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贺兰山山滚钟口小洞天《观音寺》房屋多年失修多处漏雨这个事属于那个单位管

新华网宁夏频道
您现在的位置: &&新华网宁夏频道 &&
景点一览表
                贺兰山滚钟口——塞上避暑胜地
  滚钟口,在银川市西北35公里处的贺兰山东麓,古为贺兰山胜境之一,现是宁夏最著名的避暑、游览胜地。?
  滚钟口,俗称“小口子”。此山口三面环山,山口面东敞开,形似大钟。在景区中央有一座小山,又像是钟内悬挂着的钟锤,人称“钟铃山”,“滚钟口”由此得名。?
  滚钟口山峦起伏,岩石峻峭,林木葱茏,巍峨秀丽。在西夏时,就是“西夏古名胜地”。当时,李元昊曾于山沟北部建造了一处规模宏大的避暑宫苑。现在在这片参差错落的20多处建筑遗址上,散落的砖、瓦、器物残片遗物,还俯拾即是。明清时,这里也大兴土木,建造庙宇、楼阁,修建了贺兰庙、老君堂、大悲阁、斗母宫、小洞天、关帝庙、兴隆寺、晚翠阁、观音庙等14处庙庵台阁,这些建筑依山临险,随势自然,错落有致。山内的三座山峰之上,还建有三座造型优美、小巧别致的白色喇嘛式塔。始建于清朝光绪十八年(1892年)的贺兰庙,庙宇坐落在半山之上,分为上中下三层台院,三座殿宇连成一体。主殿泥塑彩像,两侧绘有滚钟口全景图和贺兰庙全景图,殿宇雕梁画栋,蔚为壮观。据史料载:明清时期,每年六月,城镇村堡的善男信女多进香山寺,轮骑络绎不绝,名曰“朝山”,亦借以游览涤暑。景区南侧山旁的“清真寺”,有阿拉伯也门的马克伦丁·本·欧斯曼长老“拱北”墓,他曾在16世纪末远涉重洋来到中国,在银川等地传教30多年。每逢回族的传统节日,远近穆斯林纷纷前来念经朝拜,以示纪念。?
  小滚钟口经过历代修葺建设,成为一处著名的风景游览胜地。春夏之际,小滚钟口内满谷高杉,一片葱绿。来到景区入口,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几棵苍劲葱茏的古槐和勃勃生机的长青松柏。进入景区,漫步于山道上,只见满山遍谷的洋槐、翠柏、白杨绿阴遮盖沟坡,郁郁葱葱。沟间坡地的山果树上挂满了晶莹欲滴的红山果和红酸枣。山涧里一缕清泉涓涓流淌。山中绿树、红花争相辉映,绚丽多彩。?
  南望群山,有三峰峭立,形似笔架,人们称它为“笔架山”。山下有人采佳石为砚,因而又称曰“砚石笔架山”。若拾级而上,登临山颠“望海亭”,可凭高四览,向西远眺,但见峰峦起伏,势若奔浪;极目东望,又见千里平畴,像风平浪静的海洋,天地相间处,云烟浩渺浑然融为一体。在这里还可观赏到“日出笔架”、“月光别钟铃”、“石嶂穿白云”等自然景观。如逢朝晖夕映时,又可观赏到“贺兰佛光”之景,堪与“峨眉宝光”争妍。六月暑日,在景区西边沟尽头的青羊溜山巅上,蓝天晴空,白雪盖顶,这就是古宁夏八景之首的“贺兰晴雪”。?
  在景区北部一条宽窄变异、蜿蜒曲折的深沟内,多有寺庙遗址,故称“大寺沟”。沟内树木苍翠,泉水清澈,怪石林立,“狮吼”、“卧虎”、“顽猴”、“仙人指路”、“青羊跳涧”等奇石,神态各异,令人叹为观止。顺沟向西而下,有巨石立于沟间,上刻“西爽亭”三个大字,这里山势开阔,泉水叮咚,绿草如茵,是最舒坦幽静的休息?之地。??
  滚钟口山美、树美、水美。正如明代诗人王逊的诗所赞:?
  贺兰西望矗长空,?  天界华夷势更雄。?
  岩际云开青益显,?  峰头寒重白难融。?
  清光绚玉冲虚白,?  秀色拖岚映夕红。?
  胜概朔方真第一,   徘徊把酒兴无穷。
本网站所刊登的新华社及新华网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
均为新华通讯社版权所有
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电话: 广告:
CopyRight:XinHua News Agency 制作单位:新华通讯社宁夏分社讲好文物故事 传承银川文化” | 银川市为98处文物保护单位征集解说词
讲好文物故事 传承银川文化” | 银川市为98处文物保护单位征集解说词
自《如果国宝会说话》、《国家宝藏》、《我在故宫修文物》等纪录片及综艺节目引发热潮后,你是否对文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可身处塞上江南、西夏古都的你,对银川的文物又知之几分?
为全面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讲好中国文物故事”、“让文物活起来”的重要指示和党的十九大精神, 3月9日,银川市文化新闻出版广电局启动“讲好文物故事.传承银川文化”银川市历史文化名城价值与研究传播计划项目正式启动。面向全社会开展文物保护单位解说词撰写征集活动。
此次征集活动希望借助全市文博行业从业人员、文博研究者、爱好者,历史、考古、文化遗产学相关专业高校学生及其他行业对文物有着浓厚兴趣,愿为开放的文物保护单位撰写解说词的广大公众,对全市(含西夏区、金凤区、兴庆区、贺兰县、永宁县、灵武市)98处古建筑、石窟寺、古遗址、石刻及近现代各级文物保护单位进行解说词的撰写和征集,并对评选出的优秀解说词进行展示、表彰奖励。而这98处文物保护单位中,既有西夏陵、海宝塔这些家喻户晓的知名历史遗迹,也有像宏佛塔、石灰窑石刻等许多鲜为人知或不为人知但极具考古研究价值的珍贵文化遗存。
银川市文化新闻出版广电局副局长李银海介绍, 文物不会说话,要发挥文物的作用、彰显文物的价值,“让文物活起来”,基础工作就是能有体现其内在价值、人文历史及承载的历史人物及历史事件的文字信息。因此,“价值研究与传播计划”项目的实施,是我国目前文物利用现状的客观需要。随着中央对文化建设和文化自信的日渐重视,不同社会主体参与传统文化恢复传承与文化建设的热情日益高涨。越来越多的社会阶层和社会人群关心乡愁,关心本地的文化。此次“价值研究与传播计划”项目的实施对重拾本地历史记忆、传承民族历史文化具有重要意义。此次活动希望能挖掘处一批导向正确、内容真实、通俗易懂的文物保护单位解说词,努力实现我市文物保护单位解说词全覆盖,并利用现代传播手段,搞好推广及应用。通过此次活动,拉近市民与文物的距离,让市民更加直观的了解银川的珍贵文物,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与家乡历史,从而全方位、多视角展示银川身后的文化积淀,同时也弥补一些文保单位没有解说词的空白,为我市打造“丝路明珠,魅力银川”,实现“绿色、高端、和谐、宜居”的城市发展目标贡献力量。广大市民参加此次征集评选活动,有两种投稿途径:
1、电子版:登陆银川新闻网网站首页,点击“银川市文物保护单位优秀解说词有奖征集”专题页面,即可了解具体征集要求及下载申报表格进行报名。邮箱:
2、 纸质:一式3份,请寄至:银川市金凤区泰康街8号银川市文物管理处 邮编:750011
“讲好文物故事、传承银川文化”银川市优秀解说词有奖征集活动文物申报点申报清单(共计98处)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处)
“讲好文物故事、传承银川文化”—银川市优秀解说词有奖征集活动文物申报点基本信息简介(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
01.海宝塔[银川市兴庆区民族北街o清代o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民族北街海宝塔寺内,俗称北塔。始建年代不详,相传为南北朝时期大夏国王赫连勃勃重修。现塔为清乾隆三年地震后重修。塔建在高约6米的方形包砖台基上。塔身九层,高48米,为方形楼阁式空心砖塔。塔身正中向外凸出,并设券门式明窗,其两侧各设壁龛。每层之间挑出棱角牙子和叠涩砖檐。刹座呈四角攒尖式,上置绿琉璃桃形刹顶。整体线条简洁明快,觚棱秀削,在我国古塔建筑中别具一格。1961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02.水洞沟遗址[灵武市临河镇下桥村o旧石器时代晚期o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灵武市区东北35公里处,西距横城9公里,东距红山堡4公里。自1923年,法国古生物学家德日进、桑志华第一次发掘开始,至本世纪初,先后进行过多次调查和发掘。遗址出土打制石器数万件,有细石器和少量磨制石器。与石器同时发现的还有野马、野驴、羚羊和原始牛等动物化石及远古人类留下的用火痕迹,经碳同位素方法测定遗址距今约3万年左右。此外,水洞沟遗址的上部地层还发现了丰富的新石器时代遗物和环境变迁的证据。水洞沟遗址是我国最早发现、发掘和进行系统研究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址,在东西方文化对比研究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也是我国旧石器时代晚期最有代表性的重要遗址之一。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03.西夏陵[银川市西夏区o西夏o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西夏区西南约18公里的贺兰山东麓。陵区北起泉齐沟,南至榆树沟,东达西干渠,西抵贺兰山下,南北长约10公里,东西宽约5公里,面积约50平方公里,共有9座帝陵和267座陪葬墓。每一帝陵陵园都是一个完整的建筑群落,均由角台、阙台、碑亭、献殿、灵台等建筑单元组成。陵墓周围散落大量建筑构件。考古工作者先后对其中的3号陵和6号陵进行发掘,出土大量器物、残碑及建筑构件等,对西夏陵内部构造有了更深入的研究和了解。1988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正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04.拜寺口双塔[贺兰县洪广镇金山村o西夏o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金山村西南拜寺口,因东、西有两塔相对,故称拜寺口双塔。双塔在废弃的西夏寺院内,相距150米,均为八角十三层密檐式空心砖塔。塔身八面均有浅龛,龛内泥塑罗汉、力士像,龛外侧塑含珠兽头、日、月、花卉等。1986年维修中发现喜吉金刚绢画、描金木桌、绢花及元代“中统宝钞”等。1988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05.贺兰山岩画(贺兰口)[贺兰县洪广镇金山o3000-一万年前o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岩画主要集中分布在贺兰口沟内外的山壁上和沟外洪积扇坡地上。岩画内容有图腾崇拜、游牧狩猎、生殖崇拜、巫术活动、战争场景、欢庆舞蹈及各种符号等。共发现岩画2194组,单体图案5509幅。在整个岩画中,其中以符号岩画为最多,占单体图的一半以上,其次为羊、马、牛等动物和交媾、舞蹈等。在所有贺兰山岩画分布地点中最为集中和最有代表性。制作方法多用凿刻。贺兰口岩画的形成,经历了较长的时期,是不同时期居住在贺兰山地区的多个少数民族留下的艺术作品。
贺兰口岩画反映了古代人类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经济生活、社会生活和宗教信仰,是人类活动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真实记录,是研究中国人类文化史、宗教史、原始艺术史的文化宝库。
