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三省的总面积蝌蚪市场。

东北国有经济占比远超全国 民企多是国企配套
来源:财经网
  关键之举:结构怎么调?
  本报记者 顾阳 韩霁 杨忠阳
  阅读提示:
  “大庆&打喷嚏&,全省就&感冒&。”大庆油田每年减产150万吨的消息,加剧了人们对黑龙江乃至东北经济的担忧。150万吨原油的产值,相当于东北一个中等城市的GDP,仅此一项就拉低了黑龙江全省工业增加值1.5个百分点。
  黑龙江现有13个地级市,除了1个油城大庆,还有4个煤城、2个“林城”;没上“榜单”的哈尔滨、齐齐哈尔等,则是集中了一批历史悠久、负担沉重的大型国企的老工业基地。黑龙江的现状是整个东北的缩影。
  “不能再唱&工业一柱擎天,结构单一&的&二人转&,要做好加减乘除的四则运算。”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风趣地说。在不久前召开的长春座谈会上,总书记提出“四个着力”的要求,其中之一就是“着力推进结构调整”。
  在东北,越来越多的干部群众认识到,在深化改革中加快结构调整,是东北振兴的破题之举。
  经济结构:着力发展民营经济
  东北经济急剧下滑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传统产业比重过高,而新兴产业成长缓慢。政府投资的国企往往都集中在传统产业,因为新兴产业的发展,常常是不依政府指令性计划为转移的市场行为。
  传统产业占比过高,也意味着国企数量巨大。根据统计资料,辽宁省的国有经济占比超过30%,吉林省超过40%,黑龙江省超过50%,都远远高出全国平均水平。黑龙江省现有规模以上企业4113家,国有企业比重接近70%。国有经济比重过大,使得经济运行内生动力不足、结构调整艰难,这是东北三省政府官员、企业领导、专家学者的共同看法。
  当然,这并不是说国有经济就没有效率,并不是要将所有国企都私有化。习近平总书记最近指出:“推进国有企业改革,要有利于国有资本保值增值,有利于提高国有经济竞争力,有利于放大国有资本功能。”国有企业是推进现代化、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是实现公平正义、共同富裕的经济基础。国有企业不仅在锻造国家工业体系、上缴税收等方面做出巨大贡献,而且在抗险救灾、抵御国际金融危机过程中,显示出强烈的历史担当。
  把国有企业做大做强做优是改革的目标,但由于历史的原因,不可能所有国企都能够具有市场竞争力,一些已经丧失市场竞争能力的国有企业,应该尽早重组或出清。而民营经济具有相当的市场活力,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所验证的。民营经济活跃的广东、浙江、福建等省份,早于东北出现经济增速小幅下滑,但经过市场调整初步度过转型阵痛后,增长速度迅速回升,成为全国稳增长的中坚动力,就充分说明了市场的力量。
  因此,在国有企业改革举步维艰之际,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成为东北地区各级政府的不二选择。这些年来,东三省各级政府都下大气力发展民营经济,只是由于体制机制的束缚,民营经济还不够强大。可以设想,如果没有星罗棋布的民营企业,目前东北的就业状况、不堪设想。
  辽宁省通过发展县域经济,用新兴产业的增量“对冲”传统产业的存量,用民营经济的增长稀释国有经济的占比。经过两轮“三年倍增”,县域经济已经成为全省经济的重要支撑,44个县培育了47个工业产业集群,其中26个销售收入超过百亿元。去年,全省新增私营企业9.2万户,同比增长近80%;新增就业的103万人中,个体私营经济吸纳88.8万人。目前,全省非公经济的比重已经达到67%,对于一个曾是计划经济重镇的老工业基地来说,是相当难能可贵的。
  如何壮大民营经济,是东北地区的严峻课题。不过,东北地区与东南沿海似乎有所不同,民营企业多是国有企业的“配套”或“龙套”,他们之间形成的生态不仅是生产经营上的依附关系,体制上的“寄生”关系也十分明显。
  去年8月国务院28号文件要求:“在东北地区开展民营经济发展改革试点,壮大一批民营企业集团。”显然,东北需要生长出一批顶天立地、根强叶茂的大企业,也需要更多铺天盖地、充满活力的小企业,唯此,东北经济发展才能获得强劲持久的动力。
  产业结构:加减乘除一起做
  “黑龙江的结构调整,难就难在产业结构的调整上。我在经贸行业干了30多年,&重工业太重、轻工业太轻&的格局始终未变过。”黑龙江省工信委副主任陈杰坦言。
