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生死狙击无尽商店,死生来,穷无尽,尽无生

当前位置: &
无尽神功全文阅读
内容简介:
功法,不在于高阶低阶,只在于适不适合你!资质极低、悟性极差的杨硕,意外获得一项能力——可以查探到自己与功法之间的契合度。杨硕却从一堆堆垃圾功法中,不断挑选出最适合当前自己修炼的那一部“神功”……
本站推荐:佛曰: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离别,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 什么意思?求解?_百度知道
佛曰: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离别,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 什么意思?求解?
我有更好的答案
人生第一苦——生苦。佛说,现实世界是残忍的。我们生活在这世界上,本身就是痛苦的。生生死死,何时尽?没有人可以达到无生无死的境界。痛苦源于本身,痛苦源于活着。谁的人生可以一路阳光灿烂,没有乌云密布?所以,人生下来的第一声就是啼哭,这就是痛苦的源头,也是开始。人生第二苦——老苦。佛说,青春易失,少年不在,所有的美丽最终都将削隐于日渐深刻的皱纹。此时,除了缅怀过去的时光,在那过往中沉溺,你还能如何?活着的同时,你已经死了。人本体就是随时在新生和死去,这是自然的循环。相对与昨天来说你永远都在走向衰老,生陈代谢的变化又岂是凡人可以控制的?人生第三苦——病苦。佛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颠沛于忙碌的现实之中,有谁能保证不受到病魔的折磨?人吃五谷杂粮那有不生病的,随时的病痛让人饱受病之苦。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总有一些医学难以治愈的绝症出现。病重的折磨会令你生不如死,然而你不得不存在于这个世间。人生第四苦——死之苦。佛说,死亡也许并无所谓痛苦,死亡的事实给活着的人带来的恐惧远远超过死亡本身。死亡是新生的开始,轮回是下一个生命体的诞生,但死时的留恋是痛苦的。所谓,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活着的时候,你不懂得它的可贵,可面临死亡时,才知道一个人求生的欲望是那么强烈。人生第五苦——爱别离苦。佛说,爱是追求融合克服分裂的表现。爱上帝是追求精神的统一,爱上人是追求生命的统一。但爱的本身包含的痛苦是人所共知的。爱得越深,痛得越深。在甜蜜的伪装背后,更多的却是无穷无尽的痛苦。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爱是块沼泽地,陷入后想要逃离几乎没有可能。人生第六苦——求不得苦。佛说,人的欲望不能与欲望的对象聚合为一体,欲望就象拉长的橡皮筋找不到挂靠的地方就会弹回来打中自己,痛苦。追求着痛苦着,同时也在失去着。贪欲、嗔欲、痴欲,人在时时刻刻地追求中埋葬了光阴。得不到,就是一种痛苦。一切烦恼,其实只是来自于本身的欲。人生第七苦——怨恨会苦。佛说,当爱不能弥合时,就会用感性方式来实现——怨恨。仇恨是一把双头刃,刺伤别人的同时也伤害了自己。所有内在的怨恨都会伤及别人,皆因你心中的怨气。怨恨,定是你的脑海里定格的某个人,某件事情带给你永生不灭的记忆。私欲为痛苦之源,恨也是一种爱的表现。人生第八苦——五阴过盛苦。佛说,人所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遇到的、感受到的各种形形色色的假象,就会迷失自我,陷入痛苦。世人常常为表象所迷惑,因而深陷其中。其实,人有时候并不喜欢处于清醒的状态,时常用幻药,酒精等来麻痹自己。在似真似假的迷惘中,才体现出人类最真实的一面。人的一生苍桑变换,有觞筹交措时的喧嚣扰嚷,也有曲终人散后的孤独落寞。有生的疼痛,有老的哀伤,有病的愁苦,有死的悲恸。爱别离,就会怨长久。求不得,所以也放不下。人世沉浮,每一个人都是一曲曲听也听不完唱也唱不尽的生命骊歌。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我们每个人都要经历,因而只能以坦然的心情去接受。乐观,不畏惧。生活便会美好许多。爱别离,也有不得以而为之的苦恼。爱着便会希望在一起,不能在一起,当然会是一件苦心的事。亲人的别离,爱人的别离,友人的别离,都是一件苦闷的事情。我们要努力,要让分别变为相聚。这其间的过程应该是一个美丽而有意义的过程。就像蚕的蜕变,虽然艰辛,化蝶的过程却是最过精彩的。怨,不是一件好事情,是苦。怨的时间长,便会更苦。因而无论人生变得如何的不顺意,都要放开心胸,不要有太长的报怨。怨是一块坚硬的石头,横埂在心间。不放下,你会发现,因为这怨恨,自己的人生便处处有绊脚的石头。放下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但我们要试着习惯。求,本是一件好事。求学,求财,求事业,求姻缘,求……求的事情越多,说明人的欲望也就越大。但我们无论求什么,都要有一个度,不要超过这个度,超过了就会与预想的结果背道而驰。求得越多,人会变得渐渐不满足,总是不满足,人便会有贪念,贪得无厌便为大祸。其实每个人都有对生活的需求,只是大小和多少不同而已。那些淡泊名利地位和金钱的人,他们不是无所求,只是不贪婪,不虚妄,活得自然而潇洒,隐隐透露出侠者风,雄筋傲骨,处世泰然。这样的人是最值得敬重的人。放,许多人都很难做到。会有不舍,有留恋,有依赖,有惦念,有长长岁月里曾经鼓荡荡的激越豪情。你的放不下,我的放不下,我们的放不下,也正是世人的放不下。其实,人世有代榭,就像花儿有枯萎,什么东西都是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只是人有一样太珍贵的东西,就是感情。这虚幻的事物,让人终身纠结。一切都缘于此,有大智者,必已早看明白这尘世。所以,不苦也不恼,索性顺应天意。求不得便不求,放不下,便不放。反正,总有世事清明和悦自由的一天。生活,就是生下来,然后活下去。它并不完美,但是也并不那么悲惨,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更开心、更纵情地投入生活吧!需知,人世间的苦难,总会有了结的一天……
采纳率:94%
来自团队:
你还没有体验到,随着时间和岁数,你会懂
引用大愚若智4的回答:人生第一苦——生苦。佛说,现实世界是残忍的。我们生活在这世界上,本身就是痛苦的。生生死死,何时尽?没有人可以达到无生无死的境界。痛苦源于本身,痛苦源于活着。谁的人生可以一路阳光灿烂,没有乌云密布?所以,人生下来的第一声就是啼哭,这就是痛苦的源头,也是开始。人生第二苦——老苦。佛说,青春易失,少年不在,所有的美丽最终都将削隐于日渐深刻的皱纹。此时,除了缅怀过去的时光,在那过往中沉溺,你还能如何?活着的同时,你已经死了。人本体就是随时在新生和死去,这是自然的循环。相对与昨天来说你永远都在走向衰老,生陈代谢的变化又岂是凡人可以控制的?人生第三苦——病苦。佛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颠沛于忙碌的现实之中,有谁能保证不受到病魔的折磨?人吃五谷杂粮那有不生病的,随时的病痛让人饱受病之苦。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总有一些医学难以治愈的绝症出现。病重的折磨会令你生不如死,然而你不得不存在于这个世间。人生第四苦——死之苦。佛说,死亡也许并无所谓痛苦,死亡的事实给活着的人带来的恐惧远远超过死亡本身。死亡是新生的开始,轮回是下一个生命体的诞生,但死时的留恋是痛苦的。所谓,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活着的时候,你不懂得它的可贵,可面临死亡时,才知道一个人求生的欲望是那么强烈。人生第五苦——爱别离苦。佛说,爱是追求融合克服分裂的表现。爱上帝是追求精神的统一,爱上人是追求生命的统一。但爱的本身包含的痛苦是人所共知的。爱得越深,痛得越深。在甜蜜的伪装背后,更多的却是无穷无尽的痛苦。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爱是块沼泽地,陷入后想要逃离几乎没有可能。人生第六苦——求不得苦。佛说,人的欲望不能与欲望的对象聚合为一体,欲望就象拉长的橡皮筋找不到挂靠的地方就会弹回来打中自己,痛苦。追求着痛苦着,同时也在失去着。贪欲、嗔欲、痴欲,人在时时刻刻地追求中埋葬了光阴。得不到,就是一种痛苦。一切烦恼,其实只是来自于本身的欲。人生第七苦——怨恨会苦。佛说,当爱不能弥合时,就会用感性方式来实现——怨恨。仇恨是一把双头刃,刺伤别人的同时也伤害了自己。所有内在的怨恨都会伤及别人,皆因你心中的怨气。怨恨,定是你的脑海里定格的某个人,某件事情带给你永生不灭的记忆。私欲为痛苦之源,恨也是一种爱的表现。人生第八苦——五阴过盛苦。佛说,人所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遇到的、感受到的各种形形色色的假象,就会迷失自我,陷入痛苦。世人常常为表象所迷惑,因而深陷其中。其实,人有时候并不喜欢处于清醒的状态,时常用幻药,酒精等来麻痹自己。在似真似假的迷惘中,才体现出人类最真实的一面。人的一生苍桑变换,有觞筹交措时的喧嚣扰嚷,也有曲终人散后的孤独落寞。有生的疼痛,有老的哀伤,有病的愁苦,有死的悲恸。爱别离,就会怨长久。求不得,所以也放不下。人世沉浮,每一个人都是一曲曲听也听不完唱也唱不尽的生命骊歌。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我们每个人都要经历,因而只能以坦然的心情去接受。乐观,不畏惧。生活便会美好许多。爱别离,也有不得以而为之的苦恼。爱着便会希望在一起,不能在一起,当然会是一件苦心的事。亲人的别离,爱人的别离,友人的别离,都是一件苦闷的事情。我们要努力,要让分别变为相聚。这其间的过程应该是一个美丽而有意义的过程。就像蚕的蜕变,虽然艰辛,化蝶的过程却是最过精彩的。怨,不是一件好事情,是苦。怨的时间长,便会更苦。因而无论人生变得如何的不顺意,都要放开心胸,不要有太长的报怨。怨是一块坚硬的石头,横埂在心间。不放下,你会发现,因为这怨恨,自己的人生便处处有绊脚的石头。放下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但我们要试着习惯。求,本是一件好事。求学,求财,求事业,求姻缘,求……求的事情越多,说明人的欲望也就越大。但我们无论求什么,都要有一个度,不要超过这个度,超过了就会与预想的结果背道而驰。求得越多,人会变得渐渐不满足,总是不满足,人便会有贪念,贪得无厌便为大祸。其实每个人都有对生活的需求,只是大小和多少不同而已。那些淡泊名利地位和金钱的人,他们不是无所求,只是不贪婪,不虚妄,活得自然而潇洒,隐隐透露出侠者风,雄筋傲骨,处世泰然。这样的人是最值得敬重的人。放,许多人都很难做到。会有不舍,有留恋,有依赖,有惦念,有长长岁月里曾经鼓荡荡的激越豪情。你的放不下,我的放不下,我们的放不下,也正是世人的放不下。其实,人世有代榭,就像花儿有枯萎,什么东西都是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只是人有一样太珍贵的东西,就是感情。这虚幻的事物,让人终身纠结。一切都缘于此,有大智者,必已早看明白这尘世。所以,不苦也不恼,索性顺应天意。求不得便不求,放不下,便不放。反正,总有世事清明和悦自由的一天。生活,就是生下来,然后活下去。它并不完美,但是也并不那么悲惨,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更开心、更纵情地投入生活吧!需知,人世间的苦难,总会有了结的一天……
不小心触碰到第二个按钮。。其实我是想点赞?。。怎么该不了呢?
