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数字化转型之路会遇到哪些难题?

&&&&&&&&&&&&&&&
Gartner:数字化转型需要注意的N个问题
&&&&来源:商业伙伴&&&&作者:&&&&&&
关键字:&&&&
当数字化的浪潮席卷而来的时候,各种应用都在全面开花。其中,数字化营销的进展最快,传统企业都已经开始采用互联网营销方式。而生产领域的数字化进程则明显要慢得多,但会成为未来几年的热点。
& & 现在,&数字化转型&是热门话题。Gartner提出了双模IT的概念,其中模式一是传统IT,模式二则是数字化的IT,负责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与此同时,很多企业开始建设数字化转型的生态圈,但其中存在不少困惑。
& & 近日,Gartner研究总监陈勇,就这些热点问题接受了采访,谈了他对此的见解。
& & Gartner研究总监陈勇
& & 的权力还太小
& & 陈勇表示,相比发达国家,中国企业采用双模IT的比例更高,也就是说数字化转型的步伐更快一些。但中国CIO们的权力却更小一些,通常只是提供支持服务,而不能引领业务创新。其表现在:中国企业的IT支出中,来自业务部门的比例要明显高于国外。
& & 在他看来,阻碍中国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有两大因素。一是缺乏创新基因。这在国企表现得尤其明显,制度限制了创新。二是缺乏人才。由于互联网企业开出的薪水待遇远高于传统企业,因此很难留住技术人才,导致数字化转型难以开展。
& & 现在谈双模还太早
& & 按照Gartner的双模IT概念,传统的、等需求明确的应用,注重安全性和稳定性,采用传统开发模式;而需求不明确的创新型应用,注重速度和弹性,采用敏捷开发模式。
& & 目前,市场上似乎出现了两者融合的趋势。对此,陈勇表示,Gartner把双模IT的进程划分为起步、规模化和协同三个阶段,大多数企业现在还处于前两个阶段,这时候Gartner主要是要告诉CIO们两者之间的差别,而如何协同是未来才会考虑的事情。
& & 物联网将成为未来的热点
& & 当数字化的浪潮席卷而来的时候,各种应用都在全面开花。其中,数字化营销的进展最快,传统企业都已经开始采用互联网营销方式。而生产领域的数字化进程则明显要慢得多,但会成为未来几年的热点。
& & 物联网的再度兴起,将成为企业生产过程数字化的重要驱动力。价格的下降使投入产出比上升,是其中重要原因;另外很多云服务商也在提供物联网平台,使得物联网应用的开发更为便利。
& & 和云是中国企业的投入重点
& & 根据Gartner的调研,商业智能和云这两个领域是2017年中国CIO预计的投入重点。
& & 其中商业智能可以看作是大数据的呈现。近年来,国内落地的大数据行业应用越来越多,而商业智能能够基于数据分析给管理层或业务部门提供决策支持,因此最受欢迎。
& & 云计算投入的增加,则得益于企业对于云计算安全顾虑的减少。Gartner同期发布的一项数据预测显示,全球公有云服务市场将在2017年迎来增长最快的一年。这一年的整体增长率将达到18.0%,明年起增速将明显下降。在各细分类别中,IaaS的增速最高,高达36.8%,远超过。
& & 生态圈建设需加强
& & 出于数字化转型的需要,很多企业都建设了自己的生态圈,但存在的问题是真正参与的企业数量很少。其原因是各家企业的生态圈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这必然会导致不同企业之间的生态圈有相互冲突。
& & 陈勇说,到底谁接入谁的生态圈,最终还是要看哪家企业更为强势。比如像嘀嘀打车这样的颠覆性应用,其他企业只能接入,而代理商通常只能接入到厂商的生态圈中去。
& & 不鼓励用户转型服务商
& & 伴随着数字化转型,企业级IT市场的生态系统也发生变化。其中一个显著的特点是,用户与服务商之间的界限趋于模糊,一些大型企业用户出于自身业务转型的需要,开始从厂商处采购产品然后转变为服务提供给其他企业。
& & 对此,陈勇表示不鼓励这种转型,因为大多数企业的IT能力只是用好,而达不到供应商的水准。而作为服务商的能力要求是要高很多的。在这方面,传统企业无法与亚马逊、阿里等互联网公司相比。虽然后者也是在把原本自己使用的IT转变成服务,但他们自身的IT能力本来就很强,甚至自己的定位就是技术公司。
& & 传统企业如果一定要转型服务商的话,那必须要找准自己的差异化竞争优势,规模、技术,还是行业洞察?
