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信f22参数手机能看vr电影吗

&p&实际上电影里展现出来的游戏世界本身就有多种问题。&/p&&p&首先,这是个MMO,意味着每一名玩家看到的东西,在另一名玩家眼里都应该是一致的,否则这个世界就无法自洽。&/p&&p&然而在电影中出现过以下场景:无重力舞池、需要攀爬的峭壁、需要跳过的高台、有加速度的赛车场景。而这些东西需要提供的重力和加速度反馈根本不是一个万向步行设备或者什么高敏感度的全身套装就能解决的。&/p&&p&而电影中甚至出现了很多只靠手套和VR头戴设备就游戏的玩家,包括开局的战斗中,一位妈妈玩家跳上了高台,现实中她直接跳上了沙发。不妨设想一下,如果她面前没有那个沙发怎么办呢?她的大脑接收到的视觉讯息是她跳上了一个比自己当前位置高的平台,而大脑会根据这个信息去调整腿部的动作和受力,然而实际中她落地点比大脑预期的要低,很有可能造成人因这个“意料外”的高低差而失去平衡“平地摔”(上楼梯的时候误以为多一层台阶而踩空的经历很多人都有吧)。&/p&&p&有些朋友提到可以用AR或者相近的方式通过玩家附近的环境而生成游戏环境,但是对于作品中纯粹的线上游戏也不现实,两个玩家在游戏里是同一个地点,然后一名玩家因为一米外有沙发所以有个高台,另一名玩家因为没有所以是平地?这样一来这俩玩家根本没法正常的交互因为他们眼中的“世界”完全不同。&/p&&p&&br&&/p&&p&至于完全失重的场景就不说了,就凭那些大众设备完全体现不出来…&/p&&p&&br&&/p&&p&另一方面,在最后的大战中很多真·路人玩家完全没有万向行走垫,就在大街上跑来跑去,也是绝对不会存在于未来的VR游戏发展方向里的,光是交通事故和跌落事故就够所有人吃一壶的了。&/p&&p&&br&&/p&&p&不过大概会有制作公司,按照电影剧本弄个“哈利迪的三大挑战”之类的VR体验游戏(或者过山车)……&/p&&p&&br&&/p&&p&=======================&/p&&p&再多嘴几句,电影的设置是采用了一种和现实生活距离感较小的实现方式,来让观众感受到“这种高端游戏技术已经全面普及,就连贫民区也能人手一个”&/p&&p&实际上是为了大背景的条件下做了艺术加工&/p&&p&否则要么看上去太科幻让观众有了距离感(“好像200年内做不出来啊”),要么就会让观众感觉太过昂贵依旧会有距离感(“这套设备怎么看没个十几万下不来啊”)&/p&
实际上电影里展现出来的游戏世界本身就有多种问题。首先,这是个MMO,意味着每一名玩家看到的东西,在另一名玩家眼里都应该是一致的,否则这个世界就无法自洽。然而在电影中出现过以下场景:无重力舞池、需要攀爬的峭壁、需要跳过的高台、有加速度的赛车场…
&p&玩家和从业者考虑问题果然差得很远。比如上面的某个朋友敏锐的注意到了碰撞计算量的问题,而其他朋友只能掰扯反重力或者脑后插管这样的想象。&/p&&p&这个问题从几方面来说吧。&/p&&p&首先是交互设备,现在VR游戏最大的问题是没能提供一个有效的交互环境,包括实现无限空间移动和全身性力反馈。只有实现这两个VR游戏才是安全,可娱乐的VR环境。在移动方面KAT新出的跑步机已经比之前市面上的VR跑步机都好用了。下面问题的关键就是&b&全身性的力反馈系统&/b&。&/p&&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www.bilibili.com/video/avFfrom%3Dsearch%26seid%3D& data-draft-node=&block& data-draft-type=&link-card& data-image=&https://pic4.zhimg.com/v2-4c673fed25191ca2dcd508b19ad74b8b_180x120.jpg& data-image-width=&1152& data-image-height=&720&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这不就跟头号玩家里面的VR游戏装备一样?KAT Walk mini 全新 VR 跑步机体验_哔哩哔哩 (゜-゜)つロ 干杯~-bilibili&/a&&p&不然就算完成了碰撞计算,没有设备能把力反馈的效果展示给用户,用户已经处于无法和环境互动的状态下,依旧无法真正在VR中上时间留存。&b&只有完成全身性得力反馈,手部力反馈才能真正在VR中有效起来&/b&。&/p&&p&再说仿真的问题,游戏环境从来就不需要仿真到和现实一样的高度,就可以似玩家理解游戏试图表达的内容。失重、漂浮这些实际上可以通过各种小手段来让用户感觉到。例如降低用户移动速度、增加参照物(悬浮的杯子)更多可移动方向等等。&/p&&p&电影里面表达的VR太滑稽了,是在没法子当成在表达VR,当成某种技术魔法可能更合适一点。例如翻上高台等于翻上沙发,那继续走是不是在无限延伸的沙发上?奇怪的想象。不过路上那些带着VR乱跑的人,倒是满符合现在一体机VR从业者对未来的想象。&/p&&p&内容方面,对于制作整个世界而言,指望一个公司能完整地搞定全部内容的制作,就和想象facebook的内容全部由facebook制作,或者youtube拍摄了全部网站上的视频一样,是完全不可思议的。最理想的方式是平台提供了内容制作工具,用户自己建造。从历史来看,用户不但有能力创造,甚至还能从小组转变为商业公司来建造,就像《第二人生》里面发生过的所有事情一样。&/p&&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v2-a1df993db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1024& data-rawheight=&62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24&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v2-a1df993db_r.jpg&&&/figure&&p&所以如果真的存在一个超大型的VR MMO游戏平台,那么最终他一定会成为无数人共同建造的《minecraft》。&/p&&p&至于万人大战这个,实在没啥好办法,我觉得按照现在的数据量,也就满足10~20在一起玩就是极限了。无论是渲染能力还是服务器还是带宽,都能给整炸了。想象一下,未来的用户可都是需要这个精度的Avatar的。&/p&&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v2-ece94aacf8c8c7ef2b15a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2000& data-rawheight=&112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00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v2-ece94aacf8c8c7ef2b15a_r.jpg&&&/figure&&p&说说结论吧。&/p&&p&如果能够在几年内制作出廉价的全身性力反馈设备,那么绿洲这种VR互联网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但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太可能出现万名玩家在同一个地图对磕的。很有可能实现的是10~20个高精度的玩家,带着一群低精度NPC来进行各种娱乐。&/p&
玩家和从业者考虑问题果然差得很远。比如上面的某个朋友敏锐的注意到了碰撞计算量的问题,而其他朋友只能掰扯反重力或者脑后插管这样的想象。这个问题从几方面来说吧。首先是交互设备,现在VR游戏最大的问题是没能提供一个有效的交互环境,包括实现无限空间…
&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v2-c32e39a6cdffaf22b6e39_b.jp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36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v2-c32e39a6cdffaf22b6e39_r.jpg&&&/figure&&p&&/p&&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v2-c32e39a6cdffaf22b6e39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36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v2-c32e39a6cdffaf22b6e39_r.jpg&&&/figure&&p&&br&&/p&&p&想象一下,如果仅仅通过思想就能够让一台机器完成您的命令,不需要按任何按键,打字,按屏幕或遥控器输入,只需要通过大脑的力量。其实,这个科幻的场景可能比你想象的更接近现实。&/p&&p&Bill Kochevar的生活似乎被无可挽回的改变了,他在十年前骑自行车发生了事故,导致肩膀以下的部位全部瘫痪。&/p&&p&他的未来看起来很暗淡。&/p&&p&但去年,他植入了脑机接口(BCI),这使他能够在事故发生的八年后首次移动他的手臂和手掌。&/p&&p&传感器植入在他的大脑内,Kochevar 靠着想象一些特殊的动作花费四个月的时间来训练系统,如通过大脑想象转动手腕或抓握某物。&/p&&p&传感器在他大脑思考时,有效的记录了大脑每个部分被激发以及按照哪种顺序激发的情况。&/p&&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v2-f74f8f76bf4a65e27a54fdfcb91dde72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503& data-rawheight=&27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3&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v2-f74f8f76bf4a65e27a54fdfcb91dde72_r.jpg&&&/figure&&p&然后,当36个肌肉刺激电极植入他的手臂和手掌时,他很简单的就能控制自己的手去做想做的事情。经过几周时间,他就能够再次用手吃饭。&/p&&p&“这项研究成果提高了我做事情的能力,”他去年告诉BBC。&/p&&p&研究团队也在做精神控制轮椅的研究,以及通过传感器来让那些完全瘫痪的人们通过精神力量来回答yes和no。&/p&&p&当然,这项技术不仅仅是应用在健康领域。许多科技公司正在探索如何将大脑控制变成一个用户界面。&/p&&p&例如,最近,汽车制造商日产推出了一款“脑车连接(brain-to-vehicle)”头显,可通过监控驾驶员的脑电波,在司机手动操作之前完成司机想要进行的操作。&/p&&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v2-281b2b92ea9345a59eba840ecc03f3c3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36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v2-281b2b92ea9345a59eba840ecc03f3c3_r.jpg&&&/figure&&p&该系统的目标是让车辆比司机的自然反应更快地做出响应。&/p&&p&日产公司称,在一条有许多像发夹一样弯曲的山路上,“脑车连接(brain-to-vehicle)”技术能够让汽车更易于控制。在测试中,即使是非常有经验的驾驶员使用该系统,也能有更好的表现。&/p&&p&与此同时,虚拟现实(VR)公司 Neurable 开发了一款精神控制的电脑游戏,并且称该游戏应该会在今年晚些时候上市。玩家戴上配置了感应器的VR头显,只需将他们集中精神在一个物体上来操纵它即可:不需要使用任何的手柄。&/p&&p&还有一种更小规模的脑电图应用,EmojiMe制作了一副脑波阅读头显,它可以将佩戴者的情绪状态以动画表情的形式显示出来。发明这个耳机的人称,发明它是因为之前提到过的一个笑话。&/p&&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v2-ed0f4454fe5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36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v2-ed0f4454fe5_r.jpg&&&/figure&&p&研究BCI背后的推动力来自医学界,因此使得BCI在实际应用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因为医学界的技术将传感器植入大脑皮层后还能让它们保持高度的灵敏。