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谁知道稳计赚划任二怎么玩?

为什么哪么多人被庄家的法宝---盘口、水位、赔率忽悠的大把大把的掏空口袋和积蓄,有的债台高筑,不能自拔,不懂装懂搞对一两场球偶尔中一两次小奖就认为技术到家,自信心爆彭,这样会输的很多很惨,我周围的人买竟彩中的人很多,但最终输的人更多,输几十万的十几人,几万的几十人,体彩实是害人
为什么哪么多人被庄家的法宝---盘口、水位、赔率忽悠的大把大把的掏空口袋和积蓄,有的债台高筑,不能自拔,不懂装懂搞对一两场球偶尔中一两次小奖就认为技术到家,自信心爆彭,这样会输的很多很惨,我周围的人买竟彩中的人很多,但最终输的人更多,输几十万的十几人,几万的几十人,体彩实是害人啊,很多人因此离了婚,有的出去躲债,有的丢了工作,真是可悲啊,又怨谁呢?
有多少人赚了我不知道,只知道有很多参与者输的一塌糊涂的比比皆是,本人也不例外。呵呵,祝你好运,能成为为数不多的幸运者
其他答案(共22个回答)
比那福彩体彩数字彩票靠谱多了,玩的就是心跳。黑猫白猫能抓老鼠的就是好猫。买足彩赚的多了去了,当然输的更多,看你本事喽
你买的是单场 遗憾的是 单场奖金不是这样算的 1.8的赔率是要再串一场才行
我很欣赏你得做法,理性而且合理。
目前我一直犹豫是否也改这么做。但我是个心理充满矛盾的人,我知道像你那么做更合理更好。可犹豫如果要看到一点儿效益就得倍投,倍投就...
兄弟说的是
怎么觉得是在说我啊
N次到现在玩竞猜
也没觉得回了本了
不知道怎么玩了
5000多现在出去了
我从去年到现在亏了有1万,而且每次都买的不多,竞彩这东西就是害人啊!就是DU BO,庄家永远赢!!!!!
1。不要看太多所谓专家的推荐,不然你就失去机会了,而且是决杀的机会。相信自己。2。就算是最弱的升班马客场6连败,本轮又逢客场并且对阵卫冕冠军,你会怎么选?你该怎...
答: 这里有足彩大赢家,可以免费使用,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呵呵,依扬祝你好运哦
答: 阿森纳最少再添个一
每家运营商的DNS都不同,而且各省的也不同。你可以问问你的网络提供商,他们会告诉你的。(也可以通过分别访问域名和IP来检查DNS是否正常,访问域名不行,而访问IP可以,则说明DNS设置不对)
另外,如果ADSL-电脑没问题,一般ADSL-路由器也没问题的。而且采用ADSL拨号的话,DNS可以不设置的,拨号成功后会自动取得DNS服务器。
问题可能出在路由器设置上。进去检查一下吧。看看上网方式,上网用户名密码是否正确。
(有个问题要注意一下,有些地方的运营商会限制使用路由器或者限制接入数量,一般是采取绑定网卡MAC地址的方式,如果路由器设置都正常,试试路由器的MAC地址克隆功能,把电脑网卡的MAC复制过去)
一般都是对着电视墙,这样的感觉有一些对私密的保护..
因为一般人在自己家里是比较随便的,有时来了客人也来不及收敛,但是如果正对的是电视墙,就给了主人一个准备的时间,就不至于显得很尴尬..
tann转成假名就是たん,拼音的话,相当于tang吧……
bakka转成假名是ばっか
kkou转成假名是っこう
benn转成假名是べん
kyo转成假名是きょ
系统学过五十音的话,看罗马音就能直接读了。用拼音来学是不合适的,有些发音没法用拼音标的。
P.S.罗马音里,“nn”就是波音“ん”,“kka”是前面带促音小写“っ”的“か”,同理“tta”就等于“った”。
考虑是由于天气比较干燥和身体上火导致的,建议不要吃香辣和煎炸的食物,多喝水,多吃点水果,不能吃牛肉和海鱼。可以服用(穿心莲片,维生素b2和b6)。也可以服用一些中药,如清热解毒的。
确实没有偿还能力的,应当与贷款机构进行协商,宽展还款期间或者分期归还; 如果贷款机构起诉到法院胜诉之后,在履行期未履行法院判决,会申请法院强制执行; 法院在受理强制执行时,会依法查询贷款人名下的房产、车辆、证券和存款;贷款人名下没有可供执行的财产而又拒绝履行法院的生效判决,则有逾期还款等负面信息记录在个人的信用报告中并被限制高消费及出入境,甚至有可能会被司法拘留。
第一步:教育引导
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吮指癖”的原因不尽相同,但于力认为,如果没有什么异常的症状,应该以教育引导为首要方式,并注意经常帮孩子洗手,以防细菌入侵引起胃肠道感染。
第二步:转移注意力
比起严厉指责、打骂,转移注意力是一种明智的做法。比如,多让孩子进行动手游戏,让他双手都不得闲,或者用其他的玩具吸引他,还可以多带孩子出去游玩,让他在五彩缤纷的世界里获得知识,增长见识,逐渐忘记原来的坏习惯。对于小婴儿,还可以做个小布手套,或者用纱布缠住手指,直接防止他吃手。但是,不主张给孩子手指上“涂味”,比如黄连水、辣椒水等,以免影响孩子的胃口,黄连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吃多了还可导致腹泻、呕吐。
合肥政务区网络广告推广网络推广哪家公司比较好 一套能在互联网上跑业务的系统,被网络营销专家赞为目前最 有效的网络推广方式!
1、搜索引擎营销:分两种SEO和PPC,即搜索引擎优化,是通过对网站结构、高质量的网站主题内容、丰富而有价值的相关性外部链接进行优化而使网站为用户及搜索引擎更加友好,以获得在搜索引擎上的优势排名为网站引入流量。
良工拥有十多位资深制冷维修工程师,十二年生产与制造经验,技术力量雄厚,配有先进的测试仪器,建有系列低温测试设备,备有充足的零部件,包括大量品牌的压缩机,冷凝器,蒸发器,水泵,膨胀阀等备品库,能为客户提供迅捷,优质的工业冷水机及模温机维修和保养。
楼主,龙德教育就挺好的,你可以去试试,我们家孩子一直在龙德教育补习的,我觉得还不错。
成人可以学爵士舞。不过对柔软度的拒绝比较大。  不论跳什么舞,如果要跳得美,身体的柔软度必须要好,否则无法充分发挥出理应的线条美感,爵士舞也不值得注意。在展开暖身的弯曲动作必须注意,不适合在身体肌肉未几乎和暖前用弹振形式来做弯曲,否则更容易弄巧反拙,骨折肌肉。用静态方式弯曲较安全,不过也较必须耐性。柔软度的锻炼动作之幅度更不该超过疼痛的地步,肌肉有向上的感觉即可,动作(角度)保持的时间可由10馀秒至30-40秒平均,时间愈长对肌肉及关节附近的联结的组织之负荷也愈高。
正在加载...
Copyright &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
广告或垃圾信息
激进时政或意识形态话题
不雅词句或人身攻击
侵犯他人隐私
其它违法和不良信息
报告,这不是个问题
报告原因(必选):
这不是个问题
这个问题分类似乎错了
这个不是我熟悉的地区
相关问答:123456789101112131415为您精彩推荐
Copyright @ www.ttjj.org.&&蜀ICP备号删除历史记录
 ----
相关平台红包
有哪些时候你觉得赚钱如此容易?你可能不知道赚钱心得!
作者:之家哥
摘要:网贷之家小编根据舆情频道的相关数据,精心整理的关于《有哪些时候你觉得赚钱如此容易?你可能不知道赚钱心得!》的精选文章10篇,希望对您的投资理财能有帮助。
《有哪些时候你觉得赚钱如此容易?你可能不知道赚钱心得!》 精选一大家都在关注↑↑↑↑↑最近在知乎看到一个提问:有哪些时候你觉得赚钱如此容易?多少人吭哧吭哧写了几百上千字图文并茂,都不如最高赞回答,六个字:刷知乎的时候。看来多少人跟我一样,觉得赚钱“看着容易,实质太难”。每天看着白富美踩着Jimmy Choo、穿着香奈儿、挎着LV包,为啥自己就踩着特步、穿着优衣库、挤着地铁,手里还要攥紧了快挤扁了的早餐呢?其实,赚钱这门事情对每个人难度不一,但是千篇一律的是:能赚钱的人都掌握了某些诀窍。最近我听了一个非常牛逼的银行客户经理的故事。大家都懂的,银行的各项KPI多如牛毛,大部分客户经理只会慨叹那是要命的节奏。但是这个客户经理不一样。她第一时间就研读各项指权重,到底什么高权重指标她最容易做到第一名。然后,拼尽全力争取把那个指标做到全广州市第一。她不用像大多数客户经理那样吭哧吭哧地干,轻轻松松就成为支行里面的明星。行长爱她爱的不得了,因为她是某个指标的标兵人物,奖金一定要重重地发。就这样,她根本就不需要付出120%的时间去和指标战斗,只是付出80%的努力做最重要的事情,就轻松挤入支行里奖金最高的行列。你看,赚钱这件事无非就是三个字:抓重点。你以为别人表面的轻松赚钱,可能是千锤百炼的思考沉淀。所以,当我最近看到简七送我的《好好赚钱》这本书里这几句话:99%的人,都想过1%的人生——把拥有某个数字当做财务自由。然而,真正的自由,是拥有对金钱的把控力。简直是戳心到想哭,这辈子我们不是不够努力,只不过是不够聪明。这本书总结了无数条赚钱心得,我总结了几条特别值得分享给大家的,值得大家过年空闲的时候认真背诵100遍。- 01 -把一个数字作为赚钱的目标那叫做“刻舟求剑”胡润曾经发布了一个财务自由的门槛。对,就是那个爱发布富豪榜的胡润——财务自由标准在一线城市是2.9亿元,二线城市是1.7亿元。哪怕是每年赚个几百上千万的小老板,也会感觉被这些数字压迫得像个屌丝。很多人一生就这样勤勤恳恳地工作,用省吃俭用的奋力奔跑来追赶房价。终于,人老了,钱剩下了,在人生的尾巴给自己的“财务自由”四个字打了个勾。然而,这样的活法“自由”吗?明显不。简七分享了一个财务自由的公式:财务自由度=产生的被动收入/总支出当这自由度的数字超过15%,你就觉得生活有了底气;当超过了100%,恭喜你,这就是你的财务自由。你不用耗尽生命去追求一个绝对值,用所谓“自由”桎梏自己一辈子。- 02 -富人思维是:先考虑目标,再寻找资源如果你想买房子,走了一圈看看房价,发现买不起,你会怎么样?大部分人会选择放弃,一部分人会选择观望,而可能最后只有1%的人会选择还是要买。而现实中,这1%就是我们身边的富人。富人思维最大的特点就是目标导向。在买房这件事上,他们的脑回路是这样的:是不是买房的时机?应该买怎样的房?我最低要多少钱?我还差多少?我如何解决?解决过程会有意外,plan B是什么?……看到了吗,富人思维=目标导向,穷人思维=量入为出。