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用理性和感性的区别改变世界,音乐用感性征服世界

未来30年,你的子女将面临怎样的职业世界?(深度好文)
这个社会变化太快了,如果我们总是用上一代的思维去教育下一代人,显然是脱节的,甚至是起到反作用的,作为家长,我们必须往后看。
对于70、80后来说,进名校、入外企、做公务员,不管出身如何,通过个人的拼搏,总是有机会踏上父辈们期待的那种——中产阶级生活轨迹。
而我们普通人家的孩子,他们面临的环境和竞争,会远远超出我们这一代人的经验可以理解的范畴。未来是一个高度关联、无孔不入的智能世界。以往依靠智商和经验的工作岗位,早晚会被计算机和机器人替代。
无限存储和3D设备,已经走进家庭。
想搜索一下要通过技术克服人类语言之间的障碍,需要多少年,才发现今年已经诞生了可以实时翻译的手机工具....
什么是教育
在一开始,我先来谈一个问题,就是教育的英文单词Education是怎么来的。我在新东方讲过词汇,这个单词是苏格拉底发明出来的,是三个词根的拼写,前面那个“E”是向外的意思,“duce”是引导,“tion”是名词,引导出来。所谓的教育,就是把一个人的内心,真正引导出来,帮助他成长成自己的样子。
我讲个故事,去更好得阐明“leadingout(引导出来)”,这样一个好的想法。一个美国的联邦大法院,前边坐着两个人,一个是4岁的黑人小姑娘,一个是她的母亲。
他们很高兴地举着这张报纸,上面写的字是:最高法院今天,禁止了在中学里面发生的种族隔离制度。
这张照片拍于1956年,在那一年,小姑娘想去自己社区里面的白人学校被拒绝。因为当时白人学校和黑人学校,是不能混合的。
她的父亲是一名律师,愤而起诉。官司一直打到了美国的联邦大法院,6位大法官坐到一起来讨论,把黑人和白人隔离开来,到底是否违背了美国的宪法。这也是心理学第一次作为测量学科被引证。
通过实验看到,当把白人和黑人隔开来之后,虽然孩子只有4岁,依然可以清晰地认识到,白人比黑人好。于是这些大法官就做了一个定论,这也是美国很着名的1956年教育法案。
这个法案的执笔人叫布朗,布朗法官第一次清楚地在法律文件中,阐明了教育的观点:教育是帮助一个孩子,在未来的生活中,更成功地寻求自己的幸福,(注意:是他本人的幸福,不是他家的,不是他们学校的。)而教育不是为社会机器塑造一个合适的螺丝钉。
当我看到这句话的时候,热泪盈眶,终于有一个人告诉我:我从小到大所受的教育,不是为了成为一个社会机器的螺丝钉,而是为了leadingout,让我心里那个最好的自己,走出来。教育应该是倾听孩子的声音,帮助他成为他自己,帮助他在未来生活中,找到他要的幸福。
未来是个怎样的世界?
现在我们的所有教育,都希望孩子不要输在起跑线上。但是我要问的是,未来的世界,是一个怎样的世界?
各位有没有意识到,今天的小学生真正在人生的顶峰,最需要小学所教的能力,是什么时候?
其实不是高考的时候,而是35岁的时候,这一辈子他在职业最顶峰的时候,最需要运用到一些:从小到大学习的人际技能。
所以今天所讲的人才,是要适应他35岁,而不是适应16、18岁高考时候的人才。
那么未来的世界是一个怎么样的世界,今天的孩子到那个时候在追求怎么样的生活?
有没有可能其实每一个小孩都没有输在起跑线上,而未来其实是一场游泳比赛呢?
我们努力让他拼命往一个起跑线上奔跑,但是其实未来就不需要跑步,可能出现一个全新的规则。
2040年的职业环境应该是怎么样的?
