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为往圣续绝学之绝学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北宋哲学家张载: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
本报记者 张东伟
不少人可能不知道张载,但不可能不知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句名言。这就是有名的“横渠四句”,也有人称其为“四为句”。2005年4月,中国国民党时任主席连战访问大陆时,用“四为句”寄语北大学子,使得这句名言通过媒体传播后更加深入人心。 张载(公元1020年~公元1077年),字子厚,原籍大梁(今河南开封),是北宋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关学的创始人,理学的奠基者之一,与周敦颐、程颢、程颐、邵雍并称北宋“五子”。其学术思想在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以后的思想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他的著作一直被明、清两代政府视为哲学的代表作之一,也是科举考试的必读之书。他提出“大虚即气”学说,肯定“气”是充塞宇宙的实体,由于“气”的聚散变化,形成各种事物、现象。著作有《正蒙》《经学理窟》《易说》,后被编入《张子全书》。 张载的父亲张迪,于宋真宗初年携妻陆氏上任于陕西长安。宋真宗天禧四年(公元1020年),张载出生。宋仁宗天圣元年(公元1023年),张迪任涪州(今四川涪陵)知州。张迪在涪州任上病故,家议归葬开封。15岁的张载、5岁的胞弟张戬与母亲护送父柩越巴山、奔汉中、出斜谷,行至陕西眉县横渠时,因路资不足加之前方发生战乱,无力返回故里开封,遂将张迪葬于横渠南大振谷迷狐岭上,全家也定居于此。以后张载生活于此,并在横渠崇寿院就读。“横渠先生”的名号即来自于此。 张载少年时就对兵法有浓厚的兴趣。当时,北宋西部边境经常受到西夏侵扰。宋仁宗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西夏入侵,宋军抗击失利。宋仁宗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十月,宋朝与西夏议和,“赏赐”给西夏绢、茶、银等大量财物。战争烽火对当时的张载来说是极大的刺激,他向担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主持西北军务的范仲淹上书,请求对西夏用兵,并准备联络一些人攻取被西夏占领的洮西之地,为国家立功。张载的想法得到了范仲淹的赞扬。范仲淹认为张载可成大器,因此拒绝了他的提议,并劝道:“儒家自有名教,何事于兵!”意思是说,张载作为儒生,一定可成大器,不需要研究军事。范仲淹勉励他阅读《中庸》,潜心研究儒学。张载听取了范仲淹的意见。 读完《中庸》后,张载觉得并不满足,一种强烈的求知心逐渐生起。他扑向佛、道之学,遍览群书,刻苦钻研了几年,可又觉得佛、道学说难以实现自己的理想,最终才回头再读六经。这样的阅读过程、求道经历,让张载在心中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儒学体系。宋仁宗嘉公式初年,他在开封讲学,与程颢、程颐两兄弟相遇。三人讨论时,他抛出的话是“吾道自足,何事旁求”。那个时候,张载也快到“不惑”的年纪了。 宋仁宗嘉公式二年(公元1057年),38岁的张载赴开封应考,时值欧阳修主考,张载与苏轼、苏辙同登进士。张载先后任祁州(今河北安国)司法参军、云岩县令(今陕西宜川境内)著作佐郎、签书渭州(今甘肃平凉)军事判官等职。在云岩做县令时,张载办事极为认真、政令严明,处理政事以“敦本善俗”为先,推行德政,重视道德教育,提倡尊老爱幼的社会风尚,每月初一召集乡里老人到县衙聚会,常设酒食款待,询问疾苦,颁出训诫子女的道理和要求。县衙有规定和告示时,张载每次都召集乡老,并反复叮咛到会的人转告乡民。因此,他发出的教告,即使不识字的人和儿童都知道。 