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 煤炭行业标准投资效率评价标准有没有什么特别的特征

混合所有制改革与国有企业投资效率提升_参考网
混合所有制改革与国有企业投资效率提升
齐平+李彦锦摘要:长期以来,投资效率不高是国有企业改革要解决的难题之一,主要原因在于其内外部治理机制不完善。混合所有制改革为解决国有企业投资存在问题提供了良好机遇。微观层面,混合所有制改革有助于缓解投资软预算约束,增强国有企业投资能力。宏观层面,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有助于降低市场壁垒,推进市场公平,优化行业所有制结构,增强国有企业投資面临的竞争压力,倒逼其投资体制机制改革。对此,需要稳步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理顺政企关系;优化股权结构,健全公司治理机制;完善市场体系,降低市场壁垒。关键词:混合所有制;软预算约束;国有企业;投资效率中图分类号:F27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7-06一、引言国有企业投资问题一直是国有企业改革研究的难点与热点。我国国有企业投资体制改革大致经历了“放权让利”“制度创新”和“国资发展”三个阶段。经过长期的发展积累,当前的国有企业已经形成了很大的资产规模,大量企业入选世界500强企业,具有一定的投资实力。国有企业资产属于国有产权,理应用于维护社会福利,在投资过程中要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然而,在不完全信息的条件下,国有企业投资却存在着诸多难题,普遍表现为投资收益率不高,失败项目多。而且,当前我国经济增速放缓,国有企业面临的国内外环境更加严峻,很多传统行业的国有企业都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发展压力,必须要加快转型。而要转型就必须要对传统的投资体系进行改革,否则这些企业的改革转型不会成功。那么国有企业应当如何进行投资,提高投资收益呢?本文认为,国有企业投资当前存在的效率低下问题,主要源于三个方面。一是软预算约束。企业投资的成本与收益存在不一致性,投资决策扭曲。二是市场竞争不足。国有企业一些投资领域存在很强的市场壁垒,非公有制资本无法进入,在没有充分竞争压力的情况下,国有企业缺少努力提高效率的动力。三是国有企业自身能力不足。资本运营能力与公司治理能力无法抵御市场不完备所带来的风险,容易导致投资项目失败。而混合所有制则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方法。混合所有制不是一个新的概念,早在20世纪就已提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与之前相比,混合所有制的概念更加深化。在中央政策引导下,各级政府都在努力推动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至2016年,我国混合所有制经济已进入深化改革的新阶段,为了恢复经济增长,增强经济内生动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炙热话题。与此同时,国有企业也进入全面深化改革、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将混合所有制与国有企业投资问题结合,剖析混合所有制对国有企业投资有哪些积极作用,以及如何发挥这一作用,是解决国有企业投资问题的有效思路。二、混合所有制改革缓解国有企业投资软预算约束分析1.软预算约束对国有企业投资的扭曲所谓软预算约束是指,政府或者国有银行无法承诺在国有企业遇到危机时不进行救助。这种现象普遍地存在于国有企业投资领域。一种是政府对企业的软预算约束。如果国有企业能够事先预期当项目失败时,国家会对其进行救助,那么就会在投资决策时具备冒险倾向,缺少必要的科学论证,导致投资一开始就面临巨大风险。一些国有企业在投资之初不做充分的项目评估,无法把国有企业自身特点、优势与项目特征充分结合,导致国有企业的盲目投资行为,严重降低了投资资金的利用率,影响投资稳定性。以煤炭行业为例,在煤炭市场繁荣时期,很多大型国有煤炭企业积累了巨额的投资资金。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国有煤炭企业应当充分认识到煤炭资源的枯竭趋势,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到转型领域,通过非煤产业经营逐步摆脱对煤炭资源的依赖。但是,很多煤炭企业却将资金用于大规模的产能扩建,甚至背负了巨额负债,陷入了巨大的沉淀成本陷阱。当煤炭市场疲软,价格下跌时,造成了极其严重的亏损。在这种情况下,不少地方政府出于社会经济稳定的综合考量,对其进行了巨额援助,造成了软预算约束,极大地增加了政府的财政负担。例如,东北地区最大的煤企——龙煤集团,在其陷入困境时,黑龙江省政府一次对其进行了高达30亿元的紧急输血。由此可见,对于一些太大而不能破产的大型国有企业,依旧存在着我国政府的软预算约束,容易导致企业决策的盲目性与非科学性。另外一种软预算约束是由内部治理机制不健全所引起的内部软预算约束。当企业对某个项目进行投资后出现亏损,为了弥补损失继续对该项目进行投资。这种软预算约束源于控制权配置不合理导致的道德风险。企业的控制人为了追求私人收益,扭曲企业决策机制,对明显不符合全体股东权益的项目进行再投资,却以其他股东及企业整体利益的损失为代价。国有上市公司年的经验证据表明,董事会会议频率与过度投资概率显著正相关且董事会会议频率越高,过度投资程度越大。这说明,公司治理机制不健全,特别是董事会制度不完善容易诱发企业内部的软预算约束。2.混合所有制有助于缓解国有企业投资软预算约束对于抑制软预算约束的方式,一种观点是完全私有化,彻底割裂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内在联系。事实证明,这种激进方式在社会主义国家会产生严重的后遗症,无法保证社会经济的稳定与效率,并且与我国的国家性质相悖,大规模私有化在中国不具有可行性。另一种是基于不同的内生与外生因素,通过体制机制设计来进行有效抑制。基于此,抑制国有企业投资中的软预算约束,需要从政企关系以及企业内部治理机制入手,混合所有制改革就可以起到这一作用。第一,混合所有制改革有助于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完全国有化及高度国有化的企业,国有股东掌控整个企业,非国有股东不存在话语权或话语权很小,政府对国有股东的影响意味着对整个企业的影响。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引入足够比例的非国有资本,企业的效用目标与政府目标之间就会出现偏差,政府软预算约束政策的受惠者不再仅仅是国有股东,还有非国有股东。此时,政府对于混合所有制国有企业软预算约束政策的动力就会随着非国有股权比例的不断增加而弱化,这在某种程度上抑制了决策者的盲目投资。
第二,混合所有制改革有助于缓解一股独大的现象,增强企业决策的科学性与公平性。有研究表明,在大多数情况下,公司治理的核心是解决大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在国有控股企业尤其是垄断性国有控股企业中,大股东掌控企业资源,在投资时可能只考虑自身收益,而忽视中小股东权益。但风险及损失却由全体股东分摊,加剧了企业投资行为的扭曲,使企业成为大股东攫利的工具。當投资项目有损大股东收益时,追加投资造成软预算约束。在国有股一股独大的情况下,持有少数股份的经理人可能形成事实上的内部人控制。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国有企业控制人可能通过错误决策以权谋私,而成本由非国有股东及国家承担。第三,有效的混合所有制改革,有助于理顺不同所有制股权之间的关系,以及委托代理关系。一方面,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内容之一是降低过高的国有股比重,增加非国有股比重,形成相互制衡的股权结构。在机制设计上将剩余索取权与控制权实现有机统一,在投资决策上充分考虑不同股东的利益,股东均对决策负相应责任。通过这种方式,一股独大国有企业的内部人控制将被打破,软预算约束也能得到有效遏制。另一方面,混合所有制强调优化公司委托代理关系,形成董事会、监事会、股东大会间的相互制衡,减少代理成本。这有助于健全对董事会的监督机制,完善对经理人的选拔、任用及考核制度,使董事会及经理人能够代表全体利益相关者的权益。同时,在不同股东的相互制衡下,加强对董事会及经理人的监管,防止出现内部人控制问题。假设非控股股东对投资决策具有影响力,影响力的大小取决于股权比例,即股权比例越大,投资决策越能维护其利益。那么,优质项目带来的决策收益大于劣质项目带来的收益,此时决策者会对优质项目进行投资,软预算约束问题得到解决。可见,如果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优化了投资决策机制,使其平等地反映不同股东的权益,那么投资软预算约束将得到有效控制。三、混合所有制改革促进国有企业投资能力提升分析1.国有企业投资能力不足一个企业的投资能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资金实力。资产资金越雄厚,其投资能力就越强;二是使用资金的能力。投资市场充斥着风险与机会主义行为,投资者在事前能否有效地获取市场信息,选择优质项目,在投资后能否有效地掌控整个投资进程,直接关系到投资资源的优化配置程度。国有企业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与积累,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资金规模,进入世界500强的中国企业中大多数是国有企业。从营业收入、资产规模的角度来看,国有企业已经具备了较强的投资实力。但是,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的日益严峻及政企关系的不断改革,很多国有企业也面临着资金不足的问题。对于一些前景好、风险高的重要投资项目,国有企业会面临资金约束,而通过金融市场筹资的成本又很高。从投资资金的使用情况看,国有企业则表现为投资能力不足。国有企业缺乏灵活的体制机制,经营管理理念与技术落后,无法有效应对投资市场中的各种风险与不确定性。这突出表现为高水平专业投资人才严重匮乏。受体制机制的影响,特别是在国有企业限薪条件下,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的市场化水平较低,难以提供有竞争力的条件来吸引高质量的专业投资人才,导致很多企业在投资过程中频频出现业务不熟悉、被人钻空子的现象,从而给企业造成巨大损失。在海外投资领域,这一问题更为突出。2.混合所有制改革有助于增强国有企业的投资能力混合所有制改革可以提高国有企业投资能力。其一,混合所有制改革有助于国有企业广泛吸收非国有资本,增强企业的资金能力,奠定企业良好的投资基础。并且,引入优质投资者可以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经营管理理念及创新机制,为国有企业注入新的活力。