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级保护上了牌的樟树保护条款,死了知后能砍掉吗,能出卖吗?

类&&&&&&&别:
联&系&人:
微信扫一扫 随时问随时聊
担心服务没保障?注意这三步,58持续为你护航
与商家的沟通确保都已录音
与商家所有交流确保留有证据
有保障期的服务请与商家确定保障实效
温馨提示:1、在办理服务前请确认对方资质, 夸大的宣传和承诺不要轻信!2.任何要求预付定金、汇款至个人银行账户等方式均存在风险,谨防上当受骗!
自家老爸种植了上一棵上十年的樟树 现出卖,附近还有桂花树和法国梧桐,有意者可电联,无人接听时可短信!非诚勿扰!!
联系我时,请说是在58同城看到的,谢谢!
热门推荐:
出卖上十年樟树、
.com版权所有| 京公网备案信息| |乙测资字| |违法信息举报:&&【图片】【精忠岳飞】【科普】岳飞到底为什么会死以及赵构为什么要议和_精忠岳飞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19,316贴子:
【精忠岳飞】【科普】岳飞到底为什么会死以及赵构为什么要议和收藏
唔唔,现在的气氛下,在标题里敲下“科普”两个字儿居然有点心惊胆战。。我果然还是胆儿小~~不过自打秦桧岳飞赵构三人互动的那版片花出来以后,就憋着想写这个帖子很长时间了。或者更早一点,在去年我被一个网友追着问“那你觉得岳飞到底为什么会死我看你能说出花来”的时候(),就觉得应该拿这个题目单独开个贴了。然后昨天围观了一圈儿微博上的各种转发,又在刚才跟某疑似历史粉掐了几贴以后,越发觉得这个问题确实还是得拎出来挖一坑。当然鸟,随着如今电视剧上映在即,目测有一大波真。历史帝+大手正在接近,写这个东东未免有班门弄斧+无事忙之嫌。但是毕竟堵了很久了,还是决定要挖一坑。写完了能用上就用,用不上更好。当储备砖吧~
【问题】岳飞到底为什么会死?【一句话答案】因为绍兴十一年金人遣使议和时,提出的和议条件之一是“必杀飞始可和”;而赵构当时已经决意放弃恢复中原的努力偏安江南,所以为了与金人达成和议确保自己能安心享乐,就顺应金人的要求,放任当时和金人里应外合的带路党秦桧,杀掉了最令金人畏惧和担忧的岳飞。PS 这是导致岳飞被害的惟一的原因。其他什么“迎还二圣”违背了赵构的利益、功高震主令赵构觉得难以驾驭、兵权太大违背了宋代体制、不会做人和文武大臣以及君主关系不好、建议立皇储犯了大忌、甚至什么援淮西贻误军机罪有应得、本身就是不听话的军阀blabla。。。统统都是昧于史实的想。当。然。式的错误。
【升级版答案】 ---------------------------------------------------------------------------------岳飞之所以最后会被害,是因为一个前提,三个原因:1、一个前提是,岳飞的军事才华是南宋诸将领中最为突出和全面的,并且还是当时惟一擅长组织进攻、并确实在进攻中对金军进行了毁灭性打击的将领。这一点,在他凭岳家军一旅孤军策动的绍兴十年北伐中,已经得到了充分的证明。——那一次北伐中,金军不是单纯被打得丧师失地、精锐尽毁的问题,而是在中原两河地区的整个行政系统,都已经因为岳家军的攻势和受岳飞指挥的敌后义军的活跃而几近瘫痪了。所谓“燕京以南,号令不行”,“岳帅之来,此间震恐”,以至于二十年后完颜亮南征时,金军将士中还流传着一个说法:“岳飞不死,大金灭矣”。2、在这个前提下,金国如果还想与南宋议和,并且保证和约的长久、稳固,就必须除掉对金国构成致命威胁的岳飞。因为岳飞不仅军事才华出众还非常年轻,南宋中兴诸将和金国的将领大多是他的父辈。如果不搞定点清除肉体消灭,那么即便南宋方面罢了他的兵权甚至把他流放、关押也没有用,只要金国或者南宋随便哪边出了点什么状况(比如南宋那边赵构突然挂了,支持北伐的太子赵瑗上台;或者秦桧挂了上来个能震慑赵构的主战派主持北伐;或者金国那边兀术挂了一心想统一中国的完颜亮上台),他仍然会被起用,仍然会让金国有灭国的危险。所以金人在议和时提出了“必杀飞,始可和”的条件,这是岳飞被害的外因。3、与金人提出的要求相呼应的是,当时的赵构已经完全不想再尝试进行北伐的努力。至于为什么不想再努力,很可笑:因为他没有自己的亲生儿子。对于这位漠视任何人类正常道德、伦理和情感的君主来说,什么祖宗基业、黎民疾苦,甚至个人的生前身后名都是虚的,只有现实中的安稳逍遥和个人的声色享受才是实打实的。而北伐的成功在当时再怎么垂手可得,要从计划到最终的现实总还是需要君主多少操点心。赵构在当时就是连这点力也不愿意出了。惟一可能破他这点儿的就是如果有儿子,他也许还会抱着为儿子留份基业的心思努力一下。但是很不幸,他的独子早在建炎初年就挂了,而他自己以后再也没能恢复生育能力。(用王大人的话说就是:不管他以后怎么祷告上天怎么跳大神,也特么改变不了连一只犬彘都不能生育的现实~~~)所以赵构也一心盼着和金人的和约能够达成,自己好偏安江南;所以他只能接受金人的要求杀掉岳飞,否则自己偏安的心愿就难以实现。这是岳飞被害的最关键的内因。当然有人看到这里可能会奇怪:赵构答应金人这一条件的时候,就不担心万一金人那边毁约,自己这边连保命的人都没了么?有此疑问的同学请跳回本版答案第一条温习一下,同时明确一个事情:南宋当时要北伐中原收复失地就必须用岳飞,但是如果只想偏安江南的话,则不必非留岳飞不可。具体到当时,就是有刘錡和吴璘就够了。这两个人都是战绩不错而且非常年轻的后起名将,也是赵构为自己的偏安大业留的底牌。4、在赵构的私心和金国的长远规划一拍即合的情况下,赵构放纵金人的卧底、带路党先驱、当时的宰相秦桧一手策划诏狱并最终杀害了岳飞。秦桧的存在,是岳飞最终被害的另一个内因。这位带路党前辈一方面撺掇的赵构在不思进取灭绝人性的道路上越滑越远,一方面和金人里应外合促成和议相关的各种条件的实现,是岳飞之死中一个重要的加强变量或曰催化剂。至于秦桧为什么要身在南宋替大金带路,原因也很简单:秦桧之所以能做宰相,就是因为他在金国有人,能够帮助赵构实现他一直渴望的和议。否则的话,他本来没有任何资本和能力进入绍兴初的南宋中枢。而作为回报,金人在最终达成的和议里也明确要求赵构“不得以无罪去首相”。至于秦桧凭借金人撑腰当上终身宰相后,又进一步觊觎皇位,临死前已经到了逼赵构给其“加九锡”的地步,只是因为没活过赵构才功亏一篑,那是后话了。综上所述,岳飞最终之所以会被杀害,就是这一个前提之下,三方面原因共同作用而达成的结果。
【升级版答案补丁】关于岳飞其他种种稀奇古怪死因的便捷版辟谣---------------------------------------------------------------------------------1、岳飞被杀是因为他力主迎还二圣,戳了赵构的痛脚。——这是一个已经成为日经的谣言。为什么是谣言为什么不靠谱,如果没工夫去看邓广铭王曾瑜等大家的著作的话,请点这里:-----------------------------------------------------------------------2、岳飞被杀是因为他建议立太子,犯了为人臣的大忌和武将干政的大忌;3、岳飞被杀是因为他兵权太大已成事实上的军阀,为了集中军权到中央必须除掉;4、岳飞被杀是因为他功高震主让高宗感到实在难以驾驭了;5、岳飞被杀是因为他援淮西不力罪有应得;6、岳飞被杀是因为他不会处理人际关系,得罪的人太多直到最后得罪了秦桧和赵构。7、岳飞被杀是因为赵宋传统的重文轻武政策,这样出色又参与政治的武将必然被文官集团忌恨+除之而后快。。。。。。。。。。。。。。。。。。。。。。。。。。。。。。。---------------------------------------------------------------------------------以上种种解释,除了迎二圣问题已经写了一个专门辟谣贴所以可以玩“一句话答案”之外,其他的,你别说。。。还真是一句两句说不清楚。几乎都需要开专贴辟谣。不过,还是有一个办法能“一扫光”的~~那就是看完下面这个“死亡名单”:--------------------------------------------------------------------------------赵鼎,准进士出身,曾经两次担任过高宗朝的宰相,并且援引支持过秦桧,秦桧独相后被迫害,流放到岭南,最后被逼自尽,儿子也差点被抓入狱中害死,只是因为秦桧突然病逝才逃得一命;胡舜陟,准进士出身,在高宗朝历任监察御史、御史,后出为地方大员,秦桧独相后不久被论罪下狱,最后死于狱中;李光,准进士出身,曾任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也算是援引支持过秦桧还因为这事儿被年轻后辈当面指责过,秦桧独相后被迫害,流放海南最后终于被赦免后,还朝途中挂了,被评为赵宋历代宰辅中“被祸无如此之惨者”;王庶,准进士出身,曾任兵部尚书和枢密副使,岳飞被害的次年被秦桧一党贬到地方含恨而死,葬礼上两个儿子喊着秦桧的名字发誓要报仇;牛皋,岳飞部将,但是因为不是岳飞的原从将领,没有卷入冤案中。岳飞被害后五年,被秦桧密令田师中毒死;邵隆,义军出身的抗金名将,后长期镇守商州并将其打理成前沿要塞,和议后因为不满议和政策被秦桧毒死;。。。。。。---------------------------------------------------------------------------------当然,还有很多受了迫害但命大没死活到平反落实政策的。考虑到他们已经算得上非常幸运,这里又是讨论的岳飞之死的话题,所以就不列举,只举上面这几个了。那些已经相信、或者准备相信前面所列2-7条、或者更多版本的“岳飞死因解释”的tx,不妨再看一下这份死亡名单,然后尝试用岳飞的死因解释一下这些人的死因,看看能不能解释的通??——赵鼎功高震主所以被害?或者不会处理人际关系?——李光建议立储立储所以被害?还是牛皋、邵隆兵权太大功高震主朝廷觉得控制不了了?——又或者上面所列的这些被迫害到挂掉的人,以及其他虽然也被迫害但还侥幸没死的人,都不会做人、都干政太多??很抱歉,如果一个时代,有这么多因为“不会做人、过多干涉国家大事”而死的人,那只能说明这个时代就是个荒谬的时代,这个国家就是个不正常的国家。归根结底一句话:当时被赵构秦桧直接间接害死的人远远不止岳飞一个。所以能解释以上所有这些人死因的理由,才是历史的真相、才是赵构秦桧的真实动机;否则就不是。岳飞是和议的最大障碍,这是岳飞的死因;然后把那个“最大”去掉,就可以解释上面那个死亡名单里基本所有人的死因了。其他的呢?“迎还二圣”“建议立储”“功高震主”“兵权太大”“不会做人”。。。。统统不能。所以说除了“阻碍议和”之外,所有其他的对“岳飞之死”的解释都是扯淡。