责任编辑:
本文为授权转载文章,任何人未经原授权方同意,不得复制、转载、摘编等任何方式进行使用,e-works不承担由此而产生的任何法律责任! 如有异议请及时告之,以便进行及时处理。联系方式:editor@e-works.net.cn tel:027-/21。
12345678910
12345678910
12345678910
12345678910用新一代技术+商业操作系统(AI-CPS OS: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在场景中构建状态感知-实时分析-自主决策-精准执行-学习提升的认知计算和机器智能...
【数字化】朱铎先:制造业数字化转型面临的困难和发展思路
2月9日,在工信部信息化与软件服务业司指导,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政策与经济研究所、信息社会50人论坛联合主办的“发展工业数字经济、建设制造强国”主题论坛上,兰光创新董事长朱铎先受邀出席并作了题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面临的困难和发展思路”的主旨演讲。朱总总结了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中面临的“四个困难”,提出了“七点发展思路”,整个发言系统全面,观点鲜明,获得了与会领导与专家的高度认可。在此,将本幻灯分享给大家,希望为推动中国企业数字化转型而共同努力。人工智能赛博物理操作系统AI-CPS OS“人工智能赛博物理操作系统”(新一代技术+商业操作系统“AI-CPS OS”: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分支用来的今天,企业领导者必须了解如何将“技术”全面渗入整个公司、产品等“商业”场景中,利用AI-CPS OS形成数字化+智能化力量,实现行业的重新布局、企业的重新构建和自我的焕然新生。AI-CPS OS的真正价值并不来自构成技术或功能,而是要以一种传递独特竞争优势的方式将自动化+信息化、智造+产品+服务和数据+分析一体化,这种整合方式能够释放新的业务和运营模式。如果不能实现跨功能的更大规模融合,没有颠覆现状的意愿,这些将不可能实现。领导者无法依靠某种单一战略方法来应对多维度的数字化变革。面对新一代技术+商业操作系统AI-CPS OS颠覆性的数字化+智能化力量,领导者必须在行业、企业与个人这三个层面都保持领先地位:重新行业布局:你的世界观要怎样改变才算足够?你必须对行业典范进行怎样的反思?重新构建企业:你的企业需要做出什么样的变化?你准备如何重新定义你的公司?重新打造自己:你需要成为怎样的人?要重塑自己并在数字化+智能化时代保有领先地位,你必须如何去做?AI-CPS OS是数字化智能化创新平台,设计思路是将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和人工智能等无缝整合在云端,可以帮助企业将创新成果融入自身业务体系,实现各个前沿技术在云端的优势协同。AI-CPS OS形成的数字化+智能化力量与行业、企业及个人三个层面的交叉,形成了领导力模式,使数字化融入到领导者所在企业与领导方式的核心位置:精细:这种力量能够使人在更加真实、细致的层面观察与感知现实世界和数字化世界正在发生的一切,进而理解和更加精细地进行产品个性化控制、微观业务场景事件和结果控制。智能:模型随着时间(数据)的变化而变化,整个系统就具备了智能(自学习)的能力。高效:企业需要建立实时或者准实时的数据采集传输、模型预测和响应决策能力,这样智能就从批量性、阶段性的行为变成一个可以实时触达的行为。不确定性:数字化变更颠覆和改变了领导者曾经仰仗的思维方式、结构和实践经验,其结果就是形成了复合不确定性这种颠覆性力量。主要的不确定性蕴含于三个领域:技术、文化、制度。边界模糊:数字世界与现实世界的不断融合成CPS不仅让人们所知行业的核心产品、经济学定理和可能性都产生了变化,还模糊了不同行业间的界限。这种效应正在向生态系统、企业、客户、产品快速蔓延。