其二,混合所有制改革有助于国有企业优化股权结构,形成相互制衡的决策机制,增强决策的科学性。当前混合所有制改革与以往改革的一大不同之处是,将国有资本与非国有资本放在平等的市场地位,在不触及政策底线的情况下,非国有资本可以参股,甚至可以控股。这样,过去传统的一股独大,非国有股东缺乏话语权的情况得到改变,在投资决策时可以更为科学、理性与公平。其三,混合所有制改革并非一定要非国有资本参股,对于一些国有企业投资项目,可以在项目领域实现混合所有制。这种做法既节省了双方关于控股权讨价还价的交易成本,又可以通过项目平台有效融合不同类型的资本,增强投资能力以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正因如此,2015年9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六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鼓励和规范国有企业投资项目引入非国有资本的指导意见》,强调要充分发挥不同所有制资本的优势,拓宽引入非国有资本的领域,完善引资方式。第四,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出于激励非国有资本的目的,政府对国有企业的控制力会减弱,政策性负担会不断减轻,进而使得国有企业投资决策的独立性和科学性加强。事实也证明了混合所有制改革对国有企业投资能力提升具有重要作用。2015年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发布的首份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研究报告的数据显示,国有企业的高效行业主要集中于石油、天然气等国有垄断行业。国有控股企业的效率要高于国有独资企业与私营企业。四、混合所有制改革促进国有企业投资竞争力提升分析1.高市场壁垒导致国有企业投资缺乏竞争力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只要市场中存在盈利机会,潜在进入者就会进入市场与在位者进行竞争,从而促使在位企业不断提高生产技术。如果存在高市场壁垒,则会阻碍潜在竞争者进入,从而使在位者拥有市场势力。对于企业投资行为而言,如果存在很强的市场竞争压力,那么出于防范沉淀成本的考虑,企业会在事前对投资决策进行反复论证,以免企业陷入困境而被取代市场地位。因此,保持市场进入及退出机制的畅通,有助于企业之间形成良性的竞争关系,推进企业体制机制创新与投资效率提高。进入21世纪以来,国家关于非公有制经济的定位更加趋于合理,非公有制经济已和公有制经济共同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颁布之后,非国有资本进入国有垄断领域得到了政策上的鼓励和支持,面临的市场壁垒也在不断减少。但总体来看,非国有资本进入垄断行业的成本依旧很高,突出表现在交易成本过高。处于垄断地位的国有企业凭借在位者优势获得了大量优质投资项目资源,缺乏外部的有效竞争,即使有些项目投资失败,也仍可以获得其他项目及其收益,从而使其缺乏对投资决策的足够重视。
2.混合所有制经济有助于形成对国有企业投资有效的外部竞争压力混合所有制经济有宏观与微观两层含义。从宏观层面看,是指一个国家、地区或行业所有制结构的非单一性,既有公有制经济,也有非公有制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强调不同所有制主体之间的平等市场地位,推进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保证市场公平竞争。对此,政府需要不断调整市场干预手段与干预方式,从简化行政审批、调整税制等多个方面降低非国有资本的进入成本。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有关部门先后颁布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优化企业兼并重组市场环境的意见》《关于促进企业重组有关企业所得税处理问题的通知》和《关于非货币性资产投资企业所得税政策问题的通知》等一系列政策文件,这些政策的实施有助于降低集团内企业内部交易的税收成本,促进企业的资源整合和业务重组,为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增添新的动力。在市场环境日益公平、高效的情况下,大量非国有资本会进入由国有企业垄断的行业,构成不同所有制经济相互竞争的新市场格局,国有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压力随之增加,为了维护市场地位,获取市场优势,国有企业会自觉进行体制机制改革,加强对投资体制的革新,促进投资效率提升。五、发挥混合所有制促进国有企业投资效率提升作用的现实条件以上分析表明,混合所有制有助于促进国有企业投资效率的提升。那么国有企业与非国有资本是否具有相互融合的意愿及能力,从而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提升国有企业投资效率呢?1.国有企业方面的现实条件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的所有权改革中就蕴含着混合所有制,出现了少数的混合所有制企业。20世纪90年代之后,产权改革速度加快,经过深入的股份制改革,相当一部分的国有企业完成了股份制改造。改革开放30多年来,国有企业的改制面已经达到90%以上。当前除了少数国有独资企业,大多数国有企业都形成了形式上的混合所有制,形成了国家股、国有法人股、外资、国内非法人股、个人构成的股权结构。国有企业资产和营业收入的70%以上都在国有控股公司,即都在混合所有制经济之中。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和企业积累了大量宝贵的改革经验,对未来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此外,通过不断的改革,国有企业在市场经济竞争中,与市场的接轨程度越来越高,思想观念不断进步,能够接受混合所有制改革。而且,对于国有企业而言,混合所有制改革是推进渐进式改革的一个非常有效的手段。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经常受到内部既得利益者的阻碍,因其担心改革会让其失去稳定工作及国有人员的荣誉感与归属感。而有关调查显示,采取混合所有制改革方式的企业,员工身份未实现置换,仍然有永久就业的保障。如此容易让员工接受改革,缓解对改革的抵触。国有企业经过长期发展,已经形成了较大规模,大量国有企业进入世界500强,在市场竞争中积累了大量经验。但与发达国家大型跨国公司相比,国有企业的优势主要在于规模,而在投资人才、技术和能力上的欠缺非常明显。进一步地,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国有企业面临着经济下行带来的市场竞争压力与政策压力,投资项目也面临更为严重的不确定性与风险,倒逼国有企业必须提高投资效率。为了克服困难,进一步做大做强,拓展自身投资范围,增强投资能力,国有企业会改变过去对非国有资本的错误观念,增强引入优质非国有资本的意愿。2.非国有资本方面的现实条件非国有资本也有参与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意愿及能力。在意愿方面,其一,国有企业有政府作为依托,有良好的社会信任度,非国有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可以享受这种信任感,减少依靠自己去获得社会认同感的成本,增强投资机会与收益。其二,国有企业由于产权的特殊性,在遇到危机时经常可以通过求助于政府而避免破产危机,也就是软预算约束。非国有资本在这些方面无法享受这种低成本待遇。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与国有资本形成利益共同体,降低融资成本,在遇到投资危机时可以搭便车,如此便大大降低了自主发展所面临的各种如破产倒闭等风险。其三,非国有资本在很多领域仍然受到隐形市场歧视,玻璃门、弹簧门依旧存在,自身的合法权益有时无法得到有效维护。通过加入国有企业,其资产可以得到国家更好的投资保障。其四,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非国有资本可以凭借国有企业平台获得更多的市场机会与政府资源,扩展投资范围,增加投资收益。即使国有股比例降低,政府和国有企业的关系也不会完全割裂。其五,有数据表明,国有控股企业和国有独资企业的融资成本最低,而私营独资企业的融资成本平均来说是最高的。参与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可以獲得更为经济的信贷资源。在能力方面,伴随着非公有制经济市场地位的不断提高及政府的大力扶持,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特别是私营经济取得了跨越式的大发展,出现了如华为、阿里巴巴、腾讯等在世界范围内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民族企业。这些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产生、生存及发展,对市场有天然的敏锐性,创新意识和能力毋庸置疑,并且也具有相当强的资金实力和投资经验。这些都保证了非国有资本具有参与混合所有制改革,实现双方共赢的能力。六、以混合所有制改革促进国有企业投资效率提升的对策混合所有制对提升国有企业投资效率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为了充分发挥这一作用,本文提出如下对策建议。1.稳步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理顺政企关系第一,在国有企业分类改革的基础上,分类稳步推进不同行业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有助于促进投资效率的提升,但并不意味着所有的国有企业都必须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在具体操作时,要因地制宜,充分考虑行业与企业实际,不搞“一刀切”,稳步推进,以科学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决策推进投资效率的不断提升。第二,理顺政企关系,抑制恶性软预算约束。软预算约束并非只有负面影响,特定情况下对经济绩效可以起到积极作用。在信息不对称以及重要国有企业处于特别困境时,国家适当的救助政策是可以接受的,这是弥补市场失灵的表现。对于恶性软预算约束特别是机会主义行为,要通过进一步推进政企分开来进行有效抑制。在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过程中,政府对改革企业的政策要充分考虑这一点。一方面,帮助国有企业解决因政策性负担等外生因素带来的困难,推进其混合所有制改革。另一方面,减少对企业的不合理干预及救助,加强对企业投资决策的动态监管,构建科学的监管体制与评价指标,准确判断项目投资类型,抑制企业及其经理人的机会主义行为。
