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一支基金业绩归因 源码的业绩:不看此文,你绝不会知

怎样衡量基金的业绩,关键看什么指标?_百度知道
怎样衡量基金的业绩,关键看什么指标?
我有更好的答案
  1. 看业绩的稳定性  业绩的稳定性可以通过基金获得的评级作为参考判断。在一些第三方平台中,可以找到四分位排名指标,相同类型基金根据业绩情况,被分为优秀、良好、一般、不佳四个等级。要确保自己买入的基金长、短业绩一直是“一般”以上的。买入基金要从中长期投资考虑出发,如果一直基金短期“优秀”而长期“不佳”,那一定不能买。  2. 看基金累计净值增长率  基金累计净值增长率是指在一段时间内基金净值的增加或减少的百分比(包含分红部分),它是评价基金收益的指标之一。从算法上看,基金累计净值增长率=(份额累计净值-单位面值)÷单位面值,增长率越高,表示该基金在某一时段内的业绩表现越好。同时,基金累计净值增长率的高低,还应该和基金运作时间的长短联系起来看,如果一只基金刚刚成立不久,其累计净值增长率通常会低于运作时间较长的可比同类型基金。这种情况下,她理财建议可以查看基金经理的过往业绩,结合起来进行判断。  3. 看基金分红比率  基金分红比率=基金分红累计金额÷单位面值。因为基金分红的前提之一是这只基金必须有一定的盈利,如果一只基金的分红比率较高,能实现分红甚至持续分红,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该基金较为理想的运作状况。  4. 基金收益与大盘比较  对股票型基金定投来说,可以将基金收益与大盘走势相比较。如果一只股票型基金大多数时间的业绩表现都比同期大盘指数好,那么这只基金的管理是比较有效的,选择这种基金进行定期定额投资,风险和收益都会达到一个比较理想的匹配状态。
采纳率:89%
首先是收益率,说白了,我们买基金就是为了有收益,如果收益不好,那还买它干嘛!然后是风险,投资就有风险,具体指标有β系数、标准差什么的,给你个网址你上去看看吧!
主要看的就是基金的业绩,其它的指标也就是来反映基金业绩变化情况的。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基金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导语:本文作者是真格基金投资管理副总裁刘元,可谓是对一支VC基金的“血淋淋解剖”。评价一支基金业绩最核心的内容在此。经过上篇漫长的铺垫,终于要迎来最核心的内容——应该用哪些指标衡量一支VC基金?此篇中,刘元带你纵览近20年北美风险投资基金数据,看看那些投出了独角兽的基金到底有多高的投资回报。人物介绍:刘元,真格基金投资管理副总裁。在加入真格基金之前,刘元先生任职于美国风险投资基金公司Greenspring Associates,负责风险投资基金母基金投资,期间领导了对包括高榕资本,IDG,光速中国, 金沙江等基金的投资, 并管理对DCM,软银中国,德同,Accel,Founders Fund,Greycroft等基金的投资,同时负责了CloudFlare,Teamviewer,Photobox,Cloud Sherpas等公司的成长期投资。如何评价一支基金的业绩(上)如何评价一支基金的业绩(下)1、IRR篇(内部收益率)以上就是截止2015年第一季度的北美VC IRR Benchmark了。从早期VC到晚期PE Buyout, 是一个风险和回报都逐渐收敛的过程,所以VC行业的IRR会有很大的标准差,也就是说二八效应会非常明显。以上图为例,一般的VC基金存续期是十年再加上两年的extension, 所以到了第十年基金的回报就基本锁定了。比如2004年这个年份,有57家VC基金完成了融资,等这57家基金到了2015年,也就是第十一年,最牛逼的5%的基金IRR水平线大概是28.7%的回报,最高的1/4是7.4%的回报,中位数是1.4%的回报。而最低的25%回报则是负的。这个数字,尤其是放在动不动就有基金产品吹嘘自己的产品“年化收益率70%”的中国,大概是非常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然而事实就是这样,从1995年到2010年(2010年以后的基金还在投资期所以我们先不考虑),总共有1033支VC基金完成募集,十六个年份里只有七个年份IRR中位数是两位数,十六年的九年里,哪怕最牛逼的前1/4基金,IRR的年化回报也不到20%。这个数字想必比大家期望的要低许多吧。而如果这个不够把大家吓坏,还有。2、TVPI篇(基金的回报倍数)TVPI,即Total Value to Paid-in Capital, 简单的说就是基金的回报倍数。TVPI的计算方法,就是前面说到的NAV(银行账户)+ Total Distribution (已经分到的钱)除以Paid-in Capital, 即LP已经出资的部分。在硅谷成熟的VC体系,如果一支基金能长期持续在十年之内为LP获得三倍的回报,就是绝对的一线基金了。因为,大家可以看一下回报的标尺。如大家所见,95年到97年是VC行业大跃进放卫星的年份,因为这些年份成立的基金,在后面的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灭之前经历了大量接盘侠和IPO狂飙突进的喜悦。然而即便是在这样最疯狂的年份,只有95年和96年这两年,最牛逼的5%的基金(即每年大概有两个这样的基金),获得了十倍以上的回报。业绩最好的25%基金(也就是全美基金前十名)只有三四倍的回报。一个处在正常水平的普通基金,哪怕在泡沫最鼎盛的这两年,等到基金结束也只混到了两倍多一点的回报。而在其他的年份,最优秀的两三个基金大概能有3x或者4x的回报。而upper quartile, 一般也就是对应的业界前十,也就是1.7x到2.2x的回报。而处在行业正中间水平的VC基金,十年下来基本只能把LP的本儿给还回去,还不带利息的。也就是说,如果你把1美元在2004那年给了一支行业普通水平的VC,过了十一年,到了2015年你那一美元的投资会价值一美元零十美分。十美分。十美分。而且!!!你以为你真的拿到了一美元零十美分吗?!图样图森破!因为。3、DPI篇中国的拉手,凡客,美国的Fab,Solyndra等等公司,都曾经在估值上不可一世随后又轰然倒塌,所以反映到LP的账上,就是曾经有很高的NAV,但是还没拿到Distribution这些NAV就烟消云散了。所以历经事实的老LP们都会相信,Distribution才是硬道理!这就使得DPI也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指标。DPI,即Distribution to Paid-in Capital, 就是用已经拿到手的钱除以已经被召唤出去的钱的比率。那么大家捂紧胸口,来看看下图DPI的年份标尺是什么样的。。。回到刚才那十一年前在2004年投给一家普通VC的一美元,现在的一美元零十分事实上并没有到手,到手的只有——四毛九分钱!其余的钱呢,可能还锁定在未上市的公司的股权里。而这些公司,如果十一年还没退出,虽然按照会计准则还是按照上一轮的定价估值,往往也是凶多吉少。大家可以看到,如果投资了一支行业正常平均水准的VC基金,在95年或者96年这样的霸气年份,可以拿回来两倍的回报。而在其他年份,基本不可能在十年之内把本金拿回来。。。