AI-CPS OS形成的数字化+智能化力量通过三个方式激发经济增长:创造虚拟劳动力,承担需要适应性和敏捷性的复杂任务,即“智能自动化”,以区别于传统的自动化解决方案;对现有劳动力和实物资产进行有利的补充和提升,提高资本效率;人工智能的普及,将推动多行业的相关创新,开辟崭新的经济增长空间。给决策制定者和商业领袖的建议:超越自动化,开启新创新模式:利用具有自主学习和自我控制能力的动态机器智能,为企业创造新商机;迎接新一代信息技术,迎接人工智能:无缝整合人类智慧与机器智能,重新评估未来的知识和技能类型;制定道德规范:切实为人工智能生态系统制定道德准则,并在智能机器的开发过程中确定更加明晰的标准和最佳实践;重视再分配效应:对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冲击做好准备,制定战略帮助面临较高失业风险的人群;开发数字化+智能化企业所需新能力:员工团队需要积极掌握判断、沟通及想象力和创造力等人类所特有的重要能力。对于中国企业来说,创造兼具包容性和多样性的文化也非常重要。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子路》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和 人工智能,像君子一般融合,一起体现科技就是生产力。如果说上一次哥伦布地理大发现,拓展的是人类的物理空间。那么这一次地理大发现,拓展的就是人们的数字空间。在数学空间,建立新的商业文明,从而发现新的创富模式,为人类社会带来新的财富空间。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和区块链,是进入这个数字空间的船,而人工智能就是那船上的帆,哥伦布之帆!新一代技术+商业的人工智能赛博物理操作系统AI-CPS OS作为新一轮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将进一步释放历次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积蓄的巨大能量,并创造新的强大引擎。重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经济活动各环节,形成从宏观到微观各领域的智能化新需求,催生新技术、新产品、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引发经济结构重大变革,深刻改变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实现社会生产力的整体跃升。产业智能官
AI-CPS用“人工智能赛博物理操作系统”(新一代技术+商业操作系统“AI-CPS OS”: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在场景中构建状态感知-实时分析-自主决策-精准执行-学习提升的认知计算和机器智能;实现产业转型升级、DT驱动业务、价值创新创造的产业互联生态链。长按上方二维码关注微信公众号: AI-CPS,更多信息回复:新技术:“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新产业:“智能制造”、“智能金融”、“智能零售”、“智能驾驶”、“智能城市”;新模式:“财富空间”、“工业互联网”、“数据科学家”、“赛博物理系统CPS”、“供应链金融”。官方网站:AI-CPS.NET本文系“产业智能官”(公众号ID:AI-CPS)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版权声明:由产业智能官(公众号ID:AI-CPS)推荐的文章,除非确实无法确认,我们都会注明作者和来源。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原作者联系我们,与您共同协商解决。联系、投稿邮箱:erp_
没有更多推荐了,打开微信扫一扫
这个人很懒,就留个微信吧:
79.99 万阅读
打开微信“扫一扫”,打开网页后点击屏幕右上角分享按钮