  工业化必然伴随城镇化。东北三省的城镇化水平一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13年,辽宁省城镇化率先达到66.45%,接近发达国家平均水平,在全国排名第五,黑龙江和吉林城镇化率分别为57.4%和54.2%,居全国第11位和13位。按说,城镇化水平越高,第三产业就越发达,而东北的情况则恰恰相反。这说明东北的城镇化质量并不高。
  东北产业结构的显著特点,是处于工业化早期水平:第二产业比重过高,而第三产业则占比较低。2014年辽宁省第二、三产业分别占比为50.2%、41.8%;吉林省第二、三产业分别占比为52.8%、36.2%。尽管东北三省也在大力发展服务业,但在整体经济中的占比却不升反降。
  在东北的第二产业中,传统的重化工业占比过高。黑龙江竟达80%左右,其中能源工业的占比达到54%(2006年时占比竟达72.9%);在一汽所在地长春,汽车制造占工业产值的60%(2008年峰值时占比为67.8%);辽宁的装备制造业和原材料工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超过70%。
  而且,这些占比过高的能源和重化工业,多数属于产能过剩行业,产业链短,又多处于价值链低端。东北处于整个工业产业链的上游,能源及原材料等大宗商品价格下跌,有利于产业链中下游的企业,而对上游企业的打击则是灾难性的。所以,当国际市场出现需求低迷之际,作为中国能源和重化工业最密集的区域,东北所承受的冲击也是最直接的,工业增加值下滑,固定资产投资下滑,外贸出口下滑,以往被高速增长所掩盖的深层次矛盾就集中爆发了。东北三省深深感受到“结构之痛”。
  其实,即使背负沉重的体制与结构的惯性,东北并没有放弃调整的努力。由于种种原因,黑龙江省的能源与装备制造业的调整难度极大,他们另辟蹊径,大力发展高效农业、食品加工业和旅游业。经过几年的努力,现在食品加工业产出占全省工业产值的15%,成为继能源工业之后、超越了装备制造业的第二大产业。黑龙江省的产业结构调整已见曙光。
  尽管从整体上看还只是萌芽出土,但东北近年来发展新兴产业的决心是坚定的,行动也是积极的。在哈尔滨经济技术开发区,哈工大机器人集团的产业园区掩映在一片浓绿之中。这是哈工大与省政府、市政府联合组建的,集产、学、研发为一体,已在全国各地设立28家子公司,其工业机器人、特种机器人、智能设备已在市场上搏击风浪。长春市著名的摆渡工场选址在吉林大学旁,就是看中了其强大的科研底蕴;而今年秋天由教育部、科技部等国家部委主办的首届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将由吉林大学做“东道主”。在沈,作为产学研融合成功结晶的新松机器人公司的产品供不应求,尽管是高技术、高人才、高投入的“三高”行业,其经营场地、企业员工、业务范围等,却一扩再扩;光是对生产技术要求极高的洁净真空机器人,就研发了30多种;一些产品已经出口国外。在大连软件园,不仅有六七百家中小微企业正迈进在创业的路上,而且像思科、IBM、辉瑞等世界500强中的48家已落户其中。去年软件园的总销售额达600多亿元,在全国软件产业园中,出口额居前三,有84家企业收入过亿元。
  不过,整个东北在结构调整中,“加法”做得有声有色,而“减法”却步履迟缓。因此,有专家提醒,对东北目前的结构调整成果应保持一份清醒,这是因为重化工业严重下滑而凸现了其他产业;由于在淘汰落后产能、减员增效方面鲜有“大动作”,一旦经济景气回升,重化工业偏重的格局还将持续。
  产品结构:瞄准市场搞创新
  “补上新兴产业这一课,让产业结构&轻&起来,这是必由之路。”在长春市发改委主任吕凝看来,光电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高技术行业对于结构调整是个慢变量,它们带动产业转型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足够的定力。“现阶段,东北经济的存量升级远比增量引进来得更切实际、更为重要。”有人形象地比喻,要让“老树”发出“新枝”,尤其是拥有强大技术实力而市场销售暂时受阻的大型骨干国有企业。
  哈尔滨的“三大动力”闻名遐迩,“一五”时期156项有6项落户其中,每家两项。他们的产品特点是单件小批量、投入大、回报周期长,尽管属于国家装备制造业的骨干企业,但遭遇了市场寒流,经营业绩都出现了相当幅度的下滑。
  在困难面前,他们没有消极等待,而是加大研发力度,主动调整产品结构,不断满足市场需求。
  三峡工程中34台大型水电机中,有14台是由哈尔滨电机厂生产的。近年来,他们积极向跨国公司学习,与民营企业对标,经过5年的艰苦研发,“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大型抽水蓄能机组成套设备研制”取得多项重大技术突破,近日通过了科技部组织的技术验收,获得了6项国家发明专利。