06.灵武窑址[灵武市宁东镇灵新矿东o西夏—清o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灵武市区东35公里,南距磁窑堡镇4公里,在东西宽约500米,南北长约1000米的地表上,散布有大量瓷器残片及窑具,在山水沟西岸的断崖处暴露有多处窑炉残迹。窑址内散布的瓷片分有釉和无釉两种。釉色主要有黑、白、青、褐、茶叶末釉;按用途分为生活器皿、娱乐用品、雕塑艺术品、建筑材料、兵器等;无釉瓷片大多为支钉、匣钵之类的窑具残件。1984年至198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其进行发掘,出土大量瓷器、窑具和建筑材料等,证实该窑址始烧于西夏。2006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07.承天寺塔[银川市兴庆区进宁南街o西夏o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兴庆区进宁南街西侧,是我国目前唯一有修建年代记载的西夏古塔。据明嘉靖《宁夏新志》中《夏国皇太后新建承天寺瘗佛顶骨舍利轨》记载,该塔始建于西夏毅宗天佑垂圣元年(公元1050年),是西夏皇太后没藏氏为珍藏宋朝所赐《大藏经》,并为其子(毅宗)谅祚登基祈求佛佑、巩固皇基而建。塔为八角十一层楼阁式砖塔,通高64.5米。方形塔基,面东开门,塔室内有木梯进入各层。塔的每层收分较大,层与层之间与棱角牙砖分隔。塔顶建有八面攒角刹座,其上立绿色琉璃桃形塔刹。明初增建寺内殿宇,清乾隆三年地震,寺塔被毁,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重建,其形制保留了西夏佛塔的风格。2006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08.宏佛塔[贺兰县金贵镇红星村o西夏o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红星村东南四社,始建于西夏,是一座楼阁式与覆钵式喇嘛塔相结合的复合式空心砖塔,通高26.17米,由塔基、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塔身为三层楼阁式,平面呈八角形,每层双重檐,叠涩出檐,装饰砖雕斗拱和阑额,转角悬挂风铃。一层面东有券门进入塔内。塔刹由刹座、刹身、刹顶3部分组成,高度与塔身相近,结构形式似一座较大的覆钵式喇嘛塔。刹座平面采取十字向内折二角的形式,往上逐次收缩;刹身呈覆钵式,其上饰有三重相轮;刹顶为桃形攒尖顶。宏佛塔造型独特,国内罕见。1985年被公布为贺兰县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又被公布为宁夏回族文物保护单位。1990年对其进行落架维修,发现了大量珍贵的西夏文物,被评为1990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2013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09.银川玉皇阁[银川市兴庆区玉皇阁北街o明代o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解放东街和玉皇阁北街的交汇处,是一座建在长方形台基上的建筑群体,由台基、大殿、西配殿及钟鼓楼组成,通高22米。台基夯土筑成,外包青砖。台基下面有南北向拱形券洞,西北侧有台阶登楼。台基中央是一座坐北朝南的两层重檐歇山顶大殿,大殿底层朝南接出卷棚顶抱厦五间,抱厦明间向南又接出一小抱厦,突出在台基外;向北又接出一殿一卷抱厦各三间。大殿东西两侧为对称的三重檐十字脊亭式钟、鼓楼。东侧建有硬山卷棚顶厢房3间,西侧建有一殿一卷配殿三间。整个建筑结构严谨、布局精巧、飞檐叠起,是一座具有浓郁地方风格的古建筑群。其始建年代不详,在明嘉靖《宁夏新志》中即以“旧谯楼”出现,说明玉皇阁至迟在明中期以前就已存在。清乾隆三年(1739年)玉皇阁毁于地震,震后重修。清乾隆《银川小志》载:“极崇焕轩敞,上供真武帝”。此后遂称其为玉皇阁。2006年完成落架维修,并清除水泥墙皮,还原青砖本色。2010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0.纳家户清真寺[永宁县杨和镇纳家户村o明代o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始建于明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寺院坐西向东,主要有礼拜大殿,邦克楼,南北厢房,沐浴堂、院墙等组成。整座寺院建筑格局为“三堂会一”或“三堂一院”形制。礼拜大殿为单檐歇山勾连搭周回廊式建筑,原建在高约70厘米的砖砌台基上。邦克楼为砖砌门洞式两层重檐歇山顶楼阁式建筑,台基下辟有三个拱形门洞。据《永宁县志》载,清乾隆三年地震,寺院遭到破坏,大殿前部分倒塌,清嘉庆年间复建。清同治年间因战乱大殿后寺院遭到破坏,清光绪年间复建,建国后又进行多次修缮。2013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1.明长城[银川市o明代o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长城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文化遗产。
中国长城总长度达5万公里左右,分布于全国十几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宁夏境内,历代修筑的长城总长约1500公里。明代宁夏西长城、河东墙、长堤均从银川境内穿过,是历史文化名城银川宝贵的文化遗产。
宁夏西长城银川段分布于贺兰山东麓沿山沟口及山前洪积扇上,始筑于明嘉靖十年,全长约10公里。该段长城除少部分采用石砌外其余全部由黄土夯筑而成。沿墙体每隔一段距离设置有敌台,在高山四望之地设烽火台。修筑于嘉靖十九年(1540年)的三关口(古名赤木关)是此段长城中最重要的关口。三关口以北因山势陡峭仅在各沟口四周设置烽火台进行瞭守。
修筑于成化十年的 “河东墙”在银川境内自临河镇的横城堡黄河东岸,向东南延伸,经水洞沟、红山堡、清水营等地到杨家庄,出灵武境,全长约45公里。墙体均为黄土夯筑而成,每隔150米至250米有一座凸出墙体的墩台。
明嘉靖十五年曾沿黄河东岸筑长堤一道,在银川境内的月牙湖一带至横城大边墙一段断断续续有遗迹存在。此段长城,因修筑工程比较简单,加上紧靠黄河,多为河水冲毁。沿长堤由北向南分布有众多烽火台。
2013年5月,明长城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5年,在国家文物局及区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实施并圆满完成境内三关口长城和水洞沟段长城抢险加固保护工程。2016年里,继续实施三关口长城二期抢险加固工程,并对河东五虎墩段长城进行抢险加固保护。
12.镇河塔[灵武市东塔镇东塔村o清代o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
俗称东塔。据《重修镇河塔碑记》,镇河塔在康熙四十九年(1709年)和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两次地震破坏倾圯,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原地重建。塔为八角十一层楼阁式密檐空心砖塔,通高43.6米。塔身逐级收缩,每层用7层悬砖和3层棱角牙砖出檐,每层转角处皆挂铁质风铃。塔刹为八面琉璃须弥座,上托绿色琉璃宝瓶式刹顶。塔门西向,门额刻“镇河”两字。塔室平面也呈八角形,并逐级内收,原有木梯可以盘旋而上。1962年在安装镇河塔刹避雷针时,于顶部发现铜佛像一尊,从铜佛腹中取出藏文经卷,纸质和书写内容,都说明是元代遗物,可见镇河塔至迟建于元代。1963年,镇河塔被公布为宁夏回族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 “岳飞送张紫岩北伐诗”碑[银川市兴庆区中山公园内·明代·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
碑高217厘米、宽126厘米,厚约30厘米。碑文为宋代名将岳飞于绍兴五年(1135年)书送张紫岩北伐的五律一首。明代镌刻成碑,立岳武穆庙内,清代曾重修,1958年移立于中山公园内,1966年“文革”时期被砸毁。现碑系1993年按原碑拓片重刻,仍立于中山公园内。1963年被公布为第一批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
14.暖泉汉墓[贺兰县洪广镇o汉代o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洪广镇暖泉农场,北接平罗县下庙乡,南界金山林场,东靠西干渠,西至贺兰山的广阔沙碛地带,面积约3平方公里,分布有大小不等的墓冢300余座。1972年配合当地基建,曾发掘砖石墓、土坑墓6座,其中一座砖石墓还残留少许壁画。出土文物有绿釉陶罐、灶、奁、井、仓等。铜器有车马饰件、弩机、矛、“五铢”钱等。1988年被公布为第二批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
15.银川鼓楼[银川市兴庆区解放东街o清代o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
坐落在解放东街和鼓楼南北街路交叉处,始建于清道光年间,又称“十字鼓楼”、“四鼓楼”,俗称“鼓楼”。楼总高 36米,占地576平方米,由台基、楼阁、角坊组成。台基呈正方形,边长24米,高8.5米,用砖石砌筑。台基四面辟有宽5米的券顶门洞,中通十字,与解放东西街、鼓楼南北街相通。四面洞额有石刻题字,东曰“迎恩”,南曰“来薰”,西曰“挹爽”,北曰“拱极”。东面门洞两侧各辟一券门,南券门额上题“坤阖”,内为一耳室;北券门额上题“乾辟”,内砌暗道石阶可登至台基之上。台基中心建有十字歇山顶重檐二层楼阁,四面各带一歇山卷棚顶抱厦,二层楼面带平座围廊。楼阁顶脊饰以龙首,中置连珠,呈二龙戏珠之势。台基四角各建有一歇山卷棚顶角坊。1988年被公布为宁夏回族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维修中,将台基外墙水泥墙皮清理去除,还原台体青砖包砌的本色。
鼓楼也是银川市一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26年9月,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为配合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军联军中的工作,以李临铭为负责人的宁夏第一个中国共产党的组织“中共宁夏特别支部”成立,办公地址就设在鼓楼的东北角坊。1949年宁夏解放,9月26日,时任十九兵团司令员和政委的杨得志、李志民与地方人士一同在鼓楼上检阅了人民解放军的入城式。1996 年,鼓楼被公布为银川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16.南磁湾恐龙化石群遗址[灵武市宁东镇南磁湾村o侏罗纪晚期至白垩纪早期o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南磁湾村磁窑堡煤矿南1公里处。2004年11月发现,2005年4月至2006年11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与灵武市文物管理所先后进行了4次发掘,共清理了三个发掘面,挖掘出包括恐龙头骨、牙齿、肩胛骨化石等8只恐龙个体。化石保存状况较好,其中一号坑内恐龙化石椎体骨骼,占1只完整恐龙椎体骨骼的61%。经中科院古脊椎动物及古人类研究所鉴定,南磁湾恐龙化石属梁龙类别中一个罕见的分支—叉背龙类,为中生代中侏罗纪大型新蜥角类食草恐龙,距今约1.6亿年。
