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go下载安装了一个应用,叫做玩go,我在上面可以干什么呀,听说追更挺不错。

删除历史记录
 ----
相关平台红包
解秘:新零售的本质到底是什么?无人便利店这个风口该不该追?
作者:之家哥
摘要:网贷之家小编根据舆情频道的相关数据,精心整理的关于《解秘:新零售的本质到底是什么?无人便利店这个风口该不该追?》的精选文章10篇,希望对您的投资理财能有帮助。
《解秘:新零售的本质到底是什么?无人便利店这个风口该不该追?》 精选一2017年是线下零售焕发生机的一年。新业态、新角色、新内容、新关系、新理念构建而成的新零售在2017年出现了很多令人耳目一新的大胆尝试,比如网红喜茶、超级物种、盒马鲜生、无人便利店……日下午,一场投资界沙龙在深圳市福田区车公庙天安科技创业园大厦A座五楼T+SPACE顺利召开。本次沙龙的主办方为清科集团和投资界,星河领创天下协办,主题为“新零售:因为相信 所以看见”,以下为现场实录:天图投资合伙人汤志敏:什么样的新零售企业能够脱颖而出?在我看来,新零售的“新”,主要新在三个方面:第一个是新技术,第二个是新的人企关系,或者是客群关系,第三个是新场景。新技术。首先是数据挖掘,它看似简单,但是背后的数据、算法以及各方的协调,都改变了原来管理体系。其次是包括了很多技术,包括互联网技术、人脸识别技术,还有更多的其他技术。新的人企关系或者客群关系。首先是互动,相对于原来线下的零售店来说,就是互动。从最开始的选前、选中,或者是售前、售中、售后,都有互动,也就是社群的关系。其次是在这个基础上演变成向个性化、小批量、快速反应,也就是C2B或者是B2M,在这一块的体现,这和原来所说的B2C是不一样的。新的场景。从最早的线上或者是线下,现在可能是全网。既可以在线上看到门店,也可以到线下,甚至还有一些店中店,甚至有有形的和无形的。可能还有其他的“新”。但是随着企业化的发展,包括品牌,是不是也有一些新的玩法,包括一些新零售,是不是有一些IP,除了产品品牌等等之外,就可以不断的发展。因为新是动态的,是可以不断发展的。再怎么新,新零售的本质还是零售。零售无外乎四个方面:SKU、价格、特色、服务。从优先级来讲,SKU和价格是比较重要的属性。只有你在这两个方面能够脱颖而出,能够作为领导者的地位,你在这方面就可以站住脚,或者是形成你的品牌代表。这两者加起来,就抓到了零售的本质。什么样的新零售企业能够脱颖而出呢?离不开三个方面:品类、品牌和团队。如果在这三个方面能够把握住,这个新零售企业就会起来。品类,它天生的不平等。从零售品牌或者是渠道品牌、产品而言,可能是渠道品类远远大于产品的品类。但是就渠道品类,也就是零售品类而言,是不是每一个品类都是很好的?如何找到容易成功的品类?还要选到比较简单的品类,可能通过技术的革新,找到一个比较好的品类。品牌,对于零售而言也是有品牌的,既有综合性的,也有垂直性的,既有全国性的,也有区域性的,既有生鲜的,也有服装的。所以还是要通过自主品牌来左右消费者的选择。品牌要怎么左右消费者选择品牌呢?就需要品牌的差异化。如果你已经是品牌的领导者,你就已经差异化了。否则的话,就零售而言,上面四个方面必须选一个你认为能够在这方面突出的,比如说SKU,比如说你的价格,或者是服务,或者是特色,只能选一个。这样通过这一块聚焦,就可以占领你的位置。怎么占领?针对新零售而言,我认为在数据驱动、周转率、履约、服务、损耗管理等等方面,你必须有一个相对的特色或者核心。怎么做好或者是做出有价值的新零售企业,需要你的把握品类、品牌和团队。三者关系是乘法的关系,因为只要是你的品类大,我整个团队努力,方向对了,就可能做得很大。投资者看消费品和渠道。主要有几个指标,盈亏、用户长期价值、成长性和竞争格局,我们认为在不同的比例上有不同的估值。青桐资本合伙人汤蕊菱:零售行业是刀口上赚钱的行业零售是一个不容易讲的话题,因为我对便利店和无人的形态看得比较多,所以今天以这个角度为大家做一些分享。国内整体便利店的存量大概是10万家,如果是以7-11为代表的日式便利店是2到3万,绝对量非常的小,是一个比较大的空白市场。而一个做得比较好的便利店,毛利大约能达到35%左右,扣除人员、店租加损耗之后,净利润大概是5%.可以说零售行业真的是非常苦,刀尖舔血。从卖家角度分析,今年涌现出相当多的新一代的无人售货机公司。传统无人售货机存在的问题是每次补货需要过高的时间成本。但新的售货机通过植入带图像识别功能摄像头,补货人员不再需要将物品以特定的姿态逐个放到对应的货道,只需要将货物放入售货机,内部就有机械手做识别和摆放。从买家角度分析,虽然今年办公室货架的争议很多,但我们仍然十分看好这个领域。从距离和时间维度来看,1-3公里以内是被便利店,被上门的饿了么、美团覆盖的,这是消费者开始对价格不敏感的距离。但人们中午吃饭时的痛点依然很强,从外卖平台上看到后台的平均数据大概也需要40分钟左右。所以这么近距离、短时间内的需求,依然远远没有被满足,且近距离能够更强更快的占领用户心智。最后总结一下,我们觉得未来市场机会在哪里?首先是渠道品牌的机会,我们看到的成功案例往往是垂直品类切入--形成品类内口碑--迅速拓展品类--形成渠道品牌的模式。比如网易的考拉从母婴开始拓展到跨境全品,又通过严选+考拉矩阵进一步构建对品质有需求的人群的渠道品牌。比如小米从手机和电子产品形成口碑后,迅速进入了泛家居市场,不仅仅是智能家居产品,包括床垫等传统家居,甚至家装服务等等,都是对其品牌的复用。关于大玩家未来的定位,我们认为还是朝着生态构建者的角色发展,他们会在自生态中提供了比较多的基础服务设施,比如物流、数据服务、云及计算能力,不断招纳吸收更多的小B进入生态中。24爱购CEO王镇方:无人便利店在新零售行业中扮演的角色新零售的定义到底是什么?从以前到现在,零售行业一直在创新、在变化。新零售的概念起源于马云先生,但到底什么是新零售,他也没有给一个具体的说法。我认为,最大的新零售可能是电子商务,电子商务创新的步子迈得非常大,对整个零售的深度和广度的影响都非常大,我相信在未来的一百年之内,都不会再有更变革性的东西,比电子商务对零售的打击和影响更大。现在的整个新零售更像是原来创新和电子商务创新,步子太大,现在回过头来,看怎么跟传统的商业进行结合。把一些已经存在的技术整合一下,从纯电子商务特别大、特别远的地方拉回来一点,更现实一点,做一个新零售。半新半旧的零售,这是我的想法。无人便利店在新零售行业中扮演的角色是什么?现在的无人店对整个零售的促进并不如当时柜台变成开放式的触动大,现在的无人零售店是一种补充。从哪个方面补充呢?时间和空间上。无人便利店解决了零售业里某些模式在场景上的痛点,但是我觉得在解决方案上可能有一个错位,到底应该跟谁对标?在对标大型超市的时候,你有一个痛点是排队很长。如果对标的是711,到底是用人工来解决什么?这是更加需要思考的问题。我对一个便利店的定义是几百以上的SKU,在很便利的地方能够买到,所以第一产品要全,如果你是一个便利店,那么就要满足居民的便利生活。2017年下半年,大家都说互联网进入了下半场,以前抢流量,简单的提供一些消费模式,现在已经不太流行了。很多创投机构或者是创业者都说一句话“新一波的消费升级的战场已经全面来袭”,所以我们现在看到整个新零售的搭建非常火爆。在精彩的主题演讲结束之后,是同样精彩的圆桌对话环节,参与嘉宾有:天图投资合伙人汤志敏、同创伟业投资副总裁张震、旦恩资本投资总监李靖、创大资本合伙人芦进、24爱购CEO王镇方、优花Yoflower创始人黄艳丽,以下为精彩实录:主持人:今天四位投资人和两位创业者,一起来聊一下新零售,首先有请各位台上嘉宾来做一下自我介绍。李靖:大家好,我是旦恩资本的李靖。旦恩资本专注于三个大的领域,第一是新兴市场,第二是产业互联网,第三是生物医疗大健康领域。今年在产业互联网和生物科技上会有几家IPO公司。我们这次过来向大家一个另外的视角,就是对于新零售上有自己“新”字上的理解,会加入新战场的维度。芦进:我是来自创大资本的芦进,创大资本主要关注消费升级和人工智能等领域的项目。在新零售方面,我们未来会多注入一些力量。汤志敏:大家好,我是汤志敏,来自天图投资,我们专投消费品,谢谢。张震:同创伟业投得比较杂,科技类、互联网、消费、生物医药,基本上都有投。从天使阶段一直到IPO都有覆盖。黄艳丽:大家好,我是来自优花的黄艳丽,我们原来品牌叫花友会,做的是鲜花的消费品,现在有100多万的用户、5个分仓、覆盖了14个省市。主持人:请问一下在座的创业者、投资人,新零售在你们看来,到底是新在哪里?黄艳丽:我不太懂什么新零售。优花之所以有这个项目起来,主要是基于三个原则:消费者需要;很多女性希望有更美好的生活环境,提高生活品质;降低鲜花价格。当我们做了这一切再回头来看现在市场上提消费升级、新零售的时候,才发现我们就身在其中。张震:我记得我们当时提新零售的时候,当时我们公司提出几个新零售的相关项目,都是和吃喝相关的。我的理解,可能新零售其实本质上还是一个零售,只是消费群体发生了变化。这两年随着新的消费群体的开始慢慢成长,整个消费品需要新的品牌,需要新的机会,诞生了一批新的市场,在这个市场里面就存在一些比较普遍的,可以说是系统性的机会。汤志敏:刚才我讲的新字主要是三个方面,新技术、新客群关系、新场景。假如说还需要补充,我认为还是新的产品,刚才讲的新的网红产品,都是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按照大的来说,从原来的物质时代到新生活时代。这一块也是吻合了现在的一些新的产品,新品牌的出现。所以在零售端也是有很多新的品牌出来,我认为这也是一个新字。再加上运营方面的新,从品牌营销方面,从原来的大而广之到现在的社交,到现在的互动,这也是一个新字。芦进:关于“新”字,我觉得只有成本结构发生了大的变化。回顾商业的本质,在07、08年,整个实体经济由于金融危机,后来火到了把阿里都推火了。因为大家没钱,线下的流量成本很高,租金非常贵。而线上的流量成本几乎为0,线上的流量成本的红利爆发,那个时候也叫新零售,那个时候也叫新电商。我们今天来看,线上流量成本巨贵,线上的电商就是看到了线下流量成本的低廉。