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什么没有最古老的英雄史诗诗

史诗是什么东西?为什么一些媚外的老说中国没有史诗?_百度知道
史诗是什么东西?为什么一些媚外的老说中国没有史诗?
我觉得中国的历史记载的很好啊,没有那玩意儿又怎么地了
我有更好的答案
史诗古代民间文学的一种体裁,通常指以传说或重大历史事件为题材的古代长篇民间叙事诗。史诗主要歌颂每个民族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战胜所经历的各种艰难险阻、克服自然灾害、抵御外侮的斗争及其英雄业绩。流传至今的比较著名的外国史诗有:古希腊的“荷马史诗”,即《伊利昂纪》(一译《伊利亚特》)和《奥德修纪》(一译《奥德赛》),印度的《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古代日耳曼人的《希尔德布兰特之歌》和古代日耳曼人的一支盎格鲁-撒克逊人的《贝奥武甫》,冰岛的《埃达》,芬兰的《卡勒瓦拉》(又名《英雄国》),亚美尼亚的《萨逊的大卫》和法国的《罗兰之歌》等。史诗产生于氏族社会解体时期,在内容方面同神话有紧密的联系。神话是远古时代的人用想象和借助想象解释自然、支配自然的一种形式。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认识的提高,神话逐渐接近现实生活,逐渐接近现实的人,于是出现了各种半人半神的英雄传说。古代史诗便是这些神话传说与歌颂本民族在最初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进行的各种斗争以及在这些斗争中立下丰功伟绩的英雄的传说互相影响、互相结合的产物。史诗中描写的是人间事件,但人间与神界往往直接相通。诗中的英雄既具有一般勇士的特征,又具有超人的能力。他们往往依靠自己的力量和智慧,同时借助神力,克服各种险阻和磨难。北欧和中亚的一些史诗,神话色彩比较浓厚。《卡勒瓦拉》由开天辟地开始叙述。《贝奥武甫》描述贝奥武甫同妖魔斗争,先杀死了危害丹麦人的巨妖,后又杀死危害本族人民的火龙而英勇牺牲。史诗中一些凶恶、狰狞的妖魔是远古时期威胁人类生存的各种自然力的化身。“荷马史诗”也包含不少神话成分,诗中直接描写的英雄虽然都是凡人,但他们中不少人按家庭谱系追溯往往是神的后代。神、人分居两个世界,但神直接干预人间事务。许多战斗场面往往成为神和神、人和人之间的混战,甚至人还能把神杀伤或打败,表现了古代希腊人的丰富想象力。一般说来,以远古人类生活为描写对象的史诗,神话色彩比较浓厚。随着氏族制度的瓦解和国家的逐渐形成,神话存在的基础受到冲击,神话对史诗的影响逐渐减弱;史诗便逐渐以历史传说为主要题材,神话往往成为对远古时代的回忆或联想。史诗一般以真实历史事件为背景,描写的多为对本民族具有普遍意义的事件。这些事件有口皆碑,世代相传,因而史诗具有很深的民族根源。不同的史诗展开的历史画面幅度不一样。有的史诗叙述的面比较宽,事件延续的时间比较长。如《摩诃婆罗多》,它以印度北方婆罗多族王国内两族斗争为主要线索,描述了几乎席卷整个印度的一场大战争。有的史诗着重叙述一桩大的事件中的某个片断,如《伊利昂纪》,它所涉及的虽然是一场规模宏大、历时长久的战争,但诗中集中叙述的则是十年战争临近结束前的51天的战事。尽管如此,这些史诗反映的都是整个时代的面貌和斗争情景,诗中往往包含有对当时生活、风俗的广泛描写。即使是那些神话传说占很大比重的史诗,它们虽然为较浓厚的幻想雾霭所笼罩,但仍然于朦胧之中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这个民族在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的生活面貌。在神话中,世界是由神创造的,而在史诗中,人类赖以生存的天和地乃至万物,则往往是由象征整个部落或民族的英雄以大无畏的英勇精神和勤劳的双手创造的,反映了人类在与自然斗争中的最初胜利。数千年的历史变迁使许多原先无比繁荣的城邦和王国变成面目全非的废墟,各种自然的和社会的变迁湮没了无数珍贵的历史资料,使人类早年的历史面貌在许多方面变得模糊不清。在史料缺乏的情况下,有许多史诗由于反映历史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往往成为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在一段相当长的时期内,不少人曾经怀疑荷马史诗中叙述的事件的历史真实性,但是后来的考古发现不仅打消了这种怀疑,反而使人对诗中的某些细节描写的精确和真实为之惊愕,直到现在,史学界还一直把公元前12世纪到公元前9至8世纪的古代希腊历史称作“荷马时代”。史诗在其产生的初期,一般以口头创作形式在民间流传、吟诵,随着时间的进展,不断吸收各种成分,丰富内容,增添情节,然后由专人整理、加工,经过文字记载,成为一部统一的作品。不少史诗至今仍然保留有民间即兴创作的痕迹。史诗描写的通常是重大的历史事件和受到普遍尊敬、爱护的英雄,风格一般庄严、崇高。史诗是广大人民群众集体智慧的产物,同民间创作有紧密的联系,表现朴实、自然。诗中经常采用夸张、比喻等手法,形象丰富、鲜明。敷陈故事还采用插叙倒叙等手法,布局讲究,结构严谨,艺术技巧达到惊人的高度。古罗马诗人维吉尔曾经模仿“荷马史诗”,以罗马古代传说为基本材料,结合帝国初期的政治需要,创作史诗《埃涅阿斯纪》。