屯溪九龙工业园众创二期由谁中标,何时开工?

您好,欢迎来到建设网
免费咨询热线:400-706-0909
免费咨询热线:400-706-0909
免费咨询热线:400-706-0909
免费咨询热线:400-706-0909
免费咨询热线:400-706-0909
免费咨询热线:400-706-0909
登录账户&|&LOGIN
推荐工程信息
建设网微信版重庆市九龙坡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九龙坡区众创空间申报与授牌管理办法》的通知
重庆市九龙坡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九龙坡区众创空间申报与授牌管理办法》的通知
http://www.cqjlp.gov.cn
发布机构:区政府办公室
九龙坡府办发〔号
重庆市九龙坡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九龙坡区众创空间申报与授牌
管理办法》的通知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政府相关部门,高新区相关部门,有关单位:
《九龙坡区众创空间申报与授牌管理办法》已经区政府第111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印发,请遵照执行。
&&&&&&&&&&&&&&&&&&&&&&&&&& 重庆市九龙坡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
九龙坡区众创空间申报与授牌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深入贯彻《中共重庆市委办公厅&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实施意见》(渝委办发〔2015〕20号)文件精神,大力发展众创空间,在全社会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生态环境,打造我区创新驱动发展新引擎,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九龙坡区(高新区)区级众创空间的申请受理、组织实施等具体管理行为,以及参与众创空间申请、审查、评价等环节中的相关责任主体。
第三条& 众创空间按照“政府引导、市场主体,自愿申请、评选择优,统一授牌、分类指导”的原则组织实施。
第二章& 众创空间申报条件
第四条& 本办法所指众创空间是指由独立机构运营,通过市场化机制、专业化服务、资本化途径、网络化支撑、集成化应用和国际化手段,能够提供创新与创业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孵化与投资相结合的工作空间、网络空间、社交空间和资源共享空间,具有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特点的创新创业平台和载体。
第五条& 众创空间应符合以下条件:
(一)在我区行政区域内登记注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拥有一支能够开展科技创新创业服务的专业队伍,具备提供创业服务的资质和能力;
(二)拥有一定规模的线下服务载体。众创空间场地面积原则上不少于1000平米,其中,为创新企业及创客使用的场地面积占75%以上,其余为公共服务场地(公共服务场地是指提供给企业及创客共享的创客聚集区、会议和交流区、商务洽谈区、开放式的检验检测和实验平台等物业平台,为创新创业者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和科技创新服务);
(三)建有服务网站、微信公众号等线上服务平台。提供行业动态、技术咨询、市场调查与分析、创新产品展示、创新创业资源对接撮合、知识产权服务、人员招聘、入驻企业和创客动态监测等创新创业服务;
(四)拥有专业化专家团队。机构拥有一支以成功企业家、天使投资人、科技特派员和专业人士为主的专(兼)职创业导师队伍,导师数量不少于5名,且与众创空间运营机构签订合作协议;
(五)拥有一套融资服务机制。引导天使投资人、创投机构、银行等金融机构入驻并开展活动,组建种子基金、天使基金、风投基金,为创客提供债权、股权、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各类融资服务;
(六)聚集一定规模的创客或创业团队。现有在孵企业、团队(个人)不少于30家,每年培育企业数量不少于10家。
第六条& 众创空间的管理服务机构应建立新型孵化器运行机制,完善以下管理制度:
(一)健全创业辅导制度。定期举办创新创业大赛、创业沙龙、创业大讲堂、项目路演、投融资讲座等创新创业培训活动,参加各类创新创业、创意设计大奖赛,构建涉及项目发现、团队组建、企业孵化、后续资金支持等全价值链的区域创业服务生态体系;
(二)规范企业入驻制度。入驻企业应是处于创业期的符合我区主导产业的中小微企业,经营项目符合《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2016修订版)、战略性新兴产业要求;
(三)创新服务模式机制。利用“互联网+”、“创投基金+”等手段,推进服务质量提档升级,向创业者提供高效、灵活、免费或低收费日常服务,并通过投资与高附加值专业服务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完善企业退出机制。原则上众创空间内企业孵化期不超过三年,对于发展成熟的入驻企业,应当为其在对应孵化器、加速器或科技产业园内优先提供合适办公场所;对于经营不善、发展前景受限、违规违纪等不再符合众创空间入驻条件的企业应及时劝退。
第七条& 众创空间申报授牌程序:
(一)发布通知。区科委每年面向全区发布众创空间申报通知;
(二)初审。申报主体自愿填写申请材料,经行业主管部门、行业组织或所在高校、科研院所初审同意并加盖公章后申报至区科委;
(三)复审。区科委会同相关行业主管部门通过现场审核、组织专家评审或会议答辩的方式复审初审结果;
(四)审核。区财政局、高新区管委会财务局对复审结果形成审核意见;
(五)公示确认。区科委会同区财政局、高新区管委会财务局提出拟认定名单报区政府常务会审定后面向社会公示;
(六)授牌。根据公示结果给予授牌。
第八条& 对经授牌的区级众创空间享受下列支持政策:
(一)给予一次性10万元经费资助,并优先推荐申报国家级、市级众创空间;
(二)参与九龙坡区十大优秀众创空间以及十大创业项目、十大创业导师、十大创客之星等评选活动,具体操作程序和相关事项另行制定;
(三)区级科技计划项目优先支持区级众创空间创客、创业团队和创新企业;优先支持区级众创空间建立各类共性技术平台。工程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公共平台优先向创业者、创业团队及创业企业开放。
第三章& 众创空间的管理
第九条& 区科委对众创空间实行年度统计、审核和动态管理。经认定的区级众创空间应当建立在孵企业、毕业企业及淘汰企业信息库,按要求报送各类信息和统计数据,统计数据报送情况作为区级众创空间复核的重要指标。
第十条& 经认定的区级众创空间应在重庆科技服务大市场完成备案登记工作。
第四章& 其他
第十一条& 对具备全国一流品牌效应、创新服务能力居于全国领先水平的众创空间,根据建设资金需求,采取一事一议的方式确定资助强度和方式。
第十二条& 区科委每年对众创空间运行情况进行复查,对不合格的给予摘牌。
第十三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有效期五年。
抄送:区委办公室,区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区政协办公室,高新区管
委会办公室,区法院,区检察院。
重庆市九龙坡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日印发
主题相关信息
重庆市九龙坡区人民政府版权所有 重庆市九龙坡区人民政府办公室主办
政府网站标识码:&&ICP备案编号:渝ICP备号&&众创基地项目日前开工建设
12月27日上午,区众创基地项目开工奠基仪式在九龙工业园区举行。区委副书记戴炜主持仪式并致辞,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吴友训,区委常委、副区长袁震宇,区委常委、副区长周权,区政协副主席程红出席仪式。
据了解,众创基地项目总体规划面积140余亩,总投资4亿元。项目配套有标准框架式厂房10.4万平方米以及综合办公楼、宿舍及各类配套设施,基地内主要道路、供排水管网、电力、绿化等基础设施和各类服务设施一应俱全。
戴炜在致辞中指出,建设众创基地是为小微企业创业者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创业服务平台,为创新创业者打通道路、减轻负担,充分释放活力和创造力。众创基地的建设将会助力我区提升经济发展水平和综合实力,促进我区“做强二产”奋斗目标的实现,为我区工业经济发展提供后续动力。
各镇政府主要负责人、区直有关单位负责人、九龙园区工作人员、承建单位和监理单位主要负责人出席奠基仪式。
主办单位:屯溪区人民政府办公室&&&承办单位:屯溪区委区政府资源信息中心&&&电话(传真):9&&&
地 址:安徽省黄山市屯溪区人民政府&&&邮编:245000&&&技术支持:
网站标识码:欢迎您光临黄山市第三人民医院官方网站
您的位置: &
黄山市徽州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黄山市徽州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徽政〔2016〕28号)
各乡、镇人民政府,徽州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区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黄山市徽州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业经区七届人大五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日
黄山市徽州区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
关于黄山市徽州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的决议&
(日黄山市徽州区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
  黄山市徽州区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审查了《黄山市徽州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会议决定,批准《黄山市徽州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会议认为,《纲要》是引领我区科学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描绘了我区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纲要》对“十二五”发展成就的总结实事求是,确定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符合徽州区实际,具有较强的前瞻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经过全区人民的共同努力是能够实现的。&
  会议认为,“十二五”时期是我区发展很不平凡的五年,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在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区人民政府积极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带领全区人民顽强拼搏、开拓创新,全力以赴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实现了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完成了“十二五”规划既定的目标任务,为“十三五”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会议指出,“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实现《纲要》提出的宏伟目标,务必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加快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为总抓手,以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入实施工业强区、三产活区、城乡一体、文化兴徽“四大战略”,加快推进“十大提升行动”,着力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力开创富裕和谐美好新徽州建设新局面。&
  会议要求,区人民政府要牢固树立执政为民的思想,进一步提升依法行政水平,进一步加快各项改革步伐,进一步强化廉洁从政的制度落实,进一步发扬奋发有为的进取精神,全面推进《纲要》实施,努力完成《纲要》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会议号召,全区上下要在区委的坚强领导下,紧紧抓住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按照区委五届八次全会的决策部署,进一步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开拓创新,敢于担当,为实现《纲要》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
黄山市徽州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年)  &
黄山市徽州区人民政府&
  目 录
  第一章 发展基础和面临形势&