1条折叠回答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生老病死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无尽意菩萨经
无尽意菩萨经
刘宋凉州沙门智严共宝云译
无尽意菩萨经卷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游王舍城如来行处宝庄严堂。是大功德之所修成。佛一切法本行果报。苞容无量诸菩萨众。其所讲宣悉是无量甚深之义。皆是如来神力护持。入无碍行微妙智门。其心欢喜得念进意。分别智慧无轻毁者。若有称赞叹其功德。尽未来世不可穷尽。如来正觉觉平等法。善转法轮度无量众。于一切法而得自在。知众生意尽其根源。善为众生断诸习气。虽为佛事心无所作。与大比丘六百万人。悉是如来法王之子。善得解脱断烦恼习。晓了甚深无生法忍。成就威仪其行端严。堪受供养为众福田。善持诸佛所说教戒。复有菩萨摩诃萨众。其数无量不可称计不可思议不可宣说。是诸菩萨于一念顷。能过无量无边佛刹。已曾供养过去诸佛。咨受妙法无有厌足。常勤教化无量众生。善解方便智慧具足。其心安住无碍解脱。善除忆想取相戏论。近一切智悉是补处。其名曰电天菩萨。胜诤菩萨。日藏菩萨。勇健菩萨。离恶意菩萨。游行菩萨。观眼菩萨。离闇菩萨。如是无量菩萨大士。德皆如是。
尔时世尊入诸菩萨所行无碍诸法门经。所谓庄严诸菩萨道甚深佛法。十力无畏智慧成就。获得自在总持印门。分别诸辩大神通门。转不退转无生法轮。通达诸法同于一相。于一相法不生分别。知诸众生根性无碍。善能观察诸法实相。破坏一切诸魔境界。入于通达善思惟门。能除一切烦恼诸见。无碍智慧善权方便。一切佛法平等无二。受持诸佛智慧之门。演说诸法如真实相。忆想取相入平等门。成就功德入深因缘。庄严佛身身口意业。念意进持显示四谛。分别妙慧化声闻故。身心寂静化缘觉故。得一切智化大乘故。入一切法得自在智。赞叹如来诸功德故。如是等门宣说开示教导分别。
时佛说是大集经时。于此东方自然出现大金色光。照此三千大千世界靡不周遍。除佛光明其中所有日月释梵护世天王。诸龙鬼神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所有光明悉不复现。诸墙壁等树木丛林。小山大山。目真邻陀山。铁围山。大铁围山。及国土中间其光彻照。若此世界所有地狱皆蒙其光。其中众生光触身时。除一切苦受微妙乐。尔时佛前大众之中。其地自然出六十亿净妙莲华。好香流布种种庄严。诸华杂色悦可众心。其华各有亿百千叶。以宝罗网弥覆其上。华质柔软犹如天衣。其有触者受妙快乐。是一一华所出诸香。遍满三千大千世界。是世界中若天若人。所有诸香悉灭不熏。诸龙八部闻其香者。皆得妙喜渐离烦恼。尔时尊者阿难见是金色光明及诸莲华白佛言。世尊。今此瑞应谁之所为。有是光明及诸莲华。佛告阿难。有菩萨摩诃萨名无尽意。在此东方。与六十亿诸菩萨俱。眷属围绕欲来至此故先现瑞。未久之间。时无尽意即以神力。感动此地令大震动。放无量光雨种种华。亿那由他诸天人等。作百千伎乐。与六十亿诸菩萨众周匝围绕来至佛所。至佛所已寻于佛前住虚空中高七多罗树。合掌向佛出微妙音。其声遍闻大千世界。即以偈颂而赞叹佛。
   清净永离垢  勇健除诸欲
   能灭众尘劳  而得净妙眼
   三垢荒秽等  善断吐洗灭
   一切皆无余  稽首大慈觉
   除去诸怖畏  善灭无明网
   十力圣主王  邪论不能伏
   外道异见人  皆悉怀怖畏
   犹如师子王  独步无所惧
   正觉净光明  无垢普照曜
   天人世间中  能离一切闇
   除尽众闇冥  无有无明网
   其光常明净  如日出云雾
   众生老死苦  无有救护者
   为调是等故  而受无量苦
   能生坚慈悲  唯有等正觉
   犹如大医王  勤行疗众疾
   一切诸法本  其性无有我
   譬如山谷响  皆从众缘生
   众生本无性  无作无受者
   而能为此故  生于大慈悲
   诸有之渊海  无明闇甚深
   其中多觉观  勇溢而波浪
   不从他闻法  自然到彼岸
   如莲华在水  行世不染污
   秋月草木零  盛热河池竭
   比智知世法  迁动不常住
   愚人所亲近  圣智所呵弃
   解法不牢固  独拔渡有流
   其面目开明  譬如优钵罗
   微妙甚清净  过百千日月
   所有过去世  及现在众生
   一切所赞叹  如来悉堪受
   调不调伏故  除热得清凉
   是故我今日  稽首无上尊
   度世增上福  功德无有极
   如人中牛王  顶礼佛福田
   尔时无尽意菩萨以如实赞赞叹佛已从空中下。及六十亿诸菩萨众顶礼佛足。礼佛足已右绕三匝。于华台上结加趺坐。
尔时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是无尽意菩萨摩诃萨。从何处来。佛号何等。世界何名。去此远近。佛告舍利弗。汝可自问。无尽意当为汝说。时舍利弗。敬顺佛教问无尽意。唯善男子从何处来。佛号何等。世界何名。去此远近。无尽意言。唯舍利弗。有来想耶。舍利弗言。唯善男子我知想已。无尽意言。若知想者应无二相。何缘问言从何处来。唯舍利弗。有来去者为和合义。如和合想。是无合无不合。无合无不合即不去不来。不去不来者是圣行处。唯舍利弗。有来去者即是业相。如业相无作无非作。无作无非作即不去不来。不去不来者是圣行处。唯舍利弗。有来去者是国土相。如国土相。无国土无非国土。无国土无非国土即不去不来。不去不来者是圣行处。唯舍利弗。有来去者即是缘想。如缘想无缘无非缘。无缘无非缘即不去不来。不去不来者是圣行处。唯舍利弗。有去来者即因等生相。如因相。无因无非因。无因无非因即不去不来。不去不来者是圣行处。唯舍利弗。有去来者即是文字语言。如文字相。无文字无非文字。无文字无非文字即不去不来。不去不来者是圣行处。舍利弗言。唯善男子。汝今所说微妙事相。吾从昔来所未曾闻。向之所疑当还启请。如主关人。若见空行若见担者。即应诘问。汝所赍持悉是何物。若知种稷应收其税。唯善男子。我等如是。从他闻法随音声解以自照心。是故我今应当咨禀。汝等大士。为护大乘出生无量声闻缘觉。唯善男子。愿为分别说其来处。无尽意言。唯舍利弗。汝今自可咨请如来。如来当说断汝疑网。
时舍利弗。即白佛言。唯愿世尊。说是菩萨从何处来佛号何等世界何名去是远近。若闻彼佛及世界名。则令无量无边菩萨庄严菩提。佛告舍利弗。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吾今当说彼土功德及佛名号。汝闻是时勿怀疑惧。应当一心信受奉持。时舍利弗。闻是语已。赞言善哉善哉。世尊。愿时宣说。我当一心顶戴受持。佛告舍利弗。东方去此度十恒河沙国土微尘等世界。彼有世界名曰不眴。是中有佛号曰普贤如来应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今现在。舍利弗。其土无有声闻缘觉。乃至不闻二乘之声。一切圣众纯是菩萨。已于过去久修德本。善业成备布施调伏。自守防护戒忍多闻。心不放逸安住功德。威仪成就忍力无碍。于无上道坚固精进。所修善根一切成就。诸禅解脱三摩婆提。游戏神通大智照明。善分别知一切诸法。所怀慈心等如虚空。大悲坚固拯济众生。常行喜心令彼同欢。所有舍心善灭憎爱。魔网诤讼悉使无余。善解众生诸根所趣。随其根量授与法财。其心平等如地水火风。能坏一切外道异论。摧伏敌阵建立胜幡。入深佛法十力无畏。于诸大众心无所惧。常观甚深十二因缘。离有无见行于中道。我及我所众生寿命。养育士夫作者受者。断常有无一切诸见。结缚因缘皆灭不起。总持王印而以印之。所有辞辩分别敷演。那由他劫说不可尽。得大神力感动无量无边佛土。于诸佛土善能往来。断除嗔怖憍慢放逸。其所演说如师子吼。一切众生怨亲中人。悉皆安止究竟涅槃。法云垂布以兴雷震。三明解脱以为电光。无上法雨以为甘露。能惠法财三宝不断。内外清净譬如宝珠。相好殊胜最上无比。以诸善根璎珞其身。佛法灌顶得补处位。善能分别诸众生行。随而调伏令得解脱。能净道场坐师子座。于诸法中得无所畏。能自变形犹如佛身。一切佛事悉能示现。心得自在转于法轮。舍利弗。彼土纯有如是菩萨摩诃萨等以为眷属。尔时大会闻佛称赞彼菩萨众功德智慧踊跃欢喜。以天优钵罗华。拘物头华。波头摩华。分陀利华。曼陀罗华。散无尽意及诸菩萨。异口同音作如是言。我等今日快得善利。得见如是诸正士等。礼拜供养恭敬围绕。若有众生闻其名者。亦得如是无量善利。若闻赞叹称其功德。悉皆当发无上道心。说是语时大会中有三百六十万众生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佛告舍利弗。彼佛世界无三恶道及其名字。亦无邪行越戒之名。又无女人悭贪嫉妒破戒嗔恚懈怠乱心愚痴之名。及以障碍荫盖集名。众生根等无上中下。纯是一乘无大小名。佛土无有净秽之名。亦无三宝差别之称。不闻饥渴饮食之声。及我我所遮护之名。无诸魔网妄见集名。彼佛世界平坦广大。一日月照周匝六十亿百千那由他由延。是希有事是彼菩萨本愿所致。其土平正犹如手掌。琉璃众宝杂厕共成。其地柔软犹如天衣。若有触者受微妙乐。宝树庄严行伍相当。宝绳连绵以界八道。所有诸华常自开敷。亦无石沙荆棘秽恶。所有诸山纯以众宝而挍饰之。人天无别法喜禅味以为饮食。其土无有王者之名。唯除普贤如来法王。彼佛世尊及诸菩萨。不以文字而有所说。彼诸菩萨唯修观佛。谛视无厌。目不曾眴。即便能得念佛三昧悟无生忍。是故彼土名曰不眴。云何念佛。谓不观色相。出生种性过去净业。是时心中不生自高。不观现在阴界诸入。见闻觉知心意识等。无有戏论生住灭相。不取不舍不念不思。不观思想及非思想。不分别想法想己想无一异想。境界功德内外中间。不起觉观始终之念。不观形貌威仪法式。不观戒定智慧解脱解脱知见。十力无畏不共之法。正念佛者。不可思议。不造行不作想。无等等离思惟。无所念无思处。无阴入界生住灭想。无有处所非无处所。非动非住。非色非识非想非受非行。于识不生识知。于地水火风不生识知。眼色耳声鼻香舌味身触心法亦复如是。如是不缘一切境界。不生诸相我及我所。不起见闻觉知之想。究竟能到一切解脱。心心数法灭不相续。净诸忆想非忆想等。善除爱恚灭因缘相。此彼中间悉断无余。是法清净无文字故。法无欢喜不动转故。法无有苦不味着故。法无燋热本寂灭故。法无解脱性舍离故。法无有身离色相故。法无受相无有我故。法无结缚寂无相故。法相无为无所作故。法无言教无识知故。法无始终无取舍故。法无安止无处所故。法无有作离受者故。法无有灭本无生故。心数思惟所缘住法。不取其相不生分别。不受不着不然不灭不生不出。法性平等犹如虚空。过于眼色耳声鼻香舌味身触心法。是名菩萨念佛三昧。菩萨得是念佛三昧。一切法中得自在智陀罗尼门。闻佛所说悉能受持终不忘失。亦得晓了一切众生言辞音声无碍辩才。舍利弗。彼普贤如来。不如此土以二因缘演说正见。所谓从他闻声内正忆念。彼诸菩萨当见佛时。寻能分别诸深妙义。具足成就六波罗蜜。何以故。若不取色相即是具足檀波罗蜜。若除色相即是具足尸波罗蜜。若观色尽即是具足羼提波罗蜜。若见色寂灭即是具足毗梨耶波罗蜜。若不行色相即是具足禅波罗蜜。若不戏论色相即是具足般若波罗蜜。是诸菩萨即观佛时。寻具如是六波罗蜜得无生忍。舍利弗。诸佛世界严净微妙。少有如彼普贤如来不眴世界。