意大利诗人塔索模仿荷马的《伊利昂纪》和维吉尔的《埃涅阿斯纪》,以第一次十字军东征为题材,写成长篇叙事诗《被解放的耶路撒冷》。但这些文人创作,在风格方面同古代史诗有明显的差别。由于史诗产生过程的长期性和各个民族发展过程中的特殊性,流传到现在的史诗在思想倾向和故事情节方面必然包含有各种复杂的因素。史诗不仅存在于远古时代,不仅产生于氏族社会解体时期和奴隶制社会时期,在一些已经进入封建社会的民族中仍继续产生着,如法国的《罗兰之歌》、德国的《尼贝龙根之歌》、俄罗斯的《伊戈尔远征记》等。这些史诗虽然也以民间传说和历史传说为依据,但它们产生于这些民族高度封建化之后,反映的是这些民族建立封建国家之后的社会关系和政治要求。骑士小说和英雄传奇是史诗向当代小说的过渡形式,到了资本主义时期,史诗即被黑格尔称之为“资本主义史诗”的长篇小说所代替。由于史诗的广泛叙事性质和它所包含的深刻社会意义,现在人们常常把比较全面地反映一个历史时期的社会面貌和人民生活的结构复杂、画面广阔、内容丰富、意义深刻的优秀长篇叙事作品,如优秀长篇小说等,称作史诗或史诗式的作品。在西方语文中,史诗一词源于古希腊语的□ποs,意为字、叙述、故事。自文艺复兴开始,西方文艺理论家在研究古代史诗的基础上,继承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关于文学类型的理论,根据这个词的原意,使西方语文中的史诗一词具有更为广泛的含义,即用它来作文学作品的分类概念,泛指叙事类文学,统括诗歌和散文形式的叙事作品,如故事、小说及通常理解的史诗等,与抒情诗、戏剧并列。这种文学分类,至今一直沿用。
采纳率:31%
谁说的?纯属扯淡。中国藏族的《格萨尔王》是一部藏族人民的英雄史诗,是世界上最长的叙事长诗。诗行数达21528行,相当于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的行数总和。而且是口头流传下来的。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中国的三大英雄史诗都是那三大 大致的内容都是什么_百度知道
中国的三大英雄史诗都是那三大 大致的内容都是什么
我有更好的答案
中国的三大英雄史诗是藏族的民间长篇英雄史诗《格萨尔》、蒙古族英雄史诗《江格尔》和柯尔克孜族传记性史诗《玛纳斯》被并称为中国少数民族的三大英雄史诗。  《格萨尔王传》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在很久很久以前,天灾人祸遍及藏区,妖魔鬼怪横行,黎民百姓遭受荼毒。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为了普渡众生出苦海,向阿弥陀佛请求派夭神之子下凡降魔。神子推巴噶瓦发愿到藏区,做黑头发藏人的君王——即格萨尔王。为了让格萨尔能够完成降妖伏魔,抑强扶弱造福百姓的神圣使命,史诗的作者们赋予他特殊的品格和非凡的才能,把他塑造成神龙念(藏族原始宗教里的一种厉神)三者合一的半人半神的英雄。格萨尔降临人间后,多次遭到陷害,但由于他本身的力量和诸天神的保护,不仅未遭毒手,反而将害人的妖魔和鬼怪杀死。格萨尔从诞生之日起,就开始为民除害,造福百姓。5岁时,格萨尔与母亲移居黄河之畔,8岁时,岭部落也迁移至此。12岁上,格萨尔在部落的赛马大会上取得胜利,并获得王位,同时娶森姜珠牡为妃。从此,格萨尔开始施展天威,东讨西伐,征战四方,降伏了入侵岭国的北方妖魔,战胜了霍尔国的白帐王,姜国的萨丹王,门域的赤王,大食的诺尔王,卡切松耳石的赤丹王,祝古的托桂王等,先后降伏了凡十个“宗”(藏族古代的部落和小帮国家)在降伏了人间妖魔之后,格萨尔功德圆满,与母亲郭姆,王妃森姜珠牡等一同返回天界,规模宏伟的史诗《格萨尔王传》到此结束。从《格萨尔王传》的故事结构看,纵向概括了藏族社会发展史的两个重大的历史时期,横向包容了大大小小近百个部落,邦国和地区,纵横数千里,内涵广阔,结构宏伟。主要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降生,即格萨尔降生部分;第二,征战,即格萨尔降伏妖魔的过程;第三,结束,即格萨尔返回天界。  《江格尔》最初产生于我过新疆地区的蒙古族卫拉特人中,至今还以口头和手抄本形式广泛流传于新疆天山南北广大地区的蒙古人中,成为他们家喻户晓的英雄史诗。这部史诗约于15世纪至17世纪上半叶形成于当时的西蒙古或“卫拉特”地区。“卫拉特”是蒙古族古代的一个部落名称,意为“森林之部”。 13世纪前,他们聚居在贝尔加湖以北安加拉河一带的八河流域,从事狩猎和游牧活动,后来逐渐向西南方迁徙,约于15世纪初到新疆阿尔泰山一带。目前卫拉特人主要分布在我国新疆、青海、甘肃及蒙古人民共和国西部几个省。新疆的蒙古族居住在南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北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伊犁、塔城、阿尔泰地区的广大牧区,共有12万多人。 主人公江格尔两岁时,家乡遭到了蟒古斯(魔王)的蹂躏,父母被害,他父亲的好友、大力士蒙根西克西日格救了他。江格尔人小胆大,三岁的江格尔,手握黄花戟,身跨枣红马,四岁时就出征,七岁时开始建功立业,宝木巴地方的臣民把他推举为圣主江格尔可汗。但蟒古斯敌人不甘失败,经常伺机侵犯宝木巴国。