    第一节 “十二五”发展成就
    第二节 “十三五”面临形势&
  第二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第二节 发展战略
    第三节 发展目标
  第三章 全面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第一节 强力推进新型工业化
    第二节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第三节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
  第四章 增强创新驱动能力
    第一节 加快培育创新型企业&
    第二节 加快建设创新平台
    第三节 完善创新体制机制
  第五章 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发展
    第一节 打赢脱贫攻坚战
    第二节 提升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
    第三节 深化美丽乡村建设
  第六章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第一节 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
    第二节 加强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第三节 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第七章 加强民生和社会建设
    第一节 提高居民生活水平
    第二节 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第三节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第四节 加强社会建设和治理&
  第八章 提高基础设施保障支撑能力
    第一节 建设畅通徽州&
    第二节 加强水利设施建设&
    第三节 强化能源供应保障
    第四节 建设智慧徽州
  第九章 深入推进改革开放
    第一节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
    第二节 全方位推进开放合作
  第十章 保障措施
    第一节 完善规划实施机制
    第二节 强化重大项目支撑
    第三节 强化政策扶持
    第四节 加强规划监督考评
黄山市徽州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十三五”时期(二〇一六年至二〇二〇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取得实质性成效的关键阶段。根据《中共徽州区委关于制定徽州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徽州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主要阐明“十三五”时期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和政策取向,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各级政府依法履行职责的重要依据,是未来五年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区人民共同的行动指南。&
第一章 发展基础和面临形势
  第一节 “十二五”发展成就&
  “十二五”期间,全区人民紧紧围绕建设“四大基地”和城市新区目标,认真实施“工业强区、产业富民、城镇扩容、文化兴徽”四大战略,积极应对严峻复杂的外部环境,坚持稳中求进、改革创新,全力以赴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经济持续稳步增长,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圆满完成“十二五”规划主要目标任务,迈出了打造徽州发展升级版、建设富裕和谐美好新徽州的坚实步伐。&
  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2015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50.6亿元,较“十一五”末增长68.3%,年均增长9.67%,人均生产总值达到8251美元;财政收入完成9.59亿元,年均增速23.49%,是“十一五”末的2.9倍;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79.95亿元,较“十一五”增长51.9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4.4亿元,年均增长19.22%,是“十一五”末的2.41倍;旅游总收入27.4亿元,年均增长22.83%,是“十一五”末的2.8倍;游客接待量416.9万人次,较“十一五”末增长72.3%,年均增长11.49%。&
  结构调整迈出新步伐。工业主导地位日益突出,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23.8亿元,工业增加值29.06亿元,较“十一五”末增长83.6%,年均增长10.25%,形成新型材料、机械电子、纺织服装、农副产品深加工等一批优势产业,区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89家。产值亿元以上企业27家,入库税收千万元以上6家,百万元以上41家,园区实现总产值132亿元,税收2.7亿元,分别是“十一五”末的2倍和1.9倍。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8户、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4户、省级企业技术中心9户、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户、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9户、省级“专精特新”企业7户,累计有效授权发明专利100余件,拥有中国驰名商标8件、省著名商标21个、省名牌产品21个、中华老字号1个。全力推进茶、蔬菜、蜂等农业优势产业发展,先后荣获“中国名茶之乡”、“全国重点产茶县”、“中国茶叶十大转型升级示范县”、“中国蜜蜂之乡”等荣誉称号。农业产业化加快发展,组建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141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11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4家。谢裕大茶叶、泰达新材料、绿康公司、养生源蜂业、竹溪堂等7户企业成功挂牌上市。深入推进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加快推进三产服务业。“中国梦o浪漫红”徽州旅游整体形象品牌初步形成,呈坎、唐模、潜口民宅作为古徽州文化旅游区核心景区成功晋级国家5A级景区,徽州区、潜口镇荣膺长三角最佳慢生活旅游名城、名镇,成功打造“五统一”徽州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和“徽州农舍”乡村旅游品牌。金融生态环境不断改善,金融保险业加快发展,政银担合作模式全面推开,改制成立了徽州农村商业银行,徽商银行、铜源村镇银行挂牌运营,人寿财险入驻徽州,商业贸易、房地产开发、仓储物流、住宿餐饮、休闲娱乐等传统产业发展壮大,电子商务、文化产业等新型产业逐渐兴起。三次产业结构由2010年的8.6∶70.6∶20.8调整为6.7∶61.2∶32.1,第三产业占比提升11.3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日趋合理。&
  城乡建设实现新突破。坚持规划引领,城乡规划体系不断完善,修编完成潜口镇、西溪南镇和呈坎镇总规,评审通过老城区控规、文峰公园段概念性规划及控规方案,编制完成道路、供水、排水、亮化、燃气、商业网点布局等专项规划,认真做好16个关键区域控制地块的规划管理工作,为今后发展保留空间。统筹推进中心城区、镇(乡)、村建设,完成城区四大片区改造,实施了永佳大道、黄山路、南山路风貌整治工程、丰乐河一期、二期综合治理、岩寺老街暨颖溪河综合整治等项目,污水处理厂、二水厂相继建成投入使用。黄山公馆、玫瑰花城等房地产项目相继建成,丰乐怡庭、丰乐阳光广场等城市综合体基本建成运营,新建了徽州文化公园,改造提升了文峰公园,城市品位日益提升,城市综合功能不断完善。实施了S103线中山亭至罗田公路提升工程,呈灵蜀公路、洽富路等8条农村公路及旅游公路改造升级工程顺利完成,抢修“13630”水毁道路60公里、危桥4座,率先在全市推行农村公路养护工程市场化模式。深入实施小型水利工程改造提升“5588”行动计划和小农水重点县等重点项目建设,完成各类水利建设投资3.02亿元,除险加固病险水库13座。美丽乡村建设扎实推进,省级重点示范村验收获得皖南片第一名,完成七个乡镇农村清洁工程建设,实现全区农村清洁工程全覆盖。开发区建设稳步推进,建成面积5.86平方公里,入驻项目累计达310个,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近70亿元、基础设施投资6亿元,建成园区主次干道5.1公里,绿化4.3万平方米,铺设给排水、污水管道23公里,基本形成“一区三园”的发展格局,产城融合发展格局基本形成,率先在全市实现“百亿园区”目标。全区城市建成面积由“十一五”末的7.5平方公里扩大到13.1平方公里,全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5%。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西溪南镇和灵山村跻身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呈坎镇列入全国发展改革试点镇,西溪南村、琶塘村等6个村入选全国传统古村落名录,西溪南镇、潜口镇列入省级重点镇。&
  民生改善取得新成就。“十二五”期间,全区财政民生支出累计达39.2亿元,累计完成民生工程投资12.4亿元,民生工程工作始终走在全省前列,先后获得“民生工程及收入倍增工作绩效评价先进区县”、“民生工程绩效评价先进区县”等荣誉。201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7957元,较“十一五”末增长80.6%,年均增长12.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325元,较“十一五”末增长80.4%,年均增长12.5%;就业规模持续扩大,五年累计新增就业岗位0.9万个,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五项保险参保人数从“十一五”末4.4万人次增加到12.4万人次,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新农合参合率达到100%。住房保障工作扎实推进,累计建设保障性住房1908套,其中公租房1808套。全面完成“13630”洪灾安置区建设和6800余户农村危房改造任务。兴建农村饮水工程16处,解决6个乡镇23个行政村2.34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在全市率先兑现高龄补贴,为低收入老年人发放居家养老服务补贴,城乡低保、五保供养做到“应保尽保”。认真落实“单位包村、干部包户”,扶贫开发工作扎实推进,累计脱贫人口3750人。&
  社会事业呈现新局面。教育事业加快发展,投入1.5亿元新建了徽州一中、岩寺小学、南山小学3所城区学校和富溪、杨村、呈坎、西溪南等4所九年一贯制学校新校区,全区首所十二年一贯制民办学校—文峰学校新校区建成投入使用,城区和乡镇教育布局调整基本完成。学前三年毛入学率达到99%,义务教育适龄儿童入学率保持在100%,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由2010年的54.3%提高到80%,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区)通过国家验收,山区孩子快乐成长办学模式在全市推广,徽州一中争创省级示范高中各项条件基本具备;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产业,“百村千幢”工程完成14个古村落、160幢古民居保护利用工作,徽州古建筑保护工程全面完成177处古建筑保护利用,呈坎文物保护样板工程顺利推进,新增“非遗”项目6个、传承人40人,建成百佳摄影点10处,成功举办三届“休闲养生在徽州”全国摄影大赛,区文化、图书两馆成功创建国家三级文化馆、国家二级公共图书馆,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提升重建对外开放,新增5家民办博物馆,7个乡镇综合文化站、54个农家书屋相继建成,覆盖率达100%;区综合档案馆建成使用并完成国家二级档案馆创建,首部《徽州区志》、《徽州年鉴》出版发行;率先在全市完成118个自然村广播电视村村通任务;全区城乡医疗卫生条件进一步改善,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全覆盖,投入7250万元用于公立医疗硬件建设,市三院医技住院大楼、120急救分中心建成使用,卫生应急处置能力不断提升,“卫生应急示范区”创建通过省级验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扎实推进,市三院创建“二甲”医院通过省级验收,积极探索医疗合作新模式,成立了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徽州区分院。计生服务和管理质量提升,荣获全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先进区县”;和谐社区建设稳步推进,丰乐社区获民政部“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区”称号,徽州人家社区获“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称号;体育事业不断进步,成功举办两届中国徽州国际乡村慢步大会,连续五年夺得黄山市新安江龙舟赛冠军,徽州绿道项目被评为“中国体育旅游精品项目”;残疾人事业稳步推进,先后被授予“全省残疾人工作示范区”、“全省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加强地质灾害危险点治理,获得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防治高标准“十有县”称号;平安徽州和法治徽州建设深入推进,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六五”普法顺利通过省市验收,荣获“全国青少年普法教育示范区”,“两个中心、两个工作站”做法在全省推广;认真落实安全生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机制,安全生产包保工作经验被省市作为典型经验进行宣传推广;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加强军民融合发展,深入开展双拥模范城创建;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全面开展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人防、统计、民族宗教、外事侨务、科普、气象、地质、地震、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不断加强,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事业迈出新步伐。&