【详细版答案+终极大补丁】绍兴第二次和议的精巧平衡,兼谈岳飞的真正死因为什么很多人都不相信写完上面几贴,其实岳飞的真正死因就解释的差不多了。顶多再贴点材料,证明一下岳飞绍兴十年的战绩意义有多大、证明一下金国当时有多衰、证明一下赵构到底有多BT、证明一下秦桧确实是带路党、证明一下补丁里开的那个死亡名单不是我瞎编的是真的。。。但是总觉得这样贴的话,还是不系统,有些自己看这段历史时的想法,也说不痛快。包括岳飞的死因,以及为什么“必杀飞始可和”这个解释,很多人都不能接受或者说想不通,也说不痛快。所以还是决定写一个系统的、或者说废话私货比较多、比较叨叨叨的解释,然后再开始贴关键材料和代表性论述。
(一)“必杀飞,始可和”。楼顶放的简洁版答案和升级版答案一直在强调,金人的这个要求,和赵构出于一己私欲决定答应金人的要求,是岳飞真正的、也是惟一的死因。但是就是这个解释,很多人一直接受不了,不肯信。——这也是为什么“迎还二圣”之类的日经谣言满天飞,日新月异屡辟不止的另一个深层背景。正常的解释不肯接受,可不变着法儿的要编其他的来填补空白么?为什么会这样?有一个观点是,“必杀飞,始可和”这个记载的出处,来自南宋一个官员在岳飞被害后若干年的揭发检举,而且是孤证,并且已经无更多的文物文献佐证,所以不可信。这个解释看起来很牛掰很有道理,其实没有。——这条材料虽然就这么一条,但好歹是有,而且是直接把岳飞死因与理由联系起来的原始史料记载。其他的什么迎还二圣说、干预立皇储说、兵权太大尾大不掉说。。有这样直接的证据么?还不都是凭只言片语,或者一些偶然的、与岳飞之死其实并无因果联系的现象,瞎联系瞎脑补YYY出来的?更何况,绝大部分不肯相信“阻碍高宗投降秦桧卖国金人压迫南宋”是岳飞死因的人,根本就不知道也不关心“必杀飞始可和”这句话从哪里来的,更不知道什么孤证什么史料辨析。所以很多人不相信不接受,是有另外的理由,另外的原因。具体是什么原因?简单点说就是一句话:不知道人坏起来能多么坏,不相信真有十恶不赦的人存在。再具体点儿说,就是不相信赵构会SB+无耻到在自己一方占优势的情况下,放着中兴之主的名声和简直是垂手可得的恢复之功不要,杀掉自己最优秀的将领,就为了和处于劣势的对手议和。这超出了大部分人能接受的底线,所以很多人不信。然后为了能找一个让自己信的解释,就开始编、开始瞎怀疑了:——怀疑岳飞是不是不会做人触怒了赵构;怀疑赵构是不是另有苦衷;等等等等直到怀疑当时的形势到底有没有那么好、怀疑岳飞绍兴十年的北伐就算不接班师诏是不是也不能成功,怀疑宋金两国当时到底是宋强金弱还是宋弱金强。那么这些怀疑符合历史真实吗?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先总体上回顾一下宋金当时的战略对比态势。换句话说,就是要看一下“必杀飞,始可和”这句最终要了岳飞性命的话,是完颜兀术为代表的金国决策层,在什么情况下提出来的。
(二)在扒拉“必杀飞,始可和”这句台词的舞台背景之前,需要先确立两个常识:1、只有两方强弱差不多相当时,才有可能订立和约;这个道理应该很好理解:两个人打架,如果势均力敌,就打不下去讲和或者各回各家了;如果不是势均力敌,那肯定是一方把一方彻底打死打残或者打跑,没有讲和罢兵这一说。——就算弱的那方想讲和,也得问问强的那个愿不愿意停手不是?2、这个强弱不仅指实际的力量强弱,还包括双方对彼此强与弱的认知。这个应该也好理解。这世界上永远不少觉得自己是怂包、别人都比自己强的强人;也永远不缺觉得自己了不得、对方都不如自己于是去找事儿、结果被别人胖揍一顿的废柴。具体到绍兴十年(1140年),当时的金国,更准确点说是以四太子完颜兀术为核心为代表的金国决策层,就是这样一个觉得自己很了不得的废柴。说到这点儿要稍微扒拉一下金国也就是完颜家的发家史。——女真族在中国历史上的崛起其实是个比较突然的现象。这个民族崛起时确实作战非常勇悍,但同时整个社会发展水平都非常落后,还处于奴隶社会末期,落后到婚姻还保持着原始部落群婚的残余色彩,文字才刚刚发明,政治制度也不完备,而且直到进攻辽和北宋的时候,军队的后勤供应制度都还没建立起来,完全靠抢掠的过活。——现在的很多人看《狼图腾》或者地摊杂志看多了,老觉得制度越落后发展水平越低作战能力越强,其实是个很大的误解。实际上政治制度建设和军队制度建设,是会影响到作战方式和战略意图贯彻的,社会组织水平、文明程度落后的军队,往往战力也低下。而金军当时之所以连连攻灭辽和北宋,真不是因为金军太狡猾,实在是因为辽和北宋当时的统治者都无能到奇葩。特别是北宋,靖康二年国都被攻下,完全是因为闹剧一样的错误,否则的话顶多被打次草谷,决不至于国君被俘国都失陷。总之一句话:金国当时的胜利其实是来的非常偶然,属于撞大运中彩票头奖的水平。但是对一个国家一个政权来说,撞大运得来的胜利,并非全然是好事。特别是你在消化胜利果实的时候。具体到当时的金国,就是突然之间占据了大片文明程度、经济水平都比自己高的地区,完全不知道该怎么治理和统治。所以才不得不先后扶立张邦昌建立的“伪楚”政权,和刘豫的“伪齐”政权,代行统治权。同时,跟穷小子进了大城市一下子迷失自我了差不多的原理吧,因为之前的发展水平太落后,所以金国上层的统治者和贵族,在接触到中原高度发达的文明、国家实力也因侵略大大扩张之后,堕落分化的十分迅速。本来落后的、带着点儿原始社会民主遗风的政权组织方式,也迅速向中央集权的政权转型,然后就在转变过程中,发生了极为剧烈的内斗。剧烈到什么程度呢?剧烈到从1127年到1138年,不过十来年的时间内,金国内部的上层统治势力就发生了两次大洗牌,上层皇族之间相斗相杀,而且激烈程度比汉族政权高多了。当然,金国在这十年间也干了点儿正事儿。比如军队的后勤供应系统基本建立了,统治方式和政治制度也逐步完善了,等等等等。但总的来说,进步赶不上堕落的速度,而且还是因为金国自己太落后的缘故,在中原地区很多倒行逆施的政策,比如破坏生产、屠杀汉人掳掠汉人卖作奴隶,规定还不上不合理的债务就要没入女真贵族家为奴等等,搞的中原人民活不下去受不了,所以各地人民自发组织的抗金义军,在金国的疆域内从来就没断过。更重要的是也是在这十年间,南宋从被打蒙的状态下恢复过来了,而且在战争中出了一批能征敢战的名将。岳飞、吴玠、韩世忠,乃至王彦、吴璘、刘錡等人,虽然从军有早晚,但真正崛起为大将都只是这十年间的事情。所以逐渐的金军在军事上也不行了。不但不能再像刚灭亡北宋时那样一口气打到江南(最南差不多到今天的浙江江西湖北一带),还逐渐的连自己的地盘也守不住了。这方面岳飞在1134年、1136年的两次北伐,就是很好的警告。总而言之,到绍兴五、六年左右,宋金的强弱对比已经完全逆转了。由原来的金强宋弱,转变为了金弱宋强。所以如果看南宋方面的记载的话,会看到1134年到1137年,也就是绍兴四年到七年,朝野上下北伐的呼声都极为高涨,而且已经开始着手筹备具体实施了。1136年当时的南宋宰相张浚在镇江召开军事会议,召岳飞、韩世忠、张俊三大将计议北伐并随即付诸行动;以及赵构在1137年突然抽抽召见岳飞准备要他接收刘光世的部队,做北伐总统帅,都是这种趋向的典型表现。换句话说,连赵构这样的渣渣,都特么看出来这时候形势是什么样的了。那么金国决策者有没有感受到呢?还是有人感受到了,比如完颜昌。所以这位老兄在金国第一次内斗中干掉粘罕及其党羽掌握大权之后,就通过自己早年安插在南宋的带路党秦桧,于1138年订立了第一次绍兴和议。这意味着至少是完颜昌及和他一伙的女真贵族,已经认识到统一中国已经不可能,能和南宋订个和约南北对峙,就已经是占了天大的便宜了。第一次绍兴和议怎么订立的,以及赵构为什么一度抽抽到简直英明神武,这时候又缩卵决定议和了,还有秦桧在让赵构缩卵、坏掉并军和让岳飞作主帅的计划、达成和议中起了什么样的关键作用,不是本帖的主题,这里不多说。这里需要强调的只是一点:就是第一次绍兴和议时,完颜昌为了让南宋能够在占优势的情况下,和处于劣势的金国订立和议,还是作了很大让步的。——在自己形势大好的情况下跟处于弱势的敌人订对等的和约,这特么是卖国行为是要挨骂的,所以总得给赵构点儿东西,让他在南宋那边好安抚臣民不是?这个让步就是把河南陕西的大片领土还给南宋。其实这个“还”,因为真执行绍兴八年和约的时候,完颜昌及其党羽已经又被兀术干掉了,所以没怎么落实。费了很多周折不说,南宋连守军都没敢派。但即便如此,这种行为也被金国的鹰派——当时主要是完颜兀术,视为丧权辱国的卖国行为。因为完颜兀术不觉得金国当时比南宋弱。甚至觉得如果自己掌权的话,还能领军灭了南宋。于是他把完颜昌及其小集团干掉了,然后自己掌权后不久,就撕毁了第一次绍兴和约,亲率大军灭南宋来了。