南磁湾恐龙化石群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面积较大、分布集中、保存完整、周边环境未遭破坏的恐龙化石群,对展现史前生态景观,研究西北地区远古时期地理、气候,恐龙种属的繁衍、迁徙、灭亡及地球陆地板块漂移学说、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和重要的科学信息。2005年被公布为宁夏回族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
17.滚钟口西夏遗址[银川市西夏区滚钟口内o西夏o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滚钟口内青羊溜山上。遗址呈东西向分布在不同的台地上, 总面积45000平方米,有多处。主建筑遗址坐落在遗址区西端,坐西面东,地表可见用石块砌筑的“凸”字形台基,东西长19米、南北宽23米,中轴线上分布有踏步道,倒塌堆积物有大量的筒瓦、板瓦残片、少量的手印纹砖及琉璃残件。其余台基地表均可见残建筑构件、瓷器碎片等。在山脊可见有人工垒制的多级石砌护壁台地。据地表建筑构件可知为一处规模很大的西夏建筑遗址,2005 年被公布为宁夏回族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
18.贺兰口沟西夏遗址[贺兰县贺兰口沟内o西夏o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贺兰口沟内约20公里处,为一处大型建筑遗址,俗称皇城台子。遗址东临马莲沟,南邻贺兰宽沟,西与贺兰山主峰砂锅粥峰相邻,呈长方形分布,面积约2万平方米,平均海拔2030米左右。地势北高南低呈斜坡状,台面呈阶梯式分布。台面上可见多处布局完整、走向清晰的石砌护壁、黄土夯筑的殿堂及院落残基、道路遗迹等。遗址内建筑物多以南北中轴线对称布局的形式建造,地表散落有大量西夏建筑构件和生活用品残件。2005年被公布为宁夏回族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
19.回民巷窑址[灵武市宁东镇回民巷村o西夏o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回民巷村西石子沟西岸边的断崖处,面积约80万平方米。暴露有多处文化堆积和窑炉遗迹,堆积厚度4-5米。1998年局部发掘,窑址内瓷片分有釉和无釉两种。有釉瓷片的釉色为黑、白、青、褐、茶叶末和数量较少的紫釉,多为生活器皿。无釉瓷大多为窑具。清理窑炉2座,平面均为马蹄形,窑炉以砖砌成,直径2.5-3.6米,高1.5米。该窑址延续时间较长,自西夏中期延续到明、清时期。2005年被公布为宁夏回族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
20.镇北堡古城址[银川市西夏区镇北堡镇o明、清o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
属于明代宁夏右屯卫所属屯堡之一。明堡始建于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 平面微呈方形,东西长175米,南北宽160米,存高3-9米不等,顶宽4-8米不等,西侧开门,墙体为黄土夯筑,清乾隆三年(1739年1月)地震后被损毁。乾隆五年(1740年)在旧堡北侧修筑新堡。清堡坐西朝东,平面呈长方形,墙体为黄土夯筑,上筑女墙,东墙设城门,用青砖砌筑成拱形门洞,顶部建有门楼,城门外设半圆形瓮城,南向开门。城墙四角残留有角楼的痕迹。现两处城堡均为宁夏回族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
21.石沟驿古城[灵武市白土岗乡石沟驿村o明代o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
据《嘉靖宁夏新志》卷三载,始建年代不详,弘治十三年(1500年)扩建,城址呈长方形,东西长约460米,南北宽约300米,黄土夯筑,基宽7米,顶部宽3米,残高8米,城内距北墙50米处有一道与北墙平行的内墙,其高度略高于外墙。有150米长的西墙保存较好,其余部分塌毁,城向南开一门,下部已被流沙掩埋,仅存上半部,高约2.5米。瓮城已毁,城楼的夯土台基尚存,上有砖、瓦残片。地表散步大量建筑残件和瓷器残片。2005年被公布为宁夏回族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
22.兵沟汉墓群[银川兴庆区月牙湖乡o汉代o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
据初步勘察,墓群分布面积约18平方公里,可见地面封土260余个。从开发利用的地宫可知,墓葬均为长方形砖室墓,北侧有甬道,多为一室一寝,部分有棺椁,但以一棺一室为主。随葬器物以陶器为主,多见壶、罐、仓、灶等,铜器有兵器和日用品等。墓葬有早期被盗掘的迹象。2005年被公布为宁夏回族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
23.昊王渠遗址[银川市等o西夏o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银川西夏区平吉堡镇和贺兰县金山乡,又名“李王渠”,明时更名为“靖虏渠”。据嘉靖《宁夏新志》记载:“靖虏渠,元昊旧渠也,旧名李王渠。南北长三百余里。弘治十三年,巡抚都御史王珣奏开之,以更今名,一以绝虏寇,一以兴水利。但石坚不可凿,深沙不可浚,财耗力困,竟不能成,仍为废渠”。昊王渠大致呈南北走向,起自青铜峡,经永宁、西夏区、贺兰县,至平罗县止,长约300余里。现大部分因村民开荒损毁消失,在西夏区平吉堡三队东侧约150米处,留存一段约300米长,在一队东侧约100米处,留存一段约50米长。贺兰县金山乡境内有2公里,从残断面观察,渠岸是从原始地表起筑,基宽约22-26米,顶宽10-13米。采用沙砾土堆筑,地势西高东低,现渠岸残高2-4米,顶部可见一层砾石,顶部及两侧斜坡生长有杂草,沟渠已不可见。2005年被公布为宁夏回族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
24.南门楼[银川市兴庆区中山南街o清代o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
坐落于南薰路与中山南街交叉口处,为宁夏城六座城门中仅存的一座,俗称南门楼。门楼坐北朝南,通高27.5米。台基为不规则长方形,夯土筑成,外包青砖,高7米。台基正中辟有一南北向拱券门洞,门洞两侧各有台阶可登楼。台基中央建三重檐二层歇山顶楼阁,室内有木梯上二楼,二楼外侧围廊环绕。整座建筑结构严谨,气势宏大。又因台基两侧建有观礼台,素有“小天安门”之誉。南薰门始建年代不详,明洪武年间重修宁夏卫城,有“南曰南薰,上建南薰楼”之记载。清乾隆三年(1739年)发生8级大震,府城尽毁,城门亦坍塌。乾隆五年又重建,有“南楼秋色”一景。清宣统三年(1911年),南薰门毁于战火。1917年由宁夏地方政府重建。2005年被公布为宁夏回族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
25.石灰窑石刻[贺兰县洪广镇金山村o西夏—清o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苏峪口沟内约10公里处的石壁上,共有4尊雕像。其中一尊东距石灰窑200余米,为文殊菩萨坐像。坐像位于石壁的圆拱形佛龛内,高4.13米,宽2.9米。菩萨头戴花冠,面态祥和,耳环下垂,胸前挂璎珞,双臂饰有臂钏,右手执金刚宝剑,左手于胸前结施愿像,手指拈莲花,莲盘上平托经书,双腿盘坐于莲花宝座上。另外三尊雕像均在路边的石壁上,其中最大的一尊隐在松林后,为四臂观音坐像。坐像位于巨大的佛龛内,高9.3米,宽6.5米,仅头部高2.1米,宽1.55米。观音菩萨头戴花冠,面部丰满端庄,耳环下垂,饰璎珞,臂钏等。有四臂,身前双臂内曲,双手于胸前合十;另外双臂左手托莲花,右手握佛珠,均上举于颈肩部。双腿盘坐在莲花台上。两佛龛下沿均有一行梵文。其余两幅图案已漫漶不清。2005年被公布为宁夏回族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
26.民国宁夏政府旧址[银川市兴庆区进宁北街o中华民国o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进宁北街沙湖宾馆西南侧。建于民国初年,1934年进行过扩建。1929年宁夏省正式成立,该建筑即为当时省政府主要官员的办公场所。该建筑坐北朝南,平面基本呈“工”字形,砖木结构,屋顶四面砌筑青砖女儿墙。现保存完好。2005年被公布为宁夏回族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
27.拜寺沟方塔遗址[贺兰县洪广镇金山村o西夏o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拜寺沟内约10公里处,1990年被不法分子炸毁,考古工作者进行了清理发掘。据塔心柱铭文可知,该塔始建于西夏大安二年(1075年)。
方塔背山面沟,坐落在坐北向南的高台上。方塔被炸后,塔体向南倾倒解体,形成一个山形堆积,在西北角残留部分塔体。经塔体前壁下挖一深7米,宽1-2米的大坑,坑内有盗洞通向塔心室。塔心室后壁尚存,残高2米,边长1.92米,地面铺砖。废墟中清理出大量珍贵的西夏文佛经,其中的木活字印本《吉祥遍至口和本续》,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最早的木活字版印本实物,对研究中国印刷史和古代活字印刷技艺具有重大价值。2010年被公布为宁夏回族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被公布为第四批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
28红山堡城址[灵武市临河镇下桥村o明代o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
据《嘉靖宁夏新志》卷三载,始建于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为屯兵城堡。城平面长方形,东西长310米,南北宽280米,墙高8米、基宽7米、顶宽4米,黄土夯筑。东门有瓮城,向南开门,门洞用砖包砌,城内散布明、清时期建筑残件。2010年被公布为第四批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
29.灵武城墙遗址[灵武市城区o明代o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
