箭弹命中带弓箭弱点伤害加成,对大炮有效么

箭弹命中弱点伤害加成,对大炮有效么?【仁王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可签7级以上的吧50个
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51,698贴子:
箭弹命中弱点伤害加成,对大炮有效么?
字面意思呀,弹
贴吧热议榜
使用签名档&&
保存至快速回贴  《仁王》中的锻造重铸功能非常重要,玩家可以通过锻造重铸来打造一套适合自己使用的装备和武器,那么锻造和重铸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地方呢?武器装备的改变又受什么因素影响呢?下面就为大家分享一篇“bloody666”讲解的《仁王》1.08装备锻造重铸属性及数据详解,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近距离伤害可以和很多伤害词条共存。
  稍微测试了一下能力重铸,近距离目前可以与:爱用度、敏捷、敌人击杀数、各种族增伤(尸狂对蜘蛛、妖鬼、独目鬼等)、背后、精力耗尽的敌人增伤、对陷入异常状态敌人增伤等共存。
  目前测试:爱用度、近距离伤害、精力耗尽敌人的近距离伤害、对精力归零敌人的近距离伤害、对种族伤害、对攻击力反应、增加武器属性伤害、对陷入异常状态敌人增加伤害、追击刺击伤害都能共存。(也就是说能作出一把种族针对性的神兵)。
  稀有能力“近距离攻击可贯穿防御”(有百分之几大概就会有百分之几的伤害无视防御)。
  敌人防御时无法反弹攻击(武器种类)个人觉得异常状态增加机率还挺实用的,一般我没上属性符把西国打到死都不会上异常;有了增加异常状态机率之后,差不多低于半血就中状态了。
  简单来说,虽然角色被砍了,但是装备上给予的增幅大幅提升。基本上根本比750还强,只要你在装备上用心。
  另外有星星图案的能力我怀疑是天生自带的,锻造或者掉落才有机会出现,还待查证。
  1.08版本中多个D~A+的相同特殊效果可以叠加,爱用度、敏捷等降为最高A,需要一个A加上一个同能力的补完可升级成A+。
  爱用度满的情况下:
近距离武器
  种族伤害:17.9%
  武器给予的属性伤害:51.0%【如果为了叠属性可以推荐】
  对陷入异常状态敌人精力伤害:15.9%
  对陷入异常状态敌人攻击伤害:15.9%【搭配属性伤害】
  武技持续时间:+29.9%
  异常状态累积(属性):+14.9%
  对精力耗尽敌人的近距离伤害:19.9%【站着喘的那种,以及妖怪红精没倒地那种,很适合打妖怪化的武将】
  对精力归零敌人的近距离伤害:19.9%【倒在地上抽那种】
  武器/防具无力化:23%【解防具变相降对方防御,虽然要看对方有没有穿装备】
  对攻击中敌人的近距离伤害:19.9%
  连续攻击增加伤害:A
  近距离攻击可贯穿防御:13.9%
  附十字星特定武技增伤:
  居合、小夜时雨可能最高:19.9&24.9
  残月等:24.9&29.9%(和种族增伤冲突,还有没有和别的冲突还要测试)
  大概就两种范围数值。
远距离武器
  火枪、大炮、弓远距离时伤害:22.9%
  对极近距离敌人的XX伤害:22.9
  大炮动作速度加快
  火枪动作速度加快
  拿起远距离武器时的移动速度+100.0%
  XX精力伤害:26.9%
  种族伤害:17.9%
  箭弹命中时赋予攻击力/防御力降低的效果:16.9%
  拿起远距离武器时不会畏惧
  远距离攻击可贯穿防御:17.9%
  锁定状态进入FPS会自动瞄准(简单说准心会一直跟着锁定的敌人,不会打弱点)
  【几个能力搭配不错,火属性伤害、对尸狂、对种族、敏捷or忍术增伤,这些能力是用来搭配近战用,远战废掉的配法。】
  【顶配应该是火属性23.9敏捷A对尸狂22.9种族17.9】
防具新能力
  降低重量14.9%
  视XX术术力延长时间:B
  阴阳术伤害:19.9%
  这版本攻击力:40
  被攻击承受伤害降低(绝境):15.9
  陷入异常状态时降低承受的伤害:17.9
  受到敌人攻击不会畏惧(绝境)
  不会陷入精力耗尽状态:34.5%
  【这个的确很好用,膝甲和腿甲都洗得出来】
  可防御阴阳术咒符【手动防御格挡】
防具新能力各部位发动BUFF的能力条件
  头部:吸收精华发动buff
  胸甲:包围状态发动buff
  手部:瞬间防御成功发动buff或者解除异常状态,补血等。
  膝甲:陷入异常状态发动buff
  脚部:拔除常世发动buff
  BUFF个人推荐精华量表(99神专用)或者攻击力。攻击力buff可以和修罗符共存,幅度约5%
  能力有:攻击、防御、精力恢复速度、精华量表,自动回覆hp、移动速度。
  具体能力如下:
  投掷伤害:22.9
  投掷两倍伤:22.9(与增伤冲突,两者无法在同一件)
  手里剑、苦无伤害:15.9
  投掷精力伤害:22.9(可以和两种伤害共存)
  投掷XX动作加速(可以和两种伤害共存)
  各种阴阳符/忍术道具视XX增伤、增加时间
  瞬间格挡成功增加XX
《仁王》精华文章推荐
图文流程攻略
完美速通视频攻略
武器数据资料大全
收集向地图一览
BOSS战视频攻略
小怪招式解析及打法
非人形BOSS弱点
怪物背景故事
温泉收集攻略
木灵位置大全
制作书获得方法
仁王武器装备锻造重铸攻略
1 2 3 4 5 6 7 8 9 10
您的评分:0
作者其他文章
37人浏览过
37人浏览过
37人浏览过
37人浏览过
37人浏览过
37人浏览过
怪物猎人Online》是CAPCOM经典动作游戏《怪物猎人》系列的网游化最新作。怪物猎人系列的网游化最新作。怪物猎人系列的网游化最新作。
怪物猎人Online》是CAPCOM经典动作游戏《怪物猎人》系列的网游化最新作。怪物猎人系列的网游化最新作。怪物猎人系列的网游化最新作。
怪物猎人Online》是CAPCOM经典动作游戏《怪物猎人》系列的网游化最新作。怪物猎人系列的网游化最新作。怪物猎人系列的网游化最新作。
怪物猎人Online》是CAPCOM经典动作游戏《怪物猎人》系列的网游化最新作。怪物猎人系列的网游化最新作。怪物猎人系列的网游化最新作。红夷大炮是明末从西方引进的前装火炮的,国内资料的相关记述感性多于理性,道听途说多于实地验证,所以留下若干关于其细节的难解之谜。就其射程而言,相关的说法相互冲突和矛盾的就不少,还有人专门撰写论文来探讨,比如这里:  http://engine.cqvip.com/content/e/9/026/003/sk26_e3_9988983.pdf    作者堆积了若干相互冲突的材料之后,用一种非常规的方式,或者说非常难以理解的方式断言:    “笔者综合古今中外有关红夷大炮的史料,推算出其射程当在今天的10里之内,有效射程为7-8里左右。”    是否真的如此呢?    说到射程问题,不能不谈到此类火炮中的一个异类:伊丽莎白女王的手枪(Queen Elizabeths Pocket Pistol),虽然名称如此怪异,其建造倒是中规中距,当然除了变态的长度以外。这门大炮建造于1544年,是亨利八世收到的一个礼物,炮膛口径4又3/4英寸(121毫米),全长23英尺(超过7米,对于今天的火炮是一个寻常的数字,对于16世纪的火炮的确只能用变态来形容)。这个变态的家伙可以把12磅的炮弹发射到7英里(11.2公里)之外,这是我看到的此类火炮最远射程的数据。  (待续)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更多
  沙发,lz继续研究
  拿个板凳,坐看楼主被明卫兵围攻!
  有下文吗??????