但是兀术这一次南侵,最后幻灭的非常彻底。——绍兴十年宋金交战过程中,他不光在顺昌输给了刘錡和陈规,还在中原地区的主力大决战中彻底输给了岳飞。同时金军的西路军队,也输给了吴玠的弟弟吴璘。【升级版答案】里说了,这一次金国遭受的打击是毁灭性的。——不仅仅是精锐部队损失殆尽、在自己最擅长的作战方式(平原地区骑兵冲锋+全军接战+女真人最擅长以至于闻名于南宋军中的轮番冲锋)上被对手K的满地找牙的问题,而是整个燕京以南的行政系统都瘫痪了。而之所以会有这种战果,一者是因为岳家军的战果太大。出使时被金人扣押、一直坚持不投降心怀故国+当间谍的洪浩当时远在上京、金国的首都,都写信给家人说金国当时的情景是“顺昌之败、岳帅之来,此间震恐”,可见当时岳家军的声威到了何种程度。二者,也和岳飞组织的北伐作战模式有关。——岳飞绍兴十年的北伐并不仅仅是正规军作战出色,还在动员义军上做了很大的功夫。除去大名鼎鼎的梁兴、赵云率领的太行忠义军,李宝率领的山东义军,李兴率领的京西(今洛阳一带)义军,中原、河北甚至陕西的一些义军也奉岳飞的旗号。所谓“河北忠义四十余万,皆以岳字号旗帜”。同时岳飞还在中原、河北地区发展了不少“古代版深海”,这个人家自己说过:到时候一旦号召起兵,旅店饭店也好、渡口也好、布匹店也好,“皆我之人”。所以才会有“燕京以南,金人号令不行”,才会有金兀术在连战连败兵员损失太大,想“签军”也就是强行征兵结果都征不起来;才会有金人统治区内做买卖的住家的都白天关门不营业不上街了,单等晚上一听见有动静,就披着衣服起来看是不是王师或者王师先导队来了。而对于国家机器建立、完备还没多久、在中原的统治也远称不上巩固的金国来说,后一种打击,并不比前一种纯军事打击更容易承受。所以直到绍兴十年,到自己“起兵以来从未遭逢如此大败”的时候,兀术才意识到了完颜昌早就意识到的那个现实:现在早特么不是大金能不能一统天下的问题了;现在是大金捉摸着怎么能别让南宋灭了自己的问题。但是兀术的这个认识,是不是只是在重复完颜昌当初的认识呢?也不是。因为除去“赵构是个容易缩卵的软蛋是议和的突破口”和“秦桧是我们的人”(其实严格来说还是完颜昌的人,而且秦桧因为绍兴十年兀术撕毁第一次绍兴和议差点在南宋那边下台;但绍兴十年的时候,兀术需要重启和议,秦桧也需要,所以利益驱使下两人一笑泯恩仇了嗯嗯)这两点完颜昌已经有的认识之外,兀术还获得了一个对金国来说非常、非常重要的、新的认识:如果想确保金国不被南宋赶回白山黑水甚至灭掉,那么就必须除掉岳飞。完颜昌在绍兴八年和秦桧捣鼓第一次绍兴和议的时候,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因为那时候岳飞还没有机会给金国造成毁灭性打击。——他的北伐计划,因为各种不应该由他自己负责的阴差阳错而流产了。但是也正是因为完颜昌当时没有这个认识,所以某种程度上给金国留下了大麻烦。——在绍兴七年到绍兴十年的三年间,岳飞没有任何机会施展手脚;但是当完颜兀术撕毁和约给他机会的时候,这个军事天才立刻抓住了兀术自己打开的这个口子,然后几乎是凭自己一支孤军的力量,就差点儿把整个金国撕的四分五裂。这个人作为敌人到底有多么可怕,这一回终于有人感受到了,也记住了。所以当重新把“与南宋议和”定为基本政策路线之后,兀术首先想到的条件之一,就是一定要求南宋把岳飞除掉。不是罢官不是软禁也不是流放,是彻底的肉体消灭。因为这个人太危险,而且太年轻。再过二十年三十年也还是能带兵打仗的年龄。所以如果不彻底消灭,一旦局势有任何变动,他再出来带兵怎么办?大金不还是要再次面临滚回老家甚至亡国的危险?这就是“必杀飞,始可和”的出台背景。不是脱口而出的气话或者威胁,而是一个愿意为自己的国家作长远打算的决策者,充分估量了自己与敌国的力量对比之后,做出的一个深思熟虑而且非常精准的决定。说到这里需要回顾一下本节开头所提的那两条常识的第一条:只有两方强弱差不多相当时,才有可能订立和约 四太子梁王殿下估计没念过多少书。但作为一个有丰富军事斗争和政治斗争经验的金国领导人,他不需要读书就非常明白这条道理。并且明白如果金国想获得休养生息恢复元气的时间,光凭订立和约是不够的,还需要这个和约足够的长、足够的稳定。不能跟当初南宋上赶着和自己这边签的那个和约一样,咱大金国想撕就撕想毁就毁。而要订立这样的和约,最基本的前提就是保证敌我双方的强弱相当,而且长时间内不会发生变化。但现在金国和南宋的力量对比极不对等,不过好在最大的不稳定因素很明确,就是岳飞。如果说金国和南宋处在天平的两端,南宋沉金国轻,那么只要拿掉岳飞这个砝码,天平就可以恢复基本的平衡。至少不会像现在这样,偏的这么厉害了。当然,四太子殿下的这个决定固然明见万里,而且充分彰显了自己撞了南墙就回头挨了打就能记住的优秀品格,以及顽强的心理素质,总之是一个非常精准正确的决策。。。但还有个问题,就是南宋那边要出一个怎样的奇葩,才能配合对手拿掉自己这边这个砝码?很巧的是,赵构还真就是这么一个奇葩。而且兀术也知道他是这么个奇葩。(至于怎么知道的,那个书生扣马的记载说是有位秀才提醒他“权臣在内,岳少保祸且不免”;但我总觉得更可能是秦桧给他的通风报信+加他自己的了解和判断)当然也有可能兀术也没想到赵构能这么奇葩,或者不能确信真能这么奇葩,但既然当时已经到了只此一条路的地步,也只好试一把赌一把。不管是哪种,还是说,都是足够清醒和准确的决策。所以绍兴第二次和议,宋金两国的平衡之所以能在原本巨大的不对等中达成,首先要归功于完颜兀术的知错就改,以及行动的果断和判断的准确上。
(三)达成一项和约,是两个国家的事情,仅凭一方的一厢情愿是不行的。所以当兀术做出重新与南宋谈判和议的决定,并开出“必杀飞,始可和”的条件以后,接下来就要看赵构怎么回应了。此处略去绍兴十一年几乎整整一年时间内、宋金两国之间的战争和使节往来,以及赵构和兀术之间的讨价还价互相较劲,直接说结果吧:赵构同意了。同意在天平上拿掉岳飞这个决定性的砝码,主动削弱掉自己这一方的巨大优势,以达成和金国的强弱基本对等,进而使金国同意和自己订立和约。这确实是个很少见也很反常的举动,可以说但凡正常点儿的人都不会这么干。——放着爷爷不当非得上赶着给人当孙子,这不有毛病吗?很多人之所以不接受岳飞被害是因为成了议和的障碍而被拿掉,也是因为分析到这儿的时候,卡在这个点儿说什么也过不去了:大部分人潜意识里还是觉得堂堂一国之君,而且看着也有些手腕不算蠢货的样子,不可能干这么SB的、损人不利己的事儿。进而觉得赵构肯定是有什么正常人能理解的动机和道理。——比如是不是怕二圣回来?比如是不是太想他妈妈了?(某个台湾学者提出的观点)是不是觉得岳飞才具太大自己控制不了?实际上呢?且不说那些在前面已经驳了一回的、给赵构找的种种理由,单说“正常人不会这么干所以赵构不可能这么干”这种推测前提,就已经偏离历史真实了。——历史上的赵构,还真就不是个正常人。不正常到什么地步呢?——从年轻当藩王的时候起就成天渔猎女色,SM死年轻小姑娘;—从年轻时起就爹不亲兄弟姐妹也不亲;靖康元年金军第一次围攻东京的时候,退位的赵佶丢下钦宗南逃时,几乎把所有的子女都带上了,单单撇下了赵构,可见对这位儿子待见不待见;——从来没被作为储君培养过,所以刚登基不久,就违背了太祖皇帝留下的“不得擅杀大臣及上书言事者,违者不祥”的祖训,杀掉了上书批评他的陈东和欧阳澈。这在宋代是突破政治底线触犯禁忌的举动,一时搞的天下哗然,以致赵构后来也不得不撇清责任+反复道歉:对不起我干了在咱们大宋朝只有2B才会干的事儿;——登基后被金军撵的到处跑的时候,还不忘在途中大规模搜求民女,而且是年轻民女和童女,以满足自己的欲望;考虑到当时正是国破家亡连他自己都在跑路的节奏,别说还真想挑下大拇哥。。。——赵构的正妻邢氏和女儿都被金军俘虏带到了金国。邢氏最后死在金国,两个女儿也死在途中。赵构他妈先是被金军强X,后来干脆跟了盖天大王完颜塞里。这是真正的“X你妈妈,杀你全家”的仇,但是赵构基本毫不在意,几乎没有表现出一丁点要奋天子之怒报仇雪耻的念头;——就不要问他爹和他哥以及其他兄弟姐妹的遭遇在他那儿有没有什么长期的、持续的影响和激励作用了,他自己的亲娘老婆和女儿都不管,这些人就更是空气;——除了摒弃人类一切道德情感之外,这位九大王还极为善变和情绪化以致到了神经病的地步。比如完颜亮南侵前夕,曾派使者到南宋挑衅顺便羞辱赵构,那位使者在朝见时当着众大臣的面狠狠骂了赵构一顿,同时通知了他哥哥赵桓已经死在金国的消息,然后这位当时已经五十多岁的天子陛下,竟然一面放声大哭一面离开座位跑了,最后宰相陈康伯没有办法,只好派值班卫士到屏风后找皇帝请他回来,结果卫士长找到赵构的时候,这位天子还在屏风后面啜泣不止。。。。。。。。。。。。。。。以上略去一万字。。。。。。。。。。。。。。。。。还想看极品段子乃至黄段子大全的,请去读王曾瑜大人的《荒淫无道宋高宗》。不要嫌书名像地摊小黄书,传主就那样只能起这么个名儿了。而且王大人那本书全都是史料干货,文笔也比《岳飞新传》好很多。。。sorry广告时间到此为止。接着说赵构——总之,作为一个脱离了人类正常伦理和情感羁绊,脱离了一切理想追求和道德底线,脱离了物质享受方面低级趣味的人,还是【升级版答案】里那句话:什么祖宗基业、什么黎民百姓江山社稷、什么中兴大功,活着时候的威望死了以后的名声。。。统统不在他的考虑范围内。因此读这段历史的时候,本来就不能拿“正常人应该怎么样、正常人会怎么想”来揣测他。再说白点,“换位思考”或曰“代入式思考”是不能随便用的。至少对于赵构这个心理生理双变态(这个绝对不是人身攻击,只是如实描述)来说,这样的思考方式完全无助于接近历史真相,相反会帮倒忙。——你可能胆子也很小,但你阳痿么?生育功能有问题么?到了四十多岁还在纠结自己生不出儿子以至于要跳大神祷告老天么?——你可能也很自私,但你确认自己能自私冷漠到爹妈兄弟姐妹妻子。。。甚至孩子的死活都不在意,而且不在意到自己爽起来基本没什么心理阴影和愧疚感么?——你可能也没事儿喜欢看个爱情动作片,喜欢loli,甚至时不常的找妹子约个炮。。。但你面对loli的时候真能下手玩SM么?玩的频么?经常的neng死几个妹子么?——你可能也挺迷信也挺情绪化,但你会迷信情绪化到成天夜观星象昼服黑虎丹,被人家骂一顿,就当着N多熟人的面放声大哭还蹲墙角不起来么?您要没上述这些经历这些毛病,或者虽然占了一两条但还没占全的话,就不要代入赵构的角色,从自己以为的“正常人的逻辑和动机”,去推测他为什么要答应金人的条件杀岳飞以达成和议了。