&/p&&p&这些技术是否听起来让人觉得不可思议,而且这些传感器是如何工作的呢?&/p&&p&植入大脑皮层的传感器可以捕捉大脑中的神经元彼此通信时产生的微小电信号,通过BCI可以将脑部的活动情况绘制成脑电图(EEG),这与医院中使用的脑电图几乎一样复杂。&/p&&p&传感器接收到的这些信号包括α、β、δ、θ和伽马波,以及由视觉信号触发的各种信号。某些活动模式可以与特定想法相关联,因此系统可以判断到用户的实际想法。&/p&&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v2-15c789cab1ff5020ffed47ca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36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v2-15c789cab1ff5020ffed47ca_r.jpg&&&/figure&&p&例如,在日产公司的“脑车连接(brain-to-vehicle)”头显的情况下,它可以监控到大脑里有关动作的信号。并且该信号和系统中车辆收集到的数据有关联性。&/p&&p&日产公司发言人Nick Maxfield说道:“例如,‘200米内会出现转弯’这个头显会读取到大脑的这个准备活动,会将这个信息与车辆的传感器和地图进行配对”。&/p&&p&“人工智能可以结合脑波和传感器的数据分析确定应该怎么去做。例如,'马上接近弯道了,她才开始考虑转向,但是以目前的车速来看,她手动转弯已经太晚了,所以会判断让车辆立刻开始转弯。”&/p&&p&正因如此,Maxfield称,“脑车连接(brain-to-vehicle)”头显可保证司机有转弯或刹车就不会造成事故。&/p&&p&开发了世界上第一款思维控制街机游戏的开发商Neurable,声称其系统是最快的非侵入式BCI,并且由于其机器的学习系统,能够最准确的判断用户想要做什么。&/p&&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v2-3b669f17c4af007a884b177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36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v2-3b669f17c4af007a884b177_r.jpg&&&/figure&&p&Neurable对此用一组脑波模式,即事件相关电位(ERP)来解释说明,其可以确定游戏玩家何时想要采取行动。&/p&&p&“ERPs是当用户对目标选择感兴趣时产生的大脑反应。例如,按钮,对象等等目标发生了变化。”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Ramses Alcaide补充说道,这个反应完全适用于任何改变,物体是否在移动,闪烁或发出声音。&/p&&p&“然后,我们利用此响应为用户提供可以非常类似于使用智能电脑鼠标的控制。”&/p&&p&该公司已将其系统用于与eStudiofuture合作开发的虚拟现实(VR)游戏Awakening。这款游戏有点像Netflix系列的“Stranger Things”,它可以让孩子通过思维使用心灵力量操纵物体与敌人对战并成功逃生。&/p&&p&Neuable发布了一款允许游戏开发者使用其技术的套件,并表示预计其大脑传感器最终将成为VR头显的标准配置。&/p&&p&&b&更多的商业技术&/b&&/p&&p&科技公司正在为未来思考。&/p&&p&Facebook和其他公司正处于开发“沉默言论”的初期阶段,使用户只需通过思考即可打字。&/p&&p&与此同时,微软最近申请了一个机器学习系统的专利,该系统将使用脑电波启动和控制计算机应用程序。&/p&&p&当然,还有一个条件阻碍其成为能够真正成熟使用的技术,其需要使用外部安装的电极。但是大脑植入物风险大且价格昂贵,使其仅适用于能够最大条件改变生活的方面。&/p&&p&“侵入性BCI目前仅用于严重残疾人的实验上,”Alcaide先生说道,“未来我们能够看到所有人都能参与到侵入性BCI,但在此之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p&&p&&b&———————————&/b&&/p&&p&&b&更多新鲜有趣的相关资讯,欢迎关注VR陀螺的知乎号 或者在公众号关注VR陀螺!&/b&&/p&
想象一下,如果仅仅通过思想就能够让一台机器完成您的命令,不需要按任何按键,打字,按屏幕或遥控器输入,只需要通过大脑的力量。其实,这个科幻的场景可能比你想象的更接近现实。Bill Kochevar的生活似乎被无可挽回的改变了,他在十年前骑自行车发生了事…
&p&当然有可能,而且是标准的“无法被证伪”的一种假说。&/p&&p&不过这种类似的假说实际上并不是近代才有,早在“周庄梦蝶”之类的传说中我们就可得一瞥。而佛学更是从哲学层面,从这个角度来让人开悟。&/p&&p&比如说,佛学很讲究“放下执着”和“出世”。如果你玩一个网游的话,放下执着其实就是意味着不执着于游戏里的功名利禄各种得失,出世就是退出游戏。&/p&&p&反过来想想,一个人如果沉迷在游戏里无法自拔,会不会被周围的人看成疯子?&/p&&p&又或者,凡事都有“相”。而这个相,其实就是“人为添加的意义”。打个比方,如果我卖你一台手机,里面硬件完全一样,没有任何不同,只不过因为某些原因开不了机,对我们来说,价值就是零。我们在乎的,是 2560 × 1440 个像素里的 RGB 子像素被某种方式以某个亮度点亮,最后形成的一副图,然后还能和我们的手指反馈而已。分割到最底层不过是 1+1=10 的二进制,但如今人类经济的一切几乎都围绕着它来旋转。&/p&&p&像这些理念并不独显在佛教中,在人类的历史长河里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在各处出现。&/p&&p&哪怕是 Elon Musk,也说我们只有 1/ 的几率(one in a million chance)是生活在所谓的“现实”中的。因为,当文明足够发达的时候,我们的意识几乎会成为唯一可反复利用及扩展的资源。&/p&&p&但如果这是真相的话,对我们有什么影响呢?&/p&&p&所有的这些哲学宗教得出来的最后结论,永远都只有一条:Carpe Diem,活在当下。面对着人生的网游,把每天过得即像最后一天,又像第一天一样,这样的人生,想不精彩都难。&/p&
当然有可能,而且是标准的“无法被证伪”的一种假说。不过这种类似的假说实际上并不是近代才有,早在“周庄梦蝶”之类的传说中我们就可得一瞥。而佛学更是从哲学层面,从这个角度来让人开悟。比如说,佛学很讲究“放下执着”和“出世”。如果你玩一个网游的…
&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v2-bf1f5a8de190a003d193a855e95f236d_b.jpg& data-rawwidth=&1267& data-rawheight=&69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67&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v2-bf1f5a8de190a003d193a855e95f236d_r.jpg&&&/figure&&p&&b&文/ &/b&&a class=&member_mention& href=&https://www.zhihu.com/people/e3f1f48e3b084b47287cbcb77d08d358& data-title=&@insoulter& data-hash=&e3f1f48e3b084b47287cbcb77d08d358& data-hovercard=&p$b$e3f1f48e3b084b47287cbcb77d08d358& data-editable=&true&&@insoulter&/a&
&/p&&p&&b&演讲文稿整理/&/b& &a class=&member_mention& href=&https://www.zhihu.com/people/0e2f0ab389db417ae57c359cfb571379& data-title=&@LY要早睡早起& data-hash=&0e2f0ab389db417ae57c359cfb571379& data-hovercard=&p$b$0e2f0ab389db417ae57c359cfb571379& data-editable=&true&&@LY要早睡早起&/a& &br&&br&&/p&&blockquote&4月18、19两天的Facebook F8年度开发者大会上有许多看点,比如VR技术和“沟通让生活更美好”的社交帝国愿景。其中最让我感动的是第二天Keynote(主题报告)中,Regina Dugand的感性而丰富的压轴演讲。最开始没有想写这个,但是最近看到很多一些公众号的报道有些偏差,微博介绍的内容也不尽准确,所以我就组织一起运营微博的小妹妹整理了讲稿并写成文章,分享给大家。&br&&/blockquote&&br&&p&Dugand的演讲流畅自然,并且以“沟通和交流”为主线,引出了Facebook希望打造的两个产品①&b&无创式光学成像系统&/b&编码神经元活动,即无声语言系统,使瘫痪者能够打字;②&b&触觉震动传感器&/b&将不同波段的震动编码语言并被被受试者理解,为聋哑盲人服务。&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v2-5eba03afbbd_b.jpg& data-rawheight=&675& data-rawwidth=&12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00&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v2-5eba03afbbd_r.jpg&&&/figure&&br&&/p&&p&首先,Dugand提出说话是一种有损的压缩算法:我们的大脑有860亿个神经元,每秒触发上千次运作;由于并非所有神经元都同时触发,所以将其除以一个系数100,每秒能够产生大约1太字节的信息,相当于你的大脑中每秒在传输大约40部高清电影。如果你没有喝咖啡,现在你的大脑运转速度可能会慢十倍,所以,不妨说,你的大脑每秒在传输4部高清电影。而问题在于,如何将大脑中的所有信息输出到这个世界,我们有哪些选择?比如,当你说话时,每秒大约在传输100字节数据,换算成带宽,相当于1980年代的拨号调制解调器。所以,这就是我们目前的情况,每秒4部高清电影的传输需求,却使用1980年代的拨号调制解调器来传输。 (这是什么感觉?相当的卡啊!)这也许是我们热爱伟大作家和诗人的原因,因为他们在将思想的丰富内容压缩成文字时,做得更出色。&/p&&p&既然将无尽的思绪用有限的语言在短时间组织、表达这么困难,那如果能直接从大脑打字,岂不方便多了?彼此少了一些语言上的拘谨和组织问题上的烦恼,这就解决了无法很好地表达自自己想法的人,在说了一大堆之后别人更糊涂了的尴尬:“反正就是那个意思嘛”。&/p&&p&而科技想要帮助的,更是那些无法表达的人。&/p&&h2&&b&通过大脑直接打字&/b&&/h2&&p&Dugand播放了斯坦福大学Shenoy实验室与多家单位合作[1]的实验:&br&&/p&&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v2-ff82bb4c3bf_b.jpg& data-rawheight=&701& data-rawwidth=&125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50&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v2-ff82bb4c3bf_r.jpg&&&/figure&&p&
视频里的女性患有肌萎缩侧索硬化症,她的身体完全不能动。她不能行动或讲话,但是她能够用自己的意念打字。一系列豌豆大小的电极植入用于控制运动的运动皮层。当她想象自己在移动鼠标时,电极会记录她的神经元动作,然后电脑会学着代她移动鼠标。使用这个系统,她每分钟能打八个单词。她正在直接用大脑打字,每分钟打八个单词,虽然这个速度不到智能手机打字速度的三分之一,但是相比沉默无言,这个速度快如闪电。&/p&&p&虽然额妹子嘤,但毕竟这是很多年前的脑机接口技术了,Facebook团队不会仅限于此。于是,Dugand提出,如果不使用想象中的手臂移动,&b&直接解码语言&/b&呢?也就是说,你都不用集中精力去想怎么去打字了——机器会直接输出你的想法,并且是只输出你想表达的部分。(内心深处的小秘密是不会被曝光哒。)这是建立在他们假定你决定要分享的内容才会被传递到大脑的语言中枢的前提下。&/p&&p&有了强大的IDEA,再+强大的团队+强大的设备,事情应该就能实现。于是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物理学家兼神经科学教授Mark