  明代火炮的射程应该不是很远,否则也不会在抵御满州骑兵的时候把大炮布置在车阵前列了。早期火器对骑兵并没有多少优势,不管是在中国还是在同时代的西方。多兵种协同作战才是王道。
  作者:淮一 回复日期: 10:32:50 
    早期火器对骑兵并没有多少优势    ============================================================    朱棣正是靠着神机营才屡次击败蒙古铁骑的啊!
  需要弄清楚的两个问题:  第一,什么是“红夷大炮”?这个问题看似简单但是似乎从明末到现在似乎一直没有太明确的答案。万历后期至少流行三种名字的来自欧洲的火炮:红夷大炮,吕宋大铜铳和西洋大炮,红夷大炮似乎专指来自英国/荷兰(荷兰人常会冒充英国人在海上劫掠,在珠江口也发生过英国和荷兰船只搁浅和沉没的事件)的铸铁炮,吕宋大铜铳指具有西班牙技术背景的铜制大炮,万历末年国内就开始使用直接进口和仿制的西班牙铜炮,而西洋大炮,似乎指的是澳门本地铸炮厂的产品(据说澳门土产的火炮质量超过欧洲本土,这个说法相当可疑),虽然技术来源有几种,但是他们之间并不存在明显的差异,换句话说,并没有那一种火炮在技术上和设计上处于特别的优势,所以这里也就不作特别的区分,就统称红夷大炮。  第二,什么是射程?    讨论射程的时候需要区分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最大射程和有效射程,前者是指火炮所能够得到的最大的抛射弹丸的距离,一般情况下,炮膛轴线与水平面的夹角接近45度(考虑到空气阻力,45度的时候抛射的距离反而略小);后者是指火炮在保持足够的杀伤力和命中精度的时候所能达到的射程。现代火炮不再重视区分这两个概念,凭借炮管和炮弹制造技术的进步,以及测量、瞄准和校正技术,现代火炮即使在最大射程上也能够保持相当的威力和精度。但红夷大炮时代,或者说1600年前后,二者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更类似今天的步枪:一般的步枪针对人体目标进行射击的时候有效射程是400米,但是实际上步枪子弹在1000多米外仍具有致命的杀伤能力,其最大射程更是超过数千米。但是对普通的士兵而言(其实神枪手也一样)利用步枪准确射击1000米甚至几千米之外的人体目标完全是一个Mission Impossible。  (待续)
  作者:淮一 回复日期: 10:32:50 
     明代火炮的射程应该不是很远,否则也不会在抵御满州骑兵的时候把大炮布置在车阵前列了。早期火器对骑兵并没有多少优势,不管是在中国还是在同时代的西方。多兵种协同作战才是王道。  ————————————————————  野战炮摆在第一线是15、16乃至17世纪世界各国最常见的事
  就是今天,也只有少数加农炮可以打到十公里之外  
  10里才5公里,7到8里才4公里上下
  现在的流弹炮才是王道  一般都超过30公里
  有效射程应该不远吧,17、8世纪的海战一般交战距离也就1-2000米,大炮的有效射程不会超过太多的。
  应该是几百米,中日甲午战争时双方的有效交战距离也就是1500米左右,当然炮弹可以飞的距离就远多了,中国舰队第一炮是在距离日本军舰5000米左右开的
  国内最早关于红夷大炮的射程的描述出自孙元化的“西法神机”与何汝宾的“西洋火攻神器说”,前者成书大约在天启二年,三年的样子,原文中收录的数据如下:    仰角为零:268步  仰角一分:594步  仰角二分:794步  仰角三分:954步  仰角四分:1010步  仰角五分:1040步  仰角六分:1053步    一分相当于7.5度,但是该组数据并非孙元化或者何汝宾自己测试的结果,而是照抄西班牙工程师科拉多1586年初版的“实用炮学手册”一书的内容,是一种三磅鹰嘴铳(Falconet)的测试结果在当时欧洲,一步等于大约58厘米,所以上述的数据翻译程现在的单位就是:  仰角0度:155.4米  仰角7.5度:344.5米  仰角15度 :460.5米  仰角22.5度: 553.3米  仰角30度:585.8米  仰角37.5度:603.2米  仰角45度:610.74米    除此之外,似乎再没有更多的的系统测试的数据。这就意味着必须从国外的资料中寻找更多的数据。毕竟红夷大炮从欧洲引进,欧洲同时代的测试数据无疑具有极强的参考意义。  (待续)  
  火枪大发展时曾经有一段时间射程甚至超过火炮。土伦战役时拿破仑的炮兵就一度被英国枪手压制,不敢上炮位开火,直到拿本人带头才上。
  现在的流弹炮才是王道    一般都超过30公里    火箭 增程的才能 打到20公里以上吧
  现在的流弹炮才是王道    一般都超过30公里    火箭 增程的才能 打到20公里以上吧
  威尼斯共和国曾经对60磅的火炮做过测试,得出的结论是它能够在640米的距离长保持足够的威力和精确度,但是如果不考虑威力和精确程度,其炮弹最远可以飞行3000米,换句话说它的最大射程是3000米,有效射程是640米. 1598年工程师Eugenio Gentilini发表了一份各种火器的直瞄射程和最大射程的表格,涵盖了从火枪到120磅重型火炮的多个型号.根据这份表格,火炮的直瞄射程在200码至300码之间,而最大射程,对于重型的火炮而言,可以达到3.5到4公里,而轻型火炮则可以短至2.5公里.据此,一些研究16世纪军事科学的文章认为当时炮兵开火的距离应当在300码到1000码之间.
  直瞄射程(Point Blank Range),指的是可以直接利用三点一线的原则进行瞄准,而无需考虑重力和风力影响的射程. 直瞄射程并非是炮膛轴线绝对水平时的射程,通常情况下,瞄准线于炮膛轴线并非平行,而是存在一个夹角,就像当今的手枪的瞄准装置,有经验的射手知道,近处的目标实际命中点会高于瞄准点,稍远则会低于瞄准点,不过偏差并不足以打到影响对目标的有效杀伤.
  这问题研究研究其实挺有意思的。
  终于又看到论据派的文了...感动流涕ing..  期待laminin的回复.    PS:神父 的文到底是想说红夷大炮射程不到10里(后面的回复),还是想说超过10里(主贴)?怎么感觉看几个回复看不太懂哦.