即便投资了业内前十名的基金,按照上图的标尺,第一次DPI超过1x是在2003年,也就是历史上如果你投到了最厉害的十家基金之一,最快要等整整十二年才拿回来本金。大家还可以看到,2011年到2014年,普通的Median VC的DPI是基本为0的,因为基金的前四年,哪怕NAV很高(接盘侠层出不穷),没有公司上市或者并购,就是无法向LP输送利益回报的。对于upper quartile, 年的DPI基本过了0.6x,也就是说如果投到了最牛的前1/4基金,而且后面有个持续的大牛市,大概过了六到八年,你也许可以拿回来本金的一半。除了上面说的三个指标,还有一些其他的指标是LP会参考的,比如RVPI (即TVPI与DPI的差)和PME(即把投到VC的钱如果投到二级股票市场回报的比较),这里先不赘述。4、结论有了上述这些标尺和年份限定之后,再来考察基金业绩就能更容易apples to apples了。比如A基金现在在融第四期基金,LP便会将前面三期基金的IRR,TVPI和DPI分别于之前的三期的年份标尺做比较,看是否持续的处在第一梯队(也就是upper quartile)以及比普通水平(Median)高出多少。IRR高的基金不一定TVPI就高,因为影响IRR的因素除了回报以外还有之前说到的Capital call和capital distribution的节奏。事实上,IRR的高低对于节奏是最敏感的。同样是赚两倍的钱,如果第五年还给LP,和窝在手上第八年再还给LP,会造成IRR的重大扭曲。而正是因为IRR的易变性,LP事实上更在乎的是TVPI,即一家VC基金是否能持续的给出3x以上的净回报。我在美国看上百家VC基金的回报数据(事实上可能是几乎每一家存活至今的VC的数据),能连续四期基金回报在三倍以上的VC基本上用一只手是可以数出来的,这些基金至今也都是业内传奇了。基金业绩到底该如何评价?有问题,上知乎。知乎作为中文互联网最大的知识分享平台,以「知识连接一切」为愿景,致力于构建一个人人都可以便捷接入的知识分享网络,让人们便捷地与世界分享知识、经验和见解,发现更大的世界。一、先从指数增强基金业绩评价说起提一个问题,我们是否可以简单统计各种指数增强基金跑赢大盘的比例来评价指数增强基金的业绩?从普通投资者的角度,这是个显而易见的问题,根本不需要讨论,是否跑赢大盘,往往是股票投资者最关心的问题,没有之一。从专业分析师的角度,一定会觉得这种分析不可理喻,不专业,不合理,不靠谱。为什么呢?因为从“专业”的角度,指数基金的“考核标准”是对自己跟踪标的指数的偏离程度,也就是跟踪误差;对于指数增强基金,“考核标准”应该是保证跟踪自己宣称标的指数的前提下,具有超额收益的能力。对于指数增强基金,既然我们希望偏离程度小,为什么又希望具有超额收益呢?对于一天的收益,没有偏离就是基金表现和指数相同,也无所谓超额收益。专业分析师所谓的偏离程度,是统计学意义上的平均偏离,但这不是平均数,而是对每一天的绝对偏离计算标准差,来刻画每天目测到变化背后的实际程度。计算这个标准差的统计学意义在于,如果每天目测的偏离程度有随机因素,在随机因素是正态型分布的前提下,每天偏离度的绝对值以65.3%的概率不会超过这个标准差,以95.4%的概率不会超出两倍标准差,以99.7%的概率不会超出三倍标准差。当然,正态分布是个参考,实际上什么分布,谁都不知道。1、什么样的情况,指数基金的跟踪误差非常小呢?很多人可能没有仔细想过。这里有三种情况。1) 复制(Duplication)在理想的状态下,基金完全复制走势,净值一致,每日收益率一致。这也是传统指数基金所追求的理想状态。现实中,因为公募基金具有每日打开申购赎回的特点,每天都有一定比例的现金进出基金资产。具体来说,基金申赎具有金额申购、份额赎回以及未知价原则,为了应对流动性需求,指数基金总会存在备用现金,同时当日申购的现金按照基金当日收盘结算净值给持有人核算份额,但对于基金资产而言这些现金第二天的涨幅无论如何也不会咬合第二天的指数收益率。当指数基金规模大到一定程度,每天的申赎现金比例对基金规模而言可以忽略不计时,基金可以近似咬合指数。2) 平移(Level Shift)在另外一种理想的状态下,基金具有一种特别的技能,每天可以跑赢指数0.3%,这样相当于把收益率曲线向上平移了0.3%,因为累积收益的效应,基金净值走势将在和指数走势“形态类似”的基础上大幅度上扬。3) 脉冲(Impulsion)第三种理想的情况下,绝大部分日子,基金的收益率和指数是完全一致的,只有一天基金收益脉冲式跑赢大盘。比如某一天基金经理应对巨额赎回清仓股票,基金持有大部分是现金,结果第二天千股跌停,基金收益率为0,躲过了暴跌。从次以后,基金回复正常,还是每天收益和指数一样,但是净值走势在一个更高的平台上运行。那么问题来了?问题I:三种情况下,指数的偏离大小有没有区别?在这段样本区间内,指数收益率10.56%,基金收益率分别对应10.56%,16.67%,17.79%,偏离指数幅度分别0,6.11%,7.23%,这似乎是不同数字。紧接着第二个问题来了,问题II:三种情况基金对指数有增强吗?第二和第三种情况下,基金对指数都是正向的偏离,这个偏离算是增强吗?PS:好吧,一个很简单的事情,终于成功的将各位读者给绕晕了。这是不是也是本事?不过严肃地说,回到哲学的层面,如果我们不较真,您爱说什么说什么,只要您喜欢,这是感受主导的言论;如果较真,社会科学领域很少有完全正确的结论,所有结论取决于您的假设、方法论和立场,或者说视角与维度。我们从三种不同的方法论出发,给出以上两个问题的截然不同的答案。2、如何界定跟踪误差和指数增强?1)用绝对数值简单粗暴的看待世界简单粗暴的东西往往可能是常识,也是大部分人愿意选择角度,及时,准确。如果我们把考察期内,基金累计收益率超越指数的部分定义为跟踪误差,三个场景的跟踪误差就是0,6.11%,7.23%;如果我们把考察期内,基金累计收益率超越指数的部分定义为指数增强,三个场景的指数增强就是0,6.11%,7.23%。这个答案让有一定专业知识的读者大跌眼镜,但对于小白读者其实是显而易见的常识。专业读者不要着急,耐心读完全文,如果上述结论和你学习的知识不符合,那只是你学习的知识还不够多,或者说,你并不知道那些创造你学习那些知识的人,源头的想法和考虑是什么。2)一个考虑随机性的温柔视角评价事物的时候,稍微超越一下常识,我们可能会考虑一个结论是偶然的,或者说少数情况发生的,还是说大多数情况都会发生的?简单的说,这叫做随机性。如果我们考究0,6.11%,7.23%这三个数字,到底是偶然产生的偏离/增强,还是说就是一种系统性的增强型偏离,还是说偏离的倾向是存在的,这是说这一次是幸福的偏离——他多帮你赚到钱了?牵涉随机性的问题,只能通过收集足够多的样本来回答,这也是我们为什么天天吵吵大数据。对于这种时间序列数据,我们最好的办法就是回到产生收益的时间切片上,把一个多月的考察期,放大到每一天上来观察和分析,看看某种特征在某一天上是否在重复,然后利用统计指标来得出结论。具有高深量化专业知识的人可能立刻会想到,是不是可以把收益率细化到分笔高频交易数据上,计算最细致的高频收益率来分析偏离和增强呢?对于一些问题,这些高深量化专业知识会有帮助,从统计原理的角度越多的数据肯定越好,当然需要为更多的数据寻找更适合的统计方法,此处不展开讨论。对于这个具体的问题,最恰当的时间切片就是天,因为基金这种金融产品净值变化的周期就是天,基金经理每天调整仓位和个股,投资者以天为单位进行基金的申购和赎回,法规规定托管行和基金公司每天发布基金净值,因此,详细考察考察期内基金对指数的偏离和增强,最完美的时间切片就是天,没有之一。