Chevillet带领超过60名科学家、工程师准备通过构建一套拥有极高的空间和时间分辨率的光学神经成像系统。这套系统的优势在于:&/p&&p&&b&(1)无创&/b&&/p&&p&我们知道,目前成功的脑机接口大部分都是有创的,需要在大脑某区域植入电极。除了开颅,电极的损耗、免疫系统的影响体现着植入电极记录的不足。而这套光学神经成像系统采用无创传感器。这些电信业都在努力实现无创传感器的性能、成本和微型化,可以借科技的东风飞一会。&/p&&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v2-b6c00b3bbfa0_b.jpg& data-rawheight=&637& data-rawwidth=&117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178&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v2-b6c00b3bbfa0_r.jpg&&&/figure&&br&&p&&b&(2)精度&/b&&/p&&ul&&li&时间精度:当前的光学成像主要是功能性核磁共振(FMRI)和近红外成像(NIRS),但遗憾的是,这两种成像原理都只是测量到血氧含量的变化;用来捕捉较快的单词就捉襟见肘了。以近红外成像为例,产生神经活动时,该脑区的血流量和耗氧量都将增加;脱氧血红蛋白和含氧血红蛋白对光的吸收程度不同;由此可以通过对光的吸收来反映大脑皮层的血氧代谢情况,从而耦合脑区的活动。而神经活动的基本单位——以毫秒为单位的动作电位,反应的是钠离子进入细胞、钾离子排出细胞的过程。这套成像系统的优点在于可以追踪测量的是动作电位中钠钾离子浓度变化时的光学特征。而这,就可以达到毫秒级。&/li&&li&空间精度:小时候玩过的红色激光笔,贴近手指的时候会发红光,没有看到激光笔的原始解析度,是因为大多数光子在通过手指的时候因为散射而导致成像精度下降。准弹道光子因为不会散射而保持了非常高的精度,因此即使是无创的设备,也能够通过毛发、头皮和1cm厚的头骨解码每一个单词。&/li&&/ul&&p&如果开发成功了这个实时的无声语言系统,目标希望实现每分钟打100个单词。对于又需要的患者来说,这种神经假体能够提高增强现实的输入自然性,也可以无创地测量与语言相关的神经活动。在此基础上也能够开发规模化应用的系统。此外,语言的内容不仅包括发音、拼写,还包括语义。到时候,也许不同语言的患者交流时,机器也会自动解码成对方能够理解的词语。&/p&&br&&h2&&b&通过皮肤听别人说话&/b&&/h2&&p&19世纪法国科学家发明的Braille盲文点字,使得盲人可以通过指尖接触凸点来阅读信息。20世纪早期发明的Tadoma识字法,通过与海伦o凯勒的合作,通过植入皮肤的触觉震动传感器感知讲话时气流压力的改变,声带的振动,下颚的变化,从而理解复杂的语言输入,并为盲聋儿童提供一种可规模化应用的沟通方法。&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v2-cfc665fc5833_b.jpg& data-rawheight=&696& data-rawwidth=&126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64&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v2-cfc665fc5833_r.jpg&&&/figure&&br&&/p&&p&Dugand播放了一段视频,视频中,一个盲聋患者通过&b&植入手部皮肤下的传感器&/b&来“听对方说话”,并且竟然可以处理、理解甚至重现老师所讲的话。这些话他无法看见、听见,仅仅通过触觉去感知,就重复出“请等一下”“你是不是忘了关水?”的原话。&/p&&p&我们明白,大脑关于听觉的加工大致是通过耳蜗对声音执行傅里叶变化,将声音以不同频域的信息进行编码,再由神经元进行计算。而如果能够模仿耳蜗的作用,仅通过皮肤来传输分解后的频率信息,又会如何?&/p&&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v2-19cc640a0ac7ba_b.jpg& data-rawheight=&1255& data-rawwidth=&196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961&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v2-19cc640a0ac7ba_r.jpg&&&/figure&&br&&p&Dugand又放了一段视频:项目负责人(左)在软件上点击动词、名词、形容词,通过电气工程师(右)手臂上的频率感受器将这些信息以不同的频率的震动进行编码,女不到一个小时学习了9个触觉词汇,测试时她甚至可以非常准确地说出词语的组合(扔+白色+方块)。&/p&&p&全球有7.8亿既不能讲话又无法写字的患者,如果这两项技术能够实现,那将是多么美好啊。&/p&&p&在整理文稿的时候,不止一次地想起读大学时看到google的发布会时的感受:&b&情怀使得科技更进一步。&/b&&/p&&br&&br&&p&#参考资料#&/p&&p&[1] Pandarinath, C., Nuyujukian, P., Blabe, C. H., Sorice, B. L., Saab, J., Willett, F. R., & Henderson, J. M. (2017). High performance communication by people with paralysis using an intracortical brain-computer interface. &i&eLife&/i&, 6, e18554.&br&&/p&&p&F8大会主页 (需翻墙): &a href=&https://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www.fbf8.com/&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Join us at F8 2017&/a&&/p&&p&第二天的Keynote 视频(需翻墙): &a href=&https://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developers.facebook.com/videos/f8-7-keynote-day-2/&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span&&span class=&visible&&developers.facebook.com&/span&&span class=&invisible&&/videos/f8-7-keynote-day-2/&/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a&&/p&&p&感谢&a class=&member_mention& href=&https://www.zhihu.com/people/0e2f0ab389db417ae57c359cfb571379& data-title=&@LY要早睡早起& data-hash=&0e2f0ab389db417ae57c359cfb571379& data-hovercard=&p$b$0e2f0ab389db417ae57c359cfb571379& data-editable=&true&&@LY要早睡早起&/a& 和我一起整理文稿!&/p&&br&&p&&b&欢迎大家关注我们的知乎专栏:&/b&&a href=&https://zhuanlan.zhihu.com/ibrain& class=&internal&&行为与认知神经科学 - 知乎专栏&/a&&/p&&br&&p&&b&欢迎大家关注我们的其他平台:&/b&&/p&&p&微信公众号:脑人言(ibrain-talk)&br&新浪微博:&a href=&https://link.zhihu.com/?target=http%3A//weibo.com/icortex&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脑人言&/a&&/p&
演讲文稿整理/
4月18、19两天的Facebook F8年度开发者大会上有许多看点,比如VR技术和“沟通让生活更美好”的社交帝国愿景。其中最让我感动的是第二天Keynote(主题报告)中,Regina Dugand的感性而丰富的压轴演讲。最开始没…
&p&&b&虽然现在现在已经蹭不到这个话题的热度了,但我还是打算深入探讨一下Elon Musk为什么要建立Neuralink,进军脑机接口领域。&/b&&/p&&p&Elon Musk这个人争议比较大,我在这里就不去评述他了。但不得不说,他的眼光还是非常厉害的,的确是一个能够看到未来的人。&/p&&p&为什么这么说?&/p&&blockquote&他要开发脑机接口,是出于对人工智能的恐惧 - 他认为,按照目前AI的发展速度,用不了多久,人类就会被AI所统治,沦为傀儡。因此,他希望找到一种方法,让人类对抗AI。唯一的方法,就是让人类变得更强,不再依赖于独立的AI,让AI作为单纯的工具而存在。&/blockquote&&p&&b&脑机接口,就是让人类战胜AI的武器。&/b&&/p&&p&下面是我在2016年的一篇旧文,当时Neuralink还没有诞生,但我们从Musk身上已经可以看出一些信号了。&b&我对Elon Musk的想法进行了详细阐述,同时,我也介绍了脑机接口技术的历史,原理,以及一些重要的的脑机接口研究进展,权当上面几篇牛文的补充吧!&/b&&/p&&br&&p&&b&个人理解,不是脑机接口专家,如有偏差欢迎指正!全文6000字。首发:&/b&&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www.london-science.com/archives/1596&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深度】比起移民火星,埃隆.马斯克还有一个更加疯狂的想法:我们有希望实现它吗? - ScienceLondon未止科技&/a&&/p&&br&&p&作为SpaceX和特斯拉的老板而享誉世界,埃隆.马斯克已经成为了“创新”这个词的代言人。从电动跑车(Tesla)到太阳能电力(SolarCity),再从超级高铁(Hyperloop)到移民火星(SpaceX)-他提出过一系列看起来“不可能”的疯狂设想,都在今天变成了“可能”。然而就在今年,&b&埃隆.马斯克又提出一个比移民火星更加”科幻“的想法:大脑强化。从互联网到生物技术,埃隆.马斯克的”跨界“设想能否成为现实?&/b&&/p&&p&&b&在今年的6月初,埃隆.马斯克受邀参加了Code Conference 2016-这是一场由美国著名科技媒体Recode举办的,一年一度的科技界盛会。&/b&&/p&&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v2-5f976b409fc4ddbbf4dc8b001a67fa87_b.jp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25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v2-5f976b409fc4ddbbf4dc8b001a67fa87_r.jpg&&&/figure&&p&当埃隆.马斯克在会议上谈到未来科技的发展趋势时,他表达了自己对人工智能的担忧:&b&按照目前发展速度,用不了多久,人工智能就会在认知能力和智力上全面超越人类。最严重的后果莫过于爆发战争,人类被人工智能毁灭。即使在最”无害“的情况下,由于人工智能的智力程度和工作效率远超过人类,这个社会的管理权最终将落入人工智能的手中:正如同《黑客帝国》所描述的。在这种情况下,人类虽然能够安逸地生活,却沦为了人工智能的”宠物“-这便是马斯克最担心的情况。&/b&&/p&&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v2-98d62df77cab941bfa4d41119efb7f7d_b.jp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36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v2-98d62df77cab941bfa4d41119efb7f7d_r.jpg&&&/figure&&p&(图片来源:Recode)&/p&&p&&b&既然如此,我们为何不干脆弃用人工智能?人类如此依赖人工智能,它究竟比人类强在什么地方?&/b&&/p&&p&首先,我们要来理解一种崭新的观点:在现代社会,&b&人类的”大脑世界“其实分为两层。第一层就是真实的大脑皮层,意识和思维产生的地方。而第二层则是虚拟的互联网和数字世界。&/b&也就是说,人脑实际上与数字世界连接了起来,大脑皮层产生的指令,最终将传递到数字世界中,而数字信号将把指令传递给自动化机械和系统。