文章摘要:中国企业的被迫转型需要的是全方面转型,不是简简单单地在京东、天猫上开个店。所以他们从思维、资本所有权、组织、流程、绩效、产品、营销、销售、售后、盈利模式必须全部做转型,向互联网、电子商务企业学习。
到底啥叫企业数字化转型我们先说企业数字化,再说企业转型,最后再说企业数字化转型。(1)从信息化谈到数字化数字化,百度百科上有很明确的概念:数字化是指将任何连续变化的输入如图画的线条或声音信号转化为一串分离的单元,在计算机中用0和1表示。其实我们这个现实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我们主要依靠:眼睛视觉、耳朵听觉、鼻子嗅觉、舌头味觉、手掌触觉来感知这个现实世界。我们现在有了数码相机(英文名:Digital camera),可以代替我们过去的胶片感光照相机,我们利用电子传感器把光学影像转换成电子数据。胶卷多占用物理空间啊,但是我们现代的SSD存储物理尺寸多小啊(但容量巨大)。我们把这种电子数据不仅最大量的存储,而且还可以方便的进行远程传输给别人,还可以零成本复制、无限次随便修改PS,我们现在还有了人工智能视觉识别技术,可以让机器来帮助我们对比照片之间的差异,或者让机器来帮助我们拿图搜图(完全不用警察叔叔头疼的拿人脸照片一张张找嫌疑犯了)。试想,我们过去的传统照相机和胶卷,做以上的事情,那成本、效率、质量得多糟。这就是把传统模式进行数字化的好处啊。但是,在企业业务应用处理领域,还很落后很落后。我们先来说说企业信息化。企业信息化分为四层,正好对应企业四层组织:1、操作信息化:目标用户是:基层员工。需求重心是:快速、简便2、运营信息化:目标用户是:Leader。需求重心是:智能调度3、管控信息化:目标用户是:管理者。需求重心是:PDCA4、决策信息化:目标用户是:领导决策者。需求重心是:企业内外情报资讯/数据很多做了企业信息化的老油子都不知道这个企业信息化的常识。就如同经常听到的一句话:有人工作了十年,有人是重复一天又一天活了十年。但是企业信息化从一开始诞生就有一个根的致命问题:那就是,信息主要是由人来判断、人来加工、人来录入、人来解释的。我们生硬的将丰富多样的现实世界非要人为判断地抽象成一个个的结构性的关系数据。在这个抽象、转换的过程,势必已经丢掉了很多现实信息,甚至和现实信息根本不是一回事。谁能保证每个人都是老实人,没有自己的私心利益,老老实实反映现实商业活动呢?过去有个笑话(现在也存在):也就是,你可以把企业做成盈利的,也可以把企业做成亏损的,就看你怎么入账怎么定性了。嗯,这就形成了一个特别荒谬的问题:IT世界里一套帐是自洽平衡的,现实世界也是自洽平衡的。IT世界本来是映射现实世界的,应该和现实世界一样对应。但就是因为大量依赖人为,所以就不对应了。这就形成了为什么咱们做企业,老需要定期盘库。就是想把现实差距和IT世界的记录进行一下再次真实对照。过去是我们技术不发达啊。我们没有那么牛的转化芯片、计算性能、存储容量、联网速度。所以我们只能人为识别人为录入人为解释,我们也只能把花花世界转化为结构性的文本数据,而不是人脸就是人脸、声音就是声音。现在我们有了智能OS、GPS、传感器、人工智能视觉识别、语音识别等等技术,我们现在就容易做到IT世界和现实世界同源了、同步了。这就是数字化。我们可以把IT世界形象的称为:数字孪生。咱们举个形象的案例:比如过去出库,在信息化时代,我们需要人为记录:一个A商品从1号库出库。但是,真实情况是不是A商品真的从1号哭出库了,不一定,不知道,这都是那个操作人自己输入进去的啊。但是,如果在数字化时代,A商品必须为智能商品,有智能OS、GPS定位、传感器,无时无刻地自动往云端发数据。当A商品不管什么原因被搬出1号库了,就会自动在后台记录一个信息:A商品从1号库出库了。这就是信息化和数字化的特大性根本性差异。作为一个信息化的老人儿,我们正在力求改造IT系统逐步成为数字化,力求以后让大家看不到UI界面,大家不用登陆IT系统,连APP都不用(听说大家对操作企业IT系统都深恶痛绝,哈哈哈)。从商品-营销-零售交易-仓储物流-售后-生产制造-研发设计,我们都可以进行数字化。我们有智能商品、数字营销、无人商店、无人仓储、无人机无人车物流、无人车间。