第一个从信息时代转向概念时代。
下面这张图是棋王大战深蓝电脑,就是一个计算机,跟一个棋王下了6盘,现在是3比3还在下。
另外,四年前富士康痛定思痛,决定把整个富士康机器人化,这些机器人24小时不眠不休,也不会跳槽又不会抱怨,还不会要求涨薪。
在过去20年间,在信息时代的很多重要工作,在未来20年会极大程度的被电脑所取代,而到那个时候,所有做这些工作的人都有可能失业。
比如现在很多人都趋之若鹜的银行柜员,五年、十年之后,这个职位就会越来越少,如果你没有别的技能,会非常尴尬。
逻辑分析能力是信息时代的核心,而概念时代是什么呢?是高概念化、高感性的人才。
举个例子,麦肯锡是全世界最大的企业咨询公司,1993年员工有67%是MBA,2003年这个比例已经降到了41%。现在10年过去了,还在继续往下降,那么是什么人,填补了麦肯锡这些头脑一流的MBA呢?
是麦肯锡增加了很多MFA(Masterof fine art),就是艺术硕士。麦肯锡意识到,他们的调查报告,必须要用艺术的方式来表达,于是很多MFA慢慢替掉了MBA。
更加好玩的是,有几个公司最近很火吧,一个是苹果,苹果靠什么,靠程序员,靠工程师吗?不是,靠的是好的理念,是不是靠概念取胜的呢?第二个小米,小米靠什么?
小米背后没有很雄厚的产品工厂,但最核心的是依靠很雄厚的粉丝营销和参与感,是不是靠感知来运作的,是不是靠逻辑呢?
再比如海底捞的服务。信息时代向概念时代推进的时候,那些原本仅靠知识和逻辑工作的人,基本逐渐就会被电脑所替代,越来越贬值,而那些只有人能做的工作,才能够真正的做起来。计算可以被电脑完成,但是创意不能。
第二个改变就是改变会更多、更猛,更快、更不可测。2010年,中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是2.97年,世界五百强是40年,而世界一千强是30年,而你们的职业生涯有多长呢?
如果25岁参加工作,65岁退休,那就是40年。这意味着如果你一毕业就创业,一创业就创成了世界五百强,那么在你退休的那一年,公司正好倒了。
所以当世界五百强都只有40年寿命的时候,你就会更明白,未来的孩子不可能不换工作,他这一辈子,一定会至少换5到7份工作,而且换2到3个行业。其实不仅公司命短,行业的命运也如此。
一辈子在一个公司,一个行业会变得越来越难,这个时候,如果我们还教他在大学期间,做好一个专业,你觉得是不是有可能是对他的诅咒和害他呢。
第三个改变,是以幸福与自我实现为核心的生涯。
中国和美国的GDP,2008年中国人均GDP是3400美金,2013年人均6470美金,2016年的时候中国人的平均GDP到八千美金,2025年中美的GDP就会接近,2040年就会持平。
你的教育符合未来世界的变化吗?
为什么美金,这两个数据这么重要?因为在经济学上,有一个很重要的现象发现,3000美金是一个国家开始现代化的界限,意味着一个国家和民族挣脱了贫困,开始过得小康和幸福,所以中国大概是2008年的时候过了小康。
8000美金也是经济学上公认的一个拐点,在这个点之后,幸福和经济收益,没有显着的正相关,也就是说再过一两年,我们不管怎么挣钱,都不会过得更加幸福。我们的幸福感,不会随着我们的收入开始上升了。
所以我想下一代人,一定不会像我们这代人,追求房子,追求安全感,追求生存,追求赚钱,而是为了追求什么?
他们会真真正正的代替我们,开始追求幸福,我们这一辈子觉得有点小奢侈的话题。
这其实也符合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分成3个:底层的生存、中间的社交和高层的自我实现。人的主要需求,是出现在14到18岁这段时间,他的需求会慢慢固化下来。
60后主要是什么需求?这拨人最核心的,就是生存需求和尊重需求。
70后不太一样,70后前半段的人,存在着理想主义,因为那时候谁都穷;但后半段的人就开始下海了,开始追求成功,所以70后是中国最纠结的一代人,他一会儿特别浪漫主义、诗人,一会儿又挣钱挣钱,是最纠结的。
90后完全不一样,90后有没有安全的感受?