  生态环境展现新面貌。深入开展化工企业整体搬迁入园工作,集中供热、集中治污、集中脱盐等项目建成投入运营,园区应急池、污水管网架空项目、污水处理的废气收集项目全面建成,7户企业完成环境管理体系认证,23户企业完成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新安江流域综合治理扎实推进,河长目标管理责任制全面落实,主要河湖水体质量得到改善,实施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项目35个,完成投资23.7亿元。“三线三边”整治取得成效,建成垃圾压缩站4座,城区主次干道机械化清扫率达30%以上。完成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植树造林6502亩,新建绿色质量提升点228个,森林覆盖率75.8%,综合整治茶林9000亩,治理山洪冲沟7条3.9公里,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2个、生态村1个,省级生态乡镇3个、生态村8个,创建森林城镇4个、森林村庄20个,建设森林长廊30公里。全面实施茶园土壤污染治理、生猪规模养殖场污染物综合治理、农村保洁等项目,整治畜禽养殖户19家,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大气污染防治和节能减排任务全面完成。&
  改革开放开创新局面。扎实推进政府职能转变,行政审批、公共资源交易管理、预算管理、商事制度和工商、质监、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体制改革取得重要进展,教育、文化、医药卫生、社会保障、收入分配体制、农村土地确权颁证试点、林权流转等各项改革稳步推进。全面建立政府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涉企收费清单制度。不动产登记职责整合工作有序推进。政务、财政预决算、“三公”经费、行政职权等重点领域信息公开取得实效。社区管理体制改革顺利完成,西溪南、潜口、呈坎等乡镇综合执法体制改革取得新突破,积极探索古民居流转新模式,实施城乡公共环境卫生、公共设施维护等购买服务,得到省、市委主要领导批示肯定并推广。开放型经济持续发展,全市唯一一家公用型保税仓库—黄山天玺保税仓库投入运营,天玺进口商品直销中心对外营业。海关AA类称号企业2家,A类称号企业7家,个数位居全市第一。2015年,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12260.9万美元,年均增长12.3%;五年累计引进市外内资项目365个,到位资金228亿元,外商直接投资累计完成1.12亿美元,年均增幅17.3%,是“十一五”末的2.33倍。&
  五年来,区委、区政府带领全区人民,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全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全区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方面建设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开创了我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十二五”时期,是我区发展史上综合实力提升最快、产业结构调整最优、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之一,面向未来,我区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专栏1  徽州区“十二五”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第二节 “十三五”面临形势&
  “十三五”时期,我区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总体上仍处于大有可为的黄金发展期。&
  从宏观经济环境看,全面深化改革扎实推进,有利于破除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为经济持续发展注入新动力;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利于我区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全面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国家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有效化解各种“城市病”,有利于我区扩大投资和挖掘经济增长潜力,加快交通、水利、环保、城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增加有效投入。从全省来看,国家深入实施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将安徽纳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有利于我区抢抓机遇、加快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国家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实施“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行动计划,安徽作为国家创新型省份,率先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制定出台“4105调转促”行动计划,为我区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提供了强有力支撑。从全市来看,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工作写入中央《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上升到国家级战略层面加大扶持力度,国家级旅游业改革创新先行区等一系列“国字号”战略平台效应日益显现,省委、省政府提出探索建立大黄山国家公园,随着这些政策的密集落地和效应持续释放,为我区产业加速转型和经济持续增长提供强劲动力。从我区发展看,随着京福高铁通车,黄杭高铁、皖赣复线改造等开工建设,“徽屯一体”快速融合,我区区位优势日益明显,发展基础条件进一步改善。经过“十二五”持续稳步发展,区域综合实力和发展水平有较大提升,全区新一轮发展的基础更稳固,目标措施更明确,自信心更足,想发展、谋发展的氛围更浓厚,为我区“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同时也必须清醒认识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艰巨性。从宏观环境看,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我国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如果不能有效应对、主动作为,我们与先进发达地区的差距不仅不会缩小,反而会有越来越大的可能。从自身发展看,总量不大、结构不优、后劲不足、增速趋缓仍然是我区的最大区情,特别是产业集聚和规模效应不高、服务业发展滞后、投资增长乏力等问题突出,新旧动力转换不快,“调转促”任务尤为迫切;土地、资金、劳动力、环境容量等制约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大气和水污染防治任务加大,生态保护、防灾抗灾、安全生产和社会治理的任务十分繁重;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后劲不足,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扶贫攻坚任务艰巨。从更深层次看,对外开放程度不高,创新创业氛围不浓,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匮乏,干部担当精神不强、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够,领导干部思想作风和能力水平有待提高。&
  综合判断,我区发展虽然面临不少风险挑战,但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处于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准确把握战略机遇期内涵的深刻变化,强化忧患意识、机遇意识、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着力突破瓶颈制约,更加有效地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始终保持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主动作为、锐意进取,努力开创“十三五”发展新局面。&
第二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加快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为总抓手,以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加强结构性改革,深入实施工业强区、三产活区、城乡一体、文化兴徽“四大战略”,加快推进“十大提升行动”,努力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力开创富裕和谐美好新徽州建设新局面。&
  按照上述指导思想,必须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
  ——坚持创新发展。深刻认识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重点和主要抓手,大力培育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推动实体经济技术改造和自主创新,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推动政府创新、企业创造、大众创业,让创新真正成为推动徽州转型升级发展的源泉动力。&
  ——坚持协调发展。深刻认识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正确处理好速度和质量、经济增长与民生改善、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比较优势与发展短板、城市与农村等重大关系,在协调发展中拓宽发展空间,在加强薄弱领域中增强发展后劲,持续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不断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和协调性。&
  ——坚持绿色发展。深刻认识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坚定不移地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尊重环境的承载力,遵循自然的原始美,紧紧抓住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的历史机遇,发展绿色循环低碳经济,倡导节约健康环保生活方式,强化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让徽州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增添更多美丽色彩。&