江格尔率领他的十二位&雄师&、三十五名虎将和八千个勇士,荡平了蟒古斯,保卫了宝木巴,扬名四十四国。以他非凡的才能,建立了一个&没有冬天和严寒,四季如春阳光灿烂;没有痛苦和死亡,人人永葆青春时光;没有潦倒和贫穷只有富足和繁荣;没有孤儿和鳏寡,只有兴旺和发达;没有动乱和恐慌,只有幸福和安康;珍禽异兽布满山头,牛羊马驼撒满草原;和风轻吹,细雨润田&这样一个理想的乐园和社会。这里表达了人民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赞许了和平宁静的家乡,追求一个美好的没有压迫,没有自相残杀的理想乐园。希望自然界也附随人意,把人间变成没有严寒酷暑,没有风雪灾害,禽兽满山、牲畜遍地、水草肥美的永久幸福之地。  《玛纳斯》是柯尔克孜族民间文学的优秀代表作品。柯尔克孜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历史悠久而古老的民族之一。千百年来,勤劳、智慧、勇敢的柯尔克孜人民为缔造伟大中华民族的光辉历史、创造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玛纳斯是柯尔克孜族传说中的著名英雄和首领,是力量、勇敢和智慧的化身。《玛纳斯》这部史诗叙述了他一家八代,领导柯尔克孜族人民反抗异族统治者的掠夺和奴役,为争取自由和幸福而进行斗争的故事。史诗共分八部,以玛纳斯的名字为全诗的总名称,其余各部又都以该部主人公的名字命名:如《玛纳斯》、《赛麦台依》、《赛依台克》、《凯乃木》、《赛依特》、《阿色勒巴恰与别克巴恰》、《索木碧莱克》、《奇格台依》。每一部都独立成章,叙述一代英雄的故事,各部又相互衔接,使全诗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有机体。这部史诗长达21万多行,共2000万字。
采纳率:58%
藏族民间说唱体长篇英雄史诗《格萨尔》、蒙古族英雄史诗《江格尔》和柯尔克孜族传记性史诗《玛纳斯》被并称为中国少数民族的三大英雄史诗
藏族民间说唱体长篇英雄史诗《格萨尔》、蒙古族英雄史诗《江格尔》和柯尔克孜族传记性史诗《玛纳斯》被并称为中国少数民族的三大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在很久很久以前,天灾人祸遍及藏区,妖魔鬼怪横行,黎民百姓遭受荼毒。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为了普渡众生出苦海,向阿弥陀佛请求派夭神之子下凡降魔。神子推巴噶瓦发愿到藏区,做黑头发藏人的君王——即格萨尔王。为了让格萨尔能够完成降妖伏魔,抑强扶弱造福百姓的神圣使命,史诗的作者们赋予他特殊的品格和非凡的才能,把他塑造成神龙念(藏族原始宗教里的一种厉神)三者合一的半人半神的英雄。格萨尔降临人间后,多次遭到陷害,但由于他本身的力量和诸天神的保护,不仅未遭毒手,反而将害人的妖魔和鬼怪杀死。格萨尔从诞生之日起,就开始为民除害,造福百姓。5岁时,格萨尔与母亲移居黄河之畔,8岁时,岭部落也迁移至此。12岁上,格萨尔在部落的赛马大会上取得胜利,并获得王位,同时娶森姜珠牡为妃。从此,格萨尔开始施展天威,东讨西伐,征战四方,降伏了入侵岭国的北方妖魔,战胜了霍尔国的白帐王,姜国的萨丹王,门域的赤王,大食的诺尔王,卡切松耳石的赤丹王,祝古的托桂王等,先后降伏了凡十个“宗”(藏族古代的部落和小帮国家)在降伏了人间妖魔之后,格萨尔功德圆满,与母亲郭姆,王妃森姜珠牡等一同返回天界,规模宏伟的史诗《格萨尔王传》到此结束。《江格尔》最初产生于我过新疆地区的蒙古族卫拉特人中,至今还以口头和手抄本形式广泛流传于新疆天山南北广大地区的蒙古人中,成为他们家喻户晓的英雄史诗。这部史诗约于15世纪至17世纪上半叶形成于当时的西蒙古或“卫拉特”地区。它长期在民间口头流传﹐经过历代人民群众﹐尤其是演唱《江格尔》的民间艺人江格尔奇的不断加工﹑丰富﹐篇幅逐渐增多﹐内容逐渐丰富﹐最後成为一部大型史诗。迄今国内外已经蒐集到的共有60馀部﹐长达10万行左右。“卫拉特”是蒙古族古代的一个部落名称,意为“森林之部”。 13世纪前,他们聚居在贝尔加湖以北安加拉河一带的八河流域,从事狩猎和游牧活动,后来逐渐向西南方迁徙,约于15世纪初到新疆阿尔泰山一带。目前卫拉特人主要分布在我国新疆、青海、甘肃及蒙古人民共和国西部几个省。新疆的蒙古族居住在南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北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伊犁、塔城、阿尔泰地区的广大牧区,共有12万多人玛纳斯是柯尔克孜族传说中的著名英雄和首领,是力量、勇敢和智慧的化身。《玛纳斯》这部史诗叙述了他一家八代,领导柯尔克孜族人民反抗异族统治者的掠夺和奴役,为争取自由和幸福而进行斗争的故事
参考资料: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英雄史诗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为什么中国文化中没有类似「超级英雄」这样的概念? - 知乎515被浏览<strong class="NumberBoard-itemValue" title="6,217分享邀请回答16123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10211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中国英雄史诗的分布、发掘与类型-中国少数民族英雄史诗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中国英雄史诗的分布、发掘与类型【点击数:】
