柿树传奇述职报告结尾惯用语句为什么记述大栎树,黄楝树,老国槐的遭遇?

柿树传奇(中国故事)_网易新闻
柿树传奇(中国故事)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天生树,说的是一棵传奇的柿树。
这么说吧,凡是出产柿子和柿树多的地方,树主人都知道,柿树要经过人工嫁接才挂果结实。那看着秋来入画,乘了金风玉露,枝头结满各种各样好果实的柿子树,如白石老人善画“事事如意”之丹柿,得来全靠费工夫。天生树不寻常,它是南太行山区一株秉天地灵气自然托生,不用嫁接就结出好果实的柿子树。三百岁的老柿树枝繁叶茂,是棵八月黄,年年都结出满树的好果实来。带着满头红叶的时候,它远看似一笼燃烧着的天火;风扫落叶后,沉甸甸的果实暴露无遗,仿佛挂满了无数的红灯笼。
老村整体搬迁时,这棵树变成了村头树。村民由世世代代住窑洞变成住成排成行的大瓦房,新村当初的选址,一方面考虑地势比较平坦,同时也相中了有丰满高大的天生树为依靠。老家人敬古树,以这棵巨大而出奇的天生树为骄傲为标志,还特地请人为它摄影,虔诚又恭敬地放在《北洼村志》的封面上。
柿树是果树,又不同于一般的果树。俗话说“桃饱杏伤人,李子树下埋死人”,说的是杏与李子这类水果不可恣意饱食,有副作用。但柿子在老家人心目中是尽可以放心食用的嘉果美食,自古又被誉为“铁杆庄稼”。山里人吃柿子的花样多,变着法子享用甘甜如饴的好柿子。柿子熟了,先从吃漤柿、吃烘柿开始,用烘柿和面蒸馍,炸祭祖用的小麻烫和焦花。尝鲜过后,要晒柿饼、串柿瓣、磨柿炒面,连跌烂受伤的柿子也不放弃,捡回来用它泡柿子醋。拾取初夏早落的小柿子喂猪,拿冬落的柿叶喂羊……柿子树真正是物尽其用。
奉它为“铁杆庄稼”,是因为柿子与救荒的故事联系紧密。满打满算,这里的农家过上不愁吃喝的安稳好日子,可着劲吃大米白面,不过才三四十年光景,糠菜半年粮的艰难度日并不遥远。对于我这样上世纪五十年代出生的人而言,旧年曾听老人们拉家常,诉说最多的是逃荒要饭,扒火车去过徐州,辗转又翻山到山西各地。传说村里有家人过日子仔细,用吃不完的柿子掺了秕谷子粗糠,晒干炒熟做柿炒面吃。当年吃不完就积攒着,用历年积累的柿炒面和成泥,在住家窑洞的深处独自打了一堵断间墙。荒年来了,别家外出逃荒,背井离乡饿死人,但这家人却低调从容。有人发现,原来他们是靠暗暗食用柿炒面打成的墙土充饥的。
现在居家殷实了,生活富裕了,水果品种多,村民扩大种植品种,前前后后,五光十色,也曾经种桃杏和苹果山楂,但是,或因为桃树生长不吃年岁,或因为苹果的品种更新快,总之是市场变化大,人们的口味也刁钻,变来变去,还数柿子最好吃也最好卖。柿子本色,经得起时风变化的考验,好吃又好看。北洼村下坡出了山就是焦作市区,每逢秋冬,市民对山里人的好烘柿和带白霜的软柿饼,一往情深,爱吃柿子的口味一成不变。毫不夸张地说,祖祖辈辈,老家人是吃柿子长大的,现在还靠卖柿子增收。
柿树寿命长,生命力十分顽强。大柿树,老柿树,饱经了风雨沧桑。冬天的时候,每一棵粗如黑铁的柿子树,如一个个不畏风雨的莽汉雕塑。主人要柿树方便采摘,尽量让它长得低矮。老家的柿树,多栽种在田间地头和高处的打谷场四周,老根虬曲着伏地裸露,树冠开枝散叶肆无忌惮。南北东西,远不止南太行,很多的地方都有柿子树,有高有低,细看却不难发现,树干上均有刀斧嫁接的痕迹,自下而上,大致由两截组成。