2.優化股权结构,健全公司治理机制第一,从制度上破除一股独大,优化股权结构。要真正地鼓励非国有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在制度设计上切实保障非国有资本权益,不仅允许非国有资本参股、入股,还要允许有条件的非国有资本有机会成为控股股东、大股东。在不触及政策底线的情况下,国有企业可以适当地降低国有股比重,增加非国有股比重,形成有效的股权制衡机制。对于需要国有控股的企业,在保证国有控股地位的基础上,可以逐步通过多主体的国有法人股替代单一的国家股的控股股权类型,既保证国有股股权的控股地位,又改善国有企业的经营绩效。第二,推进国有企业治理结构的科学化及现代化。持续加强董事会、监事会建设,确保中小股东话语权。规范董事会运作机制,完善独立董事制度。明晰董事会成员决策上的权责利,当投资失败时,责任人必须要承担应有的责任。加强董事会、监事会对经营层的监督,促进高管选聘、考核、薪酬等机制的企业自主化和市场化。当前国有企业经理人的薪酬体制过于僵化,经理人与企业之间的谈判权利不对等,无法保证经理人获得与其能力相匹配的薪酬,薪酬制度缺乏弹性,难以对经理人起到有效的激励约束作用。因此,应当优化对经理人的激励约束,充分考虑包括股权激励在内的薪酬激励与政治晋升激励之间的关系,将企业的长期发展与经理人的收益紧密相连,激励其进行更加合理的投资行为,并对经理人的不合理投资行为予以合理合法的惩治。改革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按照市场化要求设计待遇标准,从人才市场吸收高素质的专业投资人才,打造高水平的专业投资队伍。3.完善市场体系,降低市场壁垒第一,坚持市场的决定性地位。持续转变政府职能,维护市场公平,提高政府公共服务水平。在当前的改革基础上,进一步打破制约非公有制资本进入国有垄断行业的政策性壁垒,持续清理和废止有违民资和国资平等地位的审批、扶持、监管等各种制度措施,减少市场进入及退出审批程序及时间,切实减少市场进入及退出的政策性阻碍。第二,不断健全经理人市场。通过市场价格机制真实反映经理人投资信息,为投资评价体系的建立提供科学依据,让经营者在外在压力中自觉地努力提高投资效率。第三,完善资本市场。一方面降低投资市场的各种风险与不确定性,增强企业投资信息的公开性、真实性与时效性,既帮助国有企业作出科学的投资决策,又加强政府对国有企业的监管。另一方面,政府应当进行有效的金融制度设计,对金融机构进行有效引导,改变金融资本市场对非国有企业信贷的不公正待遇,增强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能力。第四,构建可竞争性的市场结构。采取减税、补贴等财政优惠措施降低企业进入市场产生的沉淀成本,以此鼓励非公有制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参考文献[1]周泽将.董事会会议、过度投资与企业绩效——基于国有上市公司年的经验证据[J].经济管理,2014,(1).[2]李双金.经济转型中的企业软预算约束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3]陈俊龙.中国国有企业海外投资软预算约束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3.[4]林毅夫,刘明兴,章奇.政策性负担与企业的预算软约束:来自中国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04,(8).[5]张文魁.混合所有制的公司治理与公司业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6]杨慧辉,潘飞,奚玉芹.直接控股股东类型、股权激励对国有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6,(1).The Effect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Mixed Ownership Promoting the Investment Efficiency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Qi PingLi YanjinAbstract:Investment efficiency is one of the problems to be solved in the reform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 for a long time, mainly due to the imperfection of internal and external governance mechanism. Mixed ownership provides a good opportunity to solve the problems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 investment. At the micro level, through the mix of ownership reform, it will help to soften the soft budget constraint and enhance the investment capacity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 At the macro level, through the development of mixed ownership economy, it will help to reduce market barriers, promote market equity, promote the rationalization of ownership structure and enhance the competitive pressure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 In this regard, it is necessary to steadily push forward the reform of mixed ownership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 optimize the ownership structure, improve the market system and reduce market barriers.Key words:mixed ownership; soft budget constraint; state-owned enterprise; investment efficiency
中州学刊的其它文章观点丨煤化工的真正意义是融入其他产业
化化网煤化工——中国煤化工第一新媒体,在这里一起见证产业变迁。各项事宜请致电010-
文︱张颖华
李志坚,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院长助理、能源化工处处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负责及参与了国家“八五”至“十三五”化肥工业、煤化工产业发展规划的编制,参与了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石化化工产业发展规划()》、国家发展改革委《煤化工产业创新发展规划》、国家能源局《煤炭深加工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的制定和研究;负责参与了多项国家有关化工产业发展的重大决策参考项目的编制;负责参与了上百项政府和企业委托的大中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或初步设计的评审及多个化工园区总体规划编制工作。
今年2月8日,国家能源局正式下发《煤炭深加工升级示范“十三五”规划》(简称《规划》)。一直缺乏国家层面政策引导的煤化工行业终于有了首个专属的规划。而时隔不久的3月22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又下发了一项全新的政策——《现代煤化工产业创新发展布局方案》(简称《方案》)。
那么,《方案》提出的创新发展方式有哪些?《方案》的实施将对煤化工带来怎样的影响?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这项政策,记者专访了参与政策制定的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院长助理、能源化工处处长李志坚。
记者:《规划》与《方案》二者的区别是什么?
李志坚:早在 “十一五”和“十二五”时期,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就曾制定了煤化工的产业规划,当时我就是规划制定的参与者之一。众所周知,煤化工“十二五”规划并没有发布,但是这个未出炉的规划成为了《规划》和《方案》制定的雏形,在《规划》和《方案》的制定中,都吸收和延续了其中很多的思想。因此,《规划》与《方案》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二者也有所区别。《规划》主要从产业升级示范角度,以煤制燃料为重点;而《方案》是从煤化工产业创新发展的角度,把煤化工作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和环节,以煤制化学品为重点。这两项政策是要结合起来看的,这样才会对我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产业发展有更全面的认识。
记者:今天咱们就重点谈谈《方案》吧!据您所知,《方案》的制定过程是怎样的?
李志坚:《方案》的制定是从2013年开始的。因为“十二五”规划的缺席,一直以来,我国现代煤化工产业的指导政策主要是通过各项通知发布的,政策连续性、稳定性不够,产业发展缺乏长期的政策指导。为总结“十一五”之前我国现代煤化工产业发展经验,国家发改委从2013年起开始了现代煤化工产业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的研究工作。
年,发改委产业司委托我院分别开展了《煤化工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研究》《现代煤化工产业创新发展布局规划专题研究》等前期研究工作。其重点有8个专题,分别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对国家能源安全和能源革命的重要性分析、国外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产业化进展和趋势、我国化工等行业用煤现状及趋势、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转型和资源地优势产业发展分析、大型产业基地建设条件分析、主要煤化工产品市场分析、水煤浆长输管道可行性分析、国内外碳排放和碳利用情况分析。2015年起,经历了多轮修改和征求意见,并针对规划配套项目进行了评估,最终形成了目前《方案》文本。
记者:您怎样评价《方案》?