时舍利弗语无尽意。唯善男子。快哉仁者。汝等大士。得在彼土见普贤佛获无量利。时无尽意语舍利弗。大德今者。颇欲得见不眴世界普贤世尊及大众不。舍利弗言。唯然欲见。令此大众增长善根。时无尽意。即入菩萨示现一切佛土三昧。入三昧已令此大众及舍利弗。寻见彼土普贤如来及其大会。见是事已即从座起。合掌遥礼彼佛大众。此会大众以佛世尊及无尽意神通道力。得微妙华世所希有。其华色香未曾见闻。自然满掬遥散东方。以用供养普贤如来。华寻遍至彼佛世界普贤如来及其大众。彼诸菩萨见是华已白佛言。世尊。是华严丽世所希有。为从何处而来至此。彼佛答言。是无尽意在娑婆世界。是中亦有十方世界诸来菩萨。而共聚集能仁佛所。供养恭敬尊重赞叹。听佛世尊说大集经。是其大众所散之华。彼诸菩萨复白佛言。其佛世界在何方面去是远近。彼佛答言。诸善男子。在此西方去是佛土十恒河沙世界微尘等国。彼有世界名曰娑婆。诸菩萨言。愿乐欲见释迦文佛及其大众。尔时普贤如来寻放大光。其明彻照此佛世界。彼诸大众因佛光明。悉得遥见娑婆世界释迦文佛及诸大众。见已欢喜合掌恭敬作如是言。希有世尊。其土菩萨一切大众。从何所来而作此集。遍满其界间无空处。彼佛答言。诸善男子。其诸大众悉从十方无量世界而来集会。咨启听受甚深妙法。
时舍利弗问无尽意。谁字仁者为无尽意。无尽意言。唯舍利弗。一切诸法因缘果报名无尽意。所以者何。一切诸法不可尽故。舍利弗言。唯善男子。愿仁当说无尽法门。无尽意言。唯舍利弗。初发无上菩提心时已不可尽。所以者何。发菩提心不离烦恼故。发心相续不悕余乘故。发心坚固不参外论故。发心不坏魔不沮故。发心恒顺善根增长故。发心至常有为法无常故。发心不动一切诸佛安慰护助故。发心胜妙离衰损故。发心安止不戏论故。发心无喻无相似故。发心金刚坏诸法故。发心无尽无量功德悉成就故。发心平等利众生故。发心普覆无别异故。发心鲜明性常净故。发心无垢智慧明了故。发心善解不离毕竟故。发心广快慈如虚空故。发心旷大悉能容受诸众生故。发心无碍智慧通达故。发心遍至大悲不断故。发心不断善解立愿故。发心为归诸佛所赞故。发心殊胜二乘宗仰故。发心深远一切众生所不知故。发心不败不破佛法故。发心安隐善与众生诸快乐故。发心庄严一切功德悉成就故。发心善察智慧成就故。发心增长随意施与故。发心如愿戒清净故。发菩提心普及怨亲具忍辱故。发心难坏具精进故。发心寂灭具禅定故。发心无毁具智慧故。发心无愿增长大慈故。发菩提心住根坚牢增长大悲故。发心和悦增长大喜故。发心不动增长大舍故。发心任重诸佛所受故。发心不绝三宝不断故。唯舍利弗。菩萨如是为一切智发菩提心。岂可尽耶。舍利弗言。唯善男子。譬如虚空不可穷尽。为一切智发菩提心。不可得尽亦复如是。无尽意言。唯舍利弗。佛戒无尽。因戒发心故不可尽。佛定无尽。因定发心故不可尽。佛慧无尽。因慧发心故不可尽。佛解脱无尽。因解脱发心故不可尽。佛解脱知见无尽。因解脱知见发心故不可尽。唯舍利弗。如来戒定智慧解脱解脱知见其性无尽。因是五众发菩提心。岂可尽耶。如来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无尽。因如是等故发菩提心是故无尽。唯舍利弗。举要言之。一切如来悉皆无尽。因是发心故不可尽。三宝不断故无有尽。众生性无尽故无尽。如实智无尽故无尽。随诸众生无量心行智无尽故无尽。回向无上无尽故无尽。教化众生无尽故无尽。无尽智无生故无尽。离性无生故无尽。知一切法本性无尽故无尽。唯舍利弗。是名菩萨发菩提心不可尽也。
复次舍利弗。是菩萨心清净无尽。心清净者不作谄故。不作谄者无奸诈故。无奸诈者善分别故。善分别者无邪命故。无邪命者心清白故。心清白者常正一故。常正一者性殊胜故。性殊胜者无轻毁故。无轻毁者灭诸曲故。灭诸曲者心质直故。心质直者入平正故。入平正者心坚实故。心坚实者不可坏故。不可坏者性牢固故。性牢固者不可动故。不可动者无所依故。无所依者除我心故。除我心者无伴等故。无伴等者息呰蔑故。息呰蔑者作善业故。作善业者无呵责故。无呵责者消过失故。消过失者不热恼故。不热恼者性真实故。性真实者无虚诳故。无虚诳者如说行故。如说行者能善作故。能善作者无瑕疵故。无瑕疵者不错谬故。不错谬者无所滞故。无所滞者不退转故。不退转者观众生故。观众生者大悲根深故。大悲根深者善化众生不疲惓故。善化众生不疲惓者不求己乐故。不求己乐者不贪利养故。不贪利养者不染爱故。不染爱者缘诸法故。缘诸法者观羸劣故。观羸劣者见众生故。见众生者常拥护故。常拥护者为归依故。为归依者无垢累故。无垢累者善观察故。善观察者无讥论故。无讥论者心纯善故。心纯善者。不动摇故。不动摇者善清净故。善清净者常精进故。常精进者内清净故。内清净者常鲜明故。常鲜明者无垢染故。唯舍利弗。其净心者能断悭惜。亦化他人令断悭惜。其净心者能断破戒。亦化他人令断破戒。其净心者能断嗔恚。亦化他人令断嗔恚。其净心者能断懈怠。亦化他人令断懈怠。其净心者能断乱心。亦化他人令断乱心。其净心者能断愚痴。亦化他人令断愚痴。舍利弗。净心如是能断一切诸不善法。安诸众生于善法中。是故名曰菩萨净心不可得尽。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心行清净亦不可尽。何以故。菩萨行施时。一切皆见舍诸所有。菩萨行戒亦不可尽。一切皆见持诸禁戒头陀正行威仪无犯。菩萨行忍亦不可尽。一切皆见于诸众生心无恚碍。菩萨行进亦不可尽。一切皆见于诸善法精勤修集。菩萨行禅亦不可尽。一切皆见于诸禅定无有错乱。菩萨行慧亦不可尽。一切皆见修习多闻。是名菩萨行施行戒行忍行进行禅行慧。菩萨修行慈悲喜舍亦不可尽。一切皆见利益拔苦欢喜踊跃善断爱恚。是名菩萨慈悲喜舍。菩萨所行三业清净。离身三恶及口四过。心离三恶。所谓贪欲嗔恚邪见。菩萨修学多闻无尽不吝惜故。菩萨修行无吝惜者集一切智故。菩萨修集一切智者劝余菩萨发道心故。劝余菩萨发道心者修行安止于善根故。修行安止于善根者愿向无上菩提道故。愿于无上菩提道者摄取一切诸佛法故。摄取一切诸佛法者四事摄取故。菩萨修行四事摄者忏悔诸罪故。菩萨修行悔过法者发露诸恶故。菩萨修行发露诸恶者回向一切诸功德故。菩萨回向诸功德者积聚无量诸珍宝故。积聚无量诸珍宝者劝请诸佛故。劝请诸佛者摄取诸法故。摄取诸法者行大士法故。行大士法者能为众生作重任故。为诸众生作重任者不舍坚牢诸庄严故。不舍坚牢诸庄严者成就众生一切善事故。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有四行无尽。何等为四。菩萨心行无尽。法施无尽。教化无尽。善根无尽。是为菩萨四行无尽。菩萨复有四行无尽。何等为四。乐在空闲摄持威仪无有厌足。常乐聚集无量功德而无厌足。多求学问广知诸义而无厌足。常愿无上菩提智慧而无厌足。是名菩萨四行无尽。菩萨复有四行无尽。何等为四。觉校计无尽。觉称量无尽。觉思惟无尽。觉观法无尽。是为菩萨四行无尽。菩萨复有四行无尽。何等为四。觉垢因无尽。觉白法无尽。呵诸烦恼无尽。赞叹白法无尽。是名菩萨四行无尽。菩萨复有四行无尽何等为四。观诸阴尽无尽。观诸界尽无尽。观诸入尽无尽。观因缘尽无尽。是名菩萨四行无尽。菩萨复有四行无尽。何等为四。说无常行无尽。说苦行无尽。说无我行无尽。说寂灭涅槃无尽。是名菩萨四行无尽。举要言之。菩萨所行一切无尽。向一切智。尊一切智。仰一切智。一切智无尽。以是因缘菩萨所行悉皆无尽。是名菩萨心行无尽。
复次舍利弗。是菩萨心毕竟无尽。何以故。其所思惟乃至一念常缘菩提心不疲惓。专趣诸地过生死故。毕竟增长到彼岸故。毕竟本行转胜增上故。毕竟离负摄胜法故。毕竟无等具足一切诸佛法故。毕竟所缘增长善法故。毕竟能到过心行处故。毕竟庄严无疲厌故。毕竟修行吉祥菩提种种苦行悉成就故。毕竟不望不求己乐故。毕竟随顺无诸恶故。毕竟调伏住圣法故。毕竟不杂离烦恼故。毕竟难施不吝头目故。毕竟难戒拥护犯禁故。毕竟难忍忍无力势诸过恶故。毕竟难进专修苦行舍二乘故。毕竟难定心不味着诸禅定故。毕竟难慧不着一切诸善根故。发行能到一切善事悉成就故。毕竟远离憍慢增上慢胜慢我慢下慢憍慢邪慢善分别故。毕竟能舍施诸众生不求报故。毕竟不惊观深佛法故。毕竟增进不停滞故。毕竟无尽常精进故。毕竟不诳必为众生作重担故。又毕竟者。调柔众生。慈覆利益诸贤善人。悲心救拔诸行恶者。恭敬尊长。护无护者。归无归者。照无照者。依无依者。伴无伴者。直诸曲者。善不善者。无奸奸者。净邪命者。恩于恩者及无恩者不知恩者。利不利者。实虚谤者。不憍憍者。不毁作者。软语教呵。诸作恶者。护邪行者。见行方便不以为过。于诸受者等心恭敬。于余菩萨常行诱导。以柔软语而演教诲。乐在空处修行善法。离诸利养不惜身命。无有邪念心寂灭故。言无邪谄摄口过故。不以邪业而求利益。其心少欲常知足故。心调柔和无垢秽故。回在生死具善根故。能忍诸苦为众生故。是为大士一切毕竟而不可尽。是菩萨心。生死烦恼永不能坏。何以故。是心增长诸功德故。含受一切诸众生故。成就无尽妙智慧故。大德。是名菩萨摩诃萨毕竟无尽。
