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FOF产品是怎么选私募基金管理人排名的

FOF优选长期跟踪观察的私募管理人
来源:中国证券报
  近期,FOF产品成为财富市场的新宠,不少公募机构、私募机构都开始着手发展FOF。鹏华资产副总经理兼FOF投资管理部负责人徐亚男表示,FOF能起到分散投资、平滑风险、合理定位风险与投资收益比的作用,在经济新常态、财富管理新常态下将迎来巨大发展机会。而鹏华资产开展FOF主动管理,优选经过长期跟踪观察,有持续获取正回报能力的私募基金管理人。  中国证券报:你们如何挑选优质私募管理人或私募产品?  徐亚男:在选择私募管理人或产品之前,我们首先会明确地刻画、定义产品的风险收益特征,这相当于产品的宪法、灵魂。然后再根据确定的产品属性针对性筛选底层基金。数量分析+深入调研这是对FOF管理人筛选底层基金工作的概况。数量分析的科学性及调研的全面性才是选择的关键,这与行业沉淀密不可分。鹏华资产FOF团队建有独立的统计分析系统,协助甄选基金。在对多年积累底层基金数据、市场行为特征、策略有效性等信息分析基础上,通过严格仓位控制和资产配置研究支持,来完成特定风险收益特征的FOF产品管理。  中国证券报:与其他类产品相比,FOF产品有哪些特征?  徐亚男:FOF产品最大的特征就是降低风险、波动。从风险收益比角度看,投资FOF产品比直接投资二级市场或买入单个私募产品有较大优势。我们的FOF组合中,挑选的私募基金管理人都是经长期跟踪观察,有持续获取超额回报能力的机构。
相关搜索:
频道推荐星空热点热点频道你们FOF产品是怎么选私募基金管理人的?_突袭网
当前位置&:&&&&你们FOF产品是怎么选私募基金管理人的?
热门标签:&
你们FOF产品是怎么选私募基金管理人的?
编辑:张俊评论:
据了解,机构在渠道发行FOF产品,几乎每场路演都有客户经理问:你们FOF产品是怎么选私募基金管理人的?这的确是一个困扰投资人多年的难题,而这正是很多FOF产品设立的初衷。
目前国内私募市场已经发展到了一定阶段,私募基金数量超过27000只,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去挑选一只“好”的私募基金?
一、小胜靠智,大胜靠德
我们选择FOF的子基金管理人,最根本、最底线的一点是要求大家赚钱的理念是一致的,就是做投资、做资产管理,是要赚企业真正增长的钱,而不是赚炒作、讲故事、吹泡沫的钱。
管理客户的资金,基金管理人的价值观和品德与业绩一样重要,甚至比业绩还要重要。这就像一个楼的地基一样,只有在坚实的地基上才能建造稳固的大楼。做事先做人,这个道理在任何行业、任何人的人生中都是最最最重要的事情。没有这个,不要谈其他。
去年一波迅速起来的牛市给私募基金大发展创造了一个非常好的环境,但是我们看到很多根本没亲自做过投资的人都敢出来发行私募产品募集资金替客户做投资,这很可怕,这部分人是觉得可以出来迅速搞一把,赚了就值了,没赚做不下去了也没什么损失。这种投机的心态本身就反映出了管理人的基本价值观有问题,是不负责任的。
私募机构的一个角色是资产管理人,另一个角色是个人创业者。第一个角色相对容易跟踪,但第二个角色才是体现人性根本之所在,这里包含了这家私募核心人员的人品、价值观、宽容度、合作精神、分享精神,正是这些才能造就他形成一个什么样的第一个角色的展示。几个核心的合伙人是基于什么基础走在一起的,过程中是怎么磨合的,他们团队的稳固才是好的业绩产生的基础。
我们作为一家私募机构,也属于创业者,深知其中的各种艰辛和考验人性之处。比如某量化投资擅长的公司,A合伙人盗用了B合伙人写的模型后把B合伙人赶走,比如某主动管理擅长宏观对冲的私募,他的实际看宏观的团队集体出走导致业绩下滑。这些都是普通投资人、甚至金融业内的人士都不一定跟踪得到的重要变化。这些变化对业绩有着相对长期深远的影响,出现这种现象的时候,绝不是我们等一等,给他们时间他们就能改善业绩的。
个人合伙创业和大家原来所在的公募、券商资管等平台的有大集团股东背景的时候是完全不同的,现在私募的核心人物也多是其公司的大老板,能在原来公募的平台上做出出色的业绩,未必能够管理好一个公司或一个投研团队。这些都是我们考量的重要内容。还有,一些管理人奔私成名后,管理的规模逐步增大,除了考虑到他及他的团队投资管理的规模边界、投资方向的边界,