李志坚:《方案》首次明确提出了现代煤化工与关联产业融合发展的重点,通过煤化工的发展,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最终实现煤炭真正的清洁高效利用。我认为《方案》指出了煤化工发展的真正意义。现代煤化工产业与石油化工和油气开采相比,在生产同样的产品时,具有投资大、能耗高、“三废”处理量大、碳排放高等弱点,但与煤炭现有其他利用途径相比(如发电、钢铁、建材、分散燃煤等),则具有能量转化率高、煤炭利用效率高、污染物排放少等优势,且能够带动相关产业的升级甚至革命。通过现代煤化工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可以发挥煤化工的优势,弥补产业发展弱势,取得多赢的发展效果。
记者:目前产业融合程度如何?
李志坚:目前产业融合程度还比较低,难度也比较大。这也是产业发展需要突破的关键。如《方案》提出与煤炭产业联合发展,目的是用好发电、炼焦、直接燃烧等不太适用的煤种、延长矿井开采年限;与电力行业的融合发展考虑直供电或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系统(IGCC)发电领域取得突破;与石油化工行业的联合目前主要是与石化基地配套的煤气化岛,将来力争在煤油共炼、产品联合等领域取得突破;与化纤产业的融合主要考虑与中西部纺织产业发展做好原料配套;盐化工行业,即聚氯乙烯也是融合发展的重点,煤制烯烃与聚氯乙烯产业联合是国家鼓励的发展方向。
目前来看,有的路线个别部分已经成功。比如在所有沿海的炼厂,基本上都用上了煤制氢(合成气),这就是石油化工与煤化工的一种融合。但绝大多数的融合还在探索之中。比如煤油共炼综合利用项目的融合部分尚未产生效益;山西和贵州的高硫煤利用还在做试点项目;在未来能源煤制油项目上也正在进行IGCC的试点项目;而上海宝钢试点建设的钢厂尾气综合利用以及部分企业用高铝粉煤灰制氧化铝等的尝试则因技术上的瓶颈迟迟无法达成。
这些项目说明,创新是有风险的,可能成功,也可能不成功。从国家角度只是一个引导,具体就需要企业家去探索了。但是按照目前的煤价和油价形势,企业普遍动力不足,而且还有些观念上的障碍。比如用电石法生产聚氯乙烯产品的,对煤(甲醇)制烯烃不感兴趣,而做煤制烯烃的,喜欢聚乙烯,并不爱干配套条件复杂的聚氯乙烯。
记者:有没有比较成功的例子?
李志坚:早在几年前,在我的建议下,山东阳煤恒通化工股份公司就选择了产业融合的路子。他们建设的30万吨/年外购甲醇生产烯烃配套聚氯乙烯装置,探索出甲醇制烯烃与聚氯乙烯耦合一体化工艺,稳定运行两年多,在甲醇价格合理时效益非常好。这个项目就是把甲醇制烯烃的乙烯产品用来生产聚氯乙烯,丙烯产品外销,从而摆脱了电石法聚氯乙烯的束缚。还有此次列入《方案》的青海盐湖镁业有限公司100万吨/年甲醇,配套30万吨聚氯乙烯和60万吨聚乙烯项目,其甲醇制烯烃装置刚刚在今年4月14日成功投产。这个项目立足察尔汗盐湖并依托柴达木盆地丰富的矿产资源,以金属镁为核心,以钠利用为副线、以氯气平衡为前提,以煤炭为支撑、以天然气为辅助,在盐湖地区构筑起一个大型产业集群,一旦建成投产将具有很好的示范意义,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产业融合——盐化工、煤化工、天然气化工、有色冶炼等多产业的融合发展。这个项目流程长,涉及技术多,要真正实现这些产业的全面融合还有一些路要走。
记者:此前有消息称共有7个园区入选煤化工产业示范区,为何《方案》中只列入了4个?
李志坚:从产业基地研究的角度,我们在调研的时候提出7个煤化工基地,但是因为仍有3个基地至今没有项目落地,所以没有纳入。《方案》最终选择了内蒙古鄂尔多斯、陕西榆林、宁夏宁东、新疆准东4个现代煤化工产业示范区,是因为这些示范区目前产业基础较好,煤、水组合条件也不错,具备发展成国家级示范区的条件。当然国内其他地区也有建设示范区的基础,但还需要进一步通过科学规划和区域环境影响评价,以及高标准示范项目的建设。预计将来还会有新的国家级示范区纳入。
对于示范区具体的规划上,《方案》只限制每个示范区“十三五”期间新增煤炭转化量总量须控制在2000万吨以内,不含煤制油、煤制气等煤制燃料,即国家只要求示范区煤炭转化量,具体转化下游何种产品,那就由企业根据市场情况自主决策。
但是《方案》中有些规定却非常细。比如明确单系列制烯烃装置年生产能力在50万吨及以上,整体能效高于44%,单位烯烃产品综合能耗低于2.8吨标煤、耗新鲜水小于16吨。又比如煤制乙二醇装置年生产能力在20万吨及以上,单位乙二醇产品综合能耗低于2.4吨标煤、耗新鲜水小于10吨。这些具体指标是在研究总结国内“十二五”前期示范项目的基础上,结合国内主要化工设计院的方案成果,经过全流程优化后确定的。
其中能耗水耗标准都严于现有的煤制烯烃项目,也严于煤制烯烃单位产品能耗限额国家标准,但我相信企业经过加大投入、方案优化等措施都是可以实现的。这样的要求体现了升级示范项目应达到的水平,而非现有技术的重复。
记者:《方案》提出组织实施资源城市转型工程的背景是什么?
李志坚:很多煤炭资源枯竭城市以及石油资源枯竭城市,因为资源无法持续开采,当地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制约。基于此,《方案》提出,充分利用资源型城市煤炭开发、技术人才和市场需求等条件,开展煤炭清洁高效转化,努力延伸产业链,加快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例如,最早的大唐阜新煤制天然气项目就是以资源型城市转型来制定的。当时阜新本地已经没有足够的煤了,专门把内蒙的煤拉到阜新去,就是考虑阜新这个地方实在没有项目,帮它上个项目可以支持阜新的经济发展。结果大家都知道了,项目开展得不尽如人意。
再如,黑龙江龙泰公司双鸭山煤制烯烃项目也可能会搁浅。其中最大的原因,还是资源枯竭城市的企业实力不足。实施效果好一些的,比如山西长治潞安煤制油项目,算是一个城市资源转型的例子,运行还可以。再比如大庆、吉林等地,石油资源已经大大下降了,如果可以结合蒙东地区丰富的煤炭资源上一些煤化工的项目,就可以补充石化原料的不足。但是目前来看也缺乏具体的项目。《方案》中专门提出资源城市转型,是相信煤化工的带动作用,国家还是希望通过煤化工把资源城市带动起来。
记者:您看好现代煤化工产业的未来吗?
李志坚:现代煤化工在当前的低油价时期遇到了相当大的困难,但是符合我国能源特点的煤化工技术优势决定其发展空间巨大,我认为它前途光明!可以看看我国传统煤化工领域的甲醇和合成氨这两个产业,通过不断创新发展,部分装置已达到中国特色、国际领先的水平。现在,《方案》已经指明了方向。我相信,通过产业创新,未来煤化工将不仅仅是生产出化工产品,而是与多种产业融合,实现循环经济,发挥带动作用,为我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闯出一条新路。
记者:感谢您的解读!
《中国煤炭深加工产业发展报告》(2016版)正式出版发售!
迄今,《中国煤炭深加工产业发展报告》已连续编制出版4个年度,每年一版。每版均上百万字。已成为煤炭深加工行业一份较为科学、实用的大型综合产业发展研究报告。
《报告》集6大行业专家的智慧,内容设计按照了全产业链的原则、涵盖煤资源(包括资源分布、煤种及适应性等)、煤炭深加工技术、煤化工主要产品及煤基高附加值的精细化工产品、市场、经济、环保、节能等各个方面。
内容包含:综述篇、洗选加工篇、深加工技术篇、产品市场篇、煤电化热篇、副产物综合利用篇、示范及典型项目篇、拟在建项目篇、技术经济篇、煤化工环保篇、分质分级利用篇、散煤治理和洁净型煤推广篇、文件汇编篇等。每一篇章的编制,均应本着客观、严谨的学术态度,力求《报告》可读、可用。
现2016版正式出版发售,首发价格1680元!