  哈尔滨汽轮机厂与国际知名企业合作,成功研制出超超临界百万千瓦汽轮机;他们积极参与“一带一路”战略行动,努力开拓国际市场,已获得6台订单,总价达20多亿元。
  哈尔滨锅炉厂尽管经营业绩有所下滑,但去年仍然取得5亿多元的盈利。他们瞄准环保市场,在劣质煤充分燃烧方面取得重要技术突破,开拓出前景广阔的市场机遇,并签订了“炉后环保岛”和海水淡化设备的生产合同;而且正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生产两台66万千瓦的大型锅炉设备。
  “市场不相信眼泪!”哈尔滨锅炉厂副总经理迟鸣发出了“三大动力”的共同心声。
  在装备制造业普遍下滑之际,大连重工起重集团为什么却风生水起?公司党委副书记田长军说,“没有什么&秘诀&,就是预判市场变化提早三五年调整产品结构。在装备制造业什么都畅销时,我们就已经提前将产品拓展到新一代汽车曲轴、核电等领域,投入几十个亿进行技术研发和技术改造,赶在产能过剩前完成了量产。早转型才能赢得发展的时间”。
  结构调整,既是一场攻坚战,也是一场持久战。眼下,东北地区的结构调整正处于艰苦的阵痛期,只有咬紧牙关,才能突破“结构胶着”状态,让先进生产力更快地产生、扩张,使经济运行“稳”字当头,使结构调整“进”在其中。
  当新兴产业的上升动力超过传统产业下行压力之时,东北振兴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东三省关于调整经济结构的若干政策
  2015年8月 《辽宁省发展民营经济实施方案》
  2015年8月 《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全省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的实施意见》
  2015年8月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现代畜牧产业发展的意见》
  2015年7月 《辽宁省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方案》
  2015年6月 《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实施意见》
  2015年3月 《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
  2015年3月 《黑龙江省新型城镇化规划(年)》
  (资料来源:辽宁、吉林、黑龙江省人民政府网)
(责任编辑:un649)
&&&&&&</div
中国人哪来这么多钱?[]
客服热线:86-10-
客服邮箱:东北经济断崖式下跌真相_网易财经
东北经济断崖式下跌真相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无界新闻记者 王一然
评论面临三个衰退:资源型衰退,结构性衰退,体制性衰退。
“我们承认,但是媒体都在炒东北失速,没有解释断崖式下跌的关窍,没有给东北一个公道。”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不是提高你在全国的地位,而是抑制住下降的速度。”
“在重化工业领域存在严重产能。所以等到近几年全国增速下跌的时候,产能非常过剩的东北马上凸显了出来。”
“的快递进件与出件比的比率是4:1,意味着从省外进4件,从省内才出1件。消费带动的也是省外经济发展。”
“吉林是全国唯一一个地下管廊建设的省级试点。全省计划建设1000公里地下综合管廊,总投资约1000亿元,建成后对其他产业的带动会达到八到九倍。”
“吉林省对一汽是很依赖的,但我们不能只仰仗它,在它需要我们的时候没有作为。”
“全盘否定东北和盲目的区域对比,都是不准确的。”
2015年对于整个东北地区来说,无疑经历了一场经济地震。一季度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P增速排名,辽宁为1.9%,成为垫底省份。黑龙江与吉林分别是4.8%、5.8%,分别列全国倒数第四、第五。而上半年全国增速情况,辽宁增速仅2.6%,依旧垫底。
中共吉林省委决策咨询委员、吉林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孙志明接受了无界新闻的独家专访,详细解释了东北尤其是吉林的经济失速。
“我上午刚刚在省里开完会,正好有很多说明问题的数据,”
孙所长急匆匆拿出文件包里的笔记本,“你们媒体最近提这个'断崖式下跌'没有错,但是缺乏一个科学准确的解释。”
断崖式下跌
无界新闻:对于断崖式下跌的原因,从内因与外因来辨析你有什么看法?有媒体给东北经济定论:东北经济有三个衰退,资源型衰退,结构性衰退,体制性衰退。你同意吗?