所谓的现在的新零售,新业态,我一直觉得不是新,而是成本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造成我们今天又回到了线下而已,可能未来线上线下是一个融合打通的过程,这是我的判断。李靖:零售的本质,一个是如何真正提升供应链上的效应。第二个是怎么从消费者的需求角度,对于消费升级也好,现在95、00后的消费观念的变化也好,这样的需求变化,从两个端,供应链端和需求端,怎么找到一个新的业态和服务,能够满足这个需求。这可能是我们对于新零售“新”字的定义。王镇方:新零售还是一个框,什么都往里装,不管是哪方面做出一点创新,都可以说是给新零售贡献了一点东西。主持人:有一个观点说新零售的崛起,背后可能是来自于技术的变革。请问在座的投资人,你们看新零售,运用了哪些新的技术?芦进:未来在无人零售里面,去人工是第一步。方案里面,至少在初级阶段,我们在交易的过程中,先付钱后卖货的过程,这个用户是不用教育的。很多用户已经被ATM机教育过了,所以说我觉得在这一块,技术上是有很大突破的。我相信未来的技术是融合,会把机械手臂,包括人工智能的视觉结合到一起,可能未来会形成整个零售业态交易过程中很核心的融合技术。李靖:我们投资的印尼最大的B2B跨境电商WOOK,很好诠释了我们对“新零售的新战场”的理解。今年下半年也投了一个非洲的,很大的3C数码消费品牌,我们很有信心在年的三年周期内,明年可能就会有3到5亿美金的销售额。从技术层面上,WOOK短短2-2年时间扩展了印尼当地2万多家店面,技术团队放在哪里?深圳。大几百号人就扎根在国内,再通过本地化的运营,把我们对于品牌、消费品、零售的更先进的认知,带到新兴市场,在当地扎根。把我们对新零售新战场的理解输出到新兴市场。主持人:新零售的背后都会强调技术,作为创业者,你们自身的项目,在技术方面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王镇方:我们也是用机械臂的方式来实现出货后付费的。我们的无人店用机械臂探索的过程中,选用的都是非常朴实的技术。机械这的错误率是难免的,如果要再精细化,还是会有几千分之一的失误,这是无法避免的。在和失误率做斗争的过程中,技术上有很大的突破。我们在技术上坚持三个原则:一定要有反馈、一定要有管理、一定要反馈给自己。把这些细节一个个做过去,并不是科学理论上有什么新的突破,只是细节的打磨上,工匠精神上把这个门槛做起来。一个工业品很快就可以实现起来,但是怎么样让失误率达到万级、十万级,百万级,这需要很长的细节的整理过程。黄艳丽:这个问题在我这个行业,基本上不存在。因为我们全部是预定的,基本上是在线上实现,而且我的运营周期最少有5天,我们是以销定产。我们从3月份到现在,半年的时间实现了100多万的付费用户的过程。我们是以预付一次性的费用一年,给用户按照周配送。所以我们是一个定单对应N次物流,在这里会有一些技术上的突破。但是供应链和保鲜技术可能是我们要持续面对的问题。主持人:最近有一个比较火热的办公室里面的无人货架,请问在座的四位投资人,怎么看无人货架领域?你们愿意投吗?张震:我感觉无人货架,目前我们看到的这些项目,只是现在提出来的一个概念,真正能把模式完全建立起来,并且有装上可验证数据的,还没有,至少我们还没有看到。首先,技术上还有一些门槛,现在还没有突破。其次,现在大家都抱着一种跑马圈地的感觉,都想先把地圈了,先不管我的模式怎么样。汤志敏:有的时候投资也是遗憾。关于办公室零售或者是无人值守零售,我们也投了一个,也是花了很大的勇气,亏了也要投。为什么呢?就是因为是新型零售或者是创新零售。对于专门投消费品的,一个新的事物来了,假如说看好了是大方向,如果不投的话可能是亏。一般的先是质疑,觉得这个肯定不行,拿了就走。第二是观看,看热闹,看怎么死。第三个是少量的参与,第四个发现是这么回事儿。李靖:未来两三年内什么是新零售其实是看不太明白的,但是看得长远一点其实是看得明白的,未来五年、十年,我们认为零售的终极形态可能是便利店,尤其是像欧美、日本这些跟我们比较像的经济体,当人均GDP超过3000美金的时候,发现综合超市遍地开花;当人均GDP超过6000美金的时候,发现便利店开始遍地开花。中国现在的人均GDP到8000美金多了,北、上、广、深可能是1.8万了,所以我们一定是认定这个产业的。本文为投资界原创,作者:Alien,原文:http://pe.pedaily.cn/379.shtml【本文为投资界原创,网页转载须在文首注明来源投资界(微信公众号ID:PEdaily2012)及作者名字。微信转载须在文章评论区联系授权。如不遵守,投资界将向其追究法律责任。】《解秘:新零售的本质到底是什么?无人便利店这个风口该不该追?》 精选二吴世春不喜欢追风口。他甚至不喜欢这个词,他觉得风口是媒体制造出来的概念。此前无论是O2O、VR、人工智能还是共享单车,创投圈的风口轮流换,但吴世春都鲜少去追。“当你看到风口的时候,可能已经不是风口了,人家都已经下完注了,你不知道别人背后的投资逻辑是什么。”在他看来,投风口是最大的伪命题。不追风口让吴世春成功的避开了很多大坑,但也错过了一些风口上的项目。从去年到今年,共享单车成为创投圈为数不多的风口和亮点,而投资机构也被调侃分成了“投中ofo的”、“投中摩拜的”和“没投中”的。作为“没投中”的一方,吴世春并不觉得遗憾,他觉得投资是一个永远有遗憾的行业,应该接受这一点,做投资不可能不投错,也不可能不错过,后悔自责没有意义。“其实从去年到今年,我们投了很多很好的公司,很多公司的业绩并不比共享单车差,比如花点时间,我们投的时候2000万估值,现在6亿,增长了30倍,月流水增长200倍,共享单车从B轮到现在也没有30倍。”在他看来,无论是寒冬还是泡沫,最重要的是保持自己的投资节奏,坚持独立判断,坚持根据用户的需求和市场发展进行分析,自己坚持的终有一天会成为风口。吴世春不做预测,也没有预判。他相信创业者的想象力是无穷的,他们有着丰富的生活场景和体验。“我做预测不合适,我的生活场景也不丰富。”他觉得,不要报任何固定化的思维去看创业者,而是看创业者在创造什么,然后再去判断这合不合理,有没有价值。对于项目,梅花有一套自己的价值公式:项目价值=(新体验-老体验)-换用成本+场景使用带来的新价值。在他看来,新体验一定要替代老体验,要能beat掉换用成本才会被用户接受,毕竟用户还需要教育和认知的过程。好项目要离钱近吴世春喜欢离钱近的项目和领域。他认为,一些看起来比较热门的领域,基本面未必好,比如人工智能就离盈利比较远。最近三年,在一些赚钱的赛道,梅花天使投到了一些头部项目。比如金融领域里的趣店、51社保、悟空保;消费升级领域的蜜芽、花点时间、小牛电动;知识付费领域的有书、有车以后等等。如果让他列出未来有可能成为独角兽的名单,他说可以列一长串。吴世春的投资风格快、准、狠。但快不是拍脑袋,而是他们此前就对这个行业、这个领域做了深入的研究和判断。“我们在行业里算投的多投的快的,但光多光快没有价值,还要看有多少项目能活下来。”成立于2014年的梅花天使今年5月迎来了自己的三周年。从0到1,梅花天使完成了5支基金的募集,管理基金规模超过10亿元人民币,总共投资了200多个互联网项目,所投项目的后续融资率达到70%,其中估值超过1亿美金的企业17家,年净利润5000万人民币的企业12家,主基金1期三年账面回报近9倍。据了解,吴世春每天都要至少聊十几个项目。梅花天使合伙人张筱燕曾经描述过天使投资人的日常状态:白天聊项目、晚上筛BP、做paperwork,还要做投后管理、维护LP关系,很辛苦。但吴世春认为,光有勤奋是不够的,还得有人脉拿到好项目,还要做研究,还不能出现战略性失误。在创投圈,吴世春是出了名的好人缘,在他看来,投资需要各种各样的资源,需要把各种资源捏合链接在一起,而好人缘在其中很关键,好的人脉可以给创业者带来更好的融资和媒体报道机会。对于创业者来说,他觉得钱不是最重要的,无形的资源才最需要。“我们帮他打磨方向,引入合适的人才,对接媒体资源、下游资源,甚至搞定一些大的交易,这些都是我们带给他的无形资源。”新零售的拐点来了?除了离钱近,在早期投资中,吴世春的筛选标准是处在拐点上的领域。他觉得,在拐点上投资是最有机会的,这也是梅花最重要的投资逻辑。在吴世春看来,目前处于拐点的领域包括消费升级、移动出海和互联网+。作为消费升级中的细分领域,无人零售是梅花天使目前重点布局的领域。“无人零售的拐点已经到了。”吴世春认为。在共享经济之后,无人零售正成为新一轮的热点。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已经先后有便利蜂、F5未来商店、缤果盒子、小E微店等多几十个项目获得融资,累计融资金额超过28亿元人民币。近日,怪兽家宣布获得了由梅花天使领投的Pre-A轮融资。与无人便利店和无人货架不同,怪兽家采用的是全封闭式货架,也就是无人智能售货机,占地面积仅3平方米,能售卖400-500种商品,是一款插上电就能开的店。梅花天使合伙人张筱燕认为,随着线上流量红利的消失,从巨头到创业公司都想截住线下流量,而线下流量最直接的变现方式就是商品销售。于是,在线下寻找机会就成了许多创业公司的救命稻草,“目前线上流量已逐渐处于饱和,但大家还在过度开发,甚至没有流量也要创造流量,而线下还有很多效率低下的问题可以解决。”怪兽家创始人徐丽娜告诉猎云网。“要带着互联网思维去看新零售。”阿里前CEO卫哲近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道。他说,BAT是中国三座互联网大山,是三个最大的地主,它把用户圈着。线下的新零售,就要卡住线下入口。你人住哪,我在你社区门口一摆,你别的不会去了吧。所以线下同样要把握流量入口。其实无人售货机在中国并不新鲜,存在过20年的时间,在很多的地铁、商场或小区均有分布,另外,像传统的抓娃娃机、无人饮水机等其实本质也都属于无人自助设备。无人自助设备的优势在于占地面积小,选址自由,可以在许多原先无法开店的地方布点,并且可以实现规模化的快速扩张;其次由于节约了人力成本,降低了房租支出,使得运营成本更低;同时一旦形成网络,将会进一步提高运营管理的效率、提升用户体验。