭赖威灵,谓若在握。至以不谨,道遇暴疾,昨自医疗,日加无损。人生有死,修短命矣,诚不足惜,但恨微志未展,不复奉教命耳。方今曹公在北,疆埸未静,刘备寄寓,有似养虎,天下之事,未知终始,此朝士旰食之秋,至尊垂虑之日也。鲁肃忠烈,临事不苟,可以代瑜。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傥或可采,瑜死不朽矣。&/p&&br&&p&《资治通鉴》版本:&/p&&p&修短命矣,诚不足措;但恨微志未展,不复奉教命耳。方今曹操在北,疆埸未静;刘备寄寓,有似养虎;天下之事,未知终始,此朝士旰食之秋,至尊垂虑之日也。鲁肃忠烈,临事不苟,可以代瑜。傥所言可采,瑜死不杇矣。&/p&&br&&p&其中,《资治通鉴》的版本显然是由《江表传》节录后半部分而来,因此我们研究的核心就放在了前两封信的区别之上。正如裴松之在注解《三国志》时对《江表传》中周瑜信笺内容的评述,“案此笺与本传所载,意旨虽同,其辞乖异耳。”“提醒曹刘威胁”和“推荐鲁肃自代”这两个主旨,在两封信中都得到了表达。不过,从语气上来看,两者的差距非常明显。《江表传》版本的信语气显得激昂壮烈,至今读来仍然给人一种建安年间特有的悲壮之气。本传版本的信语气则显得异常沉郁,甚至在最后露出了乞求孙权的意思。从感性角度来看,我们很难相信本传版本出自正当盛年的周瑜之口。以下,让我们对书信真伪问题进行一些更为详细的论证。&/p&&br&&p&《江表传》的作者是西晋人虞溥,辑录一部分东吴原始史料成书,成书年份不详,但不会晚于三国末期或晋初,基本可以认为和陈寿的《三国志》处于同一时期。而众所周知,陈寿《三国志》的吴书部分主要取材来源是吴国由韦昭编撰的官方史书《吴书》。韦昭本人即为吴人,本朝人修本朝史,自然代表着官方对这段历史的态度,这段书信也必有官方底本。《江表传》的材料来源虽然不明,但既然被尚能见到很多当时材料的司马光采用,自然也并非伪作。&/p&&br&&p&两段言辞截然不同的书信同时流传,又都非伪作,那么只有一种可能:周瑜的书信在写入吴国官方档案时被进行了篡改。被篡改的版本被写入《三国志》,而原本则被《江表传》保存下来,并被司马光编撰《资治通鉴》时部分采用。&/p&&br&&p&司马光注意到了本传中周瑜信笺语气的诡异,因此选取了《江表传》版本的信作为基础文本,并删去信的前一段,这样信表达的内容基本和本传版本保持了一致。这样的工作看起来对两封信进行了巧妙的平衡,但删除《江表传》原文其实是一个自作聪明于是画蛇添足的举动,删除的那几句话看上去只不过是正题前的客套而已,其实周瑜是将死之人,国事急于星火,哪有写客套话的心情和精力?这些话里隐藏着的题外之义正是被删除的关键。&/p&&br&&p&在分析这个问题之前,首先让我们看一个更为本质的问题:周瑜为什么要在死前给孙权写下这封信?以下分析基于的文本是《江表传》的版本。&/p&&br&&p&要知道,周瑜是在从京口返回的路上去世的,他刚刚见过孙权不久,双方表面上已经在伐蜀计划上达成了一致。他在临死之前之所以要再次给孙权写信,一方面再次说明了周瑜之死的突然,另一方面,他这封信难道真的只是写给主君孙权一人看的吗?&/p&&br&&p&这封信与其说是一封给孙权的私人信笺,不如说是周瑜猝然去世前对于自己政治态度的一次声明。可以说,他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自己的目的,晋人编撰《江表传》时收录了此信的全文从侧面说明了它当时的流传度。