在渭州时,张载与环庆路经略使蔡挺的关系很好,蔡挺尊重和信任他,军府大小之事都向他咨询。他曾说服蔡挺在大灾之年取军资数万救济灾民,并创“兵将法”,推广边防军民联合训练作战,还提出罢除戍兵(中央军)换防、招募当地人取代等建议。此时,他还撰写了《经原路经略司论边事状》和《经略司边事划一》等,展现了他的军事政治才能。 宋神宗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御史中丞吕公著恳切地向神宗推荐张载,称赞其“学有本原,四方之学者皆宗之,可以召对访问”。张载面见神宗时,对有关治国为政的问题“皆以渐复三代(即夏、商、周)为对”。神宗非常满意,命他到二府(中书省枢密院)任职。张载认为自己刚调入京都,对王安石变法了解甚少,请求等一段时间再作计议。最后,他被任命为崇文院校书。 王安石当时正在开展新政,想得到张载的支持。有一天,他对张载说:“朝廷正要推行新法,恐怕不能胜任,想请你帮忙,你愿意吗?”张载回答:“朝廷将大有为,天下之士愿与下风,若与人为善,则孰敢不尽!如教与人追琢,则人亦故有不能。”张载先赞同政治家应大有作为,后又含蓄地拒绝参与新政。此举引起了王安石的反感。其后,张载拟辞去崇文院校书职务,却未获批准。不久,他被派往浙东明州(今浙江宁波)审理苗振贪污案,办理完毕后回朝。此时,张载之弟监察御史张戬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并与其发生激烈冲突,被贬知公安县(今湖北江陵)。于是,张载主动辞官回横渠。 辞官回到横渠后,张载依靠家中田地生活。他整日讲学读书,“俯而读,仰而思。有得则识之,或半夜坐起,取烛以书”。其间,他写下了大量著作,对自己一生的学术成就进行了总结,并带领学生进行恢复古礼和“井田制”两项实践。为了训诫学者,他作《砭愚》《订顽》(即《东铭》《西铭》),并书于大门两侧。张载对推行“井田制”用力最多,他把自己撰写的《井田议》上奏皇帝,并与学生合买一块地,按照《周礼》的模式划分为公田、私田等,再分给无地、少地的农民,并疏通东西二渠“验之一乡”,以证明“井田制”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今横渠镇崖下村、午井镇、子午镇仍保存着遗迹,这一带还流传着“横渠八水验井田”的故事。 宋神宗熙宁十年(公元1077年),秦凤路(今甘肃天水)守帅吕大防以“张载之学,善法圣人之遗意,其术略可措之以复古”为由,上奏神宗召张载回京任职。此时张载正患肺病,但他说:“吾是行也,不敢以病辞,庶几有遇焉。”意思是说,这次召我回京,不能因病推辞,借此机会可施行我的政治理想和主张。神宗让他担任同知太常职务(礼部副职)。当时,有人向朝廷建议实行婚冠丧祭之礼,下诏礼官执行,但礼官认为古今习俗不同,无法实行过去的礼制。唯张载认为可行,并指出反对者的作为“非儒生博士所宜”。张载因此遭孤立,加之病重,不久便辞官回乡。他路经洛阳见到“二程”时说:“载病不起,尚可及长安也。”当年农历十二月行至临潼,他住在馆舍,当晚沐浴就寝,次日晨与世长辞。 张载一生两被召晋,三历外仕,著书立说,终身清贫,殁后贫无以殓。在长安的学生闻讯赶来,才得以买棺成殓,护柩回到横渠。翰林院学士许诠等奏明朝廷,乞加赠恤。神宗下诏按崇文院三馆之职,赐丧事支出“半”数,元丰元年(公元1078年)三月,将张载葬于横渠大振谷其父张迪墓南,与弟张戬墓左右相对。张载讲学的崇寿院也被改为横渠书院,张载被后辈尊称为“横渠先生张夫子”。 南宋嘉定十三年(公元1220年),宋宁宗赐张载谥号“明公”。宋理宗淳公式元年(公元1241年),赐封“公式伯”,从祀孔庙。明世宗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改称“先儒张子”。 张载出生在封建官僚家庭,但常年与百姓生活在社会底层,体味着百姓的生活状态,积极推行“民胞物与”的仁爱精神、“敬德爱民”的道德风范、“精思力践”的学风,用“大心体物”的气度与“太虚即气”的唯物宇宙观、“一物两体”的辩证思想,共同构建关学思想的学术体系。有当代学者认为,张载在哲学界、思想及教育方面的成就,均堪称11世纪的世界级大儒。 有研究者认为,张载的著作艰涩难读。他的哲学观点用现代哲学语言可简要意译为宇宙的本原是“气”,犹如今天说的物质。