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的医养结合我国传统养老模式式与传统的有什么不同

大风号出品
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探究
一、我国养老模式发展现状(一)特殊人口政策和国情导致“老龄化”问题严峻图1 65岁及以上人口数与占比(万人,%)如图1所示,2016年底中国65周岁及以上人口16003万人,占总人口的10.8%。预计到2020年,高龄老年人将增加到2900万人左右,独居和空巢老年人将增加到1.18亿人左右,老年抚养比将提高到28%左右。因此,养老产业所产生的巨大经济效益正在吸引着全球的目光。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的进步发展,单一的国家福利已经难以满足老年人生活多样性的需求,多元化的养老模式应运而生,其中医养结合模式呈现主流趋势。(二)传统农耕文化衍生出“单一养老模式”“百姓孝为先”一直是中国传统的思想观念,赡养父母是每个子女应尽的责任与义务。目前,我国有三种基本的养老方式,分别为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其中,居家养老是主要模式。本质上来说,这种养老模式是由家庭成员提供养老资源的养老方式和养老制度;社区养老是指以家庭养老为主,社区机构养老为辅的方式,老人除在家中得到家人的照顾之外,由社区的有关服务机构和人士为老人提供专业服务;机构养老是指由专业的社会福利机构为老年人提供日常起居护理、健康管理和文体娱乐活动等综合性服务的机构。(三)“421”倒金字塔家庭结构产生“空巢家庭”图2 中国不同年龄组的家庭空巢率“421”倒金字塔家庭结构是受我国人口政策和医疗水平所衍生出的现代家庭模式,具体由两位成年人共同赡养四位老人和一位孩子。根据国家卫计委发布的《中国家庭发展报告(2015)》表示,我国家庭规模呈小型化趋势,2-3人家庭呈主体类型,单人家庭、空巢家庭不断涌现。空巢老人占老年总数近一半,其中独居老人占老年总数约为10%,仅与配偶居住的老人占41.9%。伴随空巢家庭的持续增长,居家养老模式难以持续,需要其他养老模式来补充,为养老产业的发展提供空间。(四)养老产业发展处于初级阶段,供给严重不足图3 中国与发达国家养老产业占GDP的比例从图3中我们可以看出,与发达国家相别,我国2014年的养老产业规模仍比较小,仅为4.1万亿元,占GDP的7%。而美国养老服务消费占GDP的比例为22.3%,欧洲养老产业占GDP的比例达到28.5%。据全国老龄委测算,2050年左右,中国老年人的消费需求将达到5万亿元,但目前我国每年为老年人提供的产品不足1000亿元,其中存在着巨大的投资商机。2国家政策大力支持“医养结合”模式发展医养结合是“医”、“护”和“养”三元合一的创新型养老模式,为健康和患病老年人提供了全面、综合性支持。其中,“医”是指医疗康复保健服务,具有医疗服务、健康咨询服务、健康检查服务、疾病诊治服务;“护”是指护理服务、大病康复服务以及临终关怀服务;“养”是指生活照护服务、精神心理服务、文化活动服务。医养模式是集生活照料和康复关怀为一体,将养老机构和医院功能相结合的新型养老模式。图4 2017年投资者最关心的投资主题资料来源:金融云端政府为推动医养模式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利好政策。根据2015年11月国务院下发的《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指导意见》,我国计划到2020年,基本建立符合国情的医养结合体制和政策法规体系,实现医药卫生与养老服务资源共享,融合发展,基本适应健康养老服务需求。有效解决“老有所养”问题,促进社会和谐稳定。除此之外,2016年7月,国家民政部公布了《民政事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其中一大重点便是提出促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要求发展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目前养老产业要满足老年人的各种需求,其中最主要的便是健康需求。然而,现实情况将“养老”与“医疗”完全割裂开来。一般养老院只能提供基本的照护服务而无法提供专业的医疗服务;而专业的医院无法专门为老年人设立相应的健康服务,使得“治病不养老”的局面出现。民政部“十三五规划”重点提出的医养结合可以实现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资源共享。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颁布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其中重点阐述了“医养结合”模式,标志着我国养老服务进入实战阶段。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商业养老保险的若干意见》,提出促进养老服务业健康发展。