天生树不同!它没有最下边的母体老桩,树干粗大但浑然一体。一丈余的主干,除了瘿瘤和树疤,整体皮色均匀。下层的枝丫斜披着下垂,垂阴一亩见方,大有笼盖四野的气势。当年的夏天,学生娃最爱爬上天生树,不论男女,各登各的高枝乘凉。我则最喜欢扒着它最下面的一枝就地打秋千,或者干脆斜躺在树枝上摇晃歌唱。
说起一年四季,柿树最可观在早春与秋冬。因着它貌似蠢笨却发芽生叶很早,翠绿油亮的幼叶冒齐了,山里人望着它就暂时忘记了干旱缺雨,美好的愿景借机油然而生。秋天则是丰收和摘柿子的季节,八月黄摘在中秋节,小火罐迟到霜降后。秋收秋种的活动持续很长,夹杂着够柿子,农忙往往从八月十五绵延到廿四节气的立冬。红柿叶红果实,男人和女人担柿子的箩筐,往往一头还插着一把金黄散碎的野菊花。
1986年新村建成之前,老村位于沟底,人家多住窑洞,一层层窑洞似蜜蜂的蜂房一样。长长一个冬季,枯山如睡,原本朴素静穆的山村,窑洞的前后左右,混合着土墙、石头墙和矸棚房,只因为有柿子柿饼和柿皮的橙红之色,或厚或薄,或暗或明,如油彩一样铺织堆叠着点缀山乡。晒柿饼晾柿皮的红色,红辣椒似的撩人的红色,一直红到春节,接着贴对子贴门神放火鞭的红色,新的一年就翻页了。有时候翻山走亲戚,从山梁上朝下俯瞰山村,老家因柿子柿饼柿皮而美丽如画。
柿子和煤炭,是老家地上地下的一双特产。煤是树变的,没错!沧海桑田,高岸为谷,远古的造山运动,埋没了曾经的树林而演变成煤海。村志里收录一幅硅化木的图片,就出土在天生树不远的地方。出山的大路上,北洼村临着著名的当阳峪陶瓷遗址。宋代人用煤烧窑制陶瓷,我曾经上小学的教室,房后有北宋崇宁四年(1105)立的《德应侯百灵翁之庙记》碑刻,记载着故乡红火出彩的一段历史,现在已经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多年来,我试图从不同的角度察看老家至南太行的地貌。重峦叠嶂,沟壑纵横,枯叶一般的筋脉,凸显的是重重山梁。而老家位于南太行的边缘,则好像霸蛮的老吊与推土机,气势汹汹的,把最后一铲子石料混合着黄土,一举倾倒在黄河北岸。人站到北洼村的东山岭上远望,足下是南太行的最后一道屏障,前边就是茫茫大平原了。因为与晋东南唇齿相依,焦作煤多,出产优质无烟煤,人称“香砟”。英国人,近代的英福公司早早就到焦作开煤矿,后来的日本侵略者,专门整修了铁路以掠夺外运煤炭。新中国成立以后,1958年大办钢铁,附近各县的人集中到山里来,到西山山岭上开矿挖铁汞,挖煤烧小高炉;“文革”后期,原新乡地区下属的平原各县,每县均来到山里开小煤矿。80年代开始,乡镇企业和私营煤矿争着在老村一带开煤窑,一边挖煤,一边破山烧石灰,办水泥厂。终于,山里自古的煤矿与煤炭资源,被粗放、无序的开发给掏空了。
天生树不仅是一个自然的消息树,它分明还是一位人世的观察者。它见证了英福公司和日本侵略者对中国煤炭矿产的觊觎和掠夺。见证过清光绪三年(1877)和民国三十一年连年()大灾,洼村全村外出逃荒,饿死和失散的达三百口人;经历了老村变新村,看着传统的山里人,因南水北调干渠经过家门口的焦作市区,城市诱惑越来越大,村人或者外出购屋定居,或者在南水北调工地上班搞绿化,逐步脱离了传统农业。