据《嘉靖宁夏新志》卷三载,洪武十七年(1384),宋、元时期的灵州被黄河所崩陷,于其北七里另筑城。宣德三年(1428年)城又被河水所湮,又于旧城东北五里另筑。景泰三年(1452年)增筑,弘治十三年(1500)增筑其南关。城平面为方形,边长1000米,原墙为土筑,南、北、西三面辟门。明万历五年(1577年)墙内外瓮以砖石,增辟东门,皆有门楼,四隅有角楼,外有护城壕。民国六年(1917年),灵武知事余鼎铭在维修城墙时,出土西夏文“大方广佛华严”佛经两箱。“文革”时期城墙被拆毁,现存西北一角,东西长142米,南北长155米,存高10.3米,基宽9.8米,外包70厘米厚城砖。2010年被公布为第四批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
30.清水营城址[灵武市宁东镇清水营村o明代o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
据《嘉靖宁夏新志》卷三载,扩建于弘治十三年(1500年),为屯兵城堡。清乾隆六年(1741年)重修时用砖石包砌。现城墙包砖已拆毁、土筑墙体基本完整,城平面为长方形,南北长300米,东西宽280米,黄土夯筑,基宽12米、顶宽6米、高9米。门向东开,外有长方形瓮城,长36米、宽18米,瓮城门向南开,门洞高3.5米、宽3.5米、深7.8米,瓮城上建有敌楼,长22米、宽7米。城内荒芜,遍布建筑残件。2010年被公布为第四批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
31.石沟驿窑址[灵武市白土岗石沟驿o明-清o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石沟驿煤矿以南3公里。面积约5000平方米,断崖上可以看到文化层堆积厚约2—3米,亦有部分窑炉暴露。地面有大量褐釉和黑釉瓷片,还有少量的青花瓷片。其中黑釉瓷主要是缸、盆、瓮等,青花瓷主要是碗、盘等明、清民用瓷。2010年被公布为第四批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
32.唐徕渠[银川市等o汉o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
又称唐梁渠,习称唐渠,是宁夏引黄灌区最大的一条渠道。其创建年代,据明万历《朔方新志》记载:“唐徕渠亦汉故渠而复浚于唐者。”唐时对汉代旧渠曾加大疏浚延长并招徕耕种,遂名唐徕渠。渠口在青铜峡旁,一路向北,流经永宁、银川、贺兰,到平罗县止,全长322公里,灌溉农田90多万亩。2010年永宁、兴庆区及贺兰段被公布为宁夏回族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
33.秦渠[灵武市等o汉-元o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
分布在青铜峡市、吴忠市利通区和灵武市,宁夏黄河东岸主要灌渠之一,虽经历代整修,但原貌犹存,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价值。
青铜峡市段:渠由青铜峡市青铜峡镇俞家桥村,从南向北流进草河、郝桥村后,进入利通区金积镇,流经长度17公里。渠口宽约20米,堤高约5米。
利通区段:自西向东流由青铜峡市青铜峡镇郝桥村进入利通区金积镇郭家桥乡,流进板桥乡、吴忠市区、上桥办事处、郭家桥乡后,进入灵武市,流经长度19公里。渠宽20—30米,深3.5米。
灵武段:由利通区郭家桥乡由南向北进入灵武市郝家桥乡湖家堡村,流经崇兴镇、东塔镇、园艺场,流经长度13.7公里,渠平均宽度为4.5米,渠堤以土夯筑,高2.1米。
2010年被公布为宁夏回族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34.汉渠[灵武市等o汉-元o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
分布在青铜峡市、吴忠市利通区和灵武市,宁夏黄河东岸主要灌渠之一,原貌犹存,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价值。
青铜峡市段:渠口在青铜峡镇俞家桥村,与秦渠进水口合并。渠由西向东流经闫闸、郝桥村后进入吴忠市利通区金积镇李桥村,流经长度10公里。渠口宽约15米,提高约3米。
利通区段:由青铜峡口镇郝桥村进入利通区高闸镇,流经马莲乡、金银滩镇后出境至灵武市杜家滩镇,流经长度44.1公里。渠宽20—30米,深3.5米。
灵武段:由利通区金银滩镇进入灵武市杜家滩入清水沟,由西向东流经郝家桥村、崇兴镇,流经长度5.6公里,渠平均宽度为2.9米,渠堤用土筑成,高1.5米。
2010年被公布为宁夏回族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35.多宝塔[永宁县李俊镇金塔村o明代o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
俗称李俊塔、金塔。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四年(公元1596年)。该塔是一座八角楼阁式密檐砖塔,通高31.52米。塔身13层,各层均辟有券门,其中1、3、5、7、9、11层券门东辟,2、6、8、10层券门西辟,第4层南、北辟两道券门,第13层则四面均辟有券门。塔身每层青砖迭涩出檐,檐角用木条起翘,形似龙头,下悬铁铸风铃。塔顶刹座亦呈八角形,每面正中开一佛龛,龛内供佛像一尊,刹座上承托宝珠式刹身,其上为巨大的桃形攒尖刹顶。塔室内各层之间原用木板构成楼层,有铁梯可以攀缘至顶。文革期间,塔内失火,木板楼层及铁梯俱毁。1986年进行维修时发现塔内藏有一批珍贵文物。2010年被公布为宁夏回族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
36横城城址[银川市兴庆区掌政镇横城村o明o银川市文物保护单位]
始建于明正德二年,为明代宁夏镇灵州守御千户所所属屯堡之一。据清《乾隆宁夏府志》记载,城周围二里。正德时总制杨一清筑,后杨时宁甃以砖石,国朝乾隆六年重修。高三丈,址厚二丈五尺,顶厚一丈五尺。城门一道,门楼一座。乾隆二十五年,河涨冲塌,二十六年重修,驻都司。现仅残存部分墙体,其余墙体为后期修复。现址长299米,宽277米;瓮城长53米,宽51米;高约7米。1985年12月被公布为银川市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作为明长城沿线附属军事城堡升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7.文昌阁[银川市兴庆区中山公园内o清代o银川市文物保护单位]
原为宁夏府城东南“文昌帝庙”,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迁建于现址,是一座建于方形台基上的歇山顶三层楼阁。各层设券式门窗,西侧墙体外有木梯至各层,二、三层四周环以围栏,供游人眺望。此阁先后被开辟为图书馆、益智馆、国货陈列馆和烈士纪念馆等。1993年被公布为第二批银川市文物保护单位。
38.山嘴沟石窟壁画[银川市西夏区山嘴沟内o西夏o银川市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山嘴沟葫芦峪面西的断崖上,有上下两排六个石窟,上排四个窟,下排2个窟,大多为利用天然洞窟修整而成。壁画主要分布在上层的三个窟内,主要为宗教题材内容。在石窟地层堆积中发现了大量的西夏文佛经及其他文献资料。据石窟壁画及出土资料考证,该石窟至迟开凿于西夏时期,是银川地区唯一一处石窟,对研究银川地区历史时期尤其是西夏时期的文化、宗教活动有重要价值。1993年被公布为第二批银川市文物保护单位。
39.朱峰沟摩崖造像[西夏区朱峰沟内o清代o银川市文物保护单位]
在沟北侧峭壁巨石上,雕刻有巨幅人物像。中部为释迦牟尼造像,位于长方形壁龛内,高2.1米,宽1.3米,距地面0.5米。佛像圆面长耳,肉髻耸立,袒胸,露半臂,右手屈于腹前,左手垂膝上,结跏趺坐于仰莲须弥座上,呈说法状。像前有两层石刻供香台。佛龛两侧分别有线刻老子和孔子像各一尊,侧身面对佛像。1993年被公布为银川市文物保护单位。
40.小滚钟口清真寺[小滚钟口游步道南侧·清代]始建于清顺治元年(1644),光绪十七年(1891)增建礼拜大殿,公元1929年毁于兵燹,1940年重建,由大殿、厢房、拱北亭等主要建筑组成。大殿为卷棚顶建筑,坐西面东,进深一间,面阔三间,南北两侧各有厢房四间。拱北位于寺内西端,长200厘米,宽80厘米,高60厘米,墓盖为伊斯兰教传统的拱形顶,拱北上建有四角攒尖顶的中国亭式传统建筑一座。克马伦丁·本·欧斯曼长老是阿拉伯也门人,公元16世纪末来到中国,在银川等地传教三十余年,于日归真于此地。当地穆斯林为纪念他,于1644年在此地建起拱北和清真寺。
41清真中寺[银川市兴庆区解放西街中寺巷内o中华民国o银川市文物保护单位]
整座建筑坐西面东,呈长方形,由大门、淋浴室、影壁、讲堂、礼拜殿组成。礼拜殿为中国传统式建筑,面阔五间,进深17米,殿内宽广,可容纳800余人同时礼拜。大殿向前接出面阔五间的卷棚顶抱厦。初建于中华民国22年(公元1933年),民国26年扩建,1979年进行了维修,2000年又进行了落架维修。1993年被公布为银川市文物保护单位。
42.宁夏樵橹禁钟[银川市兴庆区中山公园湖心亭·银川市文物保护单位]
宁夏樵橹禁钟俗称“明钟”,明成化元年由元废钟改铸,铜质,高210厘米,口径127厘米,重4.2吨,双龙桥钮,肩部饰莲花瓣纹一周,钟体腹部铸有“宁夏改铸禁钟铭并序”铭文134字,记述铸钟情况;自清代先后置于南关关帝庙、城内小关帝庙、中山公园真武庙、钟鼓楼内,1978年重新放入中山公园内。1993年被公布为第二批银川市文物保护单位。
43.青羊沟遗址[银川市西夏区青羊沟o西夏o银川市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青羊沟外东南侧台地上,总面积33万平方米。主要遗址有依地势而建且分属西夏和明代的石砌台阶、便道、石墙、建筑高台、石料加工区、烽火台建筑及石圈遗址等。其中距沟口400米的东南侧台地及距沟口150米的东侧台地上分别有两处面积较大的院落基址,基址上石砌墙基、门道、护坡、漫道等遗迹清晰可见。在地表面可见砖、筒瓦、板瓦及琉璃残片。从建筑布局及材质分析应为寺院庙宇遗迹。2010年被公布为银川市文物保护单位。
44. 大十字沟石灰窑遗址[银川市西夏区大十字沟o西夏o银川市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大十字沟内,距沟口约300米的坡地上。该窑利用自然山体,掏挖成口大底小的圆坑,坑周围用卵石垒砌,底部设有风道,窑口宽分别为2.5-5米,深分别为2.5-4米。石灰窑利用附近山体石料,采用煤炭填烧。据推测,该处石灰窑是为修建西夏陵烧制石灰而创。2010年被公布为银川市文物保护单位。
45.平吉堡城址[银川市西夏区平吉堡社区o明代o银川市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社区西南侧,原名平羌堡,1949年后更名为平吉堡。始筑于明嘉靖年间(年),为明代宁夏右屯卫所领十八屯堡之一。清乾隆三年地震倾塌,乾隆五年重修。城堡平面呈方形,墙体由细黄沙土含少量的砾石夯筑而成,边长180米,基宽6米,残高2---3米,今已严重损毁。城内形制不详。2010年被公布为第三批银川市文物保护单位。