  ——坚持开放发展。深刻认识开放是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秉承徽商天下为怀的开放精神,更加主动融入“一带一路”、长三角一体化、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和布局中,加强区域开放合作,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推进环境同治、生态共建,努力在扩大开放中增创发展新优势、拓展发展新空间,进一步深化合作共赢,努力把徽州区打造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
  ——坚持共享发展。深刻认识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建立健全公共财政对社会民生事业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持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让人民群众在共建共享中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第二节 发展战略&
  “十三五”期间实施“工业强区、三产活区、城乡一体、文化兴徽”四大战略。&
  ——工业强区战略。以新型工业化为统揽,坚持壮大总量与提升质量并重,认真落实省市“调转促4105行动计划”,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加大技术改造创新,支持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不断提高规模效益,推动产业集聚发展,加速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努力形成工业竞争新优势、企业发展新动能,走出一条高端绿色循环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三产活区战略。充分发挥我区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大力支持休闲旅游、现代物流、文化创意、健康养老、金融保险、电子商务、信息服务、总部经济等重点领域发展,不断提高三产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补齐发展短板,进一步聚集人气、提升商气,为富民强区激发活力、增添动力。&
  ——城乡一体战略。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促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率先形成城乡融合、优势互补、共同繁荣的发展格局,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文化兴徽战略。以主人翁的姿态,深入挖掘和整合徽文化资源,研究宣传弘扬徽商精神、“铁军”精神,紧紧围绕“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等重大战略的实施,发挥文化引领作用,以文化带旅游,以文化促发展,以文化树文明,让徽州文化在打造美丽中国先行区、共筑更美更富黄山梦中催生动力、增添活力、凸显魅力,努力把徽州打造成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区。&
  第三节 发展目标&
  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紧密结合徽州实际,力争“十三五”时期实现两大总体目标,一是人均主要经济指标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地区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以上;二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具体目标是:&
  综合实力显著增强。2020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突破80亿元,年均增长8%左右;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3000美元,超过全省平均水平;财政收入达到13.5亿元,年均增长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243亿元,年均增长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3.2亿元,年均增长10%左右;旅游总收入44.2亿元,年均增长10%左右。&
  经济结构更加优化。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新型工业化主导作用更加突出,现代服务业比重大幅提升。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40亿元,年均增长6%;科技进步贡献率明显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力争达到40%;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6∶54∶40。&
  城乡统筹日益协调。新型城镇化建设不断推进,城乡发展空间布局逐步优化,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城乡一体化水平显著提高。义务教育实现均衡发展,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医疗卫生资源实现均衡化配置,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到2020年,全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5%,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6%。&
  文明程度大幅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蓬勃开展,崇德向善、诚信互助的社会风尚更加浓厚,公民文明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法治徽州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信用体系建设步伐加快,公民法治意识不断增强,社会治理水平进一步提升,公共安全水平明显提高,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人民生活殷实富裕。居民收入结构不断优化,收入差距逐步缩小,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以上,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41078元、18109元,年均分别增长8%。建成更高水平的全民社会保障体系。5年累计新增就业岗位超过0.8万个。农村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12个贫困村全部实现摘帽。防灾减灾和公共安全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水平不断上升,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和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生态环境建设取得较大进展,资源利用效率和环境质量显著提高,美丽乡村建设成效明显,生态环境质量保持全国领先水平。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量、主要污染物排放减少量达到市下达的约束性指标要求。城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处理率分别达到100%和90%以上,全区地表水水质达标率为100%,环境空气质量二级及以上天数达到100%。森林覆盖率稳定在75.8%。&
  改革开放全面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经济体制、行政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更加完善。法制建设扎实推进,人民权益得到切实保障,社会保持和谐稳定。政府职能加快转变,政府公信力和行政效率显著提高。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全面提高,营商环境更加优化,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1.98亿美元,年均增长10%,五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2.05亿美元以上,年均增长10%。&
  专栏2  徽州区“十三五”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第三章 全面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加快“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的战略部署,立足补齐短板、做足优势,突出新型工业化和“旅游+”两条发展主线,加快形成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现代农业为基础的现代产业体系,推动产业发展保持中高速,产业水平迈上中高端,走出一条具有徽州特色的转型升级发展之路。&
  第一节 强力推进新型工业化&
  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提升行动,按照高端、高质、高效的方向,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加快推进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融合发展,推动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提高先进产能比重和产业发展的层次和水平,打造徽州工业经济升级版。&
  一、做大做强优势主导产业&
  坚持转型发展、提质增效,实施重大项目带动,加快发展新型材料、机械电子、农副产品深加工三大优势主导产业,鼓励企业加大技改研发力度,向高技术、高附加值方向突破,通过与国内外知名企业合作、重组、投资,不断优化产品结构,延伸拓展产业链,提升优势产业的规模效益和比较优势。到2020年,三大主导产业产值达到140亿元。&
  新型材料。瞄准打造全国环氧树脂研发中心和全球环氧树脂、粉末涂料生产基地的目标,加快推进精细化工产业向新型材料产业的转型升级,依托循环经济园发展平台,加大企业技术改造和安全环保管理力度,重点加快环氧树脂、聚酯树脂等传统产品更新升级,大力实施神剑新材料、恒泰新材料等重点技改项目;做优做强稀释剂、固化剂等其他精细化工产品,鼓励支持新远、华惠科技等项目做大做强。鼓励支持企业加大技改和科技研发力度,大力发展工程塑料等新型材料。按照“专精特新”发展要求,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逐步将一批龙头企业发展成为行业“领军企业”、“标杆企业”。到2020年,新型材料产值达到90亿元。&
  机械电子。依托低碳经济园,加快发展精密轴承、数控机床、仪器仪表、汽车、摩托车零部件等先进制造业。鼓励和支持皖南机床、江淮工贸、奔马集团、航特机械等企业做大做强。引进关联性项目,延伸发展上下游产业链。支持企业围绕关键工序、关键设备、产品升级和节能减排实施技术改造,提高产品附加值和竞争能力。到2020年,机械电子产值达到30亿元。&
  农副产品深加工。大力发展茶业、蔬菜、畜牧、蜂业、竹业、苗木、油茶等主导产业。依托优质水资源,培育发展水饮品产业,进一步做大无极雪矿泉水生产规模。加大绿色食品品牌创建、培育力度,提升品牌层次,壮大谢裕大、众望食品、天旺科技、裕籽贵、养生源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打造一批特色鲜明、质量稳定、信誉良好、市场占有率高的绿色食品知名品牌,建设黄山市重要的农副产品深加工基地。到2020,农产品深加工产值达到20亿元。&
  二、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把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推进我区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抓手,以产业规模化、技术高端化、发展集约化为方向,重点培育发展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绿色包装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达到30亿元。&
  装备制造。以皖南机床、日基焊接、诺帆机械、安华机械、斯特尔机械等企业现有技术力量为基础,推进资源整合,促进企业横向扩张规模,纵向延伸产业链,提升发展动力,拓展发展空间,创造新的竞争优势,通过示范带动,推行自动化、智能化生产,重点发展数控机床、矿山机械、工程机械、智能机器人等先进制造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打造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基地。&
  电子信息。以工业控制电子、汽车电子、家电电子、医疗电子、智能化仪器仪表为重点,培育发展电子信息产业。支持金地电子、永舟仪器、和顺实业等企业做大做强。引进龙头企业配套产业链企业,发挥产业集聚效应,构建电子信息产业链。&