天生树既见证了村民搬家,从窑洞到住瓦房;也见证了矿产资源特别是煤炭的逐步枯竭。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变化了的是至少已经有两千年的煤矿开采史,如今老家的煤矿已采掘殆尽。但不变的是老家人对柿子的喜爱与钟情,好在柿子树一代一代茂盛生长,天生树依然枝繁叶茂。
天生树证明“天地造化,钟灵毓秀”所言不虚。但古树与大树的保护不易。北洼村曾经的老坟地,长着一棵比天生树还古的大栎树,“大跃进”时候被砍去了;老村的东场口,有过我从小看着的一棵黄楝树,风貌不亚于天生树,但“文革”刚开始,慌慌张张中,人还没有定下神就没有了;而老村搬迁的时候,一株老国槐,移不走也没法移,为复垦耕种,由村委会做主,把它整体与老村一起深埋在地下。村子前几年集体编写《北洼村志》,特地记录了天生树、大栎树、老黄楝与老国槐。现在乡亲们又合计着为天生树立碑纪念,慕名请开封老书法家、省文史馆馆员桑凡老人题署了“天生树”三个大字。洼村人希望天生树常青并永远年轻。
本文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初夏的早晨,我妈吃过饭,就在门前院子葫芦架下,坐在竹凳上为我们缝补衣服,哥哥的书包带子断了,我妈要给接上;我的裤子膝盖上磨了个小洞,我妈要给修补;爹的衬衣,姐姐的枕巾,妈自己的布鞋,都等着她去连缀,去重新出落得完好。
  暖和的阳光洒在葫芦架上,嫩绿的叶子窸窸窣窣,嬉笑着伸开手掌互相抚摸,一高兴,它们手里捧了一夜的露珠,不小心洒了下来,有几颗刚好掉在我妈的脸上。我妈伸手抹了一下,放进口里,“好甜的天露水吆”,我妈叹了一声,又自言自语:天意呀,天降甘露,今天怕是个好日子哩。
  我妈开始穿针走线了。葫芦叶子的影子,掉在妈的身上、手上,掉在针线篮里,掉在哥的书包上,掉在那些等待着的衣服上、裤子上、鞋子上、针线上,掉在妈的心思上。
  我妈灵机一动,其实,也不是灵机一动,这在我妈已成习惯了,是仅属于我妈的秘密习惯——取来她的孩子们用的铅笔,将那从各个方向投影下来的葫芦叶子们画下来,就画在那接待影子的布上。若觉得掉在恰好的地方,好看,正合适点缀点什么,就依照那样式,略加放大或缩小,一针一线缝好绣好,她的艺术品就成了。瞧,此时,被我那顽皮的膝盖磨破的裤子上的窟窿,正被一片翠绿的胖叶子补丁覆盖了,那本来寒碜的补丁,却成了有趣的、摇曳着的一片初夏的叶子。
  快到正午了,一片叶子的影子,定定地守在刚展开的姐姐的枕巾上,好像不愿走了。妈说:这是缘分和天意,咋不早不晚,偏偏就在这时,是这片叶子,来到丫头的枕巾上,怕是要为她送些吉祥好梦?我妈就把这安静清凉的叶子,挽留在姐姐的枕上,挽留在她青春的梦边。
  我妈爱说缘分、天意,却很少说运气之类。可是我要说,我哥的运气比我好,你看,这时候轮到为他缝书包带了,一朵正在开着的葫芦花——它正在鼓足劲开花瓣儿,那花瓣儿还没开圆哩,它把还没有开完的花影儿匆忙地投在哥的书包上。我妈看见了,花就在她的手边颤呢,花心里还噙着亮晶晶的露珠儿。妈抬起头,望了望绿莹莹的葫芦架和蓝莹莹的天,然后把目光停在手边的葫芦花上。妈微笑着,笑意、暖意和神秘的天意,满当当地漾在妈的脸上、心上。此时,她整个儿被一种比我们后来漫不经心挂在口上的所谓诗意呀、禅意呀等等更为圆融深挚的情感暖流和纯真欢喜给笼罩和充盈了,那是只有上苍能够给予的一种福气和喜气。
  我妈就把那刚开的、花心里还噙着露珠的葫芦花,绣在我哥的书包上了。你说,我哥的运气多好?