另外,十九大报告也为老龄事业发展描绘了蓝图。报告中提出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的要求。由此可以看出,在相关政策的推动下,未来医养结合模式发展前景可期。3“医养结合”的主要模式近年来,在政府和社会各家机构的共同推动下,“医养结合”逐渐呈现出多种发展模式。现行主要有三种模式,分别为整合照料模式、联合运行模式和支撑辐射模式。(一)整合照料模式整合照料模式是指具备医疗功能的养老机构或具备养老功能的医疗机构提供医养结合服务的模式,为老年人群提供医疗健康服务。1.案例说明日,重庆市卫生局批准在重医大附一院青杠老年护养中心设置护理院,这是重庆市首家护理院,更是全国大型公立医院下属的第一家护理院。护理院设置床位500张,开设全科医疗科、内科、外科、妇科、急诊科、康复医学科、中西医结合科、临终关怀科等专业,将为老年患者提供长期医疗护理、功能康复等服务。该护养中心还倡导了一个更为新兴的“5+2”创新型养老模式,倡导老年人在周一至周五去专业机构养老,周末再回到家中与儿孙们共享天伦之乐。2.优势分析这种模式充分发挥了医疗的专业性与养老机构的福利性,为老年人提供完善的夕阳服务。从优势上来分析,该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点可取之处。首先,能够为老年人提供专业的医疗服务。从定义中我们可以得知该模式主要依托专业医疗机构发展,因此可以为能够为入住老年人提供专业化和综合性的医疗服务;其次,有助于减轻家庭的养老负担和经济压力。作为同时拥有医疗、照护以及养老功能的机构,可以减免老年人在医院、养老机构之间的奔波以及额外的费用;最后,有助于减轻医院“押床”问题。通常医院的床位问题是个“老大难”的问题,将康复阶段老年人转至院内养老病床接受康复和保健服务可以有效缓解医院的床位问题,提高医院工作效率。3.劣势分析虽然整合照料模式目前有成功借鉴之处,但是由于我国医养养老仍处于起步阶段,还需认识该模式的不足之处。例如,不同级别医疗机构分化严重,大型综合性医院吸引力远高于基层医疗机构,基层医疗机构内设养老机构的竞争力不足;养老医保报销体系不统一、不完善等。(二)联合运行模式联合运行模式是指由专业的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合作,共同为老年人提供养老与医疗服务,属于“强强联合”、互利共赢的模式。该模式下的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仍属于相互独立的单位,只是在合作方有为老人提供需求的合同属性。1.案例说明2014年初,湘潭市华新老年公寓在板塘铺社区开业。这是由湘潭市三医院与华新养老服务机构积极探索“医养联合运行”的合作模式。该公寓由湘潭市第三人民医院提供医疗服务,养老机构提供康复期或稳定期的护理服务,并建立转诊绿色通道。医院为华新老年公寓的每个老年人建立了健康档案,并提供定期上门义诊服务。2.优势分析“联合运行”合作模式,能较好的满足养老机构老人的医疗需求,又能解决了养老机构的医疗保障压力,又充分发挥了综合医疗机构的技术、设备、急诊急救的优势,是一种有效的“三赢”的推动养老服务模式转变的优秀的资源配置合作方式。此外,合作方式灵活多样,医疗机构可通过定期体检对老年人进行健康评估,制定个性化的预防保健和疾病治疗方案,建立健康档案,通过建立绿色就诊通道或专家到养老机构坐诊,为老年人提供方便的诊疗服务。3.劣势分析在实际运作过程当中,医疗机构内医护人员工作量加大,在无绩效工资的情况下服务动力不足,积极性差,难以为老人提供完善的医疗服务。另外,“强强联合”容易导致合作畸形化,例如小型或中低级养老机构与基层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合作,大型或高端养老机构与三级综合性医院合作,导致服务能力的分化,使之商业性质高于公益性质,依然难以普及大众需求。(三)支撑辐射模式“支撑辐射”模式,是指医疗机构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开展合作,为居家社区老年人提供健康服务。1.案例说明例如包头市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每年为辖区65岁以上老年人提供1次健康体检,并提供老年慢性病防治和康复护理服务。2015年,昆区沼潭社区服务中心已开始为辖区内社区、周边养老院提供养老照护服务,特别是对社区高龄、重病、失能、部分失能以及存在特殊困难的计划生育家庭的老年人,提供定期体检、上门巡诊、家庭病床、社区护理、健康管理等服务。2.优势分析以社区辐射的形式开展养老服务,以社区居民为核心,盘活周边医疗卫生、生活服务闲置资源,实现社区、居家和机构有效协同,能够保证老年人在熟悉的环境中享受舒适、专业的养老和医疗服务,实现需求与服务的高度契合。采用市场化方式整合医疗和养老资源,能够调动不同服务主体的积极性。3.劣势分析市场化方式整合医疗与养老服务可能存在恶性竞争,扰乱合作的实现和功能的发挥。除此之外,社区与周边资源整合的发展缺少强而有力的监管单位,涉及范围主体较多,不够系统性、制度化和规范化。