而之所以在近期成为热点,吴世春认为,移动支付的普及,用户习惯的养成,人工、房租以及线上获取用户成本的持续上升,还有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的成熟等等,这些都使得线下有可能成为新的流量入口和消费场景。“当趋势、成本、效率、体验四个维度在一个行业到达临界点,就成为了打开无人零售之门的钥匙。”在吴世春看来,技术的进步,基础设施的成熟,永远都是一个事情到达拐点的重要原因。投资前曾派人去蹲守3天目前的无人零售主要有三种模式:无人便利店、智能零售柜、无人货架。无人便利店更接近于传统便利店,但是由有人值守变成了无人值守;而无人货架因为是开放式的,所以主要摆放在写字楼或是公司内部等较为封闭的场景;而智能零售柜的品类则相对较多,有售货机、橙汁机、咖啡机、便当机等等,应用场景也相对广泛,写字楼、社区、校园、影院、游乐场、医院等都是重要的使用场景。相比其他,吴世春更看好他们投的怪兽家,在他看来,另外两种有致命性问题,比如开放式货架,存在丢失问题,而且解决不了;无人便利店,铺设速度慢,需要面积比较大,还需要城市消防审核等多种问题。“而无人智能零售柜一个机器就可以比较好的解决这些问题,容量大、铺设速度快、品类高、没有消防问题,也不会丢失。”吴世春说。用户可在“怪兽家便利店”微信公众号或APP上根据地点选购商品,并进行下单,支付成功后,用户将收到取货二维码,可随时到MAX前取货。此外,设备上还会播放一些好玩、有趣的小视频,用户在路过、选购商品或是等待过程中可以看点东西笑一笑。徐丽娜表示,后续设备将换成65吋大屏,做一些和生活、导购相关的内容。目前,怪兽家便利店已经开始在一些商场进行测试。相较于扩张,徐丽娜认为当下更重要的是打磨设备和系统的稳定性、流畅度。不过她也透露,怪兽家将在1年内开启万家店计划。作为此次领投方,梅花天使合伙人张筱燕认为,怪兽家相比其他项目的解决方案综合成本更低,系统更稳定,单位面积存放SKU更多。同时团队对未来定位、选品有自己独到的观点,这是一个有可能成为具有自己独特个性、客单价较高、毛利较高的无人便利店,因此梅花在天使阶段就投资了怪兽家。作为重点布局方向,除了怪兽家,梅花天使还先后投资了莱杯咖啡、头等舱自助按摩椅、来包纸、和茶等多个无人自助设备。吴世春认为,共享经济其实并不局限于共享单车,还可以扩展至新消费经济、新零售范畴,即所有的“无人值守的自助设备”,比如迷你KTV、自助健身仓、共享床位等等,而共享单车其实也是无人值守设备的一种。在正式投资莱杯咖啡前,吴世春还曾专门派出3个人,分别去大学校园、商场和办公区盯了三天。数每天可以卖出多少杯咖啡,并收集用户对口味、价格的接受程度。通过对来自市场的一手数据进行分析,验证单台机器的财务模型是否成立。莱杯咖啡是一款咖啡自助贩卖机,采用“咖啡+新零售”的业态,主要提供现磨咖啡,以及热牛奶、热巧克力等周边产品。主要投放在在大学、办公楼、高铁站、机场等场景。在一些场景,它采用了与销售场地分成的方式,比如每卖出一杯咖啡,场地提成2-3元,相当于0入场费。莱杯咖啡目前平均单机每日销售30杯咖啡、单价10元。按照机器成本4万元,原材料成本25%,1个员工负责10台机器运维,长租进场费500元/月来计算,营业利润率在50%以上。在技术层面,莱杯咖啡还增加量了云计算、大数据分析、图像识别等技术,可以根据消费场景变换内容。今年6月,莱杯咖啡完成了由真格基金领投,梅花创投跟投的数千万元Pre-A轮融资。在吴世春看来,莱杯咖啡的竞品不止是其它自助咖啡机,而是要跟线下咖啡店竞争,要把12元一杯的现磨咖啡卖出星巴克25元一杯的逼格,用新模式替代存量市场。同样的方式还用在了头等舱自助按摩椅上,吴世春本来对按摩椅的市场需求是有一些怀疑的,但经过调研,他发现在电影院、旅游区,年轻人在等待时是愿意尝试的,几块钱按摩十几分钟,证明需求是存在的。“投资人自己理解的需求可能并不准确,如果把整个社会人群看做光谱的话,投资人并不一定站在中央,代表最多数的人,而是处于相对边缘的角色。”吴世春说。因此,吴世春总结出了一套判断消费场景是否适合投资的标准:1、原有较大存量市场的消费场景,比如咖啡厅、便利店、KTV等,用户本就存在刚性消费需求。2、该场景下,原有模式的成本结构(房租、人工等)很难赚到钱。“因为房租贵,大部分便利店都不太赚钱,利润都被房租吃掉了。”3、用户能够用碎片化时间获取服务。“写字楼、机场、高铁站这些地方虽然有人流、有消费需求,但不可能随随便便开店卖东西,自助设备进入就相对容易。”真风口还是伪需求?对于无人零售到底是真需求还是伪风口,互联网圈还存在很多争议。但吴世春很笃定。他认为,无人零售不是概念,而是切切实实的市场,是一个大趋势。“风口往往是创造新的需求,但无人零售不是,它是替代原有的需求,是替代原来很大的市场。”吴世春告诉猎云网。“我们每台机器出去,都是可以算清账的,比如智能按摩椅6个月回本,迷你KTV8个月回本。”在他看来,无人自助设备是一个能够很快盈利的项目。近日,就有媒体对无人自助设备进行了蹲点统计,通过对无人橙汁机、咖啡机和便当机的销售额统计发现,这其中无人便当机的销售量最大,达到了84份每天,销售额也最高。而经过估算发现,无人便当机每台每月去除成本能盈利约12000元,其次是咖啡机,约为10000元,橙汁机最少,约为4000元左右。但与此相对的是,无人零售的利润率却没有这么乐观。据媒体报道,传统便利店的利润率普遍偏低,平均净利润不到3%,每年都有大量店铺关闭。大多数便利店则主要依靠快餐、烟酒以及彩票、门票、代缴费等增值服务盈利。所以有观点认为,便利店的核心是服务,而不是卖货。一位业内人士就表示,自动售货机的成本超过3万元,场地租金约为5000元每年,还有1000多元的电费,而销售额却并不乐观,夏天一台机器的月销售额一般在5000元左右,冬天时则需要更高的成本(加热电费),但营业额往往不足夏天一半。近日,就有媒体报道称,因选址难等问题,无人便利店便利蜂出现经营不顺,大幅裁员:其在8月底开掉了大约50人,占员工总数近1/10,被裁员工多与开店直接相关。但吴世春认为,无人售货机在卖货上就能赚钱。“我们看到的恰恰不一样,传统便利店利润低是对高毛利产品的引流能力不够好。”他认为,对于无人零售来说,一定要有流量产品。比如怪兽家,除了日常消费品外,还会卖一些近期市面上新奇、有趣的爆款产品,毛利非常好。“有的产品是流量产品,有的产品是变现产品。比如农夫山泉,0.8元的成本,就按成本卖,有了流量之后,就可以吸引用户买一些面膜等高毛利产品。”但也有用户反应,无人售货机产品没有传统便利店多,结账也没有便利店快,体验似乎并没有传统便利店好。除此之外,一些技术问题似乎也成为制约无人零售发展的瓶颈,比如RFID标签成本高,还做不到即拿即走,因为对于用户来讲,拿了就走的体验永远是最好的。对此,吴世春坦言,无人零售现在还存在很多问题,一定要正视,但他相信技术都不是问题。“当iPhone1出来的时候,体验比诺基亚差很多,汽车刚出来的时候是跑不过马车的。所以对于一个新事物,通过不断的迭代之后,未来是有着很多可能的。”“你见过一个随时可以迭代的零售店吗?但无人零售机可以做到。”吴世春认为,这种酷的消费方式,是有很多年轻人愿意尝试的。而在卫哲看来,传统零售有两个成本不可避免的在上升:一是房租成本,二是人工成本。所以新零售要解决的是:人均产出大幅度上升,每平米产出(坪效)大幅度上升,如果新零售不能成倍地提高坪效,就做不下去。没有租金和人力成本一直被认为是无人零售最大的优势,但也有观点认为,无人便利店并不是没有租金,而且由于面积小,缺少存货空间,后续的运输存储要更及时,维护费用也很高。但吴世春不这么认为,“无人零售面积相对较小,同样的位置成本一定更低。”而且在吴世春看来,一些传统线下有门店的,比如按摩、洗衣等等,也有可能被无人自助设备替代。甚至一些传统便利店也可以转型升级为无人便利店,比如在便利店的位置,直接放一些机器。在这个过程中,一些新的需求会被挖掘出来,激发出增量市场。碎片化消费成趋势吴世春此前曾判断,5年内中国会出现一亿台无人自助设备。而如今,他甚至认为这个预测过于保守了。在吴世春看来,无人零售是对消费场景、成本结构、用户体验以及交互模式四个方面的重构。在日本,目前有2000万台无人售货机,平均每23人就有一台,在美国这个数字是35人,而中国则是6500人。“中国人口是日本的7倍,中产阶级人口是日本的4-5倍,所以我们有1亿台也是合理的。”吴世春说。据艾媒咨询《2017中国无人零售商店专题研究报告》显示,2017年中国无人零售商店交易额将达389.4亿元,2022年其市场交易额将突破1.8万亿元。预计到2022年,用户规模会从2017年的600万人增至2.45亿人。在他看来,中国5年内走完日本20年的发展历程,是完全没问题的。“我们在很多领域都是用5年时间走完了国外几十年的历程,比如高铁、电子支付,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中国这么大的单一市场,非常容易在某一领域突然加速,而且这个过程还在加速。”移动互联网时代,碎片化是主流,因为人们没有大块的时间。而碎片化也正在从娱乐、社交等领域向消费领域转移,比如迷你KTV、迷你按摩椅、迷你健身仓等等,这些传统的服务正在逐步解体,变为零散的无人服务。用户可以在等人、下班路上等一些碎片化的时间进行消费,而以往这类型的消费往往需要整块的时间,而消费场景也更大。“我认为在消费这个领域,碎片化的消费会成为一个新趋势。”但吴世春并不想做任何预设。这是他的判断原则,也是他多年打德扑的心境,此心不动、随机而动,因为这样才会让后面的判断更准确。吴世春喜欢打德扑、喜欢滑雪,这是两项极具变化和冒险精神的游戏。而这种变化也反应到他的投资风格上,他总能敏锐的捕捉到下一个热点。在他看来,变化是永恒的,不变才是最可怕的。今年刚满40岁的吴世春,正值不惑。吴世春觉得,在他这个年纪对未来已经没有什么焦虑了,而做投资让他感到时时刻刻都在紧跟时代的步伐。他觉得现在的自己是,辛苦并快乐着!【本文为合作媒体授权投资界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投资界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及原出处获得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cn)】《解秘:新零售的本质到底是什么?无人便利店这个风口该不该追?》 精选三一个摆放在办公室休息区的CityBox无人货柜。