  有效射程跟训练水平也有关系,第一次鸦片战争的虎门之战中,两艘英国的74炮军舰分别在威远炮台360米和540米处下锚与炮台对射,结果是炮台被摧毁,而两艘军舰没有受到任何实质损失.这并不能完全用已方炮&不利&来解释,当时虎门各地的炮台中就有大量外购的火炮,也不能用对方&船坚&来解释,再坚的船其尾部也是极其脆弱的,稍重的实心炮弹都可以击穿.  (待续)
  满清平时舍不得花钱让兵士消耗弹药练习提高射击水平,以至于打仗的时候一败涂地。
  加农炮是王道,打的远,且直射。不过自二战后少有大口径加农了。也没什么发展。原先主要在是战列舰舰炮多。炮管长  175毫米加农炮比203毫米榴弹炮打的远。
  等着看下文  
  虎门之战清军丢尽了脸面(如果还有脸面的话),20年后,日在大沽炮台稍微挽回一些,根据当时英军的现场纪录.数艘英军小型船只在距离大沽炮台500-700码的地方遭到炮击,3-4艘被击沉,由于同时还进行了登陆活动,人员也遭受到极大损失:死亡/失踪81人,重伤201人,轻伤144人,相对于整个登陆作战的部队1000人左右的规模而言,这个损失是非常惨重的.英军在时候的报告中提及看到炮台中有欧洲装束和面孔的人出现,冲到炮台附近的人甚至听到有人用俄语喊&多些火药!&.现在很难判断这些描述是英军为了挽回自己的面子,还是炮台当中的确有俄国人或者其他的欧洲人参战.  (待续)  
  弹型、定/分装药、膛线
  主贴中的论文的作者认为红夷大炮有效射程7-8里,最大射程10里似乎是建立在对宁远大捷的误读上:他认为努尔哈赤最初离城池5里扎营,攻击失败后退后5里再扎营,于是认为五里+五里就是十里,从而认为红夷大炮的射程就是十里。实际过程恐怕并非如此,努尔哈赤采用了分兵的策略,自己在城北扎营,另外派一部分部队在宁远城南5里的地方扎营,这部分部队的主要目的是拦截来自山海关方向的明军的增援,或许为了避免两面同时受敌,所以扎营的距离稍远。遭到炮击的是城北的营地,可以合理推断,北营地离开城距离要比南营地更近。至于北营地最初的距离以及稍后后撤的距离都没有准确的说法。努尔哈赤发现攻宁远无法得手后移营到龙宫寺,并一次为基地进攻觉华岛(今天的菊花岛)龙宫寺离开宁远城的距离就是5里,可见在见识过红夷大炮的威力之后,他仍然认为5里是一个安全距离,超出了红夷大炮的射程。  (待续)
  作者:bly9519 回复日期: 9:01:46 
    满清平时舍不得花钱让兵士消耗弹药练习提高射击水平,以至于打仗的时候一败涂地。  ——————————————————————————————  不是不舍得花钱,大清朝最难得的就是大方,往外掏银子什么时候皱过眉头,不过是给前来进攻的属国使者还是打上门来的西洋鬼子(后面还有东洋鬼子,而且要得更恨)。  真正的原因是用来训练的钱不知道跑到谁的腰包里了。这种现象到现在也屡见不鲜。花大把银子买来的Su27一架接一架的摔,至少两次是因为燃料里水分超标造成空中停车。虽说油价涨得有点离谱,不过咱给爱车加油也没见过掺水的啊!  福建的两架因为台风摔坏了,老江气得拍完桌子摘帽子,你以为他只是为了天灾叫劲。人祸才最可怕啊!~~
  作者:brolin1990 回复日期: 21:08:13 
    现在的流弹炮才是王道      一般都超过30公里        火箭 增程的才能 打到20公里以上吧  ===================================================  晕一个.  陆军火炮最远的有些特例.  如巴黎大炮.  多拉大炮  萨达母的可能是最远的.  制式的我军的203MM加榴炮,50KM  火箭蛋发展就更远了.  可以当导弹看待.
  我军属于苏制部队,历来重视炮兵,火炮在射程上原胜西方。  西方的火炮更多的考虑快速部署、机动、精确、可靠性这些方面。
  作者:约瑟夫K 回复日期: 16:30:04 
    我军属于苏制部队,历来重视炮兵,火炮在射程上原胜西方。    西方的火炮更多的考虑快速部署、机动、精确、可靠性这些方面。    ===============================================  跑题了。   接着跑。  我军重视炮兵是真的。因为缺乏海空优势。后勤和通讯也难。。。  要求步兵主要靠自身的力量去作战。甚至是独立作战。    但所谓快速部署、机动、精确、可靠性这些方面,并不一定是我军弱点。    比如广州军区的地炮就给美国佬表演了从发现敌人、展开,到发射炮弹,整个过程实现全自动……      
  继续跑题:  巴黎大炮180KM。造价是一个中等工厂。但只能打个100发不到。    多拉的炮弹特别重。好象是8吨。炮的重量相当于一艘驱逐舰了。需要两条铁路来行走。但战绩也就是在进攻塞瓦斯图波尔要塞时了。    萨达母的没用上,据说可以威胁以色列了。布尔博士的杰作。  中国的火炮也得到过他的指点。      
  明清之际,可以使用的炮弹无非两种,一种是实心球形炮弹,一种是“散子”。明代早期的火炮有个明显的特征,就是具有平坦的尾部,这是装填“散子”所必须的。按照戚继光的说法,整个装填过程相当繁琐困难,首先需要把火炮竖立起来,对于重达千斤的火炮而言,这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然后装填火药,在火药的上方安放木质的隔板(马子),最后在隔板上面放置弹丸,弹丸之间需要填充泥土。小心压实后才能准备击发。对于红夷大炮而言,首先其身长达到接近三米的长度,而且尾部并非平坦,按照以前的办法装填“散子”就不可能了。在炮身水平,甚至有一定仰角的情况下装填“散子”也无疑是其中极其困难的选择。所以,明清之际的红夷大炮所采用的应该还是实心球形炮弹。    17世纪初期的火炮发射速度极低,1599年 Francesco De Marchi给出的指导性意见就是20磅的火炮每天(12小时)发射不宜超过90发,在考虑到数千磅的火炮价格昂贵,部署和运输极其困难,所以必定会尽力让每一发炮弹都起到最大的杀伤作用。这种前提就决定了红夷大炮不可能用45度或者非常大的仰角来进行射击,如果发射的仰角是45度,南么受到空气阻力的影响,落地的角度肯定会大于50度,假设骑兵从地面到头顶的角度是220厘米,最大宽度是90厘米,实心炮弹“粘着死,碰着亡”(差不多),那么其有效的杀伤面积不过区区可怜的  184厘米X90厘米,只有某人特别倒霉进入到这个区域内才能被杀伤。这显然不是红夷大炮这类武器的初衷所在。实际上,这类滑膛前装炮在使用过程中都是以非常小的仰角进行发射的,而且在仰角小的情况下,还有极大的概率会发生跳弹,跳弹,甚至是二次的跳弹都具有极大的杀伤力,利用实心球形炮弹巨大的动能在敌人的行列中“杀出一条血路”才是这类武器最大的价值:曾经有纪录33名带甲的西班牙重骑兵被同一发炮弹打死。为了尽可能的增大杀伤效果,炮手一般会沿着对角线的方向炮击敌人的行列(如果击中的话,对角线所穿过的敌人最多)。    所以如果一定要给红夷大炮(采用实心炮弹)的射程下一个结论的话,二百米到八九百米之间似乎是一个更加合理的估计。最有效,杀伤效果最高的射程似乎更应在五百米以内。
  等候下文,杜绝打岔。
  神父卡茨,红夷炮是用来攻坚的,不是用来压制骑兵的,明朝军队压制对方骑兵用的是射速奇快的佛郎机火炮,这种火炮的射击速度足以弥补其射程不远的缺点,它能在对方骑兵冲锋的过程中连续发炮,并且在500米左右距离保证相当的准确性,发射霰弹也不成问题,因为它有事先的填装好的子铳.    
  无任何意义的猜测!    既无实验支持,又无充足的资料证明,    很多地方建立在LZ的自己主观臆测上,    如用步枪来推测炮弹的射程,  这样的“一般的步枪针对人体目标进行射击的时候有效射程是400米,但是实际上步枪子弹在1000多米外仍具有致命的杀伤能力,其最大射程更是超过数千米。但是对普通的士兵而言(其实神枪手也一样)利用步枪准确射击1000米甚至几千米之外的人体目标完全是一个Mission Impossible。”说法是纯粹梦呓!    枪是打人的,可没人规定炮弹打单个的人,那时多数的炮弹还是对付工事,如城或城堡,比单个的人可是大太多了,当然不能按步枪的标准来类比。    而且对付军舰的炮也不能做攻坚的炮的类比,因为当时的军舰也是比城小太多了。    这些炮的误差不会超过一个城的见方,  本来对付城里的目标就是曲射,  当时的炮杀伤力弱,很多情况下造成的心理作用大于实际作用。  如果大炮造成城中设施的毁坏,或者造成城中军民的恐慌都可以达到需要的效果,不一定是非要那么准确。    所以在最大射程用又何妨?    至于后面的实心炮弹打冲锋的骑兵,更是胡话,即使是后来的西方用实心炮弹的时候也是在比较特殊的地形,拿破仑战争时有靠实心炮弹打击岩石树木造成的碎屑增加杀伤的战例,而一般对付有生力量还是用霰弹炮弹或开花弹。    没有人象LZ那么傻用实心炮弹去压制骑兵。还算什么骑兵高度、炮弹角度,简直可笑!不知道LZ认为实心炮弹对付骑兵的战例有多少?比用霰弹或开花弹的战例多么?