4“医养结合”面临的困境(一)缺乏高素质、专业化的护理员队伍当前,我国老年医疗、护理、康复机构的从业人员数量不足,质量不高,不能满足老年人口不断增长的多元化需求,供需失衡突出。并且,从业人员工作量大、流动性大,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长期医养结合管理模式的形成与发展。中国社会福利协会常务理事王波表示,“养老行业还是一个人力资源密集型的行业,但现在的人力成本比较高,因此运营想要实现盈利也很困难。”(二)医养结合的保障体系也尚未形成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既是创新之举也是智慧之举,然而目前基本医疗体系中缺乏针对老年人健康福付费的保障模式,大部分医保基金较难直接与养老机构进行结算。另外,社会上养老机构性质较为复杂,使其监管较为困难。我国医养结合的养老系统处于试点阶段,对于医保报销方面的问题还需要进一步作出规范。(三)相应的政策支持和法律尚未完善虽然目前国家已经出台了相关的文件鼓励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发展,但是在具体执行过程中缺少必要的细节文件对行为作出规范与指引。当前,我国只有部分省市进行医养结合的推广试点,属于摸着石头过河阶段,没有相应的法律政策和事实依据可以依靠,实施风险难度较大。5“医养结合”的策略(一)建立高素质的医疗护理专业人才为提高从事养老事业的医疗护理人才专业水平,我们需要依托政府、学校以及有关部门的通力合作,为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首先,政府应充分利用各级医科学院、卫等高校资源的师资、设施资源、鼓励相关院校开设老年医护专业、老年照护专业,为老龄产业培养大量的优秀的专业化老年养护人才;其次,建立完善的医护人员职业资格准入制度,养老护理人员需要通过资质考察上岗,定期对在职人员进行培训,不断提高养老护理队伍的工作水平与素质。(二)完善医保定点和医保报销制度发展医养结合养老事业,必须确保医养结合中各类医疗机构纳入医保覆盖范围,完善医保项目,提供更多的医疗健康服务。除此之外,需要对相关养老服务机构进行规范,明确医疗机构的医保定点资格。否则,此举会加大老年人医疗治愈的经济负担,从而阻碍医养模式的发展。(三)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大力发展PPP投资模式促进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发展,必须明确政府在促进医养结合养老模式中的主导责任和扶持政策。一方面,政府要加大财政支持,提供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例如养老机构土地、税收手续优惠政策,以财政扶持、税收优惠的形式鼓励和支持有资质的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分别增设医疗服务和养老服务。其次,政府要扩大项目融资渠道。此前,虽然国家在多领域力推PPP模式,但涉及“医养结合”模式的则少之又少。然而随着养老产业的推进,如何吸纳社会资本成为一个重要议题。采用PPP模式发展医养结合模式,将会对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领域形成强刺激,并产生系列的服务产品。据了解,2016年初江苏省如东县政府与社会资本方签署了PPP项目合同,标志着“如东县中医院医养融合”PPP项目正式落地,该项目开创了医疗养老项目采取PPP模式的新路径。6总结受人口老龄化、新医改政策的刺激等因素影响,医疗健康行业投资活跃度的逆市上涨显示出了这一抗周期性行业在经济下行期间的投资价值。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已经成为健康产业发展的重要领域,是未来经济发展的趋势。随着十九大胜利闭幕,各项医疗健康相关的事务逐渐开展,大健康产业的前景一片大好,投资人在此刻介入健康产业,无疑是正确的选择。本文执笔人为元亨智库PPP投资研究院研究员查瑞祺,转载请注明出处。 元亨祥经济研究院和民生证券研究院共同发起创立“PPP百人论坛”,它是一个以PPP为主要立足点的学术交流、项目对接平台,同时,提供专业的PPP政策解答和PPP项目运作咨询服务。欢迎业内人士加入PPP百人论坛微信群,联系人:朱敏(微信号:m)
本文来自大风号,仅代表大风号自媒体观点。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朋友圈
凤凰争鸣微信号
来点暖心的!扫这里
元亨祥经济研究院我国“ 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发展的难点及解决策略
我的图书馆
我国“ 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发展的难点及解决策略