下回详细介绍期货业绩,结论会完全不同。就这样,我们把用37天考察期累计收益率计算的偏离/增强,用每天的数据来计算,三个数据变成了三列数据。分析一列采样数据总体特点最好的两个指标是:均值和标准差,这三列数据对应的均值和标准差分别是:0/0,0.15%/0,0.17%/1%。均值和标准差表示什么?均值表示一个具有随机性的指标概率平均意义上的大小,标准差刻画随机性的分散程度,文章开头说过,以正态分布为例,观察到指标在均值1/2/3倍标准差附近的概率分别是65.3%、 95.4%、99.7%。于是,从每天基金收益率偏离指数收益率的统计特征,我们可以这么理解跟踪误差和增强:增强效果就是基金每天对指数偏离度的平均值,具有统计意义的跟踪误差是每天偏离度的标准差,在这个角度,画个表给个总结:统计的魅力在于我们不仅在绝对偏离度中区分了跟踪误差和增强能力,也考虑了绝对偏离度中蕴含的随机性,对增强能力有个比较客观的认识。3)一个更加理性的视角再次回到从偏离中分离增强能力和跟踪误差的问题,和上面时候统计偏离度样本的路径不同,我们是否可以实现设定一个基金收益和指数收益的关系结构,也就是所谓的模型,把增强能力和跟踪误差变成参数,来进行估算?这里面的待估计的增强能力是个稳定的数值,我们让跟踪效果的随机扰动直接出现在关系结构中。基金收益率 = 增强能力 + BETA × 指数收益率 + 随机扰动因素这个结构中,新引入的一个因素叫做“BETA”,用来刻画基金收益率和指数收益率的波动关联程度,通俗的说测算指数每变动一个单位,基金收益率的变动会是什么样的效果。和前面类似,跟踪误差用随机扰动因素的标准差来刻画。用日度数据对上述关系结构进行估算之后(注释1,见文尾) ,我们得出一组新的数据:注意到这个表格和上面一个表格最大的区别是脉冲状态下的基金增强能力变成了0,这都被解释成了随机扰动因素。在这个关系结构中我们所表达的观点是,所谓增强能力,本质是一种先验的、完全剔除随机性的、可以持续跑赢标的指数的收益能力。在这个模拟的例子中基金整体上的持仓还是和指数类似,因此刻画和指数波动形态相似度的指标BETA估计之后都是精确等于1,也就是总体波动形态和指数完全类似。在后面的内容中,这个BETA将会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现在可以回答开始我们提出的两个问题,列表总结如下,为了保持数量级可比,我们把第一种情况下的绝对值对日度进行了平均:如果我们用简单的好坏标准来翻译上表,结论如下。结构模型是一种真正苛刻的评价标准,这个角度下,平移代表了某种理想主义,完全稳定的增强能力,完全不存在的跟踪误差,举这个并不存在的例子,是为了和脉冲对比,让大家理解随机性,理解指标背后的思想。【本节结语】指数基金业绩评价中,虽然我们忽略指数本身的收益,站在专业分析师的角度观察增强能力和跟踪误差,但是方法论的出发点无非三个:绝对值,从外延的角度考虑随机性,从内涵的角度考虑随机性,其实这些方法视角,构成了更一般意义上基金业绩评价的基础。现实中,不论我们采取什么策略,发行什么产品,投资者的根本需求决定了他们看待问题的角度。基本的零售投资者看收益,稍微专业一些的投资者或者一般的机构人既看收益又看风险,最专业的投资机构,会看风险的结构和内涵,或者说收益分布的画像。这构成了业绩评价的三个不同应用场景。二、业绩评价Level1:绝对收益和绝对风险事后还是事先?(Ex post v.s. Ex ante.)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绝对收益是最直接的业绩评价指标,从事后的角度,就是对于基金运行一段时间的收益统计。这个指标可以用年化收益率(Annualized Return),成立以来收益率(Return Since Inception),年初至今收益率(Year to Date,YTD),或者去年的实际收益率。从事先的角度,如何实现绝对收益?这既是策略研究的范畴,也是产品设计的范畴。1、产品设计中转移部分投资风险即在法律层面转移部分投资风险。1)设计保本产品,把下行风险转移给基金发行人或者担保人2)设计分级产品,把下行风险转移给劣后级别无论是哪种形式的转移,因为投资风险被绝对转移,所以收益空间也相对收窄。通过这种形式创造的绝对收益,更像是一种债券收益。2、策略研究中优化风险收益比对于成熟的投资人,如果说选择承担多少投资风险取决于他们自身的需求,那么每单位风险承载的潜在收益,是他们渴望投资机构所实现的目标。计算风险收益比类指标,最简单的就是年化收益(严格情形下剔除无风险利率)除以日度收益率年化标准差,也就是俗称的标准差。这个指标之所以这么重要,有两个原因。夏普比率 = (年化收益-年化无风险利率)/ 日收益率年化标准差1)性价比的度量衡性价比是普通人生活抉择的常识,在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时的取舍标准。投资的价就是风险,性就是收益,最简单的性价比就是夏普比率:每单位风险对应的潜在收益。2)复合任何风险水平的最优风险资产现实中,因为有现金资产和债券资产的存在,如果投资者承担的风险可以明确,那么总是可以用无风险资产和夏普比率最高的风险资产配比去满足投资者各种不同的风险偏好。这样对所有投资者而言,无论你的偏好是什么,对你而言最好的风险资产都是那个夏普比率最高的风险资产,只不过是你的风险偏好程度决定你的仓位水平。在经典金融学中,夏普比率最大的风险资产就是全市场指数基金。现实中,没有可以说得清楚的“武林第一”,但是夏普比率大的可投资资产,肯定是个最好的风险资产选择。3)举债能力的重要标志更高的夏普比率同时意味着针对这个风险资产的举债能力更高,因为穿仓的概率会大大降低。这就是现实中为什么银行股灾前可以给阿尔法型产品配资到1:6甚至1:9,给股票类或者CTA类一般就是1:3,因为夏普比率不同,爆仓的概率不同,优先资金承担的流动性风险不同。可见产品设计层面的风险转嫁,不能消除优先资金的全部顾虑,策略层面的风险效率同样是个重要参考指标。夏普比率家族的其他兄弟包括:Treynor比例,Sortino比例,Calmar比例等,区别是把夏普比率的替换成了BETA,亏损日所获收益率计算的标准差,收益最大回撤幅度等,还有一些指标把分子也进行替换,变成盈利日所获收益率的标准差等,一言以蔽之:性价比。三、业绩评价Level2:风险调整后收益性价比也是风险调整后的收益,但是这更多的是从外延的层面,直接计算每单位风险对应的绝对收益。类似于文章开头介绍的原理,要全面的剔除风险,衡量投资组合承担市场大盘风险以外的收益能力,那就需要设立结构模型,估计投资组合的超额收益能力,这个最经典的模型就是文章开头介绍的关系结构,也叫做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这个模型获得了诺尔贝经济学奖,也是金融经济学建立的标志之一。基金收益率 = 风险调整后收益 + BETA × 大盘指数收益率 + 随机扰动因素在这个结构关系中估计的风险调整后收益,是真正剔除了投资组合所承担的系统性风险,剩下的特别的赚钱的能力。四、业绩评价Level3:全面风险因素调整后收益虽然因为理论的优美和逻辑的严密,上面这个关系结构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但这个关系结构就可以解释现实中的一切数据吗?