  神父卡茨,红夷炮是用来攻坚的,不是用来压制骑兵的,明朝军队压制对方骑兵用的是射速奇快的佛郎机火炮,这种火炮的射击速度足以弥补其射程不远的缺点,它能在对方骑兵冲锋的过程中连续发炮,并且在500米左右距离保证相当的准确性,发射霰弹也不成问题,因为它有事先的填装好的子铳.  +++++++++++++++++++++++++++++++++++++  关于佛郎机的使用,戚继光有远比你大佬更高明的说法:    至六十步,贼以零骑数十冲至车前,以试我者,我兵具静守不可应。又益贼百数前来,我且攒鸟铳,每车照准一贼打放,只用口传,不用炮鼓喇叭等号令。望贼拥众而来,望旗向贼磨下垂,车上旗急点,举变令炮一声,吹天鹅声一次,随车铳手每车四人,作二班,每班二门,齐打一次。又吹天鹅声,又打放,轮打不绝。候放起火一枝,又吹天鹅声一次,火箭放无次,佛狼机一齐举放。鸟、快等少停,又吹天鹅声一次,仍前放铳,与机、箭相轮,周而复始,务使炮声分番络绎不绝,乃为合彀。    皇明经世文编上则说开火距离就是250尺。    500米?您当那蒙古兵是骑着KingKong来得啊。
  L老师啊,想口气大很容易滴,吃几瓣大蒜就可以啦,可是想让人家认可您,显然光靠吃大蒜是不行滴。切记,切记。    您在这短短的几行字里面闹的笑话俺就不拆穿了,毕竟俺也不负教育您的义务,还望您自重哦。
  鸭嘴兽啊,    好象是你需要让人家认可你吧,    一无实验,二无数据,推测又只建立在自己的主观臆想的基础上,还有脸说人家口气大,有本事你就拆穿,    打扰您YY了,实在对不起,俺忘了您刚出幼儿园.
  16世纪的前装火炮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发射速度极慢,小型的后装火炮,(中国称作佛郎机)如果炮手经过良好的训练,并且用于足够预先装填好的“啤酒杯”(就是所谓的子铳)的话,可以达到每分钟发射两发的速度,前提就是要保证火炮不能过热。而前装炮,即使经过良好的训练,由于发射步骤烦杂,发射速度也很难超过每两分钟一发,对于一个炮兵部队而言,只有用于多门火炮才能实现有效应用,换句话说单独的一门火炮缺乏实用价值,即使到了拿破仑时代,炮兵仍然是一个需要集中使用的兵种。    尽管前装火炮可以有效的杀伤步兵和骑兵,但是他们自己的安全确很成问题,由于重量庞大,打不过想跑路都很难,所以需要额外的步兵和骑兵专门保护他们,即使如此,也未必能有效的抵抗敌方的骑兵冲锋。聪明的指挥官会考虑在炮兵阵地前设置一些工事,比如说壕沟来阻挡,或者至少迟滞对方的冲击,但是由于火炮的弹道低伸,所以碰到的问题仍然很棘手:最典型的一个问题就是,一旦火炮开火,必然会招致对方的骑兵发起冲锋,为了保护自己的火炮,己方的骑兵就进行反冲锋,由于采用直接瞄准怯弹道平直,为了避免伤及自己人,火炮反而不能开火。这种尴尬的状况在Ravenna,Courtras和Ivry都发生过。
  作者:brolin1990 回复日期: 20:57:12 
    现在的流弹炮才是王道      一般都超过30公里        火箭 增程的才能 打到20公里以上吧  =======================================  火箭 增程的仿佛可以到30!    普通的是20公里左右!
  16世纪野战炮兵的命运非常奇特,跟他们手中的武器一样,他们总是被各方俘虏来俘虏去,这也是早期欧洲各国的火炮口径难以统一何标准化的重要原因:每支军队的炮兵里面都有大量的从敌人手中夺取的武器。好在当时大家对于英奸,法奸,西奸,意奸的名声也不太在乎,炮手们本身也多是铸炮厂的工人出身,他们跟他们手中的武器一样都是商业条约的产物(很多情况下所谓保护他们的部队的真正目的是防止炮手临阵脱逃)。回到东方,大明的火炮被人家夺去其实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如果你能够再夺回来,甚至把敌人本身已有的火炮也夺过来,那也是一种平衡。悲剧在于,明清战争中火炮的流动几乎是单向的。
  从15世纪后半期开始,火炮开始应用于城市/城堡的攻坚。火炮的应用也带动了城堡/要塞设计的改变。中世纪的产品是以高耸的塔楼和城墙为特征,这些城堡再防止敌人攀爬上面非常有效,可惜高耸的的城墙何塔楼成为火炮的最佳攻击目标。按照16世纪的描述,一个训练良好的攻城炮队可以在一天之内摧毁120英尺长度的中世纪的城墙。为了抵抗火炮的破坏力,高耸单薄的城墙开始变得低矮厚实。这就为攻击方制造了巨大的困难,使得攻击过程格外的漫长和昂贵:按照1524年Guise公爵的估计,拿下一座设防良好的要塞需要24门重型加农炮,6-8门蛇铳(Culverin),发实心炮弹,20万磅火药。
  当时的攻城炮队一天只能发射500-1000发炮弹,当然后勤供应良好的情况下也可能超过这个数字:1573年围攻La Rochelle的时候创造过1天发射3000发的纪录。当时普遍的估计打开一个城墙缺口需要发炮弹,特别有时候需要获得多个缺口的时候就需要更多的炮弹和火药。后勤弹药供应总是一个问题,所以更显得攻击过程既漫长又昂贵:1573年的这次围攻耗时4个月,最后也没有攻下来,以签订和约草草了事。
  建议楼主去向“我爱SUNYAN”请教。  这可是超大的贵宾。  呵呵。  感觉楼主的东西不太对头。    
  什么是“红夷大炮”?这个问题看似简单但是似乎从明末到现在似乎一直没有太明确的答案。万历后期至少流行三种名字的来自欧洲的火炮:红夷大炮,吕宋大铜铳和西洋大炮,红夷大炮似乎专指来自英国/荷兰(荷兰人常会冒充英国人在海上劫掠,在珠江口也发生过英国和荷兰船只搁浅和沉没的事件)的铸铁炮,吕宋大铜铳指具有西班牙技术背景的铜制大炮,万历末年国内就开始使用直接进口和仿制的西班牙铜炮,而西洋大炮,似乎指的是澳门本地铸炮厂的产品(据说澳门土产的火炮质量超过欧洲本土,这个说法相当可疑),虽然技术来源有几种,但是他们之间并不存在明显的差异,换句话说,并没有那一种火炮在技术上和设计上处于特别的优势,所以这里也就不作特别的区分,就统称红夷大炮。  ------------------------------  当时英国的铸炮技术已经绝对优于西班牙/葡萄牙/荷兰了,这是后来英国称霸的直接原因 ! 据传说英国曾有军舰在珠江口搁浅,舰炮被葡萄牙人拆下卖给了明朝,袁崇焕在关外使用的极有可能就是那一批火炮!
  火箭 增程的仿佛可以到30!        普通的是20公里左右!  ------------------  现在155MM 52倍口径的榴弹炮火箭增程可以达到50公里, 普通榴弹也能打到将近30公里 !
  长见识
  宁远的红衣大炮是放在城墙上的,不考虑城墙高度的影响是不行的
  作者:huangjinxue999 回复日期: 10:41:38   
    宁远的红衣大炮是放在城墙上的,不考虑城墙高度的影响是不行的  ++++++++++++++++++++++++  17世纪的炮手相信:炮弹出膛之后就沿着直线飞行,到了最大射程的地方才突然掉下来。在进行直接瞄准射击的时候,都是让炮身上部的瞄准线对准目标(如前所述,瞄准线与炮膛轴线还有个小的夹角),所以城墙的高度队射程会有些许影响,但是这种影响是非常小的。
  作者:星空无寂 回复日期: 0:31:56 
    火箭 增程的仿佛可以到30!            普通的是20公里左右!    ------------------    现在155MM 52倍口径的榴弹炮火箭增程可以达到50公里, 普通榴弹也能打到将近30公里 !  ==========================================    多谢指正!这些年火炮发展确实挺恐怖!  我还在翻老皇历,晕!    刚查了一下,    南非G6-52L式155毫米自行榴弹炮发射增速远程弹时,  创下了155毫米身管火炮射程的新纪录,达到了75千米.    快有大贝莎打的远了!