更重要的是观察他在个人财富得到巨大增长后是不是仍旧视投资为他最感兴趣的事业,是不是公司就变得程序化商业化了,有一些已成名的基金经理已经慢慢的分心去投资影视公司、互联网公司等等,这些不是说一定不好,但是看他的精力在往哪方面转移,这些也对二级市场产品业绩有巨大的影响。所以,投资跟所有的行业都一样,只有发自内心的喜欢才能够既在艰难的时候坚持度过,在富贵的时候依然如故的坚持。这些也是投资人无法观测的内在因素。
我们认为“管理人的品质、赚钱的根本逻辑”是非常重要的根本,这个基础如果是歪的,那么无论他取得过什么样优秀的业绩,这也是无法持续的,或者说这不是我们敢要的,因为里面蕴含了巨大的潜在风险,这种风险一旦爆发对客户而言是毁灭性的,绝不是市场简单短期下跌20%那么简单。在本质价值观、价值理念一致的基础下,我们再去寻找投资策略、投资研究方法、对选择标的的偏好等等不同风格的人进行投资从而分散风险。
二、只有纯粹与专注,才值得信赖与托付
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只有纯粹、专注做投资的人,才值得我们将投资人的资金予以托付。什么叫纯粹?就是这些人是骨子里热爱投资(热爱投资和热爱金钱不是同一个概念),公司为了做好投资非常勤奋地去了解上市、去做基本面研究,投资收益对他们而言是第一位的。他们对自己管理的规模边界有着很深刻的认知,运营公司并不完全是一种商业化运作企业的手段。
纯粹意味着他们并不是整天算计我规模到多少亿我就能收多少管理费,而是我应该怎么做才能提高投资收益。比如,某私募公司A,要求所有的基金经理各自管理的规模都不允许超过30亿的边界,他们认为在这个范畴内才可以有效的替客户赚到合理的收益,他们希望在替客户赚取的收益中进行分成,而不是无限度扩大规模去赚取管理费。又比如,某私募公司B,愿意拿出大量的公司成本投入在研究团队的建设上,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防范大的风险和有机会覆盖到更好的企业标的,最终为客户投资到更好的公司赚取收益。
专注意味着他的时间精力大部分都放在投资上。
我们想想,一个基金经理如果天天把时间和精力耗在这种对外的演讲和培训上,请问他什么时候做调研,什么时候能安静的思考投资,当市场发生突变时他怎么及时的采取应对措施。后来有了微信,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习惯和交流方式,我们都加入了很多群,基金经理也是。在很多知名券商的研究群里,里面不乏有知名的私募大佬,有些人无时不刻在微信中发表言论。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知道这样的管理人用什么时间、用多少时间去做深入的研究工作。我们真正选择的基金经理,不管取得什么样辉煌的业绩,无一不是低调、专心投资、心无旁骛、甚至有点不识人间烟火,投资绝不是件容易的事,即使再有天分,也需要一如既往常年的用功,不敢懈怠。这才是优秀资产管理人的本质。
其实客户经理或客户喜欢见到基金经理,非常可以理解,希望能跟他们做交流,随时听到他们对市场的看法也很正常,就像我们去医院一定要见到专家跟我们说几句我们才放心。可投资跟看病又不尽相同,市场是千变万化的,好的基金经理不愿意轻易到处乱说,是因为他们觉得必须是内心非常坚定相信的东西他们才肯说,如果随便应对了外面的培训,不是把自己的思绪说乱了,就是在敷衍受众。
我们作为客户经理或客户如果有条件其实更应该多了解的是基金经理的风格、为人、理念,至于他短期对市场怎么看对我们自己在实际操作中毫无帮助,因为其操作也有可能千变万化,影响他们操作的因素非常繁多和复杂。
所以负责任的基金经理不会给大家推介股票,因为即使他们看好了一家公司,他们操作的过程可能是漫长的,分多次的买入,可能中间考虑大环境的系统性风险、考虑产品的总体仓位等等,都会做可能的波段操作。买入后股价也可能继续下跌,基于对标的公司深入常年的了解跟踪,他们拿得住,也懂得在突发的市场环境下如何处理。这也是我们投资人选择专业的基金经理为我们管理资产的主要原因。
三、透过内在看本质,探究业绩背后的成因
统计数据能告诉我们,这个基金经理过去是什么样的,他管理的基金呈现出来什么特征,但是它不能告诉我们这样的业绩是由什么组成的?是偶然还是必然?未来是不是可持续?他真正的投资风格是什么?这个基金经理是真的擅长于这种风格还是凑巧?