  绿色包装。加强与永佳集团战略合作,围绕以永新股份为龙头的国家火炬黄山软包装新材料特色产业基地,鼓励支持新力油墨、精工凹版、三夏精密、美邦等配套企业参与上下游产业分工协作,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产业配套,不断延伸绿色包装产业链和创新链,增强绿色包装产业的发展能力。&
  专栏3 新型工业化重点建设项目&
  三、推进开发区转型升级&
  深入实施园区转型升级工程,坚持集群发展、绿色集约、产城融合、示范带动,实现开发区由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把开发区打造成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平台。完善园区功能配套和基础设施,加快产城一体融合发展,与黄山经济开发区和歙县经济开发区联手争创国家级低碳高新开发区。到2020年,园区新增开发面积1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达到6.86平方公里,入驻工业企业达到300户,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60亿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40%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160亿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90%。&
  打造园区产业集群。按照“一区三园”的定位,集中安排同源、同类、关联度高的项目,引导园区向专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打造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循环经济园重点发展新型材料等产业,围绕龙头企业开展下游产业链招商,鼓励小企业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做大做强,用企业个数的减法换取园区质量的乘法,全面推行清洁生产,构建企业内部、企业间、园区内外循环体系,积极打造全国重要的新材料产业发展基地。低碳经济园加快闲置低效企业清理工作,重点发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农副产品深加工等产业,以龙头型企业集聚上下游配套企业,延伸拓展主导产业链,推动产业绿色化、低碳化发展,积极打造全市重要的机械电子制造基地和全省重要的农副产品深加工基地;总部经济园重点发展企业总部、商务总部和研发总部,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现代金融、融资租赁、文化创意、会展经济,强化配套服务,打造全市重要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高起点、高标准谋划好低丘缓坡地利用规划,有针对性地选择部分低丘缓坡地块作为开发区建设拓展区,适时启动基础设施建设。&
  推进园区集约化发展。以科技含量、环境影响、投资强度、产业效益作为招商选资标准,提高入园项目档次和质量,完善项目进入和退出机制。推进节约集约用地,严格规范土地出让行为,盘活闲置和低效利用土地,落实开发园区单位土地面积投资强度的要求,提高单位土地面积产出。通过股权转让、“腾笼换鸟”等方式,逐步盘活闲置资产。积极引导循环园税收100万元以下、低碳园税收50万元以下的企业通过嫁接盘活、兼并重组等方式,引进资金、技术和管理,促进企业转型发展,实现企业“二次创业”。支持开发区争创省、市示范园区,把开发区建设成为黄山市重要的科技创新先导区、新兴产业集聚区和集约发展示范区。&
  第二节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加快推进服务业提升行动,以“旅游+”为导向,加快发展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全面拓展旅游业广度与深度,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推动服务业结构优化、竞争力提升,把现代服务业培育成为全区战略性支柱产业。&
  一、实施“旅游+”行动&
  加快推进旅游产业发展提升行动,积极推进“旅游+”,促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加速全域旅游发展,全面提升徽州旅游的影响力、竞争力和美誉度。&
  推进全域旅游。按照“全景化打造、全地域覆盖、全资源整合、全社会参与”的理念,围绕呈灵潜旅游环线、沿岩寺城区到西溪南丰乐河风光带,北部洽舍、杨村、富溪乡村旅游片区的旅游空间结构,进一步加强旅游目的地体系建设。把全域旅游理念融入到城乡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高标准制定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完善镇域旅游专项规划,科学有序地推进各片区、各环线旅游产业的布局和发展。鼓励旅游企业整合资源构建权责共享、互惠互利的捆绑营销模式进行联合宣传推广,多角度、全方位、高密度地宣传推介特色旅游景区和精品线路,全力打造“中国梦o浪漫红”徽州区旅游形象品牌。加大旅游景区景点开放开发力度,探索建立景区开发和经营管理的新机制。巩固提升古徽州文化旅游区,深入推进“徽州绿道”、登山步道系统建设,鼓励景区创A增A,引导乡村旅游差异化发展,加快打造一批旅游精品景区、旅游精品线路。深入推广“徽州农舍”乡村旅游经营模式,广泛吸引各类资本参与乡村旅游建设,着力推出一批特色古村落、徽州精品民宿和游客喜欢的徽州必购旅游商品。到2020年,接待国内外游客达到672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44.2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0%。&
  推进“旅游+文化”。充分挖掘徽州文化在徽派建筑、儒商文化、新安医学、宗法制度和民俗艺术文化等方面的内涵,依托古村落观光体验、非遗展示、民俗艺术、研学旅行、养老养生等方面活动,深度开发文化旅游资源,办好黄山毛峰开采节、岩寺上九庙会、潜口腊八旅游文化节等地方特色民俗节庆,发展节庆旅游。&
  推进“旅游+农业”。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和徽州传统村落保护开发,深度挖掘地域文化,做活特色文章。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推广洽舍、坤沙徽州农舍“五统一”乡村旅游经营模式,鼓励发展有特色的农家乐,推出民宿客栈、民俗体验等一批乡村旅游度假产品。建设一批有山水依托、乡愁记忆、地域特色的旅游特色小镇(村),提升农业生态观光游、农耕农事体验、农家生活体验游等旅游产品品位,促进农民增收,带动旅游扶贫。&
  推进“旅游+体育”。依托徽州绿道,建立休闲慢生活旅游系统,打造中国徽州国际乡村慢步大会品牌,加大与国内外知名体育资讯平台及户外运动机构、俱乐部合作,积极谋划举办大型赛事,发展体育旅游,打造运动休闲旅游业态。&
  推进“旅游+工业”。开发工业的旅游休闲功能,对具备资源条件的企业,通过游客参观通道设置,对产品的生产过程进行展示,让游客参观体验,提高产品附加值。加大对旅游商品创意设计和老字号纪念品、特色手工艺品开发支持力度,推出一批有地域特色的旅游纪念商品。&
  推进“旅游+摄影”。依托百佳摄影点建设,提升摄影点基础设施、品牌形象,延伸扩展摄影旅游产业链,把摄影旅游培育成旅游经济新的增长点,继续举办好“休闲养生在徽州”摄影大赛、茶花摄影节、灵山油菜花节、蜀源葵花节、西溪南湿地婚纱摄影节等大型摄影主题相关活动,不断提高徽州摄影旅游产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推进“旅游+互联网”。建设智慧旅游系统,加快旅游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发展,建立涵盖徽州全区旅游资源的电商集合平台和数据中心,进一步整合全区旅游资源,将徽州旅游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在重要旅游节点包括高铁站旅游咨询服务区、汽车客运站、旅游景区、酒店、乡村旅游点实现智慧旅游系统全覆盖,形成完善的智慧旅游产品、营销、管理和服务体系,用智慧旅游创造旅游新体验,促进旅游转型提升。&
  积极开拓旅游市场。紧扣古徽州文化旅游区,以“中国梦o浪漫红”为主题形象,统筹全区旅游营销资源,强化全域旅游营销推广,扩大“徽州旅游”影响力。紧抓黄山高铁开通机遇,以京福高铁途经的大中型城市为中心,开展系列旅游推介活动,扩大旅游市场的覆盖面。积极对接“一带一路”战略,拓展境外旅游市场。加强与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网络、电视、报刊和旅游专业平台合作,有效利用国内外重大文化交流活动、体育赛事、节庆活动,加大宣传力度,提升徽州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大力提升旅游接待水平。围绕打造游客向往的旅游目的地目标,大力推进休闲观光旅游接待基地建设,进一步加强软硬件建设,让游客在徽州吃的放心、住的舒心、行的省心、玩的开心、购的称心。紧抓全方位环境改善和设施配套,加快推进一批重大旅游项目建设,健全区域旅游集散服务中心功能,深入推进“旅游厕所革命”,完善旅游标识牌、停车场、免费无线宽带网络等公共服务设施,加快智慧旅游应用和推广,提升旅游服务智能化水平,着力构建“快旅慢游”服务体系。加强旅游从业人员业务和能力的培训,强化旅游协会行业自律,完善旅游服务标准体系,加强旅游市场监管和旅游安全,推进旅游市场联合执法,不断提升旅客满意度。&
  二、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以现代物流、金融服务、电子商务、商务服务、科技服务等为重点,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实现服务业与现代农业、制造业在更高水平上有机融合,推动我区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现代物流。全面推进物流与工业、农业、商业等相关产业的联动发展,大力发展仓储、货代、联运、快递和冷链物流等现代物流业。依托快速交通通道,加快建设黄山市徽州现代物流园,培育引进一批第三方物流企业,建设集仓储、信息交易、零担快运、汽修汽配及电商和专业市场为一体的综合性现代物流中心,打造黄山市重要的物流基地。&
  金融服务。鼓励国内外金融机构来我区设立区域总部和分支机构。加快发展地方金融组织,支持地方中小银行、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和融资性担保公司发展。加大金融服务下乡力度,发展惠农金融服务室。鼓励、支持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产业领域。加强“银政担”合作,规范发展融资性担保公司。&
  电子商务。完善电子商务创新发展意见,支持中小企业加快电子商务普及应用,引导小微企业依托第三方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开展业务,打造一批电子商务企业梯队。积极引进社会资本新建或改造楼宇兴办电子商务集聚区,鼓励电子商务企业、快递公司和个人进驻。加强与安徽大学、黄山学院等高等院校、优势企业的战略合作,着力在平台研发、技术、资源、人才等方面进行互联互通,积极推进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和功能完善,强化电子商务产业相关配套服务,力争打造一个具有区域性影响力的综合性电子商务平台。深入实施电子商务示范带动工程,推进农村电子商务市场发展,培育支持跨境电子商务、移动电子商务等新型业态,推进电子商务产业园建设,积极创建省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示范企业。到2020年,电商总产值达到2.4亿元,省级电子商务示范企业3个、示范村7个。&
  商务服务。吸引国内外企业、跨国公司的地区总部及其研发中心、销售中心、采购中心、结算中心落户我区。培育发展总部经济,加快普天世纪园总部经济园等项目建设,做实丰乐河总部经济带。大力发展会计、法律、认证、策划、广告、融资租赁、会展以及技术中介、就业中介、产权中介等商务服务业。重视培育品牌和商誉,发展无形资产、信用等评估服务。&
  科技服务。大力发展研发、设计、创意等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服务业,鼓励发展技术交易市场和技术产权交易、技术评估咨询、科技成果推广等科技中介服务业。开展科技成果、知识产权、科技人才、科技金融、公共技术服务等平台建设,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实现科技成果及研发能力与企业需求的有效对接。积极引导我区工业企业实现从制造领域向关联服务领域延伸,依托现有国家和省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推动工业企业主辅分离,使之成为服务全行业、具有创造力和影响力的科技研发中心。&
  三、提升发展生活性服务业&
  以商业贸易、健康服务、居民服务、房地产等为重点,提升发展传统服务业,为我区居民和外来游客提供更加丰富、更加优质的生活服务,营造宜居宜业宜游的良好生活环境。到2020年,力争销售额亿元以上的商贸企业达到3家,新增特色商业街区2个,国家级和省级“老字号”企业2家。&
  商业贸易。推进老城区商业网点升级换代和功能更新,提升潜口紫霞美食街、岩寺古镇、纳尼亚小镇、汇丰广场等特色商业街区品位,加快形成合理有序的商业网点布局。大力引进国内外知名商贸企业,提升发展丰乐阳光广场、丰乐怡庭等城市综合体、新时代商贸城、岩寺老街及颖溪河商业街区等,扩大商贸流通业的规模、档次和功能。鼓励商贸流通企业发展连锁经营、电子商务、超市、仓储式商场等新型业态,构建实惠便利的居民商贸服务体系。&