  我妈几乎不识字,仅认得一二三天地人山水田土木火上中下,总共就三十来个字,也没受过什么美学教育和艺术培训,但是,有很纯正的美感,有她朴素的美学。我妈的美感和艺术灵感来自大自然,来自她劳作、生活的田野、山水、草木和花鸟,来自她对美的事物的直觉领悟。我家门前这菜园,这蓬勃着青藤绿叶黄花的葫芦架,就是我妈的美学课堂。就在此刻,在这个早晨,在葫芦架下,我妈凝神静气,感受着天意,进行着对大自然的模仿和美的创造……<INPUT style="DISPLAY: none" name=titlecheckbox value=0 type=checkbox sourceid="SourcePh">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十堰市旅游发展委员会&&&十堰日报传媒集团主办&&&湖北当当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运营
(window.slotbydup=window.slotbydup || []).push({
id: '970950',
container: s,
size: '980,76',
display: 'inlay-fix'
旅游服务热线
昔日荒丘坡,而今致富地。在茅箭区茅塔乡王家村,一座座香菇大棚连成一排,连成了村民眼中的“聚宝棚”,不仅美了乡村,还富了百姓。
昔日荒丘坡,而今致富地。在茅箭区茅塔乡王家村,一座座香菇大棚连成一排,连成了村民眼中的“聚宝棚”,不仅美了乡村,还富了百姓。
湖北日报讯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别鸣通讯员廖安安独具荆楚文化特色的楚式漆器、堂纺叠绣、剪纸,湖北出品的动漫、智能影音、光影娱乐等数字文创产品,从武汉飞越千山万水,6月4日运抵德国柏林。“湖北省文创产品展示”活...
连日来,施工工人们正冒着高温,修建位于茅箭区马赛路旁的“漫游道”。
近日,茅箭区正式下发《茅箭区“厕所革命”工作实施方案》,“厕所革命”惠民工程在该区全面铺开。
近日,茅箭区营子村20余亩蓝莓陆续成熟,可供采摘,正是市民们周末游玩的好选择。据悉,6月2日,由营子村村委会举办的蓝莓采摘活动即将拉开帷幕。
5月28日至5月30日,茅箭区区委常委、宣传部长吕自宏率考察团一行19人参加了第30届北京大兴西瓜节开幕式,并对北京周边及大兴区的特色乡村旅游进行了考察学习。
日-15日期间,秦巴植物王国免费向市民开放,快带你的孩子来花海里体验一个不一样的快了六一!
王家村山里猫居·躲猫猫民宿距离城区仅25分钟车程。享归园田居,是民宿,也是农家乐。山水余韵间,还你一缕田园梦境。柿树传奇(中国故事)
来源:人民日报
  原标题:柿树传奇(中国故事)  何
版)  天生树,说的是一棵传奇的柿树。  这么说吧,凡是出产柿子和柿树多的地方,树主人都知道,柿树要经过人工嫁接才挂果结实。那看着秋来入画,乘了金风玉露,枝头结满各种各样好果实的柿子树,如白石老人善画“事事如意”之丹柿,得来全靠费工夫。天生树不寻常,它是南太行山区一株秉天地灵气自然托生,不用嫁接就结出好果实的柿子树。三百岁的老柿树枝繁叶茂,是棵八月黄,年年都结出满树的好果实来。带着满头红叶的时候,它远看似一笼燃烧着的天火;风扫落叶后,沉甸甸的果实暴露无遗,仿佛挂满了无数的红灯笼。  老村整体搬迁时,这棵树变成了村头树。村民由世世代代住窑洞变成住成排成行的大瓦房,新村当初的选址,一方面考虑地势比较平坦,同时也相中了有丰满高大的天生树为依靠。老家人敬古树,以这棵巨大而出奇的天生树为骄傲为标志,还特地请人为它摄影,虔诚又恭敬地放在《北洼村志》的封面上。  柿树是果树,又不同于一般的果树。俗话说“桃饱杏伤人,李子树下埋死人”,说的是杏与李子这类水果不可恣意饱食,有副作用。但柿子在老家人心目中是尽可以放心食用的嘉果美食,自古又被誉为“铁杆庄稼”。山里人吃柿子的花样多,变着法子享用甘甜如饴的好柿子。