尔时舍利弗。语无尽意菩萨摩诃萨言。唯善男子。颇复更有无尽法不。无尽意言有。菩萨修行檀波罗蜜不可穷尽。何以故。菩萨摩诃萨行施无量。所谓须食与食具足命辩色力乐故。须饮与饮离渴爱故。须衣与衣具清净色除无惭愧故。须乘与乘得一切乐具神通故。须灯与灯具足佛眼清净故。须音乐者施与音乐具足天耳清彻故。须香与香身出具足微妙香故。须鬘与鬘具陀罗尼七觉华故。须涂香末香悉施与之。具戒定慧熏涂身故。须种种味随意与之。味相成就故。无依止者施与依止。能为众生具足救护为归依故。须敷具者悉施与之。具足究竟断除阴盖。成就梵天贤圣诸佛妙床座故。须座与座具足三千大千世界以为道场。金刚座处悉成就故。随其所须悉能与之。成就菩提诸所须故。随病施药得无老死。甘露法药悉成就故。须仆使者皆给与之。自在智慧得具足故。若以金银琉璃颇梨真珠珂贝璧玉珊瑚种种诸珍用惠施者。具足大人三十二相故。能以种种璎珞施者。具足八十随形好故。若以象马车乘施者。具足大乘故。若持园林以布施者。具诸禅支故。若持妻子以布施者。具足无上道法爱故。若以仓库谷财施者。具足诸善法宝藏故。以阎浮提若四天下随意施者。具足法王得自在故。以诸乐具持用施者。具足无量法乐乐故。若持脚足以布施者。法足具成进至道场故。若以手施。具足法手安抚众生令得乐故。若以耳鼻用施与者。具足诸根悉通利故。若以眼目持用施者。为欲具足无碍法眼故。若以头施。于三界中具足殊胜一切智慧故。若以血肉持用施者。诸不坚牢具坚牢故。若以髓脑持用施者。具金刚身得不坏故。菩萨不以邪命求财而行布施。不逼众生强求他物转以施人。无恐怖施。无羞耻施。无悭惜施。如其所许无损减施。无不爱施。毕竟常施。无不毕竟施。无谀谄施。无奸诈施。不疑业报施。无邪命施。无愚痴施。无不信施。无不解施。无疲难施。无依着施。无选择施。无异相施。不求受者施。无有众生不堪受者持戒犯戒无增减施。于受者所不望报施。不求名施。不毁誉施。无慢非慢施。无热恼施。不悔心施。不自赞施。无杂秽施。不望业报施。无定处施。无有嗔怒垢爱等施。有来乞者不恼害施。无轻易施。不[卑*頁]面施。不撩掷施。无不故施。无手不与施。无不常施。无断绝施。无嫉慢施。无齐限施。如其所许不贸易施。无有堪任不堪任施。无非福田施。不轻小施。不赞多施。无衰耗施。不求后生施。不求自在得财宝施。不求释梵护世天王转轮圣王诸果报施。不愿声闻缘觉乘施。不求王子得自在施。不为一世故施。无厌足施。无不回向一切智施。无不净施。无不时施。无刀毒施。无恼众生施。菩萨行施。不为智者之所轻笑。何以故。观空寂行施。是故无尽。无作所熏施。是故无尽。出三有相施。是故无尽。不取处施。是故无尽。为解脱果是施无尽。为伏众魔是施无尽。为断结爱是施无尽。为增上施是故无尽。善分别施是故无尽。助菩提施是故无尽。正回向施是故无尽。庄严道场解脱果施是故无尽。是施无边是故无尽。是施无坏是故无尽。是施不断是故无尽。是施广大是故无尽。是施无住是故无尽。是施无伏是故无尽。无等等施是故无尽。是施进趣一切种智是故无尽。唯舍利弗。是名菩萨修行布施而不可尽。
尔时舍利弗语无尽意言。善哉善哉。唯善男子。仁已快说菩萨摩诃萨修行檀波罗蜜而不可尽。唯愿仁者当说菩萨尸波罗蜜如诸菩萨所得无尽尸波罗蜜。无尽意言。唯舍利弗。菩萨戒众六十七事清净修治亦不可尽。何等六十七。于诸众生不起恼害。于他财物不生窃盗。于他妇女中不生邪视。于诸众生无有欺诳。初不两舌于自眷属知止足故。无有恶口忍粗穬故。无有绮语常善说故。于他乐事不贪嫉故。初无嗔恚忍恶言故。正见不邪贱余道故。深信于佛心不浊故。信顺于法善观法故。信敬于僧尊重圣众故。五体投地志念佛故。五体投地思惟法故。五体投地宗敬僧故。坚持禁戒。一切无犯。乃至小禁不放舍故。持不缺戒不依余乘故。持不穿戒离恶处生故。持不荒戒不杂诸结故。持不污戒专长白法故。持甚深戒随意回向得自在故。持赞叹戒智者不呵故。持纯善戒正念知故。持不呵戒一切戒不散故。持善坚戒防护诸根故。持名闻戒诸佛所念故。持知足戒无不厌故。受少欲戒。断贪惜故。持性净戒身心寂灭故。持阿兰若戒。离愦闹故。持圣种戒不求他意故。持威仪戒一切善根得自在故。持如说戒人天欢喜故。持慈心戒护众生故。持悲心戒能忍诸苦故。持喜心戒心不懈怠故。持舍心戒离爱恚故。持自省戒心善分别故。持不求短缺戒护他心故。持善摄戒善守护故。持惠施戒教化众生故。持忍辱戒心无恚碍故。持精进戒不退还故。持禅定戒长诸禅支故。持智慧戒多闻善根无厌足故。持多闻戒博学坚牢故。持亲近善知识戒助成菩提故。持远离恶知识戒远离恶道故。持不惜身戒观无常想故。持不惜命戒勤行善根故。持不悔戒心清净故。持不邪命戒心行清净故。持不焦戒毕竟清净故。持不烧戒修善行业故。持无慢戒心下不憍故。持不掉戒远离诸欲故。持不高戒心平直故。持柔和戒心无抵突故。持调伏戒无恼害故。持寂灭戒心无垢秽故。持顺语戒如说行故。持化众生戒不离摄法故。持护正法戒不违如实故。持如愿成就戒于诸众生心平等故。持亲近佛戒愿求如来无上戒故。持入佛三昧戒具足一切诸佛法故。舍利弗。是名菩萨六十七事净治戒众而不可尽。
又舍利弗。菩萨无尽清净戒中无有倚着。所谓破我人众生寿命养育士夫色受想行识地水火风。是净戒中无眼色相。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法等相。亦无身心。是戒定相一向不共故。是戒分别相方便缘一切法故。是戒空相得无相际不杂三界故。是戒不作无生忍故。是净戒中无有已作今作当作。是清净戒过去不灭未来不来现在不住。又舍利弗。是净戒中心净无垢识不止住思不亲近。是清净戒不依欲界不近色界不住无色界。是清净戒舍离欲尘除嗔恚碍灭无明障。是清净戒不断不常不逆因缘。是清净戒无有我相舍我所相不住身见。是清净戒不取假名不住色相不杂名色。是清净戒不系于因不起诸见不住疑悔。是清净戒不住贪嗔痴不着善根。是清净戒不恼不热寂灭离相。是清净戒不断佛种求正法故。不断法种不分别法性故。不断僧种修无为故。
舍利弗。持净戒者相续不断故不尽。所以者何。凡夫戒者在所受生是故有尽。人中十善尽故有尽。欲界诸天福报功德尽故有尽。色界诸天禅无量心尽故有尽。无色界天所入诸定尽故有尽。外道仙人所有诸戒退失神通尽故有尽。一切声闻学无学戒入涅槃际尽故有尽。辟支佛戒无大悲心尽故有尽。舍利弗。菩萨净戒皆无有尽。何以故。于是戒中出一切戒。如种无尽果亦无尽。是菩提种不可尽故。如来戒禁亦无有尽。以是故诸大士等所持诸戒皆不可尽。舍利弗。是名菩萨修持净戒而不可尽。
尔时舍利弗语无尽意言。善哉善哉。善男子。仁已快说菩萨尸波罗蜜而不可尽。唯愿仁者。当说菩萨羼提波罗蜜。如诸菩萨所得无尽羼提波罗蜜。无尽意言。唯舍利弗。菩萨具三十二事。修行忍辱亦不可尽。何等三十二。断诸结故当知是忍。不生害故当知是忍。无有缠故当知是忍。无有恼故当知是忍。无覆蔽故当知是忍。无有嗔故当知是忍。无忿诤故当知是忍。无斗讼故当知是忍。于诸尘界心不异故当知是忍。护自他故当知是忍。顺菩提心故当知是忍。善思惟故当知是忍。无二想故当知是忍。识业报故当知是忍。庄严身故当知是忍。口演净言故当知是忍。心清净故当知是忍。心坚牢故当知是忍。言语自在故当知是忍。不忆想故当知是忍。善分别心故当知是忍。护他心故当知是忍。修梵世行故当知是忍。受人天报故当知是忍。身相胜故当知是忍。具妙梵音故当知是忍。除诸过患故当知是忍。断诸荒秽故当知是忍。断一切不善根故当知是忍。杀诸结贼故当知是忍。于恼害众生得超越故当知是忍。具足一切佛法故当知是忍。舍利弗。是名菩萨三十二事修行忍辱而不可尽。
舍利弗。云何为忍。若见骂者默受不报。善知音声如响相故。见有呵责默而受之。善知身相如影像相故。见有嗔者心不怀恨。善知心法如幻相故。忿不报忿心清净故。闻有称名心不生爱不自高故。闻不称名心不生碍功德具足故。若遇荣利不生喜悦善自调故。若遇衰耗不生挂碍心寂灭故。见有称者心不惊动善知分别故。见有毁者心不缩没其心广大故。见有讥者其心不下善安住故。见有誉者其心不高不倾动故。若遇乐事心不欢逸观有为法无常相故。若遇苦事心不疲恼为众生故。世法不染不依止故。忍受诸苦见危逼者以身伐故。忍节节支解具足觉支故。众苦加身悉能堪受具佛身相故。忍他过患善作业力故。示现烧热修诸苦行伏外道故。现入诸道出过释梵护世诸天故。是名菩萨之忍辱也。
又毕竟忍者无有诤讼。何以故。若见他骂我能忍者。如是忍者是观二相非毕竟忍。若言谁骂我者。如是忍辱是法功德非毕竟忍。若骂眼耶。如是忍者是观入相非毕竟忍。耳鼻舌身若骂意耶。如是忍者是观诸入非毕竟忍。若无骂者。如是忍辱是观无我非毕竟忍。若知假名。如是忍者是观响相非毕竟忍。彼之与我二俱无常。如是忍者是观无常非毕竟忍。彼是颠倒我无颠倒。如是忍者是观高下非毕竟忍。彼不勤行我是勤行。如是忍者是观勤懈非毕竟忍。彼住恶道我住善道。如是忍者是观善恶非毕竟忍。我忍无常不忍有常。我能忍苦不受诸乐。我忍无我不忍有我。我忍不净不忍于净。如是忍者。是观有对非毕竟忍。我忍于空不忍诸见。我忍无相不忍诸觉。我忍无愿不忍于愿。我忍无作。不忍于作。我忍结尽不忍结在。我忍于善不忍不善。我忍出世不忍在世。我忍无诤不忍于诤。我忍无漏不忍于漏。我忍白法不忍黑法。我忍寂灭不忍生死。如是忍者是观相对非毕竟忍。
云何名为毕竟忍耶。若入空寂。不与诸见和合不倚着空。是诸见等亦复皆空。如是忍者是无二相是毕竟忍。若入无相不与诸觉和合。不倚无相是觉皆空。如是忍者。是无二相是毕竟忍。若入无愿不与愿合。不倚无愿是愿皆空。如是忍者是无二相是毕竟忍。若入无作不与作合。不倚无作是作皆空。如是忍者是无二相是毕竟忍。若入尽结不与结合。不倚尽结诸结皆空。如是忍者是无二相是毕竟忍。若入于善不与不善和合。不倚于善不善皆空。如是忍者。是无二相是毕竟忍。若入出世不与世合。不倚出世在世皆空。如是忍者是无二相是毕竟忍。若入无诤不与诤合。不倚无诤是诤皆空。如是忍者是无二相是毕竟忍。若入无漏不与漏合。不倚无漏诸漏皆空。如是忍者是无二相是毕竟忍。若入白法不与黑合。不倚白法黑法皆空。如是忍者是无二相是毕竟忍。若入寂灭不与生死和合。不倚寂灭生死皆空。如是忍者是无二相是毕竟忍。若性不自生不从他生不和合生。亦无有出不可破坏。不可坏者是不可尽。如是忍者是毕竟忍。无作非作。无所倚着。无分别。无庄严。无修治。无发进。终不造生。若无生者是不可尽。如是忍者是无生忍。无生忍者是不出忍。不出忍者是毕竟忍。如是菩萨修行是忍得受记忍。舍利弗。是名菩萨行忍无尽。说是忍时。一切大众赞无尽意言。善男子。善哉善哉。快说此忍。言已即雨种种希有诸华末香涂香无数杂衣幢幡宝盖。以用供养于无尽意。百千伎乐于上空中自然出声作如是言。若有众生欲得如来甚深忍者。闻作是说不应惊怖。时诸华香杂衣幡盖普遍充溢。满此三千大千世界。
尔时佛告无尽意言。善男子。汝所供养华香等物。可自求器除去摒挡。无尽意言。唯然世尊。我今当以神通之力即身为器。时无尽意。即入菩萨色身三昧。入三昧已一切所有供养之具悉入脐中。身界如故不增不减。尔时众中有一菩萨名大庄严。问无尽意。善男子。所入三昧名为何等。而仁入已诸供养具悉入身中。身界如故而不增减。无尽意言。善男子。其三昧者名为一切色身三昧。大庄严言。是三昧定。颇复更有余力势不。无尽意言。是三昧力。能令身界悉受三千大千世界所有色相。身界如故亦无增减。尔时众中或有人天作是思惟。宁可得见是定力不。尔时佛知一切大众人天所念。告无尽意。善男子。汝可示现是定神力。时无尽意菩萨摩诃萨。于是三昧久已通达。是故能以一切大众十方诸来大菩萨等佛及圣僧悉内身中。尔时其身犹如大宝庄严世界。受诸菩萨摩诃萨等所有种种庄严之事。是时大众悉自见形在无尽意菩萨身内。时无尽意示现如是大神通已。是时大众各还如本。时大庄严菩萨摩诃萨问无尽意。善男子。我从昔来未曾见闻如是三昧神通变化。无尽意言。善男子。假使三千大千世界一切所有悉入我身犹无增减况于此耶。说是无尽忍辱现大神变时。七十六那由他天及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万二千菩萨摩诃萨得无生法忍。舍利弗。是名菩萨修行忍辱而不可尽。