  健康服务。加强政策引导,充分调动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快发展健康养老、体育健身、医疗保健等健康服务业,积极探索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加快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融合发展,推动基本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精神慰藉、文化服务、紧急救援、临终关怀等领域养老服务的发展。鼓励建设养老机构、老年公寓和健康养护中心等,积极开发老年产品和服务。&
  居民服务。大力发展休闲娱乐、餐饮、农产品市场等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产业,提高生活便利化程度。积极培育消费热点,发展新型消费业态,培育发展康复保健、医疗护理、健身养生等健康服务业,加快发展养老托幼、家政服务等家庭服务业。支持创办各种便民利民的社区服务企业和中介机构,促进社区服务产业化发展。&
  房地产。稳妥发展房地产业,支持居民自住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大力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推广使用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提高住宅科技含量。加快住房信息系统建设,稳妥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着力解决中低收入人群住房问题。积极推进棚户区改造和农村危房改造。认真落实房地产去库存各项措施,加快农民工市民化,积极发展住房租赁市场,扩大有效需求,促进房地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积极发展各类酒店和度假型旅居地产,加快发展休闲度假、疗养、养老等常住型地产,配套发展商业和其他类地产,推进由“旅游目的地”的单一功能向“旅游目的地、暂时居住地、永久居住地”三位一体综合功能转变。&
  四、建设服务业发展集聚区&
  紧扣把我区建设成为黄山市重要的物流基地目标,围绕丰乐河三期建设,整合资源,明确定位,加大对外招商力度,推进黄山市徽州现代物流园集聚区建设,努力打造省级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沿丰乐河至西溪南古村落加快打造现代服务业产业带,重点发展总部经济、现代金融、保险、融资租赁、会展经济、文化创意、信息咨询等现代服务业,以置业大厦、谢裕大、天旺科技、荣锦中标产业园等商务大楼为载体,形成以特色农产品、高档石材为核心的电子商务集聚区。承接高铁辐射,加大G3高速连接走廊两侧开发,加快推进黄山o美丽之冠、谢裕大茶博园、贯之园等项目和古徽州文化旅游区建设,力争打造成为国内一流的休闲、养老、医疗、保健等高端生活性服务业基地。&
  专栏4 现代服务业重点建设项目&
  第三节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
  加快推进现代农业提升行动,以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为重点,开展绿色增效、品牌拓展、主体培育、科技推广、产业融合、改革创新“六大示范行动”,逐步形成具有徽州特色产业发展新格局,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和精深加工水平。到2020年,农村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达8000万元,村村经营性收入达10万元以上。&
  一、加快推进农业结构调整&
  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调整优化农产品种养结构,注重经济效益和绿色环保,大力发展茶叶、蜂业、竹业、油茶、香榧、果蔬等特色种养殖以及林药、林禽等林下经济。重点支持茶产业、蜜蜂产业发展,力争到2020年,茶园面积达6万亩,产量2000吨,茶产业综合产值达12亿元以上,发展蜜蜂1.2万群,总量达到13万群,产量达1亿吨。加大政策扶持和技术指导,推行规范化、标准化生产,进一步壮大产业规模。加快农业“接二连三”,推动“互联网+绿色农业”,支持龙头企业开展物联网技术示范应用,力促线上线下实现全覆盖。&
  二、大力发展精致农业&
  立足地域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具有徽州特色的绿色生态、优质品牌农业。推进农业精品化,强化农业精细管理和经营,加快推进农业科研成果转化,从品种改良、品质提升、品牌创建入手,引进推广经济作物新品种,大力培育发展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力争到2020年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达20万亩。积极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产品,合理开发休闲观光农业,扎实推进标准化畜禽养殖场建设,推进农业产业精深化。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技术改造、基地建设、新产品开发的支持力度,推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实施农产品精深加工。充分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建立“公司+合作社(基地)+订单农户”的经营组织方式,打造一批国内知名农业龙头企业,达到“扶持一个龙头、壮大一个产业、致富一方百姓”的效果。推进农业品牌化,加强农业品牌创建,实行农产品产地准出、质量追溯、退出召回等制度,加强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原产地标志认定和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工作,积极争创一批中国驰名商标、地理证明商标、中国农业名牌产品,进一步提升我区农业品牌影响力。&
  三、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大力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加快培育以龙头企业为核心、专业合作社为纽带、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为基础的集生产、加工、服务于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积极打造农业产业化企业“甲级队”。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积极引导农民采取出租、托管、入股等方式将土地经营权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集中,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发展,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业产业化健康发展,进一步增强服务带动农户的能力。加快培育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鼓励工商资本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农产品加工流通和农业社会化服务。到2020年,全区超五千万元龙头企业达20家以上,发展家庭农场100家,培育新型农民200人以上。&
  四、强化农业社会化服务&
  构建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探索建立区级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完善乡镇农技推广综合服务中心功能,为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发展提供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等农技服务。加快农村集体资产交易市场建设,初步构建土地承包纠纷调解仲裁体系,为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按照市场化机制流转获得农村土地搭建平台。大力培育农业经营性服务组织,采取政府订购、定向委托、奖励补助等方式,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组织、农业行业协会等服务组织参与农业生产经营服务。加大农村金融服务,探索运用财政资金撬动金融资本方式,解决新型经营主体“贷款难”问题。&
  专栏5 现代农业发展重点&
第四章 增强创新驱动能力
  把创新摆在提高产业竞争力的核心位置,完善有利于创新的制度环境,提升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构建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发展模式,推动经济发展由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向创新驱动转变。&
  第一节 加快培育创新型企业&
  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使企业成为研究开发投入、技术创新活动、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
  一、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认真落实省支持创新驱动“1+10”政策、市“1+12”政策体系和我区扶持产业发展的政策,引导社会资本投向创新领域,重点支持科技型企业发展,着力加强创新型企业培育。鼓励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快建立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研发机构和工程化平台,引导人才、技术、科研资金等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推动企业与科研院所、高校开展多种形式合作,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引导和扶持企业参与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制定,采用国际先进标准组织生产。支持企业引进急需的关键技术,提高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制定优惠政策,鼓励科研人员到我区创办科技型企业。到2020年,新增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达到45%,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累计达到20件。&
  二、加快培育壮大骨干企业&
  坚持招大引强与内生培育相结合,培育一批处在行业前列、具有较强竞争力和资源整合能力的骨干企业。扶持企业进入主板、中小企业板和创业板及“新三板”上市融资,利用资本市场做强做大。支持企业进行跨行业、跨区域、跨所有制的行业并购和重组。推动产业链关键环节的整合、延长和优化,打造以骨干企业为核心、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链,带动上下游相关环节配套企业协同发展。促进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升级,培育一批“小巨人”企业。到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达到110家以上,3户企业销售收入超10亿元,7户企业销售收入超5亿元,35户企业销售收入超亿元,5户企业上市,“专精特新”标杆企业56户。&
  三、加强质量品牌建设&
  以争创中国质量奖、安徽省政府质量奖、中国驰名商标、中华老字号、安徽名牌产品、安徽省著名商标等为引领,实施品牌强企战略,推动“徽州品牌”向“安徽品牌”、“中国品牌”升级。加大品牌宣传推广力度,树立徽州制造、徽州服务品牌良好形象。开展质量标杆和领先企业示范行动,推广先进质量管理技术和方法。完善质量监管体系,加大对质量违法和假冒品牌行为的打击和惩处力度。到2020年,中国驰名商标达到10个、省著名商标达到30个、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达到2个,省名牌产品30个,中华老字号和安徽老字号企业达到5家。&
  第二节 加快建设创新平台&
  整合区域创新资源,围绕前沿技术和关键核心技术,构筑专业的科技创新平台,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一、建设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平台&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对基础性强、公共特征明显的共性技术加大财政投入,集中力量攻克一批关键共性技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争取国家、省、市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重要科研机构和重大创新能力项目落户我区。强化与合肥、南京、杭州、上海等创新资源密集区域的技术合作,吸引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在我区建立成果转移中心或研发、成果转化基地,提高创新起点,缩短创新周期。鼓励企业建设面向行业的公共技术服务中心、产品检测检验中心等机构。到2020年,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6家。&