没有。有没有被认同的需求呢?90后是第一批公开在网络上承认自己是脑残、屌丝,承认对方是女神。心理学上,一个人的内心要极其的强大,才敢自贬到这个样子。
90后早就被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六人天团天天关注,认同感已经爆棚了。
所以90后就呈现出强烈的自我实现需求,虽然这很困扰着我们,但是从好的方面来看,如果把整个家族,作为一个人来看,其实90后是实现了整个家族,从开始的安全感走向自我实现、被认同的需求,虽然有一点稚嫩,但他们去追求个人成长和存在感,是历史趋势,与外界的环境完全符合。
讲到现在,你觉得你的教育,符合这个年代吗?就你对于孩子的教育,真正能够让他们胜任这么一个年代吗?胜任这么一个理性减退、概念增加,专业、行业、职业都迅速变化,真正追求幸福,而不是追求成功的年代,你的教育胜任吗?
未来世界的主人翁,需要什么教育?
第一个从理性到感性。著名未来学家丹尼尔·平克说,未来有六种技能:设计感、讲故事的能力、整合事物的能力、共情能力,还有你需要会玩,你需要找到意义感。
简单说,2040年,当我们和美国的人均GDP平等的时候,活的很好的人应该是这样:有品位,会讲故事,能跨界,有人味儿,会玩儿,而且有点自己的小追求。
如果在90年代,可能家长们会建议儿女们选择公务员、银行柜员和土木工程师。因为一技藏身,有一个组织,有一个单位,有一个技能藏身最安全。可能近些年,家长会鼓励孩子们去读国际贸易、金融和计算机工程。但是在2040年,社会中最核心、最优秀的一群人,在我看来,一定干着像“产品经理、导演、旅游设计师”,这种人文和科技交融的职业,这种职业,才是未来的大趋势。
第二个就是从规划到创造。我们先来看一个着名的案例,在1953年的时候,哈佛大学曾经做过一个关于目标对于人生的结果调查,发现27%的人没目标,60%的人目标模糊,10%的人目标清晰但比较短期,3%的人目标清晰且长远。在过去了25年后,发现目标越长的那群人,活的越好,3%的人成为了顶层,而27%的人活得很糟糕。
但经过调查证实,这完全是一个从头到尾编出来的故事。编出来的故事,为什么那么流传盛广?因为符合我们对于错误的判断,我们总是希望未来被计划、规划、设定,父母亲希望孩子能够很早就定下来,不要动。
在我看来,未来你给孩子最大的伤害,莫过于在所有需要做最重要决定的时候不让他做,小学不让他做,大学不让做,媳妇不让他挑,房子不让他选,工作帮他找好了。于是到他35岁那年,真正面临他的职业变化的时候,你什么都不懂,而他一次都没有做过选择。
所以在今天,一个真正比较恰当的人生态度,是适应比规划更重要,我们应该鼓励孩子们,定一个三到五年的计划,就足够了,然后有极强的跨界整合的能力,保持好奇,拥抱变化,在恰当的时候,可以创造自己喜欢的事业。
第三个趋势是,一定要让你的孩子,拥有幸福的能力。在一个不是每个人都能成功的世界,一定要让你的孩子有一个幸福的能力。
所谓幸福是有意义的快乐。爱因斯坦成功的创造了一个能发挥自己优势的工作方法,有些人可以把兴趣变成自己的热爱,还有些人找到工作背后的意义感。
所有这一切,都能让你觉得:工作虽然不是最成功,但一定是更加幸福,因为在今天这个网络时代,没有一个人看到自己是最成功的。
再讲一个真实的故事:我有一个朋友是老师,有一天,他在一个小吃店吃饭,走进了一个中年人,提着一个小提琴,旁边跟着一个小姑娘,一看就知道刚参加过一个小演出,但这个小姑娘嘟着嘴不开心。
原来这个小姑娘刚刚参加过小提琴的三级考试,没考过。她父亲就说,爸爸当年给你报这个小提琴班,不是为了让你过级。
爸爸就是希望有一天你长大了,爸爸不在你身边,你觉得不开心了,把琴箱打开,帮自己拉一曲,那个熟悉的音乐走出来,环绕着你,就好像爸爸还在你身边一样。我就希望你有一个这样的爱好,能在这个时刻陪伴着你。我那位朋友听完很不争气的哭了。
所以我想,让自己幸福的能力也是极其重要的,尤其在未来信息透明,不可能人人成功的世界,你一定要帮你的孩子,拿到这个能力。
未来世界的主人翁,需要什么既能?