46.银川城墙遗址[银川市兴庆区中山公园西侧o清代o银川市文物保护单位]
为清代宁夏城西城墙。清乾隆《宁夏府志》载,宁夏府城,西夏兴州城故址。“元末因寇乱难守,弃其西半。明正统年间,生齿繁庶,复筑所弃。统甃砖石”,“乾隆三年地震,城尽毁,乾隆五年,发帑重建”。新建城墙及城门在原址基础上向内移动。今中山公园西侧残存城墙遗址即为乾隆五年所修。1929年后成为中山公园西墙和北墙,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人防工程及八十年代的道路扩建中,城墙数次被毁,仅剩今公园西侧残存的几小段墙体。城墙黄土夯筑,残高5-7米,基宽0.3-0.8米。2010年被公布为银川市文物保护单位。
47.横城汉墓群[银川市兴庆区掌政镇横城村o汉代o银川市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横城堡明长城北、黄河东岸约2平方公里的范围内,1987年至1988年共进行了两次清理,发掘墓葬25座,其形制可分为砖室墓、木椁墓、土洞墓三种,出土陶壶、陶灶、甑、博山炉、铜镜、弩机、钱币及其他质料的器物近600件。墓葬时代大致在王莽时期至东汉中晚期。2010年公布为银川市文物保护单位。
48.汉延渠[银川平原东部o汉—o银川市文物保护单位]
又名汉源渠,俗称“汉渠”。据《大修汉渠碑记》记载:“汉之有斯渠,始元封太初间(前110--前101年)”。元代疏浚延长此渠,“汉延渠”由此得名。自掌政镇掌政村进入银川市兴庆区,止于大新镇茂盛村,全长1.09公里,渠面平均宽约17.55米,坝高2、5--3米,现仍在使用。2010年公布为银川市文物保护单位。
49.惠农渠[银川平原东部o清代o银川市文物保护单位]
俗称“皇渠”,为侍郎通智和单畴书于清雍正七年(1729年)奉旨开成。其中银川境内长约25公里,宽约40米,坝高约4米,起自掌政镇永南村,止于通贵乡的通北村,流经掌政镇、通贵乡。2010年公布为银川市文物保护单位。
50.甘沟烽火台[银川市西夏区甘沟o明代o银川市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甘沟南侧山脊上。烽火台利用自然山顶为基,呈覆斗形,石块砌筑,底南北长16米、东西宽12米;顶南北长10米、东西宽5米,高8.8米。顶部形制完整,筑有铺舍。2010年公布为银川市文物保护单位。
51.将军楼[银川市西夏区流芳园内o清代o银川市文物保护单位]
原名“一览楼”,因系清末驻防宁夏满营将军休闲场所,故俗称“将军楼”。原位于西夏区西花园北街与中和巷丁字路口西侧,2015年迁建于西夏区流芳园内。为典型的清代高台式建筑,夯土台基高3米。正房坐北朝南,面阔三间,单檐卷棚硬山顶式建筑;东西两侧置对称裙房,三开间,三面出檐,为草泥平顶建筑。2010年公布为银川市文物保护单位。
52.朱峰沟喇嘛塔[银川市西夏区马莲口o清代o银川市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马莲口朱峰沟内,共三座。北塔建在沟北侧的半山坡,由塔基、塔身、塔刹组成,高7.01米。塔基分为三层,石块垒砌,在第二层建有三个长方形券洞。塔身分上、中、下三层。下层平面成六边形金刚圈,边长1米。中层为六边形砖砌须弥座式,高0.9米,正面中间镶嵌石碣,上书:“佛塔碑记:悉怛多钵怛囉南无阿弥陀佛唵嘛呢叭弥吽康熙三十八年建立”,其他五面均设花卉砖雕图案。上层呈宝瓶形。塔刹,下部为圆形托盘,上部为仰莲。东塔位于沟南侧的半山坡,距北塔60米,由塔基、塔身、塔刹组成,高8.23米。塔基两层,顺山体山势向上延伸垒砌,外表涂白灰,现已剥落。在第二层置小的拱劵劵洞,劵脸、窑壁和劵洞内地面均为条砖砌筑。劵洞上部置单层砖檐,上部镶嵌方砖,上面雕刻“佛”字。塔身分三层。下层山石砌筑金刚圈承托塔身上部,中部呈宝瓶式,东西向设置拱劵。塔刹呈仰莲形。西塔距东塔13米,塔基呈六角形,现仅存北侧塔身。2010年被公布为银川市文物保护单位。2015年对其进行了修缮。
53.滚钟口建筑群[银川市西夏区滚钟口o清代-民国o银川市文物保护单位]
主要建筑有小洞天、晚翠阁、贺兰山庄、贺兰庙、老君堂、禹王庙、日月庙、小滚钟口清真寺等8处建筑组成。是银川市休闲避暑娱乐度假场所。2010年被公布为银川市文物保护单位。
小洞天又称观音寺,始建年代不详,砖木结构,占地面积338平方米,由山门、正殿、厢房组成。山门为硬山顶,面阔三间,两侧供四大天王像;正殿为卷棚顶,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半,供观音、文殊、普贤菩萨像。左右两侧各有卷棚顶前出廊式厢房四间。
晚翠阁(民国)始建于1937年,俗称“戏楼”, 相传为民国时宁夏省主席马鸿逵母亲避暑之所。楼阁建在石砌台基上,为卷棚歇山顶式砖木结构两层建筑,上下楼均有木质回廊,北侧有木楼梯相通, 1979年更名晚翠阁。
贺兰庙(清代)始建于清同治六年(1867年),光绪十八年(1892年)重建,1918年、1938年和1983年重修过。三重建筑坐西朝东依山构筑,沿中轴线分布,一重有硬山顶式山门及左右耳房;中间由歇山顶式大殿及两侧硬山顶式配殿组成;三重由硬山顶式后殿、卷棚顶抱厦及两侧配殿组成。
日月庙始建年代不详。坐北朝南,建在东西长30米,南北宽24米的台基上,面阔三间9米,进深6米,为硬山顶式建筑。
老君堂始建于清晚期,1983年再修,建筑面积1100平方米,分前后两院。前院由山门、硬山顶式大殿接卷棚顶抱厦及卷棚顶厢房组成;后院斗母宫为硬山顶前出廊建筑,面阔三间,进深一间,两侧各建有卷棚顶厢房三间。
禹王庙始建年代不详,是为纪念大禹治水功绩而建。山门和大殿均建在长25米、宽16米的台基上,为硬山顶式建筑,大殿面阔三间5.8米,进深6.7米。
贺兰山庄 (民国)始建于1937年,时为宁夏省主席马鸿逵的避暑山庄。主楼为砖木结构两层平顶楼,长11米,宽6米,高7米,上下皆有回廊,西侧有木梯至二楼。主楼西南侧建有硬山式瓦房三处。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董必武在此疗养月余。
54.总后勤部五七干校[银川市西夏区口o现代o银川市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贺兰山农牧场十队,始建于日,占地面积4.08万平方米。主要建筑办公室、宿舍共有13栋,均坐北朝南,为起脊顶砖木结构建筑。院内还有仓库、餐厅、澡池、露天舞台等。是中央军委后勤部干部、职工在此地进行劳动生活的场所。2010年被公布为银川市文物保护单位。
55.望远清真寺[永宁县望远镇红旗村o清代o永宁县文物保护单位]
始建于清同治年间,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修缮,民国六年(1917年)再次维修。由礼拜大殿和两侧厢房组成。礼拜大殿建在高1米的台基上,坐西面东,为卷棚歇山顶勾连搭式砖木建筑。原主体建筑为一脊一卷,面阔5间,进深15米。1989年又在东侧增建一脊一卷。现礼拜殿面阔5间,通宽12.4米;进深6间,通长23米;通高9.8米。三架梁式,青瓦覆面,脊兽砖雕精美。殿堂南北两侧建有厢房,各8间。2002年6月被公布为永宁县文物保护单位。
56雷祖庙[永宁县李俊镇雷台村四队o清代o永宁县文物保护单位]
始建于清光绪三年(1877年),1984年、2007年两次维修。整座庙宇坐北朝南,南北长102米,东西宽22米,占地2244平方米,砖木结构。主要建筑由上殿、财神殿、龙王殿、过殿、火神殿、土神殿、厢房等组成。大殿为单檐硬山式,面阔10米,进深8米。2003年被公布为永宁县文物保护单位。
57.贺兰山白虎沟沟口峰火台[贺兰县洪广镇金山村北o明代o贺兰县文物保护单位]
在白虎沟距沟口2公里左右的山坡上,属于明代长城关隘。平面略呈方形,底边南北约为9.3米,东西约为9.6米,残高约为10米;黄土夯筑,有明显的夯土层,夯层厚0.15-0.20米。距地面0.6米处有孔洞,洞孔直径0.08米。从南侧西端至东侧见登顶梯眼,由南侧逐级高至顶部。顶部可见女墙。西南角底部残损,西侧有土洞2个。烽火台东北侧15米处每间隔5米、东西向分布10个狼烟台,平面呈方形,边长4米,残高1.2-1.5米。日被公布为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58. 金山林场西北遗址[洪广镇金山村o新石器时代o贺兰县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贺兰县城西北约40公里的贺兰山脚下,这里地域开阔,地势阔,地势平坦,地面裸露细沙和鹅卵石,地下多黄沙土。
1980年秋,林场在打机井时,曾在离地面深1.7米处发现石斧、石磨等石器和约4厘米厚的灰烬层。石斧一件,长10厘米,宽4.5厘米,通体磨制,斧首厚重,刃部锐利,有使用痕迹。石杵一件,长22厘米,杵头圆形,杵柄略呈扁形,通体磨制光滑,头部有明显痕迹。石磨盘一件由一块自然石块加工而成,外形似舌头,长41厘米,宽17-22厘米,高11.5厘米,石磨中央有使用过的痕迹,磨盘内凹进2.6厘米,形成一个槽形。石磨棒一件,长14.5、宽3.5、厚2.7厘米,有使用痕迹。
此外,在金山林场西北侧的北四渠附近约20公顷的地面上也发现石斧、石锄、石锛和石球等石器,并且发现大量红陶、灰陶残片。从遗址上存留的遗物来看,这是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被贺兰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59. 插旗口窑址[贺兰县洪广镇金山村西北8公里o西夏o贺兰县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插旗口头道沟营林区西侧,周围山峰环绕,绿树成林。窑址依山而建,面积约1800平方米,暴露窑址多处,其中有窑炉4处。窑室平面为圆形,石砌护壁,从底部向上逐步内收,上部留有直径约15厘米的烟道。北侧窑炉最大,底部直径13米,残高2米,损毁严重;另三座保存较好。其中南侧窑炉底部直径7.2米,残高1.4米。另两处窑炉窑室底部直径约4米,残高3米。窑址上堆积有大量瓷碗、瓷缸、瓷罐等残片,为西夏时期遗物。日被公布为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60.拜寺口殿台子遗址[贺兰县洪广镇金山村o西夏o贺兰县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拜寺口沟尽头贺兰山分水岭下,距沟口约20公里,距方塔约5公里,为一处大型建筑遗址,俗称殿台子。遗址区三面环山,背靠分水岭,坐西面东,呈喇叭口状,总面积约5万平方米。随山势自西向东有6 级台地,每级台地均有遗址分布。地表散布大量绿琉璃板瓦、筒瓦、兽面纹瓦当、槽心瓦、滴水、花砖等建筑构件。日被公布为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61. 苏峪口岩画[洪广镇金山村西北11公里o不详o贺兰县文物保护单位]