《煤炭加工与综合利用》全年杂志1套
现代煤化工项目分布图2017版
一、综述篇
“十三五”我国煤炭行业发展形势分析及建议
1 “十二五”国内煤炭行业回顾
1.1 “十二五”取得的成绩
1.2存在的问题
2 “十三五”煤炭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2.1发展机遇
2.2面临的挑战
2.3发展趋势
3 “十三五”煤炭行业发展方向与应对
3.1发展思路
3.2发展原则
3.3主要任务
4煤炭清洁高效利用进展及展望
5.1向整合兼并重组方向调整
5.2向上下游特别是煤—电一体化的方向调整
5.3向煤炭清洁化利用和深度加工转化调整
“十二五”我国现代煤化工项目(含示范项目)建设回顾及“十三五”重点发展建议
1“十二五”煤化工发展回顾
1.1煤制油产业
1.1.1 已投产煤制油示范工程运行概况
1.1.2 拟在建煤制油工程概况
1.1.3 甲醇制汽油项目概况
1.2煤制天然气产业
1.2.1 部分煤制天然气企业投产运营概况
1.2.2 部分煤制天然气企业示范工程建设概况
1.3煤制烯烃产业
1.3.1 部分煤制烯烃企业生产运营概况
1.3.2部分煤制烯烃企业示范工程建设概况
2“十二五”我国现代煤化工存在的主要问题
2.1煤化工布局问题
2.2水资源瓶颈制约问题
2.3产品同质化问题
2.4环保三废排放及综合利用问题
3 “十三五”我国现代煤化工产业发展重点建议
3.1扎实做好已投产的示范工程达标达产
3.2适时推进升级示范工程的有序建设
3.2.1 煤炭直接液化
3.2.2 煤炭间接液化
3.2.3 煤制天然气
3.2.4 煤制烯烃
3.2.5 煤制乙二醇
3.3大力提升装备国产化能力
3.4大力提高清洁生产和碳利用水平
3.5加快完善标准化工作体系
“十三五”我国煤化工产业发展升级与技术突破重点
1统筹推进煤炭清洁转化技术升级
2完善清洁能源产品技术升级
3推进大型洁净煤气化技术升级
4提升大型气体净化技术降低,能耗、消耗
5开发大型甲醇合成工艺,突破大型装备制造瓶颈
6开发耦合集成技术,不断优化工艺参数
7开发低阶煤分级分质低温热解技术
8开发提升煤焦油精炼与制备技术
9加大环保排放控制技术创新力度,突破核心工艺技术要有突破
我国焦化行转型升级进展综述及发展建议
1中国炼焦行业发展特点
1.1炼焦业焦化产品产量巨大,已成为我国最重要的煤炭资源化转化产业
1.2中国钢铁工业对焦炭需求出现了不可逆转的下降
1.3焦炭产能向西中部富煤地区和钢铁生产发达省区转移加剧
1.4产能过剩显现,行业竞争惨烈,产能结构调整和布局调查步伐加快
1.5企业大型化发展加快
1.6 “行业准入”使炼焦行业技术进步与结构调整进程加快
1.7炼焦行业科技进步取得新突破
1.7.1 炼焦煤气资源化利用是对世界炼焦技术发展的重大贡献
1.7.2 煤焦油、焦化苯加工技术发展加快
1.8行业节能减排取得新进展
1.9增产不增效,焦化企业效益持续分化
2炼焦行业由传统煤化工向为现代煤化工提供优质碳源转变
2.1做好为钢铁生产服务,拓展为现代煤化工提供优质“碳源”和社会民用清洁焦的新发展空间
2.1.1炼焦企业必须全力为炼铁生产服务
2.1.2加强褐煤长烟煤等低阶煤种利用,为化工生产提供优质廉价碳质原料
2.1.3生产全清洁民用焦,拓展行业发展空间
2.2焦炉煤气资源化开发已成为炼焦行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2.2.1中国现阶段炼焦煤气利用主要形式与特点
2.2.2对焦炉气生产天然气的建议
2.3煤焦油的出路在于产品“独特精”和煤沥青拓展使用
2.3.1 中国煤焦油加工的主要企业与产品
2.3.2 高度关注煤焦油悬浮床加氢技术的突破
2.3.3 煤沥青的出路仍然是必须破解的难题
2.4焦化苯精制要注重产业链建设
2.5实现绿色转型,赢得生存与发展空间
“十二五”我国甲醇及甲醇产业链行业发展回顾与前景展望
1甲醇行业发展现状
1.1主要成绩
1.1.1 产业规模持续增长
1.1.2 大型化、集约化成绩显著
1.1.3 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
1.1.4 产业布局更加优化
1.1.5 生产技术水平迈上新台阶
1.1.6 国产甲醇市场主体地位日益巩固
1.1.7 下游产品开发取得可喜进展
1.1.8 节能减排取得明显成效
1.2主要问题
2甲醇行业进出口现状
3甲醇消费现状和下游需求途径进展
3.1甲醇消费现状
3.2甲醇能源途径
3.2.1 甲醇制汽油(MTG)
3.2.2 甲醇掺烧汽油(M15,M85,M100)
3.2.3 二甲醚
3.2.4 聚氧醚
3.2.5 甲醇工业燃料
3.2.6 甲醇船用燃料
3.3甲醇有机原料途径
3.3.1 甲醇(煤)制烯烃
3.3.2 醋酸
3.3.3 甲醛
4甲醇价格情况
5我国甲醇发展前景展望
我国煤基精细化学品应用领域探索
1煤基精细化学品概述
2重点煤基化学品应用领域
2.1超低密度聚乙烯(ULDPE)
2.2丙丁共聚聚丙烯树脂
2.4 2-丙基庚醇
2.6三羟甲基丙烷
2.7季戊四醇
2.8新戊二醇
2.9费托合成精细产品
2.10氧化法环氧丙烷
2.11聚醚多元醇
2.12甲基丙烯酸甲酯
2.13丙烯腈
2.14联合尼龙产品
2.15超高分子量聚乙烯
2.16乙丙橡胶
2.17顺丁橡胶
2.18丁二烯(氧化法)
2.19微藻制油
2.20 CO2高效转化制甲烷
2.21 CO2生产柴油
2.22 CO2制降解塑料
2.23 CO2制甲醇
2.24 CO2制PC技术(非光技术)
2.25 CO2制聚酯多元醇技术
现代煤化工发展面临的环保形势和要求
1国家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总要求
2国家对现代煤化工建设项目的环保要求
2.1规划布局
2.2项目选址
2.3厂址比选
3现代煤化工项目污染防治
3.1废气污染防治措施
3.2废水污染防治措施
3.3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措施
3.4地下水污染防治措施
3.5噪声治理措施
3.6清洁生产
4环境风险防控
4.1工程安全措施
4.2水污染风险防控措施
4.3大气风险防控措施
4.4风险应急预案要求
5防护距离的设置
6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
8全过程环境管理
9碳排放情况
利用资本运作的财务协同效应推进大型现代煤化工项目建设
1资本运作的财务协同效应
1.1横向并购的财务协同效应
1.1.1 生产、管理的规模经济
1.1.2 营销经济性与研发经济性
1.1.3 资产与资金规模经济
1.2纵向并购的财务效应
1.2.1 原料供应上的优势
1.2.2 销售经营优势
1.2.3 减少交易成本
1.2.4 有利于企业再造价值链
1.3混合并购财务效应
1.3.1 自由现金流量的充分利用
1.3.2 关联混合并购
1.3.3 多向性多样化混合并购
1.4三种并购均具有的财务效应
1.4.1 避税效应
1.4.2 减少资本需求量
1.4.3 预期效应分析
1.5财务协同效应的前提条件
2资本运作的案例
3煤化工项目的特点与组织实施建议
3.1煤化工项目的特点
3.1.1 技术方面
3.1.2 资源方面
3.1.3 资金方面
3.1.4 管理方面
3.1.5 营销方面
3.1.6 产业协同方面
3.2组织实施建议
3.2.1 股份化
3.2.2 股东方应有的素质
3.2.3 煤化工项目实现与条件
当前油价下的煤化工经济性分析
1测算条件及方法
1.1测算方法选取与说明