一、有感性的思考力,而不仅仅是理性思考力。
二、应该有生涯应变能力和创造力,多于规划能力。
三、应该有让自己幸福的能力,让自己成功的、不成功的时候,也能幸福,从强到美是未来孩子培养的方向,我们要培养很多美的人。
文:古典,新精英生涯执行总裁、中国职业生涯教育专家;来源:搜狐教育、新东方、古典古少侠(ID:gudian515)等
汇聚风投、创投、私募、投行、并购、上市公司、产业集团等朋友。感谢高盛、摩根、红杉、九鼎、复星等数千家机构朋友的鼎力支持。
分享金融资讯,提供行业信息
“人生最重要的资产是你的声誉。”
——John Tagnino
若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小编:jrq2030。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达晨肖冰:特别感性和理性的人别干投资
最困难的时候坚持一下,柳暗花明
我一直觉得好的投资人不是特别能说的,能说的并不一定是特别好的投资人,能听、能看的才是好的投资人。但有时想想,达晨17年,一共投资400多家企业,其中有差不多70家公司成功在A股,创业板上市可能是中国最多的之一。也有一部分企业后来也是发展平平,有个别企业失败。这里面背后肯定有一些规律,我想跟大家聊聊,你们可以少交一些学费。
我们常说一个企业就是企业家的作品,就像一篇文章的立意是否高远决定它能否流传千古一样,企业家创业时的初心就反映出他的思想高度。我们都看过马云创建阿里巴巴的第一天专门录像给他的十八罗汉讲的视频,“我们创建阿里巴巴的目的和使命,就是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那个视频我反复看了,也特别震撼。在那么小的时候,什么都没有的时候,就能提出这样的使命。
大家首先要反思回顾一下,我们创立企业的初心是什么?一定要目标远大,要有理想、要有抱负,这个企业才可以做大。硅谷那么小的土地上,层出不穷的出现那么多伟大的企业,他们创业都是想如何改变世界。所以企业家的理想和抱负一定要有,否则不行。
有了理想和抱负怎么实现?我发现一个规律,中国的企业几百万到两三千万这个坎比较容易过,做到五千万、一两个亿这个阶段则非常难。很多企业包括达晨投资的企业上市之后,利润长期徘徊在两三千万的利润上不去,里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一个企业从几百万利润到两三千万的利润,靠特别牛的人,但是再往上走,就需要团队、需要系统、需要组织。如果完成不了这个转型,这个企业就做不大。
我们大部分的中国企业家,技术总监是他,营销总监也是他,生产总监也是他,他无所不能,特别勤奋,特别努力,但是这个企业肯定做不到更大的成绩,因为他没有团队,没有合伙人,就靠他一个人。我觉得,企业家要承认自己不是万能的,要有一些优势互补的合伙人跟着你走。
我早期做投资的时候,很深入了解企业和项目。我们很多现在特别风光的企业,市值几百亿的企业,都曾经出现过差一点要倒闭的情况。有一个企业,我记得,下个月就发不出工资了,供应商逼债,封银行帐号,非常焦虑,压力巨大,家里的房子也卖了,补都补不上。那时候我每天陪着他散步,做心理安慰。有人来买这个公司,估值三千万,你卖不卖?特别纠结,又想坚持,又不能对员工讲,那你最困难的时候能不能坚持一下,这是企业家精神。
这个企业没卖,坚持一下,柳暗花明,现在是一家几百亿市值的上市公司,我们的回报也非常高。这个过程特别的焦虑,要坚持最后那一下的精神特别可贵,所以说能不能坚持,这是体现企业家精神的特别核心的内容。
做任何事情,做到最后,都是哲学