  我国史诗不仅数量多,而且品种亦多。英雄史主要分布在西北的新疆、青海、甘肃,西南的四川、云南,东北的黑龙江,华北的内蒙古等地区。  凡是有藏族的地区,便有《格萨尔》流传。藏族,目前大多数人仍认为源于古代游牧民族羌人,与西羌的“发羌”、“唐羌”有渊源关系。西藏古称“博”,羌人后裔迁徙到青藏高原以后,以“博”为中心,融合而成现代藏族的先民,自称“博巴”(“巴”意谓“人”),居川西一带的自称为“康巴”,居青海、甘南和川西北等地的又称“安多哇”,汉代以后的汉文史籍上称其为吐蕃〔bo播〕。唐初,青藏高原建立起吐蕃奴隶主政权,并南下与唐朝争夺洱海地区。今云南丽江的西北塔城,当时是吐蕃的重镇铁桥城,也就是和云南进行畜产品交易的市场。大概就是在这一时期,有一批吐蕃民迁入了滇西北,成为今日的迪庆州的藏族。他们也带去了吐蕃文化,其中可能包括史诗《格萨尔》的雏型。至17世纪,随着佛教的传播,《格萨尔》东传至蒙古族地区,被称为《格斯尔》。两者并不完全相同,被确认为两部同源分流的史诗。此外,云南的傣族已经发现的可确认为英雄史的约四部;纳西族、彝族亦有此类作品。  在华北地区的蒙古族和新疆各少数民族发现了英雄史诗群。其中最著名的是蒙古族的《江格尔》和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江格尔》最早起源于北疆阿尔泰地区。《玛纳斯》事实上已成为新疆大多数民族共同喜爱的作品。新疆突厥语系的各民族在形成为独立的民族之前,相互杂居,为抵御外敌,经常组成部落联盟。形成为独立的民族以后,不仅经济状况、习俗、文化相近,而且仍然使用彼此都了解的突厥语,只有方言的差别。因此,这些民族的英雄史诗,常常出现相近的母题、结构和语言表达方式。《玛纳斯》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英雄史诗。如维吾尔族的英雄史诗《乌古斯传》已流传一千多年,目前所发现的最早的手抄本是回鹘文,现藏巴黎国民图书馆。该史诗叙述了英雄乌古斯的诞生、为民除害、婚姻、征战的一生。突厥语学者们认为,乌古斯不仅是维吾尔人的祖先,也是哈萨克人、土库曼人、乌兹别克人的祖先。维吾尔的另一部英雄史诗《艾米尔古尔乌古里》(又称《古尔乌古里苏丹》)主人公出生于坟园,“古尔乌古里”意译为“坟墓之子”。这是一部散文和韵文相结合的说唱体史诗,叙述主人公坟墓之子成长为英雄的过程以及他的九次婚姻。据说,这部史在乌兹别克、土库曼、塔吉克、卡拉卡勒帕克、塔塔尔人中间均流传。它在伊朗与阿富汗则叫《科尔乌古里》。它的版本分为三大类型:第一类,高加索、阿塞拜疆、艾日曼、古鲁宗、伊朗、阿富汗等地的版本;第二类,乌兹别克、哈萨克、卡拉卡勒帕克、土库曼、塔吉克人的版本。第三类,维吾尔文版本。可惜汉译力量有限,因此新疆诸民族的此类作品,为人鲜知。  哈萨克族在历史上曾多次受到外来的侵略,部落之间有过无数次的纷争,加以不间断的自然灾害,在内乱外患的斗争中产生了大量长诗。13至15世纪,曾出现过民间长诗的黄金时期,其中,有古老的英雄史诗《阿勒帕米斯》,同时在阿塞拜疆和乌兹别克流传。民间还有一种“连环长诗”,一部接一部,内容前后贯通,《克热木的四十名勇士》便是由40篇相连贯的英雄传奇所组成,由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直至第40代,代代是英雄。每一部的主人公分别为各代的英雄,从公元13―14世纪始,一直到19世纪止。结构跟举世闻名的《玛纳斯》全然一样。据学者披露,哈萨克大约有数十部英雄史诗,几乎都有真实的历史事件和战争为依据,形成庞大的英雄史文化圈。这些,早已被国际上突厥语学者所瞩目,可惜亦未译成汉文。  令人惊异的是,有些人数甚少的民族,却保留了为数可观的属于英雄史诗范畴的作品,如东北的赫哲族和鄂伦春族。他们各自有各具特色的史文化。  我国从本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开始对著名的三大史诗进行搜集,在“文革”前已积累了大量的资料。从80年代初开始,再次由人民政府出资组织力量进行更大规模的搜集、整理工作。现在已有一批汉译文英雄史出版问世。  我国英雄史诗类型复杂。有一种史诗的前半是创世纪,后半是英雄的战斗,具有过渡性质,如侗族、布努瑶的史诗均如此。有雏型作品,即保持了较为完整的原始面貌,未经文人改编加工。有单一型,即故事线索单纯,基本上没有插话。最成熟的是组合型英雄史诗,也就是本书将重点介绍的三大史。  综上所述,我国史的分布,在地域上,大体上分为南北两系。南方以农耕文化为背景,北方以游牧文化为背景。类型则有雏型、单一型、过渡型、组合型多种。
上一篇资料:
下一篇资料:
【古诗文翻译网】
――传播经典文化,浸染心灵之德,绽放美丽人生 【文言新视界,经典大舞台】☆&|&为何中国没有史诗? | 问答 | 问答 | 果壳网 科技有意思
为何中国没有史诗?
黑格尔曾说,中国人没有史诗,虽然我知道他说的是汉族人,但这是为何呢?我大汉民族很早进入封建社会,编年史和纪传史很发达,但为何会没有史诗呢?何况中国也是诗歌大国... ...还是焚书坑儒都烧了?还是哪个时期都给烧了?