一位同样著名的金融学家Fama早在1973年就对上述模型发起了的挑战,显示举出具有统计意义的证据,上述模型无法解释一切,然后试着引入更多的风险因素来完善模型,在1992年至1996年间他发表的大量论文,提出了另外两个风险因素:规模和估值。2013年Fama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然后2015年他和原作者又更新了模型,对美国市场引入两个新的风险因素:盈利能力和投资风格。这个模型可以表达为:基金收益率 = 全面风险调整后收益 + B1 × 大盘指数收益率 + B2 × 规模风险指数收益率 + B3 × 估值风险指数收益率+ B4 × 盈利能力风险指数收益率 + B5 × 投资风格指数收益率 + 随机扰动因素在这个模型框架下,投资业绩被分解成了:承担市场公认风险带来的收益(承担的风险单位数乘以每单位风险对应的风险补偿)和一种强悍的风险调整后盈利能力,以及随机因素。这个模型看起来简单,要领在于:风险指数概率意义上的均值必须大于零,这才可以被叫做风险补偿;风险指数可以解释CAPM模型解释不了的大部分超额收益(模型参数B1-B5,必须在统计学意义上不等于零)。2015年,Fama和原作者也是综合了大量实证研究风险,添加了新风险因子。但北京大学对冲基金实验室和量邦科技撰写的学术论文中,发现美国市场新的风险因子关系结构在A股市场不完全适用。是否存在绝对权威的风险因素来界定风险调整后收益呢?这个很难,只能说在大量学术研究的基础上,不违背常识,尽量建立逻辑自洽,又具有统计学意义的风险因子体系。这方面量邦科技A股市场风险因子数据库做了有意义的尝试。如果读者想应用这个数据分析特定的基金组合,可以后台留言索取。忘了说一句,分析别人业绩的目的不仅是闲着没事干去评价别人,更是通过归因去推理出别人股票组合的持仓特征。注释1:统计软件包常用的最小二乘估计(OLS)的最大缺陷是无法对异常值免疫,在脉冲情形下,一次性的业绩突破本身就是个异常值,如果用OLS估计上述关系结构中的参数会得出无意义的数值。我们用了最小绝对距离估计(LAD)得出参数值。更文件的估计方法可以采用分位数回归(Quantile Regression)。6添加评论分享收藏基金公司不会告诉你的十个秘密:排名第一很危险
来源:《理财周刊》
  投资基金时,你会不会常常感到产品最后的表现和当初预想的情况很不一样?究其原因,其实在基金的销售过程中,基金公司往往并没有把相关的细节完全告诉你,由此也引发了诸多的投资误区。那么现在,就让我们来为你解开其中的10个秘密。
  文/本刊记者 冯庆汇
  对比557期刊出的《保险代理人不会告诉你的10个秘密》里所呈现的种种招数,基金的秘密好像显得有点小巫见大巫。这个行业虽然也有种种不是,但相比较于金融行业中的其他分支,最大的优点就在于透明度高。所以对基金公司来说,“作恶”的成本也相对较高。
  不过为了吸引投资人,基金营销也往往会在有限的空间里玩出不少花样。加上投资者通常从各类渠道接触到基金,销售渠道以讹传讹的、误听误信的事例亦不胜枚举。基金公司、销售渠道以及投资者之间的认知鸿沟和利益驱动,产生诸多问题。
  金融投资产品的一个特点是,你通常很难以好或坏来衡量。即使暂时亏损的产品,你也不能简单认为是坏的产品。但如果有人误导你对这个产品的风险和收益水平产生错误的认识,就形成了所谓“误导”。有些误导是刻意而且有害的,有些则是无伤大雅的。但无论如何投资者都值得读一下我们的文章,让我们告诉你基金产品里的种种九曲回肠。
  避实就虚避谈重点
  “王顾左右而言他”是最经常有的问题,这在分级基金的营销中显而易见。这种不容易被大众投资者所理解的产品,最近两年可谓热火朝天,其“光辉形象”常常见诸于报端。
  自2009年后由于股市不佳,房市受到调控,投资资金相当青睐具有固定回报的理财产品。一年的固定收益率如果能超过2年定期存款利率,或者更高,就能迅速吸引投资者目光。分级基金中的一类新模式也由此诞生。这种形式的分级基金,分为低风险份额A和高风险份额B。低风险份额A通常承诺投资人获得每年浮动的固定收益,比如1.5+一年定期利率,收益来自于B份额的补偿。
  此类收益率通常比银行理财产品略高,在基金公司以及销售银行的推波助澜下,往往令投资者趋之若鹜。基金公司将低风险份额A简单定义为“类似固定收益”类产品,但通常不会告诉你所谓“类似”的真正涵义。
  一般分级基金的运行期限为3年,正式成立后,可在二级市场上交易。而一旦交易,至少目前来看低风险份额A的折价可能性是100%,而且是大幅折价。这意味着投资者如果想在期限到来之前卖出,必须忍受亏损。这种情况没有任何基金公司会告诉你。
  如果你是个精明的投资者,应该会在上市交易后折价买入这种具有固定收益特性的基金,如果持有到期,收益率会大大超越本来所约定的固定收益。但如果没有人在新基金发行时买入A份额,那么实际上这个基金就无法成立,也无法提供这样折价投资的机会。事情于是变得非常有趣。也正是因为这种原因,大家在销售这类新基金时往往三缄其口,决不谈及折价事宜。
  自从牛市结束后,现在连高风险B类份额也往往一上市就折价。分级基金在新基金募集时必须半遮半掩才能成功把不明所以的投资者圈进场。尽管这类产品在上市后具有的生命力有目共睹,但其中所涉及的问题也是不言而喻的。
  预期和结果的错位
  也有很多投资者投资基金后的失望情绪,来自于预期的错位。这种情况不一定是基金公司的主动错误,通常是由于投资者对产品的认识存在偏差,但提供产品的基金公司或者是销售产品的银行都不会主动来纠正你的认识偏差。于是产生了负面的结果和感受。
  比如你在6000点的时候去买股票型基金,出于各种利益考量,基金公司或者银行都不会拒绝你申购基金。但最后你可能要面对将近50%的亏损,而且有可能从2007年至今都没能解套。股票型基金按照契约规定是不能抛光股票的,所以基金随着指数的下跌,大幅亏损是必然现象。这是产品本身的特点。
  但另一方面,当不明所以的投资者蜂拥而至时,金融机构通常极力煽动这种投资的情绪,这却是众所周知的秘密。投资者在决策过程中,如何加深对基金产品的理解就显得极其必要。
  有些投资者以为债券基金风险很低,就等同于绝不会发生亏损。事实上,只有货币市场基金从出现至今没有发生过亏损(虽然理论上也有亏损的可能性)。债券类基金由于通常涉及打新股,或者股票二级市场投资,某些情况下可能发生亏损,而且去年的确也出现过。虽然长期(1年以上)来说,债券类基金的亏损往往只是暂时的。此类情况,基金公司通常不会特意知会你这些细节。
  再比如债券分级基金,虽然名称上显示债券,但其高风险份额B在二级市场上的波动幅度在某些情况下甚至可以超过股票分级基金。大多数人对此并不了解。所以投资者在决策前,一定要再三了解产品的特性,否则很容易出现预期和结果不匹配的情况,并且从情感上觉得自己受骗了。
  灌输理念的误读
  还有一种比较普遍的情况,来自于基金公司理念的灌输,俗称“洗脑”。常常会有人告诉你,基金一定是要长期投资的,选基金的时候要选品牌基金公司的产品等等。其实这些话说得也没错,但这些所谓投资界的真理都是有前提的。
  过去几年里,这种案例多不胜数。当年名噪一时的某基金公司,在2007年牛市尾声时发行了一只QDII产品,主要投资于亚太市场。尽管这家公司也在能力范围内对产品做了解释,但名声在外抵不过蜂拥而至的人流。人们误以为只要一家公司的某只基金表现好,那么其他基金必然也会一样。这些迷信明星基金公司的投资者,至今还深套其中,继续为自己当年的无知买单。