孙志明:断崖式下跌是基于全国经济增速下降的背景,2011年全国的(GDP)增速还是9.3%,2012年直接下降到7.7%,连续两个7.7%到7.4%,吉林省2012年还没有大幅下跌,还是12%,到%,%,就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了,是1998年以来第一次低于全国。从数字上来看,断崖式下跌的说法是很形象的。
但是你说的这三个衰退我是不完全认同的。首先,结构上我们不能讲是衰退,而是扭曲。东北的经济之所以现在出现问题,源头是从80年代开始。80年代全国的轻工业发展较快,重化工业发展慢一些。但东北却是重工业比重较大,轻工业不仅比重小,而且发展的也不好,东北很多轻工业工厂都黄了。到2003年,全国的轻工业已经发展到了一定阶段,又到了发展重化工业的契机,所以开始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央的时机抓的还是很准的,东北重化工业的基础得以发挥作用,振兴十年取得很大成绩。
但也出现了新的问题,即严重的产能过剩,尤其是在重化工业领域。所以等到近几年全国增速下跌的时候,产能非常过剩的东北马上凸显了出来。在发展的契机上东北是尴尬的。
无界新闻:那么振兴十年有一定的成效吗?为什么没有在这个时间段调整呢?
孙志明:振兴十年当然有成效。东北在2003年的时候赶上了重化工业发展的良机,一是东北经济需要振兴,二是东北重化工业的基础好。1978年东北GDP占全国的14%左右,到2003年下降到全国的9.14%,而2014年进一步下降到了全国的8.4%。11年只下降了0.74%,比前25年大大减慢了。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不是提高你在全国的地位,而是抑制住下降的速度。所以我们不能武断定论是结构性衰退,而是因为东北特殊的产业结构,是我国重化工业产能过剩非常严重造成的。
无界新闻:那么体制性衰退你认同吗?
孙志明:体制应该说是滞后的。在体制改革上,东北进入计划经济最早,退出最晚。在“一五”期间,国家引进156个重大项目,东北引进了三分之一还多。改革开放以后,国家首先在东部沿海进行改革,东北相对来说步伐比较慢。像农业承包制,吉林省基本是81、82年左右才开始推广发展的。
从工业角度来讲,现在全国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占25%,而吉林省占40%,国有企业比重还是比较高的。我们和东南沿海、和全国来比改革上都是滞后的。
外溢人口:“孔雀东南飞”
无界新闻:东北的人口红利关闭比较早,东北的人口竞争力下降是不是影响东北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因呢?
孙志明:这个问题我们分几方面来看。一是,老龄人口比例比较高,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负担比较重;二是社保负担比较重,全国(平均)大概是三个在职职工养一个退休的,而我们大概不到两个在职职工就养一个退休的。这是人口结构上的负面影响。但是东北平均的受教育程度则很高,记得前几年的数据还是排在全国前列的,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
无界新闻:近几年的东北人口外溢现象严重,与东北经济下滑有直接关系吗?
孙志明:人口外溢这个现象,在九十年代的时候我们叫“孔雀东南飞”,人口流失尤其是人才流失现象比较严重,大家都谈“下海经商”;而近十年,东北的尖端人才被挖走的现象存在,但是不是成批量的迁移。外溢人口主要是低端劳动力,如今已经不只是“东南飞”,影响人口外溢的因素有很多,东北的经济不景气,是有一定影响的。
吉林与一汽
无界新闻:具体到产业,吉林省国有企业的改革完成情况如何?
孙志明:吉林省最开始比较慢。但自2005年起,吉林省进行国企改革攻坚。要求816家地方国有工业企业一年之内全部完成改制,到年底有813家完成任务,次年816家全部完成。仅用了二、三年的时间,吉林省3000多家国有企业完成了改革。吉林省地方国有企业改革应该说比较彻底。
截止到2013年年底,吉林省地方国有企业只剩900多家,总资产3000多亿,年营业额1000多亿,应该说改革的成效是比较大的。
无界新闻:那么一汽的改革吉林省做出了哪些努力呢?在央企的改革上,吉林省是不是比较乏力,中央与地方的协调上存在什么亟待解决的问题?