一个专业做投资的人,其根本理念和原则变来变去是非常可怕的事。只有研究非常深入,他们才能有效固执地坚持度过其标的持有周期中比较痛苦的阶段。通过数据,我们要去判断基金经理的投资逻辑是什么,与他的投资行为是否相符,是否真正做到知行合一。比如,有的基金经理宣称自己是价值投资者,通过精选个股来获取超额收益。
但是,通过仔细的梳理真实交易数据,我们发现它过于频繁调整仓位,换手率极高,平均持股时间也比较短。显然,这位基金经理属于“言行不一”。比如,有些基金在某一年突然发生了风格漂移,仓位控制、行业偏好等都发生了重大变化。虽然变化不一定是坏事,但风格漂移往往意味着风险,我们需要更多的时间对这位基金经理的新风格进行观察和确认。
通过数据,还需要细致分析业绩背后的组成。我们会进一步细化分析收益率的来源,分阶段取数据进行交叉重叠分析。例如某基金经理在过去6~7年这个管理周期内,中间有一轮巨大的牛市,虽然总收益率看起来比较惊人,但是如果把牛市的阶段除去,你会发现他的年化收益比之前低了好多。
这个时候就要判断,他熊市的周期跌了多少,比如2008年,市场跌了70%,这个人只跌了20%,结合他整体的业绩说明他回撤控制的很好;但是年他的增长很小,说明他不是一个小盘股的风格。最终我们就要判断什么大的市场环境下适合配置这个人的产品,配置他的产品在你的整个投资组合里需要给你起到一个什么作用。
关于回撤,也经常有客户经理问到某个子基金的回撤到达多少,FOF基金就会马上赎回。这不是能一概而论给出明确答案的问题,量化指标的意义不是机械地根据它做决策,而是给我们决策提供一个参考。我们的风控流程是子层短期跌幅过大时,需要马上了解原因,探究大幅下跌的原因究竟是什么,然后才能做出是否调整的判断。
曾经一个子基金大比例投资了某个上市公司,之后该公司停牌,停牌期间遇到了股灾3.0,按照指数收益法对停牌股票进行估值,这个子层产品出现了基金净值短期比较大幅的下滑。我们深入沟通后了解到他们对该上市公司有着非常深入长期的研究和跟踪,非常有信心在中长期有着优秀不俗的表现,我们最后的选择是继续持有。如果仅仅依靠量化指标,这个时候赎回是非常不明智的,因为后来该公司业绩爆发带来的大幅增长,你的客户永远享受不到了。
四、投后管理,定性比定量更重要
我们决定选择一个私募基金管理人,其实选择的是他的管理能力。管理能力不仅在于行业个股的挖掘选择和配置,更在于他们对其认为真正好的东西合理坚持的能力和卖出时点的判断能力。我们经常听身边的人夸赞自己说搞到一只好股票,赚了多少多少,可是然后呢?这只股票获利多少你会卖出?卖出之后你投资什么?这样的成功是基于什么?这样成功的概率有多大?可复制性有多强?你敢把所有的可投资资产全仓投入么?这些都是投资管理能力的体现。
在选择一个子基金管理人后,通常情况下,决定赎回或放弃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定性的,而不是定量的。这就跟基金经理选择是否重仓买入一只股票一样,事前的深入研究是最好的风控。投资之前,我们会从定量、定性对该子基金管理人进行多维度的考察和观测,慎重的决策。而投资之后,只要这个基金管理人的基本面未曾发生重大变化,我们就会给他们时间,即使有短期的回撤,那么我们也需要承受。
当然,频密的沟通交流和跟踪观察是必不可少的。例如,当一个子基金周净值回撤超过5%时,信恒资本的风控会自动预警,我们就会及时了解造成回撤的原因到底是什么。每个季度我们会对所有的子基金的业绩做一个详细的归因分析,分解它业绩的贡献是由哪些因子组成,投资动作是否存在变形等等。我们更看重的基本面是否发生重大变化,包括:投研团队是否有重大变动,核心投资人员的稳定性,投资理念的一致性,管理规模是否超出了能力边界等等。
五、没有万能的基金,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在基金行业从业十几年,我被问到最多的问题是:“你给我推荐一只好基金吧。”相信这也是金融从业人员被身边的亲朋好友问到的最多的问题之一。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需要先想清楚一个问题,什么基金对你而言是“好的”?“好”基金是一成不变的吗?多长时间的“好”才算是“好”基金?
大家熟知的千里马遇伯乐的故事,往往用来比喻人才也需要伯乐挖掘和赏识。但是,我们换个角度来看,即使是千里马,也不是什么样的活儿都能干,它能日行千里征战,却不适合拉盐车。同样的道理对基金也适用,如果有人告诉你有一只基金能适应所有的市场环境,不管市场如何风云变换,它都能良好适应,那么你基本可以判定这只基金可能什么市场环境都做不好。
了解自己。在寻找合适的基金之前,我们应该先比较清晰地了解自己的实际投资需求,别冲动,一定不能抱着“博一把”的心态去选择产品、做投资。投资应该是一件持续一生的事情。在选择基金之前,先系统性地梳理自己的家庭财富状况,我们有多少资产可以拿去投资,这其中有多少可以相对长线持有,有多少需要保持流动性?有多少可以承担大一些的波动、风险?有多少必须风险非常小?对每一类资产的比重如何分配比较恰当?能承受多大的风险、波动率?对投资收益的预期标准是怎样的?等等。
如果我们投资之前能先冷静地衡量好这些问题,我们后续的投资就会变得更有方向性,会理智许多。其实更准确的来说,我们赚的不是二级市场的钱,而是我们性格的钱。