  插句前面关于枪的问题  
早期的线膛枪,也就是所谓来复枪的有效射程确实非常远,好像普法战场时期法国追希步枪的射程都超过当时的法国青铜制火炮,枪管是变态的长。  
二战时期的步枪有效射程也有一千多米,总射程就更远了。  
二战后由于机械化战争中双方远距离对射的机会很少,所以步枪都朝小孔径大携弹量快射速发展,突击步枪的有效射程都是450~600m,总射程也超过千米。  
不喜欢laminin的风格,要拿数据来说话。  
  不好意思,上面贴的数据是凭记忆,下面是刚查到的,人老了,好久没关心这些了。法国人的步枪叫夏斯波不是追希  “日,法国军队根据法兰西帝国的法令,装备了夏斯波步枪。口径缩11毫米,弹丸弹道较直,有效射程为1200米,超过德雷泽步枪600米。该种步枪每分钟的射速为七八发枪弹,因而在1870年的普法战争中大显了一番身手。”   
另外大家熟悉的AK47有效射程为300m。    
  顶下~~  煮酒近来少见有理有据的好贴,版主该给个红脸吧~~    PS:LZ千万别理laminin,不知这厮除了放P和骂街以外还会什么,唾弃这种没水准的家伙,大家一起臊着他~~
  作者:胡风子 回复日期: 14:01:55 
    顶下~~    煮酒近来少见有理有据的好贴,版主该给个红脸吧~~        PS:LZ千万别理laminin,不知这厮除了放P和骂街以外还会什么,唾弃这种没水准的家伙,大家一起臊着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laminin火气是有点大,别人还没说什么呢,张嘴就骂人。
  二战时期的步枪有效射程也有一千多米,总射程就更远了。  ===============================================  恐怕没有那么远的有效射程.    命中率大大下降啊.
  当时英国的铸炮技术已经绝对优于西班牙/葡萄牙/荷兰了,这是后来英国称霸的直接原因 !  ++++++++++++++  英国领先的是铸铁炮技术,比其他国家更为轻巧坚固耐用经济
  有效射程应该是指可以瞄准的射击距离吧,而不应是子弹仍保持伤害力的最大射程。  训练有素的狙击手利用先进的光学瞄准设备,也很难在800米外击中人形目标。前面说的那个1000多米应该只具有火力覆盖的意义。
  作者:禹兮禹兮 回复日期: 8:26:24 
    作者:淮一 回复日期: 10:32:50         明代火炮的射程应该不是很远,否则也不会在抵御满州骑兵的时候把大炮布置在车阵前列了。早期火器对骑兵并没有多少优势,不管是在中国还是在同时代的西方。多兵种协同作战才是王道。    ————————————————————    野战炮摆在第一线是15、16乃至17世纪世界各国最常见的事    嗯嗯,对,“等到敌人的血溅到你脸上再开炮!”
  一战时期的步枪威力的确很大,近距离可以穿透半英寸的钢板。当时的表尺也很厉害,多数枪的标尺要到2000米。不过实际射程还是非常有限的,有一款瑞典的步枪很有意思,最小标尺是300米,有人曾经对100码外的目标进行射击,高出足足一个英尺。现代步枪的初速度更高,但是标尺普遍缩小到400米以内,我想这里面应该是对“命中”的定义有所变化的缘故。
  看不太懂哈,不过喜欢LZ这种有理有据的态度,支持LZ
  利用实心炮弹攻城的基本程序是这样的:  第一步,利用进攻一方的火力和部署的优势敲掉防守方的火炮。  第二步,把火炮拖到尽可能近的地方。究竟能有多么近呢?估计就是火枪等轻型火器的有效杀伤范围以外的位置,比如说200-300米以外,进攻方可以放心大胆的开炮轰击城墙,无需担心对方火枪手的骚扰。  第三步,对准城墙的下部进行轰击,到达一定程度后城墙会在自身的重量下坍塌。坍塌下来的土石正好又形成一个坡道,一个缺口就形成了,这个时候大家一拥而入就可以大功告成了。轰击城墙的上部只会适得其反:跌落的土石会起到保护城墙根基的作用,最后的结果是一个半高不低的缺口,还是需要梯子才能登城,这样的缺口就没有意义。
  当然这也只是理想情况,例外并不罕见,1740年的一场攻城战,英国的18磅攻城炮就是在1000码以外开火。当然效果并不理想:根据西班牙工程师Pedro Ruiz de Olano的报告,炮弹只能穿透城墙一英尺半的样子。
  再回到中国的战场:天聪四年五月,明军反攻滦州,利用红夷大炮轰击三日之后,总于击破两处垛口从而登城克复。金军阵亡400人,大贝勒仓惶逃归。  
  滦州之役,参将黄龙的功劳最大。徐光启的门生山东按察副使孙元化说:“臣依西法制护炮器物,全付参将黄龙,授以用法,分以教师,卒用复滦”,按照黄一弄的理解,此处的“教师”可能就是葡萄牙顾问。孙元化自配弹药,自备车牛,将炮队交付黄龙,并命千总吴进胜专管,为了避免他人不知厉害,擅自调动炮队,还制造了“奉旨调度”的令箭。
  呵呵,  著名的满遗对我破口大骂,说我骂人,哈哈,  大家可以看看我怎么骂人了?我只不过指出LZ帖子中不实的地方,就算骂人了?  结果还被LZ骂成&吃大蒜&.    炮不只是对付城墙的,就像后来的飞机轰炸,有时也不只是对付军用目标,对于近代来说,没有现在这么文明,杀戮很常见,  轰城屠民,  对城中居民造成一种压力,也是一种手段。    其实光靠LZ这样猜测,或选择性地找一些例子不妥,如说什么实心弹打迅速的骑兵,炮只用来轰城墙,是不妥的.    要论这个话题,最好是实验。  如果没有实验来证实,  那么只能说是一种&质疑&的说法,谈不上什么&细说&.
  作者:laminin 回复日期: 12:10:45 
    呵呵,    著名的满遗对我破口大骂,说我骂人,哈哈,    大家可以看看我怎么骂人了?我只不过指出LZ帖子中不实的地方,就算骂人了?    结果还被LZ骂成&吃大蒜&.  ----------------------------------------    杀手锏一出所想披靡,反对我者统统都是满遗,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好奇怪为啥L同学不一上来就指出某某满遗,害得我等浪费时间等论战,结果就等来这么个东东。L同学还提出要试验不要假设,说得挺好,可惜啊,看来这个论题在L同学看来是不容讨论的咯,大家最好统统写射程十里,为啥这是我L同学“实验”过的!!!