当然,要说赵构从来没有考虑过北伐,从来没爆发过王八之气,也不符合事实。至少在绍兴七年和绍兴十年,他是两次有过支持岳飞北伐的打算的。其中绍兴七年大概是赵构这个意图最强烈的时候,本文的第二节提到了,主要是当时形势确实太好,瞎子都看得出来金国不行了;同时还要加上加上赵构一直深为痛恨的刘豫在前一年被金人废掉,父亲赵佶的死讯又在这一年的正月传到了南宋。——赵构再怎么不是正常人,真接到这个消息的时候,还是情绪波动了一阵子的。好歹是自己亲爹,而且更关键的是宋代以孝治天下,总要在臣民面前摆出个样子,做点说的过去的事儿。但是绍兴七年赵构的这点盘算很快因为张浚、赵鼎之间的乱斗,和因这两人乱斗而引入的带路党秦桧的破坏而毁掉了。并且更糟的是,张浚在这一系列政坛大乱斗中,因为不听岳飞和其他大臣、亲信的一再警告一意孤行,最终激发了淮西兵变,刘光世的左膀右臂郦琼带着几万人马投奔了金国。这件事情直接导致张浚被迫引咎辞职、赵鼎重新为相、赵构好不容易被激发的勇气彻底破灭,接着还导致了秦桧踩着赵鼎独相。这也是之前一直在提的“绍兴第一次和议”的大背景。那次和议,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得以达成的。换句话说,赵构的心思,到绍兴七、八年左右就算是定了,如果没有兀术同学不服气,干掉完颜昌又撕毁和约,后面的事儿怎么样还真不好说。但这只是假设,历史的实际发展路线是兀术同学跳出来了,而岳飞随后的战果又太激动人心,所以赵构在绍兴十年还是又动了一下北伐的心思。——在连续发下命岳飞立即撤军的、历史上著名的班师诏之后,他还干了一件历史上不著名的事儿:在接到岳飞郾城大战的战报后,又命令岳飞可以暂缓班师,同时派自己的心腹将领、亲军主将杨沂中率几千人马去支应岳飞。但对比一下绍兴七年赵构的表现可以看出,他这一次的王八之气爆发,无论从程度、实际效果还是持续时间上,都已经远比不上绍兴七年了。——按照南宋时的通讯条件、信息传递所需的正常时间,和赵构之前所下诏令的严峻程度,这个诏令本身就近于乱命,也无补于大局。我个人更倾向于把他理解为赵构在知道岳飞的战果后,不得不给自己找的一个台阶,而不是认真考虑过、决心要贯彻的军事决策。当然,“决心”这个词,在赵构的人生字典里本来就是没有的。所以他绍兴七年的大发王霸之气和绍兴十年出尔反尔,与其说是发生了转性的可能,不如说更像是本来就神经质情绪化的人一时抽抽了。倒霉的是,这种间歇性发作的王八之气,其实真是有不如无。因为如果赵构从头到尾就是一个死不开窍而且没有任何改变希望的昏君的话,以岳飞的谨慎、机敏和高度的政治敏感性,大约早就退隐林泉以待时机,绝不至于最后为了策动北伐搭上身家性命;更倒霉的是,就像一个身体虚弱的人吃了兴奋剂,药效过去以后会加倍的虚弱颓废扶不起来一样,这两次抽抽的另一重恶劣影响,是使赵构在之后的叛卖行为中更加厚颜无耻没有底线,更加心安理得。为什么这么说呢?要说清这点,需要再次追溯一下赵构的早期人生经历。前文说过,赵构从作藩王的时候起,就是一个追求享乐、又没有接受过任何储君培养的人。对于君王需要担负的责任、需要具备的资质,赵构基本没有任何认识,所以当他在应天府(今河南商丘)登基称帝以后,才会完全不知道该干嘛:文书档案不知道整理,叛国的罪人不知道处置,倒是突破祖宗家法杀了上书言事的太学生领袖。。直到李纲为宰相,才帮着他把该干的事儿干了该立的规矩立了,让他的小朝廷好歹“有了个朝廷模样”(朱熹的评语原话)。还有他后来航海躲避金军、金军撤退后爬上岸回到临安时,也是要靠大臣提醒,才想起来要把放在外地躲避金军的祖宗牌位都请回太庙。——这在古代都是非常不像话的事情。稍微懂点儿事儿的都不至于如此。换句话说,在赵构登基称帝以前,对于“君主”、“皇位”和“国家”,他有切身认识并且印象深刻的,只有他父亲、宋徽宗赵佶的各种风雅爱好、各种享乐逍遥,其中大概可以随便玩女人这点印象尤其的深(所谓“目光如炬,好色如父嗯嗯”。这点上他倒真是像他爹的儿子。)所以当他在靖康二年再次奉命出使金军、开始暗自惦记皇位的时候,他惟一的动机也就是获取最高权力,然后好像他父亲一样享尽荣华富贵而不受任何制约,完全没有想到这个皇位除了享乐之外还有什么其他的代价和要求。结果等他真的阴差阳错当上皇帝以后,他开始倒霉了:被金军追的到处跑直到追下海;因为金军突然追至而在白日宣淫时受到了惊吓,彻底丧失了生育能力,性能力也要靠吃春药才能维持;因为行事太不像话而激起了亲军哗变,自己不得不亲自上阵手刃卫士;之后又在另一次兵变中失去了自己唯一的儿子。。当然,还要因为大肆搜求loli、杀上书言事者、在处于优势的情况下向金国跪拜称臣这些事情,被大臣甚至老百姓指着鼻子痛骂,以致很多时候不得不下诏罪己或者以其他方式认怂认栽。还有好不容易顶着上至文武大臣、下至市井小民的、简直铺天盖地的痛骂,和金国订了第一次绍兴和约,结果不过两年就被对方掀桌子撕合同这种自己挖坑埋自己的悲催事儿。。——原来当皇帝这么苦逼这么不好玩。——原来当了皇帝也不能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操女人的规矩比当藩王的时候还多,杀个人也恁多麻烦,还不能再像我爹那样随便花钱,想修园子修园子,想吃好的吃好的。——原来敌人打过来的时候,不是光能跑就行了,也不是光能认孙子就行了,还得自己能打。否则人家连下跪的机会都不给你。——原来和约要长久,就要把对方打服。这些道理,这些事实,统统都是赵构在当了皇帝,而且当了几年以后,才认识到才接受的。所以在绍兴十一年的时候,以赵构的经历、见识、人品和性格特点,在他决意要再次和金人议和的时候,他不会想到自己有多么对不起国家社稷,对不起列祖列宗,对不起在抗金前线浴血奋战甚至捐躯殉国的三军将士,对不起渴望报仇雪耻的大臣和百姓,对不起中原乃至燕云地区一心盼着宋军打回来的大宋遗民,和抛家舍业乃至拼着性命投奔南宋,结果因为宋金议和又被送回金国的“归正人”。相反,他只会觉得“我太累了,也该歇歇了”;只会觉得“连兀术这样的好战分子都终于认怂了,所以这次的和约一定能够长久,所以为了能好好在江南过日子,我一定要把这次机会抓住”;只会觉得“北伐什么的太特么累了,而且我也不是没有努力过,但是不是努力了两次都没成吗还折腾什么”只会觉得“我当皇帝这几年付出这么多吃了这么多苦人都差点挂了,怎么也到了回报我的时候了”。——至于他能有这个议和的资本,是他自己治理天下的结果,还是一班文臣武将在内要哄着他防着他,在外要运筹帷幄奋力厮杀的结果,他是不会想的;——他那两次所谓的为北伐进行的努力,算不算得上正儿八经的努力,又是因为什么而没有成功,他也不会想的。而且考虑到他的资质,大概也真是想了也想不通。就好比一个成天不上课门门都挂科的学生,你让他一天看三页书,他大概就觉得自己今天都要累死了,同时觉得我怎么这么爱学习这么上进啊真是自己都被自己感动了~~说到底还是那句话:千万不能拿正常人的思维,推测九大王的动机和思维逻辑。另外还是说,对于赵构这种蔑视正常伦理道德和情感、所以几乎没有任何底线和责任心的人,惟一可能让他振作起来干点儿人事的,大概只剩下“为儿子赚一份基业”这个动机了。毕竟“虎毒不食子”,而赵构对儿子还是非常在意的。否则他不会在绍兴十七年(1157年),自己已经50岁的时候,还大规模祭天跳大神,求老天让自己恢复生育能力求生子。可惜,大概老天爷也觉得他应该绝后,所以他亲生儿子挂了,而且以后也再也没能恢复生育能力,闺女都养不得一个。回看那段历史,真的不知道这该说是老天爷长眼还是不长眼。综上所述总而言之,在绍兴十一年,当兀术提出再次议和的建议,和“必杀飞,始可和”的条件时,赵构不但答应了,而且答应的顺理成章毫无心理负担。作为对兀术当初撕毁第一次绍兴和约的行为恨的牙根痒痒的人,他明白如果连兀术都认清现实同意和议了,那么这个和议差不多是可以维持一阵子的了。至少应该比和完颜昌订立的那次和约更长久一些。而他之前全部的经历和心路历程,都只会告诉他这一次机会千万千万要抓住,不惜任何代价的抓住。否则他偏安江南安稳逍遥过后半辈子的人生乐趣就破灭了。所以所谓的“顺理成章”,顺的主要是赵构自己头脑中的“理”和“章”,不是别人的,而且也不是正常人的。换任何一个君主坐赵构这个位置,大概都很难做到这一点。换句话说,如果没有赵构这个奇葩,没有他这么扭曲的心理这么特殊的思路,宋金两国的强弱平衡是不可能实现的;强弱不平衡,和议当然也不可能达成,达成了也不会维持二十年之久。所以第二次绍兴和议是个绝对的偶然,也是巨大的巧合。巧合到不仅空前,而且绝后。金国从此以后再没有这样的运气,南宋从此以后也没干过比这更SB的事情了。
当然,绍兴二次和议和岳飞的死因探讨到这一步,还是有个问题,就是既然和约要强弱相等才能达成,那么赵构不怕杀岳飞这个举措削自己优势削的太狠,结果削过头了又弄成宋弱金强么?或者万一兀术哪天也抽抽了,又打过来怎么办?那样的话赵构的太平偏安梦不是还要破灭么?别说,赵构虽然BT,但还真不是完全的糊涂蛋。这个问题他还真是很认真的考虑过并做了准备。只是他考虑的思路和最终想的解决办法,依然是拧巴来拧巴去才扭出来的一个有点奇葩的思路。所以为什么一直说绍兴第二次和议的时候,宋金之间最终达成的战略平衡是个“精巧”的平衡。。特么这么多偶然这么多不正常、这么多匪夷所思的人匪夷所思的思路凑一块,才硬生生削出来的实力对等,这不叫精巧叫神马?就好像天平上做实验,且得捣鼓一阵子,而且还得“天时地利人和”各种条件都具备,一般人不撞大运真弄不出来。。。