不过,来自东吴官方的篡改显然是周瑜始料未及的。对于今天的我们,这种篡改却可以从一个侧面让我们看出当权者欲隐藏的东西,从而进一步接近真相。&/p&&br&&p&在信的开始,周瑜明确地提出了伐蜀计划,“规定巴蜀,次取襄阳”,又写出了“染病”的经过,“至以不谨,道遇暴疾”。这两点正是孙权不欲为世人所知的要点,而在这封信中被周瑜所特意点出,周瑜染病经过的突然会令人怀疑,而取蜀计划正是矛盾冲突的焦点所在,也是周瑜最后暴死的深层原因,可惜的是,周瑜临死前才真正意识到这一点。周瑜对权力的窥视与争取毋庸讳言,不过这种权力欲与其说像怀抱篡心的司马懿,不如说像后主时期大权独揽以便推行自己国策的诸葛亮。此刻的他已不是那个带兵回都的桀骜外将,而是真正想为东吴开拓基业,形成天下二分之势的栋梁。可是,他的主公孙权也不再是当年那个懵懂而不谙权术的少年了。这种角色的前后冲突,最终造成了不可调和的悲剧。&/p&&br&&p&虽然周瑜死后,东吴的取蜀战略由于群龙无首,很快土崩瓦解。但在当时,这一由周瑜一力推行的战略却不乏追随者,从历史记载来看,其中最重要的有以下三人:策划者庞统、执行者甘宁、副手孙瑜。以下分别进行简要的介绍。&/p&&br&&p&庞统在建安十五年左右一系列事件中所起的作用在《三国志》本传中晦暗不明,他在周瑜取蜀战略中举足轻重的地位是由一本地方志揭示的。《太平御览》引《荆州先德传》佚文记载:&/p&&br&&p&“周瑜领南郡,以庞士元名重,州里所信,乃逼为功曹,任以大事,瑜垂拱而已。”&/p&&br&&p&可见此时庞统在周瑜幕府中担任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相当于周瑜的机要秘书。但由于他特殊而超然的身份,在这一阶段并未走上前台,因为他最终归蜀,这段早年历史也被湮没,被陈寿所不载。&/p&&br&&p&虽然一开始庞统是被周瑜“逼”出山的,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合作,“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江表传》载程普语),庞统最终被周瑜的气度折服,死心塌地地参与了周郎的取蜀规划。&/p&&p&我们知道,后来庞统投奔刘备后,很快为他提出取蜀的上中下三策,于是刘备决定带他入蜀,而留诸葛亮镇守荆州。这样系统的谋划,显然不可能出自一时一地,而是从更早的时期就开始了。再联系到周瑜当时首要的大事便是入蜀,被“任以大事”的庞统参与甚至主持了入蜀的谋划,是相当合理的推断。只不过天意弄人,这一计划后来竟改头换面,成为给刘皇叔的见面礼了。&/p&&p&&br&
庞统执掌周瑜幕府的机密,地方志并非孤证。周瑜软禁刘备的计划,庞统也有参与。《江表传》记载:&/p&&br&&p&“先主与统从容宴语,问曰:‘卿为周公瑾功曹,孤到吴,闻此人密有白事,劝仲谋相留,有之乎?在君为君,卿其无隐。’统对曰:‘有之。’”&/p&&br&&p&与周瑜去世前公开上疏不同,他对孙权提出的软禁刘备的建议是对外保密的,如刘备说的“密有白事”,而刘备如此坦诚地对庞统抛出问题,可见庞统在周瑜帐下时可典机密,在刘备集团也并非什么秘辛。&/p&&br&&p&一个这样身份的人,为何在周瑜去世后果断弃吴西奔?初读史时,我也对这一段殊不可解,直到破解了周瑜之死的冤案后,这段枝节才迎刃而解。