在苏峪口两侧约1公里的范围内,有岩画80余幅。内容有人面像、狩猎图、马、羊、手印等,多以磨刻方法制成。日被公布为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62..大西峰沟岩画[贺兰县洪广镇金山村o不详o贺兰县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贺兰山大西峰沟沟口至东沟之间长约10公里的山沟两侧石壁上,面积约2平方公里,题材有牛、马、羊、虎、驼、人面像、放牧图等50幅,雕刻手法为磨刻和凿刻法,依此推断为春秋战国时期作品。日被公布为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63.小西峰沟岩画[贺兰县洪广镇金山村o不详o贺兰县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小西峰沟沟内两侧山体岩石上,共有四处,有单体的,也有组合岩画。沟口北侧一长2米,宽1米的石壁上刻有20多幅单体岩画,有虎、鹿、马、人、牛、羊等。日被公布为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64.鹿盘沟高台建筑遗址[贺兰县洪广镇金山村o西夏o贺兰县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金山村插旗口鹿盘寺北1000米,在沟内8公里的北侧台地上,面积约300平方米。遗存有以石块垒砌的台阶等,散布砖、瓦等建筑构件。日被公布为第二批贺兰县文物保护单位。
65. 插旗口鹿盘寺北圆形烽火台[贺兰县洪广镇金山村o明代o贺兰县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插旗沟口和鹿盘寺中间的贺兰山洪积扇地段,距插旗口沟口约3000米。整体呈圆锥形,由石头砌成,底部直径约7米,顶部直径4米,残高5米。东侧有1.8米宽的夯土斜坡通道。烽火台南侧10米处呈半圆形分布10个狼烟台,石头垒砌。狼烟台间隔4米,保存较完整的一个边长1.4米,高2米;其余的高在0.3-0.6米之间。狼烟台与烽火台之间有一长15米宽13米的石基址。石台子西10米处有一个残高1米面阔两间7米,进深4米的石圈。日被公布为第二批贺兰县文物保护单位。
66.贺兰山白虎沟西烽火台[贺兰县洪广镇金山村o明代o贺兰县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金山村北与平罗交界处的白虎沟内山坡上。呈圆柱形,直径23米,高约10米,黄土夯筑而成,夯层厚约0.07米。墙体上有洞孔,孔距约0.07米。保存较好。烽火台所在山坡有长约100米的石砌护壁向下延伸至沟底,残高3米,宽2米。烽火台西南侧20多米处有东西排列、间隔4米的9座狼烟台。日被公布为第二批贺兰县文物保护单位。
67.洪广营城墙遗址[贺兰县洪广镇洪广村o明代o贺兰县文物保护单位]
据《嘉靖宁夏新志》卷1载,为宁夏右屯卫所领十八屯堡之一,始建年代不详,嘉靖十九年(1540年)前已筑。平面呈长方形,边长270米。明神宗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在此设立了游击署。乾隆三年(1738年)地震时被毁,乾隆四年重建,"城围二里六分,高二丈四尺……",墙以黄土夯筑,平面方形,边长325米。此时,"巍峨壮丽"的洪广城,已与平罗、石嘴子并列为宁夏北部三大兵营,驻兵近千。今城东北侧城墙残高7米,基宽11米,西南侧城墙残高约2米,坍毁严重,东南侧城墙已消失,西北侧城墙剩余百米保存完好。原城四角各有一座角台,南墙辟门,门额嵌"宁塞"匾额一方。今除城墙外,其他不存。日被公布为第二批贺兰县文物保护单位。
68.金贵通昌南寺[贺兰县金贵镇通昌村o清末o贺兰县文物保护单位]
属伊斯兰教哲赫忍耶教派,具有中国传统建筑艺术风格,是贺兰县最古老的清真大寺之一,距今约有百年历史。该寺始建于1900年,文革期间损毁,1980年重建,1998年扩建。现占地6228平方米,按照仿古建筑进行设计施工,建起雕梁画栋,二脊一卷、冲顶、四岔走廊,绿色琉璃瓦大殿35间,大殿面积414平方米,后脊三层歇山顶,中央宝瓶托新月。殿前有21级踏步,大殿与两层 攒顶八卦亭分布在同一条中轴线上。殿厢房、沐浴室共15间,院内建德亭一座,凉亭二座,拱桥一座,水渠一条、花园大小五处,形成美丽壮观具有中国传统建筑的清真寺大殿。日被公布为第二批贺兰县文物保护单位。
69.新平百雀寺 [习岗镇新平村三社o不详o贺兰县文物保护单位]
1958年被拆除。1982年原址重建,大殿坐北向南,由前、中、后殿、厢房及山门组成四合院,其中前中后殿、山门在一条中轴线上,整体结构为砖木结构。前殿重檐,四周有回廊。中殿为硬山卷棚顶勾连搭建筑,硬山顶大殿前后分别接出卷棚顶回廊;前后廊为台梁式构架;左右厢房各5间。后殿屋顶为两勾连搭硬山卷棚顶建筑,前廊后殿,前廊为台梁式构架。日被公布为第二批贺兰县文物保护单位。
70.立岗圆光寺[贺兰县立岗镇金星村o不详o贺兰县文物保护单位]
1998年重建,占地6000㎡。由正殿、配殿、后殿、厢房、山门组成四合院。整体建筑为砖木结构,其中正殿和山门分布在一条中轴线上。正殿坐北向南,面阔三间,东西13米,进深两间,南北16.1米,屋顶为两勾连搭硬山巻棚顶式,前廊后殿。左右配殿分布在大殿两侧,面阔一间,东西宽4米,南北进深16.1米,屋顶为两勾连搭硬山巻棚顶式。左右厢房各5间,东西宽8.2米,南北长24.7米。日被公布为第二批贺兰县文物保护单位。
71.拜寺口石刻[贺兰县洪广镇金山村o明代o贺兰县文物保护单位]
石刻题记位于拜寺口沟向里1600米,山水沟中央由西向东的不规则巨石上。巨石长2.6米到4.5米不等,高1.7米到2米不等,石厚0.5米到2米,石质为贺兰山大理石,底部嵌入鹅卵石里。从题刻内容看,是由明进士侯廷风所刻,刻字面基本完整,但字迹不清晰。题记格式自上而下,由西向东。每行15到20个字,共20行。西侧风化严重大部分看不清楚。北侧可辨认,如:大明进士、侯廷风、今年等字。字面间靠北边有一条1.3米长0.02米的裂缝,风化严重。日被公布为第二批贺兰县文物保护单位。
72.金山防洪堤[贺兰县洪广镇o中华人民共和国o贺兰县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洪广镇西干渠西侧1500米处,平行于西干渠。1977年春修筑,堤南北长12.1公里,东西宽1.2公里,控制南起苏峪口,北上插旗口,面积约410平方公里的洪水江流区。以金山乡王井子为中心,南至白羊墩贺兰县牧场,北至金山林场扬水站,南二斗渠尾部,西至下营子,筑成簸箕形滞洪区防洪大坝。其中山地206平方公里,洪积扇坡地204平方公里。防洪堤平均高3.2米,边坡1:2,顶宽4米,存水面积9.54平方公里。最大水深度为2.2-2.6米。平均蓄水深1.4米,总蓄水量为1144.8㎡。有效蓄洪量915.8万平方米。同时修建了退水入西干渠泄洪沟两条,配套泄洪闸两座。日被公布为第二批贺兰县文物保护单位。
73. 黎明满达桥提水闸[贺兰县习岗镇黎明村o中华人民共和国o贺兰县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黎明村十一社, 距习岗镇政府西南4500米。最早由苏联援建未完成,由于苏联撤回专家,损毁图纸,因故停建。于1958年我国技术人员重新设计施工建设,使用至今。
满达桥提水闸,有节制闸、进水闸及交通桥组合连成一体,呈大V字型。总长31米,宽8米,高12米,占地面积248米。整体建筑为钢筋混凝土结构。节制闸长11.5米,宽2米,有3个闸板。进水闸长15.5米,宽2米,有4个闸板,两闸迎水形成120°夹角,把唐徕渠一分为唐徕渠和农二渠两条渠,科学的进行水利资源调配。由7间闸板,8个闸墩组成。闸板左右3米,上下2米,后0.7米,闸板中央是一个动滑轮和四条钢绳将闸板与排楼内的制动部分连接进行开关移动,闸墩顺水面长2.5米,宽1米,高5.5米。墩与墩之间中心距离4米,交通桥宽6米,所有迎水面都是条石砌成。日被公布为第二批贺兰县文物保护单位。
74.三道沟新石器遗址[临河镇下桥村o新石器时代o灵武市文物保护单位]
1984年发现,面积约30万平方米,未发现文化层。地面散布罐、盆等陶器残片和通体磨光的石斧、石刀及刮削器、砍砸器,并出土玉璜、玉璧等。1985年公布为第一批灵武市文物保护单位。
75.鸳鸯湖新石器遗址[宁东镇东湾村o新石器时代o灵武市文物保护单位]
面积约900平方米,在鸳鸯湖四周发现有磨制石刀、石斧等,以及烧骨和灰烬。另外,地表还散布大量泥质红、灰陶罐、盆等残片。
第1地点,位于鸳鸯湖西岸,面积约1000平方米,1984年文物普查时发现。暴露有灰层,地表有磨制石刀,打制的刮削器、敲砸器,以及网纹、弦纹红陶、灰陶片和少量彩陶片。第2地点,位于鸳鸯南岸百米处的高埠上,面积约900平方米。采集有打制石刀、刮削器等,地表发现少量灰陶片。第3地点,位于鸳鸯东岸约0.5公里,面积约1200平方米,地表有石斧、素面红陶片和夹砂绳子、波折纹灰陶片。1985年公布为第一批灵武市文物保护单位。
76.怀远将军郭氏墓葬区[灵武市白土岗乡石沟驿o清代o灵武市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白土岗乡石沟驿煤矿东南3.5公里。墓园面积约600平方米。墓坐东向西,封土不存。墓前原有石碑坊,上嵌石匾,石匾长2.8米,宽0.57米,镌刻“怀远将军郭氏墓”。墓地神道两侧有石柱、石狮、石猪、石羊等。石牌坊前有石碑一通,高1.6米,宽0.74米。1985年公布为第一批灵武市文物保护单位。
77.清道光杨氏墓葬区[灵武市宁东镇回民巷村o清代o灵武市文物保护单位]
墓群座落在回民巷村白梁沟东岸的山坡上,西距沟岸500米,东北距鸳鸯湖铁路500米、北距回民巷村3公里,南距太中银铁路1公里。墓群坐东向西,面积1600平方米,内有封土14座,底径5.3—7.6米不等,高1.7—2.1米之间。有三座墓碑尚存。其中一座碑系灰色砂岩质,为二龙盘头式碑首,龟伏状碑座,碑身篆刻“例赠显考妣文斗府朱慈君之墓”,系嘉庆二十三年(1818)其子杨阵翔所立。另外二碑风化严重,无法辨认。1985年公布为第一批灵武市文物保护单位。
78.清乾隆梁公墓[灵武市临河镇横城村o清代o灵武市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横城村东南1公里。墓园面积588平方米,坐西向东,有封土12座。其中一座封土底径5米,高2米,封土前立碑一通,上书“皇清特赠武德将军志道梁公墓”,乾隆十二年(1747年)立。其他11座封土底径3米,高1.5米。墓园前置石制花瓶一对,三足石香炉一件,保存较好。1985年公布为第一批灵武市文物保护单位。
79.龙骨梁古生物化石[灵武市宁东镇清水营村o中新世o灵武市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清水营古城以西3500米,东西长200米,南北宽50米,东高西低,曾出土象、犀牛等动物化石,因在此地经常拾到动物骨骼化石,俗称“龙骨梁”。1985年公布为第一批灵武市文物保护单位。
80.杨洪桥东狱庙[灵武市梧桐树乡o明代o灵武市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灵武市梧桐树乡杨洪桥村4队,始建于1804年(清嘉庆九年),原庙修建于灵武县城南门外,由徐相等人主持修建。1906年灵武发生马化龙事件,东狱庙遭到破坏。1925年,新华桥河忠人杨达重建于河忠六队,增建娘娘庙,60年代拆除,1982年重建于杨洪桥,1994年重修老君庙,后来又多次扩建,至2002年,寺庙新建占地总面积达3300平方米。东狱庙坐北向南,院内建有三清殿、药王殿、三星殿、无量殿、财神殿、地母殿、东狱殿、娘娘殿、龙牛马王殿、菩萨殿、戏楼等,有东陪房5间,西陪房9间。2012年公布为第二批灵武市文物保护单位。
81.东王庙遗址[灵武市宁东镇回民巷村o明代o灵武市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回民巷西南4公里,面积约8000平方米,依山势从上到下有3个夯土台基。上部台基呈长方形,东西53长米,南北宽32米。中部台基为方形,边长29米。下部台基边长16米。遗址地面随处散落刻有飞禽、花卉等图案的砖雕,还有石狮、柱础石、瓦当、砖和青花瓷片等。倒塌的墙砖内,还可见焚烧迹象。在杂乱的建筑物内,发现大量寺庙神像彩绘残片。2012年公布为第二批灵武市文物保护单位。