受访者供图
  被喻为零售的“神经末梢”,两个月内30个项目涌入;投资人认为模式有待验证,供应链是取胜关键
  新零售轰轰烈烈发展至今,已然成为创投圈最火热的风口之一。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便利店、无人便利店等话题都曾热度无两。
  最近,被创业者和资本蜂拥追逐的是无人货架,这是悄然出现在写字楼办公室内的一个个货架,上面往往陈列着各式零食、饮料和方便食品,员工可以自助付款取货,通过扫描二维码或其他的方法支付。
  这被认为是无限靠近消费者的零售形式,顾客可以在办公室场景中更便捷地买到商品而不用去超市或者是便利店。相较于无人便利店,无人值守货架几乎没有技术门槛,选品相对简单,供应链相对较轻。
  尽管无人货架正值风口之上,但不少创业投资人对无人货架的风口相当谨慎。“无人货架刚刚起步,模式有待被验证,竞争也还未大规模开始。”山行资本投资总监穆楠说。
  两月30个项目入局
  “设想一下,早上你去上班没有来得及吃早餐,或者是下午想买个零食下午茶,这时你的办公室里就有一个零食货架,500米外有一家便利店,你会怎么选?”无人货架友盒CEO陈惠鲁觉得,无人货架是零售业的神经末梢,打通了零售业的最后10米。
  除了更近,陪伴时间更长,也被认为是无人货架的一大优势。果小美的创始人阎利珉说,上班族每天8小时甚至超过8小时的时间在办公室,放入办公室且无人值守的货架们对上班族的长时间陪伴,足以体现了它们的商业价值,更不要说无人货架省去了租金成本和部分人力成本。
  这种小而轻、低成本、低壁垒的模式似乎刚刚投入市场,就迅速得到市场和资本的认可。本月初, 无人货架“猩便利”宣布完成超1亿元天使轮融资,由光速中国领投,美团点评创始人张涛、王兴、王慧文等跟投。同一个月内,CityBox、哈米、七只考拉、果小美、友盒等分别完成融资。
  据媒体统计,从8月无人货架项目迅速兴起至今短短两个月里,这一领域已被披露项目已经超过三十家,累计投资金额超30亿人民币,其中动辄单笔融资金额过亿。
  例如,猩便利完成天使轮融资,融资金额超过1亿元;小E微店也完成高达1.4亿元A轮融资。哈米在90天内陆续完成三轮数千万元融资。果小美也在两个月内前后完成三轮融资,累计融资金额也已经过亿。另据新京报独家消息,果小美或将会很快再次完成新一轮融资。
  不仅仅是资本,原有电商巨头和O2O巨头也在“骚动”。
  上周,生鲜电商“每日优鲜”宣布完成2.3亿美元 C+轮融资,参投方为Tiger Global、元生资本、时代资本。每日优鲜同时宣布投入3亿元人民币在办公室无人货架项目“便利购”中,计划铺设10万个点位。
  同一天,饿了么携旗下新品牌“E点便利”宣布入局无人货架领域,将提供小型货架、冰箱、食品饮料的铺货维护等服务,目前这个业务还处于测试阶段。基于饿了么密集的O2O送货网络,E点便利入局办公室无人货架,在产品、配送和供应链上均存在一些优势。
  市场研究咨询机构 FellowPlus表示,今年8月份以来,资本对办公室无人货架新零售领域关注度激增,大量热钱涌入使得行业迅速进入激烈竞争氛围,资本的催熟、项目的跟风一方面将办公室无人货架捧上风口,一方面也留下很多问题待解决。
  点位数量形成战斗力
  对于无人货架来说,点位个数最先成为各公司正面交锋阵地。在当下跑马圈地的阶段,后进场的人意味着要支付更高的入场费。
  “竞争会导致点位成本增加,如今有的写字楼的入场费已经达到2000元,”晟道投资合伙人汤婷婷认为,点位成为竞争的主要方向之一。
  无人货架需要快速铺开的另一个原因是,产品需要在一定的时间内铺到一定点位,以此争取货源上的议价权,同时也才可能降低相应的运营成本。
  当点位越密集,运维成本越低。“100个货架在同一栋大楼里,我们一天就完成补货了。”陈惠鲁说。
  业内人士介绍,一个BD人员的拓展速度大约为单人单月新增货架10个,单个点位的铺设耗时耗力可见一斑。在运营上,不少无人零售公司已经通过签下大公司客户来竞争。
  “经历过北京激烈的点位竞争之后,京外处处是蓝海”,陈惠鲁说。由于北上广等一线城市的点位竞争已经白热化,更多的无人货架将注意力投向二线城市。友盒早在数月前就布局二线中心城市,果小美、贤小生等则直接以二线城市为切入。
  华创资本合伙人王道平说,“这个领域的胜出,有两个点很关键:供应链和用户。好的供应链可以更好地解决商品供应和质量难题;而用户方面,好的选品解决获客渠道是核心问题。”
  在众多投资人看来,供应链作为所有零售业的核心,对于无人货架创业的最终成败至关重要,“供应链有优势,数据才能跑得好”。
  在这方面,选手们也都各有优势,尤其是果蔬类的项目。果小美的核心团队成员来自于阿里巴巴,多年零售经历使得其零售选品上相对有更多经验,配货上果小美选择跟百世物流合作搭配自建末梢供应链;果蔬电商“每日优鲜”也将原有鲜果供应链资源转化至无人货架。
  作为以零食、水果为主的无人货柜CityBox,在供应链上也有一定的优势,其创始人兼CEO王强同时也是天天果园的CEO。CityBox已经与城市超市及天天果园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
  相较于CityBox,选品以零食和饮品为主的友盒,供应链为各零食品牌厂家代理商,并在国贸、中关村和望京建立小型仓库,致力于有效降低成本提升利润。
  目前,无人货架的使用场景和占地面积决定了无人货架不得不舍去SKU(库存量单位)的多样化。各个无人货架项目在SKU的选择上还是相对同质化,商业场景也几乎一致。“之前看过几家的产品,我们发现在配送成本、补货效率上创业者们面临的问题都差不多。”晟道投资合伙人汤婷婷说。
  模式有待验证
  尽管无人货架目前正在风口之上,但不少投资人对于热点的评价仍然相当冷静。“这个生意门槛有点太低了,所以短期内很多公司入场。”熊猫资本合伙人毛圣博分析。
  由于整个办公室零售市场是个定量,当蓝海迅速变成红海,市场的争夺战不可以避免。某业内人士表示,如今的局势有些似曾相识,当年的“百团大战”和O2O浪潮都是像今天的无人零售,壁垒低的互联网领域,模式一旦被认可,就有大量玩家入场;激烈竞争之后,淘汰弱者,只会剩下市场前几名。
  “无人货架的项目现在都比较新,没有经历过市场的考验。许多项目所谓的流量变现,没有有效的历史数据,现在还很难说,需要在实践中把握。”华创资本合伙人王道平说。
  毛圣博也指出了该领域可能出现的困境和问题,他认为,无人货架本来是想让商品离消费者更近一步,去中心化,但由于无人货架布局上需要密集分布才可以保持利润。离散分布所带来的物流、损耗、BD成本等各种成本不容忽视。如果运营和管理不善,上述各种成本的叠加有可能导致规模不经济,“也就是说做得越大可能越容易亏损。”
  但也不乏投资人非常认可无人货架的模式,IDG资本副总裁楼军表示,无人货架在今天的用户移动支付的习惯的前提下,可以延伸出很多创新的零售渠道和零售场景。特别是很多开放式的零售场景,是以前没有的。办公室迷你零食吧最“性感”的地方在于把便利店一部分的品类搬到写字楼的楼上去,这样的场景离用户更近。因为这是一个人不动货动的场景,实质对选品、运营、供应链等零售基础能力的要求也更高。
  虽然机会和挑战并存,但零售的本质还是低买高卖。在晟道投资合伙人汤婷婷看来,无人货架生意还是一个算账的事情,最终还是要回到零售的本质上去。毕竟,“零售的最后10米不是目的,如何变现才是最终目的。”
  新京报记者 刘娜
《解秘:新零售的本质到底是什么?无人便利店这个风口该不该追?》 精选四新零售来了!日前,当当网全国首家旗舰店当当书店落地山城重庆,总面积约2500平方米,有图书近4万册。依托当当网线上积累的用户数据,当当书店为读者打造了一个融阅读、展览、文创、沙龙等为一体的复合文化实体空间。像当当网这样依托互联网,将线上线下服务进行深度融合的业态模式,被业内统称为“新零售”。从线下体验店到无人购物店,从生鲜超市到智能仓配……在“互联网+”催生的新业态一浪高过一浪,“新零售”也踏浪而来。消费场景创新如今,虽然网上零售风头正劲,但电商巨头们并不满足,开始争夺线下零售市场。去年以来,阿里相继与三江购物、百联集团、银泰商业、高鑫零售等达成合作;腾讯联手永辉超市,开始“新零售”试验;京东牵手永辉、沃尔玛等开设零售体验店;苏宁推出“苏鲜生”精品超市……2017年被业内称为“新零售”元年。整个零售行业以远超预期的速度迅速捧起了这个“风口”,各商家顺应消费升级趋势,纷纷加大布局,连接线上线下的“新零售”模式不断涌现。何为新零售?这一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2016年10月。在当年的云栖大会演讲中,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马云第一次提出“新零售”一词。他当时说,阿里巴巴将不再提“电子商务”,因为电子商务只是一艘摆渡的船,取而代之的是发展新零售。“它像商场又不是传统商场,像购物中心又不是传统购物中心。它是一个吃喝玩乐的中心,又是一个新的社区、社群,真正达到消费多场景。”阿里巴巴集团首席执行官张勇如此形容新零售。告别“千店一面”新零售将如何影响人们的生活呢?对商家而言,新零售的线上线下数据融合让商家更容易“猜”出顾客的喜好。在银泰百货杭州下沙工厂店,“淘品牌”商品与天猫商城同款同价,每个商品都自带二维码,线下扫码线上付款,店内的花费可实现“有迹可循”,不再需要店长每个月清算盘货去揣度热销产品品类和趋势;成都凯德广场的一家买手商店,通过对周边5公里人群网购大数据进行分析,确定了服装占20%、鞋子配饰占50%、洗护家居等占30%的业态配比。对顾客而言,新零售的业态创新和精准服务让顾客告别“千店一面”的购物体验。