孙志明:央企的改革吉林省不能主导,但是吉林省要承接企业原有的一些社会职能。长春市专门为一汽成立了汽车产业开发区,专门承接一汽剥离出来的一些社会职能。像居民供电、供暖现在还是由一汽负责,但下一步就要进行完全剥离。这个要考虑到吉林省的承担能力,中央要下决心改革,就要与地方协调,将改革成本合理分摊,尽快完成大型央企的改革。吉林省国有工业比重高,央企占了很大一部分,所以央企的改革尤为重要。
无界新闻:现在重化工业“拖后腿”,一汽由领头羊到如今的衰弱,是不是对吉林省经济影响很大?甚至影响到关键决策?
孙志明:吉林省对一汽是依赖的,但我们不能只仰仗它,在它需要我们的时候没有作为。吉林省受惠于汽车工业,一汽是吉林省的幸运因素,一汽选择了吉林,那么吉林也要为一汽承担责任。在东北三省中,吉林省的GDP增速高于其他两省,有一定的因素是因为一汽,因为汽车工业占比较高,且近些年汽车工业也比较景气。虽然今年上半年的情况不很理想,但可能是暂时的。
产业结构调整:黑马建筑业
无界新闻:2013年,长春-吉林国家电子商务产业园成立。电商发展规模在逐年扩大,是不是说吉林省的产业转型之路要以互联网+为基石,把互联网产业培养为支柱产业?
孙志明:电商的发展让我们对服务业有了新的认识,一些新兴服务业可能也具有集聚效应。但是互联网只是一个工具和渠道,吉林省可以利用互联网的集聚效应,但要做大很难,因为我们的科技优势和人才优势不足,远比不上北上广深和东南沿海地区。
我们的支柱产业现在是汽车工业、农产品加工、石油化工三大产业,去年又提出要培育四个新的支柱产业,包括医药、装备制造业、旅游业、建筑业。
无界新闻:建筑业?建筑业在国内的发展规划上很少被提及,而且建筑业属于第二产业,吉林省这样做的考虑在哪?
孙志明:吉林省在东北三省中比较特殊,因为“原字头”的产业比较少,原材料的比重并不大。我们研究对比了美国,汽车制造业与建筑业是美国的传统支柱产业,上下游的带动效应非常大,都曾经在一个阶段发挥了重大作用。美国的建筑业已经发展的比较成熟,而我们的建筑业还有很大发展空间。
无界新闻:具体的带动层面是指哪些呢?
孙志明:吉林省现在是全国唯一一个地下管廊建设的省级试点。吉林省在全省范围开展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全省计划建设1000公里地下综合管廊,总投资约1000亿元,今年计划开工建设100多公里,预算每公里1.1亿元人民币。
无界新闻:这个建成了最直接的影响是什么?优先进行城市发展建设的判断从何而来?
孙志明:最直接是城市面貌的改变,据吉林省省长蒋超良介绍,建成后对其他产业的带动会达到八到九倍。(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教授说,宏观经济不佳时是政府基建投资的好时机。如今产能过剩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发展建筑业,正好可以消耗过剩的产能,促进就业,刺激消费。
(备注:对同一问题,吉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相关负责人在接受无界新闻的采访时表示:“今天的投资结构决定着明天的产业结构和发展方式。要提升产业层次,加快转型升级,必须加大有效投资,以必要的投入来促进新兴产业的发展和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吉林省会坚持创新驱动战略,突出技术改造,工业技改投资已经占到工业投资的70%。同时,吉林省会逐年加大新兴产业投资,所占比重逐年提升,有效缓解科技投入不足问题,不断满足企业创新的需求。”)
三驾马车的抉择:短期内还是靠投资
无界新闻:提到消费,三驾马车中消费、投资、出口,其中投资这方面,吉林在东北三省的投资率最高,但是投资贡献率却非常低,未来吉林省是否还会增大投资比率?
孙志明:从短期来看,投资还是保经济增长的重中之重。吉林省的投资率的确比较高,2013年,吉林省的投资率达到69%左右,比全国平均47%高出20多个百分点,而中国与同等发展水平国家相比又高出了20多个百分点。甚至有两年,吉林省的投资总额超过了GDP总额。但是吉林省出口依存度很低,如果盲目减少投资,想靠消费带动,短期之内是行不通的。
无界新闻:消费为什么行不通?