穷人只会考虑“买不买得起”,富人只考虑“该不该买”。- 03 -冲动消费就是变穷的元凶告诉你一个很可怕的事实。有营销专家在分析了几百万条针对我们大脑的核磁共振成像数据之后,有一个惊人的发现:当别人对我们推荐一样东西,比如说一个牌子的口红,你大脑中那个负责理性的区域就瞬间关闭了,而负责情感那一个区域却产生了剧烈的活动。那说明了什么?如果一个朋友推荐你买一瓶新饮料,你会很自然地产生一种口渴的感觉,并且强烈希望马上买一瓶试试看。这就是“冲动消费”这只魔鬼。不妨想想看,自己平时被这个“朋友推荐”的坑陷害过多少遍?每次朋友一推荐产品,立马就冲动购买了,甚至想都没想过自己到底是不是需要。现在这种事情已经有了一个非常新潮的叫法,叫做“种草”。一个会赚钱的人,首先是会判断一笔钱花费得值不值得。抵制冲动消费,才能存下我们赖以用本金,否则,一辈子月光,只怪你没有控制住自己的欲望。- 04 -富人的钱不是省出来的有一个泰国的广告。主角是个小男孩,他想买一个2500泰铢的天文望远镜,结果他天天咸蛋白饭省吃俭用,存够了2500泰铢。当他激动地跑到商店,结局却猝不及防。画面中突然伸出一只手,把2500泰铢,改为3500……这就是残酷的世界,货币贬值每天侵蚀着我们的财富,我们却不知不觉。所以,穷人的永远用省钱对待财富;而富人同样会省钱,但是他会把钱省出来,然后投到对抗通胀和的一切方方面面。- 05 -80%的努力放在20%的时刻我相信大家都有过这样的经历:买银行,客户经理推荐的,脑袋一热,买了。买完之后,甚至完全不知道自己买了什么,合同没看过,说明书没有瞄过。几个月之后,突然听说某大型银行的10亿产品都不能兑付了,心慌意乱,最终只能念念阿弥陀佛,但愿它不要出事。就像结婚前必须高标准严要求,结婚后要睁只眼闭只眼,选你的投资产品也是一样。在买之前的时刻,正是最关键的时候,又怎么可以脑袋一热就跟它闪婚呢?该看的合同认真看,风险指标查清楚,最后才按回车键。80%的努力应该放在最关键的20%节点上。只有把重点放在“选择”上,你的选择才不会辜负你。- 06 -心态,是扼住命运咽喉的手最近最热的可以说是了。我有一个朋友,投了10万,赚了200万,兴奋得手足舞蹈,把工作也辞了,全心全意做最近,因为急转直下,他眼看着200万的回几十万,心焦如焚,卖币舍不得,不卖币舍不得人民币。这就是典型的贪婪加恐惧双管齐下的心态。要赚钱,首先要杜绝追涨杀跌,要杜绝追涨杀跌首先要克服贪婪和恐惧。无论何时,赚钱千般好,但看平常心。- 07 -最重要的在最后:不懂,不投记住:赚钱是一件有代价的事情。无论代价是你的时间、情感、心血、资源还是金钱。无论一件什么吹得天花乱坠的大事业,如果你不熟悉,看不清楚,想不透彻,接触了一段时间也没办法弄明白,请你谨慎投入。盲人摸象只能是瞎比比,所以,不懂不投。最后,祝福大家新的一年赚更多的钱。赚钱不是一件值得可耻的事情。有时候,有钱有实力,才有资格谈爱情里面最重要的两个字:责任。? 作者:维小维,公众号“维小维生素”(Wei**aowei6)。曾任四大、网易、宝洁等知名企业管理层,10+年CFO及高管经验,掌管2亿资产。财税投资行家,职场领域达人。文字活泼接地气,专注职场、和个人成。如果你觉得文章还不错,请为我们点赞分享到朋友圈吧!其他小伙伴儿——有喜堂《有哪些时候你觉得赚钱如此容易?你可能不知道赚钱心得!》 精选二前言写在前面:本文最初发表在知乎,作者是风尘棋客,发表时间为日。在知乎的帖子中,作者说明文章可以转载,故将此文在公众号分享。此外,本文在知乎及各转载处,颇引起一些口水战(关于穷人思维和富人思维的争议),孰是孰非很难断定。希望大家读读文章,得出自己的结论。有想法不吐不快?留言区欢迎各种见仁见智。01今天让我们先把“金钱真的有那么重要吗”,“为了赚钱牺牲生活品质是否值得”,“那个男生对我很好但就是买不起房我应该和他分手吗”这些问题先放到一边,单纯而虔诚地跪倒在鲜红的***脚下来探讨:如何才能有钱,那些有钱人身上是否真的具备一些独特的思维和品质,最终取得了令普通人望尘莫及的财富积累,我们和他们的差距究竟在哪里?如果你期待的答案是:1.专注勤奋毅力积累一万个小时,出门左转俞敏洪老师演讲录。2.马化腾其实是富二代,巴菲特的父亲是国会议员,出门右转朋友圈“揭秘白手起家的富豪神秘背景”。3.商业上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随机性造就的,查看“我们这一代人的困惑”,你可能之前没看懂。如果上面这些答案都不能让你满意,我们继续。02你的高中老师不会告诉你,即使你再努力学习也照样买不起房。我现在身边过得最不开心的朋友,是上学的时候成绩最优秀的,现在又生活在国内的那一批。他们在学校的时候大多成绩优异,考试名列前茅,是老师眼中的骄子,同学们心中的偶像。虽然今天他们依然领着高于同龄人的薪水,却发现工作三年攒下来的钱依然不够在北京买一个厕所。所以觉得世界对他们很不公平。在漫长的求学经历和成长过程中,我们这一代人对于事业成功(其实就是赚很多钱)的认识高度的统一:努力学习,先考上一个好高中,再考上一个好大学,选择一个好专业,找到一份高工资的工作,拼命工作成为高级管理人员,从此衣食无忧生活幸福。可直到毕业了进入社会才发现,自己被灌输了近20年的美好人生蓝图,和现实相距甚远。为什么会这样呢?严肃地说,这是因为以中国目前畸形的经济结构和大多企业的利润构成,资产的泡沫程度要远远高于企业能为高素质技术人才支付的报酬。粗暴地讲,传统教育传递给学生的赚钱思路只是一场骗局,即把那几张卷子上的题做对越多的将来就越有钱,可是,这和现实世界中财富的分配方式几乎毫无关系啊,至少,和中国目前的国情完全不符。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阐述什么叫做企业的利润构成决定员工的收入,就比如说经营一家蛋糕店吧:美国公司的经营思路是找到最优秀的蛋糕师,提供味道最好的蛋糕,向全世界销售,凭借优秀的产品获得高溢价和高市场份额,来获取毛利进而付给优秀的蛋糕师高额的薪水;而中国的蛋糕店的老板们发现,自己的蛋糕怎么做也不可能比美国的蛋糕好吃,何况中国大众消费者对于蛋糕的消费能力也不强,真正赚钱的方式是提供品质一般但勉强合格的产品,通过一些独占的销售渠道,把蛋糕以大订单的形式卖给这些对蛋糕品质要求没有那么高的大客户,所以蛋糕师的水平并不太重要,能给公司签下订单的员工才是公司最有价值的人才。可与此同时,中国传统教育给我们灌输的思路是蛋糕做得越好的人,将来也就越有钱。这里的美国和中国不是绝对的,可以换成北上广和二三线城市,也可以换成互联网企业和炼钢厂,但你的工资是由你所在的企业的利润丰厚程度和你对利润的贡献程度所决定的道理,放之四海皆准。难以想象的是,如此天经地义的常识,我却发现身边有无数人完全不能理解,尤其是很多名校的毕业生,恨不能拿着一纸文凭向**要钱,逢人便说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人生的痛苦主要源自错误的期待,认清事物的运转规律不会让你立即获得财富,但至少可以让你迅速放弃愚蠢的幻想。03你渴望成为的那种有钱人不是靠技能获取一份高工资的人。严格来说,即使在中国,凭借高超的技术领取高薪,最终取得财务自由也不是不可能的,只是难度极大,而且异常辛苦。没有过人的先天的条件和顶级的后天培养,大多数人所能习得的技能,都不是不可替代到让老板心甘情愿为你付一份远远超过市场平均水平的薪水的。只要你对中国绝大多数企业的收入获得方式稍加理解,就能明白技术骨干的收入是很难超过掌握客户的销售总监和组建团队和客户对接的项目主管的。美国的一个著名的喜剧明星Chris Rock在一场脱口秀中讲过一个段子:黑人在美国最多也就rich,但不可能wealthy。奥尼尔年薪两千万美金,那只能叫rich;在奥尼尔工资上签字的那些白人老头们,才能算wealthy。事实上,我们身边最常见的有钱人都是后者,他们不是技能过人的人,而是整合资源的人,简称老板,也是这篇文章想探讨的重点。值得一提的是,在现代的商业环境下,并非传统企业那种100%的公司拥有者才叫老板。项目,企业的,装修队的工头,夜总会的妈咪,安排一队小弟在三里屯收二手iPhone自己坐在旁边抽烟的人… 但凡直接发起并促成商业活动的人,在我看来都是老板。你真正渴望成为的那种有钱人,不是超凡技能的人,而是寻找资源并整合资源的人。这就是学校和父母从来不曾告诉你的秘密,当然了他们之所以不告诉你,很可能是因为自己也没这么想过。04自我保护心理注定了穷人的宿命。人类天生习惯的自我合理化心态决定了大多数人注定是穷人。不信,可以看看你身边多少人热衷于分享 “盖茨的的书不会告诉你他母亲是IBM董事,是她给儿子促成了第一单大生意,巴菲特的书只会告诉你他8岁就知道去参观纽交所,但不会告诉你他国会议员的父 亲带他去的,是高盛的董事接待的”,“还原聚美优品陈欧履历造假真相”,百度知道甚至有好几个问题都在研究“马化腾究竟是是不是富二代”。我们的内心深处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强烈的自我保护机制,它会不停地暗示你,只有自己的想法和选择才是最好的最合理的。但凡当大脑扫描到有什么人和事会令自己的 显得是如此的无知而无能的信息,这种保护机制就会迅速启动,收集一切线索去证明他们都是因为一些客观因素而侥幸成功,自己要是有同样的客观条件,只会比他们更好。而且,万一这些成功人士是自己身边非常熟悉的人,内心的保护机制会更加强大(君不见今年没的人,看到身边炒股的人赔了,比自己发财了还高兴)。就像上学的时候,我们热衷于讨论学习好的人都是书呆子没出息,漂亮姑娘只喜欢开跑车的渣男一样;长大之后则变成了,同事升职了是因为会拍领导马屁,同学创业成功了因为家里给了巨额的启动资金。穷人的头脑是如此的敏捷,如果上述原因都找不到,还有最后一招杀手锏——他们就是运气好。是的,正是这种与生俱来的自我保护心理,维护了社会稳定,减少了自杀率,也让极少的一部分克服了这种心里的人,成为了有钱人。总结下来就是,穷人相信人和人之间的差距是客观条件所决定的,而富人相信这种差距的决定性因素是主观能动性。穷人的思维习惯是:他们做到了,是因为他们富二代/有关系/运气好,我没有这些,所以我做不到。如果我有这些条件,我也可以做到。