  现在的火箭炮射程才远呢  WS2都达到了180公里  赶上导弹水平了  
  作者:东东狐 回复日期: 12:39:32 
    好奇怪为啥L同学不一上来就指出某某满遗,  =========================================    作者:胡风子 回复日期: 14:01:55 
    PS:LZ千万别理laminin,不知这厮除了放P和骂街以外还会什么,唾弃这种没水准的家伙,大家一起臊着他~~    俺是没惹这些人。  可人家一上来就破口大骂……    看来这个论题在L同学看来是不容讨论的咯,大家最好统统写射程十里,为啥这是我L同学“实验”过的!!!  ==================  我可没说我经过实验,  所以我无法证实,也无法证伪,不象某些人。  讨论当然可以,但如果不全面,或选择性地找例子,会给人误导。  所以,我也给出人家忽略的一些方面。  结果成了“吃大蒜”了
  红夷大炮在攻城方面的威力无疑给皇太极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天聪五年八月初六,金兵两万攻击明军刚刚修筑完成的大凌河城。十二日起,金军开始炮击城外的敌台(应该是类似后来鬼子修筑的炮楼吧,用于与城墙一起形成完成的防御体系)。由于敌台规模不大,守军不过数十人,所以炮击效果非常显著,根据明确记载,八月十六日出动红夷炮一门,大将军/二将军炮二十门,守台的90名明军中近30人中炮而亡。为解救大凌河,远在山海关的孙承总派出了一只四万人的援军,不过在离城15里的地方北击败,此役,双方第一次用红夷炮相互轰击。十月九日,皇太极亲临察看攻击子章台的战斗,子章台的城墙坚固,补给充足,所以皇太极动用了六门红夷大炮,五十余门将军炮,这可能是他的所有家底了。连攻三日,守台明军57人中炮而亡,最后投降。子章台失守后,其他的敌台的明军或降或逃。十月二十八日,守将祖大寿投降。投降之时,城中已经到了“人相食”的地步。
  到了天聪七年,皇太极手中的红夷大炮已经达到30门。崇德四年二月,皇太极率军围攻忪山。聪二十五日五鼓开始,二十三门红夷炮对忪山城墙进行轰击,至未时,城堞尽毁,仅余城垣。因为天色已晚,根据代善德建议,待第二日再攻。不料夜间明军突击修复加固了城墙,使得第二天登城计划泡汤。由于弹药已经耗去大半,只能会沈阳再去。三月十五日运到炮弹一万枚,火药五万斤。二十二日再度用红夷炮攻城,这次,皇太极没有那么幸运了,连攻数日不能得手,只得撤军。后来皇太极本人倒是成了红夷大炮攻城专家,他说“举炮时,不可击城上女墙,当击城之中间,待十分颓坏,方令我兵登进”
  探讨红夷大炮得射程另外一个办法是从国外得相关文献入手,毕竟最初得 红夷大炮都是舶来品。根据黄一农先生得考证,明末进口红夷大炮得来源为天启年间得三艘欧洲沉船,其中得大部分又来自其中一只英国沉船“独角兽号”(Unicorn,就是英国国徽上面那匹头上长角得马)。根据英国动印度公司的纪录,独角兽号是一艘800吨的武装商船。关于独角兽号上的火炮的数量和形制,目前没有找到确切的纪录,但是有其他几艘同类型的船只(如:Elizabeth号,Moone号和Palsgrave号)可供参考。根据这些船只的武装配备,可大致勾画出独角兽号上的武装的类型:    4-6 门 4600磅-4700磅级别火炮 (应该是Culverin,大蛇铳)  20-25门 磅级别火炮
(应该是Demi Culverin,半蛇铳)  12-14门 磅级别火炮
(Saker铸铁炮)  
  根据1639年的一份英国的火炮型录,彼时半蛇铳的内径是4又1/2英寸,合11.4厘米,与现存的四门红夷大炮的口径非常接近。对于大蛇铳/半蛇铳,历来有不少相异的说法,不过总的来说,其直瞄射程在400码(约360米)左右,最大射程在米)码左右。
  These pieces be good and serviceable to be mixed with the above ordce. For battery to pierce being crossed with the rest as also fit for castles forts and walls to be planted for defence. Culverin 5 1/2 /3 12 400 2500   Basiliko 5 /4 10 none stated --   Demi-culverin 4 1/2 /3 8 400 2500   Bastard culverin 4
1/4 360 1800  
  These pieces be good and serviceable to be mixed with the above ordce. For battery to pierce being crossed with the rest as also fit for castles forts and walls to be planted for defence.     火炮名称
装药量 直瞄射程 最大射程    Culverin 5 1/2 /3 12 400 2500  Basiliko 5 /4 10 none stated   Demi-culverin 4 1/2 /3 8 400 2500  Bsd culverin 4
1/4 360 1800      口径单位是英寸,重量单位是磅,射程数据是码。  
  再来补充一份1603年的数据,该数据出自Encyclopaedia de Fundicion de Artilleria y su Platica Manual
一书,而后为1952年版的Ballistics in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A study in the relations of science and war with reference principally to England.所引用。这份数据中给出的是当时西班牙多种火炮在不同仰角下面射程。与其他国家的状况相同,最大射程的火炮类型为大蛇铳(Culverin)。测试中这门22磅的大蛇铳的直接瞄准射程为800步伐,7.5度仰角射程为1737步,15度仰角射程为3466步,22.5度仰角射程为5548步,30度仰角射程为6649步,37.5度仰角射程为7120步,45度仰角射程为7355度。此处一步等于0.61米。大蛇铳具有更大射程的原因在于,与其他类型的火炮相比,比如加农炮,榴弹炮,或者臼炮相比,其炮管长度最大    前面提到的英国人数据中的最大射程并非是炮管仰角是45度时候的射程,而是其炮架所能达到的最大仰角时候的射程,无论战舰用的四轮炮架(包括与之极其相似的要塞炮的炮架),还是野战用的双轮炮架,炮管所能达到的最大仰角都大大小于45度,参照西班牙合英国的的数据,可以推断,这些炮架所能达到的最大角度应当在15度到20度之间。  
  根据西班牙人的数据可以得出结论,当时红夷大炮所能达到的极限射程应该在4500米左右,大至相当于明清时代的七里半。而且能够达到如此极限射程的炮架也不能用于实战(如果给这样的炮架装上轮子,其轮子半径几乎要达到3米以上)。由此可以大致推定,主贴中所提及的那篇文章中关于“最大十里,有效七八里”的结论是不正确的。    当然,所谓红夷大炮,在后期并非专指来自欧洲的大型火炮,明清都有相当规模的的仿制,那么是否仿制,或者客气一点说自制的前装滑膛炮能否达到这个“最大十里,有效七八里“的射程呢?
  上面的问题,用一个比较明确的表述方法就是:明清时代自制的火炮究竟是相当于西方同期的水平,还是高于西方同期的水平,或是逊于西方同期的水平呢?
  先给出一些自制铁炮的情况: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一门1639年的自治红夷大炮,口径11厘米,炮身断裂,残长80厘米,炮身铭文:    &明崇禎十二年仲冬吉日鑄造 重伍千四百斤 欽命總督軍門洪承疇 欽命總督軍門高起潛 欽差山永軍門朱國棟 欽差總監中府太監劉國玉 欽差永平監軍道石聲和 欽差總理鎮總兵馬科 欽差協鎮副總兵黃斐&    根据口径判断,这是一门9-10磅左右的火炮,相当于后期的半蛇铳,重量是5400斤,大致等于7000磅。
  广州越秀山陈列一门自制红夷炮,口径10厘米,长度266厘米,铭文:  “崇禎拾柒年□ 布政司安奉兩廣軍門□ 巡撫□史□淮 南明□□□ 銃重二千斤……”