在当当书店,设置了约200平方米的沙龙活动区,可以开展民谣音乐会、油画拍卖、手作体验、读书分享、旧书交换等活动,为读者提供一个多元化的文化体验空间;在盒马鲜生,前一刻还在挑选活蹦乱跳的海鲜,后一刻就能享用烹饪好的海鲜美食,既能买配好的食材带回家做,也可以下单后30分钟免费送达,购物方式更自由。百联集团总裁徐子瑛表示,随着商业零售行业的不断发展,价格型消费正在向价值型消费转变,消费者不再需要“千店一面”,而是更青睐个性化、品质化、场景化的体验式消费。好体验是关键资本对“新零售”的热情,与相关政策的引导密切相关。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实体零售创新转型的意见》,针对近年来实体零售面临的经营成本不断上涨、网络零售发展冲击和消费需求结构调整等挑战,对实体零售企业加快结构调整、创新发展方式、实现跨界融合、推动实体零售创新转型作出部署。如今,新零售正在风口上。未来,新零售又将何去何从?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主任曹磊认为,未来新零售就是“线上+线下+物流”,其核心是以消费者为中心的会员、支付、库存、服务等方面数据的全面打通。红杉资本中国基金合伙人刘星认为,“新零售”意味着新人群、新业态、新品牌、新技术,以消费者为中心,依托大数据构建多维交互的人、货、场新关系。当然,新零售的关键是为消费者带来美好的体验,消费者体验好了,才愿意买单。《解秘:新零售的本质到底是什么?无人便利店这个风口该不该追?》 精选五原标题:红杉资本王岑:如何向三四线城市要千亿市值?从分析员,到天图资本高级合伙人,再到红杉资本中国基金合伙人,在王岑的投资生涯里,主导并参与了小米净水器、溜溜梅休闲食品、韩后化妆品集团、周黑鸭食品连锁集团等项目。这个光头、留胡子、体型彪悍的投资人,因为连续投出连锁品牌的企业,得了个「王连锁」的别号,两度荣获「年度中国十大最佳投资人」称号。面对瞬息万变的新零售,王岑是如何判断这个领域的投资赛道?他有哪些独特的投资理念?如何向三四线城市要千亿市值?红杉资本中国基金合伙人 王岑中国A股上市公司中消费类企业90%是酒类企业,饮料,港股有超过近千亿市值的企业,旺旺和达利园,且这两家的销售主要来自于中国大陆市场,而我们A股市场的饮料企业也就几家。普通人酒喝得多还是饮料喝得多?当然是后者。酒类上市公司是饮料公司的几十倍,这不正常,所以未来肯定会有一个巨大的饮料板块。韩国有上万家上市公司,中国A股上市公司如果不算新三板只有三四千家,理论上应该有现在的10倍,也就是有3万家,未来这就是给发展初期、中期的创业者和准备创业人准备的。新零售推动了几十万亿的行业变革1.“新”=新人 + 新技术 + 新购买方式新体现在消费者、供给方、技术、购买场景。买的东西还没有新,总体还是那几样——食品、饮料、日化等, 货新是第二个阶段的战争。2.“零售” = 零 + 售字面意思是散着卖货,零着售,但是有一个属性是「高频」。互联网也好、传统行业也好,只要是高频消费都暗示一个巨大的市场; 国内传统专业术语说的的零售更多指的是渠道,比如便利店、KA如大润发、沃尔玛, 百货柜台,夫妻老婆店等等,共性是卖别人货为主。3.“新零售”改革的体现①需求端首要的因素是需求端的中产化。目前我国人均GDP已经过了7千美元,7000美元后,家庭消费结构会发生非常大变化。玩乐和“医疗”在西方国家人均GDP过6000美元的时候,这部分消费比率就超过25%了。麦肯锡的报告预计:“2030年中国城市富裕家庭消费总额会占到整个城市消费的50%以上”。这意味着未来整个15年城市的消费会形成28定律,20%的人可能会占据80%的消费。第二个因素是需求端的知识化。据统计目前在校大学生已经超过4000万,这意味着,未来消费者的平均素质在大幅度提高。第三个因素是需求端的城市化和小户化。目前我国城镇化率已超过50%。小户化也非常有意思,现在年家庭平均人口3.2个人,不到4个人。跟着爷爷奶奶,跟父母四世同堂、三世同堂,在一线城市、二线城市的居住结构已经越来越少了。总体而言,人吃喝拉撒的消费并没有大的变化,这是刚性的需求,但消费观点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多数60后、70后与80初的本土企业家,都认为创业定位在中低端领域就好,即使是中高端领域,也还是以中端为主。但近几年的实际情况是,中国消费者被**低估,中国人并不是还在用中低端产品。反观,大部分做中低端产品的企业家,一到那个赛道看全都是人,就懵了。这就是消费升级,我从前吃两块钱的冰棍,但我现在要吃七块钱的冰棍了,这是因为我对五块钱的差价很敏感吗?并不是,只是因为品质好。② 供给端在消费升级里,“需求”在本质上并没有太多升级,“供给”是发生了质的改变。存量改造的是供给方,也叫「供给侧改革」。供给端最重要的是品牌化的特征。企业为什么要做宣传,为了打品牌,而品牌是为了让消费者的选择「简单化」,无论是你买水也好、买纸也好,你通过品牌只需要购买这几个就好了。这中间会有一个重要的变化,国外品牌占据垄断的地位会被打破,国内企业民营品牌会逐渐形成,集中度也会逐渐加强。线下品牌的线上团队销售逐渐占据了天猫前三位,线上排名和线上产生了重叠效应;这个现象近2年来陆续发生在很多其它品类身上:比如说家居、家纺,服装,饰品等。所以在供给端和品牌端,我们可以得到这些结论:线上渠道对线下实体的渗透率逐步加快。线上渠道是必经之路,必须强势去占领,全渠道是趋势,所见即所得;传统企业逐渐完成线上学习过程,快速弯道超车形成对纯线上企业的包围;纯线上企业线上红利逐渐消失。要想做大,不进则退,线下也必须去,渠道融合和提高效率才是王道。新零售元年的3个核心点1. 财富效应2017年的消费总体还是以2C为主,即卖给消费者产品或服务,譬如美容行业做医美,叫做卖服务,而卖电器叫做卖产品。卖产品稍微容易一些,因为产品在渠道方面不需要太多人,对人的依赖性没有那么大。而服务由于对人的依赖性比较大,所以比较难复制。所有的服务行业在未来的趋势都是逐渐用器械来替代人工,这也是比较受资本偏好的一种模式。2. 收入确认问题投资机构的资金大量涌入进消费企业,我一直在呼吁,推动中国的消费企业,应该更多的获得投资机构的认可和投资。在2015年与2016年有一个统计,对投资的一些消费类项目做了个复盘,发现做消费类项目的企业家总体年龄段是80后。80后做消费类的企业家,可能用三到五年时间,就走完了传统70后、60后的企业家十年才走完的路。3. 新零售零售顾名思义就是散着卖货,但是这些货的属性更多是高频的,以快销为主;或者中频的,比如化妆品,零售商更多还是以渠道为主。消费行业用大白话说就是吃喝玩乐。未来五年的消费趋势就是玩乐,因为吃喝已经相对供给的比较充分了。换句话说,吃喝基本在存量改造,吃喝的市场规模比较庞大,吃可能是万亿级,食品饮料也是万亿级,吃喝的市场增速每年甚至在下滑中。但是这个行业依然是值得做的。你弱,就把更弱的干掉;你变强的时候,就把稍微强的干掉。“增量不明显,存量结构调整”。尽管行业规模增长有限,但这仍然是一个数万亿的市场,在蛋糕没有增加的情况下,优秀的企业家仍然可以抢到别人手里的蛋糕。消费行业最重要的是练内功消费行业的增长曲线和TMT行业是不一样的,TMT有些好项目是指数级增长的,但消费类项目通常前三年是平的(增长趋势),第1家店到第3家店可能需要2年,到10家店需要3年,发展速度会逐渐变快。喜茶CEO是91年出生的,听说他在江门也练了3年「内功」,我认为这是合乎逻辑的,这才具有一定的抗风险能力。如果CEO没有练过,或者说打过一些硬战,其实有非常大的风险。消费行业和TMT还有不一样的,就是消费行业很难形成垄断,但区域优势非常明显。我们前两代的企业家,包括一些食品医疗、餐饮的巨头,垄断性的巨头并没有出现,他们可能有几百亿收入,但是没有传承。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创新让很多传统企业也掉队了、犯错了。比如产业互联网是很多机构投资的主线,互联网高速公路基本设施都修好了,未来是内容的抢夺,而消费品就是内容。公司前3年的财务数据根本不重要,看产品或线下店铺的整个供应链有没有到位,到了的话自然会爆发。在最后估值定价时,还是要回归到基本的财务模型,去判断它给消费者带来的价值。而不是纯粹在线上卖东西,估值就可以异常高。来源|野草新消费《解秘:新零售的本质到底是什么?无人便利店这个风口该不该追?》 精选六昨日,腾讯作为主发起方,联合苏宁、京东、融创入股万达的消息在朋友圈刷了屏。自马云提出“新零售”后,互联网大佬纷纷联姻实体巨头,腾讯和阿里之间的战争也从线上走向了线下。自腾讯2017合作伙伴大会后,马化腾就吹响了新零售的进攻号角,而腾讯的新零售布局也随着对线下零售的不断加码开始逐渐显现锋芒。不甘落后的腾讯,终于从幕后走到了台前在阿里提出新零售战略之后,腾讯主要通过京东作为抓手。去年10月,腾讯与京东宣布推出了无界零售方案“京腾计划”,此时腾讯在新零售战场的角色更多是“备战式”的防守者,其存在感也基本是通过京东来实现。但阿里巴巴和京东之间仍然有不可弥补的巨大差距,京东的无界零售体系由于缺少金融、文娱等生态,天然就缺少关键的一环。再加上京东和永辉超市之间存在某种程度上的竞争关系,腾讯的新零售战略其实一定程度上陷入了僵局。在腾讯宣布入股永辉超市后,永辉董事长张轩松表示,「拿腾讯的钱这是因为腾讯与永辉不存在业务上的竞争,而永辉与京东的合作一直没有办法展开原因在于快消品和生鲜领域一直在打价格战,永辉无法接受」。换句话来说,京东无界零售体系的不给力,也是腾讯被迫走向台前一个的关键原因。进入12月以来,腾讯在接连注资唯品会、永辉、家乐福和万达后,其新零售布局却从幕后走到了台前。宣布入股永辉超市,则是腾讯正式决定要在新零售战场与阿里展开正面交锋的开始,在线下为王的新零售时代,永辉超市的超级物种将可以为腾讯提供试验线下零售的技术方案。从这几笔大额投资来看,腾讯的新零售布局似乎并不是防御性措施那样简单。就以往的经验来看,电商和零售一直不是腾讯所擅长做的。