富人的思维习惯是:他们做到了,我为什么没做到,我怎么才能做到?可怜的穷人们,不打破这种自我保护的心里,是很难摆脱一事无成的宿命的。可惜,他们中的大多数一生都沉浸在自我安慰中,从怀才不遇到壮志未酬,最终感慨平平淡淡才是真。05有钱人的思维是整合资源而不是拥有现成的资源。如果这篇文章你只能看一段,那就是这一段,没准它就能改变个别人的人生轨迹。其实很多穷人也不是甘心于一辈子领薪水的啊,他们只是在等机会,他们永远在等机会。我在美国留学的时候,惊人地发现原来每个留学生和他们的父母心里其实也都有一条走上人生巅峰的道路嘛:本科认真学习,积极参加课外活动,拓展社交网络,最终成绩优异简历丰富,找到一个大公司工作几年积累工作经验,继续名校MBA深造,出任跨国公司高级管理人员,最终调回国内担任中国区经理,甚至时机成熟了, 凭借多年工作积累的经验和人脉,跳出来单飞最终创业成功。听起来如此酣畅淋漓的人生攻略,其实是最经典的穷人思维,穷人总以为有钱人的每一步都是按部就班顺水推舟得来的,所以要等着一切时机都成熟了,一切资源都获取了,才能开始行动。不出意外的话,这一天永远都不会到来。他们无法理解的是,世界上还有另外一小撮人,和他们拥有类似的客观条件,但却把他们觉得遥不可及的事情做起来了。这一小撮人,没有本金,找朋友借钱找投资人投资甚至;没有技术,自己去现学或者找到懂技术的人帮自己来做;没有关系,找人介绍请人吃饭送礼屡败屡战;没有客户,一个一个冷拨电话登门拜访甚至办公室门口堵着。上面这种人,就是传说中的老板。当你真正开始做一个整合资源的老板的时候就会发现,你之前自以为拥有的资源和人脉远没有你想的那么好用,任何一个商业活动从无到有,都必然要经历那些团队不整没有客户的阶段,滴滴打车两年前还在在北京机场T3一个一个拽 着出租车司机下载App;以军在互联网圈二十多年的人脉,创立小米的时候光一个个登门挖人就挖了近一年,相比之下,你觉得自己能有的那些资源又能有多管用呢?切记,老板的实质是寻找资源然后整合资源的人,并不是拥有现成资源的人。更进一步说,一切商业机会都包含了大量的 未知因素,而鉴于人类对于一个未知事物的群体接受度的判断力是极其有限的,一个优秀的老板擅长的是边做根据形势快速调整自己的商业活动,而不是事先把一切事情都预料好了。你能想象亚马逊的创始人当年在网上卖书的时候,已经计划好了公司的业务要包括电子阅读器,电商,流媒体,,无人机吗?为什么穷人等待的机会永远不会到来?等你把一切都看的清清楚楚的时候,市场早已经被那些趁着一切并不明朗就冲进去的人瓜分干净了。真正的好机会,永远都存在与未知中。同样的道理并非只存在于商业世界,每个人生活中最好的机会,几乎都出现在那些你没有完全准备好的时候。还记得刚去美国的时候,我听说高中的数学课代表去新东方做了福老师,班里的同学谈起这件事,语气中大多充满了怀疑和嘲讽,因为大家都清楚他高中的时候学习好是因为数理化成绩优异,英语水平根本不行。他们想的一点没错,后来我才得知,这哥们当时连托福都没考过,但就是一咬牙硬着头皮上去应聘还成功了,结果最初过得心惊胆战,做梦都怕被学生从讲台上赶下来,于是每天疯狂地做题备课恶补英语,好不容易坚持了下来。而两年之后,嘲讽他的人还是当年的样子,他已经成了新东方的托福名师,公开课出现在新东方官网上,学生遍布北美。后来我默默地在家里看了他的讲课视频,比起我当年崇拜的那些新东方名师毫不逊色。我忽然想起了罗永浩当年写给俞敏洪的求职信,试想如果罗老师当年认为要把英语练到王强老师一样才能敢去新东方应聘,现在可能也只是一个吉林延边的文艺老愤青罢。你看,真正把事情做起来的人,考虑的问题的过程其实是这样,这件事我一定要做,缺什么东西我去想办法去争取。而什么做不起来的人,永远在等待时机成熟。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成功的人必然是有勇有谋,但勇又大于谋。相比之下,勤奋专注聪明简直只能算雕虫小技,唯有勇气才是一个人出类拔萃的核心竞争力。最后,如果你的抽象思维能力实在有限,必须得看十分具体的例子去理解究竟什么才是寻找资源并整合资源,强烈推荐你上网看两个故事,一个是星巴克老板舒尔茨当年在西雅图开第一家咖啡店的始末,另一个是杨洁导演拍摄86版西游记的过程。以上,就是我在读了这么多年书,看了那么多案例,和自己在残酷的实践中,能给出的关于“不是富二代,不是官二代,很想成功,是不是就会成功了”的最好答案。至于你觉得它是醍醐灌顶还是勾兑鸡汤,看你的了。(注:正文到此结束,知乎文章发出来后,作者被一堆人围攻,为此他又写了一个后续,大家接着看)06没有回复留言的习惯,但是鉴于逻辑有明显硬伤的小朋友开始成批量涌现,在这里简单更新一下:其实在上一次回答“商业分析能力是怎样炼成的”的问题时,我就惊奇地发现,近700条评论中,反对意见极少是关于我提出的那个TTPPRC商业模型的具体内容,而全集中在“好像看明白了这个就能赚钱了”和“你知道这么多也没见你多成功”。说心里话,我之前实在缺乏拯救这些愚蠢的小朋友的兴趣,因为我觉得作为一个智力及格的成年人或者未成年人,最起码明白什么叫做“充分条件,必要条件,既不充分也不必要但是会极大地增加实现该结果概率的条件”。直到刚才我仔细思考了一下,也许这也是一种经典的穷人思维方式,就是对于他人提出的一切解决一个问题的方案,都把它们默认为必须是“充分条件”,只要发现实现同样的结果的人采取了其他方案或者采取了该方案的人没有实现相应的结果(比如:有钱人也有没什么商业分析能力的,有很强商业分析能力的人却没有很有钱),穷人们就洋洋得意地以为自己才是更理智更清醒的。天啦撸,怎么会有精神正常的成年人会相信:理解一个商业模型,就必然能导出赚钱的结果呢,这不是弱智么。TTPPRC商业模型对于商业上的成功而言,很明显是一“既不充分也不必要但是会极大地增加实现该结果概率的条件”。现在看看这个答案下面的一些留言:1、批评了其他鸡汤,自己又做了一碗鸡汤 勇气么 你睁开眼看看多少人在折腾,他们缺乏勇气么。感觉翻译过来其实就一句话:真的想做就去做且肯定会成功,否则就是你其实并没有那么想。2、“然而其实又是另一碗鸡汤。说得好像你像富人一样去拼,去整合资源,去开拓市场然后就会成功一样。要真是那样,这世界不知道多少富人了。”3、你这种思维放在十五年前还可以说的过去,但是现在有思想,有行动的人多如牛毛,可是成功的还是极少的那几个人,个中因素其实就是你文章开头说的谁谁谁其实是富二代云云……4、“现在许多事情,绝不是会整合一下资源,有一颗勇敢的心就可以成功的 做到这些,充其量也就是个小老板罢了”亲爱的朋友,你仔细看看,我在全文中可没有半句话提到,有魄力去整合资源”就一定”能成为富人,也没有提到“有钱人100%就得是有魄力”啊,就不用啊。我给出的答案中的思路很清楚,清楚到完全没想到这么多逻辑混乱的小朋友原来需要单独这么一段:绝大多数富人都是整合资源的人,而一个人没有背景,没有资源,白手起家,想实现财务自由这种包含高度不确定性的结果,拥有超出常人的勇气和强大内心驱动力是 一个既不充分也不必要但是会极大地增加实现该结果的条件,而且在一个普通人在成为整合资源的富人这个结果的诸多条件中,可以算是最重要的(在做到了这一点 之后,你还得需要勤奋专注坚持,锻炼商业技能,阅读TTPPRC等等一系列非充分条件,才可能**提高成功的概率),重要到可以算是一个成为富人必要条 件。从这个答案中读出来“有勇气就会成功”的小朋友,你欠缺的确实不是勇气,是智力。有勇有谋不一定能财务自由,但是朝九晚五确实可以避免饿死。上进体贴不一定能找到聪明漂亮的女朋友,只有嫖娼才能保证你睡到美女。这个世界上越是有价值的结果,越没有充分条件。(这句话的逻辑是:“没有充分条件”这件事,可以算是,“有价值的结果”的必要条件。也就是说,”没有充分条件“的结果就不一定有价值,但是”有价值的结果“必然没有充分条件)。来源: 风尘棋客培训人社区★长按二维码,选择“识别图中二维码”进行关注★▼▼▼▼▼▼ID:yaliancaifu▲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5000万好友强烈推荐的微信号,借款、理财、信息咨询服务,关注这个就够了!别错过,再次推荐!看懂了,没有忽悠,只有机会。《有哪些时候你觉得赚钱如此容易?你可能不知道赚钱心得!》 精选三文 /闫浩本文全文约四万五千字,分为六大部分 :第一部分引言:介绍知乎目前火爆的数据 ,引入全文(第二到第五部分是正文)第二部分:分四个角度介绍知乎为什么有这样火爆的数据,共四个章节第三部分:从内容和用户两个角度分析知乎特点,共三个章节第四部分:从内外部对知乎产品现有格局进行分析,共三个章节第五部分:探讨知乎商业化变现的可能,共三个章节第六部分是后记:简单讲述对知乎环境氛围「水化」的看法一、从第143名到第29名,知乎用了20个月――火爆的数据日,ALEXA显示,zhihu.com已经成为中国第29大网站,而此时距离知乎热门问题:“如何看待知乎成为中国第 40 大网站?”的提出仅仅过去3个多月。如果这样的对比还不够明显的话,在2014年8月一场关于知乎和人人孰弱孰强的论战中,知乎用户Leo Fang在《知乎超越人人:新旧社交平台的更迭》中关于知乎的数据是ALEXA中国区排名第143位,距今仅仅过去20个月。而在移动端,根据appannie 知乎 iOS 版本中国区排名显示,其在社交类app中国区下载量排名最近一年已基本稳定在10到15位之间,作为一款非典型社交类产品,达到如此成就已然卓绝。而知乎取得这些成绩的背后,是目前惊人的6000万注册用户数据的支撑。(此数据基于2015年3月知乎ceo周源接受媒体采访预估年底5000万到6000万注册用户的目标保守推算)2012年,豆瓣创始人阿北在创新工场演讲时说:豆瓣已经不仅仅是一个产品,而是一个品牌了。2016年的知乎,同样如此。二、为什么知乎会有这样火爆的数据?分四个角度介绍知乎为什么有这样火爆的数据:1、以问题为中心,形成有序的「公共领域」――问答模式的过人之处;2、「见解文化」――知乎独特的社区风格3、「社会化关系」――知乎运营的核心思路4、「自生长化」:人治→德治→法治――适时调整运营策略1、以问题为中心,形成有序的「公共领域」――问答模式的过人之处问答模式,是知乎作为一种非典型社交媒体迅猛发展独特之处;而作为新型网络「公共领域」,这种以问题为核心的机制彰显出有序性的特征。