&/p&&br&&p&庞统作为周瑜的私人幕僚,忠诚对象并不包括孙权,而是周瑜个人。周瑜暴死之后,庞统送丧至吴,可以看作是为故主站最后一班岗。周瑜之死的内情,作为亲信的庞统应该是清楚的,他知道此刻他在吴国的位置已变得尴尬而微妙,如果继续仕吴,失去了靠山的他几乎肯定将遭到孙权的迫害。而借荆州计划的推行,亦让东吴方面的伐蜀计划失去了继续进行的可能性。西奔刘备于是成为庞统此刻唯一可能的选择。&/p&&br&&p&如果事情并非如此进行,那么便无法解释在庞统身上发生的一系列吊诡的事件。比如,《庞统传》本传记载,他在送丧周瑜期间,“吴人多闻其名”,包括陆绩、顾劭、全琮在内的东吴权贵都十分欣赏他,但是却没有一个人表示了要向主公孙权引荐他的意图。庞统西归时,送别的陆绩等人说道:“使天下太平,当与卿共料四海之士。”这句话放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有着别样的意味。&/p&&br&&p&当然,仅从理论上说,借荆州完成,作为南郡功曹的庞统自然要归附南郡新的主人刘备。但这样读史,难免缘木求鱼,在那样的战乱时代,人才在幕府间自由流动,规章制度早已成为具文。《诸葛亮传》注引《袁子》记载,赤壁战前,诸葛亮游说东吴参战,“张子布荐亮于孙权,亮不肯留。”以张昭之古板,诸葛亮在刘备军中之地位,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那么东吴之大又怎么留不住一个小小的功曹呢?所以,陆绩等人的态度只有一种解释:他们知道作为周瑜幕僚的庞统不会见容于孙权。&/p&&br&&p&甘宁是支持周瑜取蜀计划的东吴鹰派军人的典型代表。《刘备传》记载道:“益州牧刘璋纲维颓弛,周瑜、甘宁并劝权取蜀。”将甘宁放在与周瑜并列的位置上。甘宁本传则记述了甘宁在初投孙权时便有取蜀的想法。在与孙权探讨进攻江夏黄祖之时,甘宁把视野放到了更远的地方:“一破祖军,鼓行而西,西据楚关,大势弥广,即可渐规巴蜀。”卢弼在做《三国志集解》时,在这里亲自批注:“此即公瑾关蜀之策,宜其识拔推荐也。”明确指出了两者的联系,是很准确的结论。&/p&&br&&p&
由于赤壁之战是东吴一场赌上国运的战争,东吴的主要高级将领几乎悉数随同周瑜出征抗曹,并参加了此后的南郡战役。周瑜的取蜀计划,自然也需要这些将领的支持。除了甘宁外,明确附议取蜀的将领并不多,但是作为职业军人,在周瑜手下效命的他们一定会帮助周瑜完成战略规划,应该是无可置疑之事。&/p&&br&&p&《吕蒙传》在传主参加江陵之战后继续记载:&/p&&br&&p&“益州将袭肃举军来附,瑜表以肃兵益蒙,蒙盛称肃有胆用,且慕化远来,于义宜益不宜夺也。”&/p&&br&&p&可见当时周瑜集团控制地域已与益州接壤,且前期的政治攻势很可能已开始进行。&/p&&br&&p&精英军人几乎全部为周瑜在荆州战区驱使,这给孙权造成了尴尬的局面。赤壁战后,孙权趁胜出击合肥,由于缺乏带兵的将领,竟然派遣不长于军旅的张昭攻击九江当涂来响应主战场,结果可想而知,曹操援军还未派出,孙权和张昭就无功而返。相比于在江陵打得热火朝天的周瑜,28岁的孙权心中是否会有一丝嫉妒情绪不太好说,不过从心理学上来看,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再加上当时“瑜威声远著,故曹公、刘备咸欲疑谮之”(《江表传》),促使了孙权加快玩弄权术,分割周瑜集团的步伐。