  又比如所谓长期投资理念,其实并不适合所有的基金,同时长期投资也蕴含许多技术细节,绝对不是为了长期而长期。实际上稍微有点数学常识的人就能发现,并不是持有时间越长收益就越高,对某些不应该长期投资的基金,也并不是持有几年就能等到苦尽甘来。而且买入和赎回的时点选择,也是需要一点智慧的。
  其实任何情况下,都不存在所谓成功的傻瓜投资,傻瓜都能在证券市场获利,那还有谁会赔钱?对于各种狂轰滥炸式的理念灌输,我们都要学会用更为辩证的态度去对待。
  而接下来,我们就要来为你解开基金公司不会告诉你的10个秘密,相信你会从中得到不少收获。
  1“新的”通常不如“老的”
  银行工作人员会告诉你“买新基金比老基金好”,是因为银行通常可以在发行新基金时获得更多的收入,或者是他们有摊派的任务。但多数情况下,买基金其实是“新”不如“老”。
  案例:
  邵先生是某银行的VIP客户,对基金投资颇有兴趣的邵先生经常根据客户经理的建议买卖基金。过去几年里,客户经理通常建议他买入当时正值新发行的基金,而后在微利后建议其赎回,再买入新发行基金。客户经理的说法是,“新基金肯定是比老基金好,要买就买新基金”。
  2010年2月,由于市场不佳,邵先生在客户经理建议下把一只净值1.02元的基金赎回。邵先生自新基金发行时买入,持有该基金刚刚超过1年,算上赎回费率和此前的认购费,账面基本持平。接着他又接受建议买入一只新基金。此后遭遇市场一路下滑,该基金净值最低一度跌至0.7元左右,最近才刚刚解套。当净值回到1.05元左右位置。客户经理再次建议邵先生赎回。
  不明所以的邵先生突然发现,当初自己在2010年赎回的这只基金,净值已达到1.15元左右。如果当时继续持有这只基金,至今的收益应在15%左右。而实际上,扣除各类手续费后,他不断转换买新基金的收益率仅有3%左右。
  分析:
  新基金真的比老基金值得买吗?答案绝对是否定的。
  所谓老基金,只是因为它已经完成建仓,并且持有一个相对完整的投资组合,包括股票、债券和现金等。运作了一段时间后,这些资产的价格会发生变动,并且体现在基金净值上。基金净值1.2元或者2元,或者是跌破1元,只是单纯表示其投资组合的市场价格,和股票价格的概念是两回事。
  股票或许存在合理估值的问题。如果价值1元的股票上涨到2元,那么通常我们认为这只股票已经被高估,不应该买入。但基金净值和股票价格是两个完全不同概念。净值1.5元的基金,所对应的就是价格为1.5元的基金资产。从这个意义而言,老基金和新基金的主要区别只是在于,新基金还没有建仓,还未持有任何投资组合而已。
  和人们习以为常的认知相反,通常我们认为老基金比新基金更值得投资,一是因为有历史业绩可以回溯,能够作为投资决策的参考依据;二是因为如果在平衡市或者单边上扬的市场中,老基金的建仓成本通常比新基金低。除非在单边下跌市场,或者市场前景不明朗时,投资新基金似乎才比较合理。但如果是这种情况,为什么还要大举买入基金呢,除非是定投。
  实际上,基金公司和银行对于售卖新基金都有其利益驱动。对银行来说,通常基金认购可以收取1%到1.5%左右的手续费,这部分收入基本全部归银行所有。销售新基金的银行,一般情况下还能向基金公司收取尾随佣金,占到基金公司收取基金管理费的一定比例。有些强势银行的尾随佣金最高甚至可以超过50%的管理费。这就是为什么银行更愿意推销新基金的原因。有些银行还会建议客户频繁更换基金,赎回次新基金,买入新基金,其中所涉及的利益驱动不言而喻。
  2基金分红只是数字游戏
  开放式基金的分红不是天上掉下馅饼,只是单纯的营销手段。基金分红和股票分红完全是两个概念,你的财富不会因为分红而有任何改变。
  陆小姐一直持有某只股票型基金,前些时候这只基金宣布分红,让陆小姐喜出望外。由于陆小姐持有这只基金几十万元,分红额也有一笔不大不小的金额。陆小姐为这笔“外快”相当兴奋,请公司同事大吃了一顿。事后,她又不断向亲朋好友推荐自己持有的这只基金。不过事实上,这只基金的表现着实一般,过去两年来净值增长率接近于零。
  分析:
  像陆小姐这样认为分红的基金就是好基金,同时以为基金分红就像天上掉下馅饼一样的人的确不在少数。事实是,基金分红和股票分红并不是一个概念,某种程度上说,基金分红只是一个单纯的数字游戏而已。
  举个简单的例子,一只净值1.5元的基金,如果每10份分红1元,那么基金分红后的净值就会下降到1.4元。假如某投资者持有该基金1万份,那么分红前其持有基金的市值是15000元。分红后其持有的基金市值14000元。分红金额就是1000元。分红实际上就是把你原来持有基金的市值,取出一部分返还于你而已,不涉及任何财富增值。或者说,这只基金分红的效果,其实完全等同于你赎回666.67份净值为1.5元的基金。
  基金分红和股票分红完全是两个概念。上市公司从资本公积中分红回馈大众投资者,是对大众股东真实而且额外的回报,与基金分红是两码事。虽然基金分红也是真金白银,基金公司也可能因为这部分分红减少了管理规模,造成管理费的损失。但事实上,如果你持有的是开放式基金,分红或者不分红,对你的财富总额是没有影响的。
  如果你选择的不是现金分红,而是红利再投资,那么即使基金份数会有所变化,但实际的基金总市值没有任何变化。基金分红后的赚钱能力只取决于此后市场的变化和基金经理的管理能力,和分红无关。
  所以,如果投资者希望“分红”,你只需要赎回一部分基金就可以。开放式基金的流动性完全支持投资者随时随地对资金的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所指均是开放式基金。封闭式基金分红和开放式基金分红有所不同,封闭式基金(尤其是市场上那些传统封闭式基金)在折价时,由于不能按照市价赎回,其分红是有意义的,而且机制上也不同于开放式基金。封闭式基金分红后,净值和二级市场价格都要除权,但除权后折价率通常会有所扩大,二级市场价格会在折价率收窄(假设净值不变)的过程中上涨。这就是为什么封闭式基金分红后,会有所谓的“分红行情”。
  点评:
  有些基金以“分红”作为卖点,是因为有很多不明所以的投资者对开放式基金分红存在莫名的亲切感。也有很多基金公司以分红作为再次营销的幌子,吸引新的投资者参与申购。投资者应该知道的是,分红的基金未必是好基金,不分红的基金也不是坏基金,分红还是不分红其实无关乎基金好坏,也和基金公司的好坏无关,因为你完全可以自己通过赎回主动分红。时至今日,分红可以被理解为基金营销中迎合投资者的一种方法,玩的不过是一种数字游戏,当然封闭式基金除外。
  3债券基金也会赔钱
  债券基金虽说风险较低,但绝不是只赚不赔的。有些基金虽然名字叫作债券,却是可以买卖股票的,同样也会遭遇亏损的境遇。
  王先生早在两年前,申购了两只基金,一只是债券型,一只是股票型。本以为可以通过两只基金搭配做一个资产配置组合,在股市和债市此消彼长的过程中规避一些风险。不曾想,两只基金在去年双双套牢。到了去年10月,债市开始走出一波行情,王先生发现自己的债券基金相比其他债券基金,反弹速度慢了很多。这让他完全不能理解。
  债券基金也有很多类型,有些的确风险很低,其中有些则有一定的股票仓位,但名字仍叫作债券基金。即使债券基金的风险比股票基金低,但也不代表它们不会发生亏损。
  市场上的债券基金,按照简单分类可以分为一级债基和二级债基。前一种指的是可以投资于股票一级市场,也就是可以参与打新股的债基,但不能参与股票二级市场买卖。后一种指的是同时可以参与二级市场投资的偏债基金,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债券基金。