很矛盾的现象,但是在基金行业很普遍,为什么?很多投资者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而选择过早赎回。实际上,即使是点申购这只基金的投资者,如果持有到2009年,也回到当时申购的净值,遗憾的是,很多投资者在2008年的大幅下跌阶段无法承受而选择了赎回。所以,要寻找“好”的基金,先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投资期限。
了解基金管理人。基金经理是一只基金的灵魂所在,基金经理也是人,每个人都会有情绪、能力的波动曲线,这是由多种复杂的因素累加形成的。我们所定义的好的基金,一般都有突出的投资风格和偏好,也有比较明确的适合的市场环境。在了解自己投资需求的基础上,我们分析当前及未来的市场阶段和风格,然后再去寻找合适这种风格的基金。这就涉及到投资的组合配置、持续跟踪和动态调整。
1998年契约式基金在中国诞生后,经历过三轮大熊大牛的周期,让“理财”、“财富管理”为越来越多的客户所重视,也使得FOF基金在国内应运而生。就像最开始大家都自己炒股,因为就那么几家上市公司。随着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上市,良莠不齐,股票不好选择了之后,契约式的基金产品应运而生,出现了基金经理这个专业的群体。
那么专业做二级市场的人和团队越来越多了之后,加之各种产品策略、衍生工具不断出现,选择产品变得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有专业选择产品、选择二级市场投资管理人的团队出现,这就是专业的FOF团队。
目前国内市场上有不少FOF基金,很多FOF基金就是简单地选择二级市场上最知名的基金经理,然后把募集到的资金在这些人的产品中进行简单分配,这是一个误区,市场上已经有些机构做出了这样配置的FOF,其业绩大家可以自己去了解。
主要原因就是每个知名的私募大佬也都有不适合他风格的市场环境出现,也会有他业绩波动的大周期,当他业绩出现比较大波动的时候,我们是继续坚定持有还是赎回,是继续加仓还是减仓,这都需要非常了解他的风格以及对当时的市场大环境有判断能力才能决定。选择基金管理人不仅需要事前的研究分析确定,还需要投后管理、动态调整,这是事后的跟踪及平衡能力。市场上不存在万能的基金,在相应的市场环境下配置合适的基金才是最好的。
六、投资是一件长期的事情,需要时间积淀
寻找到可以持续赚钱的道路,是投资上非常重要的事,培养自己一个好的投资习惯和心态也非常重要。人的本性是贪婪的懒惰的,如果不刻意用好的正确的习惯约束自己,长此以往很容易走上歪路。
一个真正价值型的投资经理,在去年那样大的疯狂的牛市里肯定很煎熬,明明按照价值衡量体系所有的东西都贵,一些完全没有实体业绩支撑但“飞在风口上的猪们”反倒大幅超越有很好业绩支撑的公司,股价飞到了天上,买了就浮盈很多。这个时候也许他抄几只短期赚个快钱是很容易的,可是这就破坏了他长期坚守的投资习惯,人会为了某一次侥幸再尝试下一次以致更多次,这对个人的修为、职业的修为是很致命的诱惑和破坏。
作为个人投资者也一样应该养成一种好的投资习惯、投资心态,投资理财毕竟是我们一直要持续做的事情,看长期、看稳定、找适合的人帮我们管理、有效的分散才能长久。切记我们炒股也好,投产品也好,最终目的是为了长期赚钱,不是为了短期的爽快,也不是计较短期波动能够解决长期的投资策略问题。
大家应该在清晰了解自己的投资需求、选择产品和管理人上多花功夫,买入前多做功课,一旦理智地投入进去,应该适度长期持有,而不是每天每周看净值,让净值短期的涨涨跌跌影响我们正确的投资心态,或者短期内频繁的调整更换产品,这样不仅不会有好的投资收益,也影响了大家的生活,这就背离了你要找到专业人士替你投资的初衷。所以,把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机构来做,与时间为友,立足长远,选择一个好的基金管理人并长期持有吧!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更多精彩 >>>多管理人投资模式盛行 FOF是主流
(原标题:多管理人投资模式盛行)
刚刚过去的2015年,多引得市场广泛关注。数据显示,不仅FOF(基金中的基金)全年发行量是以往历年发行总量的两倍,MOM(管理人的管理人基金)在2015年以来成立的产品数量也多达78只,而截至2015年12月底,历史上也只发行过107只MOM产品。业内人士认为,在市场本身宽幅震荡,且私募基金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中,多管理人投资模式基金的发展可谓赶上“天时、地利、人和”,包括银行、券商、第三方财富管理公司等机构都在发力此类产品,争抢一席之地。多管理人投资模式盛行不仅是FOF,MOM时下也正被越来越多财富管理机构所青睐,与FOF、TOT并列为三大多管理人投资模式。根据私募排排网数据,截至2015年12月底,历史上发行了107只MOM基金,目前运行中的MOM策略产品有103只,其中,运行满一年的8只产品近一年来收益率为22.63%;另外,在2015年有业绩记录的27只产品平均年化收益率为12.81%;同时,74.07%产品获得正收益,而同期指数涨幅为5.58%,跑赢大盘。而在2015年6月至8月的股灾期间,有业绩记录的42只MOM基金平均仅回撤7.21%,同期沪深300指数暴跌30.46%,远远跑赢大盘,同时也跑赢私募排排网八大策略私募基金的8.96%回撤,更是大幅跑赢组合基金里其他类型产品,策略灵活的优势十分明显。