都是借助IoT、人工智能,自动收集信息、自动后台调度匹配资源、自动形成最佳的业务处理路径和业务规则,只有机器还不够智能化,需要人来干预的时候,才会输出信息,而且会以各种形式输出(语音、照片、视频、文字等),而且会输出到你目前状态(休闲、运动、洗澡、工作、开车)最佳的设备上(显示屏、手表、眼镜、音箱、镜子)。别说这是科幻电影,我们已经在实现。(2)数字化特征很多人问:数字化有哪些关键特征或关键支撑技术不?从关键特征来说,我也说不完备,只能根据我现在的理解给大家分享一下:同源数字孪生、可感知、可交互、可连接、可追踪。关键支撑技术,经过研究,以下技术应该是必备的:1、IoT:智能OS、传感器、GPS、物联网2、人工智能:视觉识别、语音交互、分类聚类、关联搜索关联推荐、深度学习3、区块链:社会主数据、主数据画像标签、智能合约、共识算法4、应用服务中台:Open API平台、用户/企业中心、用户行为中心、商品/物料中心、BOM中心、营销中心、订单中心、库存中心、支付中心、信用中心....5、基础设施:NOSQL数据库、大数据仓库平台、IaaS云计算云存储云网络(公有云/私有云/混合云)(端计算/边缘计算/管道计算/云端计算)(3)企业转型为什么我们谈谈企业信息化、谈谈企业数字化,怎么就扯到了企业转型了呢?本来啊,商业有本质的,不管你时代怎么发展、技术怎么先进,商业本质不会变,那就是:创新有品质的商品、好好销售、好好服务客户。这个老理是永远不会变的。但是,实现的路径却和过去不一样了。本来呢,我们过去做企业信息化,其实就是把企业内部的各个商业活动映射到了IT信息系统里了而已。但是,企业信息化,在中国经历了30年的时间,从单机单岗位,走到了多部门多岗位业务流程协同工作,走到了全企业全部部门全部人信息化,最大走到了企业集团全部信息化。再往大了走,走到哪里去了呢?如果这个企业是个全球化开展业务(如研发/生产/营销/销售/服务),那也是全球化集团信息化而已,只不过信息化覆盖的地域更广一些而已。那么,在往大了走,应该走到哪里去了呢?电子商务给出了答案。电子商务,作为业务+IT一体化(如京东自营卖商品,京东的研发人员就有上万人),在中国,从,是中国电子商务发展最迅猛的时代。这个时代是有背景的:2008年,中国遭遇全球金融危机,中国作为出口大国,大量商品滞销,急需甩货清库存。中国经济三套马车:出口制造、固定资产投资(新城地产/高速公路/高铁)、小费(在2008年中国人民消费在三套马车占比还不高)。所以中国政府赶快发布4万亿计划,出口转内销。正好互联网有个特性就是可以网络全球用户流量,所以这么大消费者流量,正好用于出货销售。因而中国电子商务迅猛发展。而且,我们的很多基础设施也支撑了电子商务发展,如中国由于地缘问题所以生产者和消费者区域相对密集(不像美国地广人稀);如中国大力发展高速公路/卡车/电动车/高铁,这给运输物流带来便利;如中国为了迎奥运大力发展WIFI/3G4G/智能手机方便消费者随时随地访问电子商务;如中国大力发展移动支付、互联网金融方便消费者有钱消费方便支付。所以,中国电子商务在内因外环境的促进下大力发展了。但电子商务的发展,也打醒了中国企业和中国企业软件商。中国企业,被电子商务从用户-营销-交易-支付-金融-仓储物流-采购,全链条血洗冲击,重构产业价值链、重新分配产业利益。中国企业软件商,大量的人才都跑去做电子商务了,没有更高端人才流进来持续创新改进中国企业软件了。所以,中国企业被迫转型,而且是全方面转型,不是简简单单地在京东、天猫上开个店。所以从思维、资本所有权、组织、流程、绩效、产品、营销、销售、售后、盈利模式全在做转型,向互联网、电子商务企业学习。你发现了什么没?企业过去从企业内部信息化、IT作为内部管理辅助工具、IT部门边缘化、购买成套商用软件,转变为:企业连接消费者、连接生态合作伙伴、连接资本金融、IT作为企业核心(试问哪个电子商务企业敢停一个小时服务器)、企业自我研发IT系统/合作IT平台。所以,为啥要讲企业信息化、企业数字化、企业转型、企业数字化转型呢?大家知道这个原因了吧。这本身就是一条龙啊。(4)企业数字化转型上述我们已经讲清楚企业数字化的好处了。企业必然要用IoT智能物联网自动采集信息、人工智能自动调度、区块链来自动联网协同进行数字化。但很多人问:我们怎么做呢?有没有什么三步走的做法?嗯,当然有:1、第一阶段:企业互联网化。走出企业边界,直接连接消费者,进行数字营销、自动化订单履约交付处理。