(四)要说清“既然和约要强弱相等才能达成,那么赵构不怕杀岳飞这个举措削自己优势削的太狠,结果削过头了又弄成宋弱金强么?”、说清赵构为什么不怕兀术再抽抽撕毁和约,还是要再次回到宋金两国当时的强弱对比上。因为这个大势,既是兀术放弃彻底灭亡南宋的意图、要求重新议和的基础,也是赵构敢于为了达成议和而杀掉自己最优秀的将领的基础。那么当时的大势是什么?就是前文一直在强调的宋强金弱。而且这里要再强调一下:在绍兴十年的时候,南宋比金强的已经不是一点半点,而是压倒性的优势。这种压倒性的优势落到军事层面时,最具体也最显著的表现,就是已经不是只有岳飞韩世忠能痛扁兀术了。原本属于二线将领的刘錡也可以,甚至杨沂中,如果给他找个好搭档比如刘錡这样的,也可以。绍兴十一年淮西之战前半场的柘皋之捷,就是他和刘錡的功劳。此外还要记住一个人,就是吴璘。他是南宋初年因抗金战功而建节的第一人、战功和军事才华都仅次于岳飞的抗金名将吴玠的弟弟。吴玠死后,原来只是吴玠重要部下之一而且排不上第二号的吴璘逐渐崭露头角,在绍兴十年的北伐和绍兴十一年与金军的摩擦中,极大的改善了川陕战区一直自守有余进攻乏力的局面,取得了较大的战果,一定程度上配合了中路岳飞的攻势。如果不是绍兴十年岳飞被迫班师的话,川陕战区和荆湖-中原战区已经要连成一片了(其实当时已经连上了,但是很可惜没继续展开)。当然吴璘也好、刘錡也好、杨沂中也好,其能力和重要性都不能和岳飞比。吴璘当时自为大将独当一面的时间还不长;刘錡和杨沂中则完全是一辈子二线将领的资质。但是刘錡当时这个弱点还没有显出来。相反由于顺昌大捷的声望,他的军事才华被很多人高估了。而能看出他“有雅量而无英概”这个弱点的,是吴璘这样和他同出西军、彼此相当熟悉、同时自己又富于军事才华和作战带兵经验的人。一般人当时是不容易有这个眼光的,一直把刘錡当宠臣的赵构就更没有了。——他能看到看懂的,只是刘錡也能把兀术揍的很惨~更重要的是,这些人的特点都是组织大规模的进攻也许不行,但仅仅自守的话,已经足够了。这点正好符合赵构的需要。对于赵构“要自保要防着兀术撕合同,但是不要北伐”的底线来说,这些将领的能力不少也不多,正合适。同时吴璘、刘錡还都是南宋初名将中“小一辈”的将领。——吴璘在绍兴第二次和议也即绍兴十一年(公元1141年)时刚满四十岁,刘錡四十四岁,两人和张俊、刘光世、韩世忠、吴玠这些大将的年龄差都在十年左右甚至十几年,基本上是两代人的差距。即便再过十年二十年,这两人也仍然是能带兵甚至能亲自上阵的水平。如果要防备金国撕毁和约,这一条是很重要的。所以赵构选中了这两人做自己的底牌,同时毫无担忧的舍弃了岳飞。——如果要北伐中原收复旧疆灭了大金,那么非岳飞不可;但是如果只是要偏安江南单纯防着金国别再撕毁和约撵自己下海的话,则不必非留着岳飞,还有其他人。没错,南宋的家底当时就是厚实到了这个程度。只是有点搞笑的是,这个家底、这些人才没有被用在正经地方,却成了赵构敢于放手削弱己方优势的保障,成了他算计私利时的砝码,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成了岳飞最终被害的另一重因素。对于这些为国浴血厮杀疆场的将领来说,这真是不折不扣的“用非其地”。值得一提的是,在吴璘和刘錡两人中,赵构对刘錡的处理尤其上心、尤其值得玩味。——绍兴十一年,和赵构的最终意图其实不完全一致、破坏南宋国防力量、削弱南宋一方优势时比赵构还没底线没顾忌的秦桧,连身为二线将领而且一直很听话的刘錡也没放过,罢去了他的兵权。岳飞为此还不顾自己的险恶处境,以枢密副使的身份专门上书“请留刘錡掌兵”。而赵构没有同意岳飞的请求,但是也没放任秦桧继续打击刘錡,而是让他出任文职做地方官去了。——这是非常明显的“留着等待以后起用”的做法。而刘錡之所以能获得这个待遇,一方面是由于刘錡本来就因为文武双全而且个人道德修养很好而一直是赵构的宠臣;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是由于刘錡在绍兴十年有过大败兀术的战绩。这点吴璘也不如他。至于之前说的,刘錡这一仗有很大的运气成分而且属于超水平发挥,还是说,赵构那水平压根看不出来。他能牢牢记住的就是刘錡也K赢过四太子,所以另一个能K赢四太子而且赢的更爽的岳飞已经准备干掉了,这一个可千万得留着还得好了,不能出什么差错~所以赵构还真不是一个完全的白痴或者说昏君。不光不白痴,有些道理他还真能想到。不光“和约必须强弱相当、所以不能削自己削的太狠”的问题他想到了,连“金国那边自己最大的对头、也是和议破裂的最大隐患是完颜兀术”这个问题他都想到了。说他一点战略思考水平一点决策能力都没有,还真有点委屈他。可能有人会说即便如此还有一个问题啊~ 就留了吴璘和刘錡俩人,万一这俩人之后挂了,或者放废了,或者关键时刻掉链子。。。不还是偏安不了还是有被打脸的可能么?哪里比得上留着岳飞保险?再怎么说多一个人就多一份保障不是?抱歉,这贴里只说赵构不是完全的白痴,不是一点战略思考能力和常识都没有,但没说他是战略家,甚至还一直说他不是正常人。而这种不是完全白痴但又不是战略家、甚至就不是正常人的半吊子,做决策时思考的特点是什么呢?是他会想到一些问题,但是不会想的很深很透彻;会考虑到一些可能性,但是不会考虑的非常全面。同时他还会有所取舍,有一个决策顺序,而作为一个不是正常人的极品,他自己最想办的事儿,一定是第一位的、压倒其他考量的。最后,当他想的那些并不透彻的考量因素,在他自己排定的决策顺序下,理出一个在他自己看上去很顺的思路和方案时,他一定会深信不疑并且坚决的去执行,而不会再想别的。具体到杀岳飞这件事情上,就是赵构明白自己最优先的决策目标是要不惜一切代价达成和议,其次才是要保证和议的长期稳固;同时他还明白要保证和议稳固的基本考量点应该有哪些:比如兀术是金国那边最大的变数,所以能不能镇住他很重要;比如年龄是个大问题。。舍弃岳飞满足对方需求,留刘錡和吴璘当底牌,都是在这么个思路下做出的决策。但是再深一点想,比如留的底牌万一废掉怎么办、万一金国那边突然又爆了个刘錡吴璘镇不住的名将怎么办,他就想不到或者不愿意想了。所以说。。。小聪明大糊涂,一阵靠谱一阵不靠谱的神经病,或者明明没太多脑子偏偏还挺愿意动脑子的半吊子,永远比彻头彻尾的真。白痴更让人头疼。但是不管怎么头疼怎么可笑,绍兴十一年的历史中实际发生的事实,是赵构动的这点歪歪心思和费的脑子,又阴差阳错的顺起来了实现了。绍兴和议南宋自废武功来保证和金国一般齐的障碍,到这个点儿上又去了一重。PS:本节最后,顺手放一个和本帖主题无关的彩蛋,也算是透一下赵构绍兴十一年动的这点脑子的结局: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也就是岳飞被害、绍兴和约订立二十年之后,完颜亮撕毁和约南侵,宋金交战中吴璘没任何问题表现的很出色,但是刘錡真的放废了。或者也不是放废,只是一开始赵构就看走了眼。当然当时废掉的不止刘錡,在赵构和秦桧的合力作用下,整个南宋军队的战斗力都大大衰减,赵构差点又跑到海里去。如果不是完颜亮自己玩的太大+南宋又出现一批敢担责任也能担得起责任的英雄,赵构这把又要玩完了。只是即便没玩完,明明二十年前可以一鼓作气收复灭了对方,却偏偏要自废武功上赶着管人家叫大爷;然后二十年后又被对方耍一次,又被揍一顿这种事情也实在太贱。所以千万千万。。珍惜生命,远离nc
(五)如前所述,在绍兴十一年的时候,兀术转性了,认清现实了,重新提出议和要求也开出条件了;同时赵构自己小算盘扒拉了一顿后,也想清楚了准备同意金国开出的一切条件了。按说这就应该是又一次的“和议自此平达”(这是完颜昌掌握金国政权后,托人带给秦桧的话,原话是“好报江南,和议自此平达”)了。但是还有个麻烦。——这个和约是南宋统治者在明明自己这边占巨大优势的情况下,自废武功和差点被自己灭国的敌国订立的。而且最终订立的和约,不仅仅是南宋这边按要求杀了岳飞的问题,还出让了大片原本为南宋占有的土地,包括一些非常关键的战略要地比如唐州、邓州。连名将吴玠的葬地都被划归了金国。还按要求遣返了大批当初冒着危险从金国投奔到南宋的归正人。相比这些,其他的什么“称臣”、送岁币,甚至杀害岳飞父子和张宪,倒都是小事儿了。这种上赶着倒贴跪舔的“议和”,给个简单点儿的名称,就叫卖国。而出卖国家出卖百姓这种三孙子事儿,即使在皇权至高无上的古代,也是不能被容忍也是要招骂的。何况赵构自己不是没经历过。——前面说了,绍兴八年宋金第一次和议时,赵构就被大臣百姓骂了个狗血淋头。当时大臣上书言辞之激烈大胆(这里为了不太偏离主题先不贴具体的了,只放一个以前打的小抄的链接:),足以亮瞎现在某些只会玩办公室政治,满脑子也只知道办公室政治“人际关系”的“聪明人”的狗眼。甚至三衙也就是御林军的将领杨沂中、韩世良(韩世忠的弟弟)、解潜都去找秦桧,说你如果真让天子去跪迎敌国诏书,导致激起民变的话,我们管不了;那三个大军头(指韩世忠、张俊、岳飞)回头问我们为什么眼看着皇帝干这个,我们也张不开嘴。临安的百姓也到处贴小字报,直接说“秦相公是细作”。闹到最后,赵构不得不抬出“孝道”+让秦桧代行跪迎礼,外加下狠手打击嚷嚷的最难听的大臣,才险险过关。——绍兴八年尚且闹到如此声势,叛卖行为更严重更令人发指的绍兴十年议和怎么走?岂不是真要造反清君侧?然而实际的情况却是,绍兴十年和议的反对力度,远没有绍兴八年大。而之所以有这样的局面,主要要归功于当时另一位著名的历史人物:秦桧。前文一直在说,秦桧是带路党带路党带路党。。。为什么这么说,因为这个人物从进入南宋政坛开始,惟一的但也是最大的政治资本,就是他认识金国的上层贵族,尤其是一开始认识比较早的认清形势变化的完颜昌,所以能帮助赵构实现议和的愿望。而秦桧自己为什么要担着骂名干这么个其实也挺辛苦的事儿?很简单,为了权势。对于秦桧来说,只有借助金人的力量才能逢迎赵构,只有把赵构哄高兴了,他才能做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甚至打破宋代设置“左相”“右相”和经常更换宰执大臣的政治传统,“独相”直到终身做宰相。所以如果你有兴趣看到岳飞被害后的故事,看到这位秦丞相逼迫赵构给他加九锡、甚至弄的赵构天天防着他谋反,直到秦桧挂掉才长出一口气,然后做太上皇后搬到秦桧故居里住着天天得瑟“你到底没活过我”时,你也不用太惊讶。这不过是这个人物必然的发展路径,早在赵构应允金人的要求,答应不无故更换宰相时就注定了。也许有人看到这里会问,毕竟很多人还是在乎名声的,秦桧就算想大权独揽,难道不能换个方式么?——还真是不能。原因也简单,秦桧自己能拿的出手的东西太少,而南宋当时的能人太多。论战略眼光和政治水平有李纲;论让神经病皇帝听自己话和年轻有为精力充沛有张浚;论善于协调各方面的人际关系和能得人心有赵鼎;就算论政坛大乱斗的手段论黑人的本事,秦桧刚回南宋第一次入中枢的时候,都没玩过吕颐浩。而且秦桧这人才是真正的不会处理人际关系的人。他虽然也是科举出身的文士,但是实际得罪人的本事很强,涵养也很差。