1)「公共领域」(public sphere)是哈贝马斯在《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中提出的概念:公共领域是是一个国家和社会之间的公共空间,市民们假定可以在这个空间中自由地发表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看法、意见,不受**的干涉,是介于国家与社会之间并对其关系进行调停的领域。知乎的问答框架,就是这样一种特殊的「公共领域」,它更符合美国人魏菲德、黄宗智提出「管理型公共领域」或「第三领域」理论,是一种阉割掉**批判功能的「公共领域」。2)知乎问答框架:以问题为中心带来的有序思辨流程。同所有传统媒体、社交媒体不同,知乎的核心内容来自问答框架,它天然的规则就是:问题就是中心,所有回答都必须围绕问题本身。在围绕问题的前提下,如果说传统媒体乃至新浪微博这种互联网社交媒体最终产出的内容是一个个单独的「议案」的话;那么知乎的这种问答框架可以完整的展现「议案」形成的整个流程:当然这套流程中颇为关键的地方在于:一个核心「议题」统领;由用户互动投票选择;「议题」最后并不一定会盖棺定论,没有哪个答案会因为他得到更多人点赞而成为终极标准;议题没有时间限定,尽管抢先回答往往占有先机,但原有高赞答案随时可能被新的答案超越。3)与之对比,传统媒体和其他社交媒体作为「公共领域」有序性流程的缺失。传统媒体:首先:PGC模式下,没有资源去兼顾众多「议题」;其次:视角单一,尽管对一个社会现象有可能刊发多篇不同视角的文章,但现实往往是一篇记者的报道就可以给一个事件定性;再次:互动环节缺失或作用微小,即使发展到PC、手机平台上,普通读者也基本不能对这些「议案」产生影响;最后:基本会随着时间而沉淀。新浪微博等社交媒体:首先:产生的内容虽多,但不可能使关注某一「议题」的人看到所有相关内容;其次:大部分内容生产者不会主动添加话题标签;而即使主动添加,同一件事物用户添加的话题标签往往是不同的,也不可以像知乎的话题一样事后编辑修改;一个话题标签下的内容也往往是无序乃至有可能被话题开创者操纵的;再次:互动评论局限于一个单独的「议案」,用户充其量可以对单条「议案」产生影响;一个「议案」经常仅仅在片面的受众中获得高转发高评论高点赞就会对「议题」定性;最后:问题随着时间的流动就会慢慢沉淀下去。而这些流程的缺失,最为关键的就是没有以问题为中心统领全局,除了一些重大事件会形成「 特别专题」以外,大部分情况下传统以及社交媒体产生的内容都会呈现出无序的「散兵游勇」状态,用户没有一个核心入口(问题)去专注。1、「见解文化」――知乎独特的社区风格如果说问答体系是知乎外在的独特之处的话,那么「见解文化」则是知乎区分于别的网站的内核,甚至连知乎的母体――著名问答网站Quora也没有如此鲜明的风格。1)「见解文化」:知乎区别于豆瓣、果壳、贴吧的独特之处豆瓣是文艺、情感文化,果壳是科学、知识文化,贴吧是多元、八卦文化相比;知乎最大的社区风格在于在于他的观念、见解文化。知友“动机在杭州”在“知乎、豆瓣、果壳有什么相似之处?”中有对知乎的「观念流」有着这样一番理解:观念融合了我们自身的经历、感悟和由此沉淀下来的人生智慧,它是灵活的知识,是有思想的情感,是我们自身的一部分,无法复制。而在回答中阐述观念的过程,也正是提醒我们「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期待成为什么样的人」的过程。而这种社区风格成为知乎独树一帜的重要法宝。2)「见解文化」带来的用户归属感:从「发现更大的世界」到「与世界分享你的知识、经验和见解」如果说知乎起初的宣传语「发现更大的世界」更强调的是知识和经验的话,那么随后的「与世界分享你的知识、经验和见解」更在乎「见解」这个词眼。是的,来知乎,写答案,最核心的要点不是情感、不是知识、不是八卦,而是隐藏在情感、知识甚至八卦里的见解,每一个问题就像一道命题作文,你回答的要首要因素是传递你的观念、见解、你自己的独特领悟,一切的形式皆服务于此。在这种「见解文化」的包围下,用户对答案点赞可能不是因为他了解了这个知识,而是因为,他拥护答案背后的理念,他感受到答案独特的含蕴;你也许会觉得这种行为过于感性,但在这种「见解」的渲染中,用户的社区归属感油然而生。3)「见解文化」催生的社区代表性符号:「知乎体」知乎经典语录:「看脸」「人丑就要多读书」「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你不能评价一个不存在的东西」「好像有了软肋又好像有了铠甲」「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以大多数人的努力程度之低还轮不到拼天赋」「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的无能的愤怒」「世界上所有的问题,都可以用跳脱的想象力配合超凡的行动力来解决」知乎经典提问范式:「如何评价XXX?」「如何优雅地XXX?」「XXX是一种怎样的体验?」知乎经典回答体例:「泻药/谢邀/卸腰」「实名反对加没有帮助」「求折叠」「XXX的回答已经很完善了,我再补充几点。」这些「知乎体」作为「见解文化」催生下的代表性符号,像图腾崇拜一样在知乎风行一时后,又盛行在中文互联网的其他角落,类似「XXX是一种怎样的体验」的提问甚至已经成为各种文案百试不爽的标题词。4)「见解文化」的吉祥物:刘看山每个没有头像知乎用户的默认灰阶图像就是刘看山。5)「见解文化」的疏离:Quora与知乎渐行渐远两个问答社区基于用户结构、实名制程度、语言习惯,以及知乎「大V导向」和Quora「问题导向」等种种差异,产品风格已经大为不同,而这其中,最明显的不同就是二者「见解文化」的疏离。知乎与Quora的自两者诞生之日起就有很多比较:Quora上的问题:How does the Chinese QA website Zhihu compare to Quora?;知乎上的问题:知乎和 Quora 有哪些不同点?在我看来:Quora的答案更重视理性分析的过程,而知乎答案中理性分析虽然不缺市场,但「见解」独到、有趣、有内涵往往也深受欢迎。当然,知乎用户珞凌在“Quora 里的段子手和营销号目前是什么状况?”中所揭露的Quora用户「抖机灵」的现象不是个例;但总体来看,知乎中这种「抖机灵」、「段子手」、「**正确」等「见解文化」的重要流行代表相对更容易得到正面反馈。3、「社会化关系」――知乎运营的核心思路1)知乎产品本身存在三种需求关系:第一是单纯的问答关系,我把它理解为类似于百度知道的「工具性」关系;第二是问答与用户的关系,我把他理解为「社会化关系」,在这种关系中,问答需求是第一位的,但背后社交「弱关系」亦不容忽视。第三是人与人的关系,即「社交关系」,QQ、微信皆如是。2)知乎内部在早期阶段对这些关系就有许多耐人寻味的思考:知乎团队成远在“2011年什么原因会让你离开知乎?”的答案下,曾经这样说明当时知乎运营的重要性:按照重要性排序知乎应该是:1、信息和信息之间的关系;2、信息和人(包括个人经验、社区关系)的关系;3、人和人的关系。其实在知乎上最重要的是前两个,而且前两个很大程度靠UGC,第三个不是不存在,而是很大程度靠底层算法、信息设计以及前两大类数据,而不是人际互动。可以看到,「问答大于社会化大于社交」可以说是知乎早期的一个理念。而之后知乎团队黄继新的看法变得更加直接,在2011年6月“目前知乎的最大的价值是什么?”回答中,他着重强调了知乎的「社会化」关系是其最大价值。知乎是新建社交关系的一个典范,而非映射或迁移现有的社交关系。因此,知乎最大的价值,与其说是人脉,不如说是知乎帮助用户建立人脉的这个社会化知识、经验网络。2012年,知乎重大改版之后,知乎CEO周源在“知乎团队的路是怎么走来的,知乎未来又将如何发展?”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以「连接」来作为知乎今后运营的主旨。但我想说的是,问答或许不应该是知乎的全部。知乎的使命是把人们大脑里的知识、经验、见解搬上互联网,让彼此更好的连接。所以,接下来我们既要提供工具,也要建设社区,我们在做问答,还会做搜索,做阅读,和更多的事情。连接才刚刚开始。而这种「连接」,就是要营造知乎用户的「社会化关系」。3)知乎运营核心思路基于「社会化关系」这个关键,知乎的运营核心思路可以总结为:通过UGC模式生产出大量以问答关系为主、模式为辅的优质内容吸引用户;通过用户的自我筛选(筛选用户进行关注;筛选信息进行点赞)和主页推送机制,强化内容与内容生产者乃至内容传播者之间的联系;最终形成一种基于内容的用户与用户之间的「弱关系」。「弱关系」形成路径流程图:即“提问、关注问题;回答;浏览内容、互动;关注用户”这个几个环节的循环。「弱关系」形成路径简明图:如果将上述思维导图再归纳细化的话,知乎采铜老师2011年在个人博客网络图谱论“知乎”里所作的图更加简练。4、「自生长化」:人治→德治→法治――适时调整运营策略1)我们首先来回顾一下知乎社区运营的发展脉络。知乎种子阶段(即2011年上半年)严格限制用户来源,必须通过邀请码注册;知乎官方运营人员直接参与大量问题的提出与回复;回答审核压力小,基本依靠人工模式。知乎内测阶段(即2011年下半年到2013年3月)依然实行邀请码制度,但用户来源扩大,已不受官方控制;知乎运营人员开始对一部分问题折叠或删除;回答审核压力加大。开放初期(2013年4月到2014年4月)知乎官方运营人员基本退出了人工提问、回答的阶段,但依然对优质内容点赞来达到依靠影响力扩大传播的目的;知乎社区规范启用,大量依靠用户的力量对恶意答案进行折叠或删除;反垃圾系统启用,但仍处于雏形阶段,不堪大用;知乎社区公共志愿者广泛地参与问题编辑。开放中期(2014年4月至今)2014年4月回答审核机制上线,因为用户多次修改内容仍然不能正常显示,遭到广泛指责,形成知乎史上的「419危机」。2014年12月对回答引入新的排序算法(即威尔逊算法)2015年4月,新一代「悟空」反垃圾系统上线,成为知乎发展的一代里程碑2015年4月,引入知乎友善度机制,引起一定争议但效果拔群。