孙志明:这里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数据,吉林省的快递进件与出件比的比率是4:1,意味着从省外进4件,从省内才出1件。消费带动的也是省外经济发展。根源主要在于,虽然吉林的“原字头”产业比重不大,但是生活消费品产业不发达,我们更多是生产资料产业。所以消费短期内对吉林省经济增长作用不大。
无界新闻:那么继续投资重化工业吗?
孙志明:这涉及到优化投资结构。投资结构上,第一是我们前面提到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第二是技术改造,新常态下需要产业升级,这方面的投资占全省的30%多,带动作用很大,而全国的这个比重(技术改造投资占总投资的比重)大概是15%左右。第三是房地产。
无界新闻:全国房地产过剩的情况下还要投资房地产吗?
孙志明:对。2012年,全国的城镇人均住房面积是32.9 ,而吉林省2013年的城镇人均住房面积才28.3 。2014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10.5%,而吉林省反而下降了17.7%,房地产还是有发展空间的。
(注:吉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向无界新闻提供了详细情况:吉林省计划实施亿元以上项目超过2000个,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左右,继续保持万亿元以上规模,谋划储备亿元以上项目1400个。继续把投资作为稳增长的重要支撑,努力克服经济下行和产能过剩对投资的冲击和影响,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在全国投资整体下滑的趋势下,吉林省投资总体保持逐月稳步上升态势。
上半年,吉林省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658.5亿元,增长12.1%,分别较1-4月、1-5月提高1.9、1个百分点,呈现小幅上扬态势,总体运行平稳,高出全国平均水平0.7个百分点。实施亿元以上项目1403个,完成投资1405.2亿元。本年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总规模和单体规模都进一步扩大,其中总投资规模达到2217.9亿元,增长24.6%;项目单体规模达到3.2亿元,较去年同期增加0.6亿元。)
民营经济发展举步维艰
无界新闻:之前有报道说民营经济在东北发展困难,民企真正的状况是怎样的?
孙志明:吉林省民营经济占GDP的比重是51.1%,而全国的平均水平是60%以上。确实发展环境比较艰难。
无界新闻:原因在哪?政府干预的比较多吗?
孙志明:地方民企很难做大,做大了基本就走掉了。讲一个例子吧,以前有企业家投资了一个滑雪场,批地、建场的过程都很快,滑雪场投入运营之后,几乎总是有各种政府的部门来找“事儿”,不胜其烦。这个企业家到北京也建了一个滑雪场,建设的过程挺难,审核很严,但是滑雪场投入运营之后鲜有部门来找麻烦。
无界新闻:差这么大?民企发展一直是弱势吗?
孙志明:不能这么说,民企不见得弱。以前某知名洗护品牌在吉林建工厂,半个月左右就完成拆迁,办手续也很快。该企业负责人不断表扬政府办事效率高,扶持力度很大。这家企业是先前在省里任职过的领导介绍过来的,让企业来投资,该投资项目被列为当地领导包保项目,所以一路绿灯。
经济越不发达的地方,政府的办事效率越低,吃拿卡要现象就越严重,政府干预的就比较多一些,使得民营经济的发展环境就相对艰难。
国内语境的东北“新常态”
无界新闻:结合东北经济发展对新常态经济的理解?