第一次做宰相,就和自己的好友翟汝文翻脸,以至于两人在政事堂(宋代宰相的办公室)隔着办公桌对骂。——这在宋代也是属于SB才会干、一旦干了就要成笑话的事儿。更不用说他以后还陆续得罪了张浚、赵鼎,并且在去假惺惺送赵鼎的时候,惹得一向老好人的赵鼎都公然和他对喷了。除此之外,秦桧因为出身贫寒,中进士以后又长期在太学这种清水衙门混,之后还被金国掳掠到北方,所以也没有自己的班底。相比之下,张浚、赵鼎这些人,手底下都是有自己一套人马的,武的文的都不缺。所以秦桧论人脉也拼不过人家。总之,要才干,要人品,甚至要城府涵养,要人脉和圈子,秦桧一样也拿不出手。所以他想在政坛上起步,就只能剑走偏锋,凭自己和金国上层的关系做资本来迎合赵构议和的需求,才好满足自己的权力欲,满足一直以来飞黄腾达的渴望。而作带路党这种事情,大家都懂,一旦开了头,这一辈子都别再想摘出来了。具体为什么摘不出来就不解释了,还有不明白的自己捉摸吧。但是既然自己是剑走偏锋,换句话说干的是见不得光的事儿,所以光上台当宰相还不行,还要把那些才具比自己高的正常人都清理掉,否则自己才不如人德不如人,还特么是个卧底,岂不是随时都可能被干掉,再次被打进政治冷宫甚至送掉小命?另外一个好汉三个帮,自己一个人的力量终归是有限的,所以还要培植党羽。张浚、赵鼎这些政坛大佬手下不都是有门生故吏有文武亲信么?那么秦桧也得慢慢培养。所以绍兴七年,秦桧接着张浚和赵鼎俩人互相乱斗和张浚的祥瑞级错误上台、又借着自己能迎合赵构深层需求的资本和政治手腕,挤走赵鼎以后,他就开始着手做这两件事儿了。一方面他开始培养自己的党羽,拉拢的人里有真的比较能干、至少出身、学问上看着比较档次的,比如何铸、沈该这样的;也有不上道的人渣,但是秦丞相本着海纳百川不择细流和人尽其用的原则,还是收下了,比如后来担任岳飞一案主审官的万俟卨。另一方面他不遗余力的打击其他政敌。从绍兴七年到绍兴十一年,陆续被他干掉或间接干掉的人,包括张浚、赵鼎、李光、王庶这样的宰执大臣,也包括薛徵言、胡铨这样的言官、名士,总之比较像样的差不多都撵走了。当然这里要说明一下,这两件事儿,特别是后一件,秦桧自己一个人是干不成的,必须有高宗的支持。而高宗也确实给了他这种支持:因为知道秦桧能帮助自己实现与金国议和的夙愿,所以秦桧干什么赵构都没管,直到最后突破宋代的政治传统让他一个人做宰相也没管。当然秦桧也没有让赵构陛下白支持。——绍兴十一年的时候,朝廷上下,比较重要的位置,包括在宋代的政治体制中负责制衡宰相权力的台谏、监察系统,都是秦桧的人了。所以当秦桧和赵构倒腾着卖国的时候,已经没有人能站出来说话了。一言以蔽之,赵构;以及绍兴七年时很大程度上是为了私人恩怨而彼此乱斗,结果给了秦桧东山再起机会的张浚和赵鼎,这三人在绍兴七年种埋下的种子,到这个时候才终于结出了最大的恶果。而且是对于宋金和议能够达成,相当重要的一枚恶果。绍兴十一年,赵构秦桧和兀术商量出来的、对南宋来说卖国程度比第一次绍兴和议更严重的第二次宋金和议,之所以在南宋朝廷中没有遭遇像三年前一样大、甚至按理说应该更大的阻力,根子在这里。而为宋金和议解除这一重制约,秦桧花了大概两年多的时间,也死了很多脑细胞。很多时候说提着脑袋干的也不差。——因为那种情况下,他的这些勾当一旦失败、暴露,就不是像第一次为相那样,单纯下台的问题了。所以你看,不管好事儿坏事儿,凡是最后能成功的事儿,都要费很多周折的。当个成功的间谍、带路党也很不容易的~~顺便再插一嘴:和说岳飞之所以被害是因为不会处理人际关系差不多的脑回路,很多人论证岳飞死于不会玩办公室政治的时候,都喜欢说岳飞受审的时候没人替他求情。这是非常典型的“想当然”。稍微看一点具体的史实就会觉得脸很疼的。岳飞下狱的时候替他说话的人完全不少。——向来滑头的韩世忠,为了他的案子当面和秦桧起冲突;而在此之前,他是能为了不给秦桧害自己的口实就去坑三衙将领解潜、把自己反对和议的上书栽人家头上眼都不眨的家伙;——大理寺的官员除去周三畏不肯表态之外,几乎全都明确反对判岳飞死刑;——赵构的叔叔、皇室宗亲的头头、宗正赵士褭亲自出面,提出愿意用自己家一百多口人的性命保岳飞无罪;——很多百姓、文士,包括之前和他素不相识的,都主动冒着天大的风险替他上书鸣冤;——最倒霉的同学是前面提到的秦桧党羽何铸,哥们本来前途无量,大理寺里看到岳飞刺字以后临阵反水,不光不肯再审问岳飞,还自己到处联络人想办法替岳飞脱罪(“日延过客,以缓飞死”)。。。。。。。。。。。。。。本来这些事迹就不算少了。再联系这一节说的,秦桧从绍兴八年就开始着手清洗政坛的过程和最后的清洗效果,简直就是神迹。
说的好,这个帖子从金的角度,高宗的角度以及秦桧的角度把这个问题说的很明白了,现在还差一个岳飞角度,这段时期岳飞想法,他的思想过程,还有不少始终认为岳飞的势力功高震主,应该用史料反驳这个问题,以及认为岳飞性格偏激,还有那个奇异的杀舅舅的材料都应该说说,帮助大家辨析
(六)当然,宋金第二次和议之所以能冒着天下之大不韪达成,南宋之所以能成功的把自己削平到和金国一般齐,除去赵构的奇葩心理和扭曲小算盘,除了秦桧和他的完美配合,金国也是做了一些努力的。具体是什么努力呢?除去间谍、书信和使节往还,最主要的努力,是三次军事行动:完颜兀术亲率大军在绍兴十一年春天进行的淮西之战;在绍兴十一年九月的攻略淮南之战;以及金军西路军在更早时候与以吴璘为主的川陕战区宋军展开的战斗。——这三次军事行动,因为是在绍兴十年宋金大战之后,所以相对的不是很引人注目,特别是兀术在绍兴十一年九月进行的攻略淮南的战斗。但是实际上,这三次作战,特别是兀术亲自主导的两次,对于达成第二次绍兴和议,意义是非常重大的。怎么个重大法?这里需要再关注一次当时的宋金总体力量对比形势:那时的形势是宋强金弱而且远远强于金国,但金国提出的和议条款却几乎每一桩都是对南宋不利的,同时还开出了要南宋削弱掉自己的最大优势——岳飞这个条件。这本来是根本不可能达成协议的和谈。要搁在今天,接下来的戏码应该是“双方坦诚的交换了意见”——》“双方承认在一些关键问题上存在重大分歧”。。。等等等等,直到“勿谓言之不预”。但兀术当时之所以敢违背达成妥协的常理,提出这些要求,是押了秦桧和赵构的宝。——赌的就是赵构根本就不想北伐了只想偏安江南,赌他因为这种心理,会配合带路党秦桧的努力,接受自己这边的条件。前面说了,他赌对了。但是赵构也不是傻子。从绍兴十年九月兀术大败后和秦桧密信往来开始,一直到绍兴十一年十一月(岳飞当时已经入狱一个月)宋金最终议定和议条款,中间隔了一年多的时间才最终敲定和议,可见具体的落实过程还是纠结了挺长时间的。而且更要命的,赵构还知道自己这边最大的砝码、最让金国放心不下的履约义务是什么——是杀掉岳飞。所以翻检绍兴十一年的宋金和战相关的大事记录,会看到绍兴十一年九月岳飞被弹劾罢职;同一个月,兀术率兵攻略淮南并致信赵构暗示可以开始和谈;十月岳飞入狱;十一月宋金两国最终议定和议条款;十二月二十九小年夜岳飞被害;次年也就是绍兴十二年金人履行议和条款送回赵构生母韦氏和徽宗棺木——这样的时间表。总之,虽然在绍兴十一年宋金开始接触谈和时,金国的基本需求、赵构的基本需求、以及秦桧自己的利益诉求已经开始达成某种一致和协调,但当南宋真正开始着手削掉自己的优势时,不可能像分析动机一样这么痛快这么水到渠成。秦桧和赵构也不是傻子,也知道讨价还价,也知道收着钱再给东西。所以有些人以“绍兴和议订立在岳飞被害之前一个多月”来否认阻碍和议是岳飞被杀的原因,恰恰是把政治上的斗争、外交上的讨价还价想的太简单了。因而也是难以令人信服、难以成为反驳的理由的。而在这个讨价还价具体交割的过程中,金国需要做的是什么呢?——除了派遣使节谈判这种必须干的事儿之外,最重要的就是要“示强”。没错,金国当时很弱,绍兴十年的时候简直都到了亡国的边缘了;但是又一个很重要的常识是:谈判已经开始的时候,再怎么弱也不能显出来,至少不能显的太多太明显。——否则,示弱示大了的话,万一连赵构那样的废柴都觉得北伐简直是天上掉馅饼不要白不要,转了念头怎么办?或者不转念头,但是起码有些条款,比如割的地方送回来的人,想再要点儿价怎么办?兀术是压着赵构会放着北伐垂成之功不要才重启的宋金和议;但是毕竟是赌,他也不能开前后眼也不能完全确定,所以还是要做自己这边能做的,以便确保赵构不会翻盘;——还有就是前面说的,金国这边一味示弱的话,南宋那边赵构秦桧怎么对天下交代?“我们比金国强太多,所以我们不能灭了他们要和他们议和;而且议出来的条款要对金国有利,我们要多让出点利益去”?自己好意思说么?(当然兀术的南下特别是绍兴十一年秋的南下淮南,也还有和“示强”这个需要关系不太大的一点,就是和谈是在赵构秦桧和兀术之间进行的,所以兀术亲自领兵南下,其实也方便两边通信谈判。从汴京到临安,和从淮南到临安的远近可大不一样。而绍兴十一年十一月宋金两国和议的条款,应该就是最后在淮南兀术驻军处敲定的,而不是在汴京、燕京或者更遥远的金国首都上京。)总之不管从什么角度考虑,谈判过程中金国都必须“示强”,具体到当时,就是要有军事行动。说前面列的那三项军事行动对第二次绍兴和议有重大意义,就重大在这里。另外,因为不想写的太麻烦的原因,帖子写到这里一直没怎么贴史料原文,但因为这里涉及的史实比较关键,所以破例贴一条:上面这条,是绍兴十一年秋,兀术南下淮南作战时给赵构的书信。看一下原文,像是因为自己打不过南宋所以需要求和的样子吗?——一点也不像。倒像是金国又要灭了南宋的样子。这就对了。什么叫“示强”,这就叫示强。不管是为了再吓唬吓唬赵构,免得他已经成型的BT思路,因为金国实在太衰而突然翻盘;还是为了方便秦桧做工作;还是为了做样子给天下人看,都必须这么做、这么说。这才是会谈判、会打压对手的做法,才是一心为自己的国家或者统治集团谋求最大利益的做法。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三次旨在“示强”以促成和议的军事行动中,金国方面其实都进行的很困难。困难到什么地步?困难到兀术率军攻击淮西的军事行动中,金军已经到了因为乏粮而不得不杀奴婢为食的地步。这个史实也很关键,而且包含的信息量极大,所以也贴一下史料原文:这是兀术晚年留遗嘱时,对绍兴十一年战事的回忆。