无尽意菩萨经卷第二
尔时舍利弗。语无尽意言。善哉善哉。唯善男子。汝已快说菩萨羼提波罗蜜而不可尽。唯愿仁者。当说菩萨毗梨耶波罗蜜。如诸菩萨所得无尽毗梨耶波罗蜜。无尽意言。唯舍利弗。菩萨具足八事。修行精进而不可尽。何等为八。发大庄严而无有尽。积集勇进而不可尽。修行诸善而不可尽。教化众生而不可尽。助道功德而不可尽。助无上智而不可尽。助无上慧而不可尽。集助佛法而不可尽。云何菩萨庄严无尽。于诸生死心不疲倦。不计劫数当成佛道。若干劫在而作庄严。若干劫在不作庄严。菩萨庄严所经劫数不可称计。如从今日至生死。本为一日一夜。如是三十日为一月。十二月为一岁。于是百千万岁。一发道心一见如来。如是发心。所见诸佛。如恒沙数。于尔所佛边。方得知一众生心行。如是遍知一切众生心之所行犹不退没。是则名曰不懈庄严无尽庄严。经于如是见佛发心。知他众生心所行时。常修具足檀波罗蜜。尸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禅波罗蜜。般若波罗蜜。修集一切助菩提法。具修相好十力无畏不共之法。具修一切诸佛法故。是名不懈庄严无尽庄严。若有菩萨闻作是说。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菩萨不懈精进。是名菩萨庄严无尽。云何菩萨勇进无尽。若三千大千世界满中盛火。为见佛故。要当从是火中而过。若为闻法教化众生安止众生于善法故。亦应如是从火中过。是名菩萨勇进无尽。何因缘故。名曰勇进。常为他故。为静他故。为调伏他故。为灭尽他故。常不懈慢坚牢不退。心善安止于大悲中常勤精进。而为众生故名勇进。菩萨行时步步御心。悉向菩提常观众生为化度故。虽作是观不起烦恼。是名菩萨勇进无尽。
云何菩萨修习无尽。如所发起一切善心常愿菩提。是名菩萨修集无尽。何以故。以诸善根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初无尽故。舍利弗。譬如天雨一渧之水堕大海中。其渧虽微终无灭尽。菩萨善根愿向菩提。亦复如是无有灭尽。修集善根者。所谓正回向修集善根。为护众生修集善根。为随众生诸所须故修集善根。为欲成就一切智故修集善根。是名菩萨修集无尽。
云何菩萨教化无尽。众生之性不可称计。菩萨于中不应称计。若言一日教化三千大千世界满中众生。如是计数乃至无量不可思议不可称劫教化众生者。虽作如是教化众生。不可称计不可思议。于众生分犹未是教化百分千分百千分百千万分。乃至算数譬喻所知众生。何以故。是众生性无量无边不可称计不可思议。若菩萨闻作是说。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菩萨勤修精进。是名菩萨教化无尽。云何菩萨助道无尽。菩萨所修助道功德无量无边。菩萨于中不应限量。何以故。一切众生所有功德。若去来现在。及声闻缘觉所有功德。于佛世尊始是成就一毛孔功德。如是一一毛孔所有功德。乃至一切毛孔功德。聚集成就始成如来一随形好。如是一一随形好等。乃至一切随形好功德。聚集成就如是成就如来一相。如是一一相至三十相。聚集如是三十相百倍功德。始成如来眉间毫相。乃至修集倍是毫相百千功德。始成如来无见顶相。是名菩萨助道功德无尽。云何菩萨助智无尽。菩萨所修助智无量无边。菩萨于中不应限数。若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众生。如一信行所成就智。如是信行。比一法行所成就智。百分千分百千分百千万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若三千大千世界众生悉为法行。比一八人所成就智。百分千分百千分百千万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若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众生悉为八人智。比一须陀洹所成就智。百分千分百千分百千万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若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众生。悉为须陀洹智。比一斯陀含所成就智。百分千分百千分百千万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若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众生。悉为斯陀含智。比一阿那含所成就智。百分千分百千分百千万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若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众生。悉为阿那含智。比一阿罗汉所成就智。百分千分百千分百千万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若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众生。悉为阿罗汉智。比一缘觉所成就智。百分千分百千分百千万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若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众生。悉成缘觉智。比一百劫菩萨所成就智。百分千分百千分百千万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若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众生。悉为百劫菩萨所成就智。比一得忍菩萨所成就智。百分千分百千分百千万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若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众生。悉为得忍菩萨所成就智。比一不退菩萨所成就智。百分千分百千分百千万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若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众生悉得不退菩萨智。比一补处菩萨所成就智。百分千分百千分百千万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若无量无边世界众生。悉如补处所成就智。比一如来是处非处智。百分千分百千分百千万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总说如来诸力无畏不共之法亦复如是。若菩萨闻作是说。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菩萨勤行精进。是名菩萨助智无尽。云何菩萨助慧无尽。一切众生所有心行不可穷尽。菩萨于中不应计数。若过去未来现在众生所有心行。若有人于一念中。具如是等三世众生所有心行。如是念念皆亦如是具诸心行。如一人心中所具心行。一切无量无边众生皆亦如是。若过去未来现在众生。所有贪淫嗔恚愚痴及诸烦恼。若有一人于一念中。具如是等三世众生所有烦恼。如是念念当亦如是。具诸烦恼无量无边。如一人心中所具诸结。一切无量无边众生皆亦如是。菩萨于中生慧光明。一念慧光无诸尘翳。悉照过去未来现在众生烦恼诸心所缘境界生住灭相无有遗余。是菩萨于诸众生三世相应诸烦恼等无不尽知。舍利弗。譬如虚空无所不覆。菩萨慧光亦复如是无所不照。若菩萨闻作是说。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菩萨勤行精进。是名菩萨助慧无尽。
云何菩萨修集助佛法无尽。菩萨所行修助佛法无量无边。若菩萨于中不应限量。从初发心至坐道场。于其中间。修行具足六波罗蜜。修行具足诸助道法。如是一切发心修行一切善根不可称计悉助佛法。是名菩萨修助佛法而无有尽。是名菩萨八事修行精进无尽。
复次舍利弗。菩萨精进亦不可尽。若身善业若口善业若意善业常勤不住。何以故。菩萨所作精进。常与身口意相应。虽身口精进皆由于心。心为增上。云何菩萨心精进耶。所谓心始心终。云何心始。初发心故。云何心终。菩提心寂灭故。云何心始。于诸众生起大悲故。云何心终。无我人故。云何心始。摄众生故。云何心终。不取诸法故。云何心始。不厌生死故。云何心终。无三界故。云何心始。舍所有故。云何心终。无所轻故。云何心始。受持戒故。云何心终。不持戒故。云何心始。修行忍故。云何心终。无忿诤故。云何心始。发行诸善故。云何心终。独不杂故。云何心始。修集定故。云何心终。心清净故。云何心始。多闻无厌故。云何心终。善思惟故。云何心始。习问义故。云何心终。法无言说故。云何心始。求智慧故。云何心终。断戏论故。云何心始。修四梵行故。云何心终。舍真智故。云何心始。具五通故。云何心终。具漏尽故。云何心始。发念处故。云何心终。念无思惟故。云何心始。发正勤故。云何心终。脱善不善故。云何心始。发如意分故。云何心终。具报得故。云何心始。发诸根方便故。云何心终。观诸根法故。云何心始。集诸力故。云何心终。智不坏故。云何心始。发助菩提分故。云何心终。善知分别诸学方便故。云何心始。求助道法故。云何心终。无进趣故。云何心始。求寂灭故。云何心终。心永寂灭故。云何心始。发起慧故。云何心终。善知法故。云何心始。觉知因故。云何心终。善知因故。云何心始。从他闻故。云何心终。于诸法中无放逸故。云何心始。发严饰故。云何心终。知身性故。云何心始。庄严口故。云何心终。圣默然故。云何心始。行三脱故。云何心终。无所作故。云何心始。降四魔故。云何心终。舍结习故。云何心始。知方便故。云何心终。了于慧故。云何心始。善知发故。云何心终。善知度故。云何心始。知世俗故。云何心终。善知真谛故。是名菩萨心精进也。是心具足精进无尽故说始终。菩萨具足如是作相。而心未常住于作业。是菩萨于诸业相知而故作。云何菩萨知而故作。为诸善根故。为诸众生修大悲故不离有为。为一切佛真妙智故不随生死。是名菩萨摩诃萨毗梨耶波罗蜜而不可尽。说是法时。七十那由他诸天及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三万二千菩萨摩诃萨得无生法忍。