人类的生活和工作,离不开这个数字世界。你可以使用手机,电脑和其它数码设备来办公,打电话,玩游戏……而我们也可以通过电子终端,来操作交通工具,工业设备,乃至管理系统。&b&可以说,新工业与自动化时代,离不开肉体与数字的交互。人脑与数字世界的配合,塑造了高速发展的人类文明。&/b&&/p&&p&&b&然而,这种交互系统存在一个致命的缺陷:人类是有机体,而数字信息存在于电子回路当中,这两个”层“并不能有效地适配。所以,人类必须借助电子设备,与数字世界进行交互。&/b&举例来说,很显然你不能用大脑接收服务器上的邮件,你要通过手机或者电脑的客户端,下载邮件,点击阅读,然后通过眼睛将这些数字信息传递给大脑。你的大脑实际上是在控制你的手指,在电子设备上输入指令,从而实现这种交互。显然,这种方式的效率是非常低的。&b&马斯克认为,人类和人工智能,本质上都属于I/O式(输入/输出)的系统。也就是说,系统接收信号,进行处理,然后输出结果。我们在百万年的进化中拥有了完善的输入系统,比如听觉和视觉-这完全不逊色于机器。但是,正如前文所描述的,由于我们与数字世界的链接存在障碍,人类的输出系统是十分低效的。&/b&&/p&&p&&b&人工智能则能够克服这个障碍:因为人工智能本身就是数字化的,它可以完美地融入数字世界。所以,从输出效果来说,人工智能是一种比人类更加高效的工作系统,它可以高通量、自动化地执行输出。&/b&&/p&&p&下面举一个简单的例子:&b&一个人工智能机器人和一个人类同时在大街上目睹到一起抢劫案,他们会怎么做?&/b&&/p&&br&&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v2-41e53c783cbb5b91a99fc2_b.jp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48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v2-41e53c783cbb5b91a99fc2_r.jpg&&&/figure&&p&机器人可以将输入信号(抢劫场景)快速地转化为输出结果(报警通讯信号)。而人类则需要借助手机这个媒介来输出结果。哪种方式更加高效,已经不言而喻了。&/p&&p&&b&说穿了,如果人类自己能够突破数字世界的屏障,便可以超越人工智能-要是这一天真的来临,独立的人工智能也就没有了存在的价值,所有的担忧也就烟消云散了。&/b&&/p&&p&所以,马斯克提出了一种独特的观点:&b&对人类大脑进行改造,让人类畅通无阻地接入数字世界。这样一来,人类的意志和思维,可以直接与数字信号对接,从而逆转了人类”输出端“低效的缺陷。&/b&人脑将与数字世界合二为一,将人类的智力和认知能力提升到一个不可思议的程度-每一个人类个体,将与一台“超级计算机”相媲美。如此,&b&人类便可以在“智力战争”上击败人工智能了-换句话说,人类也就不再需要独立的人工智能系统。这样一来,既然没有独立的人工智能系统,机器的“自我意志”也就无法产生,它们将永远被人类当做工具支配。&/b&&/p&&p&那么,我们该如何实现这种“改造”呢?&b&按照马斯克的设想,我们可以在大脑皮层的神经元上覆盖一层他称之为”Neuron Lace(暂时翻译为”神经元附件“,下文简称NL)“的电子元件,来充当大脑与数字世界的接口。事实上,这将成为大脑皮层与数字世界之间的第三个“层”,也就是相当于媒介作用。&/b&&/p&&p&回忆一下上面那个报警的例子,我们来看看一个大脑被植入NL的“超级人类”会怎么做:&/p&&br&&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v2-d8bf19ceffade1eece7fd0b26c7c3a74_b.jp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48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v2-d8bf19ceffade1eece7fd0b26c7c3a74_r.jpg&&&/figure&&p&很明显,“掏出手机-拨打110”这个物理过程,被NL转化为了数字信号-这就是那一把进入数字世界的钥匙。这个指令直接发送给了相应的电子设备,从而执行输出结果-这将达到与人工智能相同的效率。&/p&&p&&b&请注意,马斯克不是想在人类大脑里植入一个计算机,而是用NL充当一个“插线板”,把大脑产生的信号传递到电子设备上。这种”插线板“,被科学家们定义为Brain-Computer Interface(BCI)。它的工作原理基于一个重要的事实:大脑神经元产生的信号,是以电流的形式传导的,并能够被捕捉和识别。&/b&也就是说,特定的电信号,代表了特定的大脑指令。我们所谓的”意识“,其实是一股电流而已。随着脑科学的进步,人脑产生的电信号已经可以被解读并且可以被翻译成电子设备可以理解的指令-这些信号就代表了我们的”想法“。结合上面的例子,当我们目睹抢劫案的发生,大脑中就会产生”我要拨打110“这个想法,神经元就会传递特定的电信号。NL可以捕捉到这个信号,并把它传递给iPhone。iPhone对这个信号进行翻译,转化为”拨号“的指令,报警电话就产生了。&b&目前,专门研究大脑中电信号的研究被称为脑电图学(electroencephalography,EEG)-而脑电图本身,就能够代表大脑的“指令”。&/b&&/p&&p&事实上,BCI并不是一项新鲜的技术。早在2002年,Jens Naumann,&b&一位因意外事故失明的美国人,接受了美国科学家William Dobelle的手术,在大脑内植入了一块BCI芯片。这块芯片与一幅特殊的眼镜链接,让他重新恢复了”视力“。手术成功后,他竟然能够驾车驶入车库!&/b&这一度轰动了世界。William Dobelle的手术,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商业化BCI项目之一。&/p&&br&&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v2-49c50db7674f8bef79eaecd2eabd4a45_b.jpg& data-rawwidth=&389& data-rawheight=&518&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89&&&/figure&&br&&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v2-0f7d25f873c94dc28f2157e1deb97d3c_b.jpg& data-rawwidth=&377& data-rawheight=&501&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77&&&/figure&&p&(图片来源:&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www.jensnaumann.green-first.com&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www.&/span&&span class=&visible&&jensnaumann.green-first.com&/span&&span class=&invisible&&&/span&&/a&)&/p&&p&在2014年,来自Duke University的教授Miguel Nicolelis更是取得了一项令世界为之震惊的成就。他设计了一套如同”战甲“的外骨骼机械,并利用外置的头盔捕捉EEG信号,来操控这架机械。&b&在2014年里约热内卢举行的世界杯上,一位瘫痪少年使用脑电波来驾驶Miguel Nicolelis教授设计的”战甲“,成功地完成了世界杯的开球仪式!&/b&这无疑将BCI的研究向前推动了一大步。&/p&&br&&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v2-c71a07f18bd4fdaa05b42e4_b.jpg& data-rawwidth=&370& data-rawheight=&27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70&&&/figure&&p&(图片来源:&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cbsnews.com&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cbsnews.com&/span&&span class=&invisible&&&/span&&/a&)&/p&&p&2015年,来自美国布朗大学的研究人员们成功制造出了一款新型的商业化BCI产品。&b&这种名为BrainGate的产品,包括一个大脑植入芯片和一个头戴式的无线信号处理器。植入芯片可以检测瘫痪病人的大脑信号,并通过无线信号传输到处理器中。&/b&随后,处理器可以编译大脑信号并发送给其它电子设备,按照病人的意愿执行操作:比如操作轮椅和电脑。但遗憾的是,这款产品还没有通过临床试验,因此无法取得上市许可。&/p&&br&&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v2-aaaf52c921a98bf70a7332_b.jpg& data-rawwidth=&280& data-rawheight=&28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80&&&/figure&&p&(图片来源:MIT Technology Review)&/p&&p&&b&虽然世界上已经有了这么多激动人心的突破,但我们距离马斯克”击败人工智能“的计划还差的很远。&/b&因为,马斯克的想法不仅仅是让改善残疾人的生活质量这么简单,而是将人类彻底”数字化“。按照他的设想,在未来,我们可以直接通过大脑指令来打电话,发邮件,查阅数据库,而不需要借助双手来操作电脑了。然而,NL作为一个电子设备,会在生物体内产生强烈的排异反应,其稳定性和安全性都难以保证-这是BCI技术长久以来的一大难题。此外,将NL植入大脑,需要进行开颅手术-这不仅十分繁琐,还增加了风险。&b&事实上,马斯克理想中的NL是能够与大脑神经元完美融合,将生物信号稳定地输出为数字信号。&/b&&/p&&p&&b&然而,一项新技术的出现,却让我们重新看到了Neuron Lace与大脑改造的希望!这项研究,是由美国科学家Charles Leiber领导的-他曾在2011年被汤森路透评选为”最有影响力“的化学家之一。&/b&&/p&&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v2-6af1f3dc877ffa6db0edbbe_b.jp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61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v2-6af1f3dc877ffa6db0edbbe_r.jpg&&&/figure&&p&(图片来源:Nautilus)&/p&&p&早在2015年,他的研究小组就在电子植入设备上取得了重大突破:&b&他们设计出一种多孔聚合物,可以形成网状的电路,包裹住大脑神经元-真正意义上最接近Neuron Lace概念的物质!更重要的是,这种多聚物是流质的,可以用直径小于100微米的针头直接注射到大脑的指定位置,不需要进行手术!&/b&当他们的研究成果被发表在《Nature Nanotechnology》上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b&这种化学合成物在三维空间上完美适配大脑的生物学结构,将排异反应的风险降到了最低。这也是世界上第一种可以被直接注射的”电子元件“。&/b&&/p&&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v2-304b5bec6c90a9889920e_b.jpg& data-rawwidth=&625& data-rawheight=&30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25&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v2-304b5bec6c90a9889920e_r.jpg&&&/figure&&p&(图片来源:Nature)&/p&&p&&b&下图展示了这种聚合物是如何被植入的&/b&&/p&&br&&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v2-9aa874af6d2d985d00eda0a89f8003c8_b.jp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25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v2-9aa874af6d2d985d00eda0a89f8003c8_r.jpg&&&/figure&&p&(图片来源:Nature)&/p&&p&&b&这种网状聚合物将各种电子元件连接在一起:感应器,传导电路,以及一个I/O输出接口。