柿子熟了,先从吃漤柿、吃烘柿开始,用烘柿和面蒸馍,炸祭祖用的小麻烫和焦花。尝鲜过后,要晒柿饼、串柿瓣、磨柿炒面,连跌烂受伤的柿子也不放弃,捡回来用它泡柿子醋。拾取初夏早落的小柿子喂猪,拿冬落的柿叶喂羊……柿子树真正是物尽其用。  奉它为“铁杆庄稼”,是因为柿子与救荒的故事联系紧密。满打满算,这里的农家过上不愁吃喝的安稳好日子,可着劲吃大米白面,不过才三四十年光景,糠菜半年粮的艰难度日并不遥远。对于我这样上世纪五十年代出生的人而言,旧年曾听老人们拉家常,诉说最多的是逃荒要饭,扒火车去过徐州,辗转又翻山到山西各地。传说村里有家人过日子仔细,用吃不完的柿子掺了秕谷子粗糠,晒干炒熟做柿炒面吃。当年吃不完就积攒着,用历年积累的柿炒面和成泥,在住家窑洞的深处独自打了一堵断间墙。荒年来了,别家外出逃荒,背井离乡饿死人,但这家人却低调从容。有人发现,原来他们是靠暗暗食用柿炒面打成的墙土充饥的。  现在居家殷实了,生活富裕了,水果品种多,村民扩大种植品种,前前后后,五光十色,也曾经种桃杏和苹果山楂,但是,或因为桃树生长不吃年岁,或因为苹果的品种更新快,总之是市场变化大,人们的口味也刁钻,变来变去,还数柿子最好吃也最好卖。柿子本色,经得起时风变化的考验,好吃又好看。北洼村下坡出了山就是焦作市区,每逢秋冬,市民对山里人的好烘柿和带白霜的软柿饼,一往情深,爱吃柿子的口味一成不变。毫不夸张地说,祖祖辈辈,老家人是吃柿子长大的,现在还靠卖柿子增收。  柿树寿命长,生命力十分顽强。大柿树,老柿树,饱经了风雨沧桑。冬天的时候,每一棵粗如黑铁的柿子树,如一个个不畏风雨的莽汉雕塑。主人要柿树方便采摘,尽量让它长得低矮。老家的柿树,多栽种在田间地头和高处的打谷场四周,老根虬曲着伏地裸露,树冠开枝散叶肆无忌惮。南北东西,远不止南太行,很多的地方都有柿子树,有高有低,细看却不难发现,树干上均有刀斧嫁接的痕迹,自下而上,大致由两截组成。  天生树不同!它没有最下边的母体老桩,树干粗大但浑然一体。一丈余的主干,除了瘿瘤和树疤,整体皮色均匀。下层的枝丫斜披着下垂,垂阴一亩见方,大有笼盖四野的气势。当年的夏天,学生娃最爱爬上天生树,不论男女,各登各的高枝乘凉。我则最喜欢扒着它最下面的一枝就地打秋千,或者干脆斜躺在树枝上摇晃歌唱。  说起一年四季,柿树最可观在早春与秋冬。因着它貌似蠢笨却发芽生叶很早,翠绿油亮的幼叶冒齐了,山里人望着它就暂时忘记了干旱缺雨,美好的愿景借机油然而生。秋天则是丰收和摘柿子的季节,八月黄摘在中秋节,小火罐迟到霜降后。秋收秋种的活动持续很长,夹杂着够柿子,农忙往往从八月十五绵延到廿四节气的立冬。红柿叶红果实,男人和女人担柿子的箩筐,往往一头还插着一把金黄散碎的野菊花。  1986年新村建成之前,老村位于沟底,人家多住窑洞,一层层窑洞似蜜蜂的蜂房一样。长长一个冬季,枯山如睡,原本朴素静穆的山村,窑洞的前后左右,混合着土墙、石头墙和矸棚房,只因为有柿子柿饼和柿皮的橙红之色,或厚或薄,或暗或明,如油彩一样铺织堆叠着点缀山乡。晒柿饼晾柿皮的红色,红辣椒似的撩人的红色,一直红到春节,接着贴对子贴门神放火鞭的红色,新的一年就翻页了。有时候翻山走亲戚,从山梁上朝下俯瞰山村,老家因柿子柿饼柿皮而美丽如画。  柿子和煤炭,是老家地上地下的一双特产。煤是树变的,没错!沧海桑田,高岸为谷,远古的造山运动,埋没了曾经的树林而演变成煤海。村志里收录一幅硅化木的图片,就出土在天生树不远的地方。出山的大路上,北洼村临着著名的当阳峪陶瓷遗址。宋代人用煤烧窑制陶瓷,我曾经上小学的教室,房后有北宋崇宁四年(1105)立的《德应侯百灵翁之庙记》碑刻,记载着故乡红火出彩的一段历史,现在已经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多年来,我试图从不同的角度察看老家至南太行的地貌。重峦叠嶂,沟壑纵横,枯叶一般的筋脉,凸显的是重重山梁。而老家位于南太行的边缘,则好像霸蛮的老吊与推土机,气势汹汹的,把最后一铲子石料混合着黄土,一举倾倒在黄河北岸。