他认为先秦儒家说的“天”、先秦道家说的“道”都是“气”。“气”是对立统一的、运动的。人也属于“气”的范畴,分为两性,即自然性和思想性,自然性有善恶,思想性也有善恶。 明清之际的大儒王夫之高度评价张载的历史地位和学术贡献道:“张子之学,上承孔、孟之志,下教来兹之失,如皎日丽天,无幽不烛,圣人复起,未有能易焉者也。”张载为后世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其中包括脍炙人口的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近千年来,张载的“四为句”传诵不衰,在古代文献中出现频率极高,朱熹、文天祥等许多哲人志士都曾加以引述或诠释。现代以来,这句名言更是被广泛使用,革命先驱李大钊曾以此作为青年朋友的训词,于右任、郭沫若也曾引用。 张载虽未能“为万世开太平”,但终其一生“为往圣继绝学”,成为了人们心中的圣贤。他生命不长,但极有价值。 ① 张载画像。本报资料图片 ② 我市书法家段伟庆书写的“四为句”。赵孝斌 摄 ③ 张载祠。本报资料图片 ④ 张载墓。本报资料图片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历史之歌百家号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罩着至圣先师孔子的光环,被尊为创立“孔孟之道”的亚圣孟子,后人是无不知晓的。而与孟子同时代的大学问家邹衍,就鲜为后人知了。知与不知,便是两人在后世享受到的不同政治待遇。可又有谁知,在当时很吃得开的恰恰是邹衍,而孟子却是备受冷落的。在孟子那个时代,诸侯争霸,战争频仍。一些做学问的人便纷纷游说诸侯,争相兜售自己的学说,或图争雄称霸,或图济世救民。其中,最风光的当属邹衍。他去梁国,梁惠王亲自到郊外迎接;去赵国,平原君侧着身子伴行,并用自己的衣服把他的座位拭干净;去燕国,燕昭王不仅到国界恭迎,而且还亲自替他清扫道路。一个读书人,为何受到如此高的礼遇?原来,邹衍讲的是阴阳玄妙之术,让人觉得高深莫测,各国君主几乎都视之为神人。在中国历史上,像邹衍这么神气过的读书人,没有几个。可是,孟夫子就可怜了。那位亲自去郊外迎接邹衍的梁惠王见了孟子,连“先生”都懒得叫,只叫他“叟”,说:老头儿,你不远千里到我这里来,不知你用什么办法能为我国谋利?孟子便把仁义之道说了一通,叫梁惠王但行仁义就够了。梁惠王要的是眼前功利,哪里听得进去这些东西?认为孟夫子过于迂阔。好在最后发言的是历史。现世浮华与万世尊荣总是走不到一起去,这真是一个令人无奈的历史逻辑。但,受到万世尊荣的并不是当年风光无限的邹衍,而是曾经落寞不堪的孟子。现世总是势利的,只能让圣贤备受苦难。正如唐玄宗感叹的:“夫子何为者?栖栖一代中。”其实,生前备受冷落,身后万世尊荣的岂止是孟子?他那不可能谋面的老师孔夫子,何尝不是如此?说实话,孟子也好,孔子也罢,无论生逢何世,他们生前的命运永远都不会好。因为,现实中的人们往往是短视的。孔子的弟子子贡,懂得经营之道,赚了不少钱,就连孔子晚年的生活也是靠他周济的。于是,就有人拍子贡的马屁,说子贡的学问比老师的还要好。好在子贡毕竟是孔子的高足,他太了解自己的老师了,就对人们说:你们哪里知道,我好比小门小户的房子,院墙太矮,人们一眼就可以看清里面的家当。而我的老师,就像一座富丽堂皇的宫殿,宫墙很高,人们看不到殿堂,不知道里面是如何的豪华高贵,就算你围着宫墙绕一圈,也会连门都找不到。怎么可以拿我和我的老师相比呢?宋代大儒张载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历史总是公正的。那些视现世浮华为过眼烟云,心里装着天下苍生的人,尽管他们生前可能穷困潦倒,但在拂尽历史的尘埃后,他们身后就会耸立起一座万世尊荣的历史丰碑。这就是历史的逻辑!(全文完)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历史之歌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历史是实例讲述的哲学。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
我的图书馆