这里所说的订单,可以来自24x7的电子商务,也可以来自24x7的线下智能无人商店。2、第二阶段:产业互联网化。直接连接了消费者、消费者产生了订单,为了订单履约交付,企业就需要连接它的上下游链条,组织资源,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原材料采购、半成品深加工、仓储物流。当然,智能无人车间、智能机床、智能流水线、无人仓无人车无人机,都是承载实现的关键技术3、第三阶段:社会互联网化与无边界企业。也就是:无边界业务、无边界资本、无边界组织、无边界人才。把社会资源看作自己的资源,通盘考虑。就如同菜鸟做仓储物流整合调度,不管是菜鸟自己的仓、合营的仓、租赁的仓,都通盘考虑全面为我所用。这就是社会互联网。通过业务合作、资本合作,达到异业连接,做到社会化资源的整合与调度。你看,滴滴何尝不是社会化车辆和消费者的整合与调度呢。当然了,这三个阶段,都必须以IoT智能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为基础,如果不是以这三个技术要素为基础,就不是真正转型要到达的企业数字化。我们现在仍然听到不少IT老人无不鄙视地说:十五年前我们已经能做到带Linux操作系统的智能商品、百度数字营销、商品质量全程追踪了、网上采购、区域网络协同制造、3D研发设计了。对此只能说嘿嘿。有些人十五年前也已经做了二维码跟踪核心零部件物流与质量了,但那是企业数字化吗?这不又形成了文章一开头说的:你怎么证明那个贴了阳澄湖牌的螃蟹就是阳澄湖蟹呢?你怎么证明你妈就是你妈呢?这不还是两张皮吗?建议大家再返回头看看阿朱说的:企业数字化的关键特征和关键技术吧。其实这番话,阿朱已经在我过去的文章里说了N遍了,只不过你们不大注意而已,我今天也只不过是老生常谈而已,没啥新鲜的。
版权声明:
凡本网内容请注明来源:T媒体(http://www.cniteyes.com)”的所有原创作品,版权均属于易信视界(北京)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本网书面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易信视界(北京)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数字化转型失败,美国通用电气暴露了哪些问题_凤凰科技
数字化转型失败,美国通用电气暴露了哪些问题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原标题:数字化转型失败,美国通用电气暴露了哪些问题 虎嗅注:美国通用电气公司(GE)是世界上最大的提
原标题:数字化转型失败,美国通用电气暴露了哪些问题
虎嗅注:美国通用电气公司(GE)是世界上最大的提供多元化技术和服务业务的跨国公司,在1892年由爱迪生创建的电灯公司和汤姆森·休斯顿电气公司合并而成。这家百年老牌的公司试图紧跟时代与技术,只不过GE的数字化转型好像不是很顺利。
第九任CEO杰夫·伊梅尔特的“登月工程”没有完成,公司放弃了工业物联网的宏伟计划,随着公司股价的下滑,GE迎来了挑战。然而除了转型遇阻,来自公司内部的体制问题也十分致命。正如文中所说,“GE数字化转型也是一个路线图,标注了哪里是坑、哪里是陷阱”。
转自公众号“CMO俱乐部”(ID:cmochina),作者:栗建,原文标题:《老牌公司数字转型的奇幻漂流 》,原载于《IT经理世界》杂志。
杰夫在GE公司的工业物联网(IIOT)“登月工程”,在临近高潮时戛然而止。百年老店GE公司的数字化奇幻漂流,在七年烧完40亿美金之后,随着这位前CEO的离去和公司股价的下滑迎来新的挑战。
杰夫·伊梅尔特
在外界看来,GE的“衰退”正好和行业的复苏逆向而行。“现在的风向正好,只是他们的帆破了”。但更让人担心的是,他们可能并不想修好破帆,而是干脆把桅杆一起砍下来,做成逃生的小船。
在蓝色系公司流年不利的流言笼罩下,GE的数字化部门(GE Digital)不仅放慢了脚步,甚至后退了一步。根据路透社等媒体报道,这个部门旗下最重要的“产品”之一,Predix工业互联网平台,已经暂时放弃成为工业物联网安卓系统的宏伟计划,而把触角缩回到GE未来利润所在的航空、医疗和能源系统等三个领域。