我前面说要有理想,但是我们也看到有一些企业家是特别理想化。虽然要有理想,但是不能理想化。我们不能24小时生活在理想状况,最终理想要付诸于执行,要落地,要接地气。有的企业家整天谈的就是伟大的理想,很多情怀。但是具体怎么落地到每一个项目上,他没有办法,没有执行力。
这样的企业,我觉得也是很危险的。因为到最后,不管你是什么企业,最终都必须落实到数据上,必须靠数据驱动公司,我们最后看的是数据,看的是报表地如果没有落实到数据、行动、计划上,都是空谈。空谈的企业我们也是看的很多,特别虚,我们也特别害怕。
我跟一些企业家交流,感触特别深。好的企业家把我身上最精华的部分吸过去了。你看,任正非就鼓励他的高管多去喝咖啡,多去跟各行各业精英人士喝咖啡。所以,学习并不一定是书本学习,也不一定是课堂学习,大家平时有机会要多和一些优秀人才多交流,吸取他们的养分。
为什么阿里巴巴达到今天的境界,因为它的布局感觉上比同类的公司总是高那么一点。可能跟马云对传统文化、哲学的东西他平时可能接触多一些有关系,高度不一样。我建议,企业家们多学一些文史哲的东西,多看历史,有空翻闲书,看哲学,还有心理学。其实做任何事情,做到最后,都是一个哲学的问题。做投资,做的好,最后其实也是一个哲学家。
我们在企业成长过程当中经常面临各种各样的选择,特别是方向的选择。诺基亚说什么都没做错,最后就完蛋了。因为他选择的方向最后被智能手机颠覆了,他们觉得特别的委屈。最近我们有一个企业家也挺委屈,他们家的技术水平很高,另外一家公司一直比较弱,弱的那家选择了新能源汽车方向,他们则是什么热门都去搞一下,在每个行业都有一些布局,做不大,长期不温不火。
2015年新能源汽车市场就开始起来了,那个企业一直坚持在里面,一下子利润就上的很快。有一两个亿的利润,今年也排队了。但蹭热点的就很委屈,我这么努力能干,技术比他强,他能做的我完全能做,为什么这个企业跑那么快。我说,那就说明你方向选择错了,赶紧找一个未来的新方向大趋势,踏踏实实的铺下去。
所谓的风口论我是这样看的,不要去追那些大的风口,风口起来的时候你去追已经来不及了。而是你要提前储备,预判未来大的趋势是什么,你提前介入等着这个风口起来,可能这才是正确的选择。
当然,节奏也很重要,我觉得企业有时候有点像跳舞一样,弹钢琴一样。高手跳舞的时候像行云流水一样,不会跳的人就是踉踉跄跄,有的企业家做的很累很辛苦,老是踩不到点子上。
要抓住中国资本市场最后的窗口期
我觉得,企业家不要每天搞技术,而要把握大的方向,节奏感更重要。做事要懂得轻重缓急,很多企业家把最重要的东西忘记了,每忙着日常审批,忙着很琐碎的事情,我觉得这个搞错了,特别可惜。
创新这个事情好象人人都讲,好像创新是特别虚幻、特别高精尖的东西,我觉得也不是。我在深圳到北京的飞机上,看了一部电影,讲的麦当劳的故事。两兄弟,经济危机失业了,艰难的开个小餐馆谋生。
弟弟比较聪明愿意创新,我们为什么不赚钱?就是跟别人一样,我们有什么差异化?他发现两点差异化,一是餐馆卖的东西80%收入来源三样产品,薯条、汉堡、饮料。二是顾客等的时间太长,传统餐馆你坐下来点餐,后台做好再端上来,我们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后来,麦当劳让餐饮行业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变成伟大的公司。
中国市场最好的节奏是这样:IPO上市前,专注一个领域做深做透,哪怕做的不很大。上市之后再向横向的相关产业做拓展,这是最佳节奏。
我们有的企业往往把节奏搞错了。我们最近的一个企业撤材料了,原来他做的主业一年利润一两个亿,后来他看到另外一个项目的机会,坚持要去投,结果那一个产业一年亏损差不多一个亿,业绩大幅下滑,发展比他预期慢很多,一下要烧很多钱,只能撤材料。把上市窗口期错过了,特别的可惜。