  一级债基虽然只能参与打新股,但市场上有些一级债基,其新股申购后所规定的锁定期比较长,同时持有新股的仓位也比较高,或者是持有可转债的比重较高,这类一级债基的风险收益水平其实已经接近二级债基。从去年的表现看,发生较多亏损的基本都是策略较为激进的二级债基,受到股票市场疲软的拖累。
  但硬币的另一面是,二级债基的长期表现实际上超越了一级债基,从一个较长的时间纬度看,股票仓位对提高债券基金收益的确有正面帮助。但投资者也必须承担可能某些年份会发生亏损的事实。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债券基金所面临的主要风险,除了参与新股和股票二级市场的风险外,还有与股票市场表现关联度较大的可转债的风险,以及信用风险。
  信用债市场去年得到了快速发展,但去年至今曾发生几起信用债违约风波。尽管国内债券市场目前还没出现实质性违约事件,但确实是已出现了一些个案。投资者对信用风险的识别意识和关注度也在上升。从整体来看,基金公司完全可以通过积极的投资组合对信用风险进行管理,规避这种个案可能带来的巨大冲击。
  但作为投资者必须明白的是,债券基金本身是有风险的,虽然风险较低,但绝不是无风险的投资品种。而事实上,零风险产品本来也不存在。
  点评:
  选择债券类基金产品,事先要对产品本身作充分的了解。基金契约可以在网上查询,重点在于了解这只基金是可以投资于股票二级市场,还是只能参与打新股,并且了解其股票仓位的最高上限是多少。这些信息有助于了解债券基金的风险特征。
  客观而言,一级债基和二级债基没有好坏之分,只是风险水平和预期收益有所不同。但我们更多建议投资者考虑一级债基。如果同时对股市和债市有兴趣,更好的方法是,以一部分资金买入债券基金,一部分资金买入股票基金。
  4基金A类份额高收益存款
  基金公司只会告诉你分级基金A类份额有每年固定的收益,而且收益率比银行定期存款利率高。但不会告诉你,A类份额一上市通常就是大幅折价,你就等着被套吧。
  从去年开始分级基金销售相当火爆,在听从推销人员的介绍后,马先生认购了某分级基金所谓的低风险A类份额。按照契约的说法,A类份额投资人将每年获取比银行一年定期存款高的固定收益,按照当时的定期存款利率,这个收益水平大约达到或超过5%。马先生认为这笔交易非常划算,一来比银行理财产品的利率略高,二来分级基金成立后将在二级市场交易,流动性也较好。
  但让他没有想到的是,这只基金自从上市后,就一直折价交易,折价率居然高达10%左右。如果他想要在二级市场上抛出,即使算上获得的固定收益部分,还是会亏损将近5%。这让马先生感到相当胸闷。
  如果有人告诉你某种投资只赚不赔,那一定不是真话。某些分级基金的A类份额,虽然看上去相当美好,但实际上从过去的经验看,上市后折价基本是常态。所以如果你不是打算持有到期(一般在3年左右),那么这类产品是应该谨慎对待的。
  以股票方向的分级基金为例,不少A类份额提供的固定收益水平在年5%左右,甚至更高以吸引众多投资者关注。但目前来看,A类份额甫一上市普遍表现为大幅折价,近期的折价率均值更在13%左右,最高的折价率甚至达到25%。换句话说,即使A类份额号称可以提供你每年6%的收益率,如果你不能持有到期,按照13%的折价率,你即使平均持有超过2年,在二级市场上抛售时仍然是亏损的。有些分级基金的B类高风险份额甫一上市也常遭遇折价,溢价情况只是极少部分。
  尽管这种现象堪称普遍,但基金公司在发行这类产品时几乎对此只字未提。甚至有些基金公司在营销时,刻意淡化这类产品是分级基金的事实,并且告诉投资者A类份额只是类似固定收益产品而已。他们根本不会告诉你,与其参与分级基金的新基金发行,不如在其上市后以折价买入。
  不仅于此,很多分级基金其实还有各类附加条款。以分级债券基金海富通稳进增利A来说,该基金在契约中规定,封闭期末如果基金份额净值大于等于1,基金净资产优先分配予增利A,剩余净资产分配予增利B份额。在封闭期末,如果该基金份额净值小于1,增利A与增利B分别以封闭期末基金份额净值等于1时两者的份额净值为基础,共同承担亏损。所以,A份额号称每年5%以上的收益率也并不是万无一失的。
  分级基金一度热火朝天,但这类产品往往机制复杂、条款繁复,非普通投资者所能理解。同时,由于创新并不完善,其中也隐含诸多问题。
  当然,我们也不能否认分级基金给市场带来的活力,不过投资者一定要在对它们充分了解后再做出决策。
  低风险的A类份额虽然可以看作是类似固定收益产品,但它们在市场上长期折价是不争的事实。而B类份额,基金公司通常会从各种渠道告诉你上涨时B类份额表现多么勇猛,但实际上,下跌时这类高风险份额也是幅度巨大。投资者一定要知道,在不能做空的情况下,分级基金产品的风险是极高的。即便是债券类分级基金,也带有类似的风险特征。
  5 货币基金短期高收益不可信
  7天年化收益率有时候看上去很高,但并不代表你的年收益真能达到这一水平。基金公司常常会在7天年化收益率显得比较动人的时候向你推销这类产品,不要上当啊!
  股市低迷时期,秦女士打算把闲置资金投资到货币市场基金,但一直不知道应该选哪只基金为好。看到报纸上登载的文章,某些基金公司大力标榜自己旗下货币基金的7天年化收益率水平很高,秦女士就按照这一指标选了一只7天年化收益率最高的基金买入。买入时这只基金的7天年化收益率超过4%,但持有了一年后,秦女士发现实际收益率并没有4%那么高,对此她一直感到极其困惑。
  在货币基金出现以前,个人是无法涉足货币市场投资领域的。这类基金投资于票据、短期债券等货币市场工具,获得的收益率通常比活期利率高,有时候可以达到一年定期存款利率或者更高水平,同时流动性很高,可随时申购和赎回。
  这种产品计算收益的方式也和其他基金不同。通常有两种参考数据,一是7日年化收益率,二是每万份基金单位收益。7日年化收益率,简单说就是把最近7天的收益率求个平均值,然后折算为年收益率,便于投资者了解当前收益水平,但实际上代表的并不是年度收益率。而每万份基金单位收益,代表当天万份基金所获得的实际收益。比如当日公布每万份收益0.54元,意思就是前一天这只货币基金每万份实际获得0.54元的收益。
  如果把过去一年所有的每万份单位收益相加,得到年收益,投资者大概会发现货币基金年收益之间的差距其实很小,大部分基金收益水平都在伯仲之间。而看7天年化收益率,你却会误以为货币基金之间的收益率差距极大。以最近几天的情况看,7天年化收益率最高的可以达到6%以上,最低的2%左右。
  基金公司也许会在营销时告诉你,我们公司的货币基金7天年化收益率很高,但实际上所代表的只是某个时点的收益水平而已,不代表相对长期的收益水平。
  货币市场基金收益的提高往往和投资组合久期的拉长有关,在某种程度上是以牺牲了流动性作为代价的。换言之,货币基金如果投资于期限长、利息比较高的短期债券、票据,自然能提高基金的收益率,但风险也相应增加。所以如果某只货币基金获得超越正常水准的收益,往往是因为基金经理在管理时超越了禁区。过去几年来,这类在不恰当的风险之上乘风破浪的做法时有发生,尽管没有产生恶劣后果,但投资人在选择货币基金时,必须明白这一点。
  一般建议投资者在选择货币基金时找那些规模较大、公司实力较强的产品。通常规模越大的货币基金,整体稳定性越强,不容易因为大额赎回而影响基金的投资组合。基金经理也不需要应对过于复杂的流动性问题。所以在允许范围内,可以适当地增加期限较长的债券、票据、回购协议的比重,收益率通常在平均水平以上,安全性也比较高。而小型货币基金,容易随着申购、赎回的变动,实际收益产生较大波动。