它们被”揉成一团“,折叠在针管之中。当注射到大脑皮层中时,被释放出来的聚合物会从折叠形态展开,变成一个网状结构,覆盖到神经元表面。&/b&&/p&&br&&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v2-cf9ebcc868a13d190be4d31_b.jpg& data-rawwidth=&678& data-rawheight=&16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78&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v2-cf9ebcc868a13d190be4d31_r.jpg&&&/figure&&p&(图片来源:Nature)&/p&&p&&b&随后,其中的感应器可以接收神经元的信号,并通过传导电路,将信号转移到I/O接口。最后,只需要将特定的电子仪器与I/O接口相连,就可以接受大脑传递的电信号了。&/b&&/p&&p&这种多聚物电路的制作过程,遵循一个十分简单的模式:&b&首先用单纯的多聚物制作第一层,随后将金属电路和大剪子元件部分铺放在上面,最后将第二层多聚物把电路密封起来-这时我们就可以用注射器把它吸起来然后进行注射了。&/b&&/p&&p&为了验证这种技术,Charles Leiber的团队尝试将多聚物&b&”Neuron Lace“植入到鼹鼠的侧脑室和海马体,以及小鼠的海马体中。结果发现,这种设备的植入成功率竟然高达90%!更重要的是,他们利用这种方式,成功地记录了小鼠海马体传递的脑电图。这进一步证明了,这种技术完全能够在活体内高效地实现”Neuron Lace“的功能!&/b&&/p&&br&&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v2-f52faeb7f06a76827d74_b.jp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32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v2-f52faeb7f06a76827d74_r.jpg&&&/figure&&p&&b&(图片来源:Nature)&/b&&/p&&p&很快,在今年8月31日,&b&Charles Leiber领导他的团队又得到了新的突破,并将成果发表在《Natute Methods》上。&/b&这一次,他们将16个独立的电极,利用多聚体注射的方式,植入到小鼠的大脑海马体和体感皮质中。同时,利用I/O接口,&b&植入物通过柔性电缆和外部电子设备相连,连续记录小鼠的大脑活动长达8个月!这种方式收集了非常稳定的单神经元信号,并成功监测了自由活动状态下小鼠的大脑老化情况,为”大脑地图“的绘制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思路,同时为衰老和退行性神经疾病的研究打开了新的窗口。最重要的是,这项研究再次验证了多聚体注射的方法可以在活体内构建一种长期稳定的”Neuron Lace“。&/b&&/p&&br&&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v2-1cafff01b94_b.jp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50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v2-1cafff01b94_r.jpg&&&/figure&&p&&b&(图片来源:Nature)&/b&&/p&&p&&b&最有趣的是,Charles Leiber表示自己了解过埃隆.马斯克个“疯狂”的想法,并认为”没有那么难实现“。他认为,目前的BCI技术都过于粗糙,过度的依赖外部设备。而自己的努力方向,是制造一个可以和大脑真正进行”神经上“交流的电子电路-这将成为生物体的一部分。&/b&&/p&&p&最后,Charles Leiber在一次专访中透露,他的这项技术,还可以被运用到另一种惊人的”黑科技“上面:&b&这种多聚物电路可以被注射到眼球视网膜处,记录视网膜细胞的信号!也就是说,利用这种技术,我们的眼睛将会成为天然的”摄像机“!&/b&他表示,自己已经使用小鼠做过实验,这种方式并不会对视力产生损伤,成功率同样达到90%以上!&/p&&p&&b&这项技术的诞生,让埃隆.马斯克那个”科幻小说式“的构想变得现实起来-战胜人工智能,已经不再是一项”不可能的任务“。我&/b&已经不禁开始畅想未来的生活了:早上起床,我想”我饿了“,微波炉就开始自动加热准备好的早餐;出门上班,我想”要迟到了,打个车吧“,一辆出租车就预约上门了;在办公室,我想”该组织大家开会了“,同事们纷纷收到了邮件和短信;工作时,我想”这个数据需要分析一下“,电脑上的分析软件就开始自动工作了…….&b&作为一个”数字化“的人类,我们为何还要担心人工智能的威胁呢?&/b&&/p&&p&&b&其实还有个&/b&Code conference 2016的视频,看看Musk自己怎么说的,英文版慎入:&/p&&a class=&video-box&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v.qq.com/x/cover/h0305pwsi2h/h0305pwsi2h.html& target=&_blank& data-video-id=&071680& data-video-playable=&true& data-name=&2016 code 大会 马斯克谈人工智能_腾讯视频& data-poster=&https://pic2.zhimg.com/v2-3fd31d1e401ddc89de460a.jpg& data-lens-id=&&&
&img class=&thumbnail& src=&https://pic2.zhimg.com/v2-3fd31d1e401ddc89de460a.jpg&&&span class=&content&&
&span class=&title&&2016 code 大会 马斯克谈人工智能_腾讯视频&span class=&z-ico-extern-gray&&&/span&&span class=&z-ico-extern-blue&&&/span&&/span&
&span class=&url&&&span class=&z-ico-video&&&/span&https://v.qq.com/x/cover/h0305pwsi2h/h0305pwsi2h.html&/span&
&/a&&br&&p&&b&参考资料:&/b&&/p&&p&Liu J, Fu T M, Cheng Z, et al. Syringe-injectable electronics[J]. Nature nanotechnology, ): 629-636.&/p&&p&Fu T M, Hong G, Zhou T, et al. Stable long-term chronic brain mapping at the single-neuron level[J]. Nature Methods, 2016.&/p&&p&&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nautil.us/blog/with-this-neural-lace-brain-implant-we-can-stay-as-smart-as-ai&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nautil.us/blog/with-thi&/span&&span class=&invisible&&s-neural-lace-brain-implant-we-can-stay-as-smart-as-ai&/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a&&/p&&p&&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www.ted.com/talks/miguel_nicolelis_brain_to_brain_communication_has_arrived_how_we_did_it%3Flanguage%3Den&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www.&/span&&span class=&visible&&ted.com/talks/miguel_ni&/span&&span class=&invisible&&colelis_brain_to_brain_communication_has_arrived_how_we_did_it?language=en&/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a&&/p&&p&&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www.technologyreview.com/s/534206/a-brain-computer-interface-that-works-wirelessly/&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www.&/span&&span class=&visible&&technologyreview.com/s/&/span&&span class=&invisible&&534206/a-brain-computer-interface-that-works-wirelessly/&/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a&&/p&&p&Naumann, J. Search for Paradise: A Patient’s Account of the Artificial Vision Experiment (2012)&/p&
虽然现在现在已经蹭不到这个话题的热度了,但我还是打算深入探讨一下Elon Musk为什么要建立Neuralink,进军脑机接口领域。Elon Musk这个人争议比较大,我在这里就不去评述他了。但不得不说,他的眼光还是非常厉害的,的确是一个能够看到未来的人。为什么这…
&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v2-dfc8d021d558eb692f74b8f69d0e01ef_b.jpg& data-rawwidth=&800& data-rawheight=&6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0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v2-dfc8d021d558eb692f74b8f69d0e01ef_r.jpg&&&/figure&&p&文/&a href=&http://www.zhihu.com/people/80feb57a803eddbd17d7& data-hash=&80feb57a803eddbd17d7&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hovercard=&p$b$80feb57a803eddbd17d7&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yue li&&@yue li&/a&&br&&/p&&p&埃隆·马斯克(Elon Musk),这位SpaceX,特斯拉汽车,Solarcity和PayPal的创办人,绰号“钢铁侠”的传奇人物在2016年又注册了新公司Neurallink。马斯卡称该公司将致力于&b&“神经蕾丝”(Neural Lace)&/b&的研究开发。&/p&&p&&b&“神经蕾丝”是什么??&/b&是家里空调罩,太阳伞上绣着的花边吗??&/p&&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v2-18b2bc7f5a5c3c267f11_b.jpg& data-rawwidth=&336& data-rawheight=&15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36&&&/figure&其实“神经蕾丝”这个概念源于科幻小说家莱恩o班克斯(Iain Banks)的文学小说系列。班克斯是马斯克最喜欢的科幻作家之一。&b&在小说里,人们的大脑中通过“神经蕾丝”技术植入网状物,从硬件上将人脑和计算机连接起来,让它们直接通信。&/b&这样人的大脑活动就类似于信息一样可以上传和下载。&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v2-0eb79dd6e628e52a1045733_b.jpg& data-rawwidth=&275& data-rawheight=&183&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75&&&/figure&&p&这位创业天才说:“我们已经是半机器人了,手机、电脑就是你的扩展,手指的动作或者语音指令就是交互接口,这种交互太慢了。如果你的头颅中有神经蕾丝,就可以从脑中直接将数据无线传输到设备上,或者传到有着无尽计算资源的云端。”看来,现实中的信息交流和处理速度已经远远不能满足这个疯狂的“钢铁侠”马斯克。