可信度是很高的。而且“金军的军事行动已经难以为继”这个真相,宋人也知道。叶梦得当时就在给赵构的、建议诸将并力进取的上奏中说:金军“士马疲困,粮馈不继,或闻已相食人,势岂能久”。——这个说法和兀术的回忆完全一致,相隔数年但描述的内容分毫不差,可见确是历史事实。那么,金军为什么在财政后勤已经困难到了这个程度的情况下,还要继续进行对南宋的军事行动?原因就是上面分析的,以金国当时所处的形势,只能咬牙示强,才能确保自己能在居于战略劣势的情况下,利用南宋一方赵构和秦桧的、极为反常的私心,订立对自己有利的和约。再说白点儿就是,如果真能杀掉岳飞而订立和约,那么金国将迎来至少数十年的和平时期,才能腾出余力恢复被打残的经济、行政系统,平定北方的蒙古边患,才能从四面楚歌几乎亡国的边缘挣扎回来。所以为了实现这个目的,再怎么艰难也得咬牙挺下去。说到这里忍不住瓢偏一下:很多人因为不相信赵构会为了偏安而放弃北伐之功,还忍心顺应金人要求杀岳飞,很乐于论证南宋当时的形势并没有那么好。而论证这条的一个重要论点之一,就是打仗要花钱,而南宋的财政已经支撑不起继续进行战争了。这里且不谈南宋当时的财政要支持北伐完全没问题;也不谈打仗不光花钱同样也能生钱。——别的不说,如果北伐成功,至少淮北、淮西、荆湖这些前沿地区的安全压力可以大大缓解,也就可以更专心的发展经济了;更不谈议和之后,南宋百姓的税收负担不但没有减轻反而加重了;就仅仅对照上文引的金国的惨状,问一个问题:南宋当时的财政状况再差,再打不起仗,有没有差到像金军这样,要靠杀奴婢为食以支撑军事行动的地步?再说白点儿,南宋打仗要花钱要费粮食,金人难道不用吗?论证某个战略目的不能实施的时候,只强调自己这边有某种困难,而完全不考虑对方也存在同样的困难甚至困难更大,这就是不折不扣的投降主义。相反对比一下完颜兀术当时是怎么做的?明明自己这边形势很危险,困难极多,但就是能在准确判断对方决策者心理的前提下,明确最终的战略目标,抓住实现目标的机会,然后坚持到底,最后终于搏出一条生路。没错,赵构的BT心理和秦桧这个完颜昌当初布下的内应,两个因素差一个,兀术给大金国搏一条生路搏十数年和平时间的目标也实现不了。但是也要看到,人家自己也努力了。说到底,这世上就没有不劳就能获的成功。真有的话也早晚会向你证明它是个坑。
当然,既然是装的,就总会有破绽。所以不管赵构秦桧怎么粉饰,也不管金国那边怎么咬着牙吞着血虚张声势,假的总是假的,装到底装不像。别的不说,就说前文一直在提的:绍兴十一年时,明明淮西刚发生过战斗,川陕地区也一直在交兵而且规模还不小,秋天的时候兀术又亲自领军攻击淮南,其他前沿地区也有小规模的零星战斗。。一般的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国家正常的反应难道不应该是整顿军备重用武将,甚至筹备反击反攻么?但是赵构和秦桧就没有。相反,绍兴十一年正是他们大力清洗国防力量的时候。带兵的大将罢的罢,下狱的下狱,同时在当时负有军事指挥责任的张俊,完全不打算反击兀术在淮南的军事行动。对比一下绍兴十年兀术撕毁和议时赵构的反应:又是下令各路军队进击、又是悬出生擒兀术的赏格。。。绍兴十一年这种诡异的局面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其实根本不用多说了。赵构和秦桧甚至连兀术的军事行动目的到底是什么都很清楚。根本就是里应外合,各有分工的完成宋金战略力量的重新平衡,以便最终达成和议的节奏。在这种情况下,就不要说区区一个岳飞,或者他的儿子、部将和幕僚了;就是淮西淮南饱受战火蹂躏乃至屠城之酷的无辜子民、被乏粮的金军当牲口一样杀掉吃掉的奴隶、乃至和议达成后被划归金人统治的大宋百姓、被抛弃的依然心向故国的两河父老、甚至那些逃到南宋又被送还给仇敌的“归正人”。。。等等等等,也不过被赵构、秦桧和兀术视为这棋局上随时可以舍弃掉的棋子而已。而兀术,如果站在金国上层贵族的角度,并且暂时抛开屠杀无辜百姓是罪恶行为这些道德判断的话,还可以说至少他确实为金国赢得了利益最大化的和议,不但把金国从亡国的边缘拖了回来,还给金国赚取了大片的领土和战略要地,赚取了巨额的岁币,以及南宋对金称臣的“国家荣誉”。但南宋那边呢?无数百姓、遗民乃至文臣武将的流离死亡,换得的又是什么?本来为自己占据的领土和军事要地,包括吴玠当年浴血奋战过的和尚原和最终埋骨的德顺军、岳飞1134年率军收复的唐州、邓州,都被割让给了金国;本来至少可以收复中原并把金国赶到白山黑水,结果现在不但要送地送钱还要称臣;本来可以不再当前沿地区,安心恢复生产,结果因为和议还是成了边界,古来的歌舞繁华地成了十室九空的荒草野狐坡;本来都准备好了岳字旗榜准备迎接王师,准备彻底赶走“生计人口都被他们坏了”的女真人;结果最后只能继续泪尽胡尘里;或者告诉自己的孩子,“我是没望的了,你们总会再见快活世界”,然后等许多年后,自己的孩子再这样告诉南宋来的使者,问一声怎么三四十年也还是不见有官军再来。。。。。。。嗯还有,很多年以后,还要不停的被某些后来者,论证当时死的也应该,被抛弃的也应该,被奴役的也应该;论证他们当时的反抗根本不可能成功,失败是大势所趋理所当然;论证卖他们的人卖的聪明,卖的正得其时正得其宜;论证他们当时所经历所遭受的、那些本可以避免或者缓解的生活上的流离困顿,和内心里至死不能休的痛苦、遗憾,叫做幸福,叫做和平,叫做人道主义。最后,再重温一下一个时间表吧:绍兴十年八月,岳飞大败兀术军,一系列大战中兵锋逼近开封,后被迫班师;绍兴十年秋,兀术给秦桧送密信,提出“汝朝夕以和议请,而岳飞方以河北是图,且杀吾婿。必杀飞,始可和。”绍兴十一年春,兀术率军进攻淮西;绍兴十一年四月,南宋收张俊、韩世忠、岳飞三大将兵权;绍兴十一年夏,金军进攻川陕,将宋军逐出宝鸡,后双方转入僵持对峙; 绍兴十一年九月,岳飞被罢官;同月,川陕宋军在长期准备后对金军展开了进攻,战果颇大,但吴璘在大捷后遭遇了和岳飞同样的命运,接到了朝廷颁下的金字牌班师令;这场作战其实一直持续到十月,最后在十一月才因宋金议和而休兵罢战;还是同月,兀术亲提兵马进攻淮南,连破楚州、泗州;而当时的枢密使张俊完全没有派兵渡江迎战; 同时兀术给赵构正式送去了本节所引的书信,赵构复信表示同意开始议和;宋金第二次和议的谈判,至此由地下转入公开;绍兴十一年十月,岳飞入狱;同月,宋金之间开始频繁派遣使节商讨和谈具体条款;绍兴十一年十一月,宋金第二次议和条款最终敲定,赵构按金人要求撰写了称臣的誓表;绍兴十一年十二月,何铸将南宋接受金国所提出的所有条件的消息,带给了驻扎在淮北的宗弼;同月二十九日,岳飞被害;绍兴十二年二月,出使金国的何铸,将赵构秦桧与兀术商定的议和条件传达给了金熙宗;绍兴十二年三月,金熙宗派出的册封使到达南宋,正式册封赵构为宋帝;不久后,金国按照议和条款,派完颜塞里(这也是韦氏在金国的丈夫嗯)送赵构生母韦氏及徽宗的棺木回南宋,大约在六月抵达了临安。抛开价值判断来看的话,不管是具体的实践过程,还是最终和约背后,各种力量、各种因素交错接合最终达成协调的过程,1141年达成的绍兴第二次和议,确实是巧妙精巧到了不可思议的程度。一年之前还处于亡国危险中的金国,最终居然实现了与南宋的总体力量对比平衡,并且保持了将近二十年之久。这结果本身就让人惊叹。至于这种种偶然背后,有怎样的遗憾和怎样匪夷所思的罪恶,又耗费了多少无辜者的鲜血,那是另外的话题了。
还剩两节没写完。梦旅的建议有道理,全是正文看着也有点累。。但是我能不能请求大家讨论的话尽量先在层里讨论,暂时不要单开贴。。因为楼中楼既可以讨论又可以在版面上整齐的隔开正文。。。当然如果有长贴回复的话也请随意。。应该不会再删楼了。。
(七)如前文一直感叹的那样,第二次绍兴和议(又称“皇统和议”,“皇统”是当时金国皇帝的年号),是一个偶然性极大的历史事实。因为维系其建立的、绍兴十一年年末时的宋金强弱平衡,是在经历了戏剧性的消长变化后才达成的。而在这个过程中,从兀术压赵构的心理动机、赌秦桧的间谍敬业程度开始,再到赵构的心态、到秦桧的得势,无一不充满了运气、巧合、阴差阳错和基本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特殊性。如果把这段历史比作一场实验,那么随便消除或者替换一个因素、一个条件、一个人,甚至某个细节的处理稍有变化,都不会再得出这个结果。同样的,与第二次绍兴和议相伴始终互为因果、对绍兴十一年宋金战略平衡的重新建立至关重要的岳飞之死,也和这种平衡本身的形成过程一样,充满了必然中的偶然性。说必然,是因为如这贴一直在分析和强调的:在当时的情况下,岳飞的被害已经是理所当然而且基本无可逃避。——他的敌人把定点清除他列作了议和的第一个条件;他的君主出于正常人根本就没法理解的动机,不顾一切的要实现和议而绝不容任何阻碍;而他在当时的政治体制下名义上的领导和同事、宰相秦桧,则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势,不遗余力的迎合他的君主、配合他的敌人。。所以他只能成为和议的牺牲品,所以“阻碍议和”是他真正的也是惟一的死因。而说偶然,则是因为必然的历史发展趋势也好、客观存在的历史规律也好,其实现都是有条件的,因而也就有变化的空间。或者换个角度说:无论历史的大潮再怎么不可阻挡再怎么湍急无定,作为个体的人在其间,也永远是有选择的机会的。顶多大小有不同,但基本不会一点没有(当然突遭天灾或者意外事故这种情况除外。。)再具体到岳飞被害这件事就是:岳飞在绍兴十一年的被害几乎难以避免,但如果把观察的时段放长一点,那么他也还是有选择的余地的,而且时间越往前,余地越大。而说到这个余地的问题,不得不先花多点功夫,澄清三个关于岳飞的重要误解:一是他不会处理人际关系,上不能定天子之交下不能团结同事以致到处得罪人;二是他过于中正刚直,不会玩政治或者玩的手段不高明;三是他干政太多,以致成了至少是赵构眼里的“跋扈”。这三点,其实都是和真实历史中的人物本来面目相差十万八千里的误解。而造成这种误解的原因,也和各种曲解岳飞之死的谣言成因差不多:一是从结果倒推结论或者代入式思考的“想当然”乃至“三观不正”;二是不了解史实,而且是从当时的大背景、到与岳飞同时代的其他著名不著名的历史人物、再到岳飞本人的真实事迹都不了解。而在这两点成因之后,恐怕还有一层更深的心理背景,就是后人看前人历史时很容易带的“上帝视角”,和这种视角带来的“他们都不如我聪明”的自大和浮躁。说的有点难听。但确实就是这么回事儿。——不然就算不了解具体史实,你总知道岳飞是名将,而且是从士兵做起很快升到大将的年轻大帅吧?总知道他当时、至少是被害前,是被皇帝委以重任的吧?那么你是凭着怎样的自信,才敢于觉得这么年纪轻轻就身居高位的人,不会处理人际关系、不懂政治?什么?你说你觉得乱世里只要打仗的本事大就可以了?图样图森破啊大仙儿们~