科普爱好者,科学松鼠会成员
我们还是来看看史诗是什么吧。李小庆等:〈探究汉民族史诗“缺位”现象〉,《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24卷,页116。(引用格式写错了别揍我)本人不才就来总结一下:1、很长,世界观很宏大2、具有浪漫神话色彩3、以传说和历史为题材4、涉及到战胜自然和敌人等困难的斗争,还有英雄的业绩按照这个标准,汉族可以说是没有史诗,但是有史诗的类似物。《诗经》里面就有。比如《大雅o生民》,是歌颂周朝的祖先后稷的,《大雅o皇矣》是歌颂周文王的,《商颂o玄鸟》是歌颂殷人祖先的。都有民族英雄和英雄功绩的内容,而且也有一定的神话色彩(比如后稷是姜嫄踩了神的足迹而生的)但这些都很短。拇姬大人也提到了,少数民族有长篇史诗。蒙古族有《江格尔》,柯尔克孜族有《玛纳斯》,还有已知最长的英雄史诗,藏族的《格萨尔王传》。所以哪天中国打起圣杯战争来绝对不必担心╮(╯▽╰)╭(你闭嘴)——————————喵喵喵分喵喵喵割喵喵喵线喵喵喵——————————我们继续理上面的论文(不写引用格式了没人会怪吧?!)。为什么汉族没有长篇史诗。1、政教合一和儒教的影响史诗都带有神话和宗教色彩,中国早期虽然也有创世神话(女娲、盘古之类的),但没有很完整的神体系(道教的神体系又是后来发明的了),跟希腊神话一比就知道了。而且中国的宗教走了政教合一的道路,他们看重的是政治道德而非宗教,崇尚“帝王”、“伦理”而非崇尚鬼神。儒教的参加更是加速了神话的政治化和道德化。儒是一种相当反神秘主义的思想,子不语怪力乱神,例如儒家把厚葬的意义,从祭祀亡魂(神秘主义的),变成了悼念亲人(道德的)。顺便一说,在《伊利亚特》里面,我总觉得战神阿瑞斯是负责……搞笑的……2、农业文化温和不尚武的传统史诗也叫英雄史诗,而要讲英雄,就不能不讲互相征战和啪啪啪打脸的故事。古希腊地域狭小,战乱频仍,希腊人是一个对外交流频繁的商业民族,而汉民族是一个农耕民族,农耕民族必须要求安稳的定居生活,所以汉族相比之下不尚武。我们看一段《伊利亚特》里对阿基里斯的描写:┌—————我家的分割线哪有那么可爱—————┐ 怀着杀死卓越的赫克托耳的凶念,阿基琉斯 右手挥舞枪矛,枪尖射出熠熠的寒光, 像一颗明星,穿行在繁星点缀的夜空, 赫斯裴耳,黑夜之星,天空中最亮的星座。他用眼扫瞄赫克托耳魁伟的身躯,寻找最好的 攻击部位,但见他全身铠甲包裹,那副璀璨的 铜甲,杀死强壮的帕特罗克洛斯后剥抢到手的战礼——└—————我家的分割线哪有那么可爱—————┘再来看一段《生民》里后稷的功绩:┌—————我家的分割线哪有那么可爱—————┐ 诞后稷之穑,有相之道。茀厥丰草,种之黄茂。实方实苞,实种实褎。实发实秀,实坚实好。实颖实栗,即有邰家室。└—————我家的分割线哪有那么可爱—————┘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身为游牧民族的藏族和蒙古族就有史诗。如果史诗没有战争和冒险,只有治理民生,耕种庄稼,这个这个多少有点不够味……试想一下,没有出差任务,英灵们凑一起聊天吹牛13的时候:吉尔伽美什:我和我机油是有记载以来最早的怪物猎人。罗摩(印度史诗《罗摩衍那》主角):我为了救老婆杀过魔王。格萨尔王:要说杀魔王,哼哼,别忘了我。阿基里斯:我是战斗英雄,一矛就把特洛伊城的将领刺死了。贝奥武甫(英国史诗《贝奥武甫》主角):我杀过龙。齐格飞(德国史诗《尼伯龙根之歌》主角):我也杀过龙!后稷:我会种大豆还有稻米。……你们是成心的吧?!这只能怪那个时代没有植物大战僵尸哦╮(╯▽╰)╭当然,汉族的诗歌也不全是温良恭俭让,《皇矣》中就写到周文王的战争,但相比之下,少。3、中国的书写文字发展太早了这一条很奇怪,较早发展出文字的民族,反而不适宜史诗的发展。史诗最早是一种口头传唱的文化,类似说书,后来才被文人记录下来成为诗卷。中国文字出现得早,笔头记录和口头传唱是互相排斥的(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么),用来记录英雄和先祖功绩的东西是“史书”而不是“史诗”。同时,早出现文字的民族,理性思维和抽象思维的文化发展得也比较早,这种思维方式是为散文而不是诗准备了。不过我总觉得这无法解释楔形文字老早了,吉尔伽美什又是哪棵树上结的……===============以下为瞎编,纯为拓宽思路而答,不要轻信===============到这里跑一个野马,诗歌的实际作用。《诗经》不是作为叙事诗传唱的民间故事,而是民歌、祭歌和娱乐(如宴会)用歌曲的集合体。它的作用主要是抒发情感,或者(被认为)具有某种神秘主义的能力,叙事功能相对偏弱。如果不是叙事用(讲故事或者记录历史),那么也不需要太长了,让个巫师或者宴会上的乐师唱上一两千行,你这不是谋杀嘛(不但谋杀歌手,也谋杀听众)。===============以上为瞎编,现在我编不下去了,谢绝跨省===============4、中国诗的抒情传统中国诗具有短小、委婉、抒情性强的特点,史诗要求大篇洋洋洒洒的详细客观描写,这都是中国诗歌不具备的。
果壳网主编,科学松鼠会成员
首先,这个问题的限定有一点问题。提问者的意图,问的应该是“英雄史诗”、“创世史诗”等其次,原问题“为何中国没有史诗”是一个伪问题。这里讨论的应该是“汉族”是否有史诗的问题,而非“中国”。否则,我们将把《格萨尔王传》置于何处?最后,中国可能存在(创世)史诗,那就是著名的《黑暗传》。《黑暗传》1980年代发现于湖北。是当地的传唱歌词,有些人将其归入创世史诗的范畴。但是因为它起源较为晚近,成于明清之际,所以它的史诗地位存在相当的争议。