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
历史表明,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一定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的时代。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种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必将给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我们不能辜负了这个时代。自古以来,我国知识分子就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志向和传统。一切有理想、有抱负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都应该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摘自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日【原文】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宋·张载【解释】“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是北宋朝理学大师张载的名言。张载是凤翔郿县(今陕西眉县)横渠镇人,世称横渠先生,因此,这四句话又被当代哲学家冯友兰先生称为“横渠四句”。宋神宗二年,张载出任崇文院校书,后因其弟张晋反对变法获罪,张载辞职回乡,以讲学著书为生。张载重视《周礼》,其重视的向度或与王安石有别,但主张通经致用的立场则完全一致。他以“躬行礼教”倡道于关中,甚至想把《周礼》关于“井田”的论述,结合自己的构想,在关中集资购田以付诸实施。他的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主要说的就是复周礼以开太平,但仕途不顺,才华抱负无以施展,只能讲学著书,造道家中。张载认为人生在世上,就要尊顺天意,立天、立地、立人,做到诚意、正心、格物、致知、明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努力达到圣贤境界。“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四句话结合当时的社会现实可理解为:为社会重建精神价值,为民众确立生命的意义,为前圣继承已绝之学统,为万世开拓太平之基业。“为天地立心”。张载看来,“立心”也就是“立天理”之心,因为天理“能使天下悦且通”,从而使“天下”普遍接受仁孝之理等道德价值。在古代“天地”一词并不专指自然界。儒家经典《易传》中有一个关于天、地、人的“三才”宇宙模式,表明古人倾向于把天、地、人看作一个整体。因此,“天地”也就是“天地之间”的意思,既包括自然界,也包括个人和人间社会。因此,张载把社会涵义的“天地”,也称作“天下”。另外,张载在《诗书》一篇中说:“天无心,心都在人之心。”所以,这个“立心”的“心”就是恻隐之心,是不忍人之心,也就是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就是仁所由出的起点。以此马一浮先生总结道:“学者之事,莫要于识仁求仁,好仁恶不仁,能如此,乃是为天地立心。”故而,“为天地立心”可以一句可以理解为社会确立精神价值。“为生民立命”。古人普遍认为“人之命,天注定”,个人在命运面前无能为力。但是,张载认为,只要通过自己的道德努力,人就能够在精神价值方面掌握自己的命运,从而赋予生命以意义。因此,“为生民立命”是说为民众选择正确的命运方向,确立生命的意义。“为往圣继绝学”。“往圣”,指历史上的圣人。儒家所谓圣人,其实就是指人格典范和精神领袖。理学家普遍认为,儒家圣人之学,自两汉以下,而魏晋,而南北朝,而隋唐,千百年间,一直未能善续先秦儒家的学脉。因此,理学家主张要努力恢复先秦儒家的形上智慧,使天道性命(心性义理)之学,内圣成德之教,重新光显于世。