1.2总体测算条件
1.3具体测算条件
1.3.1 煤制烯烃
1.3.2 煤制天然气
1.3.3 煤制油
1.3.4 煤制乙二醇
1.3.5 煤制化肥(尿素)
1.3.6 焦煤制乙醇
1.3.7 焦粉气化制甲醇
1.3.8 粉煤提质
2财务测算结果与经济性分析
2.1煤制烯烃
2.2煤制天然气
2.4煤制乙二醇
2.5煤制化肥
2.6焦煤制乙醇
2.7焦粉气化制甲醇
2.8粉煤提质
3竞争力与风险分析
3.1竞争力分析
3.1.1 煤制烯烃
3.1.2煤制天然气
3.1.3煤制油
3.1.4煤制乙二醇
3.1.5煤制化肥(尿素)
3.1.6粉煤提质与煤焦利用
3.2风险分析
3.1竞争力分析
3.2.1 煤制烯烃
3.2.2煤制天然气
3.2.3煤制油
3.2.4煤制乙二醇
3.2.5煤制化肥(尿素)
3.2.6粉煤提质与煤焦利用
4影响因素和实现条件
4.1影响财务效益的因素
4.1.1 政策因素
4.1.2 技术因素
4.1.3 区域因素
4.1.4 碳减排
4.1.5 生态环境
4.1.6 投资者实力
4.2财务实现的条件
现代煤化工碳排放形势和碳利用技术进展分析
1我国现代煤化工行业碳排放形势
2现代煤化工主要节能措施
2.1工艺技术节能
2.1.1 煤气化节能
2.1.2 变换节能
2.1.3 净化节能
2.1.4 合成节能
2.1.5 空分节能
2.1.6 大型机组驱动节能
2.1.7 工艺余热优化节能
2.2设备节能
2.3自动控制节能
2.4全厂热能综合利用
2.5工厂总图布置节能
2.6其它工程性节能措施
3现代煤化工二氧化碳利用途径分析
3.1二氧化碳驱油
4现代煤化工响应碳交易的策略分析
4.1碳交易基本规则
4.2现代煤化工对碳交易的应对策略
二、分质分级利用篇
低阶煤分级分质利用全产业链路径探析
2热解基本原理
3低温热解参数选择
3.1煤热解温度
3.2煤粒度及热解炉型
3.3热解产品
3.3.1 热解目标产品选择确定热解工艺
3.3.2 低阶煤热解的发展趋势
4低温热解现状分析
4.1长周期稳定性
4.2高温油气/粉尘分离难
4.3热解废水处理难
4.3.1 难降解废水
4.3.2 焦化热解废水
4.3.3 低温热解废水
4.4大型化及一体化
4.5焦油精制高附加值产品
4.5.1 大型化热解焦油精制
4.5.2 焦油深加工发展
4.5.3 高附加值化学品制取
5低温热解全产业链路径
褐煤干燥成型及水分回收利用技术综述
2褐煤干燥技术及应用情况
2.1蒸发脱水工艺
2.1.1 滚筒式烟气直接加热工艺
2.1.2 管式蒸汽间接干燥工艺
2.1.3 流化床蒸汽干燥工艺
2,1.4蒸汽空气联合干燥工艺
2.1.5 管式气流床烟气直接干燥工艺
2.1.6 床混式干燥工艺(BMD)
2.1.7 带式干燥工艺
2.18振动流混流干燥工艺
2.2非蒸发脱水工艺
2.2.1 热水干燥工艺
2.2.2 热压脱水工艺(MTE)
2.2.3D-K 干燥工艺
2.2.4UBC 热油干燥工艺
2.2.5 K燃料(K-Fuel)干燥工艺
2.2.6 冷干(Colddry)干燥工艺
2.2.7 液化二甲醚(DME)固体干燥工艺
3褐煤成型技术
3.1褐煤成型机理研究
3.2褐煤成型条件研究
3.3褐煤成型粘结剂
3.4褐煤成型机的应用
4褐煤干燥水分回收利用技术
4.1褐煤干燥水分回收利用研究进展
4.2褐煤干燥水分回收利用的影响因素
中低温煤焦油加工技术进展与最新发展动态
1 技术现状
2 应用状况
2.1投建及在建焦油加工项目
2.2产业化示范项目
2.3经济效益分析
3 存在问题
4 发展动向
6 最新动态
低阶煤干燥技术进展与应用概况
1 技术现状
1.1德国泽玛格(Zemag)回转管式干燥技术
1.2德国RWE 蒸汽流化床干燥技术
1.3热压脱水工艺(MTE工艺)
1.4床混式干燥工艺(BMD)
1.5振动混流干燥技术
1.6多回程滚筒干燥技术
1.7澳大利亚怀特能源有限公司BCB技术
1.8中国神华HPU技术和低变质烟煤混流干燥技术
1.9蒸汽空气联合干燥工艺
1.10液化二甲醚固体脱水法
1.11山东天力干燥设备有限公司内加热流化床过热蒸汽干燥工艺
1.12管式间接干燥工艺技术
2 应用状况
2.2建设地点】
2.3规模及产品方案
2.4技术工程内容
2.5投资规模
3 存在问题
4 发展动向
低阶煤提质技术进展与应用概况
1 技术现状
1.1国外技术状况
1.1.1 内热式气体热载体法
1.1.2 内热式固体热载体法
1.1.3Encoal 公司的LFC工艺
1.1.4ETCH 粉煤干馏多联产工艺
1.2国内技术状况
1.2.1 SJ型干馏炉
1.2.2 北京柯林斯达褐煤干燥改性提质技术和兰炭技术
1.2.3 DG法煤热解技术
1.2.4 浙江大学循环流化床热—电—气—焦油多联产工艺
1.2.5 直立炉褐煤干馏技术
1.2.6 天成油电公司褐煤低温热解技术
1.2.7 国电富通的低温热解技术
1.2.8 北京蓝天三联产技术
1.2.9 大唐华银LCC技术
1.2.10 中科院煤拔头技术
1.2.11 多段回转炉热解技术
2 应用状况
2.2 建设地点
2.3 产品方案
2.4技术路线及工程内容
2.5投资规模
3 存在问题
4 发展动向
三、散煤治理和洁净型煤推广篇
民用煤质量控制及相关标准研究进展
1民用煤燃烧及污染物排放概况
2民用煤质量控制和优质煤替代
3已发布的相关政策法规和地方标准
3.1政策法规
3.2地方标准
4民用煤质量国家标准的研究与制定
4.1民用煤国家标准是商品煤质量标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4.2民用煤国家标准的编制原则
4.3民用煤国家标准的主要技术内容
我国(含京津冀)民用散煤治理现状及政策性建议
1民用散煤来源
2民用散煤治理
2.1政府治理措施
2.2民用散煤质量标准
3民用洁净型煤生产
6存在的问题
7.1加强煤炭质量监管
7.2建立民用煤统配平台
7.3维持财政补贴政策
7.4型煤产业清洁化生产
洁净型煤技术在散煤燃烧治理发挥的作用及建议
1洁净型煤的优势
2洁净型煤的生产情况
2.1陕北神木
3洁净型煤推广效果
4洁净型煤推广存在的问题
4.1洁净型煤成本高、价格贵,生产企业和用户负担均较重
4.2洁净型煤生产技术存在不足,产品质量良莠不齐
4.3洁净型煤供应能力不足
4.4洁净型煤与炉具配套性较差
4.5缺乏洁净型煤降低排放、降低成本的标准
4.6洁净型煤优势的宣传力度不够
5 对我国洁净型煤推广的建议
5.1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完善政策支持力度
5.2健全补贴机制,确保补贴落实到位
5.3加大生产洁净型煤系列技术的研发,推广配套节能环保炉具
5.4延长生产季节,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5.5加强专业协会的专业指导作用,确保洁净煤质量和推广任务的完成
世界散煤治理经验及对我国散煤治理的启示
1世界散煤治理经验
2我国散煤治理现状
2.1北京市减煤换煤政策
2.2河北省确保优质煤源配送
2.3天津市实现洁净煤全替代
2.4太原市推进民用洁净焦炭应用
3对我国散煤治理的启示
我国散煤洁净燃烧技术简述与建议
1洁净型煤概况
2洁净型煤核心技术
2.1普通民用洁净型煤技术
2.2特有民用型煤技术——半焦型煤
2.3半焦型煤的使用情况分析
兰炭减霾优势分析
1兰炭产业发展情况
1.1兰炭特性
1.2兰炭产业发展现状
1.3兰炭生产技术
2兰炭减霾优势分析
2.1兰炭替代民用及直接分散用煤的减霾效果(以榆林兰炭为例)
2.2兰炭在炼铁领域的减霾效果
2.3兰炭在建材行业的减霾效果