每个行业都是有规律和瓶颈的,很多上市公司也都是有天花板的。我觉得一定要在主业足够安全的情况下,最好是上市以后再进行相关产业的拓展和布局。再举阿里巴巴的例子,他们原来就是B2B的交易平台,信息平台。后来他做C2C做淘宝,做天猫,再做蚂蚁金服,未来是阿里云计算,每一个都是有联系,不是盲目多元化。同时是上一个业务足够安全,形成市场相对垄断的时候他才拓展下个业务,这个节奏就对了。
我们看过很多企业以前对资本是特别抗拒的,现在要好一些。大城市好一些,二三线城市相对抗拒;沿海城市好一些,中西部相对抗拒。有的企业和资本结合相对比较随意,可能引入一些不太好的资本,也老打架。所以怎么跟资本结合也是一门学问,也需要我们很好的来思考这个问题。
中国资本市场还是一个红利期,这个时间不会特别长,要抓住最后的窗口期。现在是最好的时候,发行特别快,IPO现在降的很快,现在只有500家。中小板、创业板的估值在下滑,没有崩盘,维持一定的高估值。是跟西方发达资本市场比,我们中小板、创业板的估值还是很高,流动性还是不错的。中国资本市场是全世界最好的中小企业上市的市场。
眼下,我们也希望挖掘到一些不太被市场关注的机会,而对所有人都在抢的领域我们会冷静观望,不会轻易出手。可以说,我们大量的时间不是在做投资,而是在做行业研究。下一步市场的趋势和重点是什么,都要提前做研究,特别是对市场上还处于萌芽状态的一些领域。比如我们在早几年前就布局了大数据、军工、AR、VR等,现在这些领域都变成了市场热点,证明了我们当初的判断是正确的。
为什么我多次提到行业研究,我觉得,做投资一定要做很专业很扎实的研究,一定不是拍脑袋的。我们招的人基本都是有产业背景的,因为产业界的人比较了解所属的行业,有对产业趋势的敏感度,而投资人往往有点后知后觉。比如通讯行业可能华为最了解,移动互联网领域可能BAT最了解,而娱乐行业最了解的应该是华谊等公司,所以我们每年都会花很多时间跟这些产业界的人交流,参加很多行业论坛和展会,在这里面洞悉趋势、发现机会。
当然,论坛上被广泛讨论的一些机会、一些趋势也不一定是对的,但我们要特别敏感,万一错过了我们的损失就会很大。达晨对自己的定位是创投为主,这是我们的基因。对我们来说,一个投资项目在早期进入和晚期进入的成本是截然不同的,越到后面进入的成本越高。所以创业投资永远都面临着这个问题,永远都要试错,需要有勇气、胆量和专业能力来提前预判。
特别感性和理性的人都不适合做投资
投资行业对人的心理素质要求是比较高的,特别感性和特别理性的人都做不了,特别理性的人看的都是风险,特别感性的人看的都是机会。所以一个成功投资人的性格特质应该是特别纠结的,既悲观又乐观、既理性又感性。
企业的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都要经历很多的波折,当企业遇到困难,甚至难以为继的时候怎么办,这是最考验投资人的时刻。我们经常说投资就是翻来覆去、死去活来,这是一个很痛苦的过程。还有一些项目当所有人都反对的时候,而投资人却很看好,那么这个投资人该怎么坚持,该怎么承担责任和压力,这些都是巨大的考验。
创投行业是一个非常分散的行业,一家投资公司占整个创投市场的比例估计只有千分之一,创投行业是不可能变成寡头垄断行业的。而市场永远是有从众心理的,发现好机会的时候往往各家投资机构容易一哄而上,一旦有了波折或负面的消息,一下子又全都不见了。但事实上,大家都疯抢的项目不一定是好机会,大家都不看的领域也不一定没有机会。所以我们要坚持自己的理性投资。
当然,我们也并不排斥PE的机会,我们还是一个比较灵活的资本,不一定非得投早期的。因为在中国,不是说一家公司有了一定规模之后就不能再投资、不能再成长了。比如腾讯、华为这样的企业就属于有高度成长性的,虽然它们规模已经很大了,但这么多年依然还在高速增长。所以如果是投资成熟期的企业的话,我们就会重点关注投资时点的企业估值,它还有多少成长性,如果没有成长性我们就不太会参与了。