而在所有收录的产品中,2015年以来成立的产品数量多达78只,成为发展最快的一年。目前国内MOM主要集中于私募基金投资,虽然银行、券商、信托都在抢滩MOM市场,但是更多的MOM管理人还是私募基金管理人和第三方财富管理机构。值得注意的是,越来越多的第三方财富管理机构,利用自己在私募基金评级、排名领域的多年积淀,开始打造属于多管理人产品,除上述私募排排网即将发行的MOM外,还包括好买财富已发行的新方程FOF系列产品、格上理财FOF产品,以及展恒理财旗下的弘酬投资,也是专门致力于FOF投资的私募基金管理人。业内人士称,从国内私募基金的庞大体量来看,多管理人投资组合基金的发展空间巨大。按照美国资本市场的比例,多管理人基金数量占共同基金数量比例超15%,以此估算,国内MOM基金的成立大幕才刚刚拉开,未来广阔的前景值得期待。不过上述人士提醒,自2015年底基协会发布《私募投资基金募集行为管理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以来,私募基金的销售资格问题成为业内焦点。目前,除了部分因为原来包含公募销售业务而已经获得基金销售业务牌照的机构,例如好买、恒天、展恒等,其他几家大型私募销售机构正在申请基金销售牌照,这在未来将成为独立发售MOM或FOF的必备条件。FOF是主流尽管FOF和MOM基金控制风险、获取高收益的秘密都在于精选投顾、策略灵活、资产配置,但眼下前者似乎比后者获得了市场更多的认可和关注。
济安金信基金评价中心主任王群航认为,广义上看,MOM实际是FOF的一种形式,而在实际操作中,MOM管理会存在单账户问题,即当某个基金经理被纳入一个MOM组合中,基金经理会为此笔资金单独开设账户,单独进行管理,而当基金经理开设多个账户时,不同账户之间的管理和交易会存有潜在的精力和资源分配不均问题,如果基金经理旗下所有资金都是单账户形式,对于基金经理而言的边际成本并不合算,交易、清算、托管、资金往来的各个环节都会给基金管理人带来更大的工作量,时间和管理成本更大。并且,对于同个基金经理而言,如果所管基金都采取复制策略的方式,同质化的多只产品在交易时会产生冲击成本和市场波动性问题;但如果不采取复制策略方式,对基金经理本身的投资风格存在挑战。相较之下,FOF在实际操作中的资金管理和账户管理更加便捷,料将成为未来多管理人投资组合基金的主流。
本文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作者:徐文擎
责任编辑:钟齐鸣_NF5619
关键词阅读:
不做嘴炮 只管约到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深度好文)筛选FOF产品,基金经理人,这些一定要知道!
来源:果实资本
据了解,机构在渠道发行FOF产品,几乎每场路演都有客户经理问:你们FOF产品是怎么选私募基金管理人的?这的确是一个困扰投资人多年的难题,而这正是很多FOF产品设立的初衷。
目前国内私募市场已经发展到了一定阶段,私募基金数量超过27000只,鱼龙混杂,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去挑选一只“好”的私募基金?到底什么样的私募基金才是“好”基金?希望这篇万字长文能给大家一些收获和启发。仅供大家参考!
一、小胜靠智,大胜靠德
我们选择FOF的子基金管理人,最根本、最底线的一点是要求大家赚钱的理念是一致的,就是做投资、做资产管理,是要赚企业真正增长的钱,而不是赚炒作、讲故事、吹泡沫的钱。
管理客户的资金,基金管理人的价值观和品德与业绩一样重要,甚至比业绩还要重要。这就像一个楼的地基一样,只有在坚实的地基上才能建造稳固的大楼。做事先做人,这个道理在任何行业、任何人的人生中都是最最最重要的事情。没有这个,不要谈其他。
去年一波迅速起来的牛市给私募基金大发展创造了一个非常好的环境,但是我们看到很多根本没亲自做过投资的人都敢出来发行私募产品募集资金替客户做投资,这很可怕,这部分人是觉得可以出来迅速搞一把,赚了就值了,没赚做不下去了也没什么损失。这种投机的心态本身就反映出了管理人的基本价值观有问题,是不负责任的。
举个负责任的管理人的例子有一个我们第一只FOF基金准备投资的子层管理人,第一波股灾造成了他节奏的混乱,他自己管理的老产品出现了很大幅度的业绩下滑,他主动提出来不让我们投他,说需要时间调整一下情绪和节奏,等他自己觉得恢复常规状态后再讨论是否继续合作。这是真正为投资人负责任的做法,是基本职业道德的体现,也是我们FOF基金选择子层管理人非常重视的非量化指标。这些指标是普通投资人没有机会去了解的,但确实是创造业绩最坚实最重要的基础。
私募机构的一个角色是资产管理人,另一个角色是个人创业者。第一个角色相对容易跟踪,但第二个角色才是体现人性根本之所在,这里包含了这家私募核心人员的人品、价值观、宽容度、合作精神、分享精神,正是这些才能造就他形成一个什么样的第一个角色的展示。几个核心的合伙人是基于什么基础走在一起的,过程中是怎么磨合的,他们团队的稳固才是好的业绩产生的基础。
我们作为一家私募机构,也属于创业者,深知其中的各种艰辛和考验人性之处。比如某量化投资擅长的公司,A合伙人盗用了B合伙人写的模型后把B合伙人赶走,比如某主动管理擅长宏观对冲的私募,他的实际看宏观的团队集体出走导致业绩下滑。这些都是普通投资人、甚至金融业内的人士都不一定跟踪得到的重要变化。这些变化对业绩有着相对长期深远的影响,出现这种现象的时候,绝不是我们等一等,给他们时间他们就能改善业绩的。