“ 医养结合” 是近几年我国逐渐兴起的一种新型养老模式, 其将现代医疗服务技术与养老服务有效结合, 实现了“ 有病治病、无病疗养” 的养老保障模式创新 ,并成为“ 十三五” 时期重点培育和发展的养老服务新方向。但目前对“ 医养结合” 养老模式存在认识模糊的问题,认为“ 医养结合” 是养老服务与医疗服务的简单组合,忽视了“ 医养结合” 养老模式的复杂性、现实性。本文主要剖析了我国“ 医养结合” 养老模式推行中的难点问题,并提出推进我国“ 医养结合” 养老模式发展的对策建议。一、 我国“ 医养结合” 养老模式的顶层设计和实践探索根据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公布的数据显示,预计 2050年我国 60岁以上老年人将占总人口的31% ,我国将进入深度老龄化阶段 。面对我国新 的人 口与家庭结构变化 ,如何满足老年群体 日益多样化的养老服务需求?&“ 医养结合 ” 养老模式的兴起正是应对我国老龄化 日益严重问题 的实践探索。作为一种新型的养老服务供给方式 , “ 医养结合 ” 模式不同于传统养老模式具有明确的责任主体 ,如居家养老的责任主体是家庭,机构养老的责任主体是公办或民办的养老机构, “ 医养结合” 的责任归属主体是多元化的。在实践中,开展“ 医养结合” 养老服务可以是设有老年病科的医疗机构, 可以是医疗机构分设、下属的养老服务单位,也可以是与医疗机构开展合作的养老院、福利院等机构,还可以是针对老年人群开展上门医疗服务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多元化的责任主体使“ 医养结合” 模式超越了传统养老模式的辖定范畴, 其作为一种养老服务供给方式可以和任何养老模式相结合,在任何养老模式中以不同的形式实现“ 医养结合” 的老年服务供给。目前,我国“ 医养结合” 模式的发展在顶层设计及实践层面都已取得初步成效。(一)不断加强“ 医养结合” 养老模式的政策扶持力度2011 年9 月 17 日,国务院颁布了我国第一个专门针对老龄事业发展问题的指导性文件——《 中国老龄事业发展“ 十二五” 规划》,明确指出未来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的发展方向,强调“ 政府要投资和鼓励社会资本兴办具有长期医疗护理、康复促进、临终关怀等功能的养老机构, 以加强老年护理院和康复医疗机构建设” ,要求“ 加大财政投入和社会筹资力度,推进供养型、养护型、医护型养老机构建设” 。同年12月16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 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 — 2015 年)》,明确指出现阶段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基本涵, 即面向所有老年人,提供包括“ 生活照料” “ 康复护理” “ 精神慰藉”“ 紧急救援” 在内的设施、组织、人才和技术要素形成的网络,以及配套的服务标准、运行机制和监管制度。2013 年 9 月 6 日,国务院颁布《 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 (简称《 意见》 ),将“ 积极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 列为加快发展我国养老服务业的六大任务之一,强调“ 推动医养融合发展,探索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新模式” ,要求“ 各地要促进医疗卫生资源进入养老机构、 社区和居民家庭 。卫生管理部门要支持有条件的养老机构设置医疗机构。医疗机构要积极支持和发展养老服务,为老年人就医提供优先优惠服务,有条件的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应当开设老年病科, 增加老年病床数量,做好老年慢病防治和康复护理。 ” 《 意见》 还规定: “ 对于养老机构内设的医疗机构, 符合城镇职工(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条件的,可申请纳入定点范围,人住的参保老年人按规定享受相应待遇” 。同年9 月28 日, 国务院发布《 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再次强调“ 推进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的加强合作” , “在养老服务中充分融入健康理念, 加强医疗卫生服务支撑” ,并对建立健全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之间的业务协作机制做出具体规定。2014 年6月16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 关于组织开展面向养老机构的远程医疗政策试点工作的通知》,批准北京市、湖北省、云南省开展“ 建立面向养老机构远程医疗发展的长效机制, 提高养老机构健康管理服务水平,探索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的合作机制, 推动医养融合发展” 的试点,要求各地区发展改革、民政、卫生计生等部门建立试点工作协调机制,并对各部门的相关具体职责做出了明确指示 。