现在我们主要在三个方面寻找机会:一是科技的创新、二是商业模式的创新,还有新的消费升级的趋势。
比如在新的消费趋势领域,现在中产阶级、年轻人的消费能力都还是挺强的。虽然国内整体消费情况比较疲软,但在某些领域我觉得已经到了升级的阶段了,比如体育、医疗这些行业。以前国内消费主要关注刚性需求。再有就是技术的创新。现在中国跟国际上相比,在某些领域的差距已经越来越小,比如我们最早布局的大数据领域,IT时代到DT时代是一个大数据时代,这个领域才刚刚起来,所以未来数据变现的机会挺大的。
总体上,我们关注的行业是比较宽泛的,之前一直聚焦于TMT、消费服务、医疗健康、节能环保四大领域,未来还是会沿着这些行业投资,只是不同行业的比重可能会有一些微调,这取决于每个时间段的投资机会。我们考虑的重点是,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周期,这个行业是不是正好是一个符合投资的时间点,和我们是不是有足够的能力在那个时期抓住最好的项目。
也有人问,老说投资前景要有判断,那么,这的前景我怎么判断?我觉得核心就是要有差异化,如果你做的事情在中国有三家都能做,跟你还差不多,那我们通常就不看了,因为最后的竞争肯定就是价格战。所以,我们投的一定是这个市场上没有的,进入之后就迅速帮它把壁垒进一步扩大,使对手追不上来,变成行业的垄断。
我还认为,创新永远是发生在小公司的,大公司必然会被颠覆,这是历史的规律。以前有一段时间大家比较担忧,好像BAT扼杀了互联网领域小企业的发展空间、好像BAT一出来所有互联网领域的创新就都没有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一个机构一旦成为大公司以后,它的反应会比较慢,内部的决策机制比较慢,内部创新能力也不够,所以BAT绝不是无所不能的,他们很多时候也愿意通过投资、并购的方式进入到一些自己没有涉足的领域和市场。
我觉得,创业者不用担心,实际上我认为BAT自己也是很有危机感的。现在新的东西会层出不穷,特别在移动互联网领域,如果大公司不抓住,它也会变成恐龙,哪一天也可能会突然死掉。
对于创业者来说,任何时期都是创业的好时期,市场不好的时候也有人创业成功。而且现在我觉得现在一个好的,时机是,政府和整个社会都比较支持创业,给了创业者很多的扶持政策。当然,也并不是说有政府的支持成功的概率就会高,创业者还是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创业成功的概率永远是很低的。
不过,我最近看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有一些新三板的公司,在新三板挂牌的时候举行盛大的招待酒会、庆祝酒会,让我觉得非常有意思。我觉得这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在高速公路上也出现花几十万做一个广告牌的,说热烈祝贺本公司成功上市的话,其实就是挂了一个新三板。
在这里,我也可以预言,下一波大量死亡的是新三板公司。很多公司挂牌了,是不是能说他安全了?到新三板挂牌不挂牌,对这个企业没有本质的影响,新三板是没有门槛的市场,任何公司都可以去挂牌。
创投的本质100年都不会变
有人说,投资是一种反人性的工作,投资这个事情不是一个好玩的事情。过往这几年,特别在股灾之前那一段时间,大家把这个行业变成特别娱乐化、好玩的行业,很多人热血沸腾的投入到这个行业,把它残酷的一面忘记了。其实这只是一份专业的、长期的工作,跟企业做研发没有什么区别,甚至更痛苦,压力更大。成功特别少,失败特别多。有些只是被媒体戏剧化故事掩盖了。