个人合伙创业和大家原来所在的公募、券商资管等平台的有大集团股东背景的时候是完全不同的,现在私募的核心人物也多是其公司的大老板,能在原来公募的平台上做出出色的业绩,未必能够管理好一个公司或一个投研团队。这些都是我们考量的重要内容。还有,一些管理人奔私成名后,管理的规模逐步增大,除了考虑到他及他的团队投资管理的规模边界、投资方向的边界,
更重要的是观察他在个人财富得到巨大增长后是不是仍旧视投资为他最感兴趣的事业,是不是公司就变得程序化商业化了,有一些已成名的基金经理已经慢慢的分心去投资影视公司、互联网公司等等,这些不是说一定不好,但是看他的精力在往哪方面转移,这些也对二级市场产品业绩有巨大的影响。所以,投资跟所有的行业都一样,只有发自内心的喜欢才能够既在艰难的时候坚持度过,在富贵的时候依然如故的坚持。这些也是投资人无法观测的内在因素。
我们认为“管理人的品质、赚钱的根本逻辑”是非常重要的根本,这个基础如果是歪的,那么无论他取得过什么样优秀的业绩,这也是无法持续的,或者说这不是我们敢要的,因为里面蕴含了巨大的潜在风险,这种风险一旦爆发对客户而言是毁灭性的,绝不是市场简单短期下跌20%那么简单。在本质价值观、价值理念一致的基础下,我们再去寻找投资策略、投资研究方法、对选择标的的偏好等等不同风格的人进行投资从而分散风险。
二、只有纯粹与专注,才值得信赖与托付
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只有纯粹、专注做投资的人,才值得我们将投资人的资金予以托付。什么叫纯粹?就是这些人是骨子里热爱投资(热爱投资和热爱金钱不是同一个概念),为了做好投资非常勤奋地去了解上市公司、去做基本面研究,投资收益对他们而言是第一位的。他们对自己管理的规模边界有着很深刻的认知,运营公司并不完全是一种商业化运作企业的手段。
纯粹意味着他们并不是整天算计我规模到多少亿我就能收多少管理费,而是我应该怎么做才能提高投资收益。比如,某私募公司A,要求所有的基金经理各自管理的规模都不允许超过30亿的边界,他们认为在这个范畴内才可以有效的替客户赚到合理的收益,他们希望在替客户赚取的收益中进行分成,而不是无限度扩大规模去赚取管理费。又比如,某私募公司B,愿意拿出大量的公司成本投入在研究团队的建设上,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防范大的风险和有机会覆盖到更好的企业标的,最终为客户投资到更好的公司赚取收益。
专注意味着他的时间精力大部分都放在投资上。在金融行业从业十几年,我们见过很多基金经理研究员。我的老东家在经过了2007年牛市后,不再轻易允许投研人员公开发表观点、谨慎审批投研人员参加各类培训演讲活动。起初我们也很不理解,觉得公司过于保护基金经理,他们不出去路演,销售怎么做。后来慢慢的体会,这样是对的,是对业绩有好处的。
我们想想,一个基金经理如果天天把时间和精力耗在这种对外的演讲和培训上,请问他什么时候做调研,什么时候能安静的思考投资,当市场发生突变时他怎么及时的采取应对措施。后来有了微信,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习惯和交流方式,我们都加入了很多群,基金经理也是。在很多知名券商的研究群里,里面不乏有知名的私募大佬,有些人无时不刻在微信中发表言论。
这样的管理人果实资本是不敢加入FOF的基金核心跟踪池的,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知道这样的管理人用什么时间、用多少时间去做深入的研究工作。我们真正选择的基金经理,不管取得什么样辉煌的业绩,无一不是低调、专心投资、心无旁骛、甚至有点不识人间烟火,投资绝不是件容易的事,即使再有天分,也需要一如既往常年的用功,不敢懈怠。这才是优秀资产管理人的本质。
其实客户经理或客户喜欢见到基金经理,非常可以理解,希望能跟他们做交流,随时听到他们对市场的看法也很正常,就像我们去医院一定要见到专家跟我们说几句我们才放心。可投资跟看病又不尽相同,市场是千变万化的,好的基金经理不愿意轻易到处乱说,是因为他们觉得必须是内心非常坚定相信的东西他们才肯说,如果随便应对了外面的培训,不是把自己的思绪说乱了,就是在敷衍受众。
我们作为客户经理或客户如果有条件其实更应该多了解的是基金经理的风格、为人、理念,至于他短期对市场怎么看对我们自己在实际操作中毫无帮助,因为其操作也有可能千变万化,影响他们操作的因素非常繁多和复杂。
所以负责任的基金经理不会给大家推介股票,因为即使他们看好了一家公司,他们操作的过程可能是漫长的,分多次的买入,可能中间考虑大环境的系统性风险、考虑产品的总体仓位等等,都会做可能的波段操作。买入后股价也可能继续下跌,基于对标的公司深入常年的了解跟踪,他们拿得住,也懂得在突发的市场环境下如何处理。这也是我们投资人选择专业的基金经理为我们管理资产的主要原因。
三、透过内在看本质,探究业绩背后的成因
统计数据能告诉我们,这个基金经理过去是什么样的,他管理的基金呈现出来什么特征,但是它不能告诉我们这样的业绩是由什么组成的?是偶然还是必然?未来是不是可持续?他真正的投资风格是什么?这个基金经理是真的擅长于这种风格还是凑巧?