2)脉络总结:人治→德治→法治前两个阶段(种子期和内测期),靠人治(社区管理人员);开放初期,靠德治(强调用户自觉性的社区规范);开放中期,靠法治(强化奖惩的社区规范,并用不断成熟的技术来维护)。知乎不断因时制宜调整运营策略,使社区迈入了「自生长」的良好运行轨道三、知乎的用户和内容特点从内容和用户两个角度分析知乎特点,共3个章节1、「金字塔」型――知乎的用户结构特点2、「大杂烩」化――知乎内容的发展趋势3、九大模式与一个缺失――知乎用户最愿意点赞内容的特征1、「金字塔」型――知乎的用户结构特点1)知乎著名用户苏莉安有两份广为流传的知乎民间分析报告:2014年8月:《第一次民间版知乎用户分析报告》2015年1月:《民间版知乎分析报告第二期――赞同背后的秘密》在他近300万的样本中,得出这样一些数据:有将近84%的用户是从来不生产内容的。而且,写过答案的人里,还有一半从来没得到过赞同、三分之一左右没有人关注;换言之,被别人点过哪怕一个赞同的用户,也已经在整个知乎排到了前8.77%内。零关注、零提问、零回答的「三零用户」占全体用户的59.65%。96%的人粉丝少于10人。65%的人只关注粉丝上千的3000多位「中牛」,近一半的人只关注粉丝过万的729位「大牛」之中知乎粉丝上万的大牛们路径长度仅为1.5,而普通用户的路径长度为5.65(路径长度是指某用户平均需要经过几个人可以与所有用户产生联系)在全部51,934,080次关注行为中,仅有1,291,626次是双向的,也就是不到2.5%(可以理解为回粉率,平均关注100个人才会有2.5个人回粉)2)知乎用户赵澈在《有哪些网站用爬虫爬取能得到很有价值的数据?》的回答里也相当专业地分析了知乎的一些数据。他虽然只有2.6万名用户的样本, 但是却具体研究了在此背后的461万条关注连接和72万个问题,结论与苏莉安不谋而合。知乎用户结构中「」非常突出,少数用户占据大量赞同、关注,而大部分用户是图中「长长的尾巴」里的一员大V「抱团」特征非常明显大V的关注网络是如此健壮,健壮到即使失去许多结点,对整个圈子的连通几乎毫无影响。(平均最短路径向你保证平均来讲这条路径很短,只有2左右。直径和半径则告诉你在最坏情况下,你们碰巧是整个圈子里相距最远的两位,道路的长度在2到5之间)(纵坐标是介性中性度:一个点的介性中心度较高,说明其他点之间的最短路径很多甚至全 部都必须经过它中转;上图可以这样理解,大v之间只有很少一部分是独立的,大部分大V互相关注)3)结论尽管这两位用户的研究数据或陈旧或样本数量太少,但是从中依然可以窥探到:知乎用户的金字塔结构非常明显,少数「知乎精英」几乎掌握着整个社区的话语权;这些大V用户「抱团」特征明显;知乎的「媒体」属性远大于他的「社交」属性,大部分人关注一个人只是为了订阅一个经过自己筛选的消息源。2、「大杂烩」化――知乎内容的发展趋势在知乎内测时期,知乎用户主要来自IT行业,热门内容也主要集中在这一领域;而随着知乎的开放注册,一步步发展壮大,形形色色身份和阅历的人不断涌入,其产生的内容可以用「大杂烩」来形容。钛媒体张远在2015年8月份发表的万能的知乎:“在行”为何没有出自知乎?中对知乎扮演的角色是这样描述的:它是互联网时代的《知音》、《故事会》,是解读一切新闻热点的评论网站,是从10元到1000万全面覆盖的导购网站,是影评、乐评和书评网站,是各学科的集合体,是可以搜索一切百度不到知识的社会化搜索引擎,是段子手和网络写手龙蟠虎踞之地,是中文互联网最大的UGC平台,是微博、微信上嗷嗷待哺的“搬运工”的救世主…在知乎用户赵澈的数据中,用户重点关注的热门话题分类是:调查类问题 3792, 生活 3096, 历史 1713, 恋爱 1464, 心理学 1432电影 1419, 人际交往 1404, 社会 1332, 互联网 1214, 情感 1197** 1028, 两性关系 994, 教育 897, 中国 823, 人生 815游戏 805, 文学 772, 知乎 772, 法律 750, 音乐 738爱情 699, 文化 659,创业 628, 大学 621, 程序员 619心理 617, 你如何评价 X 609, 女性 604, 编程 585, X 是种怎样的体验 582而这也基本上与我们在知乎的个人感受吻合:3、九大模式与一个缺失――知乎用户最愿意点赞内容的特征1)知乎内容「大杂烩」化拓宽了热门内容可以触及的边界,但这并不意味着其规律无迹可寻。黄继新在具备哪些特征的网络内容(音视频、图文等)比较容易被广泛传播?里曾经这样描述新浪微博的热门内容特征生活感悟类文字。不要小看知音体。写得好的笑话。情色。注意,不是色情。如果是若隐若现的暴露图片,配上情感方面的感悟文字尤佳。如果是视频,最好是搞怪,而非感悟。普通人会做、但某些人做得极其牛鼻的事情。比如把歌唱成《忐忑》,比如里维斯的空中转体穿仔裤广告。萌图。猫狗幼崽尤佳。带有争议性的突发社会事件或者包含社会责任感的内容。比如城管打农村老大爷的照片,上海高楼大火,以及儿童打拐照片等。经过名人转发的上面几种内容。而知乎同新浪微博相比,也渐渐大致趋同,目前知乎高赞答案(即热门内容)我总结出九大模式:主题积极:如 现实可以有多美好问题下的回答主题消极(令人愤怒、恐惧类回答):如何评价雾霾调查《穹顶之下》问题下的回答有趣(抖机灵、段子):如 知乎日报瞎扯栏目下的回答干货(各行各业的专业类回答):如 有哪些文化上接近 A 省,却在行政上被划归 B 省的城市? - 闫浩的回答有时效性、社会热点类回答:如 如何评价包贝尔婚礼上闹伴娘即试图把柳岩扔到水里的行为问题下的回答故事类回答:如 知乎用户银教授在如何看待 2016 年4月流行的让男朋友猜化妆品价格这件事问题下的回答总结类回答:如 如何评价电影《死侍》? -闫浩的回答爆照类回答:如 知乎妹纸爆照大合集收藏夹下的所有回答名人回答:如 李开复、徐小平等社会知名人士的回答这九种模式常常互相交织,频繁出现在知乎用户的timeline中。2)知乎高传播内容中最迥异的一环:视频和动图的缺失知乎现在仍然不支持GIF图和视频的播放,这使得知乎在被泛娱乐化冲击的互联网社交平台里显得格外庄重;当然,从另一个角度来看 ,这亦成为知乎内容的缺憾。毕竟微信公众号的文章很早以前就支持gif和视频直接播放了,而新浪微博更是有一半以上的热门内容以视频和动图形式呈现,在流量资费日益下降、短视频创业成为新一轮投资热点的今天,知乎该如何取舍?周源2011年在《发现在知乎上提问题不可以附上图或简短的声音、视频。请问以后会添加这样的功能吗?为什么?》中曾经这样回答:增加多媒体信息,对信息表达,完整性都绝对有用,我们一直在考虑中。目前知乎在文字问答上的用户体验还做得不好,还差得很远,我们也希望在提升当前的体验后,再来提供更丰富的体验。文字→图片→动图→视频,知乎会沿着这个已经被前人验证的道路走么?四、知乎现有的格局分析从内外部对知乎产品现有格局进行分析,共3个章节1、外部:什么将威胁知乎?2、内部:知乎产品格局之知乎问答3、内部:知乎产品格局之子集产品1、外部:什么将威胁知乎?1)知乎就是「京东」知乎的内容从最初的以IT领域为主进化到今天的分门别类样样俱全,从某种角度来看,知乎像极了京东(从以前的垂直领域做起到现在一个全面的阶段,质量相对有保证)。而从这个角度想下去:百度知道就是淘宝(全面但是存在低劣产品)豆瓣、果壳就是唯品会(某一个或某几个垂直领域,质量相对有保证)2)知乎的市场会不会被垂直领域的问答网站瓜分?当互联网很多大而全的产品比如58同城、赶集网的市场被二手车、二手房、等垂直领域 发展较好、较专业的互联网公司抢走的时候,我们也许会有这样的疑问。但,答案是不会,打败柯达的,绝对不是胶卷:首先,问答本身并不是一个普遍需求的产品;其次,问答的用户使用成本太过高昂,很多知乎用户现在也不知道怎么问一个好问题;再次,现有的垂直论坛模块本身已经可以解决很多问答需求了;最后,如何做到比知乎更加专业?3)但是成熟的社区产品借用问答的形式充当一个功能模块的模式将会威胁知乎以豆瓣电影为例:其实每个单独的豆瓣电影页面,就相当于一个知乎问题的入口:「如何评价XXX这部电影?」;短评就相当于「抖机灵」;影评就相当于「深度长文」而豆瓣电影推出了问答模块(热门电影问答)则可以涉及到「XXX电影有哪些有趣的细节?」这种具体小问题中:豆瓣电影的问答模块更加突出的一点是,相比知乎这种媒体属性重,大V掌握话语权的社区,的效果要更加明显。当然豆瓣电影问答也有他自己的一些问题:比如问题本身审核机制缺陷、用户不会提问题、回答偏向短评、进入问答模块的成本高等等。除此之外,未知的威胁,才是威胁:苹果一夜崛起 ,诺基亚顷刻坍塌,谁也不知道社交媒体的「苹果」会以什么样的形式出现,而如果梦魇成真,届时倒下的又何止知乎一个。2、内部:知乎产品格局之知乎问答知乎问答是知乎的核心,其他一切产品线都是对问答环节产生的内容以及内容制造者的再开发。笔者对知乎问答体系现阶段的主要困境和需要改进之处的思考如下:1)搜索知乎的成功离不开「运营驱动」,和初创时期「资源驱动」,但从本质上来看,知乎是一家「体验或者说设计驱动」的代表性公司,其最大的短板在于「技术驱动」的明显不足。而首当其冲的就是搜索。在Quora,随便输入「zhihu quora」搜索反馈是这样的:而在知乎,输入「知乎 quora」是这样的:这就是知乎最核心的技术痛点,也是广大用户最大的槽点,甚至某种程度上,用户不会提问都要归咎于搜索。知乎搜索工程师张前川在《为什么知乎的搜索功能如此之烂》中也坦承了知乎搜索的技术缺陷,目前看来,知乎搜索任重而道远;但同样也要认识到,这确实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解决的小问题。2)建站五年以来的知识沉淀问题――还是搜索在知乎,最常见的一个场景就是:自己曾经浏览过的某条内容就忘记收藏找不到了。为此,以下功能的推出可能解决用户的这一痛点。个人回答搜索机制用户产生的众多回答,自己寻找都很麻烦,更何况访客。而实际上,像新浪微博一样的搜索就是正确的发展方向。个人点赞答案搜索机制知乎同其他社交平台不同,对很多用户而已,点赞推送到自己主页是一种「收藏」手段。在做好回答搜索机制之后,紧接着要推出个人点赞内容的搜索,不仅可以搜索自己曾经点过赞的内容,也可以搜索别人点过赞的内容。