万事俱备,甚至连东风都准备好了
一直以来,GE是作为绿色经济和数字化转型的“标杆企业”存在的。GE公司的数字化转型,和B2C行业的巴宝莉并称为数字化转型的双子星。
从工业物联网到平台经济,从数字主线(Digital Thread)到数字双模(Digital Twin),GE数字化转型仿佛是一本教科书,大多数公司所遇到的问题都可以在其中找到借鉴甚至标准答案。
GE数字化转型也是一个路线图,标注了哪里是坑、哪里是陷阱。比如,强大如GE也不要轻易尝试建立自己的云服务。GE曾经重金打造工业物联网云平台“Predix Cloud”,但在亚马逊和微软花费数十亿美金投入领域之后,GE选择了放弃,转而使用亚马逊和微软的云服务。
即使以上这些你都不熟悉,作为一个营销行业的从业者,你也应该听说GE在内容营销和社交媒体上的各种传说。GE可能是极少数可以把风力发电做成大众游戏,把严肃科学做成病毒视频,把公司博客做成科普杂志的公司。
这不仅需要能力,更需要情怀和想象力
明确的战略、强力的CEO背书、强大的资源投入、以及从上到下、从内到外的动员和整合,从账面上看,GE具备数字化转型成功的一切要素。
GE公司深刻地认识到在工业领域,工业物联网是必需品。它要比现在的互联网更安全可靠,亚马逊的图书推荐或者天猫的猜你喜欢,可以允许有误差和误判。但监测和管理飞机引擎和燃气轮机运行的工业互联网却不行。行业需要更可靠、更安全、更专业化、以及高度定制化的平台,这是GE公司下注Predix的底牌。
GE也认识到B2B的数字化转型不仅是企业运营的“数字化”,更是商业模式的“转型”。 杰夫·伊梅尔特认为,制造动力涡轮机、飞机引擎、机车以及医学成像设备的GE考虑把亚马逊和IBM当作自己的竞争对手。
当杰夫·伊梅尔特从一代商业传奇杰克·韦尔奇手中接过GE公司的掌控权,这个100多年的老牌名企已经暴露了很多问题。其中,GE旗下的金融部门GE资本(GE Capital)成了一个“定时炸弹”,并且在次贷危机时引爆。
杰夫·伊梅尔特先是选择了绿色制造,然后选择了数字化,作为让GE摆脱困境、让重回制造业巅峰的战略支点。
2011年,在旧金山以东24英里、湾区对面的位于加利福利亚的圣拉蒙市,GE开设了一个软件中心。四年后,这个中心更名为GE Digital,一度在圣拉蒙拥有1500人名员工。这其中包括从EMC挖来的软件专家Harel Kodesh以及来自苹果Siri团队的核心成员Darren Haas。
借助GE Digital, GE希望实现数字化转型,并在2020年将成为“排名前十的软件公司”。而这个计划的底气来自于:GE估计工业物联网的市场规模在2020年将达到2250亿美元。
开放式的楼层、长凳式的座椅、白板、用于即兴会议的沙发、俯视着草坪的阳台,以及储备了小吃的厨房茶水间……从GE Digital晚去的办公室看出去,一切都看上去那么美好。
万事俱备,甚至连风都准备好了。但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
他们没有修好坏掉的帆,反而砍断了桅杆
GE Digital的微光以及GE数字化转型的各种可能,都随着GE跌去一半的股价和前任CEO及大批高管的离去而黯淡下来。
在资本市场威胁要把GE从道琼斯指数除名的同时,营销圈子也在唱衰GE的数字化转型。数字化转型和创新平台公司Applico的创始人和首席执行官Alex Moazed在inc.com网站撰文指出,虽然现在GE Digital依然存在,但它已经失败了。
对于Alex这样的数字化转型“激进”派来说,大概任何的妥协和倒退都意味着“失败”。或者,他们也不看好一个财务出身的CEO,能让一个IT部门烙印深刻的数字创新机构,在未来的惊涛骇浪中找到正确的航向。
Alex Moazed认为GE Digital“失败”的背后,是“外界眼中的GE和真实的GE根本是两回事”。
他认为,GE Digital的前身是GE软件部门(GE Software)。这个部门的主要职责是为公司旗下的各个业务部门提供IT技术支持。此后,GE Digital部门成立,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让GE软件部门获得更大的自由和自主权。