一个专业做投资的人,其根本理念和原则变来变去是非常可怕的事。只有研究非常深入,他们才能有效固执地坚持度过其标的持有周期中比较痛苦的阶段。通过数据,我们要去判断基金经理的投资逻辑是什么,与他的投资行为是否相符,是否真正做到知行合一。比如,有的基金经理宣称自己是价值投资者,通过精选个股来获取超额收益。
但是,通过仔细的梳理真实交易数据,我们发现它过于频繁调整仓位,换手率极高,平均持股时间也比较短。显然,这位基金经理属于“言行不一”。比如,有些基金在某一年突然发生了风格漂移,仓位控制、行业偏好等都发生了重大变化。虽然变化不一定是坏事,但风格漂移往往意味着风险,我们需要更多的时间对这位基金经理的新风格进行观察和确认。
通过数据,还需要细致分析业绩背后的组成。我们会进一步细化分析收益率的来源,分阶段取数据进行交叉重叠分析。例如某基金经理在过去6~7年这个管理周期内,中间有一轮巨大的牛市,虽然总收益率看起来比较惊人,但是如果把牛市的阶段除去,你会发现他的年化收益比之前低了好多。
这个时候就要判断,他熊市的周期跌了多少,比如2008年,市场跌了70%,这个人只跌了20%,结合他整体的业绩说明他回撤控制的很好;但是年他的增长很小,说明他不是一个小盘股的风格。最终我们就要判断什么大的市场环境下适合配置这个人的产品,配置他的产品在你的整个投资组合里需要给你起到一个什么作用。
关于回撤,也经常有客户经理问到某个子基金的回撤到达多少,FOF基金就会马上赎回。这不是能一概而论给出明确答案的问题,量化指标的意义不是机械地根据它做决策,而是给我们决策提供一个参考。我们的风控流程是子层短期跌幅过大时,需要马上了解原因,探究大幅下跌的原因究竟是什么,然后才能做出是否调整的判断。
曾经一个子基金大比例投资了某个上市公司,之后该公司停牌,停牌期间遇到了股灾3.0,按照指数收益法对停牌股票进行估值,这个子层产品出现了基金净值短期比较大幅的下滑。我们深入沟通后了解到他们对该上市公司有着非常深入长期的研究和跟踪,非常有信心在中长期有着优秀不俗的表现,我们最后的选择是继续持有。如果仅仅依靠量化指标,这个时候赎回是非常不明智的,因为后来该公司业绩爆发带来的大幅增长,你的客户永远享受不到了。
四、投后管理,定性比定量更重要
我们决定选择一个私募基金管理人,其实选择的是他的管理能力。管理能力不仅在于行业个股的挖掘选择和配置,更在于他们对其认为真正好的东西合理坚持的能力和卖出时点的判断能力。我们经常听身边的人夸赞自己说搞到一只好股票,赚了多少多少,可是然后呢?这只股票获利多少你会卖出?卖出之后你投资什么?这样的成功是基于什么?这样成功的概率有多大?可复制性有多强?你敢把所有的可投资资产全仓投入么?这些都是投资管理能力的体现。
在选择一个子基金管理人后,通常情况下,决定赎回或放弃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定性的,而不是定量的。这就跟基金经理选择是否重仓买入一只股票一样,事前的深入研究是最好的风控。投资之前,我们会从定量、定性对该子基金管理人进行多维度的考察和观测,慎重的决策。而投资之后,只要这个基金管理人的基本面未曾发生重大变化,我们就会给他们时间,即使有短期的回撤,那么我们也需要承受。
当然,频密的沟通交流和跟踪观察是必不可少的。例如,当一个子基金周净值回撤超过5%时,果实资本的风控会自动预警,我们就会及时了解造成回撤的原因到底是什么。每个季度我们会对所有的子基金的业绩做一个详细的归因分析,分解它业绩的贡献是由哪些因子组成,投资动作是否存在变形等等。我们更看重的基本面是否发生重大变化,包括:投研团队是否有重大变动,核心投资人员的稳定性,投资理念的一致性,管理规模是否超出了能力边界等等。
五、没有万能的基金,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在基金行业从业十几年,我被问到最多的问题是:“你给我推荐一只好基金吧。”相信这也是金融从业人员被身边的亲朋好友问到的最多的问题之一。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需要先想清楚一个问题,什么基金对你而言是“好的”?“好”基金是一成不变的吗?多长时间的“好”才算是“好”基金?