延续着他一贯的风格,马斯克创办了Neurallink神经科学公司,研究重点是创建&b&可植入人脑的交互设备&/b&,希望在未来,人脑和计算机可以实现直接的&b&高速交互&/b&。
&/p&&p&这样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像《阿凡达》,《黑客帝国》,《超脑48小时》,《环太平洋》剧本的感觉?而现实中,这个概念即为&b&植入式“脑机接口”技术(Brain Machine Interface,Brain Computer Interface)&/b&。 &br&&/p&&p&“脑机接口”技术的初衷是为了构建脑和计算机之间的通路,帮助战争导致伤残的美军重获运动功能。&b&类似于“神经蕾丝”技术概念,“脑机接口”通过植入电极采集神经信号,读取人脑意图,转化为外部设备控制指令,让人脑可以实现直接控制。&/b&虽然该技术在过去的二十年来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真正用于人的少之又少。&/p&&p&&b&【植入式“脑机接口”技术进展与现状】&/b&&br&&/p&&p&和马斯克所描绘的蕾丝不同,目前用于植入并读取大脑皮层信号的电极没有蕾丝那么诱惑,甚至还有点丑。
&b&世界上第一位将电极植入到人大脑中是美国神经科学家菲利普·肯尼迪(Philip
R.Kennedy)&/b&。他也是一个超级疯狂的科学家,后面还会再次提到。&/p&&p&&b&1998年&/b&,在获得美国食品及药物管理局(FDA)的临床批准后,肯尼迪将一个特制的电极植入全瘫的病人中。通过数月的训练,病人可以通过集中注意力的想象来控制鼠标运动。&/p&&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v2-fa39a01f6cdd_b.jpg& data-rawwidth=&792& data-rawheight=&40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92&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v2-fa39a01f6cdd_r.jpg&&&/figure&&p&
(菲利普·肯尼迪的电极草图)&/p&&p&这是一个特制的电极,带有神经生长和低阻电线的神经信号记录两种功能。该电极具有一个1.5毫米的中空玻璃尖端和两根0.1-0.4毫米直径的金属电线。在电极植入之前,神经生长因子涂在电极尖端。就如你拿着肉包,狗就会跟过来一样,由于有了神经生长因子的加入,相邻的神经元突触就被诱导过来,生长在玻璃电极尖端成为髓鞘。神经元的生长和髓鞘的形成大约需要3个月,之后可以产生稳定的神经信号。通过开颅手术,电极尖端将侵入大脑皮层2毫米,电极的尾端连接位于头颅上头的放大器和无线电广播发射机和电脑进行通信。一段时间的信号观察后,肯尼迪和他的团队发现,通过部分神经元的精细调节,志愿者的运动控制能力得到显著提高。[&a href=&#_ENREF_1&&1&/a&,&a href=&#_ENREF_2&&2&/a&]&/p&&p&在最近十年里,通过临床人脑植入电极恢复运动功能的案例也在逐渐增多,但主要利用的是美国的Cyberkinetics研发生产的&u&&b&犹他阵列电极(Utah Array)&/b&&/u&。相较于之前肯尼迪的电极,这种电极具有&u&&b&高密度,高通量,尺寸小&/b&&/u&的特点,可以同时采集数十个甚至上百个神经元的发放。 &/p&&p&一个犹他电极尺寸为4mm*4mm,这个大小还没有大部分人的指甲盖大。它具有硅基底,基底上排列有10*10共100根针状电极,每个电极长1.0-1.5mm,间距为400μm。电极的尖端为铂或氧化铱导电材料。在开颅后,医生用气锤,在一瞬间将电极直接打入到大脑皮层中。在病人头颅恢复后,电极就可以采集并读取比较精细的运动神经元信号。在2004年,Cyberkinetics公司收到美国FDA认证并开展将电极芯片植入到人脑中的实验研究,前后在美国罗德岛,麻省和伊利诺斯州建立医院用于临床试点研究。在前期研究中,Cyberkinetics还资助了美国Brain Gate计划并成功招募到4名瘫痪的志愿者植入该犹他阵列电极。&/p&&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v2-dc27cb3fcd8b4e99be20f6db022e70dd_b.png& data-rawwidth=&450& data-rawheight=&47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50&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v2-dc27cb3fcd8b4e99be20f6db022e70dd_r.jpg&&&/figure&&p&
(犹他电极及实验现场图)&/p&&p&其中的一名25岁男性,在该实验实施前他已经瘫痪了三年(悲剧地被刀割断了颈椎C3-C4节)。2004年6月该男子被植入电极芯片并开始了从2004年的7月14日到2005年的4月12日长达9个月的神经信号记录。犹他电极将记录到的神经元细胞外电信号经由导线同时传输到固定在头骨上的钛合金基座(图中病人头上的灰色盒子)。基座再通过连接器将信号传输到放大器和电脑,用于后续解码分析。&/p&&p&图中志愿者坐在一个轮椅上,前面有一个显示器,显示器上会随机出现一个目标点,他用意念想象光标朝目标点前进。计算机实时分析病人在用意念控制时的运动相关神经元的发放模式,通过神经发放重构病人意念中的运动轨迹,从而控制光标在屏幕上的移动。&/p&&p&Cyberkinetics公司表示,这名男子利用该电极可以用他的脑电来控制电脑、电视和发电子邮件,甚至玩电脑游戏“Pong”,准确率达到了70%。[&a href=&#_ENREF_3&&3&/a&]&/p&&p&同时Brain Gate计划中还有另一个由于中风导致瘫痪15年的女性病人Cathy。 Cathy在日也植入了同样的电极。这个病人的植入时间长达&b&1000多天&/b&。通过翻译Cathy的脑电信号,确定她想要做的三维空间运动方向,从而实现意念控制一个机械手运动。瘫痪多年的Cathy通过脑机接口技术成功将桌上一杯咖啡握住并移动到嘴边,最后放回到桌上。[&a href=&#_ENREF_4&&4&/a&]&/p&&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v2-9cf3e44ceb4aeb39a2ee_b.png& data-rawwidth=&639& data-rawheight=&43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39&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v2-9cf3e44ceb4aeb39a2ee_r.jpg&&&/figure&&p&
(Cathy通过机械手成功喝到咖啡)&/p&&p&2012年12月,匹兹堡的Andy Schwartz团队让一个52岁瘫痪志愿者Jan实现上肢的三维平移,三维旋转以及一个抓握手势运动共七维空间运动,并且实时控制外接机械手。两年后,在相同的病人身上又实现了十维的运动控制,即一种抓握手势被扩展到了四种抓握手势。[&a href=&#_ENREF_5&&5&/a&]&/p&&p&&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v2-f081306adb3cda2d79e4843_b.jpg& data-rawwidth=&607& data-rawheight=&31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7&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v2-f081306adb3cda2d79e4843_r.jpg&&&/figure&
(Jan 成功吃到巧克力) &/p&&p&在去年,即2016年10月,一名分别在运动皮层和感觉皮层植入电极的志愿者Nathan Copeland成功利用意念控制的机械手臂和美国总统奥巴马“握手”。这个“握手”的特别之处就在于,它不仅实现了机械手的控制,同时还可以让Copeland“感觉”到被握住!原来,每个机械手上均匀传感器,每个传感器连接不同的电极。当机械手指受到压力时,对应的电极就刺激感觉皮层,让Copeland感受到了类似触感的感觉。此突破让当时的美国总统奥巴马惊呼:““This is what science does!(这正是科学给与我们的!)&&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v2-ea4b9b4ffc_b.jpg& data-rawwidth=&460& data-rawheight=&30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60&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v2-ea4b9b4ffc_r.jpg&&&/figure&
(奥巴马与 Copeland控制的机械手撞拳)&/p&&br&&p&&b&【植入式“脑机接口”技术临床转化难点】
&/b&&br&&/p&&p&利用犹他阵列电极,虽然可以采集到皮层神经元细胞的活动,解码复杂的运动参数,但要走向临床可能还有银河级的距离吧。其中还有不计其数的障碍,比如&/p&&ol&&li&&b&植入程度高&/b&:一般的脑电图EEG信号是将电极放置在头皮上的,而这类电极需要开颅后去除硬脑膜然后打入大脑皮层,手术风险高。(这才是真的意思上的大开脑洞啊!) &/li&&li&&b&生物体的排斥反应&/b&:植入的电极对大脑来讲是一种“异物”,由于人体的一种保护性防御机制,术后容易发生排斥反应。严重的排斥反应会导致植入电极的部位反复出现无菌性炎症、皮下积液、皮肤磨损,甚至破溃。 &/li&&li&&b&电极本身的材料特性包括材料的柔软程度,电极的合金材料选择,电极表面的包裹涂层选择,电极植入的技术等&/b&。&/li&&/ol&&p&这里不得不再次提到上文中所说的第一个做人的实验并被誉为“半机器人”之父的肯尼迪。2014年的时候,由于缺乏志愿者,这个疯狂的科学家给了美国一个外科医生2万5千美元,让他帮忙给自己植入一个电极,这个电极由他自己的公司Neural Signals制作。他看着镜中剃了光头的自己感叹道:“如果我再不去做点什么,那我29年的研究和努力都要白费了,而我还不想让它中途夭折。所以我愿意冒险。” &/p&&p&&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v2-cbda39b00cff8a1244f5a_b.jpg& data-rawwidth=&280& data-rawheight=&427&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80&&&/figure&
(肯尼迪本人)&/p&&br&&p&然而手术并没有想象中的顺利。在肯尼迪第一次从手术中醒来时,他甚至无法对医生做出反应,还一度失去了说话的能力。之后他又接受了第二次长达10个小时的手术,医生在第二次手术中植入了采集信号的装置。之后的一段时间里,他自己采集自己的脑电信号用于研究。但是仅仅几周后,他头骨不能完全愈合,迫使他取出电极。&/p&&p&疯子埃隆o马斯克提出的“神经蕾丝”这个名字虽然来源于科幻故事,但是在现实中已经有了非常扎实的临床前沿探索基础。全球来自于神经科学,机械控制,计算机,医学,心理学,材料学等领域的很多顶级科学家们都在&b&致力于脑机接口方向的发展与推进&/b&。&/p&&p&纵观整个科技进展历程,那些在曾经被打上标签的科幻故事,随着时间线的推进慢慢演变最终成为现实,触手可及。而那些看似疯狂的人,也正是终其一生去打破人类极限的人。他们愿意去相信,那些无人之境,才是我们追逐时间的意义。&/p&&blockquote&&p&One of the advantages of having laws is the
pleasure one may take in breaking them. &/p&&p&
——Iain Banks&/p&&/blockquote&&p&&b&参考文献:&/b&&/p&&p&1.