人站到北洼村的东山岭上远望,足下是南太行的最后一道屏障,前边就是茫茫大平原了。因为与晋东南唇齿相依,焦作煤多,出产优质无烟煤,人称“香砟”。英国人,近代的英福公司早早就到焦作开煤矿,后来的日本侵略者,专门整修了铁路以掠夺外运煤炭。新中国成立以后,1958年大办钢铁,附近各县的人集中到山里来,到西山山岭上开矿挖铁汞,挖煤烧小高炉;“文革”后期,原新乡地区下属的平原各县,每县均来到山里开小煤矿。80年代开始,乡镇企业和私营煤矿争着在老村一带开煤窑,一边挖煤,一边破山烧石灰,办水泥厂。终于,山里自古的煤矿与煤炭资源,被粗放、无序的开发给掏空了。  天生树不仅是一个自然的消息树,它分明还是一位人世的观察者。它见证了英福公司和日本侵略者对中国煤炭矿产的觊觎和掠夺。见证过清光绪三年(1877)和民国三十一年连年()大灾,洼村全村外出逃荒,饿死和失散的达三百口人;经历了老村变新村,看着传统的山里人,因南水北调干渠经过家门口的焦作市区,城市诱惑越来越大,村人或者外出购屋定居,或者在南水北调工地上班搞绿化,逐步脱离了传统农业。  天生树既见证了村民搬家,从窑洞到住瓦房;也见证了矿产资源特别是煤炭的逐步枯竭。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变化了的是至少已经有两千年的煤矿开采史,如今老家的煤矿已采掘殆尽。但不变的是老家人对柿子的喜爱与钟情,好在柿子树一代一代茂盛生长,天生树依然枝繁叶茂。  天生树证明“天地造化,钟灵毓秀”所言不虚。但古树与大树的保护不易。北洼村曾经的老坟地,长着一棵比天生树还古的大栎树,“大跃进”时候被砍去了;老村的东场口,有过我从小看着的一棵黄楝树,风貌不亚于天生树,但“文革”刚开始,慌慌张张中,人还没有定下神就没有了;而老村搬迁的时候,一株老国槐,移不走也没法移,为复垦耕种,由村委会做主,把它整体与老村一起深埋在地下。村子前几年集体编写《北洼村志》,特地记录了天生树、大栎树、老黄楝与老国槐。现在乡亲们又合计着为天生树立碑纪念,慕名请开封老书法家、省文史馆馆员桑凡老人题署了“天生树”三个大字。洼村人希望天生树常青并永远年轻。
相关搜索:..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课外读物:中国的森林.pdf 98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xe600;下载提示
1.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2.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三)归上传者、原创者。
3.登录后可充值,立即自动返金币,充值渠道很便利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更多好书请点击 www.uus8.org
更多好书请点击 www.uus8.org
●责任编辑/周舜武
●装帧设计/李有良
《中国自然地理知识丛书》内容提要
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国家之一,不仅疆域辽阔,人口众多,自然地理环境
亦极其复杂而丰富多彩。5000多年前,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这片土地上劳
动、生息、繁衍;在漫长的岁月里,又不断地开发、利用和改造着周围的环
境。今天,中国人民正面临着新的考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
需要我们每一个人进一步认识这片土地。这套丛书,系统介绍中国的自然地
理基本知识,广及地形、气候、水文、生物、土壤、资源、环境等各个方面,
内容丰富,资料新颖,文字流畅。广大读者,特别是青年同志,将会从中学