  二、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建设面向中小微企业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创业示范基地,为中小微创新企业和创客搭建更多的平台,支持万众创新、草根创新、小微创新和创客发展。完善中小创新型企业的引入和培育机制,加大对初创期、成长期科技企业的支持,重点在电子商务、旅游服务、信息服务、工业设计、“互联网+”等领域培育一批创新型中小企业。利用我区与黄山学院等共建的地校战略合作平台,建设现代服务业创业基地或孵化基地,积极培育以置业大厦为载体的创客基地,依托“互联网+”打造社会化“双创”平台。提供适当补贴和成本较低的场所,建立创业创新公共平台,培育发展众创空间。对劳动者创办社会组织、从事网络创业的,给予创业扶持。整合利用闲置资源,为创业者提供场地支持。到2020年,新增小微工业企业100户以上,申报建立1个省级民营创业孵化基地和1个市级创业孵化基地。深入开展民营经济提升工程,把发展民营经济和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积极鼓励民间投资,完善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政策体系,落实“个转企”便捷准入、税费减免、财政支持等政策措施,引导民营企业建立现代制度。鼓励民营资本通过出资入股、收购股权、认购可转债、股权置换等多种方式,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以及企业经营管理,扎实有序开展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实行同股同权,确实维护各类股东合法权益。到2020年,民营经济总量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83%以上。&
  第三节 完善创新体制机制&
  进一步完善有利于创新的体制机制,激发创新活力。&
  一、完善创新科技投入机制&
  加大财政对科技发展的投入,帮助企业申报科技计划项目,争取国家和省、市项目支持。完善“谁创新谁受益”的市场激励机制,引导全社会增加创新资源投入。探索建立科技金融体系,促进科技与金融紧密结合,大力培育和发展创业投资、股权投资和知识产权质押等鼓励创新的金融政策,鼓励发展科技担保公司、科技小额贷款公司,引导更多的社会资本投向技术创新。拓展投融资渠道,支持成长性高、科技含量高的企业利用资本市场发展壮大。加强科普宣传,提高全民科学素质。&
  二、构建创业创新人才高地&
  激发企业家精神,把握创新为源、质量为本、管理为基、绿色为重、人才为先关键点,多措并举扶持企业优秀经营人才在市场竞争中成长。围绕我区主导产业和重点领域,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完善人才激励政策,推进各类引才、引智计划实施,加强高层次科技人才及团队引进工作,加速集聚创业创新领军人才,为我区产业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保证。加快建设高素质高技能产业人才队伍,实施创业创新人才培养计划,争取黄山学院、黄山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密切结合我区产业情况设立相关专业,实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提高人才本地化率。鼓励和支持企业进行用人制度、薪酬制度改革,探索股权、期权在内的多种形式激励机制的运用,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先进管理理念,体现人才的创新价值。高度重视非遗传承人、工艺美术大师等特色队伍人才建设,推动特色人才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到2020年,人才资源总量增加1.8万人以上,人才资源占人力资源总量的比重提高到18%,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总量达到2000人以上,在重点产业领域培养造就5名领军型、10名成长型、20名创业型企业家及优秀职业经理人。新增市级以上科研平台10个,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1700人以上,技师、高级技师达到160人以上。&
第五章 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发展
  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发展提升行动,以新型城镇化为主导,坚持城镇化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把城市和乡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促进城乡相互融合、共同发展,有效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
  第一节 打赢脱贫攻坚战&
  按照省委、省政府实行“三年集中攻坚、两年巩固提升”的总要求,进一步细化落实扶贫对象和需求、脱贫时限、扶贫措施、脱贫责任等扶贫开发“四项清单”,不断创新扶贫开发机制,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深入实施脱贫攻坚十大工程,集全区、全社会力量,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2016年度,实现减贫人口1560人以上,完成坑上、东山、容溪、罗田4个贫困村的脱贫目标;到2017年底,12个贫困村基本出列,所有贫困人口基本脱贫。实施产业脱贫工程,实施种养加、旅游、电商、光伏等产业扶贫,着力解决贫困村、贫困户造血不足问题;实施就业脱贫工程,统筹使用各类培训资源,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力度,确保贫困户劳动力通过技能培训至少掌握1项致富技能;实施生态保护脱贫工程,加强防灾减灾避灾,加大山区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力度,以整村推进为平台,开展环境整治,加快改善贫困村人居环境;实施智力脱贫工程,加强教育扶贫,坚持扶贫先扶智,让贫困家庭子女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从根本上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加强人才科技文化扶贫,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实施社保兜底脱贫工程,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无法通过产业扶持和就业帮助实现脱贫的家庭实现政策性保障兜底,提高农村特困人员供养水平,改善供养条件;实施健康脱贫工程,健全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保障贫困人口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努力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实施基础设施建设扶贫工程,建设农村道路畅通等基础建设配套工程,改善贫困村生产生活条件;实施金融扶贫工程,鼓励和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加大对脱贫攻坚的金融支持,积极发展扶贫小额信贷,支持贫困户发展产业,实现增收致富;实施社会扶贫工程,坚持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相结合,广泛动员和凝聚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形成政府、市场、社会互为支撑,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大扶贫开发格局,形成全区脱贫攻坚的强大合力。&
  第二节 提升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
  坚持集约发展,框定总量、限定容量、盘活存量、做优增量、提高质量,立足区情,以人为本,着重在提升城市规划水平、建设水平和管理水平上下功夫,发扬徽派建筑风格“基因”,加强城市公共管理,完善城市治理体系,增强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资源环境对人口的承载能力,提高城市发展的持续性、宜居性,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一、加强中心城区建设&
  以黄山建设安徽区域中心城市为契机,主动融入黄山市主城区“一环三片”空间布局,加快建设中心城区,强化中心城区作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地位,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将“一尊重、五统筹”理念贯穿城市发展的全过程,不断提升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积极做好与黄山市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调整完善的对接工作,增加岩寺组团的建设用地规模,推动各类空间规划“多规合一”。推进老城区保护开发,深刻发掘、传承城市记忆,精心打造特色文化街区和商业街区,强化金融商贸、高端商务、文化娱乐、科研文教等服务功能,打造城市商务商贸和文化中心,加快推进产城融合。实施丰乐河三期、城北工业园三期、城北片区等路网建设,推进老旧主次干道和广场提升,按规划建设若干公园,打造分区域市民活动中心;加快污水处理厂一期提标二期建设,强力推进管网检修改造工程,确保污水处理厂运行安全、达标排放;加快一水厂上迁及城市备用水源工程建设,适时启动二水厂扩建工程,保障徽州区城市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加大城市节水建设项目投入,推进节水型城市建设。统筹规划城市停车场建设,合理安排地下空间,加快建设地下综合管廊。大力推进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推进丰乐河整治项目,提升丰乐河两岸滨河风貌,提升城区品位,彰显城市魅力。围绕“三美四好”目标,全面启动美丽社区建设,强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优美环境建设、服务能力提升、文明创建、平安社区创建、规范社区治理、便民利民服务等七大工程,努力打造环境优美、服务完善、管理有序、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让城市成为市民的美好家园。到2020年,全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5%左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6%左右。&
  二、提升小城镇建设水平&
  进一步完善城乡规划体系,注重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利用,加大古村落古建筑修复、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整治提升力度。合理确定城镇人口空间分布和开发强度,完善基础设施和配套生活设施,提升小城镇综合承载力。岩寺镇加快推进基础设施与中心城区互联互通、共建共享,加速农村与城区深度融合,加快村民“居民化”步伐,努力打造全市“产城一体”先行镇;西溪南镇立足黄山北站等区位优势,依托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与中国蜜蜂之乡品牌,重点发展旅游、现代服务业、特色农业等产业,同步融入黄山现代化站前区,建成以文化体验、艺术驻留为特色的国家级“慢生活”休闲名镇和京福高铁上的重要城镇;潜口镇充分发挥交通区位优势和文化旅游优势,加快星级酒店群、乡村酒店、休闲养生基地、旅游商品市场、金紫祠、潜口老街等开发建设,打造黄山市重要的游客综合接待基地,建成以生态文化旅游为特色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和黄山市中心镇;呈坎镇以打造安徽省历史文化名镇、黄山市重点镇、徽州区中心镇和特色旅游产业集聚区为目标,建成以生态文化旅游为特色的旅游型镇区。积极打造S103线徽州区段沿线乡村旅游长廊,使之成为北对接黄山风景区、南联系古徽州文化旅游区两个5A级景区的纽带。加强洽舍、杨村、富溪三个乡基础设施建设,洽舍乡打造以农副产品加工业及旅游业服务为主特色乡;杨村乡打造成为全市木本油料生产加工体验基地和集休闲、度假、疗养于一体的生态旅游美丽乡镇;富溪乡打造成为高品质黄山毛峰核心基地和以茶文化为特色的休闲观光养生度假基地。按照“分类分批、梯次推进”的原则,加快建设一批产业特色鲜明、社会功能配套、生态环境优美、人文气息浓厚、体制机制灵活、示范效应显著的特色小镇,重点抓好列入西溪南创意小镇、潜口养生小镇等两个全市首批特色小镇建设。&
  三、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坚持依法、科学、从严、有序管理城市,推进城市管理的科学化、法制化、规范化、精细化,开展城市建设管理提升活动。深入开展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活动,巩固永佳大道风貌整治、黄山路改造提升、岩寺老街、徽州文化公园等重点项目建设成果。推行公私合营(ppp)模式,引进社会资本参与城市管理运营,加强市政设施、园林绿化、道路保洁、污水处理、丰乐河水环境等管护。创新城市管理方式,以数字城市技术为依托,深入推进网格化、精细化管理。加强城市立面景观综合整治。启动岩寺老城区保护开发规划编制工作,加快棚户区和危房改造,有序推进老旧住宅小区综合治理。推进城市绿色发展,高度重视做好建筑节能,提高建筑标准和工程质量。开展城市地下管网普查和整治工作。加强市容管理,加大净化、绿化、亮化、美化力度,打造整洁、有序、安全、舒适的城市人居环境。&