  6排名第一的基金常常很危险
  大多数基金都逃不过“一年辉煌”,当年的大黑马通常到第二年就变脸了。买一只热门基金最后很容易受伤,还是要三思而后行。
  付先生很早以前就开始投资基,并习惯于按照基金榜单选基金。2007年他买入2006年股票型基金排名第一的某基金,结果2007年这只基金表现一般,名次很快跌落到100名左右,没有达到同类基金的平均水准。随后两年,这只基金的表现也不尽如人意,基本在榜单中游或者下游水平徘徊。
  2010年,付先生又一次买入一只2009年业绩排名第一的股票型基金。悲剧再次上演,买入不久后,付先生就一直被套,直到现在还没能解套。以寻找黑马的心态买基金,但最后总是买不到黑马,让付先生心有不甘。
  虽然我们通常会说,买基金前一定要参考这只基金的历史业绩,但还有一句话常常漏掉了:过去业绩不代表未来业绩,而且,业绩最好的那些基金同时也是危险的。这里指的是某些单独年份,或者是相对短期的业绩。
  从历史表现看,股票方向基金中除了华夏大盘外,大多数基金难逃“一年辉煌”的定律。前一年表现最好的几只股票基金,第二年表现平平甚至表现糟糕的概率大概超过90%。同样的,也有一些上一年表现糟糕的基金,到了第二年突然迎来了曙光,变成了排名名列前茅的明星基金。
  基金榜单每年的座次变幻无常,成功捕捉一只黑马基金的概率大概不会超过1%。背后当然有很多原因。比如每个基金经理都有其个人风格,有些人喜欢周期性股票,有些人擅长大盘蓝筹,有些人对某些行业特别有心得,在某个年份中,一旦市场风格和基金经理个人风格契合时,他们往往可以获得好成绩。
  当年能够排名前几的基金,一定是天时地利人和,某种程度上也来自于运气的眷顾。除此外,大幅超越平均水平的业绩,也往往来自于超越平均水平的风险。所以那些某一时期的明星基金,就像是透支了体力的赛跑选手,后续的业绩波动比较大是正常现象。
  这些话当然基金公司不会告诉你。相反,他们会告诉你,本公司旗下的某基金业绩是多么多么出色。如果过去几年,这只基金的表现都很出色,那这只基金的确是值得关注的。不过能有底气宣称长期业绩出色的公司实际上不多,更多的公司则乐于宣传某只基金过去1个月、过去3个月、6个月乃至1年的辉煌业绩,那么投资者至少应该翻看下更长期的业绩。
  一心想要买到黑马基金绝对是愚蠢的念头,同样,买去年最热门基金的结果通常也不会太好。在选择股票类基金时,建议投资者更多翻看过去1年、2年、3年甚至5年的业绩,如果某只基金在各个年份中都能排在同类基金的前1/2甚至1/3,那么这只基金未来表现持续稳健的概率就比较高,至少比前一年最热门基金后续表现稳定的概率高。
  7明星公司的基金并不都靠谱
  明星公司旗下的基金并不都是明星,因为一家公司的明星效应而买入一只不明所以的基金,是很容易“吃药”的,基金“追星”还是要谨慎而行。
  高阿姨有次去银行询问基金事宜,正巧碰到某工作人员推荐基金。当时该银行正在销售某家知名基金公司旗下的新发行基金。这只新基金是一个指数产品,跟踪沪深300指数。工作人员对高阿姨说:“这可是XX基金公司的基金啊,你知道这家公司有个大盘基金吗?业绩太牛了。”
  高阿姨立即被这种动人的说辞鼓动了,马上认购了这只沪深300指数基金。不过让她郁闷的是,这只基金至今净值7毛多,被套两年,而且看样子解套仍遥遥无期。
  常常会有人告诉你,买基金第一要挑一家好的基金公司。但没有人告诉你,一家所谓明星基金公司旗下,也许有所谓的明星基金,但也有很多并非明星的产品。并不是明星基金公司旗下的所有基金都熠熠生辉。
  没错,一家公司如果有若干产品表现不错,的确可以说明这家公司的整体水平比较高,可以作为选择基金考量的一个标准,但决不是唯一标准。还有更多其他的因素需要了解。
  比如你买的是沪深300指数基金,那么它业绩的好坏其实主要取决于沪深300指数的表现。如果基金经理发挥正常,把指数基金跟踪指数的误差控制在可控范围内,那么明星基金公司旗下的指数基金充其量也只是指数基金而已,其业绩不可能脱离指数一飞冲天。如果你买的是明星基金公司旗下的债券基金,无论如何他们都不可能变成股票基金那样,获得让你吃惊的收益率。
  不仅于此,通常情况下,就算是明星基金公司旗下的股票型基金,也不可能每只都表现勇猛。基金公司通常会在发行某只新基金的时候告诉你,我们公司的另一只基金过去表现很是不俗,然后向你展示这只优秀基金的过往种种。一般情况下,其美丽的过去,和推荐你买的新基金没什么关系。如果你因此动心了,那还不如去买那只明星基金。
  过去曾有很多例子。比如在某一年,某家基金公司的几只股票基金,一只可以在同类产品中名列前茅,而另一只可以在同类产品中排在最后梯队。这里面原因太多,也许是基金经理的水平有高低,也许是运气有好坏,也许是基金规模或者策略不同致使在某些市场风格中表现参差不齐。
  不管如何,投资者必须明白的是,你不能期望一只医药基金在医药股表现不佳的年份里有很好的表现,即使它是明星基金公司的产品。你也不能期望明星公司的海外基金,在海外市场表现一般的时候让你有多少超额收益。最基本的问题是,你必须了解你要投资的基金产品的性质、类型是什么,它们的基础市场未来有没有机会。
  如果有人以某只明星基金忽悠你买该公司的另一只产品时,就应该警惕了。也许推荐给你的这只基金也值得买,但你必须首先了解这只基金是什么类型,基础市场在哪里。当年有很多人因为某个公司的名气买了其投资海外市场的QDII,结果血本无归。这些投资者缺少的就是这个基本常识。
  8保本基金性价比很低
  保本基金其实是性价比很低的基金,其为了保本而需要投资者付出的成本是偏高的,包括时间成本、流动性成本和比较低的收益率。
  李先生临近退休,对投资的风险承受能力不高,只希望闲余资金能够稳定地增值。后来听说有保本基金这种产品,就在中途参与申购了十多万元。之后经历了2008年的金融风暴,李先生查询净值突然发现这笔投资的亏损幅度居然达到10%,这让李先生吓了一跳。更让他耿耿于怀的是,当持有这只保本基金至保本期结束时,李先生的这笔投资只刚刚回本而已。但参照同时期的基金,收益率其实都超过了这只保本基金几个层级。
  保本基金绝对不是随时随地都保本的。对大多数保本基金来说,只有在保本周期开始的认购期内认购,同时持有到保本周期结束的时候,你才能获得保本。但“保本”的概念却不尽然如此,有的保本基金,你即使在认购期买入持有到保本周期结束,也未必是100%保本。
  有的保本产品在设定保本条款时,扣除了认购的手续费。也就是说如果你买入100万元保本基金的手续费是1%,那么最后你的保本金额就是99万元+认购期时候这笔钱所获得的利息收入(这部分基本可以忽略不计)。不过也有不少保本基金,把手续费也计算在保本金额之内,可以达到100%保本。另外也有个别保本基金,可以按照1.01元来保本。情况各不相同。
  另外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多数保本基金,如果你只是在保本周期中间申购的话,是不能进行所谓保本的。你必须支付申购费,而且即使持有到期,如果市场不佳发生亏损的话,保本是和你无关的。也有例外,只有极少数两只保本基金,提供中途申购的投资者资金保本。
  说实话,其实保本基金的好处远远没有基金公司所宣传的那么好。保本基金的保本是有诸多条件的,尤其是你必须持有满一个保本周期。一般一只保本基金的周期在3年左右,通常如果投资者可以持有一只基金那么长时间,如果只是买入一只债券基金,资金不发生亏损的概率至少可以超过95%,而且其收益率水平一般可以高于保本基金。