尔时舍利弗。语无尽意言。善哉善哉唯善男子。仁已快说菩萨毗梨耶波罗蜜而不可尽。唯愿仁者。当说菩萨禅波罗蜜。如诸菩萨所得无尽禅波罗蜜。无尽意言。若菩萨摩诃萨以十六事修行禅定而无有尽。不与声闻辟支佛共。何等十六。菩萨修定无有吾我。具足如来诸禅定故。菩萨修定不味不着。不求己乐故。菩萨修定行于大悲。断诸众生烦恼结故。菩萨修定增益诸禅观。见欲界诸过患故。菩萨修定具诸通业。为知众生诸心行故。菩萨修定其心柔软。于众生中得自在故。菩萨修定诸禅三昧善知入出。过于色界无色界故。菩萨修定其心寂灭。胜于二乘诸禅三昧故。菩萨修定更无有发。毕竟已作故。菩萨修定无诸衰耗。善断除灭诸习气故。菩萨修定常入智慧。过诸世间到彼岸故。菩萨修定为知众生心。度脱一切诸众生故。菩萨修定不断三宝种。具足无尽诸禅定故。菩萨修定无有退失。其心常定无诸错谬故。菩萨修定而得自在。具足一切诸善法故。菩萨修定内善思惟。断入出息得胜智故。舍利弗。是名菩萨以十六事修行禅定而无有尽。不与声闻辟支佛共。云何名为菩萨修定。具诸通智故。云何为通。云何为智。若见诸色相是名为通。若知一切色尽法性而不证尽是名为智。若闻音声是名为通解了三世一切音声无言辞相是名为智。若知一切众生心行是名为通。若知心行悉皆灭尽不证于灭是名为智。若念过去是名为通。若知三世无有挂碍是名为智。若能遍至诸佛世界是名为通。若知佛界同虚空相是名为智。若求诸法无破坏相是名为通。若不见法是名为智。若不坏世间是名为通。若不杂行是名为智。若过梵释护世天王是名为通。过于二乘学无学智。是名为智。是名菩萨修行禅定通智差别。
唯舍利弗。菩萨若知一切众生烦恼乱心。是故修集诸禅定法。助成住心。舍利弗。如是众生烦恼心乱。菩萨于中。善修聚集助成禅定。令此禅定住平等心。是名菩萨修行禅定。若住众生平等智中。是名为定。心行平等性相平等毕竟平等发行平等。是名为定。住于施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及诸法等。是名为定。如定等者则众生等。众生等者则诸法等。入如是等是名为定。如是等定则等于空。等于空者则众生等。众生等者则诸法等。入如是等是名为定。如空等者则无相等。无相等者则无愿等。无愿等者则无作等。无作等者则众生等。众生等者则诸法等。入如是等是名为定。自心等故他心亦等。是名为定。一切等者。所谓利衰如地水火风。得是等心心如虚空。无有高下常住不动。所行威仪常定不转。本性自尔不恌不高。自在无畏寂默无言。知义知法知时非时。随世所行不杂于世。舍世八法灭一切结。远离愦闹乐于独处。菩萨如是修行诸法。于诸禅定心安止住离世所作。是菩萨以方便慧入禅波罗蜜。入禅定时生大悲心为诸众生是名方便。其心永寂是名为慧。入时念佛是名方便。不依止禅是名为慧。入时摄取一切善法。是名方便。不分别法性。是名为慧。入时趣向庄严佛身。是名方便。于佛法身不生分别。是名为慧。入时念佛声如梵音。是名方便。于法性中无言说相。是名为慧。入时受持心如金刚。是名方便。思惟诸法本性不乱。是名为慧。入时不舍本所誓愿教化众生。是名方便。于一切法思惟无我。是名为慧。入时思惟一切善根。是名方便。思惟善根性无所住。是名为慧。入时遍观诸佛世界。是名方便。见诸佛界同于虚空。是名为慧。入时庄严菩提道场。是名方便。观所庄严同于寂灭。是名为慧。入时欲转无上法轮。是名方便。思惟法轮无转不转。是名为慧。入时一向修助觉分。是名方便。为知众生诸热恼心。是故修集如来禅定。知一切法相应不相应有相无相一切相续。随顺菩萨决定思惟。是名为慧。是名菩萨入于禅定方便慧也。如是菩萨。禅波罗蜜方便智慧。二事俱行得佛法器。一切诸魔不能破坏。说是法时。三万二千菩萨得日灯三昧。何因缘故名日灯三昧。譬如日出。灯火月光星宿诸明悉不复现。菩萨大士得是定已。先所修智一切二乘学与无学。及余众生所得诸智。皆亦如是悉不复现。是名日灯三昧。菩萨住于禅波罗蜜。即于无量百千种种诸禅三昧而得自在。今于此中当说少分。其名曰电灯三昧。净三昧。月光三昧。净庄严三昧。日光三昧。不可思议三昧。勇出三昧。照明三昧。无垢光明三昧。功德光明三昧。一切法中得自在三昧。吉道三昧。无忧三昧。坚称三昧。勇出如须弥山等三昧。法炬三昧。法健三昧。法尊三昧。自在知一切法三昧。住法聚三昧。总持法净三昧。随知他心行三昧。法幢璎珞三昧。烧一切烦恼三昧。破四魔力三昧。十力声勇健三昧。无碍断碍三昧。手灯三昧。施得名闻三昧。持地三昧。住无我如须弥山三昧。胜诸明智三昧。智焰三昧。生慧三昧。修禅三昧。无量自在三昧。心调伏无我无我所成就三昧。水月三昧。日声三昧。无有高下如佛三昧。离相三昧。如善调象师子游戏三昧。念佛三昧。念法得智自在无碍三昧。无退不退三昧。不眴三昧。胜净光无我三昧。空三昧。无相三昧。无愿三昧。住心平等三昧。金刚三昧。增上三昧。无能胜三昧。旋三昧。净声三昧。善分别三昧。离烦恼三昧。广大如空三昧。入诸功德三昧。念意进觉三昧。勇慧三昧。辩无尽三昧。语无尽三昧。总持三昧。不忘三昧。善作三昧。观一切世三昧。善知所乐三昧。生踊跃三昧。勇慈心净三昧。大悲根本三昧。入喜三昧。舍离三缠三昧。法义三昧。法作三昧。智炬三昧。智海三昧。不波荡三昧。一切心喜三昧。调伏三昧。解脱智三昧。已自在三昧。法场金刚幢三昧。莲华三昧。莲华增上三昧。离世法三昧。不动三昧。慧增上三昧。诸佛所念首楞严三昧。无诤三昧。火三昧。火明三昧。解脱胜智三昧。庄严佛身三昧。遍照三昧。入众生心欢喜三昧。顺助道三昧。庄严诸波罗蜜三昧。宝鬘三昧。与诸觉华三昧。与解脱果三昧。甘露三昧。速疾如风三昧。实际三昧。遮海涛三昧。山相搏三昧。广大神足三昧。见无量诸佛三昧。闻持三昧。不乱三昧。一念智无量功德海净三昧。如是等不可计那由他诸三昧。入禅波罗蜜时悉得清净。舍利弗。是名菩萨修行禅定而不可尽。
尔时舍利弗。语无尽意言。善哉善哉。善男子。仁已快说菩萨禅波罗蜜。唯愿仁者。当说菩萨般若波罗蜜。如诸菩萨所得无尽般若波罗蜜。善男子。般若波罗蜜。云何行云何入。无尽意言。唯舍利弗。般若波罗蜜。如闻修行善入思惟。舍利弗言。唯善男子。云何如闻修行。无尽意言。闻者具八十行。何等八十。欲修行顺心行。毕竟心行。常发起行。亲近善友行。无憍慢行。不放逸行。恭敬行。随顺教行。从善语行。数往法师所行。至心听法行。善思惟行。不乱心行。勤进心行。生宝想行。起药想行。除诸病行。念器行。进觉行。意喜行。入觉行。闻无厌行。增长舍行。调智行。亲近多闻行。发欢喜行。身轻悦行。心柔和行。闻无疲倦行。闻义行。闻法行。闻威仪行。闻他说行。闻所未闻行。闻诸通行。不求余乘行。闻诸波罗蜜行。闻菩萨藏行。闻诸摄法行。闻方便行。闻四梵行。闻念正智行。闻生方便行。闻无生方便行。观不净行。思惟慈行。观因缘行。观无常行。观苦行。观无我行。观寂灭行。观空行。观无相行。观无愿行。观无作行。作善行。持真实行。不失行。好恶住处防护心行。勤进无懈行。善分别诸法行。知诸烦恼非伴侣行。护诸善法自伴侣行。降伏烦恼非伴侣行。亲近正法财行。断诸贫穷行。智者所赞行。欣乐利根行。众圣所劝行。令非圣者生欢喜行。观诸谛行。观阴过患行。思量有为多过患行。思义行。不作一切恶行。自利利他行。随顺增进诸善业行。进增上行。得一切佛法行。舍利弗。是名菩萨如其所闻具八十行。
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具三十二事善入思惟。何等三十二。善入受持定。善入分别慧。善入心柔和。善入身独行。善入十二缘。善入不断。善入不常。善入因缘生法。善入无众生无命无人。善入无来去住处。善入无进不断因果。善入空不懈。善入无相不废。善入无愿不舍。善入不证空无相无愿。善入生诸禅三昧。善入不随禅定生。善入生诸通智。善入不证无漏法。善入内观法。善入不证决定。善入思量有为法过患。善入不著有为法。善入观一切众生无我而不舍大悲。善入一切趣诸怖畏处。善入虽生诸趣非业故生。善入离欲。善入不证离欲法。善入舍所乐欲。善入不舍法乐。善入舍一切戏论诸觉。善入不舍方便诸观。舍利弗。是名菩萨行般若波罗蜜三十二事善入思惟。
又复善思惟者所谓善顺句。善顺句者是不始句。是不终句。是不住句。是无依句。是不动句。是不猗句。是平等句。是非等句。是真实句。是正真句。是不变句。是清净句。是永寂句。是不然句。是不举句。是不下句。是不灭句。是不增句。是不共句。是不戏论句。是如句。是不如句。是如非如句。是非如非不如句。是如实句。是三世平等句。是三际句。是不住色句。是不住受想行识句。是不住地大句。是不住水火风句。是不住眼界色界眼识界句。是不住耳界声界耳识界句。是不住鼻界香界鼻识界句。是不住舌界味界舌识界句。是不住身界触界身识界句。是不住意界法界意识界句。是念义句。是念智句。是了义经句。是念法句。是名菩萨善入思惟。
又复善思惟者。所谓一切诸法。若我无我如是诸法随顺观察。若知众生无有我者。即是随顺观察诸法。如是观察即是善入思惟。如善思惟即是思惟生死涅槃同一法界。观是二句无有差别。如是见者是名勤进善入思惟。若观黑法及以白法二性平等无有差别。是名勤进善入思惟。若观诸枙及以无枙不动不恃。是名勤进善入思惟。若菩萨起善思惟。为诸众生而不舍离。于诸法相亦不分别。是名菩萨发善思惟。舍利弗。如闻行者。如是得入报善思惟是名为慧。
舍利弗。菩萨慧者。有十六法不于中住。云何十六。不住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乃至不住无明灭至生死灭。不住根本身见乃至不住六十二见。不住高下乃至不住世法利衰毁誉称讥苦乐。不住慢慢增上慢胜慢我慢下慢憍慢邪慢乃至不住二十烦恼。不住因贪所起诸结。若粗若细若上中下。乃至不住贪欲所起一切诸结。不住痴闇覆盖诸碍。乃至不住因痴所起一切诸结。不住淫欲爱浊。不住阴死烦恼天魔乃至不住因魔所起诸魔事等。不住我人众生寿命养育士夫。乃至不住取众生相。不住业障报障法障烦恼障诸见障乃至不住一切习气。不住思想忆想分别想缘相想境界见闻觉知乃至不住一切诸结。不住随众生心行智乃至不住八万四千法聚。不住悭贪布施破戒持戒嗔恚忍辱懈怠精进乱意禅定愚痴智慧乃至不住诸波罗蜜伴非伴等。不住定乱邪正善不善世间出世间可作不可作有漏无漏有为无为黑法白法生死涅槃乃至不住一切诸法伴非伴等。不住众生异相诸乘异相佛界异相诸佛异相诸法异相圣众异相乃至不住一切异相。不住知不知识不识世谛真谛乃至不住一切诸相。所谓菩萨思惟慧者。无闻无行无身无相无形无为。如是真慧。不住一切忆想思惟心作止住名字异相。舍利弗。是名菩萨真智慧者不住如是十六法中。