  第三节 深化美丽乡村建设&
  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坚持发展、保护与文化传承相协调,突出地域特色,大力培育中心村、整治自然村、提升特色村,优先开展乡镇政府驻地所在行政村中心村建设,同步推进乡镇政府驻地建成区环境整治,实现美丽乡村建设由“以点为主”向“由点带面”的战略转换,力争到2020年实现“全覆盖”。科学编制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加强与村庄布点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区域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中心村建设规划等多规衔接,推进多规合一,发挥规划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科学引领作用。扎实开展乡镇政府驻地建成区整治建设,突出抓好治脏、治乱、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配套工作,重点整治乡镇建成区道路、背街小巷、镇村结合部等区域环境卫生,着力解决建筑乱搭乱建、车辆乱停乱放、商铺乱摆乱占等问题,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农村道路、清洁能源、饮水安全、农田水利、信息畅通为重点,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共建共享,形成城乡衔接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网络,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确保到2017年底,全面完成我区所有乡镇驻地整治任务建设,充分发挥生态、文化、旅游优势,加快各乡镇特色产业发展,建设一批各具特色的美丽乡镇。持续推进中心村和自然村环境整治,重点抓好垃圾处理、饮水安全巩固提升、房前屋后环境整治等重点工作,深入开展“三线三边”和村庄环境综合整治,确保高速沿线、高铁沿线、乡镇政府所在村和区县交界处环境明显提升改善,到2020年,确保全区80%的中心村达到美丽乡村建设要求,90%以上的自然村得到合理整治,力争成为全市美丽乡村建设的排头兵。着力做好徽文化保护传承,注重古建筑保护利用,加强对古村落、古民居、古祠堂、古桥古道等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利用,深入挖掘、合理开发利用徽州传统技艺、习俗等非物质文化。不断提高产业发展水平,培育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大力发展精致农业,积极培育休闲观光、摄影写生、民宿客栈、农家乐等乡村旅游业态,创新盘活集体“三资”,合理开发集体资源,积极探索财政投入到设施农业、乡村旅游等项目资金转为集体资产,以入股分红、固定回报等方式,增加村集体收入。切实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培育文明乡风,培育健康文明生活方式,树立向善的新风尚,积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不断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加强农村民主法治建设,不断提高村民自治水平,加快美丽乡村由“物的新农村”向“人的新农村”转变。建立健全长效管护机制,进一步健全中心村保洁制度,建立村庄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道路、供排水、绿化、亮化等公用设施的长效管护制度,积极探索建立区财政补助、村集体补贴、住户适量付费、社会资本参与相结合的管护经费保障制度,积极引进和对接市场资源,通过向社会购买公共设施管护服务,巩固美丽乡村建设成果。积极发动农民参与后期管护工作,让农民自己动手共建共管美丽家园。&
  专栏6 城市基础设施重点建设项目&
第六章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加快推进绿色发展提升行动,按照建设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的要求,全面落实国家和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统筹推进资源节约、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工作,提高应对气候变化能力,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使徽州区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把徽州区建设成为空间布局合理、产业绿色低碳、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优良的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
  第一节 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
  全面落实国家、省、市主体功能区规划,合理确定城镇、农业、生态三类空间的比例结构、功能定位、发展方向和管制原则,科学划定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开发管制界限,引导形成主体功能清晰、发展导向明确、开发秩序规范,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相互协调的空间开发新格局。积极争取省级重点开发区域扶持政策,进一步增强产业配套能力。严格管制黄山风景名胜区徽州区部分、天湖省级自然保护区等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各类开发活动,因地制宜地发展旅游、观光休闲农业等特色产业。建立产业发展负面清单制度,根据不同主体功能定位,研究制定禁止和限制发展产业目录。积极创造条件,争取进入新一轮主体功能区调整。&
  第二节 加强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坚持开发和节约并举、节约优先的方针,加快构建绿色产业体系,推进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一、深入推进节能降耗&
  积极开展结构节能、技术节能、管理节能和全民节能,大幅减少能源消费排放,推动形成绿色能源结构。严格实施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制度,实施重点用能单位节能低碳行动和重点产业能效提升计划。加大新技术、新产品推广力度,推进重点用能企业技术改造,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抓好工业、建筑、交通运输和公共机构等领域的节能,开展节能产品进机关、企业、学校、社区和家庭活动。加快发展绿色社区和绿色建筑,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推进合同能源管理,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
  二、加强资源节约利用&
  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集约用地制度,坚守耕地红线,确保全区耕地保有量不减少,全面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严格实施单位土地面积投资强度标准和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标准,控制城乡建设用地总规模,不断提高单位土地投入产出效率。强化用地供后监管,加大闲置土地处置力度,推进低效用地再利用。鼓励生产和使用节能节水节材产品、再生产品,减少一次性用品和包装材料的使用,降低原材料消耗。合理利用和节约水资源,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执行取水许可制度,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推进农业节水和城市节水。&
  三、培育发展循环经济&
  以提高资源产出效率为目标,推进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循环经济发展。围绕新型材料、机械电子、农副产品深加工等产业集群,合理规划园区企业结构和布局,鼓励企业通过资源共享、废弃物利用等途径发展循环工业。支持企业、园区开展循环经济试点,争创国家和省级循环经济示范单位。推进各种农业资源往复多层与高效利用,减少废弃物和污染物,促进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倡导绿色消费模式,发展循环型服务业。完善循环经济的政策支撑机制,健全统计考核评价制度。&
  第三节 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坚持保护为先、永续利用,着力解决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水污染、空气污染等突出环境问题,有效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实施环境监管网格化,全面完成市下达的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维护人民群众健康和环境权益,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加强水环境保护&
  严格执行“水十条”,落实和完善“河长制”,加强区内中小河流和水库治理,全方位改善水环境,确保全区地表水好于Ⅲ类水质。饮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上游500米下游200米设定为一级水源保护区,禁止在水源一级保护区内设置排污口和采砂点,禁止兴建与水源保护无关的任何建设项目,以确保饮用水水源地环境安全。以落实国家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和综合规划为抓手,深入推进新安江流域综合治理,巩固提升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第一轮试点成效,抓好第二轮试点工作。完善丰乐河综合治理长效机制,完成丰乐河徽州区段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加快推进丰乐河水利遗产廊道公园建设。进一步加大治理力度,扎实做好水源地建设与保护、开展农业面源和工业、旅游业点源污染治理、河道综合整治、城镇生活污染防治、生态修复与建设、监测能力提升等工作。继续加大农村保洁、河面打捞、乡镇垃圾运营补助力度,完善村级垃圾清洁体系,积极推广社会化购买服务,提升保洁质量,确保农村环境进一步优化。加强日常核查督查,继续实施通报、预警、限批制度。强化执法监管,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加强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和监管,督促企业污水处理设施正常运行,做到稳定达标排放。到2020年,全区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5%以上。&
  二、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严格执行“大气十条”,加大工业废气治理力度,严格控制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尘、粉尘等大气污染物的排放总量。巩固清洁能源替代成果,严控新增工业燃煤锅炉。对城区和旅游景区饮食服务单位油烟污染进行整治,确保油烟污染物排放达到国家的相关要求。规范各类市政、建筑工地扬尘污染管理,开展扬尘、矿山整治活动。推广智能密闭新型渣土车,增加道路湿法清扫面积,减少二次扬尘污染。加强道路和生活小区的道路保洁,对露土区实行绿化覆盖。加强机动车尾气污染控制,推广机动车清洁燃料的使用,全部淘汰黄标车。加强大气质量自动监测站建设。&
  三、防治废弃物污染&
  加强对废弃物产生量大、污染重的重点行业的管理,推进废渣、废水、废气等工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加快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的规划建设,统筹城乡生活垃圾收集处理,推广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加快建设垃圾收集处理设施。实行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收集、运输、处置的全过程监督管理。加强危险废物和化学品监管,督促危险废物产生单位、经营单位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产生企业加强日常监管。到2020年,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100%。&
  四、保护和修复自然生态系统&
  强化生态安全屏障,构筑以森林生态安全屏障及水系林网、农田林网、骨干道路林网生态安全网络为主体的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保护和培育森林生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九龙游戏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