Kennedy, P. R., and Bakay, R. A.
(1998) Restoration of neural output from a paralyzed patient by a direct brain
connection. &i&Neuroreport&/i&&b&9&/b&, &/p&&p&2.
P. R., Bakay, R. A., Moore, M. M., Adams, K., and Goldwaithe, J. (2000) Direct
control of a computer from the human central nervous system. &i&IEEE transactions on rehabilitation
engineering : a publication of the IEEE Engineering in Medicine and Biology
Society&/i&&b&8&/b&, 198-202&/p&&p&3.
L. R., Serruya, M. D., Friehs, G. M., Mukand, J. A., Saleh, M., Caplan, A. H.,
Branner, A., Chen, D., Penn, R. D., and Donoghue, J. P. (2006) Neuronal
ensemble control of prosthetic devices by a human with tetraplegia. &i&Nature&/i&&b&442&/b&, 164-171&/p&&p&4.
J. D., Kim, S. P., Black, M. J., Donoghue, J. P., and Hochberg, L. R. (2011)
Neural control of cursor trajectory and click by a human with tetraplegia 1000
days after implant of an intracortical microelectrode array. &i&Journal of neural engineering&/i&&b&8&/b&, 025027&/p&&p&5.
Wodlinger,
B., Downey, J. E., Tyler-Kabara, E. C., Schwartz, A. B., Boninger, M. L., and
Collinger, J. L. (2015) Ten-dimensional anthropomorphic arm control in a human
brain-machine interface: difficulties, solutions, and limitations. &i&Journal of neural engineering&/i&&b&12&/b&, 016011&/p&
文/ 埃隆·马斯克(Elon Musk),这位SpaceX,特斯拉汽车,Solarcity和PayPal的创办人,绰号“钢铁侠”的传奇人物在2016年又注册了新公司Neurallink。马斯卡称该公司将致力于“神经蕾丝”(Neural Lace)的研究开发。“神经蕾丝”是什么??是家里空…
&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v2-41441c6ebb7a532bbe065f_b.jp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36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v2-41441c6ebb7a532bbe065f_r.jpg&&&/figure&&p&Facebook的8号神秘建筑(B8)一直被业界津津乐道,然而在刚刚召开的Facebook周年开发者大会上,前DARPA执行官和Facebook的B8现任主管Regina Dugan发布了关于社交媒体巨头Facebook在大脑-电脑交互界面上所做的工作进展。&/p&&p&目前,B8所进行的项目全都没有正式详细的说明,总体信息,B8似乎正在开展四个主要项目:增强现实,无人机,相机和直接的脑机接口(BCI)。&/p&&p&在开幕活动中,Facebook首席执行官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表示:“我们会 从Regina Dugan那里听到他的工作内容介绍,一些东西超越了增强现实,比如直接的脑机接口,这些东西最终会实现在未来某一个一整天,让你只需使用你的思想而不需任何其他行为来完成所有事情。“&/p&&p&Dugan是前DARPA执行官,她曾在Google高级项目部工作。现在,Dugan发布了关于B8一直在做的工作的信息。&/p&&p&Facebook正在努力开发一个大脑-电脑界面,将允许用户只靠思想而不需要语言就能进行交流互动。该技术最终的目的在于允许用户的想法不受时间或距离的束缚,并且只靠思想来完成各种目的。&/p&&p&该产品希望创造出“社会性”的“定义产品”,形成更多的人际关系的产品,最终将互联网的数字世界与物质世界和人类思想联系起来。&/p&&p&Dugan指出,大脑每秒产生约1TB的信息容量,然而,通过语音,我们只能以每秒100字节的速度向他人发送信息。 Facebook希望将发送到我们的讲话中心的所有信息从“大脑”中移出并进入世界(允许我们随意将其发送给其他人)。&/p&&blockquote&&p&初期,他们的目标是比将信息键入智能手机的速度快5倍,直接“阅读”人脑内部信息的方式来传播信息的技术成为开发目标。接下来,他们将努力让人们使用自己的思想“打”一百个字,这个速度这远远超过了大多数人可以在电脑上打字的速度(普通人每分钟38到40字之间)。最终,将人们思想产生的信息传递给的皮肤,通过Facebook新技术让皮肤感知信息的内容。此外,该技术将允许人们可以使用完全不同的语言发出或接收信息,解决了语言不通的问题。&/p&&/blockquote&&p&扎克伯格在埃隆马斯克成立Neuralink之后,高调宣布了脑机接口的计划-从互联网巨头们的动向来看,这也许是一个巨大的风口,拥有着无尽的想象空间。脑机接口突破了人与机器的界限,让人类的信息传递和处理效率提高数倍。也许,正如埃隆马斯克所说,这是人类战胜人工智能的最好方式。(参考:【深度】比起移民火星,埃隆.马斯克还有一个更加疯狂的想法:我们有希望实现它吗?)&/p&&p&参考文献:&/p&&p&&a href=&https://link.zhihu.com/?target=http%3A//www.theverge.com///facebook-brain-computer-interface-ai-ar-f8-2017&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Facebook is working on a way to let you type with your brain&/a&&/p&
Facebook的8号神秘建筑(B8)一直被业界津津乐道,然而在刚刚召开的Facebook周年开发者大会上,前DARPA执行官和Facebook的B8现任主管Regina Dugan发布了关于社交媒体巨头Facebook在大脑-电脑交互界面上所做的工作进展。目前,B8所进行的项目全都没有正式详…
&p&&b&最接近科幻的技术:脑机接口&/b&&/p&&br&&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v2-8dc542d2d2e_b.jp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40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v2-8dc542d2d2e_r.jpg&&&/figure&&p&(图片来源:&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www.engineering.com&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www.&/span&&span class=&visible&&engineering.com&/span&&span class=&invisible&&&/span&&/a&)&/p&&p&BCI,是 BrainComputer Interface 的缩写,即脑机接口技术。它是在人或动物脑(或者脑细胞的培养物)与外部设备间建立的直接连接通路。&/p&&p&脑机接口的最早起源大概可以追溯到上世纪 20 年代,一位来自瑞士的发明家开发出脑电图(EEG),这是最早的脑机连接。&/p&&p&脑机接口基本的实现步骤可以分为四步:采集信号——信息解码处理——再编码——反馈。&/p&&br&&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v2-ad0e3e4cd51c42be89db5_b.jp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42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v2-ad0e3e4cd51c42be89db5_r.jpg&&&/figure&&p&(图片来源:&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www.engineering.com/&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www.engineering.com&/a&)&/p&&p&而 Elon Musk 以及其他一些提倡研究脑机接口的企业家、科学家、发明家,对脑机接口的研究最终只有一个目的:&b&如何通过人机互连提高人类的综合能力&/b&。&/p&&p&尽管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已经有了一些脑-机互连的应用,但当脑-机互连开始工作时,相比健全人每天可以很轻易地操纵肢体,&b&它们的速度会很慢,也不够精确不够复杂&/b&。所以我们暂且可以看做离实现 Elon Musk 的目标还为时尚早。&/p&&br&&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v2-dcba63aa212b2c83be0543_b.jp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71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v2-dcba63aa212b2c83be0543_r.jpg&&&/figure&&blockquote&根据上图表,以平均7.4年才能使可同时记录的神经元数量翻倍的速度计算,要达到同时记录100万个神经元需要等到2100年,而要记录人脑中的所有神经元(50~100亿个),则要等到2225年。
因此,脑机接口如何解决带宽问题成为了学术研究突破的关键点。埃隆·马斯克创立的Neuralink就是在致力于加速这一难题的攻克。&/blockquote&&p&( &a href=&https://www.zhihu.com/people/52e5d162ad14a515efba& class=&internal&&@硅谷密探&/a&)&/p&&p&但是,随着脑机接口的研究发展,对脑电的机理、脑认知、脑康复、信号处理、模式识别、芯片技术、计算技术等各个领域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人们也会大大加深对大脑的结构和功能的认识,脑机接口也将逐步应用于现实。目前的脑机接口研究已经可以实现&b&意识打字&/b&,甚至是&b&心灵控制&/b&。&/p&&blockquote&64岁的丹尼斯·德格雷(Dennis Degray)以前是一名志愿消防员,10年前他摔了一跤,导致他的脊髓受伤,四肢瘫痪。
现在,斯坦福大学的一项研究成果让他能仅仅用他的&b&大脑操控电脑&/b&去写下一句话。研究者往德格雷与另外两位渐冻人症患者的大脑植入了小型传感器,植入位置在一个叫做&b&运动皮层&/b&的地方,也就是控制运动的大脑皮层。
尽管德格雷的胳膊再也动不了,但他这部分大脑的神经元依旧很活跃。许多其他瘫痪者的大脑也是如此。所以,&b&当德格雷想象着移动自己的手时,大脑的神经元能根据他想象的移动方向&/b&,发出不同的电信号。而传感器就负责接收这些电信号。
德格雷说:“为了移动指针,我&b&想象&/b&桌上有个球,我的手就放在球上。我把球向前滚,指针就往上移,当我把球滚回来,指针就下移,相应地也可以向左移和向右移”。