即便是乱世,真。恃才自傲、不会处理人际关系的愣头青,再怎么能打也会在崭露头角之前就被打压甚至干掉的,你以为军队里就都是热血男儿、直肠子的汉子,就没有嫉贤妒能心狠手黑、或者因为纯互相看不上眼就赌气斗到死的货了吗?(关于这点的例子,可以看看刘光世手下的王德和郦琼,这俩才是经典的同事关系都协调不好,以至于刘光世被罢以后谁都扶不正的官场人事处理反面典型)何况岳飞后来坐的是什么位置?是方面帅臣+上马管军下马管民的地方大员,他如果真不懂政治不懂人情不会协调人际关系,别说做不到高官,就算侥幸真坐到那个位置也会很快被撸下来(关于这点的例子,请去《宋史》txt版本里检索王庶、曲端),或者被各路人马(友军+财政系统民政系统的官+朝臣言官)整的满头黑线,根本没什么气力再去组织北伐还组织出四次~~所以你看,到底是谁不懂政治、不懂人心,谁把世情和人心都想的太简单呢?——扒谣言的皮扒到这儿,真实历史中的岳飞在这方面的特点到底是什么样的,其实也差不多出来了:和现在流传的各种先入为主的谣言相反,历史上的岳飞,恰恰是个非常懂政治,非常善于协调各方面人际关系,非常尊重朝廷,为人也非常谨慎乖觉,有些时候甚至都有点滑头的人。这个特点,可以从他本人的立身行事、特别是独立领军以后的立身行事中着看出来,也可以从当时其他大将大臣的做法中反着看出来。
比如在和武将的关系上,岳飞和吴玠、韩世忠的关系都非常好,甚至和刘光世手下的悍将郦琼关系也非常好。——这一方面是因为他和郦琼是同乡同时岳飞本人又有勇名,郦琼作为武人容易对之有好感,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是因为在1134年岳家军收复襄阳六郡的北伐行动中,刘光世本来是负有配合岳飞作战的责任的,但刘大帅发挥向来的光荣传统,直到岳家军已经收复襄阳六郡后,才打发郦琼带着人马姗姗而至。然而岳飞不但不计较,反而上书请朝廷在犒赏此次军功时,优先奖赏刘光世军。于是刘光世觉得挺有面子,郦琼也从此对岳飞心服口服。岳飞为人的周到、聪明,由这件事就可窥见一斑。而值得一提的是,所有这些和岳飞交好的武将,本人都是白眼对青天从来不怕得罪人的主。——据史料载也算有个州学生出身的郦琼,其实在当时已经属于和上司和同事都处的不错的武将了,但是和同为刘光世左膀右臂的同事王德却斗的水火不相容,最终在张浚、张俊的乖张措施催化下,于绍兴七年酿成了淮西军变、郦琼投敌的恶果;——吴玠,本身也算中兴诸将中的后起之秀,年纪和其他大将差的也挺多,加上本人所处的川陕战区远在上流,自己的性格也是城府极深脾气不小,所以和其他同时的名将没什么交往,但唯独对岳飞青眼有加。——如果说一般的书信往还属官往来,还可以解释成战区邻近、或者岳飞本人习惯经常致书各大帅问候致礼的话;那么给岳飞送身价创了南宋一代人口买卖最高价格纪录的美女外配嫁妆,就只能理解为本人也风流倜傥的吴大帅对这位小老弟的盛情了;——韩世忠,最早因为岳飞三十二岁就达到了自己四十岁的成就(建节也就是获封节度使的荣衔)一度很不爽对方,岳飞每次写信问候都统统不回复,直到岳飞平杨幺后主动送了他一艘车船才哄好;不过他跟岳飞这样已经算不错的了,因为他和刘光世的互相看不顺眼已经到了要互相领兵开片、然后劳动皇帝和百官亲自出面劝架,劝和了还要宰相带群臣拜贺的地步。而和他是双重儿女亲家的张俊,与他芥蒂深到害他的时候可以连眼都不眨一眨。。。就是这么一帮神仙都犯愁的大爷,岳飞却能与之保持良好的私人关系和公事上的合作关系(岳飞给韩世忠送过李宝、给吴玠送过本部二次北伐时攻下的陕州,绍兴十年和吴玠的弟弟吴璘也有过军事上的互动),这个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到底怎么样,不言自明。再比如在和文臣的关系上。——说到这点儿,其实当时的重要将领,大多都属于“我上面有人”的。比如赵构登基之初的重要将领辛氏兄弟,是赵构早期的宰相范宗尹的人;三衙宿将解潜,是高宗朝两度为相而且官声人缘都不错的名臣赵鼎的人;而战功、才干仅次于岳飞、雄镇上流独当川陕的吴玠,是同样两度为相的重臣张浚的人。不过,“上面有人”也从来是把双刃剑:上面的人在位自然是一切顺风顺水;但是一旦“上面的人”下台甚至被清算了,那么属于其班底或者说圈子的将领也不免跟着吃挂落。——吃挂落这事儿上辛氏兄弟和解潜基本都遭遇了,但最明显的还是吴玠:绍兴七年淮西兵变后,宰相张浚及其亲信、同时也是吴玠好友的刘子羽都被追责处罚,吴玠当时的权力也已经受到了来自朝廷的削弱和限制,但仍上书请求以缴还节度使的荣衔为交换,保刘子羽免罪,却被朝廷驳回申斥。吴玠自己也解读出了朝廷如此行事的弦外之意,加上看到第一次和议将成,高宗无意恢复,所以心灰意冷纵情酒色,很快自己把自己玩死了~然而同为后起之秀,本来没有任何官场后台的岳飞在这上面却是个例外。例外就例外在他一直的“上面有人”“朝中有人”,但从来没因为宰执大臣的更换而受到影响。原因倒也很简单:因为从朱胜非开始到张浚赵鼎,再到也是宰执大臣级别的王庶,全都对这个青年将领极为赏识和看重,都把他看做是未来举国北伐最合适的统帅,也都在他进行军事行动甚至政治建言的时候,给了有力的支持,当然也替他在赵构面前说了不少好话。而所有这些大臣看重岳飞的原因,一方面固然是因为他本人才干出众,经常能给统御他的文官挣脸(比如张浚绍兴五年带着岳飞平杨幺);但更重要的,是这位青年将领基本是当时所有大将中最“三好学生”的乖孩子。——不但所有的朝廷诏令都不打折扣的立即执行,叫干什么干什么;而且也不骚扰地方,也不和屯驻地的地方官乱掐架相反还处的挺好;也不和其他大将打架;也不虚报战功;也不替自己的亲信和亲属乱要官职封赏(当然更不替自己要);甚至率军征战时朝廷给予的便宜行事的权力,一旦军事行动结束就主动缴还;甚至给朝廷上报说我的属官名额多了,请考虑裁减一下人太多了不好。。。这些举动也许在现在看起来没什么,因为大部分人印象里的“名将”好像就应该是这么个范儿,天经地义一般;但在当时,宰执大人包括其他文臣们可不会这么看,他们会觉得这些举动岂止是三好学生,简直就是天上掉下来的宝贝。因为当时的历史情况,是大将们打着滚为自己讨赏就算了,吃空额也算了,最要命的是需要打仗的时候调不动或者找借口避战(比如刘光世和张俊)、一旦没粮的时候就跟地方官打架(比如吴玠曾经为钱粮调度的事情,一口气杀过十几个负责转运的官员)甚至直接挥军攻城抢钱抢粮、以及为了互相看不顺眼的私人恩怨就领兵开片(比如刘光世和韩世忠再比如张俊和韩世忠)这三条。不过这里需要强调一下的是,以上这些行为,虽然让宰相大人们大感头疼,但在当时、甚至在整个的古代中国,都是非常常见的状况。——现在的人往往因为对历史细节了解不够,就拿现在的制度约束去想象古时状况,总以为现在的军队有纪律约束,和民事民政系统界限分明,古代就应该也是这样;如果不是,那么这些大将就是军阀这些军队就是私军。实际的情况却并非如此:军队是军阀部队还是中央统御,要看制度架构和执行情况,要看钱粮甲仗、包括重要职位的人事任免权力在谁手里,而不是看军纪具体如何和军头之间乱不乱斗。——否则拿后两条卡的话,你会发现从上古时期直到民国,中国的军队基本都是私军都是军阀~
这就乱了套了。另外,古代的通讯条件远远不如现在,所以很多制度的执行力度到底怎么样,也不能简单的和现在比。总而言之吧,文官们最头疼的事情,基本都是没有啥明文规定可以执行,或者已经司空见惯管都不知道从哪儿管起的事情。所以当岳飞展现出完全不同于其他将领的素质时,这些在战乱年代被武将们折腾的够呛的大人们对岳飞会是什么态度,也不难理解了。当然岳飞拢住这些大人们的手段也不仅仅是这两条。比如当领导tz或者平级的同事表示小岳啊我这有个人不错想放你那儿锻炼锻炼的时候,岳飞也基本是毕恭毕敬照单全收。收了以后发现有的人特别能干(比如后来长期负责岳家军钱粮转运的王良臣,本来是赵鼎的人,后来被赵鼎支配给岳飞)当然给予信任和重用;但如果发现是渣渣,也一般不会明着出头打击,而会让自己认识的台谏官员出面把他弹劾下去(高宗朝宰相之一朱胜非大力推荐非要塞给岳飞不可的卢宗训就是这么被搞下去的~),免得直接开罪人。嗯说到弹劾人的话,岳飞当时在朝中结交的也不止朝廷大员,还包括谏官系统的很多人(其中比较重要的就是岳飞的重要幕僚薛弼的弟弟薛徵言。这位大人在当时是言官领袖,对岳飞助力极多关系也极深)。。。好吧其实岳飞连高宗身边的太监都结识了“收买”了。那位公公叫黄彦节,一开始也是很受赵构赏识的亲信。考虑到他很可能颇有文学才华和审美品味,把他也划拉在文臣这边好了。。。
再比如和天子的关系上。——前文说过,赵构是个BT,但也不是纯粹的白痴,在涉及到自己切身利益的某些事情上,他还是有一点小聪明的。比如在拿谁当亲信、用什么人这件事上,他还没有白痴到像现在某些看多了起点文和厚黑学的大仙儿一样,觉得能贪污才好,能要赏赐才好,本事不大才好,甚至和同事关系不好才好——因为据说和同事关系不好,才能证明自己不搞小圈子不拉帮结派,一心只对陛下。。这里拜托这些大仙儿想明白两件事情:第一羊毛出在羊身上,成天要赏赐要钱}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樟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