但是,与此同时,GE又给GE Digital设定了盈利指标。GE Digital的收入来源于内部业务部门的采购以及第三方的业务合作。
传统的企业管理方法,遭遇现代的数字创新,最尴尬的地方就在这里。
所以,当合作伙伴对Predix系统平台表示兴趣的时候,GE Digital的重点是如何敲定一笔短期收入,而不是长期合作。
虽然,GE的目标是让开源的Predix平台成为工业物联网领域的安卓,但是绝大部分的应用开发都是由GE的工程师来完成的。
但问题远不止如此
在被称为在“大众点评公司版”的雇主评价网站glassdoor.com上,GE Digital的平均得分为2.9(满分为5分)。46%的评分者表示会把GE Digital推荐给自己的朋友,只有27%的评分者对的GE Digital的商业前景表示乐观。
但是glassdoor.com不是一个吐槽网站。与GE Digital相比,大多我们熟悉的公司的评分都在3分以上。耐克、谷歌等公司的评分甚至会在4分以上。
战略方向模糊、预算缩减、管理和架构混乱、工作不稳定以及糟糕的项目和产品管理是被这些在职或者离职的GE Digital员工提及最多的一些关键词。
一位匿名在职员工在日给出了2分的低分,并劝告未来的求职者“应该尽量避免加入这家公司”。一位已经离职的高级顾问在1月27日给出了1分的最低评分,并留言说“CEO和他的直接下属根本不知道他们究竟在做什么”。
一位留言的前员工说,在GE Digital,唯一一个能够忍受一年而没有离开的员工就是他们的CEO。“我原来对GE Digital满怀憧憬。他们的公关和自我营销堪称是世界级的。GED(GE Digital的简称)宣称要引领数字工业革命。为什么不相信他们呢?毕竟这是GE啊。
“但是一旦你加入GED,你就会明白这些都是烟幕弹。这里没有真正的策略,领导团队走马灯一样来来去去。这里没有一个类似首席产品官的职位,对员工一点没有尊重 ”。
但这些都没有GE Digital对“体系人才”的偏好来的猛烈和触目惊心。
一位前雇员留言说,很多工程师在这里得不到提拔。GE Digital相信自己的领导力培训体系,总是倾向于提拔GE体系内部的员工,而那些外面招聘来的工程师则多年都不会被提拔。
“这些在GE Digital充当经理和领导的人被称为‘trained executives’(被训练的领导者),他们往往与敏锐的政治洞察力,但是也缺少在数字领域的技能和敏感。结果是,员工们都忙着学习‘生存技巧’,让他们的老板们开心,而不是努力工作。”
尽管这一问题在大多数公司都是普遍存在,也潜规则默许。但是在GE Digital这样的部门却是致命的。
这不仅是体制上的问题,更是文化和信仰上的问题
日,在纽约州哈得逊河谷边的欧辛宁地区,GE建立了自己的企业大学,取名克劳顿管理学院。作为现代企业的第一所企业大学,克劳顿管理学院自成立之初就立志启迪、联结和发展GE的今日精英和明日之星,迄今为止,出自GE公司跻身财富500强的CEO就多达150位以上。正因为如此,GE克劳顿也被《财富》杂志誉为“美国企业界的哈佛”。
克劳顿管理学院
绝对的自信导致绝对的迷信
在数字化转型中,解决这些文化上和体制上的问题,不是把办公室搬到硅谷,或者从互联网公司挖几个技术和管理大牛就能解决的。
抵制数字化转型,并扼杀数字化创新的,并不总是来自外部的颠覆者,还有可能是内部的保守派。
为了不让现在的公司扼杀创新,有的公司选择完全让数字创新部门独立,甚至孵化一个独立于公司主品牌之外的独立品牌。比如Quantas航空的Jetstar以及Telefonica公司的giffgaff 。
此时,我们祈祷,在风暴来临之前,他们能够把破掉的帆补好。毕竟,在数字化转型的奇幻漂流中,我们都是GE。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凤凰网科技官方微信
播放数:139010
播放数:79776
播放数:146202
播放数:164319}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浙江企业 数字化转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