舍利弗。云何菩萨慧者。处所具八方便。何等八。诸阴方便。诸界方便。诸入方便。诸谛方便。诸缘方便。三世方便。诸乘方便。诸法方便。云何诸阴方便。若说诸阴如沫如泡。如热时焰。如芭蕉树。如幻如梦。如呼声响。如镜中像。如影如化色。如水沫如水沫性。非我非众生。非命非人。色亦如是。能如是知是名菩萨观色方便。受喻如泡。想喻如焰。行如芭蕉。识喻如幻。如泡如焰如芭蕉幻性。无我无众生。无命无人。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能如是知。是名菩萨观受想行识方便。诸阴如梦如响。如像如影。如化如化等性。无我无众生无命无人。是诸阴等亦复如是。能如是知是名菩萨观阴方便。所谓阴者即世间相。世间相者是可坏相。如可坏相即无常性。苦性。无我性。寂灭性。能如是知是名菩萨观阴方便。云何菩萨知界方便。法界地界。水火风界。是法界中。无有坚相湿相热相动相。法界眼界耳界鼻舌身意界。是法界中。无有见相闻相嗅相别相觉相知相。法界色界声香味触法。是法界中。无眼可见相。耳可闻相。鼻可嗅相。舌可别相。身可觉相。意可知相。法界眼识界。耳鼻舌身意识界。是法界中。无眼识知色。乃至无意识知法。法界色界法界非色作相。乃至法界亦复如是。法界我界无二无别。法界欲界色界无色界我界生死界涅槃界无二无别。法界虚空界。一切法界我界空界。无相无愿无作不出不生无所有等如涅槃。虚空涅槃。及一切法等。无有二。如是无量有为法界入无为界。能如是知如是说者。是名菩萨知界方便。
云何菩萨观入方便。如佛所说。眼空我空我所空。何以故。是眼性中。无我无我所。耳鼻舌身意空亦复如是。观是入者见一切法。若善不善。无有二相。是名菩萨观入方便。若眼入色。入若见眼色离欲。不证离欲法。是名菩萨观入方便。耳入声入鼻入香入舌入味入身入触入意入法入。若见离欲不证离欲法。是名菩萨观入方便。所谓入者。若圣入非圣入。云何圣入。若修集道。云何非圣入。不修集道。若菩萨住道。于不修道者生大悲心不舍入道。是名菩萨观入方便。
云何菩萨。观谛方便。所谓甚深难入。云何难入。若苦智集智灭智道智。苦智者观阴无生。集智者观断爱因。灭智者观无明等诸烦恼无有和合。道智者得平等观。于一切法无所倚着。菩萨若于四圣谛中作如是观。而不取证为化众生。是名菩萨观谛方便。复有三谛。何等三。俗谛。第一义谛。相谛。云何俗谛。若世间所用语言文字假名法等。云何第一义谛。乃至无有心行。何况当有言语文字。云何相谛。观一切相同于一相。一相者即是无相。菩萨随顺俗谛而不厌倦。观第一义谛而不取证。观诸相谛一相无相。是名菩萨观谛方便。复有二谛。何等二。俗谛。第一义谛。何等俗谛。若说苦集道谛。若世间语言文字假名法等。云何第一义谛。若于涅槃法终不忘失。何以故。如与法界其性常故。菩萨随俗不生厌倦。观第一义而不取证。复有一谛。何等为一。于一切法无所倚着。为化众生现有所著。是名菩萨观谛方便。复次五阴苦。若见五阴苦相。是名为苦观。苦即空是名苦智观苦圣谛。若观五阴诸烦恼爱因见因是名为集。若观爱因见因。不取不着不希不求。是名集智观集圣谛。若五阴毕竟尽相。过去已灭。未来未生。现在不住。是名为灭。能如是知。是名灭智观灭圣谛。若得道者证集灭智比智知已是名为道。若于是中悉见空性。是名道智观道圣谛。若能如是观四圣谛。是名菩萨观谛方便。若一切受是名为苦。若于诸受思惟分别。是名苦智观苦圣谛。受因和合是名为集。若于受因知如真实。是名集智观集圣谛。若除诸受无受者受。观受灭尽不证于灭。为化众生。是名灭智观灭圣谛。若有所受是名为道。虽有和合犹如筏喻。不为所受不求于道。是名道智观道圣谛。作如是知。见四圣谛清净平等。是名菩萨观谛方便。复次略说生苦是名为苦。若观于生。是名苦智观苦圣谛。生从因缘是名为集。若观有非有。是名集智观集圣谛。一切生非生是即非灭。若法不生即无有灭。是名为灭。若观此灭即是灭智观灭圣谛。若如是等。推求称量思惟分别是名为道。若灭如是求称量等。入法门者是名道智。观道圣谛。若住于智不证圣谛。是名菩萨观谛方便。云何菩萨观缘方便。集不善思惟故无明集。无明集故行集。行集故识集。识集故名色集。名色集故六入集。六入集故触集。触集故受集。受集故爱集。爱集故取集。取集故有集。有集故生集。生集故老死集。老死集故忧悲苦恼集。若知如是诸苦聚集。是名菩萨观缘方便。若住如是诸法聚集。则不长养。无所作。无诤讼。无有主。无所属。无系缚。所谓若因善法。因不善法。因不动法。若因向涅槃法。如是等法如实分别。若诸众生根量齐限。因是诸根所作诸业。若有受报及非受报。善知其因聚集方便。是名菩萨观缘方便。不善思惟灭则无明灭。无明灭故行灭。行灭故识灭。识灭故名色灭。名色灭故六入灭。六入灭故触灭。触灭故受灭。受灭故爱灭。爱灭故取灭。取灭故有灭。有灭故生灭。生灭故老死灭。老死灭故忧悲苦恼诸苦聚灭。若知如是诸苦聚灭。是名菩萨观缘方便。一切诸法属因属缘属和合。若法属因缘和合。是法则不属我人众生寿命。若法不属我人众生寿命则不入法数。能如是知是名菩萨观缘方便。若菩萨所修诸法。为助菩提安止菩提。如是诸缘悉见灭尽。而不取证为化众生。是名菩萨观缘方便。云何观三世方便。若念过去己身他身。善不善心心数法。不善心法。呵责毁呰善心数法。悉以回向无上菩提。是名菩萨观过去方便。若未来世心心数法。一向专念菩提之道。若起善心愿悉回向无上菩提。所有不善心心数法不令入心。发如是愿是名菩萨未来方便。若现在世心心数法。善思惟等所作诸业。悉以回向无上菩提。是名菩萨观现在方便。作如是方便。是名菩萨观三世方便。复次善解三世空无所有。若作是观观三世空智慧力故。若于三世诸佛所种无量功德。悉以回向无上菩提方便力故。如是方便。是名菩萨观三世方便。复次虽见过去尽法不至未来。而常修善精勤不懈。观未来法。虽无生出不舍精进愿向菩提。观现在法。虽念念灭。其心不忘发趣菩提。如是方便。是名菩萨观三世方便。过去已灭未来未至现在不住。虽如是观心心数法生灭散坏。而常不舍聚集善根助菩提法。如是方便。是名菩萨观三世方便。
复次若诸神通。念过去世所作善根。念已回向无上菩提。念未来世未生善根。愿心所图如意成就。现在世中常生善根。专念不懈回向无上菩提之道。如是方便。是名菩萨观三世方便。复次若化众生。念过去世所作善根助道功德。所谓随众生心应可化者。如其所乐悉已化讫。若未来世所有众生。或须见佛及诸圣人而得度者。随形应适悉令得度。若现在世所有众生。若应闻法应见神力。亦随所应皆悉化之。随所教化诸众生已。即于三世成自他利。如是之利悉为菩提具无碍智。如是方便。是名菩萨观三世方便。
舍利弗。云何菩萨观诸乘方便。世有三乘。何等三。声闻乘。缘觉乘。大乘。复有二乘。何等二。天乘人乘。云何菩萨观声闻乘。佛未出世无声闻乘。何以故。从他闻法生于正见。所谓闻者持戒威仪。威仪具故戒聚具足。戒聚具足已定聚具足。定聚具足已慧聚具足。慧聚具足已解脱聚具足。解脱聚具足已解脱知见聚具足。如是方便。是名菩萨观声闻乘方便。复次观声闻乘。若善不善及不动行。心常毁呰厌离三界。观一切行无常苦无我寂灭涅槃。乃至一念不悕受生。常怀怖惧心不甘乐。观阴如怨界如毒蛇。入如空聚。于一切趣不愿受生。若能如是开示分别。是名菩萨观声闻乘方便。云何菩萨观缘觉乘方便。若缘觉出世。观其所行如实知之。缘觉所行出过声闻所有功德。欲精进不放逸。持戒少闻不多供养诸佛世尊给侍使令。以中根故常有厌心。所作众事皆悉鲜少。厌患愦闹常乐远离。独住空闲威仪庠序。出入凝重安心静默简于人事。能为众生现世福田。其心玩乐观十二缘。常念一法出世涅槃。数游禅定不从他闻自然觉了少分境界。因缘悟道故名缘觉。若能如是开示分别。是名菩萨观缘觉乘方便。云何菩萨观大乘方便。其乘无量。今于此中当说少分。是乘无量悉能容受。一切众生。无挂碍故。是乘增长一切善根。令无量众生得受用故。是乘具足诸波罗蜜。能随众生心行化故。是乘能过助道之法。进趣无碍至道场故。是乘平等无碍光明照于一切无量众生悉堪受故。是乘无畏过怯弱道。悉能示现诸佛法故。是乘能坏一切诸魔外道邪众。了十二缘。建立佐助菩提幢故。是乘能除一切诸边有无断常因缘。诸见所起烦恼障碍。覆盖疑网调戏。得佛无碍真智慧故。是乘富足具诸珍宝。真实不虚能益众生。大悲勇猛本愿成就故。是乘具足十力无畏不共之法。相好严身身口意故。如是方便。是名菩萨观大乘方便。云何菩萨观一切法方便。所谓若有为。若无为。菩萨于中善知方便。云何善观有为方便。所有身善业。口善业意善业。愿以回向无上菩提。是名有为方便。若观身口意业同菩提相。回向菩提。是名菩萨观无为方便。复次有为方便。若能聚集五波罗蜜。是名有为方便。虽知般若波罗蜜其性无为。于所聚集终无厌贱。要欲具足诸波罗蜜。深解善根同无漏菩提。而犹愿成一切种智。是名菩萨无为方便。复次有为方便。住于无碍平等心中。以四摄法摄取众生。是名有为方便。云何无为方便。善解众生无我无人无所悕求。知四摄法同无为解脱。而能回向一切种智。是名无为方便。复次有为方便。若诸烦恼生死相续断令不起。所有善根助菩提者令不断绝。乃至不行少烦恼分。是名有为方便。云何无为方便。虽观空无相无愿。知此三空即助道方便故能不证。是名无为方便。复次有为方便。虽在三界不为三界烦恼所污。是名有为方便。云何无为方便。虽出三界不证于出。是名无为方便。如佛所说知诸法方便则能具足一切种智。何以故。一切种智无量无边。具足正念慧方便故。是故名为一切法方便。舍利弗。是名菩萨智慧所缘八方便也。舍利弗。是八方便能摄菩萨无尽智慧。舍利弗。是慧能解。观了善法不善法故。是慧如箭。善射法故。是慧财行。圣法现在故。是慧真解。断除诸见烦恼障碍诸覆盖故。是慧定愿。悉能满足本所求故。是慧消融。能除烦恼诸焦热故。是慧悦豫。不断法乐故。是慧正念。了所缘义故。是慧安住。具三十七助道法故。是慧得相。如所行乘能具足故。是慧解相。性智照故。是慧能度。过诸流故。是慧能进。成正定决定故。是慧正见。具足一切诸善法故。是慧欢喜。堕烦恼者能拔济故。是慧殊胜。得顶法故。是慧微妙。自然觉故。是慧不行。不近三世故。是慧摄取。具一切方便故。是慧能断。过诸思想故。是慧不放逸。舍离闇曚故。是慧初始。发行一切诸善法故。是慧能发。具诸乘故。是慧照明。除无明网故。是慧与眼。一切众生如其所解得明了故。是慧无依。过眼色故。是慧第一义。出真实故。是慧无诤。善分别故。是慧明了。向智门故。是慧无尽。能遍行故。是慧不逆。见十二缘故。是慧解脱。诸缠系缚悉善断故。是慧不杂。离于一切障碍法故。舍利弗。一切众生所有心行。如是智慧悉能照达。如众生心行慧思智诸烦恼门。如是智慧皆悉观了。若声闻缘觉菩萨如来所有智慧。是菩萨悉能遍学。舍利弗。是名菩萨无尽之慧。以是无尽慧具无尽智。说是法时。三万二千菩萨善根熟者。得无生法忍。
           