82.跑马泉山神庙遗址[灵武市宁东镇马跑泉村o清代o灵武市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马跑泉村以北2公里的山梁上,西距能源重化工基地1公里,南侧紧靠宁东能源重化工基地通往清水营煤矿公路。该遗址东西长40米,南北宽10米,墙基残高50厘米,面积400平方米。范围内集中散落有砖、瓦、脊兽等建筑残件,还有部分缸、盆、罐等生活器皿的碎片。2012年公布为第二批灵武市文物保护单位。
83.跑马泉西夏居住遗址[灵武市宁东镇马跑泉村o西夏o灵武市文物保护单位]
遗址南距马跑泉村4公里,东西长1500米,南北宽800米,面积1.2平方千米。二十世纪90年代,当地村民在地里挖甘草,发现西夏陶罐等。灵武市文物管理所此后相继在此进行勘探,1995年在此发现墨书西夏文大陶瓮,1996年发现西夏白釉剔刻花牡丹纹罐等,是重要的西夏居住遗址。2012年公布为第二批灵武市文物保护单位。
84.东湾城障遗址[灵武市区东北40公里处o明代o灵武市文物保护单位]
北距“叶军”公路300米,西侧800米处为东湾墩烽火台。城障为正方形,边长100米。城墙残高3至5米不等。因为自然和人为的破坏,黄土夯筑的城墙早已倾毁,门向已无法辨认。 2012年公布为第二批灵武市文物保护单位。
85.清水营古砖窑遗址[宁东镇东北部o明代o灵武市文物保护单位]
砖窑北临明长城,东北距清水营城500米,窑址分布在一条小型季节河沟两岸,地表砖窑形迹明显,隐约可见有58座窑址之多。每座窑址之间间距3-8米不等,砖窑大小直径均为2米左右,排列有序。清水营为明代城堡,城墙为黄土夯筑,外面用砖包砌,墙砖在解放前后被当地村民拆毁。据此推断,清水营砖窑系当年就地取土,烧制城砖的窑址。因留存砖窑遗址数量较多,可见当时烧制城砖数量较大2012年公布为第二批灵武市文物保护单位。
86.赵家寨子遗址[灵武市宁东镇清水营村一队o清代o灵武市文物保护单位]
北距长城3公里、黎清公路2公里。始建于清同治年间,为赵姓家族居住,因而得名。寨内当时居住30多口人,在上世纪50年代末期被土匪抢劫一空,导致土寨从此破败。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寨子东、南、北墙体保存完好,西墙损毁严重,四角墙垛、角楼已倒塌。遗址南北宽35米,东西长49米,北门宽4.55米,墙高3.5米,厚3米,夯层7-8厘米。寨内地面存有砖石等建筑材料,寨外地面多见散布大量青花瓷残片,寨外东西两侧还遗留菜园遗迹。2012年公布为第二批灵武市文物保护单位。
87.六墩子遗址[临河镇石坝村东o 明代o灵武市文物保护单位]
在地势较为平坦的开阔地内,东西向排列5个土筑墩台,间距12米。每墩残高10米,底部边长4米,夯层厚11厘米。五墩台向北81米处,另有一土墩,残高6米,底部边长8米,夯层厚11厘米。地表散落砖、石等建筑材料和涂有红色的白灰块、瓷片等。土墩正北方,可见明长城东西向蜿蜒而去。据当地老乡传说,此墩为古代练兵点将场。因无确切史料,其用途不能定论。2012年公布为第二批灵武市文物保护单位。
88.沙葱沟庙台遗址[灵武市临河镇甜水河村o明代o灵武市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甜水河村东北3公里处,甜水河东岸边。遗址范围东西宽130米,南北长140米。庙台上墙基残迹长30米,宽20米,残高1.2米,墙体已风化不清。地表散落大量青砖、筒瓦、板瓦、砖雕残片等建筑残件,还有缸、盆、罐等陶器残片及青花、褐釉、青釉褐花、白釉等碗盘瓷片。根据遗址遗留器物残件推断为明代遗址。2012年公布为第二批灵武市文物保护单位。
89.马鞍山甘露寺[灵武市临河镇o宋代o灵武市文物保护单位]
初建于北宋宝元元年(1038年),后被毁。据《灵州志迹》记载,马鞍山,灵州山名,在州东北50里,因形似马鞍,因此得名。“文革”时期,从拆毁的砖塔中发现两方墓碑。据碑文记载,甘露寺建于明代,原名“甘露庵”。清康熙六年(1667年),一广东游僧途经此地,见寺庙破旧,便四处募捐重建,主持为庆阳和尚本静。日,重新修葺扩建后,更名为甘露寺。“文革”中寺庙毁于一旦。1979年落实党的宗教政策,界信、妙法、法亮、法惠等僧众重归甘露寺后陆续重建寺庙。2012年公布为第二批灵武市文物保护单位。
90.黄刺墩城障[灵武市磁窑堡镇马跑泉村o 明代o灵武市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马跑泉村西10公里,建于明代正德年间(公元年)。呈正方形,边长约500米,黄土夯筑墙体,城墙残高5.5米,基宽7米,顶宽4米,向南开城门并绕以方形翁城,现已倾毁。2012年公布为第二批灵武市文物保护单位。
91.白塔水村落遗址[灵武市白土岗乡白塔水村o宋代o灵武市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白塔水村北3公里。遗址东侧距银太公路50米。整个遗址东西长300米,南北宽100米,总面积为30000平方米。地表由东向西存有大量房屋基址,分为两个遗址区,东西间隔80米。东部遗址区有4处房屋基址,平面皆为正方形,边长20米,房基都是用砂石块砌成,现存残高0.5-1.3米。西部遗址区有3处房屋基址:北面基址长20米,宽18米;中间基址长50米,宽20米;东面基址为方形,边长20米。地表散布大量生活用瓷,有黑釉、褐釉、黄釉缸、盆、罐粗瓷,还有白釉、褐釉、黑釉、青釉、青花碗瓷片。另外东端房址处有一块大磨盘。除了有些沙漠化影响,被沙子掩埋,堆积之外,基本保持原貌。2012年公布为第二批灵武市文物保护单位。
92.黎家寨子遗址[白土岗乡新红村o清代o灵武市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新红村地势较高的山丘地带,东侧20米处有一条干沟,东距211国道300米,南侧50米处有一条自南向北流向靳水沟,西南距石沟驿城1公里,东南距石沟驿煤矿新建井1公里,北距白土岗乡10公里,西距寨子梁墩200米。遗址平面为正方形,边长40米,黄土和白浆土夯筑而成,夯层7-13厘米;东墙、北墙基本完好,墙高4米,墙基宽3米,顶宽1米。西墙残缺12.6米,南墙有豁口。地面散落大量青砖、筒瓦、石块等建筑残件,地表植被稀疏,有少量沙蒿,白刺等沙生植物。该遗址原始地貌保存较好。2012年公布为第二批灵武市文物保护单位。
93.红柳坑居住遗址[灵武市白土岗乡五里坡村西o 清代o灵武市文物保护单位]
面积约5万平方米,范围内有8座黄土夯筑的台基,东西向分布于遗址的中西部。其中一座台基东西长约40米,南北宽约30米,高6米,夯层厚23—30厘米。台基上有房屋基址。在居住遗址区南侧有一处较大规模的台基,基高3米不等,从地表散落砖雕等残件判断,应为庙宇基址。再往南侧有一处更大面积的台基。多数遗址地表均散落有青花瓷、褐釉、素面碗、盘、碟等残片,还有陶制缸、盆、罐、石磨盘等残片。2012年公布为第二批灵武市文物保护单位。
94.台子清真大寺[灵武市崇兴镇台子村南200米o清代o灵武市文物保护单位]
该寺始建于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后经三次翻建。总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寺前院有“邦克楼”和水房,中院有砖木结构礼拜大殿。寺周围有较高的女儿墙。1982年第三次维修扩建,占地面积增至4000平方米。2001年又重新扩建。扩建后的大寺座落于人口聚集村庄之中,坐西面东,为中国传统建筑与阿拉伯建筑风格相结合的建筑形式。现有大殿,配房、沐浴室、女学,总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大殿为重檐歇山顶式,大殿前厅为三廊柱。大殿顶部又置阿拉伯式的穹顶,上饰银色宝珠新月。大殿南北两角和大殿后墙正中各建有一个六棱柱形空心尖塔,塔体为黄色瓷砖,塔顶为绿色瓷砖装饰。每个塔顶都有一串银色宝珠新月直冲蓝天,使整个建筑显得格外雄伟壮观。 2012年公布为第二批灵武市文物保护单位。
95.郭家寨子遗址[灵武市马家滩镇o 清代o灵武市文物保护单位]
寨子遗址东西宽88米,南北长68米,墙体为黄土夯筑而成,面南开门。墙残高2米,顶宽2米。据从居住在寨子西北300米处的郭氏后人处了解到,该寨子系清代当地郭氏家族修筑,规模在当地较大。寨内散布陶瓷、清花瓷残片等。根据该寨子占地面积较大推断,该寨子当时应是当地富户所筑。近年来,有好奇之人在寨子里内盗挖探宝,致使寨子内遍布大小不等的盗坑。2012年公布为第二批灵武市文物保护单位。
96.二道沟墓葬群[灵武市临河镇二道沟村一队o汉代o灵武市文物保护单位]
西南距临河镇政府约30公里,宁东水厂建在墓区西侧,面积约200平方米。此墓葬群是2004年建水厂时被盗发现的,灵武文管所进行了调查清理发掘,共清理了三座墓葬,暴露有砖室墓和木椁墓。出土随葬器物只有灰陶罐、陶仓等少数陶器,征集的随葬品有陶器和青铜器,其中包括黄釉陶器20余件,其他随葬品基本被盗空。据清理结果确定此处为一大型汉墓群。经调查墓葬分布范围:西起宁东水厂,东至沙地处,北起水厂便道,南至大古铁路北侧500米处,东西长496米,南北宽588米,分布面积291648平方米。据调查判断,此墓群共有40座左右墓葬,现除4座被盗,地面有较为明显墓冢的有6座。2012年公布为第二批灵武市文物保护单位。
97.灵武高庙[灵武市城区 o明代o灵武市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灵武市北城墙中部,始建于明弘治年间(年),始称真武观,明末改称上帝庙,清代毁于战火,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县人郭创业欲出资重建,驻防灵武县暂九师师长卢忠良等人筹集资金,派兵士依北城墙正中夯筑11米台基,于1941年开工建设,1943年仲夏竣工。“文化大革命”中被拆毁,1990年再次按照民国年间形制重建。整个建筑为一处层楼叠阁式高台建筑群,坐北向南,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主要建筑依次为南天门、真武殿、观音阁、玉皇阁、三清殿。高庙内儒、释、道同奉合祀,称之为“三教同源”。2012年公布为第二批灵武市文物保护单位。
98. 白雀寺石窟[灵武市白土岗乡o元代o灵武市文物保护单位]