  过去两年,保本基金的平均年化回报率不超过2%,而过去两年年化回报率超过2%的债券基金比比皆是,随手可得,而且流动性非常好,可随时申购、赎回。当然你也可以说保本基金的优势在于100%保本,而债券基金不具有这种特性。但不得不说,保本基金为了保本而需要投资者付出的成本是偏高的,包括时间成本、流动性成本和比较低的收益率。只有在保本周期中经历了大牛市,保本基金的收益率才可能比银行3年期定期存款收益率来得高。
  经受不住一点点亏损的人其实还不如选银行定期存款。如果可以经得起略微亏损的可能性,那不如选二级债基,通常情况下可以获得的低风险收益要比保本基金高,而且流动性佳。年景不佳的时候,保本基金虽然最后到期可以提供保本,但中途也有可能亏损得让你心惊肉跳。这类产品的性价比其实真的不高。
  9“最赚钱的指数”只是噱头
  每家公司都会号称自己指数基金所跟踪的指数长期表现卓越,但真有这么卓越吗?其实没有最好的指数,只有某个阶段表现不错的指数。
  周小姐在银行工作,业余时间对基金相当感兴趣。过去一直听说指数基金这种被动投资方式反而比主动型基金强,于是周小姐收集了各家公司关于旗下指数基金的宣传资料。不过让她深感困惑的是,几乎每家公司都把自己的这只指数吹得神乎其神,不仅号称是各类指数中最好的,历史表现看起来也都十分惊人。
  两年前周小姐买入一只该公司自称“超级指数”的指数基金,结果至今被深深套牢。而且查阅类似基金的表现时,周小姐发现这只基金的表现和其他指数基金存在巨大差距,远远落后于指数基金的平均水平。但宣传材料上又明明写着这只指数过去几年表现远远超过其他多数指数,这个问题让她极为困惑。
  基金公司在发行指数产品时一定会说自己的指数具有无可比拟的优点,你听上去多半会觉得煽动力十足。而且通常会有人拿出一张图表,告诉你该指数的历史表现远远超越了其他指数。图表上你可以看到这只指数的曲线在其他指数之上,显示出无与伦比的吸引力。“领跑”这样的词语出现频率也很高。一般来说,如果只是看这些资料,基本上会以为这就是众多指数中最好的指数。
  但问题是,几乎每家公司都是这么标榜自己的指数。其实在过去几年里,人们总是可以找到一段时间,使得这只指数在众多指数中显示出比较好的竞争力。而且由于指数实在众多,如果只是对表现超过这只指数的其他指数只字不提,一般也没有人会想起来。
  更重要的一点是,很多新研发出来的指数,都是在过去的历史数据上做金融工程而选出的样本股,自然在回溯历史数据的时候,你会发现它们表现似乎很好。就好比你在一堆数据中,找出10个最大的数字是很容易的,回过头去看,显而易见这10个数字的确是这堆数据中最大的10个数字。但这些样本股在未来是不是同样能表现很好就很难说,即使它们每过一段时间也会进行样本股调整。
  当然从另一个角度看,指数通常也会在和投资者互动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价值。有些指数会因为不受投资人认可而逐步退出历史舞台,有些则会因为频繁的交易逐步脱颖而出。所以这的确是个有意思的问题,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解释的。
  这就是为什么有些听上去很不错的指数过些时候看表现却很一般的原因。所以最好的指数只出现在图表中,而作为投资者通常很难预测。选择指数基金,其实也没必要沉溺于选一只最好指数的幻想里,通常大众指数比小众指数更值得关注,历史悠久的指数比新兴指数更有意义。
  买指数基金还是建议多考虑所谓的标杆指数,过去5年里,表现最好的是华夏中小板指数基金,其次是跟踪深证100的几只指数基金,沪深300虽然具有标杆意义,但历史表现不如前两个指数。总之,买指数基金,并不建议买太偏门的指数,指数未来能不能有较好的表现其实更多时候取决于你对未来一段时间市场风格的判断。
  10长期投资不是万能灵药
  长期持有一只基金未必会有好结果。尽管长期投资是一种不错的理念,但必须建立在你有足够理由去长期持有这只基金的基础上,买基金和赎回基金的时点选择其实一样重要。
  吴小姐在听了一次讲座后,成为了坚定的定投基金爱好者。她从2006年开始定投两只基金,每个月月初投资4000元,每只基金2000元。到2007年时所投入资金的收益率已经相当可观。接着经历了惨痛的2008年,若干次大跌后,她发现所投资基金的收益率变成了负数。2009年的反弹后,定投资金的总体收益率回归到个位数。在半死不活的2010年和2011年之后,她的定投资金至今仅是微利。对于这5年的长期投资,吴小姐对结果感到有些失望。
  基金公司一定会鼓吹长期投资,因为当你的钱交给他们打理时,意味着基金公司可以长期收取管理费。而银行一定会鼓吹你经常换基金,因为一来一去手续费就能变成银行的收入。当然有时候基金公司人士告诉你长期投资也未必是存心骗你,因为很多基金人士自己也被这种想法忽悠而深深套牢其中。
  实际上是不是长期投资,本身并不是重点。对于一只净值可以一直往上走的基金,长期投资绝对是值得的。而如果一只基金的表现像上证指数这样半死不活,那长期就是没有意义的。如果你采用的是定期定额的方法投资基金,那么更要找到方法才行。比如你可以在市场下跌过程中开始定投基金,并且在市场上扬、定投的收益率达到20%左右赎回。然后再从下跌时开始定投。按照这种方法的收益率会比呆板的长期定投收益更高。
  不要过于相信别人对你说长期持有一只基金能有多么可观的收获,这种情况并不适合所有的基金,而且只有在单边上涨的市场中才能让你斩获巨大。首先,指数基金并不适合长期持有,至少对A股市场这样机制不健全的市场来说,长期持有一只指数基金结果也许不会太妙。其次,即使是一只主动型基金,是否适合长期持有也很难说,也许基金经理变更了,也许这家公司的股东突然换了,都可能成为这只基金不适合继续持有的理由。所以对投资者来说,经常回顾和反省自己的投资是很有必要的。
  长期投资是一种不错的理念,但必须建立在你有足够理由去长期持有这只基金的基础上,不是愚昧地为了长期而长期。基金公司在鼓吹长期投资的时候,的确有一定的理论依据,但它们绝对不会告诉你,什么时候你应该赎回了。而就像投资股票一样,通常抛股票时点的掌握比买股票难得多。你完全可以长期投资基金,但绝不代表你应该长期持有某一只基金。
  申购基金的时点其实和赎回基金的时点一样重要。理想状态当然是在市场低谷时买入,在市场高峰时赎回。如果你不能判断什么时候是低谷,那么就在市场相对低点的时候分批买入,或者定期定额投资,然后在有一定斩获的时候赎回。选一只比较靠谱的基金是关键。由于基金本身有一定的申购和赎回费率,所以像买卖股票那样频繁操作完全不可行,但你完全可以在合适的时候考虑赎回。长期投资不是教条的。
(责任编辑:王洪宁)
主演:黄晓明/陈乔恩/乔任梁/谢君豪/吕佳容/戚迹
主演:陈晓/陈妍希/张馨予/杨明娜/毛晓彤/孙耀琦
主演:陈键锋/李依晓/张迪/郑亦桐/张明明/何彦霓
主演:尚格?云顿/乔?弗拉尼甘/Bianca Bree
主演:艾斯?库珀/ 查宁?塔图姆/ 乔纳?希尔
baby14岁写真曝光
李冰冰向成龙撒娇争宠
李湘遭闺蜜曝光旧爱
美女模特教老板走秀
曝搬砖男神奇葩择偶观
柳岩被迫成赚钱工具
大屁小P虐心恋
匆匆那年大结局
乔杉遭粉丝骚扰
男闺蜜的尴尬初夜
客服热线:86-10-
客服邮箱:}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基金业绩归因 源码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