无尽意菩萨经卷第三
尔时无尽意菩萨复语舍利弗。菩萨修慈亦不可尽。何以故。菩萨之慈无量无边。是修慈者无有齐限等众生界。菩萨修慈发心普覆。舍利弗。譬如虚空无不普覆。是菩萨慈亦复如是。一切众生无不覆者。舍利弗。如众生界无量无边不可穷尽。菩萨修慈亦复如是。无量无边无有穷尽虚空无尽故众生无尽。众生无尽故菩萨修慈亦不可尽。是谓大士所修慈心不可得尽。舍利弗言。善男子。齐几名众生界。无尽意言。所有地界水火风界其量无边。而犹不多于众生界。舍利弗言。唯善男子。颇可得说譬喻比不。无尽意言可说。但不得以小事为喻。舍利弗。东方去此尽一恒沙佛之世界。南西北方四维上下。皆一恒沙佛世界。作一大海其水满溢。使一恒河沙等诸众生聚集。共以一毛破为百分以一分毛渧取一渧。如是一恒河沙共取一渧。二恒河沙共取二渧。如是展转乃至尽此满大海水尽。是众生界犹不可尽。菩萨慈心悉能遍覆如是众生。舍利弗。于意云何。是修慈善根岂可尽耶。舍利弗言。实不可尽。唯善男子。是虚空性尚可得尽。菩萨慈心不可尽也。若有菩萨闻作是说不生惊怖。当知是人得无尽慈。舍利弗。是慈能自拥护己身。是慈亦能利益他人。是慈无诤。是慈能断一切嗔恚荒秽系缚。是慈能离诸结及使。是慈欢喜。是慈不见一切众生破戒之过。是慈无热身心受乐。是慈远离一切恼害。是慈能离一切怖畏。是慈能顺众圣人道。是慈能令嗔者欢喜。是慈能胜一切斗诤。是慈能生利养称叹。是慈庄严释梵威德。是慈常为智人所赞。是慈常护凡夫愚人。是慈常能随顺梵道。是慈不杂远离欲界。是慈能向解脱法门。是慈能摄一切诸乘。是慈能摄非财功德。是慈长养一切功德。是慈过诸无作功德。是慈悉能庄严相好。是慈能离下劣钝根。是慈能开天人涅槃诸善正道。是慈能离三恶八难。是慈爱乐诸善法等。是慈如愿一切所欲成就自在。是慈平等于诸众生。是慈发行离诸异相。是慈正向持戒之门。是慈能护诸犯禁者。是慈能成无上忍力。是慈能离诸慢放逸。是慈发起无诤精进入于正道。是慈根本入圣禅定。是慈善能分别于心离诸烦恼。是慈因慧而生总持语言文字。是慈定伴离魔结伴。是慈常与欢喜同止。是慈善为心之所使。是慈坚持威仪戒法。是慈能离诸掉动等。是慈能灭种种诸相。是慈善香惭愧涂身。是慈能除烦恼臭气。舍利弗。夫修慈者。悉能拥护一切众生。能舍己乐与他众生。声闻修慈齐为己身。菩萨之慈悉为一切无量众生。舍利弗。夫修慈者能度诸流。慈所及处有缘众生。又缘于法又无所缘。缘众生者初发心也。缘法缘者已习行也。缘无缘者得深法忍也。舍利弗。是名菩萨修行大慈而不可尽。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修行大悲亦不可尽。何以故。舍利弗。如人命根即以出息入息为本。菩萨如是修学大乘。以大悲为本。如转轮圣王。以轮宝为本。菩萨如是修一切智以大悲为本。如大长者唯有一子愍爱情重。菩萨大悲亦复如是。于诸众生爱之若子。如是大悲我已行已。如是大悲作己利已。如是大悲不假他事。如是大悲己心所作出不谄曲。如是大悲所作毕竟出正决定。如是大悲种性所作出于直道。如是大悲心无邪曲出生正直。如是大悲无有憍慢出众生境。如是大悲捐舍己身出如来身。如是大悲不贪寿命出不作恶。如是大悲拥护众生出于菩提。如是大悲护真实法出心清净。如是大悲见诸穷厄出拔济事。如是大悲本誓坚固出不动心。如是大悲不欺己身人天贤圣出不虚诳。如是大悲其行清净出于善业。如是大悲自舍己乐出与他乐。如是大悲不与他苦出不焦热。如是大悲能令众生舍于重担出坚精进。如是大悲有忍势力出护无力。如是大悲不厌可污出瞻病者。如是大悲得法自在出教化钝根。如是大悲覆自功德出显他功业。如是大悲出离诸苦。如是大悲出求无漏乐。如是大悲出舍所爱物。如是大悲出作众善业无所娆恼。如是大悲出善持禁不舍毁戒。如是大悲出教化众生。如是大悲出不惜身命。如是大悲出舍自支节。如是大悲出生他善根。如是大悲出自利益善根。如是大悲出无味诸禅。如是大悲出不厌欲界。如是大慈出于观慧。如是大悲出不污善根。如是大悲出诸众生如所愿成。如是大悲出有为无为。如是大悲出不证无为。如是大悲出知众生性同无为而能教化。如是大悲出护毁戒者。如是大悲出赞叹佛戒。如是大乘诸悲出于大悲。以是因缘故名大悲。谓大悲者。必定善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诸助道法。为得自然无师智慧。营他众生所作事业。精勤专著如修己务。以是因缘故名大悲。舍利弗。是名菩萨修行大悲而不可尽。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修行于喜亦不可尽。云何为喜。常念于法欢喜踊跃。不生懈怠无诸恼热。离五欲乐住于法乐。心和悦豫身轻柔软。意勤劝督心常生悲。乐求如来无上法身。乐修相好以自庄严。听法无厌念行正法。行正法已心生欢喜。生欢喜已具得法悲。常于众生不生碍心。以增上欲勤求于法。勤欲法已深心得解甚深佛法。远离二乘发无上心。除诸悭惜发于舍心。见来乞者心生欢喜。舍时欢喜施已无悔。如是布施三时清净。得清净已心则悦豫。于持戒者常行布施。于毁禁者喜心摄取。自持禁戒心则清净。能令恶道怖惧众生得无所畏远离恶处。一心回向如来禁戒。坚持牢固不可亏坏。恶骂加己堪忍不报。于诸众生心无憍慢。于诸尊长谦下恭敬。言常和悦离于嚬蹙。先以爱语终无谄曲。不以邪心诱诳于人。不以利养为他执役。其心清净无有粗过。于诸不可不见其过。不求他短不举人罪。专心正念诸和敬法。于诸菩萨生如来想。爱说法者重于己身。爱重如来如惜己命。于诸师长生父母想。于诸众生生儿息想。于诸威仪如护头首。于诸波罗蜜如爱手足。于诸善法生珍宝想。于教诲者生五欲想。于知足行生无病想。爱乐求法生妙药想。于举罪者生良医想。摄御诸根无有懈怠。是故名喜。是喜寂静觉知微妙故。是喜寂灭无恌戏故。是喜行倚不戏论故。是喜根本心不乱故。是喜多闻取善语故。是喜平等心柔软故。是喜勇猛善作业故。是喜不悔专行善故。是喜正住不懈怠故。是喜不动无所依故。是喜不共难摧伏故。是喜实义不忘失故。是喜真实无变异故。是喜诚谛如所作故。是喜能舍力坚牢故。是喜大力无能胜故。是喜能作诸佛神力求诸佛法故。舍利弗。是名菩萨修行于喜而不可尽。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修行于舍亦不可尽。云何菩萨修舍无尽。菩萨行舍。舍有三种。云何为三。舍诸烦恼。舍护己他。舍时非时。云何舍诸烦恼。恭敬供养其心不高。轻蔑毁呰心亦不下。若得利养心不贪恃。若遭衰恼心亦不愁。若遇誉赞心无喜庆。若遭毁者心不退缩。若遇讥者心无亏赧。若有称者善住法界。若遭苦事心力忍受。若遇乐事明见无常。放舍所爱断于嗔恚。于亲非亲得平等心。持戒毁戒意无增减。作善作恶无有二相。于爱非爱心无所著。闻善不善心能堪忍。于善恶语心不系着。于昧过患其量无二。于诸众生得平等心。于上中下得等光明。不惜身命好恶名闻同于法界。于实不实法心得清净。于世法等得菩萨舍。是名菩萨舍于烦恼。云何菩萨舍护己他。若被割截身体支节。心无嗔恨不求仇报。以得舍心故能舍二。内外身口于此二中不生诤讼。于眼与色无有欲污。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法亦复如是。故于二中不生诤讼是故名舍。不伤不害是故名舍。舍护己他是故名舍。于利非利心行平等是故名舍。于第一义不生诤论是故名舍。于己心中善能分别是故名舍。观舍己身是故名舍。不害他身是故名舍。菩萨修舍于诸禅定常行舍心。诸佛世尊不听菩萨于诸众生而行舍心。何以故。菩萨常修精进为利自他勤求善根。是名菩萨舍护己他。云何舍时非时。非器众生舍不引接。衰毁讥苦舍而不受舍求声闻成决定者。行布施时舍修持戒。修持戒时舍于布施。修忍辱时舍施戒进。修精进时舍施戒忍。行禅定时舍于布施。修智慧时舍五波罗蜜所不应作终不复作。如是诸法安住戒行。精勤勇猛具足修行。是名菩萨修无尽舍。
复次舍利弗。菩萨诸通亦不可尽。云何诸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名通。如意通。云何天眼通菩萨天眼于诸天龙鬼神诸乾闼婆学无学人声闻缘觉所有天眼为最第一。微妙殊胜开达明了。向一切智功德所成。不与天龙二乘共之。若有十方无量无边诸佛世界。所有形貌色像光明。若粗若细若近若远。菩萨天眼一切悉见。照了分别善解善见。亦见其中所有众生生诸趣者。除无色天其余业行生死相续。若业业果分别诸根悉知无遗。若于十方无量无边诸佛世尊。所有庄严净妙国土悉见无余。如是见已清净持戒。愿以回向庄严己土。住是持戒如其所愿。悉得成就无量大利。菩萨天眼亦见其中。菩萨大众修行于道。身四威仪及正忆念。得解脱法安住总持。辩才方便入慧方便。见已自修如是诸行悉令备足。是菩萨眼清净无碍得见色故。是眼不污不着色故。是眼解脱远离诸见烦恼故。是眼清净性明了故。是眼不依离所缘故。是眼不发断烦恼故。是眼无医断疑网故。是眼不起断障碍故。是眼得明照了法故。是眼念知不行识故。是眼无贪嗔恚愚痴能断一切诸结使故。是眼无上趣圣本故。是眼无碍平等光明照众生故。是眼无垢断恶法故。是眼不染性清净故。是眼入佛眼毕竟不舍故。是眼不缚断爱恚故。是眼行义出于真实修行念知净道法故。何以故。是大士安住大悲深解法相。善分别义无有诤讼。随见闻说背不善法。趣向道场心无障碍。见悭惜人能舍财施。见毁禁者修持净戒。见嗔恚者修忍不诤。见懈怠者摄取劝励。见散心者示诸禅支。无智慧者施与慧眼。行邪道者示以正道。修下行者为说甚深微妙佛法令入一切智。不退诸通具足菩提。舍利弗。是名菩萨天眼神通而不可尽。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天耳神通亦不可尽。云何菩萨天耳神通。若十方无量无边诸佛世界所有诸声。所谓天龙鬼神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声。及以圣声。所谓声闻缘觉菩}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变易生死之因尽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