所以说“为往圣继绝学”,就是要恢复儒家中断了的学术传统,并且继承创新。“为万世开太平”。周公、孔子都提出过“太平”、“大同”社会政治理想,甚至到北宋的一些政治家也提出过“致太平”的主张。“太平”二字与“太和”一样,都是是儒家学术中最渊懿庄穆的观念。张载不但提出了要“太平”,还强调要“万世太平”,更是显示了他深远的视野和抱负:要为万世太平开创基业。张载的这四句话是在当时北宋王朝初定,国家四分五裂已久的现实基础之上提出的,当时的社会迫切需要重构社会秩序。张载提出的这四句话实际上就是从民众的精神价值、生活意义、学统传承、政治理想等四个层面对当时现实的点化。习近平在讲话中引用“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旨在激励知识分子要学习古代读书人的志向和传统,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来源:学习中国
[转]&[转]&[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邹衍|孟子|绝学_新浪网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罩着至圣先师孔子的光环,被尊为创立“孔孟之道”的亚圣孟子,后人是无不知晓的。而与孟子同时代的大学问家邹衍,就鲜为后人知了。知与不知,便是两人在后世享受到的不同政治待遇。可又有谁知,在当时很吃得开的恰恰是邹衍,而孟子却是备受冷落的。在孟子那个时代,诸侯争霸,战争频仍。一些做学问的人便纷纷游说诸侯,争相兜售自己的学说,或图争雄称霸,或图济世救民。其中,最风光的当属邹衍。他去梁国,梁惠王亲自到郊外迎接;去赵国,平原君侧着身子伴行,并用自己的衣服把他的座位拭干净;去燕国,燕昭王不仅到国界恭迎,而且还亲自替他清扫道路。一个读书人,为何受到如此高的礼遇?原来,邹衍讲的是阴阳玄妙之术,让人觉得高深莫测,各国君主几乎都视之为神人。在中国历史上,像邹衍这么神气过的读书人,没有几个。可是,孟夫子就可怜了。那位亲自去郊外迎接邹衍的梁惠王见了孟子,连“先生”都懒得叫,只叫他“叟”,说:老头儿,你不远千里到我这里来,不知你用什么办法能为我国谋利?孟子便把仁义之道说了一通,叫梁惠王但行仁义就够了。梁惠王要的是眼前功利,哪里听得进去这些东西?认为孟夫子过于迂阔。好在最后发言的是历史。现世浮华与万世尊荣总是走不到一起去,这真是一个令人无奈的历史逻辑。但,受到万世尊荣的并不是当年风光无限的邹衍,而是曾经落寞不堪的孟子。现世总是势利的,只能让圣贤备受苦难。正如唐玄宗感叹的:“夫子何为者?栖栖一代中。”其实,生前备受冷落,身后万世尊荣的岂止是孟子?他那不可能谋面的老师孔夫子,何尝不是如此?说实话,孟子也好,孔子也罢,无论生逢何世,他们生前的命运永远都不会好。因为,现实中的人们往往是短视的。孔子的弟子子贡,懂得经营之道,赚了不少钱,就连孔子晚年的生活也是靠他周济的。于是,就有人拍子贡的马屁,说子贡的学问比老师的还要好。好在子贡毕竟是孔子的高足,他太自己的老师了,就对人们说:你们哪里知道,我好比小门小户的房子,院墙太矮,人们一眼就可以看清里面的家当。而我的老师,就像一座富丽堂皇的宫殿,宫墙很高,人们看不到殿堂,不知道里面是如何的豪华高贵,就算你围着宫墙绕一圈,也会连门都找不到。怎么可以拿我和我的老师相比呢?宋代大儒张载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历史总是公正的。那些视现世浮华为过眼烟云,心里装着天下苍生的人,尽管他们生前可能穷困潦倒,但在拂尽历史的尘埃后,他们身后就会耸立起一座万世尊荣的历史丰碑。这就是历史的逻辑!(全文完)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看点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看点联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继往圣之绝学什么意思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