2.4兰炭在电煤掺烧领域的减霾效果
四、深加工技术篇
煤气化技术与应用最新发展动态
1我国引进国外煤气化技术概况
1.1引进固定床加压气化技术
1.1.1 鲁奇(Lurgi)固定床加压气化技术
1.1.2BGL固定床加压气化技术
1.2引进流化床气化技术
1.2.1U-gas 流化床气化技术
1.2.2TRIG 循环流化床气化技术
1.3引进气流床气化技术
1.3.1 壳牌(Shell)干煤粉加压气化技术(SCGP)
1.3.2GSP干粉加压气化技术
1.3.3 科林粉煤气化(CCG)技术
1.3.4 GE水煤浆气化技术
1.3.5E-GAS 水煤浆气化技术
2国内开发煤气化技术概况
2.1固定床加压气化技术
2.1.1 碎煤加压气化技术
2.1.2 云煤炉(YM)煤气化技术
2.2 ICC灰熔聚气化技术
2.3气流床气化技术
2.3.1 多喷嘴对置式水煤浆气化技术
2.3.2 航天炉(HT-L)粉煤加压气化技术
2.3.3 多元料浆气化技术(MCSG)
2.3.4 两段式干煤粉加压气化技术(两段炉)
2.3.5 水煤浆水冷壁气化技术(清华炉)
2.3.6 单喷嘴冷壁式粉煤气化技术(SE东方炉)
2.3.7宁煤炉气化技术(宁煤炉)
2.4国内自主开发煤气化技术应用状况
2.5国内自主开发煤气化技术的工艺比较
3各类煤气化技术在我国的运行现状
3.1固定床气化技术运行现状
3.2流化床气化技术运行现状
3.3气流床气化技术运行现状
3.3.1水煤浆气化技术运行现状
3.3.2干煤粉气化技术运行现状
4对改进、提升煤气化技术水平的建议
煤液化技术进展与最新发展动态
1 技术现状
2 煤直接液化
3 煤间接液化
4 应用状况
5 存在问题
6 发展动向
煤制天然气技术与应用最发展动态
2甲烷化技术
2.1国外甲烷化技术
2.1.1 Tops0e(拓普索)TREMP甲烷化
2.1.2 英国Davy(戴维)CRG甲烷化工艺
2.1.3 德国Lurgi公司(鲁奇)甲烷化工艺
2.2国内甲烷化技术
2.2.1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2.2.2西南化工研究院
2.2.3华福联合体甲烷化技术
3煤制天然气水处理技术方案
3.1煤制天然气工厂废水种类及特性
3.2煤制天然气工厂废水处理装置功能设置
3.2.1废水处理站
3.2.2回用水处理站
3.2.3浓水反渗透装置
3.2.4高浓度盐水蒸发装置
4煤制天然气项目主要指标
4.1煤制天然气示范项目技术指标要求
4.2煤制天然气项目主要技术指标计算
4.2.1计算范围
4.2.2计算方法
4.3主要技术指标计算结果
4.4不同流程方案煤制天然气项目主要技术指标分析
甲醇制汽油技术进展与应用概况
1 甲醇制汽油技术现状
1.1Mobil的MTG技术
1.2中科院山西煤化所MTG技术
1.3中石化炼化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和埃克森美孚新一代流化床甲醇制汽油技术
1.4云南煤化集团公司一步法制甲醇汽油技术
2 应用状况
2.2 规模及产品方案
2.3 技术路线
2.4 工程内容
2.5 投资规模
3 存在问题
4 发展动向
5 最新发展动态
甲醇制烯烃技术进展与应用概况
1 技术现状
1.1UOP公司MTO技术
1.2大连化物所DMTO技术
1.3中国石化S-MTO技术
1.4Lurgi公司MTP技术
1.5中国化学/清华大学FMTP技术
1.6惠生工程专有分离技术
2 应用状况
3 存在问题
4 发展动向
4.1优化系统设计
4.2提高操作压力
4.3优化烯烃分离流程
4.4加强C4综合利用
煤制芳烃技术进展与最新发展动态
1 技术现状
1.1煤基合成气直接制芳烃技术
1.2甲醇制芳烃技术
1.2.1甲醇芳构化
1.2.2甲苯甲基化技术
2 应用状况
3 甲醇制芳烃的经济性
4 问题与动向
煤制乙醇技术进展与最新发展动态
1 技术现状
1.1合成气生物法制乙醇
1.2合成气经醋酸加氢及醋酸酯加氢制乙醇
2 应用状况
3 问题与动向
4 最新动态
煤制乙二醇技术进展与最新发展动态
1 技术现状
1.1直接合成法
1.2间接合成法
1.2.1草酸酯合成法
1.2.2伊士曼/戴维甲醛氢甲酰化法
1.2.3WHB煤制聚合级乙二醇新技术
1.2.4高化学集团CTEG合成气制乙二醇技术
2 应用状况
3 存在问题
3.2运输及物流
3.3与中东产品的竞争
4 发展动向
5 最新动态
甲烷化技术进展与应用概况
1 甲烷化技术现状
1.1国外甲烷化技术现状
1.1.1鲁奇公司甲烷化技术
1.1.2Davy公司甲烷化技术(CRG)
1.1.3拓普索循环节能甲烷化工艺(TREMPTM)
1.1.4美国巨点能源公司直接甲烷化技术
1.2国内甲烷化技术现状
1.2.1中科院大化所技术现状
1.2.2西北化工研究院技术现状
1.2.3新奥甲烷化技术
1.2.4西北化工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煤制天然气甲烷化技术
1.2.5中国石化工程建设有限公司技术
1.2.6大唐国际化工技术甲烷化专利技术
2 应用状况
2.1美国太平原煤制天然气项目
2.1.2规模及产品方案
2.1.3工艺技术路线
2.2大唐克旗煤制天然气项目
2.2.2建设地点
2.2.3规模及产品方案
2.2.4技术方案
2.2.5投资规模
3 存在问题
4 发展动向
5 甲烷化技术最新动态
5.1苏新能源和丰有限公司40亿m3/a煤制天然气项目
5.2内蒙古北控京泰能源发展有限公司40亿m3/a煤制天然气项目
5.3 山西大同低变质烟煤清洁利用示范项目
五、煤化工环保篇
煤化工装置挥发性有机物VOCs现状及防治措施
1煤化工VOCs 污染排放源分析
2 VOCs污染末端治理技术现状
2.1吸附技术
2.2焚烧与催化燃烧技术
2.3生物技术
2.4冷凝技术
2.5吸收技术
2.6光催化技术
2.7膜分离技术
3 VOCs控制技术与要求
煤化工水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发展趋势及应对措施
1矿井疏干水的综合利用
2循环冷却水系统节水
2.1开式循环水节水措施
2.1.1提高浓缩倍数
2.1.2控制腐蚀结垢
2.1.3控制微生物生长
2.1.4采用适合的旁滤技术
2.2闭式循环水系统节水措施
2.2.1增湿型湿空冷器
2.2.2喷淋蒸发型空冷器
2.2.3表面蒸发空冷器
2.2.4干湿联合空冷器
3密闭式冷凝液的回收利用
4废水的分类收集和梯级利用
5废水近“零”排放技术
6煤化工节水技术发展展望
现代煤化工废水排放现状及深度处理技术方向
1 高级氧化技术
1.1 臭氧催化技术
1.2电解催化氧化技术
1.3 湿式空气氧化
1.4 超临界水氧化技术
2 膜分离技术
2.1 高效反渗透
2.2 正渗透
2.3 震动膜
2.4 碟管式反渗透膜
3 蒸发结晶技术
3.1 多效蒸发
3.2 热力蒸汽再压缩蒸发
3.3 机械蒸发
3.4 结晶盐的资源化利用技术
4 煤化工废水排放现状及存在问题
煤化工高浓度难降解有机废水处理技术
1 煤化工行业高浓度有机废水的水质特征
1.1 煤气化废水
1.2 煤液化废水水质特征
2 煤化工行业高浓度有机废水处理技术
2.1 预处理技术
2.1.1酚氨回收技术
2.1.2油类和悬浮物额去除
2.1.3氰根的去除
2.1.4难降解有机物的去除
2.2 生化处理技术
2.2.1组合An/O工艺
2.2.2间歇多循环活性污泥工艺
2.2.3膨胀颗粒污泥床工艺
2.2.4高效生物反应器技术
2.3 深度处理技术
2.3.1生化处理
2.3.2高级氧化技术
煤化工高浓盐水的处理技术与应用最新进展