相比于阿里能够发动自己旗下的资源来建立业务体系,腾讯很多时候更加青睐于以“买买买”的方式来打造零售业务,而这则是出自于对自身商业基因缺失的防御。很大程度上腾讯从幕后到台前,其实某种程度上却有不得已的苦衷。我们知道腾讯和阿里在移动支付领域早已打得不可开交,而新零售作为移动支付一个巨大的线下流量入口,战火自然会引向这个领域。长远来看,如果腾讯不做新零售,商超支付入口、数据入口、流量入口等都将受到日渐壮大的阿里新零售业务的影响。再加上线上流量红利见底这个导火索,腾讯和阿里在新零售的直接正面交战已成定局。去中心化的零售赋能,终究成为了一个伪命题阿里在新零售方面的布局从2014年入股银泰开始,2015年又与苏宁牵手,2016年“新零售”战略提出之后,阿里布局开始明显加速,典型事件包括战略入股线下零售企业三江购物、联华超市和新华都,发展新兴业务如盒马鲜生、零售通、淘咖啡无人便利店。从百货业、3C家电连锁、超市便利店,再到全国最大的商超卖场集团,阿里巴巴推动线上线下融合的新零售进程一脉相承,即以入股的方式建立独家合作,并在移动支付、云计算、物流、大数据等领域提供一整套解决方案。从生态链布局来看,阿里巴巴的新零售策略则是让自己成为生态圈的核心,通过做大平台来支撑无数个小前端、通过多元的生态体系实现赋能。这也是在早前的投资过程中,阿里在被投公司的持股比例相对较小,但近两年,阿里持有被投资公司的比例大多超过30%,甚至对部分公司达到绝对控股的关键原因所在。对于这种入股独家合作的模式,阿里巴巴CEO张勇在去年6月举办的阿里巴巴投资者日大会上强调,「天猫是新零售变革的主引擎,是全球品牌数字化转型升级的主阵地,整个生态中的所有合作伙伴都随着天猫的升级而发生新的化学反应,包括品牌商和零售商的关系、品牌商和渠道商的关系、品牌商和物流商的关系,从供应链,到销售通路,到营销方式乃至线上线下关系,都开始重构协作。」而腾讯则认为新零售应该“去中心化”,简单来说就是选择有效率的企业(京东、永辉、唯品会....)进行合作,给予相关企业所需要的资源,最终赋能并连接所有场景,腾讯的新零售布局更看重能力的输出。具体来说,就是腾讯将提供强大的场景、大数据、AI技术支持,以及腾讯全产品线,帮助商家量身定做解决方案,以及线下门店实现数据化和智能化。腾讯的这种“去中心化”思路是针对阿里而去的。马化腾在去年的财富全球论坛上更曾隔空对阿里喊话,“如果以后我百分之百的渠道都在你的生态里的时候,基本上命运就掌握在别人手上了,利润也掌握在别人手上。从赋能最终格局来看,赋能者的安全程度、命运、利润等等,都掌握在中心化的赋能者手中。我们希望通过真正让商家拥有自主运营流量与粉丝的能力,为数字化转型中的零售生态开拓更大的蓝海。”但某种程度上,腾讯的策略看似是一种“去中心化”,实则却是围绕着中心化的腾讯帝国流量入口进行赋能。这种新零售打法,主要思路是以微信支付作为入口,然后通过小程序、公众号、企业微信、广告营销等产品能力,帮助商家量身定制解决方案,实现线下门店数据化和智能化,让消费者与商品之间,实现跨场景的智慧连接。对腾讯而言,这是一本万利的事情。变现效率高又在能力半径之内的,就自己上手做赚取全部的利润;在腾讯公司体内变现效率低,不好上手的,则交给其他主体,腾讯只收流量税。在《腾讯的投资帝国 VS 阿里的实业版图:投资数据背后有何玄机?》一文中,我曾对腾讯这种所谓的去中心化赋能有过谨慎的怀疑:腾讯在产业链上游,所有的已投企业如果做得不好,对它这个投资机构而言不过是概率上的损失,但已投企业一旦做得好,腾讯因为扼住了上游的流量和数据咽喉,随时可以和已投企业谈分成,至于怎么分,腾讯具有绝对的主动权。简单地说,做蛋糕是已投企业的事,蛋糕做大之后怎么分,谁多分谁少分,基本是腾讯说了算。与表面上的温情观感不同,“腾讯系”企业其实有强烈的不安全感。“腾讯系”企业高度依赖腾讯的流量输入,它们自己在经营上保持一定“独立性”的背后,却是腾讯在资本和流量上对他们的双重绑定。给已投企业的东西,腾讯只要高兴可以随时拿走,正因为如此,公开的秘密是,企业在获取腾讯流量后拼命做的事情正是把流量往外面洗。我们从腾讯已公开的投资项目也可以看出,腾讯虽然在被投公司的持股比例相对较低,很多都低于10%,但腾讯在被投企业的话语权却一点也不低。而随着对永辉超市的进一步增资,腾讯似乎也开始抛弃以往的“去中心化”的零售赋能理论。焦虑的腾讯,新零售下半场应该怎么走?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腾讯凭借着微信牢牢把握流量优势,以此为依托实现游戏、广告、支付等变现渠道。可以说,腾讯整个发展路径的核心优势就是社交,因而具有海量的线上流量,而这也是腾讯新零售运用到商业领域的最大优势。港股那点事表示,“如果新零售是未来趋势,腾讯无论如何,都要占据一席之地。对于腾讯来说,做新零售并不是它的长处,过去的历史已经证明了这一点,那么对腾讯最优的策略,就是投资这个领域里的最好的玩家。新零售融合线上与线下,所以我们看到,腾讯不仅投资了永辉,也投资了唯品会。”但问题在于,「赋能者的安全程度、命运、利润等等,都掌握在中心化的赋能者手中」这种去中心化的思维是否能让腾讯的新零售战略得到彻底的贯彻实施。以永辉超市来说,在经过一轮一轮的引进外部投资者后,公司的实际控制权仍然在张氏两兄弟手里,而在全力拥抱腾讯这件事上,永辉超市一定程度上有着自己的小算盘。今年10月,永辉超市董事长张轩松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现场调研时就表示:“永辉渴望能得到一家科技型公司的帮助,通过科技手段,借助大数据等工具,更好地洞悉消费者的需求,做到全球定制服务大家。”而在京东没有带来实际的帮助后,永辉马上选择拥抱了腾讯。腾讯在新零售领域的焦虑从根本上正是来自于“去中心化”,腾讯既没有阿里“新零售”那一套可落地的战略,也没有像盒马鲜生、淘鲜达这样的实施工具,这让腾讯无法像阿里那样频密布局线下,并非不愿而是不能,最终腾讯只能选择成为一个“去中心化”的赋能者。“去中心化”看上去对实体零售颇为诱人,但具体实施起来却更多像是各自为战,比如永辉超市和美团、京东在生鲜领域的竞争,比如唯品会和家乐福彼此之间缺乏联动。这其实是一种腾讯一对多的关系,而多对多的联系却并没有发生。对此,步步高董事长王填表示,「阿里系像苹果系统,腾讯系像安卓系统,腾讯系是各自在玩,阿里会做得比较深,辅助、协助你」。如今这个所谓的腾讯阿里新零售两大巨头的决战,很大程度上更像只是永辉、京东同阿里之间的较量,而不是没有直接上战场的腾讯。至于最终结果,双方体量上的差距可能让这场决战还没开打就已经结束了。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本轮落地的新零售业态布局主要围绕两大主线:一是线下零售的数字化、平台化,获取海量交易和用户数据,进而进行精准营销、选品布局等;二是以消费者为中心,围绕消费者进行人、货、场重构,注重用户体验和便利。换句话来说,互联网巨头的新零售战略不能仅仅只是入股线下零售业,更还要去全方位的改造他们。我们都知道新零售将会通过互联网让线下的实体零售数字化,但未来究竟会走向何方,最终会发展出怎样的形态目前仍有太多的不确定性因素,像盒马鲜生和永辉超级物种之所以与众不同,关键正是在于其不断升级迭代的互联网思维。这意味着互联网巨头在布局新零售时,一方面需要进行零售资源积累,追求增量创新与存量改造并进;另一方面则需要在各个模式各个业态都以自营形式进行尝试,并强化平台业务,渗透零售业务各个环节,最终通过不断试错迭代跑通方法论,而这显然是“去中心化赋能”的腾讯所没办法实现的。焦虑的腾讯在新零售下半场会怎么走?是继续去中心化的赋能,还是和阿里一样建立中心化的生态?进入2018年以来,腾讯某种程度上似乎意识到这种战略的局限性,而一系列在线下零售的不断加码或许也给出了答案。【钛媒体作者介绍:微信公众号:俊世太保,个人微信号:lijunhust】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解秘:新零售的本质到底是什么?无人便利店这个风口该不该追?》 精选七来源:天下网商 文/鲁西近两年,网红电商品牌、内容创业不断出现,对风险投资者李丰来说,他在着力寻找的是新品类、新品牌、新渠道的创业项目。“在消费升级的背景下,传统的品牌正在离消费者越来越远,未来三到五年,可能会再有一次消费品品牌的机会。”12月27日,峰瑞资本创始合伙人李丰在“2016新网商峰会”会前论坛上说。“2016新网商峰会”由领先电商媒体《天下网商》主办、阿里巴巴合作支持。阿里巴巴集团CEO张勇(逍遥子)将出席12月28日早间的主论坛并做主旨发言,阐释新零售的未来。新品牌的机会从2012年开始,当时还在IDG资本做风险投资的李丰就涉足淘系品牌的投资。在接受《天下网商》记者采访时,他说,“当时确定的投资思路就是一些新品类的品牌投资。”在这个时候,他主导投资了韩都衣舍、三只松鼠等多个淘品牌。此后,一直关注消费升级领域的创业项目。2015年9月,李丰离开工作了七年的IDG资本,并创立了峰瑞资本,主要做创业项目的前期投资。他说,“现在已经投资了70多个项目。”峰瑞资本投资领域分布在科技、消费升级、互联网金融和企业服务领域,其中最大的就是消费升级类,大概占42%。他说,中国的消费升级大概在人均GDP达到七八千美金的水平时出现。根据中国统计局数据,2015年中国人均GDP为5.2万元,约合8016美元。也就是说,消费升级大概从去年开始出现。在他看来,中国既是最大的生产制造加工国,又同时面临到消费升级带来的巨大的消费需求。但是,传统的、原有品牌正面临消费者慢慢不喜欢的过程。“这三件事情放在一起,带来的结果是,为了解决这个逻辑矛盾,必定会出一些新的品牌。”他认为,不管是三年、五年或者更长一段时间里,可能再有一次中国消费品品牌的机会。这种趋势已经出现了。他举例说,2016年,峰瑞资本投资了 Particle Fever(粒子狂热),这是一家将高级时装与运动服设计结合的创业公司。在看到近两年,人们参与运动和健身的频率越来越高,而且中国是运动服装品类最大的生产商。同时,根据许多本土运动品牌如李宁等,都在经历较大挑战和品牌老化的问题。基于这样的逻辑,李丰看好体育服装市场。