孙志明:我个人认为,新常态在中国语境下,是指我们之前的36年GDP平均增长是9.7%,这是在一个长时期高速度的飞速发展,未来很长一段时间,我们不可能再持续这样的发展态势,要调整到中高速增长,比之前的10%左右下一个台阶。一是因为经济的“追赶效应”,过去我们可以“依样画葫芦”的比较多,发展动力依靠规模量产。而现在,我们发展到了一定阶段,可学的东西少了,靠自己的多了。发展动力依靠创新带动,产业结构也发生变化,要靠新兴产业来弥补。
所以我们的增速虽然下降了,但是跑稳了。
东北经济也在新常态的发展过程中,过去的重化工业过度发展和产能过剩等问题已经迫在眉睫,改革滞后的体制、扭曲的结构,发展新兴产业,提高企业创新力,共和国长子会重新跑起来。
(编辑:lvqiang)
本文来源:财经网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东北三省经济持续垫底打了谁的脸|地区|日本|经济_新浪财经_新浪网
  东北垫底打了谁的脸
  东北经济的僵尸化令人震惊,这还是在中央连续多年要致力振兴的背景下。从根源上理清东北衰退的病因,不仅事关东北,还事关中国能否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到达1840年就开始的历史大转型的彼岸。
  若论资源之丰富,产业之坚实完整,起步点之高,全国无一地区能与东北相媲美。但是东北的困境却最为明显。最近几年在中国各省GDP增速排名中,最后垫底的总是少不了黑吉辽三省的影子。去年的冠军就是辽宁,只不过是倒着数。最新出炉的一季度GDP数据让人大跌眼镜,最后五名就是黑吉辽加上山西河北。其中辽宁省GDP首现负增长,全国唯一。
  为什么会这样?东北是怎么衰落的?今年以来,网上已经有了许多讨论。
  看清楚东北经济,需要有宏观历史视野。中国经济版图就像光谱的排列一样,从最北边的红色极,逐渐过渡到最南边的蓝色极。所谓红色极-红色系,就是北方苏联式经济模式的影响区、辐射区;所谓蓝色极-蓝色系,就是南方英国式经济模式的影响区、辐射区(基地是晚清时期的广州、改革开放后的香港)。中间的长三角一带,则是两种模式的混合影响区。
  东北在成为红色极点之前,日本实际控制,竟然形成一段史无前例的经济辉煌期。这里面含着经济发展的基因密码。
  东北曾经的辉煌同样令人震惊:在日本投降的1945年,全中国工业总产值中,东北占85%,台湾占10%,中国的其余部分(包括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武汉南京重庆等等所有地方)全部加起来却只占5%。上个世纪30年代,运行于南满铁路新京至大连区间的亚细亚号特快列车已经是全封闭式空调车厢。在我们的历史教科书中,关于东北1949年以前的历史,讲的只是奉系军阀压榨百姓,伪满洲国的14年讲的只是日本如何奴役人民,而对东北当时工业情况的描述却是一片空白。读罢曲晓范先生的《近代东北城市的历史变迁》(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才如梦初醒般的惊讶于东北昔日的霸气。
  跟今天东北人口外流相反,当时东北人口猛增:1936年1月,全东北人口3097万,到年底猛增到3701万人,1941年达到4229万人。由此形成了上个世纪世界最大的移民潮,就是所谓的闯关东。成千上万的关内百姓冒着生命危险突破重重阻碍移居东北,与现在东北人口流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个常识是:抛开政治因素等精神层面的原因,普通民众愿意前往一个地区主要原因还是目的地富裕。这与现在东北人都愿意移居北上广一个道理。就像有人愿意冒着生命危险偷渡去美国欧洲,却没听过冒险偷渡去卢旺达津巴布韦。
  到1945年,东北工业规模超过日本本土,雄踞亚洲第一。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栏目在《沈阳:1949》中曾经这样介绍:“日本和德国败亡之后,东北这个地区就成了继美国、苏联、英国之后的第四大工业区”。从沈阳到大连的沈大线两侧工厂烟囱林立,城市连成一片,成为举世闻名的“绵长工业区”,沈阳铁西区被誉为“东方鲁尔”。1931年,东北工业总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比重达到59.3%,而新中国建国50多年后的2003年,这个比例才达到57.5%。1943年,东北生产了全中国88%的生铁,93%的钢材,93.3%的电,95%的机械,形成了庞大的特种钢等当时领先世界的尖端科技企业。而20世纪30年代,长春是亚洲第一个全面普及抽水马桶的城市,是亚洲第一个全面普及管道煤气的城市,是中国第一个规划地铁(包括环城高速公路)的城市,主要街道的照明和电讯线路采用地下管线,也是亚洲第一个实现主干道电线入地的城市。
  显然,得东北者得天下。所以毛泽东有言:“要想得天下,必须不惜一切代价争夺东北”,“如果关内拿不下来,先定都长春”。