我们是一个投资公司,就是把每个项目做好就可以了,所以我们对整个行业发展形势、同行的动态不是很关心,为什么不关心呢?因为中国的市场特别大,几个机构占行业的比重特别小。中国最大的创投公司在市场所占的份额都是微乎其微的,我想只要到美国的程度,市场的波动才会对你有较大影响。现在我们自己的规模都很小,这时候埋头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就可以了。
我们一级市场投资跟二级市场不一样的,二级市场可能一下子熊市,一下子牛市,特别是中国的股票市场要追热点,你不追就赚不到钱。我们一级市场是特别长线的投资,投资到退出基本上5-8年,你投的时候抱着追热点的心态,最终企业本身怎么样,能不能长期发展,它的本质你可能忘掉了。
从这个角度讲,我们既要关心这个行业,也不要太关注行业。我们从业人员还是踏踏实实把自己每一天的工作做好,每一个项目服务好,最终的结果肯定就是好的。我们其实不太关心现在创投是2.0还是3.0,我觉得这些事情也不要太花脑筋,怎么应对这些事情?很简单,就是回归行业的本质,想清楚它的本质。创投的本质100年都不会变,创投的原理、精神,过去100年是这样的,未来100年还会是这样。
市场的变化我觉得有一些,感触特别深的。原来创投行业是一个特别小众、边缘化的行业,特别不被政府关注。每次召集金融行业开会,创投是坐在角落,中间的位置是商业银行、大保险公司、证券公司是主角,创投是特别没有人理的行业。
过去十几年,支持很多都是停留在口头表态的层面,我们就是野蛮生长起来了。现在,好像我们一下子从边缘地带往中间走了一步,突然我们也算金融行业的高管了。金融行业的很多优惠政策,什么税收、子女上学等,我们都能享受了,感到很好。
钱也是特别多。政府的钱,以前从来没听说,现在一下子各种政府基金,基本上都是几百亿、几千亿支持我们,100亿以下都不好意思说。然后出面的领导级别是越来越高,每次接见我们领导的级别,以前市长到我们公司来都感到特别鼓舞,后来省委书记都到我们企业来,这是前所未有的支持。
现在,我们希望把100%的精力花在投资上。我们原来没有很大的抱负、野心和理想,现在有做大的机会,很多优秀的LP找我们,说希望一起把达晨做的更大一些,现在这个问题可以很好的思考一下。我们要更有抱负一点,要更有理想一点,要更勤奋一点,来把达晨的事业做得更大。
当然,这个行业还有很多人是为了融资去投资的,他说我不投这个项目可能赶不上这个热点,赶不上热点就募不到钱。拿投资人的钱去做这种事,我觉得是不太负责的态度。
感性的东西说的太多也没什么用,我觉得,做基金最终还是追求现金回报,如果没有这样的心态,你就不是做创投的。
来源|投资家网(ID:touzijias)
声明:本文转载仅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不代表本公司观点。本公众号转载文章均注明来源并充分尊重原作,如有问题,敬请联系我们。
1、公司简介:锦和投资成立于2015年,注册资本2000万元,是一家以资产管理为主业的专业投资机构。公司由多位名校硕博士联合组建,核心团队成员均来自国内主流金融机构高管,历经了国内证券市场的牛熊多周期。公司以"待客如己,诚朴勇毅"为核心理念,推崇“研究创造价值,专业成就卓越”。目前公司已与中信证券、国泰君安、银河证券、中泰证券、广发证券等全国性大型券商广泛合作,并成功入选中泰证券全国白名单,过往产品收益稳健,回撤极小。锦和投资致力于成为国内顶尖的阳光私募基金。
“携手锦和,投资无忧”,锦和投资愿与所有人一同见证资本市场的长期发展和个人财富的复利增长。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理性与感性音乐会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