个人收藏搜索机制与上同理增加「历史」栏目:浏览过的内容自动列入(*部分用户的痒点)解决了一个普遍的问题:我看过的东西忘记点赞、忘记收藏,再找的时候找不到了。个人回答排序机制(按赞数排序和按时间排序)(*部分用户的痒点)现有的个人回答排序机制是这样的:默认按赞数排序就是降序;默认按时间排序是由近及远。假设这样一个场景:用户因为一个人的优质内容点击进他的个人主页,想要查看他的历史回答,这时他会更倾向选择由远及近的浏览顺序,了解这个人在知乎的成长轨迹来做「关注与否判断」;再比如:用户想看这个人会不会推送一些劣质内容影响自己的timeline,那么他更倾向于采用按赞数升序机制了解他「最平常状态下」会生产什么样的内容。3)首页动态推送机制知乎对用户影响最大的一次改版,当属用户首页变化为「全部依靠用户点赞来推荐内容」的机制,而原有的按关注的话题、热门程度推荐内容的混合机制默认关闭,开启模式隐藏在设置中的「实验室」版块。可以说,周源力排众议推行新版首页推送机制是无比有先见的决策,他预料到知乎发展壮大之后内容的复杂程度,也深谙「马太效应」对社区别的优质内容的摧残。(新浪微博热门内容的「马太效应」,几乎全部都是娱乐明星)但主推「社会化关系」的首页模式也带来了很多新问题:大V成为另一种「马太效应」中的顶层。之前对知乎用户结构的分析就可以看出,大V掌握话语权,他发布的内容往往「自带500赞」;与此同时,通过其点过赞的内容才更容易被人关注,掌握着传播的节点;而大V抱团现象的出现,更是加大了普通用户和明星用户间的差距。带来产品简洁化的同时,也束缚了知乎的手脚。(首页不能尝试别的内容)用户点赞的内容具有不稳定性,且内容范围跨度也很大。目前理想的首页模式:适当增加首页多样化,告别全靠人推荐。话题分类这是知乎目前「根话题」下的子话题:理想状态下,首页可以分类看到不同父级话题,让用户可以选择专注于某一方向的内容(当然话题有部分问题重复的现象需要具体再研究)。4)可推出将关注的人分组功能尽管将一个人贴标签并不是一个「**正确」的做法,用户生产、传播的内容也并不一定局限在某一领域下,但给用户提供这样的自主功能相对首页增加「话题分类 」技术难度要小很多。5)加强「社会化关系」方向的思考信息与用户之间的关系:提问限制:在知乎搜索机制不健全和用户日益增长的情况下,为了避免大量用户的无效提问,是否可以根据用户注册时间长短来确定每日可提问的数量。提问发现:用户问出一个问题往往石沉大海,非常挫伤用户的积极性,是否可以推出一个提问之后自动邀请机制?(当然邀请的用户可以不是大v)回答排序机制:新的排序算法带来了优点,也带来了很多缺点,最突出两点是,反对票对答案排序的影响过大;对新人回答不友好。回答排序重要么?究竟是通过关注问题进入答案界面的人多还是通过关注的人点赞推送到自己timeline进入答案界面的人多?这决定了回答排序重不重要的问题,因为后者常用的浏览习惯可能是光看这个答案就够了。回答发现机制:我注意到知乎关闭了早前曾推广的「首场秀」界面,主要原因是不堪低劣内容的骚扰;但是这带来了很多问题,新用户乃至普通用户的回答基本没有通道也没有节点被发现,挫伤积极性。在anti-spam技术相对成熟的情况下能否重启「首场秀」乃至「优秀新用户展示」?用户与用户之间的关系私信功能的进化:表情包、图片、语音是可以慎重考虑的事情;对知乎来说,相对普遍的一个应用,私信中「个人名片展示」是否可以推出?私信群组:知乎网友线下有很多微信群、qq群,可不可以在私信添加用户群组功能?这样省得每次必须用微信、qq群联系群组成员,也没有id改备注的烦恼。(当然,这可能与知乎设计本质不符,但部分场景下存在合理性)评论机制:评论作为知乎社交体系的重要一环,可不可以纳入知乎搜索的一环?某些优质评论可不可以不用打开评论直接呈现在答案下?顺带解决知乎回复评论还需要打开的繁琐操作。(同样是与知乎简洁设计本质不符,但存在合理性的方案)一个加强用户关注答主意识的方案:一个场景:文章略长,用户看完答案之后,懒得翻上去关注答主。一个优秀前例:知乎app端将「点赞、反对」功能从右上方移到了左下角,解决了用户懒得点赞的痒点;一个方案:在答主回答或文章尾部加入答主id标符,让用户尝试关注如图,默认在文章尾部加入 「作者@用户名保留权利」字样加深用户关注意识。两个附加效果:长回答的答主和「抖机灵」答主在获得关注的资源上站在一个起跑线上,有助于改善社区氛围;加强版权保护意识。3、内部:知乎产品格局之子集产品1)知乎专栏的问题知乎专栏是知乎于 2013 年 7 月 18 日上线测试的内容创作产品,2016 年 3 月 29 日面向全部用户开放写作。类似的产品首推国外的Medium,其次是国内的简书和十五言。目前知乎专栏最核心的问题在于他一方面依托问答产生的优质用户来创造内容,而另一方面,却与问答体系产生了竞争关系。内容:用户有很多内容完全可以在回答体系中解决,而且相对更容易获得关注和传播,这就导致了知乎专栏里的内容是一些带有发散性或者不好定位为某个问题的杂文乃至散文;搜索:尽管新版知乎推出了专栏文章搜索机制,但是一方面本身搜索体验依然不顺畅,另一方面,问答和文章夹杂,搜索难度加大(何不单独开辟一个文章搜索界面?)投稿机制:用户不知道给谁投?(能否出一个征稿分类别集成页面);用户不知道投了以后多久才能收到反馈?用户投稿成功后能否强化作者属性?专栏?发现模块:目前仍然处于编辑推荐阶段,且本质上依然是大V导向,普通用户生产的优质内容与Medium、简书相比传播的难度太大(是否可以在推荐的位置放一些优质但是没有开通专栏作者的文章,或者「专栏?发现」模块本身就接受投稿?)用户激励:知乎商业化运作之后,可以采取类似youtube的广告分成模式:当然,现有的打赏模式也非常成熟了:群众吐槽很久的痒点问题:「收藏」 功能三年都未上线;富文本缺陷,不支持markdown(比如我发在知乎的这篇专栏的排版就很让人头疼)2)知乎电子书的问题:是否重启知乎阅读?2014年时知乎关闭了阅读界面(彼时更相当于一个热门内容阅读器),而后主推知乎日报;而知乎后来在电子书业务上的发展,展示出了知乎团队媒体人背景的优越性;当步入2016年后,知乎更是进入连续出书的高密度状态,不禁要问:知乎阅读是否会重启并且赋予他新时代的使命呢?这是目前知乎电子书业务的购买渠道:也许再做一个「知乎阅读」就现有的资源体量来说仍然不具备现实可行性,但倘若启动这个产品的话,就会解决两个问题:拯救目前不上不下的知乎专栏:将知乎专栏纳入电子书出版体系,一方面有源源不断的优质内容,另一方面也适当解决了用户激励困局。给知乎自己的「版权、服务付费」体系打开一个通道,培养用户的「订单意识」。3)知乎日报、读读日报与知乎错综复杂的定位问题知乎日报与知乎的关系知乎日报是知乎2013年5月推出的移动媒体app:1.0阶段,相当于知乎热门内容集锦,编辑精选,小而精;2.0阶段,开放不同主题日报进行主题扩容,允许部分知乎用户编辑,尝试引入知乎以外的优质内容。知乎日报与读读日报的关系(读读日报是知乎日报的3.0版本):3.0阶段,「读读日报」,口号是「人人都是主编」,但此时更相当于一个全新的产品线,编辑扩大到每一个用户,主题可以无限设置 ,内容完全不局限于知乎。知乎日报为什么成功?知乎日报初期阶段仅仅依靠数位编辑就取得了两年1500万的装机量,可以说大获成功,而其成功的背后,最为关键地方在于:知乎日报和知乎是共生关系它及时地成为了知乎「见解文化」展示的最佳窗口,一方面,解决了知乎用户无暇应对社区产生的爆炸性优质内容的梳理问题,另一方面,解决了知乎彼时作为一个偏小众网站的「引流」问题,其默认绑定微博等社交媒体平台就展现了这种目的。而如今,已经作为一个成熟产品的知乎日报,首先在ios客户端率先支持用知乎账号登陆,宣告一个「引流」时代的结束:读读日报现状:笔者2015年在知乎盐club现场率先试用了彼时还叫做「知乎日报 3.0 β」的「读读日报」的雏形,算是最早使用的用户之一。也许知乎官方也清晰地认识到,贸然把知乎日报直接升级为读读日报是一个完全不现实的事情,所以就有了现在颇为尴尬的两条产品线,一边是知乎日报2.0,另一边则是包含知乎日报2.0全部内容的读读日报。而appannie的数据显示,进入2016年以来,「读读日报」ios客户端下载量从「新闻」类目中的50名一直下探到100名左右,就算4月14日进入app store编辑推荐,也改变不了「过把瘾就下来」的现实。而同期「知乎日报」的数据基本稳定在「新闻」类目的十几名到二十几名的区间内。「读读日报」为什么不尽人意?读读日报和知乎的关系是竞争关系,这是核心原因;在此基础上:首先,就像我介绍知乎日报的成功时所说的那样,它「解决了知乎用户无暇应对社区产生的爆炸性优质内容的梳理问题」,而读读日报产生的爆炸性内容不仅包括知乎、还包括微信公众号、各大网媒,是一个大杂烩。某种意义上看,是一个比知乎还乱的「社区」。其次,用户的使用成本过高。在移植原有知乎用户的同时,还要再让他们学习一套新的使用逻辑。在知乎日报时代,用户进入app之后只负责看就对了,普通用户完全不需要学习,而在读读日报,用户要学会如何寻找内容;在知乎日报,不同主题分门别类很容易找到,而在读读日报,没有主题分类,只有一个个奇奇怪怪名字的主题;还有许多不会发生在知乎日报的问题,比如编辑质量问题、编辑弃更问题……再次,「读读日报」不是一个单纯的新闻类app,而更像一个社交app。除了知乎上原有关注流程之外,还多了「转推」功能,首页变得乌七八糟。(相比起来知乎首页要简洁很多)最后,「人工推荐」真的优于「算法推荐」么?黄继新在读读日报的竞争力在哪?这样描述「算法推荐」和「人工推荐」两种模式:第一种:创造一个「智能搜索引擎」,除了根据你输入的关键词输出内容,还能识别内容质量,按照质量高低、好看程度排序。第二种:依靠那些懂的人、了解的人来推荐。喜欢书籍的人,愿意其他爱书人的推荐;热衷生活的人,也更想得到其他生活家的筛选。读读日报无疑走了后者的路,但现状是,以「今日头条」为代表的「算法推荐」制胜的资讯媒体占据了市场的绝大部分份额,并且越走越远。(图引自36kr一场血拼,已经开场:今日头条决战全国第一绕得过腾讯吗)其实又何止「今日头条」,13年以来一直被看衰的「新浪微博」也重视「算法推荐」的作用,用户打开微博发现界面,默认显示的是推荐页面,而不是按传统的热门微博榜了。而推荐的内容则完全跟你喜欢浏览的内容挂钩。