&/p&&br&&p&孙权并非乃兄孙策那样擅长战阵的君主,周瑜死后,他多次携众优秀吴将以压倒性兵力亲征合肥,都以失败告终,还顺带成就了张辽的威名。同样是带兵作战,孙策身先士卒,横扫江东;周瑜在江陵之役中身中流箭仍“舆案行军营,激扬吏士”,终于击退曹仁。而孙权却在合肥之战中因冒失而身陷险境,被周泰、凌统等人冒死救出,士气大挫,耽误战局。如果只从军队的价值体系来衡量,吴将会对谁抱有更多敬意与忠诚,不言而喻。孙策、周瑜可以用战场上的英勇表现来获得将领的钦服与忠诚,而孙权只能采取成本更高的方式,将筹码压在权术之上。他对武将的笼络,可谓不遗余力。孙盛曾经有这样的评论:&/p&&br&&p&“观孙权之养士也,倾心竭思,以求其死力,泣周泰之夷,殉陈武之妾,请吕蒙之命,育凌统之孤,卑曲苦志,如此之勤也。”&/p&&br&&p&这句话中提到的四个人除了陈武之外,其他三人都跟随周瑜参加了赤壁、南郡之战。应该说,孙权对他们的笼络是成功的。其中的吕蒙后来更是在孙权的悉心栽培下,成长与周瑜、鲁肃并称的东吴第三位军政重量级人物。不过,他并没有周瑜、鲁肃那样独到的战略眼光,虽然留下了“士别三日,刮目相看”的典故,但所为之事终究也不逃一员战将的藩篱,趁盟友北伐之时偷袭荆州虽然在战术上无懈可击,在战略上却成为破坏联盟的大败笔。吕蒙去世时,本传浓墨重彩地渲染了孙权的悲痛,远远不是周瑜、鲁肃去世时可以比拟的。在孙权心中,亲手栽培的大将终究胜过有独立战略思想的帅才。&/p&&br&&p&但并非所有人都像吕蒙那么好运。作为刚刚归吴便“勉建方略”(《甘宁传》),早于周瑜提出伐蜀计划的甘宁在周瑜去世,伐蜀计划搁浅后便成为孙权手下一员斗将。他虽然留下不少英勇事迹,却再也没有提出战略的机会,亦终生再无机会踏上曾近在咫尺的蜀地。甚至,《吕蒙传》中还有这样的记载:&/p&&br&&p&“甘宁粗暴好杀,既尝失蒙意,又时违权令,权怒之,蒙辄陈请:‘天下未定,斗将如宁难得,宜容忍之。’权遂厚宁,卒得其用。”&/p&&br&&p&吕蒙评论甘宁是“斗将”,这是一件很吊诡的事。要知道,吕蒙还“少不修书传”的时候,甘宁已经在国家战略上令张昭哑口无言了。不过,人能否全部发挥其才能,并不完全取决于才能,更重要的是机遇。如果主君是孙权这种类型的人,则更是如此。&/p&&br&&p&甘宁后来在郁郁不得志中去世,其子甘瓌“以罪徙会稽,无几死”。甘宁生前并未封侯,死后也没有被孙权追封。潘眉在读《甘宁传》时感叹道:&/p&&br&&p&“甘宁之勇烈功绩,与魏典韦相上下,韦不封侯,宁亦不封侯,酬功之典,均为未副也。……若甘宁则身未封侯,而其子于未得罪前亦不加追录,则所以待宁者,不亦薄乎!”&/p&&br&&p&吕蒙之升与甘宁之颓,这种鲜明的对比给周瑜之死的疑云下了另外一个鲜明的注脚。&/p&&br&&p&孙瑜是孙坚表弟孙静之子,在周瑜的取蜀战略蓝图中,他实际上起的是类似赤壁之战时程普那样的作用,也就是主要的副手。首先,他和周瑜早在建安十一年便有合作,“与周瑜共讨麻、保二屯,破之”。其次,他本人对取蜀战略也非常积极,甚至在周瑜死后,他仍率领水军进驻夏口,只是此时借荆州已经完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英雄人物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