  山海关长城陈列一门自制红夷大炮,口径10厘米,长度266厘米,铭文:    &大明崇禎十六年仲春吉旦鑄
威大將軍一位 重五千斤&
  陕西省博物馆藏自制红夷炮,口径8厘米,长190厘米,铭文;  “崇禎戊寅歲仲夏吉日 捐助建造紅夷大砲 總督軍門盧象昇 總督軍門陳新甲 總督軍門陳貴 巡撫都御史葉廷貴 分守太監牛文炳 巡按監察御史秦廷奏鎮守京左都督王樸 中監太監楊林茂 戶部郎中王士章 分守冀北兵備道朱家仕 分巡冀北兵道樊師孔 整飭陽和兵備道竇可進 大同左衛兵備道聶明楷監軍屯牧兵備道鄭獨復 張洪 督工監造中軍參游吳□ 梁承爵 紅夷大砲一位重五百斤 裝放用藥一斤四兩 封口鐵子一個重一斤 群子九個如日久不放者每年須用稻糠煨潤一次 試放用藥一斤 垂為永式”  
  跟1639年英国得火炮型录相比:    口径8厘米,大致相当于那是得Minion 铳(口径3又1/4英寸)不过Minion铳得长度更大,达到8英尺,相当于244厘米,且装药3.25磅,相当于二斤半,重量是1100磅,相当于850斤,比较山西省博物馆藏得口径8厘米,长度190厘米,装药一斤四两,总重500斤,二者差异不大。    但是对于稍大的火炮,自制红夷铁炮重量则明显大于欧洲同时代的产品:    广州越秀山上的红夷炮,口径10厘米,长度266厘米,重达到2000斤,而1639年英国的小蛇铳( Small Culverin)口径10.7厘米,长度305厘米,重量紧紧2300磅,合1770斤。还言之,英国的铸铁炮口径稍大,长度更长,重量却更小。根据炮上铭文推测,越秀山上的火炮似乎是广东本地铸造,事实上明清之际,闽粤地方的铸铁产品的确以产品质量精良著称,而山海关长城所陈列的口径长度几乎完全相同的红夷铁炮,重量则达到5000斤,从另外一个角度验证了那时中国北方的铸铁产品质量较低的说法。其中的原因在于南北方冶炼工艺的区别,北方当时已经大规模采用煤炭炼铁,但是中国煤炭含硫较高,硫杂质对铸铁的性能有不利影响,而南方还在广泛使用木炭,没有高硫煤炭所导致的问题。    对于更大口径的火炮,如中国历史博物馆所藏的口径11厘米,残长80厘米的实物,其重量达到5400斤,相当于7000磅,而1639年的英国,即便是口径14厘米,长度403厘米的大蛇铳(Culverin),总重不过4500磅。    对于当时的滑膛铸铁炮而言,其威力取决于口径和炮管长度,(当然还有装药量,不过对于装药量自制火炮的数据更少,不过根据500斤红夷铁炮的数据推算,自制红夷炮的状药量至少不比欧洲同时代的产品多)。所有这些参数相同的情况下,自然是越轻巧越好,重量轻不但运输简便,战场上机动性和可操作性也更好。当然越轻的火炮发射时后座运动也更为凶猛,但是比起运输便利和机动性来,后座更凶猛并不是更值得关注的问题。    据此判断,明清之际中国自制的红夷铸铁炮性能不及欧洲(至少是英国的)同类产品。
  自制/仿制的红夷大炮性能不及欧洲同类产品是可以理解的。按照黄一农先生的观点。当时自制红夷大炮无非两个途径,一个是中国本土的工匠按照进口产品的样式依葫芦画瓢,而是由传教士极其门徒主导。无论那种方式,在短时间内达到或超过欧洲的水平都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就前者而言,本土工匠多为自身经验所困,铸造的火炮只能是徒有期表而已,铸炮当时并非一门纯粹的科学,更是一门技艺,里面有太多的“Know How”存在,这些“Know How”不但中国本土的工匠无法在短时间内参透,也无法在各类书籍读物中完全体现,传教士虽然对红夷大炮在文字和图画上有更多的了解,并不等于他们就熟识铸炮工艺。所以,孙元化虽然可以写出“西法神机”这样的启蒙著作,但是他本人在天启年间三次铸炮试验均以炸裂失败告终,最后不得不罢手。而徐光启,李之藻等人到了崇祯初年也只能铸造数百斤的小型红夷铁炮。 当然铸造更大型火炮的问题最后终于得到了某种程度的解决:一个办法就是增大炮管壁厚。这相比就是明清之际自制红夷铁炮小型的具有与欧洲同类型号类似的重量,而稍大的型号则重量明显高出欧洲同类的原因。另外一个途径,为了降低急剧增加的重量,引入了铜铁合铸的工艺。
  铜铁合铸工艺似乎是中国特产,我还没有找到其他国家有类似的工艺。铜铁合铸并非明末才出现的工艺:早期的佛郎机均为铜制造,后期或许出于降低成本的考虑,采用了铜铁合铸的工艺,根据铸铁硬度较大,而铸铜抗拉强度更大的特点,采用内管用铁铸造,外表再用铸铜包裹的方式。目前国内留存的铜铁合铸的火炮既有明军制造的也有清军制造的。最有名的是吴三桂捐铸的“定辽大将军”,口径10厘米,长度381厘米,重量,根据新闻稿中的数据是2500公斤,相当于4200斤,5500磅,比起山海关长城陈列的口径10厘米,长度266厘米重量确达到5000斤的铸铁炮来,的确轻了不少,但是与1639年的英国的大蛇铳(Culverin)的数据是:口径14厘米长度403厘米,总重确只有4500磅,比铜铁合铸的的定辽大将军反而轻1000磅。这说明即使采用铜铁合铸工艺,自制红夷大炮的性能仍然不及英国的铸铁炮。    定辽大将军并非孤证,满清也有铜铁合铸的产品“神威大将军”,现存的多门“神威大将军”的数据:口径13-14.5厘米,长度264-305厘米,重量是斤,相当于4700磅-5200磅,比定辽大将军稍轻,弹丸重量更大,而射程应该较小(因为炮管较短),同样要明显重于1639年英国铸铁的大蛇铳的(而无论口径和长度反而较小,意味着威力明显不及)。
  黄一农先生对于“铜铁合铸”给予非常高的评价,认为可以于美国内战时期Rodman的伟绩相比。是否真的如此呢?  
  南北战争时期,对于火炮口径的追求越来越狂热,不过这种狂热的追求开始受到物理定律的限制:铸造后的冷却过程只能通过火炮的外表面进行,外表面总是最先冷却凝固,这种冷却过程对于小型火炮不是问题,反而更加有利:先行冷却的外壁反而具有更好的性能,中心当然会存在一些缺陷,不过最终中心会被车削掉作为炮膛。但是对于大型火炮就是一个严重的问题,首先大型火炮的炮管壁厚非常大,比如Rodman的15英寸的火炮,炮管最厚的地方超过42厘米,这就导致炮管壁内会由于冷却不均于产生空洞或者其他方式的缺陷。实际上很多大型火炮在冷却过程中就炸裂,好一点的下场是在运输和试射的时候炸裂。Rodman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就是在炮膛的模里面防止冷却水管,并且通过控制冷却水的流量来控制冷却.Rodman为此进行了10年的试验,终于找到了较好的工艺参数。试验证明利用他的这套方式进行的铸造的火炮,寿命达到1500发,而采用传统方式铸造的火炮只有299发(同样的铁水)。Rodman利用这套工艺最终铸造成功了一门20英寸口径的大炮,炮弹的重量则达到了1000磅!    再来看看铜铁合铸工艺,铜铁合铸工艺重每层材料最大厚度不过10厘米,冷却问题导致的问题远不如后期的大型火炮严重,而且即使解决了什么问题也是外表铸铜的冷却问题,跟Rodman所解决的铸铁问题完全无关,且铸铁的热容量仅仅为水的1/9,无论冷却能力还是可控性都不能与水相比。最重要的是,Rodman的方法并非一时拍脑袋的产物,他是经过10年的试验才摸索出来的一套工艺参数。所以铜铁合铸工艺是不能与之相比的,如果一定相比也应该是铸造中的“冷铁”工艺。
  明清之际除了铸铁红夷大炮,铜铁合铸红夷大炮之外,还有铸铜的红夷大炮,那么铸铜的红夷大炮性能如何呢?来看看两个例子:    “神威无敌大将军”,铭文“大清康熙十五年三月二日 造”,重1137千克,合2500磅,口径11厘米,长度248厘米,这件1676铸造的铜炮与1639年英国的铸铁炮相比如何呢:  看其中的小蛇铳(Small Culverin),口径4.25英寸(10.7厘米),长度10英尺(305厘米),重量不过2300磅,比神威无敌大将军轻了将近10%。那么是否大将军为了承受较大的膛压而不得不拥有较大的重量呢,有这个可能,每次发射大将军需要装药1.5-2公斤,相当于3.3到4.4磅,而小蛇铳的状药量是7.5磅。所以,神威无敌大将军铜炮的威力不及铸铁小蛇铳,重量反而更大。    