根据峰瑞资本自身发布的报告显示,2015 年,中国服装市场已达 2 万亿规模,相对于户外、家纺、商务休闲等处于成长初期的行业,以及正装、女鞋等处于成熟期的行业,运动服装仍处于成长期。同时,这轮消费升级还表现在更多的二三线城市。李丰观察,在许多二三线以下的城市,出现了专门零售连锁的创新方式。对于消费者来讲,很多专门的零售连锁店不管从货的组织还是店面装修,还是用户体验、性价比,都很好。“这是我们看到的第一个跟互联网不算典型相关的零售现象,在这一年的中国比较普遍。”李丰说,这种零售上发生的变化,是在中国消费升级或者中国零售渠道下沉之间产生的一个小夹角,新业态。“网红电商品牌,我不会投”从2015年开始,许多网红开始纷纷涉足电商,创建了不少网红电商品牌。但是对李丰来讲,他不会投资这类项目。“有些网红电商品牌也可能会成为一个比较好的新品牌,但是它是阶段性的。”李丰对《天下网商》记者说。他判断,网红电商品牌,出现在这个阶段,代表了一种社会形态,但并不是一个可持续的事情。对比美国,他们也有网红,但几乎没有网红电商品牌,就是几乎没有网红自己去做一个零售品牌出来。因为美国的品牌种类特别多,所以美国网红更多是做了广告,就是选了他所喜欢的品牌去代言和广告。但在中国,网红电商品牌的出现,“是在消费升级阶段,大家对品牌诉求和需要更加情感化。”李丰说。上一代中国品牌代表的是可获得性,就是在物质从供不应求到供求平衡过程当中,没有过多代表年轻人的情感表达。所以上一代的品牌已经无法适应新一代的消费者需求。“网红越来越多的代表了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一种情感寄托。在我们需要品牌带有情感诉求,原来的品牌又凑巧还没有大量代表这种需求的过程当中,所以就出现了网红电商品牌。”李丰说。但他在多个场合都强调,自己不会投这类网红电商品牌。在他看来,零售的本质最后还是对商品、货品和供应链的管理。营销只是零售的一部分,而且这个部分到发展的规模性阶段,相对占的比例会小一些。附:李丰在2016年新电商峰会演讲实录——消费升级下电商趋势在过去的一年间,在零售和消费升级两件事同时发生的变化当中,我们大概有这样几个现象和观察,也牵扯到了我们的一些投资,当然现在这些投资是对是错还很难讲,所以我们先来讨论我们看到的一些对我们来讲既有挑战,可能也需要思考为什么的一些现象和观点。第一,先来说零售本身。我们自己差异的,既体验消费升级,又体现零售,还没有到线上的时候出现了这样一些现象,这些现象跟大概在八年前或者九年以前电商在中国快速升起的现象一样。在中国二线以下的城市,注意到了一些零售连锁店非常快速的发生,这句话可能表现了这样几个意思,打个比方,大概在中国所谓消费升级,就是人均GDP七八千美金的水平基础上,在二线以下城市线下零售连锁的大品牌渗透还没有达到和下不去的时候,可能很多消费者或者年轻消费者的消费水平提升的,包括从互联网和其它渠道获取的品牌知识,比他能够接触到的线下零售连锁所提供的产品要超前。当然这一部分造成了刚才我们讲的中国电子商务的快速渗透,另外一个现象,凑巧是在这一两年当中发生的,我们看见了一些大的品牌零售没有快速地渗透到在二线以下中国很多城市的时候,一些专门零售连锁反而下的很快。这可能是正确,也可能有挑战,也可能是创新的模式,不管是大家讨论的比较多的,还是大家留意还是没有留意到的,不管是化妆品还是其它类别的,我们叫直面向三线以下城市做专门零售店,然后重新组一盘货,这些货显然比小城市里面的零售店,不管从体验到装修,这一盘货的组织或者货品质量,还是用户体验、性价比,看起来都会好。这涉及到了挺多品牌,我们自己牵扯到其中一两间,小到家居家用的东西,大到我们发现在中国比较凑巧的是在大件耐用消费品当中,包括像汽车这个品类也涉及到了这个问题,什么问题呢?就是4S店这种比较大的体系,从它的效率和所需要的人口密度来讲,在某些级别城市开始不能再往下渗透,或者很难往下渗透。所以即便在汽车这样的大的消费品当中,也出现了专门零售连锁的创新零售方式。换句话来讲,4S店原来在二线或者三线以上城市销售汽车4S店的组织和店面业态都不一样,但对于消费者来讲,又比创客小的零售门店有更好的品牌性,不管从货的组织还是店面装修。这是我们看到的第一个跟互联网不算典型相关的零售现象,在今年这一年的中国比较普遍,所以这是我们得到的第一个事情,或者在零售上发生的变化,凑巧的是在中国消费升级或者中国零售渠道下沉之间产生的一个小的夹角,或者产生的一个情况、业态。第二个方面,我们投了比较多消费业态的品类,我们参与了几个淘品牌的投资,最早从淘宝开始的品牌,像三只松鼠也好、韩都衣舍也好。从去年开始,我们看见两个正在发生的事情和现象,虽然我们并不确定,因为毕竟到今天还没有答案是不是一定会发生,这也是两个实践的夹角造成的。第一个问题是从消费品本身来看,中国大概集中了70%当中的主要产能,这是第一件事。第二件事是大家都说在消费升级当中应该会有新的消费品牌,但凑巧比较特殊的一件事,是中国原来上一波做品牌的时候,大多数的中国品牌是解决过去可获得性的问题。换句话来讲,是在买不到东西的时候应该买谁的问题。在这里面出了非常有趣和特殊的现象,这些现象造成了刚才我讲的往后看,不管是三年、五年或者是更长,可能再有一次中国消费品品牌的机会,我试着举一两个例子。比如我们投了一个体育相关的服装品牌,原因很简单,我们大概知道在中国体育相关的服装和产品是最大的生产国。再往前的时候,中国在各种途径当中资本化了非常多体育产品品牌,不管是当年作为代表的李宁还是后来非常多的福建品牌。但因为它们的经销方式和经销体系、定价方式,和产品管理以及供应链的特色,大概其中几乎每一个人从2012年开始,都面临到了巨大的挑战,如果从上市公司表现来看。但是在座的各位,尤其是像我这样年纪的人,大概从两三年起开始,毫无疑问地可以发现,在你周围几乎所有的人,所谓参与运动和健身的频率,和参与运动和健身的方式明显比以前多起来了,丰富了。这时候我们进入了这样一个逻辑过程,第一中国是这个品类最大的生产商,第二是原来很多品牌商都经历了很大的挑战和品牌上老化的过程,第三是中国因为生活变得更好,所以几乎所有人或者更大比例的人开始进入运动和休闲健身的市场。这三件事情形成的夹角是我们又是生产最多的,我们又到了缺品牌的时候,凑巧又到了周围有越来越多人消费的阶段。如果把三件事连在一块大概有两个解决方案,要么是把这个增长非常快的消费市场完全用来购买国外品牌,但国外品牌生产加工方式又是多层面在中国,要不然这个圈绕的短一点,这些增长非常快的需求重新结合到我们的生产供应链上,完成一次跟上一轮不一样的品牌升级。大概只能找到这两个答案。但以中国现状来看,从刚才两个选题当中第二种可能性更大一些。事实上,如果在广义消费品里挑比较大的品类,跟人类消费升级的生活方式来看的品类来看,大概中国存在着非常多这样的情况,我们既是最大的生产制造加工国,又面临到消费升级的规模,又是原有品牌被消费者慢慢不喜欢的过程,这三件事情的夹角,中国无论如何在这个问题上,为了解决这个逻辑矛盾上会出一些新的品牌。我们还投了一些跟出口有关的,也是基于相似的逻辑和道理,结合中国的产业和中国经济的特征。当然做品牌有不一样的说法,大家讲的品牌人格化,这里面有很多方法,我不去列举。我们观察到两个现象,两个判断,仅供大家参考。第一个问题,这一次做品牌的时候,因为中国的信息传递机制和效率比以前有巨大的提升,当然主要是因为电子商务或者互联网的发展。在我们对一个品牌做人格化或者对一个品牌做IP化的过程当中,大概中国往后看,越来越多中国企业在做新零售品牌的时候,可能因为销售通路被互联网化的程度越来越高,以及品牌文化和信息传播被互联网化的速度越来越高。这两件事情同时发生,会导致做一个新的零售品牌企业的时候,我们称之为对内和对外文化一致性要求特别高,这件事可能最难。言下之意,大概你在内部如何调动了员工和塑造了什么样的企业管理文化,在你在消费者心目当中保持什么样的品牌文化,和用户感情的感受,这两件事情非常难跟以前一样保持不一致。换句话来讲,内外要求越来越多的一致。这件事情可能对所有的企业管理和做品牌消费品的企业是一个比较大的挑战,挑战不是你找到了一个正确的方向,挑战是你希望你的整个公司管理和文化是什么样,大概多多少少注定了你最后在消费者心目当中是什么样。这件事情可能是我们讲在通路和信息、品牌塑造的媒体过程都很快在被互联网化的过程当中,跟以前品牌企业最大的差别。这是我们的一个判断,仅供参考。还有另外一个事情,在不同场合我讨论过几次,但经常被稍微误解了的。讨论的什么问题呢?我们做过这样一个结论,因为过去两年发生了非常多的网红,尤其网红跟电商的连接,在不同的场合我们表示过这样一种思考,未必正确。在中国有网红电商品牌,在美国因为社交媒体和社交通路的发展也有网红,但几乎没有网红电商品牌,就是几乎没有网红自己去做一个零售品品牌出来。我们自己的考虑,中国会出现网红和网红电商品牌,大概是因为我们处在这样的消费升级阶段,大家的品牌诉求需要更加情感化。但凑巧中国上一代品牌代表的是可获得性,就是在物质开始慢慢供求平衡,从供不应求到供求平衡过程当中,所以并没有意愿过多代表年轻人的情感表达。凑巧因为社交媒体和社交网络的发展,所以我们发现了很多网红越来越多的代表了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一种情感寄托。而在我们需要品牌带有情感诉求,原来的品牌又凑巧还没有大量代表这种需求的过程当中,我们出现了网红电商品牌,这大概是中国的情况。美国是因为线下零售行业的充分发展,所以大部分网红可以找到他所能够对应代表的那一个人群的情感诉求的品牌,换句话来讲,因为品牌竞争激烈,所以有足够多的小众和分众被多类型品牌覆盖。所以美国网红更多是做了广告,就是选了他所喜欢的品牌去代言和广告。但中国有很多不一样的是网红直接卖了东西。我们做了一个判断,也不一定正确,仅供参考。这个判断,就是在中国网红电商品牌这件事,可能看起来是一个阶段性的事情,原因是我们看了这么多年,投过这么多不同的零售企业,到理上零售的本质最后还是对商品、货品和供应链的管理,营销是零售当中的一个部分,而且这个部分越到发展的规模性阶段,相对占的比例会小一些。