石窟坐东面西,依山凿刻于一座青石山的半崖处,窟门朝西。石窟门高2.5米,宽2.7米,门墙壁厚0.9米;石窟内东西长5.5米,南北宽4.5米。窟内东侧有1米高、0.9米宽的佛像基台,东面墙壁上有彩绘图案,已漫患不清。石窟西面是一条季节河,名为“老虎沟”。石窟顶有白雀寺,遗址尚存。该窟位于荒无人烟的沙漠深处,人迹罕见。2012年公布为第二批灵武市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处) 序号 名 称 年代 类 型 地 址 保护管理机构 公布批次时间 备注 1 海宝塔 清 古建筑 银川市兴庆区北郊三公里处海宝公园内 海宝塔寺管理所 (民族宗教局) 日 第一批 2 水洞沟 旧石器晚期 古遗址 灵武市临河镇下桥村 灵武市文物管理所 日 第三批 3 西夏陵 西夏 古墓葬 银川市西夏区沿山公路以西 西夏陵区管理处 日 第三批 4 拜寺口双塔 西夏 古建筑 贺兰县洪广镇金山村 贺兰山岩画管理处 日 第三批 5 贺兰山岩画 (贺兰口) 3000—1万年前 石窟寺及石刻 贺兰县洪广镇金山村 贺兰山岩画管理处 日 第四批 6 灵武窑址 西夏至清 古遗址 灵武市宁东镇灵新矿东 灵武市文物管理所 日 第六批 7 承天寺塔 清 古建筑 银川市兴庆区进宁南街76号 自治区考古研究所 日 第六批 8 宏佛塔 西夏 古建筑 贺兰县金贵镇红星村四社 贺兰县文化旅游广播电视局 日 第七批 9 银川玉皇阁 明 古建筑 银川市玉皇阁北街 银川市文物管理处 日 第七批 10 纳家户清真寺 明 古建筑 永宁县杨和镇纳家户村 永宁县文物管理所 日 第七批 11 明长城 明 古建筑 银川市兴庆区、西夏区、永宁县、贺兰县、灵武市 银川市文物管理处 日 第七批 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24处) 序号 名 称 年代 类 型 地 址 保护管理机构 公布批次时间 备注 12 镇河塔 清 古建筑 灵武市东塔镇东塔村 灵武市文物管理所 日 第一批 13 “岳飞送张紫岩北伐”诗碑 明 其他 银川市中山公园内 银川市中山公园 管理处 日 第一批 14 暖泉汉墓 汉 古墓葬 贺兰县贺兰山农牧生态旅游公司门口(测点位于距110国道750米处的墓群中间公路上) 贺兰县文化旅游广播电视局 日 第二批 15 银川鼓楼 清 古建筑 银川市解放东街 银川市文物管理处 日 第二批 16 南瓷湾恐龙 化石 侏罗纪晚期—白垩纪 早期 化石 灵武市宁东镇永利村 灵武市恐龙化石馆 日 第三批 17 滚钟口西夏 遗址 西夏 古遗址 银川市西夏区滚钟口 滚钟口管理处 日 第三批 18 贺兰口沟 西夏遗址 西夏 古遗址 贺兰县贺兰口沟内 贺兰县文化旅游广播电视局 日 第三批 19 回民巷窑址 西夏 古窑址 灵武市宁东镇回民巷村 灵武市文物管理所 日 第三批 20 镇北堡古城址 明、清 古遗址 银川市西夏区镇北堡镇 宁夏华夏西部影视城 2005年、2010年分别为第三、第四批 21 石沟驿古城址 明 古建筑 灵武市白土岗乡石沟驿 灵武市文物管理所 日 第三批 22 兵沟汉墓群 汉 古墓葬 银川市兴庆区月牙湖乡 宁夏兵沟文化旅游 有限公司 日 第三批 23 昊王渠遗址 西夏 古遗址 贺兰县洪广镇金鑫村暖泉农场清真肉羊场东 贺兰县文化旅游广播电视局 日 第三批 24 南门楼 清-民国 古建筑 银川市中山南街 银川市文物管理处 日 第三批 25 石灰窑石刻 西夏-清 石刻 银川苏峪口沟内 贺兰山森林管理局 贺兰县文广局 日 第三批 26 民国宁夏政府 旧址 民国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银川兴庆区进宁北街 中国农业银行 宁夏分行 日 第三批 27 拜寺口方塔 遗址 西夏 古遗址 贺兰县洪广镇金山村拜寺口沟口向西10公里处 贺兰山森林管理局 贺兰县文广局 日 第四批 28 红山堡城址 明 古建筑 灵武市临河镇下桥村 灵武市文物管理所 日 第四批 29 灵州城墙遗址 明 古建筑 灵武市灵武市城区内 灵武市文物管理所 日 第四批 30 清水营城址 明 古建筑 灵武市宁东镇清水营村 灵武市文物管理所 日 第四批 31 石沟驿窑址 明—清 古遗址 灵武市白土岗乡石沟驿 灵武市文物管理所 日 第四批 32 唐徕渠 汉 古建筑 流经银川市兴庆区、永宁县、贺兰县 唐徕渠管理处 日 第四批 33 秦渠 汉—元 古建筑 流经灵武市境内 秦渠管理处 日 第四批 34 汉渠 汉—元 古建筑 流经灵武市境内 汉渠管理处 日 第四批 35 多 宝 塔 明 古建筑 永宁县李俊镇金塔村 永宁县文物管理所 日 第四批 (银川市本级文物保护单位19处) 序号 名 称 年代 类 型 地 址 保护管理机构 公布批次时间 备注 36 横城城址 明 古遗址 银川市兴庆区临河镇横城村 银川市兴庆区文化 体育旅游局 日 第一批 37 文昌阁 清 古建筑 银川市中山公园内 银川市中山公园 管理处 日 第二批 38 山嘴沟 石窟壁画 西夏 石窟寺 及石刻 贺兰山山嘴沟 银川市文物管理处 日 第二批 39 朱峰沟 摩崖造像 清 石窟寺 及石刻 贺兰山马莲口 贺兰山森林管理局 贺兰县文广局 日 第二批 40 克马伦丁长老 拱北 明 古墓葬 贺兰山滚钟口 滚钟口管理处 日 第二批 41 清真中寺 民国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银川市解放西街中寺巷 清真中寺寺管会 日 第二批 42 宁夏樵橹禁钟 明 其他 银川市中山公园内 银川市中山公园 管理处 日 第二批 43 青羊沟遗址 西夏 古遗址 银川市西夏区贺兰山东麓 西夏区文化体育 旅游局
第三批 44 大十字沟 石灰窑遗址 西夏 古遗址 银川市西夏区贺兰山东麓 西夏区文化体育 旅游局 日第三批 45 平吉堡遗址 明 古遗址 银川市西夏区宁华路街道办事处平吉堡社区 西夏区文化体育 旅游局 日 第三批 46 银川城墙遗址 明、清 古遗址 银川市兴庆区中山公园西侧 银川市中山公园 管理处 日第三批 47 横城汉墓群 汉 古墓葬 银川市兴庆区掌政镇横城村 兴庆区文化体育 旅游局 日第三批 48 汉延渠 汉—元 古建筑 流经银川市兴庆区、金凤区 汉延渠管理处 日 第三批 49 惠农渠 清 古建筑 流经银川市兴庆区 惠农渠管理处 日第三批 50 甘沟烽火台 明代 古建筑 银川市西夏区贺兰山东麓甘沟南侧山脊上 西夏区文化体育 旅游局 日第三批 51 将军楼 清 古建筑 银川市西夏区西花园沁园社区 西夏区文化体育 旅游局 日 第三批 52 朱峰沟喇嘛塔 清 古建筑 贺兰山东麓朱峰沟内 贺兰山森林管理局 日第三批 53 滚钟口建筑群 清—民国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银川市西夏区滚钟口旅游景区内 滚钟口管理处 日 第三批 54 总后勤部 五七干校 现代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银川市西夏区贺兰山农牧场 西夏区贺兰山农牧场 日第三批 永宁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 序号 名 称 年代 类 型 地 址 保护管理机构 公布批次时间 备注 55 望远清真寺 清 古建筑 永宁县望远红旗村 永宁县文物管理所 日第二批 56 雷祖庙 清 古建筑 永宁县李俊镇雷台村 永宁县文物管理所 日 第三批 贺兰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7处) 序号 名 称 年代 类 型 地 址 保护管理机构 公布批次时间 备注 57 贺兰山白虎沟沟口烽火台 明代 古遗址 贺兰县洪广镇金山村 贺兰县文化旅游广播电视局 日 第一批 58 金山林场 西北遗址 新石器时代 古遗址 贺兰县洪广镇金山村金山林场西北侧 贺兰县洪广镇金山 林场、贺兰县文广局 日 第一批 59 插旗口窑址 西夏 古遗址 贺兰县洪广镇金山村插旗口头道沟营林区 贺兰山森林管理局 贺兰县文广局 日 第一批 60 拜寺口殿台子遗址 西夏 古遗址 贺兰县洪广镇金山村拜寺口西端贺兰山分水岭下 贺兰山森林管理局 贺兰县文广局 日 第一批 61 苏峪口岩画 待定 石窟寺及石刻 贺兰县洪广镇金山村苏峪口滑雪场南侧 贺兰山苏峪口管理处 贺兰县文广局 日 第一批 62 大西峰沟岩画 待定 石窟寺及石刻 市贺兰县洪广镇金山村大西峰沟 贺兰山森林管理局 贺兰县文广局 日 第一批 63 小西峰沟岩画 待定 石窟寺及石刻 贺兰县洪广镇金山村贺兰山小西峰沟沟内 贺兰山森林管理局 贺兰县文广局 日 第一批 64 鹿盘沟高台 建筑遗址 西夏 古遗址 贺兰县洪广镇金山村插旗口鹿盘寺北1000米 贺兰山森林管理局 日第二批 65 插旗口鹿盘寺北圆形烽火台 明 古遗址 贺兰县洪广镇金山村插旗口鹿盘寺北1000米 贺兰山森林管理局 贺兰县文广局 日第二批 66 贺兰山白虎沟西烽火台 明 古遗址 贺兰县洪广镇金山村北与平罗交界处的白虎沟内 贺兰山森林管理局 贺兰县文广局 日第二批 67 洪广营城址 明 古遗址 贺兰县洪广镇洪广村二组 洪广镇、贺兰县文广局 日第二批 68 金贵通昌南寺 清 古建筑 贺兰县金贵镇通昌村 通昌南寺寺管会 贺兰县文广局 日第二批 69 新平百雀寺 1982年 古建筑 贺兰县习岗镇新平村三社 新平百雀寺寺管会 贺兰县文广局 日第二批 70 立岗圆光寺 1862年 古建筑 贺兰县立岗镇 贺兰县文化旅游广播电视局 日第二批 71 拜寺口石刻 明 石窟寺及石刻 贺兰县洪广镇金山村拜寺口沟 贺兰山森林管理局 贺兰县文广局 日第二批 72 金山防洪堤 1977年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贺兰县洪广镇金鑫村西干渠西侧1500米 洪广镇金鑫村委会 贺兰县文广局 日第二批 73 黎明满达桥 提水闸 1958年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市贺兰县习岗镇黎明村十一社 唐徕渠管理处 贺兰县文广局 日第二批 灵武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5处) 序号 名 称 年代 类 型 地 址 保护管理机构 公布批次时间 备注 74 三道沟新石器遗址 新石器时代 古遗址 灵武市临河镇下桥村 灵武市文物管理所 日 第一批 75 鸳鸯湖新石器遗址 新石器时代 古遗址 灵武市宁东镇东湾村 灵武市文物管理所 日 第一批 76 怀远将军郭氏墓葬区 清 古墓葬 灵武市白土岗乡石沟驿 灵武市文物管理所 日 第一批 77 清道光杨氏 墓葬区 清 古墓葬 灵武市宁东镇回民巷村 灵武市文物管理所 日 第一批 78 清乾隆梁公墓 清 古墓葬 灵武市临河乡横城村南 灵武市文物管理所 日 第一批 79 龙骨梁古生物化石 中新世 其他 灵武市宁东镇清水营村 灵武市文物管理所 日 第一批 80 杨洪桥东狱庙 清 古遗址 灵武市东塔镇 灵武市文物管理所 日 第二批 81 东王庙遗址 明 古遗址 灵武市宁东镇 灵武市文物管理所 日 第二批 82 马跑泉山神庙遗址 清 古遗址 灵武市宁东镇 灵武市文物管理所 日 第二批 83 马跑泉西夏 居住遗址 西夏 古遗址 灵武市宁东镇 灵武市文物管理所 日 第二批 84 东湾城障遗址 明 古遗址 灵武市宁东镇 灵武市文物管理所 日 第二批 85 清水营古砖窑遗址 明 古遗址 灵武市宁东镇 灵武市文物管理所 日 第二批 86 赵家寨子遗址 清 古遗址 灵武市宁东镇 灵武市文物管理所 日 第二批 87 六墩子遗址 明 古遗址 灵武市宁东镇 灵武市文物管理所 日 第二批 88 沙葱沟庙台 遗址 明 古遗址 灵武市临河镇 灵武市文物管理所 日 第二批 89 马鞍山甘露寺 宋、明 古遗址、古建筑 灵武市临河镇 灵武市文物管理所 日 第二批 90 黄刺墩城障 明 古遗址 灵武市临河镇 灵武市文物管理所 日 第二批 91 白塔水村落 遗址 宋 古遗址 灵武市白土岗乡 灵武市文物管理所 日 第二批 92 黎家寨子遗址 清 古遗址 灵武市白土岗乡 灵武市文物管理所 日 第二批 93 红柳坑居住 遗址 清 古遗址 灵武市白土岗乡 灵武市文物管理所 日 第二批 94 台子清真大寺 清 古遗址 灵武市崇兴镇 灵武市文物管理所 日 第二批 95 郭家寨子遗址 清 古遗址 灵武市马家滩镇 灵武市文物管理所 日 第二批 96 二道沟 汉墓葬群 汉 古墓葬 灵武市临河镇 灵武市文物管理所 日 第二批 97 高庙 明 古建筑 灵武市区 灵武市文物管理所 日 第二批 98 白雀寺石窟 元 石 窟 灵武市白土岗乡 灵武市文物管理所 日 第二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贺兰山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