交 佈置的作業:「史詩」就像悲劇、迷思(myth)、宗教、現實主義以及各種現在滿天飛的術語一樣,都是西方文化背景中的産物,移植過來,說我們這裡有還是沒有,其實總有點削足適履,從歷史上看,樓主不是第一個也不是最後一個提這個問題的,早期在那裡說有沒有,可能都有點心虛虛。當然,這並不是說吾人過去並且現在和將來,皆不可與洋夷通約。人類文明發展存在共性,從此角度來衡量,《格薩爾王》、《江格爾》、《瑪納斯》以及最近發見的苗族《格魯王》等等皆符合史詩的定義。而《黑暗傳》以及有朋友指出的《大雅·生民》及《商頌·玄鳥》諸章則不能算。《黑暗傳》太晚,而《詩經》中那幾篇太短。那些史詩乃在文明的幼年,以浩浩長篇——應該說長歌的方式回響在於篝火星空之下或是尚是草寮窩棚的廟堂之上,那專門保存種族記憶與彼一時智者對世界之共識的歌者,一開腔可能就會把漫漫長夜唱過去。而後來被稱之爲漢的那些個族群,從〈生民〉〈玄鳥〉各篇看,原本大概也是有類似的習俗的;就像從《山海經》、《楚辭·天問》及《淮南鴻烈傳》等典籍看,原本也是有重重迷思,神采未必亞于恆河和奧林匹克山上的風光;但是理性早成,史籍多撰,那些奇恠的表述和激揚的腔調,其聲波來不及等到人們「再次」對它們感興趣,背誦或是記成文字,就消失在歷史深處了。倒是一些被排異在外的三苗九黎,以及長城外的玁狁獳獳丁零鐵勒們,還繼續把那歌那史一代代傳唱下去。所以,從有到沒有,關鍵的也許是軸心時代那批風光的人們,首先該點名的是孔丘、莊周他們也脫不了干系。那些人出乎一些新的小圈子愛好,就像今天的新代詩那樣,把「詩」定義成了短章,把「史」也弄成了言簡意賅、具有教化意味的散文~
考古小组管理员
其实,与《诗经》相比,屈原的《天问》才更接近一般理解的创世史诗,很早就有学者指出了这一点。至于诗经中歌颂祖先的,其实西周金文中也有类似内容,都是祖先崇拜的一种表达,所以体裁上也不像单纯的叙事诗(比如《孔雀东南飞》之类),有某种特定功能,所以不长。而且当时的至上神也是祖先,西周以降的思潮中鬼神的观念已经淡薄,所以从内容上人文色彩浓厚,神话色彩不足,似乎只有感生神话具有普世性。史书发达和史诗、神话的不发达并没有矛盾,这个原因是思想史上很早就奠定下来的,而不是曾经发达后来失传所致。当然不排除当时周以外的民族如楚、越、巴、蜀、濮等本来有口传史诗,但因民族融合、文化发生涵化等原因没有成文或没有保留下来,这和因思想控制而烧书禁书是不一样的
落后民族才有史诗,史诗是原始时代口耳相传历史罢了。当你有了500种历史书的时候,就没人用史诗来记录历史了。你看看现在历史学界还有史诗来记录二战吗?伟大的丘吉尔骑着白马手握利剑面对着五个头四条尾巴的魔王希特勒手一挥天边留下一道光彩
举报狂魔,烙铁达人,代码烂人,大叔,中立守序
本来应该是归到讨论里的 不过想想还是作为单独的回答贴出来大家批判吧我认为 汉文化缺乏系统的史诗的原因很简单——因为我们很早就有史(书)了,所以不需要使用史诗这种便于口耳相传的文学形式。史诗是古老民族——特别是还没有文字的民族——为了方便口耳相传的传承本民族来龙去脉和整个历史事件而不得不采用的一种方式,可能开始比较简单,也没那么长,然后后面各路人都往里头灌水,今天砍了一头熊,明天就吹成杀了一头怪兽,砍了一条鳄鱼,转身就吹成屠龙,反正海了吹吧,祖上是某女和人野合生的也能变成公主和龙/大神/巨人OOXX来的。反观中国,至少从周代起就有完善的官方历史记录,缺乏形成大史诗的环境,所以最后流传下来的 也只有上面提到的诗经里头的中短篇了。
贴个朱光潜的回答
天文学博士,出版社编辑,科学松鼠会成员
从工具方面是不是也可以探讨一下?有史诗的民族,口耳相传之后,书是写在纸草或者羊皮上的,成本和工夫都相对简单。而我们早期用的是甲骨和竹简。所以我们的祖先要求记录文字尽量简洁,腾出地方来记录宝贵的历史经验。那些洋洋洒洒抒发英雄豪情的感慨和诗歌,就没有地方记录了。孔子这么伟大的人,临河而叹,也不过一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而已。后世史官记录下来的,当然只有帝王家史。比如司马迁写史记必须要依靠其官方身份,否则非但参考资料、旅游费用拿不到,就连竹简可能都买不起啦。
Goddamn Atheist
难道没有人觉得《长恨歌》很像史诗?篇幅,史实,神话,浪漫主义。这具备史诗的所有要素。
软件工程师
《大武》应该算得上史诗了。《诗·周颂》里边有六篇,正好对应《大武》的六段。从规模上确实比不上那些长篇史诗,但是从内容和形式来说应该都没有什么问题。而且,《大武》是带伴舞的。至于《诗》的篇幅短小,可能也有实用性的因素。早期的宴饮是要求参加者各种赋诗和诗的,念叨的时间太长可能会被毒打。而长篇史诗的所有者可能平时也没什么吃的,为了打发漫漫长夜只好听吟游诗人长篇大论的念叨。借用 的说法:“一两千行唱下来,烤肉都凉了。”[摊手]
中医内科学博士
史诗只是一种形式。关键看强调的是“史”还是“诗”。汉文化的史书体系和诗歌体系都发展的很早,可以说汉文化中很早期就出现了“史”“诗”分离。史诗的特征是用韵文的形式表述历史,韵文适用于口耳相传,所以“书写文字发展太早了”作为一个原因是有道理的。因为当官方和学者可以直接用文字记载历史后,口耳相传的史诗就不重要了。其他文化中史诗的作用,在中国文化中是《史记》这一宏篇巨制来完成的,并直到现世以二十五史的形式传承下来。只要把汉字和二十五史延续下去,汉文化就不会消亡。
地理信息系统专业,文史爱好者
记得哪位国学大师谈过这个问题,他把板子打在了我们的民族语言-----汉语上,我们的语音系统在世界上独树一帜,别无分号。单字单音,一字多音,从音韵的角度来看极易演化出“五言诗“、”七律”这样的诗体。中国很早就进入了信史时代,历朝历代都对修史极为重视,基本上对各历史事件都有详尽的记叙,即使是三皇五帝这些角色都正儿八经的写进史书,能留给史诗的题材真没多少了。
长恨歌表示不服。
这个问题首先是不正确的。中国果真没有史诗吗?中国是多民族国家,我们应该说“汉族没有史诗”藏族民间说唱体长篇英雄史诗《格萨尔》、蒙古族英雄史诗《江格尔》和柯尔克孜族传记性史诗《玛纳斯》被并称为中国少数民族的三大英雄史诗。除此之外,很多民族都有自己的史诗,比如彝族的史诗资源极为丰富,涵盖了创世、英雄、爱情、生态等各个方面。但是他们不属于中国的文化古籍资源吗?