这两个观点联合起来构成了我们的一个判断,就是网红、电商、品牌这件事在中国是不是一个持续的事情,我觉得有待于观察,他的出现代表了一种社会形态,但他的持续性未必如大家所愿,或者会这么轰轰烈烈地持续下去。但是这个现象作为媒体的表达是非常重要的。既然讲到网红,再讲另外一个跟零售有关的观点和现象,也是在过去一年发生的。过去一年发生了很多,不管是小视频、直播、网红直播,还是跟零售有关各种各样的内容创业。在过去一年多这些内容和视频创业当中,在回答有多好之前,我们无非先要解决两个问题。第一,为什么这个现象发生在了当前这个时间点上?第二个问题才是他们发生在这个时间点往后看会变成什么样。他们发生在当前这个时间点上有一些可以借鉴的历史过程,有两个驱动因素:第一个驱动因素,无非是我们讲的信息传播效率或者传播通路大幅度增长带来了传播成本的下降,这里面涉及到刚才讲的社交媒体、社交网络,就是大家各种各样的微视频也好、朋友圈也好、微博也好,这些传播通路的大幅度增加带来了效率的大幅度增加,带来了传播成本的下降。在整个网络过程当中,传播成本的下降使得创造内容人的个体和单元看起来可以变得更小,因为原来你创造完了之后需要一个足够有力量的集体才能使得你进原来传统的信息通路当中去传播,不管这个通路是原来的报刊亭还是发行机构。第二件事是基础设施的变化和消费者体验。五年前我投过一个公司叫B站,我们投的是它第一轮投资,那时候还搞不清楚是做什么,当时大家看不懂为什么会有人这么看视频,那时候一天UV一百二三十万,我们就投了。我后来虽然离开上一家基金在创业,没有管。去年12月份我们找他们的时候,他们讲了这样一件事情,他说每天活跃用户当中,用4G在线来看,不管看什么东西,人群比例大概达到了日UV的20%,这是一个显著变化。我想那个时间点往后也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基础设施从3G切换到4G,造成了在线视频大量兴起主要的原因,包括直播。在这两个情况讲完之后有一个问题,他们为什么发生在现在,会怎么样,跟零售有什么关系?在发达这个事情之前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思考或者是问题。这个问题是原来媒体产生的时候是没有带着广告这个商业模式的,广告是大概几十年前开始进入媒体这个行业。我们想问的是在几十年以前媒体为什么会叠加了广告这个商业模式,在某一个时间点之后,是什么触发了广告这个商业模式开始进入媒体这个领域?因为本来媒体最早发生的时候也是用来解决信息的传递和不对称,最早的时候也是用户用来花钱购买这个信息权利和信息对称的过程。但是在某一个时间点上广告开始介入媒体这个行业,那个时间点发生了什么事情?发生了两件事情:第一件事情是发生了印刷技术的一次突飞猛进,使得印刷成本极大幅度下降,因之使得制造内容的成本大幅度下降。第二件事是在同期发生的生产力革新过程,使得物质的生产成本和丰富程度成本大幅度降低,丰富成本大幅度提高。所以我们也在大概几十年前第一次出现了需要想办法更好的卖东西这个需求,大概是同一个技术的阶段造成了两个现象,第一个是降低了印刷的成本或者叫创作的成本,第二个叫极大的提高了生产效率,大家都需要去筹东西来卖。这两件事发生在历史同一阶段之后,造成了媒体开始承载了广告这个商业模式。从那个时候发生的事情对今天的意义来看无非是这样几句话:第一句话,因为印刷成本的大幅度下降,导致内容可以比以前甚至高几个量级创造出来。但最大的问题出来了,用户在那个时候并不能花十倍或者二十倍多的钱来消费内容,所以被多创造出来的内容到底去哪儿赚钱成为了一个问题。只是在那同一个时间点上发生了第二件事情,就是物质的生产制造成本降低,开始大幅度丰富之后,这些卖东西的开始去做广告。因此有了这两件事结合,也使得内容丰富延续了下来。我讲这句话的意思,在我们去看几十年前的历史阶段,跟今天我们面临到的问题一样,因为传播效率的提升导致传播成本的下降,因之导致生产创作单元可以变得更小,因之导致我们创造出来了非常多的内容。但这里面大家也需要回答两个问题,这些被多创造出来的,从小时数上、分钟数上或者总量上多了10倍甚至更多的内容,第一个问题是我们先不管这个内容创作者,先看他们活下去,看两年、三年、五年,被多创造出来的这些内容到底应该被谁付费来活下来。因为无论如何,你也不可能把一天用来刷朋友圈或者刷微博的两个小时变成二十个小时或者三十个小时。第二个问题,延续几十年前发生的那次变化,它对媒体产生了一个影响,什么影响呢?在那之后出现了这样三种现象,第一种现象是仍然保持了有一些非常高质量的投顾媒体获得了用户的持续收费。第二一些媒体开始尝试广告,最后证明内容和广告相容性并不是特别好。所以经历了一小段发展之后,大家经历了快速起起伏伏或者生生灭灭的过程,因为内容和广告并不一定跟用户和谐度一样。第三个问题,在媒体这个行业,当广告这个商业模式进入了媒体之后,出现了一些新的媒体类别,以至于这个媒体把内容和广告很好地变成了一件事。我打一个不恰当的比方,我在半个多月以前碰到时尚集团中国的负责人刘江,我跟他开投资人董事会的时候我跟他举了一个例子。我说时尚是一个非常好的代表,是什么代表呢?它基本上里面的内容就是它的广告,或者换句话来讲,它的广告基本上就是它的内容,它把这两件事情在一个媒体形态上很好的混合起来了。当然这一类事情的出现是在刚才我讲的广告这个商业模式被引入媒体之后才发生的新的媒体类别。我们在今天面对着中国如此多的创新的,或者叫如火如荼内容创作的热潮,视频和直播的热潮我们创造出来了比以前最少多一个量级以上的文字、声音和视频内容。我们最后还是要回答这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多一倍的内容创作单元由谁来付钱,第二个问题是会不会有跟内容创作结合的新或者增量的商业模式进入这个行业,能够支撑住它的发展?如果有,大概它跟上一个周期发生过的事情是一样的,会诞生一些依据这个新商业模式而混合内容和变现,成为相对完美更一致性强的新的商业模式。这件事情大概在往后是最最特殊的一类事情,虽然我们也不知道这个答案是什么,当然最后也会跟上一个阶段一样,有少量的投顾内容用户为了节约时间、提高效率付费,或者有非常多新创内容在时间发展的过程当中会非常快的起起伏伏、生生死死。因为刚才讲了,并不一定在短期内会有足够多的汉来承载多了一个量级或者多了两个量级的制造,用户也很难把每天两个小时的消费时间变成二十个小时的消费时间。这大概是从过去一年从所谓表现这个行业,不管是文字、声音、图片、视频,还是直播,这些所有内容的生产方式,在过去一年或者两年如火如荼,其中一部分要不然进零售或者是知识变现等等,这些事情正在发生,但是刚才讲了,从媒体曾经经历过的演变来看,这大概在接近100年前曾经发生过一次,产生了一些后果和影响。在今天往后看这些事,也会产生一些后果和影响,而凑巧在接近100年前那一次变化的时候也是由于技术变革,那一次的技术变革凑巧也同时导致了零售这个行业开始跟媒体发生了第一次商业模式上的关系,引入了广告进入媒体这个行业。所以所谓新零售这件事和新的内容创造,和所有用户体验端的变化发生在今天,可能也多多少少有点接近100年前类似的道理,只不过这一次我们觉得比以前更科技,这一次我们觉得跟以前更不一样,这一次我们觉得能够使用到的手段和效率比以前更高。但如果相似的类别本质上不一定有太大的不同。以上四件事情或者五件事情,是过去一年我们去看新的零售,和中国线上加线下的零售当中,我们觉得有一些跟2015年不同的地方。但是这些不同有些正确,有些不一定,有些是对未来的答案,有些是对过去的答案。所以在这个场合提出来,因为杭州是最有可能回答这些问题的不管是公司还是地点。所以跟大家探讨,感谢大家的时间。《解秘:新零售的本质到底是什么?无人便利店这个风口该不该追?》 精选八原标题:新零售风口下的冷思考在2016年的云栖大会上,马云首次提出“新零售”概念。至今的一年多时间里,以盒马鲜生为首的新零售物种如雨后春笋般陆续诞生,大电商平台触点线下,实体零售融合线上,一场硝烟还未散尽的电商大战已经从线上烧到了线下。但无论是阿里巴巴还是其他电商巨头,事实上大家都还没有真正掌握完整的新零售商业模式,整个行业也处于摸索和尝试阶段。新零售究竟是什么?消费者心态发生了怎么样的变化?传统零售业是如何应对变革的?新零售的投资风口在哪?为此,《陆家嘴》杂志记者整理了一些新零售业内知名创客和投资人的观点,为读者答疑解惑。《陆家嘴》 :您心目中的新零售是什么?小村资本陈雪频:去年10月14号,马云在云栖大会上提出新零售的当天,我就写了文章浅谈了我对于新零售的看法,因为我恰好是一家新零售公司——名创优品的战略顾问。提到新零售,很多人第一个想到的是技术升级,是如何提高传统零售本身的效率。但对我而言,新零售与传统零售业最大的区别,是要对“零售”的概念进行突破,要从整个商业的价值链深入探究。商业体系中间有四个环节,第一是价值的创造,第二是价值的传递,第三个价值的支持,第四个是价值的获取。我认为是新零售的重点在于价值的传递环节。回顾零售行业的变革,零售业历史上经历过三次革命,从百货商场的出现,到连锁超市的出现,再到超级市场,而如今我们面对的,是第四次零售革命。归根结底这些革命都是在改变两个方面,第一是给用户提供更好的购物体验,第二个让用户用最低的价格买到商品。比如说苏宁、国美对于传统百货店的颠覆,他们的体验店用户体验更好,而且可以一站式购买所有家电,价格又很便宜。所以未来的零售不只是卖东西,它要整合价值链中的各个环节,包括产品的设计、研发、生产、物流、零售到后端的金融体系等各个方面。所以我对新零售的定义就是,为了让用户有更好的体验、用更低的价格买到商品,企业通过新的技术方法去更新原有的价值链,并由上整合整个产品链,从供应端到金融后台体系,让整个价值链变得更加有效率。云启资本樊杭:之前给新零售做定义时设定的范围太宽泛,把电商、O2O全都包括进去了。最近在讲新零售狭义定义的时候把这些外延剥离,又回归到了本质。从整个零售行业的比例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玩goapp苹果版下载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