神经信号通过放置在德格雷头皮上的两个小设备传输到电脑上,通过复杂的算法将脑子中假想的运动转换为屏幕上的光标移动。
现在,这项研究的参与者的打字速度能达到每分钟 20 到 40 字符,相当于每分钟能打 4 和 8 个单词。&/blockquote&&p&( @果壳网)&/p&&p&“机械战甲”之父米格尔o尼科莱利斯 (Miguel Nicolelis) 认为,脑机接口是人机交互的未来,尤其是在医学方面,有着巨大的研究价值。&/p&&p&科技发展的速度其实非我们所能预测,但我们所能了解的就是 Elon Musk 的设想并不仅仅是愿景而已。&/p&&p&参考资料:&/p&&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ainterest.ailingual.cn/media/ba39-11e7-e92af44b&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ainterest.ailingual.cn/&/span&&span class=&invisible&&media/ba39-11e7-e92af44b&/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a&
最接近科幻的技术:脑机接口 (图片来源:)BCI,是 BrainComputer Interface 的缩写,即脑机接口技术。它是在人或动物脑(或者脑细胞的培养物)与外部设备间建立的直接连接通路。脑机接口的最早起源大概可以追溯到上世纪 20 年…
&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v2-7f70fa9ac19e1cc57b26c36c790f3c76_b.jpg& data-rawwidth=&564& data-rawheight=&56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64&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v2-7f70fa9ac19e1cc57b26c36c790f3c76_r.jpg&&&/figure&&blockquote&想象一下,任何一个令你心动的人,哪怕只是擦肩而过,只要有一张照片,就可以让一起在VR游戏里升级打怪、相濡以沫,甚至更进一步—共渡雨水之欢。&/blockquote&&br&&p&性,作为一个亘古不变的热门话题,在当下的VR行业中局有特别的话题性。新一代的传感器和高清屏幕带来了新一代的VR设备,并为行业带来了足够的商业想象力。但随着VR行业发展,当下如何吸引个人消费者就成为了大家关注的行业重点话题。在目前,VR还缺乏有效交互解决方案,难以构造可长时间使用的内容。&br&&/p&&p&成人话题,这种直击本能需要的内容,自然无比吸引眼球。作为目前互联网第三大流量来源的互联网色情业,给尚在蹒跚起步阶段的VR产业未来带来一个粉红色的幻想。&/p&&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v2-e29d5f74c_b.jpg& data-rawwidth=&564& data-rawheight=&31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64&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v2-e29d5f74c_r.jpg&&&/figure&&blockquote&来自1993年的Games Magazine&/blockquote&&p&作为未来互联网的载体,VR绝不可能将性元素剔除在外。性元素的社会属性可能会在VR环境下进一步得到重视,成为构造服务内容的重要部分。&/p&&p&但是,性元素是否会成为推动行业快速发展的元动力?以及性元素如何在VR环境中得到构造?能带来什么样的内容和服务?在这里,我将从互联网色情服务的发展,个人性元素在VR时代的变革和未来可能出现的性服务等几个方面对这个问题进行讨论。&/p&&p&同时我们还需要注意到一个问题,就是在交互设备做好准备之前,性内容很难突破现有的内容形式。值得庆幸的是,我和我的团队现在拥有了一种新的交互设备,作为未来VR交互解决方案,我们将在以后的内容中对这种设备进行介绍。现在我们将把这个交互设备作为一个前提,来讨论在交互环境逐步完善的前提下的未来VR性环境和性服务。&/p&&p&成人内容行业逐渐从传统领域全面转向为互联网产业。因为互联网拥有便携性、隐蔽性,内容的可挑选范围更广泛。设备兼容性良好,所以更容易成为人们对抗无聊时光的手段。作为一种有社会争议的服务,互联网自由特性也为互联网性内容服务提供了良好的运作途径。&/p&&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v2-6b8f18f61c69ab7e69d0e_b.jpg& data-rawwidth=&287& data-rawheight=&383&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87&&&/figure&&br&&p&成人内容业作为技术先驱本身也是一件颇有黑色幽默的事情,色情意味着极端自由主义,也意味着极大的冒险精神和一种对道德的无视。很容易和早期互联网的构建者们形成一种精神上的共鸣。以及早期网络主要使用者大都还在青春期的年轻人,对性的内容更加热衷。&/p&&p&从社会层面来说, 因为社会文化和习俗,不同地区和不同背景的人们有截然不同的性风俗。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全球文化像快餐连锁一样开始有了标准的时尚准则。新时代的流行文化通过电影、超级巨星和音乐电视改变着全球人类对审美的准则。以至于调整了对性的看法,性风俗和性服务也越发商业化和标准化了。 &/p&&p&对于现在社会的来说,性的存在从其生育目的更多的转向以愉悦为目的。愉悦的性和愉悦的流行文化形成了一种合流,这种合流的结果就是流行文化展现了更多包含软色情的内容。广大消费者也表现出了对这类内容高昂的消费热忱。&/p&&p&这种文化环境的塑造,是性内容在未来市场发展的重要文化基础。它代表了同一的性符号,广泛的用户基础,便捷的内容获取通道,和日益便捷的支付途径。这一切都为这类内容在VR领域重现原有的服务做好了准备。&/p&&p&毫无疑问,成人内容始终都是监管力量最为重视的领域之一,同时又有严重的道德风险。所以成人内容一般都被视为一个独立的市场,他们有自己的制作、发行渠道和运作方式。他们对热点的追踪有用不同于其他行业的速度和制作能力。 &/p&&p&然而对于成人内容服务合法化的地区而言,作为成人内容代表产品——色情视屏领域, 基于VR的内容数量并没有爆发式的成长起来。&br&&/p&&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v2-d4b40af9c836a1c8ae7b08_b.jpg& data-rawwidth=&1504& data-rawheight=&22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504&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v2-d4b40af9c836a1c8ae7b08_r.jpg&&&/figure&&blockquote&pornhub的内容数量,其中主要频道的内容数量都在数千~数万。&/blockquote&&p&从内容数量和布局来说,在很多成人视频网站VR内容更多的是一种防御内容的角度存在的。这主要是因为VR设备的还只覆盖了核心人群,还未成为广大消费者的玩物。基于手机的视频画面内容不佳,未能带来超越其他视频的收看体验。对于成人视频观众来说,所谓的VR视频只是提供了更多观赏角度的第一人称拍摄视角的内容,还有可能导致眩晕。&/p&&p&国内则是因为这类服务因为政策法规,所以拥有特殊的话题性,也导致这个方向的创业有巨大的政策风险。虽然很多人充满好奇的体验了基于VR的成人视频内容,但如果很难说服他们把这个作为主要的成人内容收看途径。这一点国内外的消费者是一致的。&/p&&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v2-7b8b9a736b4639fddb0dd3_b.jpg& data-rawwidth=&602& data-rawheight=&33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2&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v2-7b8b9a736b4639fddb0dd3_r.jpg&&&/figure&&p&这种观赏体验欠缺,内容难以带来超越性体验的视频性质的成人内容,可能很难代表未来VR时代的性服务发展方向。这类内容很容易因为在早期因为话题性和好奇型吸引一批用户,又因为不完备的服务被传统的优质内容取代。而这类内容如果如果要在技术上做到彻底的革新,又需要电影拍摄技术和技艺在VR领域有所发展。 &/p&&p&从内容层面来说,基于游戏的成人内容似乎可以带来更好的娱乐体验,可以带来基于个人喜好的定制化内容,因为良好的互动性,可以更好的发挥VR的技术特性。那么未来的性服务是否将基于VR化的成人游戏呢?我们可以从游戏和互联网上的性元素发展来历程来看待这个趋势。&/p&&br&&p&我们首先从使用者个人的性别身份角度来考察这个问题。 在虚拟时代,使用者可以通过变声器、文字和虚拟替身扮演任何一种性别身份。因为网络天生的匿名性,很多人会处于各种原因使用不同的性别身份。这种特性在娱乐化的社区,聊天室和游戏中表现的最为明显。 &/p&&p&在游戏或者聊天室使用不同的性别身份,很难说和性别认同障碍存在什么确实的关系。 在早期的文字网络游戏中就存在很多这样的扮演者。但随着游戏的发展,游戏内的社交属性逐渐增多,游戏中出现了很多涉及到性别身份的社交元素,例如游戏替身的结婚。这种替身婚姻或者网恋就和性别身份认同开始有了一些联系。 &/p&&p&除此之外,基于社区和IM的文字性行为和后续是视频性爱极大地丰富了网络性行为的形式。而成人游戏则结合了成人视频的视觉内容,和游戏操作的互动形式,并吸收了成人文学的文字表达,形成了一种综合的成人性娱乐的展示形式。这种成人娱乐在网络时代的发展就是带来了成人网络游戏,这种带有社交属性的成人服务平台。&/p&&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v2-1ffd57eda8_b.jpg& data-rawwidth=&347& data-rawheight=&375&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47&&&/figure&&blockquote&以社交为主要服务方向的《第二人生》就曾经遇到过色情化的困扰,2010&/blockquote&&p&这展现了另一种性服务的文化基础,既是匿名的,超越性别的,因为操作性可以带来深入的情感关系的性服务模式。这种模式因为其技术特性,展示出了高度的内容可定制可扩展特性。不但满足了更多性偏好,也因为社交属性和操作属性将使用者带入了性服务的场景中。&/p&&p&这种服务进入VR,比成人视频转化为VR,更符合技术潮流的选择。就这类服务现阶段的进展来说,首先这类服务主要以服务男性消费者为主,同时因为服务目的过于直白,所以在场景和内容极为固定和割裂,导致内容过于猎奇碎片化,很难通过完整的内容服务将使用者的情绪真正投射在服务中。&/p&&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v2-8f01664e0bbe5e01a683cf_b.jp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84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v2-8f01664e0bbe5e01a683cf_r.jpg&&&/figure&&br&&blockquote&如何有效的将相关内容作为一种内在驱动剧情的元素表现出来?参考巫师3&/blockquote&&p&这种游戏带来另外一种潮流,就是尽量减少直接性内容的glagame类型的流行。消费者已经可以在其他地方获得足够多的性内容服务,但是迎合场景和情绪的服务却缺失了。但无论是否是涉及了性内容的单机游戏,都提供了一种撕裂的社交场景,这种社交场景很有可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海信f22线刷包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