&2015 年 3 月6 日,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 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 — 2020 年)的通知》,其中专门单列章节强调发展“ 医养结合” ,提出“ 推动中医药与养老结合,充分发挥中医药‘ 治未病’ 和养生保健优势”, “ 发展社区健康养老服务, 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老年人提供 日常护理、慢性病管理、康复、健康教育和咨询、中医养生保健等服务的能力,鼓励医疗机构将护理服务延伸至居民家庭” 的指导意见。2016 年3 月 17 日, 《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再次明确提出, “ 十三五” 期间要建立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 推动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相结合。综上,中央有关部 门颁布的系列政策文件已明确指出“ 医养结合” 养老模式在我国的发展方向及具体的发展思路,为我国“ 医养结合” 养老模式的快速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制度环境。(二)加快推进“ 医养结合” 养老模式试点近年来 ,受人 口老龄化压力的影响 ,我国各地对“ 医养结合” 养老模 式的探索不断深入。 &目前,全国已有北京 、上海 、天津 、重庆 、山东 、湖北 、湖南 、 河南 、福建 、海南 、浙江 、云南 、江苏 、宁夏等省市 区先后开展了“ 医养结合” 养老模式试点工作。综合当前各地区开展的“ 医养结合” 实践, 可归纳为三种基本模式 、四种运营形式&二、 我国“ 医养结合” 养老模式的难点问题从目前各地“ 医养结合” 养老模式的运营情况看,整体上呈现“ 医养结合” 养老模式潜在服务需求较高,但实际推广困难较大问题。主要表现为 :(一 )主管部门交叉重叠, 责任边界不明晰从各地实践情况看,业务主管部 门交叉重叠 、责任边界不明晰是 当前“ 医养结合” 养老模式实践面临的最大困难 。从业务范围看,按照我国现行部门行政管理体制 , 养老保障业务涉及的主管部门是民政及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 门,而医疗保障业务涉及 的主管部 门除民政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门外,还涉及各级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等部门。从管理机构看,各类型养老机构多隶属于民政部门主管,而医疗机构隶属于卫生部门主管,涉及医疗保险费用报销事宜又是 由人社部门主管,甚至在个别地区的试点中还涉及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部门。& 部门交叉重叠管理直接导致“ 医养结合” 处于“ 多龙治水 ” 的局面, 且部门间职责界定模糊,极易出现利益纷争 、责任推诿,阻碍 “ 医养结合” 养老模式的健康发展。(二)养老机构服务定位偏误 ,阻碍自身发展作为一种养老模式的创新探索,准确定位是“ 医养结合” 健康 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 就目前各地实践所表现出的问题看,具备公立、民营大型、专业化较高等特点的养老或医疗机构基于自身已有基础,能顺利增设“ 医 +养” 业务。但在不少已开展“ 医养结合” 服务的机构中, 存在较为严重的盲目定位高端市场 、瞄准高端人群的问题,不能很好地契合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消费水平、人 口结构等实际养老需求,严重影响了养老机构的入住率。如已纳入基本医疗保险试点的青岛福山康复医院是山东省规模最大的现代化养老机构,但由于其市场定位较高, 只有少部分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才能负担得起,建成以来人住率始终不足 30%。(三)违规操作严重, “ 套保” 风险隐患较大在“ 医养结合” 养老模式的实践中, 部分地区存在较为严重的“ 套保” 风险隐患。调研发现, 在部分已纳入基本 医疗保险试点且开设养老 、托老服务的民办医疗机构中,存在套用医保资金支付养老床位费;这些违法、 违规行为不仅严重影响了医疗保险资金的正常使用,还侵蚀了医疗保险基金, 更加损害了其他参保人员的权益 ,且人为地增加了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的合作难度。三、 推进我国“ 医养结合” 养老模式发展的建议(一)打破条块分割, 理顺“ 医养结合” 管理机制“ 多龙治水” 的交叉管理格局、模糊的部门职责界限是目前阻碍我国“ 医养结合” 养老模式发展的主要障碍。