到多种知识,加深对祖国的了解,更增强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以极大的
爱国热忱,投入祖国的建设中去。
ISBN 7-100-01487-5
ISBN 7-100-01487-5/K·331
更多好书请点击 www.uus8.org
出版者的话
年间,我们曾组织出版了一批地理知识读物,着重介绍中国
的自然地理基础知识。这些书出版以后,引起了国内外广大读者的注意和好
评。但因时隔多年,不少读者要求重印,有的建议进行修订,增补更新的资
料。为了满足广大读者的要求,同时适应新时期发展的需要,我们约请了原
作者对原书进行修订,增补了新的科研成果并更新资料,修改了原书中一些
不必要的或不够准确的内容和提法,文字表述上也进行了修饰。书中的插图
作了部分调整,还新增了彩色照片,以增加读者的感性认识。
为了突出主题,我们将《中国的地形》、《中国的气候及其极值》、《中
国的河流》、 《中国的湖泊》、《中国的沼泽》、《中国的土壤》、《中国
的森林》、 《中国的草原》、《中国的沙漠》、《中国的海洋》和《中国的
自然保护区》这 11种书汇总起来,组成一套“中国自然地理知识丛书”出版,
在开本设计上与原书相比亦有一些变化。我们还将继续组织编写一些有关的
专题,纳入这套丛书之中。
这套丛书适合于中等文化程度的读者自学阅读,又可作为中小学教师和
高年级学生的教学参考资料,是一份进行爱国主义和国情教育的好材料。我
们希望这套丛书能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
商务印书馆编辑部
更多好书请点击 www.uus8.org
一、森林生态及其功能
森林是人类的宝贵资源和财富,人类的生存繁衍离不开森林。史前时期
的人类,曾经全面依赖森林维持他们的生活。古籍上有关古人 “构木为巢”、
“茹毛饮血”,“钻木取火”等等记载,说明森林确实曾经哺育过人类。
森林与人类的密切关系,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森林能够维护和改善
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森林能够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调节陆地水分循
环和小气候,增加区域性降水;能够防风固沙,调节空气、土壤温湿度,改
良土壤,保障农牧业增产;能够净化空气,消除噪声,吸尘灭菌,美化环境,
维护和促进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增进人类的身心健康。其次,森林不断为
人类提供木材、能源材料,各种林产品和动物、植物性的副产品,这些仍然
是现代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中衣食住行各方面不可缺少的物资。
森林对于人类的重要性,人们通过长期的观察和研究,认识愈来愈深刻。
同时,也通过长期的实践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森林在维护人类生存环境方面
的价值,远远超过它所提供的林产品和副产品的价值。森林在一个国家里的
地位是十分重要的。发达的林业,是国家富足、民族繁荣、社会文明的标志
更多好书请点击 www.uus8.org
(一)森林与森林生态系统
什么是森林?在我国,森林的传统概念是: “独木不能成林”,“双木
为林”, “森林”二字就是由多“木”组成的。这样的解释,只能说明森林
的外表形象,而不能说明森林的本质。从本质来说,森林的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精彩的述职报告结尾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