大家熟知的千里马遇伯乐的故事,往往用来比喻人才也需要伯乐挖掘和赏识。但是,我们换个角度来看,即使是千里马,也不是什么样的活儿都能干,它能日行千里征战,却不适合拉盐车。同样的道理对基金也适用,如果有人告诉你有一只基金能适应所有的市场环境,不管市场如何风云变换,它都能良好适应,那么你基本可以判定这只基金可能什么市场环境都做不好。
了解自己。在寻找合适的基金之前,我们应该先比较清晰地了解自己的实际投资需求,别冲动,一定不能抱着“博一把”的心态去选择产品、做投资。投资应该是一件持续一生的事情。在选择基金之前,先系统性地梳理自己的家庭财富状况,我们有多少资产可以拿去投资,这其中有多少可以相对长线持有,有多少需要保持流动性?有多少可以承担大一些的波动、风险?有多少必须风险非常小?对每一类资产的比重如何分配比较恰当?能承受多大的风险、波动率?对投资收益的预期标准是怎样的?等等。
如果我们投资之前能先冷静地衡量好这些问题,我们后续的投资就会变得更有方向性,会理智许多。其实更准确的来说,我们赚的不是二级市场的钱,而是我们性格的钱。举个例子,我以前所在的公募基金公司有一只基金产品,从过去七年的收益率来看,它能够排名全市场前五,这是一只好的基金产品吧?可是,它的所有投资者收益加总起来是亏损的!
很矛盾的现象,但是在基金行业很普遍,为什么?很多投资者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而选择过早赎回。实际上,即使是点申购这只基金的投资者,如果持有到2009年,也回到当时申购的净值,遗憾的是,很多投资者在2008年的大幅下跌阶段无法承受而选择了赎回。所以,要寻找“好”的基金,先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投资期限。
了解基金管理人。基金经理是一只基金的灵魂所在,基金经理也是人,每个人都会有情绪、能力的波动曲线,这是由多种复杂的因素累加形成的。我们所定义的好的基金,一般都有突出的投资风格和偏好,也有比较明确的适合的市场环境。在了解自己投资需求的基础上,我们分析当前及未来的市场阶段和风格,然后再去寻找合适这种风格的基金。这就涉及到投资的组合配置、持续跟踪和动态调整。
1998年契约式基金在中国诞生后,经历过三轮大熊大牛的周期,让“理财”、“财富管理”为越来越多的客户所重视,也使得FOF基金在国内应运而生。就像最开始大家都自己炒股,因为就那么几家上市公司。随着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上市,良莠不齐,股票不好选择了之后,契约式的基金产品应运而生,出现了基金经理这个专业的群体。
那么专业做二级市场的人和团队越来越多了之后,加之各种产品策略、衍生工具不断出现,选择产品变得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有专业选择产品、选择二级市场投资管理人的团队出现,这就是专业的FOF团队。
目前国内市场上有不少FOF基金,很多FOF基金就是简单地选择二级市场上最知名的基金经理,然后把募集到的资金在这些人的产品中进行简单分配,这是一个误区,市场上已经有些机构做出了这样配置的FOF,其业绩大家可以自己去了解。
主要原因就是每个知名的私募大佬也都有不适合他风格的市场环境出现,也会有他业绩波动的大周期,当他业绩出现比较大波动的时候,我们是继续坚定持有还是赎回,是继续加仓还是减仓,这都需要非常了解他的风格以及对当时的市场大环境有判断能力才能决定。选择基金管理人不仅需要事前的研究分析确定,还需要投后管理、动态调整,这是事后的跟踪及平衡能力。市场上不存在万能的基金,在相应的市场环境下配置合适的基金才是最好的。
六、投资是一件长期的事情,需要时间积淀
寻找到可以持续赚钱的道路,是投资上非常重要的事,培养自己一个好的投资习惯和心态也非常重要。人的本性是贪婪的懒惰的,如果不刻意用好的正确的习惯约束自己,长此以往很容易走上歪路。
一个真正价值型的投资经理,在去年那样大的疯狂的牛市里肯定很煎熬,明明按照价值衡量体系所有的东西都贵,一些完全没有实体业绩支撑但“飞在风口上的猪们”反倒大幅超越有很好业绩支撑的公司,股价飞到了天上,买了就浮盈很多。这个时候也许他抄几只短期赚个快钱是很容易的,可是这就破坏了他长期坚守的投资习惯,人会为了某一次侥幸再尝试下一次以致更多次,这对个人的修为、职业的修为是很致命的诱惑和破坏。
作为个人投资者也一样应该养成一种好的投资习惯、投资心态,投资理财毕竟是我们一直要持续做的事情,看长期、看稳定、找适合的人帮我们管理、有效的分散才能长久。切记我们炒股也好,投产品也好,最终目的是为了长期赚钱,不是为了短期的爽快,也不是计较短期波动能够解决长期的投资策略问题。
大家应该在清晰了解自己的投资需求、选择产品和管理人上多花功夫,买入前多做功课,一旦理智地投入进去,应该适度长期持有,而不是每天每周看净值,让净值短期的涨涨跌跌影响我们正确的投资心态,或者短期内频繁的调整更换产品,这样不仅不会有好的投资收益,也影响了大家的生活,这就背离了你要找到专业人士替你投资的初衷。所以,把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机构来做,与时间为友,立足长远,选择一个好的基金管理人并长期持有吧!
买房毁一生,租房穷三代!到底怎样最划算?
买房是一个长远的问题,买房和租房哪个好一直是热议的话题。有人认为有房子有归属感,同时房子是固定资产,越早买潜在收益越大。也有人认为买房以后会过上房奴的生活,有限的金钱要想不影响生活质量,租房是最好的选择,自由又省钱。到底怎样做才最划算呢?关注首席理财师,这个问题的答案终于有了,专业理财师教你最靠谱最易学的投资方法!
首席理财师
ID:licai910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私募基金管理人公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