1.1节约用水催生煤化工废水“零排放”工艺
1.2煤化工高浓盐水的水质特点
1.3环保部门对煤化工含盐废水处理要求越来越严
2国家对杂盐废物管理的标准和处理要求
2.1环保部对现代煤化工项目的环境准入要求
2.2 “零排放”的杂盐处理问题产生与发展
3全过程控制煤化工高浓盐水中的有机物及盐含量技术措施
3.1预处理过程中的有机物控制技术措施
3.1.1废水酚回收技术
3.1.2废水氨回收技术
3.2生化处理过程控制技术
3.3深度处理采取的控制技术
3.3.1高级氧化法
3.3.2吸附法
3.3.3膜处理技术
3.4浓盐水处理中的控制技术
3.5蒸发结晶杂盐技术
3.5.1自然蒸发结晶
3.5.2机械蒸发+结晶
4机械压缩蒸发结晶技术的发展
4.1蒸发结晶技术的应用和发展
4.2机械压缩蒸发技术在国内的工程应用
4.2.1GE的RCC公司技术应用
4.2.2威立雅HPD技术
4.2.3AquaCHEM技术
5机械蒸汽再压缩降膜循环蒸发器技术
5.1工艺技术概况
5.1.1GE公司技术
5.1.2阿奎特公司技术
5.1.3威立雅公司技术
5.2设备结构特点
5.2.1蒸发器布水方式
5.2.2蒸发器除雾设计
5.2.3蒸发器再循环浓水管道设计
5.2.4结晶器结构设计特点
6国内在煤化工浓盐水浓缩和结晶方面的技术探索
6.1钝化络合吹脱屏蔽分离分部结晶制取单质盐技术
6.2高盐废水高级氧化、再浓缩、分盐、资源化工艺的解决方案
6.3高效盐浓缩电渗析器(SED)技术
6.4煤化工浓盐水制取氯化钠和盐硝的专有技术
六、产品市场篇
甲醇市场现状分析及预测
1甲醇主要性质及用途
2甲醇供需现状
2.1世界甲醇供需现状
2.2中国甲醇供需现状
3甲醇供需预测
3.1世界甲醇供需预测
二甲醚市场现状分析及预测
1二甲醚主要性质及用途
2二甲醚供需现状
2.1世界二甲醚供需现状
2.2中国二甲醚供需现状
3二甲醚供需预测
3.1世界二甲醚供需预测
3.2中国二甲醚市场预测
醋酸市场现状分析及预测
1醋酸主要性质及用途
2醋酸供需现状
2.1世界醋酸供需现状
2.2中国醋酸供需现状
3醋酸供需预测
3.1世界醋酸供需预测
3.2中国醋酸供需预测
苯酚/丙酮市场现状分析及预测
1苯酚/丙酮主要性质及用途
2苯酚/丙酮供需现状
2.1世界苯酚/丙酮供需预测
2.2中国苯酚/丙酮供需现状
3苯酚/丙酮供需预测
3.1世界苯酚/丙酮供需预测
3.2中国苯酚/丙酮供需预测
丁/辛醇市场现状分析及预测
1丁/辛醇产品主要性质及用途
2丁/辛醇供需现状
2.1世界丁/辛醇供需现状
2.2中国丁/辛醇供需预测
3丁/辛醇供需预测
3.1世界丁/辛醇供需预测
3.2中国丁/辛醇供需预测
1,4-丁二醇市场现状分析及预测
1 1,4-丁二醇主要性质及用途
2 1,4-丁二醇供需现状
2.1世界1,4-丁二醇供需现状
2.2中国1,4-丁二醇供需现状
3 1,4-丁二醇供需预测
3.1世界1,4-丁二醇供需预测
丙烯酸及酯市场现状分析及预测
1丙烯酸及酯主要性质及用途
2丙烯酸及酯供需现状
2.1世界丙烯酸及酯供需现状
2.2中国丙烯酸及酯供需现状
3丙烯酸及酯供需预测
3.1世界丙烯酸及酯供需预测
3.2中国丙烯酸及酯供需预测
聚氯乙烯市场现状分析及预测
1聚氯乙烯主要性质及用途
2聚氯乙烯供需现状
2.1世界聚氯乙烯供需现状
2.2中国距离乙烯供需现状
3聚氯乙烯供需预测
3.1世界聚氯乙烯供需预测
3.2中国聚氯乙烯供需预测
电石市场现状分析及预测
1电石主要性质及用途
2电石供需现状
3电石供需预测
合成氨市场现状分析及预测
1合成氨主要性质及用途
2合成氨供需现状
2.1世界合成氨供需现状
2.2中国合成氨供需现状
3合成氨供需预测
3.1世界合成氨供需预测
3.2中国合成氨供需预测
尿素市场现状分析及预测
1尿素主要性质及用途
2尿素供需现状
2.1世界尿素供需现状
2.2中国尿素供需现状
3尿素供需预测
3.1世界尿素供需预测
3.2中国尿素供需预测
汽油市场现状分析及预测
1 汽油的主要性质及用途
2 汽油供需现状
2.1 世界汽油供需现状
2.2 中国汽油供需现状
3 汽油供需预测
3.1 世界汽油供需预测
3.2 中国汽油供需预测
4 汽油价格分析
4.1世界汽油供需现状
4.2 中国汽油市场价格分析
柴油市场现状分析及预测
1 柴油的主要性质及用途
2 柴油供需现状
2.1 世界柴油供需现状
2.2 中国柴油供需现状
3 供需预测
3.1 世界柴油供需预测
3.2 中国柴油供需预测
4 价格分析
4.1 东南亚地区柴油价格分析
4.2 中国柴油市场价格分析
液化石油气市场现状分析及预测
1 液化石油气的主要性质及用途
2 液化石油供需现状
2.1 世界液化石油气供需现状
2.2 中国液化石油气供需现状
3 液化石油气供需预测
3.1 世界液化石油气供需预
3.2 中国液化石油气供需预测
4 价格分析
乙烯市场现状分析及预测
1 乙烯主要性质及用途
2 乙烯供需现状
2.1 世界乙烯供需现状
2.2 中国乙烯供需现状
3 乙烯供需预测
3.1 世界乙烯供需预测
3.2 中国乙烯供需预测
4 乙烯价格分析
丙烯市场现状分析及预测
1 丙烯主要性质及用途
2 丙烯供需现状
2.1 世界丙烯供需现状
2.2 中国丙烯供需现状
3 丙烯供需预测
3.1 世界丙烯供需预测
3.2 中国丙烯供需预测
4 丙烯价格分析
4.1 东北亚地区丙烯价格分析
4.2 中国市场丙烯价格分析
聚乙烯市场现状分析及预测
1 聚乙烯主要性质及用途
2 聚乙烯供需现状
2.1 世界聚乙烯供需现状
2.2 中国聚乙烯供需现状
3 聚乙烯供需预测
3.1 世界聚乙烯供需预测
3.2 中国聚乙烯供需预测
4 聚乙烯价格分析
4.1 东北亚地区聚乙烯价格分析
4.2 国内市场聚乙烯价格分析
聚丙烯市场现状分析及预测
1 聚丙烯主要性质及用途
2 聚丙烯供需现状
2.1 世界聚丙烯供需现状
2.2 中国聚丙烯供需现状
3 聚丙烯供需预测
3.1 世界聚丙烯供需预测
3.2 中国聚丙烯供需预测
4 聚丙烯价格分析
4.1 东北亚价格分析
4.2 国内市场价格分析
乙二醇市场现状分析及预测
1 乙二醇主要性质及用途
2 乙二醇供需现状
2.1 世界乙二醇供需现状
2.2 中国乙二醇供需现状
3 乙二醇供需预测
3.1 世界乙二醇供需预测
3.2 中国乙二醇供需预测
4 价格分析
4.1 进口价格分析
4.2 国内市场价格分析
环氧丙烷市场现状分析及预测
1 环氧丙烷主要性质及用途
2 环氧丙烷供需现状
2.1 世界环氧丙烷供需现状
2.2 中国环氧丙烷供需现状
3 环氧丙烷供需预测
3.1 世界环氧丙烷供需预测
3.2 中国环氧丙烷供需预测
4 环氧丙烷价格分析
4.1 进口价格分析
4.2 国内市场价格分析
纯苯市场现状分析及预测
对二甲苯市场现状分析及预测
丙烯腈市场现状分析及预测
己内酰胺市场现状分析及预测
丁二烯橡胶市场现状分析及预测
丁苯橡胶市场现状分析及预测
乙丙橡胶市场现状分析及预测
七、文件汇编篇
《关于推进煤炭工业“十三五”科技发展的指导意见》
国务院关于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
国家能源局关于印发《煤炭清洁高效利用行动计划(年)》的通知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关于印发《能源技术革命创新行动计划(年)》的通知
↓↓↓↓↓↓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 煤炭行业标准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