理顺“ 医养结合” 养老模式的管理机制。 首先, 应打破体制、机制障碍,理顺、规范、明确民政、人社以及各级卫计委等部门在“ 医养结合” 业务上的职责范围,避免部门间条块分割以及权责交叉、重复,杜绝医养结合养老服务资源的无端浪费 。其次,应打破相关主管部门间的壁垒,加强部门协同合作,在严格规范管理的前提下,改进“ 医养结合” 机构资质审批管理方式,加快行政许可和审批速度,提高审批效率。最后,地方管理部门在完善医养结合服务网络建设的同时,应结合区域特色,进一步统筹规划、突出重点、整合产业链资源,将医养结合产业发展与区域发展有机结合。(二)拓宽“ 医养结合” 供给渠道, 准确供给主体定位“ 医养结合” 养老模式的主要目的是提供“ 医 +养” 的综合性服务, 因此, 拓宽“ 医养结合” 服务供给渠道的前提是多元化的参与主体结合自身的软、 硬件条件, 针对面向人群的服务需求, 结合 自身实际准确定位, 充分整合医养资源。首先, 鼓励经营状况不良的一、 二级医院,校办、厂办医院等基层医疗单位发挥专业技术优势,向“ 医养结合” 型养老服务机构转型。其次,鼓励实力较强的三级医院, 在满足现有医疗资源供给的基础上,结合自身优势拓宽业务范围, 设立养老服务机构。再次, 鼓励规模较大、老年服务需求缺口较大的养老机构通过委托经营、联合经营等方式, 吸纳有经营资质的医疗机构参与运营管理,开展医养结合服务。最后,发挥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作用,针对社区老年群体开展家庭出诊、家庭护理 、特需服务等延伸性医疗服务,并与大型医院建立定点双 向转诊机制 , 发挥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的分级诊疗功能,推进医养结合服务的全覆盖 。(三)严格监管服务过程, 提高“ 医养结合” 服务质量目前,我国“ 医养结合” 养老模式仍处于初步推行阶段, 服务内容缺乏统一规范标准、服务质量缺乏监督管理。应坚持“ 医 +养 +康+护” 一体化服务原则,根据服务对象的健康评估情况和养老需求,提供相应层次的医养服务。具体实施可以由卫计委、 老龄委、 人社部、 民政部、 社会工作协会、 基层老年社会服务中心等部门联合成立全国“ 医养结合” 工作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 参考国际标准, 借鉴发达国家经验, '对有关术语、 服务宗旨、 服务内容、 服务形式、服务流程、 服务管理、 人员要求和服务保障等进行统一规范, 制定“ 医养结合” 服务行业标准,严格监管服务过程,正确引导“ 医养结合” 服务工作的发展方向、 提高服务质量。同时,随着老年服务需求的日益增长, 加快制定有助于“ 医养结合” 养老模式 良性发展的法律法规, 切实保护医护、 养护及受护人员的参与积极性和合法权益。(四)加大专业人才培养力度, 建立专业养老服务团队“ 医养结合” 专业人才的缺乏是我国“ 医养结合” 养老模式健康发展的“ 短板” 。目前, 我国养老服务劳动力市场普遍存在门槛较低、专业素质不高、流动性较大等特点,大部分老年护理人员主要来自家政服务公司或社会兼职人员,对老年人的生理特征、服务需求等缺乏专业认知,尤其是针对慢性病患以及失能、失智等生活无法 自理的老年人,无法满足专业的养老服务需求。应加大“ 医养结合” 专业人才培养力度。首先,通过在高等院校开设老年护理专业、老年护理相关课程等方式,重点培养该领域的高级专业人才,为未来我国“ 医养结合” 养老模式的快速、高质量发展储备人力资本。其次,通过在职业技术院校实施全程就业指导、定向培养、与实际部门建立“ 医养结合” 实训基地等方式,加大老年护理专业技能型人才 的培养,形成一支训练有素的专业技能队伍 。最后 , 建立 以一 、二级 医院及社 区医疗服务 中心等基层医疗单位全科医生为主、其他卫技人员辅助的医养护一体化服务 团队,加大绩效考核评估力度,通过激励机制稳定队伍 、留住人才。此外,通过丰富形式的通识教育转变社会养老理念; 多举措鼓励社会力量参医养机构建设; 精确区分“ 医” 和“ 养” 的服务内容、 核算报销范围、 比例; 改革医保支付方式; 明晰医养机构产权; 尽快建立长期照护制度等亟待完善的保障制度。四、结语近年来, “ 未富先老” “ 未备先老” 的老龄化压力已对我国现有养老保障体系提出严峻考验。作为社会化养老的一种模式创新, “ 医养结合” 养老模式将现代医护技术与养老相结合, 满足了老年人群多层次的养老服务需求,有利于盘活现有的健康和养老服务资源、扩大内需、增加就业、带动养老服务产业的发展、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是应对老龄化危机、构建我 国养老服务体系的长久之计 , 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 。文章来源:经济纵横2016年第7期,作者:孟颖颖,武汉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研究员,版权归作者所有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