「算法推荐」的质量不一定高,但现阶段,就效率和稳定性而言,比人靠谱多了。读读日报如何重生?首先,严格准入门槛,可以人人都是主编,但必须保证质量和更新的频率,建议增加审核机制乃至注销机制。(当然这要建立在编辑有一定激励的基础之上)以一点资讯的做法为例:最近两个月,一点资讯封掉了大概7000多个号。古玩、健康、财经等,都是重灾区。我们的竞争对手,在放宽入驻条件,但我们相反――高标准,并且实行严格的分级制度。从一级到六级,级别越高标志着你的内容越优质,这样你得到的展示量就越大。其次,削弱社交化因素,专注做内容。读读日报现在和知乎不是共生关系,而是竞争关系;改变这样的现状重点在于理清二者关系,把「社会化关系」的培养放在知乎,而读读日报专注做内容呈现;另外,「转推」机制应当慎重考虑,淡化人的重要性。黄继新在 「OFF2015?离线未来大会 」演讲中提到:这个时代,内容会和所有的角色融合,内容再生产者和消费者生产者会三位一体然而 ,把内容实生产者(原作品),内容再生产者(转发评论),内容消费者(阅读)三位一体结合起来最理想的形式目前有且只有「弹幕」再次,碎片化阅读下,按领域分类势在必行。主编每推荐一篇文章,都要将其归入已经限定好的不同类别中,这对于用户的分类浏览习惯来说太重要了。最后,「算法推荐」要和「人工推荐」相结合。且算法推荐的内容和编辑推荐的内容不能割裂,要完全融合在一起。五、知乎商业化变现的可能探讨知乎商业化变现的可能,共3个章节1、广告2、从用户激励角度看:知乎赞助、招聘、咨询方向的发展3、知乎生态圈:由知乎电子书和职人介绍所想到的1、广告周源2015年接受好奇心日报的采访时这样看待知乎的广告:我们去年做了一些实验,从实验中能看到其中的一些变化。另外,如果广告都做不了的话,就不用想其他的了。在不同的介质上,广告会有巨大的差异。确实,做广告是知乎最自然而然的一种商业变现模式。1)知乎现在的广告业务布局在web端,知乎的广告一般非常考究,无论是配图还是字体都让人非常舒服,更为关键的是用户可以自己关闭这个banner;之后,知乎甚至连广告都不接了,只推广自己的活动或者电子书:在移动端,除了尝试过启动广告以外,知乎的子产品知乎日报的上曾经有「这里是广告」栏目,因为清新脱俗而备受好评。知乎的广告以品牌广告为主。某种程度上,同豆瓣fm的广告类似,培养用户对品牌的好感乃至信仰:2)更为激进的商业化广告的可能性不可否认,知乎对广告的克制极大程度上消弭了用户的不适感,但也带来了一个问题:慢慢培养出了「洁癖」的用户习惯,而以后去除这种习惯必然面临困难。现在一个小小的的banner广告都怕用户接受不了,设置了「选择关闭」功能,假使有一天在用户动态首页上做广告,势必阻力重重。但目前在用户首页FEED流做广告的形式已经普遍化覆盖知名社交媒体web端和移动端:如最近刚刚试水移动化的reddit的广告:(标示ad,并用灰色背景突出)再比如雪球的广告:(设置企业账号,标示广告 ,推送到用户主页,用户浏览过一定次数以后自动屏蔽)2、从用户激励角度看 「知乎赞助、招聘、咨询」方向的发展1)知乎现有的用户激励:精神激励没有等级、积分、勋章、加V制度。知乎李奇2013年曾经在一个博客评论中这样理解知乎这套设置:积分、等级、勋章始终是社区产品无法绕开的三样东西,也是被各大社区采用的方式。这三样东西本质是拥有社区资源多寡的体现,当一个人在一个社区拥有更多资源,他就更加不易离开这个社区,目前知乎已经拥有了「准积分」,比如关注量,赞同数等,通用积分可被消费,而这类「准积分」则是永久的,它们的价值是远大于通用积分的,「准积分」带来的直接收益是自己作品的更大范围传播以及在擅长领域的更大话语权,这些都是通用积分无法比拟的。而Quora用实际行动证明,知乎当初一直保持这样的设置是何等的英明。2011年Quora曾经推出一套credit体系:每个新注册的用户自动拥有 500 积分。该积分可用于「支付」(邀请或是激励)可能知道问题答案的人来回答。因此,用户可以收到有质量的问题邀请,也可免受大量邀请信息的干扰。当积分低于 100 时,Quora 会不定时地到 100。与此同时,用户也可以通过其它方式来主动获取积分,比如:回答邀请者的问题、你的回答得到「赞」、其他用户主动「支付」而2015年8月,面对社区巨大的「贫富分化」或者说「」问题:「大V拥有几百万积分,而普通用户可能不足百」,Quora选择取消credit制度。但Quora在credit制度实行期间的意外收获是他的stats分析体系我注意到知乎曾经推出我的知乎五周年活动,将用户注册知乎以来的个人事件展示地极其清楚;有理由相信知乎做出类似Quora这样的分析体系已经在路上了。「 获得知识」:知乎的用户精神激励法用户之所以持续浏览知乎甚至在知乎回答问题最核心的驱动因素在于:其获得知识的收益大于分享知识的收益;这种情况下,用户正向的心理流程大概是这样的:而用户之所以不再继续答题甚至退出知乎最核心的原因也基于此:其获得知识的收益远不及分享知识的收益(物质和精神收益)。这种情况下,用户反向的心理流程是这样的:2)物质激励的加入会破坏精神激励原有效果么?在现有的精神激励法下,用户回答问题、撰写文章更多地接近于一种「感恩回馈」或者「赚取名誉」,其次才是「导流变现」。而物质激励的加入有可能使用户把「变现」当成首要目的。知乎物质激励的可能方式:知乎赞助功能:用户可对答案、文章进行赞助,由答主设定赞助金额知乎招聘:根据用户的答题来做评判其能力的一个标准范畴知乎咨询:类似于果壳的「在行」,知名用户收费线上/线下约见指导物质激励的破坏性:对用户生产的内容具有一定意义上的指向性,如鸡汤类、苦情类等容易获得同情赞助的回答纷纷涌现,影响内容质量。用户对答案本身更加挑剔,用一种商品的眼光看待知乎上的答案。对招聘、咨询来说:仅仅根据知乎上的答案就评定专业能力不太可行。3)缺乏物质激励的负面效果短期来看,知乎成为了「材料发掘站」,更多起到了为别的网站引流的作用。大量知乎的好问题好答案作为源头,最后被新浪微博、微信公众号这种“吸血鬼”抢去,即使有针对侵犯知乎原创作者合法权益的微博营销号的声明,也不可能短期内阻断这种现象;知名知乎答主几乎都会在回答、专栏文章尾部放入自己的公众号二维码引流;知乎自己推出的知乎专栏功能影响力还是很小,弃更现象明显;即使保持更新,也经常是在别的平台发布过后再发布。部分用户铤而走险,比如「童谣诈骗」事件一定程度上损害了知乎平台信誉。假设有物质激励:一方面,可能不会选择「诈捐」这样极端的方式变现;另一方面,知乎相对会对这些用户有基本的身份审核。4)物质激励在赞助、咨询、招聘上可能实现商业化运作的改良方式知乎赞助:继续开发类似愚人节时推出的「值乎」功能,借鉴知乎日报与知乎割裂的方式「赞助」功能要等同于「赞」:也就是说用户赞助之后,默认相当于他赞同了这个答案;当然也要凸显「赞助」标识。一方面刺激用户赞助,使用户更加自然地适应;另一方面出于对关注者负责的态度,内容质量也
可以相对保证。知乎咨询:专注线上咨询:可以仿照知乎初期曾经采用的向某人提问的方式,由用户自主选择开启此项功能,并由用户自行设置单次咨询费用;知乎对这些用户的资质进行审核单独开辟一个封闭区,进行「一对一」付费问答咨询,普通用户不可见。提问者选择赞同、反对、没有帮助来评价回答咨询流程结束之后,提问者可以自行选择是否将此次问答公开,如果提问者选择公开,这时候这个问题和答案就和别的普通问答别无二致,别的用户可以继续添加答案。知乎招聘:专注做TO B模式:在用户编辑资料的页面添加一个我要上传简历功能,由用户自主选择自动投递或者精准投递;为猎头设立专门平台;知乎回答作为猎头评定专业能力一部分参考因素;部分技术实操类招聘不适用。3、知乎生态圈:由知乎电子书和职人介绍所想到的1)「知乎生态圈」「知乎生态圈」的引入。上文在论及知乎产品格局时,我曾经提到子集产品的地位:其他一切产品线都是对问答环节产生的内容以及内容制造者的再开发。「知乎电子书」如此,「2016年推出的「职人介绍所」也如此。知乎电子书:将社区优质内容集结出版;将社区优质用户集结为其出书提供平台背书职人介绍所:将社区优质职场用户集结, 产出视频从这个角度出发:如果真的要从战略高度思量,这一套包装体系应该衍生到「生态圈」这个概念。即 「凡是社区产生的优质内容、优质用户,都应该提供一套针对的服务体系」知乎生态圈可以有什么?知乎阅读:前文已叙,做类「豆瓣阅读」的平台知乎版TED :类似盐club形式知乎版奇葩说:视频业务知乎用户个人项目发行平台2)具体商业化操作示例知乎阅读(略,详见第四部分第三节 「知乎电子书问题」部分)知乎版TED:2016年 「盐club」改为门票模式一售即空即是这一模式有市场号召力的明证;而在2015年,用户因不满「盐club」场地在北京而选择了在武汉、上海多地自行组织各地特色的类「盐club」活动亦反映了膨胀的市场要求。为推广读读日报,知乎已经尝试了在全国各大高校进行了宣讲;如果将知乎版的TED植根于高校,一方面解决了优秀演讲人的问题(如可以请大学部分学者),另一方面也解决了场地乃至观众的问题。知乎版奇葩说:(知乎视频业务)在前文论述 「知乎问答模式的过人之处」时,我这样提到:在围绕问题的前提下,如果说传统媒体乃至新浪微博这种互联网社交媒体最终产出的内容是一个个单独的「议案」的话;那么知乎的这种问答框架可以完整的展现「议案」形成的整个流程也就是说,知乎是天然的议会,天然的辩论场。而知乎与奇葩说渊源颇深,先是《奇葩说》中出现知乎广告;而后有马东主持2015年「盐club」,并在现场招募选手;从这个角度来看,也可以退而求其次选择和《奇葩说》合作。那么知乎版奇葩说的特色在哪里?辩题出自知乎问题辩手来自知乎及其他社会渠道最终的视频展示在问题描述下,形成完美的融合知乎用户个人项目发布平台2015年,彼时刚上伯克利音乐学院的知乎用户Sherry Li在「盐club」上深情演唱一首《Video Games》,随后被音乐人发掘:(详见其个人专栏文章《我就这么出道了》)夏天给鹿晗写了一首歌词,秋天成了功夫熊猫3的官方中文推广曲也就是成为《海底 》这首歌的词曲作者。知乎用户梁边妖曾今在《为什么那么多人愿意无偿分享知识?》中大方提及:从我2013年9月份左右开始在知乎写答案,慢吞吞答到了50题上下,也不过花了3个月的时间。然而单凭这50个答案,我获得的可列入统计的收入大概就超过了……84万rmb。