我只想说一句:“把史诗作为文明程度低才会有的,这种思想的统统是文化歧视!”首先的确很多民族没有史诗,但是有史诗的相反是多数。吉尔伽美什史诗诞生的时候,敢说新月沃地不是世界上最发达最文明地区的根本不存在!而中国在相同的文明阶段没有史诗或者史诗没传下来是无可置疑的事实。而且史诗并不是西方的专利,从印度到西藏再到中亚西亚北欧,每个地区都有史诗,甚至新大陆也有~那么讲没有是好的的人,请问把史诗问题说成是西方中心论合适么?倒不如说你们是汉族中心路比较合适?其实我想讨论的,是我们的史诗为何消亡了,因为这个可能性更大……
史诗定义:叙述英雄和重大历史事件的叙事长诗。史诗shǐshī 是一种庄严的,内容为或歌颂功绩的长篇,它涉及的主题可以包括事件、、或传说。————百度百科。史诗是一种庄严的,内容为或歌颂功绩的长篇,它涉及的主题可以包括事件、、或。————维基百科。 史诗在我理解只是一个名词。就像 传说我觉得中国的 史诗 类的事件发生在封建社会之前。当时中国的很多神话 传说 也是对“英雄的歌颂和民间传说,涉及的主题包括历史事件 民族 宗教和传说。”中国可能没有“史诗”这个题材 但是有很多“史诗”。
只能说明我们发展高速。早就将史诗分开了。专门的记录史,以确保史的正确性和延续性。专门的记录诗,以确保诗的优美。而对于还没有开化的的地方,他们只能使用这种低级的记录形式来表现。然后直接导致了,特洛伊战争是否真的发生过。这个历史命题讨论了上百年,要是当时荷马写一本像三国志一样的书,然后再写一本三国演义,这不就完了。瞧他现在,弄一首伊利亚特,引发后人的旷日持久的口水战,这是何苦呢。。。
信息系统本科
我国文学比较提倡婉约,小抒一下情也就行了,另外我国不像古希腊之类的文化,文武割裂现象比较严重啊,不太会用诗歌去歌颂“武夫”或战争等大事件。
动画师,策划文案
其实楼主想说的是汉族吧?东西方的文化体系完全不同,要按照他们的定义去找史诗就好像在全中国找胸围高于臂围的美女一样不靠谱。其实要按我的理解来说,凡是描写历史传说的都算史诗,而这种题材的长诗海了去了。
CGer 动漫爱好者
你问的是汉族没有还差不多少数民族有的,比如我家这边蒙古族就有《江格尔》我也觉得这个和文字出现的较晚有关,而且这个一般是唱出来的,和汉族平民比较没有载歌载舞的习惯有关
文明落后,没开化的烂地才用口头传唱的“史诗”。“史诗”,“吟游诗人”,听着唬人,说白了,不就是不会写字的民族的说书和说书人么。
过年回家喽
有并不是就是好,没有也不是就是坏。我国的诗经楚辞,以至于山海经之类的,都是我国独特的文化结晶,我认为其艺术价值比外国大部分史诗高得多。像尚书春秋这样的古史书,主要都注重历史实际了,有文字就是很精准地记录历史了。那个同时期,很多民族的史诗还都没出现呢。像史记这样的巨著,我就不说了,世界上还有什么国家敢来比啊。
史诗说白了就是当时没有文字的落后民族或部落口述流传下来的历史 当然在流传过程中不断的神话化 英雄化中国之所以没有史诗只能说我们当时太厉害了 这么早就有了近成熟的文字系统 再加上从周朝开始就崇尚的人治论 重视修史 史 诗分开
从文明的角度粗略来讲,中华文明一个早熟的文明,对历史的想象性叙事过早地让位于对历史的客观记录,对比一下中西文化就容易看到,中国虽然没有长篇史诗传统,但中国对历史的记载是全世界最系统最连贯也是延续时间最长的。另外,中国文明的早熟也导致中国没有系统的神话传说,我们所知的比如后羿射日、精卫填海等神话故事都只不过是一些简短的介绍,人物与人物之间没有希腊神话里诸神关系的那种完整性,体现为零散的、碎片的特征。
我个人认为,这与汉语的高度概括性是有关的,中国有众多的成语,印欧语系则叫俚语,尺有所长,另外你们看炎黄蚩尤有几个老婆妻子小妾,宙斯又有多少个情人?做情人的要说的一口的情话,妻妾多了,你自然要努力干活!中国社会早期就强调了责任和义务的契约精神,史诗能当真吗?人多要吃饭,中国人从来要解决的是吃饭问题!西方我需要什么从邻居家拿就是了!我还强的光明正大!于是就用一大堆的话唠告诉你神也是这么做的!话说神有毛线作用他又不给我们涨工资,老实干活吧!
植物爱好者
说一句话吧,我觉得中国没有史诗可能是因为历史记录得太明确了,你没有办法从春秋到现代的时间腾出某一个时间段来作为史诗故事的时间线索,因为那些历史都是有据可查的,史诗总要有些魔幻,宏大的场景来表现,而你怎么写?你说宋朝的时候出现了一个魔法民族,谁信啊?我觉得吧,只有在历史记载不太明确的,神话故事很多的黄帝蚩尤时代,夏商周时代才能写史诗,可是难度还是很大。
要说书面历史之前没有口头历史真说不过去,所以可能的历史是:中国文字与口语不同源,把口头的东西挤掉了。
史诗都是后人将零碎的历史与神话故事编辑整理而成,例如中国西藏的《格萨尔》,也只是近代从各个地区的民间诗歌收集整理,并不存在自古传承的史诗,如果你有能力与精力,将中国千古历史神话编辑成诗歌,到处吟唱并获得广泛的影响力,那就是史诗。史诗多出现于没有固定居所,没有文字系统的游牧文化地区,中国很早已经进入稳定居所和文字传承发展的农耕文明。中国的乐府诗集、诗经也属于史诗的范围。焚书坑儒只是不让民间藏书,并为统一文字作准备,大多书籍宫廷里还是有保存版本的,据说司马迁写史记很多都是参考从这些备份文件承传下来的记载
史诗,是某些民族书面记录历史不方便(文字因素、记录材料、记录者因素),于是就把历史缩写为短文口耳相传,再然后为了方便传唱,编成诗歌形式。 汉族因为书面记录方便——很早发明了造纸术,有文字、有史官;并且因为有专业人员(史官)历史记录比较详细(随随便便就有几大本),缩编成诗歌口耳相传没有必要。 其实,汉族文化中类似史诗的东西不是没有——教小孩用的《三字经》记得不?