  当然,日本狼子野心大力发展长春(伪满洲国时称新京)和东北,一方面是因为战争需要一个庞大的工业基地来保障军事供应。另一方面是希望新京成为新京都,并幻想50年后将日本首都从东京迁到新京来。但是这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侧面的观察角度,他们是如何发展东北的。
  日本善于学习.明治维新,从不自作聪明的搞类似“日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东西,而是老老实实的承认就是落后了,原原本本的学,绝不偷梁换柱,也不搞新瓶装旧酒。政治上推崇宪政、实行君主立宪,经济上学习英国的市场经济,逐渐走向强大。也许是日本人天赋不高的原因吧,日本从来不能原创,日本的经济模式定型之后,就是一半英国一半德国。东北经济最辉煌的年代,经济治理的基本思路就是如此。
  二战日本战败,丧失东北,东北落入苏联军队之手,物资颇受洗劫。然而底子毕竟雄厚,建国后仍是“长子”,加上地理便利,优先成为苏联援助的重点地区,成为红色极点。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南方民营企业的崛起,东北衰落之象就立即暴露了。当年与华盛顿媲美的长春,当年与巴黎称为姐妹城的哈尔滨,世界闻名的工业地带东方鲁尔沈阳,以及完全由德国规划设计的大连,均在几十年后的今天,沦落为国内二三线城市。
  苏联经济模式看似轰轰烈烈,其本质却是必将造成经济运行僵尸化。建国后,东北就像苏联的影子,除了数量上的增长,质量越来越差。现在提起东北,往往令人想到破败的重工业,成群的下岗工人。经济体制的僵化,形成了观念的保守,共同导致了目前东北的困局。至今,东北的气氛依然是计划经济笼罩。典型就是国有企业占比高。东北地区国企资产占比超过50%,而其他地区平均仅为38%。国企的低效和高亏损率并不鲜见,但在东北地区尤其严重。该地区2014年的国企亏损率达32.4%,而其他地区国企的亏损率为26.2%。
  我们还可以从“树立典型”一事来看看东北的思维方式和民众观念。东北树立的英雄典型不少:王进喜,因为爱国,所以坚信中国有石油,以至于跳到池子里用身体当搅拌机,靠这些能建好石油产业吗?近些年,东北又捧出一个姓郭,自称傻子的“先进形象”。这些思维方式无论在香港深圳,更不用说在纽约伦敦,就算是在长三角地区,都是不可想象的(连华西村那么红,玩的都是市场经济和公共资源的混合游戏)。试想,沉浸在这种思维环境中的官员和民众,怎么能充分理解市场经济的本质和运行内涵?这种思维方式和民众观念,估计只有鸭绿江对岸的朝鲜同志能超过了。
  2003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13年之后的日,中央下发《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中央力挺的心态不可谓不热切。
  上述意见面面俱到。总体概括,大致可以总结为继续输血。例如新的东北振兴计划,要在3年内投资1.6万亿云云。可是输血能解决问题吗?强大的东北衰落到今天这个地步,打的不仅仅是东北人的脸。其实,如果思路不变,方式方法不变,这钱即便不打水漂,效果也是可以想象的。
  东北问题,是系统性的、根本性的、战略性的。没有刮骨疗毒的劲头,东北就走不出泥淖。靠少数干部的更换无济于事,今年落马的辽宁省委书记王珉,就曾在发达的苏州地区历练多年,然而他并没有改变东北的困局。
  振兴东北其实说难也不难,南方曾经上演过的,理论上完全可以在东北再演一次。就在东北陷入困局的时候,南方的深圳却正在若干产业领域风生水起、领导世界。东北问题的根本,仍是在于政府越俎代庖,市场缺位。这个体制的节不打开,后面的一切就无从谈起。
责任编辑:王嘉源
很多人将中国制造竞争力下跌归咎于劳动力成本走高。如果这个逻辑正确,那德国和瑞士这种劳动力成本奇高的国家早就不应该有大规模工业生产了,这两个国家劳动力成本比美国都高出20%到30%,但恰恰是他们在制造业的金字塔顶端游刃有余。
“营改增”的实施对于银行业系统和流程改造带来较大挑战,给银行业的财力、人力等方面都提出较高要求。因此,后续相关政策应对于银行业加以一定扶持,并给予适当优惠。
这是选股不选市的一年。今年以来的A股几乎又是“熊冠全球”,目前的沪深300指数基本上已经接近花旗对于今年沪深300的目标价格,下半年上涨的空间还是非常有限的。
如此纠结的困局究竟该怎么破?去除房地产的抵押物属性是治本之策,即大力发展信用融资逐步置换房地产抵押贷款。不过,这是个长期政策,需缓缓图之。短期内想破局,可能要再制造一个泡沫,资金自然会离开房地产领域。下一个泡沫也许是股权市常}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东北三省的省会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