其身份是编剧,而知乎为其个人能力展示提供平台。上述二者在知乎并非个例,能取得如此成绩的人自然天赋异禀,但知乎也为发掘他们提供了平台,正所谓「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而这引来这样一个衍生问题:做音乐的知乎能不能给他出一张专辑?做编剧的知乎能不能给他拍个网剧?如果为这样的个人项目提供发布平台乃至传播平台,又当何如?后记:对知乎环境所谓「水化」的看法一方面,爱德华?格莱泽在《城市的胜利》里说:尽管城市面临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它的吸引力正变得越来越大,在一个城市人口占比较高的国家,居民更容易感受到快乐。假如从创新的角度去思考,就会理解这种快乐――一种对文明的向往。知乎是一座城市,他越来越大,越来越多元,坏的东西多了、好的东西也多了,但是人们还是会蜂拥而至。另一方面,Eli Pariser说:在网络高度发达的今天,每个人都身处在一个过滤泡(filter bubble)中,它会为你过滤信息。知乎最特殊之处在于每个人都看到的知乎都是不同的,你关注了什么人,就决定了你看到的知乎世界。认真的人永远存在。本文为原创文章,发自作者闫浩的知乎专栏:https://zhuanlan.zhihu.com/p/,个人微信:withYouDandan《有哪些时候你觉得赚钱如此容易?你可能不知道赚钱心得!》 精选四作者:风尘棋客01今天让我们先把“金钱真的有那么重要吗”,“为了赚钱牺牲生活品质是否值得”,“那个男生对我很好但就是买不起房我应该和他分手吗”这些问题先放到一边,单纯而虔诚地跪倒在鲜红的***脚下来探讨:如何才能有钱,那些有钱人身上是否真的具备一些独特的思维和品质,最终取得了令普通人望尘莫及的财富积累,我们和他们的差距究竟在哪里?如果你期待的答案是:1.专注勤奋毅力积累一万个小时,出门左转俞敏洪老师演讲录。2.马化腾其实是富二代,巴菲特的父亲是国会议员,出门右转朋友圈“揭秘白手起家的富豪神秘背景”。3.商业上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随机性造就的,查看“我们这一代人的困惑”,你可能之前没看懂。如果上面这些答案都不能让你满意,我们继续。02你的高中老师不会告诉你,即使你再努力学习也照样买不起房。我现在身边过的最不开心的朋友,是上学的时候成绩最优秀的,现在又生活在国内的那一批。他们在学校的时候大多成绩优异,考试名列前茅,是老师眼中的骄子,同学们心中的偶像。虽然今天他们依然领着高于同龄人的薪水,却发现工作三年攒下来的钱依然不够在北京买一个厕所。所以觉得世界对他们很不公平。在漫长的求学经历和成长过程中,我们这一代人对于事业成功(其实就是赚很多钱)的认识高度的统一:努力学习,先考上一个好高中,再考上一个好大学,选择一个好专业,找到一份高工资的工作,拼命工作成为高级管理人员,从此衣食无忧生活幸福。可直到毕业了进入社会才发现,自己被灌输了近20年的美好人生蓝图,和现实相距甚远。为什么会这样呢?严肃的说,这是因为以中国目前畸形的经济结构和大多企业的利润构成,资产的泡沫程度要远远高于企业能为高素质技术人才支付的报酬。粗暴的讲,传统教育传递给学生的赚钱思路只是一场骗局,即把那几张卷子上的题做对越多的将来就越有钱,可是,这和现实世界中财富的分配方式几乎毫无关系啊,至少,和中国目前的国情完全不符。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阐述什么叫做企业的利润构成决定员工的收入,就比如说经营一家蛋糕店吧,美国公司的经营思路是找到最优秀的蛋糕师,提供味道最好的蛋糕,向全世界销售,凭借优秀的产品获得高溢价和高市场份额,来获取毛利进而付给优秀的蛋糕师高额的薪水;而中国的蛋糕店的老板们发现,自己的蛋糕怎么做也不可能比美国的蛋糕好吃,何况中国大众消费者对于蛋糕的消费能力也不强,真正赚钱的方式是提供品质一般但勉强合格的产品,通过一些独占的销售渠道,把蛋糕以大订单的形式卖给这些对蛋糕品质要求没有那么高的大客户,所以蛋糕师的水平并不太重要,能给公司签下订单的员工才是公司最有价值的人才。可与此同时,中国传统教育给我们灌输的思路是蛋糕做得越好的人,将来也就越有钱。这里的美国和中国不是绝对的,可以换成北上广和二三线城市,也可以换成互联网企业和炼钢厂,但你的工资是由你所在的企业的利润丰厚程度和你对利润的贡献程度所决定的道理,放之四海皆准。难以想象的是,如此天经地义的常识,我却发现身边有无数人完全不能理解,尤其是很多名校的毕业生,恨不能拿着一纸文凭向**要钱,逢人便说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人生的痛苦主要源自错误的期待,认清事物的运转规律不会让你立即获得财富,但至少可以让你迅速放弃愚蠢的幻想。03你渴望成为的那种有钱人不是靠技能获取一份高工资的人。严格来说,即使在中国,凭借高超的技术领取高薪,最终取得财务自由也不是不可能的,只是难度极大,而且异常辛苦。没有过人的先天的条件和顶级的后天培养,大多数人所能习得的技能,都不是不可替代到让老板心甘情愿为你付一份远远超过市场平均水平的薪水的。只要你对中国绝大多数企业的收入获得方式稍加理解,就能明白技术骨干的收入是很难超过掌握客户的销售总监和组建团队和客户对接的项目主管的。美国的一个著名的喜剧明星Chris Rock在一场脱口秀中讲过一个段子:黑人在美国最多也就rich,但不可能wealthy。奥尼尔年薪两千万美金,那只能叫rich;在奥尼尔工资支票上签字的那些白人老头们,才能算wealthy。事实上,我们身边最常见的有钱人都是后者,他们不是技能过人的人,而是整合资源的人,简称老板,也是这篇文章想探讨的重点。值得一提的是,在现代的商业环境下,并非传统企业那种100%的公司拥有者才叫老板。项目投资人,企业的合伙人,装修队的工头,夜总会的妈咪,安排一队小弟在三里屯收二手iPhone自己坐在旁边抽烟的人… 但凡直接发起并促成商业活动的人,在我看来都是老板。你真正渴望成为的那种有钱人,不是超凡技能的人,而是寻找资源并整合资源的人。这就是学校和父母从来不曾告诉你的秘密,当然了他们之所以不告诉你,很可能是因为自己也没这么想过。04自我保护心理注定了穷人的宿命。人类天生习惯的自我合理化心态决定了大多数人注定是穷人。不信,可以看看你身边多少人热衷于分享 “盖茨的的书不会告诉你他母亲是IBM董事,是她给儿子促成了第一单大生意,巴菲特的书只会告诉你他8岁就知道去参观纽交所,但不会告诉你他国会议员的父亲带他去的,是高盛的董事接待的”,“还原聚美优品陈欧履历造假真相”,百度知道甚至有好几个问题都在研究“马化腾究竟是是不是富二代”。我们的内心深处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强烈的自我保护机制,它会不停地暗示你,只有自己的想法和选择才是最好的最合理的。但凡当大脑扫描到有什么人和事会令自己的显得是如此的无知而无能的信息,这种保护机制就会迅速启动,收集一切线索去证明他们都是因为一些客观因素而侥幸成功,自己要是有同样的客观条件,只会比他们更好。而且,万一这些成功人士是自己身边非常熟悉的人,内心的保护机制会更加强大(君不见今年没炒股的人,看到身边炒股的人赔了,比自己发财了还高兴)。就像上学的时候,我们热衷于讨论学习好的人都是书呆子没出息,漂亮姑娘只喜欢开跑车的渣男一样;长大之后则变成了,同事升职了是因为会拍领导马屁,同学创业成功了因为家里给了巨额的启动资金。穷人的头脑是如此的敏捷,如果上述原因都找不到,还有最后一招杀手锏。他们就是运气好。是的,正是这种与生俱来的自我保护心理,维护了社会稳定,减少了自杀率,也让极少的一部分克服了这种心里的人,成为了有钱人。总结下来就是,穷人相信人和人之间的差距是客观条件所决定的,而富人相信这种差距的决定性因素是主观能动性。穷人的思维习惯是:他们做到了,是因为他们富二代/有关系/运气好,我没有这些,所以我做不到。如果我有这些条件,我也可以做到。富人的思维习惯是:他们做到了,我为什么没做到,我怎么才能做到?可怜的穷人们,不打破这种自我保护的心里,是很难摆脱一事无成的宿命的。可惜,他们中的大多数一生都沉浸在自我安慰中,从怀才不遇到壮志未酬,最终感慨平平淡淡才是真。05有钱人的思维是整合资源而不是拥有现成的资源。如果这篇文章你只能看一段,那就是这一段,没准它就能改变个别人的人生轨迹。其实很多穷人也不是甘心于一辈子领薪水的啊,他们只是在等机会,他们永远在等机会。我在美国留学的时候,惊人地发现原来每个留学生和他们的父母心里其实也都有一条走上人生巅峰的道路嘛。本科认真学习,积极参加课外活动,拓展社交网络,最终成绩优异简历丰富,找到一个大公司工作几年积累工作经验,继续名校MBA深造,出任跨国公司高级管理人员,最终调回国内担任中国区经理,甚至时机成熟了,凭借多年工作积累的经验和人脉,跳出来单飞最终创业成功。听起来如此酣畅淋漓的人生攻略,其实是最经典的穷人思维,穷人总以为有钱人的每一步都是按部就班顺水推舟得来的,所以要等着一切时机都成熟了,一切资源都获取了,才能开始行动。不出意外的话,这一天永远都不会到来。他们无法理解的是,世界上还有另外一小撮人,和他们拥有类似的客观条件,但却把他们觉得遥不可及的事情做起来了。这一小撮人,没有本金,找朋友借钱找投资人投资甚至找银行贷款;没有技术,自己去现学或者找到懂技术的人帮自己来做;没有关系,找人介绍请人吃饭送礼屡败屡战;没有客户,一个一个冷拨电话登门拜访甚至办公室门口堵着。上面这种人,就是传说中的老板。当你真正开始做一个整合资源的老板的时候就会发现,你之前自以为拥有的资源和人脉远没有你想的那么好用,任何一个商业活动从无到有,都必然要经历那些团队不整没有客户的阶段,滴滴打车两年前还在在北京机场T3一个一个拽着出租车司机下载App;以雷军在互联网圈二十多年的人脉,创立小米的时候光一个个登门挖人就挖了近一年,相比之下,你觉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频数划计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