我们中国的”诗“,有严格的格律要求。就算是孔子的诗经,格律的限制也很明显。我倒是怀疑,孔子的诗经,是经过他加工的,所以有明显的格律。原文可能是关关那个雎鸠在河那个之州窈窕那个淑女……得吆君子那个好逑嘿嘿呀 咿儿呀嘿嘿 嘿嘿咿儿呀……这样,说不定本来有一点的叙事诗,也给孔子砍删了。
低调的历史爱好者
中国不能说没有史诗。南方九苗后裔留下了大量口传的史诗,早年不为人所知,近年已经抢救出很大一部分。之前华夏族不行史诗,因文字出现早,口述笔录相悖的缘故,这一条主楼也提到了。《中国各民族原始宗教集成资料》若干书,记载了大量被发掘的史诗以及传说,以神舞和独唱的方式流传,无疑应该列入史诗之列。
我找到天涯上的一篇帖子,上面对史诗的问题回答得非常透彻,大家可以参考一下哈:。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学士 专业维修动车组
对于历史来说,真实比吸引人更重要,我们已经有了史书,还要史诗干吗?
史诗是没有完整信史的替代物,一种比较低级的记录历史的文学题材,中国有持续不断的官方和民间修史的传统,自然不需要这种东西
中国人没有史诗只有史书。反过来你要让欧洲人找本史书出来,说不定你拿到的就是圣经这种不靠谱的玩意。
把史书随便修改押韵下、就是人类历史上最磅礴史诗 。之所以不写成史诗 、 个人认为史诗相对掺杂感情 、 史书相对理性。 &读史读到伤心处& 其实史书跟史诗 、 差别不大。司马迁的史记真心读到人落泪、 有时候小朋友过早读历史不好 过早懂得人世沧桑 人情冷暖 、 容易失却1份无知无畏。 举例 马革裹尸 等等成语 可以牵扯1大段落动人的故事 、不需要多长篇幅 、仅仅这4个字 驰骋战场的将军 仿佛又活生生出现在眼前 。这就是汉语的魅力。
史诗不过民间传说。在中国,老久的时候就有史官,哪有民间传说的地?
华夏文明没有史诗,你们难道不觉得是汉语本身的问题吗?首先任何大的文明都必然有可歌可泣的文化题材,汉族当然也有,汉族从黄河上游一个小部落开始发展,逐步席卷整个中原地区,对土著民族羌族发动了规模宏大的征服战争(殷墟大量拿羌族殉葬);这种题材很适合创作史诗!为什么没有?当然不是因为汉族缺少荷马,维吉尔。我个人认为:汉语是世界上最特殊的语言,不靠大量的元音,辅音组合表意(汉语只有10个元音,22个辅音),而是靠语调来表达不同的意思。汉语天然带着“调子”(吴语方言有8种声调,粤语、闽南方言有6种),导致了汉语不适合演唱,不信你自己随便哼一句歌词,仔细分辨一下是不是大多数字都被迫变调了,唱的和原来那个字根本不是一个音,就是说汉语从本质上和演唱不协调!总之,就像我们都知道的:华夏文化没有吟游诗人,没有英雄史诗,也没有大音乐家和音乐作品。= =!
w 觉得女娲补天 嫦娥奔月 后裔射日 夸父追日都属于史诗呀
因为有孔子。子不语怪力乱神,删诗书。所以就没有了
因为中国没有神也不需要神
如有人能以诗的形式改写《三国演义》,或不输《荷马史诗》,但改写者必须具有荷马的天才——世界各大国、各大族,历史都很悲壮,然而伟大的诗才太少了。以此,中国没有史诗。(木心《文学回忆录》 PS:这本书是我今年看到的最棒的书,没有之一)
诗经算不算呢?《木兰诗》算不算英雄史诗?
拿一个西方概念,套到我们这边来,说没有,嗯,当然没有这跟李约瑟那个如出一辙做个类比,为何水田里长不出玉米呢?假如我们从一开始就吃玉米,总不能就说水稻不能吃或者吃了不好吧套个大帽子,这是“西方中心论”下才能产生的问题。像“为什么中国没有民主制度?”——这个问题的潜台词不就是“西方式民主制度是世界上唯一能推动人类发展的制度”么。“为何中国没有史诗”的潜台词也就是“西方史诗是唯一优秀的体裁”云云怎么不问问为何西方没有方块字?
看了上面的讨论和泉水mm推荐的朱光潜,偶深深地怀疑既无神话又无宗教的《熙德之歌》能否列入史诗的门墙~~~
金融学本科待毕业
封神榜如何??
高速公路巡航者
史诗什么时候唱?宴会上唱着助兴吗?中国好吃的这么多,大家吃都来不赢,有空听你唱几千行的诗?唱几句意思意思得了,赶紧吃,肉都快冷了!喝,喝,喝!嗝儿……
真可爱的问题。请问汉族为什么要有史诗?
经济学硕士帝都典型金融民工
因为我们有史记!!!
不是有无韵之离骚吗,无韵而已
后回答问题,你也可以用以下帐号直接登录
(C)果壳网&&&&京ICP证100430号&&&&京网文[-239号&&&&新出发京零字东15000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举报电话:&&&&&&&&}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世界英雄史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