  康熙二十八年铸造了61门“武成永固大将军”,武成永固大将军中轻的中3600斤-3700斤,重的重7000斤,前者口径三寸八分(营造尺,相当于12.2厘米);口径稍微大于1639年英国火炮型录中的半蛇铳(Demi Culverin),炮弹重量为10斤(13磅,而半蛇铳炮弹重量是11.75磅),状药5斤(约等于6.5磅,而半蛇铳的装药是9磅);长度九尺六寸(营造尺,等于307厘米,半蛇铳的长度是335厘米),3600斤合4700磅,则大大重于半蛇铳的3000磅的重量。重的武成永固大将军口径15.7厘米,稍大于1639年型录的Demi Cannon(半鸠铳?,口径为6英寸合15.2厘米),炮弹重量是20斤(约26磅,半鸠铳的炮弹重量是24.5磅),长度为一丈一尺一寸(营造尺,等于355厘米,半鸠铳的长度是335厘米),装药10斤(合13磅,半鸠铳状药16磅),可见二者威力相差不多,只是重型武成永固大将军的重量达到9000磅,而Demi Cannon的重量只有5000磅。    通过比较可以看出,康熙年间铸造的铜炮的重量反而比英国威力相似(甚至威力更大)的铸铁炮更大。    17世纪初期欧洲铜炮的重量可以从两个实例重窥测一二,1627年建成并随即沉没的瑞典瓦萨号战舰载有48门24磅炮,这些炮的总重72吨,单炮的重量为1.5吨(相似的武成永固大将军重量超过4吨),相当于3300磅,大大轻于铸铁炮的5000磅。
  1637年下水的英国海上君王号以其豪华的全铸铜火炮闻名,总共拥有100门左右的铜炮,总重量是150吨,其中包括20 门cannon drakes, 4 门Demi-cannon drakes ,8门 demi-cannon,26门 culverin drakes, 6 门culverins,38门demi-culverin drakes, 4门 demi-culverins。    Drakes是英国皇家铸炮师John Browne发明的一种铸炮方式,通过改变炮膛形状缩短炮身长度从而大大见效炮身的重量。    通过上述证据,可以看出明清之际中国自制火炮的水准是低于欧洲同行的水平的,如果欧洲的数据尚且不能达到“最大十里,最小七八里”的水平,那么寄希望于中国自制火炮能够达到这个数据更是不现实的。
  作者:神父卡茨 回复日期: 14:42:21 
  最重要的是,Rodman的方法并非一时拍脑袋的产物,他是经过10年的试验才摸索出来的一套工艺参数。所以铜铁合铸工艺是不能与之相比的,如果一定相比也应该是铸造中的“冷铁”工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话说得有倾向性,铜铁合铸工艺也不是拍脑袋的产物,辩论中这种态度实在不可取。
  鸭嘴兽仅仅从重量来推算炮的优劣,  而在威力上也根本没有实验的比较数据,仅是根据自己的臆测,    如铜炮和铁炮比重量,完全忽略了材料的密度还有本身性能的差别.    甚至铜铁合铸的炮也是这么比较来得出    &口径10厘米,长度381厘米,重量,根据新闻稿中的数据是2500公斤,相当于4200斤,5500磅,比起山海关长城陈列的口径10厘米,长度266厘米重量确达到5000斤的铸铁炮来,的确轻了不少,但是与1639年的英国的大蛇铳(Culverin)的数据是:口径14厘米长度403厘米,总重确只有4500磅,比铜铁合铸的的定辽大将军反而轻1000磅。这说明即使采用铜铁合铸工艺,自制红夷大炮的性能仍然不及英国的铸铁炮。&    看看上面这一段,因为重量轻了1000磅,所以,&性能仍然不及英国的铸铁炮。&    请问,是不是重量轻就等于性能好?    而且人家的5500磅(2500公斤,来自新闻稿件,恐怕是估计值,哪有那么准确刚好2500整?)  是铜和铁做的,  铜的密度比铁高出一截,当然重量大是自然的,    但人家要的就是利用铜和铸铁不同的性质使它们的优点结合,缺点互补,  在古代的条件下,也就是这样的材料,    还有从装药上来推断威力,  且不说武成永固大将军用药十斤这个数据是否准确,  因为这个数据来自铭文“大清康熙二十八年铸造 武成永固大将军 用药十斤 生铁炮子二十斤 星高六分三厘 制法官南怀仁 监造官佛保 硕思泰 作官王之臣 匠役李文德 颜四”  因为后一句&生铁炮子二十斤&  问题就在这里,这个&生铁炮子&不确定到底是实心弹还是霰弹,当然这个装药量的比较就无从谈起.  如果拿霰弹的装药量来比人家实心弹的装药来类比威力,这种态度简直WC.    还有上面的&“神威无敌大将军”,铭文“大清康熙十五年三月二日 造”  也是铜炮,  鸭嘴兽也是拿铜和铁做的来比重量,得出&性能&,简直可笑。    铜铁的密度比:89:78    而鸭嘴兽拿来类比的铜&神威无敌大将军”2500磅  小蛇铳(Small Culverin)重量2300磅,    把密度算进来,小蛇铳实际上体积比&神威无敌大将军”还大了一些,而且口径还小一些!    而且它的装药量,&每次发射大将军需要装药1.5-2公斤,相当于3.3到4.4磅,&  这个数据我在查了一下,都是来自网文,没见原始记录,但大家可见,明斤597克,一斤16两  如果真是1.5~2公斤的话,那么原始记录只能说两斤半到3斤5两6钱(或说3斤5两),那么原始记录在哪里呢?    也就是说,数据根本就不充分,也根本就不保证精确,完全是靠臆测去类比,  甚至把重量当作性能的主要评价标准,    非常荒谬。    重量竟然成了衡量性能的主要标准,这是鸭嘴兽的逻辑。     按这个逻辑,早先的飞机很多都是木质的,比后来的铝合金甚至钢材做的,差不多体积的大小的飞机轻多了,    那么是不是这些原始飞机的性能最好? 
  装药可不是越多越好,  那时即使西方也根本没有氧气学说,  太少当然不行,但多了的话燃烧不充分,也是大大影响威力。  所以,在没有具体实验以及现代物理、化学理论计算来确定这些炮的最佳装药量前,以装药量来类比威力是非常片面的。
   按这个逻辑,早先的飞机很多都是木质的,比后来的铝合金甚至钢材做的,差不多体积的大小的飞机轻多了,        那么是不是这些原始飞机的性能最好?  ++++++++++++++++++++++++++  蜜蜂三号(上个世纪80年代的国产货),乘员二人,最大速度120KMPH,空重150Kg,等L老师找出那一架比他更轻巧的木质飞机来再来放厥词也不迟。    给L老师一个提示:1914年的Curtiss JN-4飞机自重966Kg,成员二人,最大速度是121KMPH。呵呵。    您难道不信口开河就很难受?不转圈丢几回人就很难受?
   蜜蜂三号(上个世纪80年代的国产货),乘员二人,最大速度120KMPH,空重150Kg,等L老师找出那一架比他更轻巧的木质飞机来再来放厥词也不迟。      给L老师一个提示:1914年的Curtiss JN-4飞机自重966Kg,成员二人,最大速度是121KMPH。呵呵。      您难道不信口开河就很难受?不转圈丢几回人就很难受?  ============================    呵呵,    找这几个根本没有比较例子想说明什么问题?(    且不说拿80年代的飞机比二十世纪初的飞机,    你怎么不拿晚明的炮同样比很久前的西方炮?(注意,二十世纪的科技更新远比古代快的多,按这个速度来算,20世纪的70年,要类比晚明时期的多少年?)    那么当初铝合金代替木质的时候,是不是那些飞机比木制的要轻?    鸭嘴兽是不是认为木头的密度比铝合金高?    还有,木船和铁船,哪个重呢?    是不是木船的性能比后来的钢铁做的船好?
  二战的战斗机很多都用了合金钢,  是不是比起一战的战斗机来说,重量当然大了,是不是性能就差了?    如苏联的伊尔-2强击机,它的前机身完全是一个用厚达7~8毫   米钢板焊成的壳体,  按鸭嘴兽的逻辑,是不是比一战那些还用木做壳的飞机性能差了很多?
  装药可不是越多越好,    那时即使西方也根本没有氧气学说,    太少当然不行,但多了的话燃烧不充分,也是大大影响威力。  +++++++++++++++++++++++++++  L老师是不是很幻想这个论坛有个编辑功能啊,好把您这段丢人的文字删掉?还氧气呢,黑火药干氧气啥事?
使用“←”“→”快捷翻页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回复(Ctrl+Enter)}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般若被动受命中加成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